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信任是新政之起點
自從馬英九在大選中大勝後,和解共生似乎已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對新政府重要期許之一,因為,八年來,台灣政局最大的問題之一,毋寧是朝野,乃至族群的不信任,也因此,在形象清新的馬英九身上,有識之士,莫不把此重擔寄託在他身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華民國政壇上的不信任感,可追溯到李登輝時代。李登輝主政十二年中,將老子的「微明」之道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把可能不利於他的人全給排除光了,但還是不能讓他高枕無憂,為求進一步使他立於不敗之地,竟而不惜從制度面下手。於是他想到利用修憲使他更有權,更不敗。 經過六次修憲,他的權擴大了,全國所有政治機關的人事權都由李氏一人掌控。總之,這樣一位集政權與治權兩大權於一身的巨無霸總統,竟然完全沒有制衡的機制,而且憲法的高門檻使他不會被罷免,免於被彈劾,不必受任何監督。全世界沒有一個民主國家的總統權力比他大,更沒有一部民主國家的憲法對總統的保護,超過中華民國憲法的增修條文。 為了脫離中國,他的作法是把台灣問題國際化。尤其是把美、日拖進來壓制中國,這就是以夷制夏。因此他公開而積極地運作加入聯合國,參與美日安保條約把台灣包括進去。民國八十四年六月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時,八十五年總統選舉時,中共飛彈試射,他反唇相譏,造成兩岸空前緊張,美國航空母艦駛入台灣海峽及巴士海峽,這是李氏最得意的時刻,但是也造成美國與中共的劍拔弩張。然而天下事往往是物極必反。美國開始檢討與中共關係,終於使得美國與中共達成雙方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並做出三不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二中。 從民國八十年正式廢止憲法臨時條款,十年之中,修憲竟達六次之多。從開始以解決萬年國會為主軸,到全盤翻修。舉凡總統選舉方式、行政院長任命程序、監察機關民選性質之調整,乃至凍結國民大會與省地方自治等,其結果,不唯憲法破毀,面貌全失,更無法反應政治現實,提供解決辦法。然極其諷刺地,2000年政黨甫一輪替,新憲制度即陷入泥淖,動彈不得。 面對朝小野大的國會生態,國民黨要求落實雙首長制,由多數黨掌握組閣權,當然民進黨不可能全盤釋出行政資源,但聯合政府確是不得不爾的選擇。然而,在政黨互信不足的情況下,奢談聯合,不過多添口水風波而已。而阿扁也從新中間路線,為了轉移執政不力之焦點,操作族群於是成為選戰最佳利器,甚連黨內初選時竟出現所謂排藍條款,實是令人匪夷所思,於是族群意識不僅見諸文字,更成為堂皇之詞,如此政風,豈有信任可言。 從歐美先進國家及歷次選舉的經驗告訴我們,中華民國的民主化能否成功、政治風氣能否改善,端賴是否有積極的選民不斷地運用選票汰換政客、提拔政治家,而人格中之誠信原則,無疑是最佳指標。我們期望新政府如馬英九當選之夜所言的:「才德兼具;德重於才」的諾言,如此,政風才有和解信任之大道!
-
嚴禁酒駕杜絕僥倖!
每隔一陣子公部門總會宣傳一下禁止酒駕,但成效總難盡如人意。尤其是地區以高粱酒享譽;在金門,宴席上不喝上幾盅,簡直對不起自己。就這樣裁罰愈重,似乎漏網者愈多,酒駕者不是不怕,而是僥倖天性使然,如何有效杜絕酒駕,還真是得想想好辦法。 據縣警局交通隊就本縣九十年至九十六年十月底「重大交通事故」的統計,在累計五十四件的個案中,涉案車輛駕駛者計九十人,造成五十五人死亡;再深入分析,死亡車禍前三名肇事原因依序以酒後駕車、未注意車前狀況為最高,其次為未依規定讓車及未依規定減速。這十足驗證了,「酒駕等同玩命」的真理;然而,習於酒駕的人還是會把這些統計理解為:「我不會那麼倒楣」。那就從經濟面來詮釋吧。 九十七年元月,酒駕重罰新制正式上路,酒駕罰則從現行的三萬元罰金提高到十五萬元,或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立法原因在於,每年因酒駕肇事而死亡的人數約四百五十人,酒駕案件更是逐年攀升,從前年的八萬八千多件,到去年的九萬六千件,學者們更預估今年有可能突破十萬件。立委們認為國人酒駕案件急速增加,但相關罰則並沒有因此加重,因而提案修改刑法第一八五條,加重酒駕刑責;甚有立委以為,每年酒駕死亡人數數以百計,法務部已明顯失職,所以提案修法,很遺憾這次修法並沒有加重酒駕累犯者的罪刑,相關立法將是下次修法的重點。 嚴打重罰下,成效如何?依據縣警局統計資料顯示,地區今年三月份取締酒後駕車計二十三件,較二月份十六件增加七件。數據顯示,地區酒駕違規件數及肇事案件未因警方加強取締酒後駕車勤務而有所減少,為了持續遏阻酒駕,縣警局仍持續配合警政署全國擴大取締酒後駕車執法工作,但成效似乎極為有限。 平情而論,執法只是手段,能否嚇阻、阻絕才是關鍵。在此,我們關心的不是國庫進帳多少,而是有多少家庭因此不致破碎、多少生命得以保障,又有多少社會成本得以不用虛耗,這一切都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日前,縣警局非常貼心的公布「擴大取締酒後駕車執法」時程,並大力宣導酒駕之弊害,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事實證明,不信邪的大有人在,以下方法或可供警方參酌運用。 其一,定點查察:警方或可考慮於每日排定時段於主要餐飲場所周遭紅綠燈處,設置查察點,此舉或有擾民之慮,但絕對可以杜絕酒駕者的僥倖風氣。 其二,定期宣導:警方可定期公布擴大查察酒駕的時間及地點;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查察酒駕既是福國利民的好事,當可敲鑼打鼓的幹,如再有以身試法者,那就怨不得人了。 其三,指定駕駛:酒駕之所以無法有效杜絕,還在於「代客叫車」、「指定駕駛」的執行成效不足;餐飲業者或可和相關工會研訂出較為優惠的載客服務方案,爭取駕駛人的認同。 總之,酒駕雖不至於罪大惡極,但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的傷害卻極難彌補;簡單的打通電話就能避免的事,何苦定要甘冒風險?奉勸所有的駕駛人:「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惡習不足恃,遵法、守法才有可能駛得百年船!
