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重視媒體互動掌握行銷良機
近來所有閱聽人在平面與電子媒體的夾攻下,從Makiyo事件開始,陷入一系列新聞「漩渦」。24小時輪轉式播報,不禁讓人質疑,難道除了Makiyo及性愛趴男女主角的諸般細節,這世上沒有更重要的議題了嗎? 就說方興未艾的歐債風暴,從臺灣閱聽人耳聞、眼見的「媒體議題」當中,似乎顯得非常遙遠。究其根本,還在於「營利」考量,因為對媒體而言,此類「冷」議題不受閱聽眾青睞,收視率低,倘若耗費大量精力,找編採人員設計議題、編譯外電、蒐集畫面,甚至選派記者前往現地採訪,這一切所費不貲,還換不到一個百分點的收視率;遠遠不如花個幾萬塊,發幾位名嘴上節目談談性愛趴、罵罵Makiyo,再把談話內容剪輯為新聞,24小時輪轉不停重播,成本低,又有收視率保證。諸般媒體現象都顯示,顯然,臺灣媒體似已將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拋諸腦後,似乎也已遺忘媒體對閱聽眾關注的公眾議題可能帶來的影響。 遠的不說,就拿幾天前在金門盛大舉辦的2012金門馬拉松為例,這是金門連續第五年舉辦的國際性大規模馬拉松賽事,包含來自兩岸三地、十九個國家的一萬三千多名選手,齊聚金門共同競技。最難得的是,酷愛路跑的馬總統,也特別在賽前一天來到金門HOME STAY,傾聽民意,隔天再與民同樂,將選後的「第一次」路跑獻給了金門。原本,從新聞與行銷角度觀之,這應該是一次為金門曝光的最佳良機,然而,觀諸各主流媒體的賽後新聞,主要焦點竟成了「馬總統擾民」,以及「86歲老翁暈倒」,讓整個新聞大失焦。所謂「擾民」事件,經媒體查證,似乎也只是烏龍一場。然而,將一切責任全加諸於媒體,恐怕也有失偏頗,因為媒體生態、閱聽人特性就是如此。 重視媒體行銷的李縣長,自上任後,凡有各項重大活動,無不耳提面命,要求所屬機關單位務必重視媒體行銷及媒體互動,然而,活動的舉辦需要跨單位水平、垂直的整合。幾項重大活動下來,卻仍有人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明知媒體性質與生態如此,卻又未能事前妥善規劃防患未然,甚至危機處理失當,以致負面議題擴大,最終損及金門利益。 今年的金門馬拉松,雖有所謂「擾民」事件的插曲,負責接待的研考室在第一時間聯繫上被「趕走」的房客,由當事人自己現身說法,事實真相如何,閱聽人自有判斷,危機處理尚稱即時而得宜,只是可惜了,好不容易請來的馬總統,似乎未能有效形成媒體議題,莫怪李縣長會在昨日的主管會報中有感而發,要鄉親們反映問題需看場合、要講理性。 對近來各媒體對幾樁社會事件的過度飽和報導,相信有不少閱聽人已感到厭煩,而地區鄉親對此次金門馬拉松新聞的呈現方式,或無感,或遺憾。也許是體察到媒體生態如此,縣府今日特別安排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執行副總經理羊曉東來演講,希望傳授地區各局室、各單位主官、管該如何與媒體互動。盼望透過此次馬拉松經驗,縣府能確實回頭檢討活動過程,是否尚有不周延、不理想之處,作為改進缺失、策勵未來參考。而此次馬拉松的媒體經驗,也應該列入「教案」,並持續督促各單位主官管,真正好好重視媒體互動。切莫再因枝微末節之事,喪失了為金門宣傳的良機。
-
島嶼出版品文化軟實力
以「綠色閱讀」為主題的第二十屆台北國際書展甫落幕,這個展示從過去、現在、未來,有十六、七世紀的晚明古籍、摩西五書及至當今引領潮流的電子書、閱讀載具,充份呈現閱讀行為改變及情境的主題書展,讓我們體現到自古到今,閱讀是人類不變的美好行為;而即日起在國家圖書館展至三月三十一日的「台灣出版TOP1│2011代表性圖書」,金門文化局亦有兩種出版品《金門百年庶民列傳》、《我要獻上一朵花》入選、參展,島嶼閱讀進入城市發聲,也展現了金門另一種文化軟實力。 國家圖書館主辦的「台灣出版TOP1│2011代表性圖書」,係以該館國際標準書號中心申請國際標準書號(ISBN)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的出版機構為基礎,就民國一百年(2011)出版數萬種圖書中,推薦、遴選出九十九家出版社的一百八十種圖書。