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鐵肩擔道義 妙筆辨是非 新聞是對社會的責任
金門日報即將迎來創刊六十週年,本報特別專訪前總編輯林怡種先生。從少年時代在軍營垃圾坑中尋找斷簡殘篇的啟蒙,到高中時開始在副刊投稿,再到進入報社,歷任編輯、主任、最後坐上總編輯的位子,他在金門日報的三十一年歲月,幾乎就是一部金門新聞史。 林怡種把這段經歷歸納為「從讀者、作者到編者」的過程。他說,這不僅是一份職涯,更是一份命定,因為報社承載了他的青春與奮鬥,也見證了金門從戰地到開放的歷史轉折。 童年因文字找到光亮 「那時候金門沒有電,也沒有瓦斯,下課就要去山上耙草生火。」林怡種回憶起戰後金門的生活,語氣平靜卻帶著滄桑。八二三砲戰的砲火,擊毀了他家中的耕牛與古井,讓一家生活陷入困境。求學時常打著赤腳走進校園,偶爾能在軍營垃圾坑裡撿到阿兵哥丟棄的膠鞋,塞進破布便能勉強穿著。 然而,正是這些垃圾坑,給了他意想不到的啟蒙。他拾回過期的軍中刊物,如《勝利之光》、《文壇》、《傳記文學》等。這些來自隨軍撤退來台的學者與作家的作品,筆力深厚,字字精美。雖多是殘缺不全,但他總是如獲至寶,反覆閱讀並摘錄筆記。這些作品無形中成了他寫作的啟蒙教材。 「那些未曾謀面的作家,其實就是我最早的老師。」林怡種說,正因如此,他在艱苦的童年裡找到了文字的光亮,也讓他相信,只要能書寫,就能突破眼前的困境。 少年與日報初次連結 進入金門高中後,他養成每天到圖書館翻閱《金門日報》的習慣。當他第一次看到同學的文章刊登在副刊,還聽說有稿費時,內心充滿羨慕,也燃起挑戰的念頭。他開始嘗試投稿,偶爾刊登,雖然稿費僅數元,但對當時的學生而言,足以支付三天的午餐。 「那是一種很大的鼓舞,讓我知道文字真的可以養活自己。」他回憶,那時候從讀者變成作者的心境,是一種既忐忑又興奮的轉折,也種下了日後與報社深厚連結的種子。 踏入新聞工作的開始 高中畢業後,他進入金門衛生院血絲蟲病防治小組工作。雖然本業是醫檢員,但他從未停止寫稿。因具備暗房沖片的技術,有次受託代理X光室技術員的工作,恰巧替《金門日報》社長繆綸照過X光。繆社長發現他桌上的稿紙,隨口問起,才知道這位青年正是日報的投稿者。 幾個月後,日報成立彩印廠並公開招考學員,他順利錄取。林怡種坦言,這是人生的重要轉折。報社成立彩印廠的初衷,不僅是為了印製金門酒廠包裝盒、創造盈餘「以廠養報」,更肩負戰略任務│若金門遭封鎖,仍能自行承印空飄傳單。 他被送往台北,隨中央日報師傅學習彩色分色照相,並到國防印製廠觀摩。返金後正式受聘為助理員,月薪雖只有兩千餘元,但他說:「那是我真正踏入新聞工作的開始。」 編輯部的歷練與責任 初期他在彩印廠工作,但才華很快被發掘。當時《金門報導》受到鄉親喜愛,他與友人合力編寫,引起日報高層注意。編輯主任顏伯忠遂將他調到編輯部,從校對開始,觀摩如何下標題。半年後,他被交付第一批新聞稿,顏主任叮囑:「當新聞守門人,要讓壞的進不來,也出不去。」這句話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成為終身的新聞信念。 在編輯部,他開始兼管副刊,主持超過十年,推出「砲火餘生錄」、「地方傳說」、「老照片說故事」等專欄,內容貼近地方風土,深受讀者喜愛。這段時間,他從「作者」真正蛻變為「編者」。 總編輯的新聞人使命 隨著資歷累積,他先後擔任編輯主任、總編輯。任內,他撰寫了超過一千五百篇《浯江夜話》與社論,夜以繼日幾乎全年無休。白天閱讀各大報紙,掌握國內外脈動;晚上進行編輯與寫作。雖然依規定報社人員不得領取稿費,但他坦言,為報社執筆是一種無怨無悔的責任。 「做白工也甘之如飴,因為那是報人應盡的本分。」林怡種語帶堅定。作為總編輯,他深知新聞不僅是資訊,更是價值與公信力的展現。 堅持學習及書寫金門 令人敬佩的是,林怡種直到五十六歲才正式就讀大學。他自嘲說:「一般人走四年的路,我走了四十一年。」但他對學習的渴望未曾熄滅,最終完成研究所學業,並在退休前夕拿到碩士學位。 