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再論金門樹木銀行
日前縣長於環島北路四段道路拓寬案中,除期勉加速推動工程進度外,並語重心長地要求一定要有珍惜「綠色資源」和「浯島家園」的理念;尤其是針對行道景觀樹的保留及移植。他針對目前綠意盎然、蔚為美麗樹海的景觀樹,卻因工程而必須移植者,更是希望林務所可規劃「樹木銀行」,使珍貴的樹木有一個棲身的「第二個家」,若有人要認養也可提供,官民全面保護珍貴的綠色資源。據此,因而期許林務所成立「推動小組」,從專業面、實務面,以及相關配套,做好「無縫」移植工作,進而更希望能慎重思考環保人士│莊西進先生所提多採用本地樹種,如樟樹、櫸木等寶貴意見。 就事而論,以金門之水資源來說,向是欠缺的,這更是當日國軍花費無數人力、物力廣植林木之用意;不僅在於林木可含蓄水源、保護水源,最重要的是,林木可維持生命多樣性與淨化水質。易言之,林木最重要的功能是維持降水進入土壤的速率,清淨水質,減少懸淨質及可溶解的營養鹽的輸出量。尤其以金門年來受大陸空氣污染物的侵蝕,林木堪稱生態系最好的過濾器與倉庫的森林,暫時阻擋了污染物直接又迅速的進入水域,藉以保障地下水的品質。也因此且不論林木在儲存水資源之功能,它在提供水質淨化上的貢獻更是倍受肯定。就因如此眾多之功能,樹木銀行早已是今日先進城市之必然政策;金門怎能忽視之? 樹木銀行係指處理因公共工程、拆遷、施工需要移植之樹木,及民間捐贈或提供之樹木,暫存假植培育以供日後需要者之申請、服務等資訊,進而統一調度供需及管控要求,所成立專屬調節樹木寄存及移植之資料庫。以台灣來說,樹木銀行除了林務局所設置的北、南、東區樹木銀行外,各縣市政府、民間也自有規劃。樹木銀行的林立,雖然提供更多處所讓樹木有安身立命之地,但不同單位的規劃,卻讓樹木銀行的形式不一;由林務局所負責的樹木銀行,將台灣分作三區,各縣市所需移植的樹木可依所屬的區域來申請;而由各縣市政府自行規劃的樹木銀行,不僅執行部門各有異同,在樹木資源管理上,也有分作定植、暫存、收費與否的差異;民眾自發性所成立的樹木銀行,多為當地的閒置土地,透過土地再利用提供移植的樹木適當的安置處。 其實本報基於媒體遠見之職責,多年前早已呼籲必須速建金門樹木銀行,以供時代所需;金門所需;淨化水資源所需;含蓄水源所需。如今重聞縣長之言,怎不重勾昔日之論,我們且以此呼應之:建立金門樹木銀行,珍惜金門,正應此時!尤其是在此身受大陸汙染空氣之苦的今日,重視樹木、珍惜林木,或許才是治本之道,終究,林木在淨化水資源上之科學論點,早已是學界及實務面之認知,吾等豈能忽之!
