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消防局隊員成功救援 用專業守護鄉親生命安全
金門縣金沙轄區今(114)年3月間發生一起民眾突發昏迷案件,經消防局勤指中心受理後,第一時間立即出勤救援,憑藉專業判斷與精準操作,成功搶救一名心肺功能停止(OHCA)患者。令人為之振奮的是,該名患者經搶救,已康復出院並重返工作崗位,日前特地至金沙分隊感謝當日出勤同仁的救命之恩。消防局長呂英華亦前往慰勉執行救護勤務的辛勞同仁,肯定團隊在生死一瞬間的冷靜判斷與專業行動,用實際行動守護鄉親生命安全。 消防局說明,該案件事發當日,消防局勤指中心隊員許庭瑄於接獲報案後,立即依照標準作業程序啟動DACPR,於線上引導報案人進行急救評估與按壓指導,爭取寶貴時間。同時,救護員林昶志、吳百翊及謝賢在最短時間內抵達現場,即刻接手施行高品質心肺復甦術(CPR),並搭配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進行電擊。現場團隊分工縝密,有效掌握急救節奏與病情變化,並持續監測生命徵象後,成功恢復患者自發循環(ROSC),隨即送往醫院持續治療。 消防局表示,這次的成功救援,再度展現消防局在急重症救護的整體量能。該成果並非偶然,而是來自長期對「救護領域硬體與軟體並重」的投入。此外,消防局特別感謝地方各界對救護資源的慷慨捐贈與支持,藉由公私協力的力量,讓前線人員在執行救護任務時更有信心與保障。無論是設備添購或是社會善心人士的物資支援,皆是構築生命防線不可或缺的後盾。 局長呂英華表示,這起救護成功的案例,是團隊專業訓練與默契累積的最佳印證,並展現同仁持續精進本職學能、以專業與熱誠守護生命的精神。他強調,每一次救援的成功,背後都是無數次訓練的成果。唯有不斷精進、持續學習,才能在最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挽救寶貴生命。 呂英華指出,消防全體同仁秉持縣長陳福海「以民為本、病有所醫」的施政理念,持續優化救護能量,深化與醫療院所合作,打造「從現場到醫院」的無縫救援體系。他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安心、專業、溫暖」的救護服務文化,讓民眾在任何危急時刻都能感受到即時援助與人性關懷。 呂英華特別率副局長陳國瑋及主任秘書陳叁奇前往慰勉執行救護勤務的辛勞同仁,消防弟兄在享用精心準備餐點過程中,除分享勤務過程外,亦閒話家常生活點滴。 呂英華感性地說,「看到患者康復出院、重回崗位,就是對消防人員最大的肯定與鼓勵。」他期勉所有救護人員以此為動力,繼續以堅定的使命感與專業態度,守護金門鄉親的生命安全,共同打造安全宜居、安心有感的幸福家園。
-
體驗挖芋樂趣 烈嶼食農體驗八日辦最後一梯次 鄉公所今年與企業合作 聯名推出烈嶼芋頭口味的「乖乖」 供不應求
烈嶼鄉舉辦「食農體驗、芋見幸福」活動,吸引許多遊客、親子家庭一同體驗挖芋樂趣、品味在地風土,感受烈嶼秋日限定的幸福時光。 烈嶼鄉公所延續「2025烈嶼鄉芋頭季」系列活動,結合食農教育與在地農產推廣,利用假日推出「食農體驗、芋見幸福」活動,從10月中旬舉辦迄今已經辦理五梯次,最後一梯次將於11月8日辦理。該項活動吸引各地遊客和民眾、學生的報名體驗,鄉長洪若珊歡迎參加者盡情享受田園樂。 鄉公所指出,活動當日上午8點50分至9點於后麟步槍模擬射擊館報到,並統一搭乘電瓶車前往青岐港進行地質導覽,隨後前往東坑芋頭田進行挖芋教學與體驗。參與民眾可親手採收芋頭,深入了解烈嶼在地農業特色與栽種方式,並於東坑社區活動中心進行芋頭料理DIY,體驗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活動結束後將由電瓶車接駁返回后麟步槍模擬射擊館,全程約三小時。 很多遊客、民眾相招一同親近芋田,還有外籍生、小朋友第一次挖芋,看完身旁農民的示範,農民先用耙子將土撥鬆,把地下莖小心的鏟起來,把各種大小的芋頭撥開,根拔除,將大顆芋頭橫向折斷。大夥迫不及待拿起耙子,奮力地挖啊挖,很吃力挖到埋藏在泥土底下的芋頭,挖了老半天,總算挖出斗大的芋頭,開心不已,留下難忘的經驗和回憶。烈嶼土產芋頭香鬆、綿密、濃郁,別有風味,鄉公所也安排於東坑社區活動中心進行芋頭料理DIY,讓參加人員可以體驗自己動手做芋頭料理的樂趣。 