-
戰爭賭和平,博弈賭金門?
─從汶萊「百貨王」林國欽以博弈基礎提案開發大膽島為兩岸休閒旅遊島談起 「李錫奇對︽戰爭賭和平︾(裝置藝術作品)的自我解構是,戰爭的賭局蠢蠢欲動,兩岸局勢彷彿政客正操弄一台樂透開彩機,裡面跳躍的彩球上不是數字,而是『戰爭』、『和平』、『現狀』、『走出』、『流亡』等命運難卜的字眼。」(二○○八年三月二十二日金門日報鄉訊版報導) 「準總統馬英九昨天赴澎湖謝票時,當場宣布,就職後將請立法院在離島建設條例內馬上通過博弈條款,開放設立賭場;另兩岸直航後,澎湖馬公機場也將列為第一波開放對象。讓在場澎湖縣長王乾發興奮的說:『總算熬出頭,澎湖要發了。』」(二○○八年四月十日蘋果日報A6版報導) 「林國欽評估遠離金門本島,在『博弈』基礎上的大膽休閒旅遊島一旦規劃、開發成功,將可為金門創造六千多人就業人口,也將形成國際觀光客、兩岸人民都可以來此旅遊、溝通的渡假勝地。」(二○○八年四月十四日金門日報四版報導) 從這裡所摘錄,引述的三則新聞剪報訊息,你讀到了甚麼?一個「賭」字!戰爭「賭」和平,藝術家李錫奇二○○四年在︽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以八百二十三顆「砲彈酒瓶」搭成一個天篷,堡內又設計了骰子造型的凳子及一台樂透開彩機,暗示「當你賭博時,你就匍匐在善變的命運之神腳下了,同時也被加入兩岸政治的賭局」,這件作品展出的第二年、八二三砲戰紀念日前夕,總統陳水扁訪視金門在擎天廳發表談話時竟用來作為「支持軍購」的「反宣傳」,他說「金門出生的藝術家李錫奇有件裝置藝術作品叫『戰爭賭和平』,戰爭賭和平,更要支持軍購!」一件其實暗藏著「反戰」創作理念的藝術作品,竟給阿扁總統作如此這般的「解讀」,也算一奇;「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倖存者」,「和平」如果要透過「戰爭」的手段才能達致,人類的大不幸啊!自有人類史以來,戰爭的事的確未曾停止,以致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生前成立PHP研究所的誘因即是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造成乾旱、飢餓、疾病、殘殺等殘酷景象,發願成立一個研究人性、帶動繁榮的「PHP」,宗旨是「繁榮是和平與幸福的基石」,又「希望喚起二十一世紀的良知,積極介入,而不要做一個旁觀者!」 無疑的,戰爭是貪婪者、掠奪者最大的豪賭!自古以來即為海疆重鎮、兵家必爭之地的金門,即使到了現今之世,仍然處在兩岸「飛彈」對峙、火藥味一觸即發相撲的陰影下,在兩岸政客賭桌上被下注、棋盤上被當棋子的金門人,何時才能擺脫土地的宿命、戰爭的魔咒?操弄政治的政客們各有盤算,金門、金門人要走向一個完全和平、昇平之境,短期內恐怕繼續鎖碼難解。 戰爭是一種「賭」;長期處在兩岸冷戰、戰地屬性關係的金門未來定位、發展,也是一種「賭」。金門的明天往何處去、前途在哪裡?土地荒瘠、耕稼不易,依然存活下來,盜匪猖獗、彈雨如林,依然穩實生命;身經百戰的金門人,其實已活出對待土地的生存自信,只是,「被遺忘的兩岸邊緣人」,仍然無法精算,測度出自己土地與政治糾結的命運。 干戈擾攘,在兩岸政治上仍處「不確定」的金門,造成這半世紀來只有「軍事」、未見「經濟」;縱使二十一世紀後兩岸武裝漸卸,陳水扁總統登「大膽島」前哨,仍然是用以高分貝向彼岸喊話作「大膽宣言」的踏腳石;國防部幾年前有意釋出大膽島等五軍事離島由金門縣政府接管、民間經營,朝觀光休閒方向規劃,不意又在最後收回「成命」,還多出要在金門設「飛彈基地」的疑雲。就在馬英九當選總統,扁政府行將落幕下台之際,我們看到準總統馬英九走訪澎湖宣示就職後要請立法院在離島建設條例內通過博弈條款、開放設立賭場,同一時間也見金門旅居汶萊「百貨王」林國欽在回台拜會同鄉時,重提在博弈基礎上要投資大膽島,開發為「兩岸休閒旅遊島」的構想。 澎湖設觀光賭場的本身就是一種期待振興經濟,未可知的「賭」;金門大膽島卸下征衣,朝「博弈島」、「休閒島」的規劃方向,則又多出「觀光經濟與兩岸和平」混合期待同樣未可知輸贏的「賭」。澎湖人,已準備好「賭」一把了;金門人,也準備好「博弈賭金門」?面臨未知,我們支持大膽島作為「兩岸休閒島」的創意提案,至於是否一定要朝「博弈」內涵規劃,面對一個難解的習題,難卜的命運,金門人何妨再停下來看一看,想一想!