-
請勿擅自開車上山 確保民眾登山品質
對於旅外賓客而言,太武山已是印象深刻的金門地標,並常成為訪金重要行程之一,這座地區民眾心目中的聖山,隨著國內裁軍等階段性變化,在軍方交出管制權後,上山民眾與賓客依然熱絡,偶見貿然上山的機車,有的讓人為之提心吊膽,相對影響玉章路上旅客安全。 太武山是金門至高點,早期軍方嚴格管制有其必要,民眾農曆正月初九上山已成定俗,也作適切開放,但見玉章路上大手拉小手,一路歡騰,溢滿幸福。解除軍管後,觀光客相繼湧入金門,做為地標的太武山相繼被安排在旅遊行程中,玉章路上的遊客容顏,也為太武山寫下不一樣的篇章。 軍管年代展現著一個守法的金門,在玉章路兩頭路口辛勤的衛兵盡忠職守下,祇限遊客徒步上山,車輛則嚴密控管,允許通行的車輛減至最低,少了車輛的干擾,上山的民眾也都能安心上下山,在鳥語花香陪伴下,一路開心玩到底,太武山相繼帶給大家深刻的印象。 精實案後,隨著兵力銳減,太武山交予金門國家公園所管轄,出入口不再看到衛兵嚴格把關,改成藉由監視系統、道路標誌與拒馬等設備作為車輛管理機制,事實上,由太武圓環開始,即有指示標誌等道路交通號誌,規範上山旅客遵行事宜,走到玉章路口前,更有相關禁令標誌提醒民眾車輛禁止上山,而路口的拒馬與路障等也警告著民眾車輛到此為止,對於上下山者更有監視系統適時攝影。 海拔二百五十公尺的太武山雖然不是高山峻嶺,但路寬未滿五公尺,坡度超過百分之十二,在交通部的道安規範裡是不適合開放車輛通行路線,加上玉章路常見民眾和遊客出入頻繁,為考量到行人登山不受干擾,車輛上太武山仍採申請制,並對車齡車況等祭出相關限制規定,特別是車齡老舊或排放黑煙的車輛都嚴禁上山,以維護玉章路上的道路安全與山友健康。 太武山開放民眾自由進出,但依然是縣府公告管制路線,玉章路對於車輛管制仍有必要,民眾上山以步行為宜,方能確保行人安全。雖然在進出路設有數道標識系統,提醒民眾勿將車輛開上山,但偶爾有民眾無視公權力,擅自開車或騎車上山,一路上停下來觀賞風景或拍照,既影響到其他遊客上山行動,也讓人為他們膽顫心驚。 金門曾有海濱鄒魯美譽,現又高舉申遺旗幟,若要開創優質文風,再造純樸民風,不妨從民眾登太武山做起,培養現代國民好素養,落實守法社會,嚴格控管上山車輛,確保玉章路上行人安全維護與清淨環境,還給賓客一個遊覽山林的愉悅心境,帶給大家一個金門好印象。 民眾相揪登上太武山,具備健身、休閒、育樂與觀光等多重效益,有效與合宜的車輛管理制度是在建造一個更優質的服務品質,民眾與賓客都有必要謹慎遵守規定,切勿擅自駕車上山,維護山林寧靜,確保大家有個愉快又安全的登山經驗,期待因您的貼心,求得他人的安心。
-
清明祭祖慎終追遠
四月五日是清明日,金門有傳統祭祖及「吃頭」習俗,各家戶備有豐盛的祭品,虔誠的祭祖;各姓宗祠也舉辦祭祖「吃頭」,充分顯露出「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不忘本傳統習俗。清明節祭祖,是相沿已久的習俗,各家戶大部份都在當日中午以豐盛的菜餚,祭拜祖先,緬懷祖先恩澤,庇佑子孫平安、發達。 一直以來,清明日在金門向來備受各姓氏宗族所重視,祭祖、「吃頭」更表達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以及展現宗親團結力的一面,拉近宗親情誼。因此,許多姓氏宗親在清明日這天都會共聚宗祠舉行祭祖活動,虔誠的祭拜祖先,緬懷祖德的福蔭。 平情而論,隨著社會的進步、工商業的發達,祭祖、「吃頭」這樣的習俗遂行起來已經日愈困難,但也更加的彌足珍貴。對許多異鄉遊子而言,一年之中總有幾個想家的日子,除了過年、中秋以外,清明無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為,人們對家鄉的思念,通常表現在無形的情感羈絆,以及有形的儀式典禮上。