鄉公所表示,參加人員搭乘烈嶼鄉特有的電瓶車一路欣賞美景,先到青岐港欣賞烈嶼的地質之美,再到芋頭田,透過專業農民的解說,讓大家認識芋頭從種植到採收的每個階段,瞭解芋頭的品種、生長環境和營養價值,並且親自下田體驗農民採收芋頭的辛苦。在田裡,參加者一邊感受泥土的芬芳,一邊小心翼翼地挖出一個個飽滿的芋頭,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最後抵達東坑社區,大家一起動手製作芋頭料理嚐鮮,讓每個參與活動人員都收穫滿滿。 鄉長洪若珊表示,芋頭是烈嶼鄉特色農產,香、鬆、綿和入口即化的口感,贏得「烈嶼芋唔免哺」的美譽,感恩農民辛勤的耕耘,讓大家能開心享受芋頭美食。洪若珊指出,芋頭季活動今年邁入第23屆,還榮獲交通部觀光署2024-2025年「臺灣觀光雙年曆」全國級活動的肯定,這不僅是對烈嶼鄉地方創生的努力與鼓勵,更代表著烈嶼的芋頭文化與農遊魅力受到廣泛認可。 洪若珊表示,今年鄉公所別出心裁與台灣在地經典品牌「乖乖」合作,聯名推出烈嶼限定芋頭口味的乖乖,一上市就受歡迎,有點缺貨。芋頭產季在中秋過後到農曆新年,這是有季節性的農產品,轉化成隨手可得的乖乖餅乾,當想念芋頭口味就可隨時買來品嘗,用最簡單、平價,快速傳遞的方式,喚起大眾的童年記憶與情感,並透過一包一包從小吃到大的乖乖,用不同的方式傳遞烈嶼芋頭的美好。 洪若珊指出,烈嶼鄉的習山湖公園也在交通部觀光署舉辦的「觀光亮點獎」全國票選活動中,榮獲全國第二名佳績,成為全台矚目的觀光新亮點。洪若珊表示,烈嶼鄉四周環海,有豐富的地質環境及海岸生態。「烈嶼鄉環境教育園區」這幾年經過鄉公所不斷努力,獲得環境部國家研究院認證通過成為金門縣第5個環境教育場所,同時也是位於國內最西邊的環境教育場所,距離大陸廈門僅5公里。烈嶼鄉青岐港是金門唯一的一段玄武岩海岸,有特殊洋蔥狀風化的柱狀玄武岩、花崗岩等地質景觀。 洪若珊表示,芋頭季系列活動持續至11月底,歡迎各地鄉親、遊客相招更多好朋友不僅要在芋頭季期間來到烈嶼體驗挖芋樂趣、品嘗美味芋頭料理,也別忘了順道一覽習山湖公園的湖光山色與青岐港自然風貌,感受烈嶼多層次的魅力。無論是品味香鬆綿密的芋頭美食,遊覽烈嶼山水風情,以及親子暢遊習山湖公園、青岐港等,都能讓旅客留下難忘回憶,盡享金門小島的熱情與風采。
-
十六社區逗陣 近三百夥伴綻放金寧同樂
為增進社區間交流情誼,培養夥伴間的團隊默契與凝聚力,金寧鄉公所特別舉辦「114年綻放金寧│社區夥伴相逗陣」活力趣味競賽活動,活動於1日下午3時在古寧頭和平紀念園區登場,共有16個社區發展協會參加。 本次活動由金寧鄉公所主辦,金寧鄉民代表會協辦,吸引約三百名社區成員、志工與工作人員參與。活動以「凝聚、互動、健康」為主軸,藉由趣味競賽的形式,希望讓社區成員在輕鬆的氛圍中彼此交流,不僅促進身心健康,更深化社區間的友誼與合作。 金寧鄉公所表示,活動當日下午3時起由各隊報到進場,隨後舉行開幕儀式及來賓致詞,並由全民一起進行活力熱身操揭開序幕。趣味競賽部分安排兩項團體挑戰,包括「一鼓作氣」與「手到擒來」兩個比賽項目。 「一鼓作氣」考驗隊員之間的默契與穩定度,參賽者須口銜湯匙柄,將托盤上的乒乓球舀入水杯中,過程中不僅需要專注力,更需團隊的協調合作;而「手到擒來」則透過沐浴球與張力繩的趣味互動,考驗速度與團隊傳遞默契。兩項比賽皆以計時方式決定名次,兼具挑戰與娛樂性。 「一鼓作氣」由頂后垵、昔果山、西浦頭社區特優,獎金2,500元;四埔、湖峰、后盤山西山社區優等,獎金2,200元,其餘社區參加獎,獎金2,000元。「手到擒來」由四埔、安岐、湖南社區特優,獎金2,500元;頂后垵、盤山、榜林村龍門社區優等,獎金2,200元,其餘社區參加獎,獎金2,000元。以上特優及優等隊伍另頒發獎狀。 鄉長楊忠俊表示,此次活動不僅是競賽,更是一場促進社區情感交流的重要盛會。透過趣味競技與團隊合作,期盼各社區能在活動中展現凝聚力,進而深化彼此間的互動與連結,讓「綻放金寧」成為推動社區共榮共好的象徵。
-
推動歐亞水獺保育園區 社大培訓志工
