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菲律賓中秋節怎過?不只過節還博餅!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撰稿:翁雪﹞ 這個月底就是中秋節,你知道嗎?菲律賓華人中秋節是不烤肉的,但是他們會跟金門一樣一起玩中國閩南的傳統習俗:「搏中秋」;其實不只菲律賓,當初先祖們下南洋一代,至今也還有不少地方延續這個傳統。 而中秋是菲律賓華人極重視的三大節日之一。和台灣過節烤肉的方式不同,菲律賓華人多數跟金門一樣是屬於福建省的後代,菲律賓的華人大多承襲傳統閩南習俗,中秋節就是要玩「搏中秋」。 在南洋一代僑社團體多在餐廳舉辦「搏中秋」,一些較大的家族則會邀請親友到家中同歡,搏彩之際也搏感情,談笑聲夾雜著骰子與碗公碰撞的清脆聲響,相當熱鬧。 「搏中秋」也叫「搏狀元」,參加者圍成一桌,在大碗公裡擲骰子博彩,以古時科舉制度的名堂為彩名,如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視骰子點數組合決定是否中彩及彩品大小。 傳統社會以學而優則仕作為人生的理想目標,因此為了讓子弟認識科舉制度,鼓勵他們求取功名,「博餅」遊戲於是規定6個骰子擲出的特定排列組合,依出現機率的難易,分別代表科舉功名中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等6個等第,博取彩頭。相傳這種博戲有如「預卜」,可以預測當年的考運,以及未來一年的運勢。 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或「餅金」,相傳利用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菲華僑社歷史專家黃俊圖跟菲金僑學子們介紹,「搏中秋」習俗源起於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鎮守台灣之後,他說,當時離鄉背井的士兵們常會想家,中秋節前後更加傷感,鄭成功的部將靈機一動,融合士兵們平時愛擲骰子小賭的嗜好,發明出這項遊戲,以解鄉愁,早年是以月餅為彩品,所以稱為「中秋博餅」。 這個故事是不是聽起來跟金門博餅的故事很像呢?在金門縣政府的金門小百科中是這樣寫的:「相傳是出生金門洪門港(後豐港)的鄭成功營中大將洪旭,在鄭成功領軍進攻金陵時,為穩定留守廈門的官兵軍心,並撫慰思鄉情緒,發明博狀元餅遊戲,讓官兵在中秋節玩上一把,而在廈門、泉州、金門等地流傳,成為中秋節特色民俗。金門在戰地政務時期嚴禁賭博,以致博狀元餅一度絕跡,近年縣府特別再推出成為觀光活動之一,且賽況一年比一年盛大。」 所以中秋博餅這一個活動一定跟鄭成功有關係,但是是怎樣下南洋的,又怎樣在菲律賓成為一個華族傳統習俗,就等著更多的文史研究家科考研究了。 中秋博餅的﹝餅﹞,是指月餅,該月餅按照各級科舉制度的頭銜,設有「狀元」1個,「對堂(榜眼)」2個,「三紅(探花)」4個,「四進(進士)」8個,「二舉(舉人)」16個,「一秀(秀才)」32個。共有大小63塊餅,含有7×9=63之數。 就菲律賓僑社而言,近年來基於實用性考量,彩品已從月餅改為民生用品或現金。遊戲規則頗為複雜,但基本上是以紅4點的多寡論勝負,擲出一粒紅4點是秀才,擲出4個紅4點就是狀元。 除了「搏中秋」以外,在僑界團體的推廣下,慶祝中秋的氣氛開始轉濃,許多商場舉辦「搏中秋」活動,讓菲律賓民眾體驗華人過節氣氛。 另外每年中秋節,菲律賓馬尼拉市都會在唐人街點燈,大大小小的花燈串連在馬尼拉的唐人街街口,非常的美麗繽紛,另外當晚也會有相關的舞台表演等節慶活動,中秋節慶雖不是菲律賓的國定假日,但近年因為疫情因素,中秋節這一個代表著團圓圓滿、歲月美好的節日也逐漸走入菲人的生活圈中。
