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重要傳統藝術保存 登錄無形文化資產
為保存及發揚地區無形文化資產,繼2011年登錄6項無形文化資產後,日前縣文化局再公告登錄三類五項,包括三件傳統民俗、一件傳統工藝及一件表演藝術。包括傳統民俗「金門黃氏恭迎紫雲始祖守恭公巡安」、「峰上天后宮祭蜂鄉俗」及「蓮庵金府王爺聖誕建醮遶境」,金門傳統工藝-翁文標的傳統糊紙。 金門傳統表演-蔡遠進金門傳統傀儡戲。文化局也說明,100年已登錄的六項無形文化資產包括,瓊林蔡氏宗廟祭祖儀典(農曆二月初七日、十月初六日)、四月十二迎城隍:(農曆四月十二日)、中秋博狀元餅(農曆八月十五前後)、后湖海醮(十一月)、風獅爺(非活動性)、普渡燈等。其中,四月十二迎城隍在103年已經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 「無形文化資產」,至少囊括了如現行的傳統技藝(工藝美術)、傳統藝能(表演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風俗、信仰、節慶及相關文物)。依據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有5類:口頭傳說與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在金門,無形文化資產豐富且具特色,希望在有計畫的維護和發揚下,為金門留下精采和傳統,一代又一代傳承接續。 文化部長鄭麗君先前也於無形文化資產論壇時表示,在文化資產發展、保存過程中,有形文化資產由於具備特定的空間及形體,一旦遭受改變、破壞威脅,變化相對明顯;反觀以人為主體與媒介的無形文化資產,是人類社群與其生存環境、大自然互動及生存歷史條件所創造累積,世代相傳的文化傳統,但往往因為非具象的存在以及須於特定時間與場域呈現,增加了掌握及保護的難度。除了公部門努力保存無形文化資產,包括從文資法出發,將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及傳襲工作做好,不只保護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還要進一步追求共享者及發展者,在當代生活中再生,建立支持體系及跨部會合作平台。足見中央對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之重視。 無形文化資產的維繫需要世代傳承,再加上極力推動無形文化資產人才培育工作,除登錄、認定重要傳統藝術文化資產與保存者,透過「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及傳統工藝傳習計畫」,以「師徒制」方式進行原生態傳統技藝與藝能的傳習,同時還需提供傳習藝生提升技藝精進與展示場域。 然而,隨著經濟開發的腳步,伴隨著人性的貪婪與無知,有部分的文化資產隨之消逝與凋零,著實令人感到惋惜。在地珍貴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修復、紀錄、傳承及延續,需要像是諸多計畫性的具體行動策略,全面性的紀錄與保存,同時也極需透過教育、文化、觀光等活動一同來推展彌足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藉由公私部門協力合作,讓這些在地金門人共有的集體記憶,留下深刻的印記。
-
訴諸年份酒 提升金酒競爭力
飄香逾一甲子的金門高粱酒,可謂台灣白酒市場的第一品牌,市占率高達八成以上,品質深受國際肯定,為了提升金門高粱酒的品質,延長醇化時間確保酒質陳香綿延、口感圓潤醇厚,金酒公司於2016年12月15日於經武坑道,開工施作大型儲酒窖,以因應未來提供增產及延長醇化之空間,並於日前舉行落成啟用典禮,各界代表前往參與及祝賀。 據悉,海島型氣候的金門特別潮濕,非常適合釀酒所需的微生物生長,加上因為金門是花崗岩地質,所以過濾出來的水質含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而金門酒廠承襲純糧固態釀酒古法,生產之高粱酒更窖藏於恆溫恆濕坑道中自然熟成,並有越陳越香的特質,金酒公司為了提升酒質,特別利用過去軍事坑道轉換成儲酒場域,加上這些坑道氣溫調節冬暖夏涼,讓金酒醇化過程中會顯得品質更好,未來這是一優勢,金門在各時空點內都有許多資源得以充分利用,過去是坑道如今變身儲酒酒窖,如此就能提高酒品品質,金酒的努力足以證明是給消費者追求高品質決心的最好說明。 