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浯事吾聞》八二三砲戰裡的金門學子
八二三砲戰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至今最後一次大型軍事衝突,時間民國47年到民國68年,長達21年,而在這漫長的21年中,有人至南洋依親,有人隨著政策離開金門,至台灣避難,最後立地生根。 時間回到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爆發後,為顧及學生學業與安全,福建省立金門中學學生891人於10月9日再疏遷臺灣,分於臺灣30所省立中學寄讀。早在民國43年九三砲戰,金門中學即於翌年疏遷陳坑的陳景蘭洋樓,這是金門中學第一次疏遷。 上述所說的金門中學,就是今日的國立金門高級中學,係首任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兼福建省政府主席胡璉(1907-1977)於民國40年令將私立金中、金東初中合併成立,但建校未滿十年,就二度因戰火遷校,這或許就是戰地學校的坎坷命運。 但是不比之前九三砲戰的小規模砲戰。在八二三這場空前絕後的大型砲戰戰役中,別說陳坑,連料羅也陷入了砲戰的砲火中。 金門中學再次不得不疏遷,因為這些中學子弟,都是金門未來的希望。 民國47年9月底,當時金門中學的校長易希鎬向當時在臺灣省臺北縣新店鎮辦公的福建省政府主席戴仲玉(1910-1986)請示,3日後做成決定,將全校師生遷臺寄讀,分散至各省立高中寄讀。 當時政府政策是念及學生不可失學,學業不可中斷,政府有了利用運補物資返臺的空船疏遷金門中學學生至後方的構想,當下決定把握機會,立馬動員基層行政組織,按學生名冊一個一個通知,並在戎馬倥傯下連繫、協調,硬是調派出車、船,先走再說,以給金門留個一線生機,當時金門父老也奔相走告。 走不走?家裡怎辦?金門子弟、父老掙扎啊!宗族間相互詢問再詢問,老師們勸說再勸說,家人們討論再討論,全家琢磨再琢磨,決定好的,就同時一邊收拾行李,張羅、借貸旅費,全部都在一天一夜裡絞盡,無論是心情或準備,都十分倉促,眼淚都來不及乾。 10月9日,金門中學師生分由各地到料羅的新頭碼頭報到。下午,集合點名,金門中學教務主任周建齡率領1004人登上〈中肇艦〉(LST-217),其中,教職員及眷屬113人,學生891人。是晚開船。在船上,人生第一次搭船的少年,因著離家的心情而五味雜陳,也因著柴油煙混合著暈船的嘔吐物而備感五味雜陳。 10月10日國慶日下午5時許,抵達高雄港第13號碼頭,即今光榮碼頭,只是,這又是另一段辛酸的開始,當時被金馬守護的臺灣,一片祥和,馬路上的國旗四處飄揚,記者不斷地反問訪問這群從戰地到來的學子,報導的內容看似宣揚國威,但是在這群學生的心理是苦的,數十年後的訪談,每每談起這一段,老學子前輩們是含淚的,十來歲親眼看見家鄉被砲戰轟炸到體無完膚,還沒整理好砲戰帶來的心情,隨即又被帶離家鄉,這不是遷臺,是流亡,而且可能就此無法見到親愛的家人。他們是流亡的學子,載著家族的期盼,金門未來的希望,只有努力再努力,才可以對得起自己的金門,自己的家人。 就這樣在困苦的環境裡,在寄人籬下的辛酸裡,這群流亡的學子們紛紛努力綻放出璀璨的光芒,許多人成為台灣發展的頂樑柱,也有許多人最後返金從事教育、政府官職等帶動起金門的發展。 他們不管在世界哪一個角落,深愛著金門這塊土地,因為這裡有一群人拚盡全力,也要讓他們活下去,到台灣求學生存下去,他們的故事部分收錄在由講台文化出版的《戰時憶往:八二三砲戰流亡學生的流金歲月》。這本書的主計畫人是民國54年出生於古寧頭南山的李明耀,同為在砲戰中度過童年的他,在軍校就讀,成為軍人,是我國國軍傑出軍人,曾獲國軍楷模,退伍後從事工程管理工作,民國108年進入宜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開始了他斜槓人生,因為同年他獲得我國文化部的支持,開始紀錄家鄉的故事,從八二三砲戰的流亡學生開始……。
-
《星期人物》蔡承榜 服務國教44年 作育英才數千的教育園丁
