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星期人物》吳東昇-台灣推拿師之父 馳名兩岸整復醫療界
年籍:51歲、烈嶼鄉上庫人 現居:台中市北屯區 學歷:卓環國小、烈嶼國中、金門高中、中山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甘肅中醫學院醫學系。中山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人因工程組博士、盧森堡歐亞大學整脊醫學院脊神經醫學博士、法國卡斯高等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科學系博士。 經歷: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1995-2004)、台中縣立德水園教養院院長、財團法人希望家園園長、中山醫學院復健醫學系助理教授、德林醫療集團執行長、金門縣政府縣政顧問(2005-2018)。 現任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調理保健技術系副教授兼主任、台灣e-BABY國際教育集團總教育長、奇蹟教育學院院長、仁輔兒童復健治療中心執行長。金門高中2014傑出校友、中山醫學大學2015傑出校友。 吳東昇擁有三個與醫學有關的國內外大學博士學位。他行醫救人的初念,起於未就讀國小前,小金門東林街鄰居遭中共砲宣彈擊中慘死的血淋淋畫面。他立志從醫,盼能幫助醫療不足的偏鄉,以及弱勢傷障族群。 自幼立志行醫,父鼓勵多讀書 吳東昇回憶說,五、六歲時某晚,逢中共單打雙不打的砲擊日,聽到對岸打來的宣傳彈咻咻的砲聲逐漸逼進,他與家人習慣性躲入防空洞。砲襲結束,走出防空洞,突然傳來童伴淒慘哭泣聲,原來竟是有一發砲彈墜入童伴的家中,當場把童伴母親打死。 看到鄰居屋毀人亡,童伴痛失慈母,也親睹烈嶼(小金門)的醫療人員及設備落後,吳東昇年紀雖小,卻也萌生將來要從醫救人的志願。 吳東昇父親吳天嘉幼年曾在廈門念過幾年私塾,中文造詣佳,曾應聘擔任過正氣中華報戰地記者,鄉里要書寫輓聯或代筆書信,他都熱心義務幫忙,後來從商,在烈嶼鄉東林街上開設百貨商行,販賣雜貨及獎盃錦旗等軍隊紀念品,母親馮菜花也兼幫駐軍修改軍服添補收入。知道吳東昇想行醫救人的意向,吳天嘉鼓勵並灌輸他「想從醫,就要多讀書」的觀念,吳東昇也自我策勵,努力向學,就讀卓環國小、烈嶼國中時成績都名列前茅。 吳東昇在金門高中同期也有多位念醫科的同學,如董文雅、陳義榮(兩人現均為衛福部立金門醫院副院長)。吳東昇當年大學聯考上榜私立淡江大學,他放棄入學,上補習班重考上榜台中中山醫學院,圓了念醫科的心願。 他念的是復健醫學系(當時僅台大與中山醫學院設有此科系),也希望未來能在復健醫療這個專業領域發光發熱,為原本如荒漠的台灣復健醫療產業注入新機,近幾年他為一、二十萬名傳統推拿整脊與科學復健醫療業者爭取專業證照的執業權益,對社會與身障者的貢獻,非一般專執於本業的醫師所能及。 投身公益,首創社會機構兼辦醫療門診 民國81年,吳東昇以復健醫學系第一名成績畢業。再進修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後,留在中山醫學院擔任教職和從事臨床復健醫療工作,原本享有別人稱羨的穩定工作及收入,但他「總覺得人生的歷程不應只是在追求個人的物慾與價值」,由於在醫院工作的接觸,看到很多孩子於出生過程或因醫療疏失、或因遺傳病變的關係,不幸身罹殘疾,無法享有正常孩子所有的快樂成長,也造成很多家庭的遺憾,吳東昇在家人並不是很支持下,毅然辭去醫院工作,並一頭熱栽入社會公益團體,用自己的專業結合有限的社會資源,致力協助弱勢族群。 民國84年,吳東昇轉到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擔任執行長(任至民國94年),負責唐氏症、自閉症等智能不足院童的復健,由此也開展了他對社會福利機構的深入瞭解與廣泛的接觸。其間兼任瑪利亞啟智學園園長與台中市愛心家園園長及台中縣立德水園身心障礙教養院第一任院長。 「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是當時台灣最大委託公辦民營社會福利機構,有450名員工。吳東昇善加利用他復健醫學的專業,找來八位醫師開了骨科、神經科等等八科門診,這是台灣第一家以醫療專業兼顧照顧和經營的模式為導向,而把醫療帶進社會福利範疇成立診所的社會福利機構。 首創先例之後,他體會到台灣對身心障礙者的醫護專業水平普遍不足,認為應該經由教育的提升來幫助他們,乃應聘苗栗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教職;另鑑於社會上仍瀰漫著對身心障礙者的莫名疑懼甚至誤解歧視,有些福利機構覓址時竟引發附近住民反對,甚至擔心影響房地產價格,他認為這都有賴宣導,化解對身心障礙復健機構之誤解。 反饋故鄉,協助催生金門「福田家園」 吳東昇任職台中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及台中愛心家園時,也感於金門對孩童的醫療與教育資源不足,民國92年他主動與金門縣政府聯繫,回金門展開實現他提升金門弱勢族群醫療的行醫初念。他參與金門縣政府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委員(93-103年)及金門縣政府身心障礙保護委員會委員(95-103年),94年至108年獲聘為金門縣政府顧問,並於95年在金湖鎮創設金門縣早期療育聯合服務中心,幫助發展遲緩兒童復健醫療與特殊教育,並為家長提供教育訓練。 他也義務撰寫計畫書,設計藍圖,協助金門縣政府向行政院內政部爭取金門地區應儘速設立身心障礙教養院,經他的努力推促,93年10月,獲中央補助下,終於看到金門地區第一所身心障礙教養院的雛型。97年「福田家園」完工啟用。 金門縣福田家園位於金湖鎮溪湖里裕民農莊26號,由金門縣政府社會處主管。97年03月起開始公設民營營運,收容6歲以上,未滿65歲之中度以上智能障礙、肢體障礙、多重障礙等身心障礙者。以及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短期緊急安置、特殊個案。共有住宿式110床、日間照顧20床。 力促傳統整復推拿工作權,獲「台灣推拿師之父」稱譽 吳東昇指出,他的職志是幫身心障礙者訓練成殘而不障、且轉化為具有正面效用的的社會人,比如喜憨兒懂得製作麵包、肢體殘障者可以從事清潔工作、盲人會按摩,甚至像蕭煌奇一樣當個歌手,雖身有殘疾不便,但可憑己之力自食其力養活自己,也改變社會對身障者的異樣眼光。 由於有復健醫學的專業,並有掌理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瑪利亞啟智學園、「台中市愛心家園」及「台中縣立德水園身心障礙教養院」等社福機構實務經驗,民國101年起,吳東昇先後受中華民國脊椎矯正學會、台中復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脊椎保健協會、中華民國傳統整復推拿師職業全國聯合總會聘為顧問。讓他了解到,台灣有為數一、二十萬名調理保健師與中醫整復推拿師,甚至傳統國術館、或民俗療法的推拿師傅,由於欠缺證照,都沒有工作權的保障。 因此,吳東昇積極推動「傳統整復推拿技術士」的證照考試,與「中醫傷科輔助人員法」之立法,希望藉由立法,提供專業和制度面的協助,讓國內相關整復保健醫療工作者取得合法認證,建立制度並保障他們的工作與收入。 由於認知養生保健的預防醫學是未來的主流,且為了讓傳統跌打損傷國術館業者及有志從事醫療保健者有進修管道,民國99年吳東昇在苗栗仁德醫專創辦全國唯一的「調理保健技術科」,找來擁有中西醫學養生保健專業師資,讓學生學習結合中西醫學理論的推拿技術,有助考取衛生福利部正推動的「傳統整復推拿技術士」證照考試,成為進入傳統整復執業的最佳途徑。 幾年下來,仁德醫專調理保健技術科已培育數百名優秀的專業人才,國內各縣市傳統整復推拿師職業工會理事長,大多都是吳東昇的學生,加上他致力推促民俗調理傳統整復推拿師工作權的保障,而贏得「台灣推拿師之父」的稱譽。 吳東昇說,行政院已正式將傳統整復人員納入衛福部中醫藥司管理,今年11月要首次舉辦「傳統整復推拿技術士」的證照考試,取得證照者,也有了工作權的合法保障。 另外,立法院今年4月19日也一讀通過「中醫傷科輔助人員法」,若完成立法,未來也將有「中醫康復治療師」之國家考試,進一步確保中醫推拿復健醫療人員之執業法律保障。 擁三博士學位,馳名兩岸整復醫療界 吳東昇工作忙碌,但不忘進修。擁有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人因工程組博士、盧森堡歐亞大學整脊醫學院脊神經醫學博士、法國卡斯高等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科學系博士等三個博士學位。