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旅外鄉親揮毫春聯幸福鄉團恭賀新禧
由海內到海外,由兩岸到金門,隨著濃濃春意到來,各個家庭大力購買年貨,各個角落更戮力籌劃新春節目,事前用賀卡向遠地親友拜年也成為新春禮數之一,旅台各個同鄉會或彼此互寄賀年卡拜年,或在臉書與賴群組貼上賀卡拜年,或策辦餐聚活動賀節,各處都顯得熱鬧滾滾。就在本縣各個鄉鎮競相邀約書法家揮毫,書寫春聯分發鄉親的活動處處可聞時,旅台金門鄉團也不例外,不論是幾個社團共同辦理春聯書寫,或是獨自邀請書法家暢寫春聯贈送鄉親,春的腳步早已踏進旅台鄉團家園,爭相道聲恭賀新禧。 旅台藝文人士成就非凡,擅長書法大有其人,如同家鄉書法名家一般,連日為迎年賀節提供書法墨寶,既帶來驚喜,更帶來春意。常年在宜蘭縣各社區大學耕耘書法,目前擔任宜蘭金門同鄉會理事長張太白,紮根書法數十年,文化貢獻功不可沒,每年定期春聯書寫義賣,幫助弱勢兒童,十數年如一日,深受肯定。本年度同樣帶領宜蘭,羅東社區大學「書法技藝研習班」學員,假礁溪橘之鄉蜜餞形象館現場揮毫,免費贈送鄉親春聯,熱鬧滾滾、喜氣洋洋。 為人熱忱豪邁,才氣洋溢的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李台山,對於藝文活動本就非常關懷,馬年尾端,特別舉行春聯義寫送鄉親活動,邀請旅台書法名家陳素民老師、鄭盈銘老師、洪啟義老師等人現場揮毫,闡揚新年春意即將到來,而旅北鄉親也都興高彩烈的參與活動,揮毫活動結束前,李台山理事長亦贈送禮金予諸位老師,以表示感謝他們熱心揮毫服務鄉親。 桃園市金馬離島文教協會理事長陳再旺寫得一手好書法,新年即將到來,陳再旺理事長不僅結合桃園市金門同鄉會、金馬離島文教協會與中壢華愛里長陳能娟策辦「羊羊得意迎新春」春聯揮毫活動,或協辦大溪戶政事務所承辦「溪心守戶『神采飛羊』揮毫」送創意春聯活動,而鄉親夥伴也都熱烈前往共襄盛舉,索取春聯帶回家張貼,在陳宗祿、戴德滿、侯日權與莊月霞等鄉親協助下,年度揮毫活動也圓滿劃下句點。另外,又與大昌里里辦公處和福興宮委員會假福興宮廣場共同舉辦寫春聯活動,經由諸多鄉親好友協助幫忙,讓揮毫活動圓滿成功。 熱心參與旅嘉金門同鄉會籌備事務,目前擔任嘉義市文藝作家協會第十一屆理事長的方耀蛟,耕耘嘉義地區藝文園地近十年,於2014年9月成立的旅嘉金門同鄉會,在擁有專屬的大家園後,全體鄉親今年正齊心迎接第一個春節到來,方耀蛟特別邀請旅嘉金門同鄉會和嘉義市文藝作家協會共同策辦揮毫春聯活動,帶著喜氣洋洋的氛圍,分享給全體會員和鄉親們。
-
鄉情快遞
◎2015年3月15日,是流氓阿德的生日,當天阿德將發行個人第四張專輯《無路用的咖小》,「流氓阿德,生日快樂!!」之「無路用的咖小」新專輯發片演唱會將假台北Legacy推出,誠摯歡迎各位鄉親與粉絲們一起分享鄉親阿德的喜悅。 十年前,黃永德為回金門西園照顧重病母親,他離開台北,離開最愛的搖滾舞台,兩年前,德媽過世,阿德回到台北,重新出發,並獲得再度發行唱片的機會。《無路用的咖小》新專輯集合眾多樂團朋友的熱血投入和專業才華,包括刺客、董事長……等,綜合精彩多元風景的搖滾態度,絕佳韻味與品質保障,是非常用心又好聽的專輯,祝福阿德生日快樂。 ◎家住下蘭的蔡志堅,因一輩子愛書,與書為伍,八年前創辦雅博客二手書店,成員是一群尊敬『愛書人、藏書人、玩書人』的聚集,組合念頭源於(1)『雅待博彥的讀客』,創造一個有效而快速的系統,『分享』與『服務』愛書成員。