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欣見金寧鄉運動園區和親子館動土
上週金寧鄉陸續有運動園區第一期工程戶外籃球場及附屬設施新建工程及親子館舉行動土典禮,象徵楊縣長實現「幸福護照」中鄉鎮共融/親子公園、分齡親子館已逐步朝目標前進,經過評估地景環境、鄉親可及性及區位利用性後,不論是現有空間調整運用或是已爭取的中央經費挹注建置,就是要打造共融、友善、安全、遊憩,並符合全民共享的公園式遊戲場,以完善的軟硬體設施建構友善親子環境,補強離島孩童學習資源的不足,透過關懷與照顧多管齊下的積極作為,全力落實讓長者安居、在地安老、就近安育的服務理念,打造老幼共托的環境。 金寧鄉近年人口成長、建設發展相當快速,舒適清新的環境也吸引眾多家庭遷入,戶籍人口已經超過三萬三千多人,成為金門縣人口數僅次於金城鎮。這座運動園區座落於金寧中小學之校有空地,面積寬廣、交通便捷,串聯縣府、鄉公所、社區及學校,不僅是可提供金寧中小學的運動設施,也是一個社區化的學校場館,更能符合時代變遷下,在地民眾對運動休憩、生活交流空間品質的需求,第一期工程戶外籃球場及附屬設施新建工程規劃四座籃球場、一座網球場,落成後供校內師生及社區民眾使用,提供師生更優質的教學環境,加強校隊訓練提高運動技能外,亦是提供社區民眾運動休憩的好場所。 運動園區可結合學校與在地社區互動更為密切,教育是百年樹人的神聖工作,學校是社區的生活中心,學校在營造學子優質的學習環境時,也須共享資源以帶動週遭社區總體營造與繁榮發展。尤其金寧中小學近年各項教學、運動競賽等成績表現優異,可以解決學校現有之體育館建築老舊且不符使用需求之問題,鄉內缺乏可舉辦大型活動之場域,對該校體育教學及運動技能的培養有更大的助益和發展,師生將會邁向更優質學習環境的新里程碑。 為營造多元、友善及融合自然之休閒環境,縣府進行縣內共融式及親子公園的規劃,金寧鄉運動園區第二期規劃設置有羽球館、籃球館及桌球館等三館概念,三棟建築物依各場館各需求空間之使用行為與需求面積,以此將所有運動空間做分類區分,以利後續落成啟用,減少各空間的相互影響,可藉此有分屬單位負責後續之管理維護,方便提供一處符合賽事標準的場地,並搭配地區舉辦各項大型球賽,爭取國際賽事來金門舉辦,以達到體育行銷金門的目的,平常可做為金寧鄉周邊民眾運動休閒之運動公園,並作為金寧中小學體育館使用之運動場館,能提供社區、學校、鄉親在遊戲、運動休閒、親子互動、地景生態等兼具各種功能的遊憩好處所,以利為地方之民眾創造最大之福祉,發揮最大效益,可預見未來它絕對能引領宏大的金門新局,成為縣內新一代的標竿與榮耀,為學校發展及社區營造開創嶄新局面。 湖埔村辦公處原先一樓維持為開放式空間供村民活動、聚會及設置廚房設施提供老人供餐,二樓增建金寧鄉親子館,藉以提升建物活化使用,將布建動感紓壓區、VR體驗區、互動投影區及叢林探險區的室內遊戲場,讓小朋友有更多的遊戲和運動空間,家長可帶領孩子們體驗場館不同主題的多樣性。社會處也將導入各項社福、社教等各類活動,彰顯社區之功能,凝聚居民向心力、敦促社區和諧發展,將可擴充民眾使用空間及次數,作為各項社區居民聯誼活動及社會教育推廣等場所使用,也讓老少都能得到更好的照顧服務,打造安居樂業的「健康社區」將發揮重大效益。
-
防疫與顧經濟兩者併進新生活模式最實在
國內外疫情發展狀況,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率同團隊成員,每日定時舉行記者會,透過平面與電子媒體播報,週而復始,持續不斷,提供了芸芸眾生最新疫情訊息,讓社會大眾得以迅速瞭解政府防疫政策政令滾動檢討調整與規範要求,善盡滿足人民知的權利責任,輿評反應良好。 俗云:人在家中坐,能知天下事,證諸時代進步,科技發達,任何訊息,無遠弗屆,際此全球面臨疫情又告升溫之際,有些國家地區甚至出現疫情爆炸,民不聊生的淒慘情景,益見新冠肺炎病毒肆虐蔓延危害嚴重,猶如天災浩劫一般,難防難堵,人人應有積極落實防疫作為,不能再自誇國內防疫成效世界第一了,因為防疫無假期無盡頭,未來抗疫路途遙遠,大家還需同心共濟,齊向病毒宣戰到底,俾期否極泰來,安度日常生活。 無可否認,防疫是個長期作戰而嚴肅的課題,而吾人之日常生活,則是人人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事實擺在眼前,防疫做不好,病毒可能隨時上身,危及健康。再者,民以食為天,一旦經濟因疫情而急劇衰退,則百業蕭條,人人入不敷出,勢必陷入度日維艱窘境,如此兩者因果互繫,到頭來不是因防疫不周生命保不住,則是無顧好經濟,雖未染疫,也會餓得半死。