退休後,他繼續筆耕,先後出版九本文學書刊,並撰寫多部村史,如《莊厝演義》、《古厝之村-東西山前》、《探花宰相-林釬》等,為金門的歷史文化留下深刻記錄。他說,這些作品是對家鄉最誠摯的回饋。 永遠不滅的報社情誼 回顧三十一年的新聞歲月,他感慨良多。「報社是我的衣食父母,是我成家立業的根基。」他說,當年一同挑燈夜戰的同仁,如今多數已退休或離世,但仍透過「正氣聯誼會」群組彼此問候,聚會時依舊宛如一家人。 在金門日報即將迎來六十週年之際,他送上最真摯的祝福:願同仁與前輩們都能健康安樂,家庭幸福,也祈願報社繼續屹立,承載金門人共同的記憶與期待。 林怡種的一生,是金門日報六十年歷史的縮影。他從讀者到作者,再到總編輯,見證了報社從鉛字排版到彩色印刷,再到數位化的演進,也在這裡奉獻了青春與理想。 他用三十一年的歲月告訴後輩:新聞不只是記錄,更是一份使命。當記者與編輯,必須肩負對社會的責任,鐵肩擔道義,妙筆辨是非。「報社是我的家,我永遠愛它。」林怡種語氣篤定。這句話,正如他一生的寫照。
-
《金門瞭望》魯王與金門 南明小王朝的大歷史
特約主筆:李金生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金門歷史博物館十月舉辦的「壙誌國寶-魯王傳奇」專題導覽,以「走進明鄭的歷史現場,一同揭開魯王朱以海的傳奇一生」做為活動宣傳,讓人在300多年後的今天,如同胡適1959年的跋金門新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志》一文中所說的:還可以想像那位末葉王孫的故國哀思,還應該對他「指日中興」的夢想寄予無限的同情。 魯王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9子荒王朱檀的10世孫,1645年南京、杭州相繼遭清軍攻破,受諸臣迎於紹興自稱監國,1651年赴廈門由鄭成功安置於金門,迄1653年因與鄭成功不合,而自去監國號,一度移居南澳後又回金門,1662年病逝。 朱以海輾轉沿海抗清復明18年,其間在金門寓居8年之久,薨逝塚墓位於何處,一直是難尋不解的疑案。清道光年間,曾有地方士民誤以為坐落於金門城郊,規制宏大的古墓即是魯王墓,其後名人題刻甚多,連先總統蔣公也頒題「民族英範」4字。迄1959年國軍在金門城東郊,距離古崗約1里處炸山採石,發現1座古墓,內有記載魯王生平726字,玄武岩雕刻的「皇明監國魯王壙誌」,才確認為魯王真塚所在。 根據壙誌記載:「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說明魯王朱以海是因為哮喘病發不治,並非如明史稿記載的「魯王以海於明末遁入海,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人沈之海中」指魯王是遭鄭成功令人投入海中淹死的說法,一舉洗刷鄭成功遭到「栽贓」300年的歷史冤屈。 當年,同時出土的文物僅有白磁碗5個、永曆錢3枚,未代王孫薄殮簡葬果真至此?讓人感慨不堪回首故國。當時,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考量古物的專業保存,全部移交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魯王壙誌從此遠走台灣,與後來遷建於太武山腳的小徑魯王墓分隔兩地。 2011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以「皇明監國魯王壙誌」釐清鄭成功退至東南小島,以台灣為據點反清復明,在台灣明史的研究上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提報中央公告指定為國寶,成為該館6萬多件文物中,僅有的5件國寶之一。 其實,在魯王壙誌遠走台灣以後,金門縣府與地方人士曾數度想要索回,1994年縣籍立委陳清寶即曾領銜46位立委提案。