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一個世紀的反思與前瞻
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民國肇建。臺灣、澎湖群島時值日本殖民統治,而金門、馬祖則處於這個新興的、但命運多舛的民主共和國的邊陲。 19至20世紀中葉以前,金門是閩粵重要僑鄉之一,僑民分布東南亞、日本各埠,僑匯經濟的回饋促成了僑鄉的近代化;當然,亦有不少的移民在海外落地生根。他們將閩南文化帶到異地,與當地傳統融合而成特殊的華人文化風貌。孫中山的國民革命受到各地華僑的協助,「華僑為革命之母」美譽實至名歸。僑居神戶、金門籍的王敬祥當時是中華革命黨神戶大阪支部長,長崎泰益號的陳世望僑商亦多有捐輸。今日在海外,孫中山足跡所至的數個城市多半建有紀念館,從檳城、新加坡、澳門、香港到神戶,他們紀念的不只是孫中山做為中華民國肇建者的功績,還包括提出大亞細亞主義以抗衡西方帝國主義之先驅思想。 馬祖的閩東傳統聚落、地方產業則充分展現海洋文化的精神。雖然地方傳說將馬祖歷史追溯至唐末王審知時代,且幾乎各島各村均將王審知神格化為白馬尊王而加以奉祀(除西莒外),但根據鐵板村大王宮牆邊石碑:「林自才喜捨中統鈔二十貫」(中統鈔為元世祖於1280年6月至1287年間於南方發行的紙幣)之載,馬祖列島最遲於元代已有聚落之形成。明中葉至清初,這些位居重要航道、豐富漁場的島群,一度是倭寇海賊盤據之地,1683年開放海禁後才又吸引閩東各縣百姓前來定居,這些即為現今馬祖人的祖先。民國成立之後,馬祖群島仍是國家的邊陲,是漁民討生活的山海空間。 金門、馬祖的歷史有其獨特性,亦有其相似性。尤其是在民國38年之後都被捲入了臺海兩岸對峙、自由與共產陣營冷戰的衝突中,成為全世界知名的戰地。蔣中正先總統向美國媒體指出:「無金馬即無台澎,有台澎便有大陸」(1955年)、「金門馬祖是防衛台澎的前哨,亦為自由世界鞏固西太平洋的生命線」(1961年);前行政院長俞鴻鈞談到:「金門及馬祖之防衛,不僅對臺灣之防衛有密切關連,且與整個西太平洋陣線,均有極重要之關係」(1951年)。當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亦發表聲明:「包括金門及馬祖的沿海島嶼,對中華民國有極重大的意義,且與柏林對西方的重要性相比擬」(1958年)。1960年美國大選,尼克森和甘迺迪進行4場電視辯論,其中1場論及世界局勢主題時,金門│馬祖(Quemoy-Matsu)一共被提了16次之多,足見其重要性。 隨著世界冷戰的結束、國內民主運動的蓬勃,民國81年11月7日金馬步臺灣本島之後,解除戒嚴,褪下戰地的角色。2001年的小三通開啟了新的機會,成為兩岸歷史和解的重要試點。但另一方面,也因為保存了眾多軍事空間遺產及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文化觀光與生態觀光資源甚豐,是我國申請世界遺產的潛力點之一。若能妥善規劃、具體落實,有機會成為國際級的旅遊景點。 金門、馬祖是民國完整一百年的所在,也曾經是維繫臺灣經濟起飛、自由民主制度建立的重要屏障,歷史意義非凡。儘管目前國內各方因為歷史經驗、政治認同的分歧,讓第一個世紀的民國歷史喧嘩不休,但1949年起以金門、馬祖為核心的共同記憶,不僅是本地居民而已,更是當年獲得「金馬獎」的眾多服役青年的青春回憶。金門、馬祖可以做為凝聚臺灣共同體意識的一個起點,是一百年民國史的重要交集。
-
花博之後的省思
從倍受評議到采聲不絕的台北花博,自開幕以來,參觀人潮日前已大破五百萬人次。不僅一雪之前的爭議,更為台灣帶來無絕的采聲。然而站在社會觀察者的角色的我們,當然不能僅止於這種表面上的得失,最重要的當然是其中知性,乃至感性的議題,進而允為我們日後或當前各項議題之借鏡。這才是作為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是以今日我們且以花博中生態淨水工程為題,申論其成功處作為金門相關課業之參考。 就此而言,若有心者在參訪花博時,當可發現新生三館外圍渠道內的「空心菜」;這個開幕前一路攻占媒體版面的「花博空心菜」,並非「開心農場」好玩而已,而是有淨化水質的功能。在此工程中,工程師們利用兩座「漂浮植物池」、一條「礫間淨化水道」,加上三座「水花園」生態池,在新生三館基地打造了淨化水質系統,不但能夠過濾、淨化基隆河水,還回收再利用成為新生三館植栽澆灌用水:從新生三館基地旁的建國大排幹渠引進基隆河河水,再經「蓄水沉砂池」用「重力流」方式將河水導引進兩座「漂浮植物池」。因漂浮植物池佈滿各種大萍及布袋蓮,而大萍的根系附生藻類與細菌,可削減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布袋蓮則有發達的根系纖毛,則可以吸附水中的懸浮固體及水中的氮。 最重要的是這些經初步過濾的水,可直接流入礫間淨化水道,加上水道內擺滿的礫石,可用來加速沈澱、阻擋懸浮物流動,礫石間孔隙更布滿生物膜,幫助分解水中化學物質。而且水道中的30多種水生植物,空心菜可吸收氮、磷、重金屬,茭白筍的根系則附著微生物,幫助分解有機物質,另像是蘆葦、野慈姑、香蒲、燈心草等都可降低水中生化需氧量,或吸附水中氮、磷、鎘等物質,達到淨化功能。經各種水生植物淨化過的水,最後流進三座水花園。