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疫情昇溫,衛生局籲請大家警覺謹慎因應保健康
果如醫學專家學者預料,新冠肺炎病毒無盡頭,隨時都有可能反撲昇溫,不幸而言中,惟今之計,大家務必警覺謹慎因應保健康。 這是COVID-19第四波流行,衛生局指出:地區醫療量能足夠,惟大家要有整體醫療體系概念,因應後疫情時代嚴峻挑戰,做好萬全準備。有備則無患,防疫上策也。 儘管COVID-19冠狀病毒疾病,在112年五月一日防疫降階,但近期COVID-19疫情各項監測指標皆現上升,因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局五月十六日公布正式進入第四波流行,長者與兒童重症風險不容忽視。 對於有關近期疫情昇溫,雖然並不是世界衛生組織之(WHO)解除COVID-19全球公衛緊急狀態,從此公主與王子就過著幸福快樂之生活,而是進入一個多病毒共存之時代,所以監測社區病毒非常重要。 最近地區坊間頻頻傳出整體疫情確有昇溫趨勢,就有患者因為感到呼吸道有點不適,喉嚨隱隱作痛,流鼻水,且有輕微腹瀉,頭腦昏沉,疑似罹患感冒,經由家屬陪同前往民間診所看診,由醫師問診處方治療,提到近日地區確診人數持續增加,最好回家後自己快篩一下,以明究竟,倘若結果呈現雙線即是確診,反之才是感冒。尤以降階以後,一般確診輕症不再通報,免隔離,悉由患者自主健康管理服藥治療,五日後再行快篩,顯現一線警報即告解除,恢復正常生活。緣此,亟易怠忽誤判。 又媒體報導,這次疫情昇溫,年輕族群輕症患者佔其大宗,其中又以出入大陸個案,甲傳乙,乙傳丙,活動力強者居多,顯示經常川梭於公共場所與大眾接觸頻繁,感染流感病毒顧慮最大。 經一事,長一智,國內從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經驗後發現,國內醫療量能足夠,但不能只顧好自己,要有整體醫療體系概念,這樣才能做得更好。 凡三年來,欣見國內整體醫療組織體系都能兼顧守護國人健康之責任,有最好人才與醫療設施,提供最佳醫療品質,為人民健康把關,政府責無旁貸,也是中央主管部門必須努力之目標,大家夢寐以求之大事。 可以預見,時值炎夏,酷暑逼人,病毒齊發,最近兒童罹患腸病毒及流行感冒時有所聞,而大家特別關心新冠肺炎病毒回溫高峰要到112年7月中旬才能緩和下來,在此期間最為令人擔心者,莫過於大家生活模式因疫情纏繞久繃快速出現疲憊,原來人人戴口罩,且能注意保持交流寒暄距離之良好習慣已有改變,爰特藉此誠籲社會大眾,依循疾管部門之指引,一本初心,和衷共濟,做好個人自主防疫管理,出入醫療院所、醫事機構、長照福利機構強制戴好戴滿口罩,以免受罰,須知病毒無聲無影,見人就噬,又有無症狀感染者存在,日常在爾週邊左右之親屬戚末友朋究竟何人、何時有感染病毒確診在身,彼此渾然不知,不便聞問,無從了解,孰是,防疫保健康在己不在人,好歹應由自己負責。 世態炎涼,病毒無情,未來旅途漫長坎坷,少些政治,多些經濟,少些選舉語言把戲花招,多些時間大家相互關心愛惜,做好防疫,大家健康,經濟加速復甦,否極泰來,國泰民安。
-
傳統建築的修復及活化再利用應兼容並蓄
金門縣政府一一二年第一次傳統建築活化利用標租案說明會日昨舉行,今年度金門縣政府傳統建築活化利用標租案所涉標共有八案,計十棟傳統建築,各標的均為金門縣政府近年透過權利設定方式取得使用權之閒置傳統建築,經結構與外觀之修復後,以三十年為期限進行活化利用。 為守護閩南傳統建築,縣府從九十年起訂定金門縣維護傳統建築風貌獎助自治條例,接受民眾申請傳統閩南式:如一落四櫸頭、二落大厝、三蓋廊,或洋樓式:如五腳氣、突歸、三塌壽的建築物依原樣修復之獎助,以為鼓勵居民參與保存維護傳統建築及城鄉風貌。至目前已投入十億二千萬,修護721棟傳統建築,成果斐然。 據粗估,金門地區約有五千餘棟的傳統建築,過去20年間,金門縣政府陸續投入大筆金錢進行傳統建築風貌維護工作,但在硬體保留與風貌維護之後,建築終究需要透過「再利用」才能真正延續其生命與活力;為此,縣政府自本年度起積極推動傳統建築活化利用相關法規、制度之研擬工作。 依據縣府一一二年第一次傳統建築活化利用標租案標租須知(草案),縣府為積極推動傳統建築修復及活化再利用工作,提升傳統建築使用效益,俾使促進文化、觀光、環境永續發展等目標,得與保存地方特色及文化風貌之發展原則相結合,特依「金門縣政府傳統建築活化利用原則」辦理傳統建築公開標租作業。 