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論養牛產業的特色營造及有序管理
金門縣養牛協會完成第二屆理、監事改選,由洪木建蟬聯理事長,他期盼地區養牛業者能夠常常聚集共同探討及交流分享養牛心得,一起努力爭取養牛戶的權益。其中在給主管機關縣府的建議中特別提到,牛隻的疾病防治宣導及通報機制,輔導單位金門縣政府建設處應更積極的來輔導養牛產業;建請金門縣政府建設處擬定業者飼養環境計畫,輔導業者如何去面對產業的風險及擬定補助計畫等等。 曾幾何時,養牛在金門也成了一項「高風險」產業;其風險大約分為內外兩部分,對內有飼養環境的衛生及管理問題,對外則要避免境外疫情的影響,以免投資血本無歸。對養牛戶而言,自然是將本求利,規避可能的產業風險;對主管機關而言,或許整體的產業策略更為重要,諸如:如何保育環境生態,如何將產業特色化、規模化,創建在地品牌等等。當然,許多計畫的推動及要求,都是可以併行不悖的,特別是在畜養環境的要求上,本就應當要有一定的條件及原則,往昔隨意圈養、放養的情形縱有所節制,卻仍然存在,甚至造成公部門管理與執法上的困難,若然要讓地區的養牛產業有更深遠、效益性的發展,已是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再者,境外疫病傳播的風險仍在,若不能齊心協力的鞏固畜養環境、完善管理條件,真到危難之時,再來怨誰都屬枉然。基於養牛業者的共同心聲,也希望金門的養牛產業有更好的發展,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卓參。 其一,構建養牛專區。養牛專區芻議已久,縣府投資軟硬體也大抵到位,但似乎一直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對此,畜戶還有要求縣府擬定業者飼養環境計畫的建議,由見共同面對的問題一致,做法則有待調和鼎鼐。我們認為,以養牛專區規範飼養環境及條件,有助於改善整體衛生及防疫要求,並避免重覆性投資、降低成本,訴求產業效益的最大化,應有共同努力的空間。 其二,形塑特色亮點。牛肉號稱為健康的紅肉,台灣自開放牛肉進口迄今,國人對於牛肉消費需求逐年增加,2005年台灣地區冷凍牛肉進口量為59,290公噸,到了2014年已超過78,592公噸,而台灣牛肉自給率僅5.7%,可見如何推廣台灣牛肉尚有很大之發揮空間。為了讓消費者能夠食用到安全衛生國產牛肉,建立國產優質牛肉品牌應為首要;金門酒糟牛肉的品牌素來享有盛譽,但推廣到生鮮牛肉市場卻仍屬有限,此或源於防疫禁運政策干擾,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堅持高優品質,立己於不敗,如是也才有一較長短的空間。 其三,拓展通路空間。行銷在地牛肉的最大風險,仍在疫病問題;此前,縣府曾有積極拓展大陸通路的芻議,或便有「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顧慮。如若能開拓新的通路,對地區養牛產業而言,自然是有利無害,但牛肉如何登陸又是一個亟待專業促進與解決的問題;如能有更具體、有效的執行計畫,養牛產業當可更加鞏固、發展。 總之,畜牧業雖然是一級產業,但發展得宜,未必不能成為地方支柱型的產業。尤其金門還有酒糟養牛這個利基,如據以發展特色養牛,自然也容易創造行銷話題、建立形象品牌;然而,所有的基礎仍要立基於完善的飼養環境及管理機制,只有基礎牢靠了,才有累砌產業高樓的空間!