10年前他也赴中國甘肅醫科大學補修學分,同時取得大陸及馬來西亞醫師執業證照。 近幾年他兼任台灣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研究所兼任教職,並任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健康管理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醫藥文化資源中心客座教授、溫州醫科大學中美針灸康復研究所及智能康復國際聯盟特聘專家等教職,也在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兒童醫院指導兒童保健科醫生,每次都有幾百位醫生來上課。 他也兼任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民俗調理傳統整復推拿委員、勞動部技能檢定中心傳統整復推拿國家證照檢定學術科試題命製委員、國家傳統整復師及國際保健手法技術十大技師比賽評審主席、中華傳統整復聯合總工會學術顧問、復健教育協會理事長、台灣自然醫學學會副理事長、台灣世界脊柱健康聯盟總會榮譽顧問、世界國際健康管理學會專業委員顧問等職,每天跟陀螺一樣忙得團團轉。 也由於他推動國內整復醫療的熱忱與付出,民國101年榮獲中國百大中醫整脊推拿優秀人才與全球脊柱健康醫學有貢獻人士獎。 104年榮獲中華民國傳統整復推拿師職業工會全國聯合總會頒發弘揚傳統整復推拿獎、105年獲世界和平聯合總會頒發世界公益與文化和平和諧大使榮譽。 「我的個性就是熱心、愛助人」,吳東昇無怨無悔全力推動傳統推拿整復人員的合法工作權保障,就出於個性使然。百忙中,他也不忘抽出時間,帶著仁德醫專整復推拿調理保健技術科學生四處義診,回饋社會,也增加學生臨床實務經驗機會。他也曾帶學生回金門酒廠作員工酸痛推拿義診、105年與金門縣政府教育局合作,舉辦發展遲緩兒童夏令營活動,延續他自小立志的行醫助人初衷。
-
《浯事吾聞》古寧頭大捷70周年影像展
「一張照片的穿透力,勝過千言萬語!」 正在新北市中和區八二三紀念公園內國立臺灣圖書館台灣藝文走廊(10月15至11月24日)及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自行車倉庫(10月25至11月17日)展出的「古寧頭大捷70周年影像展」,就將時空拉回到民國38年的金門古寧頭戰役前後,一張張的黑白放大影像,紀錄了孫立人將軍當年在鳳山衛武營揮汗練兵,所屬201師601、602團將士在高雄港登船赴金門前線,趕上古寧頭戰役,堅守第一線與敵肉搏,誓死不退重創共軍,第一時間挺住戰局,粉碎了共軍拿下金門、解放台灣的企圖;以及立功凱旋榮歸高雄港駁二碼頭的數十幅珍貴歷史鏡頭。 「向參與古寧頭戰役的老戰士英雄致敬,不容青史盡成灰!」古寧頭大捷70周年影像展策展人羅廣仁,任職中央社新聞部主任編輯,為國內資深軍事記者,他是孫立人將軍的攝影官羅超群(1022-2001)的公子。 羅廣仁說,策展緣起兩年前的5月6日,高齡99歲的原201師少尉偵察官饒彥夫到台北市南昌路陸軍聯誼廳(孫立人將軍官邸)看他策辦的「世紀名將--孫立人將軍特展」。見到就要過百歲生日的饒彥夫回述古寧頭戰役,並立正向孫立人將軍照片敬禮,羅廣仁很感動,信口回應「回頭我再找找看父親留下來的底片,來年辦個古寧頭大捷特展,請您和老戰士們來回味當年」。 延宕了2年,終於推出「古寧頭大捷70周年影像展」,遺憾的是饒彥夫已於前年過世。 展出照片皆從羅廣仁父親羅超群所留下,塵封逾一甲子,曾因「孫立人案」 險些化為灰燼的底片中,寫著「古寧頭」、「二零一師」的3捲底片中,挑選出56張顯影放大。 10月19日在中和國立臺灣圖書館台灣藝文走廊開幕當天,剛赴金門參加古寧頭70周年紀念大會,趕回中和觀展的中國青年軍協會義工郭興誠(89歲),意外發現他就是影像展中,70年前那位穿著紅短褲,在烈日下打赤膊操練刺槍術,汗流滿身卻堅忍不移的青年戰士本人,不僅郭興誠意外,羅廣仁也受震撼,直說心情是激動澎湃也有憂傷感慨,不過這就是他籌辦影像展的初衷,達到他藉由影展找到影中人的心願,「太值得了」。 郭興誠當年是陸軍第201師601團通信連無線電排話務兵。 羅廣仁說,古寧頭大捷英雄般的史詩要被傳唱,所有參戰古寧頭的部隊戰士,無論是18軍、19軍、25軍,還是201師官士兵,都是英雄,不該被遺忘。「古寧頭大捷70周年影像展」希望喚醒國人的記憶和年輕人對這段歷史的認識,感恩前人的奉獻犧牲。 因為沒有前人流血犧牲,就沒有現在的我們;沒有歷史,就沒有根;沒有傳承,就沒有未來。 一直以來,古寧頭大捷只看到文字紀錄,少看到影像畫面,金門古寧頭戰史館也難看到參戰官兵的身影。 201師和25軍於70年前在金門灘頭第一線為保衛台灣第一戰拚命,立第一功,惜因政治環境氛圍而少被提起。羅超群拍攝的這些歷史影像紀錄了他們凱旋榮歸的身影。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羅廣仁父親羅超群70年前拍攝的珍貴照片,記錄古寧頭大捷參戰官兵歷史影像,也紀錄了他們凱旋榮歸的身影,為留白的歷史增添紀錄;也圓了羅廣仁為參戰英雄策展的心願。
-
《星期人物》陳炳甫-金門遷臺第五代 承繼父姊志業立清流
年籍:48歲、臺北市出生、祖籍金門 現居:臺北市大同區 學歷:臺北市中山國小、介壽國中、泰北高中、日本桐蔭學園橫濱大學法學士、臺灣大學EMBA商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臺北市議員、陳重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臺大商學校友會會長、臺北市體育總會棒球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棒球協會常務理事 臺北市議員陳炳甫的父親陳重光曾任臺灣養樂多公司董事長,是臺灣政商界舉足輕重的聞人,但許多人不知道,他們父子祖籍金門,陳重光是遷臺第四代、陳炳甫是第五代。 陳重光認祖歸宗,捐建金門後浦陳氏大宗祠牌樓 陳重光(民國87年去世)生前見他家族的神主牌上寫著:「浯洲」二字,卻一直不知道「浯洲」在何處?後來他擔任軍人之友社理事長,幾次率團到金門勞軍,聽聞金門古名「浯洲」、「浯江」、「浯島」、「浯嶼」等,而產生聯想,進而比對金門陳氏家族族譜,果然證實祖先乃從金門遷台,圓了認祖歸宗心願。民國86年,陳重光還捐錢建蓋後浦潁川堂陳氏大宗祠前的牌樓及石埕前庭,並在牌樓題名及親書「忠孝傳家瓜瓞綿延光祖德、賢人倍出門楣暉耀仰宗功」、「祖德宗功燕翼貽謀千千代、蘭芳桂馥潁川流遠萬萬年」兩幅楹聯。 陳氏宗族在金門散居各地,為金門第一大姓,人丁興旺,有「十三陳」之稱,後浦的潁川堂陳氏大宗祠,為金門「十三陳」的總祠(又名忠賢祠),燈號「太子太傅」。 潁川堂於清光緒26年(1900)倡議興建,始建於清光緒30年(1904),民國63年整建,前年再予整修。其中,大廳點金柱上有清宣統2年(1910)完成的富麗堂皇鎏金式對聯,堪稱金門之最;陳氏族裔於明清兩代出了13位進士,其匾額均懸掛於忠賢祠,為一大特色。民國86年在宗祠前的入口處,由陳重光出資建造一座四柱三開間石雕牌坊,石材及雕工均取自大陸,紋飾雕工細緻,加上陳氏宗親會理監事等合捐舖設的條狀石埕,整座宗祠更顯氣勢磅礡、巍峨壯觀。 從父親陳重光生前口中,陳炳甫大致了解,其先祖於清朝時遷台第一代是陳雨水,在淡水沙崙登岸落腳獨力打拚,勤奮正直,樂於助人,為鄉人所同欽,獲特許在溪中捕魚。而後徙居現今二重疏洪道附近,之後子孫再跨過淡水河,移往台北市大同區發展,傳承至陳炳甫已是第五代。 陳重光有「台灣杜月笙」之譽 陳重光曾任台視董事長、養樂多公司董事長、中華職棒會長,也擔任過臺北市議員、臺灣省議員,跟諸多國內商業大家族都有交情,也是前總統李登輝、民進黨創黨元老黃信介等人好友。 據《續修台北市志-人物志》載錄,陳重光(1913--1998)曾留學日本就讀東京成城中學。他年輕時經營貿易及企業,足跡遍佈日本、中國東北、上海各地,結交不少日後日本政商界重要人士,並在上海創辦通華銀行,創辦學校供弱勢子女免費入學,且廣交各界知名有志之士,協助中華民國政府爭取抗戰勝利。 後來當選第二、三屆臺灣省議員及改制後第一屆臺北市議員,秉性熱忱,愛作公益,樂於助人,尤擅排解紛爭,有「臺灣杜月笙」之譽。 民國47年(1958)陳重光應昔日在東北結識的日本首相岸信介(現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外祖父)之邀,以臺灣工業總會理事名義赴日,在日本國會發表經濟合作的演講,建議以日本的生產與設備,結合臺人資本共同發展兩國經濟。演講獲得日本工商界高度的關注,遂獲邀至大阪日本商工會議所進行第二次演講,此即為「陳構想」。陳重光特別穿長袍演講,並以能以一己之力,演說促進中日經濟合作引以為傲。 1990年代初期,身兼多家公司董事長的陳重光事業繁忙,又兼任臺灣電視公司董事長、中華職棒聯盟會長、第二屆國大代表、二二八建碑委員會召集人等要職。