緣此,此時此刻,只能向前,不能後退,如何在防疫與顧經濟兩者併進原則下求得平衡,方不失為正確之道。 眾所週知,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防疫工作,事關人命,同樣要依法行事,則便是滾動性防疫指引,相信也是經由防疫主管部門邀集國內具有醫學專業,專家學者共同研商認為可行之的結論,然後再由權責單位正式對外公佈施行,亦即指引一出,即是命令,人人都得奉行,中央防疫指揮官之所以一言九鼎,權力有源自行政組織體制之授予,就法論法,亦是依法擁有之權限。 只是凡兩年來,所謂:〈雙標、分藍綠,高低有別〉等蜚言流語不絕於耳,或許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以訛傳訛,信者恆信,不信恆不信,終將隨著流光而逝,然而邇來又有〈雙標〉話題出籠,訊息見諸國內媒體,說得歷歷如繪,直指先有隔離四天出關者,後有四小時解隔,頓時特權云云甚囂塵上,儘管有關主管部門即時公開說明澄清,一切依法有據,無關雙標,洵屬誤解,但是對此說法有人質疑此前同樣狀況,為何要受防疫規範要求約束,形成各說各話,莫衷一是,就防疫而言,不無影響社會人心安定與防疫政策之推動與執行,何況,事實只有一個,關鍵要能讓人心服口服。 再者,政治二字,泛指眾事也,旨在服務人群,為社會人民謀求最大福祉,由於主體是「人」,因人而異,作法難能一致,應對態度亦復如此,影響所及,政治話題不斷,分黨分派,司空見慣,為期宏大政策政令功效,加強宣傳效能,總會立些名目口號,諸如所謂:「不是敵人,就是同志」等等不就是政治口號,僅以國內遂行防疫政策政令為例,原本是一樁誠摯無欺之好事,卻亦因為政出多門,口號亦多,讓人無所適從,好意變歹意兼而有之,尤以邇來坊間熱議,咸表不是已經正式公布定調〈重症求清零,輕症者管控〉為台灣新模式嗎?何以隨後又有官員表示:「清零已不可能」,再來又有「防疫減災」新名詞,說來說去,翻來覆去,要說毫無意義,未免有失偏頗主觀,並不公正,如今輿評不以為然,多數認為不如〈防疫與顧經濟兩者並進〉新生活模式卡實在,這也是政府想出來適切可行的防疫目標,經過二年時間,大家都習慣了,深深瞭解防疫與經濟併重最為符合社會實際需求,其他名詞再好,反而覺得可有可無。 時代進步,民智大開,官大學問大,時代已然過去式,有幸置身公門之士,貴在謹言慎行,為民表率,不能隨便,尤忌輕佻,我行我素,須知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旁觀者清,人民眼睛雪亮,公僕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要禁得起社會大眾檢驗,卒能立威置信。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此乃為人處事基本原則,但願大家體認防疫與顧經濟乃為當務之急,抗疫任務艱鉅,遙遙無期,吾人不可自我感覺良好,更應放下一切,少些政治,多些經濟,專心致意,團結合作,齊力把防疫與經濟搞好,國家甚幸,人民甚幸。
-
保護老樹珍貴綠資源
有「海上公園」之譽的金門,林木綠覆率約42%,縣府為加強維護重要綠色資產,最近依照森林法樹木保護專章規定,成立「金門縣受保護樹木審議會」,負責金門地區受保護樹木之認定、列管、廢止以及相關協調、爭議和重大違規事件處理,上個月28日正式公告51株受保護樹木,其中以百年以上老樹居多,希望這些陪伴鄉親走過風雨歲月的樹木,未來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和珍惜。 縣府強調,經公告受保護的樹木,與文化資產類似,若遇土地開發利用,以原地保留為原則,非經許可,不得任意砍伐、移植、修剪或以其他方式破壞。此次公告受保護樹木除由樹木所在之管理者維護外,後續林務所也將優先加強保護、定期健檢,以保護樹木生長環境,未來並規畫專屬網頁公布樹木現況。 金門早期原有茂盛的森林,唯自元、明以後因兵燹人禍相繼破壞殆盡,據金門縣志之林業篇記載:「昔時金門原為樹木蓊翠之地,且多松柏樟櫸有用之材,惜歷年數戕於兵燹,民間亦肆意濫伐,遂致童山濯濯,荒埔茫茫,導致風沙水旱之苦。」 民國三十九年冬金門防衛司令部胡璉將軍奉指示積極「植樹蓄水,綠化金門」。推行,綠化金門,復舊造林,經數十年之慘淡經營,克服萬難終於奠定綠化基礎,島嶼逐漸找回綠意,現今金門縣森林覆蓋率超過了40%,更贏回了「海上公園」的美名。 雖然本縣的森林覆蓋率超過四成二,但是比對全國廿二縣市的情形,森林覆蓋率以台東、花蓮超過八成拔頭籌,其次是宜蘭七成八,新北七成五,南投七成三、新竹、基隆七成都排前段班。金門其實森林覆蓋率並不算高,只領先九縣市,排在中段班,比同屬離島的澎湖二成五強,還落後連江的四成八。