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籲請正視金門用水安全問題
金門縣湖庫水質不佳,東半島自來水甚至流出「紅蟲」無法飲用。在議會臨時會期間,李縣長特別向告假赴台求援,展現劍及履及的施政能力。此行,除了獲得經濟部水利署長楊偉甫承諾協助爭取經費,推動相關改善方案外,更派遣了水利署等專家團隊抵金協助解決問題。 金門的用水安全問題由來已久,似乎總難斷定該是誰該負這個責任,但畢竟用水關乎基本民生,若不能徹底獲得有效的解決及改善,遑論任何建設發展。於是乎我們便得來探討一下,根本解決之道,又可否在短期內獲得明顯的改善。 金門地區水資源匱乏,替代水源難覓,復受限於水庫集水區面積有限,致水源不足、水質不佳,因此水庫及自來水廠的操作管理,面臨了更嚴苛的考驗。有鑑於此,前縣長李炷烽便提議將金門自來水廠交由台灣省自來水公司接管,或直接自大陸引水,此事至今未有明確的定論,但金門島上居民每日卻依然享用著水質不穩定的自來水,著實令人感到憂心。因此,我們以為金門的用水問題,既要救急,也要治本;以下芻議謹供有識者參酌。 其一,設置大型淨水場。金門水源不佳既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若排除自大陸引水(有謂是國安問題),則只能從興建淨水場著手。目前,縣府斥資在金沙水庫旁興建的日供水3000噸高級淨水場,預計在10月底啟用應急,但是因應長遠發展仍待增建大型淨水場。據悉,金門自來水廠的計畫是以五年分三期投資十億元,興建日產五萬立方的高級淨水廠,這個計畫能否儘速獲得行政院的核定,考驗著上位者有否真心關注人民的基本生存權,更是判斷其是否為口是心非政客的有效標準之一。若能引進所有可用水源,佐以現代科技技術,讓鄉親們在短期內喝上一口好水,或仍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其二,補助家戶裝設淨水器。去年四月,環保署公布去年度全國飲用水水質查驗結果,全台抽驗一萬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自來水水樣,合格率高達九十九.六四%,不合格水樣四十件中,金門包辦二十二件,對人體有嚴重傷害的總三鹵甲烷、亞硝酸鹽氮赫然在列。當時,環保署強調,超標情況並不嚴重,將水煮沸之後,即可安心飲用;但專家則強調,煮沸無法消除亞硝酸鹽氮,建議安裝活性碳淨水器,並定期置換濾心。既然公部門無法保證飲用水安全,便應思考補助家戶裝設淨水器的可行,這項工作似乎要比補助修繕傳統建築或安裝太陽能熱水器來得更為急迫而緊要,籲請中央及地方都正視此一問題,考量施政項目之輕重緩急。 其三,水回收與再生利用之推廣。金門水資源奇缺,按說滴水都不應浪費,公部門理應在現有基礎下,提出回收與再利用的鼓勵及輔導政策;一則能讓民眾理解水資源的可貴,二則可以為節能減碳盡一分心力,對金門推動低碳島之願景亦長足之助益,應為一舉多得之策。 總之,政績不能光憑口號,畫大餅也絕對不會變成實質選票。再多的理想、願景都該以人民的基本生存權為基石;如果連生活最基本的自來水飲用安全都失去了保障,台灣再如何「加油」,我們都感受不到一聲「讚」,有的只是「無水最苦,失望相隨」!
-
解決地區用水問題刻不容緩
金湖、金沙自來水水質不佳,近期成為民眾關切焦點,民眾抱怨,近一個多月來水質污濁,還夾雜黑色沉澱物,甚至流出蟲來,李縣長為此除親自勘察地區自來水供水系統,要求水廠積極改善清除管垢,日昨並特別趕到台灣,專程拜會水利署長,希望徹底解決地區自來水問題,獲得水利署重視並派員來金協助。 老實說,地區自來水水質不佳,長期來一直備受民眾所詬病,尤其是東半島的金湖地區,很多民眾都不敢用自來水煮食或泡茶飲用,只用於洗滌,飲用水都是提容器,到瓊林或其他設有給水站加水,儘管有關單位以前一直強調,地區的自來水安全無虞,但民眾看到山外溪的污染,想到太湖水庫的水源,對使用自來水就失去信心。 這次金湖地區自來水受污染程度,堪稱是歷年來罕見,有些民眾想用自來水來刷牙漱口也都不敢,甚至連洗澡也心裡毛毛的,民眾抱怨連連。例如,有民眾反映,自來水夾雜黑色沉澱物相當嚴重,清洗過5次水塔也毫無改善,日昨終於按捺不住,向水廠反映,約一個多小時立即來了工作人員,經他們拆下水錶放水,流出不少污濁沉澱物,最後雖有改善,但肉眼還是可見很多雜質。 平情而論,地區自來水水質不佳,自來水廠已做了很多努力,尤其近期來,員工們可說是疲於奔命。為未雨綢繆,水廠也曾積極推動自「大陸引水」,並且曾與大陸方面達成不少成果,一來以因應未來水量成長的需求,二來又可改善自來水水質,根本解決地區水源不足問題,唯可惜一直未得到中央政策支持。 然而日昨報載,NCC已核准中華電信和大陸三家電信業者,共同投資興建金廈通信海纜。