幾次在朝野情勢緊張,衝突一觸即發之際,都是他出面調停得告平息,備受各界敬重,也是其事業與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行俠仗義,熱心助人得福報 陳重光經商致富,但能起家發跡,有一段仗義行俠,好心得好報的感人故事。 陳炳甫說,1930年代日本帝國版圖開始擴張,陳重光有次赴上海找朋友,得悉東北需求殷切的茶葉市場全由福建省茶商供應,他認為臺灣茶葉品質優良,台北迪化街茶商林立,起意開發東北茶葉市場,進而成為首位將臺灣茶葉大批銷往大連、新京(長春)等地的供應商。 在東北茶葉市場大有斬獲的陳重光帶著大筆盈利現款,從長春要搭火車至大連港,轉搭輪船到日本訪友,卻買不到普通車票,因賺了錢他大氣的包下一節特等貴賓車廂,途中列車長來詢問:「有一位小孩生病體虛,能否借用特等車廂讓他休息一下?」陳重光慨然允許,沒想到那名小孩的父親是日本專賣消防器材與滅火化學原料大廠家,感念陳重光仗義助人,兩人結為好友,並將消防器材與滅火材料的臺灣代理經銷權交給陳重光,陳重光因而設立南光行,專售日製消防器材,而後擴及五金等事業,實乃好心助人有好報。 日據臺灣昭和17年(1942),陳重光事業版圖擴張至上海地區,先後成立通華銀行、通華企業公司、通華石綿公司,並創建通華中學、小學,招攬學生八百餘名。他廣結善緣、廣交好友,一度被日本當局懷疑替中國重慶政府工作,幸經好友協助連夜逃到上海法租界避風頭一年多,免於牢獄之災,但事業也受波及。 中日戰後,陳重光協助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工作。二二八事件,他參與「五團體二二八慘案後援會」赴南京向國民政府、立法院、監察院暨內政部等機關陳情,提出平定動亂、恢復社會秩序的意見,獲派專機飛到臺北了解事件及慰問受難者。他並於民國38年(1949)返臺重新創業。 民國61年(1972)日臺斷交,成立亞東關係協會,陳重光以自身的人脈,協助維繫協會的運作,致力於日臺的經貿、技術合作與文化交流。民國81年,他與葉明勳共同擔任行政院成立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召集人,完成《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作為政府平反、補償受難者之依據。 民國84年,陳重光獲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次年獲頒華夏二等勳章。87年2月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李登輝總統特頒褒揚令。 陳玉梅連任五屆臺北市議員 陳重光妻子杜月雲早年病逝,生一女美津。繼室林嘉美,育有炳甫與玉梅一子一女。 陳炳甫的姊姊陳玉梅連任五屆臺北市議員(民國83年至102年,103年交棒給陳炳甫),後來加入馬英九團隊,陪同時任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走遍全台Long Stay積極輔選,被視為正統的「馬家軍」。曾任國民黨中常委、發言人等重要職務,並於2013年出任僑務委員會政務副委員長。106年1月22日,陳玉梅罹癌病逝,終年50歲。 陳重光樂善好施,為回饋社會,生前成立「養樂多文教基金會」,供發放獎學金及社會救助之用。並撥用個人巨額資產,組成「財團法人陳重光基金會」,用於教育文化及慈善公益。 民國70年間,臺灣股票衝上萬點,但也浮現繼日本人口高齡化的隱憂。陳重光率風氣之先,與冠德建設公司合作,在內湖區陽光街建蓋8層樓的臺北市首家立案的安養中心,1至3樓收容孤兒、4至8樓為老人安養中心。雖然每年持續虧損,仍維持長達30餘年營運回饋社會,直到前年因該安養中心已不符現今新頒安養中心建築法規,全棟轉為出租,收入轉存公益仁愛頤養基金,幫助更多需要濟助的弱勢者。 繼承父親與姊姊陳玉梅志業投入政治、服務臺北市民的陳炳甫說,當初是抱著向父親、胞姐看齊,為社會做事的心態投入選舉,一度還遭到胞姐陳玉梅反對。民國103年他首次當選臺北市議員,去年在中山大同區選區再以2萬2,223票最高票連任市議員。 陳炳甫承繼父姊志業,專業問政立清流 承續著父親陳重光的在地關懷,以及陳玉梅的勤跑基層從政理念,陳炳甫也以「專業問政,熱誠服務」在中山大同區市民流傳好名聲,並樹立清流形象。陳炳甫說,父親給他的身教是「助人為快樂之本;取之社會、要用之社會。」姊姊陳玉梅「熱心助人、不求回報」的堅持,更是他服務選民的好榜樣。 他很自傲的說,諸多市民服務案件,他絕對不接受當事人一分一毫的謝禮;即使受幫助的市民以快遞送來禮物,或者親送禮物放下立即走人,他也一定要求助理一定得設法將禮物退回去。 陳炳甫也持續舉辦「重光盃全國少棒錦標賽」,這項比賽乃有感於臺灣職棒爆發打假球簽賭弊案,為了從小教育球員公平競爭、體育健身的正確觀念而創辦,已成為全臺冬季最重要的少棒賽事。今年11月將舉辦第11屆賽事,有全國32支少棒隊、640名球員與賽。 身為主辦人,陳炳甫並要求各隊教練以身作則,賽期不可有抽菸、嚼檳榔等不當身教;鑑於中南部來的小球員到臺北市參賽不容易,但來去匆匆甚為可惜,每年都特別安排賽外活動,帶領小球員參訪臺北101大樓或台北動物園、新兒童樂園等,或安排小球員吃西餐,學習用餐禮儀,讓小球員在比賽聯誼之外,也能有學習新知的收穫。 今年1月27日,陳炳甫代表國民黨參選臺北市第2選區(士林、大同區)第9屆立委補選,雖然落選,但他理性問政、就事論事、清白選舉的清流作風,已深植選民心中。
-
《浯事吾聞》凝聚海內外鄉誼,獎掖青年學子 新北市金門同鄉會50周年紀述
五、聯絡鄉誼 從金門家鄉來台的各種比賽或參訪隊伍、或特產品展售、或藝術展覽等,以及每年師鐸獎頒獎,金門優良教師來台接受表揚,歸國金僑返鄉省親,只要本會知悉,都會主動前往慰問或接待。本會亦經常出國參加各同鄉會的活動;也常組團返鄉參與各項活動,或探視弱勢團體。早年旅台大專同鄉會十分活躍,辦理迎新、送舊等活動都會邀請本會,本會必定派員參加,並支持其作業費或摸彩品,彼此緊密聯繫;但現在少有連絡,十分可惜。 .金僑交誼聯繫 旅外金僑返國參訪或返鄉省親,本會都會協助其申請金門出入境證,並在台北期間接待及協助其拜會行程,亦在《鄉訊》報導其鄉會組織發展及活動,並將鄉訊分寄到各鄉社,以此建立了海內外鄉親彼此溝通的橋梁。 .大陸金胞交誼聯繫 大陸金門鄉親組織金門同胞聯誼會,分別有福建省金聯會、福州市、廈門市、同安區、翔安區、泉州市、晉江市、永春縣、漳州市等金聯會。 旅台金門同鄉會聯誼會成立後,兩岸同鄉會互訪更為頻繁;並孕育出兩岸金門同鄉會年會(後改為雙聯會)分別在兩岸舉辦、兩岸同鄉會理事長會議、及兩岸三地青少年夏令營活動等,對延續鄉誼至下一代有正面的推動作用。 .會員聯誼 早年通信條件不普及,經常會有鄉親會打電話來詢問某人的電話或地址,《鄉訊》載出:第6屆統計代查地址電話及代轉文件3500件以上。第7屆代查電話、住址有3000件以上。同鄉會成為交誼資訊平台;行動電話及社群軟體盛行後,同鄉會才卸下這項工作,但迄今仍有少數來電查詢。 本會自民國80年開始舉辦會員一日遊,並固定於每年國曆五月辦理母親節感恩活動,農曆九月辦理重陽節敬老活動;分別辦有模範母親及愛心媽媽表揚,以及金鑽婚獎、敬老獎、全家福獎、樂活獎、金門之光、奉獻獎表揚等活動;讓長者能走出來接受表揚與親友祝福,藉此聯繫老、中、青三代情誼,成為本會每年的盛事。 六、代辦旅台及金僑返鄉手續 早年軍管時期,無論是否是金門籍,都要依「人民出入金門申請作業要點」規定,填寫「入出金門地區申請表」,並檢附身分證(護照)、金籍證明(戶籍謄本)等相關文件,申請核發「金門出入境證」才能進出金門;本會獲授權可代為填寫申請表、並開立金門籍身分證明;在《鄉訊》內顯示:第6屆期間,本會代寫申請書27件、發給本籍證明39件、親族關係證明有吳尊等7件、現住址證明29件;第7屆期間,代寫申請書有25件、發給本籍證明503件、現住址證明21件、代購機票2件。 戰地政務於81年11月7日終止後,此項審批業務移轉由金門縣政府執行,是時,金門縣政府在台灣之原特產中心位置成立駐台辦事處,受理申請案件、審查、登記,並將案件送達縣政府核發出入境證;效率提高許多。 七、發行《鄉訊》、發揚故鄉文化 同鄉會因為有許多捐款,為了取信鄉親,每一筆捐款都要廣布周知,故第1屆及第2屆就發行了「同鄉會徵信錄」,第3屆與台北市同鄉會合署辦公時,亦發行「台北金門同鄉會紀念冊」;第4屆理事長張維廉在民國70年創立《金門同鄉鄉訊》,當年1月15日正式發刊。 73年第5期《鄉訊》出版後,開始半年發刊一期,一直延續到民國95年發行第46期止;民國96年第47期以後改為年刊。為了迎合新的閱讀習慣,第48期以後再改版為大八開彩印發行,封面「鄉訊」兩字採用王羲之字帖選字拼接而成,並成為本雜誌之正式名稱。《鄉訊》從早期主要報導各次大會、理監事會會議,以及捐款徵信,演變成一種綜合性的雜誌。內容經常報導同鄉會活動、扶危濟困事蹟、金門時事、有關金門的政令宣導、金門人在台奮鬥故事,與海外及大陸同鄉會的交流,也有許多尋親溯源及同學會的信息,尤其張淼每期必談金門歷史典故、知名鄉賢及傳奇人物;同時《鄉訊》也不自我設限,如各縣市同鄉會、李氏、薛氏、許氏在台宗親會等的活動信息,亦鉅細靡遺的報導。使《鄉訊》成為有價值的史料,經常有研究金門學的學者或研究生,到本會來查找資料。 八、設置獎學金嘉惠學子,鼓勵向上 本會第四屆理事長張維廉,分析大專院校金門籍學生比例偏低,又來台求學不易,於民國70年倡設「大專優秀清寒學生獎學金」,並發起籌募獎學金基金,鄉親熱烈響應慷慨解囊,數月內募集120萬元基金;當時決定基金長期存放銀行,永不動支,僅以孳息作為獎學金支出,獎學金每年分二個學期,每期發給20名獎學金,每人3000元。第一期獎學金於民國71年4月25日發放,後幾經調整發放條件及金額,目前發放標準是研究所6000元、大學5000元、高中職2000元。統計本會獎學金自71年開始到107年止,計發放64次獎學金,共有1,010人次之學子受惠,發放金額達到448萬6000元。 (之三)
