僑訊
-
《國際新加坡》新加坡60年:從「被迫」獨立到多民族共生──金門人在獅城建國故事中的身影
﹝整理撰稿:邱翌瑄﹞ 被迫獨立的起點 1965年,新加坡被馬來西亞國會全票通過驅逐出聯邦,從「一州之長」到「一國總理」,李光耀的轉變僅在一夜之間完成。電視鏡頭前,他含淚講述「大馬來西亞情結」,卻也在同一場記者會上堅定宣告||新加坡將不分語言、文化、宗教,團結一致,成為多民族國家,並立下「Singapore will survive」的豪言。 這份決心,源於當時的現實困境:新加坡面積僅香港一半,資源匱乏、內需有限,失去馬來西亞腹地後,經濟前景黯淡,加上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多族群並存,缺乏天然的國民身分基礎,社會隨時可能因種族矛盾分裂。 危機化為動力的奇蹟 面對困局,新加坡政府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地處全球海上貿易要衝,成為新加坡唯一的「天然資源」。他們不再依賴鄰近市場,而是全力發展轉口貿易與海洋工業,如造船、煉油、港口物流等,並在教育制度中強化英語與實用技能,為國際市場培養勞動力。 這種現實導向的政策,逐漸塑造了新加坡人的共同身分:一種超越種族、以「生存與發展」為核心的國民認同感。憂患意識成為全體國民的共同語言,凝聚了建國初期的向心力,也推動了經濟快速起飛。到今日,新加坡人均GDP不僅超越馬來西亞,更遠高於東南亞其他國家,並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中名列世界前茅。 金門人在獅城建國路上的角色 在這段從零到有的歷史中,新加坡的華人社群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金門人更是重要一支。新加坡金門會館自1870年成立,至今已有155年歷史,早在新加坡建國前,就已成為鄉親凝聚與互助的核心平台。許多金門人參與貿易、港口、建築及教育事業,他們熟悉南洋航運脈絡,也深諳多語溝通技巧,為新加坡的國際港口定位奠定基礎。 更重要的是,金門社群秉持「抱團取暖、共渡風雨」的精神,在新加坡多民族社會中扮演了橋樑角色。他們既與其他閩南、潮州、客家華人共建社區,也與馬來、印度族群在商業與民生領域合作。這種跨族群的生活智慧,與新加坡政府推動的「多元種族團結」理念不謀而合,並在建國初期提供了民間層面的支持力量。 六十年過去,新加坡早已躍升為全球矚目的國際都市,港口依舊繁忙、市集依舊熱鬧。而在這片多元共生的土地上,金門人的足跡與貢獻,仍靜靜流淌於碼頭的浪聲與街巷的喧囂之間。 下次您造訪新加坡,不妨走進新加坡金門會館,聽聽先輩們在獅城奮鬥的故事,也看看這段跨越百年的金門情誼。 會館網站: https://www.kimmui.com/
-
駐星大使童振源朗誦周星瀚台語新詩 祝賀新加坡六十年國慶
在2025年8月初,台語詩人暨資深投資家周星瀚先生偕同家人來新加坡旅遊期間,應台灣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之邀,創作賀詩《新加坡60歲生日快樂》,以詩作祝賀新加坡建國六十週年,並藉此深化台星兩地的文化交流與人民情誼。 周星瀚先生長年致力於台語文學創作,已出版兩本台語現代詩集《觀音》與《風吹》,並以作品《斯卡羅戰歌》榮獲第八屆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台語現代詩社會組第一名。此次旅新期間,與童大使餐敘交流,深感台星關係密切、友誼深厚,遂於三日內完成創作,呈現他對新加坡歷史與精神風貌的感受與敬意。 為表達對新加坡六十週年的由衷祝賀,童大使主動向周先生學習台語發音,並練習朗誦該詩。同時,周先生亦提供華語翻譯與台灣羅馬拼音註記,並親自錄製音檔,協助大使掌握詩句的音韻節奏與語意情感。國慶前夕8月8日,完成詩作朗誦影片,並配上英文字幕,透過多語跨文化的方式,向新加坡朋友傳遞祝福與詩意。 《新加坡60歲生日快樂》台語詩的影片如下連結: https://youtu.be/YNOsHXJ1_IE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僑鄉僑情》柔佛州金同廈會館頒SPM及STPM獎勵金 29優秀學子獲表揚
﹝馬來西亞柔佛州訊﹞ ﹝整理撰稿:邱翌瑄、程平靈﹞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日前舉行大馬教育文憑(SPM)及大馬高級學校文憑(STPM)獎勵金頒獎儀式,共有29位成績優異的青年學生獲頒獎勵金,以表彰他們在學業上的努力與成就。 會館會長陳泗欽表示,金同廈會館長期致力推動教育發展與青年成長,透過頒發獎勵金,不僅是對學生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希望以實際行動鼓勵他們持續追求卓越。他指出,頒發獎學金的意義不僅在於物質上的資助,更是一份精神上的鼓舞,能激勵學子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並將這份動力延伸到人生各個階段。 他強調,會館深信培育人才是社會進步的基石。透過資助年輕會員升學,期望他們在完成學業後,能夠回饋家鄉、服務社會。同時,頒獎儀式也在向社會傳遞一種價值觀--重視知識、尊重學問,鼓勵更多年輕人立志深造,並以自身的專業回饋社群。 陳泗欽補充,獎學金計畫還有助於凝聚會員之間的向心力,讓青年學子感受到會館的關懷與支持,進而加深對家鄉與社團的歸屬感。 他透露,會館於2014年設立會員大學貸學金計畫,自2015年起,每年5月10日至8月10日開放申請,協助符合條件的年輕會員完成高等教育。近年更增設「金榜題名榮譽」,於會慶晚宴上表揚大專、碩士及博士畢業生,營造尊重學術、鼓勵深造的氛圍。 本年度獲獎學生名單如下:黃歆茹、楊黃肅涵、卓楷哲、陳苡韓、陳俊賢、施卓穎、張祉洋、張祉溢、許進勝、陳凱琪、鄭芷芋、陳藝心、楊曉柔、周好庭、郭善雅、郭竣朝、陳歆寧、吳聞哲、鄧恩心、楊佩雲、陳沛晶、陳音如、王佩琪、歐陽為婧、詹靜涵、李迎娣、陳微慧、馮凱云及陳康正。
-
臺灣美食魅力席捲汶萊 「2025臺灣美食國際巡迴講座-汶萊場」盛大登場
