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走正道守法紀辦一場公平公正的選舉
立法委員選舉競選活動已正式開跑,金門縣選舉委員會日前指出,由總統簽署公佈於九十六年十一月七日生效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新增之第五十條規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級機關於公職人員選舉競選活動期間,不得從事與選舉宣傳有關之活動。」要求公務人員應嚴守行政中立,依據法令執行職務,不得從事助選活動。同時列舉了考試院「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草案」中幾項制度性規範,以此標準來檢視當今檯面上政治人物的表現,不難發現那些政治人物公然帶頭違法,尤其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的惡劣行徑,應為有志從政者戒! 參與選舉走正道、守法紀,是我們對政治人物的最低要求標準,這樣的理想境界,目前在台灣就如同空中閣樓般的遙不可及。尤其是執政者於二○○四年大選,操弄「公投綁大選」的巧門得利,因而樂此不疲,讓原本一項反映民意的良好設計,變成操作選戰的工具,失去公投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從這次立委選舉來看,公投議題與領、投票方式爭議不斷,民進黨用專擅之行政權,將應該中立超然的中選會視為黨的選舉機器,蠻橫而不講理地以一階段領、投票定調,並以威脅且近乎恐嚇的方式硬幹,強迫國民黨退讓,這種「鴨霸」行為,模糊了這次選戰焦點。再從選民對這次選舉的瞭解來說,一次領四張票,怎麼個投法?多數選民還是「霧煞煞」,尤其年長者更易於搞錯,因此,哪個政黨意圖在選務混亂與爭議中取利,或別有所圖,已昭然若揭。 依據憲法設計之精神,總統居於五院之上,應超然於黨派之外,且具有調和鼎鼐之政治高度。可議者,當年從黨外時期,打著維謢公理正義旗號,批判威權體制、黨國不分的民主鬥士,蒙政治民主化之賜,得以登上國家元首寶座,惟其所行不公不義,較諸威權時代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執政貪腐無能姑且不論,就選舉期間,以總統之尊兼任黨魁,對其黨內參選人士之助選活動,耗費大量行政資源,這都是民脂民膏,假公濟私莫此為甚。凡此,均有違公務員「不得介入黨政派系紛爭」,「不得於上班或勤務時間從事助選活動」的約制。因此,就選舉行政中立而言,陳水扁總統及所屬官員都做了最壞的示範。無怪乎,前民進黨籍立委沈富雄日前調侃綠營濫用執政資源,「報應很快就來臨」。 金門的政治生態雖然有別於台灣,但是選舉文化卻深受台灣影響;古人有言:「見賢思齊,見不賢則改之」。在競選活動進入短兵相接的階段,候選人莫不使出渾身解數,力求勝選。我們期望候選人們,不投機取巧、不賄選,或使用「奧步」等負面選舉方式以求僥倖,以免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遺憾。同時,希望競逐者各方保持君子風度,以務實的精神,理性的行為,遵守遊戲規則,以政見博取選民的支持,俾能獲得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機會。 此外,我們呼籲選民們要唾棄買票賄選的行為,更要譴責造謠、抹黑、咀咒、謾罵式的負面選舉手段。同時,鑒於行政力介入選舉,為人所詬病,我們也籲請地區公務人員,應遵守「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的相關規範,嚴守行政中立原則,唯有在行政中立、候選人守法、選民理性的情境下,才能辦一場公平、公正、公開、乾淨的選舉。
-
百年書畫聚金門,翰海霞光照浯洲
———《翰海霞光照浯洲———近百年名家書畫展》揭示金門美術展覽新向度 七十六位重中之重的名家、一百零六件真跡,︽翰海霞光──近百年名家書畫展︾,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在金門縣文化局揭展。近百年名家書畫,也是近百年金門書畫大展,正如開展時金門縣長李炷烽所言,面對歷史的精品或是天地,我們才會知道自己的渺小,希望大家多向畫家所呈現的真善美精神來學習,達到人生的最大價值;史博館館長黃永川提到這項歷時近一年籌備,來自史博館和民間收藏真跡的巡迴展覽,元旦假期在金門,農曆春節在馬祖,最後才回到史博館,從金馬出發、開展,顯示出史博館藝術下鄉、對外島文化建設的重視。 百年難得一見的珍品、百年難逢的展覽;︽翰海霞光︾裡,有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溥心畬、黃君璧、吳昌碩、林風眠、潘天壽、林玉山、傅狷夫、江兆申、吳梅嶺等人的水墨,也有孫中山、康有為、于右任、胡適、臺靜農、王壯為、吳湖帆等人的書法。名家中的名家、大師中的大師作品集合登臨金門,史博館人員隨機護送、警方全程戒護,主辦單位投下九千萬元保險金額,藝術史家巴東親作解說,金門文化局開放第一、第二展覽室及風華文物特藏室全面展出,無論質與量及策展過程的難度,無疑的,︽翰海霞光︾在金門美術展覽史寫下許多紀錄,以致一開展即入選︽金門日報︾年度十大新聞,理由是「金門首度最多大師級書畫家真跡展出」;就讀台師大水墨創作博士班的金門籍水墨畫家呂坤和專程返鄉並不斷呼朋引伴來觀展,較少玻璃櫃隔離的金門開放式展場,反而拉近觀眾與大師作品目光接觸的距離,呂坤和驚訝也驚豔於這次大展,張大千、齊白石就在眼前,是人生中,少有能與大師畫作近身對話的機會,因此,他一再呼籲鄉親,不容錯過這次就在自家門前的百年大展。