我們不禁要問,兩岸已走向和平共榮,兩岸通信都可以合作,事關整個金門的民生大計,為何還要瞻前顧後。要徹底解決金門民生用水,自大陸引水是項相當可行之計,如今,金廈通信海纜已可建置,自大陸引水更應該水到渠成,若自台運水,不但成本高,最多也只能解燃眉之急,但對於水質的改善以及未來地區用水需求,根本毫無助益。 沒有乾淨的自來水,長期來都是東半島居民心中的痛,我們希望中央重視民眾心聲,誠如李縣長於拜會水利署長所言,無論是自境外引水或自台運水,我們只希望儘速解決地區民生用水問題,且政府責無旁貸,為此,我們呼籲中央,政策支持協助自大陸引水,如此不僅可補充地區水源不足,也可改善水質,並才足以因應未來整個金門發展需求。 還有,淨水廠的興建,也是刻不容緩,以東半島的太湖、榮湖等供水湖庫為例,湖庫已因優氧化出現藻華現象,現有淨水廠已無法因應,嚴重影響地區供水品質。另外,近期金湖地區自來水污濁嚴重,和水管中沉積的管垢,也應有相當大關係,畢竟地區自來水輸水管,很多已是陳年老舊,急需排污除垢陸續更新,否則地區自來水水質將無法提升,未來甚至還會更嚴重。
-
爭取各方力量共創金門未來
今年秋節前夕,縣府特假軍方「鑑潭山莊」舉辦軍民秋節聯誼餐會,其間金防部縣籍指揮官王世塗,即席應邀上台致詞,除盛讚縣長李沃士任內推動「敬軍」工作優異表現,榮獲國防部長高華柱頒贈全國「敬軍楷模」獎牌公開表揚,實至名歸。同時誠摯指出:金門「軍民關係」素極良好,猶如兄弟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濃濃情懷,相信將來還會更好,語出至誠,贏得熱烈掌聲。 在金門離島,「軍愛民、民敬軍」非是口號,回顧過去,軍政一元,同甘共苦,今雖軍政分隸,關係不變。尤以烈嶼鄉三度得到「全國敬軍模範」殊榮最為突出,鄉親莫不對此津津樂道,金防部指揮官王世塗咸表得來不易,值得大家相互珍惜。更應以「大公無私,誠信無欺」之態度,相互扶持鼓勵,使之可長可久,發揚光大。 再就金門未來建設發展而言,對於各方「公共關係」之建立,有助「有助力量」之爭取,兩者俱屬重要。兼而有之,政通人和,得心應手,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差別懸殊,為使工作順利推動,各方「公共關係」與「有助力量」不可或缺。 究竟何為「公共關係」與「有助力量」?簡而言之,為推行社會大眾公共事務所建立之關係謂之「公共關係」,至於所謂「有助力量」,泛指「動力」、「推力」、「助力」與「拉力」四者。謹就其功能分別敘述於下: 一、動力-始自團隊,操之在己,務必群策群力,公私分明,主動盡職,分工合作,搶時間,趕路程,該負責任不許推諉,該說之話不可惜言,念茲在茲,劍及履及,有動力,計劃不落空,績效不掛零,共同朝著理想目標邁進。 二、推力-金門是大家之金門。尤以土生土長金門鄉親為然,人人應以「愛縣、愛鄉」為己任,付出真心,放開胸襟,袪私務公,團結一致,相互包容鼓勵,說對話,做對事,和衷共濟,作為縣政推手,為建設家鄉努力打拚,為了金門更好,絕對不可吝惜釋出推力。 三、助力-金門得能安定、安全向前進步,不相隸屬部會派駐金門機關人員盡是「改變金門」最大助力,君子重平素,經常互助,推誠相見,遇到疑難,自然有人伸出援手,得到助力,應該銘記在心,常懷感激。 四、拉力-隨著時空因素推移,金門已然成為「和平」之島,中央有責伸出拉拔之手,使之脫胎換骨,改頭換面,如法令鬆綁與政策支持,即是「拉力」,攸關金門成敗,非有不可。 再以「獅山砲陣地」得能順利交由縣府接管為例,不啻就是「動力、助力與拉力」三者促成其事者,也即縣府長期爭取,軍方從善如流,順應民意,國防部樂觀其成,慨然核准。誠如縣長李沃士所說:獅山砲陣地自99年3月完成交接手續,隨而進行規劃設計整修,整體工程計分兩期,今年六月第一期工程完成,八月一日起對外試辦開放,不但有靜態展示,更導入砲操展現軟實力,既是縣府第一個軍事體驗項目,更能引領地區觀光事業,邁入嶄新里程碑。 此後縣府仍將持續擴充地區觀光軟體資源,藉以開闢新局,更在各界之支持下,將金門觀光事業推向巔峰,倘若「心想事成」,除能帶動金門觀光發展,也能讓民眾瞭解國防事業之重要,形成雙贏,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因而,特在此誠摯寄語公僕袍澤,應以辦「事」優於辦「公」之服務態度,主動走出辦公室,大家付諸行動,畢竟良好「公共關係」與「有助力量」,有助金門美好願景早日實現,愈多愈好。
-
期待更適切的傳統建築修繕
