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兩岸三地往來縣府團隊面臨首次「段考」
濃霧深鎖金門,台金空中交通停擺,一直是金門鄉親和「小三通」往來兩岸旅客的夢魘,在2003年9月尚義機場儀器降落系統(ILS)啟用,進場能見度從2400公尺至3200公尺,降到1200公尺標準,大幅提高有效飛行架次之前,霧季時三天兩頭全天停飛,更是常有的事。 日前大霧來襲,在縣長陳福海親自關心督導和立委陳玉珍共同協調下,緊急由交通部民航局、航港局啟動疏運計畫,由高速客輪「藍鵲號」搭載包括赴台參加大學入學甄試面試的學生83人、家長69人在內的旅客共307人,自水頭碼頭出發前往嘉義布袋港,再轉往台灣北中南各地。 此事牽涉中央和縣府跨局處的作業,在縣府團隊與移民署、海關、海巡溝通協調,讓這隻載運學子赴台趕考的「藍鵲」飛越海峽,順利達到台灣彼岸。 雖然作業時間短促,但在各單位通力合作下,整體效率可圈可點,這要歸因於既有機制行之有年,相關作業駕輕就熟外,也要肯定各方到位、準確的執行力。 過去在立委、縣長任內,即多次在重點節日和霧季,率縣府觀光處長親赴機場,偕金門民航站同仁漏夜站在聯合候補櫃台協調作業的陳福海縣長,此次在縣議會備詢的同時,多次電話關心金中學子的機場補位與登船進度,在他一向提醒同仁將鄉親每一件事都當成「大事」處理上,起到帶頭示範的作用,相信縣府各單位也將更拴緊螺絲,做到好上加好才對。 端午節連假即將來到,縣府應鄉親返鄉過節和往來旅客的需求,日前公布民航局規畫的第2波加班機,昨(22)日(周一)上午9時統一開放訂位,這次共提供2208個座位數,但也很快被訂位一空,是否還有第3波加班機,將視實際疏運需要而定。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過去連3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因素,「小三通」客運往來暫停,台金空中交通壓力相對舒緩,今年則大不相同,不管是否會因兩岸鬆綁,進一步擴大往來規模,引進更大量的旅客人流,整體評估都會讓台金線的海、空運出現較大的交通壓力,一切前置作業均須未雨綢繆,早作因應規畫才好。 尚義機場的起降條件改善,已非過去可同日而語,但老天爺說翻臉就翻臉,任何壞天候都可能打亂兩岸三地往來,誰也不能擔保過去交通大亂的事不再發生。縣府團隊將面臨首次「段考」,鄉親也等著打分數。
-
疫情趨緩降級解封,欣見國人自主防疫昇級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世衛宣佈撤除新冠肺炎疫情警示,全球紛紛審情度勢,採取放寬防疫措施作為,為期「防疫」與「經濟」兩者兼籌並顧,國內防疫措施已經次第鬆綁,並自112年5月1日開始防疫降級解封,除醫療院所、長照機構、救護車、幼兒園等仍需佩戴口罩,一般人搭機、坐船及其他公私交流活動,悉聽遵便,可以自主決定。正因如此,各行各業活絡情景,明顯昇溫加熱,惟為防範疫情反撲,全民自動自發,自主防疫不鬆懈,人人口罩不離身,自保保人,乃為上策。 無可否認,長期以來,流行病毒一直存在,諸如往昔農村社會,民窮地瘠,環境與個人衛生意識低落,因而流行瘟疫時有所聞,其中包括天花、鼠疫、腦膜炎、霍亂都曾在金門少數村落發生流行。但是總在見「疫」以後,即有治療葯方問世,予以控制消滅,惟獨新冠肺炎病毒來無聲、去無影,無處不到,逢人必噬,一發成災,席捲全球,各國中鏢,無一倖免。更因來得兇猛,傳染快速,宛如海嘯,群醫束手無策,即使是世界先進國家,也無特效葯可以葯到病除,甚至出現「盲、慌、亂、缺」等等無所適從狀況,不知如何防治。尤以多種疫苗供不應求,效果不如預期,口罩、快篩試劑等等防疫葯物亦復出現短缺,導致社會動盪,人心惶惶,民有怨言,影響既深且遠。 僅以國內為例,凡三年來,根據統計則有二百萬人受到新冠肺炎侵襲感染,而因注射疫苗不良反應或罹患重症搶救治療罔效致死者,亦有一百餘萬眾,且曾創下一日集中隔離二十萬人次最高紀錄,有人說:天災難防,曠世罕見,迄今病毒未除後患。 