金門文化局與民間出版業者一起參與競逐。結果,有兩種出版品出線,也是唯一入選的縣市政府地方出版品,這個成果得來不易,證明金門官方出版品水平的優質化,與民間具規模的出版機構已形成知識出版競爭力。 金門縣文化局入選「台灣出版TOP1│2011代表性圖書」的圖書,按國家圖書館的引介,《金門百年庶民列傳》的特色「在探討近代百年來,金門人幾經戰亂折騰,在歷史夾縫中求生存,交織成的一篇篇大時代詩歌。以金門歷史背景為經,以政經、軍事、社會、移民及兩岸變化為緯,以時代為切片,書寫金門人的故事。計有《風雨江山》(本土篇)、《金色年代》(經濟篇)、《戰地阿嬤》(婦女篇)、《獅城人語》(南洋篇)、《浯家新婦》(媳婦篇)、《東渡之歌》(遷台篇)六冊。」另對《我要獻上一朵花:爺爺和我的金門戰地之旅》的特色介紹「以一對祖孫介紹金門的戰地景觀。曾在金門服役的爺爺,重回舊地,看見的是年輕時的回憶,孫女則是用現代角度、觀光的心情來看這些戰地景觀,兩人視角不同,一開始雞同鴨講,逐漸有了交流,最後的坑道音樂會,象徵新舊融合。書中採全景繪畫,附金門戰地景觀繪圖及多項軍事設施如八二三戰役勝利紀念碑、軌條砦、地雷網等解說,可當故事閱讀,也可做為旅遊參考」。 《金門百年庶民列傳》以本土觀點書寫金門人的生命經驗,《我要獻上一朵花》以外地眼光描繪金門的戰地變貌,不同視角切入金門的歷史時空,形成有趣的對比閱讀,亦展現了金門故事的豐富性。兩種叢書與年度其他出版社如天下遠見的《賈伯斯傳》,聯經的聶華苓《三輩子》、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元神館的《為義捐命:拯救台灣的日本影武者根本博》,遠流的魏德聖《導演‧巴萊》等知名著作在數萬種出版品中脫穎而出,同獲國家圖書館「台灣出版TOP1│2011代表性圖書」,金門的出版實力獲得肯定,金門文化能見度也相對得到提升。 金馬解嚴二十年來,過去荒蕪的文化出版隨著《金門學叢刊》的開端、《金門文學叢刊》的接續,迄今已累計四百餘種文史出版品,屢獲金鼎獎、國家出版獎甚至國際的法蘭克福書展,波隆那書展的肯定,此次再入選國家圖書館代表性圖書,文化出版綠洲已漸成型。 在政府與民間全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當下,從金門質量齊揚的出版品身上,也看到了發展文化軟實力的豐厚性。光環的背後,主導文史出版的金門文化局,也必須以更堅實的企劃力、行銷力、續航力,為金門出版品挖深織廣,密植深根,才能建立金門可長可久的出版品文化實力。
-
行銷後浦小鎮提升旅遊品質﹗
交通部觀光局首開先例舉辦「台灣十大觀光小城」選拔,各縣市政府強力動員,製作專屬明信片提供民眾投票並免費代寄,更祭出抽獎送平板電腦、飯店住宿、機票、特產等大獎,拉抬票數,競爭激烈。此一活動不僅造成預料之外的轟動,更為地方行銷上了寶貴的一課。 平心而論,此回交通部舉辦的「台灣十大觀光小城」選拔,誘因並不特別具有吸引力;五十萬元的獎金,以及未來的觀光行銷,其價值可能還低於各縣市為此投入的人力及物力,那各縣市卯足全勁,甚由縣市長下達總動員令的理由安在?其實應將其視為另類城市觀光行銷的競逐。綜觀所有入圍的縣市小城,各有風華,也各具觀光特色,真將其放到同一個天平上來衡比,委實未見公允。但遊戲規則便是如此;參加者便需恪遵選拔規範,努力贏得勝利。在選拔過程中,屢被主辦方揪出來的程式灌票,及利用無效email帳號投票的行為,著實是種「衝過頭」的負面示範,此或能體現部分網友們的愛鄉情結,卻對競賽投入了不公平的變數。籲請各縣市及廣大的網友們自制,將精力投注在更具決定性的百分之八十的專家評比下,恐怕是主辦方當下最該做的事。 至三月九日投票截止日,約還有一週左右的時間,目前離島三縣市小城,唯獨金城鎮後浦古樸小鎮挺進前十強,被汰除的無效票也僅有四百餘張,顯見金城贏得光榮,總動員令也展現了相當的成效,接下來的,便是如何落實那百分之八十的專家認同,或不單為此次選拔,也在重新檢視金門的旅遊服務能量。