-
落實公共建設的溝通與推行
陳縣長近日聽取相關部門道路規劃簡報,關於地區主要道路的拓寬及新建,陳縣長表示,凡屬重大施政計畫,政策定調了就須積極著手策辦,而非做一條再規劃下一條。而且,政策要有全局觀點,主軸抓出來了,一切都能順勢開展。 特別是針對1-1計畫道路,原計畫路址,因土地取得困難及貝塚遺址等因素,乃未持續協調取得。基此,相關單位也順勢進行其他路線方案檢討,其中,考量直接連繫環島南路並串聯尚義機場及料羅港的地利之便,公部門目前將朝優先辦理水頭商港至西海路段方向努力,至於西海路段至官裡路口段,尚需俟都市計畫變更及土地協調取得情形,擬定階段目標辦理。 主要道路的拓寬及新建,一直是歷任縣長不太願意主動碰觸的議題。有道是:「有功無賞,拍破愛賠」,因建設道路引發的爭議,向來就沒少過,前任李縣長因浯江溪道路工程恐破壞紅樹林生態,便和環保團體多次交鋒,坊間更認其為折損其施政及形象的事因之一。然而,對公部門而言,公共設施,特別是交通建設有其急迫性及必要性,若然只是一味的抗爭、滯延,實非民眾之福。以這條聯結水頭客運中心的道路為例,前是因為1-1計畫道路始終難有進展,是以才有了環浯江溪的替代方案,但真的動工了,又因為生態保育的問題,讓工程停擺,乃至廢止,現時又重提1-1計畫道路自然有其必要性,也符合環保人士的訴求,以及最初的規劃意旨,但不論停擺多久、何時重啟,原先的問題依然存在,解決之道無非是想方設法的利用各種政策工具圖謀解套,但不論如何,事涉地權的業主仍要有公益為先、犧牲小我的觀念,如若仍是一如既往的「較真」,恐怕也難有轉圜的空間。 事實上,依據都市計畫及土地管制規定的精神,一旦民地劃入計畫道路用地或公共設施保留地,除了供作公眾使用或他日再做檢討外,勢難有其他的用途及發展。而政府面對民地劃設為公共設施保留地,本就應以價購徵收、以地易地、轉移容積率等政策工具來確保其應有權益,並讓公共建設得以順利推展。然而,多數的實情卻未必如此順遂,因為其間不免還會牽涉到一些文資、生態、地景地貌改變及保護的問題,就算是都無以上問題,如若地主堅持不允,「釘子戶」的問題便不可避免。歷來,各級政府對於類似的抗爭也有許多措施及經驗,但似乎不管案件類型、做法如何,最終理虧的總是擁有公權力的各級政府;也因此,公部門之於公共建設土地的徵收作業,只會益發的小心翼翼,此或也是重大工程案一拖經年,甚至是毫無進展的主因。 社會氛圍如此,與其怨人,不如自省精進空間。例如:在不違背法令政策,且符合公開、透明、合理之原則下,檢討降低私地使用比例,並將道路工程納入更有潛力的社區開發項目,或交換至更有發展潛力的區段用地,便能創造民眾更大參與利基及誘因。 總之,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溝通困難、曠日廢時都不應為卸責的理由;面對公共建設,公部門應設法提出更多建設性的誘因,而業主也要用更誠懇、理性的態度來面對公益性的建設才是!
-
要有公平正義才有轉型正義
歲序更迭,時值藍敗綠勝,藍下綠上,民進黨即將於520伊始全面執政,所謂「轉型正義」應聲而起,喧騰多時,看在奉公守法平民眼裡,聽在善良百姓耳裡,社會輿情反應不一,惟多期盼避免「一面倒」之推波助瀾氛圍與判決,如何做到兼顧時代背景,真正落實「公平正義」之檢討與策進,即是國人當前所應謹慎為之,也是眾所樂見。 大家應該還有記憶,昔日政府各級機關學校常以「禮、義、廉、恥」作為共策共勉、自勉勉人之教育宣導主軸,孰輕孰重,不言可喻,倘若無禮則無體,不義則不仁,無廉則必貪,無恥尤可鄙,輕忽不得,關係重大。 眾所週知,公平正義理想崇高,人人重視,仰慕不已,大公無私,平等無怨,正而無邪,大義凜然,政黨政治,貴在和睦,互助、合作致力國計民生大業,相輔相成,惟若私心自用,別有他圖,操捷取現,爭權奪利,則無公平正義可言。 例如此前為反對而反對者,假公濟私,爭取台中國家歌劇院硬將台中歌劇院納入及立法院通過之「海洋事務委員會組織條例」,卻被笑稱是當朝者「糊塗立法」而予阻撓施行,雙雙導致政府與人民受害,如今證諸「強橫」既不公也不義。 再如司法機關,職司揭奸發伏,除暴安良,平冤止訟,為國家之安全、社會之安定、人民之安康而奮鬥不懈,譽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政府週而復始宣示強調: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應無特權,也無例外,如果對於貪污不法重罪,猶在法院審理而未定讞之刑事案件,提出主張要求政府特赦,就事論事,司法之偵查審理判決,豈容因人而異,同樣道理「轉型正義」只許為公,不許有私。 