-
《浯事吾聞》支援家鄉,急難救助 新北市金門同鄉會50周年紀述
新北市金門同鄉會設立迄今,服務重點與項目遞嬗更迭,歸納主要服務項目有:一、支援家鄉,二、急難救助,三、調解糾紛,四、協辦婚喪喜慶及弔唁,五、聯絡鄉誼,六、代辦服務,七、發行鄉訊,八、建置獎(助)學金等。因為歷時久遠、範圍廣泛,僅摘錄部份重點以為紀錄。 一、支援家鄉 .遊行支持《八二三戰役參戰人員晚年生活照顧特別條例》通過立法 民國84年3月23日,立法院制定通過《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對受難者給予補償,八二三戰友協會總會長呂芳煙認為八二三戰役參戰軍民對國家的貢獻更大,乃推動《八二三戰役參戰人員晚年生活照顧特別條例》,但遭部分立委杯葛阻礙;呂總會長發起大遊行抗議,本會亦發動鄉親參與,在眾志成城下,該條例終於在民國92年12月24日立法通過施行。 .促成新北市政府核發「金門新村」使用執照 中和復興新村改建金門新村案,榮工處施工造成鄰屋地基下陷損害事件,在沒有妥善處理完成鄰損賠償前,新北市政府不予核發金門新村使用執照。金門新村完工後就這樣被綁架了二年多無法交屋;每年金門縣政府之代款利息及原住戶之租金補貼損失達數千萬元;即使金門縣政府多次協調新北市政府都得不到解決。時任新北市金同會理事長黃獻平號召大台北內幾位同鄉會社理事長拜訪朱立倫市長,最終獲得同意與鄰損事件脫勾,立即發給使用執照,金門新村始完成點交。 .協助換發國民身分證 內政部民國95年間換發新式身分證,依規定必須要本人回戶籍地戶政所辦理;金門縣政府特別與本會合作,由民政局局長洪國正率戶政事務所人員,專程到台灣辦理換證。本會安排在永和路鄉親經營的廚具店、立委張慶忠服務處、及中和市民代表戴德成服務處等三個地點換發身分證;共有1387位台灣各地鄉親來此辦理換證。節省鄉親為換證往返的不便以及金門機票、住宿等旅費。 .抗議機票上漲、促成調高機票補助到七折 民國102年3月,民航局醞釀國內線航空票價漲價5%至30%,賴空中交通往返台金的金門人群起抗議,同鄉會迅由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李台山、中華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陳永東、中華金門旅台公共事務協進會理事長黃炳中三人,結合金門議員陳滄江,旅台西園協會與黃昭贊等鄉賢,號召近2,000位鄉親於當年8月3日走上台北市街頭遊行抗議,先於立法院集結陳情,再遊行到交通部抗議,當時台灣各同鄉會幾乎全部到場,吳友欽副縣長、楊應雄立委、張慶忠立委、前立委陳福海也都到場聲援,嚴正要求民航局重新檢討。 嗣後,祖籍金沙青嶼的張慶忠立委邀請本會到立法院說明,迅即提案修改離島建設條例;不但未調漲機票,反而通過將機票補助由20%(8折)調高到30%(7折);事後也證實航空公司不漲機票照樣存活。接著同鄉會再與遠東航空公司簽署協議,遠東航空對同鄉會會員另再提供優惠票價。 .協助辦理交通疏運 早期搭登陸艦因為軍方船期保密,返鄉旅客都要提前到高雄候船,少則一、二天,多則十數天,當時都會打電話到同鄉會詢問船期,再到高雄同鄉會登記及住宿等待,高雄市同鄉會扮演重要協助鄉親角色。 近年三節期間,金門縣政府會啟動包船及各機場協助疏運機制。包船是由船公司租用大巴士在指定地點(大台北為中正紀念堂)接駁旅客到台中港搭船;返台時,反向接駁回到各地點;包船都由幾個較大的同鄉會代辦售票。同鄉會也會發動幹部到接駁地點或碼頭接送服務,並參與各機場服務返金鄉親。 二、急難救助.扶危濟困: 本會早期成立仁愛基金專戶,此基金由理監事及愛心人士捐款,用以扶濟頓失所依的鄉親,由於基金額度有限,也利用張總幹事任職永和鎮(市)公所的人脈關係申請部分補助;金門縣政府在台設置服務中心後,同鄉會也可代為申請戰地政務處及金門縣政府補助,三種經費來源,讓扶危濟困免於中斷。 .定期發放低收入戶慰助金 本會每年發放縣籍低收入戶慰助金應始於民國80年張邦育理事長任內,依鄉訊記載,民國80年發放12戶,81年有10戶、82年發放15戶,此項工作一直持續到張繼遠理事長任內。近年經濟普遍改善,低收入戶驟減,在黃獻平理事長任內開始,改採為隨機發放慰助金。 .慰問住療養院鄉親 鄉訊22期刊載:81年端節前夕,在新莊樂生療養院療養的李○○鄉親來電本會,道及他們在樂生療養院療養鄉親有21位,生活清苦,希望能多予訪慰,時任理事長張邦育立即在端午節與春節前往慰問;後來金門愛心基金會與本會共同策劃慰問工作;經調查全台有收容金門送來的精神病患及痳瘋病患的療養院有八處76人。 金門愛心基金會會同本會及其他縣市之同鄉會,於83年春節前夕辦理全島慰問工作,係金門40年以來首次組團訪視探慰。從此本會每年春節前夕都會組團探視住在本縣境內療養院的鄉親,迄今未曾間斷。後來花蓮成立同鄉會,亦每年慰問住在玉里榮民醫院的鄉親,還曾接待他們返回金門探親;帶一批精神病患搭機往返,花蓮同鄉會願意承擔責任,難能可貴。 三、調解糾紛 鄉訊報導第六、七屆期間,本會辦理鄉親間的糾紛調處計有13案,避免了不必要的興訟,也透過同鄉會出面為弱勢鄉親調解,保障鄉親權益。 四、協辦婚喪喜慶 本會早期幹部多讀古書,故善於書法及古文詞藻,因此能書寫祭文、訃文、輓聯、祝賀文等,另對黑白兩事禮儀又多熟稔,故本會多了一些婚喪喜慶的代辦及代書工作;幹部經常利用本會六樓為鄉親書寫輓聯、喜幛或書信。 早年本會也會應喪家請求,為其成立治喪委員會。最近一次由本會成立治喪委員會約是104年;當年喪家之子來電,道其父親遺言,要同鄉會為其成立治喪委員會,本會當然義不容辭。目前,同鄉會還是會經常接到鄉親訃文,同鄉會也必定會派人出席前往弔祭,以重鄉誼。(之二)
-
《星期人物》吳慎之-自助人助 誠信起家創跨國公司
年籍:57歲 現居:桃園市桃園區 學歷:金湖國小、金湖國中、師大附中、中原大學化工系學士 經歷:台灣廣田通商有限公司總經理 沒有背景、亦無家產的金門人到台灣白手起家創業,除了吃苦耐勞,總要憑藉著一股鍥而不捨的傻勁與勇氣,幸運的話還得有貴人相助,外省第二代的吳慎之成功的在競爭激烈的印刷電路版製材及設備代理進口經銷占有一席之地,就是自助人助的例子。 外省第二代,勤學向上 吳慎之父親吳獻是民國38年隨國軍撤退到金門的江蘇籍退役軍人。吳慎之印象中,父親是一名身強體壯的軍人,退伍後被安排在山外塔后的軍方碾米廠任職。吳家有6女1男共7名子女(吳慎之排老五),食指浩繁,為貼補家用,吳獻在塔后開了一間撞球室做阿兵哥的生意,來客不少是吳獻軍中同袍,個個身材魁梧、黝黑剽悍的蛙兵;所以一有其他軍種阿兵哥在撞球店內吵架鬧事,蛙兵弟兄聞風趕到立即解圍。 吳慎之幼時就讀金湖國小湖前分校(1至4年級),再念湖小5、6年級,而後上金湖國中,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副校長楊金寶、金門縣政府行政處長陳祥麟是他的國中同學。跟金門上世紀四、五○年代出生的小孩一樣,吳慎之必須幫忙家裡分擔家事,每天念書時間不多,但他的功課總是名列前茅,不用父母操心。 湖中畢業,吳慎之與幾位同學搭乘軍方「開口笑」登陸艦到台灣考高中,幸運的考上師大附中夜間部,同行同學也都上榜好學校。他與兩位姊姊在永和合租住處,在已嫁到台灣的大姊、 大姊夫,以及眾姊妹們的鼓勵與支持下,展開在台求學之路。 高三那年,金門家裡只餘母親何常美與兩個妹妹,撞球店生意又大不如前,家人商議後,母親與妹妹也遷來台灣,為維持生計,母親靠著承做外銷的塑膠人造花家庭代工,論件計酬一毛一毛的賺取微薄工資,兩個妹妹半工半讀,日子過得平淡辛苦,但家人團聚在一起相依為命,相互相顧扶持,心裡踏實。 受父親軍中好友與金門班長照顧 吳慎之相當感恩,在家裡最需要幫助時刻,有父親的王姓軍中好友出手相助。 王退伍從商,在桃園縣內壢自立新村經營外銷人造花、聖誕燈飾加工廠,後來還兼營供應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的酒瓶軟木塞生意,除了讓吳慎之於寒暑假有打工機會,也不時資助吳慎之的學費與生活費;王為人豪爽大方,也不吝於義助其他生活較困難的昔日軍中同袍,是典型熱心仗義的革命軍人本色。 