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慶祝百年國慶效法辛亥革命精神
今年十月十日,既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慶日,也是辛亥革命中華民國一百週年紀念日,欣逢「國慶日」、「雙十節」,舉國上下莫不熱烈展開各項慶祝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國父倡導革命,創建民國,拋頭臚,灑熱血,義無反顧,視死如歸,豐功偉業,永垂青史,與日月同光。各項慶祝活動,不只是表達敬仰方式,更重要者,則應緬懷先賢先烈為國為民而奮鬥到底所代表之多種核心價值。 追憶滿清統治,種族歧視嚴重,善良平民百姓,慘遭苛政壓迫,猶如置身水深火熱之中,到了清末,政府腐敗至極,官吏肆意搜刮掠奪,益使民不聊生,甚而不斷進行經濟、文化侵略。國父 孫中山先生目睹及此,深知中華民族已到面臨生死存亡關頭,於是集合仁人志士揭竿而起,展開革命工作,組織興中會,自此先後發動革命行動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極為慘重,但也促使清朝皇帝退位,而建立中華民國之一役,則是 國父親自領導之第十一次「辛亥革命」,又稱「武昌起義」,順利成功推翻滿清政府。 史冊記載,「武昌起義」革命行動,時值農曆八月十九日,以陽曆來推算,正是十月十日,對於國人來說,此日是一個特殊別具意義而且值得紀念之日子,因而政府立法明定此日為「國慶日」,也稱為「雙十節」,凡我炎黃子孫,豈可不思「見賢思齊」,團結一致,奮發圖強,向前邁進。 茲值國難方殷,如何延續實踐國父 孫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建國理想,乃是當前重大課題。也就是此時此刻,亟需大家同心同德,推動一個整體性改革創新建國工程,使之脫胎換骨,成為現代文明之國家。因此,隨著中華民國建立所啟動之政治體系改革,仍然是以追求國家現代化為目標,中華民國之建立,其實就是國家現代化之基礎,大家對此核心價值,非僅要有深刻體認,更要從這個角度去認識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歷史意義! 蔣故總統 經國先生就曾說過:「民國三十八年,許多人以為我們國家要失敗,但經過一個時期之奮鬥,我們仍然屹立在台澎金馬」;又說:「我們退出聯合國以後,很多人也以為我們要沒落,但我們比以前更進步,更團結,如就歷史上來看,中華民國不知經過多少巨大之變動,而我們都能不放棄原則,堅持自己之立場,終能轉危為安,中華民國才是真正我們之國家,中華民國才是真正為中國人所愛之國家」。 由此可知,沒有「國」那有「家」,愛「家」應先愛「國」,一百年之後,能夠主導中國人真正「價值」者,則是今日台灣所感受到而實際得到之一切美好文明價值。諸如主權在民、文化創新、公民社會、均富和諧等理想。凡此,早已深入人心,從經濟到民主落實,已在台澎金馬實現。 總統馬英九也曾說過:「過去一百年,中華民國經歷許多艱辛,也創造光輝之歷史,在全球華人中。台灣堪稱政治最民主,經濟最繁榮之社會之一,尤其難能可貴者,我們之自由民主,已成為許多華人社會之典範」,相信這種「民國價值」,是全體國人同胞之驕傲,也是未來繼續邁進之力量根源。 隨著兩岸關係緩和,交流日趨繁集之際,維持現狀,行正走穩,仍係當前不二法門,緬懷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堅持辛亥革命救國之理想,效法先賢先烈愈挫愈勇,百折不撓之精神,異中求同,同中化異,開創國家之光明願景,自是指日可待。
-
建國百年幸福金門
明天就是雙十國慶,今年更是建國百年,金門島嶼何其榮幸成為奉中華民國正朔最久的領土,試想,少了金門的連結,命運多舛艱難的中華民國要慶祝百歲,還真是有點心虛與不完整,金門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上,在中華民國的國運發展具有無可取代的傳奇色彩。 1911年以來,浯島浯民早已隨著大海勇闖天涯,散居全球各地僑鄉,有的壯志未酬客死異鄉,有的輝煌騰達富甲一方,在原鄉鄉愁與異鄉情懷激盪交融下,譜下了數不盡的悲壯淒美、波瀾壯闊先民落番奮鬥故事,金門人不屈不饒、勇往直前、冒險犯難的精神,注入在當時每一個金門人的基因裏。 近半世紀以來,對金門而言真是好景不長,日本侵華八年,國共內戰再起,金門意外地成為國共決戰關鍵焦點,並一舉將金門推向世界舞台,國際矚目,成為國際東西兩大陣營僵持不下的中心點。