(2)延續一本好書『再閱』的生命,期許從雅博客二手書店送出的每本書必屬臻選。 蔡志堅創立雅博客二手書店時,原致力網路書店,後發展實體店,回雙和金門人的大本營,是他一直的夢想,而雅博客繼台大門市店後,鄰近捷運站的永安門市終於2月7日開幕,地址為新北市中和區中和路350巷8弄12號,營業時間由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
-
張雲權立志創業異鄉精繡原鄉圖
九三砲戰翌年出生,家住沙美,目前定居嘉義的張雲權,沙中畢業後,即到台灣就讀高中,由於台灣沒有親人,他就隨同學張清忠暫住在新竹親友家,準備參加聯考,並考上竹南高中,開學後,一個人在外租房子,費用由家裡供應,夜深人靜時,燈火下格外想家,就這樣度過三年中學時光。 1974年,張雲權畢業後就去當兵,分發關渡師淡水,並隨部隊調馬祖,當時部隊雖然守海防,因擔任參一文書,工作很輕鬆,軍管時期的馬祖與金門一樣嚴肅,讓他感受很深,心想能夠調金門服務多好。1975年8月退伍後,張雲權先回金門走一走,看看家人,由於留在金門似乎祇有種田,他再度回到台灣,同年10月,在新竹朋友介紹下,前往位居高雄的「中台興」化工上班,這是生產知名品牌「鱷魚蚊香」等環境衛生用藥的專業廠商,他由跑業務做起,翌年底,又調到嘉義營業所,從此就定居在嘉義。 張雲權的太太戴淑慧,為老家小西門的同鄉,兩人原本就認識,剛開始在嘉義從事手工刺繡,1978年倆人結婚,她繼續從事手工刺繡,1982年,台灣刺繡業界興起全面電腦化,張雲權即辭掉原來工作,夫妻倆全力投入電腦刺繡業,由購買一部電腦刺繡機做起,在接受原廠商派人指導訓練後,權一電腦刺繡有限公司正式在嘉義市開始營運,主要營業項目包含各類皮件、成衣、針織、鞋類之圖案花等等,客戶漸漸遍及全省,創業初期,張雲權夫婦兩人做起,張妹妹再加入陣容,外面許多人一看到電繡,也說要來學,漸漸又增加許多人,機器24小時分三班制運轉。 創業初期,一台電腦刺繡機300多萬元與一棟房子價格相等,成本可謂不低,經營穩定成長後,漸漸的,機器再一部一部增加,後來增加到七台刺繡機,由於每台機器為7.6米長,1.4米寬,所以整個廠房需要較大操作空間,又需要庫房等地方,所以,工廠的格局也佔很大空間;在經營管理採專業分工,內部由太太管理,張雲權負責接單子,除了作業員外,還有倉庫整理與品檢作業,各有專人負責,客戶層都以成衣廠、貿易商為主,現在客源都很固定,幾乎都是老客戶。 創業初期,台灣經濟正起飛,台灣錢淹腳目,利潤都很好,然而,八零年代,由於國內廠商相繼外移,接單銳減,像手工刺繡時期員工曾高達近三十人,工作量一變少,請的員工也相對減少,又因年輕人較少願意投入這行業,工人不易請,創立至今已有30年歷史的權一公司,可謂台灣老品牌,主要客戶為Adidas、Reebok等運動品牌廠商,採穩紮穩打模式經營,穩穩的做,業績也都穩定成長。 張雲權的兒子目前刻正經營有巢氏房屋事業,也發展得不錯,三年前,他把原本在奇美企業服務的女兒找回來,加入權一經營陣容,並漸漸放手讓她學習管理,除了張太太在公司原部門擔網,張雲權還是會適時提供女兒必要指導與協助,而他個人也因此有更多時間去處理其他事項,就這樣,繼參與嘉義地區張簡廖宗親會,累積雄厚社團管理經驗後,他再度投入旅嘉金門同鄉會籌設過程,與旅嘉鄉親們來個美麗邂逅。 