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春回大地現代啟示錄
春回大地慶元宵!今天是元宵節,是農曆新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更是春回大地的象徵。舊俗新解,如何站在此普世的價值及視野,賦予這個充滿浪漫節日之現代啟示錄?或許可從目前急迫且當令之活動:環保談起,以環保來象徵地球之回春。 環境保護,這個急迫且當令之議題,源於工業之無限發展,導致了全球環境污染嚴重,不但損害生態環境,更嚴重者是使地球部分資源無法挽回之地步。致而觸發了各工業化國家,對環境的重視,繼而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去規管和處理污染問題,並作出宣傳,使全球注意污染,對環境的深遠影響。自1960年代起,環保運動已漸漸成為當令且迫急之話題,也促使大眾,更重視身邊的各種環境問題,希望地球能春回大地。 環境保護有三個相關因素:環境立法、道德與教育。這些因素都對國家環保決策,和個人環境價值與行為產生影響。但均需由小處著手;落實執行方有其效果,諸如寶特瓶;諸如本縣「潯寶衣」之活動一樣,方期其功。 眾所周知,區區寶特瓶早已占海洋廢棄物的大宗,但淨灘回收後該怎麼妥善處理?環保署想出辦法,主動邀集紡織廠與回收廠,研發製作環保衣,以處理全球目前海廢含量最高的產品,且成績斐然,我們金門縣也與有榮焉。 基於我們是環海國家之一員,環保署積極推動海洋廢棄物循環利用,於109年辦理「海洋廢棄物高質化循環利用示範推廣計畫」,配合辦理該計畫之縣市除我們金門縣外,另有桃園市、嘉義縣、屏東縣、台東縣、連江縣及澎湖縣等縣市環保局,藉由積極進行海岸清潔,使環保署得以挑戰完全使用臺灣各地淨灘,所得海廢寶特瓶為原料,以最高品質的再生利用技術,所生產的衣料:「潯寶衣」為試驗目標。 在環保署的號召下,本縣甫始即加入「潯寶衣」活動,將淨灘後的海廢寶特瓶,提供環保署推廣海洋廢棄物循環再利用,並與國內世界聞名的紡織技術大廠合作,製造出96%材料為海洋廢棄寶特瓶、獨一無二的「潯寶衣」。環保署日前也在發表會中,特別頒獎感謝本縣全力配合,及推動並宣揚各縣市共同保護海洋的決心。 本縣四面環海,尤其進入冬季,洋流及東北季風帶來的海廢甚多,109年全縣總計已清理長度約871公里,清理垃圾量總計約170公噸。藉由本縣各鄉鎮公所定期淨灘,及舉辦大型淨灘活動中蒐集海廢寶特瓶,並挑出本次實驗標的物透明寶特瓶,共蒐集770公斤全數海運回台提供予環保署。另海漂保麗龍也是本縣常見之海洋廢棄物,也於去年六月與光寶科技合作並啟用減容貨櫃,約可減少九成體積,運台後再經混煉提取技術將塑膠分離,產生再生塑料,最後製造成鍵盤與滑鼠產品,使海廢保麗龍可成為循環經濟,並解決地區長期海廢保麗龍無法去化之問題。 元宵節為我國傳統節慶之一,緣於每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為「元宵節」,更有象徵春回大地之意。而就意義上言,落實環保,不正是使地球春回大地之現代啟示錄?且以此與鄉親共賀元宵,共沐春風!
