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圓環和路口不亂插旗是一件「好事」
2024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開戰在即,縣府基於維護市容觀瞻和避免影響春節環境美化,研商於金城鎮東門圓環、金湖鎮尚義機場圓環及料羅圓環周邊,全面禁止設立選舉旗幟和廣告看板。這是一件攸關交通安全和環境景觀的「好事」,應給予支持。 金門在1992年解嚴,恢復憲政常態之後,大、小選舉風起雲湧,台灣選舉文化快速在島上復刻出現,五顏六色戰旗隨風飄揚,帶來熱鬧的選舉氣氣。大、小金門主要道路和圓環周界更是兵家必爭之地,讓人看得眼花撩亂。 但也出現一些負面影響,其中選舉旗幟、布條氾濫成災,樹幹、路標、燈桿等到處可見張貼懸掛,而且未遵守路口不得設置障礙物的規定,以致因行車視線遭到遮蔽,自摔和相撞事故時常發生,帶給用路人更多的安全顧慮。 另外,金門海島冬季風大,層層疊疊插滿的競選旗幟和布條常被吹得七零八落,卻少見競選總部適時派人收拾整理,任由它們歪斜傾倒,影響環境觀瞻之外,也讓交通安全增添危險因子。 以有五路來車,被指為全島最危險圓環的榜林圓環來說,最近才剛設置管制交通的紅綠燈,讓不少鄉親看得霧煞煞,頗有一些怨言。如果大選時再有花花綠綠的戰旗來亂,恐怕讓行車環境的視向空間更加複雜紊亂,縣府提前進行「淨化」規畫,確有其必要性。 金門的選舉環境相對單純,雖偶有提前「卡位」插旗情事,但不像台灣常有偷拔或破壞對手旗幟、布條的案件。不過,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講究的是事前詳細的規畫和落實執行,只要縣府早早敲定遊戲規則,大家跟著規定走,就可減少和避免無謂的困擾與紛爭。 明年春節,縣府選定全島15個地點,準備好好妝點美化一下,這其中就包括3處禁止插旗的圓環在內,用意即是主題設計的完整呈現,不讓選舉旗幟和布條「喧賓奪主」,也讓鄉親更清爽、淨心的迎接新春來到。 民主腳步更早邁出的台灣,每逢大選也都會發布一些約制,對違反環境維護規定者開罰,確實發揮約束和遏止作用。其中,當然有不少是「檢舉達人」的傑作,讓接獲反映的縣市主管單位不得不為之。但總體觀察,至少有「說到做到」,並非只是一紙公告「警告」一下而已。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一節》:「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要義即在「實踐」兩個字。縣府既已邀集相關單位研商和達成初步共識,下一步就要提出完整的配套措施,明訂處罰事項和執法依據。最重要的是誰違規就罰誰,其間不會有政黨和對象考量,「一罰到底」必可展現縣府的行政魄力,讓期待「明天會更好!」的鄉親耳目一新。
-
期許用「執行力」創造「競爭力」翻轉金門
報載:縣長陳福海日昨主持縣府112年第九次主管會報暨縣政會議,除聽取上次會報主席指裁示事項執行報告,審議通過與民生大計攸關三項提案,同時即席強調縣政各項施政與政策之推動,他最想看到〈執行力〉之具體成果。又說:唯有〈執行力〉才有辦法創造〈競爭力〉,有了〈執行力〉與〈競爭力〉才有能力翻轉金門,開創新局,他願意與大家站在一起,同為金門鄉邦未來努力打拚,有感而發,正中時弊。 無可諱言,庶政龐雜多元,服務範圍廣泛,在在需要「人力」與「財力」支持配合,兩者缺一不可,因而「執行力」至關重要。縣長陳福海一席話,紮實看到施政服務深度猶有不足,亟須縣政團隊同仁省思力求精進,提升行政效率,要讓鄉親有感,立威置信。 再說:施政服務工作無訣竅,貴在用心投入,倘若有口無心,光說不練,充耳不聞,當作耳邊風,應付了事,一切枉然。 有鑒民意需求,有增無減,推動施政服務工作倍加艱辛,面對民智大開,功利抬頭,做得好與不好,總有正負兩面之反映意見。諸如推動基層建設工程,長期以來總是褒貶兼而有之。諸如縣長陳福海首登百里侯任內,致力推動「路平」專案,改善環島主要道路交通安全缺失,便利交通安全大幅上昇,迄今傳為佳話,從見為民服務工作,不在鉅細弗遺,而在實事求是,做一件是一件,讓人用得著,看得到,做到最好。 計畫、執行與督導三者,謂之行政三聯制,身為時代公僕,不可不知。引申而言,縣長陳福海期許用「執行力」創造「競爭力」,應自施政計畫結合年度預算落實開始,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崇法務實,促使施政計畫與年度預算緊密結合,環環相扣,宏大施政效率效果。換言之,最忌好高騖遠,草率將事,計畫不實,預算浮濫,一再變更設計,辦理追加減預算,曠日廢時,計畫落空,進度落後,成效打折,執行力功虧一簣,引起反效果,招致民怨,影響政策政令之推行。 持平而論,金門離島孤懸海上,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施政之財源有限,由於重大基礎施政建設,事關金門發展,所需經費金額龐大,年度預算胥賴中央鼎力挹注補助,金酒公司營銷完稅盈餘繳納縣庫,用以辦理社會福利事業,從事急迫性與需要地方建設,這是長期存在之問題,也是施政之實際困難所在。 