企業要追求永續經營,品質自然是首要關鍵,這也是金酒屹立一甲子以上,卻始終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原因之一,但我們也知道,金門高粱酒並非不存在危機;除了國內白酒市場已漸趨飽和外,大陸及國外市場的拓展亦出現阻力,是以,目前坊間及經銷商的庫存壓力沉重,亦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金門高粱酒又有一個愈陳愈香、愈陳放愈有價值的特性,今日的庫存壓力不定便是明日的利基與競爭力,當年的「陳高」便是因此而來;是以,若真要以眼下的行銷數字或消耗量來推估金酒的實力與經營成效,都似乎未能一覽全局或切中標的;但若要說今日普遍性的高庫存及短銷不是問題,卻也不合實際。因此,要探討金酒今日的問題,似乎可分從「產銷」及「存銷」兩個面向來個別剖析,或許也可能從中為金酒競市增添一點助力。 其一,就產銷面而言,主要為計畫性生產,其依憑為契約量、周轉量或規模性成本等等,就此,金酒公司早有豐富操作經驗,茲不贅言,惟必須特別強調的是,就現況及行銷原則而言,並非是貨物出門便「與我無關」;如若產品沒有水平以上的消化,卻經年累月的屯積在倉庫裡,最終仍然會成為訴求永續經營廠家的「未爆彈」與問題,如:若經銷者承擔不了資金壓力,勢將選擇拋售換現,屆時市場、市價會否崩盤,便在未定之天。 其二,就存銷面而言,如前所述,如果經銷者的問題同樣也是生產者的問題,那生產者便該精確的了解及掌握商品「何去何從」。金酒公司肇建經武酒窖或其他儲酒空間,除了是生產環節必需外,更重要的是在優化產品品質、墊高競爭門檻,而這樣的優勢也同樣存在於經銷者。如能將這樣的優勢「制度化」、「平臺化」,或許更能將「存銷」導入有序性的市場運作,讓質價比更透明、合理,也更能樹立品牌價值與消費信心,裨益於企業的拓市與競爭力。 再有,經武坑道酒窖的落成啟用,對金酒而言,不獨是優化酒質與提升品牌形象而已,如若操作得宜,還能兼顧觀光導覽及行銷年份酒的機能,只是這樣的目的必須要先有確保品管與安全的前提,避免因小失大,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
-
周全垃圾處理 守護美麗家園
媒體報導,本縣垃圾處理自去(106)年6月3日起遭高雄市停止收受處理後暫置新塘掩埋場,引發各界高度關切,經多方協調後,由部份縣市協助支援處理,最後一站台北市支援之1500公噸處理量即將終結,對於是否將爆發另起垃圾大戰,令人憂心。 的確,垃圾既是民眾日常生活的必然產物,卻也是大眾避之惟恐不及的。金門遠在二十多年前便有興建焚化爐之議,當時便面對了排山倒海般的反對民意與壓力;於今,環保意識更加抬頭,輿論監督更為強勢,相應的芻議及作為,自當更加嚴謹才是。因此,垃圾轉運委外處理已是無從迴避的選擇,至於是由何縣市接手處理,對本地居民而言,自非重點,大家只要確實配合做好垃圾分類及減量的工作後,便算是為環保清潔工作人員減輕工作量、爭取更多餘裕的處理時間與空間了,如果真還要去明確計較垃圾何去何從,只會給本縣及代處理的縣市製造更大的壓力及困擾,最終受害的還是全體鄉親。 誠如縣環保局所言,垃圾處理除了協調其他縣市協助支援處理外,金門自106年9月起,實施垃圾進場檢查及破袋稽查,不合格者予以退運或不予收受,經過約一個月的陣痛期,成績非常亮眼,不僅環保署表示嘉許,亦有許多縣市向金門請教執行經驗,更因此減緩了垃圾處理壓力;依未減量前支援處理量僅能支撐至去年11月底,減量後可至今年1月中旬,而陳縣長也非常注重此議題,早已指示環保局於去年12月商請其他縣市協助支援,也因為本縣垃圾回收減量成果受到認同,所以目前地區的垃圾轉運工作會持續進行不會中斷,自然也不會有媒體指稱的垃圾大戰再起的危機。 當然,也會有人質疑垃圾轉運委外處理終究是受控於人、「治標不治本」的作法;事實上,就所有未自營焚化爐的縣市而言,處境俱是如此,就算是運用更現代化的環保技術處理垃圾、再生資源,同樣無法在短期內根本性的解決自己製造的垃圾。就此,環保署也看到了問題所在;依今年1月8日環保署訂定發布的「現有大型焚化廠統一調度辦法」第3條便規定,現有大型焚化廠,應優先處理指定清除地區內、區域性聯合及跨區域合作處理、中央主管機關統一調度之一般廢棄物後,始得處理一般事業廢棄物。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應建立具體一般廢棄物清理支援應變機制及相關配套措施,維持現有廢棄物處理設施正常運作。就此,中央有調配之權,各縣市也有建立支援應變機制及相關配套措施的義務,縣府更會密切掌握垃圾轉運處理的剩餘量,協調出最好的處理方案,而一般民眾需要配合的,就從日常生活著手,改變生活小習慣,減少垃圾產生量,做好相應的垃圾分類,為本地垃圾問題爭取更好的處理條件與空間。 總之,垃圾問題是每個人的問題,需要地區全體民眾共同面對及配合;現階段的垃圾分類及減量,雖已初具成效,但長遠看,自己製造的垃圾自己處理,支持設置在地處理設施,才能更長久的解決垃圾問題;但這是需要從長計議的重要課題,且現階段取得共識並不容易,但也不妨礙我們試行小規模的多元化垃圾處理方案,如機械式生物分選、氣化及熱裂解等資源化技術等等,或也能藉此早日邁向自主掌握、解決在地垃圾的境地!