蔡承榜 出生:金門瓊林 經歷: 臺南師專65級國小師資科美勞組畢業 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美勞組畢業 曾任: 國小教師、主任、 金門金瓊中心國小 嘉興國小校長 茂林國小校長、 復安國小校長、 前峰國小校長 榮獲: 國立臺南大學第26屆傑出校友 民國82年屏師何院長福田頒贈「屏師之光」獎牌 出生榜林的蔡承榜,出生約在民國30年,經歷過金門日本手時期,11歲開始為了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就跟好朋友一起賣油條、蚵仔,每天上學前,一邊背著書包一邊背著蚵仔,沿街、定點販賣。與好友兩人吃睡在一起,互相勉勵,相互激勵,在這樣清苦的環境下,依然是班上第一名。 民國47年,金門爆發823砲戰,炮聲隆隆,撼動整個金門,金門中學的校長,為了數百位金門學子的安全,決定請政府協助學子們遷臺寄讀。 民國48年經政府輔導,蔡承榜轉學至高雄岡山高中二年級,因程度跟不上台灣本島的高中,這段求學過程非常辛苦,很多金門來的同學都自動降級,但蔡承榜急著趕快畢業,分擔家計,因此寒暑假都不敢回金門,留在學校苦讀。 民國49年高中畢業後,蔡承榜的志願是美術系,雖然已通過台北師大美術系的學科,但仍須要北上考術科,不幸又遇上八七水災,鐵公路全面停駛,致黯然放棄第一志願返回金門。當時金門高中第二次招考特師班,蔡承榜順利錄取,從此踏上作育英才之路長達44年,成為戰地前線、山地偏鄉、城區名校績效卓著的老師、校長。 畢業於金門高中附設特師科,畢業後任教金門高中9年,服務戰地前線教育績著,先後膺選金門縣優秀青年暨好人好事代表。 民國50~59年,蔡承榜在母校金門國小當教職9年間,當時政府重視民族精神教育,各級學校都要製作精神標語、壁報。蔡承榜在學校禮堂,佈置青年守則12條、臥薪嘗膽、精忠報國等標語圖形繪製,有些地方無法搭架子,需靠竹梯上下數百回才能完成作品。其所繪製的國家節慶暨宣導政令壁報比賽,曾在金門縣24所小學中得到第一名。 民國59年遷調高雄縣嘉興國小任教績優,考取主任,調復安國小2年,再調嘉興國小,再以服務績優考取校長。初派茂林國小4年,辛勤耕耘山地原住民教育,曾代表高雄縣參加全國音樂比賽榮獲直笛組優等,也曾獲全縣綠美化勇類第一名,並獲頒獎金12萬元之獎勵。卸任時獲贈魯凱族頭目服飾,創杏壇首例佳績(此舉代表該族認定他的奉獻堪比頭目)。 其後奉派復安國小校長4年、前峰國小校長10年,戮力辦學,績效斐然。民國82年榮獲屏師何院長福田頒贈「屏師之光」獎牌。 前峰10年體育美術冠全國 紀念專刊留芳名 蔡承榜於民國84年8月1日前峰國小到任後,特別鼓勵發展體育與美育為學校特色,經師生一同努力耕耘下,學生的繪畫、足球比賽,都在國內外為學校、為國家爭光。 蔡承榜特別分享到,民國85年中國時報與省水利局共同舉辦的「我愛河川」繪畫比賽共收986件,錄取優秀作品高、中、低年級9名,前峰國小就佔了8名,在眾多的學校中脫穎而出、轟動全台,成了大贏家。而該校學童美術表現不只在高雄縣居於領導地位,在全國甚至世界兒童畫展都相當的傑出,參與義大利19屆世界畫展及南非國際畫展,都有前峰國小學童入選特優及優等。 民國86年7月期間蔡承榜,率領前峰國小足球隊、隊職員、家長等數十名,代表我國參加1996年瑞典皮提亞及斯德哥爾摩盃,兩項國際組足球錦標賽,榮獲10、11、12歲組冠軍,創造了令人讚嘆的世界紀錄「四冠王」!當地報紙大幅報導,僑胞欣喜若狂,我國駐瑞典代表(大使)魯炳炎伉儷親臨致賀。 蔡承榜回憶當時,記憶中外國足球隊學童人高馬大,輸了球流下眼淚,很不甘心要求任何時間、地點,再跟他們比賽一次。也有仰慕球迷要求,要買球隊的球衣當紀念,不管多少錢都要買。而他個人認為這些孩子優秀的表現,為國家做了一次成功的國民外交,也使台灣的足球隊,名揚世界! 蔡承榜於前峰國小校長任內,也舉辦前峰國小50週年校慶大型活 動,出版紀念專刊,為高縣國教名校留下輝煌紀錄。 民國94年7月蔡承榜以校長一職自前峰國小屆齡榮退,他回憶服務教職44年的歲月,很欣慰表示,這一生走來,都與繪畫有關,從高中因繪製教材機緣,得與夫人結識、交往、結婚;因設計錦旗,收入頗豐、壯年置產;金門繪製壁報,得到長官賞識,後承其大力幫忙,方能順利轉調台灣本島的教職;考取南師(大)國小師資科美勞組、屏東師範學院美勞組及教師、主任、校長,都因有繪畫專長加持,才能如願以償。 話鋒一轉,蔡承榜感性的表示:我也很有生意頭腦,如改走從商這一條路,也許會像我長兄蔡承澤父子一樣,(為旅居新加坡之僑領,其姪蔡其生現任德華工業控股公司主席兼總經理、中華商業總會會長等要職,兩代創業有成),成為傑出的企業家。 ﹝姻緣小故事﹞ 美勞藝能紅線牽 男畫女縫建家園 蔡承榜就讀岡山高中時,因美術專長被選上協助主任教官繪編軍訓教材,因此常至文具書店購買所需材料,而結識當店員的太太。 畢業後,蔡承榜回金門教書,經由書信來往,兩人情投意合,夫人由岡山的嘉興里渡海遠嫁,成為金門的媳婦。