金門的文化體系主要源於閩南的泉漳地區,不論是語言、風俗及建築形式均傳承了母文化的特質,雖為移民社會,但與原鄉的聯繫在兩岸對峙之前未曾斷絕,傳統的祠廟與宅第藉由泉漳等地工匠來興築,主要料件也來自於大陸沿海各地,包括了石作採用之泉州白石、木作之福杉、瓦作紅料等,使得金門的建築與原鄉接近。基本上,這裡延續了傳統,外加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漸次有了屬於在地的地域建築,再經曾因海寇環伺的防禦需求及十九世紀末以後的僑匯風潮影響,讓島嶼金門的聚落風情在近代中更趨於多樣,展現文化兼容與藝術創作的多元性。 然因戰爭頻仍,躲避戰火的再度移民使得這裡的聚落日漸沒落,數十年來許多傳統建築因居住需求而拆除重建或因產權複雜任其傾頹,傳統聚落的風貌逐漸流逝。近年來,透過獎勵制度,金門縣政府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建立了制度性的獎助修繕傳統建築辦法,在這樣的政策鼓勵下,金門的傳統建築風貌與人文風采尚能持續保存,並進而推動了修復及活化再利用工作,讓它們依然能有效地利用,成為全國唯一能大規模推動古厝修繕、獎勵住居及成功推展傳統民宿旅遊的模範之地。再加上特殊的戰地文化與歷史,以及數百年來不間斷的閩南無形文化,若能持續推動保存,即能凸顯出金門傑出的普世價值,在各國爭相推動世界遺產登錄中,取得領先之地位。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民眾財力的成長卻常伴著傳統價值的殞落,傳統美學與藝術觀在流行中轉變。對傳統建築而言,原應意涵著一種文化性的法則與秩序,它能彰顯族親的集體意識,體現社會倫常的價值,主家透過營建與工匠間合意的傳統與禁忌模式,解讀身體與心裡需求,探知形式、法則在群體意識間的社會文化約制。當今的金門,則在修護技術遭遇傳承斷層及過度專求時尚的影響下,部分主家缺乏理解傳統的價值,以新穎、簡便凌駕歷史文化美學,及受到經營造與料件通路的主導,偏離傳統構造倫理的美學與意涵。近年來,各村落陸續出現了修護後整體形貌改變極大的祠廟、宅第,大量引進對岸刻工粗糙的石作、木作,不僅形式巨大、刻工不佳,亦非在地傳統。即便在整體造型上仍是閩南「大傳統」,但建築形式、構造悖離了金門原有小而美的閩南「小傳統」風貌,也在實質中喪失了建築與傳統的文化倫常,殊為可惜。 1975年「歐洲建築遺產憲章」曾指出,「建築遺產是一項不可取代的精神、文化、社會與經濟價值之資產。…任何部分的破壞將會使我們更貧乏,因為不管新創的有多好,沒有任何的新物是可以彌補破壞所帶來的損失…」。因為「歷史」是讓文化遺產保存得以存在之最根本因素,沒有時代與歷史的洗禮,又如何能凸顯它的文化延續性及正統性?主家的倫常威權如果僅止於當代的群體意識,那麼踰越了歷史所賦予的傳承之責,也將是阻絕歷史與文化的起點。 我們期待一個適切的修繕,摒棄過多外來的工匠體系及非屬在地特色的建築風貌主導金門的傳統,讓建築生命史得以正確延續。從既有的歷史文化與構造倫理中遵循傳統、理解傳統,使之既能取得符合現代生活所需亦能維繫傳統美學,為島嶼金門不可取代的文化、社會遺產給予更合宜的實踐發展。
-
教育產業國際化的新契機
日前有新加坡國際學校代表訪問縣府,探詢來金設校的可行性。對此,我們表示歡迎,且提醒執政團隊重視此一議題。 眾所皆知,金門是我國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驗基地,經過多年的實施,教育成果豐碩,培育人才無數。去年,國立金門大學的成立,更讓本縣的教育體系從幼教、小學、中學、技職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稍稍恢復了「海濱鄒魯」的歷史美譽。在金門,教育受到廣泛的重視,教育工作者得到大眾的尊敬,「辦好教育」成為政府與民間的共識。 然而,在面對未來挑戰與捉住有利機遇的戰略思維下,國際學校的籌辦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點。以新加坡為例,多數中小學以英語為主、華語為輔,辦學成效優異。除了該國學生之外,更吸引一水之隔的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的中產階級華人、馬來人學童,每天到新加坡「留學」。新加坡政府特別在入出境的關閘安置快速通關的通道,數千名孩子天天以IC卡片進出。早上入關,新加坡學校的校車就在通關大樓停車場等候,將孩子接到學校。傍晚放學亦然。星國人口不足六百萬,卻吸引了馬來半島南端的富有家庭到此讀書,接受新加坡式的教育,當然也包括他們的價值觀。這樣的教育產業除了對新加坡有正面的幫助之外,對於經常在政治上齟齬的星馬雙方來說,有了一批親近新加坡的大馬菁英,對新加坡的安全絕對有幫助。 在小三通密集往來,金廈經貿日趨頻繁的今日,金門被重新納入閩南生活圈的態勢,十分明顯。我們十分歡迎這樣的區域整合,亦認為這有助於金門取得新的機會。然而,在現有的論述中,大多數忽視了廈門對於金門的磁吸效應。例如,金門缺乏投資(投機)機會,以致於縣民在對岸購置了數千套的房產。