-
公僕應有「聞過則喜、聞譽則恐」之服務態度
針對最近在地方傳得沸沸揚揚礦物細料進口之使用與堆積,疑有影響環保問題,縣長陳福海除於第一時間作出明確裁示,要求各級權責部門務必面對問題,依法行政,秉公處理,不容模糊,不許閃失。繼而又於107年第一次主管會報中直言:這是縣政團隊之危機,要勇於承擔,審慎因應,無從迴避,齊以負責之態度,全力以赴,解決問題,負責盡職態度,溢於言表。 無可諱言,此次事故之發生,外界不明真象,蜚短流長,在所難免,顯示危機之處理程序與說明,攸關施政之得失。其中處理之態度、速度、深度是否合乎「法、理」之標準要求,眾所矚目,圓滿最好。 如今舉發並非全然無因,一切依法秉公處理至關重要。畢竟事實只有一個,真假有別,人人心中有把尺,公僕應將事做對做好,妥作善後,更要不斷自我進修充實,增進智能,提昇行政效率,發揮最大能量。換言之,際此專業時代,熟稔法令之外,專業掛帥,不進則退。凡事尤應主動,見微知著,有聞必錄,明快處理,輕忽不得。 縣長特別指出:對於危機處理,每個應對之環節,一定要建構SOP,絕對不可稍有怠慢。今年團隊每個局處也許都會碰到一些類似情況,至盼團隊同仁,一定要把危機之管控視為大事來辦,多聽多問,多溝通,及時講清楚,說明白,清清楚楚,呈現真象,以昭公信。 有云:危機即是轉機,有檢討才能進步,經一事,長一智。就事論事,有助策勵將來,不是壞事。再說:為民服務工作,千頭萬緒,所需所求,難以盡如人意,有得必有失,說好說歹,各有主張,祗要不徇私,不違法,秉持「聞過則喜,聞譽則恐」之態度精神,力求精進,早日平息爭議,即是正道。 茲舉一例,「路平」專案推動以來,全程一貫,未曾稍懈,記得起步伊始,各方意見,見仁見智,尤以「路平」專案工程浩大,事涉大眾權益,需求既多又什,儘管立意良善,方向正確,理想目標無誤,計劃周詳完整,在縣議會鼎力支持之下,經費、專業、人力不虞匱乏,卻也因為道路之改善,在安全、便捷與舒適之原則下,必須求寬、求平、求直,孰是之故,其間曾有些許艱難困阻,惟天下無難事,但怕有心人,謀定而後動,團隊分工合作,循序漸進,關關難過,都能一一克服,相信不日竣工驗收正式通車,就是縣政最大之政績,予人有感。反觀礦物細料問題之引人議論,舉一反三,正是縣政團隊努力加強之方向。崇法務實,行正走穩,步步到位,理直氣壯。 此外,縣府全力打造「道路公園化、節點庭園化」意象,行銷金門成效讓人看得見。誠如參議葉媚媚所說:縣府只有一個,縣政團隊不分爾我,在道路拓寬取直工程進行中,分工而不分家,力量集中,精神集中,步伐一致,眾志成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成果分享,皆大歡喜。 又副縣長吳成典經驗之談,值得大家深思共勉。時代進步,環境改變,面對挑戰,人人有責。大家應該精誠團結,守望相助,身為公僕者,要有政治敏感度,一言一行或一動,更要謹慎細心,只要大家和衷共濟,榮辱與共,同甘共苦,無私無我,用真心愛金門鄉邦,金門一定有希望。
-
促進地方社群參與,是老房子永續再利用之關鍵
金門是國內文化資產密度最高的縣市,至2017年底,依據《文化資產法》指定國定古蹟已達8處、縣定古蹟66處、登錄歷史建築152處、聚落1處和文化景觀2處。在文資法之外,則另設有自然村163處,其中維持閩南特色聚落且風貌完整者共達50餘處,全島無疑是各等級文化資產的寶庫。 在歷史街區和傳統聚落之中,為數最多的,是大批尚無法定文化資產身分的眾多舊建築(老房子)。這些圍塑出聚落、街鎮空間氛圍的老房子群,因為所有權複雜或人口外移等社會因素,多所閒置,久未修繕,隱然成為公共空間治理的盲點。顯見,如何促進閒置老房子適度再利用,已是當代文化和建設部門不可迴避的議題;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單點建築空間改造爾爾,更涵括了整體社區營造和創新經營管理綜合面向。 近年,老屋活化已成為城市再生的策略,如台北的「老屋新生」、台南的「老屋欣力」及雲林、彰化、桃園陸續推出之政策等。在金門這樣具有深厚文化意義的地方,舊建築見證了歷史發展,保留老房子就是保留了地方歷史流變的物質證據;聚落中的老房子群,若能相互完整地、健康地存在,並在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之間傳遞著地方情感價值,重要性不言可喻,故應透過合宜的手法再利用舊建築,使其充分展現歷史意義又能為當代社會「活用」,獲得另一階段的建築新生命。然而,如何保留?如何修繕?如何再利用?如何不至於落入「凍結式保存」的困境?又如何不造成過度「仕紳化」的負面影響?將是一種依據個案狀況而不斷辯證、調整的動態過程。在這個動態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角色,便是地方社群。