﹝資料來源:駐汶萊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為推廣臺灣多元美食文化及促進臺汶民間交流,由駐汶萊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汶萊臺灣商會及汶萊留台同學會共同主辦的「2025臺灣美食國際巡迴講座-汶萊場」,於2025年8月3日在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的Rizqun Hotel隆重舉行。活動吸引超過200位駐汶使節團代表、政商界與僑界人士熱情參與,現場氣氛熱烈,一道道經典臺菜輪番上桌,讓賓客大呼過癮,讚嘆「臺灣菜太棒了!」 此次講座特別邀請來自臺灣桃園五星級喜來登飯店的李佳其主廚與廖泰竣助理主廚,聯手汶萊Rizqun Hotel主廚團隊,獻上融合臺式風格的豪華饗宴。佳餚包括「嘉義雞肉飯」、「金瓜米粉」、「三杯雞」、「寶島桂花蝦」、「夜市生炒花枝」及「豆乳臺灣鹹酥雞」等,既保留臺灣傳統風味,又融入創意巧思,令現場食客讚不絕口。 駐汶萊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蕭勝中大使在致詞中指出,飲食是文化最直接的體現,本次活動不僅展現了臺灣美食的深厚底蘊與多樣風貌,也進一步促進了臺汶之間的民間交流。蕭大使並於餐會間宣布籌組「臺灣之友」(Friends of Taiwan)平台,期待凝聚更多熱愛與支持臺灣的朋友,共同推動文化交流與友好合作。 這場美食盛宴的溫度延伸至校園。8月1日,臺灣主廚團隊走進Laksamana College of Business舉辦「Taiwan Day」校園示範教學,為餐飲科系學生帶來最道地的臺菜實作課程。課程中,主廚親授「台塑牛小排」、「三杯雞」與「寶島桂花蝦」等經典料理的烹調技巧,學生們不僅親手體驗,更深入了解臺灣飲食文化的特色與精神。 「2025臺灣美食國際巡迴講座-汶萊場」透過多場精心規劃的活動,讓汶萊民眾在品嚐美味的同時,也感受到臺灣的文化溫度。駐汶萊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表示,未來將持續舉辦更多元、有趣的文化推廣活動,讓更多國際友人認識臺灣、愛上臺灣。
-
《僑鄉僑情》雙親恩深重,金門情更濃 ──記雪蘭莪金門會館2025年雙親節慶祝晚會
﹝圖文資料來源:雪蘭莪金門會館青年團﹞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我們多久沒有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了呢?」這句看似平凡的話,在今年的雙親節慶祝晚會上,卻深深撥動了每位與會者的心弦。 7月26日的夜晚,雪蘭莪金門會館的禮堂燈火通明,座無虛席。來自各地的鄉親帶著父母、伴侶與孩子們齊聚一堂,參加這場屬於金門人自己的雙親節晚會。對許多人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場聚餐,更是一場溫暖心靈的盛會,一個讓我們能夠停下腳步,向父母傾訴感恩的難得機會。 會館特別用心安排了多個溫馨環節,讓這個夜晚充滿驚喜與感動。青年團的小朋友們親手製作了一張張小卡片,將一字一句的祝福與感謝,化作最單純卻最真摯的禮物送到父母手中。舞台上,孩子們帶來歌舞表演《聽我說謝謝你》,稚嫩的歌聲配上整齊的舞步,雖然動作略顯青澀,卻蘊含著最真誠的心意。當歌聲響起,許多父母眼眶泛紅,不少人忍不住掏出手機,想把這一刻記錄下來。 晚會中還有互動抽獎、敬酒儀式等節目,讓整場氣氛時而熱烈,時而溫馨。餐桌上,長輩與子女舉杯共飲,彼此交流近況;舞台下,家人們依偎拍照,捕捉這份久違的團圓與笑顏。整個禮堂充盈著掌聲、笑聲與溫情,彷彿時光也為這一夜而放慢了腳步。 雙親節不僅是一個節日,它提醒著我們:再忙碌的生活,也不應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再遙遠的他鄉,也阻隔不了金門人彼此間那份深厚的鄉情與牽絆。 「雙親恩深重,金門情更濃。」 這不僅是當晚的主題,更是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心聲。在這樣一個充滿愛與感恩的夜晚,每個人都帶著滿滿的回憶與溫暖離開,心裡默默許下承諾:要把對父母的感恩,落實在日常的每一個細節裡。
-
《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新加坡實現水資源自給:科技創新與環境改造雙管齊下
新加坡國土狹小,天然水源匱乏,長期以來依賴進口水以滿足用水需求。1961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簽訂協議,由馬來西亞柔佛州每日供應新加坡2.5億加侖的水。 然而,隨著人口與經濟發展,新加坡每日用水需求已達4.4億加侖,預計到2060年合約屆滿時,需求將高達7.6億加侖。即便有2.5億加侖進口水支援,新加坡未來的供水挑戰仍然嚴峻。 這種依賴進口水的局面讓新加坡在政治上處於被動地位。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曾直言:「如果新加坡的外交政策不利馬來西亞,我們總可以藉由關掉柔佛的供水站來施壓。」這一言論突顯了水資源對於新加坡生存的重要性,也促使新加坡政府決心減少對外依賴,發展供水自主的能力。 在政府不懈努力下,新加坡制定了「四大水源」策略,包括集水區水源、進口水、新生水(再生水)及海水淡化技術。2011年,除非遇上嚴重乾旱,新加坡已基本實現供水自主的目標。 目前,新加坡有17個集水區水庫,每天約可以供應0.9億加侖的水,再生水可以生產約2億加侖的水,淡化海水約可供應2.2億加侖的水,應該可以滿足目前大約4.4億加侖的水需求。再加上可以向馬來西亞購買2.5億加侖的水,便可以降低缺水風險。 新生水技術:污水變清水 新加坡在2003年正式推出「新生水」,這是一種透過高級處理技術將城市污水淨化為可飲用水的高品質再生水。污水經微過濾去除雜質,再透過逆滲透技術過濾微小污染物,最後以紫外線消毒,確保水質符合國際標準。 目前,新加坡共有五座新生水廠,供應約40%的用水,約2億加侖,主要用於半導體等工業用途,部分則混入水庫作為飲用水來源。隨著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擴展,新加坡計劃到2060年使新生水供應全國55%的用水需求。 海水淡化技術:開拓無盡水源 作為四面環海的國家,新加坡積極發展海水淡化技術。目前已建有五座海水淡化廠,每日實際提供約1.3億加侖的水,占全國用水量的30%,預估到2060年仍可以維持供應全國用水需求的30%。 海水淡化的主要挑戰是高能耗,但新加坡透過創新技術降低能耗,如利用高效能逆滲透技術和能源回收系統,將淡化成本逐步下降。新加坡政府計劃進一步推動低能耗淡化技術,期望未來能將能耗降低至目前的三分之一,使淡化水成為更具經濟競爭力的水源。 