再就文字而解,「正義」二字,意涵廣泛,易懂難行,正者泛指人正、心正、理正,猶如天秤,平平正正,義者有仁,仁者有情,以國家興亡為己任,見義而勇為是大義。 早年國共內戰期間,國軍自陸轉進浯島,當時局勢緊張,胡璉將軍奉命駐防金門揮軍支援作戰,為應構築作戰工事急需,徵用民房門板,蚵民私有蚵石供作建材,儘管情非得已,然其深知恐有民怨,爰而乃以身兼福建省政府主席之名義,分別掣據予民為憑,載明種類數量,俟後情勢平靖,概由政府編列預算有價賠償,正因政府說到做到,此舉非僅有助紓解民怨,而也維護政府威信,胡璉將軍將事做對做好,深得人心,鄉親尊其為金門「恩主公」,設館永垂紀念,乃其正而有義,讓人念念不忘,值得效法。 在此特別強調金門飽受戰亂,犧牲奉獻,拋頭顱,灑熱血,置生命財產於度外,長期以來諸多人民私有土地,甚而成為國軍駐守防衛營區,或國有或縣有之公產,緣此,凡數十年來,每逢監察委員抵金巡察親民行程,民眾前往陳情案件有增無減,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盡是希望監委主持公道正義,還地於民,又縣籍新科立委楊鎮浯,也與歷屆立委一般,頻在立法院會期大聲疾呼,要求政府秉持公平正義原則,全面檢討還地於民,至盼新人新政,勿忘金門鄉親私地公有問題,全面徹底清查,該還快還,該賠要賠,公私分明,是非清楚,金門鄉親殷盼「轉型正義」發揮「公平正義」最大功效。 畢竟「轉型正義」應在「公平正義」基礎程序進行,也即合法合理合情,方為「公平正義」;而不合法理情者,即非公平正義,而更不能淪為變型正義。
-
籲請空勤總隊直升機早日駐金救民於水火
金門縣長陳福海關切金門醫療緊急救護,縣府積極爭取空勤總隊進駐金門,立法委員楊鎮浯日前邀請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前往金門實地視察,首站即是尚義機場航空站,針對離島救援、救難、救護緊急後送事宜進行實地勘察。 內政委員會此行來金,主要考察離島救援、救難、救護勤務之執行情形。會議當中的決議,鑑於離島居民殷切期盼及救援之需求,原則上空中勤務總隊應考量進駐離島,在政策方向上應研議相關人力與硬體設施之配合,使空中救援能量提升,並配置適合海上飛行航空器進駐。據了解,五月初政務委員蕭家祺亦會奉行政院長張善政指示及內政委員決議,邀各部會將政策配合事項做出決議。 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直昇機進駐金門,芻議已久,歷來卻多是「雷聲大、雨點小」,之前是說等接收了黑鷹直昇機,資源充分了,將予考慮;再之後的說法是,接收黑鷹直升機,各大隊都派了人員到美國進修實習,在人員無法擴充的情況下,要進駐離島地區確有難度;當然,還有後勤不足、養護不易等等理由,我們也相信,在任何時刻都可以找到相應拒絕或不宜的藉口,但在「人命關天」面前,這般的說詞委實令人無法苟同。 位於台中清泉崗機場旁的空勤總隊第二大隊,長期配合總隊任務支援金門鄉親醫療後送勤務,在分秒必爭的後送過程中,協助醫療人員拯救了不少鄉親的寶貴生命。不過因為直升機每次都得從台灣飛來再飛回榮總等醫學中心,因此長期以來,金門鄉親都希望直升機能夠進駐金門機場,發揮搶救病患的最大功能,更能因此解決災防資源不足等問題,確保金門地區的人民生命、財產及社會安全,這樣的投資又豈能「稱斤論兩」的用效益、成本來計較? 平情而論,多數醫療後送及災防救護的投資成本,都花在「備而不用」。但平日整備的目的便在急難時能發揮減少損害、保全生命財產的最大效果。此前不論是基於何種理由讓這個訴求始終未見具體反響,但期待這回經過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委員們的現地考察、行政院張善政院長的重視交辦,能讓金門居民殷殷期盼的空勤駐金露出曙光,讓離島民眾的生命財產有一最基本的保障。 事實上,要論地方政府在醫療問題上的投資及用心,金門應名列前茅。許多本該是中央單位該做的事、該花的錢,歷任縣長也都毫不遲疑的一肩承擔。