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年輕一代應多累積能量蓄勢待發
生長在現今社會的年輕人,由於社會多元化、教育普及化,在前途發展上,個人的出路和選擇機會也隨之增多,然而這方面的選擇,都需要能力及本事,但身在不連續文化中長大的年輕人,其自我肯定、自我追尋與適切的選擇能力,都沒有獲得,也就因為這樣,縱使在客觀出路很廣闊,但在這主觀條件不足的矛盾情況下,多數的年輕人對自己的前途感到相當的徬徨及困惑。之所以有那麼多機會,那樣優渥的待遇,卻沒法勝任工作,那是因為自己的本事不夠、專業知能不足,而本事不夠、專業知能不足是因為在平日求學及在職場上未能時時累積能量,儲備足夠的本領。 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有十分耕耘卻只有四分收穫,甚至有毫無收穫的遺憾與無奈,那也是因為準備之功不夠,所以要想有一份好的成績豐碩的收成,除了要十分努力打拚外,準備之功也是相當重要的。『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先將砍柴的刀斧磨利,就能既輕鬆又有豐盛的柴火收成,從前有一個年輕人上山去砍柴,每天都非常賣力,別人休息時,他從不休息,不到天黑絕不罷手,可是半個月下來竟然沒有一次能贏過那些又是喝茶,又是休息的老前輩,他不氣餒,更加賣力,但是還是沒有那一群老人家柴砍得多,老人們就笑著對這個年輕人說: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未能贏過我們呢?那是因為你一直拚命砍柴,柴刀鈍了也不磨鋒利,如此非但吃力也砍不多,我們雖然在休息喝水,但我們卻是把鈍的刀鋒磨得更鋒利,所以我們砍起柴來既省力又輕鬆,柴火也比你多得多。年輕人此時幡然大悟,原來只有適時的休息喝水,並將刀斧磨得鋒利些,才能有豐碩收穫。年輕人只有平時把專業本事、本領學好了,能量累積充足了,才會有好的前途與成就。另外大明王朝朱元璋在起義時,軍師劉伯溫建議他『廣積糧』、『築高牆』、『緩稱王』,也是希望他能作好一切充分準備,累積豐盈的能量、人脈實力,一旦機會來臨,便能立刻功成名就,那也是一種累積能量蓄勢而發的道理。 現今的Y世代孩子,整天沈迷於電玩的虛擬世界裏,花在電玩的時間佔了一大半時間,每天除了上網、玩遊戲、網內交友聊天外,根本不讀書,據調查現今的學生,每天大概只有二個小時閱讀。這樣的程度如何能跟得上企業的腳步,如何能在企業界立下豐盛的業績。六○年代,要考上大學是件不容易的大事,可是現在孩子卻是上不了大學才是件不容易的事,九分可以上大學,商界人士笑稱,現在的大學生,其學術程度大概還比不上以往的高中生,也就因為現今學生不思進取,不喜讀書,所以一旦入了職場,才瞭解以自己的程度,所學本職學能實無法在職場上生存,有進取心者會圖進修,無進取心者,則隨波逐流或回老家去當啃老族,成為社會的消費者,增加了社會的負擔。 職是之故,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了個人的前程事業,年輕的一代應趁著年青的黃金時光,多多學習、多多讀書、充實本職專業知能,努力作好人際互動,妥善習得好的EQ管理,儘量累積能量學習本事,一旦將來有表現的職場舞台,就能得心應手,叱吒職場,為自己創造美好前程,光宗耀祖。
-
發揚坑道音樂 擦亮金字招牌
邁向國際化的「金門坑道音樂節」日前在大提琴家張正傑率領團隊悠揚的演奏聲中征服樂迷的心。連續兩天都到場聆聽的前國防部長高華柱,在表演結束後,親自向音樂總監張正傑致意,稱讚精心安排的音樂饗宴,已把曾是軍事用途的翟山坑道賦予全新的生命,更有樂迷推崇其為「一輩子一定要感受一次的體驗」。 據了解,邁入第六年的坑道音樂節,兩天六場次,一場二百五十位名額,一個半月前受理報名,名額全部「秒殺」,本來只是國內的音樂活動,這兩年聲名鵲起,吸引國外人士報名,兩天來有遠自美國洛杉磯、馬來西亞、香港的愛樂者,專程搭機到台灣再到金門聆聽。 平情而論,坑道音樂節能持續舉辦六屆,並擁有今日的成果及局面,可說是意想不到,更是得來不易。金門坑道音樂或只源於音樂家對坑道與天然音箱的聯想,但發展至今,不但已經獲得廣大樂迷朋友的喜愛,更儼然成為金門軍事史蹟活化的重要標竿,由這個案例或許我們可以推想,不管市場是大眾或小眾,只要是夠特別、充滿魅力,並引人入勝,總不乏支持者,更能藉此衍生出更多的產業價值與發展空間。有鑑於金門坑道的獨特性,或許以下幾個面向,也值得我們參酌運用。 其一,參與的廣博性。金門坑道音樂節一推出,報名即遭「秒殺」;這代表活動受歡迎的程度,更代表向隅者頗眾;如若主辦單位可以考慮用現場轉播的方式,提供更多民眾聆賞的機會,想必其知名度將可大幅的提升,連帶的也將塑造金門另類的觀光品牌。