智慧水管理系統提效降損 除了開源,節流亦是新加坡水管理策略的重要一環。新加坡全島建置智慧水網,透過數位監測系統與人工智慧分析用水數據,精準調控供水與減少水資源浪費。 智慧管網讓新加坡的水損率保持在極低水準,管道漏損率低於5%,遠優於許多先進國家。此外,政府推行智慧水表與節水計畫,並鼓勵民眾參與節約用水行動。透過這些措施,新加坡有效提升了用水效率,確保有限水資源的最佳利用。 填海造陸與都市規劃擴大集水區 由於天然湖泊稀少,新加坡透過建設人工水庫來增加本地蓄水量。目前約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已被劃定為集水區。雨水透過超過8,000公里的龐大排水渠、水道和河流網絡,被引導匯入全島17個蓄水池進行儲存。這些水庫可每日供應約0.8億加侖的水,約占用水的20%。政府對這些集水區實施嚴格管理,以確保水質不受污染。透過完善的雨水收集與過濾系統,這些水庫有效降低了新加坡對進口水的依賴。 新加坡長期進行填海造陸,不僅擴展國土,也提升了集水區面積。例如,濱海灣地區透過填海造陸後,進一步發展為可供集水的地區。此外,新加坡政府在都市規劃中融入「雨水全收集」概念,透過道路排水渠、綠屋頂和濕地生態系統來提高水資源涵養能力。政府計劃將集水土地從目前的67%提高至90%,以確保未來能持續利用本地降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對外部水源的依賴。 濱海水庫案例:城市水利的典範 濱海水庫(Marina Reservoir)興建在濱海海峽海口,匯集新加坡河及加冷河的水流,集水區高達新加坡土地面積的六分之一,透過濱海灣新區的海埔新生地及河口興建堤壩圍繞而成的廣闊水壩。2008年建成的濱海堤壩將海水隔離,形成一座淡水水庫,可提供新加坡每日約10%的用水。 除了供水功能,濱海水庫也具備防洪與休閒功能。當大雨來臨時,水庫可儲存過量降水,減少市區洪患。水庫周邊設有公園、運動場與水上活動設施,使其成為城市景觀與公共娛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加坡的水資源管理體系,是應對嚴峻自然限制和追求國家戰略安全的成功故事。面對土地狹小、缺乏天然水源的先天不足,新加坡並未屈服於地理宿命,而是透過長期的戰略規劃、持續的科技創新、整合性的制度設計以及全民參與,成功建立了一套多元化、具韌性且日益永續的供水保障系統。 「四大國家水喉」策略是其成功的基石。透過最大限度地收集本地雨水、謹慎管理進口水、大規模推行新生水以及大力發展海水淡化,新加坡有效分散了供水風險,顯著提升了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乾旱)和外部不確定性的能力。尤其是新生水和海水淡化這兩大耐候性水源的發展,不僅是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更是保障新加坡未來水供自給自足的戰略支點,其目標是在2060年滿足全國85%的用水需求。 歡迎加入《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WhatsApp社群,直接收到每一篇精彩故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chat.whatsapp.com/DGDkzqZBPH48dqRsNUJPo9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星僑大事》新加坡金門會館第155至157屆董事會改選完成 呂立岩鄉親當選新一屆董事會主席 帶領會館邁向新篇章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金門會館於2025年7月順利完成第155至157屆(2025至2027年)董事會改選,來自僑社與企業界的傑出代表呂立岩鄉親高票當選新一屆董事會主席,將帶領會館開啟新的三年任期,延續凝聚金門鄉親、弘揚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 金門會館作為新加坡歷史悠久的僑團之一,百年來始終致力於服務旅新金門同鄉,促進僑民情誼,推廣華文文化與教育。此次改選過程秩序井然,會館全體董事踴躍參與,充分體現出僑團的民主精神與強大凝聚力。 呂立岩主席在當選後的致詞中,深情回顧自己與會館的淵源。他強調:「金門會館不僅是我們這一代金門人情感的寄託,更是文化與歷史的承載者。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並存的今天,我們更要把這個家園建設好,讓它成為金門鄉親互助、交流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 他指出,未來三年,新一屆董事會將聚焦三大方向: 一是文化傳承,透過講座、展覽與出版推廣金門文化,增強年輕一代的認同感; 二是社區連結,深化與新加坡各大僑團、教育機構及文化組織的合作,讓會館在新加坡僑界扮演更重要的橋樑角色; 三是青年培育,鼓勵年輕金門後裔參與會館事務,承先啟後,讓會館在未來持續煥發活力。 企業家與僑領雙重身分 呂立岩1957年出生於新加坡,現任FNA(Focus Network Agencies,創立於1991年)集團總裁,亦是知名品牌「The Cocoa Trees可卡樹」的創辦人,該品牌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巧克力分銷與零售商之一,也是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最受遊客喜愛的免稅零售品牌之一。他曾榮膺「安永企業家獎」新加坡得主,以創新經營理念與深厚的市場敏銳度,將企業打造成區域零售業的標竿。 2023年12月,FNA尾牙晚宴上,呂立岩親自策劃拍攝一支特別影片,請出其父親呂冰霖(1929-)親筆揮毫「感恩」兩字,詮釋他所秉持的經營理念:回饋社會、心懷感恩。他在發言中說:「不論做企業還是服務僑社,成功的根基都在於誠信、踏實與感恩。」 事業之餘,呂立岩熱心公益與僑社事務。自2021年起擔任新加坡福建會館副會長,並連續兩屆當選;多年來積極參與金門會館活動,尤其致力於文化交流及青年連結。他認為,僑團的價值在於「讓海外的金門人找到歸屬感,也讓年輕一代理解自己的文化根脈」。 家族故事:從下湖村到新加坡 呂立岩的成功離不開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蘊。