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異鄉》金門何厝社區 將於7月17~23日在台南生活美學館分享金門話
金門何厝社區將於本月17~23日前往台南生活美學館分享金門話,目前正在邀請在台南的鄉親一起來協助現場協助推廣,歡迎南台灣金門朋友於7月17日至7月23日,早上9點到下午5點,來現場參與讚聲。
-
《浯事吾聞》金門音樂創作裡的煉金術師們-李子恆與流氓阿德
1995年龍騰虎嘯演唱會上,小虎隊邀請其音樂老師-李子恆一起演唱「紅塵有你」,瞬間引起廣大粉絲驚聲連連,尖叫聲四起。 其中1957年出生在金門瓊林-李子恆老師,於金門成長茁壯,就讀金門高中一學期後,16歲即孤身前往台灣奮鬥,畢業於省立楊梅高中、國立藝專美工科(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畢業,擅長填詞與譜曲。從事音樂創作30年,1980年代起開始活躍,當時經常受邀知名歌手填詞譜曲,其中有江蕙、蔡幸娟、小虎隊、周華健、姜育恆等。 李子恆老師獲得過金曲獎(《秋蟬》1980)、金音創作獎最佳民謠單曲獎(《回家》2013)等,代表作還有《星星知我心》(蔡幸娟)、《冬季到台北來看雨》(孟庭葦)、《半醉半清醒》(江蕙)、《風雨無阻》(周華健)、《紅塵有你》(王傑)、《祝你一路順風》(吳奇隆)、《你是我永遠的鄉愁》(費玉清)等,共發表歌曲400多首,製作專輯70多張,歌手蘇有朋曾說:「希望自己像李老師那樣,(成為)一個有大海一樣智慧的男人。」 而廣為金門人所知的「番薯情」,也出自李子恆老師的創作,歌詞中 「細漢的夢是一區番薯園 有春天也有風霜 番薯的心是這呢軟 愈艱苦愈鰲生存 故鄉的情是一滴番薯乳 尚難洗啊尚久長 番薯的根是這呢深 愈掘愈大貫尚好種 感情埋土下 孤單青春沒人問 夢鄉穿砲彈 滿山的番薯藤切勿會斷 阮是吃番薯大漢的金門子 黃種白仁心赤赤 咱是靠番薯生活來疼生命 著愛一代一代傳過一代聽」 這首歌的抒情版,是李子恆老師親唱,老師用自身的靈魂唱出自身的故事,中後段用笛聲,吹演金門的風聲與海聲的感覺,令許多旅台鄉親每每聽到這首歌,心裡都悶悶的,想起金門的家鄉回憶。 如果說李子恆老師是華語創作歌曲界的煉金術師,那流氓阿德應該就是閩南歌曲的煉金師。 流氓阿德,本名黃永德,1968年出生於金門縣金沙鎮西園村,是台語搖滾音樂創作歌手、小說作家,從小在金門長大的流氓阿德,父親因為遭受砲火波及,在他兩歲時離世。因此,生死的距離對他來說,比生在台灣的小孩,還接近幾步。畢竟當時仍是所謂「單打雙不打」的年代,砲彈、子彈在路上隨處可見。「小學的時候,有一天早上進教室,怎麼我的課桌椅爛掉了?你知道為什麼?」流氓阿德笑著回憶道,「因為砲彈從上面打下來。」 國中畢業,流氓阿德來到台北,進入工廠當作業員,原本只想賺錢結婚生小孩。那年暑假,他看到樂器行在招工讀生,其實當工讀生也是招生,「他們會告訴大家,如果你的成績很好,就可以晉升為正式的工讀生。」幾百個工讀生裡面,最後只留流氓阿德。 從此,他一頭栽進音樂世界。服完兵役之後,因為演唱泡麵廣告的歌曲〈強強滾〉,而有了一「泡」而紅的機會。 首張專輯《強強滾》在1992年推出,全都用國語演唱,不論是聲線,或是寫歌詞的方式,十足有羅大佑的影子,那時候開始,他的歌裡會加很多社會議題。 1992至2003年,先後發行了《強強滾》、《流氓》、《看看這個世界》三張專輯,及製作電影《單打雙不打》配樂單曲〈燈〉、台視偶像劇《搖滾沙士》電視專輯、黃俊雄布袋戲《風雲》電視專輯等作品。曾以〈強強滾〉入圍第4屆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獎。 1995年,流氓阿德進入水晶唱片—新台語歌運動的重要推手,陳明章、伍佰、朱約信等人,都是在這裡發跡—他們問他要不要嘗試寫台語歌。「我得心應手,寫得比國語好太多了,氣口是對的。」他說。 但對於流氓阿德而言,最大的突破是暫別歌壇15年的復出之作《無路用的咖小》,揮別只會玩硬式搖滾的印象,音樂更多元另類,口氣也變細膩、內斂—我們見識到一位憤世的搖滾歌手如何熟成,鐵漢也能柔情。 2014年7月底,流氓阿德以新歌〈平安符〉入圍「103年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河洛語組」前十強,最後奪得佳作佳績。2015年,發行專輯《無路用的咖小》,更於翌年入圍第27屆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獎。 2018年,發行暌違三年的全新台語創作專輯《溫一壺青春下酒》。 隔年,憑此專輯一舉入圍第30屆金曲獎年度專輯獎、最佳台語專輯獎、最佳台語男歌手獎以及最佳裝幀設計獎(蔡書瑀),共計四項大獎。