金門社區大學持續深耕地方教育與環境保育,今年與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攜手推動「金門歐亞水獺保育園區:生態復(保)育與觀光共榮計畫」,正式啟動「小水獺志工培訓活動」,為金門生態教育與公民參與揭開新篇章。這項行動象徵金門在「金門學」的延伸中,從文化、人文走向自然環境,展現出地方教育與生態保育結合的實踐力。 這項計畫由教育部補助、教育處全力支持推動,並由金門社區大學執行辦理,獲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與清華大學金門教育中心協力支援。課程結合生態教育、導覽實務與社區行動,培養具備導覽與保育能力的「金門小水獺守護者」,讓保育精神深入社區、扎根島嶼。計畫主持人、國立清華大學進修推廣學院院長張元杰教授指出,歐亞水獺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之一,目前全島數量不到百隻,屬極度珍稀的保育物種。他表示,此計畫的核心在於透過教育、實作與公民行動,喚起居民對金門生態獨特性與脆弱性的理解。 「金門的水獺保育,不僅是生態議題,更是一種在地知識的展現。這正是金門學的延伸,從文化、人文到自然環境,都是金門精神的一部分。」張元杰說。 金門社區大學校長李金振表示,社大長期以「學習在地、實踐永續」為教育核心,這次的水獺保育行動,讓金門學的內涵更加完整。透過導覽訓練與實地觀察,學員能辨識水獺足跡與棲地,更能理解金門自然系統與文化的連結。「金門學不只是談歷史與民俗,保育歐亞水獺,同樣是在認識金門。」他強調。 副校長高登第指出,金門社大將持續整合教育與生態資源,協助學員在實作中培養導覽與保育能力。課程內容涵蓋「水獺生態與保育概論」、「導覽技巧訓練」及「夜間觀察實作」等主題,期望培育出兼具知識與行動力的在地志工,成為金門未來生態教育與導覽的種子力量。 此次培訓師資陣容堅強,結合生態學術、環境教育與在地保育專業。 焦傳金教授(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主講「歐亞水獺與金門的生態保育」,以學術視角帶領學員了解金門生態系統與水獺行為。 袁守立博士(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常務理事)講授「水獺生態與棲地觀察」與「全島系統化調查實作」,引導學員進行實地勘察與公民科學紀錄。 陳鳳華總幹事(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主講「志工任務與倫理」,指導學員在保育現場的安全與紀錄規範。 陳筱梅專案經理(友善水獺生態給付輔導團隊)則帶領夜間觀察,實地進入金門濕地辨識足跡與行為紀錄。 另由金門大學植物學者陳西村講師解析「在地自然環境導覽實作」,協助學員從植物與棲地角度認識金門整體生態系。 金門社大于正浩主任表示,學校近年積極推動「社區共學×公民參與×生態保育」行動計畫,水獺保育正是其中的重要示範。他指出,透過地方教師、居民與青年志工的串連,金門正逐步建立一個「社區共學的生態保育網絡」。「當居民懂得守護棲地,金門的環境品質與觀光價值也會同步提升。」于主任說。 金門縣政府教育處表示,這項計畫培育志工,更在於培養「在地行動者」的責任感與公共素養。教育處長期支持社區大學作為地方知識與公民參與的重要平台,協助課程行政、場地媒合與宣傳推廣,使培訓體系能順利落地。教育處強調,保育歐亞水獺是一項生態責任,更是金門學的重要延伸。金門學的精神在於理解與珍惜島嶼的全部樣貌,從閩南文化、戰地歷史,到自然生態與島嶼生活,都是金門故事的組成。「守護水獺,就是守護金門的自然記憶,也是在延續金門學的深層內涵。」教育處指出。 展望未來,教育處與社大將持續擴大推動,串聯學校、社區與旅遊業者,讓保育教育從課堂走入生活現場。未來計畫將推動更多跨域合作與導覽據點建置,讓生態觀察結合社區導覽與旅遊體驗,推動「看得見水獺、學得到生態知識」的金門永續願景。 透過公民參與與環境教育的累積,金門正在培養出一批懂得自然、愛護土地的公民行動者。從保育行動到地方文化,金門的島嶼故事,因「小水獺」而更加生動而完整。
-
水電承裝工會理、監事完成授證程序
