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文化與傳統知識對ESG的關鍵意義
ESG是近來國內相當受到關注的議題,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今年七月發布公司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政策,宣布2023年所有資本額20億以上的上市櫃企業,都必須編制並申報ESG永續報告書。國發會進一步於12月13日宣布年底將公布「十二項關鍵戰略」,政府和國營事業2030年前總投入淨零碳排的預算,將達到9000億促進民間投資4兆台幣;後續可望將有更多的行動,對企業以及整個社會將帶來極大的影響。 ESG意指企業永續,包括三個主要面向即環境保育(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與企業治理(Governance)。在聯合國推動2030年永續目標SDGs政策影響下,首先被關注的是企業社會責任CSR,再擴展至更寬廣和環境結合的ESG。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以涉及各項貿易產品生產配備過程中,節能減汙淨零碳排為重點的「環境保育,E」。由於此項議題直接涉及環境汙染、能源等,影響經濟層面至廣至深,是眾所矚目的焦點。此外,企業治理資訊透明和員工薪給福利合理的「G」,在內容意旨上容易理解,各項指標也較容易達到需求。相對的「社會責任,S」是較少受到重視的面向,特別是「包容性」和「利害關係人的溝通」部分,通常都缺少合宜的對應方式。即便在聯合國協助推動ESG的「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提出永續性報告全球準則中,對社會責任部分,仍多為主題式的提醒,並沒有清楚指出執行的切入面。 以文化作為SDGs環境、社會、經濟永續之外的第四個支柱,是聯合國在2019年做出的重要宣示;有多個相關組織持續深入探討,其中並以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ICOMOS著力最深。ICOMOS在2016年已成立文化遺產氣候變遷工作小組(CCHWG),並再於2021年提升為氣候行動小組(CAWG),公開發布多份研究指引文件,聚焦於文化和文化資產支持人類永續,清楚的聲明並建議以傳統知識作為最重要的力量。 亦即文化資產保存由最初始的保存,經活化再利用的階段,它們的任務已朝向文化對增進社會韌性(Resilience)和回復力(Recovery)的關鍵意義;這項看似艱深的觀念,對長久守護傳統文化的金門而言,卻是早已自然而然的生活態樣。金門千百年間基於傳統文化發展的生活方式和空間形態,早就是眾所皆知的重要普世價值與重要資產。歷史過程中的動亂戰爭,也多基於傳統文化韌性,克服逆境再次回復金門的生命力。農漁、科舉、落番等,都圍繞在以宗祠廟宇為核心的血緣、地緣堅實的凝聚,這也正說明傳統知識對於文化以至永續治理的重要支持力量。 政府要求企業推動ESG永續報告的政策中,以文化的思維透過支持並以具體的行動參與或支持利害關係人推動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活化,相當清楚的充分符合「社會責任,S」的準則;過程中學習延續的「傳統知識」更是支持整體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力量。金門應該珍惜這項歷久彌新的經驗,持續強化並對外分享,對全民推動ESG造成更大的影響。
-
展望金門新願景