張雲權弟弟張雲進為空軍機校畢業,在台南空軍基地服務,與定居嘉義的林金鐘為同學,他常帶著林金鐘到哥哥家拜訪,因而促進兩人的熟識。而張雲權住在家鄉的父母,也曾到嘉義來住了七、八年,後來,又搬回金門定居。如同眾多旅外鄉親一樣,工作之外,張雲權夫婦倆每年都會抽空返鄉,探望老人家,並與親友保持密切連繫。在張爸爸過逝後,兩位弟弟雲進與雲安也回到金門工作,一起陪伴張媽媽。 2014年6月份,林金鐘去找張雲權說要成立旅嘉金門同鄉會,他即熱誠參與籌備會務,瞭解到旅嘉鄉親大都是退伍軍人或來此工作者居多,期待著這個旅外鄉團一成立就步上正軌化,熟悉社團管理經驗的他,陪同林金鐘等帶著傻勁與熱忱一一拜訪同鄉,經由大家共同努力下,9月28日,嘉義金門同鄉會仍正式成立,如今會員也由120位增加到近200位。而他們更本著創會初衷,熱誠付出,聯絡鄉誼,協助鄉親,他們有何困難,即盡力去做。 旅居嘉義的金門同鄉終於有個大家園,同時也跨出交流第一步,正式與各縣市金門同鄉分享鄉情,張雲權眾望所歸,膺任創會理事長,站在同鄉會長角度回看家鄉,也有著更宏觀態度,並會多想一點,對故鄉關懷全然不一樣了,而在與同鄉會交流聯誼之間,也碰到不少同學,像王文稟、黃炳中、陳禮智等昔日沙中老同學也都相繼擔任鄉團會長,大家雖然分居各地,對於金門卻同心關懷,同心疼惜,金門,有您真好。
-
金門之音真情演出浯島禮讚鄉誼洋溢
由早期的《顯影月刊》、《金門青年》到《金門文藝》,由《金門鄉誼報》到《金門日報》,諸多篇幅與文字之間,總是溢滿著濃郁的鄉愁,在諸多文字中,李子恆作詞作曲的《番薯情》可謂家喻戶曉的鄉愁代表作,藉由歌唱勾起旅外鄉親的無限思緒,夜夜總讓故鄉入夢來。 戰地政務時期的金門曾發行著比美軍歌的「金門之音」,學校機關單位定期播放,慷慨激昂的內容激勵著嚴肅軍管下的金門百姓,許多學童也都朗朗上口,若由金門文化工作隊演唱,更讓金門處處洋溢著英雄島氣慨,這些曲目包括〈家鄉土地最芬芳〉、〈太武雄風〉、〈金門禮讚〉、〈戰地春曉〉、〈英雄島〉、〈金門高粱香〉…等,光看名稱就叫人肅然起敬,臉上不自覺泛起勝利的微笑。 有別於金門之音的戰地曲風,走抒情書線的《番薯情》,原本是金門縣政府委由李子恆為文藝季專作的主題曲,婉約詞句字字動人,直透金門鄉親的記憶深處,在第2006年假大馬吉隆坡舉行第二屆「世界金門日」盛會,透過主辦單位的精心安排,《番薯情》一曲再三播放,打動著海內外千餘與會者的心房,特別是旅居南洋的第二代、第三代,依然是離鄉不離腔,操著道地的金門腔高唱故鄉曲,也讓人感動在心。 繼《番薯情》後,金門縣政府企望為金門陳高打響名號,並為金門合唱團量身打造的〈來去金門〉、〈金門陳高〉兩首專曲,透過訓練有素的金門合唱團專業演唱,這個頗具島嶼曲風的金門之音,也讓人未飲先醉,唱罷聽罷,跟著吆喝「呼乾啦」。而在董振良為家鄉所拍的系列影音中,〈燈〉一曲,誠為民間版的金門之音,由流氓阿德唱出不一樣的戰地情懷,似乎透露著,用歌曲來表達的哀傷或許傳達得更遠。 熱愛藝文與音樂,更熱愛家鄉,目前旅居印尼泗水的金門鄉親莊榮宗,八年前,也為旅居印尼僑親譜下〈愛我金門〉專曲,呼籲在千島之國的浯島遊子,緊緊團結在一起,企盼將金門薪火千秋萬世永相傳,在華文發展屢受困擾的國度,這些遠鄉的僑親,依然保有如此濃郁的鄉誼,實在叫住在幸福島嶼的鄉親們慚愧與驚醒,對於故鄉金門,我們除了高唱〈愛我金門〉,更要以實際行動來表達對她的一份真情。 