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資訊島金門接軌兩岸跨足國際
解嚴前後,洪國興張忠吉看見資訊島 「有沒有問題?」 該喜?該憂?台下一片鴉雀無聲。 這個場景發生在一九九一年,戒嚴、軍管時期的金門社會,軍派的金門縣長陳水在並不「老粗」,感於金門要趕上時代,就必須「資訊化」,因此,聘請烈嶼籍、時任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資訊中心主任的洪國興出任金門縣政府資訊顧問,由他召集找來多位專家:行政院電子處理資料中心處長朱樹人,行政院研考會資訊管理處科長(現任處長)何全德及資策會組長孫國才等人,共同為猶未電腦化、資訊化的縣府員工上課,陳水在及現已當上縣府一級主管的黃景舜、林振查,都在場聆聽,作筆記,但三天的「資訊課」下來,洪國興等一流講師要學員們提問,竟無人舉手發問,這反映了兩種可能,「都懂」或者「都不懂」。 時隔近二十年後的金門,二○○九年,內政部資訊中心作業設計科長張忠吉,此時回到家鄉參與的,已是「無線科技島」成果發表會;「今日很榮幸代表內政部來參加金門縣政府及中華金廈聯網,詮華公司共同舉辦之金門無限寬頻及地理資訊系統建置成果啟用典禮及展示活動」,張忠吉應邀貴賓致詞時的開場,「首先應該是要肯定及感謝縣府行政團隊在李縣長卓越領導下展現施政績效;同時也要恭喜各位鄉親,各位朋友自今日起可以享受到科技建設的果實」。 走向世界,利用資訊才能與國際接軌 李炷烽、李沃士,都是「李縣長」,一位主政八年,打著「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一位甫上路即喊出「接軌兩岸,跨足國際」。 「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主席薛承泰,三月十日下午在與新聞局電影事業處長陳志寬、紀錄片導演董振良會面推動「建國百年,金馬獎回歸金門」時,再喊出那句響亮的口號,「不過,還有待落實」。 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瘋狂、密集的砲火,讓兩岸與世界都急切地想要「認識」金門,面對湧入華府的大批國際記者,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十分吃力地指著世界地圖上找不到的地名──Quemoy (金門)。 鼓吹,參與金門縣政府建置中英日版「金門縣電子導航地圖」的張忠吉表示,現在上Google、Yahoo等網路地圖平台,全球人士都可以搜尋到金門地圖,「讓金門走向世界,利用資訊服務是與國際接軌的第一步!」 很難想像,過去國共兩岸交戰的金門,「金廈海底光纜獲准鋪設」,出自二○一○年二月二日的一則「中新社」外電,「福建省通訊管理局透露,中共工信部下發通知,批准中國電信和台灣中華電信合作開發廈門到金門的直達光纜項目,投資總額超過一億元新台幣,海底光纜建成後,兩岸通信線路傳輸能力將為現在的十倍,兩岸通話費也將大幅下降」。 曾經止於世界地圖一個小黑點的金門,經由資訊的連結,「無線科技島」、「金廈海底光纜,意味著,一個深具潛力可能的「資訊島」打造。 政府作為,終極目的是提供優質服務 「從現代資訊科技發展技術來看,有所謂的四個S,包括MIS、WIRELESS、GIS、GPS,也就是管理資訊系統、無線網路、地理資訊系統及全球定位系統,而其中GIS還與奈米科技、生物科技並列為三大新興科技產業」,張忠吉從三個「S」看金門的資訊環境,「金門縣政府的科技建設已包含三個以上方的S ,稱之為『全球無線科技島』,是實至名歸了」。 張忠吉再從另一個角度觀看,這四個S都是小S;WIRELESS GPS 是未來行動應用的基礎;GIS所建立的比例尺千分之一的數值地形圖、門牌位置及全縣重要觀光路標,「是未來金門縣政建設計畫與便民服務的基礎」。 進一步詮釋,張忠吉簡易說明,經由小S的整合應用,金門縣政府將幾個小S組成一個大S,這個大S是甚麼?「SERVICE ,中文稱作『服務』,服務民眾,也同時服務整個行政團隊」,他強調,政府的任何作為,其終極目的就是提供優質的服務,「我們相信金門縣政府很快就會在這些基礎上,積極進行科技建設,提供大家更便捷的服務」。 