最終成功奪下第30屆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獎。 事實上,這位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也曾被質疑「為什麼這樣的唱法可以拿到歌王」或是「怎麼能讓非傳統式的台語拿到這些獎」,甚至在歌曲的YouTube留言裡被批評「雖然歌的意境不錯,但這首歌的旋律跟台語歌詞完全不相容,旋律跟台語的聲調音韻都搭不起來,不是一首成功的台語歌,填國語詞比較適合。」 「他們無法容忍『倒音』。」流氓阿德解釋怎麼處理咬合問題時,突然唱了〈無路用的咖小〉的開頭,「我會用所謂說話式的唱歌,譬如說『欲按怎』,『怎』就往它一下。」他還認為,雖然他用了一般人較不常使用,以為沒有閩南語文的詞,例如天羅地網、備忘錄,但沒有因為詞彙變得艱澀,或讓旋律變得困難,還是讓大眾可以唱。 1992年出道的流氓阿德,首張台語專輯《流氓》推出時,已過了新閩南語歌運動的黃金年代,中間也消失好一陣子,近年才又復出。最難得的是,他的作品仍不斷進步,也樂於嘗試新風格。 下一步,流氓阿德給自己更艱難的挑戰,希望作品可以讓更多人接受,但又不想走回閩南語歌曲的老套路。「接下來我(詞彙)要用得很簡單,大家都能朗朗上口,一看就可以知道我在講什麼,」他說。「意境卻更深。」
-
《異鄉鬢影》 台東縣浯江金門同鄉會完成階段任務,正式解散
﹝台東訊息﹞ 台東縣浯江金門同鄉會,於民國111年3月27日召開第四屆第三次會員大會,由該會創會理事長陳文龍及第四屆理事長陳國政提議,經全體會員表決同意通過,提撥該會結餘經費新台幣貳拾萬元整,捐贈家鄉金門公益團體。經過多方考量金門各社福機構實況,理事會並於今(112)年5月22日將新台幣貳拾萬元,直接匯至金門家扶中心台灣土地銀行帳戶,完成捐贈手續。 台東縣浯江金門同鄉會,於民國112年6月18日召開第四屆第四次會員大會,除追認捐贈金門家扶中心貳拾萬元外,並鑑於該會已完成照顧旅居台東之金門鄉親的階段性任務,故經全體會員一致通過決議:解散該會,並將申報主管機關核備。 本次大會並邀請台東縣金門同鄉會(以下稱老會)理監事們與會,由常務理事鄭文正領銜代表老會理事長黃金瓊致詞,竭誠歡迎金門鄉親加入老會。會議圓滿結束,會場中眾人感謝並肯定台東縣浯江金門同鄉會對鄉團的奉獻。
-
《星期人物》李其燊 首張創作專輯《傲少年》--視線越模糊 夢想更清楚
﹝資料提供:善庭﹞ ﹝採訪撰稿:邱翌瑄﹞ 李其燊 出生: 金門縣金城鎮鳳翔社區 1982年12月 學歷: 金門高中 淡江大學中文系 美國加州好萊塢音樂學院(Musicians Institute)肄業 (因視力因素無法完成少部分課程) 李其燊,來自金門的新一代創作歌手,10歲罹患視網膜病變被醫生宣布20歲就會失明,但他破解了命運,過了20年視力沒有不見,以緩慢退化的速度維持在0.025的視線,讓他的夢想卻更加清晰。李其燊回頭檢視過去20年的創作,心裡的夢想一路載著他經歷了每個階段,雲霄飛車般的人生軌跡全都被刻在音樂裡。 2022年12月《傲少年》是李其燊的第一張創作專輯,是他叛逆的青春期,是一種存在血液裡的精神,也是他用音樂寫下的自傳。 整張專輯是一個〈傲少年〉夢想成為〈Rock Star〉的真實故事。在高中開學的一場霸凌後,李其燊對於眼睛病變被欺負感到忿忿不平,於是跟著流氓學生變成了傲少年,讓他成為學校和家族的問題人物,當時是音樂拉了他一把,但接下來的路上卻也是音樂讓他迷惘,「我每天有一千個想放棄的念頭,但又有一萬個告訴自己不要放棄的聲音。有一段時間我是真的放棄要去考公務員,最後我發現我還是最愛音樂。可能我的搖滾靈魂一直都還在我的血液和骨髓裡,對於現實的困難總是不想妥協。」 在這20年間,李其燊遇見了許多生命轉折,像是大學時參加全國熱門音樂大賽,獲得冠軍後他卻進入一段家人不支持、樂團也解散的黑暗期,而當時比賽評審李恕權老師也成為他人生路上的重要貴人,當2008年李其燊決定到美國念音樂,李恕權老師也給了他很大的支持,「我很痛苦矛盾的時候就會找李恕權老師聊,有一次他問我『阿燊,有什麼事會讓你想要做到60歲?』,我馬上就回答『做音樂』,他就叫我不用去想其他的了。」 發行《傲少年》這張專輯是李其燊最想做的一件事,他說專輯十首歌是他人生階段的每一篇故事,整張專輯像是一個自傳,強烈建議大家照著順序聽到最後一首歌,「《傲少年》這個詞或許有些人會覺得負面,但這是一個真實的生命過程,現在當不當Rock Star對我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過程中我找到了自己,已經沒有遺憾。如果我的故事能被你聽見,希望它會是一個能鼓勵你的勵志故事。」 