其中釋出10棟將地上權設定予縣府並已修復完竣之傳統建築,透過公開標租等管道為其尋找到新的使用者與可能再利用方式;除了使外型優美、風貌獨具傳統建築能重獲新生外,更期望藉此帶動地方經濟與文化發展。 閩南式建築就外觀上來看,最大的特色就是外牆及屋面用了大量的紅磚及紅瓦,呈現磚紅的美感,並強調屋脊及屋面的曲線。由於社區中大多屬於一般民宅,所以屋脊兩端的做法會用「馬背山牆」來呈現。而傳統建築往往運用自然材料,例如:泥土、石、木、竹等,或是利用低度加工的建材,例如:磚、瓦、白灰,使建築物色澤自然與環境融合,有其獨特性。 但誠如陳福海縣長慨言,金門縣投入那麼多的經費在修復這些傳統建築,修復好了後卻沒有人去管,幾年閑置下去後,又開始長樹長草,再過幾十年又得再花錢去修復,這樣子的循環下去根本不是辦法,所以一定要加強活化再利用。 說到傳統建築保存及活化利用,就不能不談金門國家公園的例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自85年開始,針對聚落內無人使用且具歷史文化、保存價值之傳統建築與所有權人進行協商並取得經營管理權,在不破壞傳統建築樣貌下進行建物修復。修復後的活化方式,除了作為解說展示館及社區工作坊外,亦以標租方式委託經營民宿及特色賣店。截至目前為止,活化標租作為民宿及賣店共82棟,有效提升傳統建築使用效益,並帶動金門觀光遊憩發展及活絡在地經濟。 國家公園園區範圍內有漳泉樣式的傳統閩南聚落及清末民初外出經商僑民所引進的洋樓建築,惟多數已無人居住,任其頹圮,國家公園管理處開始辦理傳統建築修復及活化利用,至今已逾20年,取得使用權並予以修復的傳統建築共92棟,修復經費約7.5億元,使聚落文化得以永續發展。 金門縣政府修復的傳建有721棟,是國家公園的8倍之多,但是在活化再利用卻是遠低於國家公園,究其因國家公園修復的傳建都在聚落內,像水頭、珠山、古寧頭等地區比較群聚,所以容易發展成為民宿或賣店;而縣府修復的傳建則散居在各地,較為零散,比較不受人青睞,有其先天性的不足。 金門老人家都說房子要住人才有「人氣」,一棟沒有人氣的房子,沒有幾年就壞了,這是有一定的道理,閩南式房子因大都有天井,一旦沒人住小鳥就「鳩佔鵲巢」,不但築巢還帶來各種植物種子,尤其是雀榕破壞性極強,所以傳建房子修復一定要「活化」讓它有「人氣」,並趕走「鳥氣」,期待建設處這次十棟房子能順利標租出去,有了好兆頭,未來修復的傳建才不致又閑置下去。
-
迎接「落番」四百年 金門面向世界再出發
為紀念「落番」400週年,金門地區自年初開始就有一連串以僑鄉為主題的活動。2月14日,新上任的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徐佳青拜會縣長陳福海,縣長當場宣示「立即恢復縣府僑務辦公室運作」;3月底,金門大學招生團隊由國際長顏郁芳領軍,飛抵馬來西亞吉隆坡,並宣佈金僑可享受金門縣政府全額補助學雜費的優惠福利。今(10)日,馬來西亞僑領丹斯里拿督陳成龍率領海外僑親返鄉尋根,金管處也將在11日上午於金獅影城放映《落番》,而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則在12日上午於金門大學陳開蓉演講廳舉辦「從金門《落番》歷史到僑鄉的變遷」高峰對談,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主持,丹斯里拿督陳成龍與金門縣長陳福海將以「金僑成功經驗與金門投資環境」互相交流。隨著疫情的結束,透過僑民連結世界,是金門再出發的策略。 自從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之後,金門縣府與金門國家公園即大力發展僑鄉文化,而使得金門作為僑鄉,已然深入民心。然而,就金門與海外金僑之間的串連,其實一直存在著嚴重的結構障礙:一來,自1973年開始,誠然已有海外金僑組團返金,然而當時的金門仍為戰地,進出金門具有實質上的困難,更何況就當時的金門來說,返金的目的主要是連絡宗親間的感情,別說不具更為廣泛的金門意識,其實在戰地下的空間也不容隨意觀光;再者,自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之後,國際社會已進入了後冷戰、全球化的時代,而中國也快速崛起。