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用真心服務 即是正能量
報載:金門醫療在府會與鄉親一致支持下,最近喜訊頻傳,諸如購置美製尖端碎石機,引進診治靜脈曲張優質醫療人力,展開精心服務,澈底解決患者苦楚,不必再飄洋過海赴台求診,大為減輕患者與家屬精神與財力之負擔,風險小、價值大,功效立竿見影,亦且靜脈曲張醫療技術,還獲得國家品質認證,由院長屠乃方親自赴台領獎,創下前所未有之嶄新紀錄,不啻也是用真心為民服務之成果。 誠如縣長陳福海所強調:醫療品質之良窳,社會大眾感受最直接,醫院或主管衛生部門,一旦有服務不周地方,很容易成為褒貶之焦點,因此他由衷肯定金門醫院醫護團隊為金門作出貢獻,以及金門縣衛生局在挹注補助經費與審查工作之負責態度,也期許金門醫院提送計劃務實推動,讓大家看到大戰略思維與成效,衛生局尤其要推動讓大家有感之計畫。又說:對於金門醫療品質之提昇,自己也願意承擔和扮演中央與地方溝通平台,能為當為,期使金門醫療品質持續上昇。但願大家共同努力再努力,早日實現金門醫療「醫師動、患者不動」之服務理想目標,心想事成,大家期待殷切。 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回顧金門醫療景況,從無到有,自有到好,點點滴滴,歷任百里侯身入其境,感受深刻,棒棒相接,求好心急。如今看到醫療亮點,正是縣長陳福海念茲在茲施政要務,亟須大家群策群力,再接再厲,積極向上爭取拉力,中央與地方密切配合奧援,俾竟全功。 再以金門醫院購置「心導管」與「磁振造影」醫療器材展開服務為例,即是「人」與「錢」到位,尤以醫療事關專業,人命關天,分秒必爭,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兩者缺一不可。諸如在地之醫護人力乃金門醫療之基柱,醫療之底盤,不離不棄,無怨無悔,始終如一,守護鄉邦,令人敬佩。而自台來金之大夫,寧願離鄉背井,捨近求遠,歡喜來,甘願做,活人濟世之精神,難能可貴。換言之,衛生與醫療,一體之兩面,相輔相成,能量滿載,社會安定,人群有福,功不可沒。 日昨縣政府召開寒冬歲末縣務會報,會中縣長陳福海表示:我們是個為民服務團隊,也是有反省之政府,凡三年來,兢兢業業,不忘初衷,還是有些不足之處,一直勉勵團隊同仁,同心同德,要載滿正能量,應為而為,口惠實至,說到做到,更要善用同理心和換位思考,只要不違法,不徇私,透過更好之折衷,協調溝通與反省,以有餘補不足,好事都會在金門發生。詞簡意賅,正中時弊。顯示時至今朝,仍有少數公僕抱殘守缺,不改積習,只是辦公,而未真心做事,或則依法行政,卻未依法辦好,因而面對民意,除了用心,更要真心,易地而處,解決問題,消弭民怨於無形。 金門雖小,問題不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有不能少,該去不容留,茲此犬年伊始,殷盼大家少些政治,改革創新,多些經濟,富國裕民,將民脂民膏用在刀口上,將寶貴時光放在國泰民安上,奮發圖強,發揮最大正能量,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
周全政策配套 把握發展契機
