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整合長照與地方博物館 促成世代間的價值溝通
長照是台灣當下面對高齡化的重要政策,也具有成為金門在觀光產業之外,另一個關鍵性產業潛力。不過,長照作為金門的關鍵產業,並不是奠基於人為的醫療之上,而是來自於容易親近的自然生態,及豐富、熟悉的人文資源。兩種不同的策略,不只是源自於金門社會的特殊性,更重要的還在於它們對於生命的不同態度。金門所採取的策略,是不需要過度的醫療,而在尊重生命之自然節奏的價值下,強調身心靈間的協調與合一,而成就生命的圓滿。為達成此一策略,也就有必要整合長照與地方博物館,不僅因為參與博物館的藝術活動對身心健康具有正面的效果,也可藉由長照政策在金門的發展,強化文化觀光及在地博物館的功能,從而促成世代之間的溝通,及幸福社會的發展。 根據2023年聯合國的《世界幸福報告》,前三名的國家排名仍然是北歐的芬蘭、丹麥及冰島三國,而前十名之中則除了前述三個國家之外,還有五個中北歐的國家,即第五到第九名的荷蘭、瑞典、挪威、瑞士及盧森堡等國,這些國家不僅以其福利國家聞名於世,也具有優美的自然風景及人文資源。尤有進者,還值得一提的是,排名第一的芬蘭還以「死前兩周才臥床」為其健康照護的政策目標。誠然,這樣的目標離實際的狀況還有很長的距離,然而減少臥床,也就減少了過度醫療與對應之病痛,並在同時藉由積極的運動、認知訓練,及社會參與的增加,不僅可以大幅地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能有效地提升體能、降低衰弱、改善認知,並減少憂鬱,而讓國民享受健康的晚年。此間的長照策略,重點也就不在於醫療設備的齊全與否,而在於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金門即具有所需的資源。 首先,金門的人口密度相對於台灣本島來得較低,還有平坦與便利的交通,可以很容易地親近週遭相當優美的自然景觀。此外,全年日照時間長、低密度的建築與平房居多,能夠方便地提供體能運動的空間;其次,金門社會的鄰里關係緊密、社區活動相對地多,不僅有助於社會參與的發展,並改善認知,其實友善的社會關係本身,也就是幸福感的來源。並且,最重要的是金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能整合長照政策與金門的文化觀光,不單單具有直接的經濟效益,還能夠讓其間的人們有更多的活動,接受日照、社會參與。尤有進者,在金門的文化觀光之中,不僅有戰地文化與閩南文化,而前者是曾經許多在金門服役之官士兵的鄉愁,後者也是台灣文化的根基之一,還有僑鄉、陶瓷廠,以至於高梁酒,如能有效地整合長照與文化觀光,除了可以活化在地博物館的經營,甚至還能促成不同世代之間的溝通與對話,從而促成世代之間不同生命的交融,幸福社會也就油然而生。
-
社區小旗艦續航激勵提升服務效能
金門縣政府為配合中央政府開發社區人力資源,營造本縣在地福利化社區政策,由社會處於109年起輔導社區推動小旗艦計畫,除了藉由領航社區母雞帶小雞功能,發揮「大手牽小手」及「共伴精神」,也透過相互學習觀摩及社會資源共享,讓各社區日益成長茁壯,服務效能也持續提升,並逐漸激勵更多社區參與意願。 為厚植社區服務能量並整合社區各項資源,讓社區的服務更到位,同時朝向社區永續發展,為推動社區發展及福利化社區,縣長陳福海念茲在茲,積極要求輔導推動社區發展,成立「社區培力育成中心」陪伴社區往前走,也從扎根社區創意生活、整備社區成就金門各面向著力,希望藉由整合資源及資訊平台的建立,培育社區領導人才,讓公私協力效益在社區發酵,共同承擔公共事務及福利服務的社會責任。