人生系歌手 李其燊 用搖滾樂對人生嗆聲 〈傲少年〉回到故事的起點 青春叛逆的故事並非只有一種結局 高中時李其燊因為眼睛病變視力變差,莫名被20幾個人以沒有跟學長姐打招呼為理由圍毆霸凌,並且沒有人願意去聽他解釋,就這樣走上了〈傲少年〉的路。他放棄了課業,開始蹺家、抽菸、喝酒、打架,還自暴自棄好一段時間不再吃藥治療眼睛。李其燊這幫〈傲少年〉逞兇鬥狠,學飆車躲教官,這一段荒唐叛逆的青春期,因為叔叔送的一把電吉他改變了人生。「那時候叔叔問我要不要學電吉他,我覺得好像滿帥的就答應了,這時候我人生中另一個重要的人出現了。讀資優班的陳致元某天走過來跟我說了一句話『聽說你很喜歡唱歌』,於是原本不認識的我們開始組了樂團,搖滾樂也在這時走進我的生命。」 過去的年少輕狂都是人生的階段,在李其燊掉入音樂的世界後,也開啟了他對創作的夢想和熱血,寫下了〈傲少年〉這首歌,用熱愛的搖滾樂對人生嗆聲,他說「這首歌是我念大學的時候寫的,有一天我突然回想起高中的那幾年,覺得很不可思議,接著腦海中就開始出現這首歌的旋律。對我來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傲少年,在面對不同的事情會有一股自己的傲氣。現在我已經不是一個顯性的傲少年了,但傲少年的靈魂變成隱性的精神存在。」 從傲少年唱到了傲中年,人生走到現在這個當下,李其燊放下了很多、也獲得了很多,這首〈傲少年〉是一個起點,20年後轉過頭去看,已經帶來完全不一樣的生命。如果你的人生正在經歷迷惘,李其燊想用這首歌告訴你「不要急,生命的過程都會指引你,負能量也是一種能量,就像電池有正極負極一樣。未來不是只有一條路,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種結局,一個傲少年也可以有夢想。」 有夢想的人在我心中就是一個〈Rock Star〉 在親情與夢想之間 李其燊逆風而行 直擊心中最脆弱的一塊 在大學畢業後,李其燊的音樂路進入了一段黑暗時期,想要毛遂自薦到唱片公司,投了Demo卻沒有下文,各種勸退和不諒解,讓親情、友情、愛情關係都發生了許多變化,「從高中到大學玩音樂這段期間,我跟父母關係一直不太好,有很多衝突和摩擦。他們一方面覺得我玩音樂就不會變太壞,可是他們又不認同我的音樂夢想,而是想要我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李其燊處在夢想與親情間的矛盾糾結,與父母僵持的關係讓他寫下了這首〈Rock Star〉,歌詞中「凌晨3點半我走進家門,看見父親憔悴的眼神,蒸發了我對夢想的認真」寫的就是那段叛逆期,走進家門已經半夜,但爸爸卻一直坐在客廳等他回家,這個畫面一直烙印在他心中;因為李其燊的眼疾,爸爸一直不喜歡他喝酒,某次喝了一罐啤酒而被爸爸痛罵,讓他在歌詞中寫下「我只想和你一起喝啤酒」,嚮往能有一天父子可以像兄弟一樣坐下來喝一杯。在李其燊心中,做一個〈Rock Star〉是他的夢想,而有夢想的人就是一個〈Rock Star〉,那些年來他一直渴望父母的支持與認同。 李其燊用〈Rock Star〉帶出了他與父母的情感關係,如同夢想與現實的反差,就連曲風也都拋開了搖滾元素,反而以加入了弦樂元素的抒情曲呈現,也是這首歌在製作上的巧思,「這首歌的糾結是我知道他們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在這種矛盾的情況下『夢想』變成我心裡比較脆弱柔軟的一塊,所以決定用抒情歌來表現那樣的情感。」 用一首歌自我介紹:我是〈李其燊〉 三把火不會熄滅 李其燊首張創作專輯《傲少年》的最後一首歌就叫做〈李其燊〉,反其道而行的在最後進行自我介紹,李其燊說他想先讓大家一起經歷他過去的故事,「過去一切的事情,成就了現在的自己,所以我希望按照安排的歌序--從一開始的一個〈傲少年〉來聽,你可以隨著歌曲的時間軸來認識『原來李其燊是一個有這樣子故事的人』,所以我刻意把這首〈李其燊〉放在最後。」 李其燊的眼睛病變原本被醫生診斷在20歲就會失明,而這首歌就是李其燊20歲的時候寫下的,現在看回去像是一場命運的啟示。當時李其燊的內心因為病情感到的痛苦,而做出了許多荒謬的行徑,比如偷開家裡的車去夜遊、跟朋友去飆車,「我心裡還是會想到說,如果以後看不見,那這些事情我就沒有辦法做,可是我的內心很掙扎,一方面知道我有可能會看不見,可是我又不相信,我覺得我不會完全失明,所以不想妥協。」 在人生的上半場李其燊過的很灰暗、很迷惘,就在2008年他的人生出現了重大的機緣轉折,他決定去美國唸書進修音樂,而就在這時候他認識了上帝,讓他更確定了自己的命定,「在音樂創作的世界,我沒有任何的限制,我可以自由的揮灑,不像現實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很多的挫折,都是因為我眼睛的不方便,在音樂的世界裡面,我是正常人,我是自由的,我是自在的。」李其燊說,他一直記得李恕權老師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阿燊,你要創造自己的story」,現在他用這張創作專輯《傲少年》侃侃而談他20年的音樂故事,而且故事還在繼續!做一個創作歌手不是奇蹟,是他勇敢付諸行動的夢想,「我就是一直相信,夢想比現實更靠近真實的自己。」這就是李其燊永不妥協的精神。