渡假勝地墾丁遊客人數近年來呈現雪崩式下滑,近日又有飯店經營不下去,要吹熄燈號,員工面臨失業。業者坦言「遊客減少加上一例一休成本增加,是導致歇業的主因。」在此同時,也有專家指出,自從雪隧通車後,宜蘭的觀光商機無限擴充,溫泉飯店一間接著一間開,潛藏巨大的投資風險,遲早有一天會「被掏空」,屆時宜蘭就會成為下一個墾丁,甚至比墾丁更慘。 關於上述的進行式或未來式,恐怕都是經過「血淋淋」的教訓才換得來的結果,這樣的現象對一個地區的發展而言,更是極為負面性的,不但影響地方發展,更可能讓區域經濟及人口組成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尤其是就業機會的驟降、收入的短減,更將直接影響庶民生計;往昔偉大的願景及理想,一夕間成了泡影,再多的託辭都抵償不了人民的損失及負面觀感,孰令致之?或許只是一個政策的更迭,或一窩蜂熱潮的冷卻。傷害並非是不能減輕或避免的,但又該由誰來掌握這個機制,節制失序的發展呢?政府自然責無旁貸,特別是在政策更迭之際,政府理應輔導民間做好相應配套及風險控管,莫盲人瞎馬般的任由危害發生與漫延。 金門也曾有過一窩蜂的投資建設熱潮,甚至到如今還看得到一些「爛尾樓」殘存;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自然可以將其視為市場自由經濟下的一種狀態,卻不應視其為常態。因為狀態必須經由分析、檢討而避免更壞或惡質化的發展,常態則是視而不見或習以為常,或僅將損失歸諸風險;事實上,這是不太負責任的做法,因為風險源於環境的良窳,而優化更好的投資及生活環境,政府自然難卸其責,更重要的是,對待「環境」要有整體觀,食安、環安、公安、消費者保護等等任何一個環節的脫序,都有可能造成無可救贖或挽回的局面。我們自然可以認為地方政府應該總綰其職,負起責任。但實務上,諸如「陸客不來」、「一例一休」等政策因素,又豈是地方政府能夠力挽狂瀾的?國家政策自然應該有一體性、一貫性,但卻不應忽略因地制宜的重要性,特別是金門的發展與兩岸事務攸關,若不能採行更大的政策彈性,便難免有顧此失彼、坐困愁城之憾,尤其在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之際,避免突發事件激發抵制情況,恐怕是最應該優先處理的事了。 據報導,馬政府時代,大陸官方團大多從金門、馬祖中轉赴台參訪、交流;去年520後,官方中轉團大幅減少,只要是到金馬、不赴台的前提下,政府通常不會嚴審資格條件,並予離島縣較大的交流彈性,但隨著突發事件不斷,像世界衛生大會(WHA)、巴拿馬斷交事件發生後,政府便揚言調整兩岸政策,首要就是嚴審大陸人士來台,特別針對官方團。以去年海峽論壇舉辦的「金廈遊艇旅遊峰會」為例,單純的旅遊活動,且未中轉赴台的行程,隨行的廈門市台辦副主任謝永福便被「卡關」無法來金,這對於往來兩岸彷彿「走灶咖」的金門而言,無疑是項警訊,我們實不願因為兩岸間的意識型態較量,而折損了多年的交流成果,波及已然「水到渠成」的接水工程,以及各項推展中的民生合作事務。 總之,不連貫的政策,最先遭殃的通常是人民,政府自應在落實政策前「瞻前顧後」,降低人民的傷害,而非慣性的歸諸大環境,反更令人無所適從,有害施政威信!
-
善用離島建設基金 邁向永續幸福島嶼
年前金門縣政府推動修正「離島建設條例」公聽會,金門各界踴躍參加,並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作為日後施政的參考。此次公聽會,縣政府針對地區學校招生、國際醫療、地區用水用電、與大陸經貿合作等多元面向提出各項方案。依據「離島建設條例」規定,加強落實離島建設基金的推動,本次離島建設基金的核定是基於金門第四期(104-107年)綜合建設實施方案的經費,本縣以「永續觀光幸福宜居島嶼」為整體發展目標,利用金門的優勢條件,發展具永續性的產業,改善金門的社會經濟及生活品質,打造金門成為新型態的低碳幸福宜居島嶼。 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認為只要對金門永續發展有利之項目,皆能予以通過,而金門縣第四期(104-107年)綜合建設實施方案中所列項目均是推動地方永續發展的規劃。