蔡承榜笑著回憶說,當時是台灣小姐第二位嫁來金門,轟動了整個鄉里。 在50年代金門前線戒嚴緊張的氛圍下,戰地阿兵哥退伍時,流行贈送錦旗,旗面寫著「戰地榮歸」「友情難忘」等字句。蔡承榜把握良機、發揮所長,拿起畫筆、設計剪貼後,再交由有縫紉專長的夫人縫紉,夫妻合作、手工精細,大部分的錦旗都由他們製作,生意應接不暇,常趕工至半夜。後來蔡承榜轉調回台灣教書,家庭訪問時,還會在各鄉里,發現他親手製作的錦旗,早已飄洋過海,在學生的家裡擺放。 當時金門的照相館不普遍,設備技術也不成熟,當有人過世了,但照片模糊不清時,就會來找蔡承榜幫忙畫遺照,雖然也增加一些收入,但也因用眼過度,影響了視力,雖曾有不畫的念頭,但每當看到家屬露出滿意的表情時,就感到很欣慰,繼續畫下去了。而這段過往也是他與妻子最常樂道聊天的談資。 金門的離散家庭 用力地往前 活出自己的光彩 蔡承榜的前半段人生是酸苦的,他的家族是金門離散家庭的縮影,民國36年長兄蔡承澤銜母之命,去到新加坡投奔舅父,而他因為砲戰因素來到高雄,而另一個弟弟也到新加坡依親長兄。 兩個姐妹在臺北定居,一位妹妹則留在金門。一家六口兄弟姊妹因為戰爭分散四處。但是他們從不怨天尤人,在困苦的環境裡,活出屬於他們的光彩。
-
《異鄉鬢影》
﹝新竹訊﹞ 新竹金門同鄉會 端午包粽同鄉聯誼會溫馨圓滿 新竹市金門同鄉會於6月4日在同鄉會會館(新竹市中正路401號;同心坊手工藝社)辦理端午節包粽聯誼會活動,除了包粽子外,現場還玩起金門特有的桌遊-四色牌,重溫童年節慶金門的感受,其中許多老一輩的跟年輕一輩的分享—金門獨特包粽子的糯米配料等,傳承著金門粽的手藝,讓佳節金門除了吃粽也學會包粽,更讓金門粽香飄入每一個旅台金門人的家廚中。
-
《浯事吾聞》走入生態文學 孫金星與顏重威 用生命推動永續環境
繽紛的夏候鳥-披著一身亮麗彩羽的「夏日精靈」栗喉蜂虎,是夏季金門的招牌鳥兒。 在台灣並無分布的栗喉蜂虎,卻是金門最具特色的夏候鳥,每年4到9月約2000~3000隻的個體翩然來到,其中以青年農莊的族群數量最為可觀,直到9月以後東北風吹起,才陸續南遷東南亞一帶。所以每年到五月份開始,就會有賞鳥團紛紛來到金門,連著數日,就為了更近距離認識這群雖小卻有無比毅力的夏日精靈。 同樣此時,旅台金門人孫金星與顏重威關注著我國多樣生物與鳥類調查。 孫金星烈嶼上林出生,曾為聯合國校(註1)的學生,金門高中畢業後,進入中正理工,民國64年中正理工學院化學系畢業,分發至聯勤第202兵工廠服務,負責火砲零組件採購,工作表現優異,獲得多次記功嘉獎,並當選為傑出優良軍官。而孫金星更不居功,奮發努力,最終畢業於清華大學博士班。 從軍職轉入公職後,孫金星開始關注自然環境,更深深喜愛上蝴蝶這一列的昆蟲,因為這些生物看似微小,卻是生態多樣性的重要指標,而蝴蝶的蛻變與飛翔的神秘更令孫金星嘖嘖稱奇。 2015年由金門縣政府出版的《蝶蝶不休——美麗的生命》就是孫金星與金門生態保育家-陳秀竹長期關注生物多樣性的成果,有別於一般的蝴蝶圖鑑,這本書用攝影新詩的方式去呈現。 金門作家-沐思在該書序中分享:「在昆蟲界中蝴蝶可說是最美麗的。因此,美麗的蝴蝶還被人們譽為是「會飛的花朵」、是「蟲國的佳麗」。如今,這些會飛的花朵、這些蟲國的佳麗,在金星學長神乎其技的拍攝下,或靜或動地,有的在綠葉間展翅輕飛、有的在繁花上靜靜地吸吮著屬於牠們的生命源泉。每一張清新精美的圖片,都各具美麗的彩色豔光、各具迷人的綽約風姿,全都讓人愛不釋手而百看不厭。令人更愛不釋手的,當然還有二姐秀竹一篇篇扣人心弦的詠蝶詩篇。 在弄蝶、鳳蝶、粉蝶、灰蝶、蛺蝶等各種蝴蝶中,不同色彩、不同花紋的各種彩蝶,各自用牠們的美麗生命,舞動著屬於牠們的生命律動,或獨自靜靜地在花間採隻花粉、或成對地在綠葉叢花中雙雙飛舞。這麼多美麗的畫面,一張張清楚地在我們眼前展現,加上一篇篇優美的詠蝶詩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彷彿更能同感於蝴蝶的生命律動,而走進了牠們美麗的生命中。」 孫金星已於四年多前退休,如今除了我國國軍戰甲車研發及核廢料處理專家與諮詢顧問外,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生態記錄家,他持續的紀錄我國多樣性生態的各式紀錄,並透過攝影與紀錄彙整出相關書籍教材,讓更多人知道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為永續的地球才會有人類的生機(註2)。 