地方大選甫定,各地方之新任首長,莫不全力放眼於未來之施政願景。金門!這個令人矚目之前方離島,自不例外,即將上任之陳縣長,即陸續釋出未來施政的藍圖,期許的是諸多未來的願景。基此,我們在期待之時,且就此一世紀議題,論述如下以供卓參。 「偉大的建築使人感動;悠揚的樂聲令人心動;旖旎的風光催人行動!」當此先進國家,皆已嫻熟城市規畫的願景時,我們還能依戀昨夜的沉香?因此,如何放眼未來,展示願景意圖,當為首務。 有願景才有鵠的,而願景首在盱衡全局。以金門自豪之旅遊、文化,務實地以瑞士企業集團,對全球都會區生活品質評估指標:政經、綠化、治安、文化、醫療、教育、運輸、汙染、環保等因素,作為新縣府施政之願景。 且就此自問:金門有沒有一流、具國際觀的政治與管理人才?有沒有一流的金融、證券、基金市場,以吸引外資?有沒有便捷低廉的運輸體系?有沒有最現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統?有沒有吸引知識經濟人員、長居的理想居住和文化環境? 因而,如何建構此願景?事在人為!法國建築詩人波棕巴克,認為一個「對象物」並不會產生意象,而是透過美學營造的願景,建構一個閑適恬靜的城市。此種願景,即是一個以生態為承載平台;以藝文為精神泉源;以商圈為物質活力的城市,金門即可持此意象為願景。 具體而言,就如同把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兩廳院、台北東區商圈結合在一起的功能城市!易言之,縣府應重新縣土規劃,將金門規劃為行政區、經貿區、住宅區。禮聘國際大師規劃之;凡建築以外之公共空間、空地、荒地皆應以森林公園之意象規劃之,所有建物皆應以工藝美學、舒適之現代化機能設計之。使整個金門島,除美學工藝之建築、林蔭大道、農田外,所見皆是蒼翠濃密,花卉鮮豔,觀光美學之景點。 在此願景下,以觀光景點為點,建構觀光林蔭交通線。例如從水頭至后湖,可以茅山塔、文台古塔、漢影雲根、翟山坑道、后湖海灣為點,沿海域線規劃林蔭步道、木棧步道、自行車道、林蔭車道,而週遭則是遍植草坪及原生喬木,仿「舊金山十七公里海濱」,規劃出海域景觀。其中有古蹟尋幽、戰爭遺址、海水浴場、生態海域等,供各類人士運用,如此才是發展金門之至道。 上述所謂古蹟尋幽、戰爭遺址、海水浴場、生態海域等,不正是今日知性旅遊之核心價值嗎;就本身之特點,以知性充實之的新旅遊型態!如此方能有效吸引各類旅遊人士,如此才是發展金門之至道,更何嘗不是金門的新願景,且以此共勉,以振金門!
-
妥善溝通交流 確保兩岸和平互利
繼台灣銷中國大陸大批水產品遭禁,中國大陸海關日前突發變更部分企業進口申請狀態為「暫停進口」,其中在酒類部分,全台共有11筆註冊編碼為暫停,其中包含金門酒廠,台菸酒和金車等品牌也在名單內。加上小三通遲遲未開,就此,金門、連江兩縣的準縣長陳福海與王忠銘於12月12日率團赴大陸福建,與陸方溝通,陸方特別給予綠色通道,無須隔離;縣籍立委陳玉珍也一同參與。 針對此次台灣輸銷中國大陸大批食品遭到禁止, 仍以水產品影響最大,依大陸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統計,申請890件輸銷中國大陸水產品,多達781件暫停進口,其餘還包含保健食品、雜糧食品、固體飲料、茶葉類等。此回禁令源於中國大陸海關自2022年起實施「在華註冊編號」新制,金酒公司早於2021年12月28日即取得在華註冊編號,註冊有效期至2026年12月28日。但大陸海關日前變更部分企業進口申請狀態為「暫停進口」,其中酒類部分全台共11筆註冊編碼被暫停,也包含金酒公司在內。據媒體報導,類似的案件,大陸官方都不會明指文件哪裡有問題,都要逐條補充說明,才會回覆是否補件通過,不然就只能跟其他業者打聽,靠不斷摸索找出問題。 據了解,中國海關總署官網自去年4月起,便要求全球各國產品輸入,必須依規定完成註冊、登記。此前,大陸暫停輸入石斑魚的理由是藥檢,但是農委會將檢驗結果提供後仍置之不理,這次魷魚等產品暫停相關業者輸入也沒告知、沒說明理由,且陸方通知台灣業者補件期限為8月底,比其他國家期限的明年6月底嚴格。農委會以為,全世界所有食品貿易往來必須透過註冊程序,只有大陸對全世界做此要求,陸續已有很多國家反映不符合WTO相關規範。 從以上的訊息看來,大陸方面雖然面向全球,要求針對各國所有輸陸食品必須依規定完成註冊、登記,但登記要件及補件方式的不透明及溝通障礙,才是此次事件難以解套的關鍵所在。