由此可見,這些年來縣府用心經營與建設,尤其在陳縣長之正心正念與宏大的施政理念下,給予金門的未來發展相當明確的定位,相信在縣府帶領下,結合地方力量,全力規劃加強建設,定使金門邁向一個嶄新的里程碑。 金門縣推動地方永續發展及綜合建設方案已實施多年,且成果斐然,但為使更為精進、突破思維、創新發展,除能堅持金門永續發展的建設理念外,尚需參考世界各國對離島建設的模式,如夏威夷、關島、峇里島、濟州島、芭達雅…等,並結合金門特有的閩南文化、戰地文化、僑鄉文化及自然生態,建設金門成為好山好水的全方位國際觀光旅遊勝地,讓金門成為世界獨具特色的現代化島嶼。同時也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以永續發展的建設思維和行動,建構優質自然文化環境,邁向健康活力的島嶼社會。讓金門地方社會在整體環境變遷發展趨勢中,達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自然生態平衡穩定的互動與發展,將金門建設成為一個足以適變自如的生存環境。 除此之外,我們更希望未來金門之永續綜合建設方案能繼續以具體有效的行動策略,提昇民眾生活品質,使成為優活的金門;極力推行基礎與公共建設,展現海島生態之美,發展成為生態的金門;善用人文與自然資源,發展精緻生態旅遊,使成為優質觀光的金門; 建立金廈互利互容、和平交流的良性發展空間,使成為兩岸共生共榮的金門。 為了達到金門成為永續島嶼的目標,繼續推動地方永續發展委員會之機制,作為擬訂地方永續發展的策略規劃行動團隊。同時也為了讓居民了解永續發展對金門的重要性,鼓勵民眾積極參與投入,共同推演出最佳的發展願景,建立執行、追蹤、評估與反饋機制,真正落實永續發展的策略行動與目標。 相信以新的視野及宏觀的理念關注金門的未來與檢視施政,並以誠信的態度、嚴謹的道德規準推行與實現永續政策,定能在全球化的潮流下,提昇金門的環境優勢條件,使之成為兩岸中繼站,實現『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的目標,使金門成為全球獨具風格的永續島嶼。
-
從金城多元資源回收談起
金城鎮實施12年的「環保多用心、垃圾變黃金」資源回收摸彩活動,於日前終止,並於4日上午10時假鎮公所三樓會議室,抽出最後一批幸運得獎者,鎮長石兆瑉表示,自配合本縣垃圾送台省焚化,全縣一體要求全面破袋檢查,實施垃圾分類已是全民共識,和義務,遂有改進為「多元資源回收」的方案推出,並自107年1月1日起實施。 石兆瑉鎮長表示,「多元資源回收」計畫中的方案規劃包括:一、社區資收站:由里辦公處或社區申請資源回收站,居民可將回收物交給回收站,一定數量後,回收站可自行變賣,其金額歸回收站公費運用。二、自行變賣:由民眾自行蒐集資收物,自行載運至回收商變賣,其金額歸變賣者個人或團體所有。三、無償回收:公所夜間各路線維持行駛,但民眾投放資源回收物,不再發給摸彩券或兌換幣,是以無償方式辦理。四、有償回收:凡民眾持有指定項目的回收物,送達金城鎮資源回收場回收者,依項目、種類、價值等給予不同回饋,其回饋方式為縣民卡「電子儲值式」,民眾可依其儲值多寡,兌換相關用品或幣值。 我國於民國91年7月3日公布「資源回收再利用法」,於其第一條條文即開宗明義指出,立法之目的係為「節省自然資源使用,減少廢棄物產生,促進物質資源回收再利用,減輕環境負荷,建立資源永續利用之社會」。法規架構分為總則、源頭管理、運作管理、輔導獎勵、罰則,以及附則等六章。