福利政策的落實是社區發展工作很重要的一環,小旗艦計畫主要是希望能鼓勵績優的社區透過母雞帶小雞及共同分享互動成長的方式,以互助、互利的精神建立社區網絡,再藉由縣府及公所來促進各社區成長,創造讓大家都幸福的福利化社區,針對社區的共同或個別需求,研擬共同合作推動的方案,並在推動的過程中,彼此相互學習,以滿足社區需求,提升社區能力,達到社區自主自立目標的一種作法。 「福利社區化旗艦型計畫」鼓勵以「聯合社區」的方式提出申請補助計畫,以擴大社區服務的範圍,有效結合各社區的資源,發揮社區協力互助的精神,以提升社區的能力。金門縣社區培力育成中心日前邀請長榮大學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黃肇新主任及潘美純督導,一連二天在社會福利館辦理小旗艦提案工作坊,帶領公所及參與之社區成員,由曾榮獲績優社區獎項的金沙鎮忠孝新村及金寧鄉古寧頭等二個社區發展協會分別擔任領航,帶領金沙鎮沙美、何厝及大洋社區發展協會;金寧鄉榜林、湖南、湖峰、盤山村、西浦頭、后沙嚨口及四埔等社區發展協會,共同推動聯合社區小旗艦計畫。 所提計畫經縣政府社區營造推動小組審核評估符合福利社區化精神,且能建立社區自主、互助合作機制,並定有具體回饋管理規定,使社區間能彼此合作、相互學習,共存共榮的永續發展。從社區需求及自我現況分析找出可以相互協力推動的議題,藉由兩位經驗豐富的講師運用「故事牆」「KJ法」等腦力激盪的討論分享方式,透過分組討論並從實作活動中了解自身社區在代間共融、長者關懷、兒少權利與服務,以及社區安全等特色及分析社區面向的需求,共同擬定出今年度以專業人力訓練、福利服務深化等推動主軸之小旗艦計畫草案。 樂見小旗艦計畫結合社會福利體系與社區發展工作,整合社區內外正式與非正式資源,建立有組織有計畫的福利輸送體系,當社區民眾有福利服務的需求時,以社區組織的力量提供服務的措施,用關懷的心,疼惜咱的厝邊、在地人服務在地人,這就是福利社區化的精神;社區之間藉由推動的過程,培養社區人才,增強社區經營的能力,凸顯社區的特色,凝聚共識、培養默契、互相學習、發掘優點、發揮互助協力與分工合作的精神,建構成一個完整的社區團隊,讓福利社區化發展工作更具備多元性永續經營,而能逐漸減少對政府之依賴,充實社區之能量和自主性。
-
打擊假新聞 強化訊息查證!
金城數位機會學習中心為了讓民眾學會如何辨別訊息真假,讓他們不再輕易上當受騙,將特別開設一場「假新聞知多少」的課程,透過提高資訊分析的敏銳度,協助民眾可以快速過濾假新聞。 據金城數位機會學習中心表示,隨著網路蓬勃發展,利用網路進行詐騙的事件總是防不勝防,手法更是日新月異,且詐騙型態不斷演進,甚至還會搭上熱門時事不斷更新騙人手法。該中心此次開設的課程,除了幫助參加學員加強資安觀念以及媒體識讀能力之外,還會提供LINE@機器人假新聞辨別教學、Facebook粉絲專頁不實訊息查核方式等,希望透過課程讓民眾學習辨別訊息真假能力,同時也能知道如何針對網路消息進行確認及查證,不再因害怕受騙而拒絕接收新資訊。 有假新聞就有真新聞,但新聞的真假要如何判斷?或是基於什麼條件及前提進行判斷?絕不是三言兩語或任一場研習課程就說得清的,但為什麼會有假新聞,卻很容易理解,而且自古皆然;例如在《三國演義》的歷史故事中,便充滿了各種兵不厭詐、爾虞我詐的騙術或詭計,簡直就是一本「假新聞」的小說,所欲所求無非是政治上的目的,將時空換到今時今日,除了政治目的外,商業利益更是促使假新聞大行其道的主因,畢竟「權之所向,利之所趨」,有誘因就會驅使某些人鋌而走險,但對芸芸大眾而言,要在爆炸性、混亂性的資訊流裡區別真假對錯,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正因如此,雖然假新聞已然是熱門議題,但迄今對「假新聞」仍然難以產生一致性的定義,關鍵便在於新聞形式的混淆,且難以有效區隔真假新聞的界限,甚至到底是真中有假,抑或今時為真,實為包藏禍心的「糖衣炸彈」,更是令人捉摸不清。 