然而,戰爭無情令金門鄉親必須忍痛離鄉背井,懷著濃重鄉愁散居各地,在漫長的戰火歲月中金門鄉親大舉移民海外。為了捍衛中華民國存續,維護台澎安定繁榮,金門付出了近半個世紀的青春歲月,金門鄉親用無盡的生命財產換來了中華民國的新生命,戰爭代價讓金門成為名符其實的「離島前線」---鄉親離島人去,故鄉成為戰地。 新世紀伊始兩岸關係詭譎複雜,金門轉而扮演起劃時代的兩岸和平走廊角色,兩岸紅十字會的「金門協議」開創了兩岸以協商替代對抗的開端;「小三通」開辦更聯繫了中斷達半世紀的兩岸直接往來,為日後的「大三通」奠下堅實基礎。如今小三通已開辦10年以來,至今兩岸通航人次已突破7百萬人次,金門繼續為兩岸的和平發展發揮和平窗口的功能。 和平的金門,讓金門迎來脫胎換骨、面貌一新的歷史契機,例如金門設籍人口快速增長,從2001的5萬7千人,到了2011年也打破10萬人口,每年固定增加4千人,戰爭時代留下珍貴資產│高粱酒生產事業,金酒公司近幾年營業額頻頻打破120億元,每年挹注縣庫超過40億,社會福利水準勇冠全國,除已設立了大學、免稅店之外,正興建中的五星級商務飯店、工商休閒園區、醫療大樓等,金門正逐漸走向成為令人稱羨的幸福島。 金門百年歲月從移民僑鄉、戰地前線、和平走廊、到幸福島嶼,不僅與金門鄉親的辛酸血淚、悲歡離合聯繫在一起,也與國族命運興衰貫穿在一起,在中華民國的版圖內,金門或許不是唯一「壽與國同」的地方,但像金門一樣,如史詩般地可歌可泣、驚心動魄、與風華再現,是絕無僅有的。 光輝十月裡,除了迎來建國百年之外,金門人更要用百年歷史艱苦焠煉所凝聚智慧、自信與榮耀,在一個屬於海內外金門人的「世界金門日」,全球金門菁英與僑鄉代表集聚一堂,要向國際與兩岸正式宣示,一個邁向健康燦爛、和平幸福的新金門,即將起飛,並與國際接軌。
-
以大視野共襄世界金門日
第四屆世界金門日將於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辦,預邀請海外僑社和社團廿一個、大陸金胞聯八個單位、旅台金門同鄉會十八個單位,總共四十七個單位一千餘人返鄉參與這場百年盛會。對此,縣長李沃士於日前會議中即表示,各單位應儘快定案,全力做好協助工作,讓整個金門動起來,迎接海內外回來參與世界金門日的鄉親,展現金門大團結,一起邁向健康燦爛、和平的新金門。 多年來,這項以「離島連線、國際接軌、金門起飛」為主題之盛會,已在國內外建立聲譽,更對金門厚植觀光能量,讓金門走向更高、更寬廣的國際舞台加分不少,頗值肯定。基於言責之任,我們願「以大視野共襄世界金門日」獻言,期使此項活動長榮。其具體建議就是應以大格局、大視野來活化這項活動,以厚植方興未艾的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有兩因素;場域經濟,以其獨特的文化意象,產生群聚效果的經濟圈,這須依賴政府的周詳規劃與魄力。如英國哈理波特小說的電影場景;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時尚中心。再來是活動經濟:可以匯聚人氣的活動經濟,如東京巨蛋一年有340場運動賽事與展演活動。 尤者,創意經濟之父,英人JOHM HOWKIMS認為,創意經濟城市必須有兩個條件:宜居的環境,也就是舒適、有好的成長環境;另外就是「國際化」。且以後者來言,何謂國際化?那就是「別把籬笆築太遠」!這名言不但是瑞士的古訓,更是國際化之鮮例;秉此理念,使得這個位於歐洲中部,山水明媚的小國,非但沒有小國孤僻的困境,更沒有夜郎自大的丑態。從其官方語言即有德語、法語、義語即可看出其恢宏的氣度,更贏得國際地位。 具體而微,「別把籬笆築太遠」,就如同之前有鄉彥曾屬文,舉苗栗縣長劉政鴻大手筆請來全球三大男高音,來苗栗舉辦唯一的一場戶外演唱會一樣,不但使山城不再與世隔絕,使住民沐浴在抒情美聲中,更可以同時跨入國際化的腳步;不僅舉縣轟動,更帶動大批外縣市人潮湧進山城觀賞,使小小山城登上國際媒體版面,這正是深諳「別把籬笆築太遠」的具體作為。試問!「若劉政鴻不是邀請卡列拉斯,而是請縣內客家樂手主打,其促銷效果又將會如何?」而為何要有大格局之國際視野? 因此,金門!這個與苗栗同樣是偏僻的小縣;但較幸運的是金門擁有金酒,擁有大批成就的金僑,因此,若能利用此項活動,以大視野、大格局來活化深植世界金門日之內涵;如同深思之前澳洲觀光局,何以要向全球徵選「大堡礁島主」之活動一樣,其中就有不少值得我們深思之地,而非拜拜式、淺碟式的觥籌交錯可以想像,就此,凡深愛關心金門前景者,在共襄世界金門日之同時,腦海首應浮現的是:「符合國際視野及水準嗎?」這才是真正關心金門者之心態,更是真正共襄世界金門日之至道,敢以此與鄉親及此次參與盛會之嘉賓共勉!