-
《浯事吾聞》金廈生活圈再次啟動 兩岸和平裡的教育共榮
1985年,廈門大學迎來了第一位跨海而來的台灣學生,此後台灣學子的青春身影開始活躍在廈門的城市裡。如今,每年都有約200名台灣學生走進廈門的大、中、小學,成為廈門的一份子。 其中廈門大學是許多台灣、金門子弟的選擇,更有不少金門子弟在其中學習深耕,除本期星期人物介紹的中醫師張陽揚醫師、還有音樂創作者許翼騰、廈門國貿嘉和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弼凱(同時也是福建首批公開聘用台灣專才,大陸國科智庫)等。故在2014年6月7日廈門大學金門校友會正式成立,為廈門大學第74個校友會。 「主要是大陸的師資力量、學術水平和大學的名氣吸引台灣學生前來求學。」廈大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曾如此分析說,「大陸很多中醫學校很有特色,還有一些傳統文化、傳統藝術方面的專業對台灣學生都很有吸引力。」 除此之外,大陸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也使得不少台灣學生(以下稱台生)抱著將來到大陸發展事業的想法來求學,為的是多交一些朋友,多了解些大陸的風土民情和社會文化的發展現狀,為將來開創事業打下一定的基礎。 如今,不僅是大專院校裡的台生越來越多,隨著台商到大陸投資熱潮不斷升溫,中小學裡的台灣孩子也多了起來。許多孩子就讀於大陸的台商子弟學校,也有一些台商把孩子送到普通中小學裡去讀書,他們希望子女能適應大陸的環境,跟大陸的小孩一起學習成長。 與金門隔海相望的廈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成為很多台灣人赴大陸讀書的重要選擇地之一。2001年兩岸「小三通」之後,廈門更是由於便捷的交通,成為金門學子大陸求學的第一選擇。 而廈門大學是大陸最早向台灣地區招生的高校之一。1986年,廈門大學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七所高校成為聯合招收台灣學生的高校之一。2003年,廈門大學成為福建省可對台實行單獨招生的八所高校之一。 據了解2023年今年廈門大學錄取台生共計94人,另官網顯示,四川大學錄取台生31人、西安交通大學9人、大連理工大學5人、重慶大學4人,福州大學239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96人、華中師範大學55人。 世新大學副校長李功勤曾表示:福州大學是福建省裡僅次於廈門大學的211名校,距離台灣近,因此受到青睞。大陸的985、211名校通常學費便宜(1年學費加住宿費不到人民幣1萬元),師資方面博士及海歸比例很高,教學設備新穎,他過去2個月走訪大陸15所大學,有深刻體驗。更重要的是學習氛圍好,是很多台灣金門的家長放心讓孩子去大陸的原因。 從中有學者表示隨著小三通的再度開放,金廈的交流密集度未來只會越來越頻繁,金廈共同生活圈也將逐漸成形,金門所扮演的角色絕非單一的交通中轉站,而是一個兩岸和平共榮資源共享的實驗基地。 大陸求學小知識﹝985﹞與﹝211﹞ ﹝985﹞ 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中,提出中國大陸需要有具有世界水準的一流大學,「985工程」便因此產生。此項教育計畫目的是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著名高水準研究型大學,建立新的管理和運行體制,集中資源,發揮特長。 「985工程」一共有39所大學,無論是綜合實力、學科教育還是科學研究的表現,都位居中國大學中的領先地位,並保持著一流水準,可說是中國地區中的頂尖名校。不僅提升中國大學的整體實力發展,科研成果與國際影響力也有顯著成長。 *福建省內就廈門大學為「985」 ﹝211﹞ 而早在1990年代中期,大陸為了「面向21世紀打算重點建設約100所左右的大學」,遂從各地挑選約100所大學列為國家的培育重點,優先給予補助經費,即是所謂的「211工程」。目的是為了迎接世界的新技術潮流,因此必須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大學和重點學科,兼顧各行各業的專業性質,均衡發展。 「211工程」共115所大學(112所大學及3所軍校),其中也包括「985」的39所大學。因此,所有「985大學」都是「211大學」,但「211大學」卻不一定是「985大學」。 *廈門大學與福州大學就是福建省內唯二的兩間211大學