旅台縣籍知名音樂人流氓阿德與陳慶良同以專業詞曲打造金門美聲,相繼唱出故鄉的溫柔與盛情。即將推出第四張全台語創作專集的阿德,早期作品實際上也蘊涵著濃厚的鄉情,〈加油吧!加油吧!〉一首,即洋溢著母親島的呢喃,更飽含著媽媽的愛,而去年創作的〈平安符〉、〈我愛妳,金門〉也是溢滿鄉情的作品。陳慶良作詞/作曲的〈金門山〉同時唱遍金門山,台金之間各個場合都有〈金門山〉流暢的音符。兩位有心的金門才子,用專業譜出金門心聲,著實可愛。 金門之音,依然還有更多詞曲與迴響,且待後續追蹤與分享,美妙的樂曲,需要用真誠的情誼加溫,鄉親們,不論原鄉與異鄉,同心愛金門,真情過日子。
-
鄉情快遞
◎拜網路與智慧型手機之便,不論海角天涯的兩個人隨時隨地都可連繫到位,取得即時互動。而同鄉會近年來繼相繼設立臉書社團發佈訊息與及時分享外,也開設Line群組交流和分享,去年底,腦筋動得快的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孫國欽,更為旅台金門同鄉理事長理誼會開設一個專用群組,成為各友會理事長溝通平台,邀請各會長與知心友人加入群組,及時分享訊息。 ◎近一週,旅台藝文界鄉親相繼返金參與盛會熱鬧,除李錫奇等赴烈嶼文化館參訪金門書法協會協辦的春聯書寫,楊樹清等參與金門昇恒昌假金湖大飯店舉行「看見金門新風采~~2015金門藝術文化資源及旅遊觀光發展論壇」外,古月、黃克全、翁翁、楊筑君、洪玉芬…等亦赴文化局參加藝文座談會,刻正籌組旅台藝文社團,各自擁有成就的藝文界夥伴,對於故鄉發展,始終保有一份真情與關懷,讓人動容。
-
旅外鄉團敬老尊賢幸福家庭心中有愛
旅台同鄉隨時總是洋溢著濃濃鄉情,由年頭到年尾,對於鄉親長老莫不深情關懷,或是揪團探望、或是圍爐聚會,或是頒發敬老金,成為各個同鄉大家庭最溫馨的一幕。 對於定居中壢華勛社區的耆老洪源財老先生來說,金門永遠是溫暖的家鄉,青岐始終蘊藏著童年無數的夢想。如今,夫婦倆加一起將近兩百歲,六位子女各有所成,四代同堂,滿室溫馨,令人動容。2014年洪老先生百歲壽誕時,也是縣籍鄉彥的桃園榮民服務處長董龍泉特別蒞臨祝賀,同時,金門縣政府、中壢市公所、中壢華勛社區各界及桃園金烈協會等,都特別派員蒞臨洪府向洪老先生祝賀百歲壽誕。 洪源財老先生的長子洪朝生老師指出,爸媽定居中壢住家,附近並有弟妹三家鄰近居住,平時他們都是獨立生活,彼此照顧,以自己覺得最適意的節奏生活,老人家年歲雖大,卻未顯老態,不需拐杖,更不需眼鏡與助聽器,全家定期聚會與探望,兄弟都感謝上天恩賜,因為雙親的健康,乃是兒孫的福份。 洪源財老先生原住金門烈嶼青岐,歷經日本統治期、古寧頭及八二三戰役,早期曾往來金廈之間作買賣業,後來專事捕魚兼耕作,勞苦而踏實,平凡而規律。父母親長命百歲享有天倫之樂,洪朝生表示洪老先生對任何食物都來者不拒,家人也常提醒老人家少吃甜點與辛辣,每次回到金門,貢糖甜餅等都照吃不誤,除了先天體質好,率性不計較,傻傻不操煩,且樂天知命,勤於下田勞動,這也許就是他活出健康的祕訣吧! 實際上,「安步當車,樂天慢活」也可算是洪老先生的養生箴言,勤於勞動的他,雙腳早已成為日常交通工具,平時走個一兩小時絕沒問題,多年前,洪朝生曾陪伴老父去大陸旅遊,登上百階峰頂,仍不落人後,走路成為洪老先生最佳養生運動,而出外旅遊則是老人家的最愛,老人家興致一起,還常獨自跑回金門烈嶼參加廟會等活動,與老朋友聚會聊天,好不愉快,親朋好友看到他獨自返鄉既是高興,也為他個人安全緊張。 