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台灣訊】 中華金門公共事務協進會 召開理監事會議及辦理自強活動
中華金門公共事務協進會於112年3月12日於台北市文山區義興樓餐廳,召開第四屆第六次理監事聯席會議,及辦理年度自強活動﹝景美仙跡岩登山步道﹞健行之旅。 該會議由理事長洪國興主持,會議討論年度拜訪母縣金門縣政府暨金門縣議會等相關行程規劃事宜交換意見與會務導入物聯網協會推廣社團管理平台APP,進行會務資訊管理試用計畫討論等重大議題。 本次會議經過與會理監事幹部熱烈討論,充分表達意見,綜合整理達成以下共識決議: 一、疫情三年,嚴重干擾會務常態化活動,尤其是回母縣拜訪公務機關與慈善機構,進行交流活動,請秘書長蒐集大家的意見規劃行程。 二、會務資訊化建置網站有其必要性,在台灣金門同鄉總會尚未完成規劃建置前,徵詢本會專精資訊專業人員意見,引進物聯網協會推廣社團管理平台APP,進行會務資訊管理試用。 三、擴大徵求吸收本縣籍在台優秀人才,引介入會,活絡組織,強化會務代表功能。 該次活動理監事會議與自強活動健行相結合,參與活動成員可以健行登山、親近山林,有益身心健康。行程間成員間可以相互間交換意見,不論公私話題,都可以互相關心,互動間備覺親切溫馨。活動圓滿達成。
-
《浯事浯聞》百年來的金門婦女們相互扶持 顧家顧族顧文化
◎整理撰稿:邱翌瑄 3月8日,天微亮,就看到一群婦女紛紛推著推車,帶著工具紛紛準備下海到石蚵田裡去採蚵或到田裡農忙,同時不少媽媽已經在家裡忙著孩子,準備孩子早餐,準備帶小孩上學去。 國際婦女節的這一天,我國沒有放假,身為婦女的她們依然忙著家務、農務、孩子、職場、甚至是家族事業。 但在國際婦女節前夕,金門縣政府特地在金湖飯店,舉辦了一場專屬於金門的溫馨表揚會「2023年度模範婦女、模範婆媳表揚活動」會中頒獎表揚14位模範婦女暨5對模範婆媳,獲獎人幾乎都是全家動員,陪著婆婆、媽媽、阿嬤或老婆一起上台領獎,分享喜悅的溫馨時刻。其中模範婆媳的部分是再次深刻地展現出金門的百年歷史的島嶼之歌。 金門本是桃花源,無奈在清初時期自然環境被人為破壞後,大樹被砍伐殆盡,風沙四起,從此之後大地難以蓄水農作,雖四處環海,但漁業資源欠佳,加上幅員狹窄,自然環境發生變化,導致土地貧瘠,又受雨量稀少的限制,只能產少量的蔬菜雜糧。 數百年來,島民生活艱困,為了延續家族,大多會選擇遠渡重洋,異鄉求生。如三百多年前移居台灣澎湖,或是近一百多年遠渡南洋。 為了家族延續,男人遠渡打拚,女子留家操持家中事務,延續家族血脈,這也讓許多金門媳婦身兼父職教養兒孫,而當戰爭來臨之時,除了要安頓好一家老小外,還要想辦法找到謀生之道,讓家中老小有頓餐食,民國81年解除戰地任務後,迎來的又是一波金門的大轉變,從鎖島到兩岸橋樑。 或許就是這樣的理事背景,讓金門的女子們有著無比的韌性,婆媳之間相互扶持協助,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而在朱子曾講學的金門島上生活的她們,更明白道德是自己內心的那把尺,默默地依循著朱子當年的治家格言,治理家事協助族事。 在這一次模範婆媳裡有一位李罔詩阿嬤,家扶中心形容她是金門的陳樹菊,原來在民國101年的時候當年李罔詩才60歲,卻種菜賣菜10年,並完成了一次性捐贈新台幣10萬元的心願,而且李罔詩其實從民國94年就有陸陸續續挹注縣家庭扶助中心扶助弱勢家庭青少年的經費。 李罔詩分享:「以前照顧公婆時比較忙,在他們百年之後有較多的時間,因此民國90年我開始整理家裡菜園後種植各種蔬菜,一來可以吃,二來可以擺起小菜攤販售,我的兒子女兒都有謀生能力,工作還不錯,這是上天的保佑,所以我想賣菜做公益,這是我一個心願。」 而阿嬤說當年賣菜做公益圓了夢想,要感謝許多人一起相挺,從賣菜的位置就是一個美好的開始,那個位置是明昌針車行老闆娘蔡翠淑無償提供給她的,並且還成為她的主顧,也要感謝先生挺她到底,協助整地,除草等工作,李罔詩阿嬤言語中對許多人事物都充滿感謝,而這也是在金門婦女身上常見的特質之一。 是啊,走過日本手時代、走過砲戰、大戰、走過戰地政務時的金門,這些阿嬤對於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見解與看法,歲月在她們身上留下的不只是皺紋還有睿智。 而這樣的睿智也讓許多金門婦女為了島家,他們願意利用時間出來從事志工服務,在許多金門國小都可以看到導護媽媽、志工媽媽的身影,其中有不少是志工阿嬤,他們數年如一日協助兒童交通安全,不論颳風下雨或是霸王級寒流的到來,他們永遠都是提前站在路口,協助兒童入校、離校,因為孩子是金門的寶貝。 走入聚落,可以看見年輕金門女青年,願意在假期返金跟著族中長輩學習石蚵文化,宗教祭拜儀式等,年輕一輩的分享說:「因為阿嬤很有智慧引導我們去學習,而且從小就看到阿嬤們這樣做,就覺得自己一定要這樣學。」或許這就是淺移默化的真諦。 就是這樣睿智,讓金門生養不息。也在無形中保存了許多金門常民文化,金門的婦女,當真是金門文化的守護者。 而在異鄉茁壯的金門女性,同樣也異鄉綻放出屬於他們血液中金門婦女光彩,從台灣、澎湖到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美國、英國、有許多很棒的女子,在金門原生家庭的引導下,在屬於各行各樣綻放出屬於金門女性特質的光芒,不管是過去或是現在,我們的食衣住行很可能就是來自這些金門女子的努力,大疫情後的第一個婦女節,讓我們一起拿下口罩,大聲的跟她們說:「謝謝妳(您)。」 *以此文感謝所有在各行各業默默奉獻的婦女,謝謝她們,燃燒生命奉獻家庭與社會。
