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只重本位﹐不顧大局﹐誠非正途﹐必敗無疑
──兼談發揮團隊精神至關重要 歲月悠悠,日新又新,在大時代巨輪滾動之下,大眾需求有增無減,面對功利抬頭,全球經濟陷入一片低迷之際,團隊之精神與力量,誠然不容忽視,亟待加強與發揮。 何謂團隊?法無明文。主張與定位,任憑自主。似有若無,端視向心強弱與否,強則成團成隊,力量超大,弱則各行其事,不被看好。團隊之受重視,乃潮流所趨也。 單打獨鬥,不再流行。取而代之即是統一觀念,建立共識,齊一步調,共同打拚厥為重要。否則,難能完成既定目標,個人自無幸福快樂可言!緣此,士、農、工、商各行各業,上至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下至社會團體、民間企業,莫不期盼同心同德,追求發展,將個人融入團隊,視團隊為生命共同體。 諸如行政院暨其所屬各部會,稱之「行政團隊」。分開而謂:部會也是「團隊」。以此類推,地方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鄉鎮村里也都泛稱「行政團隊」。畢竟團隊力量大,功能相對提昇,孰可強調個人,反而輕忽團隊。 當茲民意高漲,功利抬頭,在政府龐大行政組織體系之中,仍然普遍存在著「只重本位,不顧大局」鄉愿氣習,好官自我為之,團隊與我何干?殊不知沒有團隊,何來個人?不重團隊,個人如何寄身其間?團隊榮辱興衰,實與個人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少數機關紀綱不振,士氣低落,是非不斷,紛紛擾擾,則因私心自用,只重本位,不顧大局,以致機關形象受損。民怨油然而生。有位司法人員感慨提到,世上只有死人不說假話,一語道破此時此刻,多麼需要大家公私分明,實事求是,一切意氣、虛耗、口水,都應停止袪除,自我做起,大家才有希望。 慈濟功德會,下設許多慈善團隊,苦民所苦,服務災黎,德被國際。無怨無悔,犧牲奉獻,始終如一。藉由積極努力經營與熱忱服務之旨意,深入社會各角落,疏解民瘼民困,不惟獲得國人一致肯定支持,而且贏得普遍交頭讚譽,此次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訪問之便,特別安排造訪聖嚴法師,交換救人救世「大愛」心得,上人之受人敬愛,則其無私無我,求真務誠之精神,奠下永遠不朽之根基。所憾有人假藉「陳馬會」五分鐘即告匆匆結束,兩會簽訂四大協議係是喪權辱國話題,炒熱社會不安,釀成警民衝突受傷事件,不知究竟「反暴力」與「民主」、「進步」之誠信諾言已否毀喪殆盡?難道「只重本位,不顧大局」付出之社會代價不大嗎?而要絕大多數善良敦厚國人同胞去承受負擔?始作俑者,應該憑其良心,讓真象明白呈現!不要再拗來拗去了。須知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有云:「小不忍,則亂大謀」、「螻蟻可以潰堤」、「星星之火足以燎原」。茲此世事多變,大眾殷切追求生活無慮,社會安定之際,豈可是非不明,真偽不辨,甚而盲從附和,以私害公,置國家安全於不顧。此前台北街頭群眾流血事件,造成官警百餘人受傷,即是少數人帶頭起哄,衝撞失控所致,事後退避三舍,扭曲真象,推卸責任,甚至諉諸「黑道」才是元凶,敢做而不敢當,還要再讓「群眾暴力」與「街頭運動」復辟,真不知置廣大善良同胞生命財產安全於何處?如此「只有本位,不顧大局」,星媒公開批評台灣民主最大輸家,由於少數人為反對而反對,導致國家形象嚴重受損,如果執政者必須檢討,難道在野者完全沒有責任?眾人眼睛雪亮,是非自有公斷。 在此呼籲社會大眾,該是深切反省時刻了,無「國」則無「家」,去掉意識形態吧!世界上有賢人與聖人,但無「神主牌」之人,唯有大是大非最有價值。亟盼現代公僕同仁,以身作則,為民示範,依法行政,密切協調配合,貫徹政策政令,念茲在茲,善盡為民服務責任,認清有「政府」才有「公僕」,有「團體」才有「個人」之現實,倘若推諉卸責,我行我素,「只重本位,不顧大局」到頭來團隊顏面無光,自己也難逃脫吃虧之命運,離此一步,則無後路,不知以為然乎?