他的父親呂冰霖來自金門東南一隅的下湖村,幼時僅在家鄉讀過一年私塾。1937年日軍佔領金門,年僅8歲的呂冰霖隨祖母與母親離鄉,南下印尼西加里曼丹山口洋與父親呂泉源團聚。父親經營醬油與肥皂廠,後來於1941年將事業擴展至馬來亞吉隆坡。戰亂結束後,全家於1945年舉家遷居新加坡,展開新的生活。 呂冰霖年少便在叔叔呂水和的商號工作,憑藉克勤克儉與毅力積累人脈與資本,後與董碧蓮結婚,育有九名子女。他重視教育,雖然自己學歷有限,卻竭力讓子女受良好教育,如今九名子女均學有所成,其中五人為工程師、醫生等專業人士,奉獻於國家社會。 呂立岩回憶,童年生活雖不富裕,但家族給了他最珍貴的品格養分。他特別感念祖母黃鴛鴦的無私付出。當年住在後港時,祖母每天風雨無阻地拉著他與哥哥的手,搭巴士、步行,送他們到位於天福宮對面的崇福學校上課。為了省錢,祖母常在校門口縫製百花帔度過漫長時光,一坐就是十六年,陪伴六個孫輩完成學業。 「祖母常教我們:不能賭、不能貪,要腳踏實地做事,還要善待他人。」呂立岩說,這些樸素的教誨成為他做人做事的準則,也成為他帶領企業和會館的精神核心。 回饋故鄉、連結僑社 多年來,呂立岩與家族不忘回饋鄉里。2014年,他以父親名義捐資金門大學,成立「呂冰霖講堂」,支持家鄉教育建設;其父呂冰霖更曾參與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大廈籌建基金,展現了金門人回饋社會的情懷。 「金門精神就是無論走多遠,都記得我們的根在哪裡。」呂立岩說。如今,他不僅在商業領域建樹卓越,更以僑領身分推動文化交流、公益事業,讓金門人在海外的凝聚力更加深厚。
-
《星臺交流》暨南大學中文系交流訪問團走進新加坡金門會館 一場跨越地域的華文文學交流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七月二十六日的午後,新加坡金門會館迎來一群來自學界的座上賓--暨南大學中文系交流訪問團。此行由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白楊教授親自率領,與新加坡金門鄉賢及文化界人士齊聚一堂,話題圍繞著華文文學的薪火相傳與文化的延續,現場既有書卷氣,更充滿濃濃的人情味。 在會館內,副主席黃正發、副總務林毅彪、正文教楊素美熱情接待來賓,金門鄉親呂紀葆及本地著名作家蓉子也特別出席座談。白楊教授以學者視角,暢談當前華文文學的發展脈絡,並特別肯定新加坡這片僑鄉對華文文化的堅持與貢獻。他指出,華文文學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海外華人凝聚情感、尋找文化根脈的重要載體,這份力量正跨越時空,持續影響著新一代讀者與創作者。 座談過程中,與會的鄉賢與文學愛好者也紛紛分享自身觀察,談及在新加坡推廣華文教育、保存傳統文化的努力與挑戰。蓉子老師則以作家的身分,分享自己多年來的創作心路與對華文文學未來的期許,獲得現場熱烈回應。整場對話如同一場跨越地域與世代的文化交響,讓每位與會者都收穫滿滿。 交流結束後,金門會館特別贈送由會館出版的書籍與刊物,作為對訪問團的紀念與致意,這份心意不僅象徵會館對學術交流的重視,也展現了金門鄉親對文化傳承的承諾。同時,蓉子老師亦慷慨贈出其個人作品,讓這次文化交流留下可珍藏的文字禮物,為雙方情誼再添濃厚一筆。 會館方面表示,這次會面不僅加深了金門鄉親與學界的情誼,也為日後在華文文學研究、文學創作交流及文化傳承等領域的合作鋪設了新的可能。正如一位會館成員所言:「文化的交流沒有距離,文學的力量能讓我們在異鄉也感到彼此相連。」 這場相聚,不僅是一場知識與思想的碰撞,更是一場文化與情感的交融。當日下午,金門會館的空氣中,不只是茶香與書香,更有一份跨越海峽、牽動鄉情的溫度,久久不散。
-
《馬臺交流》臺灣味在亞庇飄香 ──「2025年臺灣美食國際巡迴講座」馬來西亞最終站建國中學圓滿落幕
﹝馬來西亞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七月的沙巴亞庇,陽光溫暖而不失熱情。建國中學的禮堂裡,瀰漫著陣陣令人食指大動的香氣--這是由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主辦、馬來西亞人才培育暨產學合作協會承辦的「2025年臺灣美食國際巡迴講座」的最終場。兩天的課程,帶來的不僅是六道道地的臺灣料理,更是一場跨越國界的文化饗宴。 名廚坐鎮 教學有料 這次壓軸登場的講座,特別邀請到桃園喜來登飯店廚藝總監李佳其與領班廖泰竣親臨示範。他們將臺灣餐館裡經典又受歡迎的菜色搬到亞庇的課堂:老皮嫩肉淋鮮魚、蒜香蔥油雞、蚵仔煎、五味小鮑魚、腐乳鹽酥雞與寶島牛肉麵。 現場近70名來自建國中學與當地社區的學員圍在示範檯前,聚精會神地看著兩位名廚的操作。李佳其總監一邊熟練翻炒,一邊解說調味的關鍵:「臺灣的料理不只是味道,要吃出情感與故事。」隨著食材在鍋裡滋滋作響,一旁的學員們不時低聲驚呼,「原來蚵仔煎的醬汁這樣做才道地!」 動手參與 美食有了溫度 講座不僅是看,更是親手做。分組實作環節,學員們換上圍裙,學著用刀切配料、調味入鍋,將原本陌生的食材轉化為色香味俱全的料理。一位來自建國中學的同學興奮地說:「我們平常在夜市吃過鹽酥雞,但這次親手做,才知道背後有這麼多小技巧!」 李佳其總監也分享,臺灣料理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家的味道」: 「每道菜都承載著記憶,無論是夜市小吃還是家常便飯,都藏著與家人朋友分享的情感。」 美食背後 是文化的橋梁 僑務委員會長期透過各類文化活動,連結海外僑胞與在地社群。負責此次協辦的馬來西亞人才培育暨產學合作協會指出,這樣的講座不僅提升廚藝,也讓更多馬來西亞朋友認識臺灣,促進了臺馬之間的人文交流。 據悉,今年的「臺灣美食國際巡迴講座」自年初啟動以來,已於森美蘭州波德申與芙蓉、雪蘭莪州巴生與梳邦、檳城及沙巴亞庇共舉辦8場示範教學,累計參與人數逾數百人。每到一站,無論是臺灣僑民還是當地居民,都熱烈響應。 味蕾記住的 是情誼 課程最後,當一鍋熱氣騰騰的寶島牛肉麵端上桌,香氣瞬間擴散,讓學員們露出滿足的笑容。「這碗牛肉麵像極了臺灣,溫暖又實在。」一位長期在馬來西亞生活的僑胞如此感慨。 僑委會代表指出,美食是一種最親近的文化交流方式,透過一口鹽酥雞、一碗牛肉麵,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近,臺灣與馬來西亞的情誼也更為深厚。 隨著亞庇場的圓滿落幕,今年的巡迴講座也畫下完美句點。但這份跨越國界的香氣與溫度,將繼續在學員們的記憶裡久久迴盪。
-
藝術入室,文化共鳴──台星交流的繽紛篇章