再者,一年一度的坑道音樂節固然可以彰顯其特殊性與稀有性,卻有礙於更多愛樂者的參與;金管處與其將翟山坑道營造為「到此一遊」的景點,不若將其改造為愛樂者的聖地,諸如:規劃更多的場地及時段,鼓勵更多的音樂家及愛樂者的參與,並能藉此掌握更多元的商業發展契機。讓無國界的音樂成為金門與世界溝通的橋樑,應該會更富有實質效益。 其二,紮根與在地化。坑道音樂的表現方式或許不是創舉,卻充滿了話題,如若操作得宜,更有助於開拓表演者未來的發展空間。誠然,邀請名家演出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不能輕忽在地團社及學子的培養,或許我們可以考慮在每年的音樂節前舉辦更多的音樂營及選拔活動,既為提升在地的音樂實力,更為珍惜寶貴的演出機會,長此以往,或便可能營造出鏈結性的系列活動,讓金門的坑道音樂更有特色,更具發展潛力。 其三,資源的盤點與規劃。金門的坑道不只翟山一處,不同的坑道應有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與創意發想,如:早期的成功坑道影像展便是一例。或許軍方與地方政府應就已釋出及可釋出的坑道空間做一次全面的盤點,思索出更好的活化方法與機制,並適時的導入民間團社共同參與,讓坑道藝術成為金門共通的語言。 總之,我們為坑道音樂節每年賦予的不同巧思喝采,更希望這樣的案例可以及而廣之的擴大它的影響力,並深深的紮根在金門的土地裡,使其成為金門的金字招牌,營造出「非來金門不可」的口碑與實力。
-
營造軍事主題風 加值地方產經發展
2014年金門戰地觀光藝術季-勞軍秀表演活動日前在金湖體育館盛大登場,除了有原汁原味的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心戰大隊第五中隊(舊稱藝工總隊、藝宣中心)的表演外,還有「一代新兵八極少年」主要演員也都帶來精彩的演出,地區民眾熱情與會,現場熱鬧滾滾。 眾所周知,金門的觀光旅遊要軍事風、戰地風情應是最直接的訴求與選擇,畢竟,近半世紀的戰地政務及軍事管制,開發及活化這些戰地史蹟與資源,應是最佳的選擇之一。但同樣的,因為事涉國防部及軍方的工作,在攸關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就算是營區、設施廢置了,也通常能用「平封戰啟」的說法持續閉鎖下去。因此,地方或民間要推動戰地觀光藝術季或類似的軍事之旅,總會有只得其形、搔不到癢處的遺憾,因為少了軍方有效的奧援及參與,軍事風總少了最關鍵的一味,遂行起來總不那麼的地道。 就如金門縣政府於今(103)年暑假首度舉辦戰鬥營,但參加學員均表示在國防教育方面感受不強烈,一致建議應與國防部共同合作辦理之。而國防部在今年7月也援例舉辦過二梯次、每梯次一百人的金門戰鬥營,而其所訴求的內容則是,搭軍機抵金、軍卡及裝甲運輸、實彈射擊,以及兩棲作戰戰技演練等等。國防部的立場當然是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此與縣府促進觀光、開發旅遊資源的用意,雖未必盡然相同,但也非不能兼容,因此,縣府於「金門縣地區首長聯繫會報」中提案,惠請協調國防部同意於104年度暑假、寒假期間與金門縣政府共同舉辦多梯次的戰鬥營。 對此,我們對縣府的作法表示認同,更以為軍方理應釋放最大的配合善意,如此既有助於全民國防教育的推廣,對於金門軍事資源的活化,也將產生實質的助益。當然,實務上軍方仍應以備戰、作戰任務為優先,為求資源的永續與活化,是否軍方也應檢討考量釋出部分的設施及資源,與地方政府配合進行長期的國防教育紮根工作,甚且可以運用地方政府與民間的資源,對廢置營區、軍設進行有效的養護與管理,此既不違背「平封戰啟」的原則,更能將資源做到最有效的利用,可謂一舉兩得。除了硬體外,更應強化軟體上的建設。 然而,國軍畢竟是作戰群體,閒暇時配合觀光旅遊進行演訓或無可厚非,但長久看,似也不能單方仰賴軍力,更可靠的作法,應是由軍方支援種子教官或指導人員,輔導官方、民間的相關團社進行軍事活動的開發及串連,如此,既可掌握住軍事主題的原味,更可充分導引出地方及民間的配合力量,讓活動更加多姿多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的戰地觀光藝術季,還搭配了影視的宣傳。事實上,在許多國家及地區,軍教片的拍攝已蔚為常態,更是軍方宣揚國防理念、樹立軍威、闡揚愛國思想的重要媒介,惟國內在此間似無任何開展;如若地方政府能扮演好媒介的角色,促成軍方以更開放的心態及作為,共同完成更精緻、好看的影視作品,必將更有助於地方產業的加值。 總之,戰地觀光,除了硬體的到位外,更需要「原味」軟體的加持。我們不希望活動只帶來幾日的騷動,而期待藉由軍方、地方與民間的協力合作,可以打造出金門戰地旅遊的品牌,加值地方產經發展!