-
七年了
七年了!金門有些什麼改變?有好有壞,也有許多的不變。觀光公車上車、鸕鶿季上路、文藝季上演,這些活動滋養著金門民眾心靈,為金門貧瘠的精神生活鋪撒珍貴的養份,污水下水道的逐漸普及、金門技術學院的日漸茁壯,政府這些民生與教育的施政民眾應不吝給予掌聲。但,行不得也的馬山聯外道路、大雨積水的桃園路地下道、定位不明的加工出口區、荒蕪不當的文化園區,都是規劃粗糙浪費政府預算的「建設」,實令人民失望。不變的又是什麼?選舉依然賄聲賄影、地方政治勢力依然猖狂、金門大橋依然是選舉浮橋,金門人依然無法享受自行車的樂趣、人民所得依然全國殿後,政府並未勇氣的推行改革,這些都印記在民眾的心中。我們是有機會的,但七年來我們並沒有好好把握機會,每年小三通的五十萬人與未來一百萬人中,政府可有政策為觀光留住人潮?金門充裕的財政狀況有否為金門人提高所得?金門美麗的自然生態,政府有否全力保育 (鱟已大量消失,歐亞水獺正逐漸滅絕) ? 這一期的天下雜誌報導「金門│丟掉的一個島」,探討小三通與金門發展之課題,文中最後引述縣長的話:「金門經濟未來要靠廈門」,但天下雜誌卻補了一句話作為結語:「金門的未來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上」,靠人人倒,靠山山倒,一切還是要靠自己。七年來,金門嚴重向中國傾斜(或傾倒),所有輿論一面倒,完全不見多元的意見與言論,金門公教型的經濟型態,依然靠中央政府預算而存在,輿論強調金門經濟要靠中國,金門公務員絡繹不絕前往大陸,七年來我們從中國拿到什麼好處?對金門產生了什麼影響?金門有今日的機運與利基(Niche) (無論是好是壞),就是因為兩岸分治,金門才能獲得全國、兩岸、甚至全球的眼光注目,如果台灣與中國真的統一了,金門其實只是中國沿海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島罷了,類似議題應以金門利益為要,加入意識型態與個人好惡只會降低問題的純度,降低訴求的效果。 七年不算短,宜蘭縣、高雄市、桃園縣、新竹市、台南市等都可以創造一番新風貌,七年絕對可以讓金門脫胎換骨,因為我們擁有各縣市所沒有的寬裕財政,我們擁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我們有近百萬的過路財神,這些都是金門的資產與機會,七年來,在優渥的條件下未見金門的蛻變,金門還是老金門,我們不能只怪中央,怪政黨,怪別人,我們應反求諸己,我們希望金門像我們施工中下水道工程一般,在地表下醞釀生活環境的提昇與改造。 在兩岸發展急速改變之際,金門正處於十字路口,現任政府未來應以開放的胸襟,放下身段,邀集不同黨派領域之意見領袖,召開「金門前途發展會議」,廣納多元的聲音(尤其保育與環保團體),探討當前重要課題,如何在當前兩岸情勢下獲取金門的最高利益,如博奕、觀光、小三通、免稅自由貿易區、金嶝大橋、保育與開發、以及最重要的金門定位的問題,多元的聲音將可營造共識的遠見,激盪出金門之前瞻發展藍圖,這將是現任政府給金門的一項大禮。
-
重振品格教育莫如重返中華道統
天下雜誌曾公布一項調查:國中小學整體的品格教育比十年前更差,而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品格的「三害」,分別是政治人物、新聞媒體和電視節目。調查中也發現,教師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力逐漸式微,排名在電視和網路之後。尤其是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後,強調能力的目標,更使全民忽略德育。以致有高達七成以上的家長和教師認為,國中小整體品格教育變差了。 猶記得2003年9月,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盛大展開,在這場滿是教授、官員、校長、家長的會議,所討論爭辯的是不外乎考試和入學。整個社會急著要「給孩子最好的」:讓他們贏在起跑點、提早學英文、用最好的電腦、上更好的學校;但是我們似乎忘記了,多年以後,留在孩子生命裡、決定他是否快樂幸福的,可能不只是英文數學或電腦,而是在起起伏伏的人生後,能否依舊自信樂觀;懂不懂得好好經營一個家,維繫自己和他人的關係;能不能憑著誠信、負責、自律和勇氣,贏得事業與成就。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談逐漸被人淡忘的倫理道德、品格操守,絕非是唱高調,而是現代社會的必要。因為誠信與責任這些個人品格,正是保障自由民主體系能有效運作的底線。從美國的安隆到台灣的理律,一個主管或員工的操守出問題,可能就賠上一家企業幾十年的努力。而近來銀行頻頻出現的盜領及洩密問題更凸顯,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而出現的愈來愈多防不勝防的角落,靠的只有每個人的「自律」。 且看日來台北街頭因江陳會所帶來的亂象,徒見一群高掛高學歷者,徒然指責對方,卻不能說明具體內容,更不敢氣壯道出願景!當然更甭想奢求看到一個政治人物應有的格局:負責、自省、大器。如此現象,要想使孩子有個品格學習環境,不啻緣木求魚;也難怪突然會冒出一群不知所云,誠如網路上所言野餐聯誼會的「大學生」現象。而整個場景更是使人神經錯亂:身陷醜聞的政客,大剌剌地橫行街頭「教化」司法;向來仇視國旗的政客,一夕間突然變成楊惠敏!種種匪夷所思的荒謬場景,真不知看在純真孩子心靈,作何感想,如此環境,如何奢言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有何重要呢?這可從歷史學得教訓;曹操於建安二十二年,頒發了一道求才令,在求才令中赤裸裸地指出,才德兼備是最理想的人才,但是,有才無德之士,也是國家需要的;甚至,「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也是他所渴求的人才。曹操此舉不但引發士大夫階級強烈的反彈,後世更抨擊曹操是「夫以經術之治,節義之防,光武明章數世為之而不足;毀方敗常之俗,孟德一人變而有餘!」果不其然,造就了魏晉數百年間士大夫無品無格之後患。也因此不僅我們,許多先進國家已開始將品格教育列入正式課程。 如何從事品格教育呢?其實我國齊身治國平天下的傳統教育,本就是品格教育;散見於四書等經典。但自從新文學運動以後,這種重品格教育受到質疑,重挫「德育」,使品格教育受到極大衝擊;但最大之挫折,乃在於近十年來「去中國化」造成的「反中」思想,進而反「中國經典」教育,才是最大的衝擊。因此,要重振品格教育,莫如重返中華文化開始;莫如從天、地、君、親、師等傳統教育做起!