在這樣的脈絡下,兩岸也於2001年開啟了小三通,但其實金門在其中主要也就是個中介的角色,並且在觀光的邏輯下,僑鄉所呈現的也多是硬體上的補強,情感上的累積與沉澱並不明顯。 過去三年,不僅由於疫情而重挫了全球觀光產業,國際社會的政經結構也出現了重要的轉型,甚至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提出了「全球化已死」的說法,而兩岸間的產業也有斷鏈的現象。這些現象當然會影響金門在過去作為小三通之中介的角色,而人來人往之間的觀光也會有所影響。不過,危機也就是轉機,就在此一結構的轉型過程中,金門不僅可以反思下一步的觀光策略,其實也就從前述的「落番」400週年的一系列政策與活動裡,看到了新的角度,即在輕薄、淺碟,而強調硬體的觀光之外,新生出深沉的情感。金門作為僑鄉,而僑鄉吸引人的,不只是洋樓,還有來往僑鄉與移居地的人們,以及他與她們的故事。並且,這些故事不應只是寫在這個或那個洋樓展示廳的牆上,它們會流傳,會被挖掘,並且還有新的、正在發生中的故事,活生生的故事。 金門縣政府恢復了僑務辦公室,並補助海外金僑在金門大學的全額學雜費,行政院張景森政務委員、丹斯里拿督陳成龍與陳福海縣長,也將以「金僑成功經驗與金門投資環境」互相交流。在這個疫情結束之後的新的時代,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串接金門與海外金僑,讓更多的金門人及海外金僑可以成功,而投資的不能只是硬體,還有更多軟性的情感。其中,我們可以藉由數位串起族譜中,海內外金門人的親緣,透過博物館來講金門的故事,而在情感的積澱之間,連結金門、面對世界,迎接下一個世代。
-
成年禮金發放文化幣 振興地區藝文產業
為培養藝文消費人口,並達促進藝文產業發展之目的,文化部參考歐洲國家青年藝文體驗及消費補助政策,今年優先針對18至21歲符合資格青年,每人發放成年禮金1,200點文化幣(1點等值新臺幣1元),可使用於藝文展演及文化體驗、視聽娛樂、圖書及文創工藝等,全國超過一萬個藝文消費點折抵使用,已於本月6日開始領取使用,使用期限至明(113)年6月30日止。 文化部積極爭取特別預算,以「精準振興」為規畫目標,提出擴大成年禮金發放,原訂以今年18歲的青年為對象,考量自2019年疫情爆發後,三屆青年不僅失去象徵成年的高中畢業典禮,錯過了畢業旅行、校外教學等社群體驗,文化活動交流機會也無奈被迫中斷,因此加發19到21歲民眾共69萬人,總計共約90萬人適用的成年禮金,可用於看展覽、看演出、買書、看國片、買文創或工藝品等藝文消費,其中專屬表演藝術青年席位的場館,成年禮金得以5折或5折以下的優惠價格購入節目票券。 受到新冠疫情重創文化產業,三年多以來包含電影票房砍半、表演藝術及視覺藝術產業觀眾嚴重流失、傳統戲曲失去舞台面臨存亡,許多實體書店、獨立書店、微型文創產業等地方小型藝文店家消費人口銳減,藝文產業受限營運模式須經創意發想、排練等較長整備期,因此恢復期慢,相較國內服務業、工業等整體狀況已漸恢復到疫前,藝文產業則需有更強力道扶植產業發展。 文化部為了鼓勵年輕人於疫情趨緩後擴大藝文消費,振興藝文產業發展為目標,因此提出擴大發放18至21歲成年禮金範圍,以支持產業升級及實體書店、微型文創、區域文化產業振興,鼓勵縣市轄內書店串連辦理書展、書市、主題活動等,提振書店營運收入;為彌補疫情下學生難以參與藝文活動的缺憾及兼顧文化平權,媒合表演藝術及傳統戲曲等進行偏鄉巡演及開發藝文團隊及藝術家校內教學,支持學校帶領學生參訪文化設施、表演劇場、文化資產、地方文化館及參加工藝體驗等活動,提高文化近用機會,也提升藝文產業消費;並結合民間大型宮廟活動辦理戲曲大匯演,創造傳統藝術劇團、表演團隊等演出機會,以及規畫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相關遊程、辦理文化觀光串連、社區見學體驗行動計畫等,擴大藝術欣賞層面,鼓勵大眾重新走入文化生活,帶動地方文化觀光、小型藝文消費產業復甦,同時拓展藝文參與人口。 獨立書店是在地重要的閱讀推廣、藝文體驗場所,甚至肩負偏遠地區主要的藝文資訊、體驗、交流等功能,這次許多離島獨立書店加入文化成年禮金消費點,希望在地青年就近消費,金門則有藏身在城隍廟巷內的蓊蓊書店、位於後浦藝文特區中興路小書店的浯島文製,以及慈湖海堤夕陽、咖啡香的舊事書坊、山外車站旁與金門一起變老的長春書店等,鼓勵青年朋友走進這些特色書店選購並帶走喜歡的書本,從中感受金門特有的歷史與文化,也帶回這個屬於成年禮的永久回憶,期盼文化幣能以藝術文化作為年輕人疫後重振的最佳解藥,支持文化產業永續發展,並共享文化重逢的喜悅,成為青年未來人生的「藝文消費地圖」。