生態池也吸引許多昆蟲、蛙及魚類棲息,更成為遊客觀賞拍照的景點。此種生態淨化工程,我們認為更是我們在嘆賞花博之餘,更值注目之處,尤其對金門而言。 「參觀活動之目的在吸取功能與運用!」我們若想起這句話,則是否應就花博之功能有另一面向的啟思呢?若持此論,則上面所報導的這些資訊,其實本就是生態及生物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及實務而已,更可以說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知道;但或許是都市化已久之關係,卻鮮有人去重視及踐履之。就此而言,放眼金門本島各水庫,尤其是金門公園一帶,湖海交會,頗有江南風光之勝,本應是觀光及水上活動之珍貴平台;但不可否認,這些景點卻大都有水質優氧的趨勢,不異是一大隱憂。為了咱金門之生態,更為了金門之未來,我們在此強烈呼籲相關單位是否借書取經,就花博之實務及作法,以生態之工法,徹底解決金門各水庫及湖泊水質優氧化之問題呢?這或許才是咱們放眼金門、振興金門的至道大路。
-
期待以完美民主展現十分圓滿
欣逢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各項慶典活動蓄勢待發,九十九年前國父孫中山推翻滿清帝制的盛舉讓人不敢忘卻,曾經擔負著三民主義模範縣的金門,在滿懷熱忱投入慶典籌備之際,民眾心中更期待著能獲得中央更多的關懷,以離島圓滿的地方自治,呈現出寶島完美的民主。 回顧二十餘年前,台灣解嚴後,金馬兩島卻都慢了三拍,方才獲得遲來的正義,八十一年底告別戰地政務後,兩座島嶼同時都以推動觀光為施政主軸,運氣佳的馬祖島,卻能得到交通部觀光局的指導,而同為離島的金門,在縣籍鄉親出面遊說下,接受了國家公園的進駐,致令初嚐民主自治的金門,在金防部與國家公園等幾大山頭勢力限制下,縣政抱負難以完整的發揮。 以大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的國家公園,進駐金門後,民居部落與田產佔涵蓋範圍絕大部份,堪為世界創舉,雖然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邊學邊做,並提供部門職缺給在地民眾,然而顧得了自然生態,顧不了民眾心情,這個單位的掛牌,正式開啟離島後戰地政務時代的歲月,讓金門地方建設與觀光發展等呈現多頭馬車的窘境,宣告著離島的民主政治並不圓滿。 因為國家公園之故,一個水頭村,劃分為二,離島金門,分離得更澈底,金門百姓慣於逆來順受,甘願任憑處置。國家公園在金門,凸顯出中華民國某些政策一國兩制,不僅是庶民生活受到很多不公平的限制,同時,由中央到地方,觀光政策也彷若以雙面夏娃為代言人,在縣市之間存有不同的標準,因為離島的身分,不僅交通部觀光局彷若無視金門的存在,許多中央單位也欠缺關愛金門的眼神。 古今中外,世人莫不嚮往民主與自由。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便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極權專制一百年,金馬台澎共同渡過一段艱辛歲月,而金馬離島百姓更是任勞任怨,終於也忍到解嚴,回歸民主自治,然而,國家公園的存在,讓地方政府施政有捉襟見肘之憾,同時讓金門百姓遭受諸多不公平待遇,再度有順民之感,金門的公僕們都有著非常的智慧,如何急民之苦,為地區爭取真正的民主,似乎是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國家公園的存在,重在山林原野,我們欽佩內政部營建署在全國幾大高山峻嶺推動國家公園的殷勤與成果,然而以金門戰役史蹟、文化及生態景觀規劃而成,原名「金門戰役紀念國家公園」的「金門國家公園」,透析著戒嚴時期的軍管威嚴不死,仍然扼制著金門民眾的權益,純樸的百姓,雖然怨聲載道,卻又長年隱忍,金門民眾「心事誰人知」。 當國家需要保護時,金門佔在第一線成為戰地,金門人不會忘記國家的存在,更期待金門建設為公園般的瑰麗島嶼,但不需要一個怪獸般機構箝制地方民主的發展。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是紀念著炎黃子孫爭民主、爭自由的艱辛歷程,在舉國翻騰籌備各項慶典之際,我們是否當思考切身的問題,何時才是金門人「勇於說不」的時候?何時才是金門人勇敢團結合作的時候?我們都引領企盼,因為,完美的民主展現,必是十分的圓滿。
-
原鄉情懷土地之愛