以前備受矚目的俄烏戰為例,同一起戰況,雙方陣營便可以解析出迥然不同的成因與結論,再藉由各自支持的傳媒進行宣導及傳播,便有了不一樣的效果,這便是所謂的「認知作戰」的樣態之一;利用假訊息、網軍、滲透等手段,試圖操縱廣泛的民意及輿情取向,創造出於己有利的氛圍與條件。有人認為其本質與第二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吞併波蘭的「第五縱隊」手法無異,也有人認為和俄羅斯長期掌握克里米亞當地媒體,迅速大量的散布訊息,藉此操控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最終吞併克里米亞的手段相似。事實上,台灣社會一樣存在著相同的危機與認知;2018年在瑞典哥德堡大學在一項「V-Dem計劃」裡調查全球各國「遭受外國假資訊攻擊」的程度,結果顯示台灣是世界第一。這個結果除了顯示我政府對於網路訊息的過濾與管制十分有限之外,更在提醒我們,提供民眾即時、正確的資訊,保障社會安全及民眾知的權利,已經是政府責無旁貸,且刻不容緩的議題。 至於如何打擊假新聞,當然首重網路平台的自我管理與媒體自律,但我們也理解,其成效勢必有限,因此,還必須制定有效的法律加以反制,最後,才是常設訊息查證機構,以及落實媒體素養教育,意即網路使用者接觸可疑或是有重大影響的訊息時,第一步驟便能主動確認新聞來源和真實性,而不是立即在社群媒體分享,如此可以大大減少假新聞的散布與危害。當然,要達到這樣的結果並不容易,但只要政府、新聞媒體、網路平台、公民團體、民眾都能共同努力,終有「水到渠成」之日!
-
金門之道:政治與經濟觀點
金門被哈佛大學教授宋怡民(2016)喻為「亞洲的西柏林」、「中國的奠邊府」。位處地緣政治之下,未來該如何發展政治(Politics)與經濟(Economic),已成中美貿易戰下不得不設法去面對的議題。佛光大學柳金財教授(2023)一篇〈不能離島又離心?金門民眾的國家認同變遷及影響〉引起社會非常廣泛爭論與探討。內容提到,「金門民眾身分認同是以中華文化為依歸的中國人,但在政治制度上卻認同擁有自由民主政體的中華民國,具有強烈中華民國認同。金門已然形成經濟需要大陸,政治上則向台灣靠攏之依存結構。」應該可以置入「在地化」(Localization)幾項特徵,更進一步地來討論。 金門在「政治上」接受西方民主政治薰陶,奉行《中華民國憲法》,自1992年解除長達36年戰地政務,並於1993年開放首屆民主選舉,開始與距離210公里的台灣公民同樣享有基本權利及義務。近期,更進一步、深入觀察,有別於其他縣市,地方上各聚落間主動編組幫忙宗親抬棺「喪葬」文化或習慣;以及歲時節慶逐漸消除女性不能進宗祠「吃頭」陋習或法規;更重要的是,在金門見不到大都市台北、台中、台南與高雄晚上睡車站街友(或遊民)與乞丐行乞的行為,因為村民間都會相互集體扶助。其他尚有廟慶、祭典……等禮儀,種種的生活習慣體現在「階級與性別的平等」特徵,靠攏左派政治思想。若再從「經濟上」依賴的角度觀察? 以觀光、文化立縣的金門,一份金門縣府調查研究報告(2018)指出,金門觀光旅遊人口台灣團客占7成、3成為距離1.8公里自由行陸客,以「陸客」自由行消費力較高。金門大學(2019)另針對《金門觀光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分析》報告更進一步指出,二者在旅客最低消費支出,台灣旅客最低平均消費為新台幣8,133元、陸客為13,175元。