迄2014年底,陳福海縣長向來訪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長張譽騰建議讓壙誌回到金門展出,重現金門與南明這一段影響國族、台澎發展的重要歷史印記,並帶動金門文化觀光,獲得張譽騰館長的認同與大力支持。 2017年適逢魯王朱以海400歲冥誕,國立歷史博物館在文化部全力支持下,同意讓國寶返回金門,自當年6月9日至8月30日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進行為期3個月特展。 當時國立歷史博物館即明白表示,魯王壙誌返金後仍將回到國立史博館。但該館已以3D列印1:1大小比例,外觀線條與原作擬真的複製壙誌,提供金門史博館永久展示,協力做好文物遺產保存和教育推廣工作。就專業保存件來說,這是一個兩全其美,最為妥當的處理方式。 1644年,明思宗崇禎在煤山自縊殉國,大明王朝沉淪西山,告別那一個曾經的輝煌年代,其後在遺臣和宗室的擁護下,南明小王朝包括福王、唐王、桂王和魯王相繼建政,在各為其主、各自為政下,諸王之間各有矛盾,都是後世可以檢視和理解。 魯王壙誌的出土是歷史長河中的「國寶」級文物,為大時代標竿人物鄭成功的抗清事蹟,澄清相關的歷史疑點,也在金門蕞爾小島書寫一頁重要史實。金城海濱的延平郡王祠巍然壯觀,矗立浯江溪口遙望大陸的鄭成功雕像,在大海潮來潮往中,因此更讓人發思古幽情。
-
李光前將軍殉國封神 信眾祭祀忠烈
每年農曆九月初八為「李光前將軍」殉國紀念日,為緬懷其在戰役中英勇犧牲、保鄉衛國的精神,金門縣金寧鄉西浦頭李光前廟一連兩日舉辦隆重的作醮酬神慶典活動,地方信眾齊聚一堂,共同追思英靈、祈願國泰民安。 金寧鄉長楊忠俊特率公所各課室主管前往廟中上香致敬,全程依循古禮進行祭典,包括上香、獻花、獻爵、獻牲儀、獻福果、獻金帛及行三鞠躬禮等儀式。楊鄉長並敬獻爐敬金,誠心祈求李光前將軍庇佑金寧鄉風調雨順、居民安居樂業。 鄉長楊忠俊表示,李光前將軍為守護金門、抵禦外侮而壯烈殉國,忠勇精神感動人心,成為金門軍民共同的信仰象徵。每年廟醮慶典,不僅是追思先烈的重要時刻,更是凝聚地方向心、傳承愛鄉精神的文化盛事。他感謝廟方與地方仕紳長期維護香火,讓後人得以延續這份歷史記憶與精神信念。
-
金城鎮代定期會 鎮長施政報告強調務實
金城鎮民代表會「第十三屆第六次定期會」於十月二十七日起召開,昨(二十九)日進行一一五年度金城鎮總預算第一讀會審議,經代表決議「通過」。 定期會由主席郭永隆主持,副主席蘇碧浯、代表陳天成、許燕輝、林金英、蔡宗儒、李錫瑜、陳子芸、蔡云豪、倪于媃、翁裕凱等人出席;鎮長李誠智率領民政、觀光、建設、社會、行政、環保、人事、主計、政風等各課室主管列席接受代表的質詢。 在施政報告中,李誠智表示,將會秉持「以民為本、實事為先」的施政理念,用有限資源追求效益最大化,鎮務發展務求穩健踏實。在此原則上,持續簡政便民,強化公務團隊專業訓練,落實「主動關懷、積極解決」的服務精神。同時積極向中央、縣府爭取經費,優化基礎建設與公共設施,改善道路鋪面、排水系統及行人通學安全環境;推動老舊社區更新、公共空間活化等。另結合「古城文化再生」精神,推動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結合文創產業與節慶活動,型塑金城獨有的生活美學。 李誠智還說,在鎮民健康促進方面,會持續辦理多元的運動賽事,完善運動設施,鼓勵養成運動習慣,並建構高齡友善環境。環境保護方面,將深化環保教育跟社區參與,落實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及廚餘再利用;並積極規劃綠地步道、水岸環境與植樹造林計畫,讓生態與人文共榮共存。社福方面,將整合相關資源,協助低收入者、獨居長者與身障者獲得即時協助;並鼓勵社區成立志工隊,擴展服務據點以發揮互助精神。 昨日三讀議案第一讀會,審議金城鎮一一五年度總預算案,金城鎮一一五年度總預算編列,歲入部分為三億兩千三百四十二萬七千元;歲出部分為三億四千五百八十五萬五千元,其中經常門兩億七千六百七十五萬七千元、資本門六千九百九萬八千元;歲入歲出收支短絀兩千兩百四十二萬八千元,預計移用以前年度歲計賸餘調節因應。經出席代表審議,第一讀會結果為「通過」。