──期盼劇情紀錄片《落番》讓世人更重視金門移民文化 文史學者龔鵬程總序《金門學》叢刊,觀看金門長期與南洋互動的關聯時,提出「通過金門,我們更可以看見南太平洋複雜的政經文化族群與國際關係」;總統馬英九在總序《金門百年庶民列傳》叢書時,也觀察到南洋與金門間深繫的「原鄉情懷」,述及「早年金門島上的民生、教育、建築等建設,常見『僑匯』投注的力量,島上數量龐大的各色洋樓,見證著一世紀來僑親的鄉土之愛」。 採擷各家之言,論述百年金門發展史,都無法忽略「南洋」、「僑鄉」、「僑社」、「僑鄉文化」之於金門綿密深厚的關係,隨著網際網路、「地球村」時代的形成,以及「世界金門日」的連續推動,過去處在封閉型態的僑社資訊,今日與原鄉也有了較暢通的聯繫與情感連結;儘管金門與南洋間不缺乏往來互動,但在文獻史料、影像記錄的區塊仍有不足之處,《金門縣志》華僑志的編修也常面臨發掘、補強資料的困境。影響所及,削落了金門與南洋的故事、史觀及論述的豐富性。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際,由金門國家公園出資發行、新汎亞多媒體傳播公司執行製作、唐振瑜導演的劇情紀錄片《落番》,歷一年多時間穿梭金門與馬來亞,克服各種拍攝困境之後,行將後製完成,定二○一一年三月九日在台北首映會。拍攝過程備受矚目、話題不斷的《落番》,也引起了東南亞華人世界、媒體的重視,馬來西亞的主要華文傳媒,包括報紙與電子媒體所組成的十餘人採訪隊伍,將於二月二十六日取道廈門轉入金門,此行目的,在於聚焦報導《落番》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以及《落番》裡的金門歷史與金門故事。 一支從金門土地出發的紀錄片,能引起海外華人、媒體的強大投視與關注行動,這是過去金門罕見的傳播現象,也說明了金門族群在東南亞社會的能見度、影響力。而更重要的意義是,《落番》以影像故事綴補、重建了金門人下南洋重要章節,呈現了大時代的一頁動人史詩。 以金門、馬來西亞為主要拍攝地,採電影技術、形式,斥資近千萬製作的劇情紀錄片《落番》,影片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尊重史實、原汁原味重建、呈現「六亡、三在、一回頭」的金門人移民年代及艱辛歷程,原鄉到異鄉,有從估俚間、九八行苦力華工到奮鬥致富、衣錦返鄉的傳奇,也有寥落他鄉,終其一生回不了故里的移民悲歌。 以移民史詩為架構,讓出洋客述說自己的故事外;「飲水思源、回饋故里」,隱藏在《落番》背後最重要的精神,則是金門人牢不可破、代代相傳的原鄉情懷。華人移民世界的濃厚的土地之愛、根源之情,始終為世人所傳唱,卻又在金門這座僑鄉島嶼上被縮影、突顯,也被深化,也正是馬英九撰述〈記錄一座島嶼,見證一個時代〉文中所看到的「即使身在遙遠的異國,金門人仍深繫原鄉情懷,並驅促他們飲水思源、回饋故里」。 金門人移民南洋史詩電影《落番》即將殺青、上映,引發海外媒體組團赴金門採訪之際,我們也期待《落番》的開端能產生感染力量,讓更多人重視金門這座島嶼的移民史、移民文化,以及金門人的原鄉情懷,土地之愛」。
-
掌握百萬雄師回金門的觀光契機﹗
報載,一群曾在金門服役的「老」兵,透過網路串聯重返英雄島,並意外促成金門第一座「老兵故事館」誕生。這群自稱「軍友」的老兵說,沒想到當年最痛恨的地方,竟成了最懷念的地方。就是這股莫名的力量,催動軍友們一次又一次踏上金門,三年來,金門林務所感受到這股源源不絕的動力,向中央爭取經費成立「老兵故事館」。曾在金門服役過的官兵們,就是金門最重要的觀光資產,與其想方設法的留住「小三通」過境的百萬人流,不如想想如何讓這群百萬雄師們不請自來。 啟動戰地史蹟活化一直是地方政府發展觀光的重要課題,但同樣的,迄今猶找不出一處史蹟能讓老兵們感到是「活」起來的。我們是認為,誰人會願意多花四千多塊的機票錢蒞島一遊?於是乎我們訴求免稅島、大學島、醫療島,希望藉此成為營造觀光島的誘因。事實也告訴我們,這些願景或許皆可行,但均是牽涉中央眾多部會權責的大工程,終非旦夕之功,而「老兵計畫」卻可能是「立竿見影」、救觀光的靈丹妙藥。 長久以來,金門的觀光客源一直未見長足的增長,寄望於陸客的旅遊經濟似也沒有發揮預期的成效。據悉,今年四月陸方即將啟動陸客自由行;觀諸金門當下的觀光景況及業界準備,島內未必留得下這批嬌客的銀子,最可能的狀況猶是「不過爾爾」,或是比「鄉下好一點,跟城市差得多」的評價。此時,我們真該靜下心想想,金門觀光的競爭力到底在哪裡?如果離免稅街、大學城、旅遊醫療紅紅火火的日子尚遠,那關起門來自個樂活的觀光主軸,又真能吸引多少人上門?縱是公部門卯足勁的出錢出力,民間猶是一派悲觀的冷眼相待,這真是我們期望下的觀光效益?而「老兵故事館」正演繹著記憶經濟、體驗遊程的可行性。 從網路上串聯的一干軍友人組成「天兵特攻隊」重返前線,冒著攝氏十度刺骨的寒風細雨,用砍刀、鏈條鋸披荊斬棘,登上鋁梯,為民國五十九年虎軍部隊「慶祝蔣公誕辰」在花崗石壁上刻下的「萬壽無疆」賀詞,重新刷上鮮紅的油漆。這方石刻對他們而言意義不大,因為無人曾在苗圃連服役過。但當斑駁模糊的文字再現,那段「還我河山」的日子又重新回來了,不用給他們任何補助或獎勵,只要營區還是「活的」,不必付錢,他們都願意為營區大掃除、刷油漆。 老兵其實是個凝聚力很強的族群,如何去啟封老兵的故事,似乎遠比砸大把銀子整建營舍、辦活動要來得受用。對許多當年痛恨「金馬獎」的老兵而言,金門之於他們的旅遊魅力,便在於如何找到斯時的記憶與感動,而不是添脂搽粉的,再造一個陌生的營區。如果我們試著把一個舊營區交給一個老兵組織來規劃、營造,想必和公部門整建出來的,會有天差地別的迥異。理由無他,就看是用什麼樣的角度及心情來對待「記憶」這碼事。當我們砸大錢、望迎嬌客的同時,不妨想想這群可能不請自來的百萬雄師。當然要達致這樣的境地,必須要有軍方的全力配合;猶如李縣長所言,營區與其「平封戰啟」,不若「平用戰還」,老兵經濟金門勢必不能缺席。 如麥克阿瑟將軍所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再躊躇下去,凋零的恐怕不只是老兵而已!