正因如此,面對自主財源菲薄,既有行政資源匱乏,兼以受到新冠肺炎病毒襲擾全球之影響,金酒營銷狀況與租稅收入不如預期,縣庫本金失血,爰而採取「財政紀律」因應措施,加強開源節流,拓展金酒營銷管道版圖,還須大家群策群力,共體時艱,團結一致,多方爭取中央奧援,秉持「當用則用,當省則省」之原則,一分一毫用在刀口上,凝結向心,少些內耗,多些鼓勵加油,士氣高,服務好,政通人和,公私兩宜。 又在日前,陳福海親與金門十四個社福團體座談,聽取建言,交換意見。亦且即席強調:他念茲在茲,素重社會福利機構朝向資源集中發展,確保弱勢獲得充分關愛。他說:縣政府將持續社會福利團體攜手前行,共同努力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期使每一位金門縣居民都能夠享受到平等公平之機會,斯言亦壯。畢竟保有既有,再創更有是民意心聲願望。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但願期許用執行力創造競爭力成為施政團隊同仁座右銘,發揮「執行力」創造「競爭力」最大能量與量能,讓金門翻轉,成果共享。
-
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
今年雙十國慶已於十月十日隆重舉行,國慶標語「民主台灣、堅韌永續2023 Taiwan National Day」則引起廣泛討論,特別是在藍綠政壇出現激烈交鋒,前總統馬英九並以蔡英文政府刻意把中華民國國慶日改成台灣國慶日,是不折不扣的台獨路線,強調不會為「Taiwan National Day」背書,所以拒絕出席今年雙十國慶。 馬英九表示,蔡政府將雙十國慶日的英文名稱,改成「Taiwan National Day」,這樣的作法既不遵守中華民國憲法,違反蔡英文總統2016年和2020年兩度宣誓就職時,對全國人民做出「遵守憲法」的承諾,更危害台海安全,對國人來說,是極其不利、不負責任的作法。 立法院國民黨團同樣指出,雙十國慶英文叫「Taiwan National Day」是變相台獨,我國憲法就名為《中華民國憲法》,英文應是「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Day(中華民國國慶)」,而非「Taiwan National Day」,在這樣的認知下,最終國民黨選擇自辦國慶升旗典禮,藍營重要政治人物均未出席總統府前慶典。 針對來自藍營的批評,總統府發言人回應指出,在野黨年年都提「中華民國不見了」,但是蔡英文總統執政八年,中華民國跟國旗不僅從未消失,國慶活動現場國軍直升機所懸掛的中華民國國旗反而是愈來愈大幅。而且,近年國慶活動的主視覺美感、各項活動精彩度更是深受各界好評;中華民國國慶日,盼社會各界皆能團結慶祝國家生日,凝聚力量讓國家更好,不要再讓意識形態造成社會紛擾。 事實上,過去四年的國慶設計就是滿滿的台灣意象,包括:「National Day 2020-攜手同心、台灣前進」、「民主大聯盟,世界加好友,Taiwan National Day 2021」、「守土衛國 你我同行 TAIWAN NATIONAL DAY 2022」。值得注意的是,國慶以台灣為名卻未獲得獨派團體的認同,例如,台灣制憲基金會就主張雙十節、國旗、國歌都與台灣沒有關係,並指整個歷史記憶都是錯亂的,意有所指地批判移花接木與借殼上市。 應該看到,朝野對國名、國旗、國號確實呈現出各自表述的狀態,凸顯現階段社會對國家認同仍處於高度分歧的局面,如何化解分歧、凝聚共識,以團結全體國民,有待朝野共同努力。 今年的總統國慶談話,蔡英文總統談到,「中華民國立足台灣74年」,又說,中華民國台灣,已經成為2300萬人民的主流共識。這個共識,匯聚了不同族群的歷史情感,和74年來福禍與共的體認,最後又感性地說到,「蔡英文的任期會停在明年的520,但國家要繼續前進。」相當程度反映其擔任國家元首8年的心情總結。 我們充分理解國人有著不同的歷史經驗,誠然,台澎地區的國人是在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重回中華民國,蔡總統再三強調的「中華民國立足台灣74年」,對金門馬祖居民的感受而言,卻是「與國同壽」,自中華民國於1911年建立迄今,金馬兩地的居民就一直在中華民國治下,這也是主流金馬民意堅定捍衛中華民國體制的關鍵,相信也是多數國人認同中華民國的歷史基礎。 無可諱言,當前國際局勢詭譎多變,國家處境尤其艱難,在朝野統獨意識形態難以化解的今天,我們的國號仍是中華民國,應該仍是多數國人與主流民意的最大公約數,企盼朝野能以更多的同理心與社會對話,揚棄意識形態爭議,凝聚國人團結,創造國人最大福祉。
-
從廉政與國民法官制度宣導談起