-
以科技照亮文化根脈 金門族譜數位典藏成果登場
以科技照亮文化根脈—《薪火相傳、點燈未來:金門族譜數位典藏與科技尋根溯源》成果發表,於10月28日上午10時舉行。展示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國立金門大學,以「族譜」為核心,結合雲端資料庫技術,完成金門五鄉鎮十個宗姓的族譜數位成果,副縣長李文良、秘書長張瑞心等出席活動時表示,計畫為金門宗族文化寫下數位新頁,並期盼未來擴大推動的範疇,深化發展,讓金門各宗族文化得以延續。 活動由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主辦、國立金門大學承辦,現場以「尋根溯源」姓氏衍派的新郎燈藝術裝置揭開序幕,與會嘉賓及10餘個姓氏代表等,在各自的衍派前簽名留下見證。副縣長李文良、秘書長張瑞心、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等及各姓氏宗親代表與民眾等一同參與。與會嘉賓也代表頒發「族譜建置宗親感謝狀」給參與計畫的宗親代表,主辦單位也特別致贈象徵「一脈相傳戒尺」,尺上雕刻有宗族世系表,別具意義。 副縣長李文良等也肯定此計畫為金門文化資產保存開啟新篇章,並於致詞時指出,文化園區管理所攜手金門大學共同推動家族姓氏族譜數位化工作,意義深遠且重要。族譜數位化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基石,同時也是符合現代化的做法,除了能妥善保存珍貴的文獻,透過數位平台,搜索更方便,能讓所有族人知曉自身從何而來。今年全島五鄉鎮10個姓氏參與,也呼籲有更多姓氏和家族能夠加入數位化行列。未來擴大推動的範疇,讓金門整體的姓氏資料數位化,確保後代子孫都能追本溯源,知道自己的祖先來源。 秘書長張瑞心也形容,金門宗族文化根源深厚,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間並延續迄今,主要透過世代相傳的文獻、蓬勃的宗族、祭祠活動及宗廟禮俗等,將宗親彼此凝聚在一起,且代代傳衍。而此次透過族譜數位化,典藏族譜助益文化傳承,讓年輕世代能認識自己根源所在;並且建置尋根溯源的平台,導入了AI智慧查詢系統,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海內外的僑親透過平台就能尋根溯源,了解自己的宗族世系以及宗族從遷徙到發展的演變過程。期許這個數位查詢系統能夠持續深化發展,讓金門所有的宗族文化得以永續。 接續由國立金門大學教授李錫捷,進行成果發表與族譜數位互動導覽指出,此次以「族譜」為文化核心,結合「浯洲金門尋根溯源平台」的雲端資料庫技術,完成金門五鄉鎮、十個宗姓的族譜掃描、電子書建置與AI智慧搜尋系統。藉由高解析影像掃描、全文資料庫建置與GIS地理定位,重現家族世系的歷史脈絡。這項成果不僅保存珍貴文獻,更讓散居世界各地的金門僑親能即時查詢、對照、連結家族血脈,實現「科技尋根、文化回家」。 他也現場帶領與會者親身體驗雲端族譜系統的操作與智慧搜尋功能,透過現場展示,帶領各界認識族譜數位化四大技術成果—影像掃描、電子書轉化、全文資料庫建置與Web平台應用。尤其是,透過雲端架構與Google Maps地圖定位功能,體驗「宗祠定位導航」、「電子族譜翻閱」、「AI智慧搜尋」等創新應用。未來,文化園區管理所將持續優化平台功能,並於館內建置「數位族譜搜尋索引站」,讓博物館成為海外宗親尋根的第一站,也讓互動科技讓文化記憶在時代中活化重展。 李錫捷教授也指出,「木有根、水有源」正是該計畫的精神主軸。族譜數位化不僅是一項技術工程,更是一場文化永續的實踐。團隊整合資訊工程、博物館學與文化資產保存等專業,成功建立地方文化資料的核心資料庫。