-
提升家庭教育功能
當大家以不同形式熱烈慶祝母親節,或表揚模範母親之後,該檢視現代社會是否為母親增添過多的生活壓力?對母親的角色期待是負起家務責任,或是家庭教育功能?做爸爸的或做子女的是否造成媽媽更多的負荷?根據主計總處調查,「15到64歲的已婚就業婦女,平均每天花在家事上要4.22小時,等於下班後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這是國內首次有政府單位提供婦女忙於家務的證據。 澳洲研究院的家庭研究揭示,澳洲女性用在家務和照顧孩子的時間是男性的兩倍。每週工作時間總計87小時。這是國外媽媽的經驗。 倘若金門縣家庭教育中心也來一個縣籍媽媽調查,會得出何種數據不可知,但可確定的是,不論在職或全職媽媽,花費在家務的時間上,遠超過爸爸,家務責任幾乎一肩扛起;如果再細分,花費在家務佔最多時間的一定是「民俗祭祝」。重點時間的大拜拜如中元普渡、清明祭祀、慶媽祖生不可少,其餘不同形式的祭祀,又不能免,一年到頭窮於應付,那還有餘力提升家庭教育功能呢?金門媽媽最辛苦! 大陸媒體報導,有「28位來自浙江、北京等省市的媽媽,選在母親節當天在網上號召所有的媽媽們家務「罷工」,藉此喚起社會正視家務勞動的價值。」這是首次有媽媽提出「家務罷工」。 嘉義縣91歲模範母親吳林佐阿嬤不識字,為了替遠嫁美國的女兒坐月子,一個人搭機赴美,表現驚人的愛心與毅力。阿根廷有位叫格麗塔‧巴里恩托斯的傳奇媽媽,以一己之力為二千多位窮人提供免費飯食,贏得了尊重。總統馬英九憶亡母時,提到「民國47年的台灣,既無電視、電腦,電影院也少,媽媽就利用晚間,教我讀《古文觀止》」。並且以「她留給我們兩件世上最寶貴的遺產--母愛與家教」作為總結。堪稱當代所有母親家庭教育功能的典範。 家務勞動及家庭教育功能,都是父母親共同的責任。精簡繁文縟節的祭祀軌儀,減輕金門媽媽的負擔,讓她們擁有多餘時間可以自主揮灑,陪伴子女成長,教育子女學習,方能提升家庭教育功能。 年輕有活力的金門媽媽,已走出家庭,從事多元活動,又能接受社會教育。宜鼓勵她們在社區中起作用。母親是家庭的重心,情緒會影響家庭氣氛,妨礙家庭教育功能的發揮,所以我們要一起承擔家務責任,體諒母親的辛勞,體貼她們,讓她們健康快樂,身心靈獲得安頓,更能引導孩子,發揮家庭教育功能。金門媽媽尤其需要大家的鼓勵與支持。 母親的呼喚,是兒女的慰藉;母親的愛心,溫暖兒女心坎。金門母親的犧牲,在那砲火餘生、物質匱乏的時代,發揮了穩定的力量;於今步入豐衣足食的小康社會,金門媽媽功不可沒,她們是成就幸福金門的重要推手。未來當我們努力與世界接軌,迎向國際,金門媽媽尤其需要更多精力,投注於家庭教育功能,培育未來金門人,邁向國際化的金門!