-
爭取登錄世遺定位金門未來
世界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支持,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其目的以保存維護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登錄世界遺產不僅是一種榮耀,更是一塊旅遊金字招牌。獲得登錄區域的居民,對這項榮譽也必做出保護的承諾。我們必須釐清:為何要、哪些要、要如何申請世界遺產,這些看似簡單的問答題,執行上卻需要耗時費心。 「申請登錄世界遺產」這個議題在地區已經廣泛探討過數年之久,無論民眾、中央或地方政府、學界、地區文史工作者、旅遊業者等都曾熱烈參與過。若能申遺成功不僅僅讓金門成了旅遊的「金」字招牌,更是當代居民對於過去金門的歷史和自然環境的責任,也是為後代子孫留下一個典範。是故,於「情」,這是我們對過去及未來的使命感,於「理」,則是提升金門旅遊市場的競爭力,是以申遺工作至今仍是政府積極推動的目標。正因為獲選世界遺產代表了居民也必須盡到維護、保存的責任,所以必須凝聚居民的共識與責任感,固有其說明與推廣的必要性。 有了申遺的共識之後,接著是如何進行?獲選世界遺產的標準,簡言之就是「真實性和完整性」,並且必需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以及至少滿足十項基準的其中之一。而事實上,目前通過的近千件世界遺產大多有超過二項以上的基準。金門地區有哪些具有申遺潛力的項目呢?閩南建築、戰地史蹟、僑匯建築、自然保育區等等,許多選項眾說紛紜。哪些較有機會獲准,則不是自我認定即可,必須通過層層審查。這時聽取他人(特別是國際上此領域的專家,甚而是曾經申辦成功者)的建議與解析是必要的,如此方能避免「閉門造車」的情形發生。除了這些主觀的條件之外,客觀的限制也必須克服。申辦地區必須是委員會的會員國,金門是否有能力透過兩岸和解的當下,突破現有困境呢?金門縣政府對此也積極的洽談並尋求解決之道。當然前提是:地區居民得先有共識,才能說服兩岸政府相信金門人的堅固信念。 除了世界遺產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選項之一,金門故有的「宗族制度與慶典」都屬於重要的人文資產。對於重視宗族文化的金門人來說,透過爭取登錄的需求,才能讓因為社會型態改變而日漸式微的宗族活動得以再度被重視。延續優良的傳統制度是當代人的責任,我們無可推諉。在眾多與生民息息相關的慶典文化活動中,哪些是需要被保留甚至瀕危的?哪些可包裝成精緻的旅遊活動呢?這些是政府與居民共同的課題!透過推動世界遺產的登錄,使得當代的地區居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文化,並進而激發保護的榮譽感或許才是世界遺產制度的最終目的。 申遺工作一直以來就是地方發展的重要方向,並且需要長時間的準備並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與共識。這一點,我們看到了縣府的努力,包括縣長大力支持,親自召集歷次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並指派副縣長整合執行小組各項工作,還組團赴大陸考察觀摩、學習經驗,請來不同國家的專家學者分享經驗、培訓種子教師,最終目的不外乎期盼以計畫性的推動,為地區爭取榮耀與更美好的未來。 事實上,除了公部門的努力,申遺工作的成功更需要的是民眾的理解、認同與配合。期盼這項重點工作,能持續從民眾的教育著手,凝聚大多數鄉親的共識,方能以此定位金門,結合眾人之力,共同朝此目標邁進。
-
金門翻轉從交戰到交流
「九十年一月二日上午九時,金門『小三通首航團』一百八十名成員在縣長陳水在領軍下,乘『太武號』自料羅港發船,十一時五十五分登岸廈門和平碼頭;半世紀後的金廈航道重開,陳水在有感而發:『金門、廈門兩地相距只有六千公尺的路程,足足走了五十二年。』」 這一個年代、這一幕場景,寫入了《百年風華:一○○年的中華民國》,也提醒了世人,中華民國一百年,金門處在兩岸間的風雲、翻轉、流變。 取名「風華」,實則是由一頁頁「滄桑」換取來的。由行政院新聞局與遠流‧智慧藏共同合作出版的《百年風華:一○○年的中華民國》,趕在建國百年的國慶前夕,十月四日上午在新聞局舉辦新書發表會,副總統蕭萬長、新聞局長楊永明、總統府國策顧問李錫奇及參與的作家們、金門旅台鄉親范燕燕等,都共赴盛會見證這本譽稱「歷史大書」的出版。 行政院新聞局配合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活動,與遠流‧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合作,花費了一年八個月時間共同編印出《百年風華》。這本書記錄一百年來具重大里程碑之人、事、物,由學者專家從二萬多個條目歸納、精選出三○四個條目,以一百七十篇題材,再集合包括前總統李登輝在內的一百多位來自學術界、藝文界及媒體界等不同領域專業人士撰稿而成,並搭配五百多幀珍貴經典照片。對外訴求「這是一本中華民國的小百科,也是全民故事書,獻給中華民國一百歲的生日禮物,引領國人重溫中華民國各個撼動人心的時刻!」 