未來此成果不只可運用於族譜研究、地方史料分析、教育推廣,甚至延伸至遺傳醫學資料比對,展現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多重價值。追本必先尋根,繼往必先溯源,族譜及宗祠的數位典藏是跨世紀、跨地域的基因庫永續工程,感謝此次各姓氏宗親之信賴和支持,俗話說,一群人走得遠,期盼未來有更多人的加入,讓這個計畫精神獲得延續性地推展。 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也總結指出,金門文化並非靜態陳列,而是一種「有溫度的流動」。文化的生命力來自村落、家廟與宗族的連結,這些血脈與信仰網絡構築了島嶼最深厚的文化根基。自105年起推動的「家廟文化調查與數位建置」計畫,已完成全島194間家廟、39個姓氏的調查與紀錄,為宗族文化研究奠定穩固基礎。而文化園區的願景是「打造一座活的博物館」—讓文化不僅被收藏,更能被理解、被延續,並在時代脈動中持續生長。 盧所長也指出,博物館與金門大學合作推動的「點燈計畫」,以宗族燈象徵血脈傳承,串聯村落信仰與家族記憶,並藉數位化技術讓文化的光芒跨越時空延展。他也強調:「村落共榮是金門文化最重要的根基。唯有在地的參與與認同,文化的火光才能長明不滅。」,並以「尋根」與「點燈」作為象徵,期許博物館持續成為金門文化的光源,照亮過去、啟發未來。 文化園區管理所也指出,此次成果展以「薪火相傳、點燈未來」為主軸,寓意宗族文化的延續與家族記憶的再生。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與金門大學攜手打造的「浯洲金門尋根溯源平台」,不僅是科技研發的結晶,更是文化傳承的起點。未來,雙方將持續擴充族譜資料庫與智慧應用,深化跨域研究與社群參與,讓家族的故事、族譜記憶,在數位光影間再次綻放,讓金門這座文化之島,持續以溫度與智慧發光發熱。
-
金門話說金門文學出版 以聲音保存島語之美
文化部補助金門大學製作《金門話說金門文學》有聲書已出版,所有影音可在youtube輸入「金門話說金門文學」搜尋,就能看到全作品無償開放公播。另編著作者近期走入在地中小學校園,向本土語課程師生說明套書的特色和製作目的,希望透過完全用金門本地人、說金門老話、老故事的材料,以直覺式閱、聽的製作方式,讓懂和不懂金門話的讀者,都能在閱聽當下理解發音人的講述內容。 在金寧中小學宣導過程,學生反應熱烈,了解到原來金門話、本土語真正的常態不是罵粗話,是讀詩文、敬神明、講故事、唸歌謠都很好聽的語言,原來即使是編著者自小說金門話也曾經聽不懂老人說故事,不是金門話太難,而是大家太習慣以為所有知識表達只能用國語,以至於連怎麼用自己的金門話說自己的名字都不會。 編著者之一的唐蕙韻說,這套有聲書的推介說明,讓他和寧中小師生都意外的發現,原來每個孩子都想知道自己的名字該如何用金門話唸。這套包含儀式經文、古文唸誦、老金門話說故事、老金門人唸歌謠的《金門話說金門文學》有聲書,在保存金門原汁原味長篇語料的同時,希望能感染我們的孩子,用金門話大聲說自己的名字,用金門話說金門的文學。 《金門話說金門文學》由金門本地學者、耆老陳文識老師,和本地女兒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唐蕙韻共同編著,選擇一九九○年至二○○五年金門當地講述故事、歌謠的原始錄音材料,訪卡拉OK式文字逐聲音出現顏色字句的影像製作方式,使閱聽者不論是否聽懂金門話,都能透過符合華語通順閱讀習慣的文字指引,以及隨聲音出現的方言文字和拼音輔助,讀懂、聽懂金門話講述的金門文學。 唐蕙韻說:「用我們的方言來讀書、講故事,比模擬生活情境說不習慣在生活中說的『本土語』,我感覺比較容易,也比較有趣些。我自小說金門話,卻是聽懂老人說故事後,才學會全面說金門話的能力。」
-
遇見凡爾賽大提琴與愛音樂會11/1登場