金門縣水電承裝業職業工會舉行第17屆理事長暨理監事授證就職典禮,縣府社會處長王茲繐頒發當選證書予連任理事長王榮地暨新任理監事,期許新團隊繼續為工友們維權服務。 授證就職活動假總工會三樓會議室舉行,縣府社會處長王茲繐、科長陳瓊娥、總工會秘書長張延壽到場觀禮。 縣府社會處長王茲繐轉達縣長陳福海的祝賀,並表示縣府與工會是「夥伴關係」,總工會和職業工會扮演縣府和勞工間溝通的橋樑,未來持續全力支持工會,一起來提供勞工朋友服務的平台,有需要縣政府幫忙的問題,一定會提供服務,共同守護勞工權益,成為勞工朋友最佳後盾。 總工會秘書長張延壽稱讚王榮地長期以來為工會付出很多心力,關懷勞工,他的親和力和人脈,深獲勞工朋友的肯定。 王榮地感謝會員夥伴們的支持和相挺,感謝縣府對於勞工朋友的重視與關心,希望持續攜手工會,多方協助,保障勞工權益。 第17屆理事長暨理監事成員如下: 理事長:王榮地。 理事:翁天地、薛永平、蔡天水、唐惠志、翁嘉俞、林文賢、李嘉林、陳聯德。 監事會召集人:翁家齊。 監事:黃宇程。辛晨瑋。 出席上級工會代表:王榮地、翁家齊。
-
以舞迎風共譜秋夜藝術樂章 《歡迎來金門》獲滿堂彩
金門秋夜末,藝術乘勢翩翩而至,由文化部、金門縣政府及金門縣文化局指導,金門棠風舞蹈團主辦、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金門縣舞蹈家協會及中正國小舞蹈社協辦的「114棠風舞宴-歡迎來金門」舞蹈專場,日前在金門縣文化局演藝廳隆重登場。現場掌聲不斷,舞者以細膩肢體與深厚情感,詮釋「浯島視界、浯江詩畫」的主題,帶領觀眾踏上一場融合傳統與當代、地方與國際的藝術旅程。 本次舞宴以「風」為精神象徵,呼應金門「風獅爺之島」意象。棠風舞團團長邱驛棠表示,今年以「讓我們用舞蹈迎接金門的風」為主軸,寓意以舞為媒、迎接文化新氣象。「《歡迎來金門》是一場很棒的演出,更是一場文化交流的實踐,讓鄉親在家門口就能欣賞世界級表演,讓藝術成為金門與世界的橋樑。」 金門縣政府副縣長李文良、縣議員王國代、文化局長陳榮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學院院長曾照薰、中正國小校長陳為信等貴賓均親臨欣賞,與鄉親共享這場藝術盛宴。 演出最後以作品《風獅爺傳奇》壓軸,由中正國小舞蹈社擔綱演出,取材自金門信仰象徵「風獅爺」,以童稚之姿演繹守護家園的信念,展現地方文化扎根教育的成果。 第一篇章壓軸的《一把青》,是金門棠風團長邱驛棠經典舞作,由臺藝大青年編舞家許瑋博與舞者王郁文領銜,改編自白先勇經典小說,以舞蹈語彙重現時代女性的柔韌與命運。兩支作品皆榮獲教育部全國學生舞蹈比賽特優佳績,並入選衛武營國家劇院特優展演,展現金門舞者與青年創作者的專業實力。 舞作《潮聲箋》則由臺藝大優秀校友許瑋博赴金門采風後創作,以浯江溪與海洋為靈感,用流動的肢體語彙描繪島嶼潮汐與呼吸的韻律,呈現濃厚的「金門印象」。 當天節目多樣精彩,從民族舞到現代舞、古典舞到當代創作,層次豐富、張力十足。 榮獲全國學生舞蹈比賽「最佳舞技獎」的《穆桂英掛帥》由青年舞者陳奕璇演出,以剛柔並濟的姿態詮釋巾幗英姿;舞者黃曉暄帶來榮獲TDF銀獎的《半》,以極簡身體語言呈現現代女性的內在張力,彰顯臺藝大菁英舞者的國際水準。 棠風舞團此次也將團長邱驛棠自廈門藝術學校習得的民族舞風格融入舞宴,演出包括新疆舞、苗族舞與膠州秧歌等多元舞碼。舞團並重現榮獲「首屆海峽兩岸舞蹈大賽」金獎的《夢‧小山》與銀獎作品《影澗花神》,以華麗舞姿勾勒兩岸文化交流的柔軟脈動。 此外,金門縣舞蹈家協會與中正國小舞蹈社共同參演,展現社區藝術深耕的成果。協會作品融合地方民俗文化,充滿鄉土韻味;中正國小學童則以青春活力詮釋「小小金門人」的家鄉情懷,象徵代間傳承與教育扎根的力量。 團長邱驛棠指出,棠風舞團多年來致力推廣金門在地藝術創作,並積極與學界、社區與國際團體合作。「藝術沒有邊界,我們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金門,也讓金門的風飛得更遠。」 此次活動特別感謝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院長曾照薰率師生蒞臨交流,結合「114年教育部補助藝術大學辦理特色領域計畫」之資源,使整體演出更臻完備。 本次盛會透過學界、地方舞團與基層學校的協力合作,棠風舞團逐步形塑出從教育到創作、從社區到舞台的完整舞蹈能量鏈,為金門藝術發展奠定長遠基礎。 活動獲得文化部、金門縣政府及文化局指導支持,並由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金城鎮公所、金湖鎮公所、金寧鄉公所、金沙鎮公所、烈嶼鄉公所、中正國小、金城國中及社會各界熱情贊助。棠風舞團對此深表感謝,並表示:「正因這份支持,我們才能讓金門的文化藝術在地深耕、向外綻放。」 在這個微涼近冬夜,金門棠風舞團以舞迎風,用肢體譜寫文化樂章。每一個旋轉、每一次落地,皆彷彿與金門的風對話。觀眾席上掌聲與喝采聲此起彼落,為島嶼注入新的藝術能量,象徵金門文化在舞動之間綻放的力量與溫度。