-
《異鄉鬢影》 新北市金門同鄉會 溫馨舉辦年度同鄉會旅遊
﹝新北訊﹞ 新北市金門同鄉會將於七月一日邀請會員們來一趟年度同鄉會一日遊。本次年度旅遊地點選在宜蘭,將帶領會員來一趟山林瀑布之旅,一探冬山河的源頭-新寮瀑布,步道全長約900公尺,路程約30分鐘,是一條老少皆宜的森林步道。 中午享受在地風味餐,下午將帶參與的會員前往愛玉生態園,除了吃愛玉外,現場還有解說人員解說只有在台灣有的愛玉故事與生態環境。回程的路上將帶大家遊玩位於三星鄉的長埤湖風景區,感受從山巒交疊的湖光山色之美。最後在宜蘭著名的山頂會館享用晚餐後,再啟程返回新北市。 新北市金門同鄉會規劃人員分享:「新北市同鄉會會員人數眾多約有五千~六千多人,以往同鄉會的一日遊大部分在母親節前,今年訂於七月一日,恰逢暑假開始,過往許多會員參加活動,大部分都是阿公阿嬤帶孫子一起來,今年剛好是在暑假,所以在旅遊規劃上,就偏向闔家皆宜的活動。而在今年的一日遊人數也很多,共有320人報名參加,屆時會有8輛遊覽車成為新北市金門同鄉會的一日遊車隊,大家都很期待。」 透過一日旅遊,讓同鄉會會員相互敘情,分享近況,鄉親之間的情誼在無形之中也更加緊密,而旅台二代三代的孫字輩,也在這樣的旅遊中,聽長輩說故事,分享過往,讓金門情持續的流動。
-
《星期人物》願家人康健-張陽揚在中醫領域裡用靈魂熱愛生命
張陽揚 出生地:金門古寧頭南山人 出生1990.12.09 學歷: 金門高中 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學士 廈門大學中醫學碩士 經歷:廈門中醫院規培住院醫師 現職:廈門長庚醫院中醫科中醫師 現居住:廈門市 2022年張陽揚站在小嶝島上看著不遠方的金門,一解相思之情,他咬著低聲地說:「再忍耐一年,明年就可以回家了。」旁邊的朋友問他:「為何會說再過一年呢?」 張陽揚深呼吸說:「因為古人說大疫不過三,過三必有殃。」(意思是各種瘟疫的影響都有一定的時限,一旦超過三年,後續就會有大麻煩。)朋友拍拍了張陽揚的肩膀說:「喔!這我懂,嗯明年的新年一定是個值得團聚的新年,帶你去吃跟金門很像的蚵啊爹。」 2008年高二那一年,身為班長的他,跟班上同學討論後,決定來一場廈門畢業旅行,就這樣一群高二生前往廈門遊玩,廈門的感覺,令張陽揚感覺很好。返金後,張陽揚升上了高三,開始面對的就是新的人生方向選擇。 張陽揚的父親張百樾是一名教育家,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個體,家長的身份就是引導他們找到他們喜愛的興趣,協助放大孩子的天賦,並放手讓孩子去實踐,而張栢樾知道自己的兒子特質熱愛服務、熱愛生命與自然的,所以他鼓勵張陽揚參與公共事務,從班上的服務幹部做起。 而張陽揚也正如他父親所觀察,熱心服務同學,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班上的班長,進而策劃班級健行活動、畢業旅行等。 等到選擇大學定錨點時,張陽揚疑惑了,不光是學系,還有該去台灣還是其他選擇?! 此時剛好張陽揚的母親參加合唱團聚會,與朋友聊天時談論到升學相關性,朋友提到可以前往廈門大學考試看看,而且廈門大學是很棒的國際學校。張陽揚的母親便查詢相關報考資訊,並將資訊提供給張陽揚參考。 父親張栢樾也跟張陽揚說:「只要你願意,我都支持你。」並建議張陽揚可以先到廈門居住一個月看看,去認識廈門大學,再決定要不要參與考試。 張陽揚點點頭,就這樣他前往廈門,在廈門準備的那一個月,他決定了以中醫科系為他的目標科系,因為他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就是可以照顧家裡人的健康,因為他明白沒有健康,任何財富、夢想都是枉然。而中醫這一個華夏五千年來的醫療智慧,據他當時所知不管是日常的食療保養或是生病的調理都是包含在內,而且他需要一技之長,讓他可以照顧家人健康,也可以讓自己成為立足社會的技能就是中醫。 而廈門大學的中醫系更是國際聞名,他決定了!以中醫師為目標往社會前進。 