-
落實公衛防護 守護健康家園
本報載,國內COVID-19疫情呈現升溫現象;本縣5月份新冠肺炎中重症相較於4月比率倍增(4月有7例,5月有15例),本縣衛生局呼籲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慢性病或免疫低下等具重症風險因子者,應儘速施打疫苗,為鼓勵65歲以上長者接種疫苗,自5月24日起至本縣合約院所接種任一劑新冠疫苗,即可領取500元禮券一張。 「疫情未消失,民眾勿掉以輕心!」,最近報章傳媒經常出現類似的警示標題,但因為口罩令的鬆綁,許多人都不會把這樣的警告當回事。直到時序進入5月,身邊不少親朋好友紛告確診,才稍微感到有點「不妙」。事實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5月1日解編前就言明,這不代表疫情跟著結束,民眾仍應落實的做好自我防護,必要時應佩戴口罩,高風險族群應減少群聚的活動。根據疾管署的統計,5月份國內口服抗病毒藥使用率已飆升超過二成,更遠遠超過3、4月的用量,甚至過去三年未確診過的「天選之人」也陸續中鏢,並且數量不斷攀升,顯示目前疫情呈現反撲跡象,不容小覷。由於各項指標明顯升溫,本土新冠肺炎正式邁入第四波流行期,疾管署預估疫情將一路升溫到6月底,本土主流病毒株仍為BA.2.75,但XBB佔比已有穩定增加趨勢,是否已取代成為主流株仍須持續密切觀察,且進一步分析發現,中重症患者再感染住院風險為輕症患者六倍,嚴重度比首次感染高兩倍,便有公衛流病專家建議,台灣應持續對於再感染進行監測,以避免第一次感染嚴重族群再感染,發生中重症及死亡風險。 新冠肺炎的確惱人。經過了三年疫情的折騰,好不容易迎來今年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再是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但同時世衛也明確警示,這並不意味著新冠病毒已經不是全球健康威脅,有關病毒進化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只是處於極低度流行狀態,而且全球的監測和基因定序工作也大幅減少,仍須謹慎面對,避免成為下一波的受害者;話音剛落,變異株中免疫逃脫、傳播力最強的XBB便緊接著登場,雖然其症狀多屬輕微,但因染疫多數是青壯人,門診「天選之人」的確診率約占8成,可能導致的「後遺症」更是難以預判,為了自己及家人、朋友的健康,還是盡量戴上口罩、做好自我公衛防護,才是防疫重點。 此波新冠疫情還有個特性,便是會與社區中流感共同流行,且感染後症狀相似。衛政單位便提醒,民眾如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建議先使用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檢測,如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及孕婦等高風險族群,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符合公費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以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流感好發於每年12月至隔年3月,但今年5月流感疫情仍持續升溫,疾管署已延長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至112年5月31日,「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經醫師評估可開立流感抗病毒藥劑治療。 總之,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面對後疫情時代、免疫負債來襲,強化、落實自我公共衛生觀念,絕不能有絲毫的鬆懈,如此,才能讓我們順利渡過疫病難關,一起守護美好、健康的家園!