若以2014與2015年來金旅客數為1,309,734人與1,515,130人;陸客最低消費分別為4,868,079,190元與7,448,131,321元;年成長分別為11.88%與16.40%。換句話說,金門在經濟上受對岸牽制與依賴,已成不爭事實,如同柳金財教授(2023)前述所言。 至此,若再從民主(Democracy)與獨裁(Autocratic)對於經濟發展是否為助力觀今?將發現,中國大陸集權式領導有助經濟快速增長,卻無法持久,因為少了「創造性破壞」(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的元素,這是戴倫.艾塞莫魯(Daron Acemoglu)與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binson)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窮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帶給世人的啟示。弔詭的是近年來西方民主國家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逆襲之下經濟不但未呈現增長,卻表現出疲軟與無力,特別是美國與歐洲諸國,在此不論其源由。若將金門鑲嵌在政治、經濟心理與內外交雜環境、爾虞我詐之地緣政治之中,金門這座151平方公里大的彈丸小島早已無法逃脫美、中、台掣肘,未來該朝哪一方向發展?一國兩制?維持現狀?去軍事化?和平經濟實驗區?醫療特區?考驗兩岸領導人如何化戾氣為祥和的政治手腕與智慧。
-
少年泳將跨海奪標為兩岸交流開啟新頁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3年期間,不但金廈小兩岸往來中斷,連地區各國中小幼兒園也曾暫停赴台校外教學活動,如今隨著疫情進入尾聲與「小三通」復航,地區學子才再跨出兩岸交流的腳步。 日前,由金門縣府教育處領軍,金門體育會游泳運動委員會組隊,金門縣立體育場提供訓練場地及經費支援的金門縣游泳選手,在本月一日至二日跨海到廈門參加「第六屆兩岸三地少年兒童游泳聯誼賽」,獲得1銀1銅及多項前8名的佳績。 四面環海的金門,早年海岸高度軍事管制,軍民嚴禁出入,連民眾下海作業都要在蚵管哨出示「蚵民證」,上岸後還需翻撿簍筐,嚴防夾帶違禁物品。因此,老一輩的鄉親能泳、善泳者屈指可數,直到陳水在、李炷烽和李沃士縣長接力建置各地游泳池,陳福海和楊鎮浯縣長進一步完善設施後,地區游泳風氣漸開,也出現不少年輕好手。 隨著2003搶灘料羅灣、2009泳渡金廈海上長泳活動的陸續開辦,每年吸引兩岸三地泳士共襄盛舉,蔚為地方體育年度大事,其中地區團隊和個人熱情參與,不負海島子民的表現讓人矚目。 金廈小兩岸一衣帶水,學生交流其來有自,以七大傳統聚落之一的珠山為例,地方文獻即記載當年珠山學校的師生13人曾於1928年搭船赴廈門及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譽的鼓浪嶼遠足,在日光巖、毓德中學、觀海別墅、廈門大學附設模範小學、南普陀寺和集美、同文書院等地留下旅遊屐痕,前後長達6天之久。集美地區的童子軍10餘人也曾於1937年組成「金門遠足隊」跨海活動,夜間在目前的金城車站一帶舉辦營火會,讓當年鄉親感到好奇,百年歷史紀錄均可稽考。 此次,兩岸三地少年兒童游泳聯誼賽,是歷年來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共有48個參賽單位逾1500名少年兒童游泳選手競技。金門選手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表現可圈可點,地區學校長期推動游泳教學,也透過參加正式比賽,取得很好的驗證,成果有目共睹。 