-
金廈特區的未來不是夢
台灣競爭力論壇日前假金門縣文化局舉辦「金廈特區座談會」,由金門縣長李炷烽、縣議長謝宜璋、論壇總召集人林建甫教授、前立委吳成典共同主持。座談會期望藉由論壇的倡議及在地居民的共識,讓金門成為兩岸談判的定點,構建金廈成為海上的雙子城。 平情而論,爭取金門設立特別行政區的籲請已久,卻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調;大致上,倡議者皆認為金門處於地理的樞紐、歷史的關鍵裡,自然應以和平經濟為主軸,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經貿共榮的前哨站。如此,不但可以將金門建設成為一個「具有長久台灣法制背景的大陸沿海特區島嶼」,更能為中華民族的和平、共榮,做出最大、最有利的貢獻。 我們不難理解,台灣競爭力論壇在此時拋出「金廈特區」的芻議和「馬上」有著極大的干係;尤其是在準副總統蕭萬長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的身分,參加海南博鰲的亞洲論壇,同時也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進行歷史性會晤的同時。博鰲論壇的成就讓兩岸冰封已久的關係看到了嶄新的契機;蕭萬長並以「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十六字箴言,點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方向;由此不難預見,兩岸政策即將由意識型態鎖國,進展到積極務實、建設性的發展。台灣競爭力論壇的學者們嗅到了兩岸交流的春天,對金門而言,又何嘗不是一次谷底翻身的機會。 我們以為,未來兩岸政府若真能擱置主權爭議,僅就和平、經貿面進行建設性的開展,則「金廈特區」或「金廈共同市場」就有可能夢想成真。以下構想,或可供有識者參酌。 其一,邊境貿易的開展;金門目前經濟的最大困境,在於缺少「魅力」,為什麼缺少「魅力」?實和人貨不暢攸關。金廈間若能實現落地簽,或一定期間的免簽證,導引出來的人流將以倍數遽增;有了源源不絕的人潮,邊境貿易便水到渠成;有了商機,投資者自然會蜂擁而至,屆時又何庸煩惱賺不到錢。 其二,金融貨幣的暢流;錢流才能帶動人流,人流才能帶動經濟發展。金廈特區的實踐,首重金融貨幣的流通;兩岸若能具體實踐人民幣、新台幣在彼此領地上的存、兌、匯款,甚而進階至一種共同貨幣,則如歐盟般的兩岸共同市場,便可能成真。 其三,人才交流的實踐;兩岸人才交流的利基在於取長補短、互謀其利。在金廈特區裡,兩地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校就讀,彼此的專業人士可以在兩地自由執業;如此,金門當可能成為一個知識島、大學城,屆時兩岸的研發中心、人才育成機構就有可能不請自來。 當然,以上的構想都是基於「以金門為主體」的「一廂情願」。身處兩岸政治旋渦的權力者,未必不會因為各自的政治籌碼而做出相應的犧牲;再或者,政治人物也未必不會因各自的選區利益,而輕易的「樂觀其成」。兩岸關係的折衝需要智慧,更需要時間;誠如蕭萬長先生所言,「冰山太快化掉會變成洪水」,既然兩岸已有務實復談、共創雙贏等經貿共識,金廈特區的未來便不是夢。我們不妨多給助力(建言、共識、信心),也讓大智慧的新政府有時間去證明金廈特區的可能。
-
金廈特區座談金門發展抒論──談金門人應建立之共識
自從國家新領導人產生迄今,國人對未來政策走向及經濟發展、國民生計之改善,無不抱著滿懷期待,希望未來國家前景更為美好。而我們金門更是強烈的期待能在兩岸關係良好的情況下脫胎換骨,成為兩岸發展的重要據點。鄉親所談的不外乎兩岸經貿和平特區、金門和平大橋、金廈特區、直航三通、醫療等議題,是否能受到政府重視,且愈來愈好,才是民眾之最高期盼!尤其在昨日所舉辦之金廈特區座談會更是盛大,由縣長等主持及台灣競爭力論壇多位專家學者、縣政府各機關學校主官(管)、縣議員、民間社團、社會賢達、意見領袖及台商企業人士等參加,為突破兩岸僵局,開創兩岸關係的新作法,提出許多可行方案,以作未來進一步交流,讓兩岸能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充分取得共識與磨合,互利互惠,讓金廈特區能建立兩岸之橋樑,與會討論熱烈,也希望這些意見都能取得共識,逐一實現。但我們金門人應有怎樣的態度與作法呢?我們是不是都準備好了呢? 首先,我們要建立一個共識,不管新政府未來的兩岸政策如何,金門都是會扮演一個重要角色。所以我們要如同傅崑成教授所說的:「金門往後應該要像港、澳一樣,成為一個特區,所以民間不管如何都要先團結起來,依照金門地理優勢及現有資源,開展花園島嶼之各項建設事業」。 其次,我們在發展觀光或生態旅遊之際,應建立民間與政府政策一致的共識,先擬定及規劃發展計畫,透過座談會或公聽會來取得共識,再由政府之政策,大力配合,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最近一系列之座談會、說明會、討論會,因應而生,除四月七日之「金門經貿和平特區座談會」及四月十四日之「金廈特區座談會」外,尚有四月廿四日由台灣經濟研究院召開的新金門座談會,希望這幾次的座談會均能帶給金門未來的新希望。 