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1世紀初,即呼籲文化遺產的保存、管理、維護與再利用議題,應轉為尊重地方社群的意願和意見;呼籲主管機關與專業團隊應打破過去由上而下的身段,反身思考,著手學習如何促進民眾參與、討論,進而提高地方群眾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吾人可言,老房子再利用的終極目標,即是為了維護在地社群和住民的生活環境與品質,也為了延續地方文化脈絡下的真實傳統,使傳統生活和地域空間的循環創新使用,能順利結合今日經濟發展特色,達成永續經營管理之效,這過程之中絕不能忽略第一線地方居民的參與。 今日,民眾修繕自家或租賃的老房子,調整機能、因應新的使用需要而適度再利用、有效延續建築生命、減少建築廢料並衍生更多社會文化意義的現象,並不罕見。然而,何種老房子再利用的效應,足以超越房產範圍限制,擴散至社區,激出公共效應,則相對少見討論。老房子既然是聚落日常生活社群的共同記憶,自然可以成為培養公民意識,增加地方認同感和情感歸屬感,並轉化為建立社區共同目標的「前進基地」。 在現代全球化的社會中,你我應積極思索,何謂以金門地方社群為主體所發展而生的老房子前進策略?如何適切地與在地文化融合,提高公共價值的可辨識性?這必然是當代金門聚落與市井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亦是推動金門聚落歷史風貌的重要契機。
-
強化競爭力 形塑旅遊新亮點
本縣以觀光立縣,觀光產業更是本縣經濟發展之主軸。據縣府統計,106年全年來金遊客人數78萬9,522人,較105年增加了29萬6,549人,成長幅度達到60%,其中以臺灣遊客成長72%最多,陸客成長51%,陸客以外的國際遊客成長46%。為了更精確的掌握遊客人數成長動向以及遊客屬性分析,觀光處特將中轉赴臺的人數獨立計算及扣除,用最正確的數字來了解整體觀光產業環境的成長脈絡,俾能對症下藥,推出有效的觀光政策。 實際上,這般旅遊人數的增幅與台灣觀光業普遍慘淡的現況,可謂落差極大,許多人會認為這是陸客銳減所致,實務上也確為主因之一,但也有論者以為,行程缺乏特色、住宿用餐花費高、交通亂象等也是原因之一;如一向人潮洶湧的台中逢甲夜市,據逢甲大學調查發現,造訪商圈的人潮及總商機金額,自2016年起都出現衰退,比前一年少109萬人、3.3億元,再就其消費族群及樣態分析,人潮銳減與陸客不來影響不大,主因仍是台灣經濟衰退,連帶使民眾消費力下降所致。因此,單純的將台灣旅遊呈現墜落式的崩盤歸諸於兩岸關係互動僵化,應未能切中要旨;旅遊欠缺特色、質價不符期待、整體消費動力低迷,更該是我們觀察的重點,此也可讓金門的觀光旅遊發展引以為鑑。就此,謹提供以下面向,供有識者參酌。 其一,產業加值。就金門的旅遊型態而言,來金停留的天數大多皆為1或2天;這至少可以代表兩個現象,一是旅遊魅力有限,二是觀光產值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然而,此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意即,這本就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因為經濟體不夠,所以產值有限,卻也因此而吝於投資或優化旅遊商品,致落入惡性循環。實則,這也是台灣許多旅遊景區的通病;只圖近利、殺雞取卵,卻不思提高產業門檻、優化商品及服務品質。金門目前既未處於旅遊發展的絕處與低點,自然應該要更有餘裕及傾力的去圖謀長久之策。建議各產業別可先尋求輔導與診斷,並在確立發展策略與共識後,據之而為。 其二,友善環境。任何一種消費行為都會訴求友善的對待環境;旅客們可以不計較硬件的等級與品質,卻絕對受不了「花錢找氣受」的對待。惡質的旅遊經驗及傳播會直接或間接的敗壞了一地一區的形象及名聲,進而大幅影響來客的意願,實不容小覷。因此,我們以為,建構旅遊環境應要有前瞻思維與全局觀點;特別更應在細微處努力,凸顯用心與真誠。人常云:「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人我之間最緊要的便在體現「真誠」;若然易地而處,我們當會發現,金門對於建構友善旅遊環境,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其三,提升價值。旅遊無非在訴求「物超所值」的消費經驗,而所謂的「物」尚包括:情感與感觀價值的呈現,如若我們只是應付了事,可想像來客數與回頭客勢將有所侷限,如何提升旅遊創造的觀感及價值,是任何時候都應周全布局、妥善因應的事。 綜觀本縣觀光推展,在觀光政策面業經陳縣長積極奔走,爭取放寬與簡化「小三通」辦證手續及各項利好政策,值此良機,更應周全強化自我競爭力,形塑旅遊城市氛圍,讓金門成為兩岸旅遊的新亮點!