《百年風華》全書由十個單元組成:亞洲第一(民國一至十六年)、國運奠基(民國十七至二十五年)、戰爭風雲(民國二十六至三十四年)、契機再造(民國三十五至三十九年)、擘劃新局(民國四○年代)、蛻變年代(民國五○年代)、在起飛中(民國六○年代)、上升視野(民國七○年代)、品牌台灣(民國八○年代)、多元開展(民國九十至一○○年)。 中華民國百年歲月流變書寫中,金門會落點在哪一個年代、哪一個章節?民國三十八年的古寧頭戰役、民國四十七年的八二三砲戰、民國九十年的兩岸小三通,都是金門與中華民國一百年命運的重要轉折點,起承轉合間,「百年風華編輯委員會」最終決定將金門的年代、位置,落在民國九十年到一百年的「多元開展」單元,也就是二○○一、民國九十年伊始的「小三通」。 〈金門,從交戰到交流》,《百年風華》裡聚焦金門的篇章,文章從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十七日廈門「解放」、金廈水域斷航寫起,再觸及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及之後的戰地政務。再擴及解嚴、觀光、小三通,穿插其間的大時代小故事,則是金廈水域長達半世紀軍事封鎖下,一群回不了家的「兩岸邊緣人」,最後透過「小三通」,先是金門的「太武號」自料羅港發船直往廈門和平碼頭,再是大陸的「鼓浪嶼號」自和平碼頭駛入金門料羅港,一路驚濤拍岸,完成了「金門,從交戰到交流」的歷史樂章。 從《百年風華》看北伐抗戰、政府遷台、戒嚴時期、政黨輪替等影響國家走向的關鍵大事及生動的小故事,也從中讀到了金門自軍事前線到和平使者的角色轉化;其出版價值,正如總統馬英九在書序《百年永續傳承的核心價值〉裡,誠摯期盼透過這本書的出版,「與國人一起回顧中華民國蛻變與成長的歷程,喚起這片土地上人民的集體記憶,找到連結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的關鍵力量,發現並珍惜台灣擁有的美好資產,並將永續的核心價值繼續發揚光大,攜手開創下一個百年盛世」。 隨著建國一百年,《百年風華:一○○年的中華民國》歷史大書的推出,提供了國人再次看待金門的地位與發展,「從交戰到交流」,終將是兩岸與金門長長久久的康莊大道。
-
讓世人看到美麗的金門﹗
由文建會、金門縣文化局、財團法人聯合文學基金會舉辦的「金門人情好滋味│2011文化創意產業研習活動」,10月1、2日一連二天在金門縣文化局舉行,透過陳芳明、李崗、蔡詩萍、唐從聖等十多位重量級文藝界講師的風采及創意啟發,讓與會一百多位學員大呼過癮、收穫滿行囊。 諸如這樣的文創研習活動,在金門已經辦了好些年,經由這樣的機會鄉親、同學們能有機會一睹大師風采,可說是殊為難得。邀請名家親臨金門,或訴說其成功歷程,或娓娓道來對某特定議題的看法,或衷心為金門建言等等,對金門而言,俱是好事一樁。然而,聽完了大師觀點,我們又該以什麼樣的心情,何種視野去反求諸己,平心的去看待金門的未來?經由兩天密集的研習,謹提出以下觀點,供鄉親們卓參。 其一,需要何種金門。觀諸眾學者專家們的說法,皆謂「金門可以不是廈門,金門應該保有自我的特色,炫麗出屬於自己的明天。」這樣的論述,多數人都不陌生,但卻非俱往正確的路上發展。比如說:許多鄉親喜歡砍樹,因為雜亂、落葉,或不美觀等,但我們真否能留給後世一個水泥化或石頭化的金門?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金門?宜有清楚而全面的公共論述,訴諸審議式的民主,讓多數人心中美麗的金門具體浮現。 其二,金門是何種概念。前述的研習課程雖曰「文化創意產業」,實則「產業」付諸闕如;此非主辦單位不用心,而是金門真難具體找出規模性的文創產業。以當下的消費規模,「文化創意產業」仍如紙上談兵;也因為如此,商家們吝於投入更多的研發能量去創造需求、引領風潮。我們常在媒體上看到一張創意油餅、一顆原味鳳梨酥,就能讓老闆們日進斗金;這樣的際遇在金門都沒發生過,縱有,也早在唱衰聲中,灰飛煙滅。唐從聖說:「金門可以是一處島主題樂園。」或也曾有過類似的建言流轉於近二十年間,但似乎從無付諸實現的可能。我們的島,我們的人,該以何種概念來捏製心中的金門? 其三,是否正往對的路上邁行。李崗導演以感性的口吻說:「與其計較統獨藍綠,不如問問我們的孩子想要成為那一國人?」他的經驗是,十個孩子中沒有人要成為中國人或台灣人。同理,我們若不能衷心的以身為金門人為榮,何以侈言所做所為對金門俱為良善?一直以來,金門都是政務實驗區,實驗的結果有好有壞,但少有權位者願意承認,實驗只是為了部分人的利益,或滿足下不來的臉面。於今,金門有了部分的自主財源,卻少了昂首闊步的胸襟與勇氣。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敵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成功者總是早對手一步,掌握最有利的時機,占據最有價值的位置,迎接每一回關鍵的挑戰。看著機會一次次的流逝,捫心自問,我們究是原地踏步,還是昂首邁行! 誠如蔡詩萍所言,金門對他而言是美到不行,幾乎是台灣最美的地方。如何讓更多的人有更多元面向的體驗,發現真正的金門之美,除了講行銷外,還得要有足夠的內涵與家底。當金門以最周全的準備、最美麗的姿態面對世人時,我們當會理解,金門之於我們的意義,以及身為金門人的榮耀感!