金門「資訊島」,張忠吉也提出金門未來可結合縣府「無線科技島」建設網路環境,地理資訊系統基礎圖資的加值運用,落實李沃士領導的縣府團隊所揭示的「三高」、「四就」、「五願景」及愛鄉十二大建設,同時能達致電子化政府的「決策業務單位」終極目標。 資訊人才,從公部門到企業無所不在 推動、營造金門「資訊島」,需要政策,人力與人才的投注。 實際投入,為金門揭櫫「資訊島」願景的張忠吉,金沙青嶼人,逢甲大學土木學系資訊規劃博士生,從事政府行政資訊化業務超過二十年,前十年負責規劃及推動內政部多項重要資訊專案計畫,後十年因應全球空間基礎建設(SDI)發展趨勢,接續國家地理系統推動建置;績效卓著,榮獲二○○九年全國資訊月第十屆「傑出資訊人才獎」,十大得獎者中,唯他出自官方資訊領域。 在張忠吉之前,另一金門金沙人,首任台北市政府資訊處處長張家生,則是第二屆「資訊人才獎」得主,空軍少將出身,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管理學博士張家生,在軍中是「空軍總部資訊中心主任,退役後,目前正帶領一百多人的市府資訊團隊,全力打造台北「資訊城」,「1999台北市便民熱線,一個號碼二十四小時服務的創舉,即出自他的規劃,擁有資訊、管理長才的張家生,看好金門在兩岸的資訊發展環境,也希望自身的資訊經驗能回饋島鄉。 為金門播撒資訊教育種子的洪國興,烈嶼青岐人,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博士,曾任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資訊中心主任、考試院專門委員兼資訊小組召集人、監察院研考室及綜合規劃室主任,現任監察院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處處長,從事資訊系統教學、專研行政資訊化工作多年,對於資訊安全全管理、資訊科技委外,電子商務、產官學機構之管理資訊管理系統等都具有專業能力。 金門女子中最早涉獵資訊領域的林翠雲,烈嶼西路人,台北工專電子工程科畢業,刻正就讀政大EMBA。曾任英業達集團電腦維護工程師、教育部電算中心程式設計師、榮電電腦公司系統分析師、台新銀行程式設計師、復興銀行資訊室副主任兼電子金融中心經理,現任全國最大資訊系統GSS叡揚資訊公司CRM事業處資深處長,全面協助政府及民間企業「E化」,台北市政府的「1999台北市民熱線」、「苗栗縣民當家熱線1999」都是由林翠雲領導的叡揚資訊事業處工作團隊執行完成,她也很樂意將「1999」的成功經驗移植回金門。 身處民間另一資訊業的宜誠資訊公司總經理辛志鵬,金門城人,一九七三年生,台北工專土木科畢業,經營宜誠資訊十年,帶領內、外二百多人資訊團隊,在國家典藏數位化系統建置,資訊系統整合等服務項目,取得豐碩成果,建立口碑,二○○九年甫獲金城國中傑出校友的辛志鵬,近來亦常奔走金、台間,希望能帶動提昇金門資訊產業。 從公部門到民間企業,這麼多專業、優秀的資訊人才,正是推動,打造金門「資訊島」的一筆珍貴資產,「接軌兩岸,跨足國際」,金門要積極地把他們找回來!
-
蔡榮根啟示錄──一個能夠力爭上游的家族故事
「大師」不能隨意「加冕」,但審視了蔡榮根在土木工程技師界的經歷後,這一周的《鄉訊‧星期人物》,我們給了〈蔡榮根 結構工程大師〉的標題,能擁有此領域崇高地位的金門人,顏寰威、林朝文、楊永斌,或土木工程實務,理論,也堪入列「大師」了。 蔡榮根的生命故事,充滿了戲劇性的轉折,如果不是因為「一九四九」沒趕上回廈門的船,晉江的父親蔡遠征就不會留在金門生下他;如果不是要走更遠、更寬闊的路,蔡榮根也不會於三十壯年,自金門縣政府建設科長(今局長)退下,勇敢到台灣進修、就業,一切從頭開始,「雙碩士」、「雙博士候選人」,取得結構工程技師、土木工程技師,並擔任台北市、台灣省、台北縣三個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建立結構技師界的權威、大師級角色。 蔡榮根的家族成員,同樣表現金門人力爭上游的精采面,妻許碧瓊北市西松高中教師退休,弟弟榮福任中和國中補校主任、大妹美華任金門土地銀行襄理、二妹美美任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法官、三妹美麗任國立文化資產保存處科長、四妹美燕自營事業同時擔任早療協會主任。蔡榮根和他的家族,寫下一頁金門「啟示錄」。
-