親赴展場為名作解說的史博館研究組組長巴東也提及,此次展品中,由鴻禧美術館典藏的傅抱石︿山腰樓觀﹀及張大千︿少婦山﹀等都是市場行情評價極高的畫作,一般台灣觀眾要欣賞已不易,再是史博館的館藏平時極少出門展出,金門民眾有機會一次欣賞到大師雲集的精品,實在是不容易,巴東要鄉親珍惜這一回展覽。 ︽翰海霞光──近百年名家書畫展︾的展出內容豐富精采,策展過程也曲折動人;探究背後故事,它是一次由金門在台文化單位結合台灣藝文資源、旅台鄉親等力量共同推動、策劃、完成的歷史性大展。整個展覽的幕後觸動人物來自身兼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及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理事長的王水衷,致力同鄉事務推展也投入藝術文化推廣的王水衷,感於家鄉需要一股文化能量的匯聚及藝術活水的刺激,在取得金門縣長李炷烽及金門文化局的支持配合後,一年多前即展開奔走、遊說,向國立歷史博物館、鴻禧美術館、中華文物保護協會、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及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等單位爭取典藏品到金門展出,史博館館長黃永川、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等人都被王水衷濃厚鄉情及鍥而不捨的行動精神所打動,願冒著文珍品飄洋過海不可知的風險,又歷十次展前籌備會,最後終促成「翰海霞光照浯洲」歷史盛會,行事低調、強調不居功的王水衷卻也有感而發,集合七十六名家的展品精緻度、展覽規模,在台灣亦屬難得一見的世界級水準,在金門,錯過了這次堪稱空前絕後的大展,起碼往後十年是很難再遇見如此水準演出了。 透過︽翰海霞光──近百年名家書畫展︾在金門首展,看到張大千、遇見齊白石、擁抱傅抱石;百年書畫聚金門、翰海霞光照浯洲,這是金門美術展覽史重要的一章,也刻繪出金門美術發展歷程與大師對話的新向度。蓄積精華,百年難逢的大展,絕不能錯過!
-
金門大橋的新年希望
新年伊始,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本報特別在九十六年底,針對金門地區所發生的重大事件,選出年度十大新聞,其中「建橋」便占了兩則。一是縣府決定自力籌建金門大橋(金烈大橋);二為「財團法人金門和平大橋基金會」成立,促請兩岸政府早日簽訂和平協定,批准建設金廈大橋。兩建橋案,一在縣內,一屬境外;因此要論「金廈大橋」,或先談談金烈「浮」橋吧! 談到金門大橋,相信多數鄉親皆耳熟能詳。大橋之議久矣,歷來更為政見要角,前後兩任總統皆為它的誕生背過書,然而政治人物如潮水般的起起落落,大橋仍是幻美的空中閣樓。直到九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向來直言的呂副總統說了真話。她說:「有時候,成本太高或者是實在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在那裡跟大家講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呂副總統在與地區政商要角、青年學子座談時,承認金門大橋是做不到的建設,暗批陳水扁總統的承諾建設金門大橋是「為了選票,不講真話」。奇特的是,在這些話發表過後,中央竟也不置可否,似也間接證明「政治承諾果是最廉價的口頭禪」。九十六年七月縣長李炷烽主持「九十六年度金門大橋興建工程委託專案管理研討會」宣示,中央既然無法給予金門大橋實質支助,縣府決定自力建橋。李縣長強調建橋腳步要繼續往前走,議長謝宜璋更表達縣議會百分之百支持的立場。此等「府會一心」的氣勢任誰都無法擋,但見諸當前地區的公共工程成果,我們不禁要問,建橋應先具備什麼條件,才能馬到成功?以下觀點,或可供各界參酌。 其一、流程的掌握:金門大橋自民國八十二年由金門縣政府委託規劃、興建,經九十一年起由國工局代辦、九十二年交通部審查原則同意,至縣府每年編列配合預算無功,到眼下的自力籌建;十多年過去了,到底建橋缺的不是錢,而是決心。金門迄今缺乏專責的建橋單位,每以專案、委員會倡議的結果,更是權責不清、推拖拉等、前程未卜,「手段」成了「結果」。 其二、態度的定位:金門大橋最終走上自力建橋一途,似在我們錯把「問題」當「議題」。大橋對金門的重要性,可以列舉許多,但遇到了「經濟效益」,說什麼都沒用;是以,建橋首重態度。將之視為「議題」,只能在變數中應對、取捨,觸不及真正的核心;將其看為「問題」,便只剩下解決和突破。 其三、能力的提昇:建大橋對金門而言,終究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我們更擔心的是建橋的「執行力」。對此,公部門似應在「專業權責」與「彈性應對」上多所琢磨。可行的方法有,以公基金授權,用經理制運作。政府則側重在法規面的完善,確保引進高優建設與監理團隊,用競爭標竿的精神、品質及效率,拾回民眾對公共工程的信心。 總之,金門大橋的興建,可望在今年有突破性的進展,我們希望進展是可見而美好的;就像堆疊理想高塔的一磚一瓦,縱是蝸行寸進,也應日起有功。金門大橋開通後,幸福會不會跨海而來?猶未可知,但至少那是金門一次揚起的機會,一次驗證「政治不只剩下口水」的民主希望!