-
整合資源 提升長者照護品質
目前我國65歲以上人口達378萬,已達總人口的16%,目前已是高齡社會的我國,在4年後預估將步入人口兩成都是老人的「超高齡社會」。健康資源整合樞紐站的設置,盤點及串連資源,該站人員並可提供慢性病、多重用藥及營養飲食衛教,增加長者的健康知能,推動適合長者的友善照護模式,降低長者衰弱及接受長期照護服務比率,拓展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服務,讓資源更均衡,增加可近性及普及性,打造高齡友善健康照護環境。 為照顧縣內長者,本縣衛生局配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政策,去年在金寧鄉衛生所成立「資源整合樞紐站(HUB)」,日前下鄉宣導整合社區資源,媒合、串接與轉介長者需求服務與資源等相關訊息,未來會陸續完成金寧鄉獨居長者的居家訪視,協助健康、社會資源連結等服務,亦提供身體健康的長者走出住家,發揮專才、培養興趣的機會,讓本縣的長者有個健康老化、活躍老化、在地老化及安全老化的高齡友善城市環境。 本縣資源整合樞紐站(HUB)設立於金寧鄉衛生所,此計畫係透過樞紐站人員協助盤點、整合、連結、協調與推廣行銷社區服務資源,以協助提供長者的需求進行相關資源的轉介服務,進而建立高齡健康照護整合服務模式;並透過宣導活動及跨部門、單位之服務提供長者可以彼此認識與熟悉,進而增強合作意願,進而協助樞紐站與民間單位、醫療院所、相關政府部門、及預防延緩失能相關計畫單位等建立夥伴關係。該樞紐站針對高齡長者提供多樣相關服務資源整合,媒合並有效發送給社區民眾加以利用,即時及適切的服務提供,以減少各項失智、失能的危險因子,其實也是期望藉此能更有效率的服務高齡長者,讓有需要的社區長者能熟悉及運用相關資源,進而達到針對長者的預防及延緩失能的目的,讓長輩放心的在地安老。 除推動整合預防及延緩失能計畫,本縣衛生局更運用跨部門合作,彙整社區、產、官、學、民、醫等各領域資源,連結本縣長者服務資源網絡,特別於金寧鄉衛生所建置本縣長者資源整合樞紐平台。服務對象為65歲以上健康、亞健康及衰弱前期的長者為主,服務內容提供長者運動保健、高齡營養、失智預防照護、慢性病照護、預防保健、社區交通、居家安全、社會參與活動、通訊與資訊連結、長照服務、社會福利及心理諮商等服務資源資訊。 資源有效配置以達到全體人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提升,永遠是高效能的政府應努力規劃與因應的挑戰。透過公私立部門及社區單位共同合作,強化各單位間及不同計畫間之連結,協力營造健康的支持性環境,藉由在地參與,發揮由下而上的力量,共同努力,不僅營造健康的社區,更攜手促進在地長者之健康,使長者們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自在、悠遊,健康的生活。
-
積累防疫經驗 為小三通復航做好準備
報載,本縣楊縣長於日前表示,若清明節後疫情仍未見和緩,縣府考慮再發放新版振興券,帶動地方另一波經濟活力。與此同時,民進黨委也引用人力銀行的調查指出,台灣產業仍持續處於「慘業」情況,呼籲能展延在6月底到期的《紓困條例》。 據統計,去年下半年金門首發放全國唯一的地方版「1+1振興券」,讓設籍鄉親可以新台幣2000元換取總值4000元的振興券,僅半年時間商家核銷總金額便破5.6億元,達到加倍刺激縣內消費及活絡地方經濟的預期成效。對此,楊縣長於受訪時表示,「金門1+1振興券」證明帶來有效刺激經濟的成果,縣府評估若疫情持續嚴峻,在清明節後仍未見緩和,考慮再次發放新版振興券,包括一些振興經濟方案的配套措施在內,發放金額和方式則有待進一步研議和爭取縣議會支持。 金門地方版振興券凸顯成效,中央也有《紓困條例》正在執行,但說到底這些都是救急的措施;諸多業者因為看不到「振興曙光」,為了停損,選擇停業或歇業者,所在多有;根據官方的統計,截至去年10月底止,臺灣旅行業者共有71家停業,幾乎是前年2倍;實施無薪假的商家381家、4202人,較上一期增加了39家、377人;連帶的,民眾的年終獎金也創了8年來的新低,雖然這些狀況都是可以預見的,然而,臺灣仍算是亂世中的福地,因為防疫得力,猶能創造出世界少數的經濟正成長,並維持一定的產經動能,可說是得來不易,因此,對政府而言,抗疫、紓困仍須齊頭並進,既要保持防疫成果,更不能讓產業「熄火」;眼下政府除了要追趕全民施打疫苗進度外,更要在安全的前提下,促進社經活動,但比較令人憂心的是,目前疫病仍在不斷的「變種」,連帶的也讓現行疫苗的有效性打了折扣,早先已經有許多專家提出推論,新冠病毒或許最終無法根絕,人類只能被迫選擇與其共處;倘真如此,我們對待疫情的態度及作為也要有所改變,誠如楊縣長所言,如果疫情已經變成了「新常態」,不能繼續這樣維持不開放,他將向中央政府建請採取新的作為。 平情而論,不管是防疫或紓困,都屬救急、應變的「非常態」,但如果疫情成了「新常態」,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控損」,而非「堵絕」了。眾所周知,小三通影響金門經濟至鉅,縱然紓困、產業轉型取得一定成果,最終仍須有一個安全的開放方案,而支撐這個方案的,便是能讓兩岸在未來幾個月,對彼此能安全地進一步開放更多經濟與社會活動,其中的重點包括疫苗、病毒檢測、接觸者追蹤及安全管理措施,並在政府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的指導下,律定各階段解封的計畫細節,包括預定的時間表、調整目前兩岸小三通的對話機制,以及彼此對疫情的管制流程暨限制等等,這些歷程需要鉅細靡遺的溝通及整備,但前提還是要在兩岸確立彼此可控的防疫成果,並能緩阻臺海間的「惡意螺旋」繼續傷害兩岸關係。 總之,要確保社經活動的正常化,首要是政府抗疫的措施和決策得到人民普遍的支持與信任,職是之故,金廈關口要重開,兩岸便得儘早復談,交流抗疫經驗、累積發展共識,讓小三通安全復航,推進臺海和平發展,助力兩岸經濟!