內容以「對於物質之使用,應優先考量減少產生廢棄物,失去原效用後應依序考量再使用,其次物質再生利用,能源回收及妥善處理」之原則持續推動資源回收再利用,並明定「中央主管機關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包含農委會、衛福部、內政部、科技部、經濟部、教育部、交通部、財政部及國防部等),應依權責制定有關減少資源消耗,抑制廢棄物產生,及促進資源回收再利用之政策及法令,並付諸施行」。 綜觀本計畫及各國相關立法精神,無非希望藉由國內外事業廢棄物管理經驗,因應未來事業廢棄物管理課題,協調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透過「整合資源回收再利用推動」、「訂定各類事業廢棄物減量率與再利用率」、「強化源頭減量工作」、「積極推動資源回收再利用」、「提供經濟誘因,促進業者投資」、「強化資源再生市場機制」、「健全事業廢棄物再利用基線資料」、「加強教育宣導及資訊系統」及「加強研發工作,導入創新做法」等九大策略之執行,減少資源使用,促進資源有效循環利用,達成事業廢棄物產生量最小化與資源回收再利用最大化之目標。 且不論相關立法之立意及金門現況,乃至環保等事項,我們以為,處此地球村之今日;處此金門垃圾亟待解決之今日,不管是為自家家園盡一分力,或為地球盡點心,「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資源再利用」,應是不容回頭且應持續之生活方式,更是日後我們重振金門、建設美麗新金門之不二法門。希望相關單位應從各方面著手,使此種生活模式成為良習美俗,且為論。
-
打造全新閱讀環境 親子館重新開館
縣文化局於106年九月起,斥資新台幣600萬元進行內部空間整修,為期三個月,打造全新的閱讀環境,並取名親子館。日前熱鬧辦理開館儀式,與會家長、學子大手牽小手以辦喜事的心情參與。縣府參議許寬勉鄉親多看書多學習,以提昇文化水平。 原文化局南棟兒童館,由於設備老舊、空間不敷使用,為營造更好的閱讀環境,文化局斥資新台幣六百萬元打造全新的空間,並於入口處掛上「親子館」招牌,重新開館當日與會貴賓一同揭牌下,宣告正式對外開放。活動現場當天一早即吸引許多親子到場等候,迫不及待入內,搶先體驗一番。文化局也說明,整修過後的空間規劃有益智遊戲區、資訊檢索、平板電腦體驗區等,並針對不同年齡層分齡分流。一樓以○至十歲以下小朋友為主,二樓則為青少年閱讀區,主要針對十歲以上之青少年。局長呂坤和也宣布,未來民眾一次可借閱十本書(原來一次可借五本)。 在現今的電子網路時代,電視、手機、電腦、網絡成為主流性媒介,且影響了每一個家庭的情境下,更不可忽視兒童的文學閱讀,如何讓孩子在優雅而快樂的氛圍中,享受文字的營養,接受美的薰陶,獲得知識與智慧?從提供舒適的閱讀環境、選擇適合的閱讀圖書,以及相關的輔助道具,甚至還有家長們的陪伴,尤其在歐美國家、台灣地區以及香港等地,「親子閱讀」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種早期教育的最好方式,它是讓兒童快樂的語言遊戲,同時也是親子間的心靈交流。 營造適合的親子閱讀空間, 一直是文化局努力的重點之一; 在用心設計下,透過空間的改造,讓環境升級與設備的更新,已經讓親子閱讀從軟體到硬體,都變得更為繽紛多元。除了顧及兒童的身體安全,以及考量兒童在認知與發展行為等方面的使用需求,才能量身定做孩子專屬的閱讀空間,同時也要滿足兒童活潑、好奇的特質,使空間寬敞,採光良好,動線順暢,尚需加強軟體的書香氛圍,讓更多的父母願意帶小朋友來這裡,親子們共同打開一本書,共享閱讀的美好時光。 「愛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現今我們擁有一處是和親子共讀的場域,親身體驗閱讀與書籍的魅力,透過閱讀、口述與分享,讓孩子們在親子館內,或坐或趴自在地翻閱著喜愛的書籍,培養閱讀習慣從小做起,徜徉在豐富的書海天地中,陪伴孩子探索知識與認識自我。 而縣文化局於107年將擴大閱讀節活動,自一月至十二月為期一整年,並規劃一百八十一場活動,平均每月會有兩至四場針對不同節慶、季節、親子等活動,希望藉由多元豐富的閱讀推廣活動,吸引鄉親走入圖書館享受閱讀的樂趣,讓浯島書香滿溢。