而2021年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出版的﹝鳥在詩詞中﹞這一本書也瞬間被所有熱愛鳥類的閱讀者紛紛訂購一空,該書中的作者也是旅台金門人-顏重威所著作。 顏重威,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研究員,現年84歲,著有數十本鳥類的專書,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鳥類保育學者之一,並且積極地推動學子們的環境保育的系列實地課程。 《鳥在詩詞中》內文為古代文人對鳥類的描述,含有人生哲學的含義,以及關愛之心。 中國鳥類有1,445種,有的棲息於高山峻嶺之巔,峽谷之中;有的生活於廣闊的草原裡,或活動於浩瀚的湖泊和海洋之上;但也有些活躍於都會和農村裡,分布甚是遼闊。而活躍於人們生活周遭,便於供人們觀察的鳥類,不及100種。明朝李時珍巨著《本草綱目》的禽部鳥類,包括水禽、原禽、林禽和山禽等,僅記載76種。本書依古代文人所觀察、描述,且常在詩詞中出現的36種鳥類,一一加以闡述,常見的鴻雁到冷僻字的鶺鴒等。 顏重威透過詩詞中的鳥類,想讓更多閱讀者認識鳥類是人類的朋友,從古到今,地球是萬物共居的星球,而身在華夏文化的我們擁有更廣闊的自然環境,也擁有更多的自然寶藏,我們應該更認識這些自然界的朋友,因為牠們是我們永續環境、低碳生活中的重要夥伴。 備註: 1.聯合國校: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地處第一線的烈嶼鄉受創慘重;當政府疏遷大批金門中學學生跨海到台灣寄讀之際,烈嶼學子則是移往金門本島。當年8月,已成空城的金門中學改置「聯合國校」,供烈嶼5所學校近300名學童復學使用。後因校舍不足,聯合國校遷至今開瑄國小,學生所需食宿經費,由救災總會與縣政府分擔。 根據開瑄國小校史,學校於民國2年創於瓊林村,原名私立瓊山小學,40年改名為金湖中心國校,53年中興崗現址,為紀念戰地政務時期部隊功績,更名為開瑄國小,是金門現存6所將軍小學之一。 2.孫金星先生於民國2009年曾發現被我國認定已經滅絕20年的蝴蝶-臺灣燕小灰蝶,該發現是我國環境保育事件的大事件。更多孫金星的報導,請至金門日報網站查詢。
-
《異鄉鬢影》
﹝桃園訊﹞ 桃園市浯江金門同鄉會舉辦會員大會 桃園市浯江金門同鄉會將於6月3日下午16:00,在中壢新桃方餐廳舉辦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會員溫馨生日宴,歡迎浯江會員鄉親一起同樂。 ﹝嘉義訊﹞ 嘉義市金門同鄉會母親節系列活動圓滿結束 嘉義市金門同鄉會於滿福樓舉辦112年五月母親節系列活動,現場有健康講座及節能減碳宣導外,還有歌唱及舞蹈聯歡。當日嘉義市社會處處長與嘉義市民政處處長、金門縣政府南區主任,議長及議員們的蒞臨指導。該大會活動順利圓滿落幕。
-
《星期人物》顏重威 推動鳥類保育的前鋒戰士
顏重威 祖籍:金門 出生地:新加坡 現居地:台中 職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研究員(已退休) 著作: 《鳥在詩詞中》、《臺灣鳥類》、《鳥類風情畫》、《臺灣的岸鳥》、《詩經裡的鳥類》、《臺灣候鳥》、《動物的原鄉》、《世界瑰寶--大熊貓》、《丹頂鶴-丹頂鶴的自然史與人文記錄》、《中國的鶴》、《秧雞和鴇鳳凰谷鳥園生態教育資源調查研究報告》、《中國鳥類圖鑑台灣瀕危》、《鳥類水彩畫集》、《觀鳥》、《台灣珍稀鳥類》、《台灣的野生鳥類(一)、留鳥。(二)、候鳥。》、《台灣地區鷺鷥營巢處現況調查。》、《台灣稀有和瀕臨滅絕的鳥類》、《瀛台飛羽》、《台灣鳥類新目錄》、《台灣地區六年禁獵鳥獸族群數量之增減與檢討》等。 經歷: 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理事、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台中鳥會理事、彰化野鳥學會顧問、台中市金門同鄉會、台灣省自然文化保育基金會常務董事、中國鳥類學會理事。 財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將本月15日邁入48週年,時間回到民國六十四年前,台灣還盛行捕抓候鳥當獵物的時節,當時由吳森雄、陳炳煌、顏重威、張萬福、何富貴等鳥類專家前輩成立的「臺中賞鳥俱樂部」,之後經歷數次名稱更改,最後擴大到現今有上萬會員的「財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至今金門籍的鳥類專家-顏重威,依然持續地推動該組織的相關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自然環境的野生朋友。 