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金門大橋通車 烈嶼低碳輕旅正夯
本報載,隨著111年10月30日金門大橋通車,大、小金門靠船舶交通的生活模式,一夕改變,兩島合為一體,任何時間旅遊烈嶼,說走就走,不再受限。而烈嶼雖處於相對封閉的特殊環境,無論戰地史蹟、自然地質、野鳥生態景觀卻相當豐富,並且保有傳統閩南建築、僑鄉文化,以及純樸民情,小而美的景點,更適合文青低碳之旅,值得細細品味。 金門大橋通車,金門鄉親倍感振奮,不獨是企盼了數十載、通連大小金兩地的跨海大橋將金門連成了一體,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小金門的建設及發展,可望擁有嶄新的方向及魅力。小金門「烈嶼」有「離島中的離島」之稱,四面環海,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觀光資源,堪稱秘境中的秘境,然而,對於面積僅約14平方公里的烈嶼鄉而言,正確的發展策略及基礎建設才更值得關心與重視。相對於金門本島,一直以來,縣府對於烈嶼都有著「低碳」、「輕旅」的規劃及建設方向;遊客搭乘電瓶車、騎電動機車或自行車,吹著海風,毫無壓力的輕鬆慢遊於鄉間林道,親近網美景點,品味美食,感受烈嶼的純樸動人,體驗對環境友善無負擔的旅遊樂趣。這樣的擘劃及願景,不但保留了烈嶼的純樸之美,更大程度的體現了對於環境的兼融與友善,無疑的,是極為動人且具有吸引力。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一定還有值得加強、妥善因應,以及完備的配套措施,適值大橋通車伊始,謹作局部性探討,期以做得更好、走得更遠。以下犖犖大端兩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低碳輕旅。烈嶼推廣電動機車的低碳旅遊已行之有年,九宮碼頭一側更發展出相應的電動機車租賃及共乘導覽產業;然而,大橋通車後,相應的服務機能卻未同步拓展至大橋彼端。究其原由,或因交通船的服務機能仍在,或因這類的服務行為不適合以轎車、遊覽車為主的旅遊樣態,甚而大抵完備的小金端轉運區也未完全發揮作用。當然,就市場機制而論,強制遊客轉乘低碳運具有其難點,但要突出低碳運具的服務優勢卻不會太難;因為遊客更在意的是豐富貼心的遊程服務,以及低碳運具能否恰如其分的體現小金輕旅的服務優勢。 其二,景區魅力。有道是:「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烈嶼地區有許多豐富且極具魅力的觀光景區,並持續著穩健的服務與運作;但對初履斯地的遊客而言,與其各個發光,不如匯聚成一顆閃亮的珍珠更具有魅力;要串連彼此,便需要有序的建設與系列性活動的加持。老兵劇場、地雷體驗館、模擬射擊體驗等互動性活動及場域,可以鏈結成閃亮的軍事主題遊程,同樣地,烈嶼麒麟山森林公園、雙口海濱公園、春季限定「綠石槽」、青岐南山頭柱狀玄武岩、上林海灘遠眺等,也可以構成整個自然生態導覽主題,並充分體現烈嶼景區獨一無二的魅力。 總之,串起大、小金門觀光旅遊景點的金門大橋,本身就是熱門旅遊話題與景點,在不同的天候條件下,從兩端不同角度眺望或取景拍照,更是千姿百態、氣象萬千,再搭配烈嶼豐富多樣的傳統美食、國境之西景點的無窮魅力,自然可以讓遊客嘆為觀止、流連忘返,並留下深刻的旅遊回憶!