-
郵藏金門百年記憶再現 金門建縣110周年郵票郵史文物展明起登場
為慶祝金門建縣110周年,金門縣文化局特別策劃「金門建縣一百一十周年郵票郵史文物展」,邀集全臺郵票、印花稅票、鈔幣及郵史相關文物收藏家共同參與,展覽訂於11月4日(星期二)上午10時30分,在金門縣文化局大廳隆重開幕。現場除設有「臺北郵局臨時郵局」並贈送紀念局贈封、提供臨時郵戳外,當日下午並安排三場專題演講,內容精彩可期,誠摯邀請各界蒞臨共襄盛舉。 文化局表示,本次展覽是金門建縣百餘年歷史的重要見證,期盼透過郵票與文物的展示,讓民眾從郵史的角度重新認識金門,感受戰地歲月與時代更迭下的文化印記,深化對地方文化資產與歷史發展的理解。文化局長期推動文化藝術,期待藉由本展的舉辦,讓金門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采,延續歷史記憶,促進文化傳承。 展覽內容豐富多元,共展出近60個展框與展櫃,涵蓋金門相關郵票、印花稅票、鈔幣、郵政文物與戰地史料等珍貴藏品。亮點包括曾於國際郵展中獲獎的「金門莒光樓郵票」郵集、烈嶼與東山島寄臺銀圓票封、僑批郵政史、金門軍郵與航空郵史、限金門使用之印花稅票及試鑄幣等。這些藏品跨越時代,呈現金門由戰地走向和平、由封閉邁向開放的歷史軌跡。 現場設立的「臺北郵局臨時郵局」將於當日上午10時至下午2時開放,提供限時專用的臨時郵戳,民眾可索取紀念封、貼郵票現場銷戳寄信,體驗傳統郵政文化的魅力,留下具紀念價值的專屬信件。 為深化郵史教育與文化交流,文化局同日下午1時30分至5時,於二樓視聽室舉辦三場專題演講。第一場由許義宗教授主講「美好記憶中的金門與鈔票」,帶領民眾從貨幣視角認識金門的時代風貌;第二場「申論金門文化資產的應用價值-以金門印花稅票為例」,由游振傑老師深入解析印花稅票在地方文化保存與研究上的獨特價值;第三場「金門戰地早期郵史(1949年至1960年)」則由何輝慶教授主講,重現金門戰地郵政的艱辛歲月與人文情感。 文化局指出,郵票與郵史文物是收藏品,更是歷史的見證者。從郵戳、信封到鈔幣與印花稅票,每一件文物都記錄著金門的社會變遷與人文故事。本次展覽讓收藏家之間交流切磋,讓民眾有機會近距離欣賞難得一見的郵史珍品,體會集郵文化的教育與美學價值。 展覽結合歷史展示與互動體驗,讓觀眾從不同角度探索金門的文化層次。文化局強調,這項活動不僅是紀念建縣110周年的文化盛會,更象徵金門在時代潮流中堅定保存記憶、推動文化永續的努力。 「金門建縣110周年郵票郵史文物展」自11月4日起在金門縣文化局大廳展出,開幕日活動包含臨時郵局服務與專題講座,免費開放民眾入場。文化局誠摯邀請對郵政文化、地方歷史與收藏藝術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參觀,共同見證金門百年記憶的珍貴紀錄。
-
安琪莉莎合唱團年度售票音樂會 11/9登場
由地區傑出演藝團體安琪莉莎合唱團承辦的「金聲琴韻躍浯洲~情聚三傑」年度售票音樂會,將於十一月九日(星期日)下午三點,於金門縣文化局演藝廳演出;入場券每張兩百元,即日起歡迎熱愛音樂的民眾,踴躍購票入場欣賞。 「金聲琴韻躍浯洲~情聚三傑」年度售票音樂會,售票處請至安琪莉莎合唱團(地址:金城鎮民生路四十六號),洽詢總幹事陳以勒,電話:325139、0933824168,歡迎鄉親購票參加;或是在活動當日(十一月九日)的下午兩點開始,到音樂會登場前十分鐘,前往文化局進門大廳向志工現場購票,以實際行動來支持金門在地的優質演藝團體。 安琪莉莎合唱團表示,這項年度成果音樂會也邀集地區優質演藝團體,金門絃樂室內樂團和紫韻箏樂團同台演出,節目內容包括:安琪莉莎合唱團演唱:國語歌曲答案和河、閩南語歌曲四季的風和太極玄等混聲和同聲合唱曲,另有金門絃樂室內樂團包括:董皓雲、董子寧、李宣萱、江采薰、黃盈斐、陳瑜涵、陳渼瑄、董子言等人演奏:新天堂樂園和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二號圓舞曲,以及目前就讀東吳大學音樂系的董子言演奏、李宣萱伴奏的佛瑞的夢後和加斯帕.卡薩多的情話兩首大提琴獨奏曲,紫韻箏樂團王敦玲、張妤婕、王珉瑄、林品均、楊予安、陳融宣、蔡思潼等人的古箏合奏,將演奏兩首中國名曲臥虎藏龍和印象雲南,節目的最後將由安琪莉莎合唱團、金門絃樂室內樂團和紫韻箏樂團三團聯演「古風周杰倫」的三首組曲:千里之外、髮如雪和菊花台,是首創中西合璧、為安琪莉莎合唱團精心改編創作的樂曲,預計為音樂會帶來最高潮,享受與眾不同合唱樂聲。 此外,今年的這場音樂會,安琪莉莎合唱團顧問,也是金門著名作家陳為學校長,也將配合此次音樂會的舉辦,在音樂會之前一小時、中場休息時間和音樂會結束後,進行「小村故事」新書義賣活動,每本售價三百元義賣所得將用於支持安琪莉莎合唱團的團務運作。