擔任領隊的金門體育會副理事長暨游泳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許換生,曾任縣府教育局課長和縣立體育場長,任內規畫兩岸三地多項大型活動獲得好評,有長期兩岸交流的豐富經驗和人脈,此次領軍再赴對岸拿下佳績,讓疫後兩岸交流有一個很好的開端,未來也相當受到期待。 金廈小兩岸近在咫尺,客船往來十分便捷,優越地理區位條件遠非台灣本島可以比擬,有利於透過交流相互觀摩學習,以及增進彼此的認識和理解,不斷加強交流確有必要。 縣府未來規畫相關的活動,可多參考以往成功個案的模式外,主辦單位也應多多諮詢各方意見,酌採識途老馬的經驗之談,一來避免閉門造車,出現掛一漏萬的可能缺失,二來可收省時省力、事半功倍之效,讓活動過程和成果更臻完善。
-
升等晉級是榮耀,貴在不辱使命
報載:縣長陳福海上任伊始,念茲在茲,秉持一貫「金門第一、鄉親優先」施政理念,為期不負鄉親付託,兼顧施政團隊推動政策政令實際需求,先後依循「人有定位,事有定規」程序,核定各級領導階層主官主管人事調整作業,並已分別完成宣誓佈達,各就各位,依法行政,積極展開為民服務工作。 眾所週知,庶政廣泛,龐什繁複,隨著時代進步,環境改變,民意需求直線上昇,有增無減,非僅不許施政有假期,有空窗,爾俸爾祿,更不容許公僕尸位素餐,懈怠失職。緣此,藉由人事陞遷調補,要求公僕敬業樂群,奉行功令,勞怨不辭,即是基本功。 根據媒體報導,此次榮獲升等晉級之公僕同仁,多屬就地選拔擇優而用,也有少數專業自外延攬,一般學經歷俱全,且經國考與在職淬鍊者,粥少僧多,概以「適才適所」為原則,能得脫穎而出,得來不易,可喜可賀。換言之,升級晉等是榮譽,貴在不辱使命,齊以工作立威,用政績置信,經得起民意檢驗,最有核心價值。 再者,此次新人新政佈達過程,弗論是首僕親自到場,抑或授命代理人主持,有祝賀、有期許、有惕勵,循循善誘,一致希望大家奉獻所能,毋虧職守,愛吾鄉邦,為社會與鄉眾謀求最大福祉,而也見到加官晉祿諸君,都在佈達典禮致詞許願,莫不信誓旦旦,將在既有基礎上全力以赴,毋怠毋忽,如有違背誓言,願受法律最嚴厲之處分,但願心無二用,說到做到。 再說:庶政屬於「政治」範疇,泛指眾人之事也。既是眾事,服務至上,凡吾公僕都應以身作則,帶頭示範,有幸身居領導幹部者,更要臨淵履薄,劍及履及,莫等待、莫依賴,奮發圖強,付諸行動。際此競爭劇烈年代,官民平等,尊卑則無二致,面對「防疫解封、病毒未除」與「通貨膨脹、經濟衰退」兩者交相逼煎熬,芸芸眾生,不知何時否極泰來,因而胥賴大家同心同德,努力再努力,行正走穩,向前邁進,別無選擇。 縣長陳福海重登執政寶座,此期間不辭案牘勞形,頻頻走出室外,巡迴各機關學校、鄉鎮村里民間,探求民瘼民隱,聽取諫言,或則拜會中央主管部會,下情上達,陳請中央伸出援手,助吾金門。此外,奔走兩岸,化異求同,促請早日恢復小三通常態,加強交流,帶動地方經濟繁榮進步,互惠互利。縣長陳福海表示,茲此關鍵時刻,大家務必團結一致,突破艱難困阻,他將挑起擔子,竭心盡力,偕同施政團隊公僕協力為鄉眾分勞分憂,面對問題,解決難題,畢竟路不走不到,事不做不成,他熱切期盼各級領導幹部,發揮高度責任心、榮譽感,拿出看家本領,端出有溫度、深度與廣度服務政績,提高行政效率,予民有感,讓人看到金門,愛上金門,共同為金門未來願景打拚。 古有明訓:飲水思源,知恩報本,吃人一升,還人一斗,爰特藉此與新人新政諸君相勉相許,把握機會,回饋鄉眾,萬勿恃寵而驕,我行我素,得過且過,一寸光陰一寸金,時時刻刻,戰戰兢兢,實踐諾言與理想抱負,重中之重,要中之要,長江後浪推前浪,不進則退,官場如競場,不贏則輸,上下一心,愛拚才會贏,加油!