-
﹝中秋特別花絮﹞星馬共同篇:星馬共同的回憶。
豬仔餅又稱為豬籠餅,為廣東人與越南人在中秋節送給小朋友或是長者的一種小禮物。因為做成小豬形狀而得名。據說早期商家會將豬仔餅放入竹籠內,當作贈品,供進門選購月餅的客人攜回。因為從前人們送禮必須成雙,送月餅時就會附上豬仔餅。在星馬目前持續可以看見這樣的傳統月餅點心。(圖源:陳雯雯整理)
-
﹝中秋特別花絮﹞馬來西亞的月餅
馬來西亞的月餅眾多,這裡挑選出傳統與新式月餅數款,讓大家看一下,馬來西亞的中秋節雖然不是國定假期,但是卻是一個很重要節日,在這樣的節日裡,大家都會相互贈送月餅,感恩貴人的支持或是照顧。
-
﹝中秋特別花絮﹞新加坡月餅
新加坡的月餅,依然以傳統月餅形式為主軸。
-
﹝中秋特別花絮﹞從飲食思考文化-南洋月餅集-- 印尼的月餅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通過認識各地月餅,希望帶領大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傳統、口味和歷史。這種知識希望可以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的食物文化,並且可能激發好奇心,促使您如果未來有機會到這些地方去旅行探親,可以品嚐和嘗試各種各樣的月餅或其飲食文化。 印尼的月餅 印尼的月餅與臺灣常見的月餅不同,這種白色月餅的外層以小麥粉為皮,外形像是圓圓的月亮,在中秋節的前一個月,不少餅店就會開始販售;月餅的口味也很特別,比如榴槤、小波羅密或是巧克力等,吃起來非常甜,通常都會配上印尼紅茶一起吃。
-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中秋節
新加坡中秋節摘要 1.新加坡的中秋習俗,和台灣大有不同。少了台灣受到廣告影響的烤肉行程,反而喜歡提燈籠、逛燈節。 2.月餅的款式和口味,也和金門不太一樣。星馬人喜歡的榴槤口味、廣東潮汕的潮式月餅、馬來西亞的老鼠月餅,都是當地人心頭好。 ﹝筆者:Alen﹞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篇 九月初開始在星馬的各地鄉團組織紛紛發出中秋活動等邀約,而剛好9月2日到9月10日是新加坡中小學生的第三學段放假期,透過這樣的時間邀約,讓更多年輕的一代,可以參與鄉團活動,更期待透過中秋佳節的聚會內活動設計,讓新一代可以更認識祖鄉的文化。 而有別於台灣到中秋節就是想到烤肉,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過中秋節跟烤肉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新加坡人中秋節都幹嘛去呢?提燈籠!逛花燈! 在新加坡,中秋前夕在超市賣場裡除了看到月餅,還看到燈籠時,讀者們一定百思不得其解,提燈籠?那不是元宵節的事嗎?其實華人的傳統裡,除了春節和我們所熟知的元宵節,中秋節本來就是三大燈節之一,只是沒有元宵那麼盛大。但不知道經過怎樣的遷移轉變,中秋節提燈籠、賞花燈這個習俗,在大陸各省也慢慢消失,剩下部分地區還保留了這樣的傳統。