日前,烈嶼鄉舉辦一年一度的芋頭季,適逢雙十連假,且是金門大橋通車後,首次舉辦的芋頭季活動,因而吸引了大批鄉親與觀光客。基此,金門地方法院也趁此良機,在活動現場進行「廉政與國民法官制度宣導」,吸引民眾踴躍參與,提升民眾法律常識,尤其是國民法官制度及當前司法廉政政策。 芋頭季是烈嶼鄉每年最重要的活動,是以此次「廉政與國民法官制度宣導」活動,在會場上不但有宣導服務攤位,更準備了國民法官宣導摺頁、各項QRCODE掃描海報、廉政署檢舉專線等大型宣導海報,與具體作法等文宣資料,供民眾參考索閱。且透過「有獎徵答」,贈送宣導品吸引民眾踴躍參與,藉此提升民眾法律常識,進而認識司法院推動之國民法官制度,及當前司法廉政政策,用意良好,理應廣宣。 國民法官?這個日來當令的制度,到底是什麼制度?相信諸多民眾充滿疑問及困惑。所謂的國民法官制度,就是由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的民眾,與法官一起坐在法檯上,共同審判的制度。雖說國民法官沒有法律背景,但可以把不同的生活經驗、價值思考、法律感情帶進法庭。藉著國民法官的參與,可以讓司法審判更透明,讓司法專業與外界對話,彼此交流與反思,藉此促進國民與法院間的相互理解。 為了加強民眾對國民法官的認知,司法院特舉辦「國民法官,公假挺你」記者會,公布《給雇主的一封信》及相關宣導影片,提醒雇主應給予擔任國民法官或備選、候選之勞工,參與審判期間時的公假。期盼雇主與勞工朋友們,一同了解國民法官制度、目的以及義務,支持與遵守,讓新的司法制度落實。 記者會中,司法院再度強論,國民法官制度目的,無非希望審判過程中,加入各行各業的多元經驗與想法,得以和法律專業對話及溝通了解,使得判決上擁有更全面之視角,以反應一般國民的正當法律感情。同時讓國民更加認識犯罪發生、原因、判決過程,透過這樣的方式,理解並反思公共議題,提升對司法信任,促進公民參與。 而司法廉政政策?立意在於「反貪」、「防貪」及「肅貪」之用意及風尚。以「反貪」來說,在使全民能正確認識貪腐之危害,唯有全民參與督導政風,擴大社會參與反貪,並將廉政倫理的概念,推展至學校、社區,全面推動宣導工作,往下教育扎根,方有卓效。而在「防貪」方面,無非希望透過全民風氣,建構政府部門「透明課責」的公務環境,讓貪腐可能性降到最低,以提升政府的可信度。至於在「肅貪」方面,有司應積極偵辦貪瀆,遵守程序正義,方能落實人權,提升定罪率,以正風尚。 「風行草偃」,社會風氣的形成,確實始於一二人,這一二人何嘗不是你我?因為社會風氣,往往就是一二有心人之力倡所造成的。因此,此次「廉政與國民法官制度宣導」,正需你我支持並共倡之!
-
世界遺產發展趨勢對我國的影響
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於9月10日至25日,在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利雅德順利召開。這項原本去年應在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首都喀山舉行的會議,因俄烏戰爭而推遲,兩年的申報案合併,使得今年的工作量相對增加許多;經審議後,一舉將世界遺產的總數推向1999處,包括933處文化,227處自然和39處複合遺產。 聯合國於1972年通過《世界遺產公約》,1975年執行,1978年開始正式登錄世界遺產,是全球遺產保護最高等級。透過《世界遺產公約執行作業指南》的持續修訂以及每屆大會的各項審議,在觀念和實務上,引領著全世界遺產保護的趨勢。 我國在2002年首次引入是項觀念架構,由當時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邀請國外專家,勘定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12處,目前發展為18處。「潛力點」的用語,雖然和世界遺產體系的「預備名單」名稱不同,但基本上希望援引國際先進經驗,改善我國保存體制。這項政策於18處潛力點的執行成效並不一致;但在文化資產保存法2005年和2016年兩次修法中,已經可以明顯地看到與世界接軌的具體影響。 世界遺產公約推動逾50年,有頗多早期的觀念,在社會變遷潮流下已產生極大的轉變;除前述《世界遺產公約作業指南》的多次修訂外,本屆大會也有三項值得注意的發展趨勢。 首先,多元價值的詮釋和呈現,已明顯地成為重要主流。21世紀起,世界遺產透過《弭平鴻溝-邁向未來的行動計畫,Filling the Gaps- an Action Plan for the Future》,由類型、時間-區域、主題等三個層面,重新界定多元價值理論的評估框架;從而發展出文化與自然協作的趨勢,以及更重要的以文化景觀與系列資產(Serial Properties)的方式,更有說服力的詮釋和呈現重要的多元價值。近年間非但多處大範圍的遺產以文化景觀一再被列入,許多單點和傳統知識無形價值,在系列的觀念下被組構為具有說服力的更高價值。今年列入的景邁茶文化、立陶宛考納斯城(樂觀主義建築)、印度桑蒂尼克坦(泰戈爾相關)、捷克札泰茨及薩茲啤酒花景觀等,都強調了傳統文化與環境共存和活態遺產的重要屬性。 