-
興建孔廟再造「海濱鄒魯」之鄉──新年新歲,迎接2008新願
「海濱鄒魯」一詞源於宋真宗時,有一位在朝廷做官的四川人陳堯佐,被貶到潮州當通判,雖然時間不到兩年,卻與當地人士建立深厚的感情。後又回到朝廷,官至相爺級,但「未嘗一日忘潮」。有一天,一位潮州人赴京考試,榜上有名,他很高興為詩贈賀:「休嗟城域住天荒,已得先知耀故鄉,從此方輿載人物,海濱鄒魯是潮陽」,詩中潮陽是指潮州。主要意思是讚揚潮州雖然位處荒闢海濱之地,但是與孔子故鄉「魯國」,孟子故鄉「鄒國」一樣賢人輩出,載入史冊,也將潮州比喻同是文明昌盛之地。因此,後來潮州文化人喜歡以「海濱鄒魯」作為「文明」之代稱。之後,汕頭、泉州、漳州及山東也有不少地方自稱為「海濱鄒魯」,並以此來炫耀自己故鄉的文明表徵。金門自宋代以來,受朱子教化,也早有「海濱鄒魯」之稱,而且歷代人才輩出,文至卿相,武膺帥督,尤以明、清兩代,文風鼎盛,出了三十一位進士,一百一十二位舉人。然因當時未設縣治,所以無法興建孔廟,而今金門也於民國四年設縣,且民國以來,所出人才更多,光是博士就有三百餘人,碩士更不計其數;而將官就有四十餘位,包括少將、中將共計五十餘顆星星,因此,更有資格興建孔廟! 李縣長曾在96年2月13日頒發博士與準博士獎學金時,倡議在本縣興建孔廟,以展現金門是個有文化的地方;並希望透過大家之探討,興建孔廟,以恢弘海濱鄒魯文風,顯現金門教育蓬勃發展之成果!藉由尊崇孔子、孟子等聖人,來教化後代子孫;也希望有朝一日,金門人才輩出,其數可列金氏世界紀錄,成為觀光文化資產,為金門文化特色帶動新的走向,邁向更美好之遠景。其實,孔廟興建之意義甚為深遠。曾批孔揚秦之中共政權,現在也在世界各國設立「孔子學院」,推廣漢語教學,以提升國際地位及展現國力。本縣近年來積極推動國際化,如果孔廟興建案確定後,也能藉孔廟之興建,同時設立「孔子學術研究院」,不只是推動漢語教學,還要增加金門文化特色,研究「金門學」,將金門推向國際!並能藉「孔子學術研究院」之設立,擴大實施漢語師資培訓,加強各階層漢語之教學,招收外國學生來金研究孔子學說,以發揚儒學,再造新的「海濱鄒魯」之鄉。未來,金門將是比潮州、泉州、漳州、汕頭,更有資格、更有特色的被稱為「海濱鄒魯」之鄉! 我們樂見李縣長興建孔廟之倡議受到議會之認同,同時於12月21日議會聯席審查預算中部份過關,並編列三百五十萬規劃設計費,這是一件可喜之事!當然,之後就要靠全體鄉親匯集各方意見,集思廣益,來興建一座極具意義之孔廟,而不是僅以祭孔大典或闡揚孔子學說之孔廟而已,因此,必須審慎規劃與執行! 正如有議員或地方人士提出,興建孔廟應注意以下各點: 一、應朝整體架構思考,以帶動地區觀光事業。 二、應興建具金門特色之孔廟,以闡揚金門傳統文化。 三、能結合朱熹來金講學之史實,融入歷史意義,包括金門歷代文人,延續孔子學說之事實,加以發揚光大。 四、以閩式傳統建築為特色,透過地方士紳與學者之討論與認同,研擬建築方案。 以上均可做為興建孔廟之參考,當然,我們也不能脫離傳統孔廟之意義,應兼顧各種歷史存在之價值觀與未來觀,甚至結合金門技術學院之閩南文化研究所,發展成為閩南文化研究之重鎮,這也是我們金門地方永續發展具體行動方案重大策略之一。 總之,興建孔廟是金門之ㄧ大盛事,應周全地規劃與設計,參考中國及台灣各地之孔廟特色與共同點,再融合金門地區之獨特性,及未來闡揚孔孟學說之需要,讓世界能認同與肯定,也實現李縣長之政見主軸『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之目標,展現金門應有之國際聲望與地位!迎接2008年的到來,全體金門人齊心努力,共同打造更美好的「海濱鄒魯」之鄉!