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國家,早年許多閩南沿海一代的居民,為了討生活,下南洋到新加坡工作,逐漸把這樣的習俗帶到新加坡,就這樣在異鄉保留了下來這樣美好的中華文化。 新加坡中秋熱門活動:牛車水提燈籠 新加坡的牛車水,英文名稱Chinatown,顧名思義是新加坡的唐人街,是新加坡歷史上重要的華人聚集地。舉凡華人的節慶,在這裡總要大大凸顯一下,一方面是文化傳承,一方面也是觀光旅遊的賣點。特別是每年華族兩大節慶:春節和中秋兩個節日,總要在這裡張燈結彩,每年還會舉行亮燈儀式。 除了到牛車水體驗一下濃濃的節慶氣息之外,新加坡人更愛湧向濱海灣花園,就是有天空樹或者稱為超級樹的那個花園,免費觀賞燈會。說「湧向」這個動詞,一點都不為過,只要在節慶時期去湊熱鬧,那裡的人潮一定是像波濤洶湧一樣的湧入花園裡。 五花八門月餅款式:冰皮、老鼠、榴槤 賞月跟吃月餅這兩個傳統,倒是全球華人一家親,別無二致。 中秋在新加坡更是送禮的大節日,五花八門的月餅口味,爭奇鬥豔的月餅禮盒,撐起整個中秋節的無限商機。 先說說月餅型式吧!除了傳統的形式,這裡的傳統是指包著蓮蓉內餡的廣式月餅,不是台灣的綠豆椪。天氣燠熱的南洋地區,冰冰涼涼的冰皮月餅則是大家最愛。 還有因為移民的傳統,來自廣東潮汕的潮式月餅則是老人家的心頭好。另外還有頭尾尖尖長的像小老鼠,來自馬來西亞居鑾馳名的老鼠月餅。 至於月餅口味,榴槤月餅的存在,絕對是嗅覺上的不可忽視。各家月餅大多不會放過這個討好星馬人的在地口味。喜歡榴槤的人,可透過電商發達的線上購物,購買看看,相信會打破你的口感新觀點。 除此之外,月餅的口味可真是千奇百怪,從最基本的蓮蓉蛋黃,奶黃流沙,到進階版的娘惹斑蘭、各色水果,再到創意十足的清酒燒酒、寒天啵啵、焦糖海鹽……簡直族繁不及備載!光是上新加坡購物網站,整理出來的月餅口味就超過百多種。 今年的星國中秋節 新加坡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的「濱海花園慶中秋」是每年主要慶祝活動之一,過去兩年受疫情影響,活動規模縮小。隨著當地疫情趨穩,今年活動規模擴大,除了燈會,往年的戶外市集及表演活動也終於回歸,歡迎大家有空可以到新加坡感受星國中秋。 馬來西亞的中秋節 ﹝整理撰稿:陳雯雯﹞ 馬來西亞的華人社區對於中秋節這一傳統佳節成為了家庭團聚、美食享受和文化傳承的時刻。 千秋節,又稱為中秋節,是華人社區的一個重要節日,通常在農曆八月十五慶祝。這一日子象徵著滿月圓滿、團圓和和諧。以下是馬來西亞千秋節慶祝活動的一些亮點: 1.月餅盛宴:中秋節的重頭戲之一當然是美味的月餅。馬來西亞的糕餅店和超市都充斥著各種風味的月餅,包括傳統的蓮蓉、紅豆、伍仁和現代的巧克力、提拉米蘇等口味。家庭聚會和社區活動上,月餅成為了最受歡迎的點心之一。 2.家庭團圓:千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時刻。許多人會趁著長假期回到家鄉,與親人共度這個特別的日子。家庭成員們會聚在一起,分享月餅、燈籠和故事,表達對家人的愛和思念。 3.燈籠遊行:一些社區舉辦燈籠遊行,這是千秋節慶祝活動的一個傳統元素。參與者提著五光十色的燈籠,走在夜晚的街道上,營造出一個夢幻般的景象。這些燈籠象徵著光明和希望,也是對遠方親人的祝福。 4.文化表演:許多華人會館和社區中心舉辦文化表演,包括舞龍、舞獅、中國傳統音樂和舞蹈表演。這些表演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觀賞,也有助於傳承中華文化。 馬來西亞的千秋節慶祝活動展現了這個多元文化國家的包容性和多樣性,讓不同背景的人們一同慶祝這個特別的節日。儘管有各種宗教和文化的存在,千秋節在馬來西亞仍然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和重要性的傳統節日。