就這樣2009年的九月,張陽揚順利成為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的學生,開始了他中醫師之路,在廈門大學的學生生涯,讓張陽揚打開了世界觀,除了廈門大學本身一所國際性的大學外,他身旁有很多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每一個人對於同樣老師的教導都有不同的自我觀點,他們會在課堂上相互討論並研究。而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更有一個有別於台灣的教學方式,就是如果學生想到已經執業中醫師身旁見習,只要告知學校,並且中醫師同意,學生就可以自行前往中醫師執業的中藥行或是中醫診所見習。 張陽揚透過這樣的制度,到中國著名的中醫教授身旁跟診見習,從中醫針灸大家陸汎教授、前小燕教授等,而自身在廈門大學則是師承王彥輝教授。 談起在廈門大學中醫系求學的過程,張陽揚笑著說:「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是中西醫都需要學習,並且學分各半,當我們學習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現西醫是建構在分子生物學層面,而中醫則是把人看作一套大型系統,既然系統那彼此一定是息息相關,越深入學習,就又會發現中醫與自然有極大關聯性,因為我們生活在自然裡,自然也與自然相生,不同的生活型態,不同的飲食習慣,不同的天文氣候,造就了不同的疾病譜,透過深入鄉村認識不同地域性的中醫師,學習他們一生累積起來的中醫智慧是很珍貴的,在學期間就是這股熱忱,奠定了我在醫學領域更廣闊的認識。」 張陽揚經常參與台籍醫師組織的偏鄉義診及教學,同為離島出生的他,他能理解偏鄉醫療資源匱乏的痛,因此經常積極響應義診,希望能夠給偏鄉更多的醫療科普知識,降低城鄉醫療資訊的差距。曾到內蒙古服務偏遠學子,在下鄉服務的過程中,讓張陽揚內心有很大的悸動,他見到了書中才有的廣闊草原,從中也看到截然不同棲息環境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讓他對中醫系統有更深的體悟。 提起這樣的體悟,張陽揚分享研究生時期王彥暉導師的話:「中醫研究的是生病的人,病原體與人交互作用產生的病痛,故中醫治療疾病強調調整陰陽平衡,讓人體達到陰陽平衡進而產生抗病能力,達到治癒的作用;另外一個層面,人體與自然界也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早在《皇帝內經》就提到「因人、因地、因時」治療原則,經過長期臨床反覆觀察,春夏秋冬四季的病種就是不一樣,治療方法就有所差異,這就是中醫最突出的特色,而透過一次又一次地學習感受,我更深深地認為中醫是最成熟的科學。」 張陽揚畢業後服務於廈門長庚醫院,行醫的這幾年,最關心的還是親友們的健康問題,尤其關心金門鄉親的醫療問題,經常有金門鄉親諮詢他關於金門醫療的看法,他認為金門的醫療除了現有的後送至台灣制度外,短期我們可以考慮對接醫療資源相對豐富的廈門,後送至台北需要1小時,但轉個方向後送到廈門只需要20分鐘,大大解決了後送航程所帶來的風險,長期來看,金門需要建立醫療人才庫,除了培育在地醫療人才外,可以開放引進兩岸醫療人才,可以率先整合兩岸醫院資源,發揮地理優勢,從制度面建立兩岸醫療人才認證,把台灣及廈門的醫療人才吸引來金門,造福金門鄉親,解決醫療資源長期匱乏的問題。最後張陽揚勉勵自己,期待透過長期的行醫耕耘,累積更多的臨床經驗,為親友健康把關,用畢生所學造福更多人。
-
《浯事吾聞》金門一條根~金門旅外鄉親的萬用品
﹝整理撰稿:邱翌瑄﹞ 「哥,這一次的春祭你何時要回去,我跟立香阿姨訂購了一些一條根的東西,你可以順便幫我帶回來嗎?」 「兒子啊,你冬至回去,去一趟你舅舅家,我有請你舅媽幫我留五斤一條根,你帶回來給我,我煮湯給你兒子喝。」 「老公,你這一次休假回來,記得幫我再買一罐XX一條根的藥膏,冰箱那一罐快沒有了。」 「媽媽,你可不可以幫我寄一條根貼布跟滾珠型的給我,我很需要,屏東太熱了,我幾乎每天中暑。」 每次有人要返金或是到金門旅遊,總有人相互詢問協助購買一條根相關系列商品,金門一條根,早已是金門的伴手禮之一,除了本身是金門出生的子弟外,更有不少曾在金門當兵的老兵大哥大姐們,更是熱愛金門一條根的忠實粉絲。 曾有軍人大哥分享:「返台走親戚伴手禮:家庭人多的給一條根藥膏、單身的給金門肉乾、小家庭給金門貢糖,金門菜刀!送給自己當退伍禮物。」軍人大哥解釋,一條根藥膏老少都可以用,是最不失禮的好物。 金門一條跟某些程度在喜愛人的認知裡是一種萬用藥,而且每一家都有自己喜愛的品牌,還有自己家裡的獨特使用方式。 職業軍人-金門子弟的王正德分享:「我們家裡的冰箱都會冰一罐一條根藥膏在冰箱,中暑、燙傷、很好用。」 