洪媽媽林撾娘家上林,為洪家童養媳,是真正與洪老先生相處一輩子的人,也是上天派來照顧洪老先生的人,洪媽媽在家相夫教子,任勞任怨,她指出老伴天生就有口福,從不偏食,什麼都好吃,因為營養均衡,所以身體健康。而洪媽媽從年輕時得忍受丈夫的脾氣,到年老時依然不時鬥嘴鼓,夫婦兩佬卻始終相互扶持,相互照顧,一杯清茶,幾兩土豆,閒話家常,關心兒女,談論家鄉,天天活得平安喜樂。 洪老先生夫婦皆為金門八二三砲戰榮民,除了有金門桃園兩地榮服務處的關照,還有金門縣政府不時的關懷,更有眾多旅台金門同鄉的關心,子女各自成家立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未讓老人家有所牽掛,相約定期返家聚會,四代同堂,親情交融著鄉情,滿室溫馨,誠為典型的幸福家庭。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銀髮族社會急促來臨的當下,縣府對旅外鄉親的關切,旅台鄉團對於年長者的關懷,異鄉子女對於父母的孝順,顯現著敬老尊賢的人文涵養,讓我們再三遇見濃郁的家鄉味,同時體會到愛是最幸福的原味。
-
鄉情快遞
◎甫於一月中接掌本縣文化局的呂坤和局長,「兩後江山│呂坤和水墨畫展」,定於2015年1月27至2月15日假行天宮藝文空間展出,是項展覽於一年前即已敲定,展出40多件作品,歡迎各位鄉親文友蒞臨觀賞與分享。 ◎旅台藝術家顏國榮在獻身藝術教育之餘,個人猶創作不斷,新年度推出。「旅美的角落│顏國榮新春個展」,定於2015年2月1日至2月27日與大家見面,假台北捷運忠孝復興站藝文廊展出,歡迎各位鄉親文友前往參觀與分享。 ◎近年來,旅台鄉彥李炎宗再度燃起寫作興致,不僅常參加浯島文學獎,也常在各報刊拜讀他的作品,近日,他又以《父親遺留的高粱田》一文,榮獲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夏婦女文教基金會、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主辦的「愛的行動文學獎」散文佳作,謹此恭賀並與各位鄉親分享。
-
洪朝生杏壇奇緣師友會燃煮鄉誼
三零年代出生金門,歷經古寧頭與八二三兩戰役,目前定居台北的洪朝生,對於昔日故鄉刻苦生活體會甚深,幼年即堅信多讀書才有出頭天,退休後享有天倫之樂,師友聚會話從前,苦盡甘來,也成為眾多金門鄉親的成長寫照。 貴島金門,因為戰火,讓鄉親度過一段漫長的苦日子,八二三砲戰恰滿十歲的洪朝生,形容當時的苦,看到地上有顆鈕扣都想把它撿起來,而許多人身上衣服都是一補再補,整排扣子常是不同顏色,地瓜收成時,先萃取地瓜粉,拿去街上賣,僅留地瓜渣吃,這些記憶對現代孩童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 國軍部隊進駐金門初期,許多地方都得借住民房,洪朝生家廂房也讓部隊借用,他回憶著當時的民房若沒有被部隊借住,若有大樑與石材等都很容易被拿去蓋碉堡與工事,而軍民同住還有許多困擾,特別家中有小女孩的,都很怕受到騷擾。另外,洪朝生觀察所得,當時嫁給軍官的女孩,許多生活都過得滿好的,至少三餐都有飯吃,或嫁給士官長,生活也都過得很不錯。 