-
最好的醫療品質,既治病亦醫人
──金門鄉親對署立金門醫院歐天元院長殷切之期許 報載:署立金門醫院服務績效看得見,醫療無地域之分,榮民總醫院醫師江志桓專程自台抵金服務,隨身攜帶全套器材,來為身體裝置心臟節律器患者進行檢測,免除患者赴台舟車之苦。仁心仁術,嘉惠離島,熱情行善,留下口碑。 始自今年八月,署立金門醫院開辦心臟節律器特別門診,並由榮民總醫院配合該院IDS支援計畫,每三個月派出資深醫師來金看診一次,讓患者也能享受與台灣地區同等醫療服務,落實「醫師動,病人不動」醫療政策。不僅是金門鄉親之福利,也是金門縣政府照顧患者之德政,更是金門鄉親對提昇醫療水平殷切之期盼。 一項定名「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改制署立後,服務績效及資源檢討會議」就在金門召開,李炷烽縣長特別撥冗與會,並曾針對金門醫療問題,提出一些看法與期許,至盼提昇金門醫療品質,期以真正滿足民眾需求,即席獲得與會衛生署醫管會副執行長李舜基善意回應,金門醫療大樓已經確定要蓋,預算總金額為新台幣九億元,同時希望縣政府與衛生署合力支持署立金門醫院,原有之經費,仍應繼續補助,讓署立金門醫院有『兩管奶水可以喝』,把署立金門醫院做好之後,金門將成為「人間樂土」、「觀光勝地」,國民首選之居住最佳環境。可見金門整體醫療水平如何提昇,歲月漫漫,還有一段艱辛歷程要走,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必須逐一設法克服。 根據署立金門醫院最近提出「現階段醫務發展與未來展望報告」指出,署立金門醫院經過二年努力,現有五成以上之民眾,對於金門醫療表示尚可或滿意。現階段院方經已透過六大發展策略,達成衛生署所訂「醫療在地化」宗旨及「提高醫療滿意度」在內之五大目標,達成了金門縣政府對提昇金門地區醫療之付託。 然而,醫療之制度與設施健全與否,直接關係到地區居民之生命安全與健康,能在改制後短短兩年時間,獲得如此成效,誠然得來不易,自是值得肯定。對此,縣長李炷烽曾經公開推崇首任院長趙崇良最具風骨、任勞任怨,為金門全心全力付出。同時極力推崇運籌帷幄離島經營高手歐天元院長,為提昇金門地區醫療水平,作出具體貢獻。 當茲金門整體醫療奠下根基,步上正軌,漸入佳境之際,民眾對於醫療水平之要求,卻也相對提高,如何拉近「殷切期盼」、「滿足需求」間隔距離,仍是金門鄉親關心之重點,也是署立金門醫院之義務,責無旁貸。 政府平日施政作為如何?民眾最為敏感,好歹立即會有反映,倘因認知上出現落差,總是貶多褒少,怪罪執政無方。而地區整體醫療水平如何?民眾感受最為深刻,面對維護生命安全與健康之醫師,卻是敬重如神,褒多貶少。緣此,所謂逾五成以上民眾,對金門醫療表示尚可或滿意,顯示目前服務成效,還有四成以上民眾咸表不足,誠如李錫鑫副院長所說:「名為縣立醫院改制實為兩院整併,看似兩院整併,實是增加非醫師人力」,在「人管、財管、醫管」壓力下,做到「醫療不中斷,接軌無縫隙」,此其間之波折辛酸,豈是一般人所能體會了解。又說:署金得能迅速轉型與進步,若沒有縣政府與縣議會全力襄助,醫學中心之介入,衛生署之支持則難以辦到。因而取得更多之資源,代表要盡更大之責任。這也可以看出,提昇醫療水平,不是一蹴可及,需要動力、推力與助力,方能竟其事功,換言之,發自院方之動力最為重要,院方之努力腳步,必須積極向前邁進。 經由民意調查精算出來之醫療滿意度指數,應是可以信任。其中必然包括「醫療品質」與「服務態度」,其間不足部分亟需學有專攻,用心投入且讓金門鄉親覺得「對味」歐天元院長再加馬力,鄉親期盼享有「既治病,藥到病除」、「亦醫人、親切服務」醫療水平,相信歐院長之誠意與用心,金門醫療品質,不會原地踏步。
-
從首爾的清溪川談起