-
惡火無情 消防為上
農曆過年期間,金門地區發生幾場火災,其中烈嶼雙口、金湖建華發生住宅火警,尤其2月16日以金城古區、伯玉路兩起林地火災規模最大,特別是寶雅大賣場後方林區突然竄出大火,波及緊鄰的某輪胎廠鐵皮屋旁閒置輪胎及機具操作油、塑膠軟管等雜物延燒,滾滾黑色濃煙直沖天際,民眾從數公里外都可看見,現場還不時傳出爆炸聲,由於火場距離加油站不到一百公尺,且附近店家、住宅密集,全島消防車輛總動員,所幸整起火勢在職、義消通力合作下,順利將火勢完全撲滅,並未造成人員傷亡,起火確切情況有待火災原因調查鑑定。 本縣位處離島,且消防人力組織長期編制不足,長久以來皆仰賴消防役男協助執行各項業務,加上近來金門久未降雨,出現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全島湖庫水位下降,農塘也乾涸見底,導致林地田野乾燥容易延燒。地區農民在田間燃燒雜草的情形時有所見,經統計發現自去(109)年起至今(110)年1月止,地區因燃燒雜草或廢棄物等火災案件約280件,占所有火災9成以上,且燃燒雜草所引起的火警和造成附近住家空氣污染,嚴重會造成開車或騎乘機車者因視線不良造成交通意外事件,甚至延燒到附近建築物造成重大財產損失。 鑑於田野引火燃燒除攸關公共安全外,也影響空氣品質及行車安全之虞,為避免空氣污染惡化及不利民眾身體健康,並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金門縣政府已公告本縣「種植高粱、小麥等作物之土地」為不得申請田野引火燃燒區域,但避免部分農民為了方便,減少收成成本,於採收完成後,遂將收割後的高粱稈引火燃燒,往往引發野火延燒,造成山林、田野火災,民眾生命財產受到波及,更要動員大量消防人力救災,增加水資源浪費;在建制完備法令後,改善了每逢冬季即「風火連天」的狀況,維護了珍貴的森林資源,也保持金門得來不易的綠化成果,並有效保障居民健康與安全,提醒民眾在山林田野勿亂丟煙蒂或易燃物品,更不可任意燃燒雜草,以免大火快速蔓延;倘若引發火災將造成他人生命財產損失,可依消防法規定裁處,民眾應注意勿因一時輕忽釀成嚴重後果。 消防工作是「救人苦難、給人希望」的重責大任,受到近年來人口成長、推動國內旅遊風氣增加、高樓大廈林立、金門大橋即將完工啟用、大型賣場進駐等利多因素影響,再加上災害類型與規模愈趨複雜化,原有人力已不足以應付未來災害變革,消防局在楊鎮浯縣長支持下,將組織編制由原本120人擴編至205人,採逐年進用方式,補足基層人力為優先,今(110)年預計補充基層人力30人,有效提升救災戰力,共同為守護金門鄉親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努力。對於重大災害搶救需要大量人力,在有限的職消數量,強化義消的訓練,以支援地區各項重大災害;並採取透明化升遷制度、人性化差勤管理,以免浪費人才訓練投資,有效輔導消防員作好職涯規劃,以提振機關內部工作士氣,減少隊員轉調造成人才流失。 現今尤以疫情未歇,重大天災或人禍發生,短期需獨立作戰,除已有效整合本縣府內外及國軍等各防救災單位,未來可利用本縣健全的社區村里系統,分階段推動社區防災工作,以應災害發生之時,社區居民能發揮自助、互助的功能,減少初期傷亡及損失。因此,培植地區各層級防災人員專業素養,強化縣府與鄉鎮公所災害防救體制與作業效能,使地區的災害防救工作趨於完善,持續提升與整合政府的防救災能量,積極精進各項災害防救技能,期能喚起民眾的防災意識,防範災害於未然,同時也加強搶救能力,如狀況發生亦能妥善因應,減少生命財產損失,打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社會,讓金門鄉親生活在舒適安全的優質環境。