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友善旅遊環境的建構。我們以為,交通部舉辦類似的觀光小城選拔,意不在造成縣市間的競爭,而在讓擁有各自旅遊特色的縣市能重新檢視其旅遊服務質量,是否達到了足以躋身國際觀光城鎮的條件與水平。進一步言,如若後浦小鎮果然雀屏中選,那就現有的旅遊服務質量,能否足以行銷國際?以此為命題,舉凡交通設施、景點導覽、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等等,無不是亟需努力的課題。 其二,保存特色與發揮優勢。就入圍的十七個城鎮來看,均有其足以行銷地方的特色及本錢,本次後浦小鎮行銷的是「古樸」特色,而如何加強其「辨識度」,應是未來建構旅遊環境時,首要考慮的重點。事實上,金城鎮擁有豐沛的古蹟資源,在硬體上,也獲得縣府最大的支持與青睞,如何將這些可見的資源轉化為豐沛的特色與能量,或便是我們參與此回觀光小城選拔最大的收穫。也或許,後浦的旅遊環境,需要更清楚、可行的政策定位與推動步驟;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時,也能同步看到我們對旅遊品質的堅持與努力。 總之,將後浦行銷至高峰,既是金門的榮耀,更是對開放觀光逾二十年的金門,一回旅遊環境的驗收肯定。但任何選拔活動總是有輸有贏,如何從中汲取教訓、吸取養分,才是參與是類活動的真諦。欣見更鼓勵鄉親,以及支持金門的民眾熱情參與所有行銷金門觀光的活動,我們當令世人知曉,在大眾旅遊的推波助瀾下,金門正奮力走出自己的風格,讓世人驚豔於它的自然樸實與貼近於大眾的不凡成就!
-
解決醫療問題亟需中央支援人力與經費
一天內一次以軍機後送十一位病患事件,以迄於今,讓金門醫療議題甚囂塵上,醫療問題面面觀,原因誠非單純,大家都不樂見。不惟鄉親「關切加倍」,亦且咸表焦慮,已經到了集思廣益,釜底抽薪,非要迅作對症下藥,立即加強改善時刻。因為繳納同樣健保費,得不到同款醫療資源,苦痛在心之民怨,正在與日俱增。 無可否認,金門醫療問題,長期一直存在,要說「原地踏步」,沒有進步,有人不努力,有誰能力不足,實有偏頗,並不公允,然而金門醫療路途坎坷,走得辛苦,有多少人投入心血爭取,久久猶未臻理想,則是不辯之事實。 醫療問題不容忽視,培養一個能夠上線醫師並不簡單,因而醫師「在地化」何其重要,唯有治標而亦治本,才能永續服務與發展。茲當大家殷切期盼「在地」醫師群留在家鄉提供優質服務之際,尤其不宜吝惜給予肯定與鼓勵,否則只要良醫求去,問題再現。 再說:金門醫療體系經過連番「改制」與「改革」,其來有自,每次改制,旨意不變,都在謀求提昇醫療服務品質,為民眾健康生命把關,任何一項改革也都在為社會大眾著想,希望做到更好。如今事與願違,且與民需落差至大,就事論事,原因無它,關鍵就在「人力」與「經費」不足。凡此胥賴中央與地方一條心,付諸實際行動,期以竟其事功。 行政院衛生署長邱文達指出:金門醫療問題,已經訂有努力目標,應由衛生署成立一個小組,結合縣政團隊與署立醫院三方面共同努力,言之有理,入木三分。換言之,署立金門醫院才是主要「動」力,縣府團隊則是「推」力,真正能夠發揮立竿見影之效者,應是衛生署伸出援手,給予「拉」力。如果三者構成經常對話平台,想法做法一致,使之步入正軌,快速到位,應非困難;反之,步步皆難矣! 金門醫療問題浮上檯面,各方責難與期許兼而有之,其實縣長李沃士上任以來,念茲在茲,四處奔走,府會聯手,各方合作,一再提出呼籲,爭取中央協助腳步不曾停歇,儘管依據法令與制度及專業層面而言,行政體系能力有所不逮,然其不斷下情上達,並將民眾心聲傳送至中央部會,先後促成三位衛生署長來金進行訪視,一致認為「醫師在地化」、「醫師動,病患不動」之構想,應予早日實現。祇是所謂之「動」,鄉親感受不同,大家可曾記得此前地區媒體報導過一則新聞,指出縣立醫院改隸署立醫院後之醫療品質與服務態度普遍提昇,鄉親滿意度快速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在此要問,何以此期間招牌依舊,民意反映出現逆差?