持平而論,此時非平時,此刻則是關鍵,政府天天面對「病毒猶在」與「通貨膨脹、經濟停滯衰退」多重交迫壓力,仔肩沉重,誠非一般人所能了解梗概,須知病毒盡頭,何時否極泰來,人神難料。緣此,降低防疫等級,保持防疫警戒,拚經濟,顧腹肚,實乃當下急務。 就有醫學專家示警,因為防疫需求讓孤獨老人更孤獨,一般人恆常交誼活動減少或停止,從而拉長人與人間距離,疏離感油然而生,惡性循環,各種經濟活動復甦緩慢,消費者因受通膨之衝擊,求職不易,收入大量銳減,苦上加苦。孰是,國難當頭,百廢待舉,政府此期間絞盡腦汁,自上而下,想方設法,要把「防疫」與「經濟」併進美計良策做到最好,祇是世事多變,事與願違,兼以政客玩政治,興風作浪,幫腔作勢,逞強鬥狠,先說先贏,硬拗有理,卒使一椿原本簡單平常事情,弄得錯綜複雜,造成離心離德,加深對立。爰特藉此誠籲官民共體時艱,實事求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所謂:為政貴在多做少說,最忌浮誇不實,自欺欺人,時代進步了,民智大開,弗論宣導與否,服務至上,畢竟子民心中自有一把尺,得失看得一清二楚,殷盼大家認清一個事實,再不團結,爭辯不休,傷了和氣,資源耗盡,公私何益,豈有退步、去處? 總之,萬事莫如「除病毒、經濟」來得急,竟又傳出市面治療罹患心律不整救命藥品及抗生素、軟便劑出現缺貨,事關人命,孰可任令患者等葯,有政府能做事,要為人民健康把關。益見未來路途遙遠,在在亟需政府未雨綢繆,想方設法,予以落實解決,消弭問題於無形,讓病毒早日消失,經濟起飛,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國家幸甚,眾生有福。
-
台海和平應成為朝野共同政見
隨著主要候選人逐一確定,2024總統大選漸趨白熱化,除了早已定於一尊的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備受矚目的國民黨郭侯之爭,最終則由新北市長侯友宜出線,沒有懸念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也於(20日)正式宣布參選,至此,主要候選人已全部底定,2024又是一個典型的「三腳督」,考驗選民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雖未能如願被國民黨徵召,但他本人在5月13日特別前來金門,並且選在「金門和平紀念園區」發表和平宣言,引起不少關注。 服役時在金門擔任空軍預官的郭台銘堅定宣示:他的使命是維護兩岸正常的和平交流,在和平基礎上創造台灣的繁榮幸福。台灣要跳出兩黨鬥爭,台灣要走出歷史的陰霾。要有尊嚴的爭取和平,維護自由民主的體制,要做全世界經濟和平島的中華民國。郭台銘說,他此次參加代表國民黨初選徵召競選活動,提出的競選理念主軸是「和平」、「繁榮」、「清廉」,而「和平」最重要,因為經濟繁榮、政府清廉能為人民帶來幸福,都必須建立在兩岸穩固的「和平」基礎上。 在發表和平宣言前,除了深深一鞠躬,向金門人的犧牲、奉獻表達歉意和致意,更強調:「從1949年開始,金門人用你們的犧牲、英勇、痛苦,捍衛了中華民國,你們站在第一線承受。你們是全台灣人民過去得以安居樂業、國泰民安、經濟增長、科技發展的恩人。台灣本島的人不能也不可以遺忘了你們,因為你們,中華民國、台灣才有今天的和平」。郭台銘強調若當選總統,會將金門設為兩岸新的常設談判地點,在「一中各表」的原則基礎上,站穩中華民國的立場,並設立「八二三砲戰永久紀念歷史園區」。 綜整郭氏一席話,重點有二:台海和平是兩岸發展與繁榮的基礎、沒有金門就沒有中華民國。在台海風雲詭譎的此刻,身為金門人更加感同身受,吾人以為,郭台銘堅定的宣示一舉拉高了總統大選的高度,作為我國最高的民選首長,總統除了要對國家發展藍圖有清晰看法,對於主責的國防、外交、兩岸關係,更要有系統性的觀點,其中,兩岸關係可謂重中之重。 無可諱言,朝野對兩岸關係的看法迥異,從而提出的主張與觀點也不盡相同,政治光譜映照出台灣社會的多元與民主,無論如何,如何確保台海和平是朝野各組總統候選人難以迴避的課題,也將成為大選攻防的重心。