-
實事求是 落實空污防制
迎接新的一年,各縣市競相舉辦跨年晚會,這也是國人年終最主要的活動之一。但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最後一天,卻遭逢近3年最嚴重的空污;在全國77測站中,有42站達紅色等級、27站達橘色等級,每小時濃度最高值超過55微克/立方米的測站更高達68站。元旦起,北部空氣品質將逐漸恢復正常,但高屏、馬祖及金門地區仍為紅色等級,中部及雲嘉南則為橘色等級。 對於這樣的訊息,許多人就算是見怪不怪,也會在捫心自問,「該怎麼辦?」空氣是生命元素,受污染的空氣對有心臟、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孩童及老年人而言,無異是不定時炸彈,何時會產生致命性的影響,沒人說得準,但終究沒有絲毫的好處。而我們所能做的,除了計畫性的「境內降排」外,也僅能建議國人減少體力消耗活動及戶外活動,必要外出應配戴口罩,具有氣喘的人可能需增加使用吸入劑的頻率。可想而知,這般消極的作法,成效是有限的,但也好過什麼都不做。南台灣幾處空污「紅害」熱區,小朋友們甚至得每天緊盯著環保署的空氣品質預報,才知道自己能不能好好的上一堂體育課;如果連健康的呼吸都成了奢求,很難想像我們還能留什麼給下一代。有論者以為,台灣從缺電危機到霧霾爆發,背後定是存在許多不合理的能源政策;但就如此,改弦更張終非一夕之功,「對症下藥」才能有好的結果,特別是在我們根本「拖不起」的時候。 金門的空污程度雖然不輕,但較之台灣還有內部污染源要處理的狀況,似乎相對單純許多。也就是說,金門的污染物主要來自境外,特別是中國大陸;而恰巧近期大陸的嚴重霧霾也時有所聞,根據去年底發布的PM2.5觀測圖,大陸大部分區域皆超標嚴重,甘肅、寧夏、青海一帶更是直接變「黑洞」,超出尺標可監測範圍,空氣質量指數AQI為999破表。對於空污的防制,大陸自然有自己一套更具強制力的防制手段,但時至今日,似乎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而與大陸一衣帶水、近在咫尺的金門,空污防制絕對就是兩岸共同的事,更不會是只是在嘴上「拜託」便能克竟其功的,因此,面對金門時不時的「紅害」,我們以為還是要有內外兩手策略才行,切莫因輕忽懈怠,而忽略了其對民眾健康及環境的長期影響才是。 對內,開辦國民運動中心。金門不缺運動或活動場地,卻應就室內的運動機能及場館進行規模性的統合管理;我們應該讓更多的居民能在一處特定的空間裡便能享受到多元化的運動服務,並針對各時段、各年齡、各業別的族群開辦屬於他們的運動或保健課程。先保有安全的運動或活動空間,便能立即、有效的降低空污造成的危害。 對外,投入兩岸空污防制。行政院雖於去年12月14日迅速通過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也針對行動方案明確訂出數項指標性政策目標,但到底空污防制就不獨是台灣自己的事。防制境外空污同樣刻不容緩,金門就此具有「先行先試」的利基及條件;如果兩岸事務窗口能就此達成共識,亦不失為多贏策略。 總之,任何時刻對於空污防制都是「現在進行式」;我們勢必無法如大陸般的採取各種強烈手段實現「奧運北京藍」、「G20杭州藍」,所以,只能更加反求諸己的實事求是,務求還給鄉親們更為健康的空氣!