但是先後受到兩次大浩劫,一次是民國八十八的「丹恩」颱風,造成全島有七成樹木受損;另一次是六年前的「莫蘭蒂」十七級風災,一夜狂風,金門大小樹木倒了近五百萬棵,路樹超過七成傾倒,短短三小時,讓金門六十年的綠化成果幾乎毀於一旦。 金門縣林務所於1986年推出全國第一個以保護老樹為施政目標之「金門地區稀有及固有古樹保育實施計畫」,調查老樹資源,並於1989年出版金門古樹專書。其後促成台灣省政府「臺灣省加強珍貴老樹及行道樹保護計畫」的推動,全省21縣市、300多個公所同步調查與保護珍貴老樹,至今已登錄了4,200株老樹。 這些老樹須符合1990年農林廳所訂的標準︰(1)胸高直徑1.5公尺 (胸圍4.7公尺)以上;(2)樹齡100年以上;(3)特殊或具區域代表性之樹種;或符合各縣市政府所訂標準之樹木。台北巿另訂定「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受保護樹木標準如下:樹胸高直徑0.8公尺以上者。(係指離地1.3公尺所量測之樹木直徑);樹胸圍2.5公尺以上者。(係指離地1.3公尺所量測之樹木周圍);樹齡50年以上者;珍稀或具生態、生物、地理及區域人文歷史、文化代表性之樹木,包括群體樹林、綠籬、蔓藤等,並經主管機關認定者。北巿訂的條件較寬鬆不少。 此次由林務所遴選專業團隊,就原有列管樹木再次清查,經審議委員逐一審認後,共規畫51株受保護樹木,其中大多數為樹齡達100年以上的老樹,又以榕樹、黃連木居多,另有木棉、龍眼、桄榔、雞蛋花等樹種。保護老樹需要大家共同參與,發現有老樹生病或被砍伐、盜採,應主動通報主管機關迅速處理,惟有鄉親大家有心保護老樹,才能讓老樹可以怡養天年,就像總兵署的木棉樹3、400年來一直陪伴鄉親渡過每一天。
-
解嚴30年:再論金門戰地文化景觀的價值
1992年11月7日,在歷經43年軍管及戰地政務的漫長歲月之後,金門與馬祖解嚴,比臺灣本島晚了5年。歷史的複雜與弔詭是,除了戰爭所帶來破壞、流離與創傷外,在「管教養衛」四大目標的軍事現代性建構下,金門的基礎建設得以建立,軍需及民生產業填補了地方社會失去僑匯經濟的缺口,奠定了今日發展的礎石。 與此同時,為能妥善保育維護地區之人文史蹟及自然地景,在金門縣政府及立法院的支持下,在解嚴前夕開始研擬金門之部份地區為「國家戰役公園」,並納入國家公園體系。1995年規劃出太武山區、古寧頭區、古崗區、馬山區、烈嶼區等五大區域(約佔全島面積四分之一)為範圍,命名為「金門國家公園」,成為我國第六座國家公園,也是第一座以維護戰役史蹟、文化資產兼具自然保育的國家公園。這是當時對於後戰地金門發展的一種想像。 但近20年來隨著撤軍的加劇、年久失修、人為破壞或不重視等因素,戰地資源的佚失非常迅速,保存課題浮上檯面,且經常成為社會爭議的焦點。然而,如何系統性地看待戰地空間資源,並且評估其價值,進而提出適宜性的保育方法,實為重要的課題。其中,文化景觀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值得大家重視。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討論「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的概念。當年12月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聖塔菲(Santa Fe)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與會專家學者提出:「『文化景觀』一詞包括了人類與其所在自然環境之間互動的多種表現。文化景觀通常能夠反應可持續性土地利用的特殊技術,以及反映了與大自然特定的精神聯繫。」這些概念同時被納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執行指導方針》。教科文組織進一步界定文化景觀的三種範疇:1.人類刻意設計及創造的景觀;2.有機演變的景觀;3.聯想的文化景觀。借用上述的定義,金門戰地歷史所造就的文化景觀,實屬第1類的「人類刻意設計及創造的景觀」,除了反映特定的土地利用技術外,也對地方的社會、經濟、文化與生態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署有相似看法。他們將文化景觀分為1.歷史性的設計景觀;2.歷史場域;3.歷史風土景觀;4.民族誌的景觀。依此探究,金門戰地空間資源當然是美國國家公園界定下的前二項文化景觀,而金門完整的傳統聚落,也是後二項的文化景觀類型。