-
防疫平安年 但願心想事成
韶光如飛,轉眼新春年假已告結束,但見各行各業,紛紛提早返回工作崗位,公僕銷假正常上班,收假也收心,大家有志一同,既防疫也拚經濟,奮發向前精神看得見。 有云: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隨著金牛臨門,牛轉乾坤,甘霖普降,大地回春,萬象更新,金門願景可望可及。 再者,新春新思維、新作法、新希望,縣政團隊即將加快腳步,由上而下,集中力量,齊在軟硬體建設下工夫,縣長楊鎮浯特別許願,頃訂110年為「防疫平安年」,也即防疫優先,社會平安。但願縣政團隊帶頭,大家全面響應,恪遵政府防疫規定,落實防疫新生活,克勤克儉拚經濟,大家告訴大家,抗疫到底,凡此無巧門、無捷徑,亟須大家共同努力,不分族群,不分爾我,眾志成城,心想事成。 眾所週知,平安二字值千金,千金難買寸光陰,難求難得,唯有大家各盡所能,從善出發,與人為善,公私分明,善緣廣結,行正走穩,時以利他為念,互勉互許,心平氣和,實事求是,不爭功,不諉過,畢竟金門是大家之金門,愛護金門,即是愛護自己,金門之盛衰與大家同在,密不可分。 無可否認,此時此刻,非是盛世,疫情當頭,許多不豫狀況都有可能隨時發生,部桃院內群聚感染案例之發生,豈是防疫主管部門始料所及,疫苗求之不得,訂妥輝瑞疫苗500萬劑,換約臨時生變,凡此種種,誠非一般人所能盡窺全貌,知其真象,緣此,祈求平安,人人渴望,亟需大家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凡事多些同理心,多些包容,少些政治,多些經濟,不惟自己要好,更要別人也好,如此人人都好,皆大歡喜,社會安定,大家安居樂業。 金門雖小,愛心不少,僅以新年春節為例,金門處處有暖流,不因疫情影響,關懷弱小族群活動此起彼落,儘管由於疫情因素經濟願景不如預期,然而許多機關團體或殷商富賈與善心人士,掀起陣陣慰問濟助熱潮,由點而線,擴及全面,深入民間家戶,其中警消單位不落人後,但憑滿懷熱忱,推己及人,踴躍投入慰助行列,所謂:「人飢己飢,人溺己溺」,金門離島好山好水、好人情,盛名遠播,贏得不少美譽。 送走金鼠、迎來金牛,政府多管齊下,不惟部桃前進指揮所清零奏效,頃已解除管制回歸常態,並有開打疫苗國家疫情趨緩,美國疫情下降百分之二十五,平民百姓不問政治,口水不能防疫,無濟抗疫,一致殷盼政府早日取得疫苗施打,為國人健康把關最重要。 金門位處離島,先天資源不足,最需府會分工合作,為金門發揮能量,欣見春節期間警消民聯手,地區整體治安堪稱平順,多起宵小竊案,有案必破,大小火警,及時撲滅,未有傷亡,海陸交通順暢,堪稱人安、事安、地安、物安。 鑒於疫情尚未趨緩,尤須大家時時警覺,處處留心,事事謹慎,期使千種疫難隨著金鼠遠去,萬般善福跟著金牛同來,地方經濟復甦,大家生活安居樂業,心想事成,加油!