李淑睿新任務──今接任旅中同鄉聯合會理事長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女爐主」又有新任務了! 二○一○年初始,金寧鄉林厝人、全國好人好事代表李淑睿,一連卸下二個功德圓滿的職務:台中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及旅台李氏祭祀「五山始祖」的「爐主」身分。 才剛交接理事長、爐主,李淑睿一刻也不得閒,再被選為第十一屆「台中市旅中同鄉聯合會」理事長,交接、就職典禮於今日(周末)中午十一時三十分在台中市北屯區后庄路306號中信大飯店三樓舉行。媽媽李淑睿有了繼續擴大服務同鄉的新任務,兒子聶政偉也追隨在後加入鄉事領域,甫接金門縣政府中部服務處主任。
-
蔡榮根結構工程界大師
二○一○年三月四日上午八時十八分,高雄甲仙發生百年僅見的六點四級強震,南部強烈搖晃,北部也有人被「震」到;結構工程技師蔡榮根成了媒體競相採訪對象,當日晚還上年代新聞的《高文音時間》接受專訪,第二天的《聯合報‧民意論壇》刊出他的專文,籲正視建築物抗災防災之漏洞,而《金門日報‧鄉訊》早於地震前三天預約採訪他,「鄉訊的『新聞感度』真是強啊」!蔡榮根搖頭苦笑。 蔡榮根,原籍福建省晉江,一九五五年四月十二日出生於金門烈嶼鄉羅厝,成長於金城鎮後浦南門里,父親遠征,母親古治,父母育有二男四女:榮根、榮福、美華、美美、美麗、美燕。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兩岸分離的「政治大地震」,震亂了蔡氏家族。蔡榮根的父親蔡遠靜福建晉江人,原本在川行於金廈水域的「金星輪」工作,烽火阻斷了返航路,回不去大陸,自此溜帶金門,在烈嶼羅厝落腳,報戶口時,「遠靜」的名字被訛載為「遠征」,一水之隔,不得安靜,遠征他鄉,「遠征」之名成了苦難的時代的印記。娶金門女子為妻,在羅厝生下長子榮根,兒子未滿周歲再遷居到後浦南門。 蔡榮根的求學路程,寫下許多精采,金門高中畢業,考取國立成功大學獲土木工程學士,一九七七年,返鄉任教金寧國中,再任金門縣政府,從基層爬至建設科長(今局長職),但又要在官場高處勇於放棄、放下,一九八八年赴台就業、進修,取得中興大學結構工程與台灣大學EMBA商學「雙碩士」,如今也是天津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與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的「雙博士候選人」。 攤開蔡榮根來台後的經歷,取得結構工程技師、土木工程技師、商務仲裁人資格,一九九二年創富一結構工程技師事務所擔任所長,一九九七年起連續兩屆出任台北市結構工程技師公會與台灣省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長達十二年,任期屆滿後因應台北縣將改制,升格為院轄市,二○○九年再創會、擔任台北縣(新北市)結構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 集土木、結構、建築工程之規劃、設計、監造、施工與鑑定,營建工程財務分析,BOT投資案之評估與規劃等專長於一身,蔡榮根也勇於投入社會服務,協助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勘災及房屋義診、四川「五一二」震災重建計畫、台灣八八風災霧台重建計畫;也未忘同鄉公共事務的參與,擔任金門旅台學人聯誼會總幹事、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金門縣政府顧問、金門縣政府環評委員及工程查核委員。 堅持只問專業、不問立場,讓蔡榮根累積了公信力,自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不敢輕忽他的觀點、意見,譬如台北市貓纜十六號塔柱邊坡滑動剛開始時,市政府極力辯駁無停駛必要,蔡榮根卻斷言結構安全已受威脅,必須停駛鑑定及補強;新生高架橋被爆使用之鋼筋植筋膠品質有瑕疵,媒體採訪要他證實有斷橋危機,蔡榮根卻堅持問題沒那麼嚴重,即使植筋膠真有瑕疵,也僅需簡單補強即可,但台灣四大報中只有一家願意採用他的說法,其他報則採用另外學者專家的「斷橋」說詞,後來鑑定檢驗結果,印證了蔡榮根的判斷,連補強也不必做,因此,他認為所謂「專家」發言不當,會讓社會付出不必要的成本。