至於一席金門捍衛了中華民國,以及以金門為新起點,要讓金門成為兩岸新的常設談判地點的宣示,更清楚呈現金門在兩岸關係中所能扮演的積極角色。 可以預見,在主要候選人底定之後,2024大選也將正式進入政策攻防,向來是深水區的兩岸關係論述,不僅考驗各家競選團隊與選民,更攸關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的走向。雖然郭台銘先生未能成為國民黨徵召的候選人,但他所提出的觀點與論述俱有可觀,期待朝野候選人都能以黎民為念,提出可以增加兩岸互信、重建兩岸交流、穩定台海局勢的宏觀政見。 總統大選,交鋒難免,惟願和平成為朝野的共同語言,金門則是那個關鍵的起點。
-
文化資產觀光憲章對金門的啟示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理事會(ICOMOS)於2022年11月的泰國曼谷舉行年度大會中,重新公告了「國際文化資產觀光憲章」,本次是憲章自1976年發布1999年修正後的第三個版本,前兩個版本的主題和名稱都以文化觀光(Cultural Tourism)為主,此次則修正為文化資產觀光(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以文化遺產的保存永續優於觀光收益的觀點,執行策略為藉負責任和可持續的旅遊管理,強化文化遺產的保護及社區韌性。 1976年憲章首次公布時,即已體認文化旅遊觀光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社會、人文、經濟和文化事實,預測未來25年內觀光勢必對保存帶來嚴重的影響,從而提出減少觀光的負面衝擊,以及強化對旅客教育等呼籲。很快地在1999年,預測的各項挑戰提早到來,憲章做了第一次的修正,重點置於遺產的保存和資訊正確詮釋、溝通為主,包括對社區和觀光客的文化遺產教育,公私部門與觀光產業的合作,以及積極減少旅遊的負面影響等。 進入21世紀,鑒於全球觀光產業與文化資產觀光的急速發展,造成諸多亂象,因而促成了憲章的再次修正,除了前述重點外,更強調藉文化資產觀光促進權力共享、文化對話、多元合作等議題,同時也積極的回應了人類永續發展SDGs目標的挑戰。 新的憲章提出了三個清楚的目標分別是,將保護文化遺產和社區權利置於文化資產觀光政策和計畫的核心;採民眾優先且基於權力共享的基礎,促進多元相關者共同參與;以及文化資產觀光應支持聯合國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行動。 憲章共提出了七項主要的原則,1:將文化資產的保護與保存置於負責任文化觀光規劃和管理的核心;2:藉監測、承載力和其他規劃工具制定的管理計畫,管理文化遺產地的觀光產業;3:運用民眾易於理解的文化資產註釋和展示,提高民眾意識和遊客體驗;4:鼓勵人們接觸並參加觀光產業中被利用的公共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的參與性治理,體認並增加社區、原住民和傳統所有者的權利;5:提昇所有觀光產業利益相關者對文化遺產的保存意識,並加強彼此的合作;6:透過能力建設、風險評估、策略規劃和適應性管理,提高社區和文化遺產的韌性;7:將氣候行動和永續發展措施,納入文化觀光及文化遺產管理。 既往文化觀光的思維,多由文化保存者的角度出發,希望文化資產的體驗可以為觀光注入新機,並再回饋至保存與社區;因此強調了資訊、教育、人才培訓、利益共享等做法。然而新的憲章更是以宏觀的角度,將目標置於藉負責任和永續觀光的規劃,將加強文化保存的保護和延續社區傳統。亦即除了前兩部憲章的精神外,更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韌性和以文化為基底的空間治理觀念,這是一項重要的宣示。 「斧斤以時入山林,不可竭澤而漁」,是先人生活韌性的傳統智慧。