-
擘劃金門體育發展藍圖
為擘劃金門體育發展藍圖,縣府於日前召開金門縣體育發展研討會,邀請教育部體育署前署長高俊雄教授(現為國立體育大學教授)、金門體育會、國立金門大學、國立金門高中、國立金門農工、國中小學區運動專任教練管理學校及縣立體育場等體育相關單位,共同為金門體育把脈,除回顧近年金門體育建樹,更將展望110年度各項體育作為。 近年來,縣府推動體育發展,主要有以下作為,包括:訂定體育發展計畫、增聘學區運動教練、完善鄉鎮運動設施。 針對「訂定體育發展計畫」,高俊雄教授建議可參考體育署及其他縣市採「行政委託」方式請在地大學團隊起草,廣納各方意見與資訊完整性,維持中立及客觀,每半年依國家及地方政策調整細項,4-5年進行一次大型修正,此建言也獲研討會中各單位的支持。 金門體育會唐麗輝理事長指出本縣既以觀光為主,如何整合地區資源,是未來努力的方向,並提醒本縣各鄉鎮體育場館興建應配合體育白皮書,避免場館閒置。 在「聘任學區運動教練」及未來是否開設「體育班」議題方面,高俊雄教授認為原設立體育班旨在推動全人教育,但經多年來實行,確有修正空間,且近年來體育署皆無核定體育班設立,兩年內甚至結束將近60班體育班,更積極研商體育班之退場機制,金門是否適合設立,仍待商榷。 金城國中許維民校長建議設立體育班需考量各方細節,如學生來源、師資來源、教練品質、課程銜接、防護員進駐、未來學生就業及開設項目之社會角力等;中正國小張千培主任提及校內已先行討論設立體育班項目,但還需與國中和高中職端研商銜接性;金門高中吳德偉組長則指出體育班設立,最後升學壓力一定會到高中職端,必須多加考量,建議可發展亞奧運非熱門運動項目,如射擊等;教育處羅德水處長認為,此議題正反兩方意見皆有,未來將籌畫辦理公聽會及說明會,鼓勵社會對話以取得共識。 對於「完善鄉鎮運動設施」新建與未來維護管理議題,縣立體育場蔡木川場長及林佳芬組長提及近期新建多項大型運動場館,如需要體育場管理,需要增加相關編制及經費(目前5位正式編制人員及20多位員工),泳池部分,本縣已有9座游泳池,泳池維管所費不貲,建議可協調學校對外開放,本縣救生員數量不足也是需要考量之問題;金門體育會許換生副理事長,提醒依目前金門人口數,如再行蓋設體育場館,成為蚊子館的可能性會很高;高俊雄教授傾向使用學校場地優化方式辦理,維管可使用收支並列方式鼓勵學校管理,如要以OT對外委辦的方式管理,一樣需考量收入,如何吸引廠商進駐,也將是一大挑戰。 針對「金門縣主軸運動發展項目」,高俊雄教授提供可參考過去既有成績、參考鄰國成績表現、運動科學選材,並配合中央政策,如目前足球扎根運動,作為地區重點發展項目。 藉由本次研討會,可汲取各界相關建言,檢討過去作為,調整步伐,持續往正確的方向前進,為金門體育開創不同的視野,針對尚無共識的重大政策,縣府已傾向辦理公聽會或說明會方式辦理,透過公開討論方式、讓全民參與政策決定,為金門體育開創多贏之結果。
-
延續傳統文化基因 聚落保存活化永續
民國一○六年,金門以「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爭取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支持,推動瓊林聚落的保存活化。提案之初,專案秉持以文化做為空間治理基底的整體論述觀念,藉有形文化生活空間與無形文化記憶的整合保存為基礎,透過在地組織培力、人才培育以及落實在地生活美學等策略;使歷史裡的文化基因與當代生活結合,進而成為闡揚聚落場所精神,凝結聚落文化從而厚植地方文化經濟。計畫也希望瓊林的執行經驗,可以延伸至金門其他聚落的保存與再發展,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瓊林和其他金門聚落有著相同的歷史記憶,祖輩為避戰禍移居浯洲,千百年來在這塊土地上,持續承受倭寇掠劫、海戰、遷界,以及近現代多次激烈戰爭所帶來的生存威脅。然而,因著一次次遷移與回歸的文化積累,演繹出閩南、僑鄉、戰地的文化印記;充分展現金門堅韌的生命力與持續追求和平的價值觀。更深層地說,傳統儒家的「仁」與「克己復禮」,透過千百年間耕讀持家與宗族祭儀的禮法傳承,早已成為支持金門常民生活的重要人文精神與核心價值。 