自認為對社會正面有貢獻的事,就要勇敢去做,「九二一」時,蔡榮根擔任台北市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卻堅決抗拒業界及政府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公開建築界設計施工漠視結構耐震法規的真相,讓「九二一」後的建築結構安全能真正提昇。 「工程是我的專業,文史是我的最愛,經濟可了解這個世界是怎麼運轉」,蔡榮根在甲仙強震日受訪時也平靜地道出他的學習態度與內心世界,「而身為金門人,是我最驕傲的事!」
-
陳德新惠風和暢法學者
「惠風和暢」。 二○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農曆正月十一日晚,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在市議會金禧餐廳舉行新春團拜暨春酒宴,因著理事長王水衷致贈一幅委由書法名家周澄撰書的「惠風和暢」墨寶予同鄉人陳德新,「陳德新升任行政院法規委員會主委」的好消息才傳開來。 十四職等到頂的公務體系簡任官,金門人中,在立法院,後浦頭人黃炳中任總務處長,簡任十三職等;在監察院,青岐人洪國興任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處長,簡任十三職等;在行政院,陳德新自十三職等的第六組組長赴任十四職等的法規委員會主委,已寫下鄉人任職公務體系事務官最高階的新紀錄。 陳德新,一九五二年元月五日出生於金湖鎮陳坑村,有位九十歲時還能出版詩集《漢垣漫草》的讀書人父親陳維藩,在父母重教育的環境裡成長,陳家育有三位出類拔萃的兒子:德禹、德昭與德新,一門三傑,都是大學教授。 在金門的求學路程,陳德新念的是金門中學初中第十八屆、高中第十五屆。旅台後,先後取得中興大學法律系學士、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法學博士。一九七五年,通過公務人員甲等考試(法制人員)及格,一九八八年再通過甲等考試(法制人員)及格,成為金門人唯一擁有甲等考試及格者。公職經歷也表現亮眼: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專門委員、行政院第五組(經濟)參議、行政院文建會第一處(綜合規劃)處長、行政院參事兼第六組(教科文)組長;並有過許多主要兼職,包括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研究員、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委員會委員,行政院環保署法規會委員、文建會法規會委員、行政院訴願委員會委員,也是實踐大學財金系兼任副教授,講授民法、商事法。 學術、行政領域的傑出表現,一九八三年,陳德新當選中興大學法律系傑出校友,二○○八年獲金門高中選為傑出校友,重返母島、母校,發表得獎感言,飲水思源,陳德新提到就讀金門中學時幾位影響他至深的師長名字,孝班的導師李金塔,仁班的導師蔡永堅,以及蔡世炎、倪國榮、董能昭、唐敏智等;另外,也述及多位自軍中或外省來,國學底子深厚的教師,「宋劍青老師,寫一手柳體好字;夏明翼老師軍法官出身,曾任陸軍第七十七軍法處處長,退休後,受聘為金防部司令官尹俊上將的幕府機要,公餘兼授我們高一國文,學優望重,立論精闢,教學認真,文采風流,著有《獬園詩話》一書,他的法學素養,對我往後大學選讀法律,有啟發與導引作用,還有同處校園內的盧開士、蔡鳳雛、李能榮、陳龍安等學長,「都是我們後期學弟心儀榜樣,畢業多年,甚至許多學長都未曾再謀面,但他們當年的身影歷歷如在眼前」。 長期身處在公部門,陳德新對家鄉的前途命運,也常在思索中;一九九一年五月,中華民國結束動員戡亂時期,國防部竟逕行宣布金馬二度戒嚴,即使身為行政院官員,他也看不過去,親赴立法院的金馬人抗議戒嚴現場為鄉親加油、打氣,還「指導」陳情布條要怎麼寫,弟弟如此,向來溫和,任教於台大政治系的哥哥陳德禹也跳出來,當著國防部戰地政務處長張四川的面,痛斥金馬繼續戒嚴,抹殺了憲政小組當初所作的決議。 在行政院第六組組長的位置一待十年,陳德新終獲得院長吳敦義的拔擢,出任法規委員會主委;「惠風和暢」,也道出了同鄉人對他的肯定與期待。