-
活絡書院以啟觀光
金門素以觀光立縣,觀光產業一直被視為金門未來發展的至道。回首過去一年的成果,可以清楚看見來金遊客人數大幅成長,不僅活絡了地區觀光產業,也帶動了金門整體的經濟發展。根據縣府觀光處統計,106年全年來金遊客人數計78萬9,522人,較105年增加了29萬6,549人,成長幅度達到60%,其中以臺灣遊客成長人數最多。 觀光處進一步表示,透過長期的分析觀察,可以發現陸客來金停留的天數,大多皆為1或2天,以旅遊的角度而言稍嫌過短,所帶來的觀光產值,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是以,觀光處將持續籌畫推出各項觀光行銷活動,引客來金,結合地方特色文化與自然資源,加強包裝行銷,營造獨特旅遊主題與深度,讓遊客能增加留金天數,創造更多觀光經濟效益。 觀光處進一步表示,今年將以「奇幻金門四季有心」,作為整體觀光行銷Slogan,持續加強兩岸旅遊交流及行銷推廣,拓展客源市場,進一步落實「文化金門、觀光立縣」的幸福慢活島價值,型塑全台幸福指數最高的城市氛圍,成為兩岸旅遊的新亮點。 好一個「文化金門、觀光立縣」的幸福慢活賣點,不禁讓人想起目前當令的一則散文:「台北書院;隱匿的私塾情懷」,言及台北書院引人場景:「台灣有大師,有傳統的痕跡…有機會一定要去探尋台北書院…」;「原以為是離家出走,結果卻是越走越回去…」去西方的留學生,想遠離原有的生活,所以離開大陸。而我們陸生,想的是離開,結果卻是燈火闌珊處一般的「歸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裡藏有中華傳統文化,濃度極高,深度極深,保存極好。我們不僅沒有出走,反而是回家。台北書院,便是其中一個讓我有「歸來」之情的去處。在大陸不曾於現實中,見過這樣風格的講堂,如今在台灣有幸遇見,依附其下,賴在它腳邊,根本不願意走了。 走近書院內殿的小徑上,布置有新鮮出爐的藝術插花,梅蘭竹菊岸芷汀蘭各有姿態,活生生一場君子盛宴。燈光下映出層層疊疊的花草剪影,低頭垂眼,幽香暗湧。抬頭一看,一塊木色牌匾上的憨厚毛筆字跡,向我點頭示意:是這裡沒錯了。走進書院,瞬間穿越到古代私塾時空!榻榻米、長方桌、硬而矮的長椅、藤席,這是不是當年孔孟老莊傳道授業,解惑於萬千弟子眾等的殿堂?這不是鬧市中的一方清淨田?既充滿儒家尊師重道的古樸天真,又懷抱著東方哲思的和諧與智慧。上課時間已到,先生不疾不徐地踱步而來,一席白衫,風度翩翩,雙腳箕狀蹲坐在講桌上。這裡,大家就著溫柔的燈光和濃郁的書香,手撐著腦袋,或雙手疊於胸前,談論傳統文化,儒釋道,禪宗,瀟湘八景,漁村夕照…。 「為這裡藏有中華傳統文化,濃度極高,深度極深,保存極好。我們不僅沒有出走,反而是回家。」不必欽羡台北書院,我們金門也有如此佳境場所,且更為悠久深遠,諸如燕南書院、浯江書院等,若能藉助「講學」、「文展」等常態活動,「再現杏壇」遺風:鵝湖先秦義理;放懷唐宋詩詞;低吟元曲小唱,試問其觀光產值何須再言?且為論,姑供相關單位及志者參用!
-
以古厝當教室 傳習傳統建築匠藝
文化局獲文化部文資局補助執行「金門傳統建築匠藝傳習暨古厝修復技術展示計畫(第一期)」計畫,委託台灣師範大學團隊進行相關研究,提出以修復現場作為匠藝傳習場域的作法,於日前假水頭黃楚古厝辦理「傳統建築技術實務操作工作坊」,由李清海匠師到場進行基礎灰作技術實務指導,期能藉以為地區培訓更多實務人才,精進金門傳統建築的修復品質。 金門素以傳統聚落及建築保存的完整性著稱,宗祠建築、宮廟建築、合院建築與洋樓建築等類型,分布於島上160餘個大小不一的自然村,成為閩南建築的地上博物館。同時,島上與傳統建築有關之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包括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李清海、莊西勢、莊水盛與蔡能建等,大木作技術保存者洪水來、翁水千、胡青年及蔡水正等,他們的匠藝是金門傳統聚落及建築保存的重要推手。 傳統建築的格局、尺寸、方位與工匠藝術的整體表現,均基於傳統建築匠師的規劃與設計,但由於傳統匠師的凋零、傳統營造技術的失傳等諸多因素,傳統建築技藝的知識建構與技術傳承,或是傳統建築古蹟的維護與保存,乃成為一種潛在的危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傳統建築技藝,希望藉由工作坊實作課程之推動,發揚傳統匠司工藝於傳統建築修復工法傳承以及喚醒地區民眾及相關文化保存者對於傳統建築保存之意識。 