-
國家語言應兼容並蓄
國家語言政策近來持續引起關注,包括國家語言書面用語優先使用名稱、雙語政策亂象與爭議、中小學課程綱要是否相應調整等議題,各界觀點與看法不盡相同,此一攸關國家發展與人民認同的政策,顯然需要更多的公共對話。 日前,縣籍立委陳玉珍針對國家語言政策質詢文化部長史哲,陳委員以流利的金門話對史部長提出質詢,詢答之間,文化部長隱約知道陳委員是以金門話質詢,卻完全聽不懂質詢內容,直到陳委員再以中文說明,並對金門話被排除在國家語言書面用語,甚至連28種「口語名稱」都未列入之情形表達嚴正抗議,史部長這才允諾要進行政策檢討,並研議將金門話納入國家語言的可行性。 檢視此一重大政策,作為國家語言政策主責部會,文化部在政策定案前未能將金門話納入國家語言,備受質疑後,迄今又未能積極面對地區輿論,實應以更為積極的作為面對政策疏失,並盡快調整政策。我們以為,金門話應納入國家語言,至少有以下理由: 其一,符合國家語言政策精神:我國語言政策之最高母法為《國家語言發展法》,明定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均為國家語言,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且對於面臨傳承危機之國家語言,政府應優先推動其傳承、復振及發展等特別保障措施如下: 建置普查機制及資料庫系統、健全教學資源及研究發展、強化公共服務資源及營造友善使用環境、推廣大眾傳播事業及各種形式通訊傳播服務、其他促進面臨傳承危機之國家語言發展事項。 依此立法精神,國家語言政策自應廣納各族群自然語言,台語、臺語、臺灣話、河洛話、福佬話、學佬話、閩南語、臺灣閩南語、臺灣台語等自然語言中,如能增列作為閩南語一支的金門語,更能符合國家語言政策保留、復振、傳承瀕危語言的初衷。 其二,彰顯台澎金馬共同體:中央主責機關文化部強調,國家語言政策會充分考量「族群和諧」、「尊重各族群語言使用習慣」、「合理的調整語言使用稱謂」等因素,檢視目前公布的面臨傳承危機國家語言之「優先書面建議用語」,馬祖地區居民自然語言有高達7種的「口語名稱」,包括:福州話、閩東語、閩北話、馬祖語、馬祖福州話、榕語、平語等,確實展現出對馬祖人語言文化的尊重與包容。 相較之下,金門人的母語金門話卻未被列入,在高達28種「口語名稱」中,竟然遍尋不著金門話,是否過於厚此薄彼?是否有違揭櫫的「族群和諧」、「尊重各族群語言使用習慣」等基本精神?文化部等權責機關應嚴肅面對。 語言政策不僅涉及國家發展,也影響人民情感與國民團結,檢視現階段整體國家語言政策,無論從法制面、政策研議過程、乃至於權責機關實際作為,確實多所疏失,亟待進行調整。企盼相關權責部門能盡快啟動檢討,增補不足、以臻公平。再次強調,金門是國家共同體不可或缺的組成,金門話必須納入國家語言,方能彰顯國家語言政策兼容並蓄之精神。
-
創造環境價值 涵養永續發展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常以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精神追求企業社會責任及永續發展,注重「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三大核心信念,而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建構在利益相對平衡的機制上,亦即所謂的均衡發展。金門要建設成為永續經營之觀光島,也應以此為鑑。近年來,金門對觀光產業升級轉型的需求愈來愈急迫,也開始關注競爭力、永續發展、生生不息等議題,更需要一套值得遵循的系統思維,幫助我們放下包袱、改變想法與習慣,共同為金門找到轉型突破的關鍵。面對不同的挑戰,政府已不能僅用「管理」作為施政的方式,要以為社會和環境創造價值為基本信念,追求永續經營。 由於環境價值是由許多人所共創,政府必須考量所有關係人的利益平衡,更要隨個人成長、大環境變動不斷做調整,如此才能確保團隊力量的發揮,並持續合作。金門由於一直受到戰地之束縛,土地環境管制法令太多,戰爭時期,受軍事佔有、徵收而糾葛不清,造成許多土地無法規劃與利用,使得土地環境閒置及荒廢的比例甚高;和平時期,雖然實施還地於民,但是因為戰爭逃難所造成的產權不清,也造成了家族之間的糾紛。因此,為了創造金門整體環境之價值,應重新規劃使用分區藍圖,讓公有地及私有地均能有充分使用之價值。 為營造美好家園,政府與地方必須建構和樂融洽氛圍,同心協力做好溝通。