人才的外流亦為一例,愈來愈多跨國公司的分部設在廈門,用以承接金門的案件。這些隱而未述的負面效果,對金門的發展埋下了再次邊緣化的隱憂。如果沒有更高明的發展戰略,金門將是:過去五十年是臺灣本島的「外島」,未來五十年是廈門的「外島」。 由於臺灣自由民主開放的體制,「藏富於民」之外,也「藏美於民」,文化軟實力目前相較於中國大陸仍有優勢。若有翻轉目前中心---邊緣的區域分工態勢,教育產業是可以著力之處。但同樣處於華文的環境,目前為止,到臺灣留學並非中國大陸中產階級家庭的首選,今年全臺大學陸生招收普遍不佳,足以印證。是故,英語、華語雙語的國際學校之籌辦,有助於爭取在地學生、台商子弟、以及閩南地區學童。而這所國際學校必須能與歐美、澳洲、紐、星等英語系國家的大學接軌,以強化其競爭力。如此一來,金門方可在閩南生活圈的區域整合中,積極取得優勢產業。 事實上,以上觀點廈門已經付諸實現,廈門美國學校的開辦吸引了不少當地商人階層的子弟,包括台商。但如同前述分析,我國仍具有文化優勢,其辦學的優良傳統仍然存在,我們的國際學校若經縝密籌備,必然能「後發先至」,取得不敗之地。而這所國際學校的籌備,可以是現有中小學的全面轉型,也可以是由金門大學成立附屬中學來推動,亦可以是一所全新的學校。但無論如何,借重外國績效優異的學校之經驗,是確保成功的關鍵因素。縣府教育局應成立評估小組,研擬爭取國際學校設校的有利條件,排除政策上、土地使用上、資金籌措上的各種障礙,國際學校的創辦或可邁出步伐,成為獨特的招商引資的重大縣政項目。
-
推動金大醫護學院發展金門醫療產業
九月十七日召開的縣政顧問會議,無論就專題報告、提案、建言及各種書面資料來觀察,都可看到一個亟思建構「概念性總體規劃」的金門,譬如環保局「金門低碳島建設規劃」的簡報以及「金門大橋」發包、「金廈雙子城」合作、「金門和平島」願景等建言,亦有「金門運動健康島」的提案,共同的金門、不同的創意思維中,其中由金門縣衛生局所提供的「金門縣發展國際醫療產業」構想,在缺乏醫療資源,國立金門大學推動籌設醫護學院的當下,接軌兩岸,放眼國際的醫療產業發展,值得我們重視、參與、推動。 「醫療健康產業」(Health Industry),已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產業之一,即連涵蓋其中的國際旅遊也被視為全球最富生機的產業。根據趨勢分析,當醫療健康與國際旅遊產業異業結合為國際醫療產業時,將會是觸動、促進台灣經濟成長的明日之星。再從數字面來看,醫療照護已是六大新興產業,國際醫療則屬於十大重點服務業之一;二○一○年預估的全球國際醫療服務相關產值達四百億美元,驅使著泰國、新加坡、韓國、印度、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紛紛投入發展國際醫療。 放眼國際醫療產業之前,得先正視的是醫療資源普遍匱乏的金門。設籍人口已達十萬,加上觀光客及每日往來頻仍的兩岸小三通旅客,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是金門唯一的醫院,卻必須承擔縣民、遊客、台商醫療照護的重責大任,且因專科醫師明顯不足,大多數急重症病患需仰賴後送機制至台灣醫療機構治療,基於此,金門醫院綜合醫療大樓,預定二○一二年十二月完工,將擴建成五百床的醫療大樓。 金門醫院以綜合醫療大樓,藉以強化硬體建設,而要全面提昇金門醫療品質,仍需長期努力;為改善醫療環境、培養醫護人才,國立金門大學在人文社會學院、休閒管理學院、理工學院的既有基礎下,再有籌設醫護學院的計劃,校長李金振並敦聘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為講座教授兼醫護學院籌備處主任,楊志良在接下聘書時,表達了對未來醫護學院的高度期許,他指出,金門地理位置特殊,距離兩岸都很近,且兩岸交流頻繁,醫護學院設立之後,培養優秀的醫療人員,就能服務民眾及鄰近地區的華僑,他亦表示,國人至大陸工作經商,一旦生病,在大陸就醫,並無健保,醫療費用昂貴,如果金門醫院成為一流醫療院所,也能就近照顧在金門對岸廈門工作的十萬台商。 醫療資源匱乏下,金門縣長李沃士就任後,把推動金門成為一個優質養生醫療健康島納入重要願景之一,縣府團隊再有發展國際醫療產業的構想。據金門縣衛生局局長陳天順在一百年度金門縣政顧問團請益座談會上所提供的「金門縣發展國際醫療產業」書面資料,列出三大努力目標:一、加強醫療照護品質:推動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成為醫學中心的分院,並且成為區域性教學醫院;二、建構長期照護養生園區:發展金門成為長期照護健康養生村;三、積極發展國際醫療產業:結合在地觀光資源,招商籌建國際醫療園區。 三大努力目標架構下,金門縣也全力配合經建會推動「產業有家,家有產業」計畫、衛生署「健康護照升值白金方案」及「台灣醫療服務國際化行動計畫」。 金門醫院綜合醫療大樓行將落成,金門大學積極籌設醫護學院,金門優質養生醫療健康島推動中,這一切資源的匯聚,都是金門發展國際醫療產業的利基,值得全民努力打造。