-
建構高齡友善的樂活環境
依據縣府的統計,截至106年11月底止,本縣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計有1萬6,707人,約佔全縣總人口的12.17%;換言之,本縣的高齡化社會已來臨,並引發老人新的需求與問題。因此,縣府在老人福利推動也提出因應對策與措施,期建構完整之長期照顧體系,確保失能者能獲得適切的服務,增加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質,以維持尊嚴與自主高齡友善城市。 高齡化社會是國家及各級政府都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針對老年生活的照顧、就業市場、消費市場等領域,勢將逐步展開一場空前的銀髮革命;再者,高齡化社會通常還伴隨少子化問題,因為老人福利的需求愈來愈多元而迫切,年輕人、政府、社會對此的負擔也將愈來愈重,是以,這已經不是未雨綢繆的事,而是迫在眉睫的議題。金門歷來就有較優的社會及老人福利政策,對此,更不應等閒視之。 事實上,縣府為減輕家庭照顧負擔,除了提高現金津貼及補助外,在照顧老人生活方面,也積極的發展照顧服務支持體系;目前便有簽約的居家服務員從事居家式照顧失能老人居家服務。另外,還提供獨居老人的送(共)餐服務,建置「獨居老人緊急救援系統」等等,讓社會照顧體系遍布每個角落。當然,除此之外,長者的精神生活也不容忽視;金門家庭教育中心便訂有樂齡學習工作計畫,結合地方資源,共同營造尊重長者之社區文化,提供多元學習課程及環境,豐富銀髮族健康快樂的中、老年生活,建構「健康、快樂、幸福」的終身學習平臺,達成「快樂學習,忘記年齡」之核心目標。 以上種種,我們認為都是必須且持之以恆的,建構友善的高齡化社會,仍是政府目前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建構「幸福家園」的基礎工作,但對於所有軟硬體的工作及目標,還是有許多精進的做法及空間,畢竟高齡化社會的友善程度,並不直接取決於資源的多寡,而是能從中串接、創發更多元的資源。也只有在積極實踐「幼有所長、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成為樂居的幸福家園。基此,謹提供兩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建構樂活環境。在先進國家裡,老人的晚年生活不獨是就養而已,而是要令其融入社會群體,成為社會中被需要的群體。我們不應將照顧老人視為負擔,而是要為老人設想其發光發熱的時機及空間;如指導學童學習、給孩子講故事,就算只是在遊樂場旁維持秩序、聆聽歡快笑語,都會比老人們「侷限於室、面對電視」強上許多。要創造這般的老人樂活環境,幾乎不用多花經費,只需要更多的同理心與用心。 其二,創發老人產業。老人都有各自的問題及需求,但共通的都是索然無趣的度日;實際上,老人家的消費力並不輸給年輕人,況且他們還有更多的時間去消費;別以為端坐在粗獷慓悍的哈雷重型機車上,都是些年輕肌肉男,其實,哈雷機車顧客的平均年齡為52歲。如若我們能針對高齡者的需求創發更多服務,甚而形成產業規模,對老人、對年輕人、對社會俱是多贏策略。 總之,照顧老人不是傳統的百依百順和生活服侍,更非給錢了事,想要長保身體健康,心理要先健康起來;協助老人獨立自主,令其發覺自己生活的意義與價值,是每個人早晚都得認真面對的生命課題!
-
慶新年許新願 祈求國泰民安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今天又是新的一年開始,回顧過去,策勵將來,點滴成果,值得珍惜。期盼大家再接再厲,不分族群,不分黨派,集中意志,智慧與力量,同心同德,為國為民,攜手併肩向前行,造福社會,再創新猷。 際此世事多變,政府安內攘外,仔肩繁重,任務艱鉅。蔡英文總統上任伊始,即曾期勉國人相互惕勵,齊以「謙卑、溝通」之誠摯態度,化異求同,同中化異,言猶在耳,記憶猶新,所憾者,僅以立法院審查政府重大政策或議案為例,儘管政黨政治,各有屬性,各有立場,各有堅持,乃屬常態,但國難當頭,百廢待舉。唯有大公無私,實事求是,才有助於興利除弊,如今口水氾濫,吵個不停,內耗不已,徒增浪費社會龐大資源,算起總帳,平民百姓受苦,人心喪失,輸掉一切。因而《溝通與謙卑》事事順遂,公私加分,社會祥和,民之所望,眾所樂見。 欣見今天舉國上下都有不同類型之慶祝新年活動,證諸大家心中有中華民國之國家,再看金門地區,自縣政府至鄉鎮公所分區舉行升旗典禮,鄉眾響應熱烈,到處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迎風飄揚,年來在中央地方一條心,府會聯手,鄉親大眾和衷共濟,奮發圖強,克服許多艱難困阻,一切施政依循《計劃、執行、考核》行政三聯制,順序進行落實,交出不少親民、便民、利民服務成果。 