如今屬衛福部立的金門醫院甚至在縣府的堅持、爭取下,首開三方共營機制;縣府甚至還主動在台、金醫院設置親民服務團隊,站在第一線解決鄉親們的醫療問題;在後送專機的投資及租賃上,也從不手軟。縣府在此間的角色,除了出錢出力外,幾乎不干涉醫院的經營及策略,對中央予地方的醫療資源分配,也予充分尊重,如此「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功能及角色,真箇絕無僅有;坊間甚至有縣府自力投資醫療專機的提議,如此盡心盡力、無怨無悔奧援醫療,如若中央對空勤駐金一事仍是漠然以對,何以讓百姓信服,又如何杜悠悠之口? 常言道:「正義往往會遲到,但它遲早會到」。現任立委代表的是新民意,馬政府卻將走入歷史,現階段來談空勤直昇機駐金,更多了一份忐忑與不確定感;誠盼中央新政府能充分體察民瘼,莫再置離島居民的生命財產於惶惶之中!
-
響應世界地球日 大家一起來種樹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訂為「Trees for the Earth」,台灣地球日主題也訂為「拯救地球,加『樹』行動-One Earth, All Life!」呼籲大眾快速拯救大量消失的樹木,並展開積極行動,集合全人類的力量,在2050年地球日五十週年前種下78億棵樹,希望每個人種下一棵樹,以保護這片生存的土地。本縣已在3月11日提前於植樹節的前夕,在金寧鄉安岐出海口2公頃的場地內種下3,336株鄉土適生樹種,包括朴樹、潺槁樹、沙楠子、樹青、毛柿、茄苳、台灣櫸、台灣海桐、稜果榕及水黃皮等,為永續環境盡一份心力,待這些林木養成後,隨著四季的更替,各種花色葉色景緻將遍滿整個林區,創造出金門獨有景緻。雖然這是每年固定的植樹活動,但今年顯得更有意義。 世界地球日活動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節日,訂在每年的4月22日,最早的地球日活動是1970年代於美國校園興起的環保運動,1990年代這項活動從美國推廣至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宣傳日,在這天,不同國籍的人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宣傳和實踐環境保護的觀念。近年來,世界各國為了抑制地球升溫,巴黎氣候協議的締約國與各大城市,紛紛提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承諾,希望未來將地球升溫控制在2℃內,而且認為要達成此一目標的唯一關鍵就是「植物」。根據科學研究發現目前還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取代「綠色植物」能將二氧化碳轉換成動物和人類需要的氧氣的能力與效率。因我們呼吸所需要的每一口氧氣,就是由這些「植物」所生產供應的。 因此今年地球日特別以「一人一棵,加『樹』行動」作為活動主題,金門林務所也開放家戶登記索取樹苗種植,鼓勵大眾綠化家園,這是本縣獨有的作法,也是落實低碳島之重要工作。積極種樹、護樹、守護山林與濕地、增加綠地,結合全縣民眾攜手守護生命之樹,為金門創造一個更乾淨、更健康、更永續生態環境。除此之外,金門環保局為響應世界地球日,特以環境教育與低碳生活的理念,利用對環境友善的綠色載具認識金門在地的文化風采,特別辦理愛地球單車之旅活動,並分別於4月16日及5月1日舉行。4月23日,金門環境教育學會也選定金門植樹成功且最具代表性的太武山及中山林辦理金門地質地貌與植物生態探索活動,引導大眾認識金門地質土壤及綠美化的經過,從早期童山濯濯到現在林木蒼鬱的景況,不但讓大家了解當時金門軍民植樹的辛苦過程,而且感恩昔日植樹的成果及其重要性。並與金門人文歷史結合,讓參與者了解先民開拓金門的艱辛歷程,金門林務所也在此活動後,贈送參與者每人一棵郁梨帶回家種植,突顯金門對響應世界地球日的重視與珍愛地球的一種代表性活動。 綜觀以上各項活動的用意,主要的是強調金門因地理位置特殊,地質結構獨特,土壤貧瘠,少雨乾燥,風沙滾滾的景象,植樹相對比其他地方困難。今天能有海上公園的美譽,都是以往全體軍民努力的成果,值此世界地球日的到來,期盼大家響應植樹活動,讓金門低碳島的構思與政策能順利推展,齊心建構金門成為適宜居住、且遊客絡繹不絕的花園城市!