-
開放境外引水多元開發水源
連日來金湖地區自來水水質惡化,已引起了各界的重視。李縣長也迅即率員下鄉訪視,瞭解問題癥結點,昨日並趕赴臺北,向經濟部水利署請命,盼促成營山淨水場儘速建成,也希望中央玉成包括境外引水等短、中、長期因應策略,以徹底解決問題。 根據自來水廠的報告指出,今年因為雨量不足、太湖水面過低,致使湖庫底層受日照而產生了厭氧反應,釋出大量汙染物造成原水水質惡化。其中,水體優養化的主要原因,除了氣溫之外,水中大量的氮、磷讓原水中的藻類得以大量繁殖,使原水中產生嚴重異味。即便經過水廠處理,依然難以符合飲用者觀感。報告中各項指數據顯示太湖的原水水質已遠遠超過了「超優養」的程度。 目前,針對東半島水質不佳問題,從報端可以瞭解水廠採取了多項緊急應變措施,縣府對此也高度重視,由縣長親上火線,率員下鄉訪視,瞭解問題根源,宣布停收金湖、金沙水費兩個月,昨日並將戰線拉到台北,要求中央正視金門迫切的民生需求,向水利署署長楊偉甫請命,希望促成營山高級淨水場興建,請中央協助解決管線老舊問題,以及政策決定開放境外引水等。 對縣府團隊尤其水廠同仁的辛勞與努力,我們認為應給予適當的肯定,他們背負了許多水質不佳的「原罪」,尤其站在第一線的同仁,承受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連日來,誠如廠長陳世保所言,水廠同仁天天加班,個個急如星火,想方設法欲改善現況,但種種措施似乎仍趕不上水質變化,部分應變措施也因成本過高、時程過長,或中央「政策」不同意,不得不另做打算。 靜觀這些因應策略,有些問題是長年箇疾,地方政府獨力難支,且短時間內無法立即解決,尤其金門湖庫水體不佳,管線老舊,管垢沉積,再加上天候因素,部分區域水質已惡化到連盥洗、洗滌恐怕都成問題,顯然,金門由於先天條件嚴重不足,現階段湖庫水暫不宜作為飲用水,倘若勉力為之,就必得付出龐大的場站與營運成本。境外引水,尋求替代水源,似已成唯一選項。 事實上,大陸方面從一九八○年代起就開始謀劃供水金門的構想。然而,因為當時的時空環境與兩岸關係,這項政策被解讀為「統戰陰謀」,以致於長期被我方漠視;近年來兩岸關係雖已逐漸解凍,然而,多年來地方首長或各級民代,只要提到自大陸引水,中央總以「國安考量」為由,予以冷處理。 平心論之,水質問題的解決,還得從水源著手,而金門的兩大水源,不外乎地下水與湖庫水。當前,湖庫水的問題已經浮現,地下水資源同樣存在隱憂。新加坡的例子擺在眼前,欲解決金門民生用水問題,唯有從多元開發水資源開發做起,不論是湖庫改善、地下水涵養、海水淡化、境外引水,中央都有責任、有義務協助金門一一突破,多元開發。 眼前金門因湖庫水質差所誘發的迫切需求,或許是季節性、暫時性的狀況,一定程度上可以靠時間「解決」,但水是民生資源,有誰能一日無水?又有誰能長期容忍水質不佳?針對金門爭取的境外引水與多元開發水資源,倘若中央官員以及參與計畫審查的專家學者們,始終無法理解,仍以「國安」等重重理由加以阻攔,那麼,不妨建議水廠,從台灣雇專船,運幾船金門湖庫水讓他們也嚐嚐「風味」,或許這些問題的癥結,或能有一絲轉圜。
-
促成金門「江陳會」肇建金門特區﹗
金門縣政顧問團請益座談會日前在台北市召開,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提出將爭取兩岸「江陳會」在金門舉行的想法,引起熱烈迴響。李縣長對此亦呼應指出,金門過去是兩岸的戰場,現在實施小三通為和平交流的橋樑,為舉辦「江陳會」最適合的地點,縣府樂觀其成,並將全力配合,希望能促成儘早實現。 在金門舉辦兩岸交流會議,雖非創舉,卻別具歷史意義。去年,金門協議簽署屆滿二十週年,當年簽署協議的兩岸紅十字會代表,包括台灣紅十字會會長陳長文以及前大陸紅十字會秘書長韓長林等人重遊舊地,並回到當初簽署協議的地點合影留念。金門協議是處理兩岸事務所簽署的第一個協議,開啟兩岸事務制度化處理的先河,同時也是到目前為止,兩岸執行最久的協議。在兩岸交流的進程上,金門協議無疑的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接續若能促成「江陳會」在金門舉行,除了可以趁機會展現金門的關鍵地位、行銷金門外,以下議題或能有付諸研議的機會。 其一,和平特區。自戰地政務始,金門一直保有「先行先試」的體質;特別是自九十年元月二日起試行的金廈小三通,川流不息的榮景,更驗證了金廈共榮發展的可行性。往昔,曾有兩岸學者共倡議金廈共同市,或主張在金廈間成立和平特區或和平試點,將兩岸實務性問題,拿到這個試點來實地踐履、反覆論證。