民意對於金門整體醫療品質與服務滿意度,竟然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已。凡此要說金門醫療全然沒有問題,應說還有一段加強改善空間,責任歸屬歸之任何一方都不公平,因而「釜底抽薪」之計,大家應在補足「人力」與「經費」籌措工作上下功夫,至盼中央支援「人力」,而亦支援增加補助「經費」,才能真正提昇金門醫療品質,將金門醫療問題深度解決。 欣見行政院衛生署長邱文達順應民意,苦民之苦,言而有信,畢竟早年曾在金門支援醫療作業,有份深厚情誼,此次親自率員來金,針對金門醫療事務進行全面體檢,則是全國性醫療評鑑另次實際行動,亦且經由簡報座談達成多項共識,未來金門醫療定向定位大致出爐,不久將有一次「醫療論壇」就會更為精準確定。再者,或許不久就有一批醫師生力軍進駐金門服務病患,有刺激就有反應,純就維護金門鄉親健康生命以觀,具有重大意義,誠然值得肯定,贏得鄉親一致感激。但願此次金門醫療體檢,成為金門鄉親「心想事成」、「藥到病除」之良方,不再是止於言而是起而行,也讓大家「無感」變「有感」,凡此也是行善積德,勝造七級浮屠。
-
擇善固執考驗領導者的智慧
近日,馬英九總統大選後再次來到金門,感謝鄉親的支持,並高呼「不能輸給廈門」,顯現建設金門的決心。日前,立法院因為連接大小金門的「金門大橋」主體工程已三次流標問題,展開兩岸工程合作問題的攻防戰,根據二月十八日自由時報報載工程會主委陳振川表示「政府已專案核准,將首度引進中國施工船及技術人員等機具來推動工程,但排除中國大陸的包商來承攬。」中央政府這項史無前例的決定,將寫下兩岸技術合作新頁,對金門鄉親而言,也是一項大利多,然而此舉卻引起某政黨再度拿出「國家安全之虞」的理由反彈,讓人憂心這座命運多舛的「選舉浮橋」會不會又面臨載浮載沉的命運。 對於時常需要往返大小金門的鄉親而言,「船」是十分必須的交通工具,儘管必須承受搖來晃去的煎熬,但沒有船,小金門人插翅也難飛,所以「金門大橋」的興建已經算是「基本建設」了。幾十年來,金門鄉親被當作「次等公民」的對待,都是因為「國防」因素,一甲子的歲月過去,在縣長李沃士「說到做到」的兌現政見魄力下,積極奔走中央有關單位,好不容易盼到一些眉目,更要到了一座兼具實用與觀光價值的大橋,在去年一月由馬英九總統主持開工動土典禮,「規劃自金門湖下連接烈嶼后頭,全長五點四公里,總經費七十三億八千五百萬元,預計民國一○五年六月完工。」當時馬總統還誇下海口,要讓這座金門大橋成為大陸廈門的遊客來金門觀光的足夠理由。金門鄉親多年來的期盼總算踏實了,然而現在是否又要因為「國防」因素出現變數?不禁讓人喟然長嘆「金門人還要為台灣死守多久」? 自從尚義機場改善起降標準以來,近兩年已大幅降低航班因濃霧影響的比例,加上縣府在重大節日於台北松山、台中清泉崗…等機場增設鄉親返鄉服務櫃台,大批旅客「霧鎖金門」露宿機場的情景,已不復見,反倒是水頭碼頭的船班比飛機較易被霧所困了,想當時政策決定砍樹所引起的爭議,就「結果論」而言,似乎過於糾結於「小我」,領導者的決定經過時間的沉澱,成了「擇善固執」的好作為。金門大橋三次流標讓金門鄉親等得好心急,「金門縣議會去年通過爭取中央專案核准大陸技術及機具參與建橋工程案,縣長李沃士也向中央建議由台灣廠商就近租用大陸機具、引進專業人員建橋,以節省成本,將會向行政院及相關部會表達府會的意見,早日達成建橋的目標。交通部、陸委會日前討論後,陸委會同意專案核准,並獲行政院同意專案辦理。(引用聯合報二月十八日報載內容)」才有了今天的進展,該是「舉縣歡騰」之際,又在立法院被政黨杯葛,某政黨「逢紅必反」之前,能否先考慮一下在地人民的需求?金門與廈門近在咫尺,機具運送成本相對低廉,比該黨立院黨團書記長陳姓立委提議的日本專案合作方式相對低廉許多。再說,以現在的國防科技而言,中國大陸真要打下台灣,一顆飛彈就能直射總統府,還需要像古寧頭和八二三那樣用人海戰術嗎?這觀念未免太過落伍,呼籲隸屬黨籍出身的金門民代也能向貴黨中央反映鄉親心聲,爭取屬於金門人真正的權益,也期許李縣長繼續堅守立場,不懼反對聲浪,有智慧地擇善固執,堅持對金門有利的事去做,相信時間禁得起考驗,金門加油!