-
再為爭取開放大陸學生來金就讀進言
教育部部長鄭瑞城日前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就「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及大陸學歷採認」專題報告時指出,開放陸生來台以「三限」、「六不」以及「階段性、漸進開放、完整配套」原則,審慎、漸進開放;並表示陸生來台議題涉及「大學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必須立法院通過修法,教育部再研議配套措施。這個消息公佈以後,引起學界廣泛討論,正反意見俱陳。 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讀與採認大陸學歷是政府現階段的既定政策;同時也是突破封閉、保護思維,展現自信、勇於面對競爭,符合世界潮流的重要決策。教育部鄭部長提出的「三限」原則為:「限校」,初步僅採認大陸數十所一流大學學歷;「限量」,總量管制陸生來台人數,一年約一千人,並分配各校招收人數;「限領域」,初步對國安、醫療等專業不予開放。至於「六不」原則為:陸生來台考試不加分;以外加名額招收陸生,不影響本地學生權益;不編列陸生獎學金;不允許陸生校外打工;不可考證照;不可續留台灣就業和從事公職。整體來看,堪稱符合現實需要的規劃措施,但是仍然受到反對人士的質疑。 教育部這次所提的「三限、六不」原則,是針對陸生來台的政策宣示,國內多數大學校長表示認同,但有部份人士認為一旦開放,就難以回頭,所以應該採取漸進式,初期從試辦開始,再逐步開放,以免造成太大衝擊。前此,鄭瑞城部長對開放陸生來台議題,曾多次表示,開放之初要先以試辦方式進行。劉兆玄院長於東吳大學校長任內,在今年三月下旬接受媒體專訪時,對此議題亦曾表示「開放是必要的,但不要那麼快…許多事須一面試,一面調整。」上述觀點,說明開放陸生來台與學歷採認問題之複雜性與困難度。所以為了落實這項政策,採試辦再逐步開放,不啻是讓開放政策保持彈性的持平之論與最佳選擇。 我們支持試辦開放陸生來台的主張,建議教育部審慎評估其可行性,初期以評選不同學習領域之院校、系所為試辦單位,並將金門技術學院列為第一批試辨點之一,謹舉其有利條件供決策部門參考。 首先,金門當年依照行政院「離島建設條例第十八條」訂定「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實施試辦小三通所累積之經驗,為這次海基會與海協會「江陳會談」開啟大三通提供決策參據,有目共睹。因此,與其修訂「大學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曠日廢時,不如援引試辦小三通模式,在現行「離島建設條例」增訂「試辦金門招收大陸學生實施辦法」,較為務實可行。 其次,由於金門特殊的地理條件,在兩岸各項交流中已奠定中介橋樑與平台的角色地位。因此,應當充分利用國立金門教育學院的教學資源,委以試辦招收大陸學生的任務,初期可以從招收陸生開始,再逐步推展交換學生、教師交流(互聘、交換)、研究計畫合作,至盼以這個試辦模式的成果,作為調整開放陸生來台政策的依據,進而拓展有利於兩岸共同關注的經濟、金融、觀光旅遊等各領域之學術論壇與實務交流,促進雙方區域交流與合作。 最後,殷切期盼中央政策放行,賦予國立金門技術學院試辦招收陸生的「階段性任務」,以作為爾後「漸進開放、完整配套」的政策參考。
-
南洋金門幫﹐發展家鄉大力量
──從台北商業周刊推出「金門幫百年智慧─賺慢錢」封面故事談起 「金門長期與南洋互動的關聯,在這個新海洋時代,也是應予特別注意的」、「區域史原本是國史的基礎,可是現今區域研究事實上又已超越了國家歷史的範疇。通過金門,我們更可以看見南太平洋複雜的政經文化族群國際關係。」這段論述,出現在一九九六年、文史學者龔鵬程教授的《金門學》叢刊總序裡;經過十多年後,我們看到在「世界金門日」開展之後,馬來西亞《財經雜誌》推出「馬來西亞金門成功企業專刊」、台灣兩大財經雜誌龍頭《天下》與《商周》,先後以封面故事製作「全球下南洋│前進新亞洲」、「『 金門幫』百年智慧│賺慢錢」,又從近日的媒體報導中,「楊忠禮榮登大馬第七大富豪家族」、「楊肅斌獲評選亞洲二十五位最有權力商人之一」、「劉錦國榮膺亞太企業家終身成就獎」……,南洋、南洋的金門人,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不斷被聚焦,真也印證了當年龔鵬程所言,一個新海洋時代,通過金門,看見南太平洋複雜的政經文化族群關係。因此,我們以為,從金門自身的視角,建立起一套「南洋金門幫」的研究、論述,進而號召「金門幫」返鄉,打通金門與南洋的經濟、文化互動平台,有其必要性、迫切性。 