-
海洋環保 永續發展
本縣「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工作小組第二次會議中由各單位說明111年度清理作業及海廢保麗龍處理成果,近年來中央和縣政府都很重視建立海域優質友善的休憩環境,而隨著金門大橋通車,往烈嶼海邊賞景遊憩的人潮愈來愈多,相關單位務必落實景點垃圾桶管理,勿複製大陸海漂垃圾問題,讓在地美麗的海灘成為觀光的亮點。 行政院109年核定「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訂定「清理乾淨、友善海洋」「源頭減量、根本做起」「去化回收、循環利用」「資訊透明、擴大參與」及「海洋教育、自我管理」等五大政策。金門縣遵照目標也成立「金門縣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工作小組,推動向海致敬計畫,機關協力合作,共同維護海岸地區環境整潔。目前各單位合作及配合工作良好,也讓全縣海岸線環境維持一定清潔度。 金門縣環境保護考核績效,連續兩年榮獲中央「永續發展考核」特優,努力的成效獲得中央考評肯定,特別是近年來有關海廢處理的負擔雖然逐年增加,但隨著清理制度的建立和明確的責任分工,海岸清理執行成果斐然,包括資源回收重量100.9噸、非資源回收重量360.9噸、漂流木重量0.6噸,清理垃圾總重量462.4噸,動員人員2.5萬人次,總清理長度達2426.9公里。另外海廢保麗龍處理成果,從2013至2022年10月份統計,海漂保麗龍進場量共近300噸,透過熱熔、減容貨櫃及冷壓減容等方式共處理95噸,其餘200多噸尚未處理。金管處也定期派員巡查園區清理情形,並結合社區團體舉辦淨灘活動,加強維護海岸清潔環境。 隨著工業及經濟發展的急遽擴張,人類生活型態朝著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方式進行,而其社經活動亦逐漸超出環境負荷,導致資源銳減、環境污染,進而危及下一個世代的生存。因此「永續發展」概念就在於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能不損及後代子孫的需求與發展。為兼顧環境保護、社會進步、經濟成長,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DGs) ,由五大面向組成,並以五個「P」分別為人(People)、繁榮(Prosperity)、地球(Planet)、和平(Peace)、夥伴關係(Partnership),期望於地球可負擔的環境乘載力下,建構出滿足社會需求的經濟模式。 近年來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大量垃圾流向海洋,而海洋污染物不僅破壞海洋環境及生物資源,甚至對人體健康也帶來極大威脅。四面環海的金門,居民的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為解決海洋污染問題,金門也做了許多努力。為了讓海洋廢棄物能夠再次發揮價值,縣府積極與民間企業合作導入海洋廢棄物處理設施,於2020年與光寶科技合作引進海廢保麗龍減容貨櫃,將保麗龍再製成鍵盤與滑鼠;2021年再與台化公司合作,將海廢尼龍漁網以化學法作成環保機能服飾,逐步建立循環經濟模式。 走過戰火後的金門,長期處於動盪不安的情況下,對於穩定的環境更是渴望。在全球永續發展的浪潮下,金門呼應國際建構低碳社會的普世價值,近年來做了許多努力,從人才培育、土地安居、醫療衛生、社福照護、觀光發展、產業勞動、環境生態、交通建設,無一不是朝向永續發展前行。在兼顧地方特色、縣政發展及節能減碳前提下,以「幸福希望島嶼」做為永續發展願景,同時擘劃閩南文化、樂活休閒、健康友善、永續生態、產業創新等五大目標,打造金門成為國際知名的低碳永續島嶼。
-
老有所用 樂在服務
面對全球高齡人口不斷增加的趨勢,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於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的核心價值,建議高齡者擔任志工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及公民事務很好的選擇。高齡志工多數已從職場退休或為資深家管,有較充裕的時間投入服務,且擁有較高的服務穩定性,已成為各志願服務運用單位的重要人力。 我國預估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人比例將達20%以上,辦理長輩照顧及老人福利領域刻不容緩,因應高齡社會,衛生福利部已將活化高齡志工,創造高齡友善社會納入衛生福利部政策白皮書,將請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共同推動高齡志工方案,提升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以創造高齡友善環境,增進健康與生活滿意度,共創祥和互助的理想社會。