其次,強化兼顧保存與發展的管理維護計畫。整體性(Integrity)的三項要素,是世界遺產用以確認價值涵蓋完整,以及是否有清楚足夠防範自然或人為災害的緩衝區;同時藉管理維護計畫落實保存和社會需求的平衡發展。此次申遺雖然通過率極高,但前期評估中卻有高達60%的文本未能符合管理要求,從而在大會中耗用大量時間反覆討論如何檢討補正,足見此項議題的重要性。 再者,對於2021年第44屆大會決議擱置有關涉及宗教、政治、種族等近世衝突(recent conflicts)的議題,經過兩年後在2023年1月的特別會議中作成決議,採用記憶場域(Sites of Memory)的觀點,以正向思考詮釋衝突,並強調每一個事件都應採獨立個案的方式審視。在此決議影響下,今年有3個申報案以標準(vi)順利登錄。積極面對過去,不再犯錯,以光明取代暗黑的消極負面思考,是此次世界遺產大會立下的另一項重要里程碑。 觀察上述三項重要議題,可以清楚地發現,2012-2018年間,金門在文化部支持下推動瓊林作為示範點的世界遺產潛力點計畫,和世遺的趨勢是充分結合的。計畫提出「金門瓊林聚落:耕讀為本的宗族文化」,論述金門宗族文化在各個歷史階段,受到閩南、戰地與僑鄉不同程度的交流與影響,至今反映在宗祠建築、祭祖儀禮與宗族組織,更深入影響聚落紋理、歲時節慶。有形與無形文化,建築與環境景觀的結合,是傳統文化的韌性與活態遺產的典範,在在說明金門擁有的聚落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傑出普世價值。 申請世界遺產,是一個藉世界標準檢視目前保存狀態並尋求改進的途徑。在近年世界遺產大會中,我們清楚地認識金門文化的價值與方向,也理解必須持續爭取文化部更有力的支持,公私協作深化保存與發展共存的機制,作為我國與世界遺產接軌的重要標竿。
-
群策群力 營造傳統市場特色風貌
本報載,使用近一甲子的金沙鎮沙美市場,這幾年地方持續出現有改建需求的心聲,縣長陳福海日前至沙美市場現勘後邀集縣府建設處、觀光處、金沙鎮公所等相關單位共同研商,經建設處與金沙鎮公所盤點長年遇到的問題及現況後,將朝不影響土地所有權之方式,先就現況改善部分場域,同時鼓勵籌組公有零售市場自治會凝聚共識。陳福海也指示建設處盤整中央計畫爭取相關經費挹注市場的整體改建案。 事實上,地區傳統市場改建的議題由來已久,但囿於產權歸屬多為民有,因此在推動進度及效率上多有掣肘。以金門最大的東門市場為例,因現有建築老舊不堪使用,金城鎮公所於2012年起開始推動東門市場更新工作,為安置原舊有東門市場攤商,並向縣府申請於北堤停車場上搭建臨時攤販集中區,期能暫代原東門菜市場功能,惟後因東門市場使用權人與所有權人間仍有權利義務待釐清,部份使用權人經法院裁處得租用至2026年12月31日止,致東門市場改建案未能順利進行。為利城區整體發展,並解決北堤路臨時市場使用問題,縣府與公所協力將臨北堤路側王氏宗親土地為市場改建前做為中繼市場;2022年底中繼市場落成啟用後,除優先安排原東門市場攤商、北堤臨時市場攤商進駐,北堤臨時市場也回歸原土地使用目的,供作民眾付費月租停車場。由此,便可理解傳統市場改造之不易,沙美市場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據了解,沙美市場興建於1966年,是為民有零售市場,沙美市場總面積1506.51平方公尺,其中私有土地30筆(約占七成),所有權人27位(其中一位失聯),土地權屬相對複雜,且因傳統市場改善工程牽涉到攤商的生計,需攤商及居民形成共識,且取得土地及建物所有權人同意,實務上難度很高,導致長年以來公部門難以投入資源改建。2006年縣府曾向經濟部爭取3500萬補助沙美市場改建工程,但經與地主開會討論,並進行問卷調查後,仍有地主未同意,致工程無法進行。 平情而論,隨著人民所得提高及社會結構的改變,連鎖超商、賣場相繼興起,老舊擁擠的傳統市場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一直有所爭論,但一直以來,就算是發展程度較高的都會城市,傳統市場依然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地方政府也樂於投入更多的資源營造具特色的市場;諸如:台北市大龍市場在市府大刀闊斧改建後,擁有「最文青市場」美名,三重中央市場改建後,也以分區分時營業為特色,另外,斥資逾5億元興建的台南新化果菜市場,號稱全國最美果菜市場,代表各縣市政府皆相當積極改變。的確,傳統市場不一定便代表著破舊、髒亂或落伍,傳統市場的多元樣貌是為所有人敞開的;一處富饒人情味的傳統市場更是傳遞在地情感、凸顯微妙差異化在地特色的重要場域。遊客可以在市場中體察到最在地的食物氣味與庶民文化,在地人在市場中的日常補貨、人際交誼、情報更迭,更是超市及大賣場不可替代的。 總之,人人都需要一個好市場,不僅是維持生活所需,更為了保留在地情感與文化特性,成為地方值得留戀的所在。希望我們的市場早日跳脫傳統刻板印象,成為金門旅遊又一道亮眼的風景!