-
記錄島嶼見證時代─總統馬英九總序《金門百年庶民列傳》所傳遞的金門故事與金門精神
「歷史與人文、戰爭與和平;金門譜出了傳奇樂章。傳奇的背後,最令人感動的還有金門人綿密深厚的鄉情。英九四年前訪問新加坡,在港口遇到以『金門人』自我介紹的一群人,初以為是來自金門的觀光客,寒暄後才知他們是在新加坡已僑居數代,卻仍以『金門人』自居的華人。言談間流露出即使身在遙遠的異國,金門人仍深繫原鄉情懷,並驅促他們飲水思源、回饋故里。早年金門島上的民生、教育、建築等建設,常見『僑匯』投注的力量,島上數量龐大的各色洋樓,見證著一世紀來僑親的鄉土之愛;如今進入二十一世紀,民國九十九年家鄉設立第一所『金門大學』,多位在南洋奮鬥有成的金僑還都慷慨捐資興學;台灣、大陸、南洋,也處處可見金門同鄉會、互助會,連繫鄉親、凝聚鄉心的熱絡互動不曾歇止。」 這是總統馬英九近日為金門縣政府文化局與旺文出版公司合作、行將出版的《金門百年庶民列傳》所撰寫總序中的一段文字內容,回溯金門人走過戰火、戰亂、移民的百年坎坷路,馬總統感動於「金門人綿密深厚的鄉情」,也肯定「『金門故事、金門精神』必將如史詩般代代傳唱下去」。 在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際,馬英九以總統之尊,藉著為《金門百年庶民列傳》作序的機遇,投注金門島嶼、聚焦金門族群,在近二千字的序文中,也道出「一世紀以來,在地的金門人勤耕守業,安分守己,建設家園;在海外的金門人,闖蕩異鄉,奮鬥打拚,卓然有成」,「沒有昨日的金門苦難,就沒有今日的台灣繁榮」,「金門逐步從硝煙砲火中走出,從『兩岸衝突的前線』轉型為『兩岸交流的關鍵』」,「《金門百年庶民列傳》回顧金門庶民的生活歷程,刻劃這片土地共同擁有的記憶與經驗,深具意義,不僅精彩記錄一座島嶼,更深刻見證一個時代,『金門故事、金門精神』必將如史詩般代代傳唱下去」。 〈記錄一座島嶼,見證一個時代〉,允為馬英九就任總統以來,透過文字傳遞出的一篇對待金門重要文獻,也讓國人得以重新觀看金門及金門人在中華民國百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共同思索這座動盪島嶼的未來出路。 金門土地面積不大,但開發遠比台灣早。東晉五胡亂華時,即有中原氏族避居舊稱浯洲的金門拓墾;此後一千六百年,再歷經唐代闢地牧馬,宋代文教日昌,元代興浯洲場,明代築金門城,清代設總兵營,以迄民國建金門縣。特別是一九四九年,國府南遷,金門頓成冷戰要塞,鐵與血,重新雕塑島嶼的面容,為中華民國史寫下最動人的一頁。 歷史與人文、戰爭與和平;金門譜出了傳奇樂章。傳奇的背後,馬總統以為,「最令人感動的還有金門人綿密深厚的鄉情」。馬總統以四年前走訪新加坡,在港口遇到以「金門人」自我介紹的一群移民為例,說明了即使身在遙遠的異國,金門人仍深繫著濃烈的原鄉情懷。 馬英九眼中重鄉情的金門人更是能飲水思源、回饋故里的一支族群;早年金門島上的民生、教育、建築等建設,總也少不了「僑匯」的力量投注。如今進入二十一世紀,家鄉有了第一所「金門大學」,我們仍然可以收到楊忠禮、黃祖耀、黃進益、陳成龍、王振坤等在南洋奮鬥有成的企業家金僑,動輒百萬、千萬的大手筆捐資興學;大陸、南洋、台灣,也處處可見金門同鄉會、互助會,連繫鄉親、凝聚鄉心的鄉情行動不曾歇止。 從總統馬英九的〈記錄一座島嶼,見證一個時代〉文中,我們解讀到,漫長的時空變遷,迭經烽火戰亂、流離遷徙、異鄉打拚,「金門故事、金門精神」也必將如史詩般代代傳唱下去。
-
虛心檢討缺失用心落實民意
隨著建國百年春節年假結束,但見各行各業,回歸原來工作崗位,收假而也收心,打起精神,整裝出發,相信「揚眉吐氣,鴻兔大展」已然成為大家共同努力追求理想目標。 總統馬英九,曾於春節期間許下一、要經濟暢旺,商機無窮。二、盼風調雨順,人民安康。三、願人人做好事,處處有溫暖,弱勢有照顧「新春三願」,凡此不僅只是精神喊話,提振士氣,也是工作目標,需要舉國上下同心協力,勇往直前,共同實現。 又春節期間,縣政團隊秉持縣長李沃士之政策指示,為使鄉親歡歡樂樂,平平安安過新年,眾志成城,全體動員,不惟使得台金之間,兩岸三地海空運輸通暢無阻,往還遂心所願,而成千上萬登上太武山「海印寺」膜拜信眾,也在軍方充分配合支援下,挪出大量臨時停車空間,人人稱便,心存感激,更在既有建設基礎上,加強整理設計美化,許多開放參觀旅遊景點,予人耳目一新,人潮絡繹不絕。幾個擔任主角機關成員,為能滿足春節假期遊客需求,竭盡心思,各出新招,讓人遊憩、觀賞、散心、娛樂,渡過一個歡忻快樂新春年假。 