本報四月一日言論廣場中,也有署名永遠的金門人發表一篇「金門願景綢繆」的文章,文中內容描述詳盡,且重點議題及問題都能彰顯出來,其中最隱憂的是我們金門目前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來留住遊客,或吸引遊客再來金門的動力,這些因素除了中央政策、政府建設之挹注要負點責任外,我們自己金門人也需負些責任,其中最大的缺憾是我們沒有持續性、整合性的旅遊主題與精緻的旅遊特色,缺少行銷策略的整合及旅遊品質之提升。當然,行銷金門除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要努力外,我們的民意代表、民間社團及觀光旅遊業也應大力推動,相互支持,並配合教育力量宣導、教育民眾及旅遊業人員素質之提升建立共識。並與學校結合,加強中小學生態學之發展,充實全民旅遊的生態遊學共識,以發展金門旅遊特色。 其實,金門之旅遊資源甚為豐富且深具特色,其中包括文化史蹟、戰地遺跡、自然生態等,且位處兩岸交界之絕佳地理優勢,如能用心經營,配合兩岸之開放,帶來更多的觀光人潮,提升旅遊服務品質,加強行銷策略,建立政府與民眾共識,全民動起來,面對及因應未來新政府有利之政策配套,相信會有突破性的發展。最怕大家意見分歧,圖謀私利,而不管大眾利益、各持己見,那金門發展宿命將會永久停滯,即使中央政策再好也無濟於事。因此,還是期望大家能團結一致,建立共識,發揮團隊精神,延攬各方人才,創造契機,金門才能永續經營與發展。
-
面對問題、解決民瘼,才能贏得民心
──由金門縣衛生局申請開放金廈直昇機執行緊急救護談起 報載:金門縣衛生局曾經兩度行文中央各單位,包括副總統、總統府人權委員會、行政院陸委會、總統府秘書處、行政院秘書處、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內政部消防署、國防部等,爭取開放金廈空中直昇機緊急救護醫療,惟均未能獲得同意,甚至互踢皮球,頓時成為離島居民關切議題,殷盼政府能以個案正面考量其實質效益,落實救人優先政策,保障居民健康與生命安全。 有關離島醫療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停留在「進展緩慢」階段,居民普遍感嘆,繳納同樣健保費,卻未獲得同款醫療品質。任令民眾千呼萬喚,不見中央認真面對民意,劍及履及,謀求徹底解決。 無可否認,金醫改制署立以後,換湯也換藥,組織健全,制度上軌,在歐天元院長主持下,致力強化醫療人力陣容,改善醫療環境,充實醫療設施,採行逐級授權,要求親切服務,根據去年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一般而言,整體醫療品質滿意度持續上升。畢竟區域醫院難與台灣地區教學醫院相提並論,有關醫療品質與服務態度,迄今依然未能盡如人意,意見紛歧,有人說好,也有人說歹。凡此出自患者及家屬之心聲,應可充分理解,未必客觀公正,但可供作改進參考。 持平而論,健康要緊,無病最好。不幸微恙上身,但期藥到病除。緣此,鄉親熱切渴望享有與台灣地區同等醫療品質之權利。罹患急重病者,不必緊急轉診後送,免去飄洋過海、車舟勞頓之苦,其實要求不多,惟因受限於主客觀條件之不足,所謂『醫師動,患者不動』醫療理想目標,短期間仍難如願實現。再說:同款是署立醫院,離島交通不便之事實,對於延攬專科醫師來金服務,自亦不如台灣本島來得容易。由於專科醫療人力缺乏穩定性,也就影響醫療品質,後送轉診制度,儼然成為目前醫療困境,無以取代的唯一辦法。 正因如此,患者希望能有專精醫師為其看診服務,得到妙手回春。在此特舉一例:有位左肩膀酸痛患者,掛號指名由台來金客座骨科醫師為其看診。患者聲稱曾經四處求醫半載,服藥治療罔效。又說:此前看診醫師都說左肩膀酸疼係因韌帶斷裂所致,亟需持續治療。然經客座醫師詳作檢查診斷後告訴患者:「韌帶沒有斷裂。」正當患者遲疑之際,醫師再次表示:「韌帶絕對沒有斷裂。」同時信手取出一個砂環,協助患者套在左手腕上,囑其前後搖動五百次,回到家裡後,必須如法炮製,天天照著去做,下次再來複診。俗云:「醫師緣,主人福」,好運碰上專精醫師,得到精確的結論,顯示延攬專科醫師駐診,添購先進醫療器材,乃為造福患者,安定社會不二法門,歐院長馬首是瞻,盡了不少心力,還有一些困難,必須持續克服,功德無量。 金門四面環海,每到春夏交替季節,經常出現濃霧,影響飛航海運。雖有直昇機駐守,有時未必派上用場,或則必須拉長飛行時間,延宕患者急救先機。有鑒於海島天候不穩狀況及飛行時間差距因素,金門縣衛生局頻頻行文中央各單位,爭取開放金門與大陸鄰近縣市,建立緊急醫療網執行救護機制,此舉純以醫療層面,作為前瞻性之考量。兩門近在咫尺,直昇機起飛後十餘分鐘即可抵達海滄長庚醫院,對搶救緊急重傷病患者而言,分秒必爭,既是捷徑,不啻多了一道生命有力保障,豈可推託了事。 凡是涉及兩岸事務,必須經由雙方協商謀求解決,當然不是一蹴可及,單方所能獨斷獨行。然而,面對離島民間疾苦,政府主管機關有以民之急為急,以民之苦為苦之責任。唯有積極設法解決方屬妥當,孰可將與民眾生命交關大事,任令公文往還,各說各話,棄民瘼於不顧! 在此必須強調,凡事唯有用心,方能竟其全功。倘若視之事涉政治、經濟、社會安全多元議題,則行政院衛生主管機關更有責任挺身而出,將此離島醫療個案建議,作成具體解決方案,廣邀跨部會有關人員,來次綜合協調研討,窮則變,變則通,經由集思廣益,或可找出兩全其美辦法。何況,新政府台陸之間定期班機政策主張,不久或將付諸實施,前案屆時一併進行協商研決未嘗不可。應付無濟於事,推託荒公廢事,只會徒增民怨,失去人心,不是嗎?