-
國際接軌 金門起飛
「金僑」的歷史源遠流長,對於國家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從協助明鄭抗清,到資助國父孫中山起義反清,發動辛亥革命,在在都是足以撼動國家存亡、發展的關鍵力量,也因為位處戰略樞紐,金門也歷經數十年,甚至可以說是數百年的戰火摧殘,造成金門鄉親流離失所,壯丁被迫冒險出洋賺取家用,也形成「僑匯」、「落番」…等特殊現象,雖然如此,金門人還是不忘本、不忘祖,經過顛沛流離才更加心繫家鄉,像是華僑興學、華僑捐款建設家鄉…等,體現出金僑對「根」的熱情。 經過幾個世紀以來的動盪,金門已經脫離過去那種紛擾的亂世,隨之而起的,是兩岸趨向和平互助發展的新局面,從開放「小三通」起,金門擺脫嚴格的軍事管制,搖身一變成為兩岸商務貿易來往頻繁的交通要道,機位常常一位難求,金門地價也迅速飛漲,可說是從醜小鴨,化身成炙手可熱的金雞母。與此同時,金僑的身影想當然耳地也不能缺席。過去在風雨飄搖之際,金僑排除萬難貢獻一己心力,造福鄉里,現在我們正值經濟起飛的關鍵時刻,也需要漂流海外多年的鄉親共同來努力。 其實,不管台灣人還是金門人,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中華民國的一份子,如果有台灣本島的同胞願意來金門發展,和我們一起努力,有著相同的理念,為同一塊我們熱愛的土地打拼,打造美好的未來,何樂而不為?有人也許會質疑,會不會有一些不肖財團在打我們這塊「金磚」的歪主意,這種人,我們當然不歡迎,但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再者,如果我們總是抱著這種排外心理,那麼,金門又怎麼能發展?既然如此,鄉親們就要有骨氣,金門的建設,可以由金門人自己來發展;金門的未來,可以由金門人自己來打造,過去我們一直是這麼走過來,以前可以,現在可以,相信未來,我們還是可以並肩走下去,金門籍的樺福建設董事長張綱維買了遠東航空,嘉惠金門鄉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謝謝張董事長,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張董回來和我們站在一起奮鬥、加油。 一年一度的「世界金門日」場面越辦越盛大,返鄉參與盛會的僑胞越來越踴躍;由金門國家公園出資、新汎亞國際多媒體製作、三采文化集團張輝明製片、金門在地電影《星月無盡》的導演唐振瑜所執導的《落番》劇情紀錄片,在東南亞一帶巡迴放映後,引起廣泛的迴響,顯而易見的,有很多長年居住在東南亞的鄉親,想回到這片土地上生活,我們歡迎更多的鄉親回流,一起來耕耘、發展、建設,將各位旅居海外拼鬥的經驗,帶回來讓我們成長,與世界接軌,讓金門起飛,永續發展,畢竟金門才是我們共同的記憶與家園。
-
重視醫病也醫人就是提昇醫療品質
有云:「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言簡意賅,深具哲理,取捨與否,端看自己。 此次金門縣政府,投入鉅額經費預算,購置新一代「128切」輻射高顯像電腦斷層掃瞄儀器,委託署立金門醫院推動「金門縣民冠心症與肺癌免費篩檢計劃」,讓金門縣成為全國唯一享有「128切」免費篩檢之縣市。對此,衛生局長陳天順喻之「慈悲施政」,不啻也是「態度決定高度」之愛民具體表現。 此外,縣政府又另挹注經費,添購新型抹片器材,並已巡迴鄉鎮村里為鄉親婦女進行抹片檢查服務,期在既有良好基礎,發揮鄉親婦女健康守護預期功效,凡此也是縣長李沃士念茲在茲,劍及履及施政重點,做一件,是一件,不斷朝著提昇醫療品質目標邁進。 無可諱言,金門地區醫療水平,不盡孚合眾望,也因要求多,鼓勵少,而使整個醫療團體服務士氣深受影響,甚至有人咸表一昧指摘,有欠客觀公正,為此心生退意,打算另謀出路,幸有縣籍骨幹醫師深明大義,顧全大局,不離不棄,如今由於府會大力支持協助,乃至衛生與醫療團隊發奮圖強,共同努力爭取,不惟專科醫師人手增加,各項科技醫療器材陸續添購到位,只要大家冷靜,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心想事成,指日可待。否則,即是浪費時間,限縮努力空間,何況醫療大樓之興建,進度超前,縣政與醫政並駕齊驅,相信即是金門醫療品質提昇之最佳保證。 九月二十日,金門日報第七版言論廣場,有位署名王宇者其以「不愉快的就診經驗」為題,鉅細靡遺敘述陪同其祖母看診過程,文筆流暢,敘事清楚,在此姑且不談孰是孰非,一言以蔽之,相信祇是個人「服務態度」讓人感到不悅而已。特別是公眾服務事項,範圍廣泛繁雜,難免顧此失彼,會有情緒性語言,所謂:「好話一句,歹話一句」,牽一髮而動全身,個人應對技巧顯得格外重要,事關個人修為,擴而大之,將會影響團體聲譽,就事論事,不可不慎,除盼自我檢討改進,允宜列為團體平日服務要求,畢竟優質醫療,既要醫病也要醫人,再說醫療糾紛之發生,原因繁雜,不一而足,惟多指向醫護人員未盡「醫人」責任,即未適時給予患者慰藉與信心,顯然「醫人」與「醫病」同樣重要,只要盡心竭力,讓人感受得到「和顏悅色,視病猶親」,許多糾紛可獲諒解而減少,幾個浮上檯面糾紛案例,無一不與醫療「服務態度」息息相關,再說「細節決定成敗」,基本上,「細節」是「用心」,是一種「做事之態度」與「安排調度」之學問,醫療細節問題,更是輕忽不得。 