當然,也難以避免許多人對此進行「政治化」的猜想,畢竟目前兩岸官方「溝而不通」,聯繫管道更基本處於「已讀不回」。此前,大陸國台辦表示,對於「小三通」復航,「大陸沒有任何障礙,相信兩岸相關業者也沒有任何障礙」,我方則強調雙方要進行「官方溝通」;這就充分表達了兩岸政府仍然存在實質性的溝通障礙,更直白的說,就是「意識型態」的心結未解,或也因此,以往不會被特別強調的「貿易壁壘」,就變得突出而重要了。 不論如何,貿易的前提便是秉持善意與合作互利。實務上,台海目前仍有《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規範兩岸之間經濟合作活動,並訂有「早收清單」對台讓利,但近年來,大陸方面屢以「不符法規」為由,限縮台灣產品的「西進之路」,或便可歸結出以下結論:一、貿易終需回歸常軌,讓利必定有限期;二、政治必然影響經濟,終究不可能在政治上搞對抗,卻想在經濟上傾斜性獲利;三、妥善所有管道的溝通交流,才能確保兩岸和平互利。 總之,兩岸要維繫正常的經貿往來,必要的理解、順暢的溝通必不可少,也唯有保持良善的溝通與交流,才能降低兩岸緊張態勢;人民會更希望,經由眾人的努力,兩岸關係能夠早日雨過天晴。
-
深入挖掘鄉土的村史
村史,不單只是對地方歷史的紀錄,更重要的是需要人民的筆,才能寫出最為忠實的歷史記憶,喚起地方的鄉土意識,帶動全民參與,鼓勵民眾共同為振興文化產業盡心,為落實文化扎根工作協力。每一本村史的出版,皆是撰稿人嘔心瀝血之作,亦是地方文化特色的展現,透過文史專家學者與地方熱心人士齊心努力,才能集結成冊,順利產出深具本縣地方文化的村史,而社區、社團與個人,都是創造地方文化的主體。 由於近年來地區耆老快速的流失與凋零,因此保存與延續社區的集體記憶與精神文化遺產變得十分迫切。有鑑於此,本縣文化局持續推動村史書寫計畫,希望擴大共同參與,從地方的角度出發,在書寫的過程中透過地方民眾的主動參與,除了共同完成多元性的在地歷史書寫,也助於社區意識的建立。且本縣自105年度開始規劃辦理「大家來寫村史」徵選作業,迄今已出版逾40本村史,而且幾乎年年得獎,成果豐碩。 亦有不少村史撰寫者從村史調查過程,發現本縣許多實質與非實質的歷史文化資產,見證著過去的發展,以及人文薈萃的歷史與風華,在在值得我們去調查與探索。感謝這些有心者與文史菁英,他們一步一腳印,從地方村落進行田野與擾動交流、挖掘在地聚落相關文物,持續以在地人的觀點來蒐集與詮釋地方史料,建構出居民之歷史感與共同記憶,讓各村落美好的人、事、物永遠傳承。 金門以文化立縣,村史也是另一種文化特色,每本村史內容道出前人努力讓滄海化為桑田,復因地貌改變、人口外移致使社區面臨再轉型之艱苦歷程;或撰述各村落之歷史淵流、社區發展與風土人情,生動描繪地方產業之興衰起落與轉型再生;抑或以該村落之街鄉發展與歷史、信仰、人文為論述主題,將該村諸多文化元素,以筆者的筆廣納於文字之中。無論採何種呈現方式,都相當值得一讀。 文學架構歷史,大家來寫村史,將鄉土資源深入挖掘,在田野調查與文獻研究之後,透過文學的筆法描寫村莊的常民生活,讓文學的描寫及影像的呈現,建立以金門為主體文化的基礎工作,本縣推動的「大家來寫村史」計畫,透過文史工作者與文學創作的有志之士,讓寫村史的種子持續燃燒。尤其村史的撰寫極具深遠的意義,由自己記載家鄉大小事,將情感投射在故鄉,進而架構出整個金門縣的故事。 文化,是需借助全民的力量才能延續的,也期許藉由每次的村史新書發表會,發揚本縣熱愛鄉土、關懷地方人士所為這片土地投注之熱忱及其成果,帶動地方更多民眾對故鄉歷史文化之追尋與認同,再次喚起民眾共同關懷家鄉歷史與生活環境的意識,也歡迎大家一起投身書寫屬於自己村里的歷史及故事,留下寶貴的資料,傳承給後代知道咱們的村史。
-
行車開頭燈 安全加倍增