在秋意漸濃的午後,一場結合古典優雅與教育成果的音樂饗宴「遇見凡爾賽大提琴與愛‧享樂音樂對話」,將於11月1日中午1點30分在金門文化局演藝廳隆重登場。活動匯聚來自國小、國中及高中三個年齡層的學生,以琴聲串連愛與藝術的交流,展現長年學習的成果與對音樂的熱情。主辦單位表示,這場音樂會是一場舞台演出,更是一場教育的實踐與生命的對話。學生透過上台歷練、合作排練、舞台禮儀與音樂表現,體驗「學習即生活、藝術即態度」的真諦。從服裝整齊、排練秩序,到正式上台的自信與穩定,無不體現教育的延伸與藝術的培養成果。 主辦方表示,「遇見凡爾賽」的策劃理念源於「讓孩子在音樂中學會尊重、專注與自我成長」,希望藉由正式舞台的氛圍,讓學生理解專業演出的態度與藝術表達的深度。活動不只是展演,更是一次「教育的藝術實踐」,透過音樂課程的延伸,讓孩子在壓力與成就中找到平衡,學習面對自我挑戰。 指導老師陳怡潔表示,這場音樂會的每一個音符,都承載了學生數年來的努力與家長的陪伴。她特別致信家長,感謝他們願意陪孩子走在音樂學習這條漫長的道路上。她指出:「音樂教育的核心不在於快或完美,而在於『長期主義、反脆弱、以成長為目標』這三個信念。」 她進一步說明,「長期主義」代表相信時間能讓努力開花,音樂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段陪伴;「反脆弱」意味著讓壓力與挫折成為養分,讓孩子在上台與失誤中學會勇敢;「以成長為目標」則重視孩子每天一點一滴的進步,而非單一成績的比較。 陳怡潔強調,這場音樂會不是檢驗成果的舞台,而是友善的練習場。孩子們在舞台上練習上台、練習被看見,也練習在不完美中繼續前行。她感性地說:「謝謝家長願意給孩子時間與信任,因為在時間的光裡,他們正在成長,成為懂得堅持、懂得感受、也懂得用音樂回應世界的人。」 據了解,凡爾賽大提琴指導老師陳怡潔畢業於法國國立凡爾賽音樂院碩士預備班,主修大提琴,師承Barbara Marcinkowska。2009年加入法國國家鐵路樂團(L'Orchestre de S.N.C.F),留學期間多次參與歐洲樂團與個人音樂會演出。2019年與2020年間,分別獲選挪威、奧地利及俄國多位世界級指揮大師班,並與台北城市管絃樂團及捷克職業樂團Moravska Filharmonie合作演出,音樂資歷深厚。 活動由愛.享樂音樂工作室協辦,團隊教師群陣容堅強,包含鋼琴、銅琴與幼兒音樂專業師資。指導老師張筑君為國立台南大學音樂系畢業,擁有奧福、達克羅茲、鈴木等國際師資認證,教學經驗逾十年,擅長以律動與感官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指導學生屢獲佳績。 陳嘉瑋老師則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主修鋼琴,擁有豐富的古典與流行音樂跨界經驗,曾擔任樂團鍵盤手、舞台劇編曲與配樂設計,擅長將古典技巧融合現代創作,激發學生的音樂創意。 邱詩恩老師畢業於台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具備奧福與達克羅茲國際專業師資認證,曾任教於新北市頂溪國小。她以扎實的技巧訓練與音樂表達力著稱,學生屢獲音樂班及比賽佳績,深受家長信任與喜愛。 主辦單位表示,本次音樂會展現專業師資與學生的音樂成果,更象徵藝術教育的深層價值,讓孩子在時間與練習中,培養自信、勇氣與專注力。當最後一曲在展演廳中迴盪,孩子們微笑鞠躬、家長報以掌聲的那一刻,這場音樂會的意義,早已超越音符本身,成為孩子人生中最動人的旋律。
-
紅黃白綠爭鋒 將士象車鬥智 烈嶼辦長青四色牌競技
慶祝重陽節,烈嶼鄉公所辦理「114年長青樂活四色牌」活動,銀髮長輩們開心在牌桌上分高下,洪天賞、洪亞治2人技高一籌,獲得總決賽優勝。烈嶼鄉長洪若珊鼓勵長者多動腦娛樂,開心生活。 烈嶼鄉公所於昨(29)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假烈嶼東林複合式運動場舉辦「114年長青樂活四色牌」活動,今年度的活動有來自烈嶼鄉各村近200名60歲以上長輩報名參加,鄉公所貼心的準備電瓶車,穿梭聚落接送長者,不少老人家刻意梳妝打扮才出門,阿公、阿嬤們共聚在東林複合式運動場,看到久未見面的親朋好友,大家相互寒暄問候。 