好人不寂寞,善舉傳千里,獻身杏林,救人濟世者,畢生不會孤單,永遠受人敬愛。諸如慈濟志工,遍及國際,到處發光發熱,無處不是佳評如潮,僅以蕞爾離島為例,好事不勝枚舉,並以從事醫療服務志業者,素來名列前茅,貢獻最大,歐天元院長自台奉派來金領航醫政事務,一再推許林仁鑫、李錫鑫、董文雅、王漢志、陳根雄、陳義榮,傅仰賢、洪長享及復健部門工作同仁們等「無怨無悔,患者第一」之優異服務表現,亦且封之金門醫療之「骨幹、壯士」。 身為署金副院長林仁鑫,默默耕耘二十八年之久,頃繼二十一年前由時任金門衛生院院長吳金順獲得第一屆醫療奉獻獎之後,榮獲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醫療奉獻獎,接受總統馬英九親自接見與擴大公開頒獎表揚,其間選拔評審過程嚴謹,計有全國從事醫療工作者二十四人送件參選,最後僅有林仁鑫等七人,得到包括專家學者與多位立法委員所組成之厚生基金會評審小組一致肯定,從而脫穎而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憑實力,沒有僥倖,誠然彌足珍貴。儘管其自我謙稱「智商不高,運好而已」,殊榮應該歸功於長官、同事、鄉親大眾之愛護提攜,但也漸有「久濟忘功,一渴成怨」之感慨,他依然抱持「留下來,做下去」,仍將一本初衷,矢志為鄉親服務,讓金門鄉親知道金門醫療其實做得不錯,而其「勤勞」、「好學」與「責任心」、「榮譽感」,值得大家相互砥礪學習。 總之,當金門鄉親殷切期待醫療品質好還要更好之同時,何妨也以同理心看待縣政服務事項,誠摯藉此呼籲,還請大家給予熱烈加油掌聲。
-
推動江陳金門會建構兩岸和平橋
金門位處兩岸中介,自小三通啟動以來,已逐漸成為兩岸輸運往來的重要樞紐。然而,攸關兩岸政策的江陳會,前六次舉辦地點分別是北京、台北、南京、台中、重慶、台北,即將登場的第七次會談,依「兩岸輪辦」的慣例,已經敲定在天津舉行。而第八次輪到臺灣方主辦,地點又會選在何處?依前三次臺灣主辦地點「由南而北」的邏輯,接下來是否該往東部或離島地區考慮? 對此,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曾提出江陳會在金門舉辦的建議,盼彰顯兩岸攜手邁向和平,並增加金門國際能見度;縣籍作家李福井也曾在《無法解放的島嶼│古寧頭戰役的背影》一書的序文中,對兩岸領導人提出邀請,希望能來金展開一趟和平之旅,舉行一場「馬胡會」。他在文中指出:這將是兩岸和平的一大步,使金門從戰爭之島,蛻化為和平之島,使金門從兩岸戰爭的終點,變成和平的起點。 日昨,兩岸社科智庫的重量級學者,在金大邀請下,連續第二年在金門舉辦研討會,彼此切磋、交換意見,並在縣府主導下,特別針對金門發展前景與定位舉行一場座談會。本報也特別發表社論,呼籲在金舉辦兩岸相關協商會議,發揮金門「溝通之橋」的功能。 值此「敏感」時刻,報載陸委會、海基會官員2天前突然悄悄來到金門,就核能安全等議題協商四小時,過程高度保密,除了承辦官員與負責戒護與維安的警方,外界幾乎無人知曉。不料卻在會後一行人前往翟山坑道參觀時,與媒體記者「遭遇」,密會意外曝光。然而參與會談的兩岸官員,對此次在金門召開的會前會,都認為收穫豐富、不虛此行。 誠如先前參與「座談會」的兩岸智庫學者所言,當前中國大陸正積極開發「海峽西岸經濟區」,其硬體建設的投入,規模之大令人咋舌;特殊政策優遇,也頗具吸引力。金門則是整個中華民國所轄區域內,最接近海西區的島嶼,地理區位優勢不言可喻,加上實施十年有餘的小三通,讓兩岸客商可以便利往返。談兩岸議題,金門絕對是最佳選項之一。金門縣政府亦積極爭取,盼能參與兩岸談判事務,希望除了交通與商旅服務之外,還能加強扮演兩岸和平溝通橋樑的角色。 日前的兩岸「密會」,雖然沒有「敲鑼打鼓」,但對積極爭取舉辦兩岸會談的金門來說,毋寧是一個好的開始。金門雖然沒有高檔的五星級酒店,沒有豐富多彩的夜生活,但接待條件近年來已有大幅改善,尤其幾乎遍地開花的各色民宿,其實比大飯店還更有特色,而金門有著小三通的獨特條件,交通便利,30分鐘內可達廈門,還能轉乘飛機至大陸各省甚至國外各地。最重要的是,只要年紀稍長,金門鄉親普遍經歷戰地政務,甚至親眼目睹、親身經歷國共對峙期間的古寧頭、八二三,內心對和平的渴求,既誠摯又殷切,正因如此,金門在主、客觀條件上都非常適合作為兩岸進行各類會商的地點。 核能安全議題,再一次為金門敲開了兩岸高層會商之門。雖然不是第一次,但意義非凡。相信有朝一日,江陳會終有機會在金門召開,甚至兩岸領導人也能到金門來進行一趟劃時代的和平之旅。我們盼望,就從江陳金門會開始,讓金門這道和平之門永遠敞開,也盼兩岸高層發揮睿智,就在金廈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無體卻效率非凡的溝通協商「和平之橋」。
-
廣建「青年旅舍」以應壯遊行