八二三砲戰期間,落彈量集中在小金門,對當地傷害很大,每日逢安定時刻,民眾就抓住時間去種菜,或賣菜,晚上則睡在防空洞裡面,而防空洞則為民眾自己挖的,克難式的泥土洞,為幾家住戶聯合在附近往下挖,先挖一條主通道,兩邊再分隔挖個坑洞,供各住戶躲藏,這些粗活當然都由大人來做,但這份緊張幼小心靈即已體會。 洪爸爸本來是漁民,砲戰期間,所有出海捕魚作業暫停,漁民都轉為耕作,或種菜,種地瓜;五零年代以前,不論是漁船或大小金門的渡輪都是帆船,沒有風時,欠缺動力,全靠人力來搖槳;翌年,漁民可以再行出海捕魚,常是大清早三點多出海,當天下午二、三點就趕回來,為了安全等考慮,不敢在外海過夜。 1959年,因為八二三砲戰故,烈嶼的國小皆停課,政府在大金門開辦金門聯合國民小學,招收小金門學生就讀,吃住睡都在學校,第一年地點設在金門高中,後兩年遷到開瑄國小,當時,學校安排多位工友負責打水、買菜與煮飯,工友帶著學生輪流買菜,一起由瓊林騎著單車到金城市場買菜再載回來,頗為辛苦。開飯時,學生就地圍一桌吃飯,風沙一來,滿菜盤都是沙塵,大家照樣吃得津津有味,戰火讓學子們小小年級即輕嚐離鄉背井滋味,鄉愁的印痕也讓大家更早熟懂事。 聯合國小畢業後,洪朝生在金門中學相繼完成初中部與高中部學業,畢業後緊接著唸特師科,受訓一年,1969年即分發小金門西口國小教書。洪朝生回憶就學歷程,他自八二三砲戰後離開烈嶼獨自到大金門唸書,前後共計十年時光裡,碰到許多帶著外省籍腔調,操著濃濃鄉音的老師,初期都聽不大懂,如今,他們初入社會服務即把這個機會獻給故鄉,與他擁有相同經驗的同學都難以忘懷。 洪朝生回想當時一直想讀書原故,主要是窮怕了,堅信祇有讀書才能脫離貧困,所以,高中畢業時還是不滿足,希望能到台灣讀大學,可惜當年金門保送大學停辦,父母期待身為長子的他直接讀特師科,畢業後在金門教書也很好,在現實妥協下,就讀了特師科,回到烈嶼教了兩年書,1971年,想讀書的洪朝生,錄取保送師大物理系,得以赴台進修,他以兼家教方式賺取生活費,自力更生,1975年畢業時,再回烈中教書,一教八年。 洪朝生初到烈嶼教書,認識同時任教的王君瑞,姻緣天註定,翌年兩人步入結婚禮堂,出生軍人世家的王老師尊翁在八二三砲戰曾蒞金服務,對金門有深刻印象,她任教七年後即調回台灣,1983年,洪朝生也相繼調到台北。1984年,洪爸爸帶著全家人遷台定居中壢,就居住在早期曾與親友在中壢合買土地並已蓋起成樓房的家,目前兄弟姐妹雖已各自成家立業,卻也定期回家與老人家團聚。 洪朝生回想調到台北任教時,學校裡也有許多金門籍老師,而中永和居家附近更時常碰到金門同鄉,日子並不孤單,金門先民下南洋的連鎖移民,似乎也烙印在旅台鄉親的步伐上,定居中永和鄉親以大金門居多,而桃園中壢者則小金門鄉親比例甚高,洪朝生每次回中壢探望老人家時也常碰到許多烈嶼同鄉,當然也常寒暄話家常。 洪朝生在台灣任教廿二年,並於2004年退休,也就有較多時間與昔日金門籍同學聚會,由國中、高中到特師科,常聚會的同學不少,同時也常與昔日學生連絡,當下看到許多學生輩都成就非凡,碰到他「老師!老師!」叫不停,讓他頗為窩心與高興,家人、親友與學生再三編織著濃濃鄉情,洪朝生每每回憶,都帶著滿足又甜蜜滋味。
-
吳承文捍衛家國凌雲御風伸壯志