縣府向來也與相關單位結合縣內各社區發展協會、老人福利團體、關懷據點等單位共同努力,持續推動及鼓勵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以善用其專業與經驗,讓長者充分成為社會公益最重要的人力資源之一。 鼓勵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除可減緩退休後的震盪與衝擊,亦可讓高齡者在退休後,經由社會參與獲得生活上的充實與滿足,進而使高齡者具備積極、有效的自主管理能力,降低老而無用的負面印象,進而有效促進成功老化、活躍老化。此外,鼓勵高齡者依個人體能、興趣及需求,投入志願服務行列,既可增強高齡者的自信心與價值感,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適才適所」的目的,且可彌補公私單位推動公共事務人力不足的困境。 有不少長者退休後,把志工當作人生的志業,活出生命的光與熱,也引發更多的銀髮族為社會貢獻心力。再加上近年來,本縣社區志工隊在協助社會福利措施如關懷據點、長照巷弄站、家暴防治、環保樂齡等政策推動成效,可謂有目共睹;縣府亦鼓勵社區成立志工隊,讓長者能就近參與並讓社區能永續營運,同時擴大推廣銀髮族在地社會參與,期銀髮族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延緩老化外,亦提升自我肯定及價值,落實「活化高齡志工,創造高齡友善社會」的願景。 其實「老」並不可怕,因為我們人人都會老;大家也常說:「年齡不是問題」,許多高齡者透過擔任志工,發揮專業才能及生命經驗積極參與並貢獻社會,有效促進高齡者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同時增進公共利益事務,實是國家社會莫大的福祉。透過提倡老有所能的正向鼓勵外,更可以充分活絡社區人力資源,提供妥善的服務,讓所有居民感受在地關懷與溫暖,達到福利服務社區化,社區服務福利化的長青志願服務模式,及「在地老化,就地安養」的功能,為本縣在地的社區挹注更多活力,打造一個老人宜居,高齡樂活的島嶼。
-
選舉一時、金門永久
這次「九合一」選舉,熱鬧滾滾,盛況空前,自始至終,競爭激烈,宛如總統大選,有過而無不及,特別是台灣縣市熱區,各黨各派,莫不傾盡洪荒之力,全面動員輔選,尤以藍、綠、白三黨,都有輸不起之壓力,領導階層傾巢而出力挺該黨候選同志,對準競手快打猛攻,高潮迭起,熱到爆錶,如今激情落幕,輸贏底定,藍營勝利,綠則挫敗,政治版圖挪移,證諸人民最大,人民才是主人,沒有人民,則無政府,但願勝者不驕,敗者不餒,大家放下一切,唯公無私,團結一起為國為民向前行。 無可否認,舉凡選舉,有競有爭,有輸有贏,自然而然,不足為奇,所憾這次選舉,熱到過度,衝到過頭,所有候選人只為一定要贏私心作祟,乃至其競選團隊,或死忠之支持者,有樣學樣,極盡巧思,用盡心計,奧步百出,藉以引起選民注視,爭取選民認同,正因如此,不惟原有社會善良風氣走樣,竟連「選賢與能」選舉制度,也因選舉風氣變調失焦,頹風助長,日甚一日,年復一年,繪聲繪影,不絕於耳,竟見選「錢」與「銀」取代「選賢與能」,影響所及,法治、民主、自由核心價值面臨極大挑戰。 再以此次選舉過程亂象為例,可謂千奇百怪,讓人眼花撩亂,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誰想到「賄選」之方式,亦在與日俱進,不斷翻新,除了積習未改,頃又出現新花樣、新奧步,就在此次選舉過程中,檢、警、調等執法機關,查到候選人以塑膠管置入千元鈔票賄選,也首次查獲假陪選及不法套票案例。此外,藍、綠、白候選人互掀互告此起彼落,大傷和氣,說穿了,功利抬頭、是非顛倒,而最令人憂心者莫過於因選舉帶來社會動盪,人心不安,國力耗損,少數候選人立意不在為國為民服務,而是別有他圖,別具用心,選前一張嘴,選後我行我素,為所欲為,選前買票,選後必貪。緣此,廣大社會有識之士,一致殷盼政府面對時弊,痛下決心,付諸行動,對症下藥,導偏於正,期以發揮懲前毖後之功,安定社會人心,繁榮整體經濟,促使國泰民安,民生樂利。 根據媒體報導,檢、警、調與政風機構通力合作,全面動員積極展開反賄選案件偵查究辦行動,成果豐碩。其中金門地區累計查獲涉賄有證、違反選罷法等不法案件多起,並經法院裁准收押禁見七人、責令交保候傳十一人,還有正在繼續清查偵辦情資線索,顯示選風敗壞其來有自,短期間難以根絕滌除,亟須政府落實依法行政、依規辦事,來次全面清查檢討,倘若現行法制猶有不逮之處,則應迅作修正補強,畢竟「選賢與能」攸關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社會安定。 前縣長陳福海成功復位,創下金門民選縣長首例。鄉眾再次予以重寄,責任加身,仔肩非輕,相信他會珍惜既有,一本初心,正心正念,海納百川,即知即行,能知能行,知行合一,信守政見諾言,說到做到,苦幹實幹,努力打拼,再創佳績。
-
已無選舉因素,小三通難道還不復航嗎?