金門設籍人口至2022年11月底為14萬1133人,而根據金門監理站最新資料顯示,迄今年10月底,全島3.5噸以上大型車輛包括大客車、大貨車共有1008輛、小車(自用小客車、小貨車、計程車、租賃車)4萬6675輛、機車7萬5153輛。這可從各主要道路車流激增,看到快速成長的事實。 另根據金門縣警察局的最新統計,2022年至11月為止,共發生車禍1259件,較去年整年度的1063件來得多,逐年遞增的件數讓鄉親憂心馬路狀況多,與過去的相較單純,不可同日而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因行車未依規定使用燈光,包括夜間不開亮頭燈、變換車道不打方向燈,以及近、遠燈不分和一路亂開霧燈在內,遭取締開罰者已有48件。件數雖然不多,但警方聽到民眾在網路平台發出的聲音,已針對這些亂象採取行動,並規畫加強執勤密度,應給予支持和肯定。 其中,夜間行車不開燈最為常見,也是讓馬路變「虎口」的重大危險因子,以目前時序已入冬季,傍晚天色即昏暗來說,下班時段在主要幹道如伯玉路、環島北路和北堤路,就常可發現不開大燈的汽、機車呼嘯而過,讓行車安全大幅降低,尤其轉彎路口更是險象環生。 警方引用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的資料說明,不但夜間行車要開亮頭燈,連白天也最好比照辦理。根據研究顯示,白天行車開亮前燈,可引起對向來車注意並提高警覺,不但減少12.4%的車禍,並降低24.6%的車禍死亡率。愛爾蘭道路交通局的研究數據,也顯示車輛使用晝行燈可以減少15%的死亡交通事故、10%的重傷事故、5%的輕傷事故。 原因是開亮頭燈能及早且更容易被行人和其他用路人發現,因此歐盟在2008年公告自2011年2月起,所有小客車、小貨車的新式車型都必須配備晝行燈(Daytime Running Light,DRL,又稱為日行燈),而其他貨車、巴士自2012年8月也需配備。 國內則是交通部在2017年規定新型式機車強制配備晝行燈,次年起新型式的小、大型車也陸續強制配備,成為保障自己和他人行車安全的標配。警方呼籲鄉親關注這些安全措施,若自己的車輛是舊車型,沒有配備晝行燈,也可以在車輛發動後就將大燈開啟,效果也等同於配備晝行燈。 2019年,金城分局與統一精工加油站合作,舉辦為期2周的交通安全宣導暨全民有獎活動,只要在該分局臉書粉絲專頁按讚,並在「白天開頭燈安全加倍增」活動頁面留言,分享與標註3位朋友,就有機會獲得免費洗車券。 當時,郝心誠分局長親自帶隊示範,行銷這項行車新觀念,啟動一個好的開始。如今,白天可看到愈來愈多人行車開亮頭燈,包括老舊車輛在內,但普遍化仍需鄉親的進一步配合。 金門以打造健康、宜居城市為目標,每平方公里就有2.45公里長的公路,遠較台灣0.6公里長的公路密度高,讓外來觀光客讚嘆全島馬路四通八達,期待在鄉親協力維護交通安全下,也讓遊客不再因受到摸黑行駛的車子驚嚇,而留下金門「幽靈車」到處跑的怨言,打壞金門的觀光形象。
-
防疫鬆綁與落實防疫最安全
報載:根據資料統計,溯自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爆發迄今,國內感染確診,已達8百多萬例,如果加上黑數,總和指數更高,不惟奪走了不少寶貴生命,導致整體經濟活動陷入停滯狀態,且時間既長又久,緩而不去,忽降忽升,群醫無策,人心惶惶,社會動盪,生活走樣,工作變調,莫不感嘆天不假年,儼然是一次災難浩劫,芸芸眾生,千呼萬喚,祈求時來運轉,否極泰來,早日脫離苦海。 反觀金門離島,設籍人口只增不減,已逾十四萬眾,然而流動者多,實住僅有六點五萬人。凡三年來,一度防疫有成,創下零確診優良紀錄,所憾病毒無聲無影,四處流竄,逢人必噬,時至今朝,本土病例累計二萬有餘,約佔常住人口百分之三十強,輕重症病例比率,輕症多、重症少。茲此欣見整體疫情持續趨緩,境外移入與國內染疫個案相繼下降,但見一般人心理反應,卻是喜憂參半,喜者,疫情緩和曙光顯現,憂者疫情病毒不仁不義,猶無盡頭。因而防疫鬆綁,落實防疫併進最安全。反之,防疫鬆綁,忽略落實防疫最危險,誠不足取。 