-
文化園區管理所帶你走讀金門
文化園區管理所自民國103年起歷經3任所長夙夜匪懈、辛勤經營下,才有今天的成果。園區坐落在東半島溪畔,與太武山、金龜山前後相輝映,閩式建築依山傍水,環繞湖光水色,景緻宜人,絕對是文化、休憩與教育的絕佳場域。到底文管所等不等於博物館?二者很容易令人錯置、匪夷所思。 首先,文管所內設有博物館,前者「文管所」名稱似乎有誤導大眾之嫌,去了現場走一遍才知道原來隸屬在文化局轄下政府機關是一座博物館,著實令人大吃一驚,事實上很多人也是去了後才茅塞頓開。與此同時,走一回才知道這座島嶼積累千年歷史的轉變,包括在地常民世代智慧、傳承的價值、同時提供文化創新與提升心靈、豐富島民生活,短暫的時間窺探,即可在博物館找尋前人蛛絲馬跡。 它的背景沿革,在相關資料軌跡疏理發現。文管所早於民國99年12月即設立博物館、103年核定文化園區管理所為單位、104年成立組織運作並獲中央評鑑通過具博物館法源依據、108年提升博物館運籌計畫、109年落實文化部二階評鑑細化博物館整體能量。其組織人力內部置所長及5個小組計17人,外部人力約50人。管理全區主要由三棟大樓組成面積9.8公頃,計博學館2778.39平方公尺、博物館8002.66平方公尺、博藝館5012.55平方公尺,三館合一,扶老攜幼皆可使用。 博學館主要在從事教育、深耕與推廣,一樓設有親子館每週五、六、日提供民眾使用,同時提供教室給人事處公務人員教育訓練使用,樓梯上二樓為行政處所,掌管園區大小事務;博物館著重在文物典藏、研究與展演,從閩南、僑鄉到戰地文化一覽無遺,現在尚有蔡復一、俞大維的特展;博藝館著重在文創產業與生活,據知107年規劃給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系使用,空間設有教室與會議室、演講廳、研究室,將於今年10月返還,返還後將規劃成展覽館,定期舉辦主題特展,並提供給地區藝文人士使用。園區以博物館為發展核心,博物館保存非常完整與豐富文化。 在時間與主題的分類上,最早可推到中世紀史前貝塚、宗族聚落、明代守禦千戶所巡檢司、宮廟與宗祠、閩南建築;近代則可看到老祖宗遷徙路徑,從閩南→金門,從金門→澎湖→台灣,從金門→南洋→日本等,冷戰前線的管、教、養、衛地景原貌,洋樓興起與戰地小學,還包括:農漁生產、海洋資源、島嶼環境、生態棲地與海上公園。種種人、事、時、地、物等島嶼上的集體記憶,無不烙印於人心,皆可在這座外觀宏偉建築物找到身影。 導覽的申請可減輕在校教師繁忙的備課壓力,受益對象擴及小學、國、高中與大學;透過解說員深入淺出,寓教於樂與生動活潑的表現相比教條式教育,其效果來得大。園區鄰近田墩、西園、金沙水庫與銘傳大學金門分部,連結金沙週邊山水自然景觀。在交通上目前有台灣好行C線以及5、5A部分班次可抵達園區入口。未來發展如同入口所言:形塑文化入口,觀光起點,點亮島東,水岸新鎮,推動兩岸文旅,打造金門博物館,同時以東亞活的閩南文化島為願景。 在金門動輒30度炙熱氣候,除了海邊戲水解暑外,成了另一旅遊休憩好去處。與此同時貫徹陳縣長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政策。閒暇之餘,就留點時間讓文化園區管理所帶你走讀金門。
-
金門自衛隊在國慶閱兵的高光時刻
今天是民國112年雙十國慶日,遙想1911年此日發動武昌起義成功,為清朝末年各地接續響應國民革命運動,推翻腐敗的滿清帝制,更於隔年1月1日定為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收復大陸和臺灣,1949年政府遷往臺灣,國慶日成為臺灣的重要節日。每年國慶前夕,全國各地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國慶日當天,總統府前也會舉行升旗典禮,廣場遊行隊伍、儀隊表演、民俗遊藝、戶外音樂會等相關國慶活動熱鬧歡騰,有學生展現的青春活力,民間團體呈現的文化創意。 民國40年後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舉行國慶閱兵,蔣中正總統執政時期幾乎年年閱兵,宣誓政府擁有反攻大陸的能力。民國64至76年,金門縣民眾自衛總隊連續12年遴選十六歲至三十五歲的男、女隊員共四百人,經過一個半月嚴格集訓,前往總統府前參加國慶日閱兵,當時的戒嚴時代,前線的金門是全民皆兵,每年的國慶遊行除了有國軍的壯盛軍容之外,來自戰地前線金門、馬祖自衛隊閱兵隊伍,男隊員刻苦嚴訓踢正步分列式和女性踩著「小快步」,陣容浩大以整齊的步伐通過總統府閱兵台前,在當時可是大家爭睹的焦點,贏來全場的歡呼與掌聲,數萬名在場來賓和電視實況轉播的觀眾,都在爭睹戰地兒女的風釆,展現戰地兒女雄糾糾、氣昂昂的威武英姿,透過電視畫面呈現在國人眼前,並傳播到全世界,獲得國內外觀禮嘉賓讚賞,為金門爭光,打響名號。此後僅建國逢十周年或新總統上任才舉行閱兵凝聚民心,民國80年則為迄今最後一次國慶閱兵,往後由於臺灣民主化發展,僅舉行國防展演。 一群昔日閱兵自衛隊員熱心奔走下,民國103年3月22日正式成立「金門縣國慶閱兵自衛隊促進會」,重新開啟失落的「閱兵魂」,迄今已找回五百多位隊員歸隊入會,該會在許多特殊節慶活動為了讓戰地文化結合地方觀光發展,不定期配合縣府行銷專案舉辦閱兵快閃表演,隊員身著迷彩軍裝、戴軍帽進行基本操演,踢正步動作整齊畫一,更搭配雄心壯志的軍歌演唱,以壯盛軍容之姿遊行,讓現場民眾一同身歷其境。