這一次的活動現場邀請到民國97年經文化部列冊之文化資產保存技術者,且執業經驗59年的李清海匠師及7名匠師助教,在古厝進行現場技術教學,內容為灰作初階能力的培訓。期兩日的傳習活動,開幕依程序先向巧聖先師魯班行敬禮,現場學員亦向李清海匠師行敬師禮,現場教授內容包括:古厝現場的清理、泥作灰漿的調製、相關工具的操作、磚瓦石材料的認識及斗子砌磚牆、磉石基礎砌築的工法等。活動計有二十位學員參與,有三分之一為傳統建築相關從業人員,當中也有青年自澎湖跨海參加。 文化局局長呂坤和也在當場指出,傳統建築除了重視硬體的修復之外,匠師人才培育也相當重要。希望金門成為匠師培育的永續基地,也藉以提供地方就業的另一管道,具有技術的傳統建築匠師收入絕對不會只有22k,後續將全力支持匠藝傳習課程整合於修復現場的計畫,為金門培育更多傳統建築修復人才。 傳統建築匠師技藝之知識與傳承,延續其具有歷史價值之傳統材料及工法架構,這些珍貴且逐漸消逝的文化資產之維護與傳續,亟待重視。而從經驗的累積與分享,知識的教授與傳承,還須加上實地演練操作,才能對於這樣的傳統建築技藝能有多少片瓦薄磚的助益。 包羅萬象的傳統建築匠師技藝,期能永續傳承,繼而培育相關專業人才,並將此項技藝視為美學工藝通識教育之一環,或民間鄉土教育之課題,除宣揚本土在地的傳統建築技藝外,培訓更多實務人才後,精進金門傳統建築的修復品質,同時喚醒地區民眾及相關文化保存者對於傳統建築的保存意識。
-
攜手同心 打造幸福金門
歲末年終,又是各機關單位召開年終工作檢討會的時候。縣長陳福海特別在繁忙的公務行程中撥冗至各所屬機關單位參與年終工作檢討會;一則可面對面的聽取員工心聲,二則也可了解各機關單位一年來的工作成效,藉茲檢討過去,策勵來年。 對於年終工作檢討會,許多人會認為不過是走走過場的儀式,畢竟會議每年都開,還真不太確定能產生什麼實質效果,但無論如何,這總是一整年反省及總結的時候,或許我們也可以藉由這個機會檢視一下一年來的表現;有錯則不再犯,不足處再加強,並在大伙齊聚一堂的同時,確實討論一下工作上遇到的問題,興許會有更好的發想與激勵也未可知,只要是虛心檢討、務實努力,再怎樣也比渾渾噩噩、懵懵懂懂過日來得強。因此,我們也想藉這個機會來反省一下縣府的工作表現,喜迎旺旺年。 過去一年,縣府投入許多基礎建設,其中又是道路整建工程最令人印象深刻。當然,道路的拓寬及整建,永遠都是現在進行式,一點都不稀奇,但是,近幾年的道路整建,我們看到的是原本凌空而立、雜亂無章的電線不見了,用路人有了更開闊的天際線;因應金大學生及機車族的增加,許多主要路段都拓寬了機車專用道,年輕學子們再也不用和汽車爭道,既保障了安全,遠在他方的家長們也能放心不少。行道樹、排水系統、地下管溝也一併梳理了,確保各就各位,不會互爭地盤,影響各自的功能。幾個重要的路段,還考慮了觀光的需求,建設了「花園大道」;用心的規模綠化、藝術造景,既美輪美奐,更顯開闊大氣。自大陸接水工程也邁向了最後一哩路,預計今年就可以「通水」;塔山新建發電機組也動工了,力保金門未來十年用電無虞。這些基礎建設,有的在明面,大家都看得見,有的卻如地下管溝一般,看不到,卻一樣要用心去做。當然,有建設就會有工程「黑暗期」,因之而造成的不便、質疑、紛爭自然不會少,但我們仍認為,對的事就要勇敢做下去,因為機會通常時不我予。 再者,近幾年,金門醫院的表現也讓人刮目相看。不但新添了許多看診科別及先進設備,更讓後送人數大幅的下降。2015年正式成立心導管中心,至今已完成超過150例,這代表至少會有比這個數字倍增以上的鄉親不用去趕那迢迢的轉診之路。在縣府每年編列2億元醫療照護發展基金的挹注下,協助改善醫院的設備和醫護人員的福利,這是全國首例,也讓金門的醫療品質獲得大幅改善。今年,還將有緊急醫療後送專機進駐金門機場,為病患縮短一小時以上的黃金救命時間。這些「攸關人命」的改變,也正是民眾產生幸福感的基礎與源泉。 最後,金門也投入更多的老人關懷與弱勢服務。相較其他縣市,金門的老人服務、弱勢濟助及福利也更加持續而優渥,這當然源於縣府有較優的財政基礎與投資報酬,這些也不是憑空得來的,端賴縣府有序的規劃及穩健運作。坊間也有質疑縣府的臨時用人問題,但事情都要靠人去做,如果本來編制人數就不合理,又不允准在能力所及範圍內「自力救濟」,想確保公共行政及品質無憂,豈不更加令人惶恐? 總之,美好的一年已經過去,更大挑戰即將開始;不畏紛擾困難,我們仍然堅持攜手同心、戮力向前才是最珍貴的成果與資產,更期待新的一年,會是金門碩果纍纍、幸福歡收的一年!