許多老一輩人都不習慣異鄉的生活,除了重土慎遷的傳統觀念外,最放不下的恐怕還是那些代代相承的祭祀和儀典。近年來,政府一直在倡導不燃紙錢、減燃香火的易俗運動,但改變信仰和習慣終非一蹴可成,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及過程。 《孝經》裡有這麼一段話,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不論教化的目的為何,任何風俗習慣的改變都要講究方法,且如能保有其無形的精神和信仰,就更能為大眾所接受。以清明日「吃頭」為例,其儀式只是簡約的餐會,但其聯繫的親族情感的效果卻是難以比擬的,說嚴重一點,這甚至是許多異鄉遊子魂縈夢牽的所在,因為這樣的儀式可以讓他們找到認同感及歸屬地,至於是否一定要吃吃喝喝反不是重點,或許老一輩人是希望可以藉由一定儀式的制約,讓慎終追遠的訴求來得更加隆重而明確,卻不代表是唯一的方法或指標;因為,較之於傳統禮俗,現代的祭典已然簡約不少,這也是因時因地制宜及時間推演的成效,如能存乎一心,且效果相當,想來也不會有太多人去計較該採何種儀式這樣的細節。 就如在清明日一般,許多人會遵循古禮進行必要的祭祀,但也有人因時空條件不允許,只能在遠方遙祭聊表心意,但要說到對先祖的懷念及敬重,如若心態正確,那其達到的效果便無二致,是否近乎人情,通常只是外在的觀感,進退之間,仍是存乎一心。再以稍早台北市立殯儀館的電子輓聯風波為例,為落實「簡葬、節葬」,禁止懸掛傳統輓聯或許是正確的作法,但強拆喪家輓聯,則是不被人接受的惡劣行為。因為,對生死禮節和人情世故的了解應該深刻內化,而不是簡約的用推廣電子輓聯的名頭,就可以把喪家的心意和傳統禮教推翻拉倒,凡事都有其過程及方法,如若政策是良善的,態度是謙恭的,真想要人不接受,都有其困難。 總之,我們希望不論儀式典禮為何,清明日飲水思源、崇祖敬宗的傳統美德都能始終保持不變;事實上,祭祖後,藉由「吃頭」餐會,分居各地的族人相聚一堂,商討宗族的事務,聯絡情感、拉近宗親情誼,也是一幀唯美的人生畫面。
-
心存百姓﹐做對的事──由「主管做不好馬上調科長」說起
近日,縣長陳福海於主持縣務會議場合,對各級主管宣示「好的事就直接放手去做,不必事事揣摩上意!」;他強調自己是個想做事的縣長,態度也很清楚;因此,「想做事的人,要讓他看得到,主管做不好,馬上調科長。」 「主管做不好,馬上調科長。」這話聽在小老百姓耳朵裡既解悶也解氣。大凡與公務單位打過交道的人,難免會碰上喜歡拿腔拿調的公務員或主官管,他們或許嫻熟自身業務,也熟稔各項行政法規,卻喜歡拿著法條對上門洽公的百姓說教,或是當擋箭牌讓尋求幫助的百姓碰釘子;忘了自己的任務是服務百姓、解決問題,而不是當牧師教師或律師法官! 當然,公務員依法行政是最基本要求,然法以防弊為主,不免偶有窒礙難行之處,但只要是對的、有利於多數百姓的事,就應該積極面對、設法解決。這也是一個公務員做得好與不好的分際。簡單講,好的公務員(或主管)應該要「心存百姓,做對的事,讓人民有感。」 而「對的事」在特定時空背景下,有時未必是百姓「喜歡的事」!因此,只要是出於「公心」,能夠謀之久遠、利益百姓的,就該勇於堅持、承擔。要言之,想讓「事對」,得先「人對」。只有用對的人,才會抱持對的態度,進而做出對的事情。 然公務系統畢竟是講究「倫理」的地方,凡事都得請示、審批,外加升遷考核都掌握在上級主管手中,因此,公務員處處仰承長官意志也就不足為奇。久而久之,難免瀰漫著官大學問大、偏聽迂腐的官僚文化。是故,為政者應該時時自覺警醒,避免墮入逢迎拍馬的怪圈。 近日,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首長領航營,司儀在研習的開場介紹他時說了「恭請市長」,柯市長忍不住拿著麥克風對著司儀說:「以後不要用這種封建時代的語言」;隨後他又說,曾在參加國民黨某個會議,聽到介紹來賓時都會加一個「公」字,例如吳伯雄就是「伯公」,他一聽到全身起雞皮疙瘩。 