-
《星期人物》國際電影圈內的斜槓媽媽導演陳翠梅
◎編輯撰稿:邱翌瑄 姓 名:陳翠梅 出生年:1978年10月 祖籍:金門 出生地:馬來西亞彭亨州關丹 學歷:馬六甲多媒體大學電影和動畫專業 身分:母親、馬來西亞與華人圈內著名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 主要成就: 第1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 第1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協會獎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 奧博豪森短片影展大獎 克萊蒙費朗短片電影節大獎 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會大獎 主要獲獎作品: 新浪潮獎:陳翠梅《莫失莫忘》、楊恆《檳榔》 新浪潮(國際影評人協會獎):陳翠梅《莫失莫忘》 陳翠梅的自我介紹網頁上是這樣寫自己的:「5歲時,陳翠梅做了一個小木凳。8歲時,她開著一輛皮卡(車)撞上了一根柱子。9歲時,她印刷了一本兒童雜誌。12歲時,她讀完了一本百科全書。17歲時,她在一份學生週報上開設專欄。21歲時,她獲得了動畫學位(大學)。27歲時,她製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愛征服一切》。38歲時,她生下了一個孩子。41歲時,她決定學習武術。」 沒錯,8歲的時候開著一台車,撞上一根柱子,如果這是你咕囊著為何小朋友可以開車,那接下來這個故事,會讓你更了解陳翠梅的家庭背景。 陳翠梅與馬來西亞家鄉蛇河村有著密切的淵源,這裡不但是她成長的地方,也是她見證家族生意起落及環境污染的經過。 陳翠梅的家族故事 陳翠梅的爺爺是金門人,年輕時到南洋闖蕩,先在新加坡工作,後遷移至關丹蛇河村,在一家從事漁業的華人工廠擔任書記。爺爺過後自立門戶,先在遮拉丁置業,過後搬回蛇河村。 陳翠梅說:1950年的金門炮戰時期,許多金門人到南洋求生,當時8歲的父親跟隨婆婆到關丹尋找爺爺,並留下組織家庭,也承繼了爺爺的漁業生意。不過,爺爺不打算長居大馬,想在金門戰亂平息時回家鄉生活,所以,爺爺一直沒有替父親申請身份證,直到父親四十多歲後才正式取得公民權。」 陳翠梅兒時成長的蛇河村只有兩家華人,他們都能說得一口流利的馬來文,所以,他們都是村民所熟悉的「聞人」(名人或頭人的意思)。 父親開明的教育是陳翠梅的養分 陳翠梅說很多人形容她很有行動力,且無所懼,但她覺得自己是一個悲觀的人,是父親的開明教育,讓她學會勇敢面對一切,是她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我的父親是那種敢敢放手讓你去試的人,例如教你游泳,他會鬆手丟你下海,在斜坡騎腳車時也會放手讓你去平衡,即使你跌倒,他也不會扶你,讓你自己站起來,因為他的想法是,你自然就會的。』 就因為父親的開明教育方式,讓她更快從跌倒中學會爬起來,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堅強面對,當然前面陳翠梅自述中的「她開著一輛皮卡(車)撞上了一根柱子」就是陳爸爸所准許的嘗試。 陳爸爸一直伴隨著陳翠梅成長,深深影響兒女們,這也是為何翠梅的言談中不時流露對父親的敬仰。只可惜,父女情只有短短20年不到,翠梅的父親和小弟因為一場意外永遠離開了。 所以在事業與孩子之間,陳翠梅說:「當然是孩子!任何事物都比不上親子的關係。」所以當陳翠梅有了小孩後,她毅然放棄一些重大的合作案,陪伴孩子,但是陳翠梅也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業跟親子中取得平衡,在拍攝「野蠻人入侵」的片場中可以見到她小兒子的身影,母子的互動很親密溫暖。 近作:野蠻人入侵 2022年陳翠梅的最新一部電影「野蠻人入侵」在台上映,劇情講述:陳翠梅使出渾身解數演出,從失婚女星變身功夫女打仔。講述息影10年的失婚女星,獲邀復出主演動作巨片,她學成武術後赫然發現男主角竟是她的前夫,在決定罷演前,兒子突遭綁架,逼她以剛學成的武術全力還擊……。 陳翠梅在《野蠻人入侵》不僅身兼導演及編劇,還身兼女主角挑戰武打戲,她在拍攝前接受數月武術訓練,甚至遠赴菲律賓學習短棍武術,拍攝現場幾乎不用替身,而這部戲的劇情,也是陳翠梅生兒育兒後的人生體驗,她將經驗轉譯出這部電影,該部電影勾動引起許多媽媽的心,同時這部電影有譽為去性別角色、族群去疆界化的土腔電影,真實的寫照金僑二代、三代在馬來西亞、印尼等所面臨到身份自我認同的拉扯。 電影獎得獎了,不代表就成功了。 《野蠻人入侵》榮獲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審大獎,而陳翠梅許多作品也紛紛得到國際間的肯定,但因見證了家族的起落,陳翠梅對於自己製作的微電影或長片電影的得獎,都是認真看待,不因此而自滿,因為陳翠梅認為電影圈很小,世界很大,陳翠梅想走一條路,走一條與自然共存的路,讓美好的地球、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相同相異用影像展現出來,而祖籍金門的她也有一個拍攝願望是關於金門的故事,而這個願望已經逐漸成形。