四年級生,老家何厝,目前定居北台灣的吳承文,由原鄉浯島到福爾摩沙,由浩瀚大地到萬里晴空,歷經八二三砲戰等悠悠戰地歲月,到成為翱翔天際捍衛國土之干城,不論時空如何,吳承文由高空俯瞰大地,最美的地方始終是浯島金門,祇因為他對家鄉懷抱一份濃濃的情誼。 何厝是太武山麓斗門溪附近自然聚落,附近廣曠的田野深烙著吳承文小小足印,當家人在農忙時,他或是協助耕稼,或牽牛到田野吃草,或拾取草木作為柴火,勤奮生活,讓他鍛鍊一身好體力,由小學到高中,往返學校與家中時,都會路過環島北路旁54反空降堡,並與碉堡內防砲部隊的阿兵哥成為好朋友。 金門高中畢業前夕,正思考著未來之路如何行時,正逢總統蔣公過世,舉國青年興起從軍潮,而戰地小孩對於英勇國軍本就多懷著一份崇敬的心,從小刻苦勤奮的吳承文也興起從軍報國的念頭,加上54堡內熟稔的防砲士官見他身強體壯,再三鼓勵他報考空軍官校當飛官,他心想就讀軍校既可完成學業,又可實踐自已抱負,實在一舉多得,更加堅定從軍報國意願。 1976年金門高中畢業,吳承文與二十餘位同學報考軍校,由於空軍官校入學甄試比一般軍校嚴格百倍,除了學識能力外,對於體格檢定與視力要求極其嚴格,幼年即常在田野耕作,鍛鍊一身好體力的吳承文順利通過各項考核,正式踏進空軍軍官學校大門,並成為金門高中歷屆畢業學生中,第一位飛戰鬥機的金門子弟。 當年,空軍官校正期學生班已開始採行大學科系教育,均為理工組,同學們升二年級後編入航空通信電子、航空機械,防空砲兵等三學系,三學年修完全部學分,主要係學習與飛行有關的各種課程,升上四年級,經體檢合格後,再專心進行飛行實務訓練,這個階段得歷經重重考驗,考核著學生個人體能、智能、毅力、耐力、飛行操作與應變能力等條件,是否能夠成為真正的飛行員。 吳承文先參與機種PL-1(介壽號)等三種機型的飛行訓練,再參與模擬天候不佳,視線不清時的「儀器飛行」訓練,及接受完全以目視為主的「性能飛行」訓練,通過基礎訓練,再執行飛行噴射教練機,按部就班完成飛行員養成教育。吳承文回顧訓練初始,百來位同學經過重重考驗後,許多同學半途中遭受淘汰進入地勤,僅有四十餘位通過飛行官考核,當中又有十餘位分配到空運機隊,同期真正成為戰鬥機飛行員者比例甚低。 1980年,吳承文空軍官校畢業後,由擔任飛行官開啟軍旅生涯序幕,並相繼進行完整的學經歷程,他英勇執行勤務,台東基地任內負責東部海空域戰機巡弋任務,並兼施母校畢業學生受完教練機訓練,準備飛二代戰機者,予以進行戰機前置轉換機種訓練,授業傳承兼併,同時又擔任飛機試飛官,實在仁者多勞。2007年,他更爭取返回金門服務,成為繼金門籍學長鄭永富之後,主掌金門空軍基地的第二位縣籍主官,而當時政戰處長翁文彥也是金門鄉彥,在家鄉一年半時間,吳承文與鄉親敦親睦鄰工作相處融洽,又協助金防部辦理許多軍民聯誼活動,成為他軍旅中最難忘的一段回憶。 空軍為科技軍種,戰鬥飛行員執勤任務繁重,做為另一半的牽手,常得擔當極重大的心理壓力。每年都會抽空返金的吳承文,在老同學介紹下,認識家住山外,曾經營遠東書店的縣籍姑娘李玉盞,兩人進一步交往後,1983年,吳承文與牽手步上紅毯彼端,如同千萬個軍人太太一樣,夫唱婦隨,丈夫調那兒服務,妻子就跟著到那兒生活,認真扮演相夫教子的角色,讓吳承文服務軍旅時無後顧之憂,在她細心照顧下,小孩如今皆畢業,並有穩定工作。 2008年,吳承文軍旅服務屆滿二十八年退伍,曾轉往學長經營的英文補習班工作一陣子。如今,小孩都不用夫婦兩人操心,正可好好享受生活,經常與軍旅老友定期出遊爬山,或與舊時老同學聚會。對故鄉金門始終懷有一份深情的吳承文,每年都會返金一、二趟,回顧軍旅期間,祇要是得知同單位有來自家鄉的夥伴,都會主動與他們聯繫與互動,金門高中畢業赴台至今,不僅是目前台北住家附近有陳復寶等諸多老友當鄰居,拜網路暢通之賜,昔日金沙國中、金門高中同學也一一聯繫上,並時有聚會,共話家常。 凌雲御風把志伸,迴旋空際千萬里,對吳承文而言,飛行生涯是一段珍貴又驕傲的歲月,如今,告別軍旅,回歸平淡生活,鄉情與好友,則讓他退休生活更加精彩,也更加美麗。