感謝來自台灣、旅居新加坡的藝術家陳玉庭女士,應邀以其多幅風格鮮明、意象奔放的畫作佈置駐新加坡大使官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幅畫作的擺設與配置,都是由陳女士親自設計與規劃,她多次親自到官邸勘查空間、測量光影,用最細膩的方式,讓作品與空間自然融合,呈現出兼具張力與詩意的視覺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陳玉庭女士長年活躍於國際藝壇,足跡遍及歐洲、東亞與東南亞,曾於倫敦、阿姆斯特丹、香港、威尼斯、台北與新加坡等地舉辦個展與講座,並多次獲邀參與國際藝術博覽會。她的創作融合東方筆墨精神與現代抽象語彙,形式跨越水墨與壓克力、媒材自由靈動,展現出東西交會下的當代藝術語言。 去年官邸舉辦近三百場活動,接待超過四千位來賓。如今,當來賓們走進官邸、置身畫作環繞之中,藝術成為開啟對話的契機,也讓文化氣息潛移默化地流動其間。 文化與藝術,是台星交流中最關鍵的一面,也是最溫柔卻深遠的軟實力。它們不僅連結彼此的感受與想像,更為台星關係注入持續發展的動能。 未來,官邸也將與新加坡彩色攝影協會合作,規劃以台灣風情為主題的攝影展,讓更多新加坡在地朋友透過影像感受台灣的山海之美、人文之情。 官邸不僅是一處接待空間,更將成為藝術、文化、觀光與產業交流的平台,讓藝術牽起情感,讓文化搭建橋樑,讓觀光創造連結。我們也期待,透過這樣的文化交融,持續深化台星友誼,拓展更緊密的產業合作夥伴關係。 #官邸美學新風貌 #藝術讓交流更深刻 #台星文化同行 #文化是最溫暖的橋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僑鄉僑情》慶祝七十五週年 新加坡古甯同鄉會見證金門人在獅城的團結與傳承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5年6月8日,位於新加坡的古甯同鄉會迎來成立75週年慶典,象徵著這個由金門古寧頭地區移民所組成的社團,走過風雨,持續在異地凝聚鄉情、傳承文化,是金門人在海外奮鬥與團結互助的見證。 古甯同鄉會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30年代,由金門南山、北山、林厝三村的鄉親組成。當時先民遠渡重洋抵達新加坡,成立「古寧頭幫」,旨在協助同鄉落腳謀生。當時金門鄉親多從事苦力、舢舨搬運、船務等體力工作,雖生活艱辛,卻同舟共濟、互助互愛,逐步建立起金門人在當地的基礎。 隨著時間推移,戰後社會變遷,為了因應時代發展,由李錫恭、李忠信、李炎涯、李火炎、李革命、李增曲、李麗水、李炎鈔、李天助、李增楫、李增閣、李天賜、李炎硬、李榮華、李長訓、李增來、張清漢等鄉賢發起,將原社團進行組織改造,於1951年正式註冊為「古甯同鄉會」,確立會務制度,並持續擴大服務鄉親的功能。 1979年,在當時會長李忠信的領導下,鄉會啟動新會所籌建計畫,成功購置位於新加坡芽籠7巷的二樓單位(4-A, Lorong 7 Geylang),作為永久會所,至今仍為鄉親聯誼、會議及各項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古甯同鄉會亦奉祀「山西夫子」神位,並於農曆五月十三日舉行傳統醮典,祈求鄉親平安順利,象徵著文化與信仰的延續。 值此七十五週年之際,古甯同鄉會不僅回顧歷史,更展望未來,期望在新一代金門鄉親的參與下,持續傳承「團結互助、敦親睦鄰」的宗旨,讓鄉音不改、情誼不散,並深化與金門本鄉本土之連結,促進兩地文化交流與青年認同。
-
《台馬交流》台馬素養教育論壇熱烈登場 聚焦AI智慧應用與學習轉型
﹝馬來西亞巴生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由台灣教育大學系統與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主辦,董總與教總協辦的「2025台馬素養教育論壇--素養教育:學習轉型與教學論壇」,於7月15日在馬來西亞巴生皇城會展中心隆重舉行。來自馬來西亞各地的校長與教師踴躍出席,現場交流氣氛熱烈,展現台馬教育合作的深厚基礎與共同願景。 本次論壇聚焦「素養導向課程的推動」與「AI人工智慧在教育評量中的應用」,透過台灣專家學者的經驗分享,帶來新一波教育創新思維。台灣知識庫董事長丘昌其以「台灣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為題進行主講,說明台灣教育如何由傳統知識傳授,轉向強調跨域統整與實作能力的素養導向課程。 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秘書長黃淳亮則以「AI在素養導向命題實務與分享」為題,展示如何運用AI工具協助教師進行命題設計與學習歷程分析,引發與會教師極大共鳴。壓軸由台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吳清基發表專題演講「組織行政管理的新視野:從紫牛到藍海」,強調教育領導者應跳脫傳統框架,以創新策略為學校發展開闢新藍海。 此次訪馬團包括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台南大學、台北市立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國立台東大學、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等七所大學,以及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共計22位教育代表,於7月13日至19日展開馬來西亞交流行程。 除了參與論壇外,訪團亦將深入當地中學與教育機構進行座談,推廣台灣高等教育資源,鼓勵馬來西亞學生赴臺深造,進一步深化台馬教育合作。 此次論壇不僅是知識的交流平台,更展現台灣教育界推動國際合作、擁抱AI科技與素養教育的決心與實力。未來,台馬雙邊將持續攜手,開展更多具前瞻性與實質效益的教育合作計畫。
-