政府推動如環保、建設、教育、安養以及文化等施政,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更是支持地方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倘單方面的以經濟效益產值評估,因而減少應有的資源投入,甚而忽略社區參與和傳統文化韌性的延續;取得短期效益卻很可能減損最根本的價值,弱化持續發展的活水源頭。換言之,應理解文化做為社會永續發展基底的重要性與脆弱性,跨域整合妥善溝通協作強化資源共享互用,應該是兼顧各方面效益的做法。 綜上,國際趨勢已清楚的顯示文化資產觀光雖然是產業鏈架構上的最終端,實際上卻是擔負承續社會韌性重要意義,也需要更多元的基礎建設、產業和社區鄉親們的認知與支持。金門以文化立縣,疫情過後兩岸三通必然會逐步回復觀光的榮景。這部文化資產觀光憲章無論在目標、原則、效益評估以及執行機制上,對金門與時俱進接軌國際確實有許多可以參採之處。
-
從金酒甫獲國際大獎談起
「結合附近景點,包括私房美食、私房景點,用酒廠當指標,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不再只是單調的酒廠。」這就是目前各國酒廠為適應新世代,興起的另股餐飲酒風潮及觀光產業:觀光酒廠! 隨著米其林指南來台後蔚為主流後,在觀光界已掀起一波「愈在地,愈國際」的在地浪潮,如今也從餐飲界席捲至觀光酒廠領域:擺脫單純酒廠的角色,結合在地諸項觀光元素,諸如餐飲、文化等,統整在一大公園內,吸引觀光人潮,賦予酒廠新生命。如台灣菸酒公司,因看好此項風潮,特地斥資十億改造南投酒廠,結合產業、人文、休閒,打造成「公園化」的國際級觀光酒廠園區,進而帶動周邊觀光經濟發展。 此風潮其來有自,近年來由於觀光型態的改變,特別是知性旅遊成為風潮後,台灣菸酒公司內部統計即發現,除了南投酒廠,還維持一定遊客量以外,其他酒廠的來客量逐年下滑。其原因,就在於是否能結合產業、人文、休閒,打造成「公園化」的原因。此種前瞻構思,何嘗不是給甫獲多項殊獎的金門酒廠另項思維? 美哉盛哉!金門酒廠今年在美國舊金山烈酒競賽,及MONDE SELECTION比利時世界食品品質評鑑大賞中,再次獲得多項大獎。回到金酒自2016年首度參加國際賽事起,就一鳴驚人連年獲獎,擊敗長年主導中式白酒市場的中國品牌,連續8年獲得國際賽大獎肯定,怎不令人振奮! 舊金山烈酒競賽,是美國第一個國際性綜合烈酒評比大賽,也是全美最大型的烈酒競賽。在日前公布的競賽結果中,金門酒廠「0.6L-56度陳年金門高粱酒(5年)」、「0.75L-58度金門高粱酒(白標)千日醇」拿下雙金牌殊榮,「0.56L-46度戰酒黑金龍金門高粱酒」、「0.5L-58度原釀21金門高粱酒」、「0.6L-58度金門高粱酒」也獲得金牌獎肯定。 另外,始於1961年的MONDE SELECTION比利時世界食品品質評鑑大賞,是由米其林星級名師等組成的評審團,評鑑食品的品質;在競賽結果中,金門酒廠「0.6L-56度陳年金門高粱酒(5年)」、「0.75L-58度金門高粱酒」拿下特金牌獎項,「0.56L-46度戰酒黑金龍金門高粱酒」、「0.5L-58度原釀21金門高粱酒」、「0.6L-58度台灣金門高粱酒」、「0.6L-58度金門高粱酒」、「0.75L-38度金門高粱酒」、「0.75L-49.9度戰酒黑金龍特窖陳年高粱酒」、「0.75L-56度金酒典藏珍品」、「0.75L-58度金門高粱酒(白標)千日醇」共拿下八面金牌。本次獲獎酒品橫跨多年份、酒度,展現國際一流酒品的豐富性與完整性。 世代迄有新人出,在產業界同樣存在此種風潮;但唯有經典始終不敗,更是永恆的真理,也是知性觀光的至要元素。正因為金門高粱酒歷久彌新,不但早已成為金門代名稱,更是華人圈白酒至尊的共識。如今隨著國際大獎的加持,前景豈止可期而已。因此,若能結合金門戰地特色、人文、休閒,打造成「公園化」的國際級觀光酒廠園區,相信定能再創另股觀光風潮及經濟產值,正如金酒的品牌主張:「文化入酒;當代品酩」,將中式白酒文化推向國際社會,指日可待!
-
用耐心與善意 重啟兩岸和平談判大門!