-
我年輕‧我捐血 金門大學師生接力獻出紅色暖流
國立金門大學響應金門縣衛生局與台北捐血中心推動的「捐血傳愛‧金門之愛」活動,師生挽袖捐血,以實際行動展現青春力量。 金門大學學務處於學生會穿堂辦理校園限定「我年輕‧我捐血」活動,捐血車一早即進駐校園,也因為前期的宣傳,學生踴躍參與。許多同學紛紛利用課餘時間前往排隊捐血,以實際行動支持醫療用血補充,傳遞助人精神。 金大校長陳建民表示,捐血是一項最具教育意義的公益實踐,能讓學生在校園中體驗助人的價值,也展現年輕世代的正向力量,讓校園成為傳遞愛心的起點。 金大指出,該項活動特別與「麥當勞熱血行動」合作,前50位首次捐血者可獲得麥當勞限量環保袋與咖啡兌換券,捐血量達到500cc還加贈「大麥克貴賓券」兩張,現場氣氛熱烈溫馨。 金大指出,本場次為校園專屬活動,百餘位師生參與,募集逾兩百袋熱血,為金門地區血庫注入即時能量。 金大學務長董燊指出,捐血不僅能幫助他人,更是培養學生關懷社會、勇於付出的機會,學務處將持續推動健康與公益並重的校園文化,期盼「熱血」精神能在金大延續與傳承,透過此活動讓青年學子體驗「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價值,培養學生公益意識,了解捐血對社會的重要意義。
-
結合英語闖關與萬聖節體驗 沙小師生變裝遊街
「Trick or Treat, Happy Halloween!」金沙國小辦理萬聖節「裝扮Go」活動,師生粉墨登場,變裝上街,呼喊「不給糖,就搗蛋」,讓沙美商圈熱鬧滾滾。 孩童們在校長李盈潔、導師、主任等陪同下,手提南瓜袋子或盒子沿沙美商圈踩街,受到店家熱烈歡迎,準備各式各樣的糖果與點心招待孩子們,讓孩子們滿載而歸,並體驗異國文化。 金沙國小於10月31日,辦理國小與幼兒園的萬聖節「沙幼裝扮Go」活動,在校長李盈潔、導師、主任等陪同下,孩童們手提南瓜袋子或盒子,從學校出發沿沙美商圈踩街去,沿途呼喊「Trick or Treat, Happy Halloween.」「不給糖就搗蛋」,依序拜訪阿雅族、龍鳳檳榔攤、裕豐達超市、慶利五金百貨商行、B堡早餐店,店家們也參與變裝活動,發給孩子們糖果或餅乾。 在踩街過程中,也前往金沙鎮公所搗蛋,全體幼生一起跳「Hello, Trick Or Treat?」孩子們隨著節奏擺動身體,可愛的動作與開朗的口號歡呼聲讓眾人看了直呼可愛!鎮長吳有家,也致贈每位孩子糖果或餅乾,並為孩子們獻上祝福。 接續師生繼續行程,前往憶兒時休閒食品、合美貢糖廠、閩式燒餅、同晉商店、民家百貨,最後返校。沿途在沙美商圈的店家們熱情慷慨的提供糖果與餅乾,讓孩子們的南瓜袋裝得滿滿的,開心得滿載而歸,結合西洋的節慶也讓沙美商圈熱鬧一番。 萬聖節含意類似中元節,近年演變為有趣的變裝活動。金沙附幼的老師們運用課程時間協助孩子製作南瓜袋,再和家長一起協助孩子變裝,迷你版的蜘蛛人、公主、殭屍、鬼滅之刃的角色活靈活現地出現。家長黃逸祥與黃逸群先生還特別穿上可愛的水豚君裝扮與孩子們一起同樂,孩子們看到圓滾可愛的水豚君紛紛圍繞在身邊、拍拍水豚君的大肚子,紛紛上前合照,開心的不得了! 而除了幼兒園萬聖節活動外,國小部也在萬聖節當日搭配英語教學辦理萬聖節英語闖關活動。由外籍英語教師教授萬聖節單字與句型,接著進行闖關活動,完成任務的學生可以獲得糖果獎勵。另也鼓勵學生在指定時間穿著萬聖節裝扮到辦公室找老師們,說出「Trick-or-Treat.」或「Happy Halloween!」,就可以獲得萬聖節糖果。 李盈潔校長表示,萬聖節是國外的節慶,因節慶商業化的關係而風行。學校擷取其內涵與教學搭配,讓幼兒透過變妝與遊行,邀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參加活動;國小學子則與英語教學搭配,讓活動不僅是裝扮,而是有更深的教育意義。 金沙國小感謝家長、志工隊與沙美商圈民眾與店家的支持與參與,也感謝國小部老師們與幼兒園老師們精心規劃異國文化的學習之旅。