《台越合作》台越教育合作再升級 越生來台近四萬人 台灣成越南學生第五大留學國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我國高等教育持續發光發熱,吸引大批東南亞學生來台深造。根據教育部統計,截至113學年度,在台越南學生人數已突破3萬9千人,達39,695人,占全體境外生比率逾三成,台灣已穩居越南學生第五大留學目的地,顯示雙方教育交流成果豐碩。 為深化教育合作,教育部於本月11日舉行《駐越南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駐臺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合作協定》簽署儀式,由駐越南代表劉世忠大使與駐臺北越南代表潘喬鍾共同簽署,教育部主任秘書林伯樵代表我方見證,越南政府亦派遣高級官員蒞臨會場,展現雙邊推進教育交流的高度重視與積極態度。 林伯樵主任秘書在致詞中指出,自2006年與2017年簽署前兩次協定以來,台越雙方已展開多項教育合作計畫,包括選派華語教師、推動高教與技職合作、簽署逾千件大專校院學術交流協議等,為兩國學生開啟跨文化學習與國際交流的橋梁。 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教育部自2017年起陸續推出多元且具在地特色的課程,積極鼓勵越南等新南向國家學生來台留學,更於2019年與越南教育與培訓部簽署「臺越高等教育文憑及培訓課程互認協定」,大幅降低越生來台障礙,並促進雙方人才培育互信與接軌。 越南學生來台就學數據節節攀升,已成為台灣境外學生最大來源國。根據越南教育與培訓部2023年底統計資料,台灣位列越南學生第五大留學國,反映出台灣高教具備國際競爭力,課程設計與師資培育皆深受越南學生及家庭肯定。 本次新協定的簽署,代表雙方不僅在政策層面緊密連結,更將教育視為深化台越友誼、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未來,教育部亦將持續強化高教與技職體系的國際合作能量,並期許透過優質教育資源,協助東協與南亞國家因應快速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為台灣在國際教育舞台上建立堅實的夥伴網絡。
-
《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新加坡外來人才的成功範例:Sea與Grab
新加坡一直致力於成為亞洲創新與科技的樞紐。透過獎學金制度、營商環境優勢與包容開放的移民政策,這座城市國家吸引並孕育了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Sea與Grab,這兩家東南亞科技巨擘的崛起,正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範例。 Sea:中國創業家的新加坡築夢記 根據2024年《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Sea Group創辦人李小冬與葉剛分別以50億與28億美元的身家,名列新加坡第12與13位。從2009年白手起家,到2025年成為市值逾777億美元的跨國科技企業,他們的故事令人矚目。 李小冬來自天津,於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取得學位後赴美就讀史丹佛MBA。在那裡,他結識了後來成為妻子的馬麗倩--一位在15歲時便獲得新加坡「吸收外國人才獎學金」來星留學的菁英。畢業後,李小冬追隨馬麗倩來到新加坡,從租屋一角起步,逐步開創自己的事業。 葉剛則在15歲獲獎學金來新加坡唸中學,畢業後赴卡內基美隆大學攻讀電腦科學,返新後與李小冬共同創業,創立Garena,後轉型為多元平台的Sea Group。旗下三大核心業務包括線上遊戲(Garena)、電子商務(Shopee)與數位金融(SeaMoney)。2017年,Sea成功在紐約證交所上市,成為新加坡科技產業的代表企業。 2023年,Sea營收達131億美元,員工超過6萬人。Shopee平台在2024年4月創下東南亞最高月瀏覽量(5.6億次),大幅領先對手Lazada。這不僅證明其產品力與市場影響力,也顯示出新加坡企業在區域數位經濟中的領導地位。 李小冬與葉剛的成功,突顯新加坡的長期人才策略。值得一提的是,Sea於2021年捐贈5,000萬新幣給新加坡國立大學,用於推動AI與數據科學領域的研究,回饋社會,展現企業的責任感與本地認同。 Grab:從馬來西亞起步,在新加坡壯大 與Sea相似,Grab的成功也離不開新加坡開放的創業與資本環境。 Grab由馬來西亞人陳炳耀與陳慧玲於2012年創辦,初期僅是一個名為"MyTeksi"的叫車服務App。由於馬國創業資源不足,Grab於2014年果斷將總部遷至新加坡,展開新一輪快速擴張。 新加坡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生態:政府資助、法規健全、風險投資豐沛。Grab在遷址後即獲得來自軟銀、豐田、滴滴出行等國際資本青睞。僅2014年一輪融資即達2.5億美元,正式躋身獨角獸行列。 Grab從最初的交通服務,迅速擴展至外送(GrabFood)、行動支付(GrabPay)、數位金融(GrabFin)等,成為「東南亞超級應用程式」(Super App)的典範。2020年,Grab與新電信(Singtel)合作取得新加坡數位銀行牌照,推進東南亞的普惠金融發展。 2021年,Grab以新加坡公司身分透過SPAC在美國上市,估值達400億美元。此舉不僅彰顯Grab的國際化野心,也再次鞏固新加坡作為全球資金與創業流通中心的地位。 截至2025年初,Grab市值約為187億美元,2024年營收達28億,員工數約12,000人。除了創造就業,更推動本地金融科技創新、促進數位經濟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Grab創辦人之一陳炳耀也於2016年正式入籍新加坡,這象徵新加坡不僅吸引企業,也讓創辦人選擇在此落地生根、長期發展。 新加坡的全球人才戰略驗證 從Sea到Grab,這兩家企業背後都有新加坡的深遠人才佈局。政府提供中學獎學金、國外深造機會、企業營運便利條件,這些制度設計讓具潛力的人才能夠留在本地成長、創業與壯大。 李小冬與葉剛、陳炳耀與陳慧玲的故事,不僅展現了創業者的毅力與遠見,更是新加坡人才政策與創業戰略成功的具體印證。他們從外來移民變成本地公民,從創業青年變成帶動國家經濟的核心力量,證明新加坡模式的強大生命力與前瞻眼光。 歡迎加入《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WhatsApp社群,直接收到每一篇精彩故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chat.whatsapp.com/DGDkzqZBPH48dqRsNUJPo9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僑鄉僑訊》新加坡金門會館代表出席廈門公會閩南語講演會五週年慶典晚宴 許振義博士榮膺第六屆(2025-2026年度)會長續寫講演文化新篇章