-
《異鄉鬢影》臺灣金門同鄉會總會獎學金 鼓勵旅臺學子就讀金大
◎編輯撰稿:邱翌瑄 國立金門大學為鼓勵優秀旅臺「金二代」、「金三代」,返回金門故鄉接受良好高等教育,並讓年輕世代與金門母島聯繫更緊密;4年來臺灣金門同鄉會總會各友會,在創會總會長李台山及總會長楊維居等人號召之下,多位旅臺鄉親已捐款300多萬元給金門大學,做為該校旅臺金門同鄉會會員暨子女入學獎助學金的基金,迄今已有28名旅臺金門學子領取該項獎學金,實施成效良好。 近期大學學測成績單已寄發,高三學生正在準備選填志願,歡迎旅台鄉親子女選擇金門大學,返回故鄉接受優質的高等教育,並讓新一代的旅台金門鄉親與故鄉有更深的連結。金門大學有17個學系,各系都有發展特色,請全台各地的金門同鄉會,大家鼓勵子女、孫子女返金就讀。 國立金門大學旅臺金門同鄉會會員暨子女入學獎助學金申請要點https://reurl.cc/pLLAml
-
《星期人物》洪松男 不求自身長青 奉獻農技 推動畜牧產業
姓 名:洪松男 父 親:洪春立 出生年:1941年2月28日 仙逝年:2022年10月11日 祖籍:烈嶼青岐 出生地:台灣屏東 經歷: 民國55年臺灣大學畜牧業畢業 屏東市中正國中教師 私立屏信中學校長 高雄甲仙國中教師 駐哥斯大黎加農業技術團團員 台南農校畜牧獸醫教師退休 洪松男的家族史,是一本金門人遷台歷史家族史,洪松男的祖上為小金門青岐,明末清初時先遷移到澎湖西嶼尖山,後約在民國初年由洪松男的父親-洪春立先從澎湖遷移到嘉義,最後落腳在屏東開枝散葉。 洪松男1941年出生,他的一生經歷過幼年的日據時代、民初時期、戒嚴時期等。洪松男的兒子洪啟元形容他父親一生熱愛學習,舉凡國語、台語、客語、日語、英語、西班牙語皆能與母語人士對話。且對新的事物絕不退縮,在與他同輩的眼裡,他是一位科技高手,Pad達人,能運用iPad豐富的App來學習、來查詢,甚至是P圖上傳。 洪松男熱愛挑戰新的事物,從他年輕時自願成為駐哥斯大黎加農業技術團就可以知道,並且是民國70年左右就隨農技團前進哥斯大黎加協助該國畜牧產業的萌芽。 當時洪松男與同校同科畢業的潘博光,一起教導、協助該國示範農場的農民養護豬隻,協助飼料的製作與調配,並教導當地農民如何調配適合豬隻食用的飼料配方。 農技團團員回憶當時分享,那時候在哥斯大黎加示範農場的豬都有編號,每頭小豬的父親是誰,母親是誰,都有詳細的記錄,據以試驗、繁殖優良的下一代,也避免近親繁殖。有的母豬產後沒有奶,技師會給它們打刺激腦下垂體前葉的賀爾蒙針,以促進乳汁分泌。 除了這些繁瑣的工作,附近農戶豬隻的醫療保健,也都是洪松男他們的工作,洪松男他們也意識到如果養殖戶再增加,可能就顧不過來了。因此中後期洪松男他們常在示範農場內辦講習班,期許訓練出一些學員來,好分擔這些工作,最起碼也可以增加農戶他們飼養上的知識,因為生活習性的不同,加上農友對於養豬所知有限,又疏於觀察,往往豬病了也不知道,養豬技師發現時,有些已耽誤過久,造成豬隻死亡。但是一條豬隻的死亡在當時是極大的損失,所以洪松男與潘博光兩位養豬技師平時真是疲於奔命,除了要授課、照顧示範農場的豬隻、調配飼料、還要巡邏周邊示範點的豬隻圈養狀況。 每天就是在這樣極度忙碌的過程中度過,洪松男曾回憶分享,在擔任養豬技師時面對該國的農友學生,常有又好氣又好笑的事情發生,例如有的農戶養著養著不耐煩了,或者想用錢了,也不管豬隻的大小,也不知豬正值長得最快的階段,就急著出售,因為深知他們(哥斯大黎加農友)性格,所以必須隨時注意,並時刻提醒他們,以免發生這種不合經濟效益的飼養,就像在要求小朋友不要吃掉做蛋糕的糖一樣,值得欣慰的是這些農家學生對他們農技團的這群團員老師有著敬畏之心,叫他們不准賣,他們就不會去賣,等他離開哥斯大黎加前,已經有許多種子學生,還有很多小朋友不希望他們離開,而當時農技團所做的一切都是了改善哥斯大黎加的基礎經濟。四十年過去了,目前哥斯大黎加的養豬畜牧業經濟產值約計台幣10億以上。 洪松男返國後任教於台南農校畜牧獸醫教師,教育台灣畜牧產業種子,培養專才人員,推廣友善畜牧,直到退休,退休後的生活依然是充實的,他協助推廣全人教育,鼓勵同為退休人的教師群,走入人群擔任志工、進入社大學習新的知識。 他鼓勵子孫認真學習,培養興趣,推動美學教育等,而他也學習應用新科技,開立社群媒體,透過APP修圖軟體,配上他擅長的多國語言能力,製作多國語言圖卡,分享多國語言之間有趣的故通性,藉此勾起人們對學習的興趣。 洪松男曾對後進說:「我這一生走過許多事件,出生於228,也見證過228,去過遙遠的國家,有著讓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國際家人,有些事件與感觸在時代的洪流裡,我無法說得清楚,但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學習不會害人的。學習更可以協助人走向光明,我們的祖訓其中一條就是勤讀書,勤讀書明事理,這是重要的。」 洪松男的出生是金門人遷台歷史中的落地生根,而他奉獻農技團的過程是大同共好的展現,他離世前,所有子孫在他的床邊,感謝他對家族的奉獻與兒孫的教育,是父道的溫潤。最後他留給子孫的還是那句話「學無止境、學習是最好的一件事。」更是展現出金門人對「學」的渴望是深深烙印在靈魂裡。
-
《浯事浯聞》臺灣金門館 一府二鹿三艋舺 道出金門百年遷台史