-
兒童福建營兼中秋節嘉年華
主辦單位:福建會館 活動時間:9月22日(周五) 活動時間及內容: 1、5.pm-7.pm(學生)閩南文化體驗,聽音樂劇。 2、6.45pm-9.30pm中秋節慶祝活動(家庭);享受傳統閩南美食、看少兒中秋表演、DIY月餅、遊戲互動。
-
新加坡金門會館 中秋歡樂夜
﹝新加坡訊息﹞ 新加坡金門會館將於2023年9月13日辦理新加坡金門會館2023年中秋歡樂夜,今年將有充滿活力的美食街取代傳統的自助餐,並且有充滿樂趣的遊戲冒險與小朋友們的燈籠遊行,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中華文化的中秋佳節,團聚歡樂。
-
新加坡歷史裡的金門籍教育家
﹝編輯撰稿:僑訊小組﹞ 本週為我國國中小學陸陸續續開學的開學週,而在二戰前後,下來南洋的新加坡金門籍先賢在新加坡的教育領域發光發熱,並做出新加坡華校重大的貢獻。今天就來分享其中幾位較為人所熟知擔任過校長一職的新加坡先賢。 林則楊 字葆松,本姓楊,以承繼舅氏姓林,後浦南門人。幼聰穎,讀書過目成詠。清末,全閩師範學堂畢業,歷任馬巷、廈門、紫陽各小學教員堂長,即於是時入同盟會。武昌起義,偕黃肖巖組織閩南北伐隊。民元,至星洲,歷任英屬峇株巴轄正修學校、荷屬三寶瓏正誼學校、曼加麗培元學校教員及校長。1921年,創辦新加坡南洋工商補習學校,任校長達二十八年,每屆學生達三千人,今星島僑界人士,多出其門。 則楊廉隅謹飭,一塵不染,事親孝,待人誠,以辦學為志,終身不娶。葬之日,送葬者幾千人,當地提學司李君挽以聯曰:一生正直,進德修文,設學校以毓英才,海外共欽師表。卅載賢勞,鞠躬盡瘁,捨身家而為教育,天南更有誰人。僑務委員會特馳電致唁。其生平著作,有閩南方語考證、南洋科學教材、教務什錄、新加坡華僑史料等書。 1948年7月16日林則楊校長病逝。享年六十。 備註:本文來源金門縣志人物誌 薛永黍 1889年出生於福建省金門縣珠山鄉。 及長,負笈福州英華書院,留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獲歷史碩士學位,先到菲律賓宿霧中華中學任教。1930年,獲聘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及教授,兼廈大附屬高中部主任。1937年經鄭古悅(新加坡巴士大亨)推薦,南來新加坡,出任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校長。主持華僑中學期間,嚴格治校與開明管理相結合,學校迅速的發展。日本投降後,薛永黍更在艱苦的條件下主持華僑中學的復辦工作。1948年12月離職,是戰前及戰後初期華中校長之中任職時間最長者。離職後改任昆興公司財政兼文書。 1951年11月薛永黍校長病逝。 備註: 本文字摘錄自「金門縣誌第11冊人物誌」與「世界福建名人錄-新加坡篇」│新加坡福建會館出版 汪玉聰 汪玉聰,祖籍金門後浦,為新加坡著名教育家。 