﹝新加坡訊﹞ 2025年7月12日,廈門公會閩南語講演會舉行五週年慶典,並於當晚舉辦隆重的晚宴活動。來自兩岸三地的鄉情社團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個富有歷史意義的時刻。新加坡金門會館亦派出代表出席,表達對講演會多年來致力推動閩南語與文化傳承的高度肯定與支持。 晚宴現場賓客雲集,氣氛熱烈溫馨。典禮中,主辦單位特別頒發「講演文化推動獎」予歷屆會長與資深講者,表彰他們長年在語言與文化推廣上的堅持與貢獻。同時,講演會也正式宣佈第六屆(2025-2026年度)理事會成員就任,由許振義博士接任會長,為組織邁向下一階段注入嶄新動能。 許振義博士長期深耕閩南語教育、鄉情社團聯繫與跨文化交流,曾擔任多個僑界要職。在就職致詞中他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廣講演文化、培育青年講者,並拓展國際閩南語交流網絡,讓講演成為連結鄉情、推動文化創新的橋梁。 新加坡金門會館代表指出,此次參與廈門公會活動不僅是一場文化交流盛事,更進一步深化了東南亞與閩南本地講演文化圈的合作基礎。他們期許未來能舉辦更多區域性聯合講演活動,讓新加坡、廈門與金門三地鄉音不斷交織,情誼更加緊密。 本次活動不僅為講演會的五年歷程畫下光榮註腳,更象徵跨地域鄉情網絡的嶄新啟程。
-
金同廈金門會館推動永續環保 淨灘行動清出130.3公斤垃圾 孩童踴躍參與 共守一片海洋家園
﹝馬來西亞,柔佛訊﹞ ﹝整理撰稿:KIKI&邱翌瑄﹞ 為響應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提升社區環保意識,馬來西亞金同廈金門會館於2025年7月14日上午,假柔佛州峇株巴轄Pantai Minyak Beku舉辦《環保活動4.0》淨灘行動。此次活動成功號召在地家庭與青年志工參與,其中更有多位年幼孩童一早便由父母帶來參與撿拾垃圾,讓「守護家園」不再只是大人的責任,更成為從小扎根的生活態度。最終,全體參與者共同清理出130.3公斤海灘垃圾,為在地環境注入一股溫暖且堅定的力量。 此次活動獲得峇株市議會(MPBP)與馬來西亞固體廢料管理局(SWCorp)的全力支援,包含清運車輛、分類袋、回收箱等後勤設備均由相關單位協助提供,使整場行動井然有序。主辦單位亦設置報到與分組站點,安排資深志工帶領分批進行清理,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安心、安全地投入環境行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動吸引不少家庭攜帶孩子參加,不少孩童年僅五、六歲,卻身穿防曬衣、手戴手套,認真彎腰檢拾沙地上的瓶罐、塑膠袋與海漂小物。年僅七歲的小朋友說:「我撿到一個鞋子和很多塑膠蓋,這些東西會害魚生病,我想幫助牠們。」一句童言童語,道出淨灘行動背後最純真的初心。 金同廈金門會館代表指出,此次活動是「環保4.0」系列中的重要一站。會館過去長年推動文化交流與公益關懷,近年更將環境永續納入工作重心,期望透過實地行動與跨世代參與,將環境教育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活動中,家長與孩子彼此鼓勵、互相幫忙,形成一道動人的風景。許多家長表示,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於親子關係,也讓孩子更早理解「家園」的意義不僅是自己的住所,更包括我們共處的自然環境。 此次行動所清理出的130.3公斤垃圾中,以一次性塑膠容器、飲料瓶與泡沫塑膠為主,也有不少廢棄鞋子與漁網,主辦單位已委託SWCorp進行後續分類與妥善處理。志工代表亦於活動尾聲提醒大家:「垃圾進海只需一秒,分解卻可能需數百年,減量與回收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永續行動。」 金同廈金門會館青年幹部強調,未來將繼續串聯馬來西亞各地金門鄉團與社區單位推動更多實質的淨灘與環境教育行動,並希望建立長期合作的永續平台,讓「環保」不只是活動,而是一種能被代代傳承的生活價值。他也透露,會館計畫於年底前再舉辦一次跨區域淨灘行動,將「環保4.0」延伸至更多沿海社區。 活動結束後,眾人齊聚在潔淨後的沙灘上合影留念,臉上滿是汗水與笑容。
-
《台馬交流》以教育為橋梁 高師大走進馬來西亞華文獨中 深化台馬交流與人文連結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為深化臺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教育合作與人文交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英語學系李翠玉教授,日前率領七位師資生前往馬來西亞芙蓉中華中學,展開為期兩週的「國外教育見習暨國際史懷哲計畫」。此次計畫獲教育部支持,不僅彰顯臺灣青年教育專業的厚實根基,更展現本地學界對海外華文教育的關注與連結。 馬來西亞華文獨中長期堅持母語教育,兼顧多語社會脈絡與本土文化傳承,向來是臺灣師資培訓的重要觀摩對象。此次高師大一行師生進駐芙蓉中華中學,除教學見習與觀課活動,更積極投入校內志工服務,參與校慶籌備、文化活動推廣、班級互動與教學交流,以實際行動回應國際史懷哲計畫「以服務實踐教育理想」之宗旨。 活動期間,高師大學生體驗馬來服飾文化,協助學生製作文化展品,並入班與芙中學生共同策劃「臺灣主題日」,分享臺灣學校的生活節奏、學習方式與升學制度,鼓勵馬來西亞學生將臺灣作為未來深造的選項。透過青年世代的對話,架起兩地教育的橋梁,也將臺灣的人文精神帶進東南亞校園。 李翠玉院長表示:「教育是跨越語言與國界最深刻的橋梁。透過見習與文化交流,學生不僅培養教學實務能力,更體會到教育是一項對社會承諾的行動。能夠走進華文獨中現場,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學習的榮幸。」 7月9日,訪團在芙中師長陪同下,前往拜會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ECO),就當前臺馬教育文化交流現況及未來合作機會進行座談。會中師生也分享此次教育服務的心得體會,並表達對東南亞多元文化社會的敬意與學習之心。駐處人員肯定高師大長年參與海外教育志工工作的付出,期許臺灣青年持續以教育為出發點,深化與東南亞的雙向理解與交流。 本次活動亦為高師大「國際史懷哲計畫」的一環,該計畫自2014年推動至今,鼓勵臺灣師資生走入國際教育現場,結合教學與服務學習,以實際行動投入教育外交。參與本次行動的學生普遍表示,在與芙中師生的互動中,他們更深刻理解多語社會中推動雙語教育的困難與重要性,也重新反思作為未來教師的社會責任。 金門作為臺灣與東南亞交流的地理前哨,不乏曾有金門子弟參與相關教育實習與文化服務行動。此次高師大的跨國交流行動,也再次彰顯臺灣青年在國際舞台上所展現的教育專業、人文關懷與文化自信。