時間回到現在,當時的種種讓他們也記憶猶新,當年這群花漾年華的少年少女,現在多已是含飴弄孫的阿公阿嬤,豪情壯志不減當年! 國慶閱兵集訓是金門戰地政務時代一段軍民共同締造的戰地歷史之一,所幸鄉彥陳永富負責訪談、撰述出版《國慶閱兵-金門民眾自衛隊》,全書除了以圖文記錄歷年金門自衛隊員集訓與在臺北閱兵實況歷程,並訪談17位男女自衛隊員,口述他們參加閱兵的共同記憶,喚回金門人的閱兵歷史集體記憶,記述那段「洗冷水戰鬥澡」辛苦集訓日子,到「昂首挺胸閱兵總統府前」的歷史光影。書中也收錄為數甚多的歷年閱兵照片與剪報影像,可補當年自衛總隊相關檔案照片盡皆銷毀之缺憾,益顯珍貴,也有助留存逐漸被淡忘的那時期的珍貴照片等史料。 在台灣民主化後政黨輪替,雙十節國慶日早已經不再展現普天同慶、四海歡騰的氛圍,官方想盡辦法讓慶祝活動吸引讓民眾共同參與,也未必讓民眾有感,慶典上一直想表現出多元融合的歡樂氣氛,猶如嘉年華會的活動也激不起當年像金馬自衛隊通過司令台時,令人歡欣鼓舞的心情和熱淚盈眶的感動。民主的好處是手中神聖的選票決定自己的命運,選到好的政府,自己的日子就會改變,選到不適當的人選或政黨,後果就得自己承擔。
-
慶祝雙十慶典 要用心愛國敬軍
欣逢一年一度十月十日國慶日,亦稱雙十節。雙十國慶,雙十慶典,舉國上下,萬眾歡騰,到處可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迎風飄揚,光輝燦爛,與日月同光。 國父孫中山先生,畢生致力於國民革命大業,聚結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為肇建中華民國置死生於度外,革命先烈英名永垂青史。根據史料記載,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之開端,起義後兩個月內,中國各地革命行動陸續成功,最終推翻腐敗滿清政府,並於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成立中華民國。也即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該日亦為中華民國之國定紀念日之一,大哉中華,舉世咸欽。 溯自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勵精圖治,每年十月十日國慶日隆重舉行慶典,今年則在台北總統府前廣場舉行升旗典禮,台南舉行慶祝大會,皆由總統躬親主持,廣邀友邦國家要員來台觀禮,政府文武百官、縣市首長、中央民意代表、海外僑胞齊聚一堂,同慶共榮,並有各式遊行及表演隊伍、兵力展演。晚間則在台中中央公園舉辦中華民國國慶焰火施放,連串慶祝活動,亮點多元,象徵國運昌隆,欣欣向榮,日新又新,中華民國在台灣,履行法治、民主、自由制度有成。 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國際關係中最重要之行政行為者,在國際上享有獨立之政治性團體,包含人民、領土、主權、政府等要素。而青天白日滿地紅之國旗,即是中華民國在台灣之象徵與標誌,懸掛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就代表了國家之主權,現有二千三百萬人民,都是中華民國子孫,凡吾同胞自應忠於國家,摯愛國旗,有國才有家,國恩家慶,國家安全,兩岸和平,社會安定,大家幸福快樂。 際此國難方殷,百廢待舉,尤以國際局勢瞬息萬變,一變再變,因而安內攘外工作繁鉅,任重而道遠,恆念國軍矢勤矢勇,犧牲奉獻,肩負著保國衛民,抵禦外侮,維護國家領土、主權之重責大任,勞苦功高。國軍是國家之國軍,誠如有位高階將領慨言,只要一天穿著軍服,誓必盡忠職守,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安全,斯言亦壯,令人敬佩。 因而國軍也是保護國家人民利益之正規武裝力量,在社會中還有其他之機能,包括推動政治議程、保護經濟利益、內政之群眾監控、救災救難、緊急事件之處理、社會儀式、守衛重要區域等。凡此種種,在在證諸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國軍,有國軍駐紮之地方,寸土都是中華民國之領土與主權之管轄。所謂腳力健,不怕山高。換言之,中華民國在台灣,國防與外交齊頭併進,決心推動國防自主,國造首艘「海鯤號」潛艇已成功下水,擁有實力與助力,任何恫嚇威脅伎倆終將失靈。何況軍隊是個有完整組織訓練之武裝團體,養精蓄銳,穩紮穩打,沉著應變,有備無患。有人說:備戰必要,避戰則是責任。當國人殷殷期盼國家安全,兩岸和平共存,互利互惠,相輔相成,在對等尊嚴原則下,恢復對話,加強交流,創造新局,凡此厥為民意所繫也。 2024大選在即,各組競選大位諸君,卯足心力,競逐中華民國總統,至盼毋忘國家、責任、榮譽,用心愛國,尊敬國軍,倘若不掛國旗,不用象徵中華民國標誌國旗圖案叫愛國,那是自欺欺人,玩弄玄機心術,千言萬語,「獨」與「毒」天人難容,但願上下一條心,團結合作,齊為中華民國在台灣打拚,一同高喊中華民國將在台灣興起、繁榮進步,日益壯大。
-
興建金廈大橋跨出歷史性的一大步