有人以「換了位置,換了腦袋」,藉此批評人與事。其實,也可另作解讀,換了位置,何妨也換腦袋?祇要換了位置,仍能一本初衷,不改職志,且能改變想法與做法,將事做對,作得更好,適才適所,發揮所長,不啻也是好事。何況民意需求日益殷切,一成不變,墨守成規,早已不合時宜,改變創新,至關重要。 根據長期觀察,公僕換了位置也換腦袋者,都有不俗之表現,既知「用心」也知「創新」工作,成效贏得口碑。諸如「獅山軍事景點」開放,環保局備有環保車輛,供人就地搭乘環繞環保公園遊覽,農試所、林務所聯手造景,利用社會福利館背面農地,種植一片「花海」予人觀賞,水試所舉辦釣魚比賽及安排助興節目,吸引上萬遊客到場參與活動,畜試所尋寶積點兌換彩券及發放一元紅包活動,文化局「史博館」觀眾此起彼落,雖然假期短暫,兩岸三地出入總人數較諸去年略為減少,惟見到處喜氣洋洋,熱鬧情景不遜往年,讓人感到充滿生機。 此外,縣政團隊秉持縣長李沃士政策指示,即將設置「199」專線,加強為民服務深度與廣度。而在對外招商引資方面,多項具體措施相繼出爐,且將結合「產業有家,家有產業」計劃,克服一切困難,集中各方力量,積極落實執行,若謂民意即是施政動力,則民意也是施政之助力與後盾。 值此金門即將進入「脫胎換骨」關鍵時刻,分工合作極為重要,有幸躋身公門者,務必打起「搶時趕路」之精神,,打破「保守」觀念,「顧全大局,成就大事」、「榮辱與共,甘苦共嘗」。再者,日前讀者投書地方平面媒體,對於金酒公司配售建國百年紀念酒作業方式,重蹈憑證排隊覆轍。以致引起鄉親不耐與怨言,使得一番「福利鄉親」之美意,如今卻成「曲意」話題。欣見金酒公司能以「聞過則喜」之態度,虛心接受檢討,公開對外說明,促使大眾明白真象,舉措值得鼓勵肯定。 縣長李沃士一再勉勵團隊各級領導幹部,為民服務工作,不容推拖敷衍,而要實事求是,讓人知其究竟。畢竟縣政團隊旨在依法行政,解決民瘼民困與民怨,因而培養各級幹部「責任心、榮譽感」也是主要課題,俾期公僕同仁共策共勉,使之蔚成風尚,創造績效,宏大事功。
-
抓緊開放陸客自由行新契機
據行政院陸委會近日說明兩岸小兩會(台旅會、海旅會)協商自由行最新進度,預計今年上半年可望實施陸客自由行,更值得注意的是,我方政府正積極規劃讓金門、馬祖率先於四月開始實施陸客小三通自由行。這個陸客自由行政策開放訊息,應該是振奮人心的好事一樁,對振興金門觀光產業是一道強心劑,不僅對傳統金門觀光旅遊業,就連一般小吃店、小攤販、小民宿、小出租與修車業者等各行各業,將帶來難以估計的龐大商機,問題是我們是否能抓緊這次陸客自由行契機? 若依照中央規劃,剩不到兩個月陸客自由行就要來金門,我們準備好了嗎?開放陸客自由行,意味這未來陸客來金旅遊,除了團進團出的旅遊團之外,還包括沒有導遊與領隊的「高檔散客」,這些「高檔散客」喜歡依照自己的喜好與計畫,從事深度旅遊或焦點體驗,他們的可能是手拿相機的背包客,也可能是專業的賞鳥客,或是放下緊張沈重工作來享受慢活的都市客。自由行旅客相較團進團出的團客而言會「比較高檔」,通常指的是這些自由行客群教育水準較高、或是消費型態要求精緻服務、或是強調要進行一場有意義的自我發現與自主交易,不要導遊來仲介消費,也不要行程跟隨配合一堆人。 對這樣自由行特殊的消費客群,金門準備好了嗎?不必懷疑,以金門觀光資源較為靜態而言,絕對是比較適合自由行,譬如說,以金門特有的閩南文化建築而言,這些閩南古厝除外觀的典雅氣質外,更蘊含著儒家傳統價值,以及住民的智慧美學,這些具有文化厚度深度的傳統建築之美,若沒有足夠時間細細品味,比較難以感動人心,相對地走馬看花的團客,就很難體會出金門傳統建築的靜態含蓄之美,團體的人數較多,導遊甚至會在行程將其跳過。 此外,金門生態旅遊資源更是吸引自由行的賣點,例如,著名的金門候鳥鸕鶿飛行行列壯觀如黑色大軍,但試問蜻蜓點水的團客,很難想像有時間駐足等候,但專程的賞鳥愛好者則會耐心紀錄,就算捕捉一剎那的精彩鏡頭,都願意癡心等候。而金門小島好山好水共孕育著三百多種鳥,這會讓愛鳥賞鳥人捨不得離開。其他如歷史古蹟、戰地特色、僑鄉文化、與兩岸關係等等,無一不是吸引自由行旅人探索的好題材。更重要的事,金門純樸善良的人情味,更是吸引自由行客人無可取代的珍貴觀光資源。 再過兩個月金門就要開啟陸客自由行的新時代,對發展觀光旅遊業為主的金門而言,具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基本要求。