顏重威出生於1939年的新加坡,1945年隨家人返回祖籍地金門定居,顏重威的前半生可以說是金門僑鄉與戰地的縮影,1945年返回金門定居的顏重威並沒有迎來平順的童年,1958年還是少年的他,在10月10日下午6時,跟著同為金門中學的全校師生,拖著疲憊的身心,列隊緩慢地步出登陸艇,踏上高雄碼頭。碼頭上民宅懸掛的國旗,旗幟鮮明,隨風飄揚,這原是國慶佳日,但是少年的他,心是沈重的,他們是被政府撤退來到台灣重新分配的學子,因為當年爆發了八二三砲戰。 顏重威寄讀於板橋中學,後因家境清苦因素,本想投考大學的他,咬牙轉考花蓮師範特師科,再在採訪中他是如此分享的:「那時候我想就參加大學聯考吧,以我過去5年在金門戰地學習的程度和板中一學期的努力,實沒把握會考上,但不妨一試,以測驗自己的實力。我的10位同學都已被保送進大學,我自認學業成績不比他們差,不能因一時的運氣不好,就放棄上大學的機會。我不是一個向命運低頭的人,可是正當我在補習班為功課全力衝刺時,金門縣政府突然來了一紙公文,公費保送我到花蓮師範學校特師科進修一年,畢業後可返金門當小學老師。當時金門戰地仍處於緊張的戰爭狀態,人人都想往台灣跑,小學裡的老師嚴重短缺。父親見了這紙公文後,嘴裡雖說去不去由我決定,但我從他的眼神裡,已知道他是希望我去花蓮讀特師科。因為自從去年年底舉家遷來台灣後,家中的小孩多,經濟收入又大為減少,他肩挑的擔子太重。這突如其來的公文,完全打亂我的進修計畫。我內心裡實在不願去花蓮就讀,可是想到可以減輕父親的擔子,最後還是勉強去了。當時我心裡想,若有志氣想進大學,晚三年又有何妨。」 就這樣顏重威進入了花蓮師範特教科就讀,他笑說著:「我在花蓮師範特師科的日子,只能以「鬼混」二字來概括。我人雖然在學校,心完全不在書本上,也不知道那段日子是怎樣過的,各科的成績都在及格邊緣。當時學校教務長許績銓先生,他是金門人,曾在私立金門中學當過校長,也是父親的好友。他曾對我說:我們金門人過去到集美讀書,一向都名列前茅。我知道他的言外之意,不過我當時心裡明白,志不在此。與我同時被公費保送到花蓮師範特師科就讀的同學還有張再帶、陳文遠和楊勝俊。畢業後他們三人返金門任教,只有我到台北縣泰山鄉泰山國民小學任教,這所學校在偏僻的鄉下,每天只有幾班公路局的班車經過,交通甚為不便。 雖然泰山國小地處鄉下,五、六年級的升學壓力還是很大,每天都要補習到天黑才能回家。當時的社會觀念是考上好的初中,就有機會考上好的高中,也就有較大的機會擠入大學之門。我到學校報到之後,學校就分配一間宿舍給我,宿舍離學校很近,上學非常方便。我擔任三年級放牛班的導師,如與升學班相比,工作便相對地輕鬆,當然錢也沒有升學班導師賺得多,因此我也較有時間讀書。我對上大學的慾望仍很強,並沒有因小學老師的工作輕鬆,收入穩定而放棄這個念頭,於是我又到台北火車站前的建國補習班補習,並在附近租一房間過夜。我每天通勤,即下午學生放學後,立即搭公路局班車歷經一個多小時到台北補習,而後在租來的房間溫習功課到深夜,翌晨趕第一班車回泰山國小上課,如此艱辛奮鬥二年,有志者事竟成,終於在1962年以第一志願第一名考上東海大學生物系。大學聯招放榜當天,正逢強烈颱風來襲,無法看榜。第二天風和日麗,攤開報紙查榜,我的名字赫然在榜上,顯示這個浪濤已過,但並不表示下一個浪濤不會再來。一個戰地來的流亡學生,在沒有任何人事背景的情況,如欲想在台灣立足,努力向上的鬥志不可稍懈。我過去是這樣想,現在已年逾80,這個鬥志仍不敢有所鬆懈」。 因為有這樣的鬥志,才有後來的鳥類野生生態專家-顏重威。顏重威畢業後進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研究員,長期從事台灣鳥類的調查、研究和教育推廣工作;近年來,更為促進海峽兩岸鳥類學術研究的交流而努力,冀望在有生之年,為中國的鳥類學方面做點貢獻。目前顏重威持續推動採集鳥類標本,建立我國鳥類資料數據庫,讓國際認識我國豐沛的鳥類資源,進而推動賞鳥永續產業。 *本文部分資料摘自《八二三烽火遊子》一書中〈遠離烽火的遊子〉。 *感謝財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協助提供相關資料。
-
《異鄉鬢影》