打開金門移民南洋史,二○○八年十一月三日出版的台北《商業周刊》在「『金門幫』百年智慧│賺慢錢」封面故事專題中,整理出「因戰亂、政治因素遷徙」的金門移民四時期:第一時期(十六世紀中),鄭成功退居台灣,清朝占領金門,島民不甘投效清廷,紛走避南洋;第二時期(一八四二│一八七二),鴉片戰爭後,廈門成為五口通商的商埠口岸之一,海禁大開,再掀金門人取道下南洋熱;第三時期(一九一七│一九二九),南洋群島受英國統治,橡膠、香料、胡椒等產品開始銷往歐洲,貿易興盛,反觀改朝換代的中國沿海,海盜趁亂興起,加上當時出國無須任何手續,南洋亦無入境限制,海上缺口又造就金門人移民潮;第四時期(一九三七│一九四九),七七事變後,日軍於一九三七年十月占領、取得金門,恐慌、不安定心理,致金門人相率「跑日本」,大逃難潮,使得南洋、東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香港、日本等國土都烙印下金門人足跡。 金門人移民南洋的背景故事、發跡傳奇,歷來已出現了諸多文獻、報導,商族氣候的形成,向來亦為鄉人津津樂道,但行事低調的金門人,卻很少對外談論金門身世、公開企業成功之道,甚至,除了參與家鄉宗族活動、捐資建屋、興學外,亦未見參與金門的大型建設,或對金門前途發展投入具體興革意見、投入行動力量。 南洋「金門幫」人物群像,著名新加坡大華銀行集團主席黃祖耀,亦長期擔任新加坡金門會館主席,為海外鄉事活動作出貢獻,可惜,生於金門、八歲離鄉的他,已在廈門設點、築起氣派的大華銀行大樓,年近八旬的他卻不曾回來家鄉探視、投資,多年來,黃祖耀被視為金門人在南洋奮鬥有成的驕傲,但對在地鄉親而言,看待黃祖耀,止於海外金門人的精神象徵。相較於黃祖耀的銀行家務實性格,大馬的金門移民第二代、楊忠禮機構創辦人楊忠禮的鄉情傳達方式多了行動力,他多次返鄉祭祖、探親、考察,也捐獻二千萬元台幣予國立金門技術學院作為教育發展基金,又獨力資助第二屆世界金門日在吉隆坡舉行的所有活動經費,並已思索、計畫將旗下的「地中海俱樂部」放眼、進軍金門,刺激金門國際觀光。黃祖耀、楊忠禮之外,被台北《商業周刊》評選為其他南洋「金門幫十大名人」中的新加坡太平船務集團主席張允中、馬來西亞龍城集團董事長陳成龍、汶萊第一百貨董事主席林國民及華和百貨董事長劉錦國、印尼東南亞SMI業集團創辦人黃進益,近年來亦因著「世界金門日」的觸動,與家鄉有較多的聯繫、往來,未來是否能匯聚出一股建設金門的南洋「金門幫」能量,殊值期待。 動盪流離、移民遷徙的大時代,「『金門幫』的特色:他們這一生,早就『死』過一次,活下來都是賺的。他們比其他人更珍惜現在所有。」在《商業周刊》的報導、析論文字裡,我們讀到了南洋「金門幫」百年智慧與土地情感,而我們更期待的,這樣的智慧與鄉情,有朝一日,形成建設、發展金門的大力量。
-
開設離島免稅店提振地區商機﹗
縣府日前召開「金門縣離島免稅購物商店設置同意方案說明會」,希望在本縣設置同意條例送議會審議前,能多方聽取業界意見,朝向合理可行、對鄉親有利方向努力。 免稅店對多數往返兩岸或有出國經驗的鄉親而言,應不陌生,但為何要冠上「離島」之名,還有些原由可說。此肇於 總統業於九十七年一月九日公布增訂《離島建設條例》新增第十條之一,帶來在外島發展免稅店的機會,該條款允許在澎湖、金門與馬祖的市區及港埠設立免稅店。其設置要件大抵是國門免稅店的翻版,不同的是其以離島為設置區域,凡是經由離島縣市「出境」的旅客,均可在免稅店購買一定數量的菸酒,以及三萬元以下的免稅商品;該條款並在核准設立前加設了一道「地方政府同意」的門檻,意即離島縣市政府可以據以行使設置同意權,並收取同意規費。 據此,縣府彙整各方意見後決議,同意設置市區免稅購物商店,且不限家數,機場及港口免稅店則暫不開放。而地區業者的意見則聚焦於,是否會分散現有客源、對現有地方產業的衝擊,以及規劃中的同意權門檻,有否偏利財團等等。針對以上意見,我們願剖析如下: 其一、全新業種的觀念。免稅店對台灣,乃至於各國政府而言,都是一種行政特許權下的產物;各政府設置免稅店的初衷,都在於提振本地旅遊消費,創造勃勃商機。基於這個理念,按說免稅店應是愈多愈好,何以現行各國的免稅店仍多數停留於機場、港口?箇中原由,便在顧及對本地產業的衝擊,以及顧全消費人口實質的免稅利益。「遍地開花」不是不行,而是會根本攪亂經濟秩序,讓投入者無利可圖。是以,地區業者所擔憂的「對現有產業造成衝擊」,應極低微,因為經營免稅店與傳統產業不同,其重點不是在店裡賣些什麼,而是什麼才可能在店內販售?基於「以免稅為利基」的業種概念,免稅店和地區現有土特產業是不相衝突的,其延伸的利基應在於如何發揮「母雞帶小雞」的聚客效用,掌握可觀的消費契機。 其二、專業經營的理念。免稅店的經營有其專業的KNOW-HOW,產品的開發、物流倉儲的統合、銷售人員的訓練、財務體系的健全等面向,都與傳統產業的經營方式殊異,業者必須導入全新的營銷理念,並投資一定層級的管銷系統,才能踏入門檻;降低同意權利金等籌設門檻,並不必然保障地區業者的利益,反而會有「大者恆大」、「多人挑水沒水喝」的生存危機,此由前台灣免稅店不免百家爭鳴,現已成一家獨大局面,便可管窺一斑。當然,免稅店的營運也不必然儘是高門檻,如能掌握區位與產品優勢,未嘗不能開拓一片天;例如,現行國內航空業不景氣,復興航空便推出機上牛軋糖禮盒,每年可有千萬元進帳;華信航空則進駐台中機場,開了全球規模最小的航空免稅店,不到兩坪的店面,專賣菸、酒、化妝品,開幕以來,業績長紅。 總之,離島免稅店雖是政府嘉惠離島縣市的政策,但能否實質為離島創造經濟利多,仍在未定之天。但路總是人走出來的,能否實質的提振地區商機、刺激觀光消費,除了政策引導外,經營者的視野、創意、執行力等,才是成功的關鍵!