持平而論,防疫工作,任務艱鉅,在在俱與國計民生,人民生活安定與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換言之,政府防疫主管部門同仁,仔肩沉重,克盡職責,理所當然,做得不好,罵聲踵至,殊不知防疫事務涉及專業,非一般人所能了解全般,則便具有醫學專業,也要國人用心配合支持及有效藥品器材輔佐,卒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竟其事功。否則,事倍功半,效果有限。 僅以全國自新冠肺炎病毒侵襲以來,各方紛紛擾擾為例,事出必有因,見仁見智,各有看法,各有主張,難免嘴雜。諸如用以防疫疫苗、口罩、快篩試劑、隔離措施、清零規定、超前部署、採購程序、宣導等等,都曾出現爾爭我辯亂象,諸如醫學專業、防疫經驗,計畫、執行、督導、考核,並未全程一貫,環環相扣,實事求是,臻於嚴密週全,以致貽人口實,質疑防疫亦政治,防疫有雙標,影響所及,防疫力道渙散,口水氾濫,尤以所採防疫之政策、執行態度、國產「高端」疫苗等得失問題引起爭議最多,吵吵鬧鬧,餘波盪漾,甚至成為「九合一」選舉候選人攻防之議題,與其辯說是製造仇恨值,不如聞過則喜,聞譽則恐,廣納民意,虛心檢討,建立共識,團結一致,力量集中,齊力將防疫與拼經濟,做到最好。 時值嚴冬,流感升溫,且有死亡個案病例出現,國內醫界醫師頻頻示警,儘管由於大家戴口罩,上呼吸道病例大幅減少,但見流感症狀增多,一旦流感流行,重複感染變異病毒株患者風險相對升高,孰是,防疫無假期、無空窗,人人落實防疫作為,仍為大家自保保人第一要務。 總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病毒株一變再變,難防難治,真要與「病毒共存」,亟須防疫主管部門不斷滾動檢討防疫尺度,畢竟人命關天,生命無價,防疫與拼經濟併進,為人民健康把關,多做少說,不容偏頗,步步為營,慎諸於始,做到不漏不錯,確保萬全,民意所繫,上上之策。
-
深耕數位教育 強化人文感知
在國內選戰結束之際,疫情也即將進入尾聲,而兩岸之間的小三通也跟著成為當下金門社會裡的重要課題。經歷了將近三年的封控與邊境的管制,作為離島並高度依賴小三通的金門,其經濟在疫情期間受創嚴重。不過,也因為疫情而使得全國各級學校的師生,不僅經歷了密集且持續的遠距教學,相關的軟硬體設備也大幅升級。值此台灣以半導體產業為中心而向全球擴張之際,金門教育各界也應關注數位教育的發展,並在同時加強人文價值的感知。如此一來,除了更能適應新時代的社會情境,也能豐富知能,並在科技及人文社會的不同領域裡,表現出更積極有效的創造力。 近年來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台灣社會也蒙受其利,不僅國民生產毛額大增,國際貨幣基金還預測了今年台灣人均GDP將增至3萬5510美元,超越日本及韓國,躍居東亞第一。12月6日,台積電在其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新晶圓廠舉行了設備移機典禮。這一高達400億美元的計畫案,不僅是美國史上最大宗的外國投資,還牽動了當代最重要之產業鏈的移動,致使包括美國總統拜登、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蘋果執行長庫克、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還有AMD董事長兼執行長蘇姿丰等重量級的政經人士都出席了典禮。在後全球化的時代裡,台灣及海外台灣人網絡扮演了一個關鍵性的角色,不僅不同於過去佈局中國大陸的產業策略,也降低了小三通的重要性與金門的地位。 不過,後全球化時期裡的產業重構,並非全然不利於金門。首先,金門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僑鄉,而與海外金僑之間也有厚實的網絡。尤有進者,在當下產業鏈重整的過程中,大量金門鄉僑聚集的東南亞地區,不單單是台商布局的所在,也有政府新南向政策的大力支持;其次,新南向政策重視人的關係,除了有利於已然串聯成網絡的金門與海外金僑之外,金門人對人文的重視也是其中的關鍵,而其原因即在於科技的發展不能忽略人文之外,更重要的還在於人工智能的課題正是當下半導體及數位科技的核心。