嫁到臺灣去的金門女兒-許書婷跟採訪小組分享說:「一條根可以買大罐一點,用分裝瓶分裝,給小朋友帶一小罐在書包裡,蚊蟲咬傷,頭昏腦脹,或是簡單的小傷,都可以使用。」 金門女兒-陳佳惠,目前考證照中,她分享:「我個人喜歡滾珠型的一條根,清涼腦袋,讓自己好好讀書,而且熟悉的味道,讓我很安心。」 從大家的分享中可以得知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習慣使用的方式,而其中陳韻璇分享熟悉的味道,是許多旅台金門學子的共同心聲,也是許多金門軍人思念的依歸。 「我父親也是軍人退伍,他很年少就從軍,其實他很不擅長跟我們說過去的事,直到有一天我協助整理家裡,發現他以前的軍旅日記,才知道他在軍中的少年時期,其中有一段他不斷寫著:「媽媽,我想你,媽媽,我想你」從那段文字,我可以看得出來那時候才十來歲的父親在想家的悲傷下還得自強。這篇日記後的第三篇寫著:「媽媽來看我了,還帶來她以前常煮給我喝的茶,我好想慢慢喝,我好想把茶留下來,想媽媽的時候可以喝一口。」多年後,我才知道父親日記的那個茶就是一條根茶,難怪他每次回金門都要帶好幾斤回來煮,因為對我父親來說,那是他媽媽味道,唯一還可以思念的味道。」王正德分享。 陳佳惠分享說:「從有記憶開始家裡就有一條根,客廳一罐是常備品,中暑、蚊蟲咬傷、割傷,爸媽阿公阿嬤都會說去塗一條根,以前到屏東讀書的時候,同學都會帶白花油、綠油精,我就是帶一條根,同學也覺得很好奇,不過真的很好用,屏東沒有冬天,我常中暑,一條根陪我度過大學。而且屏東有金門同鄉會,同鄉會的伯伯阿姨對我們都很好,如果一條根沒有了,我都會去金門同鄉會的阿伯家店裡買,有一次我回金門,跟我開特產店的阿姨說起阿伯賣我一條根藥膏的金額時,阿姨立刻包了一些金門麵線跟東西要我回學校時先拿去給阿伯,阿姨說阿伯疼惜金門子弟,那時候心裡暖暖的。阿伯也收下我阿姨準備的禮物,一條根藥膏的金額也還是跟以前一樣,我就在這樣的愛裡領悟到身為金門人的溫暖與無懼還有那富含意義的做人處事。」 一條根是金門人的共同記憶,也是金門這座島嶼的資產。 隨著金門戰地政務任務的結束,金門與台灣之間的貨運開始流通不受嚴厲的限制後,越來越來多旅台的金門鄉親開始組成團購團,幫旅台鄉親或是熱愛金門物產的台灣朋友,團購起金門好物。 除了金門高粱酒外,最熱門的就是金門一條根系列商品,其中以滾珠形狀凝露、貼布與藥膏最夯。 而隨著研發科技的進步,一條根的效用,被一一證實,而金門一條根特有的功用也讓台灣老藥廠同時也是清冠1號的國家隊-勝昌藥廠,投入研究研發,製作出相關商品,販售到美式量販店等地。 而目前金門各家一條根系列廠商也在積極推動電商,並積極投入研發,讓金門一條根這個金字招牌可以在後疫情時代,為金門打開更廣闊的日常藥品產業大門。 一條根小知識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金門一條根,但是很少知道一條根是怎樣的植物?今天就讓大家來認識一下一條根。 一條根到底是怎樣的東西,其實一條根不是單一種植物叫「一條根」,而是多種植物的根統稱為「一條根」(野生大豆),更詳細的主要分類會有:「蔓草蟲豆」、「澎湖大豆」以及「闊葉大豆」三種。 目前金門著名的一條根,是以金門農業試驗所所推廣的「闊葉大豆」最具盛名;而另一種也廣為人知的一條根品種為「澎湖大豆」,又熟知為「澎湖一條根」。 兩種皆屬正品,其餘豆科植物都屬於混用品。 一條根的傳說故事: 不管金門一條根或是澎湖一條根,其特有功效的傳說,都跟鄭成功有關: ﹝金門版﹞ 「古時候在明末清初時,因鄭成功鎮守金門的士兵多是中原人,不適海島氣候,造成許多士兵都因此患有風濕、筋骨不適等症狀,直到軍醫得知當地村民稱為「一條根」的民間良方,用來煮茶、製酒,才大幅改善了士兵們不適的狀況。因此一條根的美名就這樣流傳下來。」 ﹝澎湖版﹞ 相傳鄭成功的老爸鄭芝龍因走私遭到明朝的海禁逃到澎湖群島後,因澎湖冬天東北季風的寒風刺骨,寒冷溼氣重、痠痛難耐。手下向漁民打聽,才得知這種藥草,食用後,鄭芝龍等人不但病痛消失,還神清氣爽,故將這種神奇的藥草挖至金門、馬祖栽種。後來鄭成功率兵趕走荷蘭人收復台灣時,大軍駐兵金門也遇到水土不服,也因食用一條根而獲得痊癒。」 所以從學者考究出來的資料可以得知,上面兩種版本的故事,很有可能是一條根最早的品牌故事,從中間也可知道金門跟澎湖之間很早就有彼此往來,但是真相是怎樣,目前研究學者持續研究中。
-
《星期人物》面對傷痛海浪,轉換出海島的包容,陪伴每個來到身旁的人--許傑銘