「一府二鹿三艋舺」為清代台灣有三大港市。一府代表今臺南安平區與中西地段,二鹿是指今日彰化縣鹿港鎮,艋舺則在今日臺北市萬華區。這三大港市的形成反應出清代臺灣通商口岸繁盛鼎立的景象,也中可以看出臺灣是由南到北的漸進發展歷程。 而在這三個台灣發展歷史重要的港市都有【金門館】的設立。 一府的金門館 去年10月5日台南市政府發布一個重要的消息,由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挖掘安平劍獅埕,陸續挖掘出荷蘭時期大員市鎮街區、清代金門館遺構,堪稱台南400年歷史溯源重大發現,並期許2024年迎接台南建城400年之際,現地展示相關考古文物。 挖掘出土清代鋪面遺構,經比對史料,研判是金門館。金門館是清代實行班兵制度時,由輪流來台駐守班兵以部隊為單位建造,安平原有閩安館、提標館、海山館、金門館、烽火館等5處,目前僅存海山館。而這一挖掘出土更是對比出清代時期金門軍政上的重要性。 二鹿的金門館 而去年3月7日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彰化縣定古蹟鹿港金門館,因自然災害及生物因素逐漸損壞,彰化縣政府特地爭取經費辦理修復工程,閉館一年,原訂本年度3月竣工,目前修復工程已經接近尾聲,而今年也正是彰化縣政府建縣300年,相信鹿港金門館的修復完工,會讓更多人明白彰化與金門之間的歷史脈絡。 鹿港金門館主祀蘇府王爺,為金門人士及福建水師所祭祀的神祇。清嘉慶年間,信士供奉蘇府王爺神祇自臺灣府城經鹿港,將神像留在此地供奉。嘉慶10年(1805年)鹿港仕紳許樂三命其子薄賣房舍,做為蘇府王爺的廟宇,並整修為「班兵伙館」使用,在清末時改稱金門館。 鹿港金門館因建築形式非常具有歷史特殊性及稀少性,極富歷史文化價值,被彰化縣政府在2000年指定為縣定古蹟。 鹿港鎮長許志宏曾表示,鹿港金門館是鹿港極具代表性的會館,不管是建造的技術或是呈現當年金門人來到鹿港的經商、開墾的遷移歷史,都深具意義,而其建築的雕刻之美,更是一棟活生生的中華民間故事的故事館,期許修復之後,能重現當年金門館的輝煌。 而金門館主委洪丕炎與龍山里長陳永祥也分享,鹿港金門館蘊含兩百多年的祭祀、同鄉會、住宅等社會性功能,也是目前中南部清代金門館最完整的一座,其中文史資料更是豐富,從中可以看見金門自清代以來的金門遷移史,因此被指定為縣定古蹟。 而從耆老的分享中,採訪團隊收到一個很溫暖的故事:鹿港金門館一開始是金門後浦仕紳許樂三的宅邸,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前已存在,當時許樂三來到鹿港據說是經商與主持鹿港龍山寺建構。 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福康安率大軍自鹿港登陸處理林爽文事件以及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平水師左營遊擊(註)一員移駐鹿港後,鹿港增加了不少來自金門的兵丁,遂有建館並奉祀其神祇蘇王爺之需要,嘉慶十年(1805年)許樂三命其子將住居薄賣改為浯江館,但並非只有金門人士可在此休憩,〈重建浯江館碑記〉便提到說「故凡官兵斯鎮及弁丁輿夫、彼都人士,無不憩息其間」從中便可感受到金門先人們的敦厚待人精神。 鹿港的金門館內供奉的是分香自金門東門內校場觀德堂的蘇府王爺,其祖廟往上追溯是金門新頭聚落的伍德宮。 註:遊擊為中國古代的一種武官官階 三艋舺的金門館 而艋舺的金門館也是主祭祀蘇府王爺,目前為私人廟宇,由祖籍金門的王姓族人所祭拜,其蘇府王爺的分靈也是來自金門的新頭伍德宮。 有別於鹿港金門館,艋舺的金門館經歷過數次遷移。時間追溯到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發難,聲勢浩大。清廷派協辦大學士嘉勇公福康安,統率十萬大軍,並由金門提調水師左右兩營來臺帄亂,水師官兵由「伍德宮」恭請蘇大王神像,護軍渡海,遂於臺灣艋舺建廟立祀。 「艋舺金門館」由金門人王士仁等奉調戍守艋舺為兵,駐紮於艋舺兵盤埔,亦名營盤埔,俗稱協右,即今龍山國中校址,王士仁等兵勇就在營旁建金門館,以為共伙及祀蘇府王爺-蘇永盛,並聯誼金門鄉人。西元一八九五年(民國前十七年)清廷割臺予日本;民國前十三年,日本買充該地為日本警官訓練所,金門館只好遷到蓮花池街,後廟地被徵收建老松國小,乃再遷於現址。(現址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81巷4弄3號) 或許也因為隱藏於民宅之中,艋舺金門館對比周邊廟宇,受到的文化衝擊較小,至今仍保持古早風貌,這是在台北極為難得且值得慶幸之事。 金門人對台澎的影響之大 從「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金門館中的歷史脈絡,不管金門軍官、捐贈宅第的許樂三、開台進士鄭用錫到近代戰爭史,處處都可以看到金門人的蹤跡,看見金門的閩南文化、建築風格在臺灣各地的顯現,而從中我們可以得知金門之於臺灣,不只是在近代戰爭史期為前線,其實早在明清時期,已是守護的角色。而更多的是文化的傳遞與輸出,從建築、從信仰、從日常。在無形之中將金門閩南文化融入了台灣原本的文化之中。 而這當中有許多金門先人早已在清朝時期就遷移至澎湖、台灣發展,除本次報導中有敘述到開台進士外,另外還有開澎進士-蔡廷蘭也是金門人,從這當中可以發現,金門其實早在明清時期已扮演起兩岸橋樑及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