近日南韓政局有了新的氣象,曾任首爾市長的李明博以懸殊的比例擊敗執政黨對手,即將入主青瓦台。而李明博的高人氣,除提出「747」經濟願景外(意即,每年經濟成長至少達到7%,在10年左右將國民所得增到4萬美元,南韓成為世界第7大經濟體),最主要是奠基於城市治理的成功,特別是清溪川的改造。 清溪川全長5.8公里,位於首爾鐘路區與中區之間,穿越市中心,是這座城市的命脈。不過歷史上清溪川經常氾濫,十五世紀初的朝鮮王朝時代,即試圖以拓寬河道、興築堤壩與種植樹木等方法處理,但歷經幾個世紀,治理問題仍未徹底解決。1961年,清溪川被以鋼筋混凝土方式加蓋起來,同時為了解決交通問題,上方還興建高架橋快速道路(類似於台北的公圳與新生高架橋)。淹水問題固然克服,但一條歷史河川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與生活領域內,令人十分遺憾。 1990年代以來,高架橋兩側的商業區嚴重衰頹,改造清溪川及其周邊環境的呼聲愈來愈高。2002年,李明博市政團隊決定要恢復清溪川的原貌,兼顧防洪與景觀的要求,並拆除、重建安全堪慮的清溪橋,振興周邊商圈與房地產,以提升首爾的形象。 首先,清溪川的汙水被截流,並於上游的清溪廣場每日注入六萬多噸的清水,維持河道的溪流。接著河岸規劃設計分為三區段,各有定位與特色。第一區段是做為高密度辦公大樓與商業區之親水休憩空間,是首爾的新市容櫥窗,也是附近上班族、逛街購物者鬧中取靜之去處;第二區段保持了自然風光,以疊石方式創造一些近似溼地的棲地,種植柳樹、水耕植物以提供生物棲息,並有「希望之牆」等公共藝術;第三區段位於下游,河道較寬,因此引入露天劇場、瀑布、噴泉等設施,提供較大遊憩量的休閒與娛樂活動。 河川治理徹底改造了城市的面容,提供帶狀的親水空間,讓市民「看的到、走的到、摸得到、聞得到、聽的到」,是李明博成功之處。南韓人民相信李明博懷抱夢想、具行動力,可以領導他們面對紛擾複雜的國內外問題,如朝鮮半島和平問題、中國經濟崛起、南韓國內日趨嚴重的通貨膨脹、貧富差距、失業率及鄉村衰頹問題。 清溪川的經驗告訴我們,城市治理需要更豐富的想像力與更徹底的執行力。過去單一功能式或工程取向式的建設,今日已經落伍。整合性的規劃設計思維,如同時考慮防洪治水、生態保育、景觀風貌、交通運輸、休閒遊憩、農田灌溉等功能,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 從清溪川的案例看金門,過去施作的部分工程有必要重新檢討。例如浯江溪下游被加蓋成停車場,固然滿足了北堤路一帶的停車需求,但確實也扼殺了一條歷史河川,並違背生態原則。山外溪的整治亦迫在眉梢,應加入更多可能性,將昔日遭人嫌惡的後院臭水溝變成城鎮的門面。還有其他的湖庫及其周邊環境,實有潛力打造成世界級的休閒遊憩與生態保育的典範。 我們一再呼籲,金門的公共政策千萬不要只關注「小三通」、「中三通」或「某某大橋」等牽涉兩岸關係的議題,許多可操之在我的部份應該積極整合、大步邁出,重視公共工程的規劃設計美學與施工品質,讓人民具體察覺環境變好、變美、變不同。這樣一來,必可增加地產價值且促進消費經濟,讓投資廈門的資金回流。1990年代的宜蘭冬山河、2000年代的高雄愛河、首爾的清溪川等經驗,實在值得我們參考。
-
從「星星的故鄉」談起
民進黨金門縣黨部日前以「是誰把金門變成星星的故鄉?」為題召開記者會,認為國民黨執政五十年,民進黨當家七年,金門籍子弟在國軍晉升星星(將官)的「顆」數不成比例,表示民進黨七年來晉升金門優秀子弟四十三顆星,比國民黨執政時期晉升十三顆星多出三倍,強調民進黨政府對金門子弟肯定與拔擢的「照顧」之情。這些話當做選舉語言可也,如果細加推敲,它卻犯了邏輯上的嚴重錯誤;因為這樣的說法缺乏對事情整體性的觀照,有失客觀與公允。就如同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推動的重大建設,民進黨執政時完工剪綵,片面將「收稻仔尾」當作自己政績一樣的荒誕可笑。 金門人從軍有其歷史淵源及特殊的背景因素,國府播遷來台,金門是「反共前哨」與「反攻跳板」,部署重兵,實施軍管;那個年代成長的青少年與軍隊常年接觸,耳濡目染,對軍人有其特殊的情感或仰慕;復以戰後出生的一輩逐漸成長,當年就業環境非常惡劣,謀生不易,因此,金門人走入軍官學校,有其先天條件及客觀環境。其先天上,金門的純樸民風及艱困生活環境下,孕育出那個世代一批批忠誠、耿直、純潔、善良,肯上進、能吃苦的年輕人。從客觀環境來說,由於政府延長九年義務教育在金門實驗,民國四十年以後出生者因而受惠;教育普及,國、高中畢業,在地就業者外,赴台升學或投考軍校成為當時年輕人的主要選項。