這些俱為金門縣政府及金門國家公園應致力保育的資源。 必須再說明的是,這裡所使用的文化景觀一詞,並非單指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中的文化資產類型,而是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國國家公園署等進步性的概念為本,重新理解20世紀中葉以來金門因長期戰爭狀態所產生的人類與其所在自然環境之間互動的多種表現。 統整這些概念,我們可以界定金門戰地文化景觀是一種在特定歷史時空下,以島嶼防禦為目的、軍民在有限的資源下所進行之各種空間營造;同時,也是20世紀後半人類戰爭型態、防禦工事與技術、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國際地緣政治、國家政策、地方社會文化等多重互動的結果;加上綠化的成功且未經大規模都市化、現代化變遷,戰地文化景觀的生物多樣性也值得重視。 因此,戰地文化景觀的概念是一種整合性的、前瞻性的思維。戰地文化景觀是軍民與島嶼環境在特殊歷史下的長期互動產物,仍具有當代的價值。戰地文化景觀是一種與環境共生的土地利用方式,除了軍方設施外,也可涵蓋軍民生活、生產與消費的場域,是文化遺產的珍貴資源;同時,由於營區內的生態資源豐富,它同時也經常是生物不可或缺的棲地。保育戰地文化景觀應是金門永續發展的策略。當然,若為了維護上述的公共利益而限制或損及私有產權時,公部門要充分調和這些矛盾,照顧私權應有之利益。公私利益的平衡,往往才是歷史保存與生態保育得以成為社會共識的關鍵。 解嚴30年,仍有許多路要走。
-
世界地球日且談托育品質之提昇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且不談此活動之普世價值及意義,僅從其日子之決定,即已充滿著天人合一的智慧及意義。 最初地球日的選擇,之所以定在春分節氣,將此日定為地球誕生的日子,除了此時段,陽光可以同時照耀在南極點和北極點上,代表世界的平等,象徵著人類要拋開彼此間的爭議和不同,和諧共存。更多的是我國傳統中,春為四季之首,代表著「慎始」的重要意義! 好一個「最初的地球日選擇在春分節氣,這一天是地球的生日,也就是地球誕生的日子」!且以傳統天人合一的理念來推衍,不正是世人對幼兒成長過程中「慎始」的重視嗎?諸如對托嬰人員服務品質的提昇與重視。 為提升托嬰中心、社區公共托育家園等托育人員的服務品質,金門縣政府社會處,特於日前假金城綜合社會福利館,辦理托育人員在職教育訓練,計有60多位機構式托育人員參訓。 針對此項活動,社會處特地指出,此次教育訓練,特別邀請臺中發展學園外聘總督導│卓瑩漪老師授課。卓老師畢業於中山醫學院復健科學系,對於早療兒童動作發展,及語言發展分析,都有跨領域之專業,期望經由其經驗分享,及專業的指導,提升照顧幼兒的實力與品質,並讓自己在執業時更具專業性。 社會處長董燊在致詞時也表示,縣府團隊向來關注幼托品質,專家們即曾指出:托育政策低度發展的主因,為目前政策無法提升0-2歲托育的品質、可近性及可負擔性,因此,造成願意使用家外托育的家庭始終是少數。此外,學者也提出托育品質提升,是改變現有家長外送托意願提高方式之一,並認為要提升托育服務品質,除了以法規作為品質維護的基本門檻外,托育人員更需要有高品質的教育訓練。 因而,楊鎮浯縣長就任以來,即積極辦理在職訓練,以提升本縣整體托育服務品質,及托育人員之專業素質,以便服務鄉親。因為嬰幼兒的前三年,是一生發展中,變化最快的時期,腦部的連結、身體的發育、智力和語言能力的開展、社會情緒的學習,都在這三年有很驚人的躍升,而發展的狀況到底好不好,除了孩子本身基因遺傳的條件外,成長環境的刺激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所謂嬰兒成長環境的刺激,指的無非就是照顧的品質。而好的照顧品質無法憑空出現,每個嬰兒的特質和需求也都不同,唯有照顧者具備嬰幼兒發展的知識、在實際互動中學習觀察嬰幼兒的需求、根據嬰幼兒個別的狀況給予敏銳和適切的回應,並提供重要的學習刺激,這樣的照顧品質,才能有效支撐孩子成長的需要;而這整個過程都需要學習! 更重要的是,主要照顧者和嬰兒建立起良好依附,和互動回應模式後,不僅嬰兒可以得到較好的發展,照顧者也因為對孩子的特質,有更清楚的了解,之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以持續根據孩子的特質,給予合宜的教養。這個效應非常長期,可以從嬰幼兒一直持續到青少年的成長。就此而言,此不正是紀念世界地球日之另層天人合一;慎始的成長意義嗎?