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目前金門自由行的網路資訊導覽服務、交通便捷程度,以及各相關旅遊產業異業結合服務網絡等等,基本上都沒有被好好建構起來,也沒有針對開放這波陸客自由行進行「迎客準備」的籌備;金門一般商家也都不太知曉,實施陸客自由行後,這些特殊客群身上有哪些特質與喜好?因此,我們要呼籲:至少政府與業者要為迎接這批自由行「貴客」率先叩關,要開發幾條屬於首波「陸客自由行」專屬新路線,並在對岸積極行銷金門自由行的相關資訊,同時要對內大聲疾呼金門鄉親要開始學習用「微笑」、「熱情」與「誠摯」態度來迎接高檔客人上門,將最好服務效能發揮出來,此時,應該是金門要動起來的時候,希望每一位鄉親都被教育或訓練成金門的義務導遊,攜手共創觀光立縣的新境界。
-
廣納各地人才才能重振金門
清大數名學生參加美國電腦程式競速比賽,打敗各國對手,榮獲冠軍,台灣人都感到與有榮焉。同一天的新聞報導也指出,微軟與英特爾等公司都對這數位學生表示公司會虛位以待,歡迎他們加入,延攬之意甚為明顯。我很好奇,美國的程式工程師協會或勞工部,為什麼沒有跳出來反對,堅持要「優先聘用美國工程師」、或是主張「三管五卡」,給這些可能赴美就業就學的台灣學生加上一些緊箍咒?要說保護本土勞工或學生,全世界各地多少都有這樣的情節,但台灣的政策是否搞過頭了?這是之前朱敬一先生的文章,深切地指出台灣多少年來因為深溺於所謂本土意識形態,以致近乎鎖國的失策。 其實之前即有鄉彥以「別把籬笆築太遠」為題指出,就因堅持開放政策,才使得位於歐洲中部,山水明媚的瑞士小國,非但沒有小國孤僻的困境,更開展出她獨到的特色屹立於世。在這篇文中更具體指出之前苗栗縣長劉政鴻大手筆請來全球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列拉斯(Jose Carreras),來苗栗舉辦唯一的一場戶外演唱會,讓山城不再與世隔絕,不僅可以沐浴在抒情美聲中,更可以同時跨入國際化的腳步;不僅舉縣轟動,更帶動大批外縣市人潮湧進山城觀賞,使小小山城登上國際媒體版面,這正是深諳「別把籬笆築太遠」的具體作為。在文中更深切問道:若劉政鴻不是邀請卡列拉斯,而是請縣內客家樂手主打,其促銷效果又將會如何?就好像當令一時的「大堡礁島主」徵選活動一樣,不但掀起全球熱潮,更為澳洲帶來無限廣告效益!但試問:若當初澳洲也陷入「本土」迷思,限徵「本地人」,則其結果又是如何呢? 我們不厭其煩地說明這些,無非在說明,對於處處講求鄉誼、輩份、宗親、資歷之金門來說,對於未來之影響得失將如何,其實答案早已知曉,更可怕的是,這種半封建式之鎖島心態,並未隨著全球化、知性化而改變或消失,反而日益嚴重,乃至連職司知性、前瞻之學府,竟也民粹地加重這種自我迷失的政策,長此下去,誠不知外面世界為何物了,怎不令有心人擔憂呢?君不見為了連接對於金門之自戀,竟而不顧史實之嚴謹性,乃至妄自連接當年軍方為了振奮人心的一些「政策史蹟」,按理在去除戒嚴之後,金門應可自此以理性之態度,恢復原有之面目,以便重新站立於世上,可惜的是,當年軍方政戰文風不但未除,反而更加嚴重,怎不令人憂心? 中興以人才為重,且看美國不但給獎學金給世界各地學生,不分國籍,在就業方面也相當開放,否則卅年前,李遠哲也就不可能在柏克萊畢業後任教芝加哥大學、而朱經武畢業後任教休斯頓大學。當年,老美也從未對李朱兩位「外國人」搶了他們的任教飯碗而抗議。就因美國此種開放政策,不僅能吸引到世界各地優秀人才,不僅為美國創造政、經奇蹟,創造更多就業人口,更使美國能成為世界強國。就此而言,金門,這個蕞爾小島,這個各項資源欠缺之小島,若要重振她,唯一之政策就是打破界限,以各種方法鼓勵各地優秀人才移民、任職,這才是重振金門之大道。
-
良兵到良民精進金門發展的重要力量
地區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年輕人投考軍士官學校比率甚高,當一批批官兵告別軍旅後,依然不改愛國愛鄉情懷,繼續獻出個人熱誠與心力,投入社會服務行列,不論戒嚴時期或是當下,由良兵到良民,這些退伍袍澤同時兼負著社會棟樑與後備軍人雙重職責,並成為社會各階層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基於國家安全需要,落實全民國防,強化動員整備,投入災害防救仍是國家發展安定民生的重要課題,健全後備組織,厚植動員能量,同時也是強固國軍整體戰力的關鍵元素。金門卸下戰地面紗後,地區後備服務中心的設立,扮演著凝聚青溪袍澤情懷,聯結忠義團隊能量,延展後備動員能量的重要角色。 