烈嶼鄉長洪若珊帶領鄉公所團隊熱情招呼長輩們,烈嶼鄉民代表會主席林長耕、副主席吳福全、鄉代表林長征、林宜蘭、洪健中也到場致意,觀看長者們的牌桌競技。 鄉長洪若珊表示,九九重陽節是傳統敬老節慶,銀髮長者長期為家庭、社會辛苦付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銀髮長者是我們珍貴的資產。99重陽,幸福久久,為弘揚敬老尊老美德,關懷地區長者,鄉公所除辦理四色牌活動讓長者切磋牌技、腦力激盪外,也辦理了重陽敬老贈酒、模範老人表揚、進香祈福等一系列敬老活動,以表達對地區長者的敬意。 洪若珊表示,為鼓勵長者透過益智活動增進腦力激盪與人際互動的機會,烈嶼鄉公所辦理四色牌活動已行之有年,讓長輩們動腦娛樂,互相交流牌技,亦可聯絡增進彼此感情。 參與活動的長者按桌次坐好後,開始發牌,長者全神貫注的佈局、摸牌,將、士、象、車、馬、包、卒相繼打出,紅、黃、白、綠紙牌滿場飛舞,「自摸」、「中花」、「到了」聲音此起彼落,競賽過程高潮迭起、緊張刺激,讓阿公阿嬤們的精神為之抖擻,彷彿腦細胞瞬間全部活化了起來,都是為了能夠從牌桌中勝出贏得獎勵。經過初賽、複賽,晉入複賽的長者有洪亞治、洪天賞、蔡玉蘭、林愛治、蔡林羨品、林勤治、洪英治、洪天來,他們八人在牌桌上再分高下,最後由洪天賞、洪亞治2人贏得決賽優勝。晉級複賽和決賽的長者,都獲頒獎牌,並和鄉長洪若珊、鄉代表合影。鄉公所也準備了小禮品給現場參與活動的長輩,並提供電瓶車載送長輩返家,祝賀長輩們重陽佳節愉快。 早期在閩南地區、金門、台灣都極為盛行的四色牌,「四色」又叫「十胡仔」,金門在軍管時期嚴禁賭博,警察嚴厲取締賭博、玩牌的軍民,四色牌屢遭查禁。但隨著金門解除戰地政務體制,時空背景轉變,玩四色牌已經是銀髮族的消遣娛樂,閒暇之餘,屋簷下、廳堂可見一桌桌打四色牌的長輩,玩牌娛樂,也閒話家常。老人家說,當年嚴禁賭博,只能偷偷玩牌,「四色牌」打起來沒有聲音的,如今不但可以公開玩「四色牌」,消遣娛樂,玩得自由自在,一點也不用擔心,鄉公所還辦理「四色牌」比賽,看到「辦桌」玩牌的大場面,真熱鬧。參加活動的老人都有小禮品可以拿,贏牌也有獎品,只能說時代不同了。
-
金寧逾700位長者參加重陽進香及餐會
逾700位長輩熱情參與、氣氛溫馨熱鬧 為弘揚敬老美德,推展崇孝尊長風氣,金寧鄉公所昨(29)日隆重舉辦「114年度重陽節長者進香祈福餐會」,吸引逾700位長輩踴躍參加。活動結合宗教祈福與文化巡禮,並於中午舉行聯誼餐會。 活動由金寧鄉長楊忠俊主持,縣府參議陳金增代表縣長陳福海到場致意。鄉代會主席黃文欣、副主席楊水信及鄉代表李俊龍、辛愛華、陳尤莉、陳孝融、陳秀金、翁明惠、后盤村長許明吉、古寧村長李開陣、湖埔村長楊振嵩、安美村長許三進、榜林村長楊龍傳、盤山村長翁品洋等人齊聚一堂,共同向長者賀節祝福。餐會席開數十桌,長輩們在談笑聲中共享佳節。 楊忠俊鄉長致詞時表示,一年一度重陽節是屬於長輩的節日,象徵感恩與傳承。金門的長者經歷戰地歲月的磨練與生活的考驗,對社會安定與發展貢獻良多。他強調,政府應以實際行動回饋,提供更完善的照顧服務。活動當日為農曆九月九,特別前往金沙鎮龍鳳宮祈福,祈求天上聖母護佑鄉民平安順遂。楊鄉長並指出,公所將持續推動「幸福金寧、樂齡共好」理念,鼓勵長輩走出家門、融入社區,實現在地安老的願景。 此次進香活動分兩梯次進行,為兼顧安全與秩序,公所社會課團隊與志工全程陪同。長者分批前往西浦頭李光前廟、官澳龍鳳宮及文化園區進香祈福,沿途並安排文化導覽與社區交流,讓長輩在旅途中體驗信仰文化與人情溫度。據統計,參與者中85歲以上長輩近50人,不少由家人陪同參加,場面溫馨感人。 縣府參議陳金增代表陳福海縣長致詞時,向長輩們致上誠摯祝福,感謝他們長年為家庭、社會默默付出。他表示,重陽節是中華文化中極具意義的敬老節日,縣府每年均與各鄉鎮公所攜手舉辦長者祈福活動,結合宮廟巡禮與文化體驗,讓長者留下美好回憶,促進社區情感交流。縣府將持續推動長者福祉政策,整合醫療照護、社交互動與文化活動,打造更友善的高齡生活環境。 