-
鞏固防疫信心 克服困難挑戰
「2022金門迎城隍-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4月16日在浯島城隍廟舉辦盛大的開幕典禮,揭開了為期一個月的節慶活動,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基於12歲以下的孩童尚無疫苗可打,所以取消了妝人蜈蚣座的遊行環節。此前花蓮縣政府也礙於本土疫情持續升溫,花蓮縣確診數病例居高不下,在開幕前夕緊急喊卡全中運,讓不少參賽家長和孩子相當錯愕,但對於花蓮縣政府這似乎也是不得不的抉擇。 平情而論,因為疫情打亂了可不止是一池春水。迄今,大陸許多主要城市都還在「封城」撲滅疫情,但每天仍有上萬例的確診數,同樣在宣告成效有限。反觀歐美主要國家,每天仍有上萬的確診病例,卻已宣布「解封」,要和疫病共存,平時該幹嘛就幹嘛,試著用自身抗體去習慣新冠病毒的流感化。這兩種極端的防疫策略著實都無法完全消除我們的恐慌與疑慮,中國大陸用「封城」管控疫病,雖說有罔顧人權之虞,但短期仍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難就難在普羅大眾的正常生活還要繼續,人與人依然要送往迎來,這就不能保證疫病的反覆爆發,而這般的反覆封控「清零」防疫,自然也是最為勞民傷財的手段之一。不久前,澳洲、紐西蘭和新加坡等亞太地區國家都有類似的「清零」政策,實施封城,直至病毒完全停止傳播為止,但隨著傳播力更強的變種病毒出現,加上疫苗接種率不斷上升,讓一些人即使感染新冠病毒的確診者也不用到醫院治療,也讓這些國家先後放棄這種政策,因為他們相信,從長遠來看,新冠病毒已經沒有機會達到「清零」的目標,就像流感病毒一樣,不管人類高興與否,都會長期在人類社會中流行,人們要做的唯有管控及降低它的中重症及死亡率而已。這樣的說法似乎很有道理,也符合現實,但畢竟染疫與否依然關乎人命及社會發展的大事,嚴謹、慎重一點終歸是不會錯的,但如何拿捏最適合本土的尺度,在有效防疫與正常生活間取得最佳的平衡,恐怕才是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為困擾的事。 再以兒童施打疫苗為例。因應國內疫情再升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4月17日記者會上宣布,食藥署已召開專家會議在考量有效性、安全性等狀況下,同意6歲到11歲兒童可施打莫德納疫苗,2劑劑量為成人的一半,且需間隔28天。不過早前已開放兒童接種疫苗的歐美、日韓等國家,卻幾乎都是接種輝瑞BNT兒童版疫苗,而國內的國高中生之前施打一、二劑的也是BNT疫苗,為此家長擔憂莫德納對小孩的副作用,留言更是灌爆了衛福部臉書。就此,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這是根據研究做出的決定,疫苗政策都是鼓勵性質,民眾可以選擇打或不打。的確,既然沒有絕對有效的疫苗,打疫苗自然就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但如何讓民眾對政府的防疫政策更有信心,卻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事。 過去2年因為疫情,金門迎城隍遶境慶典不得不縮小規模,今年雖然原則定調不停辦,但最受歡迎的親子蜈蚣座卻依然要視疫情發展滾動式檢討是否續辦、延期或停辦,因為全民的健康最重要。民眾可以容忍防疫的一時不便,卻不可能接受無止境的封控與限制;要想在疫情下仍然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我們還需要有更多的防疫工具與科學證論來鞏固全民的防疫信心才是!