有人以為柯市長是「小題大作」,實則不然,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自覺。「恭請」與「伯公」表面看來似乎無關宏旨。實際上,這一字之差透露的正是置身「官僚醬缸」內外的差別。這種時不時就要「恭」來「公」去的封建文化,自然不可能培養出像柯P這種「務實」的市長。 陳縣長施政百日,勤政務實與「嗡嗡嗡」的柯P市長不分軒輊,政治敏感度與親民度則更勝一籌。柯P市長不耐繁文縟節又務虛的官僚文化,試圖改變並建立北市府的企業文化;陳縣長則說,身為主管,不應揣摩縣長要做什麼,而是先要想想自己能為鄉親做什麼,想幹的繼續幹,他要錢給錢、要人給人,不敢承擔和無意任事的,先把自己的考績列乙等。 這樣直率而明確的宣示,是歷任民選縣長所未見的。高民意支持的柯P雖然偶爾說錯話,但是決策上都是「做對的事情」,所以市民選擇包容。可見「做對的事」比「說對的話」來得重要。而做對的事,則需要把對的人擺放在對的位置,這一點,縣長的堅持應該是無庸置疑的。
-
節約用水 人人有責
報載:久旱不雨,離島也出現缺水狀況,金湖地區已自日昨開始實施減壓供水,天公再不作美,未來恐將面臨採取限水措施,看到問題,面對問題,未雨綢繆,應為而為,就是至妥因應作法。 全台缺水,早有預警,上自總統、行政院長,多次公開呼籲大家節水,並指示水利署針對水資源開發拓展,提出近期、中期、長期計劃,下至縣市政府,各依不同狀況,採取多元積極措施,尤以此次所見之旱象,乃是67年來所未見,下雨不在集水區,湖庫進賬有限,蓄水量日漸減少,所謂〈三階段〉限水計劃,決定將自四月一日起延後一週實施,因而節水如同作戰,應視為當務之急。 儘管金門地區水情不像台灣地區那麼嚴峻,但是如果近期甘霖不降或是不足,則現有湖庫蓄水量,恐難支撐渡過難關,緣此自來水廠秉持縣長陳福海之要求,劍及履及,加強備戰,希望大家用心面對,一起做好準備,相互期勉,激發能量,相信(缺水)衝擊,就能降到最低。 再者,氣候乾旱,減壓供水,利弊互見,利者節水,弊者公共衛生與水質讓人關切,衛生主管機關特別提醒社會大眾,務必注意防疫問題,為能預防腸病毒及各種傳染病,缺水期間,個人衛生保健尤其重要,非僅自己要確實做到,且要大家告訴大家,以確保身體健康,日常生活無虞。 行政院長毛治國日昨表示:根據氣象局資訊,今年夏季仍是乾旱。基於抗旱需求,將依水利署規劃研議內容,推動賞罰方案,也即節水到一定程度有賞,省越多,獎越多,節水三成,水費打折,若用水量不減反增,就要接受行政處罰,預定以四月一日起至七月三十一日止,作為評比控管點,非常時期,非常手段,各種標本兼備辦法,紛紛出爐,至盼大家共體時艱。推己及人,利己利人,無由置身事外。 又以一般民眾節水意識普遍不足,影響所及,成效難臻預期,以下幾點淺見,還望大家參考力行: 一、有云:倘無遠慮,必有近憂。孰是亟需「開源」與「節流」雙管齊下,縣長陳福海曾經表示,他很憂心水資源供求失衡,值得大家深思,共同努力,齊赴事功。 二、趁著湖庫水位下降,清淤浚深湖庫工作,也是「開源」措施,把握時效著手進行,有助增加蓄水量。 三、倡導全面節水運動,由機關學校、鄉鎮社團企業帶頭,以身作則,擴大影響,促使全民熱烈響應。 四、由自來水廠擔綱,結合衛生局,加強節水與防疫宣導工作,或可借鏡其他縣市之作法,訂定賞罰要點,運用不同傳媒,週而復始,擴大宣導,透過不同方式,不斷提醒鼓勵,俾能發揮預期宣傳功效。 五、陸水引金計劃,在優先、優質、優價前提下,進行行動務必加快。 六、做好限水方案,作業尤須嚴謹,切合實際需求,以免導致民怨。
-
對金門教育心願景之期待