瓊林擁有四百餘處傳統建築與坑道軍事遺跡,八棟國定古蹟,一處縣定古蹟,三處歷史建築,風獅爺以及承自儒家禮法且公告為文化資產的「瓊林蔡氏家廟祭祖儀典」;同時也是透過民眾參與依法登錄的聚落建築群。再造計畫除了保存硬體空間外,更將鄉親們於聚落保存再發展計畫中,關切再三的社區產業文化與經營培力列為執行重點;瓊林專案之一的「文化創意產業輔導發展計畫」,即在與社區力量共同協作推動落實這個願景,也是金門案與國內其他再造案最大差異的部分。 執行過程中,首先梳理聚落的歷史、人文、產業、生態、地景等脈絡,透過與社區多次討論,淬鍊出瓊林文化「遵守禮法‧追求卓越」的核心價值,並作為後續發想的主要依據。文化局、執行團隊與聚落組織攜手,依序推動形象識別系統設計與推廣、文化導覽數位內容建置、鄉土教材規劃、公共藝術創作,以及聚落文創產業創業輔導等分項計畫。過程中,儘管經歷了部分鄉親對計畫願景的觀望遲疑,也都在社區發展協會支持信任、鄉親們主動參與,以及開瑄國小師生的持續努力下,終於共同體驗了一次聚落文化傳統共創共學的珍貴歷程。 四年期間,由瓊林學子口述數位語音導覽的指標牌示系統,到仲夏夜裡擾動鄉親們攜老扶幼熱烈參與「瓊林廿四節令鼓傳習演藝夏令營」成果發表晚會,再到社區成立「瓊林文創藝棧」,「進士系列」商品供不應求;藉傳統文化基因,逐步深化地方培力,建構瓊林文化加值以振興地方經濟的同時,更透過當代的創新演繹,將「遵守禮法‧追求卓越」的場所精神,透過美學導入,幻化成為全台首座文化敘事主題的插畫藝術籃球場,再次吸引了大眾對於瓊林文化價值關注的目光。 再造計畫訂於本年度結束,各項空間保存維護將回歸到文資法體系執行,但再造案中與鄉親共同打造的保存和傳承體系的課題才正要開始;如何延續成果,擘劃聚落未來更恢弘的發展願景以及具體行動方案,是政府與民眾刻不容緩的使命。做為金門聚落文化指標的瓊林,次階段主要課題有三:首先是傳統禮法生活智慧價值的再詮釋。藉宗族祭儀生活禮俗的實踐推廣厚植於日常,包括祭儀、教育及產業活動的轉換;其次是聚落卓越榮光的創新再現。延續瓊林文武世家的宗族榮耀,以文資保存帶動創意發想,引領瓊林新世代的卓越;第三是社區組織培力的持續深化。強化自主經營能力的提升,以及研訂由社區主導的聚落保存再發展公約作為永續的支柱。 金門聚落保存活化的願景,需要爭取並整合公私部門多方資源持續關注;由在地參與主導,以傳統文化基因建構具有責任感的行動計畫,支持瓊林作為一個兼具文化保存與產業發展的實踐典範,並提供金門其他聚落的借鑑。
-
調整身心 重新出發
春節假期已結束,眾鄉親均已重新投入職場或學校。但不難發現眾多家長乃至社群上,仍多少出現一些留言:「好不想回到職場上班喔!」尤其是遠在他鄉工作的金門遊子,更有這些心理焦慮,始終依戀著故鄉濃郁的人情味、年味。這些是可以理解的,如何收心投入學校、職場以啟新元?我們願就此論之。 辛苦工作了一年,這是一段難得的連續假期,不但是讓我們身心放鬆的好時機,更是留給家人一起團聚、保留給自己安排旅行、或是什麼也不做,好好地吃跟睡的大好假期,然而有些人卻會因此出現「充電過度」的現象,未做好適當的休假生活規劃,致而出現了作息不穩定、睡眠不足、甚至情緒失控;尤其是假期結束後,依然有「收假症候群」,久久不散,不但影響學習,更影響工作,也失去了休假之本意。 從理論上言,輕微的收假症候群,可能會出現在假期結束後,感到焦慮、煩躁,因而在職場或學堂上,容易感到疲倦、注意力不易集中、工作效率不佳或活動力低落等現象;嚴重的可能則會完全逃避回到工作崗位上,甚至可能出現嚴重的情緒低落。因而如何快樂度假、安心收假工作?我們以為或許可從下列法門切入。 首先是預先計畫:過年期間諸事繁雜,預先計畫好行程,謹記假期結束後,首先應調整心態,切記:假期已結束了,必須收心。或是在收假後之初期,僅安排較輕鬆的課業、工作,緩解因連續假期帶來的興奮感。其次是調整睡眠:過年期間難免熬夜,切記在假期結束後,必須回歸到平日上班的入眠與起床時間。再來是平衡身心:秉持著要活就要動的精神,收假後之初期,應切記多到戶外走走,或規律運動,維持良好的身體機能,並且適時舒緩心理壓力感受,找到專屬於自己的紓壓活動。