-
防範疫情 公共場域加強清消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本土確診人數不斷增加,本縣於日前亦出現確診案例,以及遍布各鄉鎮的確診者足跡,為防範新冠疫情擴散,有效阻斷傳播鏈,各鄉鎮無不嚴陣以待,做好確診者回溯足跡的清消工作,以確保全民健康無虞。 國內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快速延燒,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各鄉鎮清消範圍除了本縣疫情指揮中心排定的地點,並主動納入學校、機關及周邊交通場站,希望透過綿密的防疫措施,阻斷一切可能的傳染途徑。且各鄉鎮公所清潔隊亦針對鎮內人口聚集地區、交通場站、重要機關學校等場域,滾動式檢討清消次數與頻率,惟因人力有限,清潔隊的消毒防護目前以戶外公共空間為主,室內部分尚需由個別管理機關單位自行進行消毒防護。 除公部門積極清消,也希望民眾配合,針對自家環境容易接觸地點,可用漂白水消毒劑噴消,徹底做好環境消毒工作;也唯有落實防疫,才能降低感染風險。尤其新冠疫情期間,民眾應落實自身防護措施,持續遵守出入高感染傳播風險八大場域全程佩戴口罩、勤洗手落實手部衛生、注意咳嗽禮節及生病在家休息,即可以降低感染的風險;另社區或團體辦理各類活動應以防疫為優先考量,落實量體溫、固定入口、總量管制、實聯制、全程戴口罩、加強環境消毒、維持社交距離室內保持1.5公尺及室外保持1公尺。 當前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疫情不僅衝擊了各個面向,對全球造成了重大的健康影響,也形塑了大家在新常態下的生活。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蔓延至今,已對全世界產生難以估計的人口健康及各方各面的傷害;且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病毒首度現身至今,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總數已來到4億。而在疫情發生後,人們大多養成戴口罩的習慣,以及相對減少戶外活動的生活方式,防疫已然成為全民共識。 世衛組織官員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表示:「許多國家尚未達到Omicron疫情高峰,呼籲人們繼續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以幫助減少傳播。」范科霍芙也說:「疫苗在預防嚴重疾病和死亡方面仍然非常有效,儘管它們不能預防所有感染,呼籲人們接種疫苗並戴上口罩。」 儘管Omicron輕症化,且因其散播力強而迅速取代Delta成為全球最主要新冠病毒株。但我們深信,總有一天,疫情的陰霾會徹底消散,我們每個人也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在此之前,也要再三提醒大家,防疫警戒心萬萬不可鬆懈,做好自身防護措施才是防疫重要觀念,提醒民眾要戴口罩、肥皂勤洗手,並養成正確的洗手方式,保持社交距離;此外為降低感染風險,更應定期清潔家戶內外環境,才能維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
金門醫療服務滿意度正面評價上升
110年度金門縣醫療服務滿意度調查報告書結果顯示,本縣整體醫療滿意度正面評價從69.6%上升至73.9%,地區民眾明顯感受醫療服務逐漸改善,對於金門縣政府持續投入充實在地醫療能量能力、建置西半島醫療專區、建置放射腫瘤照護中心來協助金門醫院發展重大醫療設備等計畫,以推動醫療服務品質提升。縣長楊鎮浯對於鄉親正面評價是肯定本縣醫療服務品質,但仍有25.6%的民眾持負面評價,表示還有努力進步的空間,未來縣府仍會持續推動在地醫療精進,使鄉親能擁有更優質、完善的醫療照護。 從該報告書中受訪民眾建議加強改善「增加專科醫師科別」、「養成在地化醫師」、「增加醫療設備」等項目,金門衛生局也看見和聽見今後要再努力的目標,目前金門醫院部分專科仍須透過「金門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由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師支援看診,但在衛福部「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計畫」培育下,像是心臟內科、牙科、小兒科等專科,已陸續有本縣公費生完成訓練返鄉服務,而婦產科、神經外科、復健科等專科亦有公費生刻正接受專科訓練,將在完訓後回歸金門造福鄉親,為在地醫療注入量能,衛生局也會持續依本縣醫療需求,逐漸完善在地醫療所需科別及人力。 