-
金門發展需要中央政策傾斜
此次大選在金門拿下將近九成選票的現任總統馬英九,昨日再度來到金門HOME STAY,一方面向高度支持他的金門鄉親表達感謝,同時也於感恩茶會中再次強調:「金門發展絕對不能輸給廈門」。誠哉此言!但欲達此目標,金門還需要中央更多的政策傾斜! 馬總統此番特地來到金門與鄉親「交心」,實不枉鄉親給馬總統近九成的高度支持。直言之,經歷此次總統與立委大選,國人不但將馬總統以高票再次送進總統府,金門也選出一位執政黨籍的立委楊應雄,真正應了李沃士縣長所言:「中央地方一條心、金門一定興」。換言之,就當前的主客觀環境而言,正是對金門最有利的時刻,因此未來四至十年,將是金門發展、起飛的黃金關鍵期。 然而,我們必須指出,金門與對岸廈門僅有一水之隔,但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廈門市由於有「特區」的加持,三十多年來經濟與城市發展突飛猛進;相對而言,金門因為戰地政務的束縛,不但解嚴比臺灣晚,還有桎梏多年的先天不足有待一一克服。 昨晚「與金門有約」及珠山的「鄉親座談」中,馬總統指出,醫療綜合大樓等硬體建設將在近期內完工,承諾未來將有各大醫學中心的醫療資源進駐,並協助金門培育在地醫療人才。水資源的部分,從馬總統的言談中可以看出,中央對「大陸引水」似仍有「疑慮」。至於金城鎮石鎮長針對金廈小三通所提出的「招收陸生」議題,希望教育部給金門大學更大的發展空間,馬總統則表示,教育部目前正在檢討評估。 事實上,從馬總統第一個四年任期中,我們的確在金門看到了很不一樣的改變,包括兩岸小三通的全面開放,金門大橋的核定與動工,國立金門大學的升格,以及諸多政策的支持。針對當前金門鄉親關切的重大議題,馬總統昨日也已有回應與承諾。 至於攸關金門未來發展的「角色」與「定位」等議題,基於言責,我們必須提醒,金門、馬祖兩個兄弟縣,在全球冷戰時期擔負了「前線」的特殊角色與責任,同樣走過戰地政務與「安全與輔導條例」的限制,解嚴時間比起臺灣晚了好幾年,發展起點也無法與臺灣其他縣市相比,因此,特別需要中央的政策支持,甚至是政策「傾斜」! 馬總統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承諾,金門的發展,絕對不能輸給廈門!欲達此目標,我們認為,改善當前民生問題自然是當務之急,也相信在中央與地方的攜手合作下,短時間內當可獲得改善。但我們要強調,金門更需要的是中央在政策上的「大破大立」。 誠如馬總統所言,金門過去的確曾是殺戮戰場,未來還要積極扮演「和平大道」角色。然「角色」扮演背後,需要的正是政策上的支持,石鎮長提出的「招收陸生」,以及鄉親期待的「大陸引水」,甚至「金嶝大橋」或「金廈和平大橋」等議題,也都是所謂「中介角色」的一環。我們期盼中央能站在更高的戰略角度思考金門定位,大膽讓金門擔任政策試驗場的角色。也盼馬總統多聽聽鄉親心聲,政策上向金門大力傾斜,方能帶動金門解決桎梏多年的問題,掌握未來四到十年的關鍵期,由中央與地方攜手,為金門共創黃金十年!