《異鄉鬢影》
島嶼時光電子書 已無料上線歡迎大家踴躍分享 ﹝台灣訊﹞ 金門與馬祖,雖然一個屬於閩南文化系統、一個屬於閩東文化系統,但是在長時間的戰地任務時光洪流裡,早已讓金門與馬祖成為難兄難弟,情同手足。 尤其在我國行政區域劃分上,金馬都是被串接在一起的;島嶼時光本書就是由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委託知名文學作家張姿慧主編,邀集金馬兩地共計23位作家共同參與,同時結合在地攝影師精彩的攝影作品,協力出版《島嶼時光》這本精彩的金門馬祖旅遊文學書。 書寫區域涵蓋金門烈嶼、金城、金寧、金湖、金沙五個鄉鎮與馬祖東引、南竿、北竿,搭配許小西、王傳信、黃邦培三位在地攝影師的攝影作品,成就了一本圖文並茂的金馬旅遊指標書。 而每一位作者以原鄉為出發,將個人的情感經驗及與土地的連結,化成一篇篇動人的文字,篇篇動人,搭配吸睛的風景美照,讀來令人為之嚮往,也讓讀者對金門馬祖有了更深層的認識。這是一本具深度的旅遊書,也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散文書,更是每一位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離島作家對故鄉最深情的書寫,值得大家細細閱讀。 其電子版已於2月20日上線,歡迎大家掃碼閱讀,並分享給海外親朋好友,讓更多人認識金馬之美,品金馬文化之淳。 線上電子書網址連結:https://reurl.cc/jl19q2
-
《浯事浯聞》溫然堅韌 書寫金門 國際書展上的金門人
本月5日2023台北國際書展圓滿落幕,展期期間突破50萬5千人次逛書展,購買書籍等商品,書展上有許多縣籍作家、創作家、設計作家的創作出版,如閃耀星星在書展展售,其中也不乏金門人創辦的出版社在其中持續推動我國閱讀及文化滾動,其中有許多出版社透過線上的方式,一起參加該盛會,三采文化就是線上書展。 三采文化的創辦人是張輝明是金門島親,而三采文化自1990年創辦至今超過了33年,今年推出2023三采網路國際書展,響應文化部今年的主題-閱讀的多重宇宙,讓國人有更多的選擇。 三采文化所出版的作家群裡也有一位新生代作家是金門人,那就是黃山料,黃山料的作品-《好好生活慢慢相遇》為2021年誠品書店年度暢銷冠軍,近期的作品《餘生是你 晚點沒關係+那女孩對我說+好好再見 不負遇見》也配合三采文化線上書展推出優惠活動。 另外縣籍作家X詩人的吳鈞堯的最新詩集-《靜靜如霜》與去年度榮獲博客來文學類暢銷新書排行榜第一、二名10天的新生代高年級作家蔡榮根的小說處女作《狼煙未燼》也配合博客來國際書展,做線上推廣。 在眾多書籍當中,映入眼簾的,一定是一本書的封面,而以封面設計師廣為人知的翁翁,在書展上有許多書籍的封面就是出自他手,翁翁本名翁國鈞,金門人,是作家也是詩人,親手設計過的出版品高達6000餘冊,曾有研究金門書籍的讀者分享,十本金門專書,一定會有四本是翁翁設計的,如果是翁翁設計的,那不用看內容,一定先買再說,可見其風格與對書籍的專注深受許多人喜愛與肯定。 隨著國際書展圓滿結束,文化部也在本月16日推出了一些系列文化振興計畫,政策中廣發成年禮金並擴大到疫情前的成年青年,從原定18歲以內,擴大到21歲,其中一條政策是至獨立書店購書將加發購書點數,並鼓勵縣市轄內書店串連辦理書展、書市、主題活動等;支持故事內容開發;以及規劃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相關遊程、辦理文化觀光串連、社區見學體驗行動計畫等,帶動地方文化觀光、小型藝文消費產業復甦。 這一項政策一推出,吸引許多少年、青年紛紛開始規劃自己想購買的書籍,並且詢問認識的獨立書店喜愛的書籍,找尋最雙贏的購書方式。 而去年度金門縣政府推出金門系列專書金門村史-楊秉訓「湖下村志-湖清峰翠慶雲出」、陳永富「錦浦榮光.西浦頭村史」、林怡種「宰相的故鄉-后壟」、王振漢/歐陽文章/歐陽金垵「首閩開科.忠孝傳家《歐厝》村史」、呂允在/孫國欽「烈嶼東坑古今敘事」、陳自強/陳金魁/陳忠俊「山外村史-山外的黃金歲月」六本。以及補助個人出版陳長慶「浯鄉縮影-陳長慶散文集(2014~2021)」、顏湘芬「寫給古厝的情書」、黃主真/孫佩筠「牛角姐姐的公車週記:3號」、楊玉蘭/陳蘋妤「魚鷹幫我一個忙」、林馬騰「老兵故事:悲壯的歲月」、吳鼎仁「浯鼎詩影」、林金榮「浯島吾民」、洪明標「島鄉畫影-洪明標金門鄉野畫輯」、洪明傑「王爺廟旁糊紙店」、倪振金「古風草堂」、林益彰「金門囡仔.神-浯島行旅新詩集」、王宏男「島嶼上的集體記憶」、林玉寶(寒玉)「那段難忘的歲月-浯鄉人物專訪」、王建裕「失落的歲月」、楊忠海「榕樹下」及林本源「金門烈嶼宋江陣」等十六位作家作品,據了解也有許多讀者跨海詢問金門獨立書店該相關金門專書是否會配合文化禮金政策,準備預購相關書籍,從此足見金門閱讀之風的深厚是烙印在基因裡。 而本月21日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主辦的第三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於上午舉行頒獎典禮,副縣長李文良、教育處長孫麗琪、各組多位評審,以及學校校長和家長、得獎學生踴躍出席參加。 本次徵文比賽共有234件作品競逐獎項,而教育處更在本次青少年文學獎的頒獎典禮後,安排了經驗分享交流時間,從中可以看見不管是政府、文壇,或私部門,都紛紛投入讓金門新一代的創作者萌芽的基礎教育中,從中也有許多屬於由金門人創辦的出版社如三采文化、墨言文化也為此而推動,金門的文風鼎盛就是在這樣以大帶小、公私部門合作、相互扶持中所積累而出。