◎採訪撰稿:邱翌瑄 ﹝屏東、新竹訊﹞ 金門金湖國中905班第十次同學會將於5月27日展開 金門人的團結,處處可見,今日金門金湖國中的校友905班將舉辦第十屆同學會,同學會的形式將以旅遊方式進行,透過兩天一夜的司馬庫斯與鎮西堡的旅遊,促進同學之間的情誼,更有同學已經準備好粽子形狀的香囊,提前與同鄉同學度過溫馨端午節。 這一場兩天一夜的活動也有其他金湖國中校友加入,因為校友分佈廣泛所以不少校友也是台灣各地同鄉會員,正如同主辦人李素寬分享:「同學會就是一個點線面相交的金門同鄉會的交流分享會,相互分享、相互支持。」 屏東金門同鄉會林文泰表示:「透過同學會讓散在各地的同學們相互交流彼此與所屬同鄉會近況,而旅遊更是可以無後顧之憂的暢談,也可以延續旅台後代子弟對於金門鄉情的認識。」金門人的團結在這樣一場場點線面的串接中再次更凝聚。
-
《星期人物》體育教育裡的溫柔戰神-歐陽金樹
◎整理撰稿:邱翌瑄 歐陽金樹(1957~2009) 妻子:謝淑妃 父親:李金水 母親:歐陽就 出生:1957年 出生地:金門縣金城鎮歐厝村 獲獎記錄與獲獎事蹟 (2006~2007):大專院校籃球運動聯賽男生組第三級全國總決賽第一名、第三級第二區第一名 (2007):榮獲輔導優良導師獎 (2007):中華民國大專校院籃球運動聯賽優秀教練 (2006):中華民國大專校院籃球運動聯賽優秀教練 (2006):全國中正盃籃球賽大男組亞軍 (2006):榮獲聯合大學績優導師 (2006):行政院青輔會大專校院職涯發展服務滿三年獎 (2005):中華民國大專校院93學年度籃球運動聯賽有功人員 (2005):大專院校籃球運動聯賽男生組第三級第二區第一名 (2005):榮獲行政院青輔會積極服務榮譽章 (2004~2005):財團法人聯合教育基金會研究獎助 (2002):全國大專校院績優學生社團評鑑及觀摩 (2002):當選教育部優秀教育人員獎 (2002):籃球社參加社團評鑑榮獲優等獎 (2002):榮獲績優導師 「這一千元,你要小心,去台灣好好讀冊,加油。」歐陽金樹的母親歐陽就拿給兒子她剛剛從鄰居們借來的一千元,順手整理起歐陽金樹明天要前往台灣的簡單行李,眼淚默默地落在歐陽金樹的行李衣服上,心裡卻不斷地告訴自己,兒子大了,書也讀得很好,該讓他去,去台灣,繼續讀書。那一夜歐陽金樹沒有睡,他擔心身為長子的他如果離開家裡,那底下的三個弟弟與四個姐妹該怎麼辦,但是母親的那句話「去,好好讀書,讀書是你最大的資本。」握著手中的母親跟鄰居借來的那一千元,歐陽金樹咬咬牙,下定了決心,而此時天也亮了,歐陽金樹前往台灣的路也開始了。 歐陽金樹1957年1月22日,出生於金門縣金城鎮歐厝村,為家中長男,其父母親靠著務農養育家中4男4女,過著簡樸的生活。就讀國小時期常在清晨協助父親到金門各處,販售家中所種植的青菜後,再到學校上課。自小即養成金門子弟的刻苦耐勞、堅毅不拔的精神。 畢業於金門高中後,歐陽金樹的母親向鄰居借了新台幣壹仟元的旅費,讓他到台灣繼續求學,才有了後面國立聯合大學的歐陽金樹教授。 歐陽金樹具有運動的天分與技能,尤其擅長籃球、游泳等運動項目。高中畢業後考取台灣省立體育專科學校體育科,基於經濟上的考量,決定選擇體專夜間部就讀,年輕的他,白天騎著腳踏車到工地擔任苦力的小工挑磚塊,賺取生活費用,晚上則到學校求學,就此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活。歐陽教授由於廣結善緣,就讀體專期間,因緣際會得到第一個教職機會,在台中的一所小學代課。後來擔任教職期間,因自我要求及想獲取更多的專業能力,先後到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系、所進修,完成了學士及碩士學位。 體專畢業之時,歐陽金樹在職業生涯中曾從事藥品及保險公司的業務員,業績成長迅速,獲得主管的青睞。 但歐陽金樹熱愛體育運動之故,離開了產業界。正式投入教職工作,一開始在台中縣霧峰鄉的慈明高中,教職期間除體育教學外,亦兼任體育組長的行政工作。 民國81年8月,歐陽教授獲聘聯合工專(後為聯合大學)的教職工作,他從最基層的助理助教做起,由於他個人努力不懈與自我要求下,一路由助理助教、助教、講師、副教授到升等為教授,為聯大體育室第一人。這時也達到人生的高峰,其力爭上游的態度,實為後輩學習的典範。 在國立聯合大學任職期間,曾兼任就業組組長、副學務長等行政職務,他的為人處事受同事好評,人緣極佳。在學術表現方面,經常撰文發表論文、著作豐盛。 擔任聯大籃球校隊教練期間,曾榮獲大專籃球聯賽總冠軍的殊榮。此外,亦曾獲選為績優導師,工作表現極為傑出,對學校及國家做出具體的貢獻,為同事之間的表率。 