吳慎之中原大學畢業,服兵役抽到海軍艦艇兵,也受到軍艦上金門籍班長的照顧。 在海軍山字號巡防艦服役1年10個月的吳慎之說,兩岸關係仍未和緩時,護航艦任務繁重,必須在運輸艦航行金門、馬祖等離島運補時擔當護航重任。他服役的「福山號」巡防艦除了曾驅離過菲律賓海盜船,甚至遭遇處理越南難民船的狀況。吳慎之估算他待在艦上的航程,幾乎可以環繞地球一圈半,由於在軍艦上的時間很長,艦上各種狀況也很多。 他記得與幾位新兵報到當晚,就有人被艦上老兵欺負霸凌,所幸在他登艦報到的第二天,就有一位金門籍的班長風聞有金門菜鳥艦艇兵上船,替他出頭當眾吆喝「那個是金門來的?」其他士官兵即知道吳慎之這個菜鳥兵是這位班長的金門同鄉,未曾加以刁難。 (山字號巡防艦與陽字號驅逐艦都是我國海軍接收自美軍於二次世界大戰改裝軍艦,曾經是海軍在執行外島運補護航的一級主力艦。我國海軍先於民國49年接收2艘美軍山字號巡防艦,54至56年間又購入10艘退役的美軍山字號艦,補強巡邏艦隊的作戰能力。山字號並未真正與中共人民解放軍海軍交火。民國62年改列為二級艦。77年解嚴後擔任護漁,驅離大陸漁船、反走私偷渡、遣返等任務,武器人員都大幅減裝。86年5月底前全部除役。少量的山字號在退役前曾加裝海欉防空飛彈,充當飛彈巡防艦使用。) 創業惟艱,貴人相助 吳慎之創業路曾經跌倒,負債累累,也幸遇貴人相助,得以東山再起。 退伍後,吳慎之先當上班族,當業務員二、三年,而後與同事合夥開設電路板材料公司,因欠缺經營公司管理經驗以及合夥生意難做,加上當時日幣匯率變化大,資金管控出現問題,以致營運虧損負債累累。吳慎之被迫與太太陳梅玉(雲林人)搬回桃園內壢與母親合住,那是他人生低潮期,吳慎之與太太在租屋處從一台電腦,一支電話從頭開始重整旗鼓,他負責在外跑業務,太太負責內勤、會計以外還要照顧小孩以及老母親,經濟壓力甚大,只能咬牙苦撐。 民國82年左右,在機緣巧合下,他有幸認識一位日本商社社長,這位社長給了他機會,授以該公司精良的印刷電路板產品台灣代理經銷權,為吳慎之開創商機,並於民國84年正式設立台灣廣田通商有限公司,由於擁有國內外多家知名廠商的PCB、CCL壓合製程相關產品之代理權,吳慎之經商誠實守信,堅持在合理的利潤下供應最精良可靠的產品,為他與客戶創造雙贏契機,爭取到客戶信任,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台灣廣田很快的成為國內PCB、CCL各大製造廠的印刷電路板製程相關材料及設備供應商。所經銷產品包括日本、美國、義大利專業廠商的壓合用鋼板、銅箔、玻璃布、環氧樹脂、壓合用緩衝墊、離型膜、銅箔基板及半固化膠片、印刷電路板半成品、定位孔治具板、分隔板及相關配件、銅箔分隔板複合材料、鑽孔用上下墊板、高密度纖維墊板、鑽頭與銑刀,以及軟性電路板沖孔機、壓合製程疊合迴流線系統等。 民國86年,隨著台灣電路板廠商遷移到大陸設廠,吳慎之商業版圖也擴展到昆山、蘇州、深圳等地,並於上海註冊成立公司,為台商供應電路板製材。近幾年並在日本、美國設有行銷據點,提供合作廠商海外各生產基地技術及交貨上的服務。 以誠為本,以實為貴 已經是跨國公司負責人的吳慎之說,不時有商界友人跟他閒聊何謂「成功」?他認為,在一個行業中,只要提及某一專業或是材料供應商,能被立即連想到的人,應該就算在業界成功的立足了。 他的為人經商之道,除了講求以誠待人,讓客戶深覺值得信任外,在電路板製材供應上,他都找國內外品質頂尖的廠商合作供貨,以品質保證、良率高,實在的供貨價格,獲得客戶認同。合作時間久了,與客戶都成了好朋友。 他舉例說,有一個跟他合作20幾年的美國供貨廠商,因為與他長久的友誼及信任他經營公司的能力,加上後繼無人,乾脆把美國公司賣給吳慎之,並建議吳慎之把小兒子吳柏宣送到美國念書,同時先到該公司見習,由這位美國老闆代吳慎之培養小兒子的接班能力。 另有一位義大利年已85歲的設備製造商,擁有多項產品專利權,也跟吳慎之結為忘年之交,除了把多項專利、商標權移轉給吳慎之,也同意把他人生最後一項尚未商品化的專利,移轉給吳慎之繼續研發成產品。 吳慎之的大兒子吳柏毅目前人在日本,跟在20餘年前,給吳慎之東山再起機會的日本電路板公司社長身邊學習。日本人做事一絲不苟,有專業職人的工作態度及對產品嚴謹的品管要求;歐美廠商則有產品國際化的產銷通路優勢,將來吳慎之的兩個兒子在日本及美國學有所成,都會是吳慎之開拓國內外事業版圖的好幫手。 同鄉互助共成長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吳慎之兩手空空,國中畢業即隻身到台北念書,而後成家立業,一路上除感恩父母辛苦為子女奉獻付出,妻子陳梅玉無怨無悔的在背後鼎力支持,並深深感恩父親軍中老友的照顧提攜,以及日本、義大利、美國廠商亦商亦友的合作,共創營運成長契機。 20餘年的商場往來,吳慎之也遇過數位在商場發光發熱,事業極為成功的金門人,往往幾句熟悉的口語鄉音,即可勾起對金門故鄉的共同記憶,雙方立即打破陌生隔閡,也因為同是金門人的關係,吳慎之順利做成幾筆生意,並從金門友人學習到如何在他鄉異地闖蕩成功之道,以及何以能在業界出類拔萃的職場精神。 早年金門人落番南洋謀生,「六死三在一回頭」吃盡苦頭,含恨落魄淒涼客死他鄉者不計其數,但仍有衣錦返鄉者,憑藉的是不怕苦、不畏難的奮鬥打拚,始有成功之日;晚近金門人在台灣創業開花結果者不乏其人,大都也靠的是咬緊牙關,苦幹實幹,把吃苦當吃補,肯比別人多付出時間與精力,加上廣結善緣交朋友,始有貴人相助,也始有成功機會。這點,吳慎之深有體會。
-
《星期人物》 唐惠桓-釀酒文化與人文藝術 再創泉茂百年酒坊風華
年籍:48歲、本籍金城鎮南門里 現居:宜蘭市 學歷:金門高中 經歷:白水芳華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民國41年以前,金門有18家民間酒坊,生意興隆,但一夕之間因一紙禁止民間釀酒軍令全部被迫關門。54年後,其中一家「泉茂商行」的後人,在台灣宜蘭平原重起爐灶,設立小而美的「白水芳華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再以民營酒坊方式,自產自銷地瓜酒、高粱酒及米酒等,重現唐家「泉茂」酒坊風華。 父子傳承,泉茂化蝶重生白水芳華 「泉茂商行」化蝶重生,靈魂人物是曾任國中美術教師18年的唐敏捷(民國100年去世),他為酒廠傳承古韻、賦予文化氣息,並結合宜蘭在地優質米穀,研發出各式風味獨具的香醇米酒,以其特殊性及差異性,在百家爭鳴的酒品市場闖出一條活路。酒廠取名「白水芳華」,乃以白水為「泉」,芳華「茂」盛,寓意遙續半世紀前被迫停業的唐家釀酒基業;並期精益求精,堅持先祖釀造好酒之理念,無負於一個世紀前(西元1900年)就開業的泉茂商行金字招牌。 現在接續傳承棒子的是唐敏捷的長子唐惠桓,他也是唐家酒業的第四代傳人。 在父親打造的古韻文化底子下,唐惠桓再為「白水芳華」酒廠增添社會公益及人文關懷色彩,為走精緻高品質路線的酒廠增添溫暖。唐惠桓自豪的說:「酒+藝術+文學+美學,我們要走自己的路。」步入白水芳華酒廠,感受到的是濃濃藝文氛圍,呈現的是去世俗化、少了世俗的銅臭味。唐惠桓說,他們本來就非出於商業思維經營酒廠,懷抱的是一股浪漫的文人情懷,賣的是酒、也是文化與藝術的結合。 白水芳華酒標,是一幅幅精彩的水墨或人物國畫,非常吸引人目光。尤其展示櫃中數排稍已泛黃的國畫酒標酒瓶更吸睛。 唐惠桓介紹說,這些是酒廠初創時,精於水墨、書法的父親唐敏捷為了促銷,親自手工一瓶瓶精心繪製的國畫酒標。如今這些手繪國畫酒,全都成了「傳家寶」,這幾年,他設法以總價3萬6千元等值的酒換回一瓶的方式,陸續從客戶手中洽換回父親的作品4、50瓶,他細心逐瓶封膜典藏。 唐惠桓的表姑媽陳素民老師,是書法名家,唐惠桓將她的一幅字設計融入酒標中,呈現強烈的人文風格;筆名「阿牛」的書法家政大數學系教授李明融,也受邀為白水芳華酒標題字,益增藝術價值。 唐家「泉茂」酒業,如金門民間酒坊興衰史 「白水芳華」創辦人唐敏捷,1948年出生於金門金城鎮後浦南門里,父唐受恩、母李彩鸞,育有三男四女。唐敏捷國立藝專(今台藝大)美術科國畫組畢業後,1973年回金城國中任教,期間他與二哥唐敏橋合作,在金城鳳翔新莊開設玻璃纖維工藝廠。1980年轉往台北市中山國中任教,前後教了18年書。 水墨、書法造詣高,也飽讀詩書的唐敏捷,1991年自美術教職提早退場,在台北市建國南路經營「唐仕山水」景觀公司,曾參與松山機場、龍山寺12號公園、王永慶台塑空中花園等玻璃纖維假山石景、水池等景觀設計、規劃工程,風光一時。後來因建築風格從豪奢華麗風轉為環保極簡自然素材風,玻璃纖維假山水池造景業逐漸式微,而結束營業,並圖轉型東山再起。 在家韜光養晦期間,適傳出政府將開放民營酒廠訊息,唐敏捷想起了父親唐受恩曾述說的在金門泉茂商行釀酒歲月,遙想唐家泉茂在金門發跡以及被迫停業的歷史傷痕,激起他血液中的釀酒基因,起意再續唐家釀酒事業。在唐惠桓、惠鏞兄弟協助下,唐敏捷一面於深坑家中反覆實驗釀酒,一面在好山好水的宜蘭平原尋覓廠址,2006年,金門泉茂商行第三代子孫唐敏捷偕妻林舒文、長子唐惠桓等家人前進宜蘭,成立「白水芳華」酒業股份有限公司。 「白水芳華」官方網站,條列金門泉茂商行歷史沿承,有如金門民間酒坊的興衰史。 