-
玩出基因新樂趣 中大、金大辦樂遊生命密碼金中營隊
國立中央大學攜手金門大學前進金門高中辦理「樂遊生命密碼」營隊,以「玩出基因新樂趣」為主題,結合生醫科技、人工智慧與生命教育三大主軸,讓高中生理解基因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金門大學指出,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許藝瓊、金門大學生物科技與健康產業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賴盈璋,以及食品科學系主任楊楷民規劃辦理「樂遊生命密碼」營隊,在國科會與教育部贊助下,營隊首度移師離島金門高中舉辦,象徵中央與地方攜手推動科學教育下鄉的重要里程碑,也讓金門青年首次近距離接觸尖端基因科技,別具推廣與示範意義。 金大指出,此次營隊活動設計跳脫傳統課堂講授模式,讓學生在實驗與創意中學習,從動手操作到概念建構,體驗生命科學的趣味與價值。 許藝瓊博士現任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主持「癌症基因體實驗室」,研究專長涵蓋智慧醫療、太空生醫、腫瘤基因體學與生物統計。她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並於國立陽明大學藥理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曾於中研院統計研究所與臺大內科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累積深厚的生醫資料分析與統計研究能力。許教授亦曾於中國文化大學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任教,具備跨校與跨領域的豐富教學經驗。近年來,她積極推動智慧醫療與罕見疾病藥物開發研究,並領導多項技術轉移與產學合作計畫,屢獲傑出教師獎、創新技術博覽會獎項、頂尖論文獎與傑出研究獎肯定。她強調:「科學教育不應侷限於都市與實驗室,讓離島學子有機會接觸最前沿的生醫技術,正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實踐。」 楊楷民博士現為國立金門大學食品科學系主任,專長於食品微生物、香味化學與油脂加工。他的學術歷程從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起步,先後於弘光科技大學與國立中興大學完成碩、博士學位。曾任職於味丹企業生技研發中心與梅統有限公司,具備豐富的食品開發與產業實務經驗;後轉入學界,歷任明道大學助理教授,並於2023年加入金門大學食品科學系,自助理教授升任副教授兼系主任。楊楷民表示:「此次活動讓食品與生醫跨界融合,不僅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也讓科學更貼近日常生活與飲食安全議題。」 金大指出,本次營隊在金門高中圖書館主任陳韻戎的協助下順利推動,邀集多所高中學生參與。課程以「動手實作、啟發探索」為核心精神,設計出兼具創意與科學性的學習體驗。學生在中央大學與金門大學助教群指導下,操作超微小顯微鏡晶片觀察細胞結構,並運用AI影像辨識技術進行生物影像分析,透過數據化思維理解生命科學的奧妙與挑戰。過程中,許多學生第一次看到DNA的視覺化影像,驚呼「原來生命真的能被看見!」展現出對科學的好奇與熱情。除了實驗操作,營隊更注重生命教育與人文素養的融合。生命教育講師、曾獲「十大傑出青年」的陳景維老師以自身經歷分享「如何在逆境中看見生命的價值」,透過溫暖而深刻的故事,讓學生在學習基因知識的同時,也重新思考「生命為何珍貴」。許藝瓊副教授則以罕見疾病藥物開發的研究案例,說明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與科學研究倫理,鼓勵學生勇於提問、敢於探索、並以同理心看待科技與生命的關係。 金大表示,營隊現場氣氛熱烈,學生們踴躍發問,展現出極高的學習動機。