最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政府的教育及文化主管均出身自金門大學,而不同於其它縣市的國立大學,金門大學又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特別密切。 值此新政府上台、新的國際政經局勢發展之際,地方上的各級學校師生之間,應該建置更緊密的合作,讓學子們可以有效地銜接產業發展的趨勢。其中,除了在地大學與國高中小學,及金門農工師生之間,有更多教學交換及實習進修的機會之外,還可以結合人文與科技,並運用具有在地特有的文化,諸如僑鄉、戰地及閩南文化,乃至於具體的家廟、族譜等的題材,深耕數位教育、強化人文感知,這將不僅是因應未來產業發展的方法,也是厚實金門文化的策略。
-
「還我小三通」金馬民眾準備上街遊行
兩岸小三通自2020年2月10日起因Covid-19疫情暫停後,至今已經超過1000天,金門前立委陳清寶和馬祖前立委曹爾忠,兩人發起「還我小三通」遊行,時間訂於12月24日下午3時從台北中正紀念堂出發,預計遊行至行政院遞交陳情書,盼中央盡快恢復小三通。 金門前立委陳清寶和馬祖前立委曹爾忠,兩人發起「還我小三通」及海峽號直航、開創兩岸和平新局大遊行,稱已申請到路權,並和警方協調集會遊行路線等相關事宜。主辦單位表示,20多年來,已經超過兩千萬人次走小三通往返兩岸。三年前的新冠肺炎疫情而中斷,當下疫情早已大大減緩降低。12月1日起,台灣戶外可以不戴口罩,此時又逢年關,為便利兩岸人民往來,及台商、陸配家屬們回家過年省親。在農曆年前恢復小三通,確有其急迫性、正當性和必要性。 發起人陳清寶和曹爾忠是最有資格表達重新開放小三通的人,因為小三通當年的立法推動,就是他倆全力推動說服行政部門陸委會,終於在立法院完成小三通的立法。如今眼看兩岸關係冷冰,小三通有其盡快恢復的必要,也考量到兩岸人民以及台商和百萬家屬的需求,現在疫情緩和,我國也放寬邊境管制,此時正是恢復小三通最好的時機點。尤其是年關將近,希望行政院能夠體察民意,盡快恢復小三通,否則人民只好走上街頭。 大陸國務院十二月七日公布優化疫情防控的「新十條」措施,內容共十條,包括:不得採取各種形式的臨時封控;除養老院、醫療機構、托幼機構等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具備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可居家隔離;不得限制民眾購買退熱、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處方藥物。通知還提出,要加快提升八十歲及以上人群新冠疫苗接種率;加強重點人群健康情況清查及分類管理;非高風險區不得限制人員流動,不得停工、停產、停業;嚴禁以各種方式封堵消防通道、社區大門;無疫情的學校恢復正常實體教學活動。新十條發佈也意味大陸「封城防疫」和「全員核酸」已畫上句點。 隨後廈門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揮部常態化防控辦公室」也立即頒佈「關於重點場所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的通知」,強調:「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實二十條優化措施,按照《關於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有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現就重點場所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通知如下: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進入重要機關、大型企業及養老院、福利院、醫療機構、托幼機構、中小學等特殊場所查檢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進入歌舞廳、KTV、酒吧等室內場所查驗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24小時內核酸採樣記錄。