-
從林來瘋談新金門的格局
林書豪魅力風靡全球;「林來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現象,根據搜尋引擎Google最新統計數據,以「林書豪」為關鍵字的全球搜尋總數近5億筆,不僅超越籃球大帝麥可喬丹、足球金童貝克漢等體壇巨星,更擠下「台灣之光」王建民、曾雅妮及吳季剛。其中有關的「搶人」大戰,更是令人深思:到底林是台灣人?中國人?乃至韓國人等無聊、膚淺之話題,乃至引起美國議員為此當面向馬總統吐槽,強調林是「道地的美國人!」針對此種充滿民粹、資本主義色彩,乃至政客炒作的話題,不但無助於世人對體育之正面功能,更無形中喪失了公民格局教育的機會。 根據哈佛大學2005年的一項研究:從古今中外之歷史中可以發現到,一個偉大而傑出的人才,一定是出身於偉大而傑出的環境;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這個城市一定是個多元、開放、自由的社會!這當中自然有其足夠的理論基礎及田野調查,且不言之。但其中一個最廣為人知的道理,那就是:一個有格局、有視野、有遠見的城市,基本上都具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廣納各方人才!如古羅馬,如古長安,這些城市不僅充斥各種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種族、不同出身的人長居其間、工作其間,進而貢獻其間:如古長安的東突厥人阿史那杜耳,做了大唐的大將;韓國人高仙苙更是盛唐名將;日本人阿倍仲麻吉,更曾任中國鎮南都護等等史例,也因如此,才能展現泱泱大國的氣度及胸襟。 就如同今日的美國一樣,因為聚集了全世界各種不同的人種、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二戰之後,更成為全世界人才匯集之地,也才造就了今日美國身居世界首強之國力,甚至於黑人之後都可擔任總統。當然不可否認,種族問題至今仍是美國最困擾問題;但至少在官方及教育上,是不允許有種族歧視出現的,這就是開放格局之所在,這也正是我們今天立論之所在;那就是,要想重振新金門,那就必須有此種胸襟:打破「你是金門人?」之胸襟,以海洋般之胸襟,廣納四海之內有志之士,幹練之才來金門,這才是重振金門之至道,更是我們吸取學界及時事後應有之作為! 「任何人都是金門人!」只要你長住金門,長期為金門之未來、為金門之福祉、為金門之人民設想者、關心者、實踐者都是金門人,這才是重振新金門應有的格局。誠如美國那位眾議員向馬總統直言的:「林書豪是道地的美國人」一樣,凡是認同美國政府、認同美國文化、認同美國建國精神的都是美國人。同樣地,不管來自何地,只要是認同金門、關心金門者都是金門人,這才能將餅做大,這才能將格局作大,如此才能吸引各方能人志士長住金門,共同建設金門,這種格局與觀念,應是我們在「林來瘋」之餘,應有的省思,且以此共勉之:共建新金門!
-
平潭金門共創兩岸雙贏特區──規劃金門自由貿易區接軌平潭綜合實驗區
〈平潭惠台實驗區VS.金門自由貿易區〉,二○一二年二月十六日的金門日報社論以此為題,呼應新北市金門同鄉會在「關心金門座談會」的議論主軸,兩天後,二月十八日台北聯合報社論則以〈強烈警訊:平潭實驗區VS.高雄示範區〉作立論,直指「兩岸博弈,不論對手的棋路高下如何,台灣皆必須要有贏到這一盤棋的能耐」、「持守『一中各表』,並加速建設台灣『自由經貿島』,是在維持兩岸和平發展中,相互支撐的兩大支柱」。一個平潭,也引發台灣、金門不同但共通的經濟發展思路及對應之道,值得我們再一次正視、論述平潭綜合實驗區效應。 福建沿海島縣,過去閩人習以「富、貴、貧、賤」四字形容其中的廈門、金門、平潭、東山四島,金門因文風鼎盛得一「貴」字,平潭因人民窮困得一「貧」字。而今,很能想像曾經是偷渡客之鄉的平潭,已因中共的海西經濟特區政策規畫「平潭綜合實驗區」,一天燒掉一億人民幣建設資金,即將鹹魚翻身、擺脫窮鄉陰影。 「平潭綜合實驗區」所以衝擊到閩台經濟生態,是因劃定了一些區域,由台灣市縣或機構規劃開發,或兩岸共同合作開發,亦即招聘台灣人「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受益」,並作為「惠台第一實驗區」,未來台灣居民可直接持台灣身分證入島,台灣來的汽車可直接登陸、手機不必漫遊、商品免檢免稅,再是實行台幣與人民幣自由流通的雙幣,也將允許台灣的電視頻道落地及報紙發行,這一切,等於在平潭島複製一個「小台灣」。 