於1983年4月6日去世時的訃告志其虛齡為「享壽積國七十有五」。所謂「積國」即累積國月,按一般民間習俗,85歲以上高齡逝者得加五歲,以下的加三歲,由此推算汪玉聰去世時的實際年齡該是72歲,這樣推斷下來汪玉驄應該是1911年出生。 汪玉聰在家鄉念小學,後來到陳嘉庚辦的集美學村繼續深造。由於立志從事教育工作,就讀集美女子師範學校,是盛碧珠的學姐。畢業後在集美小學實習教學。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時,全家逃難到馬來亞。 1939年獲聘擔任新加坡中華女校校長,盛碧珠也同時到中華女校教書,並被汪玉聰委任為訓育主任。 中華女校是新加坡第一所民辦華文女子學校,也是實龍崗三道中華中學的前身,其創校和孫中山有關係。 1911年孫中山居留新加坡鼓吹革命期間,鑑於婦女沒有機會上學,在同德書報社演講,倡議華社辦女校,推廣女子教育。在他的影響下,鄭聘庭、潘兆鵬等人遂聯合其他新加坡華人領袖,于1911年9月15日創立中華女子學堂。1934年,中華女校增辦簡易師範班,為新加坡的華文小學培養師資。 汪玉聰1939年繼任校長。 Bart後的第二年增辦中學部及高級師範班,校務蒸蒸日上,學生由400餘人增加一倍達800餘人。不久,日軍南侵占領新加坡,學校停辦。 二戰期間,中華女校由於校舍被炸,一時不克復校,影響了簡易師範班學生的畢業。該班學生在戰爭前夕雖然已經參加會考,還需修業半年才能畢業。為了不影響他們畢業,汪玉聰當機立斷向南僑女中商請,讓該班學生寄讀於南僑女中內,此事獲得福建會館主席陳嘉庚批准。中華女校經過修葺之後於1947年5月復課。汪玉聰決定自1948年開始兼收男生。 1949年,該校在快樂世界體育館舉行體育表演為擴建校舍籌款得了23,100元。 1948年星馬實行緊急法令,馬共轉入地下。隨後1949年新中國成立,激進的學運和工運興起導致1950年代初新加坡的政治和社會動盪不安。馬共分子於1949年及1950年公然數次闖進中華女校校園搶、燒身分證。這使得身為校長的汪玉聰非常害怕,興起辭職意願。然而學校正籌建新校舍,作為負責任的校長,不能說走就走,於是決定待新校舍完成後才請辭。1951年,中學部遷人剛落成的巴特禮路(Bartley Road)的新校舍作為總校,稱為中華女子中學,小學部仍在尼文路(Niven Road)校舍,作為分校,改稱為中華女子中學附屬小學。不久,汪玉聰就功成身退,離開中華女中,在家靜觀新加坡政局的發展。 到了1950年代中期,馬共改變政策,不再以恐嚇暴力對付異己,轉而採取統戰策略滲入政覺、學校、工會及社團,爭取合作與支持。因此,煽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成為常態。社會雖然依然激涉,可是人身安全相對地有保障。在這種較為緩和的社會大環境下,汪玉聰於1956年重返教育界。 1950年代中期,汪玉聰為了改善女子的職業教育,聯合楊瑞初、畢俊輝等人發起創立新加坡女子職業學校(即今培道中學之前身),宗旨是培訓學生的謀生技能,該校成為華校職業訓練學校的先鋒。 1956年11月2日的籌備會議中推舉汪玉聰為首,負責籌劃建校事宜。經過數月的奔波,1957年5月8日,以歐思禮路(0xley Road)山崗上門牌45至49號的民房暫充校舍開始上課。當時,星馬兩地學生,前來報考的人數相當踴躍。學制分高、初級班,各為三年制(相等於高初中程度)。校長由創辦人汪玉聰擔任,教師四名,學生百餘人。科目包括中英文、商業簿記、會計、縫紉、家政、中英文打字等。 