綜觀縣長陳福海團隊同仁袍澤,一本初衷,秉持《正心正念,孝道治縣》而到《慈悲無敵人,智慧無煩惱》,再到《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之服務理念,歷時三載,所謂《三年有成》,無論硬體或軟體建設,雙軌並重,全面推動,雖然有得有失,有褒有貶,未能盡如人意,然而念茲在茲,不忘信守諾言,毋負鄉眾囑託,得之不驕,失之不餒,建設金門,繁榮地方之職志不變,仍將加快腳步,早日達成接水、接電與大橋竣工理想目標,此時此刻鄉眾殷切期待犬年水到渠成,不愁缺水,電到金門大放光明,大橋通車,金門願景更上層樓。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以下三點淺見,還望大家共勉: 金門是國土福地,大家要愛它、護它、惜它,助它、讓它不污染,不走樣變調。人人知道,金門曾經扭轉國家乾坤,功在國家,因而對於曾經為金門發過聲,流過血汗吃過苦,共同與金門鄉親併肩造福人群之仁人志士,都是金門之摯友、恩人。而更祈盼賴揆早日兌現垂愛金門之承諾,促使醫療升級等事項到位,嘉惠全民,金門幸甚。 無可否認,金門之理想願景,由於資源有限,而助力與拉力在人,緣此,但願大家是非明辨,一齊躍動,謀定而後動,不抱殘守缺,不因噎廢食,一步一腳印,不偏不倚,行正走穩,相互肯定,相互鼓勵,不自暴不自棄,不自欺不欺人,不譁眾取寵,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正本清源,肅貪防弊,杜絕毒品,除惡務盡,維護治安,人人有責。 教育乃百年樹人之大計,既是施政之首要,品德教育更是教育之重心,亟盼全面落實,大家講好話,做對事,走正道、德到、身到、心到、面面俱到,放下一切,心繫眾生,與人為善,肯施願捨,有德必有鄰,利己利人。 有國才有家,新年新希望,但願國運昌隆,國內整體經濟欣欣向榮,人民安居樂業,並祝福大家萬事如意,闔府安康。
-
開發休閒旅遊 創收農村經濟
來自廈門的「中國新天國際會展企業公司」員工一行87人,近日在金門縣水試所員工的導覽下,浩浩蕩蕩走進已有430餘年歷史的古寧頭北山蚵田,一睹「海上兵馬俑」的壯觀地景,同時也在北山出海口撿拾來自對岸的垃圾,在和煦的冬陽下,共度一個不一樣的境外假期。 體驗式的旅遊一直是旅遊商品中很特出的一塊,看似將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三級化(觀光業、服務業等),實則為計畫性、目的性的群體行銷,如若再加上「客製化」的因子,市場的「餅」就能做得更大。此回,金門縣水試所的「漁村產業經營與創新實務工作假期」活動,一則讓來自兩岸三地的鄉親朋友們齊聚一堂,品嚐美食、選購農特產品,展現金門漁村欣欣向榮的一面,二則除了擎蚵體驗之外,也讓遊客協助清理海漂垃圾,傳播海洋環境教育觀念,讓漁業能夠永續發展;此舉,縱非創舉,亦屬難得,但如何將這樣的機制發揚光大,甚而成為一種新的產業模式,應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事實上,前述的旅遊形態早就盛行於歐美先進國家,如常見的「鄉村遊」,大陸則具象的稱為「農家樂」,並將定義為以城郊農民家庭為依託,以田園風光和別有情趣的農家生活為特色,吸引民眾來此休閒度假、觀光娛樂、體驗勞作的一種新型旅遊活動。從消費者的立場而言,遊客在農家田園尋求樂趣,體驗與城市生活不同的鄉村意味;從經營者的角度來看,農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殊異於都會旅遊的形態吸引遊客進行旅遊性的消費。就整體而言,這樣的消費樣態存在新鮮感,也在開發體驗經濟的市場,但相對的,這也同樣存在品質良莠不齊或品質無法保證的問題,且令其規範化的難度,還會大上許多。基於這般概念及需求,我們認為有必要積極的啟動相應的規範及作法,讓這體驗旅遊樣態有機會萌芽,進而茁莊。基此,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特色品牌運作。古寧頭的特色產業之一,就是石條式牡蠣養殖,不過因為這樣的養殖方式非常辛苦,比較少年輕人會加入,可能變成夕陽產業,但導入特色化旅遊後,便有機會可以讓漁村重新熱絡起來,相對的也會創造年輕人更多的就業空間與機會。然而,要令其運作起來,首要便需確立特色品牌;走品牌之路,便要先從檢視自我的優劣勢做起,梳理核心價值,建立群體服膺的信念,方有機會確保品牌不墜。石條式牡蠣養殖對許多人或許是新奇的事,也蘊含著在地綠色食材及經濟的價值,但要產業化,甚至將其規劃為旅遊景點,包裝為套裝行程,便要服膺許多規制與管理標準。誰來輔導從業者成就這套管理及標準,便是關鍵所在;或產銷班,或異業結盟,或有計畫的人才訓練與環境培育,就絕非僅是「曇花一現」的活動而已。 其二,產業鏈的建置。完整的「鄉村遊」或「農家樂」是要讓遊客吃有地方特色的農家風味餐,住青瓦木屋的農家房舍,玩鄉村民間的文藝節目,讓遊客得到的應不僅是一次旅遊,而是一種記憶、經歷與文化的收穫。因此,我們似應有更多的資源投入農漁村的基礎建設,並藉由品牌化的運作將其「盤活」,創收休閒旅遊產業的碩果!