-
福虎生豐旅台同鄉活力新春
新春伊始,北中南各地鄉事活動滿檔 「迎爐遶境」、「新春團拜」、「春酒鄉宴」……,農曆庚寅虎年伊始,福虎生豐,金門旅台同鄉,正月初一到十五,幾乎都塞滿了鄉事活動。 正月初六,國策顧問李錫奇邀請雲科大校長楊永斌等同鄉在台北市光復南路的「富順樓「喝春酒」;正月初七,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理事長李增得在三重市主持新春團拜;正月初八及十一,高雄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翁明祺與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王水衷,分別在金禧餐廳、漢王大飯店舉行新春團拜;元宵節,旅台李氏宗親會「迎爐遶境」後也席開三十三桌喝春酒,同一天,高雄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楊維居在鳳山市主持新春團拜;正月十八,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在新店市蘇杭餐廳主持新春團拜暨表揚績優同鄉會……。 新春初始的同鄉聚會,是觀察、探訪鄉情脈動的最佳窗口。 迎爐遶境,旅台李氏雲集展現高人氣 去年,「爐主」在台中,迎爐遶境隊伍南北奔波百公里。 今年,「爐主」在永和,迎爐遶境隊伍不必再長途跋涉。 允為金門在台灣最大規模的民俗祭典,落點在曾經萬人丁聚落的古寧頭李氏,「李氏開閩始祖唐廉訪五州節度使隴西開國公五山祖在台舉行新春遶境祈福活動」,一年一度,已走過二十載。 農曆庚寅正月十五,旅居台中市的金寧鄉林厝人,當過台中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的李淑睿,一大早即趕到台北縣三重市自強路的李氏祖厝,準備祭祖後的爐主交接。 「五山祖」祖前擲筊輪值爐主,一九九○年開始,一年一任,已出現了二十任,經歷了李水浦、李梨山、李國贊、李清炭、李清海、李金汀、李金壁、李水南、李綿鎮、李錫琪、李錫墩、李錫量、李仲和、李增得、李江河之後,二○○九年意外出現了「女爐主」,李淑睿是在與李綿鎮、李忠興、李源來、李金國、李仲和、李成贊、李合壁等八人角逐,以連四次聖杯勝出,成為鄉界側目的首位女爐主,也打破了女性不能當爐主的傳統,己丑年正月十三,綿延一公里的迎祖接爐隊伍,綿延一公里,三重到台中。 歲次庚寅虎年,福虎生豐,五山祖的「爐主」又回到男丁手中,由客居永和市,也來自林厝的李文硯接掌,「八二三砲戰」烽火遊子李文硯,當過小學教師、高雄市金門同鄉會創會理事長,並與譚湘蓉開設會計師事務所。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上午,來自各地的裔孫湧向三重市自強路二段27號的金門旅台李氏宗親會祖厝,在宗親會及雙鯉公共事務會理事長李增得召集下,由各房長老李增鐵、李永盛、李山、李濱宇、李天啟依循古禮,在祭祖儀式中擔任主祭。 「五山祖」神位前,上午九時,祭祖爐主交接,李淑睿將爐主傳遞給李文硯,迎爐遶境隊伍隨即起駕,數百位李氏宗親一路隨駕,從三重市出發,前進永和市,新爐主的家。 「五山祖」迎爐遶境帶來的香火、人氣,李氏子孫及圍觀看熱鬧的民眾,四、五百人擠滿了新爐主李文硯位於永和市民權路的居家周邊,鞭炮、鑼鼓聲齊鳴,香爐安置後的中午,「爐主」李文硯帶領宗鄉親前往「天天來」餐廳,席開三十三桌,一場也具春酒鄉宴內涵的「吃頭聚」。 北市同鄉,春酒宴浮出桑梓情深訊息 「旅台李氏以迎爐遶境」祈福迎春,並藉以團聚宗族情感;各同鄉會則以團拜,喝春酒方式,聯絡鄉誼。 二月二十四日,農曆正月十一日晚,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王水衷帶領理、監事及幹部在市議會金禧餐廳新春團拜,並邀鄉親席開九桌喝春酒。 這一晚,出現的最大驚喜是,因著王水衷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主席薛承泰上台,共同致贈一幅書法名家周澄的「惠風和暢」墨寶予在場的陳德新,這時眾人才知悉,金湖陳坑人陳德新已自行政院第六組組長高升行政院法規會主委了。 