-
政府應將金門建設成為兩岸和平發展之緩衝站
二次江陳會已於11月7日落幕,但是所付出的代價確是很大,許多民眾為了抗議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來台參訪,自發上街抗爭,不但發生圍城遊行,最後演變成暴動事件;民進黨更於11月6日舉行圍城集會遊行,部分抗議人士難掩激動情緒,多次衝撞警方人牆及拒馬,引發流血衝突。根據警政署統計,負責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與陳雲林二次「江陳會」安全的「協和」專案,五日來動用待命警力及維安勤務動員警力,總計近一萬七千人次,其中第一天動員警力最多,近五千人次。依警政署統計,全國警察編制員額六萬九千多人,此次江陳會就動用了全國約四分之一的警力,包括政府為阻止民眾抗爭及參與遊行的人所花的各項費用及停止生產工作之產值,以及受到傷害的員警與民眾,其所消耗的社會成本是非常大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也表示,圍城事件已對兩岸發展埋下新變數,是否影響陸客來台觀光,有關單位有必要提前因應,由此也可顯見對兩岸的未來發展並無正面的效果。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代表曾在民國七十九年九月十一日至十二日在金門進行有關雙方主管部門執行海上遣返事宜工作商談,不但未發生任何衝突,而且因此提升金門的聲望,可說是一舉兩得!況且當初兩岸之所以會分裂成目前的狀態,不也是因為有舉世聞名之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砲戰所造成的嗎?解鈴人當從繫鈴人做起,未來兩岸和平的道路還很漫長,為何要如此操之過急?俗語說:「吃緊弄破碗!」何況目前台灣意識與省籍區隔尚未消失,且台獨意識仍然是一股不可抹滅的勢力,火勢一觸即發。兩岸為何急著嘗試呢?如果未來再有第三、第四次江陳會或其他有關兩岸事宜之協議,不妨試著在金門舉辦,相信會有事半功倍之效的! 雖然兩岸兩會簽署的四項協議,以決定讓兩岸大三通正式上路,但通商仍未正常化,因為大陸對服務業的開放市場仍有限制,而台灣對陸資來台及台商登陸投資也都有限制,都應早日正常化,這也是未來要再努力的事項。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說:「這次協商除了確定四項議題的簽署之外,包括金融合作、簽署投保協定、漁業合作等六大議題,將列入下一階段協商重點,兩會隨時可以展開事務性協商。」若能將部分事務性的協商在金門舉行,隨時可以進行溝通與簽署協定,未必事事都要在台灣協商。 自古以來,整個人類社會,無論是個人和個人、個人和團體、團體和團體、甚至於大到區域間或國與國之間,皆充滿著衝突、競爭、妥協、和平、合作、和諧的互動關係,而這些互動關係隨著時空、思惟和觀念、以及認知的改變,不斷經由彼此直接、間接的溝通與協調,有逐漸從最殘忍的戰爭衝突邁向妥協、和平、和諧、合作的明顯趨勢。此一現象是今日生活在地球村的人類必走的方向,更是兩岸人民和政府非走不可的軌道。 兩岸之間的互動關係,已發展到今日觀光、投資和互訪,在兩岸之互尊、互信、互惠的基礎上不斷地提昇。此次「江陳會」期間所發生的暴動及流血事件將對兩岸之間交流互動有所影響,如果未來以金門作為兩岸互動交流的緩衝站,由同中存異,異中存同,再從密集互動交流過程中求取大同,進而達到和諧融合的關係,達成互尊雙贏的理想境界,深信對雙方都會有正面的意義和影響。我們相信金門未來仍是兩岸和平發展最好的緩衝站,能擔綱歷史轉變之大任,呼籲政府應正視,並大力建設金門,在原有生態環境之基礎上,將金門規劃成為一個高級的國際生態城市,讓金門在兩岸和平發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
金酒企業經營固需「專家」﹐但也不能沒有「鑽家」
──兼與李清正董事長共勉 薪火相傳,培元固本,金門酒品實業有限公司又有人事異動,短短一年期間,領導階層三易其主。凡此新陳代謝,頻而不繁,無礙業務之運作與推動,是係常態,不足為奇! 先是原任董事長李榮文屆齡退休,同時應聘擔任高級顧問,繼續借重其長才,再為金門作出貢獻。所遺職缺,敦聘前立法委員兼具國際企業經營專才雷倩女士接任,曾經許下諾言,將與金酒公司全體同仁共同打拚,提昇產銷業績,開創新局,所憾理想抱負猶未實現,則因另有生涯規劃,中途堅辭求去。人各有志,難能強留,祇得另尋人選。爰經召開董事會議決通過,遴提現任公司監察人李清正接棒。並經縣政府核定,自九十七年十月二十日生效,頃已正式上任視事。 金門酒品實業有限公司,簡稱「金酒公司」。既是地區經濟命脈,負有「藏富於民」社會責任,也為地區提供豐沛職場,且是地區社會福利來源之支柱。譽為「金雞母」,貢獻良多。由於品質優良香醇,發展極為快速,除挹注從事地方建設經費,每年上繳中央稅款多達新台幣數十億元之鉅,因而人人羨慕,遐邇馳名。在民意強力監督之下,各級領導人才特別注重專業,羅致誠然不易,拓展工作重點,尤其不容輕忽。縣政府居於監督立場,責任之大,不言可喻。 此次慎選李清正擔任公司董事長,或許外界感到意外,如果深入了解,卻有脈絡可尋。蓋因李君具有鄉籍背景,就地取材,且是政府推動本土政策首位軍派縣長,幹校十六期畢業,軍政經歷俱全,乃政戰兵科進入最高軍事學院兵研所深造第一人,少將官階屆齡退役,堪稱允文允武。其後奉派膺任金門縣黨部主任委員,與民有約,勤耕基層。又其從政一年期間,銳意推動行政革新,力爭廢止劣規陋習,曾經傳為美談。如今二度參與金酒團隊營運指導發展事務,雖乏「專業」背景,也非全然陌生,從其「公私分明」、「勇於任事」、「積極負責」、「正直不阿」之為人處事態度以觀,相信必能與金門團隊成員共同打拚,在「守成」與「開創」之兩大要求之下,竭盡「鑽家」服務精神,努力不懈,期以不負眾望。 