1896先祖占鰲公(唐寬水)三兄弟帶著三支扁擔與一騾車的泉州粗瓷及細軟,護侍寡母離開世居的泉州,從廈門渡海到金門尋找安身立命的機會,落戶金城南門,賃屋而居,三兄弟擺攤賣瓷,奉養老母度日,觀望著南下、北上或東渡台灣的機會。 1899因金門特殊的時空背景與地理條件所造成的虛幻熱市,竟使暫時擺攤度日的生意奇蹟似地熱絡,販賣項目由粗瓷碗盤而至日用雜貨,唐家因此有了長期定居落戶的打算。 1900唐家三兄弟典下座落於金城橫街仔的透天厝,主業仍賣碗盤雜貨,因有市場需求,試著兼營釀酒、染坊。釀酒以釀造地瓜老酒,染坊以單純植物藍染為主。 1909釀酒業務雖屬店口直接販沽與小範圍批發,但業務成長迅速,營業額超過其他品項,於是購置側邊一爿小店面,增置蒸餾設備,轉型蒸餾白酒品項。除地瓜老酒外還增加糯米老酒、蘆穗酒、地瓜白酒,並增加玻璃瓶裝設備方便拓展大陸內地市場。 1913茂酒品以廈門為據點,逐年北銷至福州、南達汕頭,堪稱金門一支獨秀的酒坊。 1923占鰲公與時任金門商會理事長鄉賢傅錫琪倡導並集資於東門郊外的昭德宮前土地,開發為閩洋混合式、產銷合一的街道「模範街」,金門百業榮景於焉形成。 1927-1938泉茂移民創業第一代逐漸凋零,第二代眾堂兄弟仍同心協力發展酒業。 1939抗戰軍興,人心惶惶,為免覆卵之危,眾堂兄弟商議暫時分散避禍,於是大房走安南,三房南下走印尼與西洪村墾荒,二房留守老家,固守本業以期保住元氣,來日兄弟再合聚發展。 1941-1945日軍侵據金門,百業蕭條。思鄉日甚的日軍嚐飲泉茂商行主力產品地瓜酒,感動涕泣,認為口味與其家鄉之燒酎完全一致,甚至更為濃烈香醇,醇酒美味經此傳頌日軍上下,泉茂地瓜酒成為日軍慰解思鄉之情的聖品,造成每逢發餉日,人手一個野戰水壺排隊待沽之盛況。有了日軍基本消費量,泉茂始勉強維持營運。 1952軍政府以戰地需要為由,一紙軍令勒令民營酒廠無條件停業改由公營,金門酒廠這隻金雞母於焉誕生,泉茂商行遂黯然走入歷史,子孫四處流散,各謀營生。 收購發芽恩典米釀酒,酒香公益濃 2007年「白水芳華」蘭陽高粱酒上市。2008年歡吉地瓜酒上市。至今「白水芳華」除了從原料劃分的三大酒系「高粱系、地瓜系、紅棗系」,另有從熟成與風味入手的「甕藏酒系、加味酒系、橡木桶酒系」等六大酒系。 唐惠桓跟著父親經營「唐仕山水」景觀公司十餘年,擁有工程設計、繪圖及電腦運用專業,也善於網路行銷,這幾年「白水芳華」已有眾多線上會員及鐵粉,雖然產量不多,但以質取勝,營業額穩定成長。 唐惠桓說,該酒廠堅持「無添加食用酒精、人工香料,只使用第一道原料、不過度包裝」四大原則。尤其堅持不加糖發酵,也不重複再加糖二次或三次釀酒。所產的都是純穀糧的原釀酒。白水芳華的首釀蒸餾酒酒度38度,再次蒸餾為58度,三度蒸餾則為72度,而非靠勾兌來調整酒度。雖然繁複費工,但保證了酒質與香醇。 白水芳華酒品的包裝也別具巧思,除有唐敏捷的國畫入酒標,酒品取名也有文章,譬如唐敏捷命名的「歡吉」地瓜酒,「歡吉」其實就是台語「番薯」的諧音。 唐惠桓命名的「天恩糙米酒」,則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此事緣於一群台東泰源及東河部落的老人,感念台東聖母醫院長年來對偏鄉部落老人的關懷與照顧,無償提供良田給醫院進行有機無毒的友善耕作,期盼收成的純淨「恩典米」能提供身障及獨居老人送餐服務使用,減輕醫院財務負擔。 2016年尼伯特颱風來襲重創台東,導致台東聖母醫院附屬的健康農莊倉庫鐵皮屋頂被強風掀毀、雨水灌入,本來要提供台東地區800位獨居老人送餐服務而義賣的「恩典米」稻穀都泡湯,發現時都已經發芽了。 人稱「老石頭」的唐惠桓,得知消息立即和聖母醫院連繫,出價收購6噸發芽的恩典米穀,做為釀造米酒的原料。 這批發芽的「恩典米」,後來精心釀製成帶有綠茶香氣、口感醇厚的「天恩糙米酒」系列。 唐惠桓說:「我最『青睞』這種米了,能夠一舉兩得,既可幫忙回饋弱勢,又可以透過釀製方法,將『恩典米』加值為好喝的『經濟作物』,何樂而不為呢?」 除熱心助人急難,唐惠桓也與全台各地小農合作,為小農客製化加工米酒,將有食用期限的米糧,變成無保存期限的米酒,幫忙解決稻米產量過剩問題,也為小農另闢財源,成為小農的後盾。如今,白水芳華在本來的六大酒系之外,第七大酒系「在地小農系列」也漸成形。 白水芳華宜蘭重生,再續唐家釀酒祖業白水芳華源自於金門泉茂商行,半世紀後在宜蘭重展風華。 唐惠桓小學4年級時全家遷台,在永和就學。之後返回金門念高中。飲水思源,他與父親唐敏捷一樣,對金門有難以割捨的思鄉情懷,對唐家釀酒業則有繼續發揚光大的使命。 唐惠桓說,血液中有唐家人釀酒基因,所以釀酒技術不是問題,作出產業特色,突出白水芳華的酒品風格及品質才重要。 承續父親藝術、人文的經營風格,唐惠桓更加強在地化深耕與對小農的互助關懷。他的地瓜酒原料,全採購台中、彰化、南投等地種植的優質地瓜,採半固態發酵,蒸餾出酒後,不回收二渣加糖再發酵,如此酒品芳醇、口感順暢;且堅持不過度包裝,讓消費者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好酒上。高粱酒、米酒的產釀也一樣。 唐惠桓堅持酒品質精而醇,所以每批只釀一、二千瓶酒量,也不打價格戰,因為他對白水芳華的每一瓶酒的品質都有信心,也獲得顧客讚美迴響。 從泉州渡海到金門,再從金門遷徙到台灣宜蘭……。泉茂在歇業近一甲子後,於宜蘭平原重生崛起,唐敏捷、唐惠桓父子演出一則酒業中興的故事。
-
《浯事吾聞》從篳路藍縷到成長茁壯 新北市金門同鄉會50周年紀述
前言:新北市金門同鄉會是全台最早立案設立的金門同鄉會,本月6日盛大舉行50周年慶。曾任該會總幹事的許志忠爬梳整理諸多舊檔資料,發表萬餘字的「金讚五十--新北市金門同鄉會走過半世紀」一文以茲紀念,特予節錄轉載,亦為金門人旅台奮鬥史留下稍許記錄。 旅台金門同鄉會肇始 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爆發,政府為避免人民受到傷亡,以每人發給三千元鼓勵金門居民疏遷來臺,是時,遷台同鄉為數達六千餘人。當時來台縣民遍居全省各地,以聚居北部者最多,尤以台北縣永和鎮為數達三百餘戶,三重、中和兩地各有百戶左右最多,其餘零星分居各鄉鎮,人口約近四千人。總計砲戰前後,約有一萬兩千多位金門人疏散來台定居。 金門鄉親初入台時,設戶籍、找房子、謀職業,甚至子弟的升學、轉學都要「舊客」來幫忙;由於來台鄉親分散、少有聯繫,也不像今天有電話、手機的方便,如有困難,一時很難找到親朋好友協助。有鑒於此,一些愛鄉人士,其中不乏曾僑居南洋者,認為可比照南洋的鄉社組織在台灣成立同鄉會;幾經研議,敦請退休的老縣長陳玉堂來主持,於民國53年以台北市縣合併成立「台北金門同鄉會」(未正式登記立案),並出任首任的會長,址設台北市。 陳玉堂老縣長自金門縣長退休即遷台,在台北市中華路創辦金湖旅社,方便歸僑及同鄉住宿。成立後的同鄉會即借用其旅社辦公,成為華僑及鄉親聯絡的樞紐。 民國56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受到政府法令規定,台北市縣合設同鄉會無法立案登記;住在台北縣的鄉親不得不另起爐灶,於民國59年9月6日立案成立「台北縣金門同鄉會」;次年5月「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再成立。「台北縣金門同鄉會」可說是金門旅台同鄉會中最資深的社團。 本會成立時會址設在租用的永和鎮永和路一段33號3樓,初期登記有案之會員計有永和鎮352人、三重市145人,中和鄉78人,其他各鄉鎮計有46人,合計621人;第一屆理事長由旅緬歸僑陳宗烔先生膺任;迄今已經邁入第50年,至第13屆,會員人數達到3,864人。 考量有諸多鄉親認為同鄉會服務不應有縣市地域之分,故在民國62年10月,台北市縣兩個同鄉會又合設辦公室在台北市西寧北路78號,共同指定專人常駐合署辦公,民國64年並共同出資購買現在台北市同鄉會使用之環河北街107之3號4樓會館,直到65年才又各自獨立辦公;原共購之會館二分之一產權借由台北市同鄉會單獨使用迄今。 台北縣鄉親陳宗炯、張實芳、蔡蔭堂、張輝東、黃應夢、陳振東等人,另再發起募捐購置會所,一時鄉親們踴躍捐輸,眾志成城、聚沙成塔,於68年購買現在永和路一段202號5樓會館,民國70年並向台北縣政府報准在會館上加蓋6樓,作為會議及集會活動場所。台北縣升格後,本會於100年4月16日經新北市政府核准更名為「新北市金門同鄉會」。 旅台同鄉會社的壯大 台北縣、台北市金門同鄉會接續成立後,高雄市金門同會也因為鄉親坐船需要協助,於61年4月成立。此後,桃園縣金門同鄉會於67年10月成立、高雄縣金門同鄉會於76年12月成立、台中市金門同鄉會於77年5月成立、台中縣金門同鄉會於77年6月成立、台南縣金門同鄉會於81年10月成立、台南市金門同鄉會於82年7月成立。而在其間,本會《鄉訊》也記載有薛氏、許氏及李氏宗親會的活動情形,與同鄉會互動良好。 