備受矚目的2022地方選舉已經結束,此刻離農曆春節僅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選前廣為地區民意關注的重啟小三通議題,此刻或許更能理性地再做深入討論。 毫無疑問,小三通的復航是個極為複雜的課題,涉及諸多變數,從是否復航成為選舉攻防重點,可見一斑。吾人以為,無論選舉考量的傳聞是否為真,可以確定在選舉已然結束之際,更應回歸政策面理性對話,並朝農曆春節前復航的目標前進,方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有的態度。 儘管選戰攻防期間有不同主張與說法,但小三通的復航當然百分之百屬於中央政府權限,這也是縣府與縣籍立委之所以不斷要求中央政府必須負起全責的關鍵,所稱地方政府可以單獨行事,離實際狀況相距何止千里?現在排除選舉因素的干擾,應該更能清楚看清本案的政策全貌。 不過,也必須再次強調,小三通復航一事,雖非地方政府權限所能定奪,但金門馬祖兩地之民意卻十分清楚,無論縣府、兩地立委、乃至於主流輿論均一致要求儘早恢復小三通,日前,地區曾發起「小三通復航」連署,共有8245名鄉親響應支持,凸顯民意之所趨,再次期待中央政府從善如流,回應離島民意,嘉惠離島民眾。 誠如本報社論多次指出的,小三通於金馬離島至關重要,攸關離島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新冠疫情肆虐近3年來,業已對離島民生經濟與人民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小三通是金馬地區民生經濟、人員往來的重要管道,國門解封即將屆滿2個月,包括開放非免簽證國家入境、取消旅行社出團禁令等措施,也都獲得輿論正向回應,卻獨獨排除金馬與對岸的小三通,這樣的差別待遇,無異將金馬居民當成次等國民,著實讓人難以理解,也斷然無法接受。 近日,疫情持續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宣布自12月1日起解除戶外口罩令解封,並將自12月10日零時(航班表定抵臺時間)起,取消入境人數限制,指揮中心並明確指出,疫情正朝穩定可控方向發展,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足以應對耶誕假期、農曆春節的入出境需求,因而續鬆綁出入境管制措施,顯見管制措施確實隨著疫情趨緩而進一步放寬。也正因為如此,更讓金馬民眾難以接受,何以國境管制日益開放,國人生活逐步回歸正常,卻獨獨排除金馬與對岸的小三通?難道離島居民真當是二等國民嗎? 或云,就算我方中央政府同意,也總需要對岸點頭吧,誠哉斯言,如今地方已然展現高度共識,接下來必須做出相對回應並展現積極作為的,不正是中央政府?遑論,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此前已宣稱,「恢復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地區的直接往來,大陸沒有任何障礙,相信兩岸相關業者也沒有任何障礙」。重啟小三通的球目前在誰手上,難道還不清楚?如果中央政府關心「白紙運動」下我國學生在對岸的處境,難道不能以更多的同理之心換位替離島民眾思考? 就像楊鎮浯縣長指出的,口罩解禁了,國門也開放了,「金門、馬祖不應該是『被犧牲』的代名詞」,選舉已然結束,可以還給金門人以及全體盼望小三通復航的國人,一個公道了吧! 選舉因素已然排除,此刻,還不努力復航小三通,更待何日呢?