無可否認,時代進步,專業掛帥,惟若「用心不足」,一切亦復枉然。特舉事例一則,俾供大家分享:記得此前金門花崗石廠,時值初創,歷盡艱辛,由於肩負礦產開發及花崗石材加工業務,若就金門地區經濟發展而言,責任可謂重大,有位由軍轉政工科出身者,其以縣府技正奉派代理廠務,隔行如隔山,礦冶專業知識闕如,每因遭遇瓶頸,必向軍管長官陳訴:「我非專家,孰能苛求太多績效」?非僅未獲重視,反而遭到一番訓斥:「汝非『專家』,惟可學習『鑽家』呀!怎麼一再推諉卸責呢?」消息不脛而走,迄今為人津津樂道。可見「專業」對於一個地區之建設與發展固然重要,倘不用心深入了解與付出,則「專」不如「鑽」。肯於鑽入問題核心,運籌帷幄,無怨無悔,終能創出一番新局。 迨後斯人辭職返台,也將「鑽研」心得留下作為與同仁共勉。 證諸面對一個團隊與職掌,除應不斷學習請益專家外,用心鑽研求取進步,誠然不可或少,必有一番作為。 有人認為金酒公司基礎穩固,誰幹領導人都會賺錢,然而關鍵就在「永續經營」與「未來發展」兩大目標之上,既需「專家」,也要「鑽家」,倘若藉此類比企業經營,重「養」而不「壯」,誠然猶有不足,思慮狹隘,極為不利,因而對於關係一個地區經濟命脈之龐大公營事業體,必須慎謀能斷,多元突破,「專」、「鑽」併進,既要長久存在,更要達到永續經營。換言之,金酒公司最大之靠山是「金字」招牌,應有「健康」與「茁壯」深切體認,凡此即是民意,也是金酒團隊努力的正確方向。 時間可以證明一切,李清正退而不休,其在盛情難卻情況之下,重作馮婦,毅然而然披掛上陣,一肩挑起攸關地區經濟盛衰之重擔,人如其名,既清又正,由其擔綱主持金酒企業,應是適當人選,在此呼籲金酒團隊加油,人人都是「鑽家」,積極展開行動,拿出亮麗績效來,讓鄉親刮目相看。
-
從歐巴瑪勝選演說談起
2008年11月5日,當台灣為了中國特使陳雲林來訪而內部衝突不休之際,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局,美國產生了首位黑人總統---巴拉克.歐巴瑪(Barack Obama)。這位1961年出生(今年僅47歲)、擁有肯亞黑人父親及堪薩斯州白人母親、於夏威夷檀香山出生成長、榮獲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卻投身芝加哥黑人社區從事社區營造及黑人民權運動的政治明星,獲得跨種族、性別、年齡的支持,成為白宮的新主人。 相對於共和黨候選人麥坎在政治圈的豐富閱歷,歐巴瑪的從政經驗可謂「菜鳥」。他只當過七年的伊利諾州參議員及三年的國會參議員。2007年在與民主黨另一政治明星---希拉蕊競爭時,他說:「我在華盛頓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長不足以學到華府的處事方式,短不至於看不到政府所需的變革。」也因為沒有傳統政治人物的官僚習氣或油腔滑調,歐巴瑪很快就成為超人氣的媒體寵兒;同時,相對於小布希政府八年來的外交、經濟的失控局面,歐巴瑪提出:「這次選舉是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對決」,多數美國人民選擇了「改變」(CHANGE)---他所提出的競選願景。 在勝選演說中,歐巴瑪展現了弭平選舉裂痕、開創未來新局的氣度,他讚許美國的民主力量,「這個答案是由年輕人和老人、富人和窮人、民主黨與共和黨人、黑人、白人、拉丁裔、亞裔、美洲原住民、同性戀、異性戀、殘障與非殘障的美國人所說出,他們向全世界表達,我們從來都不是紅州與藍州的組合:我們是,而且也一直都會是---美利堅合眾國。」同時,他也高度肯定對手,「他(麥坎)在這場選戰中奮戰不懈,而且他為他所深愛的國家奮戰的時間還要更久,也更為努力。我要恭喜他和培琳州長的成就,同時也期待在未來的數月中,與他們一起重新找回這個國家的希望。」 勝選的歐巴瑪並無驕氣,也不再趁機修理對手,相反地要大家放下紅州(共和黨)與藍州(民主黨)的區分,找回美國精神與美國認同,他聲明:「我們國家真正的力量不在於我們的武力強大或財富規模,而是來自我們理想的永續力量:民主、自由、機會與永不讓步的希望」。 反觀我國。新政府上任迄今僅五個多月,本應挾著高得票率的民意支持及高席次的國會優勢,展望未來、擘劃全局、推展新政。但卻在面對國際金融海嘯、出口嚴重衰退、民生經濟不安、食品安全疑慮的情勢下,一再地誤判,導致政策失靈,落得民意支持度節節下降。最糟糕的是兩岸政策上,欠缺與反對黨的溝通對話及政治協商,急於將「國共平台」(這個本應取消的二軌機制)達成的結論端上檯面,造成陳雲林訪台期間社會對立與暴力衝突,付出了高昂的社會成本。沒有意外地,在「史上最嚴重的街頭衝突」後,總統與反對黨主席交相指責,使得裂痕更加擴大,再一次驗證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的距離,確實比中國共產黨還要遙遠。「一個(想像的)中國,兩個(分裂的)台灣」,短期內很難改變。 陳雲林離台前所說的「保證台灣旅客到大陸參訪會一片和諧」,反映了共產黨並不真正了解民主。民主政體的可貴在於尊重多元聲音,特別是掌握權力者必須容忍各種不同意見。政治需要對話與協商,掌權者需要謙卑聆聽、釋出善意,政治僵局才有可能化解。民主自由是台灣之所以不同於極權國家的地方,也是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的法治基礎,我們這一代人要謹慎維護才是。 同時,民進黨也必須了解,街頭運動只是戰術而非戰略,發動民粹不足以面對變局,抑制暴力是社會的最大共識,民主絕不容許暴民政治。只有重新提出不同於國民黨的政治論述與政策願景(特別是中國政策及經濟政策),恢復人民對於參與政治的熱情,建構台灣的公民社會,才會是贏回政權的良方。 從歐巴瑪的勝選演說反思我國的政局,再次提醒我們「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真諦。