其他場所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 大陸國務院公佈的優化疫情防控的「新十條」措施,有人認為是受近來「白紙革命」影響,為善意回應而採取的放寬措施。由於大陸防疫鬆綁,加上年關將近,中華民國工業總會日前也站出來為台灣製造業發聲疾呼,建議兩岸儘速恢復小三通,且盡速協商兩岸航點設法恢復疫前常態,製造業尤其呼籲優先恢復華南地區、廣東的直航航點。工總強調,願意扮演民間經貿平台與陸方溝通,協助解除當前兩岸往返的各項障礙。 小三通復航問題近來已經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立法院屢次質詢攻防、金門鄉親連署拜會政府部會、民調顯示超過7成金門縣民希望恢復金廈小三通等等,政府若是持續採取拖字訣來面對逐步高漲的民意,不僅影響小三通開放與否的問題,同時更牽動著後疫情時代海峽兩岸航點與交流活動的恢復,逼迫金馬民眾上街頭遊行就是明證。 農曆春節的腳步近了,小三通本應隨國境同步開通,依循防疫指引,讓小三通先規劃試辦復航,並啟動人道、就醫、就學專案與兩岸航班會議,隨國境逐步開放與全面復航,以有效解決金門鄉親的基本需求,更為緊張的兩岸關係融冰,協助疫情後的金、馬地區民眾,開創更好的觀光榮景。
-
走尋太武山祕境 安全第一莫冒險
金門老一輩鄉親口中的「大山」,全島第一高峰太武山,標高雖僅253公尺,但這座台灣小百岳之一的花崗石山,近年多條祕境級的古道新路線在網路分享推播下,吸引愈來愈多的山友攀登體驗,多次傳出在山中小徑迷路,甚至於失足跌落山谷情事。 早年,做為金防部核心地帶,遍布軍事要塞和據點的太武山,嚴格管制軍民進入,每年僅春節期間開放民眾登山禮佛,大年初九「天公生」更是遊人如織,蔚為地方年度盛事,直到兩岸關係緩和才逐步解禁,包括擎天廳一帶都成為參觀景點。 昔日駐守官兵難忘當年實施宵禁,全島燈火管制,滿天繁星的美麗夜空,一些哨所衛兵目擊巨蟒拜月、古人吟詩賞景的「山中傳奇」,也在老兵回憶裡娓娓道來,讓這座遇霧山嵐繚繞的海上仙山,因此平添許多迷濛空靈,如真似幻的想像空間。 隨著觀光大開放,登太武山是遊金門主要行程之外,也是不少鄉親的每周,甚至於每天日常,原有的尋常步道無法滿足挑戰山岳的熱情,近年來在一些老手的披荊斬棘下,草萊中再開闢出蔡厝、斗門古道和鵲山、屏東等至少8條新路線,沿途山勢險峻、壘石嶙峋,霧裡更讓人有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慨嘆,也增添不少登山的樂趣。 但近年來,在大山中迷路和跌落的意外事故頻傳,縣消防局動輒出動大批人車上山救援,如今年10月29日,1名男子下午3時走尋祕境,直至夜幕低垂時仍找不到出口,受困在太武山屏東往羊角囊一帶。縣消防局接獲手機報案,立即由第2大隊大隊長陳國瑋率4車12人趕往,透過自建太武山定位系統1小時內火速尋獲,發現他距離出口只有14分鐘路程。 11月29日,另有林姓女子獨自登太武山,在蔡厝古道「百二階」100公尺處,不慎踩空滑落草叢,腳踝扭傷打電話求救,陳國瑋再帶領7名同仁,攜帶大批救援器材登山救人,順利送醫治療。 但救援過程有時頗多波折,如今年8月底,2名中年婦人循鵲山祕境路線,走蜈蚣飛行步道往太武山途中,因天色昏暗迷失方向,縣消防局據報出動大批人力,協同軍警費時11小時大搜索,才在次日清晨尋獲安全護送下山。 縣消防局經常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實地聯合演練,也多次發布新聞呼籲登山應結伴而行,並注意天候條件,同時應評估自身體能狀況,量力而為,不熟悉的秘境古道切勿攀爬外,也要檢查穿著鞋子是否適合登山,並應遵循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公告標誌道路,除可確保登山過程安全性外,也可加速搜救定位,但救援個案依然有增不減。 