由金廈大橋建設推動促進會理事長陳滄江所領銜的「你是否同意興建金廈大橋」公民投票提案發起人連署第一階段所需的734份連署書已於9月20日送達金門縣政府選舉委員會,正式為推動金廈大橋踏出歷史性的一大步。 值得重視的是,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隨即在例行記者會中回應說,大陸聽到了金門鄉親希望建設廈金大橋的呼聲,力爭早日實現「廈門金門門對門,鷺島浯島橋連橋」的美好願景。 朱鳳蓮明確表示,多年來,大陸不斷採取措施增進金門鄉親利益福祉,2018年率先實現向金門供水,與金門通電、通氣、通橋等前期技術準備也基本完成。不久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探索廈金合作共建基礎設施模式,加快推進與金門通電、通氣、通橋」。 金門縣金廈大橋建設推動促進會理事長、金門縣前議員陳滄江將734人連署的「興建金廈大橋」公民投票提案,提交金門縣政府民政處。提案內容主文為「為了提升金門經濟發展,身為一個金門縣民,你是否同意興建金廈大橋」。陳滄江說,該案若審核通過,下一步將爭取6114人連署,朝公民投票目標前進。 退出民進黨的陳滄江也是該公投提案的領銜人,他與金廈大橋建設推動促進會常務理事林金量到縣府送交公民投票主文、理由書與提案人名冊時說,金廈大橋建設促進會成立至今不到1年,鄉親反應熱絡,發起人連署不到2週就已達標。 「經濟擺第一、金門優先、大橋放中間、政治放一邊」,金門的利益要放在第一位,興建金廈大橋是金門的普世價值,不希望和選舉、政黨、政治議題綁在一起。陳滄江強調他扮演的是「點火者」的角色,就像當年前縣長陳水在倡議的「金門大橋」,希望把金廈大橋這個議題燃燒起來,讓民意藉此揮發出來。 「金廈大橋建設推動促進會」在今年七月成立,成立的主旨是站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點,並將協會定位為是金廈大橋「推動的手,點火的手」,為金門寫歷史。過去兩岸因政治因素對峙競合至今,從開放老兵返鄉探親、兩岸開放直航、兩岸開啟小三通、兩岸通水,兩岸政治環境無論如何緊張,政治氣氛如何敏感,但攸關兩岸人民福祉的政策總是逐步達成,因此,目前也到了該正視新四通「通橋、通水、通電、通氣」的時候。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823在金門提出「六大主張」,指出金門與對岸通水已經5年,金門不再受缺水之苦,但著眼金門長遠的經濟發展,承諾會在國安無虞情況下,回應金門的民生需求,積極啟動兩岸協商機制,推動連接金門與廈門的電力工程、天然氣管線互相支應。另外,在國安無虞的情況下,支持金門人舉辦金廈和平大橋公投,若是多數人支持他會盡快協商,並啟動評估金廈和平大橋工程的條件與可行性。 另外,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今年五月底到金門時曾公開表示,金門跟廈門應該幾乎可以是同一個生活圈,蓋金廈大橋對金門發展絕對是需要的。就經濟上考量,他相信絕大多數金門人,應該不會低於85%,約90%贊成蓋金廈大橋。獨立參選的郭台銘也表示,兩岸政治敏感,興建金廈大橋問題應在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後來進行為妥。 目前問題的關鍵還在執政的民進黨身上,無論大陸方面釋出多少善意,民進黨還是以國安問題不肯退讓,但誠如陳滄江所言,金廈大橋的興建就是希望能將金門連結大陸甚至歐亞板塊的經濟動脈,讓金門更有未來性,讓金門有起飛的跳板。張鳴仁也說「金門只剩3000部隊,國防部對金門的精實計劃已20幾年,金門早就不是戰區何來的國安問題?既然沒有國安問題中央為什麼不正視金門人民生問題?」 「政治擺一邊,大橋放中間,經濟最優先」,造一條橋可以讓金門脫胎換骨,何樂不為?
-
淨零綠生活 愜意新金門
淨零風潮是目前國際社會最熱門的議題,以金門目前的環境條件是最有優勢推動淨零排碳的地方,當前國際社會正提倡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轉型全民生活需求之際,從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面向推動「淨零綠生活」,透過永續消費模式,凝聚共識,驅動全民對話,引導民眾生活行為改變,營造永續、低碳生活型態,以建構未來綠生活環境,這正是金門一直非常重視的工作。 以金門很早便已積極推動植樹綠化的環境來說,透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吸收儲存在植物與土壤中,即目前所謂的綠碳。又因金門四面環海,長期推動保護溼地生態環境,對生長在海洋及溼地的生物,如海藻、紅樹林、招潮蟹、彈塗魚……等進行保護,它們都具有吸收儲存二氧化碳的功能,因此溼地也是金門淨零綠生活最有利的環境條件。尤其淨零已成為國際顯學,全球正向淨零目標邁進,根據國際因應氣候變遷減碳目標,要求各國於2025年減排達到10%的目標,雖然我們不是減碳之重要對象,但我們也是地球上生活的一份子,在這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的狀況下,面臨減碳時代之考驗,我們都要為自己的生活環境善盡社會責任。 金門未來的發展方向必須朝綠色旅遊邁進,因此,在旅遊的過程中必須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方式,依環保、低碳方向規劃旅遊行程,降低環境負荷,維護自然景觀生態,結合在地文化,體會更深度的綠色旅遊模式!