-
飛鷹展翅英雄不老愛護疆土金門之光
繼1949年前後陣陣從軍報國浪濤後,近一甲子以來,由金門到台灣,一股股遷移浪濤相繼湧進湧出,金門青年如浪潮般離鄉背井,前往各軍事院校就讀,成為股股浪潮中美麗浪花。 歷年來,金門青年從軍報國最典型的學校便是第三士官學校,而全國軍事院校中最為代表的則是陸海空軍等三軍官校,受到戰鬥飛行員等養成教育嚴苛條件,入學甄試則以空軍官校最為嚴格,因為飛行官養成花費相當可觀,完成成熟戰鬥機飛行員就要超過數億,不僅訓練不易,成本頗高,但在百煉成鋼之後,不僅成為國之干城,優秀戰鬥飛行員行止都備受矚目。 目前,空軍軍事院校除了空軍軍官學校外,還有由通信、機械等整併合成的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兩校分工合作,共同培育出空軍部隊各項專業與精密科技人才,與鍛鍊出神入化的戰鬥機部隊,及無所不能的後勤部隊,得以在萬里空際捍衛國土,保護人民。 但飛行官等基礎訓練與養成教育還是全權由空軍軍官學校負責,位居岡山的空軍軍官學校,在四年制正期班外,還有飛行常備軍官班,招生對象則以大學(含)以上畢業者,經由105週訓練,完成軍官養成教育與專業專長教育,畢業後授予空軍少尉官階,也是有心一圓飛行夢者的多元途徑。 金門青年投考空軍軍官學校,期別最早的當為張家生,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管理博士與空軍少將身分,顯示著他的博學多才,退伍後先任臺北市政府資訊處處長,現任悠遊卡公司董事長,雖然未參與飛行行列卻成就非凡。再來是1978年班的盧光復將軍,奉獻個人青春歲月,服務空軍防砲部隊績效卓越深受肯定,為人處事也是後勤老弟景仰的楷模。 歷年來空軍軍官學校畢業,縣籍俊彥成為飛行官者,首推1979年班,曾任金門空軍基地主官,主飛運輸機的鄭永富上校,而金門第一位戰鬥機飛行官,則是1980年班,主飛F-5E/F型等戰鬥機,曾任金門空軍基地主官的吳承文上校,其後相繼有陳望道、陳福水、葉可俊、薛傑、汪建勳、蔡章鑫與楊肅祺等,他們或主飛戰鬥機,或是主飛運輸機,軍旅期間也為國家奉獻心力,退伍後,有的貢獻專長,轉換跑道,任職航空公司。 空軍飛行官執行任務勇猛頑強,奮戰到底,常給人英俊挺拔的英雄形象,而他們一言一行常都展現軍旅人生最帥氣、最美麗的一面,而背後堅強奮鬥,則充滿不足為人道的辛苦與風險,為了效忠國家,保衛疆域,他們始終抱著「有我無敵,冒險敢死」之精神,振翅雙翼,擔起維護民族興亡重責大任,實在令人感動與敬佩。 2014年10月21日駕駛AT-3型機執行雷虎小組特技訓練科目時殉職的空軍中校莊倍源,即是南投金門同鄉會常務監事莊榮華與東堡溝鄉親楊婉雪夫婦的愛子,莊倍源捨己為人情操與英勇義舉,台金鄉親都致上最高敬意,莊父說:「莊倍源沒有丟金門人的臉。」並以兒子為榮,卻也說明著飛官任重道遠,奉獻犧牲的精神,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