新科教育處長李文良博士,初試啼聲,一面接受記者專訪暢談教育理念,同時在全縣校長會議中,以「金門教育心願景」為題,說明將推動「四年計畫」。歸納其重點有三:104新學年將全面推動本縣中小學「教師專業評鑑」、推動「校務評鑑」與「學校評鑑」、校長經過評鑑後任期將趨於一致。 過去校長會議中,初接教育主管者,很少以專題方式暢談整體教育理念與作法,而且以「四年計畫」向校長們剖析推展教育的節奏。這是頭一遭。隱約之間,展現了李處長的前瞻性觀點,更突顯了急於有所作為的企圖心。 陳縣長慧眼獨具,延攬學有專精的學者,國立金門大學教授李文良博士,主掌千頭萬緒的教育處。果然不負所望,一出手就有驚人之舉,令人感到新鮮,相對而言,教育同仁必然感受到壓力。 就教育理念而言,李處長提出五個主軸:學生中心 (student-centered)、基礎能力 (performance-based)、適性發展 (appropriateness- principle)、啟發策略 (inspiration-strategy)、平等導向(equity- leading)。這已經很清晰的將12年國教提昇國民素養的意涵納入,具體落實於「四年計畫」的階段規劃中實踐。這是消化教育部政策後融入地區教育發展的務實作法。既尊重教育部,又有盱衡地區態勢而顯現地方特性之主張。 為了實現教育願景與理念,透過「促進身心健康」、「培力學習成效」、「鼓勵多元智慧與成就」、「豐富生活經驗與技能」、「強化本土化與國際觀」、「發展創造力與想像力」、「培養品德與群己關係」等七大目標,預擬短、中、長期「四年計畫」逐步落實。 就「教師專業評鑑」言,是要依大學教師以升等論文的評鑑模式,或依教育部端出之「錙銖必較」評鑑模式?「專業評鑑」有必要,推動之初應先集結教育同仁溝通與整合訂出合宜之遊戲規則,爭取信賴與向心力為首要,其次整併評鑑指標過於煩瑣之弊病,規劃簡明容易達成之項目,避免造成窒礙難行而讓人心不甘情不願。評鑑後是否要比照大學教師,從優敘薪,及「每六年可以休假一年」,則需透過縣務會議呈請縣長仲裁人事與財主部門,是否凍結現有人事薪給或獎補助條例與休假等相關法規,而另訂符合地方自治之法則? 就「校務評鑑」與「學校評鑑」而言,歷年都已經在實施,地區最常見就是配合教育部統合視導實施預檢。因為教育部鉅細煩瑣之評鑑指標,是與地方教育補助款掛■,為避免教育部責罰而不敢造次,這就是束縛地區教育無法創造特色的淵藪。在「四年計畫」中各項,需要迎合教育部統合視導嗎?或自由發揮? 就「四年計畫」各子項,最大特色是減少硬體建設比重,強化軟體規劃,這是正確走向。第一年期重大突破是「成立教育統計資料庫」、「協助各校提出亮點特色」,前者建置方能據以作為教育發展之規劃;後者方能匯聚整體金門教育特色。第二年期「辦理校際科學或技能競賽計畫」需考量是否與科教專案及每年科展重疊?「推動師資專業計畫」需結合教育部師資培訓為之,至於「推動資訊能力培力計畫」宜融入「資訊教育」實施,此三者宜避免增加教育同仁負荷。第 三年期「出版金門縣教育年報」、「校際亮點展示與觀摩」具體可行,容易實現;至於能否在兩年多時間達到足以展現「國際化成果」,其型態是只呈現一次或可長可久? 至於計畫中陸續建置之「科技教育館與親子教育館」、「青少年遊樂園」,經費投入不成問題,關鍵是誰來經營?經營模式公務自辦或委託外包?人力配置是要按公務體系或勞基法約聘雇?運作效能?各項建設均樂觀其成,但牽涉經營者必須找到專業,人事成本者,需經過縣議會通過地方單行法規以先符應。 以四年為期,若關於法規制度者必須先期展開磋商與規劃;經營學校特色部份,宜投入經費與人力等相關資源,並且鬆綁與充分授權各校團隊自主發揮。 李處長既勉勵又警告的說,「油門已踩,跟不上車的就請下車!我們沒有時間慢慢做!」感受他對地區教育的急切熱忱,更深刻體會其樂觀進取的走向。嶄新的願景,勢將開展地區百年教育的基業,深為期待!