隨之出現的第二個驚奇是國策顧問李錫奇隱藏、掙扎了七十多年的「身世之謎」與苦痛終於得到大突破,經由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總幹事、實踐大學副教授張火木的積極尋找線索,最後透過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副理事長吳文智的聯繫、確認,肖虎的李錫奇就要在虎年展開「認祖會親」之旅。春酒宴與李錫奇同桌對坐的吳文智有感而發,他曾以三晝夜時間、千里迢迢海陸空跋涉,才在印尼一個小島找到分離半世紀、從未謀面的胞姊,而李錫奇的「認祖會親」之路,同一島上、村與村幾公里路之隔,卻必須走了七十年才能到家,「這是大時代戰亂、貧苦島嶼家族的不幸」,吳文智說,「亂世造成的親情傷痕,需要展現彼此人性的光輝,彼此寬容,以愛療傷」。 位於全國政經中心、走過近四十年創會史的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十一、十二屆理事長王水衷深刻感受到同鄉會是一個很特殊的組織,可說是一個完全義務、全方位付出的社會團體,「所涵蓋的是鄉親異鄉奮鬥打拚的精神圖記,在桑梓情深氛圍中,相互扶持、凝聚鄉情、團結力量,當你有所需要時,同鄉會能給予適時的關懷與助力,當你有所成就時,所有的鄉親朋友將以你為榮,給你最大的掌聲和肯定,鄉情的團結代表著咱們金門人熱忱付出、參與關心社會力量的延伸」。 福建省府,重返客居地新店新春團拜 一九四九年自福州遷金門、一九五六年自金門遷台北,一九九六年再從台搬遷回金門的福建省政府,等於說,曾經寄居台灣的新店市長達四十載。 今年的福建省政府「表揚績優旅台同鄉會暨新春團拜」,三月三日、正月十八,重返新店市,在民權路的蘇杭餐廳大坪林店舉行,由福建省主席薛承泰主持。 一水之隔、「一國兩府」下的中華民國福建省政府,目前行政區域僅有效治理金門縣與連江縣馬祖,但在散居台灣、海外的廣大福建族群的精神世界中,福建省府仍維繫著他們的土地認同、情感。 不止是金、馬人,而是一百二十八個旅居台灣各福建同鄉會一年一度的福建省政府新春團拜。 金門人第一位入閣,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上任以來主持的首次新春團拜之日,人在立法院議場備詢,必須以請假一小時方式外出與同鄉團聚,「還不能喝太多酒,否則滿臉通紅回到議場,又有被質詢話題」,薛主席人性化的講話,表露了身為政務官的忙碌、身不由己,再因身兼福建省政府主席,因來自福建、心繫金馬建設,挾政務委員所能擁有的資源與溝通優勢,在「虛級化」的福建省政府架構中仍能「假戲真做」,在「金門大橋興建計畫」、「金門技術學院升格大學」、「解決金門水質問題」、「推動電動車無污染、烈嶼無炭島」等建設,都發揮在地方與中央間重要協調折衝角色。 學者踏入仕途、獲馬政府重用的薛承泰,省府新春團拜中,也吐露了台大社會系教授被借調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長、行政院政務委員,他給了自己時間表,二年後還是要回歸學術,「我是與時間賽跑,來為台灣社會福利也為金馬建設發展盡點力」。 福建大家庭的省府新春團拜,與會的同鄉人都感染了省主席薛承泰的年輕、專業、熱情,積極投入的務實精神,也贏得書法家洪啟義致贈對聯禮讚,「承膺大任蘇民氣,泰然主政慶得人」。
-
明哲明崖兄弟──藝術雙耀星呈現生命與繪畫情境
「我們有兩個人,一個是我,另一個是弟弟;我是翁明哲,他是翁明崖」,「雖然各有不同的個性,作品亦是風貌疏離,但所陳述的故事卻是相同的」……二○○八年,翁明哲為《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朋友》聯展,寫出的一段親緣、畫緣。 「秋燕已不在窗外盤旋,教堂上的鸛鳥亦不在牠們的巢上;冬臨,牠們攜家帶眷的飛在焦黃的土地上,我想,牠們會離開伊比利半島直抵南方大陸過冬」,「我沒有翅膀,但心靈有,他隨時都在故鄉的天空中飄揚」……,名為〈那遙遠的藍天〉散文裡,翁明哲描繪了流浪在他鄉的故鄉心情。 〈翁明哲,畫出微笑的獸〉,〈翁明崖,繪寫消逝風景〉,這一周的《鄉訊‧星期人物》難得出現畫家兄弟檔雙特寫,他們出身困頓之家,都是國中畢業就揚帆到台灣,少壯即成名藝壇,是被看好的藝術雙耀星,無論流浪多遠,他們的心緊繫著母島金門,他們的作品也緊扣著「自我、成長、時光及其所衍生的一切」,他們,如此緊密環環相扣,也如同刀的雙刃,從自我與童年的接縫劃開,又「一塊塊汁液橫流地分解與重組」。明哲明崖的生命故事,值得細細品味。