對此,我們認為大可放膽先行;因為,政策的最終目標仍是遂行及驗證,倘若金門特區真能跳脫統獨僵局、成為兩岸交流的和平試點,將是永垂不朽的歷史功業。 其二,經濟願景。金門、廈門門對門,門的字義是進出口、是通道,因此,金門首要在扮演通道的角色;除了物流中轉外,包括資訊流、資金流,也均有其重要的先行角色。在全球集貨中轉功能上,金門的角色或許無關輕重,但若結合廈門便能促使兩門率先進行區域性合作試點,共同打造一個集倉儲、轉運、工業、金融、消費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自由貿易區」。另則,在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提下,金廈間可以進行更多文化、觀光上的實質交流與合作;畢竟每年兩千多萬人次的旅廈客群是金門亟需的,金門更希望成為兩岸經貿往來的重要窗口,力踐經濟願景。 其三,政策立法。金門肇建和平或經濟特區,在國內藍綠分立的氛圍下,勢必牽動政壇的敏感政治神經;然而,當下小三通的法源位階太低,在《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政策外,藉諸兩岸兩會的具體協商,訴諸特區法的放行,以金門孤懸海隅的地理特性而言,應是降低反對陣營扞格、促進立法效益,較為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 總之,肇建金門和平或經濟特區,民間素來芻議已久,卻始終沒有拿到政策面上議論的機會。我們以為,敏感度高的政治議題,還得經由制度化的兩岸兩會的協商機制來尋求根本性的解套與政策放行,如若這樣的歷史機遇能在金門「江陳會」上促成,對於凸顯金門在兩岸交流史上的價值,將更具有關鍵性的歷史意義。我們期待繼金門協議後,促成金門「江陳會」,如能同時為金門特區的肇基,自是功德圓滿、皆大歡喜!
-
公民社會永續金門
金門縣社區大學於九月初辦理「金門地方治理與公民社會之建構」國際學術研討會,計有台灣、大陸專家學者及金門地方人士參與,透過理論與實務對話,以前瞻性與建設性的觀點,討論金門民主治理的發展及其在兩岸區域合作的策略,讓金門地方治理獲得更為廣闊理性與民主自由的永續經營與發展。 李縣長以「金門地方治理與建設發展及兩岸區域合作之願景」為題,指出金門雖離大陸廈門很近,但因歷經四十餘年軍管戒嚴,造就金門獨特的風貌與角色,隨著戰地政務實驗終止,金門將逐步發展成為兩岸中繼站,且不斷的蛻變與成長。如何掌握歷史契機,化邊陲為中心,使金門成為一顆閃亮的明珠,將是全體金門人努力的目標。李縣長也以「建設金門、福利鄉親」為施政主軸,冀望將金門建設成「收入高所得」、「環境高品質」、與「生命高保障」的幸福島嶼,讓縣民得到優質「就醫、就業、就學、就養」的高品質生活環境,奠定縣政永續發展基石。 副總統蕭萬長賀電勉勵,希望藉由學術研討,分享理論實務經驗,涵濡公民品格素養,深化地方社區特色,拓展國際宏觀視野,勤業惠眾,讓金門真正建構一個理想之公民社會。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胡榮教授也來函表示,金門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對兩岸學術交流可扮演非常重要角色,尤其金門地方治理與公民社會之建構與推動,對兩岸學術交流意義重大,並願將自己的研究心得為兩岸的交流與發展做出貢獻。會中先由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陳金貴主講「公民社會建構與發展」;再由救國團主任張德聰以「金門地方治理和公民參與」主持圓桌論壇,並與在場學者進行討論。最後由考試委員詹中原主講「兩岸交流」,並以「金門在兩岸區域共同發展的角色與實踐行動」為主題,進行圓桌論壇,結果豐碩,值得做為金門未來公民社會永續發展之參考。金門縣社區大學校長李沛慶指出,「金門地方治理與公民社會之建構」國際學術研討會,將為金門建立兩岸區域共同發展的角色,並付諸行動,實踐地方治理與公民社會之永續發展目標。 參與此次研討會之專家學者及地方人士,在學術論文的發表及圓桌論壇中,除對公民社會之參與、建構、展望表示獨特之見解外,還對金門各種社會現況議題、文化史蹟、戰爭遺跡、政治參與、生態環境、區域發展作深入的探討。這些討論結果將可作為今後金門社會永續發展之參考,其中包括金酒文化、政治領導之期許、選舉文化之形成與改革、公民參與之機制、開放後之金門地位與角色、兩岸交流後之發展利機與瓶頸、國際型社會發展之模式與方向、社區發展與專業團隊之建立、華僑文化之發揚與運作、教育文化之提升與規劃、戰地文化之獨特性與和平發展之方向…等,都對金門未來發展目標有明確模式的建構。希望此次研討會之召開,有拋磚引玉之功效,未來各項發展議題均能透過公民參與的機制,建立共識,以達到金門地方永續發展之目標。