-
開拓教育新里程 創造未來美好願景
金門縣政府日前辦理「金門第一屆教育論壇」,邀請國內外教育學者參加,並針對金門教育現況,發表各項教育理念與政策之配合,期能開創金門教育美好的未來。尤其在陳縣長的致詞中,強調此次的教育論壇是在為金門教育找出路,希望在各種軟硬體的投資中發揮最大的效果,為金門圓一個美好的教育夢。可以看出陳縣長對教育的用心與付出,其任內一直走訪各校,關心教育,只要學校需要的,均能全力挹注與支持,讓學校能毫無後顧之憂地推動教育,因此也期盼金門全體教育夥伴們能同心協力,共同打造金門教育美好的未來。 十二年國教已經實施多年,教育部一直推動教師成長學習與專業評鑑,並將學習共同體與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和十二年國教相連結,全國各縣市校長及教師們也都全力配合執行,尤其在課程內容與教學系統的建置,研擬做好適性學習與發展,因應個別差異,進而激發學生無限潛能,同儕互助,以提升學習成效。 這次論壇邀請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蒞金演講,他的教育理念可說是為金門教育夥伴們開創新的學習與教學之路,他在二十多年前提出「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改革理念,不但在日本掀起一場寧靜革命,更造成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旋風。「學習共同體」即透過孩子協同學習、分享表達、共同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孩子們找到學習樂趣,也讓老師們找到教學成長的動力,找到所追求之教育理想與目標。而目前國內所推行之「合作學習」及「探究式教學」與日本佐藤學教授所提之「學習共同體」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希望教育夥伴們能改變教育思維及教學的模式,以因應未來世界發展趨勢。論壇中最大的特色是邀請金門在台有成的專家學者們回金與教育夥伴們齊聚一堂參與「學前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的分組座談,共同研討出務實且美好的願景,作為金門縣未來推動教育之參考。 為強化金門未來教育品質,提升教師之專業能力與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央及縣政府的經費挹注下,推動軟硬體設施的改善與精進,讓金門教學品質及學習成效更臻理想,期能真正實現全國與世界教育示範區的目標。此次教育處也舉辦了「公開課博覽會暨佐藤學學術研討會」,讓教師體驗教育現場之教學情形,學習如何改變教學方式,提昇教育效果。教師們若能共同備課,參與課堂學習研究,建立專業學習社群,在合作學習及專業協同教學運作下,必能達到教育的理想目標。中央大學洪蘭教授也認為「現在已是協同合作學習的時代,教育應該去適應孩子的天性,而不是把孩子拿來適應教育」。其實人類生存在這世界上,就是身處在一個合作的共同體,事事都與他人有關,所以各種學習也需以共同學習為主軸。因此學校老師皆須具有「學習共同體」之專業理念,才能與學生、家長一起形成教育之共識與理念,也才能將「合作學習」融入十二年國教的理念中,如此才能開拓金門教育新里程,創造未來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