-
掌握可操之在我的部分為特區化奠定產業碁石
以中長期角度而言,金門國際和平經貿特區的議題發想,有利於建構體制並完善法制面的政策引導與配套措施,尤其無可諱言,企業投資最怕疫情、戰爭及政治對立衝突等大環境的不確定因素,故維繫兩岸和平確為推動民生經濟發展之重要基石,金門非軍事化、特區化有助於維持地區政經局勢的穩定,進一步消弭企業來金投資的諸多疑慮。 從實務面來看,隨著後疫情時代小三通分階段復航,待開放陸客來金觀光旅遊後,小三通停航前的金廈生活圈有望漸次恢復,經濟逐漸活絡應指日可待,畢竟兩岸客流勢將帶動人流、物流、金流、商流,有利於刺激流量經濟,透過跨域引流、引資、引智,可望加速地區經濟復甦成長。 眼下當務之急就是先掌握可操之在我的部分,先從市場需求導向來擘劃新的發展板塊、增長亮點,由點連成線,再形成一些產業構面,透過由下而上的方式去實踐積累,逐步串連構築出生生不息的產業生態系,除傳統的金酒、觀光旅遊、地區特產、餐飲美食等產業以外,還可從國際觀光醫療、康養文旅、文化教育、體育競技、邊境貿易、跨境電商、金融商業…等各個產業面向著手。 然理想很飽滿,現實卻很骨感,放任式的野蠻發展模式,容易衍生諸多市場上的失序亂象,不利永續發展,又譬如邊境貿易、小額貿易雖是地處邊陲地帶早期發展的常見商貿模式,但其先天缺陷是行業操作不規範與灰色貿易叢生,存在許多違規操作的不穩定因素,這類商貿交易應視為發展前期階段性的過渡型商業模式,不適合作為長期支柱型產業,必須俟機謀求其他替代性產業,以降低產業衝擊。 另看準小三通開放陸客商機,高毛利的國際觀光醫療服務及藥妝美妝產品仍將是業者眼中的香餑餑產業,不乏有人已在提早佈局。然相關醫療糾紛處理與保險理賠問題,若缺乏產業配套措施、市場監管機制,時日一久,未來也可能流弊叢生,加諸大陸近年在醫療領域的軟硬體也快速提升,顯見金門未來需要完善政策配套,並引進更具規模的旗艦型項目,以及更優質的經營管理團隊,從而提升整體醫療水平、服務品質,至於台灣的核心技術、產品與服務品質等領先紅利尚能維持多久?金門若欲發展成醫療特區,除需要中央政策支持及完善相關基礎配套外,後續可持續發展問題尚有待市場考驗,縣府招商團隊配合民間產業持續引進台灣高端優質觀光醫療服務團隊及中高端醫療資源,將有助於提升地區國際觀光特色醫療產業的整體服務水平。 至於觀光旅遊、體育與智能競技、文化教育及宗教交流的日益活絡,則有助於增加地區客流,可望促進旅客自用型採購消費提貨金額,透過以人帶貨帶動地區連鎖通路、倉儲物流、報關船務及貨運業成長,並增加地區餐飲美食、娛樂休閒等服務業消費活動,地區民生基礎行業的蓬勃發展,有助於提升地區生活機能水平,帶動地區店家及小微企業的商機活水,增加居民就業機會,並吸引外來人才及資金進駐,從而協助帶動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
金門大橋將迎來百萬輛車次的高光時刻
全長5.4公里的金門大橋在去年10月通車,帶給大、小金門便捷的交通。縣府統計,自去年10月30日至今年6月4日,往來大、小車輛有90萬8542輛次。其中,大型車2萬2870輛、小型車65萬5905輛、機車22萬9769輛。未來,如何進一步改善橋頭兩端聯外道路系統,一直是縣府與金寧、烈嶼鄉公所努力的目標。 陳福海縣長上任後,即將之列為優先解決的工作,多次率同相關單位履勘,日前再帶領縣府團隊赴小金門,偕烈嶼鄉長洪若珊、鄉代會主席林長耕等人在羅厝社區活動中心聽取鄉親建言,焦點議題之一即是改善當地道路交通,包括幾處危險彎道在內,以維護和提高用路安全,展現將鄉親每一件事都當成「大事」,一點也不馬虎的用心和態度。 目前,烈嶼鄉公所提報優先改善的路段包括九井路、八青路和紅山路的路面破損、水溝加蓋問題,在經縣府轉達相關計畫案後,已獲營建署同意撥給需用經費。這3條轄內幹道在金門大橋通車後,車流量估計增加3成左右,未來可提供鄉親和遊客更安全的道路環境條件。 