-
技藝傳承是文化資產保存的關鍵
建築始於滿足人類遮風避雨之基本需要,在古代文化的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心理庇護、舒適愉悅、權力象徵的居所。匠司(匠師)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創作者,其建築技藝可說是珍貴的無形文化遺產,他們肩負起擇地、測量、設計、取材與施工的重任,一幢傳統建築的完成,需集合許多匠司之心力。金門作為閩南地域文化之成員,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條件下,發展出成熟的傳統合院建築,造就出足以登錄世界文化遺產之金門聚落風貌,並大量傳承閩南建築工藝與技術。 民國38年之後,金門匠司體系獨自發展,也發展出不同泉漳廈及台灣地區的建築風貌,如洗石子工法的運用、塌岫(凹壽)及正門堂號的沿用、女兒牆花瓶欄杆與西式窗楣的普及等。自民國94年成立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之後,制度性地建立了許多獎助修復傳統建築的法規,保存經費逐年到位;金門縣政府也隨之制定政策,擴大補助。政府預算大量投入到聚落風貌的維護及傳統建築的保存上,以2007年為例,金門縣政府編列近9000萬新台幣、金門國家公園編列近3000萬新台幣進行這項工作。這樣一來,使得原本奄奄一息的傳統匠司重新獲得市場的力量,而逐步復甦;民眾對於古厝保存的認同,也因為政策的鼓勵,成為全國的模範。 但金門匠司之傳承仍面臨許多挑戰,如現代工業的衝擊及兩岸市場經濟造成之區域分工現象,舊建築之修復與新建祠廟之工項多半以構建代工、現場組裝方式進行,以致於目前金門地區的傳統建築師傅主要工種僅有六大類:大木作、小木作、磚石作、土水作、彩繪作、泥塑作,而且各工種之匠司數量在遞減當中。 根據金門縣政府建設局委託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建築系所進行的金門匠司普查中發現,現在金門尚能執業的傳統匠司僅存37位,其中41-50歲的壯年僅有8位,約佔22%;50-60歲有15位,約佔40%;61歲以上者則有14位,佔38%。顯見年齡層偏高,未來恐有斷層之虞。 傳統建築匠司為金門老建築及聚落保存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其在修復施工上,扮演著前導者之關鍵角色,重視其專業技術,建立長久可行之傳統建築匠司制度,使其法治化、專業化、技術化,除對匠司的功能與社會地位相對提升外,更可保障其工作權益、提高施工品質,金門傳統建築的保存與修復工作將更具良善效果。 金門傳統建築修復匠藝傳承為相當複雜之課題,必須處理從人才、技藝、法制所衍生的課題,總括來說可以朝法制規範面向、基礎研究面向、人才培育面向、社會推廣面向等四個方向來努力: 第一、法令與制度方面,對於古蹟修復工程廠商之資格、匠司專業資格之遴選與認定、補助經費之調整等問題,必須提出有效的解決之道,以保護優秀匠司工作權益;同時我們建議成立「金門傳統建築匠司評鑑委員會」,根據︽台閩地區傳統工匠之調查研究︾之名錄及現有調查之名冊,由評鑑委員評鑑匠司技藝,以求公平公正之原則。 第二、修復人才培育方面,金門地區目前雖有金門技術學院建築系,未來為可支援傳統建築修復之人力,但職業學校部分並無相關科系可對應。是故若能於金門農工職校試辦古蹟修復科,積極培育實作人才,使傳統建築知識進入正式學制之中。 第三、基礎研究方面,應嘗試應用新技術於古蹟修復中,同時對於保存科學(如材料科學、防蟲防蟻、傳統建築之防潮與通風效能等)的研究與應用,實為迫切的課題。 最後,社會推廣方面,目前金門匠司尚無同業組織,應可考慮籌組,相互切磋以追求技術提升;對於老匠司的照顧,亦可給予立法保障;部分匠司也可修正「傳子不傳賢」的昔日舊規,在研習或實務操作過程中將技術傳承給真正有興趣的年輕人。 技藝傳承是文化資產保存的關鍵,期盼有關單位重視。
-
外交政策的上位政策
就在馬英九大幅勝選之際,布希總統以「非常難得機會」致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對兩岸和平之樂觀溢於言表。干戈息兵,本就是人民最大福利,如今,攸關人民和戰之關鍵,當然在於兩岸關係,如何處理兩岸關係,誠如錢復所說:「兩岸政策是外交政策的上位政策!」恐怕是馬政府對外關係中最重大之任務,因此,我們願就此點,陳述意見以享。 影響兩岸互動最關鍵的因素,自然是華府、北京、台北的三邊關係。以美國言,自布希入主白宮後,雖然其團隊的成員,不乏對中華民國熟悉的資深人員,但在國際新秩序與北京大國外交的政治優勢下,中華民國從未有一絲自主之空間;因為中共打壓是無所不在。