積極爭取國民黨總統提名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日前抵達金門造勢,並在金門和平紀念園區發表和平宣言,表態願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並承諾一旦當選,將在金門設立兩岸的常設談判處所。對此,一樣有意參選總統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表示,一個碗敲不響,他認為兩岸重啟談判,要談談看,但不一定會成功。 事實上,「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已然成了台灣選舉的「票房毒藥」,特別是總統大選,訴求「芒果乾」(亡國感)的「抗中」路線,已讓特定政黨與個人獲得相對多數的選票支持;今時今日,身為總統候選人卻敢於舉起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大旗,誠屬不易,更為其後續的競選之路投下了極大的變數。縱然,大家都能理解,民主不能只有一種聲音,聲音縱是少數且微弱,也應該被積極重視,而非逕自論斷其為「大幻想家」。 「九二共識」指的是兩岸兩會經由1992年的香港會談及後來的往來函電,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非正式共識。至於為什麼會有「一個中國」原則,自然是揭櫫於1991年《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與《國家統一綱領》中的「國家統一」目標。在當時的時空環境裡,兩岸有此認知與共識並不意外,雖然之後《國統綱領》在2006年3月1日終止適用,但《憲法》增修條文的規定還在,要說台海在當下的時空裡完全沒有「統一」的選項,也實屬自欺欺人。既然有,為什麼就不能有主張討論、談判的空間與機會?亦如柯文哲所言,「一個碗敲不響,所以什麼一中各表或各表一中等,真的涉及兩岸要重啟談判,要談談看啦,不一定會成功。標準談判一開始會各持己見,然後在過程當中慢慢找出一個共識,或者說事實上共識也很難,找出一個大家都可以忍受的一個很勉強的答案,目標可以做到這樣就了不起了」。 然而,台灣的政黨政治正處於意識型態的兩極;政黨可以放任反中的「惡意螺旋」無止境的發酵,置國家安全於險境,卻不願意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討論兩岸和平發展前提下的所有可能性,反而坐實了「畫地為牢」。的確,馬英九政府因為認同「九二共識」,簽署了許多台海協議,更為台灣爭取到了諸多實質利益,但也正因為這樣的堅持,在兩岸關係發展上,北京掌握極高的戰略地位與極大的操作空間。反觀蔡英文政府的兩岸政策雖然獲得台灣民意支持,但受制於北京強大的反制與壓力,同樣有「走不出去」的焦慮,而且兩岸關係從「急凍」走向「熱對抗」,內部的焦慮與外部的壓力同時存在,亦非單純恪守「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便能輕騎過關的;況且,不與北京談判,難道是要兵戎相見嗎?台灣的執政黨的確可以不支持「九二共識」,但遲遲提不出取而代之的兩岸新論述,又將如何重開協商大門、化危機為轉機? 總之,任一位欲角逐總統大位的候選人都應該有論述清晰、前瞻性、發展性的兩岸政策主張,而不是總是先說台海間什麼都可以談,卻又不迭的為其設下難以跨越的門檻,令其陷入僵局與死循環,人民又該如何去冀望此種情境下的兩岸和平?秉持耐心、釋出善意,才可能重啟兩岸和平談判大門;談談看,才有機會,雖然不一定會成功,也好過堆疊仇恨,造成所有人都不想要的後果!
-
走進社區 推廣環境教育