-
建立金門太陽能城的發展模式
近年來,太陽能發電系統之研發與推廣,已在國內如火如荼的展開,同時也在教育上投入大量經費,加強宣導;環保署也於2013年核定金門縣政府推動「低碳島」計畫,預計六年內共投入新台幣43.22億元經費,並希望於2030年達到零碳之總目標。在一連串節能減碳及綠能措施中,光是太陽能熱水系統的裝置,截至103年止其普及率為全國之冠。因此,在推動其他替代能源或綠色載具方案時,公部門應以更全面性的思維,思考在金門試行更具誘因的獎助方案,如此不僅能快速的達到預期目標,也更容易導引出群起仿傚及風潮追隨的效果,讓低碳島的推動更加事半功倍。但為了真正落實推動低碳島城市,發展太陽能城將是金門最優勢的選項,因金門年均太陽日就有兩百多天。 金門縣政府為辦理「建置金門低碳島計畫」,推廣再生能源利用,達節能減碳之效,改善環境品質,進而增進國家永續發展,在太陽能的發電裝置已有多項措施,將有一系列的作為,包括:近期內要發包的「金門縣縣管公有建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租計畫」、電動汽機車及載具的購置與補助、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建置、微電網示範運行、東坑社區場域微電網、再生能源及綠能、規劃和平公園推動移動式儲電微電網、金水國校僑鄉社會館做單點的微電網供電,以及之前台電金門分處設置之文化園區太陽能發電系統、各機關學校設置的太陽能發電教學示範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及太陽能路燈之設置與補助…等等,使得金門具有太陽能城的雛形。 今後若能以太陽能板與景觀、建物作配合,或許推廣起來會更有特色,也更具意義。金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以及絕佳的地理位置,並著重綠色交通的推動發展,更有濃厚的閩南文化特色。而金門電力短缺的問題,自陳縣長上任以來即積極應對,並責成相關部門應居安思危,為金門的長遠電力發展,預作因應及準備。然而,要根本解決金門的用電問題,除了要從「開源節流」及「節能減碳」做起,還須考量自然環境特色及潛力,積極開發各種無匱乏之虞,且不會產生碳排放的再生能源,太陽能的開發與利用,將是金門低碳島的最大特色。近年來由於金門人口大幅成長,各項大型投資亦陸續進行,用電量逐年成長,依台電公司評估現有發電設施若未擴充,於民國108年電力會有短缺問題,考量金門未來經濟成長與發展需求,政府部門實宜未雨綢繆,增闢電源。 太陽能城模式之建置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推動的趨勢,並在全世界悄然興起,如英國將興建一座大型太陽能城模式,並讓佔全城80%屋頂面積的太陽能板完全取代電廠,達成自主供電的目標。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正著手打造全世界第一個位於沙漠內的「永續太陽能城市」,可提供五萬人居住的電力都來自太陽能。澳洲就有七個太陽能城,正在開發或運作中。德國有些城市,也推出相關規定,要求新建或翻新房屋必須安裝太陽能板。加拿大也正鼓勵住家等出售太陽能源。大陸山東也推出打造「太陽能城」計畫,讓「太陽」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中。此作法可大大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為打造「太陽能城」計畫,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節能環保型城市,讓建設惠及百姓,建立金門太陽能城模式將是未來推動低碳島的主要動力與目標。
-
從地盡其利論農地政策之迷思