-
金門土地權益問題宜以專案解決保障
監察委員黃武次、李復甸日前蒞金巡察,兩天行程,照表操課,風塵僕僕,活動滿檔,除聽取機關工作簡報與建議,亦受理地方民眾陳情,其中十之八九則是土地權益問題,顯示民瘼民困,猶待政府正視處理。 究竟金門地區有些什麼土地問題?其來有自,由來已久,早已存在。要問真正原因安在?則多與「軍事因素」攸關,或許所謂之「問題」有其時空歷史背景,時為保國衛民,不得不爾,批評指責,無助解決問題。 如就態樣概分,其中有因戰爭急需,未經告知即行動工構建防禦工事,或予挖掘戰壕線溝,有因修築營舍予以列為禁區,以致民眾無法如期辦理權屬登記手續,甚有輾轉成為「國有」、「縣有」或「軍事用地」。此外,也有因個人疏忽,而被他人登記取得所有權,政府只予青苗補償而予佔有,要求無償歸還業主久無結果,或因多人共有,申請登記手續不備,舉證不足而致權益喪失,就事論事,民眾之陳情訴苦,情有可原,不足為怪。 換言之,金門土地權益問題,民眾一再提出陳情,趨之若鶩求助監察委員,而不訴諸司法以資救濟,莫非覺得監察委員職司風憲,有權調查、糾正、彈劾政府違法、失職文武官員,透過監察委員居中協助,或可加快解決速度,得到立竿見影效果,正因如此,民眾任何困難疾苦,或權益受到侵害損失,總想請求「有夠力」監察委員幫忙處理,此情此景,有別於其他縣市地區,也就是金門曾經慘遭烽火洗禮,導致民眾遭受權益損害,政府無由不採積極處理作為。 再者,此次監委蒞金巡察,縣長李沃士全程親自陪同,而也提出縣政面臨之困難與建議簡報,其中項目包括:行政多頭,造成施政困擾,法規及資源限制,影響民間投資意願,政策未作調整,以致離島區位優勢難能發揮,既有觀光亮點不足,無法吸引旅遊人潮,稅基單薄,不利島嶼財政規劃與建設,實事實說,獲得監委黃武次、李復甸允諾專案協調中央主管機關深入了解,同時將向行政院提出反映,凡此種種,都是地方心聲,如同土地問題一般,殷切寄望中央伸出援手。 平實而論,政府銳意改革創新,穩健向前,然而,長久以來,所謂之「科員政治」積習猶未根除,也即仍有少數公僕「得過且過」,甚至「陽奉陰違」,只「辦公」不「辦事」,影響所及,不惟因個人態度偏差,致讓團體功能大打折扣,又因淘汰機制僵化,或因「不願管、不想管、不敢管」,惡性循環,導致許多攸關地方重大建設之建議方案,止於「研究作業」或「公文旅行」,要說民有怨言,無一不與「科員政治」陋習息息相關。 真要解決金門建設與土地問題,固有其歷史背景及法律層面必須兼籌並顧,誠然不宜任由問題懸而不決,至盼中央部會一本中央地方一條心之精神,能將金門施政困難及民眾申訴土地問題,列為專案研處,或可朝著修正「離島建設條例」方向努力,簡化程序手續,倘有涉及跨部會始能解決事項,應由負責決策高層人員出面協調取捨議決,畢竟要有「高度」與「深度」,才能解決問題。
-
傳統建築修繕應結合世遺推動思維
本縣為推動申請世界遺產,前些時日特由吳友欽副縣長率團前往北京國家文物局、清華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單位拜會,並藉助各單位申遺的經驗,為金門推動此計畫注入新的思維。特別是本次非僅純官方拜會,考察團中包括了計畫團隊、文化局、建設局、國家公園等相關承辦人員,在多日的課程中深入交流、座談,從中掌握推動世界遺產工作的重點,以及當前國際間世遺申報與保護監測的最新規定。 我們樂見一個深入學習的團隊,而非紙上作業的計畫。這次的申遺取經,參與人員從課程中學習,能清楚地瞭解他人是如何取得申遺的成果,進一步可反思當前我們所需的為何、所應變更的思維與作法為何。從中吸取最新最適切的技巧,則可縮短摸索的時程,早日完成推動世遺之目標。 實際上,推動世界遺產若從總體戰略來看,是結合了金門發展的主軸條件,包括觀光休憩、經濟建設、教育文化等,多年來這也是縣府與國家公園在保存閩南文化、戰地文化等方向的觀念平台,我們早已走進了這區塊,特別是在保存傳統建築與聚落的努力上,更是讓金門在豐富的歷史文化基礎中呈顯出最佳的外部條件,令各界驚豔這個島嶼的美麗。縣府每年尚以數千萬元補助修繕傳統民宅,鼓勵民眾維持建築風貌,在符合現代化生活的前提下保持建築與空間之特色。然而,每年補助修繕結果是否真正符合世界遺產推展的方向?業務單位人員是否瞭解真實性(authenticity)原則?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真實性是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必要的條件,另依據推動世遺的核心組織ICOMOS(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憲章中指出,「建築遺產的價值不僅在其外觀,也在於其成為當時特殊建造技術的獨特產品之所有構成要素是否完整。