-
「金門高粱酒」榮獲「最佳白酒」的思考
近日,金門高粱酒選送了六款酒品(0.75L-58度金門高粱酒/0.75L-38度金門高粱酒/金酒典藏珍品/寶月泉金門高粱酒/陳年金門高粱酒/戰酒)報名參加三個國際烈酒大賽(2016舊金山世界烈酒競賽/2016比利時的Monde Selection世界食品品質評鑑大賞/2016美國紐約終極烈酒挑戰賽),獲得包含「最佳白酒」、「終極推薦」、「雙金獎」及「特金獎」等至高榮譽的肯定,不僅讓平素支持、喜愛金門高粱酒者倍感欣慰;也讓全體金門鄉親深覺與有榮焉! 據悉,此次參與的三項賽事,都具有相當的公信力,總參賽酒款多達近二千款,大陸知名品牌茅台酒、水井坊也在參賽之列;出席評審都是國際烈酒界知名翹楚。以「舊金山世界烈酒賽」為例,58度金門高粱酒榮獲最高等級的「雙金獎」,同時被評選為2016年度「最佳白酒」;而茅台參賽酒款,也只得到金獎。 金酒首次參與國際烈酒大賽,就力壓大陸國酒茅台,展現出台灣第一白酒品牌的優質與風範。金門高粱酒係採用「純糧固態發酵」工藝,製造成本比一般採「液態」或「固液態」釀酒工藝的白酒貴上六、七倍。金酒在大陸,也早已獲得代表高品質白酒的純糧固態標章。 過去一年至今,金門高粱酒獲得許多榮譽。如:馬習會指定用酒,彰顯了金門高粱酒作為「兩岸和平使者」的特殊地位;緊接著,去年底獲得香港《亞洲週刊》主辦、網路及專家評選為「亞洲卓越品牌」;今年一月獲得大陸白酒工業協會評選為中國白酒(區域性)歷史標誌性產品;今年三月再榮獲有大陸白酒奧斯卡之稱的「金爵獎」榜樣產品殊榮。 若再加上國外酒賽所得到的這幾項大獎,金門高粱酒幾乎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常勝軍了。得獎(指有公信力的競賽),對於企業形象、品牌及產品形象,都有一定的助益;然而,國內外各種酒類競賽不知凡幾,多數籍籍無名,甚至有好些是可以花錢購買的。因此,得獎或許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及企業形象,但對於實質銷售業績,卻未必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舉個例子,喜歡看電影的都知道,國際上最高榮譽的電影獎項是「奧斯卡獎」,國內則是「金馬獎」。許多得獎電影,深獲評審團肯定,但是影迷卻未必捧場;反之,也有許多不受評審青睞,既沒藝術性,也沒啥內涵或深度,但卻能大賣特賣的片子。 可見,影片是否「得獎」和「賣座」與否沒有必然關聯。同理,酒類「得獎」與「業績」也不必然呈正相關。重要的是,除了得獎話題可以炒作之外,是否還能挖掘出消費者可以接受、願意買單的「產品價值」;也許是更合理的性價比,或是品牌尊榮感。例如,同為固態釀造的茅台參賽酒款,其外銷零售價格幾乎是58度金門高粱酒的五、六倍。從性價比而言,金門高粱酒遠比茅台為優。 此外,得獎話題熱點,雖然有時效性;但得獎紀錄及與對手之間的參賽對比,對於業務拓展及招商或新品開發,還是有相當助益。總之,金門高粱酒榮獲最佳白酒雖非倖致,然,若無行銷面的持續發酵,與業務面的積極作為(尤其是大陸市場的拓展);那麼,得再多獎,也與業績無干。