-
根絕黑心油品 確保國人身體健康
喧騰多時黑心油品問題,一爆成災,蓋以事關國人健康,因而社會人心惶惶,紛將矛頭指向政府主管機關管理不善,致使〈黑心〉廠商有隙可乘,更由於新聞大幅反覆報導,衛福部首當其衝,立法委員群起撻伐,邱文達部長引咎請辭奉准下台,時至今日,餘波盪漾,問題愈演愈烈,總統馬英九為此召開國安會議,指示即刻成立食安辦公室,且將開始運作,江揆明確保證,嚴懲黑心商賈,直到黑心油品絕跡。茲此應該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政客玩政治,無謂口水都該休矣。 有云:「病從口入,禍由口出」,就事論事,人生開門七件事,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俱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食油則係其中要項,亦為生活所必需,一旦出現黑心直接受到戕害者,即是大眾身體健康。緣此,國人莫不關切其發展,畢竟讓國人吃得安心,進而恢復信心是政府之責任,也是當務之急。 持平而論,黑心油品源自黑心商賈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罔顧良心道德,難怪群情激憤,令人髮指,由點而線,發起抵制,儘管鞠躬道歉或下架停售,傷害已經造成,再多口惠而實不至之反省自律,良心發現,都已晚矣。換言之,黑心商賈頻頻悔悟的舉措,不如痛澈自清,至盼迅將黑心油品來源去處,逕向社會大眾明白交代,並向政府主管機關自首通報,須知雞卵密密亦有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規避責任,天理不容,自古以來,多行不義必自斃,屢試不爽。 無可否認,任何問題之發生,事出必有因,值以黑心油品充斥市場,自是其來有自,一言以蔽之,存在自非今朝,認真檢討,政府主管部門,難以推諉卸責,諸如,台灣有位熱心民眾,一再逕向當地衛生機關密報舉發,卻未獲得重視,惟其再接再厲,後來證實所報非假,因而得到行政院江院長頒發鉅額獎金表揚獎勵。準此以觀,如果伊始衛生主管機關有聞必錄,向上反映,相互通報,進而立即採取積極行動,全面展開追查,相信必能立見其功,不致貽人口實,政府事事慢半拍,演變而成今日之局面。 政府施政作為,係依行政三聯制「計劃、督導、執行」之作業程序進行,亦即所謂依法行政。一項政策,一個計劃,必有法令依據,三者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亦即〈計劃〉頒布以後,督導工作應即開始,藉此以瞭解各級執行實際狀況,有鑒前有餿水油事件,後有黑心油品流竄,追根究底,督導與執行,並未落實。而今而後,有關食安檢驗工作,衛生主管不能等閒視之,而應走出辦公室,周而復始,全面進行抽查,明查暗訪,懸賞鼓勵檢舉,期以有效掌控來源,一舉予以殲滅。 或許正本清源工作,任務艱鉅,面對黑心商賈所作之任何承諾保證,衛生主管機關都應秉持嚴正執法之態度,切實監督查察,期以防杜廠商玩弄花招,因為黑心油品害人非淺,禍及全民,亟需政府與消費大眾同心協力予以清除根絕,此次司法機關,針對惡性,一律嚴究,劍及履及,立威置信,值得按讚,除黑務盡,眾所樂見。
-
慢遊金門建立友善旅遊環境
時序漸入秋冬之際,金門旅遊暫離高峰期,也更能脫離熙攘的人群,緩慢的欣賞金門的美麗。 近年來,在旅遊相關單位的不斷大力行銷金門觀光下,除了吸引國內外觀光旅行團的團進團出之外,「背包客」來金自助旅遊也日漸增加。自助旅行的目的,在於能夠更為深入了解地方風土民情,來到金門遊覽,交通工具的選擇自然重要,除了租車之外,縣府也貼心的推出自行車租借以及觀光公車遊程等服務,讓來金的遊客能以慢遊樂活的方式,一睹金門之美。 就優化旅遊環境而言,交通工具應是首要考慮的因素。金門近年來致力於推動慢遊,公共租借腳踏車已蔚為風氣,規劃的觀光公車動線更能充分展現金門景點特色,特別是再佐以專業的解說導覽,更能加深參觀者的印象及記憶,經由一定程度的口耳相傳,「回頭客」已漸成自助旅遊的主力。其次,要關注的則是住宿需求與品質;金門古厝民宿迭有聲譽,更在旅遊群體中積累了一定的口碑及品牌,加上縣府、金管處有序的規劃及管理,尚能維持一定的消費滿意度,讓旅客對金門遊充滿嚮往。奠基於以上的作為,並配合季節性的節慶活動,或可斷言「慢遊」金門的推廣已然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然而,為了達到日益精進、打造友善旅遊環境的目的,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社群的經營。