醫療品質包括醫療提供者的醫術與人際關係、醫療環境設施、等候時間、服務態度、醫療過程、服務結果及社區可近性,其中以醫療技術及醫病之間互動關係為整體醫療品質的核心。病人對醫療照護不同構面的正面評量,滿意度是就醫病人對事件「相對的評量」,並非是一成不變,所以會隨著病人個人標準或期望的改變而改變,滿意度是個人的期望和所認知結果的相對程度。 提昇離島的醫療品質向為離島居民所殷切期待,民國84年開辦全民健康保險,旨在降低民眾就醫的經濟障礙並提昇健康品質,使原本未具保險身份民眾就醫的可近性大為提昇,然而對偏遠離島地區的民眾而言,只解決了就醫障礙,而在醫療資源及服務品質卻與台灣都會地區落差頗大。 為讓醫療在地化,公費培育醫事人員,自民國91年起開始培育9名醫保生,並導入縣外健保醫療資源,請求衛生署鼓勵台灣籍的醫師到離島服務,服務年資1年可抵2年等策略,鼓勵外地醫療院所醫師到本縣提供健保醫療服務,想讓縣民獲得可及性及可近性的醫療服務品質,縮減醫療服務的差距,使享有均等就醫權利。雖然IDS計畫每年編列預算讓金門醫院聘請醫學中心醫事人員支援,縣政府更加碼挹注比健保局高的經費,導入醫學中心資源,大量的增加專科科別及駐院醫師,改善了本縣民眾就醫的可及性和提昇醫療品質。然而因為醫師無法長駐,醫病的信任性治療關係建立不易,或有部分醫師資歷較淺,因此,IDS計畫投入改善了醫師數量與專科科別,惟仍待質的穩健提昇,但與縣民對醫療服務品質的期望仍有落差,仍無法符合民眾期待,導致對醫療施政面向滿意度偏低。 金門由於屬於離島,人口數量、經濟規模和地理環境的限制,過去經常面臨醫療資源缺乏、醫療品質的不足,縣民需透過長途奔波與精神金錢的耗費前往台灣本島就醫,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以來,更讓金門的醫療量能備受關注,為克服偏鄉離島醫療照護資源不均,落實在地醫療一直是縣府團隊的施政目標,每年編列預算挹注金門縣照護發展基金,補助金門醫院改善軟硬體設施,進一步提高急診與重大醫療檢測品質,減少縣外就醫比率,減輕縣民縣外就醫的醫療費用與家庭成本,具體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及滿意度,增加縣民對在地醫療的信心,讓本縣健康照護有感、幸福快樂有感。
-
自己才是防疫新生活主宰者
這波疫情來勢洶洶,先是境外移入由少而多,持續堆高,後是本土病例,由個位數節節攀升,近日已連續單日出現四位數,因而人人心驚膽跳,防疫主管單位上緊發條,誠摰呼籲大家毋庸過度緊張,再三叮嚀大家務必做好防疫措施,從自己到家庭、社會到各階層,自上而下同心同德一起來防疫,圍堵病毒,期迅將病毒消滅於無形。 依稀記得國內曾有醫學專家學者說過,訊息見諸電視新聞,表示病毒無聲無形無盡頭,隨著清明時節的到來,出入人潮絡繹不絕,掃墓場所人頭鑽動,許多景點、公共場所,或會親訪友者出入頻繁,恐難全然避免群聚,預言擔心清明前後疫情升溫,希望防疫主管部門注意,大家務必提高警戒,倍加小心,做好防疫工作,於今印證,專業掛帥,言而有徵,顯示這次疫情爆發點,破口即在不明傳播鏈與無症狀感染者者早就存在,而幾起群聚的個案,即是由點而線擴散,傳給親屬、友好,乃至服務團體同仁,益見防疫無捷徑,應依防疫規範要求,多聽醫學專家良方妙計,並自個人、家庭、社會、機關團體、各行各業,齊心協力將防疫超前部署做到滴水不漏。 有人說金門持續兩年(零確診)優良記錄,這下破功了,其實病毒來無蹤,去無影,是神仙同樣也無法保證百毒不入,此時此刻,萬事莫如防疫急,防疫如同作戰,棲身海上孤島,醫療相對不足的鄉眾同胞,沒有掉以輕心的本錢,破不破功不是問題,做好準備,有備無患,才是根本。 有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茲此應該對於不幸染上病毒的同胞致上關懷之忱,祝他們早日康復,更應以此為鑑,須知病毒逢人必噬,不分顏色、族群與身分地位高低,如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一般,逃都逃不了、躲不掉。 記取教訓,強化防疫作為,欣見縣政團隊秉持縣長楊鎮浯「防疫優先,經濟併進」之一貫要求原則,又有新作法、新行動,防疫宣教週而復始實施,且將防疫「六要三不」宣導資料於地方媒體刊載宣導以廣週知,內容要項包括:打疫苗、少群聚、勤洗手、外出戴口罩、實名制、量體溫、保持社交距離六要,三不則有減少參與聚餐、不得逐桌敬酒、不散佈未經證實之相關訊息等防疫須知,簡單扼要、好記、易行,只要心無二念,不忘防疫,就能做得到。 