民國90年代,旅台各金門同鄉社團有感於散居台灣各地工作及生活的金門鄉親約達三、四十萬人之多,離鄉背井打拼確實不易,當時台灣各金門鄉會缺乏橫向交流及整合機制,於93年由台中市同鄉會理事長黃吉瑜及台中縣同鄉會理事長洪慈旭共同發起組織「旅台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聯誼會」,採取每三個月由二位理事長輪值召開聯席會議方式運作,循序漸進地團結各鄉會暨鄉親,以發揮在地人脈關係,爭取金門鄉親在台灣的地位與福址。當時有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台中市、台中縣、台南市、台南縣、高雄市、高雄縣、花蓮縣、烈嶼協會、雙鯉協會等12個鄉會參加。剛開始2年,秘書處設於台中市,後則常設在本會,負責各會間的活動連繫工作,以及對海外及大陸同鄉會連絡的窗口。 後來各縣市相繼成立金門鄉會社團,到103年已達28個(包含同鄉會、宗親會及協會)加入聯誼會運作。但聯誼會是未立案的鬆散組織,不具法人地位;因此103年底即有整合各鄉會力量成立總會之議。 105年3月27日,在眾人多年期盼下,全台灣從南到北二十多個金門同鄉會社終於團結一心,在各會理事長帶領下,於台北市成立「台灣金門同鄉會總會」,並選出李台山任為創會總會長;旅台鄉親共同寫下歷史新頁,大家以精誠團結的態度,開闊的胸襟共同創立一個屬於金門人的新格局;利用各鄉會具有多方位的專業人才,為侷限的金門提供宏觀的建設意見,為家鄉的發展盡一份力量。 (之一)
-
《星期人物》吳連賞-經濟地理學佼佼者 連任國立高師大校長
本籍:63歲、烈嶼鄉上庫村人 現居:高雄市苓雅區 學歷:上岐國小、烈嶼+金湖+金寧國中、金門高中、台灣師範大學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台北科技大學副教授兼註冊主任,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系主任、台灣文化與語言研究所所長、文學院院長、教務長、副校長、校長 來自金門烈嶼鄉的吳連賞於民國104年8月1日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高票選任為校長;今年他再以高票獲選連任校長,於8月1日續任就職。 36歲任系主任,高師大首位獲師鐸獎者 吳連賞從事教職36年,且不到40歲即升等為教授。民國82年,年僅36歲的吳連賞獲高雄工專校長張文雄向當時的高師大教務長戴嘉南推薦擔任高師大地理系創系系主任。熱心助人又擅長溝通、協調、整合的吳連賞在高師大一展長才,一路從台文所所長、文學院院長、教務長、副校長暨代理校長,而後榮任校長,在各個學術與行政主管職務上均獲得好評。民國95年榮獲頒發教育部優秀教育人員獎;103年因教學、研究、推廣服務、學術行政之表現優異,榮獲教育部師鐸獎,成為高師大校史上榮膺教育部師鐸獎第一人。 吳連賞是地理學博士,國內研究經濟地理的佼佼者,也是最早深入研究高雄加工出口區產業地理的權威,並是高雄縣市合併的規劃案負責人。但是他鑽研地理學,卻是在大學聯招分發「冷門」的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後,才逐漸培養出對經濟地理學的興趣 吳連賞出生於金門縣烈嶼鄉上庫村,家境並不富裕,父母生有六男三女,食指浩繁,排行老四的吳連賞從小就要做各種粗活,養成勤儉樸實、堅毅認真的個性,以及勇於面對艱鉅挑戰從不退縮,以意志力與執行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母親在他小學三年級時去世,一家人跟著父親遷居山外賣衣服,不久轉至金寧鄉頂堡租房,所以他先後就讀過烈嶼、金湖、金寧等三所國中。 40多年前金門高中畢業生都要遠渡重洋到高雄考大學,吳連賞搭軍方登陸艦渡海到高雄,有幸遇到最照顧金門人的東方工專董事長許國雄,考前曾在東方工專校內借宿一個月。借住校內期間雖然碰上東方蟲肆虐,但想起許創辦人的愛心觀照,至今仍然感念不已。 吳連賞說,坦白講,當年聯考,他選填的第一志願是臺師大英語系,考試分數不夠沒考上,退而求其次,分發到地理系,沒想到地理愈學愈有興趣。學地理,如果把它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很輕鬆;若把它當工作,就很辛苦。譬如作高山、海岸等自然地形研究,得要上山下海調查很辛苦,他對自然地理也不是很有興趣;但遇上他有興趣的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產業地理,卻樂此不疲,如魚得水,讓他對未來研究找到方向。 高雄加工出口區產業論文,奠定經濟地理研究專長 臺師大畢業,他先在師大附中教書一年,發現自己對地理研究很有興趣,後來以不錯的成績考進臺師大地理研究所。那時候是「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民國69年他選擇高雄的加工出口區作為研究主題,花了兩個月時間,訪談二百家工廠作田野調查,取得很多第一手寶貴資料,一度累倒掛急診吊點滴,卻不以為苦,就此也展開了經濟地理研究的興趣和專長。 他的《加工出口區產業發展與就業結構》碩士論文,民國71年獲得林本源學術文化獎,獎金高達5萬元,是當時教職薪水的5倍。 25歲時,吳連賞被賞識他的高雄科技大學前身高雄工專校長張文雄聘為講師,後再入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進修,以《台灣工業發展過程與環境變遷》論文取得博士學位及副教授資格後,隨著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國內技職院校教父級教授張文雄依序轉往台北工專、雲林工專等地執教,吳連賞也亦步亦趨地轉赴各校服務。迄至民國82年張文雄校長推薦他任高師大地理系創系系主任,於6年任內爭取到六百萬元經費,建置地理系完整的地理研究體系。而後以不到40歲之齡升為教授,再歷任高師大台文所所長、文學院院長、教務長、副校長與代理校長,104年8月1日升任校長。 82年吳連賞重回到高雄任教。嗣後20年間,他從行政院研考會、文獻會、高雄縣市政府、加工出口區管理處、港務局等單位,接到的專案研究計畫不下40件。他以高雄市為主軸,持續發表了與城市發展、產業發展、縣市合併、港口影響,以及和加工出口區有關的論文,總計獲得七次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儼然是高雄地理及加工區產業與台灣工業發展與都市化研究的專家。 他也是全國國中地理教科書主編和課程綱要召集人,擔任過教育部高中99年地理課綱修訂召集人。目前是高雄市政府聘任的兩岸小組委員和經發局工商策進會委員。 勉勵學生興趣最重要,冷門地理也能念出名堂 去年9月吳連賞對高師大地理系學生演講,他鼓勵學生:「選擇有興趣的科系,朝興趣努力鑽研,相信都可以闖出一番名堂。」 他並以自己的兩個孩子為例,大兒子小學三年級就迷上生物和昆蟲,每個禮拜天吳連賞都帶他去找鍬形蟲、糞金龜、蝴蝶等,兒子也自發性的參加科展,研究螢火蟲的覓食行為,到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和研究員打地舖兩個禮拜,深入觀察昆蟲的行為。也因為出於興趣所以無須強迫,就一路念到墨爾本大學的生命科學博士,現在已經變成昆蟲專家。 二兒子對昆蟲一點興趣都沒有,反而邏輯概念很清楚,對數學、資訊較有興趣。因此念了清華資訊,現今在台積電工作,不僅專業且一點就通,也很有成就感。 今年7月30日,吳連賞應邀於「2019兩岸金門籍青少年夏令營」演講,他鼓勵金門籍青少年除了要勤於培養中、英文表達能力,也要學習不同文化表現行為與思考模式,練習規劃與組織活動的能力,養成創意、創業(專業)與創新的精神,並以資訊科技為武器,自主思考,與夥伴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吳連賞並以在高師大任教23年的鳥蟲體書法家趙慕鶴一生活到老、學到老的故事與青少年互勉。趙慕鶴民國44年(44歲)通過普考,於高雄女子師範學校(今高師大)任教,直到民國66年(66歲)退休,之後被校方延攬為監工,一直獨身住在高師大宿舍。他的鳥蟲體書法每筆劃都是一隻鳥的形態,蔚為一絕;74歲不懂英文獨遊歐洲,93歲當志工,98歲拿碩士學位,名列金氏世界紀錄。100歲寫下三國演義卷頭詞「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闕臨江仙,榮獲英國大英圖書館收藏。101歲學電腦、還出了新書「優遊100年─趙爺爺和你分享五顆歡喜心」。一直到105年,趙慕鶴還在進修清華大學人文哲學博士。(108歲在山東金鄉縣老家過世) 吳連賞說,品性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資產。把自己充實準備好了,機會來了才能發光發熱。 致力打造高師大為亮眼的綜合型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前身為高雄女子師範學校,於民國43年創校。