-
李文硯接爐主──李氏新春迎爐遶境明自三重出發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金門百年來僅見的『女爐主』李淑睿退位了,回歸男丁,李文硯是二○一○年的新爐主。 「李氏開閩始祖唐廉訪五州節度使隴西開國公五山祖在台舉行新春迎爐遶境活動」,明星期天,農曆正月十五日在三重市自強路二段27號二樓金門旅台李氏宗親會祖厝進行,上午九時祖祠祭主、爐主交接,九時三十分出發前往永和市民權路24號七樓新爐主李文硯的府第,一路上李氏宗親隨駕,遶境祈安。 一九九○年開始,一年一任的五山祖祖前擲筊輪值爐主,至今已產生了二十任,李水浦、李梨山、李國贊、李清炭、李清海、李金汀、李金壁、李水南、李綿鎮、李錫琪、李錫墩、李錫量、李仲和、李增得、李江河、李淑睿都當過,一九三六年生於林厝、教師出身的李文硯,是首次輪值爐主。
-
翁明崖繪寫消逝風景
「我們的作品都緊扣著一個主題:自我、成長、時光及其所衍生的一切。很巧合地,我們是兄弟,所謂的兄弟就如同大樹根下長出的瓜籐,用著同水平的泥土與水,雖然攀爬的方向與位置不同,但其實是同一株大樹。不管是在向陽背陽,樹梢樹幹,都是很難離開這樹的範圍,因為瓜籐不會飛,只能爬。說到飛,年輕時曾經以為自己可以飛,於是就飛了出去,結果砸了滿地,不忍卒睹,長大後才知道瓜就是瓜,要有土壤及攀附才能爬得遠。終歸不是鳥。」 二○○八年三月,《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朋友:明哲與明崖創作展》,在新竹清華大學藝術中心揭展,翁明哲用情揮灑了篇〈微笑的獸〉,試著剖析兄弟間的同與不同,有情感聯繫的共通,有畫風的殊異,哥哥「非線性發展」、弟弟「線性發展」,但「不同就是大同」。 時隔年餘,二○○九年十二月,《微笑‧風景:明哲與明崖創作展》,兄弟二度攜手,為台藝大畫廊開幕聯展。 自此,兄弟畫家成了策展人賴小秋眼中「明哲風格上的詩意與濃稠,正反襯出明崖的堅毅、專注與冷靜」。 翁明崖,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於金門金寧鄉盤山村頂堡,父翁文聘、母李蔭治。翁家四兄弟中,明哲與明崖,排行老大、老二。兄弟的求學歷程也有相連之處,都是金鼎國小、金寧國中、復興商工、台灣藝術大學(前身國立藝專)畢業;研究所階段,明哲遠赴西班牙進入salamanca大學藝術學院,明崖留在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人生伴侶,都是藝術家,翁明崖的夫人林黛美,來自緬甸,他大學到研究所的同學。 翁明崖的畫歷,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九年,二次台北市美展入選、各一次省展水彩優選及省展水彩入選、一次全國油畫展入選;個展,二○○○至二○○一年,《翁明崖個展》在台藝大美術系藝廊、《觸》在新莊文化藝術中心、《stroke─翁明崖個展》在沙湖壢藝廊、《消逝的風景》在永平高中藝廊、《旅‧形─翁明崖作品展》在金禧美術,其間也經歷了《板橋的故事》、《故事之後》、《寫實三少》等十二次聯展。 二○○四年,翁明哲在〈創作歷程自述〉裡,帶點青澀之氣對比、觀照原鄉與異鄉的自我心路轉折,「我來自一個純樸的小島金門,那兒有著悠閒的空間與穿透性的視野,後來為了求學來到台北,然而台北卻是一個與金門完全不同的地方,這個城市擁擠、雜亂、壓迫、人多、車多、房子多,每個人都被壓縮在小小的空間裡,人跟人的關係是疏離的。另方面筆觸之附蓋所形成的薄幕狀,似乎隱含著自己性格中有著一層不想為人知的一面,甚而是一種防禦性的偽裝。凡此種種,在創作時並沒有想到的,而是在作品呈現後,事後歸因反芻所發覺的」。 二○○七年,完成《觸─翁明崖創作自述》碩士論文,其中一章〈自我肖像的描述〉,勇敢審視自己,「我以自我肖像為創作主題,在其繪畫過程中凝視及觀照著我自己。是繪畫的觀照與省思,也是自我成長歷程與人格特質的情感表露」。 翁明崖的創作過程,二○○一年曾一頭栽入以金門島嶼、家族作題材的《消逝的風景》系列:〈被抹除的記憶─1、─2〉、〈阿霖叔公〉、〈阿爸〉、〈阿嬤〉、〈天溫伯〉、〈頂堡古厝〉。作品說明中,他寫道「一棵樹、一畝田、一幢房子…,承載著、聯結著一段段的生命情感記憶,隨著時間與空間的更迭與轉換,那熟悉的景物在時間流逝中漸次的褪了色,似乎消失了甚麼?也抹除了甚麼,是那記憶中的美好風景也是美好回憶」。 畫壇瓜藤相繞的兄弟,一個畫出「微笑的獸」、一個繪寫「消逝風景」;翁明哲看財己是「跑百米」、視弟弟是「長跑者」,又說「瓜藤在現今是纏繞在一起,未來肯定分開,但只要向上爬,會有再相交的時候」。