-
營造金門成為全球藍色使命的希望點
「藍色使命」是由傳奇探險家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於2009年所推動,目的是透過「希望點」的建立,讓全球受保護的海洋面積由目前的8%提高至30%,亦即若有地方尚未有海洋保護措施,只要向藍色使命委員會申請,由當地居民、環境組織和政府共同制定海洋保護計畫,經批准為海洋保育希望點,即可為海洋生物建立安全棲所,讓海洋能永續發展,生生不息。 這項推動計劃是由下而上的方式進行,無論個人、地方政府或社區組織皆可在「藍色使命」網站提出申請,並由團隊評估,再提交海洋科學家及政策專家組成的「希望點」理事會根據當地社區及保育組織之支持程度,選出能在科學及政策層面之社區人士或地方組織代表擔任大使,推動研究計畫,舉辦宣導活動,邀請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參與行動,讓大家意識到當前海洋亟待解決的問題,並由下而上推動及建立海洋保育任務,這也是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9年提出的地質公園推動計畫後的另一項「保護地球,恆動不息」的行動,從世界各地整合保護地球的成果,以緩和氣候變遷所造成地球海洋的傷害,並讓人類永續生存於地球上。 我國教育部也於2017年提出海洋教育白皮書,將「海洋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海洋的內涵」如海洋生物、海洋生態、海洋資源等社會海洋(如海洋開發、海洋科技、海洋保育等)與人文海洋(如海洋歷史、海洋文化、海洋文學、海洋藝術)等問題透過「藍色使命」的推動目標,落實海洋保育工作。因此,金門也不落人後,積極配合中央政策,推動海洋教育,並於2021年成立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透過多元學習管道,讓學生走入真實世界,培養「知海、愛海、護海」的情操,同時配合縣政府積極輔導金門利用特殊的地質景點成立地質公園,使金門成為「向山致敬」與「向海致敬」保護地球的希望島嶼。 金門四面環海,自然生態保存完整而豐富;又因地理位置及海岸地質的特殊功能,發展出獨特的戰地文化,也因身處海上島嶼,人民生活困苦,而造成移民海外謀生的僑鄉文化,並保存完整的閩南文化。更由於長期處於戰地型態,保留特有的自然人文歷史,尤其近些年在縣政府及國家公園的努力下,對生物多樣性的推動與保育,使得金門有世界特有的水獺、鱟、栗喉蜂虎、鸕鶿、金廈海域白海豚,以及戴勝等生物,若能如西太平洋的帛琉群島,成立專屬動物棲息保護區,居民不再以捕殺魚群維生,反而對旅遊經濟生生不息的永續發展有很大助益,帛琉群島現已成為藍色使命重要希望點之一。另外,如哥斯大黎加的奧薩半島、加利福尼亞灣的普爾莫角海洋公園及墨西哥公海等的魚群保育、海洋生物復育及環境保護的推動……等,都成為全球藍色使命的「希望點」成員,目前已有140多個希望點加入世界海洋生態保護的行列。 綜觀金門這些年致力推動各項環境保護教育與行動,已有條件成為藍色使命的「希望點」,若能繼續整合社區、民間社團、機關學校及各種保育組織的力量,加強兩岸的溝通交流,共同保護金廈海域之生物和魚群,致力推動獨特的海洋環境,復育獨特的生物,建立海洋保護區,攜手合作,必能讓金門成為全球聞名的「藍色使命希望點」,為世界保護地球盡微薄之力,達成金門永續發展目標。
-
吃食當季有機金門島
「吃在地、食當季」!這個目前當令的議題,主要係鑑於在現代化農業科技下,許多蔬果已跳脫原本產季的限制,一年四季都能買得到四季蔬果,因而相對的,「當季食材」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蔬果食材在產季盛產時,除了呼應農時的美味,且價格低廉外,農藥殘留量當然也相對較低,能為我們兼顧荷包與健康。 眾所周知,新鮮、乾淨的食物多在天時、地利之下;也就是呼應農時所生產出來的。因此,當季蔬果顧名思義,是最適合這個季節的盛產作物。換言之,在這個季節下,當季蔬果不會有過於嚴重的病蟲害,甚至連慣行農法耕作的農地,都不需要噴灑很多的農藥,蔬果就可以長的很好,且有豐富的收成。