為了響應SDGs(永續發展目標),金門應開始進行碳盤查機制,雖然短期間要接受全面的碳盤查是有難度,但可先從校園做起,且在盤查過程中,可以協助宣傳環保減碳的方法,帶動整體環境品質的提升,這就是碳盤查的精髓! 積極響應淨零碳排政策,推行各式各樣的演講與課程,將其視為提昇金門環境價值的最好方法。其次,在環境保護方面,應發起全面推動再生能源,為環境永續做更多的努力,畢竟這是金門創造環境價值的特色與強項。 呼籲全民重視地球、社會、組織的永續發展,在創造價值的同時兼顧利益的相對平衡,如雨水管理、基地保水、城市防洪、環境綠美化及社區生活環境之改造等,均能符合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希望都能以邁向永續之路為目標,率先啟動碳盤查機制,從萌芽到茁壯的綠建築,靜靜走入以生態共存、節能減廢為概念。在氣候變遷議題成為地球永續的示範點,試圖在經營與自然之間,找到平衡。從「永續經營」開始與大自然共融共好,更是提昇金門環境價值之最好方法。 金門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島嶼,目前除了有國家公園加持外,尚有許多可提昇環境價值的不同地景與文化,如東、西半島之花崗片麻岩風化後的海岸地景、中間地帶古代九龍江之沉積層形成、金門層的緣起及烈嶼玄武岩、貓公石、磷灰岩及花崗岩特殊地景與各地文化故事等之結合,不但可以從社區開始,而且可以從全縣各項資源的整合共同創造永續發展的觀光資源,同時結合低碳與零碳議題,運用節能綠色載具與在地人文,連結成一個真正能夠傳承與推行永續發展的ESG企業政策方針,創造環境教育價值,發展永續觀光環境,讓金門全民受益,將是今後永續經營之最大動力。
-
襄論活化新湖漁業文化館
他山之石;超過百年歷史的高雄鼓山魚市場,曾經是高雄的經貿指標,如今卻只剩停車場功能,經多次協調,終獲農委會「農業再生基金」補助,協助市府推動魚市場活化改造。首先綠美化整理,打造新型態魚市場,注入觀光及漁業發展價值。除保留原有結構風貌外,局部採用透光材料作建築外衣,營造室內空間明亮,及新舊美感結合,主要在於展現全新風貌,兼具休閒觀光、漁業產品推廣、展售功能,再造魚市場新風華,以迎向今日知性觀光的需求,諸如咱金門新湖漁港漁業文化館之活化計畫一樣,均具有其前瞻及時代性,頗具論述。 坐落於新湖漁港區的漁業文化館,經活化後已於去年底開館啟用,縣府進而針對未來願景,擬具短、中、長期計畫,希望進一步活化館區功能。此項活化計畫,縣府除了規畫未來將朝OT方向發展,也擬具各時程計畫,包括打造親海生活場域、塑造在地品牌遊程,及招募民間機構營運等,藉以活化文化館功能,期引領更多訪賓,認識金門這塊曾是烽火島嶼的另項風情,及豐富多元的生態。 據此,金門縣政府建設處特地指出,短、中、長程計畫,短程擬將新湖漁港(含金門漁業文化館)內空間、設施活化,打造親海生活場域,除了111年底漁業文化館開館啟用,相關設施活化也預定在今年完成;中程計畫,則置重點於塑造在地品牌,規畫金門海島學校,並建置遊程、課程吸引遊客持續造訪金門,體驗生態旅遊;至於長程計畫,將參照公共建設,評估辦理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可行性,進而招募民間機構營運。 建設處進一步表示,隨著漁業文化館的活化啟用,象徵金門地區對於漁業教育傳承,與閒置資產活化再利用等,都已跨出重要的一步。而藉著後續全面性努力與提升,縣府也樂於提供更多資源,讓有心的人來做更多的事,以迎接知性時代的來臨。 好一個知性時代的來臨,此種富於知性及教育性等元素,諸如旅遊、觀光及活化建築諸議題,指的是城市中,會以富於知性、悟性等元素,例如賞鳥、考察地質、欣賞古蹟、建築、風土人情等吸引在地及觀光客,尤其是吸引年輕一輩的參與。而隨著環境保護意識,及專業領域知識的普及,此項議題早已成為現代城市的顯學。 就此角度言,活化新湖漁港區的漁業文化館計畫,不正是朝此方向進行嗎?正如106年「前瞻計畫-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金門縣新湖及復國墩漁港水環境改善景觀工程」所示,除了進行金門漁業文化館之建物修繕外,該館側有一以「鱟」彩繪裝飾建築的牆面,也納入該館建物週邊景觀後續規畫,並希望藉著相關活化計畫,吸引和招募更多民間機構、地區青年進駐營運。誠如建設處所言,隨著漁業文化館的活化啟用,象徵金門地區對於漁業教育傳承,及閒置資產活化的再利用,讓有心的人來做更多的事。盱衡世局,我們堅信,建設處這項計畫,不但可行,且具前瞻性,允應襄贊!