「完善動員,寓兵於民」為後備輔導組織精神所在,地區後備服務中心平時重要任務為新兵訓練、動員管理、後備服務與留守業務等四大工作,後兩項業務則對青溪家庭與安定社會產生重大影響,金門自古為「雄鎮海門」的戰略要地,地區後備服務中心則為「固守民心」的基本要塞,兼具共創祥和社會的重要能量。 地區青溪幹部皆為縣籍子弟兵,長年以來,地區青溪幹部不負忠義精神,延續著軍旅期間「以軍作家」的精神,繼續為故鄉發展獻上心力,透過角色的轉換,重新體現「在營為良兵,在鄉為良民」的生活哲學,藉由後備服務中心與青溪家庭的溫馨互動,各級幹部的熱誠付出與無私奉獻,同時為地區社會進步注入一股朝氣蓬勃的活力。 「青溪人,忠義情」刻正投入各行各業服務,默默為金門建設與社會發展獻上心力,他們軍旅期間,奉獻寶貴青春,保國衛民,告別軍旅後,仍不忘本份,為克盡服務家鄉,守護家園的重要目標,繼續以犧牲、團結、負責的工作態度,各自堅守工作崗位,同時藉由青溪協會組織經營,親愛精誠,相互勉勵,開拓未來,真正成為愛鄉愛民的青年俊傑。 金門自解嚴後,政府與百姓都把握這個自主的機會,相繼投入無限心力,各項建設發展致能突飛猛進,然而任何事務發展總有困境,每當遇到發展瓶頸時,常有人才缺乏之嘆,「人盡其才」當社會發展關鍵因素之一,也常是發展不順癥結所在之一。青溪幹部為民為鄉服務,正是家鄉發展的重要人才,正說明著在地仍有許多默默奉獻心力的鄉親,正可為吾人建設金門的重要典範。 熱愛家鄉,人人有責。部隊是個重視專業訓練與經營管理的單位,軍旅期間對於任何人而言,學習與體會到「經營與管理」的技巧與本領,常讓他們一生受益無窮。各級縣市政府都有負責兵役業務部門,除了役男管制相關事務外,對於動員業務也不容忽視,除了戰時後備動員外,如何借力使力,鼓勵退伍官兵發揮專長,為家鄉建設提供心力,也是值得吾人思考的方向。
-
走出內戰框架走向永久和平
「假如沒有六十年前的古寧頭大捷和五十九年前的韓戰,今天台灣地區的最高領導人將不是中華民國總統,而是中共黨中央所派的書記」,古寧頭戰役一甲子前夕,二○○九年十月二十一日,旅美專欄作家林博文在《中國時報》撰文〈改變歷史的古寧頭大捷〉,他亦回應了日本作家門田隆將撰寫中的《古寧頭戰役的無名英雄:根本博中將的生涯》最後定名《為義捐命》一書,「很可能把根本博和其他日本顧問的影響與功勞誇大了」。 距離林博文發表專文一年多時間後,二○一一年二月 十四日的《聯合報》在要聞版大篇幅報導〈古寧頭大捷,侵華日將來台助戰:根本博傳記,揭62年前秘密,報答『以德報怨』,偷渡來台任顧問,3天滅共軍,蔣介石贈花瓶,家屬要捐還我政府〉,消息一出,引發頗多議論,北大博士、《金門之熊》作者田立仁受訪時認為,「近年來日方很愛強調根本博在古寧頭的貢獻,宣稱根本博是打勝仗的頭號功臣,還有人說根本博『指揮作戰』,這些說法都嫌誇張,也缺乏事實根據」,政大歷史系教授劉維開也指出,「目前紀錄並未顯示湯恩伯作為是出自根本博意見,戰役的主要指揮者是湯恩伯或後來率援軍趕到的胡璉,幾十年來一直高度爭議,甚至一度使國防部為難,因為每逢勝利紀念,兩位老將的舊部,就要為『仗是誰打贏的』爭論不休」;軍事研究者丘智賢也在以〈功在古寧頭?根本博秘議中日義勇軍〉為題投書報端,持平寫道,「隨著廈門失守與湯恩伯被調回台,中日義勇軍計畫未能執行,無疾而終,根本博在金門戰役中的貢獻並不若日文傳記中那樣活靈活現,但是蔣中正總統的以德報怨政策,確實影響了一代日本人對於中華民國的觀感,在建國百年之際,仍是值得研究咀嚼的重要史實」。 二○○九年九月曾到訪金門的日本作家門田隆將撰述日將根本博參與古寧頭戰役掀起波瀾之際,台北《旺報》刻正連載從大陸解放後軍觀點著眼、劉亞洲撰寫的《金門之戰:從解放軍將領的視角切入》一文,強調一九四九年金門之戰〈古寧頭戰役〉對國、共局勢的重要性,「共軍打國軍,左右都是贏。國軍打共軍,橫豎都是輸。國民黨對共產黨的心理優勢崩潰於零。至一九四九年更是士氣土崩,精神瓦解。一敗如水,在這種情況下,金門戰役像一針強心劑,注入國民黨瀕死的肌體,這個黨又活過來了」。 一場扭轉國共戰局、台海情勢的古寧頭戰役,六十年來產生了各種不同觀點的論爭、解構,有共軍觀點,有國軍觀點,國軍觀點又分出以湯恩伯與胡璉兩將軍舊部為主力的互異論點;而身處在戰場的金門人,所能提出的主張,相對薄弱,古寧頭文史作家李福井所撰述《無法解放的島嶼:古寧頭戰役的背影》,是少數能從金門人民觀點呈現的,他也以〈戰爭的終點,和平的起點!│給胡錦濤先生的一封信〉作為自序,剴切提醒兩岸領導人記取戰爭教訓,使「金門從戰爭之島,蛻化為和平之島,使金門從兩岸戰爭的終點,變成和平的起點」。 