-
《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新加坡教師的實習新模式:走出校園,接軌產業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關鍵,而教師則是教育的核心。為了讓教師掌握最新技能,啟發學生對未來職業的探索,新加坡教育部於2003年推出「教師實習計劃」(Teacher Work Attachment),並在2021年修訂為「升級版教師實習計劃」(Teacher Work Attachment Plus)。該計劃為中小學教師提供2至4週的專業學習機會,讓他們走出校園,深入公部門、私營企業或非營利機構,拓展視野並提升專業技能。 要成為國家的優秀人才,學生應當有從容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想要培養出這樣的學生,就必須讓教師具備所需技能與經驗,培育學生適當技能,同時啟迪學生未來選擇職業的方向,指引學生航向多變、不確定、複雜與模糊的未來。 然而,面對全球化、國際環境、社會與科技的瞬息萬變,中小學教師無法再以既有的專業知識教導學生,必須不斷進修與學習,甚至必須學習如何運用新科技(例如人工智慧)進行教學。 因此,新加坡政府提出的「升級版教師實習計劃」,提供中小學老師更廣泛的實習機會選擇,包括公部門、私部門及民間機構,以便學習、成長與充電,更加開拓視野與增進專業知識,進而提供給學生更充實的、相關的與權威的課程。獲得實習職位的中小學教師不必請假,就可進行長達四周的實習,有時候教師必須從頭開始學習,例如人工智慧與資訊安全。 這些專業學習經驗特別規劃能跨越不同產業群或部門,並設計瞭解每個產業未來趨勢、挑戰與機會。例如,新加坡教育部公布的幾個老師實習案例,包括到美國超微半導體公司(AMD)的新加坡分公司、新加坡的綠色回收公司及新加坡的資訊安全署學習。實習時,老師可以跟著一位業界主管學習,或進行一項專案計畫。 從2017年至2022年,每年有約100名中小學教師參加實習計劃,近年來名額不斷增加。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表示,接下來的目標是要在每五年裡,讓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至少一次機會能通過到業界實習,或參與業界夥伴進行的合作項目等,接觸有別於教學領域的新知識。 除了實習機會,新加坡教育部進一步與不同公部門或外部機構合作,組織多元主題交流論壇,讓中小學老師可以持續向產業專業學習,並更新教室之外的最新產業發展資訊。 歡迎加入《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WhatsApp社群,直接收到每一篇精彩故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https://chat.whatsapp.com/DGDkzqZBPH48dqRsNUJPo9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國際金僑》雪蘭莪金門會館訪印尼泗水金門會館 兩地僑情更緊密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日前由主席陳良吉率團,前往印尼泗水拜訪當地金門會館,受到泗水金門會館理事長范曉慧及董事部、青年團與婦女組的熱情接待。此次拜訪不僅深化了兩地金門鄉親的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加強彼此間的情誼與連結。 陳良吉主席此行率領多位會館幹部組成交流團,包括顧問呂清便、副主席李勁強、秘書長劉志山、副秘書長楊質煥、福利主任巫秀鳳、交際主任李佩雲、婦女組主任許玉敏及理事楊肅發等。團員們於拜訪期間與泗水會館理事群深入互動,針對會務推展、青年與婦女參與、文化傳承等議題進行交流,現場氣氛融洽。 泗水金門會館理事長范曉慧也特別感謝雪蘭莪會館的來訪,表示這樣的互動對於僑界的世代傳承與區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她指出,兩地金門會館皆秉持服務鄉親、推動文化教育的宗旨,未來也期盼持續舉辦青年交流、婦女座談與文化活動,共同為金門人凝聚更多向心力。 此次交流也進一步促成未來雙方青年團與婦女組的合作計畫,期待在文化活動與公益事務上展開實質合作。雙方並在會後互贈紀念品,合影留念,為這場跨國金門人交流之旅畫下溫馨句點。
-
《金門僑情》金僑下南洋情 瓊林孫女返金學箏展演
﹝採訪撰稿:邱翌瑄﹞ 來自印尼的華僑後代蔡瓊林,暑假返金探望祖父蔡其發,並特地加入在地古箏教育團體「紫韻箏樂團」,展開一段跨國文化學習的旅程。年僅9歲的她,除了展現紮實的古箏功底,更在成果發表會中穿上印尼傳統服飾,以服飾與音樂傳遞「金僑下南洋」的文化意涵,也表現出對金門家族根源的認同與珍惜。 蔡瓊林祖籍金門瓊林聚落,祖父蔡其發是印尼金僑第三代,長年經營事業,因數年前返金尋根,在金門縣政府金僑辦公室的服務下,順利取回祖宅並修建,近年長期居住在金門,印尼的產業已陸續交由第四代管理。 其孫女蔡瓊林在印尼學習古箏,受到家庭薰陶,也對華人文化充滿興趣。這次返金期間,蔡其發特地安排她參與「紫韻箏樂團」的課程,讓她在家鄉的土地上,與金門在地孩童一同學習、演奏,體驗不同語境下的文化傳承。 6日晚間的成果展演於金瑞酒店舉行,蔡瓊林與紫韻箏樂團的學員們同台演出,琴音悠揚,獲得現場熱烈掌聲。值得一提的是,她以印尼傳統服飾入場,成為全場亮點之一,象徵著金門與南洋之間深厚的歷史連結。 蔡瓊林說,這次回金門不僅認識了許多朋友,也聽了許多祖父講述的故事,讓她對金門的歷史、風俗與聚落文化感到十分著迷。她希望未來能將這段經歷寫進學校作業中,也期待有一天能在印尼分享更多金門文化,讓同學們認識這座美麗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