慢遊講究以悠閒慢活的腳步,不同於走馬看花的方式來遊覽、探索旅遊場域,因此,更多情況下,慢遊吸引的是特定目的的旅遊群體;諸如,每年的「鸕鶿季」便能吸引為數頗眾的愛鳥人士來金共襄盛舉,「坑道音樂節」亦復如是;要開發、鞏固這些特定族群,除了主題性活動的吸引外,尚應強化日常的的社群經營及聯繫,意即,我們應該藉由經營特定的社群關係,廣而深的開發屬於金門各種旅遊形態的可能性;特別是在網路世代裡,這般的經營更容易串連起同好者的興趣,並具體而微的展現出消費需求與經濟效益。 其二,工具的簡便。金門的公共腳踏車及觀光公車已然具有一定的經營績效,然而,為了提升使用的便利性,應可考慮提供異地借還,以及網上預約等等的服務;且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亦可依供給成本訂定分層次的收費標準,再搭配一定的旅遊套裝行程,或本地相關團社的交流活動等等,必能更加提升旅遊工具使用的簡便性及效益,並讓旅客們能以更輕鬆、有效率的方式來體驗金門美景。 其三,資源的鏈結。金門各地各有不同的旅遊特色及資源,諸如:金寧線以海邊遊憩、自然景觀、戰地遺跡為重要賣點;金城線以「傳統聚落」及「古蹟建築」為主;金湖線以「金湖商圈及產業發展」為主題;金沙線則以「湖泊景觀、民居古蹟、風獅爺」為主軸;烈嶼因環島的戰車道保存相當完整,因此「環島海景與戰爭工事」便成為其特色。這些特色資源的鏈結,除了有賴公部門的努力外,更應導引民間團社與有志之士共同參與,藉由在地能量的加值,務求資源的精緻化與永續經營。 總之,一直以來,金門總給人「好山、好水、好空氣」的印象,將如此優美環境永續經營,並客製化為友善的旅遊環境,或也是每位縣民的責任與使命。
-
創造就業機會金門老人才有子女奉養
落番的影片,讓所有的金門人熱淚盈眶,感傷不已,儘管這是金門人地瘠人貧的原鄉宿命,金門不得不去接受,但卻是金門人心中永遠的痛。為了養家活口,年輕的金門人得拋妻棄子,離開父母,忍受骨肉長期的分離,為的就是要讓日子能過下去,而遠渡南洋去過那種離鄉背井的打拼生活。 五、六○年代金門的戰地政務軍管戒嚴時期,金門人在物資雖缺乏,但勉強可溫飽,但年輕人沒有好工作、沒有前程、沒有發展,因為金門沒有工廠、沒有公司、沒有企業,年輕人除了種地、捕魚以及少數的公務部門職缺外,大多數的年輕人依然沒有出路,多數的青年人還是得外出找工作或作生意。 而長期在軍管戒嚴,每天面對著早已熟悉的草綠的軍服,從軍也成了多數金門年青子弟的選項。秉持著金門敦厚樸實的本性;勤奮努力負責的個性,不管在經商上或是在軍中表現上,金門人都是可圈可點,表現傑出,造就不少成功企業家以及不少高官將領,替金門人爭足了面子,光耀了祖宗。但在這些光宗耀祖的背後,依然還是得背井離鄉,無法承歡膝下、晨昏定省,致使太多父母逝去後,心中留下永遠的遺憾與心酸。 經歷了幾十年的砲火戰亂,金門終否極泰來,兩岸和平的局面開啟了金門的新契機,小三通的啟航,讓金門成了炙手可熱的必經航道景點;金門縣政府多年的努力行銷,用心經營終於使金門有了嶄新的轉機,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金門有了光明的前程。昇恆昌及台開兩個企業的營運,造就了金門年青人就業的機會,非但如此,不少旅台年輕人陸陸續續鮭魚返鄉,找到工作、有了收入,近二千多人的昇恆昌與台開員工,非但壯大了兩個企業優異的業績,也使得金門年青人有了工作、有了收入。 最難得的是在金門長期居住,孤苦伶仃乏人照顧的老人家有了親人的陪伴,有了兒孫的照顧與呵護,金門老人頓時變得開心多了。另外金門的金雞母金門酒廠由於經營有道,產量大增,業績大幅成長,增加一批又一批的金酒員工,造就了在地金門人工作機會,能夠長住金門,照顧年邁的父母親,金酒公司與台開、昇恆昌居功厥偉,功不可沒,我們當以感恩的心思去感激,並以惜福的心態去保護它、維持它,還得去壯大它,才能有「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的局面與幸福。 金雞母會生蛋大家都很高興,但是要讓金雞母生出又大又好的金雞蛋,得補充營養、專人照料方能有成,金門白酒要有好銷路除了本身酒質甘醇,價錢公道外,還得行銷;把好東西透過傳播媒體行銷各地,銷路才會好,業績才會大幅成長,金酒才會賺錢,金門才會有好的福利。所以花點小錢辦辦活動,換來高額的成長業績猶如餵食金雞母好的飼料,讓金雞母能夠生下更多更大更好的金雞蛋,聰明的金門人得全力去支持。 另外希望昇恆昌與台開兩企業能保障金門在地年青人的工作,創造就業機會,讓金門年青人有工作留在金門,老人家有子女奉養,共同打造金門幸福島嶼、快樂天堂的願景。
-
幸福金門 百年有成 珍惜當前 展望未來