其實,不論民主、共和兩黨,未來幾年華府的對華政策路線,仍不脫「台灣不獨,北京不武」的基調,並將持續敦促台海兩岸恢復溝通對話,因此馬英九政府如何積極回應來自美、日的國際期待,而不致變成國際壓力,這是新政府首要因應的政治課題。 北京從民國八十四年李登輝訪美簽證後,就強烈意識到:「從北京到台北最近的距離,是經過華盛頓」。自此以後,北京在美所積極展開的活動,諸如國會遊說、軍事交流、經貿成長,不論質與量,都呈空前的進展,是以在華府與北京強化雙邊關係的過程中,台北始終是北京緊咬不放的核心議題。 就台北言,2008中華民國政局最大的變動,首推政黨的再度輪替,結束了執政不佳的民進黨政府,使原已脆弱不安、岌岌可危的兩岸關係,再度掀起一絲曙光;而九二共識就是這曙光的燈塔,無疑地將撥牽著中華民國未來的政治命運。 換句話說,兩岸關係能否改善,已變成取決於新政府要不要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中共在對台灣新領導人充滿期待的同時,今後必定會繼續採取壓力,讓新政府充分瞭解到,台獨是走不通的,兩岸朝向統一的方向是不准改變的。眼前,中共已十分明確地表達了大陸的底線,即台獨,則必定會引發戰爭;放棄一個中國原則,大陸將寧失千軍,不失寸土,不惜一戰。 尤其,隨著中共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其嚴峻的情勢絕對不會因馬英九的當選而緩和,兩岸關係的安危,關係著中華民國的政經情勢,這是誰都知道的祕密,基此,不由讓人想起統合論,雖說此論點因陳水扁的操作已失去意義,但如今以馬英九循吏個性,或許能使這個論點再度予以生機。 由於統合論的構想來自於歐洲的統合,與兩岸的背景殊異,因此是否採取歐盟的方式,就有待當事人的思維了。但是,我們以為,若能務實地在一中各表條件下,兩岸先由不具意識形態之事務交流,以民族之情,手足之義,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發揮大歷史觀的前瞻性作用,暫且放下目前無法解開的主權問題,彼此在一中各表原則下,台北方面明言放棄台獨主義,北京方面承認中華民國,則我們相信,有關主權問題,在歷史時光及普世價值洗滌下,終有雲破月來之日!
-
期待台金交通的有效改善
又到了霧季,金門尚義機場接連幾日濃霧籠罩,能見度不佳,每每處於關場狀態,台金航線班機停停開開,急壞了搭機的旅客。原訂於九日抵金謝票的準總統馬英九,也因此取消原訂行程。望著霧茫茫的天空,坐困機場的旅客們只能望天興嘆。「霧鎖金門」造成航班無法起降,是個老問題,影響金門卻至深且鉅。 首先,金門對外交通的中斷意謂著金門進入鎖島狀態,雖然台、金、廈間還可以行駛客輪,但基本上,空運仍是金門對外交通的樞紐,航班無法正常起降,不僅打亂了商旅們的行程,更可能令人視「金門遊」為畏途,金門在此等條件下發展觀光,如何冀求圓滿? 濃霧,自然屬於大自然的非可抗力因素,但航班無法正常起降卻應該要有改善的配套及方案。諸如,霧都巴黎一年總有幾個月籠罩在濃霧中,卻不影響它身為世界級觀光都市的地位,道理就在其擁有先進、精密的導航設備。當然,我們亦能理解要提昇金門航班的起降標準,首要擴大飛航管制區;然在兩岸處於分治的現況下,冀望突破,便只能坐下來談。民進黨政府的鎖國政策不可取,寄盼未來的馬總統能披荊斬棘,為金門的對外交通帶來嶄新的希望與春天。 然則,在老天不賞臉、政策不配合的前提下,對於台金交通我們是否就無法可想、無事可做?非也。我們以為,在先天不良的條件下,或許台金間也有開拓「藍色公路」的空間;雖然從表象看,台金客輪運輸似乎不具經濟效益,然在許多有錢有閒的樂活族眼裡,遊輪恰是最奢華的旅遊形式,關鍵在於,有否具有魅力、賣點,能否串連起兩岸三地的旅遊資源。或再者,我們能否為滯留金門的旅客提供何種貼心、優質的服務,讓他們覺得滯留金門不是損失,而是一回意外的驚喜、難忘的旅遊回憶。事總得有人做,凡事總在涓滴中付諸實現,只因為:對的事,就該勇往直前! 當然,要改善金門對外交通,釜底抽薪之策還在於健全的交通政策與建設。早先,縣長李炷烽便曾經向來訪的立榮航空公司董事長蘇宏義提出開設金門航空公司、接管機場經營、和自由貿易港區三個構想,期待金門成為另一個香港。蘇宏義則建議優先爭取政策支持設立自由貿易港做起。雖然這些構想最終不了了之,但適足以說明,健全的交通政策與建設對金門發展的關鍵及重要性。 總之,「與其期盼別人疼你,不如自己疼自己。等待別人來疼你是條漫漫小徑,疼惜自己,卻是條康莊大道。」我們期待馬總統就職後能為兩岸交流開拓新局,甚而一併解決困擾金門許久的交通問題,但,現階段理想終歸只是想像,人必自立,方能自強。或許唯有在我們展現旺盛的企圖心後,執事者才願正視懸置已久的台金交通問題。馬準總統亦是「霧鎖金門」的受害者,希望他的「同理心」會是最有效的說服力。
-
遴派金門人出任駐汶萊代表,凝聚鄉心打通僑情好提案