平潭「台灣化」舖天蓋地效應,馬政府提出了在高雄設置「自由經濟示範區」構想,以一年時間完成規劃、修法,兩年內達成相關立法,示範區實現後,可擴及全台,讓台灣全面建設、發展為「自由經貿島」。 台灣要以高雄先行「自由經濟示範區」;二月十二日新北市金門同鄉會舉辦的「關心金門座談會」中,與會者建議訂定《金門自由貿易區條例》,或讓「自由經濟示範區」在金門先行,初期先將平潭對台的優惠措施也搬到金門來,並比照港澳模式開放大陸遊艇停泊,再逐步推動興建金廈大橋,向大陸接水接電,形成金廈一日生活圈。 過去土地資源、經濟條件較之金門更困頓的平潭,今能夠建設一日千里,取決於自由經濟特區的政策推展。眼觀金門,一九九二年解嚴、鬆動戰地體質後,對照彼岸廈門特區的加速建設,在開放觀光外,政黨、民間亦不乏提出發展金門經貿自由特區概念。最早拋出此一構想者是在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期間,民進黨發表《金馬經濟白皮書草案》,包括「以『綠色科技島,海洋貿易國』作為調整金馬定位的指導原則」,「建立台澎金馬之間空運及海洋交通網路,利用台澎金馬四角形成『台灣內海』」,「因應九七,金馬地區應積極引進國際資金,規劃成『經貿自由特區』」,「由政府或民間投資興建機場與港口,以發揮『經貿自由特區』的功能」,「制定金馬地區經濟發展條例,獎勵租稅」等頗具宏觀務實的想法與作法,遺憾的是,在民進黨執政八年期間,擱置了金馬經貿自由特區推動。二○○八年馬政府上路後,總統馬英九在接見金門代表時,也強調「金門可朝自由貿易港區發展」、「以國際眼光全面規劃金門」。 金門特區化、經貿自由特區或自由貿易港區,無疑是朝野對發展金門的一大共識,但多年來始終止於紙上談兵,未能形成政策。今平潭綜合實驗區帶來的巨大衝擊,台灣不得不思索對應之策,「自由經濟示範區」或「金門自由貿易區」,政府都必須認真思考、規劃此一可創造兩岸雙贏的經濟契機。
-
重建新聞從業人員的道德防線
最近媒體廿四小時滾動式報導充斥著紐約尼克隊後衛林書豪的新聞,出生於彰化,頂著世界頂尖學府哈佛大學高學歷的林書豪,在美國NBA令人跌破眼鏡的好表現,在國內進而掀起一波新風潮,轉移了媒體的焦點,原本記者死守的Makiyo和友寄隆輝陣地,開始移師彰化林家,將籃球場上「緊迫盯人」的戰術,落實在林書豪親友身上,讓「豪小子」受不了,於小牛隊的賽後記者會上公開表示「我想特別請求台灣媒體給(我的家人)空間,他們連出門工作都會被媒體轟炸,遭記者尾隨。」、「我希望大家尊重我台灣親戚的隱私。但願一切能恢復正常,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生活要過。」(資料來源:中央社19日綜合外電報導)。毫無疑問,一位來自彰化的台灣之光拯救了Makiyo脫離連串排山倒海而來的「全民公審」苦海浪潮,打趣地說,Makiyo、友寄隆輝這對患難愛侶估計該掛個長途電話向林書豪好好致謝。閱聽眾每天都被單一的訊息淹沒,難道「Ma」、「豪」兩人遠比兩岸政策、國內民生議題更為重要?媒體是否有這個必要挹注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在兩個人身上?「新聞價值」的標準已經無從定義起;從Makiyo的媒體公審到現在的林書豪親友被盯梢,我國新聞從業人員的道德防線似乎已消逝無蹤。 何謂「新聞」?八股地說,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它是在掌握「新(新奇)、速(迅速)、實(確實)、簡(簡潔明瞭)」、「公正、客觀」原則下的報導,新聞的價值建立在體現公共利益、傳承社會文化的基礎上,媒體肩負著監督政府、不畏強權、伸張公義、針砭時事、發掘真相…等帶動向上發展力量的社會責任。然而,在追求收視率的環境下,為了吸引廣大閱聽眾的眼球,獲取企業的青睞以增加廣告收益維持媒體自身的生存,新聞逐漸走向綜藝化,越誇張、越具戲劇張力的言論、情節,成為現今報導形式的主流。國內資深媒體人劉惠苓曾表示「雖然古典新聞學不斷地強調媒體對社會的責任,應該是社會的公器,更強調問責的重要;但媒體作為『商品』的特性卻似乎有增無減。從商品的角度出發,內容偏向取悅消費者或廣告主,傳統的監督、形成公共論域的角色已漸淡化,這種現象符合了商業考量,賺進了利潤,卻也動搖了新聞存在的根本理由。在此情況下,很容易迷失了它既有的責任。」知名傳播學者林富美更坦言目前觀察到的台灣現況「得到強化的是媒體形塑主流論述、催化流行趨勢、左右名聲、成就權貴、締造特殊團體或個人利益的驚人威力。」