取締都市之瘤:違建,不僅金門,乃至世界各城市,均有其困境;尤其是緣於都市計畫未週所致之違建,不僅不公,乃至有不當之後遺症。也因此,金門縣長陳福海日前針對遍存於金門之違建指示:違章建築好了,才去拆,不厚道;已告知了又違建,一定要拆。更重要的是,先把都市計畫搞定,提高建蔽率、容積率,讓人民不必去違建,才是王道! 誠哉斯言;首先,我們極力支持依法拆違建:凡影響公共安全、交通動線、尤其是都市景觀者,當然要嚴拆不貸!拆之不但符合公義,更符合城市美學之公義,此乃普世價值,理應支持肯定。 但對於那些因都市計畫未週;或深陷於歷史迷思之封建法規,致陷(迫)人民於違建者,理應從地盡其利之意旨,重新省思土地政策,以符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經濟之地利。且以違章最多之農地限建來論,若以時空背景、經濟價值言,豈僅是大違地盡其利而已,有的僅是掩耳盜鈴、食古不化的迷思而已!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在昔日背景下,大量之土地、農民,才是富國強兵之至道,其餘的均是「雜務」;即使以今日視之的「正業」,亦復如此。也因此,二十四史之地方志,有不少所謂的「好官」,其政績竟是:不管地利有異;水土不同,儘管人民因務實而種栗子、棉花等因地制宜之農作物,竟嚴令立時拔去,改種民生之稻粟!今日視之,豈是食古不化而已,更感嘆這些所謂的好官,對「地盡其利」之道,竟是如此無知愚昧!但反觀今日,對於所謂農地,即使任其荒煙蔓草,也要嚴法限建!豈不與那些地方志上所謂的好官一樣顢頇無知? 尤者,今日拜科技之賜,昔日需大量土地、人力之農業,早已被小而利之精緻農業所取代,則所謂的農地限建政策豈是泥古而已,此在金門尤值探討!就先天地理言,金門除少數有限平地外,盡是貧瘠之紅土、花崗岩山坡丘陵地,先天上就不適農耕,加以極度缺水,更使此窘境益形惡化。也因此,如何另闢蹊徑,才是福民利國之王道,不由想起已故旅美史學家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的一段話:他所住的美國紐普茲是個不適農耕的頁岩地;但在資本主義思維下,改種蘋果,成果斐然。至此作者語味深長地嘆道:場境要是換到中國,那些以「好官」自許的官僚們,一定會嚴令人民開拓為水田,將遍布之頁岩一塊一片地用手清除。這樣,人民的生活怎不艱難? 證之事實,就因金門不適農耕,才會有昔日「落番」;今日滿山農地荒蕪之宿命。也因此,若能因應一方水土一方利之地利,活化山坡農地,諸如放寬建蔽率等,進而或效新社咖啡屋;或法休閒山莊之用,將重點置於「綠化、美化」,乃至由林務所將大部餘地更易為林地,以防土地炒作。澈底改善荒草漫脛之山坡農地;被迫掩耳盜鈴的「農舍」迷思,這才是活化土地經濟;民主政治之政府作為,更是地盡其利之邊際效率,且以此共思之!
-
志願服務,追求和諧,成就現代海上仙洲願景
正當全縣志願服務活動如火如荼展開之際,金門國家公園104年度解說志工招訓活動緊密進行,經過為期十天的密集課程訓練與務實甄試後,三月底終告結訓,三十二位生力軍正式加入地區志願服務行列,為金門濃郁人情味注入一股新能量。 金門國家公園自八十四年設立以來,不定期召訓志願,參與者皆為地區充滿熱心又疼惜鄉土的民眾,主要以擔任國家公園各景點解說服務,協助各項公共活動人力支援與地區環境教育課程等任務,目前定期參與志願服務,為家鄉奉獻心力者有百來位,本年度新春即召訓第七期解說志工,社區民眾踴躍報名,經甄試後錄取三十二員額,經由半個月的課程訓練,全體志工皆通過嚴密考驗,一起加入志願服務行列。 目前,國內志願服務活動已邁向成熟階段,國人都以「快樂的傻瓜」來形容志願服務者,顯示著對這些志願奉獻心力的民眾表達無限的尊崇。然而,投入志願服務行列,首先必須瞭解到志願服務內涵,完全是採自由意志,不求實質回報,在行有餘力的狀況下,以助人、利他、服務、回饋的精神,為公益奉獻精神、時間及能力,同時必須嚴格遵守志願服務倫理規範,將熱心與愛心發揮到最高點。 金門古有海濱鄒魯美譽,當今又以海上公園自許,實際上,結合著傳統聚落、閩南風情、僑鄉文化、戰地遺蹟與自然生態等特色,再加上綿綿不絕的濃郁人情味,終讓金門的一頁風景成為海內外的焦點。而始終以保育、育樂和研究為目標的金門國家公園,正是我國首座以保育人文史蹟為主旨的國家公園,區域內包含豐富的傳統聚落與人文史蹟,以及重要的戰役紀念史蹟及自然生態資源,完整保有著金門人文自然兼具之特色。 