-
《星期人物》黃山料用千瘡百孔的心筆寫出新一代的情感
姓名:黃山料 父親:黃思駒 母親:趙惠瑩 出生年:西元1992年 出生地:金門 現居地:台北市 學歷: 2010年國立金門高級中學畢業 2014年台北私立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畢業 經歷: 2017年創立粉絲頁同名YouTube「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訂閱量約17.3萬,其主題為人物採訪記錄,已於2021歇業。 2019年 《漂流青年》 2021年5月第一本創作《好好生活 慢慢相遇:30歲,想把溫柔留給自己》此書為誠品書店「台灣十大暢銷書排行榜」心理勵志類的第一名 2021年12月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好好再見 不負遇見》,屬於青春戀愛小說 2019年 《漂流青年》 2022年 《那女孩對我說》 2022年 《餘生是你 晚點沒關係》 黃山料—一位誕生於金門的小孩,不斷地新興行業中尋找自己,最終回到金門文化的根本-書寫。 2014年在新銳服裝設計界中有一件大事,實踐大學的學生一舉拿下倫敦畢業生時裝周首獎。當時轟動整個時裝界,而這位當時拿下首獎的學生就是誕生於金門的黃山料。 當時很多人都以為黃山料這一生就是為天生的服裝設計師,其實並沒有,服完兵役後,2017年黃山料毅然而然轉身投入當時的新媒體產業-YouTube與同伴創立「一件襯衫」新媒體公司,主要內容以人物專訪、台灣新一代職人為主,2019年時才二十六歲的黃山料,他透過「一件襯衫」頻道,每週報導一則人物故事的方式,帶著大家認識台灣各角落中,在各行各業努力走出自己道路的人們,這個平台在2017~2019期間內,平台累積超過二十萬粉絲,觸及高達兩千萬的華語人口。 而,「一件襯衫」是以人為主體,以描述城市中發生的故事,因此也被譽為最有溫度的影音媒體。而「一件襯衫」從二○一七年開站到歇業目前止,報導了百餘位的台灣職人,同時也藉由影片號召更多年輕人找到熱忱、活出自己的人生。當中一則故事最高的觀看人次更有超過五百萬,觸及人數達到兩千萬人之多。2019年黃山料更因此獲得與台灣創業家-郭台銘與其一起早餐會的相見會。 2020年黃山料退出了「一件襯衫」公司,轉身投入專心創作,原來早在2019年,黃山料就創作出第一本書《漂流青年》這是屬於黃山料自己的第一本書,也是書寫他自己紀錄自己從上大學、參加服裝設計比賽、當兵、求職、進入職場、離職創業、以及創業過程的故事。 根據書中的說法,就讀服裝設計系的黃山料大學畢業前獲得了倫敦服裝設計時裝周的冠軍,然而這樣的榮耀和光環並沒有讓他後來的路走得順遂;相反的,他出社會後還是得和其他人一樣,投一百多份履歷,只為謀得一份再普通不過的上班族工作。 《漂流青年》中的黃山料,九成的時間都在承受挫折,接連不斷的受到打擊讓他懷疑自己,看不到未來的日子讓他恐懼,然而,日子還是得過,當你還在猶豫挫折時,太陽依然升起,世界也不會為你而停下。 當全世界都不看好你時,唯一能讓你依靠著繼續前進的,是「信念」這是黃山料在書中的其中一句。 或許從中就可以知道黃山料的人生信仰是「活出自己」,正如黃山料家鄉-金門榜林圓環的精神標語「將思想化為信仰」一步步走下去,才有辦法「活出自己」。 從書寫過程中,黃山料寫出1990年後出生的他們情感與心情,用看似正能量的文字實際上卻是千瘡百孔後的體悟,寫出城市的情感中最深的人性與自我情感的歸屬,而黃山料後續的戀愛小說橫跨了許多情感的界線,也橫跨了性別,也點出愛的百態,或許這就是黃山料的小說可以被譽為「低迷書市裡的一顆星星」。
-
《異鄉鬢影》
﹝台灣訊﹞ 中華金門旅臺許氏宗親會112年春節團拜圓滿成功 中華金門旅臺許氏宗親會於本月19日(星期日)在臺北市政府B1府宴餐廳(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舉辦112年春節團拜聯誼活動。共有來自臺灣台北地區、台中、高雄、金門、新加坡各地的貴賓、宗親3百餘人聚在一起,席開三十四桌,參加春節團拜。會中除宗親相互拜年,祈求兔年更興旺,並贈送出席人員每人發財金幣一枚。活動在理事長許丕揚宣布下開始。春節團拜在各界贈送禮品摸彩及載歌載舞中結束,活動圓滿落幕。 ﹝新加坡訊﹞ 二月二 開浯恩主牧馬侯陳淵聖誕 方主席率隊祭拜 農曆二月二日除了是土地公生日外,也是金門開浯恩主牧馬侯陳淵聖誕千秋,新加坡金門會館方耀明主席帶領會館董事在會館四樓孚濟廟主持恩主公祭禮儀式,透過祭拜禮儀感念金門先祖的辛勞與恩典,祭拜儀式莊嚴隆重,更加體現新加坡金門會館的團結及不忘根本的文化精神。
-
《星期人物》從愛馬素描到史詩級繪本創作-李如青將創作奉獻給未來的主人翁