此外,有鑑於邇來疫情蔓延,台灣整體個案與疫情急速上揚,頃又加強防疫超前部署,則由縣政府各局處輪值調派科長級主管帶隊,在金門尚義機場發送快篩試劑,鼓勵返金、返台鄉親自我檢測,以策萬全,別看這些措施,人人能為,不足為奇,卻是有心與用心之實際行動,雖然公僕案牘勞形,忙上加忙,投下人力財力,人人心甘情願,無怨無悔,就防疫而言,直接減輕了醫衛人員防疫工作負荷,嘉惠返鄉、返台鄉親,給他們多了一份健康的保障,也是一種加強團隊成員防疫知能訓練,迴響熱烈,頗受好評,值得肯定。 可以預見,病毒一日不去,抗疫工作無日或懈,所謂:「防疫與經濟並重」新台灣模式,漸而走向「與病毒共存」議題浮上檯面,然而中央與地方首長猶待建立共識,同在「科學」與「實際」兩者契合基礎上力求平衡,期以確保人民健康生命無虞,政府頃已定調防疫新模式,即是〈重症求清零、輕症則管控〉,畢竟有效之防疫,貴在科學與實際落實到位,讓大家有信心,又能確實配合支持執行很重要。 總之,時至今日,全球醫學專家與學者,一致強調注射疫苗,貫澈防疫規範實為防疫功效極大化不二法門。換言之,人為萬物之靈,凡事之主宰,成敗在人,防疫亦復如此,非人莫屬,自己才是主宰。
-
自助人助 團結防疫
清明連假後,本土疫情持續升溫,連創新高,4月13日,本土確診病例新增744例,4月14日,874例,確診數與日俱增,自疫情大起後守住兩年多零確診的金門縣,在這波全國性疫情大爆發下,也終告失守。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預估疫情發展趨勢,稱「現在還算初期發展」,國內新冠肺炎有效再生數(Rt值)為2,疫情發展會很迅速,「破萬例有可能,要看疫情發展」,足見疫情態勢之嚴峻。 相信一定有鄉親覺得可惜,畢竟金門曾作為全國唯一零確診的縣市,這也是全體鄉親共同努力的成果,確實得之不易;但換個角度思考,在縣府團隊與全體鄉親共同努力下,只要此次不幸染疫的四位鄉親完全康復,地區也就等於挺住這次的疫情警報。應該這樣看,確診鄉親都是因為台灣旅遊史或與確診者親密接觸而不幸被傳染,所幸在醫療體系全力救治下,已有2位痊癒出院,另外2例還在金門醫院治療,狀況也都穩定,相信過些時日都能康復出院。 更為重要的是,在精準疫調與鄉親全力配合下,這4例確診者共匡列70例居家隔離鄉親,PCR檢測都是陰性,可謂天佑浯州,所有匡列者並且都在12日凌晨全部解除居家隔離,至4月19日即能完成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易言之,地區這波疫情不日就將「歸零」。 然而,觀諸台灣各縣市疫情,除非封鎖海空運,完全斷絕台金往來,不然地區依舊處於疫情的高風險時期,且不可在短期間解除警報,在這樣的態勢下,唯有自助人助、團結防疫,就個人來說才能在疫情肆虐下安頓身心,就地區整體防疫工作而言,也才能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在疫情高峰下維護全體鄉親身心健康。 事實上,這波疫情來勢洶洶,不僅對國內整體醫療能量造成極大挑戰,也改變了防疫思維,在國內疫情不斷創下新高後,中央的防疫政策已經跟著調整,基本上,已經從此前的「清零政策」,逐漸形成以「重症求清零、輕症可控管、正常過生活」為目標的新政策,在這樣的政策指引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正在研議新階段的防疫策略和生活指引,不少縣市也朝向兼顧經濟活動與防疫的方向規劃新時期防疫作為。 以近期疫情最為嚴峻的新北市為例,指揮中心將與新北市試辦「居家照護計畫」,因應Omicron高傳染力、輕症的特性,未來染疫的輕症患者可能會採取居家照顧,以保留醫療量能給中重症患者,之所以做出調整,關鍵原因是確診個案多達99%為輕症,在逐步走向邊境開放的同時,本土確診案可預見將會大幅度攀升,為了讓醫療體系正常運行,確實必須快速應變調整防疫方向。 回到地區整體防疫思維,如何做好風險管控,維持醫療能量,兼顧鄉親健康、正常生活與地區經濟發展,也應該成為新時期的防疫指導原則,當然,這些防疫思維的改變不僅需要全體鄉親大力支持,更有待所有鄉親一起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勤洗手、戴口罩,雖是老生常談,卻也是此時此刻最重要的事。 自助人助,團結防疫,值此嚴峻時刻,當每位鄉親都能切實做好自我保護,也等於建構護衛全體鄉親的防疫網,再加上做好萬全準備的醫療體系,我們應可攜手度過疫情高峰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