2008年3月,歐陽金樹授被檢查出罹患胃癌。自此,他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變化,一連串與病魔對抗,多次進出醫院治療,由於發現較晚,歐陽金樹勇敢的接受多次化療,但治療效果不佳,使得他的病情,最終不敵病魔的侵襲。 2009年2月10日午時,受學生同輩敬愛的歐陽金樹離世了,但是他的人生經驗,以及他那充滿活力與笑容的身影,將深深烙印在許多學子的記憶中,永難抹滅。 歐陽金樹的女兒歐陽汝怡、歐陽貝怡曾在感恩祭文中寫下這一段話:「如您所說,您確實打了一場漂亮的戰,因為您到最後一刻都沒有輕易放棄,那運動家的精神,我們會謹記在心。在我們心中,您是堅持到底的英雄,也是戰到最後一秒的戰神。」 是的!他是戰神,一名誕生於戰地金門的戰神。 他為體育教育而戰,用他的生命時光孕育出上百篇有關體育類別的教育研究論文,陪伴上千位甚至萬位的學子透過體育教育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平衡點。 他是歐陽金樹,誕生於戰地金門歐厝,一千元來到台灣求學生存,陪伴著聯合工專走到了聯合大學,也默默地照料金門旅台子弟,他是戰神,一位溫柔的金門戰神。 *此文緬懷歐陽金樹教授,感謝他為台灣體育教育所著作的研究報告,更感謝他無私的照顧每個學子,並願意蹲下來聆聽他們的聲音,陪伴他們找到人生的窗。 *感謝國立聯合大學、歐陽文章、李金平以及歐陽金樹的學生等提供相關資料
-
《浯事吾聞》用科技大數據 轉化出文學閱讀學習新時代的推動者
◎整理撰稿:邱翌瑄 鳳凰花開的季節又即將到來,許多學子即將再度前往人生下一個里程碑,尤其是大學學院內,學生們紛紛各自穿上自己的畢業服,找師長、預約師長的時間合照諮商。 而在各教授的研究室的桌上也有不少學生送來的感謝禮,在這樣的季節裡許多教授也常常徹夜為學生準備一封封推薦信,推往學子往人生下一個里程碑前進。 此時在新竹市有兩間國際聞名的大學-清華大學與交通陽明大學的教師研究室內,有數間桌上都有著盛裝著金門貢糖盤,滿滿的貢糖,是身為金門籍教師給學生的甜蜜祝福 金門這在長年戰地的小島,戰火下的無情,卻譜寫出一篇篇最有情的故事。 我國著名的社會天文學史也是著名的紅學研究家-黃一農教授,就是出生在金門戰火連連的時期,黃一農教授也是金門第一位獲頒中央研究院院士頭銜的教授。1985年黃一農教授在麻州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進行電波天文學研究。返台後進入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進行科技史研史研究。黃一農教授突破自我理工領域,跨界投入文學研究,耗費4年運用大數據(Big Data),將清朝70億字史實與紅樓夢小說場景考據交織,提出許多爆炸性證據,並出版紅學新冊《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震撼學界,更發願提攜後進,3成版稅將投入清大「旭日計畫」,獎助清寒學子逆境向上。(該版稅由出版社與創作各半。) 而清華大學的教師中除了黃一農等教授外,也有新血教師,在金門高中孕育成長後,海外學成歸國後投入教育。 畢業於金門高中第四十四屆的李元萱助理教授,在2019年榮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更是在2020年擔任清華大學助理教授之職時榮獲在該校的新進人員研究獎,而李元萱的教學也是以科技輔助研究,屬於研究資訊教育學門,李元萱研究的項目內容是:多文本閱讀分析,她分享,網路上的閱讀看似沒有目的性,東一個文本、西一個文本,都有各自來源和不同作者,如何驗證、整合訊息,形成對自己有意義的論點或文本,則是現代人學習知識過程中要具備的能力,因此她透過教學法的介入,藉由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的引導讓學生思考,也使用科技輔助,建立文本輔助系統,讓學生一邊閱讀不同網頁,還會一邊思考來源和正確性,即時反饋形成閱讀報告。目前盛行的ChatGPT也是該範疇之內。 