因此,若能分成烈嶼地區、西南金城-金寧地區及東北金湖-金沙地區等三大區域,依其地方地理環境與文化特色,同步發展,分頭進行,不但以低碳的方式,而且著重綠色環境的方向發展,例如逐步以電動車取代汽機車及種植樹木、花草……等,以平衡碳足跡,達到淨零綠生活的目標。 環境部為鼓勵國人實踐綠色旅遊,更結合地方政府及相關旅遊業者,串連綠色景點、環保餐廳與環保旅宿,推出精選綠色旅遊行程。本縣環保局也從交通、餐飲到旅宿,積極地輔導業者成為綠色產業鏈,讓綠色產業深根在我們的生活,並與觀光處推動在地特色行程提供遊客更多的選擇。在節能減碳、永續經營方面,本縣多年前就從教育著手,希望下一代共同體認節能減碳的重要性,並且提出一些新穎構思,讓環保政策推動更落實有效。這些年來在本縣各個環保相關單位極力推動低碳島的政策下,縣府也成立推動委員會,擬定各項行動計畫,如綠能建築、住商節能、綠色旅遊、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生態社區及低碳島計畫等。 因此,今後金門應積極推動綠色旅遊,並結合藍色公路推展地方特色旅遊,突破一切困境,融合產官學及兩岸需求,全面發展環保旅宿、產品、綠色商店、辦公室等之碳足跡、碳盤查及線上採購,全民及遊客共同合作推動,以期達到綠生活目標。並從源頭節能減碳,實踐及改變每一個人的減碳行為,力行企業或商家配合政府倡導節能減碳的政策,實踐ESG永續淨零行動,落實減碳生活,必能減少更多的碳排放,一起貫徹低碳島及淨零的新金門政策。 由於金門離大陸最近,今後兩岸若能啟動首創的海峽碳交易架構,加強低碳環保交流,透過各種管道與大陸成立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進行兩岸碳交易專案,在兩岸政府推動低碳城市及低碳島的同時,透過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推動,實質進行各項碳交易與碳中和的會談與工作協議,成為世界推動淨零減碳目標之示範,將是未來金門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與目標。
-
再啟整潔金門運動
相對於一些較資深的鄉親或長者來說,對軍管時期,「整潔的金門」、「禮貌的金門」、「康樂的金門」、「戰鬥的金門」應該記憶深刻。這四大金門精神;四大鼓舞人心的標語,更曾是多少金門人的口語。當然隨著戒嚴的消失,這四大精神也早已消失了;尤其是「整潔的金門」這項可長可久的精神,更令人惜。 猶記當年,雖說金門尚未開放觀光,但中外貴賓常跨海來訪,金防部和政委會,定會嚴飭軍民維護環境衛生,阿兵哥早、晚各打掃一次,連營區外幾百公尺也列入檢查範圍;民宅定期舉辦整潔評比,大門牆壁獲掛「模範戶」木牌,曾是光耀門楣的樂事。 也因此,「整潔的金門」,曾是外賓客口中的金門「特產」,但曾幾何時,此項金門特產,早已逐漸變成歷史名詞,莫說菸蒂到處可見,行進中車輛突然拋出衛生紙、寶特瓶、飲料罐或便當盒,也是司空見慣。是以不少鄉親擔心,可不要屆時金門變成「垃圾島」,那還談什麼觀光?這不是杞人憂天,也非危言聳聽,如何重建「整潔的金門」,早已刻不容緩了,因此日前縣長陳福海,即特別指示環保局擬定「自掃門前雪」環境整潔計畫,以挽危機! 曾幾何時,金門原有「海上公園」之美譽,但是隨著部分民眾缺乏公德心,過往「整潔的金門」已然不見,亂丟垃圾菸蒂、堆置雜物、廢棄車輛等行為層出不窮,不僅影響縣容觀瞻,且易造成蚊蟲孳生,成為疫病傳播的溫床。基此,縣長陳福海特於日前指示環保局,擬定「自掃門前雪」環境整潔計畫,將動員「全島大清除」,由縣府協同各鄉鎮清潔隊,協助鄉親「自掃門前雪」、社區劃責「友善環境責任區」,做好整潔維護,為金門重建一個「整潔的金門」。 此項由縣府結合環保局、鄉鎮公所等單位推動的「自掃門前雪」環境整潔計畫,將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針對轄內商圈、髒亂熱點、廢棄車輛佔道等重點區域,進行權責分工並處理;第二階段將宣導動員縣民全體行動,並加強查核督導各方環境整潔責任,從源頭做好環境管理。 在商圈部分,將北鎮廟商圈、城隍廟商圈、東門市場商圈、山外商圈、沙美商圈、東林市場商圈等六處列為目標,推動店家進行周邊環境衛生維護、垃圾分類、騎樓及人行道車輛停放整齊等作為;髒亂熱點部分,則由環保局及各公所進行環境巡檢作業,並建立轄內髒亂熱點資料庫。同時為有效執行,並同步架設監視器追查行為人,依法告發裁處,並督促行為人進行清理工作,以強化所有或管理機關,進行巡檢工作及清理髒亂,以共同維護本縣環境整潔。 為何要如此重視整潔?且不談對觀光產業之影響,對個人言,根據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環境越乾淨的人身體素質也越好,易言之,環境的整潔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占了很大的因素,甚至超過了空氣的清潔程度,和戶外鍛鍊的頻率。此外更有增加安全感、減少感冒、皮膚感染等好處。因此,我們理當呼應陳縣長所啟動的自掃門前雪計畫,營造金門乾淨整潔形象,建構一個友好、友善的觀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