最後是尋求心理專業人員協助:若您仍有困難回到工作崗位,記得務必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 從心理學言,當我們從舒適、放鬆、多采多姿的生活型態,轉換回原本有壓力的狀態,面對疲憊、苦惱的職場時,如此大的反差,難免會覺得失落、沮喪。因此,如何降低這些不舒服的感覺,除上述之要點外,最重要的是切記,收假後應調整作息。 易言之,收假及復工後,即應開始逐步調整至原來的作息習慣,避免熬夜,就寢前1小時,儘量不使用3C產品,讓生理時鐘漸漸回到工作時的節律。而生理時鐘的調整,正是令人回復常規之重要生理機能。尤其是針對學齡之人,更應重視此規律。 或可藉助整理環境來收心。安排一些時間來洗滌衣物、整理房間,透過物品歸位的歷程,也讓自己的心慢慢沉澱下來;同時,準備上班所需的物件,避免開工初期,因慌亂急躁地趕上班,影響心情。也是可行之方法,鄉親何妨一試。 收假收心不困難,面對春節連續假期結束後,如何重新投入工作,若能做好調適,用更多的元氣來面對新的一年,實則不難。例如慢跑、快走、打球等簡單的運動即可,可提升促進活動力、注意力的多巴胺;和情緒、睡眠相關的血清素;影響反應能力的新腎上腺素;使人淡定的腦內嗎啡等。如此,則重新出發,啟動新生活,實則不難也!
-
防疫撐經濟
年假期間各宮廟、景點、文化場館、警政、消防、衛生等各單位在戴口罩、人潮管控、社交距離等防疫作為大多嚴謹,民眾也十分配合,然而防疫不可鬆懈,大家陸續開工開學,仍須延續這些日子以來的作戰狀態,滴水不漏。民眾不可掉以輕心,尤其國際疫情持續嚴峻,請民眾及店家務必配合政府防疫措施。也因各單位維持高規格防疫,及有賴民間與政府攜手合作,才能維持生活如常與經濟發展。 新冠肺炎持續延燒,金門小三通停航至今已滿1年,重創金門經濟。面對接踵而來的天災及疫情,原有的觀光與金酒兩大產業支柱,在這次的疫情衝擊下受創極大,顯示金門極需有新的產業鏈來支撐整體的經濟發展。日前楊鎮浯縣長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眼看小三通復航遙遙無期,若5月仍無法控制疫情,為了挽救經濟,考慮再度發放振興券。因為最終仍希望達到振興經濟的加乘效果,並且讓在地的產業經濟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希望能帶動更多消費,幫助金門度過難關。楊縣長也提及,他要求金酒公司及相關的產業部門趕快因應,包含旅遊的多角化經營,也要跟著提升。 不只金門、也不只我國經濟受創,像是美國將在19日舉行的線上會議中,首度與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進行會談,預計將聚焦在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大流行、世界經濟以及應對中國的議題。在過去一年,經濟領域與衛生領域一樣,陰雲密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表示,2020年,全球GDP下降了4.2%。其中全球最主要的20個經濟體中,美國、韓國和俄羅斯經濟增長率分別預計為-3.7%、-1.1%和-4.3%,而歐盟、日本和印度更為嚴重,分別為-7.5%、-5.3%和-9.9%。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帶來國際政經局勢翻天覆地的改變,全球股市一度跌到熔斷、各國實施邊境管制,經濟動能瞬間急凍。此次的新冠肺炎,確實以超乎所有人能預期、甚至想像的方式重創全球經濟。據媒體報導,多數專家預期將要等到2021年底,當足夠多比例的民眾達到免疫後,經濟活動才會完全恢復正常。這代表許多以服務為主的經濟活動仍將受到壓抑,拖累經濟快速且全面復甦的步調。也因疫情席捲全球,各國央行與財政迅速介入,以貨幣政策和財政刺激雙管齊下,來支撐市場與經濟。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百業皆受其害,新冠肺炎疫情更改變了人們生活與企業的經營方式。