另外,烈嶼鄉公所也在路面改善的同時,規畫搭配自行車道路系統,進一步串連島上的自行車道網絡,讓選擇騎乘鐵馬梭遊大、小金門的遊客,有更安全的專屬道路可走,減少與其它車輛爭道帶來的風險和事故發生。 小金門離島有其不同的島嶼風情,不但昔日戍守島上的老兵揪團重遊舊地,也是一般遊客必訪的海上勝地,在金門大橋通車以後,提供更便捷的旅遊條件,在海上旖旎風光襯托下,不斷蓄積它豐厚的旅遊深度,從任何角度來看,縣府與烈嶼鄉公所對改善道路交通的投資,均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烈嶼鄉在戰地遺跡、聚落景觀的保留和維護,較金門本島來得完整,沿線迤邐的海岸碉堡、軍事標語大致維持原貌,展現特殊人文風情的風雞、北風爺也讓遊客驚豔不已。因此,在改善道路設施的同時,如果能加入地景元素,肯定會更有特色。 早年軍方興建供沿岸據點聯絡和戰車穿行,全長18.3公里的車轍道,是小金門的道路特色景觀,近年在烈嶼鄉公所爭取中央經費,執行大多數路段改善工程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也有進一步優化,完成最後拼圖的計畫。 金管處基於融合現有車轍道的風貌,將在安全第一和樣式整合的大原則下,完善坐落於著名地標「中華民國萬歲碑」附近,原L56據點以迄湖井頭戰史館一帶,全長約2154公尺路段的改善工程。 金門大橋即將迎來百萬輛車次的歷史性一刻,小金門觀光旅遊蓬勃發展,進入另一個高光時刻,人潮帶來錢潮,各行各業蓄勢待發,未來亮麗遠景可期。
-
金酒參賽獎項金閃閃 莫忘故上將胡璉澤被金門
報載:金酒公司今年參與在美國舊金山烈酒競賽,由米其林星級廚師等知名專家組成之評審團,評鑑食品之品質,在競賽結果中,金酒公司「0.6L-56度陳年金門高粱酒(5)年」、「0.75L-58度金門高粱酒」拿下特金牌獎項,「0.56L-46度戰酒黑金剛金門高粱酒」、「0.5L-58度原釀21金門高粱酒」、「0.6L-58臺灣金門高粱酒」、「0.6L-58度金門高粱酒」、「0.75L-49.9度戰酒黑金龍特窖陳年高粱酒」、「0.75L-56度金酒典藏珍品」、「0.75L-58度金門高粱(白標)千日醇」共拿下八面金牌。亦且本次獲獎酒品橫跨多年份酒度,共獲得二雙金牌、二特金牌、十一金牌,展現國際一流酒廠產品之豐富性與完整性,擊敗長年主導中式白酒市場之中國品牌,連續八年獲得國際賽大獎,金光閃閃,穩坐王位,不啻是金酒團隊之榮耀,更是金門鄉親之驕傲。 俗云:天下沒有白吃之午餐。回顧金門釀金酒,從無到有,自有到好,粒粒皆辛苦,莫一倖致。正因如此,大家務必了解金酒公司之見世,得天獨厚,脫胎於時任金門高中英文老師,亦且具有釀酒專業鄉彥葉華成提供技術知能,復蒙時任金門防衛司令官兼任福建省主席故上將胡璉將軍鼎力予以政策支持,德澤廣被,進而鼓勵全民種植高粱,並由政府保價收購,施行「一斤高粱兌換一斤糙米」,不惟直接大幅降低了酒廠釀酒成本支出,增加營銷收入,而也創造了複利功效,農民收入增加,日常生活水平提昇改善,時至今朝,金酒馳名國際,每年營收少則百億,多者高達百億以上不等,除了依法繳稅,餘額用以挹注縣庫推動建設地方,福利鄉親。此外,原本酒糟是廢棄物,污染環境,乏人問津,現在竟是牧場牲畜食料,一般家戶用來飼養雞鴨,良性循環,不斷精進,複利無窮,成果共享,莫忘故上將胡璉將軍澤被金門。 眾所週知,金酒是金門經濟命脈,也是縣民福利之泉源,譽為「金雞母」公共財。因而母雞健康茁壯,天天生蛋兌現,眾所欲望,言及於此,如何促使金酒文化深耕密植,代代傳承,可長可久,貴在「強根固本」。亦即金酒文化即是金門文化,核心價值深耕傳承至關重要。 再說,際此競爭劇烈時代,商場如戰場,最忌原地踏步,一成不變,滿於現狀。僅以金酒為例,點點滴滴,得來非易,隨著時空推移改變,其間歷經改制擴廠,招牌全銜也從「金門酒廠」改為「金酒實業有限公司」,雖然換湯不換葯,但獨特之酒品酒質保持原汁原味不變,香醇可口,口齒留香。 