日前青輔會宣布預計在金門大學成立第一個離島的壯遊點,期望壯遊點的設置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年朋友來金門壯遊體驗不一樣的戰地生活、閩南風情、鳥類植物生態歷史文化等。消息傳來,當然對相關人等無不以欣喜心情來鄉迎接之。多年來,青輔會為使15-30歲之台灣青年朋友認識鄉土、行遍台灣,特別規劃「青年壯遊點」計畫,提供青年不一樣的,創新學習的友善環境,藉由旅遊體驗的深度學習,培養青年的新視野、探索力、以及感受力,鼓勵青年以多元方式認識鄉土、行遍台灣,帶動青年壯遊台灣風潮,以及發掘青年壯遊台灣感動地圖,形塑青年壯遊新文化,並協助青年透過壯遊台灣活動,產生自我改變,增加自信心及方向感,提升個人競爭力。而此次能在金大設立,對金門言自有其不同意義,我們更願就此提供一些淺見以共襄! 遊者有其住!這是任何旅遊者首先考慮之問題,因此,我們願就此提出一些意見,那就是金大是否集思廣益建構類似「YH(Youth Hostel)國際青年旅舍」以應之,並進而增益金大本身學生宿舍,乃至教師本身住宿之問題?而台北救國團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正是最佳就教之對象! 日前救國團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勇奪「YH國際青年旅舍品牌競賽」世界首獎,在全球八十個國家、四千多家YH中脫穎而出,為台灣爭光;這個獎項可望打開台灣YH之名度,對於爭取海外青年旅遊市場大有助益。對於此項殊榮,且不管各界之論點,我們且就YH品牌的評比標準來論之:歡迎度、清潔度、安全度、隱私度以及舒適度。誠如來自美國的背包客黛安說,劍潭中心很方便,就在捷運站附近,一晚不到卅美元,以後到台灣還會再來住;日本客Kaoru Kondo認為,房間乾淨,有個人電腦可租用,也有無線網路和小商店,還可買到各種旅行所需用品,可滿足旅客各種需求。而馬來西亞的旅客Gietoto Modon更特別推薦包含在房價裡的早餐,相當豐富有料。對台灣熟悉的香港客傑生認為這裡交通便利、環境舒適、價格合理,推薦給預算有限的國際背包客。 更重要的是,YH青年旅舍是全球最大的平價住宿系統,也打破一般人的「訂房」習慣,青年旅舍主要在提供「床位」,而非房間,讓旅行者可省下一半的住宿費。全球各地青年旅客因「客房共享」,打開世界之窗。目前該聯盟會員分布在八十多個國家,青年旅舍總數超過四千五百家、床位總數超過卅六萬床的青年平價住宿體系,也是國際上最大的自助旅行住宿產業聯盟。因此,對一些有志於開拓世界視野者是一項最佳之選項。 而今,若金大相關單位能就取經於救國團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就此精神廣建類似之住屋,則不但可有效配合壯遊點之設立,更可有效解決學校自身學生住宿舍問題,乃至以稍為修改之設計,成為外地來金講學之教師宿舍,一屋三用,若如此,則金大對金門諸方面之貢獻,豈是一言而已!
-
扮演和平橋樑迎向國際舞台
由台灣中經院和中國社科院合辦的「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與兩岸經濟交流」研討會,廿六、廿七日假金門大學黃進益國際會議廳召開,為期兩天的會議,兩岸政府最重要智庫的頂尖學者盡出,還針對金門議題進行探討,引起許多迴響。 此次研討會,台灣中經院學者由董事長梁啟源領銜,中國社科院則由學部委員金碚領軍。兩岸政經學界菁英共聚一堂,除了就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與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進行學術交流,也從兩岸發展趨勢、金廈合作、海西規劃等方面,探討金門未來於兩岸發展中的角色。 過去金門民眾只能透過政論節目,片面的了解兩岸經濟議題,對兩岸經濟交流政策的形成與全貌較難一窺堂奧,更遑論於政策形成階段的參與。這場研討會已經是連續第二年於金門大學召開,不僅提供了地區菁英直接窺視兩岸未來經濟發展的規劃,彼此相互合作的可行模式,以及政策建言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此次學術盛會,在縣府的支持下,特別針對金門為議題,召開一場座談會,由縣長李沃士親自就金門縣政與發展方向提出簡報,一方面讓民眾藉此理解金門在兩岸經濟起飛時,如何為自己定位,以及短、中、長期的發展規劃,更重要的是,希望借重兩岸重量級學者的智慧,為金門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角色與發展契機。 在兩岸分治以前,金門為大陸泉州地區最重要的文史重鎮,有著「無金不成同,無同不成泉」的說法。泉州府之最為同安縣,而同安縣又以金門地區在朝為官者眾。但在兩岸分治之後,金門卻成了兩岸對峙下的衝突點,是一道緊閉防禦之門。時至今日,甚至已成為冷戰時期全球僅存的三個戰地之一。直到馬英九總統上任之後,兩岸關係逐漸冰融,金門成了兩岸的溝通之門。 在這場研討會中,透過學者的敏銳觀察與智慧,可以發現,大陸「海西經濟圈」的形成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是未來中國大陸發展中快速崛起的區域。而身處其中的金門,不僅不能錯過,也無法置身事外,由此亦可印證這場演討會的重要性,因為當初籌辦的目的即在於此,而會中討論的議題亦緊扣金門發展與金門未來。同樣的,台灣在大陸海西經濟圈的形成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助力與合作的夥伴。當然台灣也將因為海西地區的發展,而獲得相當的裨益。