為了能夠將環境知識與概念深入眾人心中,從而落實於日常生活,進而提升環境品質,使金門環境永續發展,本縣環保局在5月、6月接續在各鄉鎮社區辦理社區環境教育推廣說明會,安排環境教育人員進行推廣,增加大家對於環境的情感與知識,培養正確的環境素養與態度。 走入社區,播下環境教育的種子!社區參與是一種賦權的過程,其對於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參與日常生活中與群體有關的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將多元環境問題解決的方法拓展到全民,並成為終身教育的一環,在實踐中強調的是在地、自主性,因此當社區參與落實於民眾生活中,則環境教育也能逐步落實於全民之中,彼此相輔相成。 「習以為常」往往容易讓一般民眾對生活周遭的所有一切漸漸變得漠然、無知無覺,本縣環保局藉由社區環境教育推廣說明會之辦理,引導大家主動了解生活的環境,從民眾所在乎的生活周遭環境作為關心、重視的起點,並盼能激發更多人對我們所處環境的關懷、認同與熱情,而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互動下推動社區環境保護,進而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促進社區及社會環境永續發展,將自然資源、社會正義、環境保護、經營管理之參與及行動得以實踐。 環境教育以人類和環境的關係為核心,以解決問題和永續發展為目的,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和有效參與能力、普及環保知識和技能、培養環保人才為任務,並以教育手段而展開的一種社會實踐過程。簡言之,環境教育就是以人力及環境的關係為核心所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而環境教育中的社區參與和實踐,如能徹底落實,可讓在地居民重新認識社區環境,除了能讓居民珍惜資源、深切體認社區空間文化之美,並可提高敏感度,以覺知目前所面臨的環境議題,並且將社區所擁有的資源轉化成永續社區的養分,讓社區永續,進而讓金門環境永續發展。 因環境惡化、棲地破壞、文化失傳、物種消失的現況加劇,環境教育之重要與必要更加凸顯。本縣環保局透過辦理環境教育推廣說明會,透過教育課程與體驗進而學習獲得改善及保護環境所需之知識、態度及價值觀,是建立人們綠色環保意識的關鍵,尤其以環保意識及行動能量來提升與環境的對話,是扮演建構永續文化的重要元素;透過環境教育在地札根與深耕,推廣在地環境特色之美,進而將環境教育課程的親身體驗落實於生活之中;同時也藉由這樣的課程,散播更多環境教育的種子,集結更多力量,共同守護我們所居住的這片美麗的土地。 扎根環境教育,營造永續社區,期盼藉由環境教育喚起更多人珍惜環境,為我們的家鄉找出一條永續發展的道路。
-
解讀郭台銘金門發表和平宣言的意義
國民黨將於明(17)日中常會正式宣布2024年總統提名人選,為爭取國民黨總統徵召提名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上周六(13日)特別選在金門古寧頭和平園區的金門精神堡壘前向世界同步發表中英文版「和平宣言」,傳遞兩岸要和平的立場,並敲響和平鐘。他主張在一中各表的原則基礎上,站穩中華民國的立場,和大陸重新展開談判,以金門為兩岸新的常設談判地點,不需要任何其他外國勢力介入,以堅守台灣民主、自由、法治,尊重2300萬人既有生活方式為前提,不拘任何形式,抱持最大耐心進行和平談判。 郭台銘走訪金門,他首先向金門人對於過去70年來偉大的付出奉獻和甘苦,以深深一鞠躬表達歉意和致意,說道:「台灣有2,300萬人,誰最了解戰爭的可怕?誰最渴望和平?從1949年開始,八二三砲戰、單打雙不打,金門人用犧牲、英勇、痛苦、失去一條腿、甚至失去至親,捍衛了中華民國,你們站在第一線承受,你們是全台灣人民過去得以安居樂業、國泰民安、經濟增長、科技發展的恩人。台灣本島的人不能也不可以遺忘了你們,沒有金門,沒有台灣,沒有中華民國。因為你們,中華民國、台灣才有今天的和平。」 郭台銘此次爭取國民黨總統提名提出的競選理念主軸是「和平」、「繁榮」、「清廉」,而「和平」最重要,因為經濟繁榮、政府清廉能為人民帶來幸福,都必須建立在兩岸穩固的「和平」基礎上。他主張要在「一中各表」的原則基礎上,站穩中華民國的立場,和大陸重新展開談判,根據「憲法一中」,以金門為兩岸新的常設談判地點,以金門為新起點,組成跨黨派、跨族群、跨世代的談判團隊,重新開啟兩岸和平前景的談判大門,重新探索雙方認同的程序與原則,要讓全世界看到:台灣有能力在科技和經濟上做到世界一流水準,在和平談判上,也一定能夠達到最高等級,有理有節,有為有守。 