民國78年升格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同時於高雄燕巢開闢第二校區。高師大現有大學部22個學系,33個碩士班,12個博士班,全校教師四百位,職員同仁三百多人,學生含學位生及非學位生近萬人,近20年已經從南台灣指標性的師資培育大學,成功轉型成綜合大學。 高師大最大的強項始終在教育領域上。教育學院有11個系所,將近一百名教師,是南台灣最有經驗且最專業的金字招牌。除了以繼續培養優秀教育人才為己任,吳連賞也設定目標要把高師大打造成一所能夠適應社會的大學。他首任校長4年來,已與國內500家企業體簽署產學合作。產學研發能量聚焦集中在:高齡教育產業與健康諮詢、數位文創美學產業、綠能與電機AI及資訊產業及生化與新農業科技等四大特色產業。全校六個學院每年可以創造六千多萬產學合作經費,4年來創新專利發明及技轉20餘件,每年爭取研究經費3億元以上,已經成為一所兼具培育優秀教師與社會產業多元人才雙核心特色之優質化綜合大學。」 目前該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百分之86至93;其餘的畢業生全部考上台清交與成大等大學碩士班。高師大的入學註冊率,也從4年前的百分之86,提升到今年的百分之96,在少子化,各大學競相招攬學生情況,高師大的入學率相當亮眼。 由於辦學績效優異,今年的校長遴選,吳連賞眾望所歸,獲得遴選委員百分之89的支持選票,比4年前的百分之80,多出9個百分點支持率。 金門人除吳連賞外,尚有楊永斌任雲林科技大學校長、李金振與陳建民先後任金門大學校長。 吳連賞為人平和、謙沖為懷、處事圓融、樂於助人,他正在打造金門人任國立大學校長的歷史。 吳連賞自謙自己才學平凡,唯一的優勢是三個哥哥:老大建宏、老二媽清、三哥義勝給了很好的榜樣,他們無怨無悔為家庭付出與奉獻,為弟弟妹妹樹立了最好的典範。而小金門戰地洗禮下的艱苦環境,也培養了烈嶼人堅毅不拔的個性,吳連賞一直以為烈嶼上庫村位於美麗的陵水湖畔,這裡福地福人居,上庫鍾靈毓秀絕佳的風水寶地,造就了他凡事與人為善、樂於助人,也培養了他受人稱道的圓融的人際溝通技巧。 他最後勉勵所有金門學子:「人的一生有五大要素,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缺一不可,只要你肯努力,要不斷地為成功找方法,千萬不要為失敗找理由,你一定可以一步一腳印,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
-
《浯事吾聞》翁天想連任旅台翁氏宗親會第5屆理事長
旅台翁氏宗親會9月29日召開第5屆第1次會員大會暨改選理監事,翁天想獲選連任理事長。 會員大會於新北市中和區金世界海鮮餐廳舉行,各旅台金門同鄉會代表、台灣金門同鄉總會長李台山及立委林德福、新北市議員陳錦、邱烽堯,金門縣政府副縣長黃怡凱、社會處長董燊、北區服務處主任孫國欽與前縣議員陳滄江等人都前往祝賀。 改選結果,翁天想獲選連任理事長,副理事長翁漢文、翁自清。翁文輝獲選為監事長。秘書長翁國清。 新任理事名單如下:翁明旺、翁福成、翁振三、翁國林、翁泉團、翁世強、翁國防、翁?萱、翁明呼、翁吉祥、翁少達、翁少勉、翁明中、翁長歲、翁長安、翁永回、翁明家、翁清贊、翁明熙、翁文慈、翁文岳、翁炳煌、翁克偉、翁欽銓、翁金端、翁明益、翁炳榮、翁水源、翁明誠、翁文爐、翁鵬飛、翁明國。侯補理事:翁文吉、翁炳義、翁世榮。 新任監事:翁文輝、翁天助、翁明德、翁國鈞、翁文滔、翁炳賢、翁明雄、翁明賢、翁淑娣、翁文福、翁天註。侯補監事:翁世達。 旅台翁氏宗親會於民國100年2月,由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攝影官的翁瑞美發起籌設,經翁漢文、翁天助、翁泉團、翁國防等人四處連絡奔走半年多,順利於當年9月18日成立,首任理事長翁在龍、第2、3屆理事長翁瑞美、第4屆理事長翁天想。 翁天想(67歲)金寧鄉盤山村人。他軍職歷任陸軍車輛動員委員會苗栗、桃園中隊中校隊長、六軍團中校營長、彰化團管部占上校缺參謀長、警備總部高雄地區上校副司令、司令等職,民國93上校處長退役,在軍中服役31年,先後榮獲莒光連隊長及多枚勳章、獎章表揚。 退役後,翁天想寄情山水,並對賞玩古董產生興趣,開始蒐集收藏古人字畫、宋明清瓷器、銅器、玉石等古物。經浸淫數年,培養了過人的古董鑑賞眼力,在新北市中和區創設《華瀚古玩鑑賞協會》,成為鑑賞古文物名家。
-
《浯事吾聞》嘉義市金同會召開會員大會
嘉義市金門同鄉會9月29日於嘉義市皇品國際酒店召開第2屆第3次會員大會,會中除頒發獎學金,還安排摸彩及等古箏演奏,久違的鄉親共聚敘舊,場面溫馨熱鬧。 獎學金獲獎人為大學(院)校王仲良(吳鳳科技大學)、李軒毅(逢甲大學)、碩士王瀠萱(玄奘大學)等3人。 張雲權理事長表示,該會對於發放會員子女獎學金非常重視,這項優良傳統,在有限會務經費下,希望能永久保持下去,以鼓勵家鄉子弟努力向學,期望學有所成,將來能回饋家鄉,促進金門浯島繁榮進步。 嘉義市金門同鄉會於民國103年9月28日成立,張雲權當選首屆理事長,並連任第2屆理事長。該會凝聚力特強,每年舉辦捐血及健走等自強活動,會員都踴躍參與。 本次會員大會,基隆、臺北、桃園、新竹、臺中、彰化、南投、臺南、高雄、屏東等地區金門同鄉會都派員共襄盛舉,會場熱鬧滾滾,張雲權理事長特別感謝貴賓蒞臨,並感謝該會顧問及理監事們熱心捐助,使會務能平穩推行,在有限經費下,盡其可能的做好鄉親服務工作。 嘉義市金門同鄉會成立以來,一直本著關懷旅台鄉親、互助合作及善盡社會道義責任理念,持續舉辦各項公益活動。而歷次召開理監事會議皆未動用公款,都由理監事們自付餐會;逢捐血等公益活動,理監事都積極熱心參與,張雲權說,這就是嘉義市金門同鄉會--充分團結合作、鄉情凝聚力十足。而「團結、和諧、活力」,也是該同鄉會往後追求的目標。
-
《浯事吾聞》胡璉故居蛻變為新北市歷史建築景點
新北市文化局於「全國古蹟日」舉辦一系列歷史建物及古蹟群與市民互動式活動,「胡璉故居紀念館暨研究中心」響應,於9月21日、22日假新店胡璉將軍故居,以「國軍歷史軍服 Cosplay」和「文創展覽市集」為主題,邀請市民至故居參訪及體驗,也讓參與者對新店區具有胡璉故居歷史價值的建物、文物產生更緊密的連結性,活動熱鬧圓滿結束。 今年適逢古寧頭戰役70周年,當年金門戰場指揮官胡璉將軍故居珍藏著民國三十年代戰爭時期的軍郵,以及政界為胡將軍過壽時的書法作品,還有胡璉任越南大使時期的生活文物用品,都一併開放展出。 為讓活動順利,並培養日後胡璉故居導覽人員,在新北市議員陳儀君協助下,號召了近20位志工,先於9月16、17日舉辦分為園藝、文物、導覽、維修整潔等四組的志工培訓,並推舉金門籍鄉彥蔡鐵橋為志工團長。 胡璉故居位於新北市新店區安康路一段195巷12號。胡璉孫子胡敏越兼任胡璉將軍紀念館暨研究中心執行長,他自幼陪伴於將軍左右。在得知童年成長的故居,因缺乏看顧而凋零破敗且有消失之可能時,不斷戮力奔走期盼能使將軍故居獲得保存。去年在各界與陳儀君議員協助下,讓胡璉故居認定為歷史建物露出曙光,今年5月終使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將胡璉故居訂為歷史建物。 「全國古蹟日」緣於法國文化部於1984年率先舉辦「古蹟開放日」,歐洲其他國家效尤,其後促成1999年的「歐洲遺產日」,固定於每年9月舉辦,迄今已串聯全球50多國共襄盛舉。台灣今年回應「歐洲遺產日」,文化部將全國古蹟日主題訂為「文化資產‧遊於藝」,並延續「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期望結合社會潮流、趨勢或文學、行動及表演藝術等媒介策劃文化資產推廣活動,以增進不同世代對文化資產的興趣。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並首度將胡璉故居列入古蹟遊導覽折頁中。 鑑於胡璉故居是新店極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物,胡璉研究中心除配合文化局古蹟日活動,也開始整理破舊的故居,盼能逐步恢復往日之光彩。 胡璉將軍被金門鄉親尊稱為「現代恩主公」。他戎馬一生,戰功彪炳。將軍成名於對日抗戰第三次鄂西會戰,他抱必死決心寫下與妻訣別書,死守通往巴蜀的石牌要塞,英勇奮戰獲頒青天白日勳章。國共內戰期間,胡璉多次力挫解放軍,在國軍戰事不振之際,猶能重建第十二兵團,並保存實力移防金門,終有安定台海,使國家轉危為安的古寧頭大戰告捷。 胡璉為人稱道的除兩度駐金任司令官(民國38至43年;46至47年),先後經歷、指揮38年古寧頭戰役、47年八二三砲戰,成為穩定台海關係關鍵戰役,而名留青史。他並因治金期間開闢公路、興辦學校、造林綠化、設立酒廠,為金門奠下長遠發展基礎,而廣受金門人感念,金門最寬廣的原中央公路更名為「伯玉路」,並有伯玉亭、胡璉將軍紀念館等,供人緬懷其對金門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