疫情陰影籠罩了一整年,疫情對全球經濟活動帶來長期不利影響,疫情引發經濟蕭條的重要性絕不低於疫情本身,畢竟,有效防疫與經濟復甦本是一體兩面,如何減緩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程度,中央政府的防疫策略應當採取更為全面的因應作法。2021年的全球經濟前景處於一個難以看清的狀態,處在疫情當下,各級政府即時提出具前瞻的長期經濟佈局,這不但是施政重責,更是刻不容緩的議題。最慘淡的2020已過,我們相信,行經黑暗,光明就在不遠的前方。
-
落實產業策略 共度疫情風暴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長達一週的年假,轉眼就過去了,在這一週裡,金門鄉親也有迥異以往的過年樣態;一是廈門過不去,出國不保險,多數人選擇在家鄉過年,二是因為防疫需要,以往的新春活動大都改成靜態展示,還要配合戴口罩、量體溫及實名管制。但總體而言,民眾玩興不減,各項防疫部署周全,大家都過了一個安全、健康又幸福的新年,但眾所周知,小三通一日不復航,對金門民生、生活與經濟的影響始終都在,春節過後,才正是挑戰的起點。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小三通停航已屆滿一年,對金門經濟的重創更是直接而巨大的。據了解,過去一年金門本地稅收短收3490多萬元,比前年少了7.6%,其中金酒公司的營業額更比前年驟減17.66%、21.3億元,縣府財政上的壓力,不言可喻。再根據媒體掌握的資訊報導,若疫情持續到今年5月仍無法有效控制,縣府打算再發振興券來挽救經濟,且加碼會比去年的1倍還高;根據媒體引述楊縣長的說法,大原則仍是不直接發現金,因為最終仍希望達到振興經濟的加乘效果,並且讓在地的產業經濟維持在一定的水平。 據統計,縣府去年發105萬7600多張「1+1振興券」,民眾自付2000元可換4000元,流通總額約5億2880萬元(含學生及扶助對象加碼發送總數),核銷分類以金酒公司占比約40%,批發零售業約24%,大型連鎖商店9%、餐飲業約6%。如是的「振興」績效的確是顯而見的,也的確在短時間內達到了促進地方經濟、活絡民生的效果,因此多數民眾對於再發「振興券」也應該會樂觀其成。實務上,金門的產業結構太過單薄,原有的觀光與金酒兩大支柱產業,在這次的疫情衝擊下受創極大,顯示金門極需有新的產業鏈來支撐整體的經濟發展。「1+1振興券」固有「拋磚引玉」的效果,但縣府財政也不容樂觀,若不能積極的引入外部「活水」,對金門的產業經濟而言,仍是治標不治本;誠然,這也是當前的關鍵問題之所在。按說只要兩岸政府願意坐下來好好談,總會有一個折衷又兼顧防疫安全的做法,偏偏現在最大的癥結就在於此,因此金門只能如「夾心餅乾」似的兩邊不討好,但或許危機也是轉機,如果金門旅遊的多角化經營能順勢而起,金酒公司及本地產業結構能因之提升,也未嘗沒有成功走出「紅海」,迎接再起的機會。當然,實務上,這並不容易。 一直以來,金門都是極其典型的「淺碟經濟」;原料、市場俱在島外,對外依存度極高,外界稍有風吹草動,經濟便難以確保一定「水位」。因此,歷來各界均有產業升級轉型倡議,但在「熱錢」、「快錢」的洪流中,始終也不具主流地位。直至疫情爆發,或有人心有同感,但所謂產業升級轉型一樣是救不了「近火」的「遠水」,「命」都不保了,還談什麼銳意興革?平情而論,產業政策本就不是短期要做的事;面對全球持續的經濟低迷,台灣乃至本地產業不受波及,本就是不可能的事,關鍵還在於面臨嚴峻挑戰時,如何把握產業轉型升級、重組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的發展契機。 有道是:「飯得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振興金門經濟本就有短中長期的策略及做法,期許相關部門盱衡全局,無所偏廢,既要為本地產業「救急續命」,更要按部就班地讓產業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