十月十一日至十三日,本縣慶祝建縣百年,舉辦了「金門建縣一百年暨第五屆世界金門日」之一系列相關活動,藉此活動聽到了各界人士及全體縣民的祝福,展現金門欣欣向榮及歡欣鼓舞的幸福榮景。回顧百年以還,金門人在世界各個角落艱辛奮鬥,營造今日幸福金門的景象,可謂得來不易的,因此我們應好好珍惜,將先人的成就作為未來發展的基礎,期盼金門人在未來的百年繼續嶄露頭角。 歷經各時代之戰亂,早期金門鄉親因環境逼迫顛沛流離,離鄉背井,出外打拚,尋找可以安身立命之地,促使如今海內外及台灣各角落皆有傑出金門人的身影,這是讓金門人刻骨銘心且深感榮耀之成就,如今鮭魚返鄉,光宗耀族,造福鄉親,正是舉辦「建縣一百年暨第五屆世界金門日」慶祝活動的重大意義,也是金門人堅忍不拔、純樸誠信、愛鄉愛國情操的展現。雖然出外打拚的金門人們是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茁壯,但是他們流的是金門人的血,是金門傳統禮教培育出來的人,才得以在陌生的環境中扎根,光耀門楣,充分發揮金門「海濱鄒魯」之精神!而金門人與猶太民族堅忍不拔的精神頗有雷同之處,誠如傑出華僑領袖楊忠禮先生所言,金門見證中國近代,歷經日據、國共內戰,如今從戰時的最前線轉變成兩岸溝通的橋樑,而且扮演未來國家民族發展的關鍵契機。金門何其不幸,在百年歷史發展中,遭遇日本蹂躪及長達數十年的炮火恐懼,失去了經濟發展的機會;但也幸運的,在兩岸關係和緩之際,卻沒有被邊緣化,反而以新的姿態與角色扮演著兩岸交流的重要地位,金門在經濟全球化及兩岸關係間,理所當然能發揮活化之作用,因此楊忠禮先生也衷心期許故鄉能在新的歷史洪流中更加卓越精彩。 在「幸福金門」的光環下,我們金門人都應有自己的作為及共同的願景,建設金門成為永續幸福健康的快樂島嶼。縣長李沃士也在金門縣建縣一百年暨第五屆世界金門日「我的家鄉·我的愛」金門論壇中,提出「幸福島嶼的實現現況與未來展望」專題演講,勾勒出金門發展藍圖,期望海內外僑親及金門鄉親共同為下一個一百年奠下基礎凝聚共識,以為後代子孫面對未來競爭做到更好立足點。因此,未來金門人應共同扶持及團結,在各個不同的領域,發揮智慧與潛能,將每一個在海內外有成就之個人形成一股團隊的力量,共同奉獻心力,為金門這塊小小的土地提供智慧與創意,相信我們的能量是無限的。屆時,不僅讓中央政府看到金門,更能讓全國、全世界看到金門,讓金門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並成為世界級人才輩出的島嶼!
-
特色發展才是硬道理
金門與廈門是兩座地緣緊鄰、社會文化接近但發展極為不同的島嶼。1840年以前,兩者俱為閩南九龍江下游的島群,一方面是農漁生產的宗族社會,一方面亦為海防的戰略要地。1840年代起,廈門成為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附屬的小島│鼓浪嶼成為英國為主的租界;而金門則為海外移民的僑鄉。1949年以降,兩地隸屬不同的政權,俱為軍事對峙的前線,發展受到限制,其中又以金門為最。1980年廈門被中共選為試辦經濟特區的城市之一;而一水之隔的金門,則在1992年11月7日解除戰地政務,並於1995年成為我國第六座國家公園,致力於文化景觀與戰役史蹟的保護及活化。2001年金廈定期航班開通(小三通)政策使得兩地之間的往來更加頻繁,金門居民強烈感受到兩地環境景觀的反差。部分意見領袖提出廢除國家公園、需要大發展的呼聲,反映著保育及開發的論戰,已經正式被排上議程。 事實上,發展(development)作為一個中文詞彙,本身即有正面的意涵。所以當1992年中共總書記鄧小平視察南方時,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維以來,發展成為一種顛撲不破的真理,不容質疑及挑戰。固然這20多年來,中國總體經濟規模的成長及人均收入的提高,成果有目共睹,也使得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舉足輕重之經濟體。但美籍華裔經濟學家、耶魯大學財務金融系終身教授陳志武提出「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China Model Never Exists)的論調,認為中國崛起乃拜全球化之賜,是晚近全球化受益最多的國家,而非僅僅靠中國自己的改革開放而已。 按照這樣的說法,臺灣的經濟成長放緩,其實就是產業轉型沒有跟上這一波全球化。金門發展的遲緩,尤其是解除戰地政務以來的動能不足,歸根究底,亦是沒有搭上全球化的列車。但地方如何呼應全球化?關鍵是區域分工的定位。也就是要為金門找尋優勢的特色發展方向。 2011年3月,中國國務院正式批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廈門幾乎成為這一區域的發展龍頭,積極招商引資,希望建構成商業、金融與高科技工業的中心城市。坦白說,這就是回到百餘年來的歷史定位。早在1842年《南京條約》,廈門就以其自身的條件被擇定為開放之埠。因此,當有人不斷鼓吹「金廈雙子星城」的口號時,若從歷史經驗來看,不但不切實際,而且容易損害金門現有的優勢及利益。金門的發展不應抄襲廈門的模式。 從中國大陸的經驗來看,「發展」是硬道理只講了一半,少了「特色發展」,產業無法永續。作為海西經濟區地緣成員之金門,生態與文化島嶼的魅力、海上公園的美景、傳統聚落的寧靜,是海西其他區域無法複製的優勢。 發展,有時候會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而非「破壞性的創造」,不能不慎。評估自身優劣勢,提出具有特色(不可取代)的發展戰略,且重視環境及世代公平正義的分配,才是永恆的硬道理。