民國五十年代後期,軍中基層幹部嚴重不足,政府鼓勵從軍條件優渥,因緣際會,戰地青年從軍報國蔚成風潮,每年進入軍校各種班期者數以百計,形成後來在軍中發展的主力。 金門人所以能在軍中打響知名度,概括言之,均來自於本身優異的學養,以及忠誠勤樸、刻苦耐勞、苦幹實幹、勇於任事的工作精神。同時,也受知於當年曾在金門駐防的國軍中高層幹部對金門人的瞭解與信任,進而對縣籍幹部的肯定與拔擢。最主要的因素是他們從基層開始,一步一腳印,以優異的工作績效,展現了金門人的特質,建立了金字招牌,日積月累,如今星光閃爍,光耀門楣,名顯鄉里,嬴得「星星的故鄉」美譽,誠屬不易。 國軍將官升遷自有其制度,人才培養有一定期程。民進黨金門縣黨部,以這七年晉升將官人數歸結為陳水扁總統拔擢優秀子弟之說,有據為己功之嫌,如果從時空背景的角度觀察,毋寧說是民國六十年代陸續從軍的鄉籍青年,他們經過國民黨執政時期的長期培養與歷練,靠著本身卓越的條件與優異的工作績效,正逢優秀人才輩出之際,在民進黨執政時,依循制度獲得擢升。反倒是政黨輪替後人治色彩濃厚,軍中高層派系傾軋,可能因此埋沒鄉籍不少優秀人才,值得進一步檢視。 總之,金門被譽為「星星的故鄉」,絕非某朝某代的功勞,追溯金門人從軍史,其發展歷程必須作整體性與延續性觀察。客觀來說,教育普及應居首功,此外,凡是提供培養鄉籍將校們成長的土壤和發展環境者,都應受到肯定與感恩;因此,以這七年來晉升將官人數,據為當今執政者「照顧」金門籍軍人之說,將陷入以片面數據誤導事實之迷思。所以,我們認為全面觀照、整體觀察,才能獲得一個讓人信服的論述。
-
論知識份子風骨
「評斷一個國家的品格,不僅只要看它培養了什麼樣的人民,還要看它的人民選擇對什麼樣的人致敬,對什麼樣的人追懷!」說明了價值觀對一國人民之格局,乃至國運之關係。而基本上,價值觀的建立來自於意見領袖的風行,尤其是知識份子的風骨。 日前,一位受邀來台進行大學評鑑之香港大學主管,驚訝於台灣學界,何以對文過飾非之當局;偽詭辯飾之政客;荒謬絕倫之文革;甚而面對主管教育之主事者,出現猶如市井流氓之猙行時,竟都可以噤聲不語。既無松筠之節,復缺任俠之風,而僅斤斤計較於SSCI的發表,與國科會的申請:目光如豆,風骨似鼠,莫此為甚! 基本上,知識份子秉其良知,提供當局諍議,不但是一種關懷弱勢團體的悲憫,更是知識份子的風骨!但問題是,處在今日思想混濁、民粹橫行的時代,有些問題可能並不是一般世俗觀念那麼簡單:如什麼是知識份子?是否受過學術訓練的人,都可以汝南月旦,諍議時政? 先談什麼是知識份子的風骨。孔子認為必須要有「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格局;由於權力使人腐化的宿命,因此對抗權貴,為天下蒼生保障權益的重任,便落在知識份子手上;因為唯有這些受過教育的知識份子,方足有能力及影響力來擔任這個重任,而平台就是論政!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反過來說,天下無道則庶人議。所以孟子有處士橫議之論,必要時甚至流血五步亦在所不惜。因此儒家雖然主張入世從政,但是有原則的,即是否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的動機;如果僅是為了個人的富貴而從政,不但是可恥的,且不配稱之為知識份子! 孟子更進一步指出知識份子的風骨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此基本上所謂的知識份子,他除了必須具有漢初公羊家所謂「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的大勇外,最重要的是,他們所堅持的「道」,是出之於對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悲憫胸懷,因此必要時甚至不惜血濺五步,面折廷爭! 我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寫過一篇「靈烏賦」來歌頌靈烏,而這靈烏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識份子。