許多同學表示,這是第一次親手進行分子生物實驗,感受到學校課本中抽象知識的具體化與真實感,也讓他們萌生未來投身生命科學研究的興趣。「樂遊生命密碼」不僅是一場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場跨越海峽、連結人心的教育行動。金門地處臺閩交界,教育資源相對有限,但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跨校跨域的連結,讓離島學生有機會與國內頂尖學者面對面交流。 主辦團隊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基因科學教育向偏鄉與離島延伸,並規劃設立「離島基因教育示範基地」,串聯高中、大學與社區,共同打造全民科學小常識教育網路。 活動最後,參與師生合影留念,象徵知識與熱情在離島的交會。許藝瓊教授表示,基因科學不再是高牆內的學問,而是一把開啟生命奧祕的鑰匙;只要給年輕世代一個起點,科學的火花就能在任何角落綻放。
-
第十屆金門文化獎頒獎 四位典範榮膺殊榮
金門縣政府為表彰長期耕耘地方文化、推動藝文傳承的傑出人士,於昨(1)日在金湖飯店舉行「第十屆金門文化獎頒獎典禮」。本屆經嚴謹評選,共遴選出四位得獎人,分別為許炳輝(糊紙工藝)、洪明燦(書法水墨與寫作)、楊天澤(繪畫藝術)及林麗寬(金門民俗暨文物禮儀),象徵金門文化扎根多元面向、持續綻放光芒。典禮中,由副縣長李文良代表縣長頒獎,向四位文化典範致上最深敬意。 出席貴賓包括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吳增允、金城鎮長李誠智、金寧鄉鄉長楊忠俊及多位評審委員。歷屆文化獎得主與文化界前輩亦蒞臨見證,共同感受金門文化界年度盛事的溫度與榮光。 李文良副縣長致詞時指出,金門文化之所以能延續並持續深化,正是仰賴一代代文化耕耘者不懈努力。本屆得獎者涵蓋傳統糊紙技藝、書法水墨、繪畫與民俗文物田調等領域,充分展現金門文化厚度與活力。他表示,縣府將持續打造更具能量的文化環境,鼓勵青年參與文化創作與傳承,讓金門文化底蘊薪火不息,形成更具深度與國際視野的文化品牌。文化的力量,來自每一位守護者的堅持。今天的榮耀不僅屬於得獎者,更屬於所有在文化道路上努力的金門人。 為致敬十年典範,文化局特別製作「十年有成 感恩同行」歷屆得主風雲榜專展,回顧歷屆文化獎得獎者的貢獻與風華。活動現場吸引許多民眾及文化工作者駐足欣賞。典禮後,展覽將於金門縣文化園區持續展出,提供更多鄉親認識金門文化守護者群像。 李副縣長亦逐一肯定本屆四位得主: 許炳輝老師自幼承傳家族百年糊紙工藝,見證傳統信仰與紙藝文化的歷史脈動,並持續投入技藝傳承。 洪明燦老師以書法、水墨與文學創作描繪金門人文情懷,桃李滿門,是金門藝文重要推手。 楊天澤老師以金門風土為創作養分,透過水彩創作與美術教育深耕地方,推動藝術普及不遺餘力。 林麗寬老師深耕民俗文史調查、教育推廣,以扎實研究保存金門民間文化資產,其記錄與著作成為重要地方文化典藏。 文化局長陳榮昌表示,文化獎的設立旨在尊崇文化耕耘者的努力,讓社會看見長期付出與堅持的價值。他強調,未來文化局將依指示規劃歷屆得獎者作品與文獻展出,讓更多鄉親理解文化力量的根源,也希望透過榜樣的力量,激勵年輕世代投入文化工作,共同開創金門文化新篇章。 第十屆金門文化獎得獎人簡介: ●許炳輝:糊紙工藝 金門人,78歲,自9歲起習藝,11歲能獨立製作。 承襲三代百年糊紙技藝,長期製作宮廟與祭典大型紙藝。 為金門宗教文化與工藝美學保存做出深刻貢獻。 ●洪明燦:書法、水墨與寫作 金門人,71歲,師專美勞組、師大地理系與中國美院研修背景。 書畫創作超過40年,成立「驅山走海」畫會推廣金門美景。 出版散文、詩作與畫冊逾十冊,著作豐富、影響深遠。 ●楊天澤:繪畫藝術 金門人,71歲,退休金湖國中美術教師,現任水彩畫協會理事長。 長年以戶外寫生描繪金門,結合文化教育推動美感扎根。 作品涵蓋風景、人文、戰地遺址,曾以「風姿神勇」獲國史館出版優等獎。 ●林麗寬:金門民俗暨文物、禮儀,來自新北,金門媳婦,長期田野調查、深入社區與校園。 專注於金門戲曲、鑼鼓陣記錄及鄉土文史保存。 著有《走讀金門青嶼》、《金門官澳風華》等作品,屢獲國史館、金鼎獎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