-
別把籬笆築太遠
「別把籬笆築太遠」是瑞士的古訓。這個位於歐洲中部,介於法、德、奧、義之間,境內山水明媚,風景絕佳,是著名的觀光勝地的小國;面積只有四萬一千二百九十三平方公里,人口約六百七十五萬的小國,官方語言即有德語、法語、義語,一八一五年維也納會議更承認其獨立與永久中立的國際地位。不無與這句古訓的哲理有關;籬笆築近一點才能迅速吸收外來資訊,避免夜郎自大,最好不要有籬笆!苗栗縣長劉政鴻就是深諳此中哲理的人。 苗栗縣長劉政鴻大手筆請來全球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列拉斯(Jose Carreras),來苗栗舉辦唯一一場的戶外演唱會,讓山城不再與世隔絕,使大家不僅可以沐浴在抒情美聲中,也同時跨入國際化的腳步。此舉不僅舉縣轟動,更帶動大批外縣市人潮湧進山城觀賞,更使小小山城登上國際媒體版面;因為這位當代最偉大的聲樂藝術家,早在1970年首度登台時,即以獨特的抒情浪漫氣質、蘊涵的真摯情感驚豔全場,征服全球樂評。爾後,卡列拉斯有機會與指揮大師卡拉揚持續長達10年的合作,不僅讓他的演唱風格煥然一新,更奠定了卡列拉斯首席男高音的地位。1988年,卡列拉斯戰勝病魔重返舞台時,純熟不炫的歌聲中,流露出的獨特魅力,更增添生命的力道及情感的張力。就此而言,不管站在商機或藝術觀點來看,都是一項正面且具價值的活動。 也因此苗栗雖花兩千萬請卡列拉斯演唱,免費發送全台民眾入場券;雖然有縣民質疑:幹嘛讓外地人白看?但劉政鴻以「別把籬笆築太遠」之胸襟,展現不分內外的大氣,不但成本回收,且給全縣帶入超過兩千萬元的旅遊消費,可謂本小利厚。其關鍵在於因為卡列拉斯是位名聞全球的聲樂家,不但有其藝術價值,更有其吸引力;試問若劉政鴻不是邀請卡列拉斯,而是請縣內客家樂手主打,促銷效果又將如何?因此,除卡列拉斯外,十二月更計畫邀請國際知名的愛爾蘭踢踏舞《大河之舞》至苗栗表演,以激勵在地藝文工作者創新,提昇演藝者之藝術,相信勢必帶來另股人潮! 免費索票的思維是:切入點不在演唱會的收入,而是週邊效益;外地聽眾的消費、提高縣民文化水準、打開難得見報的苗栗知名度;尤其是讓封閉的山城縣民得以親炙大師風範!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金門同樣是偏僻小縣,但較苗栗幸運的是金門擁有金酒這個金雞母;因此若能善加運用這個天寶,相信定能較苗栗更能拓開另番局面,我們以為,關鍵就在於「別把籬笆築太遠」。 「別把籬笆築太遠!」就是眼光要遠;視野要高,不要劃地為王;不要敝帚自珍,更不能夜郎自大!易言之,就是要有四海一家的胸襟;要有與世界接軌的決心。就如同本文前所述的,若苗栗縣也步時下所謂「本土」之風,「若劉政鴻不是邀請卡列拉斯,而是請縣內客家樂手主打,促銷效果又將如何?」就此反思金門多年來,也曾以金酒之資,舉辦不少活動,而今思來,是否太注重於「金門風」?從文學、文化、藝文等,莫不環繞此議題,雖說基於愛鄉土之心;秉於本土文化之道,無可諱言,但從格局、從商機,乃至從教育意義上來看,是否把籬笆築得太近呢?
-
從兩岸大三通尋找金門發展的新契機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應邀來台,雖然遭到反對人士不理性的強烈抗議,但仍按既定程序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舉行會談,共同簽署包括空運、海運、郵政合作及食品安全機制等四項協議,對兩岸關係而言,這個歷史性會談,正式宣告兩岸大三通來臨了,雙方經貿交流、合作互惠進入新的時期,也開啟兩岸制度化協商的新階段。這是馬英九總統為了兌現競選時提出兩年內完成兩岸三通的政見,在擱置政治爭議、朝野歧見嚴重,面對反對陣營粗暴相對等複雜因素的挑戰下,仍以務實的態度,毅然決然促成這個有利於台灣民生經濟及改善兩岸關係的歷史盛事,應給予肯定的掌聲。 馬總統昨日在接見海基、海協兩會代表時說,兩岸簽署四項重要協議,對便利兩岸人民往來、促進雙方經貿交流、強化食品安全、抵禦國際金融風暴,都有積極正面的作用,成果非常豐碩。因此,就經貿交流層面言,兩岸大三通可以為雙方帶來的經濟效益絕對是正面的,尤其是直航所降低兩岸人員、經貿往來交易成本,依照目前雙方來往密度推估,每年可以節省的運輸成本約達新台幣五百餘億元;尤其兩岸人民往來及經貿正常化以後,將為兩岸人民帶來無限商機,其經濟效益更為顯著。 這次會談是歷史長流中的一小步,卻是兩岸關係發展走向和平共榮的一大步;雖然雙方都宣稱不涉及政治議題,談的也都是事務性問題,但實質上正凸顯雙方領導人互釋善意的政治意涵。因此,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吾人當思如何在小三通既有的基礎上,為金門尋找下一個發展的契機,開拓大三通後的新格局。前此,學者專家、社會賢達及公部門為金門未來發展勾勒的願景與論述,深值重視,對具有共識之部份,宜列為共同努力推動的目標,謹列舉其中兩項提出看法。 首先,隨著小三通近七年的發展,金門與廈門「金廈生活圈」已隱然成形。李炷烽縣長月前接受大陸人民日報、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希望政府對金門發展以新的思維,擱置政治爭議,從政策鬆綁,讓金、廈這兩個兄弟島朝著經濟互補作用努力,就金廈建設發展、城市規劃,協商構建一個生活共同圈。我們認為,憑藉金門地緣優勢和發展條件,只要雙方政府支持,必能儘早實現「金廈生活圈」的夢想,為下一步推動「金廈和平特區」的階段性目標奠定基礎。 其次,這次會談達成兩岸空運直達航路的協議,有關客運包機的航點,金門亦列為我方開放的航點之一,這是令人雀躍的訊息。因此,就近程言,公部門允宜積極參與,輔導民間觀光業者提升優良旅遊品質,並協助推動台灣、金門與大陸各省市多樣化之旅遊配套措施,以供選擇,始能吸引台灣與大陸的觀光客,活絡地區觀光產業。另者,在中、長程方面,則應爭取中央挹注經費,加強金門地區公共基礎建設,例如擴建或新建機場,使金門機場的規模,從國內航線邁向國際航線的水準與格局。 總之,大三通已為金門開啟另一扇希望之窗,冀望兩岸領導人正視「金廈生活圈」已然成形的現實,本於「為民興利」的思維,釋出政策利多,為金門未來發展開闢一條光明大道。