由於科目實用,第二年招生,星馬各地報考的學生更加踴躍,汪玉聰於是決定增加班數,高初級班由三班增加到十班,學生人數也激增到400多人。 1959年起,學校改名為新加坡女子職業中學。是年,該校第一屆高級班80餘學生參加高中會考,獲得70%的優異成績,促使學校逐步轉型為普通中學。1970年汪校長榮譽退休,受邀成為學校董事部顧問。汪玉聰退休後新加坡女子職業中學於1978年搬遷至大巴窯,改名為培道中學,成為男女兼收,中英混合的學校。 1980年代初,汪玉聰擔任培道中學董事部顧問、中華女中董事會委員、聖約翰救傷隊C總區第5區主席團團員。1981年,她也出席福建會館第26屆會員大會,並被選為百名代表之一。 1983年4月6日,汪玉聰逝世。她終身未婚嫁,將一生奉獻給教育。 備註: *汪玉聰為新加坡金門先賢錄中唯一的女性紀錄者。
-
新加坡會館代表陪伴 Child at Street 11 學童 遊河新加坡 展現共伴精神
﹝新加坡訊息﹞ Child at Street 11是新加坡一個公益組織,該中心由志願者創立,旨在為許多無力承擔托兒費的家庭提供負擔得起的優質學前教育。主要目的是支持生活在高度多樣化但不公平環境中的兒童。人們過去和現在都相信,如果沒有在強有力的教育計劃中取得成功,孩子們的餘生經濟能力將受到限制。這一結果不僅影響孩子們,還影響他們家庭和新加坡的經濟未來。 Child at Street 11的精神與新加坡金門會館對於教育這一面向的精神相符,並同為國際兒童權利一起努力。 今年8月18日新加坡金門會館代表團陪伴Child at Street 11的學童共同遊新加坡河,學童們紛紛提出所觀察到的環境現象與新加坡河周邊的歷史景點問題,新加坡金門會館的代表也一一的回答,在整個過程中擔任起一位歷史百科先生。Child at Street 11的學童在此次的遊入新加坡歷史之河中收穫良多,打開另一個認識新加坡視野之窗。
-
日軍強徵金門馬伕殉難紀念碑
日軍強徵金門馬伕殉難紀念碑及公園,位於同安渡頭軍事營區內,目前為紀念公園,24小時開放。紀念碑的主體雕刻,是一位馬伕牽著一匹騾馬,馱重物走在崎嶇的山嶺中。馬伕赤著雙腳、衣衫單薄,右手挽著馬韁,左手撫著鬃毛,將頭靠在馬頸上,彷彿對騾馬訴說著大時代的悲戚與不滿,而遍地山石與荊棘,寸步難行,景象悲涼而荒蕪,令人同生哀愴。(攝影:邱翌瑄)
-
印尼僑領李金昌 本月仙逝 享年102歲
印尼金僑僑領暨華文作家 李金昌(李曼陀)老先生於2023年8月17日高壽仙逝,享年102歲,已於8月20日以基督教儀式安葬於印尼泗水GUNUNG GANGSIR華人墓園。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李金昌 筆名:李曼陀 出生於:1928年10月30日 仙逝於:2023年8月17日 著作: 《金門憶昔》(一九九八年) 《李曼陀文集》(二○○二年) 《浯江啟示錄》(二○○五年) 曾任: 印尼泗水金門會館理監事 東爪哇書畫協會主席 三馬林達金門同鄉會 泗水作家協會 李金昌出生於金門古寧頭南山村,幼年時期在家鄉私塾啟蒙約四、五年,後自學。 李金昌的一生是近代金門人是下南洋的代表之一。而他的寫作之路,如同大部分印尼華文文壇作者,雖然有些只念了幾年書,最多也只是中學畢業,但他們都有豐富的生活和奮鬥經驗,從社會與歷史洪流中汲取了不少養分,所以並不比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遜色。 