-
翁明哲畫出微笑的獸
「翁明哲,恭禧你獲得聯邦美術印象大獎首獎,作個訪問吧!」 電話從新莊打到新店,不到半小時,翁明哲開著休旅車,越過大漢橋,午夜時分,快速到了約定地點──新莊市中平路的「三輪車」茶坊,對面的文藝中心,曾經是二○○一年他申請攝影展被打回票,卻是弟弟明崖通過《觸》首次個展,不知該悲該喜之地。 剛回金門過年,待了十天,剛領取聯邦美術印象大獎首獎四十萬獎金;剛結束與弟弟在台藝大畫廊開幕展《微笑‧風景》……,發生在翁明哲身上,有許多「剛剛」但對他而言都「已經」過去了。他得過大大小小數不清的美術獎,累計的獎金超過三百萬,但得獎紀錄卻很少顯示在畫歷上,「藝術家就像火柴盒,得獎,只是偶爾觸燃一支火柴。劃出亢奮但短暫的光亮罷!」,「每一次提起畫筆,我都在打敗部復活戰!」 翁明哲,一九七二年八月二日,出生於金門金寧鄉盤山村頂堡,父翁文聘。母李蔭治,家有四兄弟;明哲、明崖、明璽、明碩。 翁明哲就讀金鼎國小時,做土水,愛喝酒的父親騎機車撞到樹幹,嚴重腦震盪,後送來台就醫,雖然挽回了一條命,卻喪失了許多記憶、削弱了謀生能力。從小到大,「阿爸給我的感覺就像個不曾住過家的流浪漢,但那就是藝術家性格吧!」選擇坦然面對,甚至感謝自己也遺傳了「流浪漢」父親的因子。 金寧國中畢業後,翁明哲坐軍艦,渡海到台灣,就讀復興商工美工科繪畫組,租屋在外,卻是每晚翻牆入學校的地下室獨自一人瘋狂作畫,高二開始,與成人成名畫家競賽,十七歲、十八歲、十九歲,連三年獲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台北市美展油畫獎,兩次第一、一次第二,連高雄市美展也摘下油畫第一。評審委員之一陳景容驚嘆,十七、八歲的少年,畫出來的筆觸、風格,竟是三十多歲的意境。進入國立藝專美術科,負笈西班牙國立 Salamanca大學攻讀藝術碩士,拿的都是「奇美藝術人才培育獎」的獎學金。得獎獎金,獎助金、賣畫收入,高中起,翁明哲不曾向家裡要一毛錢,還能寄錢回家補貼家用,供應弟弟們的學費,「但我的繪畫熱情上了藝專後竟冷卻了,有長達十年時間遠離畫筆,轉入攝影,狂熱拍『影子』,把自己關在暗房裡!」即使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九,在西班牙三年,他也是,只專注攝影,四處浪蕩,但也讓他出版了冊文字、影像書《紅色橄欖》。 醫生說翁明哲患有躁鬱症,注意力缺乏,「我心中住了一隻獸」,了悟後,不再與之激烈對抗,而是妥協、和平共處,擁柔道二段的他,當起柔道教練,舒緩身心;也騎自行車,從新店來往八里、金山、宜蘭,或以一星期的時間,從墾丁慢慢行至花蓮,邊騎車還可以邊品嚐紅酒,「 哈,騎單車不必擔心酒測!」看到好風景就得停下來速描。 二○○五年,翁明哲心中的獸不再阻止他繪畫,重拾畫筆,國泰世華展,二十天內畫的十張畫全都賣出,與畫廊對分後每張得五萬元;行動繪畫、行草概念、印象派用色,每一張畫都全神貫注,一氣呵成,「但畫一個月,耗盡能量,得休息兩個月充電!」 在新店市台北小城居家隔壁巷,翁明哲與翁明崖合租了一棟四層畫室,幾乎日夜以畫室為家,學室內設計,從西班牙一路相伴回台灣的太太姜淑如負責送飯,六歲大得過全國《大家說故事》繪畫賽幼稚園組優選的女兒翁佐依也會加入「噴畫」,「踩畫」,一幅《微笑的獸》就是父女合作出的;而今年夏天,又將有小生命來報到,小畫家女兒為未來的妹妹取名「翁綠」。 風格繁複多變,被譽為「畫壇變色龍」的翁明哲,從金門汲取土地養份,在台灣奠定精湛純熟的畫風,到西班牙獲得心靈的淨空,恍惚與冥想的多重體驗後,「近期更有突破性的新作呈現,厚、濃,稠的油彩與快速筆刷勁道交織出簡潔、耐人尋味的風貌」,策展人賴小秋,如此評賞他。 「我站在陽光下,影子裡面的獸微笑著……」翁明哲的下一回個展,二○一○年六月在台北縣藝文中心 ,就叫《微笑的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