———建請準總統馬英九重視中華民國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一則遴派優秀金門鄉賢出任駐汶萊代表提案 「鑑於金門鄉親旅居汶萊者眾,爰請政府遴派優秀金門鄉賢派任我國駐汶萊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四月五日出刊的︽金門日報‧鄉訊版︾,披露了這樣一則訊息,緣起於三月二十九日「中華民國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由會長林永輝主持召開第八屆第五次理、監事會議時的一個討論提案。這個展現金門與南洋綿密關係、金門人才濟濟的創意提案,如果在新當選總統的馬英九昨日赴金門展開謝票之旅交流座談時再次被拋出,當會更受注目,惜因霧鎖金門,馬英九取消金門行、轉赴澎湖,暫時無法聽到這樣的聲音。 根據︽鄉訊︾報導,當過立委李炷烽、吳成典國會助理前後長達九年,熟悉政治、國會及金門社會生態的烈嶼公共事務協會新聞處長蔡嘉陽,三月二十九日在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召開理、監事會議時的「爰請政府遴派優秀金門鄉賢派任我國駐汶萊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提案的案由說明有三大重點: 一、金門鄉賢旅居東南亞新加坡、印尼、汶萊、馬來西亞等國眾多,尤以汶萊者眾,早年就是金門男丁爭相到南洋地區「落番」討生活的首選,該國國民所得名列世界前茅,總人口數三十七萬餘人,華人佔百分之十五,約近五萬人,其中原籍金門僑親就有三萬多人,特別是烈嶼鄉僑就超過九成;歷經多年打拚,在汶萊商界嶄露頭角,諸如汶萊御賜宮廷大臣丕顯甲必丹劉錦國、蘇丹冊封宮廷大臣甲必丹吳景進、中華台北旅汶僑民協會永久名譽會長劉水照、汶萊中華中學董事長洪瑞泉、汶萊海皇百貨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國欽等等,彼等經常匯寄回鄉造福鄉梓,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無可抹滅。 二、民進黨執政以意識型態治國,於九十五年三月十七日起悄悄的裁撤我國駐汶萊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原有業務則由我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管轄。政府在未有周全配套措施即貿然撤館,旅汶僑民申辦領事業務時,都需遠赴馬來西亞辦理,此政策造成旅汶僑民譁然,影響僑民權益至鉅。 三、在經過時任立法委員即本會顧問吳成典與外交部不斷的交涉,並據理力爭之下,終獲外交部同意恢復在汶萊設處,案經行政院核定於九十六年三月一日正式復館,繼續受理汶萊僑民辦理簽證文件驗證等事宜,為展現重視旅外僑鄉權益,藉以凝聚海外僑心,支持政府,爰提案建請遴派優秀金門鄉賢派任我國駐汶萊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俾讓我國的民主成就,於僑界發光發熱。 從中華民國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的提案內容中,我們至少可以解讀出幾個重大訊息,包括金門人海外力量崛起、海外鄉僑回饋家鄉造福桑梓之情、民進黨政府一度關閉駐汶代表處引發意識型態治國僑情譁然等聯想。 金門人在外形成的族群力量,特別是經濟實力,從二○○七年︽天下雜誌︾所報導,「新加坡創匯王、馬來西亞投資王、汶萊百貨王、他們全來自金門」即可觀察一、二;特別是人口數僅三十七萬的汶萊國,佔百分之十五的華人數中即超過三萬金門人,來自烈嶼上庫村的吳景進已是汶萊最大的汽車經銷商,二○○四年獲蘇丹封為丕顯甲必丹,再被提名擔任國會議員,並促成回教國度的蘇丹首度在中國新年時向華人拜年。由此可知,不止於厚實的經濟力,在汶萊的金門人也對政治力產生了影響。 金門人才、金門海外力量對祖國、家鄉、居住國所產生的影響,新當選總統的馬英九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馬英九在台北「金門旅台各縣市同鄉會馬蕭聯合後援會」成立大會時的談話內容重點即提到「金門地區產生的人才,在比例上超過台灣」、「留在本島的金門人不到十萬,在台灣卻超過二十萬,在海外更高達七十萬」,顯見馬英九已思索到金門人才與海外區塊。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又在金門地區囊括九成五選票;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的「鑑於金門鄉親旅居汶萊者眾,爰請政府遴派優秀金門鄉賢派任我國駐汶萊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提案,也許可以作為馬英九五二○就任總統後尋求金門出路、打通金門海外通路的一個思考!