在金門,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誠意地直接談判,不需要任何其他外國勢力介入,在還沒談成之前,互相尊重,恢復雙方正常民間交流。但在長期的談判中,還是要維護台灣國防安全,維持戰備完善護台的軍事部署,需要有尖端先進武器的研發、引進,但重點是加強國防絕不意味著戰爭。當兵是為了守衛和平與民主自由的崇高價值,不是充當政客錯誤政策的砲灰。他遙想當年從軍,駐守金門,枕戈待旦,正逢砲戰之際,身臨「單打雙不打」的威懾之下,幾十年過去了,經常被夢中隆隆的砲聲驚醒,做為一個過來人感慨萬千! 郭台銘直言:現在對中華民國台、澎、金、馬地區實施軍機、軍艦繞台,採取最有敵意軍事作為,將台灣逼到戰爭危機邊緣上,就是原本應該「兩岸一家親」、「同為中國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言中國如今對台有如此深的敵意,不是針對台灣人民,而是針對執政的民進黨種種挑釁言行而來。面對金門的父老鄉親、台灣2,300萬國民、中國大陸的14億同胞,他堅定「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衝突。要恢復過去的文化、經濟、青年人等的交流。台灣要跳出兩黨鬥爭,台灣要走出歷史的陰霾。要有尊嚴的爭取和平,維護自由民主的體制,要做全世界的經濟和平島的中華民國。」 郭台銘承諾,如果當選總統,他會立即在金門設立《八二三砲戰永久紀念歷史園區》,警鐘長鳴,戒慎戰爭;積極設立兩岸談判的常設處所,邀請對岸代表前來見面討論,不需要到任何其他地方,也不需要任何外國個人、團體、組織居中穿梭傳話。他的使命是維護兩岸正常的和平交流,在和平基礎上創造台灣的繁榮幸福。
-
軍警一體,任務有別,各司其職,才是正制
報載:大法官釋字七八五號解釋保障公務員健康權,警察勤休新制上班時數追蹤發現,多數員警平日工作量並未減輕,三個多月來,許多人下班仍上「黑班」,淪為表上「紙上健康權」,亦且因為工時縮減,巡邏、刑案偵查能量下降,對治安造成隱憂。 對此,警政署表示:新制實施後,有許多不可預測之狀況,對於超時工作問題正在檢討策進,合理工時與維護社會治安乃是警察兩難之課題,會視治安狀況合理規畫勤務,找出並顧員警健康與治安之平衡點,就事論事,無關棄之不管,置之罔聞,負責之態度,民意咸表可以理解,惟望見到「圓滿」收場。 凡吾公僕,盡人皆知,政府立規建制,依法行政,旨在促使政策政令順利推動執行,期以發揮行政效率「事半功倍」之功效,服務眾生,予民有感。 有鑒大法官釋字第七八五號在釋憲指出:人民之健康,為憲法保障之基本權利,公務人員服勤時間及休假制度攸關公務員得否藉由適當休息,以維護其健康,屬憲法保障健康權範疇,對於業務性質,如警、消需輪值人員,雖可有不同於一般公務員之服勤時間及休假制度,但也要符合對健康權最低限度之保護要求,不得連續服勤超過十二小時限制,釋憲中並明確指出要在三年內修法,也即維護國民健康權,政府責無旁貸,不可偏廢。 持平而論,由於時代進步,科技發達,功利抬頭,民意高漲,環境改變,不惟散見於各級政府主管部門之陳年法規是否適切可行,有其檢討修廢之必要,則當下因應需求而訂之規制,亦難落實一次到位,遂行無阻。僅以政府為確保公務員擁有應有健康權為例,本是一樁良策美意,倘若警政主管部門未能主動發現盲點,針對問題,付諸行動,殊有可能變成歹意,甚至打擊軍心士氣,造成工作罣礙,引起數以萬計警消同仁及其親屬不滿生怨懟,孰是令出必行,貴在掌握全般,深入了解,執行得失,使之臻於圓滿。 再者,欣見所謂:「黑班」信息見報之後,警消同仁心平氣和,雖有議論,惟無怒氣,益見時代警察同仁,忠誠不二,忠於國家,忠於職守,除暴安良,為維護社會安寧秩序,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矢勤矢勇,奉獻犧牲,無怨無悔,譽為「人民保母、社會治安精英」,名副其實,實至名歸,誠然值得大家致敬鼓勵加油。畢竟警察是人,不是神,大家一點敬意,一聲鼓勵加油,都是鼓舞士氣推進社會治安之能量。 依法論法,就事論事,軍警雖然同樣擁有武力,晝夜匪懈,堅守崗位,在現行法制中,開宗明義,軍警一體,任務不同,軍禦外侮,警安社會,軍警任務不可混為一談,諸如盛傳植入軍事訓練項目云云,支援軍事勤務,被諷「二陸軍」不惟朝野有異見,就有大都會市長答覆市議員質詢,直陳他將反對到底。