社會大眾賦予媒體的權力(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以外的第四權:媒體監督權),有時竟成為反噬社會公平正義的合法暴力。 過去,新聞局、NCC(國家通訊委員會)相關單位對媒體開鍘,總是會被冠上「箝制新聞自由」的帽子,然而媒體的自由(這種自由也是社會大眾賦予媒體的權力)卻自行無限上綱,嚴重影響到了某特定對象的自由,Makiyo事件固然有其應該體現「欺騙、酗酒傷人」是不正確行為的社會責任,但有必要趕盡殺絕嗎?是否再逼得人尋短才算一種社會公義?幾年前喧騰一時的寶來證券總裁白文正遭質疑買學歷而自殺的事件,不正是媒體未審先判,一個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林書豪是新興的體壇台灣之光,讓我國能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好人好事的典範值得宣揚讓人學習效法,但有必要圍堵其親友,將其私生活攤在陽光下供眾人窺視嗎?難道「新聞自由」就該凌駕於「人身自由」之上!呼籲媒體從業人員該好好自律,學習前中國時報資深記者黃哲斌的精神(因拒絕「新聞業配」而毅然決然地辭職,並引起百位傳媒學者響應,最後推動政府修法),帶起一波媒體界革新風潮,而身為閱聽眾的我們也該好好思考,發揮媒體識讀的能力,用社會大眾的力量來推波助瀾,重建新聞從業人員的道德防線。
-
正視金門大橋工程的專案需求﹗
喊了整整十八年、被地方戲稱為「選舉浮橋」的金門大橋,終於在去年的元月份,在馬總統的見證下舉行動土典禮。然而,好事多磨;主體工程因工程難度高、機具價格昂貴等因素,迄今已流標了三次,經過多方努力,行政院日前專案核准大陸機具及技術人員以「連人帶船」方式參與興建計畫,創下兩岸工程合作首例。對此,民進黨立委又有話說了。該黨的立法院黨團書記長質疑,此一模式是否會擴大運用?另一位立委說得更白,宣稱如此建造金門大橋會危及「國家安全」。特定媒體則把「國安疑慮」以斗大的標題刊出,製造聳動效果。 對於個別立委的針對性言論,我們本想一笑置之,無奈迄今尚未知能成事否(三月初開標),便被扣上了危及國安的「紅帽子」,以此對應兩岸舟楫往返、日漸交融的情勢,我們不禁要問:是這些立委的見識淺?還是根本就是置己身於恐共的惶惶之中? 首先,金門大橋是金門民眾期盼了近二十年的建設項目,應不容置疑;自李登輝起、陳水扁繼,無不對金門大橋大開選舉支票。猶記得李登輝在大掌櫃劉泰英的選舉背心上「背書」的畫面;陳水扁聲嘶力竭的宣稱:「金門大橋咱多開始來起,好嘸好啦!」亦歷歷在目,特定政黨領袖空口說白話的本事一流,民進黨不思去追究他們的誠信,反對一心一意促成這項工程的馬政府,狠插一刀,著實是既沒道理,又難以服眾。 當然,對於民進黨此種過激的反應,我們也早該見怪不怪。過去民進黨反對兩岸海上直航的理由是說,陸客會大舉入侵,危害國防民生;反對空中直航的理由則是,大陸戰鬥機會長驅直入,解放軍上街走,總統府被砲轟。當下,這些政策都實現了,也愈來愈紅火了,然其荒謬的預想卻始終沒有發生。我們寧可如此認為:就算是發言者本身,也非百分之百服膺於自己的言語,只是不嚷嚷一下,好像就是一種罪過,好像就會讓國共予取予求。就像他們此回反對的理由一般:「此例一開,恐成中國參與台灣公共建設的模式。馬政府將藉此機會順便興建金廈大橋,把廈門與金門透過小金門連成一線,這才是司馬昭之心!」如此豐富,又富「創造力」的說法,令人嘆為觀止。 就如馬總統在大橋動土典禮上所說的,「支持興建金門大橋,不是為了選舉,而是為了還金門人一個公道……;金門已從保衛台灣的前線,蛻變成兩岸交流的關鍵。」就算日後金廈大橋真能肇建,那也是歷史因緣、時勢所趨,又如何夠得上通共賣台的理由?「金門人為什麼不把選票投給民進黨?」許多戮力耕耘金門的民主前輩經常有這樣的疑問。在此,我們只能簡略的推測,或許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不清楚,講不明白吧!未來的金門如何自外於彼岸發展?而如當下逢中必反、模糊的兩岸策略,又該如何收買金門選民的心? 橘越淮而為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又何錯之有?金門本就是兩岸政策的試驗場域,試煉各種面向的兩岸合作模式,提升台灣自我的競爭力又何罪之有?反對黨不該為了反對而反對,怎麼做對國計民生真正有利,怎麼做又能實質提升台灣的競爭力,才是反對黨該做的功課。沒來由的「拆牆推屋」,勢難獲得多數人民的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