在金門日報2018年12月29日星期人物便是報導李金昌的人生故事,其中提到他下南洋與他對教育的堅持,其報導紀錄如下: 回憶往事,感觸良多,李金昌迄今仍常自省思「生是偶然」所代表的意義,作家瓊瑤在臉書公開告訴孩子和媳婦們的文字內容也讓他頗有感觸,他自問:「為什麼我會出生在金門?」又說:「應莫洛夫『石室之死亡』,越早死越好。」後來,李金昌的大哥從印尼一星期一封快信,讓妻子與21歲的小叔從速南下到印尼,他說店裡缺少職工。 感性的李金昌心裡倒是竄出哲學性思維:「我用哲理看出,根本不是店裡缺職工,金門8年淪陷,哥嫂8年的分離,如再遭紅藍內戰8年或16年,將如何設想呢?金門呀!我的出生地金門,似烏龜養在缸甕裡,外面一點好歹訊息看不到。人們在餘閒時賭博、打牌九、唱唱童謠……,已經很幸福了。」 尊兄安排南下 終於,1948年8月,李金昌與大嫂及親戚共七人前往廈門等船,準備南下印尼,搭乘的是專航東南亞線的荷蘭巨輪芝巴德,由廈門啟程至香港,隔天靠岸東印尼孟加錫。由於芝巴德海洋巨輪不得駛入李金昌一行人的目的港口,他們幾個年輕人只好再搭小輪,駛入MAHAKAM河,然後在三馬林達上岸。三馬林達有來自金門的許多至親,所不同的是不再以紅薯填肚皮,年輕的李金昌這時要做的是加緊學習當地話。 初到三馬林達的他進入大哥與叔叔合營的建山號(KS)公司,負責管賬以及處理與外省來往的信件,偶爾也得使勁力幫工匠扛貨上車。1952年2月,李金昌與莊寶璇成婚,婚後育有一女四男,結婚那年他已擔任中華總會理事。落腳三馬林達12年後,1960年,李金昌帶著妻小搬到泗水,最初是租屋而居。這時期,他與友人合作經營輾樹膠及自行車輪胎生意,成為商人,直到1970年停業。於此同時,印尼總統蘇卡諾(Soekarno)於1959年11月18日頒佈的「總統第十號法令」掀起排華浪潮,許多華僑被迫遷離。 1966年華校也關閉了,那時的李金昌一家人仍是租屋而居,而新政府蘇哈托(Soeharto)總統上台後政策多有改變,華文報紙甚至全部停刊。日子總要過下去,也許應了「危機就是轉機」這句話,李金昌想:「任何人、任何事只要敢拚才會贏。」所以後來的後來,李家留台老二已經可以用工程師名目包建泗水郊區的衛星屋或是海軍軍營等建築事業,「那時我快70歲,駕駛建築原料工作車尚遊刃有餘,我認為,機會與命運相連,重要的是『毅』與『信』。」 隨著佔地350平方米新建大屋落成,氣象可謂煥然一新,一時工作繁忙,經濟收入增長,還能供應三個兒子到台灣留學。那時有人奇怪,未聞哪位大富翁能供三個孩子一齊去留學,真是了不起,李金昌說:「說實話,任你家當不啥富,孩子接受華文教育,再怎樣都要讓他們念到大學。」這是李金昌對孩子教育的堅持。 李金昌的寫作之路 李金昌之所以走上寫作之路,是由於一九四五年在金門被日軍強徵去當馬伕。而他為了為殉難馬伕控訴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讓後世不忘鄉親這段血淚史,於是寫下了成名作《金門憶昔》。 為了寫這本書,他跑了很多地方收集資料。《金門憶昔》曾引起國內外的熱烈反應。也因為這本書的出版,金門縣政府於二○○一年在金門縣建了一個「日軍強徵金門馬伕殉難」紀念碑,成為文壇佳話。香港名作家東瑞更認為,李金昌為一段血淚史作了見證。 李金昌前輩的故事值得我們深深的深思,他在困苦中不畏懼任何困難,在患難中求生存,堅信理念,而他為金門所記載的故事,依舊流傳著。 *更多李金昌前輩的故事,請至金門日報蒐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