-
維持制度化交流 推進台海和平發展!
報載,大陸中國東方航空MU505班機,4月29日傍晚從上海飛往香港途中,沒有走平時例行的M503航線,而是一度飛越金門上空,引發關注是否為對岸的灰色地帶手法,意圖擠壓我國治權。不過民航局表示,航班疑似是為了躲避危險天氣區域轉向內陸偏航,但高度並沒有進入金門終端管制區域內。 據了解,此一事件之所以引起關注,還在於此舉就像大陸軍機艦活動,刻意打破海峽中線默契一樣,在雙方主權範圍的角力中,對岸又往前逼了一步。縱然實務上,越界的是民航機,且從巡航高度通過,純就飛航安全與軍事威脅上,不至於對我方造成直接危安與傷害,但仍然有陸方是否藉此操弄灰色地帶衝突的疑慮。 克勞賽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有句名言叫「戰爭之霧」,說的是在「戰爭之霧」籠罩的戰場,所有戰鬥手段都會包裝在「摩擦」行為裡,最終的戰爭之火是由燥亂、勞頓、偶發、危險等不確定因素所引燃。所謂的「灰色地帶衝突」指的是在不發動戰爭的原則下,運用對於國家經濟、政治結構、軍事防衛的衝突手段,獲取來自於敵對方的利益,亦如坎南(George Kennan)的名言,「不造成戰爭卻能達成國家目標的一切手段」。這樣的情境運用在現在國際權力的競逐中,更像是一場「和平之霧」,意即戰爭的惡意被包裹在和平時期的「摩擦」裡;「摩擦」可以是恫嚇、衝突或任何型態的間接打擊。正因其手段的多元、隱匿,兼具線性滲透力,既有合法藉口,又能針對弱點,實施精確打擊,因此更大程度的考驗著目標國的實力與智慧;具體運用在實務上,便是「灰色地帶衝突」。灰色地帶衝突最主要的特徵便是行動低於啟動軍事反擊機制的合法或正當性門檻,以及行動是隨時間以線性展開而非全面性或一步到位,也就是所謂的「切香腸戰術」。說明至此,並與之驗證當前的台海情勢,應該許多人都會感到「心有戚戚焉」。 誠然,一次民航機因天候因素直接飛越我金門的金沙、金湖鎮上空,且明顯沒有侵犯到我「安全走廊」的行為,著實可以認定為一起基於民航飛安前提下的偶發事件,之所以會被放大關注,自然也是因為兩岸關係已降至冰點,共機頻頻飛越海峽中線,對岸無人機更曾飛抵金門,如今「航拍機」繞台飛行的灰色地帶手法更是層出不窮,人民自然會感到不安與憂心,但,孰令致之?如果兩岸官方仍舊執意維持「已讀不回」、「不溝通、不接觸」的交流策略,危機或便可能在灰色地帶衝突的操作下,一觸即發。 我們始終相信,在任何情境下,兩岸都應該維持制度化的協商。外交的目的是建立能夠滿足彼此需求的關係,並極大化的避免不理性的衝突、戰爭為前提,中斷交流與放任「惡意螺旋」無限擴張,絕對不利於兩岸間的和平發展;因此,不論如何,維持台海間制度化的溝通交流仍是當前亟需跨越的門檻。此前,兩岸之間的官方溝通主要透過半官方組織的「兩會」(海基會、海協會)進行協商,在雙方不觸及主權爭議的前提下,也算是確立了制度化的溝通及互動模式,捨此不就,卻熱衷於公開放話,實屬不智。 總之,兩岸無小事,任何小事都可能發展成大事;為了避免衝突加劇,台海間唯有維持制度化的交流機制,彈性應對、積極作為,才能有效掌握正面良性互動的發展機遇,推進兩岸民生與和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