-
經貿和平特區與官場文化
日前本報同日刊登的兩則新聞,引起我們的關注。一是「金門經貿和平特區座談會」假文化局會議室舉行,由財團法人金門和平大橋營建基金會副董事長莊苓宗擔任主持人,其他與會人員尚有民意代表、學者,以及五十多位關心此議題的地區鄉親。二為「小三通台商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劉庭祥先生的專訪;他以「對下傲慢,對內鄉愿,對外官僚」指評金門的官場文化,並提出建構「中華宗祠文化園區」與形塑「健康照護產業鏈」的發展方向。兩則新聞看似無關,卻都直指金門的發展及未來,金門該何去何從?關係著金門的未來,更關乎你我。 「金門經貿和平特區」地方籲請已久,中央卻始終不動如山;於今政黨輪替,主張積極擴大三通、創造利多的馬總統亦將在五二○宣誓就職,金門的政策春天似乎觸手可及,但必然如此嗎?我們以為,政策的遂行關鍵還在「人」,人心思革、望變,政策才有創意與活用的空間。 公務體制的僵化非金門獨然,但如何營造出金門的公共行政風格,卻與每位公務員的作為、心態攸關。劉庭祥先生對於金門官場文化的指評,想多數的公務員都無法認同,但政策掣肘、民感不便卻是不爭的事實,金門的公共行政,或確有進步的空間。然而,國家公務員不能不遵守法令,更不能不依法行政,那關鍵便只在於當前的法令、政策是否真適用於金門?此亦是金門爭取設立經貿和平特區、自訂單行法的利基所在。 事實上,戰地政務時期金門一直以單行法治縣,民國八十一年回歸地方自治後,賦予了地方政府法定的自治空間,然能否適用於金門的特殊區位及歷史條件,則在不管。八十九年四月五日︿離島建設條例﹀公布施行,雖明訂「推動離島開發建設,健全產業發展,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保存文化特色,改善生活品質,增進居民福利」之立法意旨,實則在層層報核、管制下,卻模糊、壓縮了離島的建設特性與政策空間。金門需要因地制宜、彰顯金門特性的單行法,不為了升格、攬權,只為了解決問題,讓公僕們有發揮的空間。金門土地問題的窘局,便是適例。 有了健全、適切的法令,更需要與時俱進的優秀人才。但試問大環境的冷清與低迷,如何有效吸引人才?或許法令一開,人才便能蜂擁而來。是以縱若劉庭祥先生對金門官場文化的指評不假,卻難謂不是基於中央政策顢頇下的必然;當然此說不在推卸責任,而在檢視大環境發展不善的前提下,如何可能激起公務員服務的熱忱?我們以為,人都是被逼出來的,逢山開山、遇河架橋,多數公務員何嘗不懂「人在公門好修行」的道理,只是處於「保守唯舊」、政策箝制的行政氛圍裡,復能徒呼奈何? 誠如劉庭祥先生所言,金門是個好地方;擁有綠色資源,可惜沒有形成綠色產業。宗祠文化園區也好,健康照護產業也罷,都是具體可行的努力方向,但單靠當前的離島政策及促進投資獎勵條例便能讓外資湧入金門?答案顯然極不樂觀。基此,要讓金門有好表現,就請先為金門鬆綁吧。期許「經貿和平特區」早日實現,更期待公務員們清新、亮眼的表現!
-
兩岸直航,金門該怎麼辦?
─談馬英九直航政策對金門發展的衝擊─ 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先生為實現三通直航之政策支票,已於四月三日邀集團隊智庫研商三通直航辦法。據初步了解,馬團隊就直航規劃,採「截彎取直」模式,突破以往兩岸包機規定需繞經香港飛航情報區,直接飛行至大陸各定點。而與本縣以往一直期待之兩岸直航能以金門為基地飛往大陸各大城市之構想完全不同,這個政策不但衝擊金門現有小三通之政策,也直接影響到金門未來之發展,甚至連中三通都不用談了,那金門未來怎麼辦?也許這是邊緣化的宿命來臨了,或是尚有轉機的希望? 本報也於日前刊登由「財團法人金門和平大橋營建基金會」及「台灣色彩促進會」所發起的「金門經貿和平特區座談會」,會中經過討論後,許多鄉親所提的意見也都是未來金門發展的曙光與期望,但是中央政府能否馬上做?積極做?儘速做?地方政府能否配合做?民眾能否努力做?這都是當前重大的議題所在,若仍一直停留在座談發聲階段,我想金門邊緣化及未來經濟發展,將持續蕭條下去?那我們金門該怎麼辦? 此次大選,馬英九先生當選新的國家領導人,除了台灣大部分民眾都拭目以待外,金門人更是歡天喜地,期盼能為金門帶來新的發展契機,然而是否真的如此?就看未來新政府的作為了。我們期待馬英九先生也應如同兩岸直航一樣的積極,集結團隊智庫對金門未來發展研商可行議題,進而落實成為國家政策,這不僅是對金門有直接利多關係,同時對兩岸的發展也是有正面的效果,對國家前景之發展也是有利的。 配合兩岸政策的發展,諸多問題應可立即進行討論與實施,例如:金門發展為和平特區、免稅區、擴大開放大陸人民來金觀光、興建和平大橋或加速交通建設,對金門整體建設規劃與永續經營發展的政策落實,這些都是新政府可積極進行研究辦理的,也應如此,金門才不致有被邊緣化的危機。 我們也期待,在未來新政府積極規劃兩岸直航之際,也同時規劃金門各項轉運配合之方案,例如比照中三通之辦法,鼓勵台灣民眾路經金門直航往大陸旅遊,或定期定額開放大陸人民來金觀光,再轉往台灣旅遊,這不但對金門有利,也可創造兩岸直航的雙贏利基。 以上建議,雖然牽涉層面甚廣,但總希望新政府能為金門未來發展多作思量。畢竟,金門在兩岸整體之發展一直付出不少的代價與犧牲,甚至扮演重要地位和角色。為使金門免除被邊緣化的危機,我們地方政府及民眾也應積極配合的是:(一)改變以往公務人員辦事思維,應力求革新與突破。(二)提升金門民眾的素質水準,大力為金門全民觀光發展而努力。(三)建立金門永續經營發展之共識。(四)發展金門特色,營造新經濟及具有金門特色的文化氛圍,融合知識、文化、史蹟、生態、藝術,共同努力發展金門成為最有魅力的觀光島嶼,如此配合之下,金門才有希望,才能不被邊緣化! 總之,兩岸直航已是不可擋的事實,對金門經濟發展的利弊得失,關鍵在於能否擴大其正面的影響,並減少其負面的衝擊,這又繫於金門能否提升觀光旅遊之品質與水準,全面改善投資環境及各項建設,加強遊客的向心力,強化金門生態旅遊,整合各項資源,才能吸引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國際資金及高級人才進入金門,確保金門競爭優勢。因此,建議政府在推動「直航」之際,應顧慮到整體配套措施,並兼顧離島地區之建設與規劃及創造各種有利的條件,才不致造成更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