-
紮根僑鄉文化讓金門發光發熱﹗
第5屆世界金門日暨建縣100年慶典,於日前在金門隆重舉行。總計有海內外51個團體一千餘位金門鄉親代表在金門歡聚一堂,同祝家鄉金門「生日快樂」。這項活動以「百年榮耀.幸福金門」為主題,馬英九總統親題「懋猷奕世、浯洲鼎新」致賀,彰顯金門母島歷經風雨飄搖,走過大時代烽火歲月,但散居世界各地的金門鄉親,世世代代都情繫金門原鄉,再回首往昔艱辛、坎坷的日子,四海金門人要攜手再創下一個百年盛世。 金僑遍佈世界各地、鄉情濃郁、凝聚力高,恐係為金門有別於臺灣各縣市的指徵之一。在這個屬於全世界金門人的日子,世界各地的僑親們不遠千里、風塵僕僕的返金參加盛典,除了表現出鄉情與凝聚力外,更重要的是對家鄉的建設也做出了具體的貢獻。除了廣為人知的捐資興學外,歷年來,各僑居地同鄉會、會館更致力於年輕一輩僑親們的互動與交流;資助返鄉就學是直接的方式,各種型態及目的交流訪問團更是絡繹於途。同樣的,金門各地鄉社也致力於相關活動的推廣,在公部門的襄助、輔導下,亦開展了不錯的成績。有鑒於金門身為僑鄉的意義及特色,我們認為今時往後,或可就以下幾項指徵再行強化,務求鄉誼永濃,並具體傳承屬於金門的力量,營造出更與眾不同的金門特色。 其一,紮根僑鄉文化。金門的僑鄉文化具體表現在遍布各地的洋樓建築與宗廟慶典上。源於金僑們鄉情與僑匯的洋樓,具象而生動的刻劃著金門人的出洋故事,更長遠看,這便是僑彥們與家鄉牽連的臍帶,宗廟慶典更是如此;共同的信仰與淵源更能強化故鄉與僑居地眾鄉親的情感與行動,進而激發出更多屬於金門的力量。基此,我們以為,應該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強效的做好鄉僑們與家鄉的鏈結;諸如:成立專屬交流平臺、經營社群,並規劃各類型的交流活動。其中各姓氏、流派的譜牒研究及運用,更是可以深耕的重點;畢竟,年輕一輩對家族譜系的傳承,較少接觸與理解,如能適時的開展是類的研習活動,不但可以強化新一代的鄉土意識,更具有時代性的意義。 其二,僑鄉資料的彙集。承上言,傳統上,金門是一個鄉土意識強烈的區域,也是一個宗族認同感熱切的地方,諸如譜牒及相關議題的研究與資料引用,成就必蔚然可觀。歷年來,縣府對於僑居地的鄉土訪查及資料蒐羅向來不遺餘力,除了出版專冊外,更推動了閩南文化、金門學等研究活動,對此,我們咸表認同,更認為就相關資料的蒐集及彙整,除了要有計畫性的安排外,更應將相關的資料及研究成果,設立專區、專屬網站,並佐以適當的獎助誘因,進行計畫性的紮根與推廣。因為這些資訊既來之不易,更需要循序漸進的研究及分享,唯有參與的人多了,才能更充實資料庫的廣度及精度,讓金門的僑鄉文化更加厚實而精彩。 喜迎僑親返鄉,共享百年榮耀。金門僑胞們早期離鄉背井為了生活,篳路藍縷、艱苦奮鬥展現的金門精神,不但值得我們學習,更值得我們發揚;肇基於時代與歷史的發展軌跡,眼下的金門人有責任,更有義務要把彌足珍貴的僑鄉文化發揚光大,讓特色金門更加發光、發熱。
-
喜迎第五屆世界金門日
象徵著世界金門人團結一心的「世界金門日」活動,首日下午以論壇的形式揭開了序幕。今年適逢金門建縣一百年,活動又安排在雙十國慶連續假期中,堪稱雙喜臨門。而金門,一個「壽與國同」的縣域,建縣百年的慶典,與國慶同步,又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金門僑親返回原鄉參與,全體鄉親都以辦喜事的心情,喜迎返鄉僑親,並盛大隆重舉辦第五屆世界金門日系列活動。 回顧世界金門日的舉辦,源於2004年,金門喜慶建縣九十年,特別藉此慶典廣邀旅台、大陸及海外僑親們回到原鄉共襄盛舉,成為世界金門人齊聚一堂、共話桑麻的一次聚會。接著2006年在大馬,由僑領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博士擔任大會主席,該屆活動以「國際」格局,隆重、盛大舉辦了第二屆世界金門日活動,當年也正好是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六十週年慶典,頗有世界金門人海外大會串的意味,為世界金門日增加了更多熱鬧氣氛。2008年移地至廈門翔安區,大陸方面為了替活動加溫,當年特別在活動前夕宣布開放13省市大陸同胞得經小三通中轉台灣,並開放落地簽證,作為兩岸交流互惠的利多。由於會議地點在中國大陸,會中不斷有金門鄉親大聲疾呼兩岸、兩門應該加強交流合作,甚至建議以世界金門日作為平台,搭起兩岸合作的友誼橋樑,並呼應當屆主題:「和諧、發展、跨越」。