﹝整理撰稿:邱翌瑄﹞ 出生:金門金城鎮 學歷: 金城國中 金門高中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 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 碩士 經歷: 專業證照: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書字號:諮心字第004955號) 綻芯心理諮商所 專任心理師 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 關懷訪視員 矯正署桃園少年輔育院 輔導員 即便不曾經歷你生命中的苦痛,我也願意參與在你的故事當中,陪伴你一起走一段路 在你迷惘時,為你點一盞燈,在你受困時,為你排除路途上的小石子。 2009年教育部辦理九十七學年度生命教育校園「3Q VERY MUCH系列活動」,金城國中八年三班學生許傑銘經評選委員書面審查、實地訪視、面談,脫穎而出獲選為EQ(Emotional Quotient)達人。 2017年在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班榜單上有一個名字:許傑銘,不久後我國諮商師的資料庫內多了許傑銘這位諮商師的資料。 許傑銘會從事心理諮商這條路的顯現,要回到2009年的夏天,炎熱的夏季讓金門孩子們紛紛想到海邊去玩,8月1日下午4時左右,有8名將升三年級的同屆國中生,前往金門南海岸的后湖海域戲水,其中5人下水時遭大浪捲走,5名失蹤者陸續被尋獲時均已罹難。 當時許傑銘差一點也是其中一員,只因當天恰逢他的生日,他婉拒邀約留在家中跟家人一起慶祝生日,卻不幸接獲到好友離世的消息。 那是一場金門自戒嚴以來最嚴重的溺水案件,事件發生後,金城國中同儕間互相關照彼此的心情,低壓的氛圍籠罩身邊。 同樣懷抱傷痛的許傑銘,理應是最需要被大家照顧的人,但他卻發現自己在團體裡扮演的角色,悄悄變成了照顧者的身分。許多朋友會跑來找他聊天、講心事,漸漸地被當成群體間的大家長,傷痛中的精神支柱。許傑銘也意識到自己想助人的本能,引此選擇了心理系,家鄉金門也從原先的避風港,承載自身不安的情緒,到最終成為邁向心理師的出海港,立下給予他人力量的宏願。就這樣成績優異的許傑銘選擇了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邁向心理師之路。 抵達成人初顯期的小島 即使現在許傑銘已經是位獨當一面的心理師,但回想起過去成長階段中,許傑銘也坦言遇到許多迷茫時刻。如初次搬來台北的時候,一個人在這座城市裡兜兜轉轉,不知道下一步該是如何?雖然心理系本身的訓練很廣泛,從學術理論的教授到實作經驗的培養都有,但對於一個初嘗獨立的大學新鮮人而言,這一切的美好背後,仍有太多不如預期的時刻。 而所謂的「成人初顯期」正是指18到25歲左右的這個階段,隨著現代社會的演進,多數人在高中畢業後選擇進入大學,大學畢業後又選擇進入研究所就讀,比起早期社會型態,18歲可能就論及婚嫁,20歲出頭時早已為人父母。因此對於現在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而言,既已脫離青春期的模糊,又尚未達到社會期待的成人模樣,如經濟獨立、結婚成家等,於是衍伸出「成人初顯期」的概念,說明這個似乎不太成熟,卻又努力獨立生活的過程。 回到許傑銘自身歷程,離開金門抵達台灣這座海島打拼時,踏入成人初顯期,身心靈遇到巨大的難關,但這也是前往下一個人生階段,成為心理師時,需要調適和走過的磨難。除此之外,他也做了許多份外的挑戰,像是去咖啡廳打工、騎著單車環島,而這些也成為他人生的養分,讓他成為屬於他自己的心理師。 無論漲潮或退潮,海岸會一直在 許傑銘個人認為想成為一位心理師,必須對人具備好奇,願意花很長的時間,慢慢去理解一個人,與他們的生命產生共振。「我們常說,不是我們在教個案,有時反倒是個案在教會我們一些事情。」透過心理師這項職業,許傑銘切身感受不同的生命樣貌。 在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心理師也需要幫助自己找回力量,而此時他便會抽空回到金門,因為金門就是他的港灣,「每當飛機快要降落的時候,只要看見棕色的土壤,我的內心就會特別輕鬆。不管我在外地過得如何,這個地方會接納完整的我。」因為有港灣,海岸終能成為一道力量,溫柔地吸收每一道海浪。
-
《同鄉會訊息》桃園市金門同鄉會將於7月2日舉辦自強活動, 歡迎同鄉會會員參與
﹝桃園訊息﹞ 桃園市金門同鄉會將於7月2日舉辦自強活動,預定早上7時於中壢區晉元路303號集合出發,前往鼻頭角欣賞東北角海岸廣闊的太平洋及台灣海峽海景視野,預定下午5時30分回程。歡迎同鄉會夥伴攜眷參加,報名請洽03-466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