《金門國家公園保護利用管制原則》第四條之一明訂「為保護特別景觀區特殊資源,遊客不得離開步道或觀景地帶」,也就是說走尋太武山祕境路線,其實不符現階段的管制原則。 該處目前在玉章路入口處和半山腰的祕境出入口,以及蔡厝、斗門古道口共設置7座警示牌,提醒民眾注意登山安全,也將進一步研礒處罰辦法,以減少救援資源的耗費,最重要的是確保大家健康、平安上下山。
-
金門大橋通車 烈嶼低碳輕旅正夯
本報載,隨著111年10月30日金門大橋通車,大、小金門靠船舶交通的生活模式,一夕改變,兩島合為一體,任何時間旅遊烈嶼,說走就走,不再受限。而烈嶼雖處於相對封閉的特殊環境,無論戰地史蹟、自然地質、野鳥生態景觀卻相當豐富,並且保有傳統閩南建築、僑鄉文化,以及純樸民情,小而美的景點,更適合文青低碳之旅,值得細細品味。 金門大橋通車,金門鄉親倍感振奮,不獨是企盼了數十載、通連大小金兩地的跨海大橋將金門連成了一體,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小金門的建設及發展,可望擁有嶄新的方向及魅力。小金門「烈嶼」有「離島中的離島」之稱,四面環海,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觀光資源,堪稱秘境中的秘境,然而,對於面積僅約14平方公里的烈嶼鄉而言,正確的發展策略及基礎建設才更值得關心與重視。相對於金門本島,一直以來,縣府對於烈嶼都有著「低碳」、「輕旅」的規劃及建設方向;遊客搭乘電瓶車、騎電動機車或自行車,吹著海風,毫無壓力的輕鬆慢遊於鄉間林道,親近網美景點,品味美食,感受烈嶼的純樸動人,體驗對環境友善無負擔的旅遊樂趣。這樣的擘劃及願景,不但保留了烈嶼的純樸之美,更大程度的體現了對於環境的兼融與友善,無疑的,是極為動人且具有吸引力。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一定還有值得加強、妥善因應,以及完備的配套措施,適值大橋通車伊始,謹作局部性探討,期以做得更好、走得更遠。以下犖犖大端兩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低碳輕旅。烈嶼推廣電動機車的低碳旅遊已行之有年,九宮碼頭一側更發展出相應的電動機車租賃及共乘導覽產業;然而,大橋通車後,相應的服務機能卻未同步拓展至大橋彼端。究其原由,或因交通船的服務機能仍在,或因這類的服務行為不適合以轎車、遊覽車為主的旅遊樣態,甚而大抵完備的小金端轉運區也未完全發揮作用。當然,就市場機制而論,強制遊客轉乘低碳運具有其難點,但要突出低碳運具的服務優勢卻不會太難;因為遊客更在意的是豐富貼心的遊程服務,以及低碳運具能否恰如其分的體現小金輕旅的服務優勢。 其二,景區魅力。有道是:「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烈嶼地區有許多豐富且極具魅力的觀光景區,並持續著穩健的服務與運作;但對初履斯地的遊客而言,與其各個發光,不如匯聚成一顆閃亮的珍珠更具有魅力;要串連彼此,便需要有序的建設與系列性活動的加持。老兵劇場、地雷體驗館、模擬射擊體驗等互動性活動及場域,可以鏈結成閃亮的軍事主題遊程,同樣地,烈嶼麒麟山森林公園、雙口海濱公園、春季限定「綠石槽」、青岐南山頭柱狀玄武岩、上林海灘遠眺等,也可以構成整個自然生態導覽主題,並充分體現烈嶼景區獨一無二的魅力。 總之,串起大、小金門觀光旅遊景點的金門大橋,本身就是熱門旅遊話題與景點,在不同的天候條件下,從兩端不同角度眺望或取景拍照,更是千姿百態、氣象萬千,再搭配烈嶼豐富多樣的傳統美食、國境之西景點的無窮魅力,自然可以讓遊客嘆為觀止、流連忘返,並留下深刻的旅遊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