移除內部構造物,只保留外觀,尤其不符合維護標準」。 金門的傳統建築是歷史的遺產,非古蹟的這些傳統構造物仍是構成金門文化景觀的重要元素,也應是推動世遺整體策略的一部份,我們不能忽視他們的重要性。修繕與再利用以符合當代生活所需乃是必要的,但必須以尊重原物為基礎,強化構造安全並提昇建築空間中的設施設備才是應有的原則。建築大師諾伯舒茲(C. Norberg-Schulz)早在1960年代即曾指出:保存與改變並不是相對的,因為毫無保留的改變乃是破壞,而絲毫不允許改變的保存則是頑固。事實上,修繕再利用的手法相當的多,其中有幾個原則必須掌握。包括了再利用不應是非主流空間之另類時尚發展,而是該納入文化與空間改造之整體思維;部份改變的策略將是最有效的再利用,這不只可以保障舊有建築的主要特徵,也能適度使原建築產生空間上或情境上的變化,但一旦採取去除原物的手法,則只是貼皮裝飾的新物,無助於整體歷史原物及情境的保持。 推動世界遺產重要的「布拉憲章」(The Burra Charter,1999年)明白指出:「傳統技術與材料在維護組構物時應優先考慮」。因為國外古蹟或世界文化遺產中,歷史證物絕不可能也不會允許在整修過程中被任意改變,甚至是移除,因為「歷史」是讓文化資產保存得以存在之最根本因素,必須要認知的是,「不完整的原物」遠比修繕後的「完整非原物」更具其真實性。如果,金門的傳統建築修繕只是為了強化構造而去除所有原物,那麼,我們造出來的不就只是假的「民俗村」?而原物能矗立千百年亦未曾阻礙當代的生活,又為何要剷除所有原物而誤解再利用的真義呢? 推動世遺是金門整體發展的重要戰略,不僅應對民眾教育訓練,讓其瞭解何謂世界遺產、金門如何強化體質來加入這個家族,更應讓政府單位的人員,特別是承辦業務者深入學習並追求正確觀念的認知。唯有多方建立新思維,不論是古蹟歷史建築或是一般的傳統建築構造物,才能在正確的維護行動中漸次跨入世界遺產的追求規範。
-
以綠茵及庭園都更金門
日前李縣長會勘「金湖鎮環島東路等路段道路工程」時,決定保留大部分原本要移除的榕樹,李縣長認為,文明的城巿,不能沒有樹。此事緣於金湖國小右側緊鄰黃海路的二十一株榕樹及其他樹種共數十株,因興建有遮雨棚之學童上下學步道,故要移除之,引來縣長關切並重申:文明的城市,不能沒有樹! 誠哉斯言!此論早已引起地區有識之士關注與采聲;但我們願站在更高層面上來論述之:且引瑞士企業集團對世界各城市評比的話,文明先進的城市是因蒼木翠草的綠茵及建物庭園化而來的;而建構此宜居元素最方便且最節約的方式就是「樹林、草坪、庭園」!若我們以此眼光來看待現有金門社區,除雜亂傳統聚落外,所謂新建的透天住宅、電梯大樓,則多是醜陋不堪的「水泥販厝」,不僅匠氣十足,毫無現代美學工藝,最重要的是,竟無綠化觀念及空間,十足停滯在上世紀雜亂無章的荒村景象。 尤者,有不少鄉親竟誤以為擺設一些盆栽就是綠化,豈止是貽笑大方而已!因此我們且以「樹林、草坪、庭園」理念來論述之。依John Howkins之意,所謂的樹林、草坪就是一個人與天地共存共榮的生活空間。具體而言,藉由「樹林、草坪」的「綠色海洋」,將城市社區浸泡其間,而城市及衛星市鎮則如同島嶼般分布在一片綠色海洋中。也因此,在先進國家城市甚至規定在工程時,必須在水泥叢林中規劃出綠色走廊,俾便將季風、海風引進市中心區。 也因此他們在施工建物時,均有共識,那就是一定保留天然之林石,因此常可見其屋形是不規則地以保留原有之林木,或在庭中留有當初之原始林、石等。而平坦處則是廣植草坪,且將維護草坪視同正常家庭支出來維護之;更有不少人是以維護草坪為職業的。因為他們堅信:蒼樹、草坪是世界上最佳的地被植物,具有穩定土壤、防塵、滅音的效用。而草坪更是一種可以讓人踩在上面做各種活動、遊戲等休閒生活的好地方;況且草坪具有散熱、靜音、吸塵的功能,且修剪整齊之草坪綠地,更能讓人有愉快、乾爽的作用,因此在先進國家中,草坪早就是一個城市景觀的靈魂。 最後是有關「庭園」概念,這是針對有關人工建物,諸如人行道、社區中庭、公園等公共設施,必須以「是一種建築風景的創造,亦是心靈沉澱的養生場域」為理念,使植栽的意象,與建物蜿轉取景,美化卻不流於匠氣,這才是現代化的金門社區;但放眼金門,全是水泥充斥之,既使是新建透天厝,出了家門就是水泥地,走出水泥地就是水泥圍牆,出了水泥圍牆就是荒草、雜物、圮敗建物等,別說毫無先進城市公共設施應有的「庭園」意念,簡直是住在貧民窟的富戶,如此理念,又怎不令人擔憂呢? 「是一種建築風景的創造,亦是心靈沉澱的養生場域。」且讓我們以「樹林、草坪、庭園」之元素徹底都更金門,不僅在呼應李縣長「文明的城巿,不能沒有樹」,更在於建構「新金門」於千秋萬世之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