時代不同了,民智大開,人在做,天在看,好歹盡在人心。放眼故上將胡璉將軍生前在金留下重大建設成果,無一不是著眼於歷史性與永久性而又富有教育意含,啟迪人心,激發向上元素,諸如興建「無愧亭」、豎立「無名英雄」銅像,期勉金門軍民毋忘在莒,起造代表金門地標「莒光樓」,自己不留名勝有名,係由大膽戰鬥英雄賴生明親自題字,上嵌以資永久紀念。還有中央公路,以及坐落於金城東門圓環、山外圓環,不因時間久遠,完好如新。就有縣籍長者敘舊,提到胡璉將軍畢生戎馬,功在國家,摯愛金門,在那威權年代,他愛民如赤,大破大立,居然破例開放專供高賓來金巡視乘坐「黑斗車」供予民眾申請作為婚嫁禮車,加上普設便民招呼站,通令軍方只要無礙軍勤遂行,概應停車搭載民眾,哲人故事說不完,許多在金退除役官兵袍澤,紛紛著書立說送請地區圖書典藏,廣為流傳。換言之,金酒之盛況不衰,始自故上將胡璉將軍在金主政年代,源自棒棒相接,無縫接軌,大家共同努力,有功也有勞,真愛金門護金酒。故上將胡璉將軍之德行義舉,值得相許相勉效法傳承,大家告訴大家。 總之,金酒文化藝術與金門文化一體,也與金門鄉親連結,密不可分,要發揚光大,天長地久,地久天長,年年載載,載載年年。
-
求同存異 讓金門成為台海和平的使者
農曆412迎城隍,是地區一年一度重要的宗教盛事,今年則是疫後首次恢復正常舉辦,不僅有廣大鄉親參與,更迎來幾位重量級貴客,分別是副總統賴清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等人,讓原本濃郁的宗教文化活動,增添了許多政治味。 儘管每次大選前夕,朝野政治人物時常會將金門視為發表重要的地點,但歷來選舉似乎也沒有2024大選來得熱鬧,除了賴郭柯三位重量級人士,此次412未獲邀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後續應該也會擇日造訪浯島,凸顯總統候選人對金門的重視。 身為金門人,我們自然歡迎朝野主要黨政領導人多多到訪金門,但更期待中央大員能真正重視金門鄉親的心聲,並以中央政府的高度全力支援地區建設,而非只是把金門當作選舉的舞台而已。 事實上,這次三位到訪金門的賴郭柯確實都有針對鄉親關心的台海議題提出看法。 賴副總統分享了自己在金門當兵的經驗,指出他深刻了解金門所經歷的戰爭影響,以及後來的戰地政務和世界上最長的戒嚴令,對自由和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因此,他向金門的人民表達感謝之情。至於各界關注的兩岸關係與台海和平議題,賴副則重申蔡英文總統的「四個堅持」,強調和平與戰爭不能輕率對待,真正的和平需要靠國家和人民的力量和決心守護。 至於相隔十七天後再度造訪金門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繼五月十三日在金門和平紀念園區發表「和平宣言」後,再次表達對兩岸局勢的憂心,同樣在金門服役的郭董高舉書寫「要經濟不要對立,要和平不要戰爭」的紅綵布條,表達他「維護兩岸正常和平交流的使命。」並將自己的「和平宣言」交給賴副總統,主張兩岸應恢復溝通,才能達成台海和平。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對金門與兩岸議題亦有深入觀察,指出金門是台灣最接近大陸的地方,台灣應當是中美溝通的橋梁,而非中美對抗的棋子;同樣道理也希望金門是兩岸交流的地方,而非對峙之處,希望金門是兩岸關係的和平試驗區,他會朝此目標推動,並認為金門做為一個台灣與大陸聯繫的橋樑,建立金廈大橋才是真正務實金門經濟繁榮的長久根本。 綜觀朝野三位重要人物在金門的發言,雖各有黨派立場,但總體而言仍有極高的共識,就是確保台海和平,維護民主自由的體制,以及發展經濟、繁榮民生,相信這也是台灣朝野不分黨派的共同信念。 