這種理念,其實就是「當季蔬果為什麼喜歡這個季節,且這些作物又是大地為人們提供的什麼樣的恩惠」的另層意義,更何嘗不是「吃在地、食當季」的深層意義? 基此,金門縣農會特於日前辦理國小有機食農教育體驗活動,由烈嶼鄉上岐國小薛奕龍校長、金湖鎮多年國小校長張志猛,帶領學生前往農試所有機栽培專區,共同體驗一日農夫,在縣農會總幹事文水成,及十大神農張斯翔的介紹下,推廣並教導有機蔬果的觀念,落實「吃在地、食當季」的生活教育。 金門縣政府於111年,即開始推動有機蔬菜進入學校營養午餐,以每周一道有機蔬菜,供應學校營養午餐。其中多年國小由一周一道有機蔬菜,增加至一周三道有機蔬菜,大大提升了學校有機食材的食用比例;另上岐國小更在疫情嚴峻時,採用有機食材,以維健康。為了感謝上述兩間學校,對金門有機蔬菜的大力支持,縣農會總幹事文水成,特邀請兩校學生前往農試所有機栽培園區,體驗小小農夫,並由金門首位十大神農張斯翔,介紹有機農栽培,及與慣行栽培的不同,以實際採摘蔬果,體驗加深有機農作之觀念。 尤者,所謂「吃在地」等議題,且回到根本的飲食文化,討論傳統食物面對全球化下,外來食物,如速食、麵食文化的入侵,有什麼樣的衝擊與影響,及為何被重視的原因。乃在於這些飲食習慣的改變,已逐漸被單一的大眾食物所主宰,進而造成我們民族知識傳承的中斷。因為食物一直都是緣於人的地理分布及生活方式,進而形塑出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故而引起人們重視。 況且,吃在地食物,也能縮短食物從產地送到餐桌過程中旅行的距離,也就是耳熟能詳的「食物里程」。當食物里程越遠,便需要消耗更多能源。因此,在此全球暖化急遽之時,此議題當然更受重視。所以「吃在地、食當季」,不但有兼顧荷包與健康的基本考量,更有其普世價值的意義。在此深層意義下,金門縣有機栽培的認證,也由109年的3公頃,增加至111年的9公頃,不但可有效提供金門鄉親購買有機蔬果外,相信在縣政府、農試所、農會及農民的共同努力下,更能逐步實現有機金門島之夢,以臻吃食當季有機金門島之願景。
-
放寬防疫措施 防疫意識不鬆懈
根據本縣近期公布新增的COVID-19確診者人次,已呈現趨緩現象,這也與近期國內本土疫情漸趨平緩的現況一致;身兼防疫長的縣府秘書長陳祥麟邀集衛生局、民政處、社會處與行政處等單位,召開疫情小組會議,決議現行每日的疫情說明機制,將調整為每日於縣府臉書與衛生局臉書發布疫情圖卡,另於週一、週四發布疫情訊息說明。如遇重大政策或疫情變化時,將適時發布相關政策或疫情說明。 的確,新冠疫情趨緩,意謂著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可望回歸常態。此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宣布,自12月1日起,放寬戴口罩等防疫措施,除了室外空間、室外場所,取消應全程佩戴口罩的規定外,還取消了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等規定。「口罩令」可以說是防治新冠疫情至今,最重要的表徵及防疫手段之一,如今雖說疫情仍有反復的可能,口罩令也未完全鬆綁,但至少在全民防疫意識高漲、對防疫措施的充分配合之下,當下已然往前跨出重要的一步,誰都不會願意這一步有再退卻的可能,於是乎除了欣然迎接回歸正常社會與社交生活外,對於相應的防疫準備及手段,全民仍然不能有絲毫的輕忽懈怠。然而,與此同時彼岸的中國大陸卻因嚴苛的防疫手段,正爆發著激烈的民眾抗爭。 據報導,大陸各地民眾、多所大學近日出現大規模的「白紙運動」;這波示威潮的導火線,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24日發生一起火災造成10人死亡,由於新疆已實施嚴格新冠肺炎防疫封控100多天,許多人認為是相關措施造成火災救援延誤,但官方否認,各地民眾於是走上街頭,與警察爆發衝突,有些民眾要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下台。這對於一向以「維穩」為第一要務的中共政權、習慣於逆來順受的中國人民而言,顯然都是極度不正常的。