全篇的精神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懷,為天下蒼生之福祉揚善批惡,「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也就是寧可批評社會、朝政、君王而死,也不會當個見風轉舵、歌功頌德苟活於世之徒。知識份子的風骨,就是這種白眼看王侯的風骨。 此種風骨,有傳統的固執與承諾,亦有現代的知識與彈性。他有美學的浪漫與人文的關懷;亦有實事求是的現實認知。他所關心的是整個社會、國家、民族的問題,而不是象牙塔內的專業而已。也就是說他所要發揮的是宏觀的智慧;一種古典的浪漫與時代的認知,而展現於民胞物與的仁懷,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這種風骨後,才能施展捨我其誰的俠義精神,月旦時政,進而風化成習,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判斷力,而不致為佞倖盈朝之政客所蒙蔽!
-
謎樣金門,映現封閉島嶼走向世界的殷切企盼
──Discovery頻道六十分鐘紀錄片《謎樣金門》台灣首播之後 可以說,這是歷來少見就金門主題為拍攝主題的高收視,特別是在地、在外的金門族群;挾著國際頻道的知名度以及連日來的密集宣傳,十二月二十三日晚間九時在 Discovery(探索)頻道台灣地區首播的六十分鐘紀錄片︽謎樣金門︾,確實達到口耳相傳,普遍收視的罕見現象,不止金門人,關心金門、與金門有連繫的人,都被這支紀錄片吸引。︽謎樣金門︾首播之後,二十四日凌晨一時、下午二時又歷兩次重播,觀眾反映熱烈,Discovery頻道又選定十二月二十八日(星期五)中午十二點,十二月三十日(星期日)上午九點將再度重播(台灣地區收視第十九頻道,金門地區收視第二十三頻道),台灣播出後,緊接著要再向亞洲二十四國、一億一千六百萬個家庭強力放送;︽謎樣金門︾,金門獨特的歷史文化及堅毅的人文精神,這一回,果然世界看得到! Discovery 頻道結合行政院新聞局、金門縣政府的力量,投入八百多萬台幣資金拍攝、播映的︽謎樣金門︾,從國際頻道的生態結構來看,拍攝、製作、宣傳所需的八百多萬不算是一筆大資金,因為單是頻道費用就不止這個數字;又從介紹島嶼,聚焦金門的觀光行銷面來看,Discovery頻道在播出前密集打廣告預告片,安排記者到金門採訪,台北首映會強力活動造勢;在紀錄片外,以各種配套把金門之美行銷出去,節目之外,又達到提高金門能見度的作用。在金門縣長李炷烽「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的突破島嶼格局作為,以及金門人在封閉型島嶼上尋求向外對話、發展的殷切企盼下,我們必須肯定金門縣政府、行政院新聞局與 Discovery 頻道高度凝聚,合作製作、放送︽謎樣金門︾的用心、用情,相信這支片子在刺激、擴大金門人文旅遊及催化國際觀光,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從成功地宣傳面回歸到︽謎樣金門︾的拍攝內容、紀錄觀點;︽謎樣金門︾計分四幕,以「全觀」、「歷史金門」、「僑鄉金門」、「今日金門」,縱橫金門的歷史,帶領觀眾深入金門,發掘金門獨特的文化,建築面貌及人文風采;故事與畫面從回溯明清時期開始,敘述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以金門為據點,是海盜也是商人的他們,建立了叱吒南洋的海權帝國,接續帶出金門人到南洋經商致富後,榮歸故里的僑鄉文化;民國以後的戰爭、戰亂、逃難,重創了這座島嶼的面貌、生機,「儘管過去的艱困歷史與顛沛流離,但未來已經開始露出曙光」,「時空變換,一而再的,金門的前途在命運之神的手裡,而再一次,他將不只是生存下來」;以明清海洋時期為切入點所運轉出來,直至今日金門的歷史文化面、島民生存韌性。 西方紀錄觀點下的︽謎樣金門︾,就時空、史實章節觀看,基本上也符合了金門人共同的歷史記憶,至於「敘事觀點」及「拍攝角度」等技術面,則引發了不同的看法,甚且爭議。