過去兩岸地區所簽訂的ECFA已經獲得顯著的效益,顯示台海兩地的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位居兩岸中心的金門自當積極參與其中,更希冀台海的和平得以永續。 透過這場兩岸重量級的經濟研討會,除了實質的討論未來兩岸經濟發展的方略,也確認了金門於兩岸未來發展中所應扮演的關鍵角色:兩岸交流溝通橋樑。隨著兩岸合作越來越緊密,此一角色越發顯得重要與明確。 誠如李縣長在會中引言時所指,金門希望作為兩岸交流之窗,迎向國際舞台。未來盼能在中央的支持下,讓金門積極參與兩岸事務協商,甚至直接在金門舉行相關會談,並將金門打造為金廈漳泉的區域合作平台,結合雙方優勢,共同發展旅遊產業,打造一個兩岸文化交流與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這一切,都希望能從爭取兩岸相關會談在金門舉行做為起點,讓彼此逐一化解分歧、解決困難,共同迎向和平的美好未來。
-
書院正流行金門不缺席
──正視「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的活化管理與永續經營課題 《書院正流行》,這是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出刊的《旺報‧教育周報》專題,投射、介紹了愈來愈多的兩岸三地大學正在實驗住宿學院制的「書院」教育,為大學生活開拓更多的可能性,包括了大陸的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學,台灣的政大、清大、東海、中正、亞洲、中華等大學都施行書院教肓,甚至直接將校舍以書院命名,譬如西安交通大學彭康書院,香港大學崇基等九書院,台灣政治大學政大書院、東海大學博雅書院、中正大學紫荊書院等;不止在大學校園,民間也漸盛行書院教育,台灣的「台北書院」、美國的「台灣書院」亦陸續開張;而文風鼎盛的金門,伴隨著「金門大學」的誕生,「燕南書院」的新建,備受各方矚目。華人世界掀起書院熱潮,甚且成為一股教育文化新競爭力,譽稱「海濱鄒魯」、「朱子島」的金門,不但不能缺席,還要建立朱子學重鎮、樹立書院教育的典範。前提是有心、有效的經營管理,才能為金門的書院教育尋找靈魂,注入活水。 九月間台灣文化盛事,無疑就是「台北書院」揭牌。九月十五日,坐落於台北市中山堂三樓的「台北書院」,在副總統蕭萬長的見證下,正式揭牌授課,由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接任台北書院第一位「山長」,他表示,台北書院未來將兼顧修行、學問、藝術、生活四個面向,提供國內外民眾一個體驗台灣獨特文化生活美學空間,林谷芳亦說明,書院教育為中國最具特質的教育型態,始於唐而興於宋,其知名者如白鹿洞、嶽麓等在文化史有一定地位,書院過去在台灣也曾盛行,清末全台就有六十多所書院。 「台北書院」之外,政府鑑於大陸目前以國家力量在各地設立「孔子學院」向世界推廣漢語,因之,標榜彰顯台灣特色中華文化的「台灣書院」,將於辛亥百年的十月在美國紐約、洛杉磯和休士頓同時開幕。 各種訊息面顯示,書院精神融合現代教育,已蔚為風潮,形成趨勢,就在這一波浪潮前後,金門歷史上出現的四座書院:燕南、浯洲、浯江與金山,先是整修了清代的「浯江書院」,再是新建了宋代的「燕南書院」,其中由民間捐地、金門縣政府斥資逾億元的「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新建計畫,內部主體工程已竣工,聯外道路亦將完成,就待驗收、啟用。從有限的文獻記載、口述歷史發揮想像與創造力,讓一座明代已無遺跡的書院、民國四十年間遭國軍拆毀構築工事的寺廟,在二十一世紀重新活過來,金門文化局也以「新建工程設置公共藝術案」打響第一炮;「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書院與寺廟並存的奇景,如同從無到有、神奇點化的金門大學,都稱得上是當代金門人的「集體創作」。不過,書院與寺廟的未來也都面臨了一嚴肅課題,誰來擔負經營管理重任?一如著名書畫家姜一涵教授於中秋日造訪燕南書院時,發出了讚嘆,也提出了疑問,「殼與型都有了,但更需要的是尋找書院教育精神的靈魂」。 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的主管、權責單位是金門縣政府文化局,但建物、景觀所在的土地也來自以古區為主的村民發心捐地;官民之間,乃至掌理書院的「山長」,看管寺廟的「住持」如何取得平衡、同心協力,既要維持弦歌不輟,又得保住香火不絕;是文化局逕行管理,或委外由民間社區經營,或者委由具學術資源人文條件的金門大學進駐?管理架構,勢必牽動著書院、寺廟的精神與內涵、命運與未來。 民間推動二十多年,政府展現強大興建意志,缺一不可,始有今日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的宏偉面貌,也才能在這一波大學、民間的書院教育熱中產生可期待的金門人文新風景。 廟宇需要香火,書院需要活化;企盼官民都能放寬視野為金門文化資產展現包容心、參與度,永續經營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