又見媒體報導:警方總動員召募年輕民防下班衝業績,藍委批離譜。也有立委質疑作法值得商榷,爭議關鍵在於警察職司維護社會治安勤務非是上戰場遂行作戰任務。何況警察勤務,已經到了包山包海,應接不暇窘境,如果還要增加一些並非絕對必要軍事任務項目,對於警察之健康與整體社會治安殊有難以預料之影響,因而回歸正制,順應民意,安定至關重要。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願而今而後二十四小時責任制,榨乾警察,勤休新制「黑工時數」更如變相減薪,加班費看得到,吃不到,基層頗有微詞等等蜚短流長不再發生,取而代之,針對勤休業務合理化,充實警力缺口,確保警察身心健康,多鼓勵,少干擾,讓警察同仁有氣有力拚治安,厥為重中之重,要中之要。
-
老兵召集令提前開跑 讓老兵找到回家的路
2023金門老兵召集令活動將提前展開,今年規畫在7月暑假登場,一直辦到12月中旬;為了讓返金老兵能找到更多當年回憶,及買到更優惠的戰地特色商品,縣府觀光處即日起開始募集友善老兵特約店家,歡迎地區各行業、新、舊店家,踴躍參與活動,讓在金門服役過的老兵舊地重遊時,能重溫舊夢話當年,並促進彼此情誼。 今年的老兵召集令活動已邁向第6年,經過前5年累積的活動經驗及老兵提出的回饋意見,老兵們反映因為配合家人的時間安排,無法在縣府活動期間回來,因此拿不到專屬紀念酒,讓他們感受差別待遇,心中難免留下遺憾。觀光處經開會檢討決定今年將會有若干幅度的調整。除活動時間提早到暑假,可增加家人陪同共遊的機會外,也考量老兵返回駐地、探望當年朋友及就近消費需求,特別邀請金門各行業店家共襄盛舉,讓老兵享有返金消費優惠的同時,也能促進彼此間的情誼。 觀光處為更有效的辨別參與活動的老兵身分,今年將設計活動主題帽,透過與合作店家電繡部隊臂章符號及姓名的方式,重演當年新兵生活體驗;另也會設置專屬網站,蒐集老兵的回憶與照片,未來將擇定某特定的展示空間公開陳展;也歡迎各鄉鎮社區或團體能提供屬於老兵專屬的遊程體驗,觀光處會另外編輯活動手冊及在既有的網路社群上進行廣告行銷,觀光處的用心是值得肯定的,畢竟能讓老兵勾起回憶,讓他們願意再回來曾經駐守的老地方,就是成功的行銷。 觀光處統計,2018年返金老兵1萬2090人次(不含親友),以每人花費估約5500元計算,經濟效益達6649萬餘元。2019年返金老兵8847人加計各2名家屬,估計觀光經濟效益9731萬餘元。2020年有5666位老兵報到,2萬5355名親友同行。平均每人消費金額1萬5546元,經濟效益高達3億9416萬元。2021年返金老兵3509名,親友同行1萬2047人,平均每人消費金額1萬7000元,創造2億7502萬元產值。2022年返金老兵5464名,同行親友1萬8736人,平均每人消費金額1萬3149元,創造3億1820萬元產值。 很明顯從5年前推出的「老兵召集令:重返英雄島」活動,確實為全島的商家帶來明顯觀光消費財,尤其是近三年疫情還能讓平均四千多名老兵攜親友回來舊地重遊,確實是疫情寒冬下的一股暖流,老兵召集令此一活動創造的經濟效益是值得稱許的。 但是看了很多老兵來金門後的那種無奈、失落?還是令人頗為傷感,老兵有的在金門一,二年,退伍回去後把金門當第二故鄉,幾十年後再回來金門,不是看不到他們的家(營區),就是荒煙蔓草叢生,無法走進去,他們都反映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這一句「找不到家」意味著對老兵而言,會打消他們再度回來的強烈意願。 老兵們反映,「老街、老物、老地方,就是要維持原來的風貌,讓老兵們回去尋找以前當兵時的情境與味道,這才有意思,該建設的基建設好,該維持的舊有文化及營區維護好,讓老兵回營舍去住住,回味當兵時被操被罵時候的空間場景,這些回金門看了,才會覺得值回票價。」 過去駐守過金門的老兵更能累積有上百萬之多,他們駐守的營地分散在大小金門各地,但是,從解嚴後開始撤軍,廢棄的營區幾乎都成了荒煙蔓草,對老兵而言,看了真是感慨萬千,找不到他們駐紮的營區,對老兵而言,就是找不到過去的家,所以他們也提具體建議,希望由金門五個鄉鎮各認養自己轄區內較有規模的廢棄營舍,派清潔隊員整理四週環境,讓老兵來金門能再看見以前的家並有重溫舊夢的感受!相信爾後想回來的老兵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