「為何中國人這一次如此勇敢?」,根據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的分析,原因有三:第一、嚴厲封控近3年導致經濟活動停滯不前,不知何時結束;二是看到二十大的人事安排,改革派「遭清算」,中央只剩無能者和獨裁者;第三則是強制的管控措施,使中國的所有民眾都成了被害者。不管我們對這樣的分析結論是否認同,至少它表明了一個事實:在普遍施打疫苗、疫情致死趨低的情境下,再用高壓手段管制人民自由,甚至進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命傷亡,民意的反撲與異議都是必然的,更將摧毀政府一直以來建立的高效防疫與功績。矢板明夫甚至直言,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統治地位已有所動搖。有道是:「民意似水,水可載舟,亦可以覆舟」。防疫手段仍須因時制宜、因勢制宜,若一味只為迎合上意因循故舊、高壓強打,終將遭到民意反噬,為政者不可不慎。 我們始終以為,面對邊境開放、防疫管制措施逐漸鬆綁,以及COVID-19新興變異株的威脅,防疫意識絕對不能鬆懈;保護幼童減少重症、避免新冠帶來的腦炎、MIS-C等威脅、降低確診者的致死率仍是第一要務,接種疫苗、提供免疫保護力仍是至今預防傳染病最有效方法,符合接種條件的鄉親,還是應該趕快去施打疫苗、提升自我防護力才是。對照彼岸,社會和諧得之不易,豈能不戒慎珍惜。
-
毒品危害防制
為增進本縣毒品危害防制網絡人員在毒品防制、藥癮個案處遇專業知能及實務上的技巧,本縣衛生局日前辦理「111年度毒品防制及成癮治療新知教育訓練」,邀請雙和醫院精神科醫師束連文擔任講師,包含社政、司法、醫療及衛生等網絡單位成員參訓。 衛生局透過日前的課程,重點在破除既有社會大眾對藥癮者的迷思,建立藥癮是一種腦部慢性病的觀念,並介紹多種治療新知及藥癮個案處遇方向,講師亦分享許多臨床實務經驗,期望透過訓練提升毒品危害防治網絡成員處遇的專業性,同時精進網絡合作效能。衛生局也呼籲,「藥癮是一種慢性病」,若民眾與周邊親友有毒品上的問題,可電洽金門縣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求助,或全國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諮詢。 如果大家有持續關切毒品問題,那麼,對於「施用毒品究竟是屬於犯罪行為,抑或是屬於需要治療行為」的爭論一定不陌生。對此,我國既對於施用毒品者,提供醫療戒癮等相關服務外,同時依據我國法律,施用毒品同樣是涉及刑罰的犯罪行為。而大家均深知毒品危害身心嚴重性,毒品施用者不能純當犯人處理,更應視為病人來協助;且金門縣政府向來非常關注縣內毒品危害防制及藥癮者戒治等相關議題,並致力於推廣藥癮者去汙名化,期許未來能提供藥癮者更為多元及友善的戒癮環境。 據衛服部資料顯示,施用毒品(成癮性非法藥物)成癮,已被證實為是一種腦部功能失調的疾病,會影響個人認知功能與行為表現,且伴隨慢性及復發性病程,但研究亦指出,施用毒品成癮的原因或其戒治成效的影響因素是相當複雜的,與生理、行為及社會情境等層面皆有關係,且目前尚無單一有效,能適用於所有成癮個案的治療方法,需要跨領域、跨專業合作,提供專業醫療及多元且長期的心理、社會復健服務,包括家庭支持、社會接納、就業協助等,以助其改善人際、社會與職業功能,才能有效預防復發,協助個案復歸社會。 吸毒容易,戒毒難,在戒毒這條路上,若單憑自身意志力,恐怕事倍功半,在滿是荊棘的戒毒路上,更需要相關單位的專業與援手,及時求助,戒癮治療,未來便有可能會扭轉,人生就有了光明的機會。在藥癮戒治的過程中,當藥癮者自身的戒癮動機強烈,加上醫療專業及其他社會資源的介入,以及家人如能適時的在個案身旁給予陪伴與鼓勵,一定可以帶來更大的力量與支持。 毒品成癮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有賴衛生、醫療、社福、勞政及司法等各相關單位跨領域合作,始能克竟其功。在此也呼籲,基於預防勝於治療,民眾應避免碰觸或濫用毒品,至於已經成癮的民眾,更應即早尋求專業協助。
-
爭取金門語列為國家語言發展計畫