姓名:李如青(本名:李懿倫) 父親:李自武 母親:蔡翠芬 出生年:1962.07.28 出生地:金門縣金城鎮 現居地:台北永和 學歷: 莒光國小 金城國小 金城國中 金門高中 國立藝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前身) 經歷: 廣告人十來年 策展設計師 繪本創作家 創作作品:《那魯》、《勇12:戰鴿的故事》、《雄獅堡最後的衛兵》、《紋山》、《旗魚王》、《拐杖狗》、《牆》、《禁區》、《鄭和下西洋的秘密》《最後的戰象:大兵林旺三部曲》等繪本,分別獲得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類最佳圖畫書獎、「好書大家讀」等獎項。 本月26日是我國長期明星動物-林旺大象爺爺的冥誕106歲的生日,大象林旺是陪伴我國至少3代民眾記憶的巨星,長達86年的生命歲月,林旺的身影從緬甸叢林開始,到後來修築滇緬公路,在廣州迎接抗戰勝利的歡呼聲,最後落腳臺灣。林旺不僅見證國家發展重要歷史,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永恆回憶。 而同樣在戰地金門誕生的李如青,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我國戰爭史與和平的可貴,在去年-林旺大象冥誕105歲的生日前夕出版了:最後的戰象:大兵林旺三部曲。 李如青表示早在2007年完成首部作品《那魯》時,即已動念創作《大兵林旺》的故事,他針對林旺進行相關史料背景的考察,前後耗時10年,才完成這部史詩巨作。 「我覺得送給孩子最好的絕對不會是答案,而是問題,因為只有他自己找到答案,才是真正的答案,所以我只提供線索,這個線索讓他覺得:『哎呀~有意思。』孩子自己起了念頭想去挖、想去鑽,這就是我創作繪本真正的用意。」李如青談起繪本創作最重要的心念與核心,就是打開小小閱讀者的那一份想要去挖掘的熱誠。 以史詩級豪邁雄渾風格見長的金鼎獎繪本作家李如青本名李懿倫,從小成長於金城鎮莒光樓至雄獅堡一區。 李如青談起自己的繪畫啟蒙,源自民國五十四年五月四日,第一屆金門縣運動大會的前夕,一場賽馬的練習賽在當初金門運動場(金門高中現址)舉行,那時年僅3歲的李如青,站在場邊看著兩匹賽馬正在練習,那畫面對小小年紀的他太震撼了,說不出是興奮還是驚愕,他深深愛上這神秘的動物,賽事過後,他一直盧著家人要養馬,家人問他:「家裡小小的,要養在哪裡?!」李如青說:「我負責養,他跟我上閣樓睡覺。」家人聽到後哭笑不得,而這時李如青也展現出他強大的毅力與耐力,一邊盧著家人,一邊開始畫馬貼滿他的小閣樓,最終父親受不了,買了一座搖搖馬給他,換來卻是李如青不屑的眼神,李如青回憶這一段時說:「現在想來我父親那時的眼神應該是很難過,因為那時金門很貧困,一座搖搖馬是奢侈品,但是那時候的我已經看過真正的馬,我喜歡馬的姿態與神韻,那樣的感覺、那種炙熱的愛是無法用搖搖馬滿足的。」 就這樣李如青養馬不成,就持續畫馬,觀察馬,從一匹馬的站姿、睡姿、奔跑、進食、高興、生氣各式各樣的模樣,他都一一畫下,用畫筆作為紀錄、作為他喜愛,畫著畫著,最後要畫其他動物、風景、人物就水到渠成。 國中時期,金城國中旁有人養馬,平常都是放養的狀態,李如青就會與兩位同樣喜愛馬的好友一起去偷騎馬,馬兒放養是沒有馬鞍及馬韁,所以他們常常被摔得鼻青臉腫,不過這一段時間是李如青最開心、最快樂的金門回憶。 金門高中畢業後,李如青考上當年的國立藝專,他依舊愛馬成痴,大部分的生活費都花在當時台北青年公園旁的馬場,李如青分享當年一張馬場票是90元新台幣,非常貴,所以說他的藝專大學生涯是有點寂寞的,因為第一他是金門人,離島的他對比台灣本島同學來說是有點土,而他又喜歡馬,這興趣是非常昂貴的,很少有人會懂,所以他沒有幾個朋友。但是熱愛馬這件事,卻是帶給他許多感受與能量,也讓他領悟了許多哲理。 畢業後進入廣告業的李如青,自認自己一路上遇到很多貴人恩師,參與許多大型的廣告案,從新光三越進台的第一波廣告宣傳到三陽機車新車宣傳等,這一些專案的參與,李如青認為一切都是在累積他自身的生命厚度。 2007年前夕,李如青的生命來到一個轉折,李如青連續好幾天自己感到頭昏腦脹,也發現自己看報紙看的不太清楚,有一天他忽然發現把報紙拿遠一點看就看得清楚,他才意識到自己的年紀已經到了一階段,歲月正在提醒他。 李如青對這一個歲月的提醒,思考了很久,時光匆匆,他想留下哪些事情,他還有哪些夢想想完成?! 他列出三個自己在餘生想完成的夢想,第一個就是開畫展,第二個就是出書,就這樣他開始著手他的畫展,身為廣告策展人的李如青,他把他的畫展當作是一場現場故事來分享,他希望看畫的人,離開畫展後,可以記到他三張畫就足夠了,這也是他「三個梗」原則,因為人的記憶有限,如果在一場策展中,參與者可以記得這場策展三件印象,那這個策展就是成功的。 所以他先把畫展腳本完成,開始逐步去繪畫,而且每張畫作都是全開版面(1091mmX787mm),而這是一場純藝術的創作,李如青用十八幅圖,以原住民勇士那魯作為主角,用台灣的山河做背景,帶出那魯雖然強壯、勇敢,又有耐力,卻又真心疼惜生命的特質。 創作完後,李如青覺得這樣的作品如果變成書籍可能更好,因此將作品寄到出版社,第二天就得到出版社回覆,第三天就簽約,而該書出版也得到各界的肯定,更榮獲金鼎獎,這就是李如青第一本繪本創作-「那魯」。 李如青回憶這一段笑著說:「我從小到大都不曾得過獎,第一次創作就得到這麼大的獎,彷彿是老天在告訴我接下來的人生方向。」就這樣李如青用他的生命厚度開啟了他的史詩級創作之路。 