綜合各方的意見,︽謎樣金門︾內容的優點是明清後歷史的全面觀照、時空節奏清楚、呈現出時光流逝的攝影美學、音樂效果佳等;不足的地方是「頭重腳輕」,前段對海盜及明鄭的描述雖多但能產生詭譎歷史氣氛的引人視覺,可惜是畫面不斷重複,且虛擬實境的演出出現過多過重,而掩蓋金門出四十三進士的濃厚閩南人文面;進入後半段彰顯金門人走過戰爭歲月的生存韌性,僅使用了幾位口述者說法及砲彈鋼刀的製作,在處理上亦顯粗率,造成感動力量不足。 儘管不少人觀看︽謎樣金門︾後留下對金門更多的「謎樣」,這支紀錄片也留下諸多正、反兩極的評價,就西方紀錄觀點與金門期待第一次近身接觸,這是必然產生的衝擊;但不能否定的,這也是一次金門島嶼、歷史與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發聲。
-
點燃閩南文化學術的火種
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日前在金門縣文化局登場,進行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由於受邀的大陸專家、學者小三通未能順利成行,原本規劃的六場十八篇發表論文,縮減為三場九篇。對此,李縣長感到遺憾,抱怨文化交流能量被打折,更表示,金門將致力保留豐富的閩南文化,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臍帶,並期待透過研究發揚閩南文化,並為金門何去何從指出方向及建言。 本次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在睽違四年後再度召開,規模不大反小,實屬遺憾;畢竟這代表閩南文化的發揚及延續,更代表了金門身為台閩文化臍帶的關鍵角色,少了福建福州、廈門、漳州、龍岩等地學者、專家的參與,其「純、厚、深」度委實減分不少。但,金門縣文化局排除萬難的促成,還是該在功勞簿上記上一筆,這遠遠好過光說不做。特別此回還邀請了新竹縣文化局長曾煥鵬、台北縣文化局林本源園邸園長王健旺和金門縣文化局長李錫隆進行對話,以實際行動擴大地域文化的實質交流,此或可為閩南文化的發展埋下伏筆;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閩南文化將不再只是金門「一廂情願」的訴求,而是台灣「福佬文化」的包容,俗話說:「心寬路更廣。」文化發展,更是如此。一個光榮的文化載體,講求的是「兼蓄宇內、廣博包容」,不應存有選擇與剔除的結果。近來,台灣除了本土意識蔚為主流外,亦盛行所謂的「福佬文化」。金門算不算「福佬」一族?嚴格來說,台灣漢族大多數是福建、廣東兩省的移民,其中,福建以漳、泉兩地的便占了八成,因此,閩南語又稱為「福佬話」,甚至應等同「台語」。那為何今日台灣只見「福佬文化」,而無「閩南文化」芳蹤呢?有人會說,那只是換湯不換藥,主體和淵源是相通的,差異只在於主其事者主觀價值的不同。這就好像「返聯」、「入聯」的目的是一樣的,爭的只是價值觀念的不同。 「符號」正是人類心理價值與情愫投射的產物,然將之訴諸文化的強制分類,實有自我限縮、矮化之憾;本次閩南文化研討會,原邀請五十餘位大陸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後遭陸委會「技術杯葛」夭折,便為適例。把文化當政治操作,盛行於威權體制,我方政府甘於自我羞辱、降格,誠乃世紀怪事。但現實畢竟是現實,上有政策,下便要有對策。中央有權擋道,地方卻要有另闢蹊徑的本事才行。就閩南文化的推展,或有以下的改善空間。 其一,網路科技的運用。人民有政府權利的制約,普及的網路可沒有;如能適時以兩地學者視訊會議補替,應有預期的效果。 其二,關鍵名詞的定義。如何定義「閩南文化」,又如何在辭彙的運用上避免無謂的政治干預?或許兼容「福佬文化」的特殊性,更能展現主事者「對內調和鼎鼐、對外折衝樽俎」的智慧與能力。 總之,閩南文化實為台灣文化的母體,不強調不代表不存在;其存在,更不代表會影響到本土意識的認同與發展。中央參不透箇中根由,地方更有責任盡力去做。期盼閩南文化的推廣、研討,能更廣闊的深化,開花結果。諸如,學校的藝文社團、地方的文史組織都是拓展閩南文化的苗芽、火種,關鍵只在於,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