2011年,世界金門日再度回到原鄉金門,且適逢「建國百年」,活動揭櫫「離島連線、國際接軌、金門起飛」的主題,同樣不斷有鄉親呼籲藉此平台搭起兩岸甚至國際接軌的橋樑。 百年榮耀、幸福金門,本屆世界金門日,適逢建縣一百年,意義格外重大。本報日前已借報端連載披露了建縣百年大事記,縣府文化局也特別規劃了相關文獻的蒐羅與出版。縣府各項活動的安排,則在告訴返鄉的僑親們,金門經歷過百年榮耀,中間雖然有各種的戰亂與困厄,但這座島嶼近年來已經徹底蛻變了,蛻變成一座讓居民有高度榮耀感的「幸福島嶼」。 世界金門日在各界的支持與祝福下,已堂堂邁入第五屆,我們認為,這項活動從緣起迄今,前後歷經十年歲月,現在應該到了加以制度化的階段,才能讓這項活動獲得永續推動的生命力。例如,舉辦時間的選擇,應考慮可固定在某一特定時段,且「論壇」以及祭祖大典等活動的舉行,也應該訂出相關規制,以便依循。我們相信,散居海內外近百萬的金門鄉親,只要能將力量凝聚起來,相信會讓「金門議題」得到更多的重視,且讓「世界金門日」真正成為凝聚金門鄉情鄉誼,結合金門鄉親智慧,共謀國際接軌、和平發展的重要平台。 值此第五屆世界金門日,謹以此向大會祝賀,並代表全體金門鄉親,向遠道而來的旅台、海外與中國大陸金門鄉親們致意。
-
百年榮盛 還數今朝
今年欣逢建縣百年,結合第五屆世界金門日,從昨天起熱鬧登場,來自全世界各角落的金門人都趕回浯島來歡慶這個屬於金門人的日子,承先以啟後,數典不忘祖,真正應了一句「百年榮盛,還數今朝」。 據金門縣誌記載,民國三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咨陳內政部,派左樹燮為金門籌辦設治委員,同年7月奉准後將金門地區(大、小金門與大、小嶝等島)從思明縣獨立出來設置金門縣(歸廈門道管轄)。金門縣於隔年(1915年)4月9日奉批令成立縣治,設縣知事,改縣丞署為縣公署。 也正因為千載難逢,雖然每隔兩年輪流舉辦的世界金門日,第四屆輪回金門主辦,原本第五屆應輪到海外來舉辦,但因欣逢建縣百年,為團結海內外的金門人,四海歸心向母島原鄉,所以金門當仁不讓,又接下這場歷史盛會。 來自各界的二千多位金門人或金僑、金眷,人人以歡欣鼓舞的心情,共同來迎接這個大日子,根據統計,有海內外51個團體參與,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印尼、香港、越南及日本等15個團體、大陸金門同胞聯誼會等8個團體及旅台金門同鄉會等28個團體,並邀請姊妹縣巿及澎湖、連江離島縣組團參加,如同金門在辦喜事。 尤其12日是活動主軸,慶祝大會上午9時假國立金門大學體育館舉行聯合祭祖,除各旅居海內外團體團長、地區立案之姓氏宗親會理事長一人代表與祭,表達炎黃子孫慎終追遠,更是海內外金門鄉親融成一爐的象徵。 金門早年因土地貧瘠,居民謀生不易,又因地理環境,盜寇橫行,烽火連天,禍結兵連,浯島子民為避戰亂、謀生計,離鄉背井,遠赴海外,如今開枝散葉,在海內外的金門人粗估有一百二十萬人,比起島內設籍人口十二萬人,有百萬以上的金僑散居東南亞及大陸各地。 在「人不親土親」的情況下,百萬僑親雖然離原鄉已久,有很多人且已落地生根,但碰到金門的大事,他們無不排除萬難,也要回到母島躬逢盛會,像旅居馬來西亞的僑領「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博士及其夫人陳開蓉女士,再次帶著子孫和孫媳婦由吉隆坡搭乘私人客機飛抵金門。 父親楊清廉出生於金寧鄉安美村東堡,楊忠禮本人192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巴生的金僑第二代,他的兒孫滿堂,很多已不懂得中文,但是每個子孫都會跟你用閩南語講「我的故鄉在金門縣安美村東堡」,楊忠禮夫婦要求子孫不能忘本的用心讓人動容。 已舉辦五屆的世界金門日,楊忠禮幾乎是全程參加,三次以私人專機回金門,除了楊忠禮夫婦外,每次帶回的子孫都不同,他要大家都有機會回來故鄉,親炙這塊土地;當迎賓禮車回到東堡村前那塊石碑時,所有人全部下車跟石碑合影,因為他們口中日夜在唸的「東堡」就聳立在眼前,那份感動豈是言語所能形容。 親不親故鄉人,金門何其有幸擁有百萬以上的僑親,過去戰亂時代,靠著「僑匯」溫飽不知凡幾的親人,如今,靠著僑親的「回饋」,讓這塊不滿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島嶼,發光發熱,人人都以當金門人為榮。 「百年榮耀,幸福金門」,這不只是一句口號而已,而是見證這個母親島的盛事,金門建縣百年值得賀喜,世界金門日讓四海金門人回歸同慶,百年來都有「金門主貴」之說,這一刻國慶、縣慶,讓一百二十萬的金門鄉親都「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