-
喜迎馬拉松期許超越自己
邁入第11年的2018年金門馬拉松於13日清晨在金門大學開跑,休閒組首先登場,半程馬拉松及馬拉松則於14日清晨鳴槍出發。由於報名熱烈,可謂是「秒殺」的馬拉松賽事,為了分散人潮,特別將休閒組與競賽組分開進行,而在此之前,金門已經因為馬拉松的到來而熱鬧滾滾;機位、旅宿、餐館更呈現爆滿的景象。 10年來,金門馬拉松已經成為金門的驕傲,約莫於每年的10月底詢問金門馬拉松來年盛況的電話就成為鼓舞主辦單位的訊息之一,同時,馬拉松也起了領頭羊的作用,帶動了金門全年度的各項馬拉松風氣;要說金門馬拉松經過了10年的經營能達到今日的盛況,想是許多人都始料未及的。今日或許要談金門馬拉松的成功著實太早,但金門馬拉松10年來的成果及知名度,已然成為選手爭相挑戰的熱門賽事之一,誠然得來不易,特別是更因此而滾動了金門其他路跑、村跑、鄉鎮半馬的運動熱潮,更是足資引以為傲的光榮成果。做為一個極富特色,且受歡迎的馬拉松賽事,我們更希望這樣的精神及成果可以持續的傳承下去,尤其是對於促進金門運動島方面,有更積極而加值的效果。基此,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健康扎根。運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健康的身體及充沛的活力,因為馬拉松熱力的感染,已經讓金門產生了此類運動同好的組織或社團,我們以為,公部門應有將其視為施政指標,促其健全發展的必要。特別是從下而上、從入門到專業的組織及推廣架構,務必銜結精準、確實發展,如此,應更有助於形塑運動島願景,讓金門成為一個更健康快樂的城市。 其二,產業加值。馬拉松的發展應該不僅視其為單項賽事,而應將其視為一個產業。因應馬拉松而生的有許多需求,輔導、訓練、器材、規劃、布建、置入性行銷等等,處處都是商機;就算產業規模不足,也不足以妨礙愛好者對其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因此,除了在地與特定產業的行銷外,為了讓馬拉松發展得更為堅實,我們似乎應該就其關聯產業進行有計畫的輔導與布建。 其三,強強聯手。一個受歡迎的賽事,應該都有其特色與賣點。傾全力來做好一件事,固然值得嘉許,但在現代社會裡,針對許多賽事或活動的推廣,卻多的是互相加持、強強聯手、各取所需的契機;是以,我們要成就一個好的活動,不獨是自己努力,也可以引進更多的資源共襄盛舉。此節,既是現在進行式,也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不再贅言,惟需強調的是,就此理應有更嚴謹的機制、更大的企圖心,向下扎根、向上發展、多面向擴散才是。 猶然記得2016年金門縣運動會時主題是「動之以恆、點亮金門」,副題為「打造健康島嶼,開創幸福城鄉」;吉祥物是小巧卻活潑的精靈││蒼翡翠,充分展現出「金門島嶼雖小,卻精緻多采」、「天然資源雖乏,卻勤勉奮勵」的特色,此適足以充分彰顯金門對自我的定位與認識,以及對形塑健康運動島的核心價值。 不論如何,我們都希望藉由金門馬拉松的熱度能讓鄉親們有更旺盛、持之以恆的運動風氣,並透過活動與賽事的平台,突破自我、追求卓越優秀的成績。有句格言說道:「戰勝自己是最不容易的勝利。」不論是對於馬拉松或個人,應該都是如此!