志願服務者在參與志工活動,首先要求得個人內心與家庭的和諧安康,行有餘力,再追求公益奉獻活動,如此必能讓個人服務熱忱增溫,發揮雙倍效果,而金門人文與自然密切和諧,更能彰顯浯島獨有特色,結合著地區特有的人情味,以及志願服務者無私無我的熱忱,天時地利與人和的緊密相連,讓人再見一座保有「海濱鄒魯」典雅人文與散發「海上公園」自然魅力兼具的現代島鄉。 金門國家公園104年度解說志工不僅僅是國家公園的志工夥伴,同時也可提升為海上公園的人文志工,夥伴們以投入解說服務介紹金門特色之美,支援環境教育課程傳播自然和諧的重要,參與公益活動表達對島鄉與民眾的疼惜與關懷,此外,更時刻散發著濃郁人情味,追求個人與家庭、人文與自然的圓滿和諧;而各個志工團體之間,志願服務者相勉相惜,無私無我,充滿展現完美和諧,更讓金門成就為一座富有特色的現代海上仙洲。
-
籲請空勤總隊直升機儘速進駐金門
復國墩三漁民在峰上村外大、小母嶼海域發生海難,這一意外,引發金門需要有空勤總隊進駐的需要。針對空勤總隊進駐金門的需要,陳縣長日前在峰上的搜救指揮站與內政部消防署葉吉堂署長通電話表達了訴求;據了解,葉署長向陳縣長表示,內政部空勤總隊未來完成相關接手汰換後,可望會有多餘的直昇機可以部署在金門。 生命無價,我們經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但真到了要救命的時刻,才發現多一分準備,真的能救命於險。當然,空勤總隊直昇機能否進駐金門,的確存在許多主客觀因素,離島的防救災困境也非今日獨有,而是長久存在的事實。2006年9月25日傍晚,金寧鄉沙崗海岸林區發生火災,進而引發地雷爆炸。火勢足足延燒一日有餘,9月27日上午空勤總隊直昇機才飛扺金門救災,前後取灑水了13航次,順利將火勢撲滅。再有地區病患遇重症需緊急治療時,需仰賴空中緊急醫療後送或轉診到台灣就醫者,更是不知凡幾,除了仰賴軍機及縣府自租專機後送外,想要等來空勤總隊的直昇機支援,恐又緩不濟急。既然離島金門有這樣顯而易見的迫切性需求,又著實符合確保「生命無價」之普世價值,單以一句空中資源有限,又如何能令人信服;畢竟,空勤總隊既有備勤及待命任務的需求,又為何不能在金門設立駐點?難道離島人的生命便相對的不受待見? 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於99年內政部長任內抵金門訪視時便表示,國軍採購黑鷹直昇機移交空勤總隊使用前,會先研究如何就現有的直昇機的能量與勤務儘速來做一個配置。空軍金門基地勤務隊也曾就現有機場可支援救災直昇機進駐之事項進行討論,空基隊暨民航站均樂觀其成,甚而空中勤務總隊為評估金門進駐之可行性,還公開招標「空勤總隊金門備勤可行性質化研究」經開南大學得標,但是至今卻看不到任何進展。大家都知道,離島的資源有限,更益形珍貴。以2006年的雷區大火為例,燒燬的防風林對金門的影響,所需要復育的時間絕對要比台灣本島大且多,但空勤總隊直到勢不可挽才匆忙從台灣趕赴金門救災,已造成的損失,豈能量計。再以此回復國墩三漁民海難為例,如待事故發生後,直昇機才由臺灣支援金門,早就錯失黃金救援時機,最終也只能幫忙尋找遺體,這果便是建置救災直昇機的真正目的?我們始終強調,空中交通對於離島的醫療及救災都有其無可替代的地位,因為本地可調用資源少,尋求外援便成了僅有的生機,如若在爭分搶秒的時刻,猶要指盼來自千里之外的奧援,又如何叫人不感到心寒? 再有,地區的救災資源整合亦不可免。因為資源少,所以才需錙銖必較,才更要精益求精。金門四面環海,海上的救援能力必不可免,但相應的演練機會及統合卻仍嫌不足,尤其必要結合大陸的救災資源協同演訓,畢竟,生命絕對無價,對於防救災事務,再多的整備都不為過,因為只要稍有差池,可能便是不可救贖的結果。 有道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金門積極爭取空勤總隊直升機進駐的要求從未間斷,奈何中央卻不動如山、依然故我,如若真要指望有多餘的直昇機才能部署,其間真的只能祈求上天保佑金門無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