古寧頭戰役與論戰,餘波蕩漾六十多年,如今又加入日本作家門田隆將為日軍中將根本博所撰寫傳記,正式定名《為義捐命》的中文版,三月間就要在台灣出版,預料將引起另一回合古寧頭戰役討論潮,此外,根本博子女並擬將當初蔣介石總統贈予的花瓶捐給中華民國政府,總統府可能由發言人羅智強表達感謝之意,認為「這也彰顯了台日人民之間深厚的情誼 」。 站在走過戰爭島嶼的人民角度,凡參與、護衛過古寧頭戰役的軍民,無論那一國人,也無論提出何種文獻、論點,我們何妨以包容的態度對待,而我們更深層的期待,正是林博文〈改變歷史的古寧頭大捷〉文末的歸結,「如今金廈風平浪靜,兩岸應走出內戰的框架,共同走向永久的和平」。
-
建國百年給金門人才一個機會
〈楊永斌掌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薛承泰正式入閣〉,這是出現在二○○九年二月十七日《金門日報》頭版,格外引人矚目的兩則新聞,隨後又有社論評述這個「金門歷史的一天」。時間飛逝,今天正是金門人「治校」、「入閣」兩周年,也再次提供我們觀察金門人生態、金門菁英發展的時機點。 時間回溯到馬政府上路的二○○八年,適值金門「八二三戰役」五十周年,具有「戰爭」、「和平」的強大歷史年代氛圍裡,總統馬英九在總統府接見金門同鄉代表,並赴古戰場發表「讓殺戮戰場變成和平廣場」重要宣示,副總統蕭萬長到台北縣金門同鄉會頒贈「八二三戰後金門旅台菁英獎」,各種不同的場合裡,都可聽得見金門人發出「遠離戰爭,追求和平」的聲音,也看得見島鄉父老提出「給金門人才一個貢獻國家社會發展的機會」的殷切;其中,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王水衷更直接向馬總統建言,預告二○一一、中華民國一百年,馬英九將是唯一能身歷建國百年的總統,而福建省金門縣,是國境內唯一「不離不棄、堅定留守」,護衛、陪伴中華民國走過一百年的人民與土地,因此,王水衷也間接向總統傳達出「為金門打開另一扇窗,在變動中的兩岸尋找新出路。金門人要的不多;懇請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馬總統,給金門人才一個機會,給金門經濟一個機會」。 做為與台灣四百多年移民社會產生開發聯繫的中繼站,再化身半世紀來捍衛台海安定的守護者,卻又是以台灣為政經中心的「邊陲」、「邊緣」角色,致金門人長期有著被「遺棄」、「弱化」的心理。因而,金門人期待土地被建設,人才被重用的心向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聲音,經過不斷的詮釋、傳送,中央領導人也漸從忽視到接收。馬英九就任總統前後,攸關金門事務的談話中,有一段就道出「金門地區產生的人才,在比例上超過台灣;而光復前台灣與金門的聯繫不多,光復後金門又長處戰地被管制,我深刻感受到金門所受到的發展限制以及過去為台灣本島所作的犧牲,致金門人必須離鄉背井,出外打拚,留在家鄉不到十萬人,卻在台灣有二十萬人、海外有二十萬人」,從土地情感出發,再勾出「百萬金門族」的人口圖像,此一話意,多少揭露了中央的領導人已能用情感重新觀看金門這座島嶼的存在,以及對金門族群的正視。 各項統計資料、數據,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許雪姬調查,澎湖姓氏中有百分之八十五自金門徙居而來;福建省政府概略統計,二○一○年設籍台灣的金門人有三十三萬四千四百人;位於福州的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普查閩廈等大陸境內,一九四九年前留居的金門同胞有四千三百零五戶、一萬二百八十一人;在南洋,含二、三代移民;號稱五十萬金僑。十萬現居母島的金門人,連同島外,「百萬金門人」的族群氣候已形成。 百萬金門人,可止於統計數字,亦可產生族群大力量。歷千年的開發、遷移,金門人飲水思源、回饋鄉里的宗族情感,始終綿密深厚,但又如何才能聯繫鄉親、凝聚鄉情,讓金門人被看到?「世界金門日」是一個舞台,成立全球性金門同鄉總會、基金會是一個通道,而更重要的是,讓金門菁英、人才有發揮表現的機會。 楊永斌治校、薛承泰入閣,兩年來,我們看見了金門學術菁英為國家、社會、地方的精湛、務實表現,我們更期待、更多的楊永斌、薛承泰被政府、家鄉發現、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