-
宗族祭儀是金門文化的核心
宗族作為金門傳統地域社會的組成,數百年來通過宗祠及其祭儀、族譜編修、共有財產的形成,強化且鞏固了宗族組織,且一直延續到今,成為現代社會極具特色的文化景觀。這種結合有形文化遺產及無形文化遺產的社會生活及其場域,放在世界遺產的標準來檢視,具有傑出普世價值的潛力。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且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無形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無形文化遺產是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無形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2016年我國新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條所定義的無形文化資產,也指出下列五項:「(一)傳統表演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表演藝能。(二)傳統工藝: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以手工製作為主之傳統技藝。(三)口述傳統:指透過口語、吟唱傳承,世代相傳之文化表現形式。(四)民俗: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儀式、祭典及節慶。(五)傳統知識與實踐:指各族群或社群,為因應自然環境而生存、適應與管理,長年累積、發展出之知識、技術及相關實踐。」 因此,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我國文資法的界定來看,金門宗祠及其祭祖儀式可謂兼具社會風俗、禮儀、節慶(祭祖儀式及其相關社會生活)及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宗祠建築的傳統匠藝、烹飪祭品的飲食文化、乃至於祭祀官、禮生之傳統服飾等手工藝)兩大類型的無形文化遺產。從16世紀初期起,這些社會生活及其場域已經在金門島上蓬勃發展,即使在1949至1992年的戰地時期,也未曾中斷。這些生生不息的文化,代代相傳,以血緣為紐帶的基礎,建構了社群認同及歷史感,是當代社會文化多樣性的具體表現,在工商社會與信息社會高速變遷下,宗族文化的保存有其價值。 同時,金門的聚落空間構成乃是宗法倫理的具體實踐,「宮前祖厝後」、「不超過宗祠高度」等是昔日族人共同遵守的不成文法則。放在都市計畫、城鄉規劃、聚落保存的角度,重新理解這些空間倫理觀是保存歷史風貌、塑造地域美學的重要方法,具有現實意義。 總言之,自肇始於宋元、發展於明代以來的金門宗族,以及其所建立的宗祠與祭祀禮儀,成為地方社會發展的重要特色。不論是社會組織或空間關係,繼承了南宋朱熹《家禮》、明代《大明集禮》、《大明會典》以來的相關禮制,並進一步在地化及細緻化,建立了屬於地方的文化傳統,這些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及賡續,非常值得重視;而強化研究深度使之成為普世傑出價值的論述基礎,以及推廣古典禮儀,成為尊宗敬族、文化認同的凝聚,進而讓宗族文化成為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核心,是公私部門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
-
執政不能雙重標準
完全執政已經一年半的民進黨政府,近來除了惱人的黨內惡鬥,二度下修勞動基準法,更引來勞工團體不斷抗爭,民進黨政府似乎正面臨嚴峻的政治危機。 根據多家媒體民調顯示,在勞基法三讀修正通過之後,早已呈現下滑趨勢的總統支持度持續向下探底,對小英的不滿意度上升至六成,但滿意度卻不到三成,且續創新低。 更值得注意的是,小英總統在高學歷、年輕世代、南部基本盤等區塊的不滿意度,更是屢創新高,在被問到與潛在2020大選對手的比較,身為現任總統的蔡英文,竟然輸給朱立倫、郭台銘、柯文哲等競爭對手。 無論從什麼角度看,蔡英文的連任之路確實出現危機,如不設法止血,小英能否順利連任,或將成為2000年後首位無法順利連任的總統,都還充滿變數。 一定有許多人感到不解,何以從2014年以來無往不利,並在2016年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政府,竟會這樣快速崩落?究竟何以致之? 就以受到社會高度關注的勞基法修法來說,蔡政府至少出現以下嚴重疏失: 首先,重大政策缺乏延續:勞動基準法修法之所以引起關注,關鍵在於勞基法乃受僱者最低勞動基準,可謂最為核心的國家勞動政策,然而,蔡政府竟然在二年不到時間內二度修法,且一再下修,蔡政府首任閣揆林全下台前不再修法的承諾言猶在耳,繼任者賴清德卻視之為政府的最優先政務,並以最快速度完成再修正,英德政府對重大政策缺乏延續性,可見一斑。 其次,選前選後標準不一:民進黨曾經在2008年失去中央執政權,當時甚至困窘到一度找不到合適的黨主席人選,失去政權的民進黨嚴厲監督執政的國民黨,以勞動政策為例,在野的民進黨就曾提出許多捍衛勞工權益、縮短工時、提高基本工資的政策,按理,在野時的理想與政策,理應在取得政權時加以落實兌現,詎料,蔡政府完全執政後卻將彼時理想束之高閣。事實上,不僅是勞動政策,在其他重大政策上,蔡政府也曾多次出現在野、執政雙重標準的矛盾,不僅背棄了政黨理想,也讓不少支持者大失所望。 再者,社會對話嚴重不足:必須承認,勞資議題是難解的重大公共政策,然而,正因為其複雜難解,尤其需要社會對話。可惜了,面對看法如此分歧的重大政策,蔡政府不思多方對話、凝聚共識,卻以「先射箭,後畫靶」的方式意圖過水,不客氣地說,僅就程序正義來說,此次修法離民進黨始終高舉的正義標準,相去何止千里? 最後,已然忘卻謙卑初衷:平心而論,勞資政策存在相當程度的對立性與矛盾性,原本就難以面面俱到,主政者如果可以提出更為完整的政策說帖,並據實向公眾揭露,社會縱有不同意見,也不至於演變成嚴重的對立局面。最讓民眾難以釋懷的毋寧是,針對勞基法修法,民進黨政府明明嚴重向資方妥協,卻完全不承認,甚至還宣傳修法是在維護勞工權益,全然忘卻小英謙卑再謙卑的提醒。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地腐化,相信小英總統可以深刻體會,否則,也不會說出「一個政府如果不站在人民的這一邊,人民會隨時把權力收回去」這樣的話,問題在於,政客總是說得太多,卻做得太少,人民渴望有感施政,民進黨政府的施政滿意度,其實,也只有民進黨自己有機會挽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