-
十一月七日﹐明天金馬解嚴16周年紀念日
從「2008金馬解嚴‧和平嘉年華」萬人盛會回顧金馬人解嚴前後走過的路 「我無法得到你們任何一張選票,但是我卻聽到你們的聲音了!」美國建國二百三十二年,第四十四任總統選舉結果昨日揭曉,四十七歲的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大勝共和黨的麥肯,成了建國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總統,歐巴馬發表當選感言,針對反對者說出一句「聽到你們的聲音了」,對照於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遭嗆同樣發出的「台灣反對的聲音,我聽到了」,確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說明了迎向和解共生的時代,民主,讓不同的聲音互相激盪,反對的聲音,也必須尊重、傾聽,這是創造多元價值社會,一股向前邁進的衝力、向上發展的動力。 就在民主國家美國總統大選,共產國家大陸海協會官員到訪台灣的眾聲喧嘩政治氛圍裡,明天,十一月七日,金馬解嚴十六周年了!對長期生活在政治、軍事禁錮裡,喪失民主社會參與的金馬人而言,走過了四十三年戒嚴歲月、三十六年戰地政務實驗期,解嚴,是一個何等悲欣的日子,解嚴紀念日,又是何等嚴肅的歷史烙痕。然而,十六年來,「十一月七日」雖存在於金馬人的歷史記憶,官方、軍方卻很少把它當一個「紀念日」來看待、論述,民間也少有紀念活動,其間或隱藏著「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糾結的微妙心理轉折變化,也可能因金馬社會已回歸憲政、走向民主,甚且已從緊繃的兩岸軍事對峙到和平的兩門對開,雖未遺忘,但儘量淡忘那個充滿「悲情」「憤怒」的年代;因此,十六年來「慶祝」或「紀念」解嚴日的活動,紀錄中只出現過三次: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金馬解嚴當天,民間媒體《金門報導》社區報發起燃放一千公尺鞭炮「慶祝金馬解嚴暨戰地政務終止」,一長串鞭炮從東門圓環「金門精神堡壘」迤邐到金門地方法院,燃香點放後,炸起一片煙硝,炸盡風風雨雨的過去;沉寂了十多年以後,直到二○○七年十一月七日,金馬解嚴十五周年日,隨著台灣大肆紀念解嚴二十周年的氣氛感染,民間才又出現了第二波紀念金馬解嚴的活動,由金門縣鄉土文化促進會主辦的 「戰地36│金馬解嚴十五周年戒嚴人權系列展」,在庵前村民防戰鬥坑道開展,照見共同的戰地記憶,中外媒體聚焦,吸引了觀展人氣,當時的副總統呂秀蓮、文建會主委翁金珠等中央官員都專程抵金看展、見證金馬獨有的歷史章節,又透過邀請金馬民主運動人士回家以及對學生、社會人士的徵文,進行一場解嚴前後的鄉土教育,「戰地36」展覽裡,影像與活動設計,儘管殘留著對過去威權體制的反諷、批判,但也真實呈現、保存了一段不能或忘的歷史;緊接「戰地36」而來,八二三戰役五十周年、金馬解嚴十六周年,中華民國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領銜、偕同旅台各同鄉團體,把紀念現場從金門移向台灣,二○○八年十一月一日下午二時起至晚間八時三十分,於中和市漳和國中運動場,以六個半小時,舉辦突破萬人參與的「二○○八金馬解嚴‧和平嘉年華」紀念金馬解嚴十六周年盛會,活動精神延續「戰地36」、訴之「歷史的錯誤可以被包容,但不可以被遺忘」,活動目標定位「自由、民主、和平尊嚴,金門兩岸和平特區、特色經濟發展,金烈大橋、金廈大橋興建決心與行動」,不再打土地「宿命」、戰地「悲情」,也淡化當年金馬人走上街頭吶喊解嚴的畫面,甚至也未刻意邀請「五○七反對金馬二度戒嚴」的民主人士到場,「和平嘉年會」所呈現的,是園遊會、晚會,是祥獅獻瑞、鑼鼓喧天、施放煙火,也是唱不完的歌聲、摸不完的獎品,最特別的畫面是,當年的「統治者」、被抗議的對象中央與地方政府,諸如總統府、福建省政府、國防部、金門縣政府等各層級官員,放下歷史包袱,齊聚與民「嘉年華」,當年的國民黨黨工、今代表總統馬英九出席、等不及金門縣長李炷烽上台致詞即行離去的總統府秘書長詹春柏丟下一句「忘記過去、勇往直前」,緊接致詞者,當年的政戰上校、今代表福建省主席薛香川出席的楊誠璽則站在金門人心情複述著「歷史的錯誤可以被包容,但不可以被遺忘」。 被視為寫下中外戒嚴、軍管歷史最長紀錄的金馬,身處在過去那段歷史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軍事、戰備第一下,也由於軍政黨一元化領導,是聽不到、發不出不同聲音的,直至戒嚴、軍管末期,沈默的金馬人才勇於發出第二種聲音,以民主運動衝撞體制,催化解嚴、爭得民主。在「二○○八金馬解嚴‧和平嘉年華」和平、圓滿舉辦之後,十一月七日,明天金馬解嚴十六周年日,「聽到你們的聲音了」,一如美國新總統歐巴馬的民主之音,請記得這個金馬人的民主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