黨派競逐是民主政治常態,差別在於,良性的政黨政治以政黨政見與理念爭取人民認同,惡性的則是黨同伐異、互扯後腿,終至政局動盪。誠如所見,台灣朝野主要政黨確有政治主張與意識形態之差異,惟對於追求台海穩定與兩岸和平發展,同樣是朝野政黨共同語言。 台金兩地金門鄉親均盼望兩岸和平,金門永久擺脫戰爭宿命,期待朝野不僅在口頭上正視金門之地位,更應以具體作為讓金門成為穩定兩岸關係的重要窗口;一個穩定的台海局勢自離不開溝通與對話,金門確實有條件扮演促進兩岸當局正向對話的角色,兩岸關係勢將成為2024大選重要議題,求同存異,讓金門成為台海和平的使者,各家競選團隊應提出明確主張與執行期程,爭取選民支持。
-
整合縣政議題 勾勒發展藍圖
金門縣議會第八屆第一次定期會已於日前完成各項議程,審議決議通過議員提案共有二十四案,並送縣府研議執行,其中有很多前瞻性和建設性的議題,值得大家思索及驗證。 地方建設方面:請縣政府聯合各離島地方政府共同推動制定「離島基本法」、成立「金門國際和平經貿區」推動委員會、修正條文或廢除「金門特定區細部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第31條,其中針對自然村有關「建築基地建築物配置於既存傳統建築外牆10公尺範圍內者,不得超過三層樓」之規定、積極辦理烈嶼鄉烈新段重劃區公共設施案、改善金城城區停車問題,加速推動停車場規畫等。交通觀光方面:浯江輪渡有限公司轉型經營小三通航線、改善台金交通、規劃各離島藍色公路等航線、將「花崗石醫院」舊址規畫為「金門探索館」(如環球影城)、提升觀光環境品質,建請縣府改善大橋相關設施等。文化資產方面:為促使民眾認識文化資產價值,於文化資產修復過程中,應適度開放民眾參與,俾利文化資產保存。產業發展方面:兩岸經貿金廈共融、金酒擴大大陸行銷、縣府成立產業發展處,以利金門產業發展,創造就業、創業環境……等。 由以上各項提案,可知議員們的用心與對縣政之期盼與重視,尤其在縣長陳福海施政理念所規劃的十大建設目標,如:健康醫療服務島、銀髮健康養生島、海空運輸便利島、科技生活智慧島、社會住宅福利島、閩南文化創意島、金酒文化價值島、兩岸學術文化島、綠色能源低碳島、觀光休閒樂活島等相謀合之下,再由施政團隊加以整合,依據先後順序執行與實現,必使金門未來的發展藍圖更加完善。 大家都知道,縣政的推動必須在府會同心協力下落實執行,並以無私無我的精神,守護與發揮金門島嶼發展核心價值,善用中央與地方財政資源之整合,才能迎合兩岸三地未來整體的發展。尤其因應未來的觀光規劃,將九宮碼頭轉型為遊艇碼頭,輔導民間企業加入營運行列,全面開放成為民間主要之觀光資源與路線,以藍色公路的構思,拓展更多的觀光客源。配合兩岸政情發展,開發海洋觀光資源,領略金門閩南文化、戰地風光、僑鄉文化與自然生態的獨特性。善用金門特殊的地理地質特色,擔當兩岸和平之橋樑,並發展海上遊憩活動,提供遊客深入在地特色體驗。大破大立營造低碳島跟上全球趨勢,以低碳島及現代化的理念,經營發展金門特色,能提昇觀光品質及轉型效益。以金門戰地奮鬥精神,吸引世界各地遊客來金朝聖,為金門「觀光立縣」注入新契機。 金門永續發展規劃是進行離島建設的基礎思維,突破傳統戰地框架,以國際化的概念重新做好都市計畫與國土使用規劃,將傳統的人文與歷史背景完整的修護與保留,以開拓更多的觀光資源。因此推動制定「離島基本法」,將觀光作為長遠且有利金門永續經營發展的思考方向,鼓勵及輔導民間投資,達到「生態、生產、生活」的三生皆贏之指標,並透過海洋文化與教育的推動,使成為未來觀光發展的方向與藍圖。另外,金門大橋的通車是連接大小金門兩個島嶼的共同繁榮樞紐,中央和地方均應共同挹注經費,發揮大橋之最大功能與目標,並作為縣政推動主軸,進行重大建設之轉型,必能勾勒金門未來發展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