鄉代表會主席黃文欣表示,重陽進香祈福活動是金寧鄉長輩們每年最期待的節目之一,凝聚社區情感,讓年輕世代學習敬老、尊親的傳統美德。他說:「有些長者八、九十歲仍堅持報名參加,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我們就覺得一切努力都值得。」他並建議未來活動可針對行動不便者設計更貼心的接駁與休息動線,讓活動更周全、安全。 本次活動原預計報名人數約600人,最終突破700人,顯示金寧鄉民對敬老活動的熱情支持。公所除動員志工與人員全程引導外,也加強交通疏導與醫療防護措施,讓長輩安心參與、家屬放心。 午間餐會於海洋餐廳舉行,楊忠俊鄉長與貴賓們逐桌敬酒,向長輩獻上誠摯祝賀。多位長者表示,能在重陽節與鄉親共同參拜祈福、共享美食,倍感溫馨,並感謝公所與志工團隊的細心安排。
-
金門榮獲全國智慧運輸應用獎 縣長肯定團隊推動智慧交通 展現離島治理創新實力
金門縣政府推動「金門縣交通控制系統建置計畫」成果卓著,榮獲交通部「2025年智慧運輸應用獎」肯定。此次得獎名單中,金門與台灣高鐵、台鐵公司等大型交通機構並列,展現離島政府在有限資源下仍能以創新思維與卓越執行力推動智慧交通的決心,開創離島交通治理的新里程碑。 縣長陳福海表示,金門雖是離島,但交通治理從不以規模自限,而是以創新科技強化公共安全與管理效能。他指出,智慧交通的推動是縣府長期努力的方向,從規劃、建置到實際運作,每一步都穩健落實。這次能與全國大型運輸單位同獲殊榮,是縣府長期推動數位治理與交通現代化的成果,也象徵離島在正確方向與穩健策略下,能夠展現同等級的專業與競爭力。他強調,智慧交通的真正價值,在於讓科技成為民眾交通安全的守護者、公共服務的推手,讓金門的每一段路都更順暢、更安全、更具前瞻性。 金門縣智慧交控系統自110年度啟動,以「智慧號誌控制」、「非號誌化路口防碰撞警示」、「即時監控與事件應變」、「交通資訊整合」及「數位治理」為核心,打造全國離島地區首座兼具感知、預警與整合功能的智慧交通控制架構,逐步形成全島交通管理網絡。計畫分年推動,至今已投入超過1億元,逐步形成全島交通管理架構。110年度完成金門大橋及周邊4處智慧號誌設置;111年度導入金城市區11處重要路口智慧化,並建立交控中心雛型;112至113年度擴大監控與防碰撞示範路口布設;114年度則整合決策分析、全域監控及永續治理,確立金門智慧交通長期藍圖。 隨著金門大橋通車後旅運量大增,縣府導入AI影像辨識與綠燈帶控制策略,有效降低車輛停等次數,紓緩金城市區壅塞。雷達式防碰撞系統於非號誌化路口運作後,示範區已無重大事故,安全成效顯著。此外,縣府建置CCTV與VD車流偵測設備,整合交控中心運作,具備即時警示、事件通報與應變指揮功能;並推出「金門即時交通資訊網」,提供路況影像、停車資訊、公車動態與景點導引,讓民眾能即時掌握路況、安心出行。 觀光處表示,智慧交通系統的建置,不僅讓金門的交通管理更即時、更精準,也使跨局處能共享資料、迅速啟動應變機制。透過地圖式監控整合車牌辨識、公車票證與旅行時間資訊,讓整體交通運作更加流暢。系統導入後,每年可節省延滯時間約87萬人分鐘,減碳約16.5公噸,顯示智慧交控在效率與環保上皆具實質成效。觀光處強調,這項計畫已讓金門從傳統交通管理邁向以數據支撐治理、以智慧提升服務的全新階段。 陳福海縣長表示,此次獲獎象徵金門在離島治理上的新突破,也再次展現縣府以創新思維推動交通轉型的方向與作為。他指出,交通建設不只是工程,更是對生活品質的長期投資;智慧交通的價值,代表政府治理思維的轉型,從硬體建設邁向智慧管理,從制度執行走向民眾感受。縣府將持續優化智慧交控系統,深化資料應用、強化觀光路網及公共運輸行銷,並結合節能減碳政策,讓科技應用與永續發展並行,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島嶼環境,讓金門成為全國推動智慧交通與低碳永續的典範離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