日前由縣府秘書長陳祥麟率同文化局長許績鑫、科長周祥敏前往文化部爭取「金門語」列入「文化部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推動國家語言發展計畫作業要點(草案)」,表達金門同為離島,馬祖語列入執行重點,而金門語卻未列入,已明顯與母法之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不受歧視之立法意旨有落差,本次該作業要點計畫執行重點應納入金門語,獲得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善意回應,將尊重各縣市對語言的稱謂,未來朝語言調查研究努力,以符合各語言的精神。 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三條「國家語言,指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及第四條「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故金門縣政府主張本次作業要點計畫執行重點應納入金門語;另將串連金門縣本土語言指導員鄭藩派、許秀菁老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王麗蕉主任,以及負責編撰金門語教材之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劉秀雪教授,並整合金門縣政府各相關局處推動本方案,期提升金門縣年輕人母語學習之興趣及應用能力,培植國家語言專業人才及教學師資,營造人人都想說、處處可以學的永續傳承環境。 為落實推動母語金門話之保存與使用,傳承金門文化價值,早在民國99年,教育處為發展縣市本位課程與特色教材,結合本土語言指導員,整合年度推動本土教育經費、推展海洋教育經費及在地人力資源,向在地耆老與專業相關人士廣徵意見,橫向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縣文化局等相關機構,多面向的資源整合,戮力推展「本土語言教學」及推動「學校母語日活動」,以達多元化的教學目標,致力復興金門語的原音與原貌。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本土語言」列為各級學校課程,目的在強化本土語言的保留與傳承,然而金門地區的老師,卻必須以偏「台灣閩南語」腔調用詞通過認證;但任教時卻可能以夾雜「金門話」傳授本土語言,反不利純金門腔的本土語言保存。對此,立委陳玉珍曾與教育部研商由教育部自辦認證考試或是授權地方政府辦理認證,讓考用合一,減少教學現場的落差。畢竟金門腔調的閩南語不論在發音、腔調、用詞與「台灣閩南語」仍存在相當差異,若強迫金門的教師學習「台灣閩南語」的腔調及發音,金門的下一代人將逐漸失去金門語的腔調、發言及用詞,對於金門當地保存本土語言的傳承更形困難。 過去政府為了在台灣及金馬地區推行國家統一語言,在學校教育中禁止使用方言,造成許多方言瀕臨中斷的嚴重後果。金門語與台語在詞彙和發音等的不一致,目前在教育部編纂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中,所收錄的1萬6千個常用閩南語詞彙及單音字,或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700字表,有不少字詞的音讀疏漏金門話的發音,對於金門地區語言使用者難以參考使用。如果能建立完整金門語詞發音解釋語料庫,不只能提供金門語教學清楚參考指引,也能讓閩南語方音特色有更完整保留與認識。 金門語是地方的一種語言藝術之美,落實到生活講金門話的環境,從小由家庭推動,鼓勵長輩與下一代多講金門話、用金門話溝通,進而保存金門語言文化的資產。隨著老一輩嫻熟金門話教學的資深教師逐漸退休,即使相關教材具備,年輕的教師在教授閩南語時,恐怕也難以用純金門話來教學,希望能透過政策的引導,教育部與地方政府的配合,投入資源,加強師培,讓金門語得以保存與傳承下去,更有助於讓金門文化底蘊持續傳承、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