曾有人在李如青獲得金鼎獎後,詢問李如青:「每一位創作者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生命的線,請問李老師您生命的那一條線在哪裡?」這個問題當時一直在李如青心中盤繞著。 而2009年李如青剛創作完他的第二本創作勇12:戰鴿的故事,暫時回到金門休息,有一天他步行到他過去成長的地方,雄獅堡,此時的雄獅堡已經完全撤軍,成為民眾的休憩之地,李如青走了進去坐在碉堡上,看著眼前的海灘與遠方的景緻,回憶一一的湧上心頭,記憶中國中時有一次他與當年喜愛馬的兩位好友,為了一展海灘騎馬的俠客風姿,利用夜晚特地把馬帶到雄獅堡前方的沙灘,此時雄獅堡還是重兵防守,深深夜幕下忽然有一匹馬,出現在沙灘上,嚇得站崗的衛兵大喊:「是誰?口令?!」李如青與其好友立馬溜走,幸好當時衛兵並沒有開槍,不然就真的出大事了。 在金門成長的點滴的回憶如跑馬燈般浮出在李如青的腦海中,李如青意識到這就是那一條所謂創作生命的線,而雄獅堡最後一個衛兵-巧克力的故事也在此刻於李如青的腦中展開。 李如青談到雄獅堡最後一個衛兵-巧克力的故事笑著說:「其實雄獅堡最後一個衛兵-巧克力的故事百分之九十五都是真的,只是在不同時間點發生,我將其串接起來,而這本書出版後,造成的迴響也令我感動,除了有人想領養巧可力外,還有小朋友拿著我的繪本去雄獅堡找繪本裡的畫面,跟我分享他的想法與感受,也讓我收穫很多。」 而李如青還會持續不斷的創作下去,因為正如他採訪最後的分享:「從一開始只是一個畫展到第一本繪本-『那魯』的誕生、我的金門生命之線-『雄獅堡最後一位衛兵』、跟我生命歷程相互交疊中橫的故事-『紋山』,到我國老中青三代的動物明星-《最後的戰象:大兵林旺三部曲》,這一切都讓我更篤定我的第三個願望,我的第三個願望就是「希望將自己所見、所聽、所聞、所感知一切的美好,能夠和每個孩子一起分享。」
-
《浯事吾聞》金門縣籍繪本創作家,用繪本啟蒙學子認識金門
金門近代雖然是戰地,卻也是一座文武風氣鼎盛的古老島嶼,與台灣歷史截然不同的金門,在這座島上出過許多進士與武將,有些武將甚至是文武雙全。而從金門早年許多聚落都會辦理學堂這一點看來,就知道金門人的風氣,從小就注重學子的人格養成。 近代在金門有許多縣籍創作者依循前人的風氣,用繪本創作屬於金門的故事書,啟蒙學子們對故鄉的探索與認識。 例如有周志強:陪著阿嬤去拜拜《浯島城隍紀》講述的是金門一年一度的大盛典-迎城隍的故事、我的尋根之旅《拜訪宗祠》就是在分享至今已經在台灣很少見的宗祠及族人情感。 而周志強與廖翊蓁共同創作《阿彩返鄉記》與《黃花娘的姑婆情》更是不同的主題;《阿彩返鄉記》是透過金門記錄代表性鳥類—栗喉蜂虎的描寫,讓更多的讀者瞭解到金門生態之美,寄望能喚起大家對這塊美麗島嶼的珍惜之心。 而《黃花娘的姑婆情》講述的是試著透過傳統的地方植物潺槁樹(姑婆樹)與黃邊鳳蝶的緊密關係,來描述金門的傳統風情,並凸顯自古以來為處戰地的艱苦包袱,很多情節源自地方上許多老人的記憶,也收納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思潮。 《三位樹朋友》是作家吳鈞堯,以親切的筆調,透過小男孩的角度,訴說老家與老樹的故事;繪者鄭淑芬親自走訪金門,以寫意畫風呈現金門民居與樹景,當中的筆觸簡化了生硬的知識背景,從男孩與樹的感情出發,其中文中對造林的軍人隻字未提,但畫面的角落卻安插默默照顧樹苗的阿兵哥;同時也呈現金門特有的群居式閩南傳統民居和廟宇,以及兩岸內戰遺留在海域的「軌條砦」。 歐陽柏燕是詩人也是小說家,他創作的繪本《遊行到哪裡》書中介紹優美的金門風光,金門不但動、植物種類豐富,還有特殊的文物和建築,這些都是金門之美。繪本中小跳芽和小羽毛結伴旅行,穿梭在古厝、洋樓、名勝古蹟、原野、海洋中,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金門的特色,讓孩童以另一種方式認識金門。針對金門特殊動物如鱟、戴勝鳥、特殊建築如燕尾與馬背、莒光樓、民俗文物如風獅爺、花蛤節等,以「軋型插頁」的方式呈現,增加孩童閱讀時的趣味度。 而以史詩級豪邁雄渾風格見長的金鼎獎繪本作家李如青,更是用自己在金門的成長能量創作出許多以動物為主題的戰地故事,其中有廣為金門學子閱讀過的《雄獅堡最後一個衛兵》這部繪本是以金門島上的裁軍歷史為故事背景,主軸方面是彰顯人、狗之間的友誼。一隻幼小的狼犬「巧克力」因為誤闖金門機場的緣故,剛好被經過的明仁排長攜帶往當地的雄獅堡飼養,進一步訓練成為一隻編制外的軍犬,替擁有正式官階的軍犬「老威利」分擔工作。後來因為兩岸關係的變化,原本的駐軍大多要裁撤,只好將編制外的「巧克力」託付給肉販強哥。幾天後,「巧克力」還是自行逃脫,一路跑向已經空無一人的雄獅堡,成為最後一位衛兵。 2022年年末還有金門高中的師生創作由黃主真與學生孫嗣禕 共同創作《牛角姐姐的公車週記:3號》,以往返金湖、金城的三號公車為視角,欣賞沿途成功海景、還有軍事史蹟、聚落風光、閩式古厝的風情,除了紀錄島嶼的美麗與特色,並穿插祖孫同遊的對話,呈現戰地時期老兵種樹的回憶,期許能夠在閱讀繪本的孩子撒下欣賞金門之美的種子。 隨著繪本創作慢慢更多樣化,加入創作者的年齡層也越來越廣,這一切豐碩的成果,只是一開始,而這個開始是金門縣政府長久以來遵循著島嶼民風,由上到下持續的推動閱讀人文教育與相關專案的支持,同時也代表著金門深厚的人文文化正持續的積累發光發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