走過交清小徑,來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你可能會遇見金門籍的教授-吳俊育教授,吳俊育教授與李元宣助理教授是夫妻擋,同時吳俊育教授也是2019年榮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他當年研究項目內容主要研究數位分心議題,吳俊育分享「科技進步下學習環境常常出現很多種螢幕,容易讓學習者被吸引而分心,導致可能延遲學習任務,成果就不會這麼好,這是現在廣泛的現象,但是過往沒有學理討論成因為何,所以他形塑一個數位分心的理論,從理論出發,幫助學習者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正常學習。」 吳俊育也指出,研究主要針對大學生為主,也嘗試延伸到國中生和一般成人學習者,很多人建議分心的時候就不要繼續看下去,可以到外面打打球休息一下,但這不是有理論證據的方法,經過他的實驗設計發現,手寫記錄加上設定溫和的時間壓力,學習速度和成果都比對照組好20%到30%。 吳俊育建議,手寫什麼不是很重要,重點是「手寫」本身,當你學習過程中,收集資訊後,可以拿一張紙和一枝筆,寫下一些東西,一方面整理思緒,把看到的內容做簡單紀錄,成為學習外在知識的整理工具。 而吳俊育教授的研究報告,也讓許多國中小的教師開始紛紛嘗試修改自身的教學流程,分析每個學子的狀況,進而減少學子課業憂慮指數,增加學童學習的自信心。 初夏的季節裡,每一個學子都將進入屬於自己的里程碑,而教師研究室桌上的貢糖,又再次被補滿,這是科技的時代,而他們要用科技延續金門的人文島風,讓更多學子獲其益。
-
《浯事浯聞》祖根浯島陶藝師 傳承非遺文化
◎整理撰稿:鄉訊小組 陶藝又可稱陶瓷藝術,屬於人類的傳統工藝,涉及製造、上色及修補工藝技巧,現代陶藝有原始、古典、民間、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幾種藝術風格,與繪畫、雕塑等並列為造型藝術所以說陶藝世界之廣大,是難以想像的。 金門的燒陶文化,歷史久遠,在金門地區目前發現過的長方形幾何印紋陶拍,和閩南地區出土的陶拍形式、紋樣相同,對比年代屬於青銅器時代,由此可知,金門的陶土文化歷史之深遠。 而金門陶瓷廠更是全台唯一官窯,該廠於民國52年(1963年)設廠,為金門公營事業單位之一,緣以開採金門島上優良高嶺土,產製地方日常所需器皿及陶藝精品,受總統府特別關注為禮賓御品,譽有中華民國唯一「官窯」璿名。 另與金門酒廠合作生產瓷器盛裝金門高粱,受海內外愛酒人士爭相收藏,民國56至71年研製生產祝壽、戰鬥、節慶等系列紀念酒瓶,及常用大宗1、2、3、5公斤酒罈,盛極一時;72至74年與國立故宮科技室、台灣手工業研究所技術合作,產製仿古藝術品;75至84年間也承製台灣省公賣局各式酒瓶,年產量達2百多萬件。 但是金門與燒陶這件非遺文化並非只有從1963年才開始,一塊豎立於瓊林金門古官道旁,讓金門與景德鎮連接的歷史性石碑,係清道光十年(一八三○),總兵楊繼勳勒石的示禁碑,只有短短四十四個字,主要內容是禁止太武山等處攻挖山石,違者准許該汛目地保或附近居民孥拿送請官府究辦。 地方文史工作者陳長志指出,石碑記載前清金門一段已消失的產業活動,說的是金門生產青花瓷用釉的重要原料「碗青」,也稱「碗藥」。 清朝的《金門志》卷二《分域略》《物貨》中,對當時金門所產「碗青」有相當清楚的記載: 碗青:生金門地中,平林、後湖等鄉多有之,居民穴位地採取,用以染畫磁器。大如碗,小如彈,佳者百斤值銀數十兩,下者數兩,但虧損地脈,敢宜禁止。從這條記述來看,「碗青」是相當有價值的釉藥,品質好的一百斤值幾十兩銀子。 《泉州府馬巷廳志》有以下的記載: 碗青,金門、古湖、瓊林掘井口取之。江西景德鎮及德化、寧德各窯所需。 「碗青」這種青料發色後,在釉料濃處會凹陷而呈現放射狀的雀爪紋,這本來是這種青料的瑕疵,但德化的畫工卻利用這個特點來表現山石、樹木與人物衣褶的紋路,反而成為一種優點,所以造成價高難得,以致居民濫挖,於是有禁止之議。 所以說目前市面上有不少的清代古瓷都與金門有關。 而許多縣級或是旅台陶藝師、陶藝彩繪師,都與金門陶瓷廠有關,如金門陶瓷達人-顏達仁老師就是在金門陶瓷廠創廠時就進入服務。 而除了本島縣籍陶藝大師眾多外,旅台鄉親,金僑,也有許多著名的陶藝師,近代就有如已故旅星金僑莊心珍(祖籍金門),旅星金僑:李福南(祖籍:金門復國墩)、旅台鄉親:吳國榮(祖籍金門烈嶼)、旅台鄉親:陳亞馨(金門籍,陶藝彩繪師),旅台鄉親:林明體(金門籍,擅長釉藥,有釉藥大師之美稱)等許多傑出陶藝大師,這些陶藝老師,平日精粹自身的技法,走入社區、走入校園,推廣陶藝文化,將陶藝眾多好處帶入生活中,舒緩許多人的身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