-
集思廣益為金大發展加持
日前傳出金大為爭取績效補助款三千萬,在教育部的強勢要求下整併系所,造成師生譁然及地方議論。金大校方於回應媒體時指出,此舉乃因人事經費壓力及因應未來少子化,期待教學資源作更有效的整合運用之規劃。此些方案目前還在討論階段,未來將逐年分階段實施,最快在6月校務會議討論後,才會呈報教育部。 金大的建校乃是金門鄉親多年來努力推動的重大工程,不論是承繼文風鼎盛的傳統或從地方建設發展的需求,此所大學是金門人多年理想的再現,也是金門從戰地經濟轉型為文化、觀光經濟中重要的途徑之一。從過去十萬大軍的消費模式到當前四千年輕族群的進駐,隨著衣食住行育樂需求帶動學區附近消費能量,且不論是相關專業人力、地方資訊電信業、餐飲業、服務業等均有長足之提昇,補回了部分過去軍人退場後的消費市場。 金大的成立肩負了地方經濟發展與年輕活力重注的功能,從掛牌成立後中央准予增加教師、學生員額並允許成立相關學系,其目的就是藉由大學的成長讓離島得以轉型,並由專業學系結合地方特色發展,以補足金門的人力與專業服務需求。因此,從早期成立的食品科學、建築、國際暨大陸事務到後期的海洋與邊境管理、護理、長期照護等學系,莫不從金門的地緣、歷史與地方需求著手,可謂深度與金門相關,且逐漸發展成招牌系所。 然而,就在金大獲致穩定成長、入學成績逐年攀升、已具基本師生經濟規模,招生無虞之時,教育部竟無視於新興學校發展孔急,人均補助款不足其他國立大學平均值一半的條件下,要求金大整併系所,其結果不僅將特色系所消滅,也勢必限制了金大的發展。雖說未來少子化海嘯勢必影響各校,然金大每年日間部招生僅779人之規模,比起其他大學動輒每年招收三四千人,現階段應非教育部優先減量之對象。 過去數年,地方財務支援實際上扮演了催生、扶助金大的最佳利器。然而,我們也必須指出,長期、穩定的中央預算支應,才是國立大學發展的正途。在此,我們剴切地呼籲,教育部應從離島特殊條件、地方特色發展及大學基本規模的基礎下考量,補足金大適當的經費,而非在新政府即將成立前,以舊思維、透過技術性手段、無視離島學校資源不足、人均補助極低的不公平待遇中要求整併。反之,中央與教育部更應從建置大學合理規模,間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重新思考給予金大專案、專款配合,強化軟硬體教學環境、提昇整體教學與學術水準。 而金大校方,在無奈地接受教育部函示必須進行整併規劃中,仍應考量學校長遠的發展與地方共同成長的必要項目中,謹慎思考對策。不論是系所專業、教育宗旨、核心能力,以及學生技能與因應國家考試科別中的人力培訓,均應詳加討論與安排,其涉及到學術、教育、技能專業,以及對學生承諾、家長期許,避免急就章地匆促決定。 對金門鄉親來說,金大是金門數百年來殷殷期盼的重大成果,在金大值此困境之際,各界應集思廣益,結合各方力量給予支持。而教育部未考量金大與金門的特殊性,有識之士亦可協助全力反映,要求中央不應仍以台北看天下,忽視金門過去為臺灣背負的傷痛與損失和中央對金門的承諾,歧視離島及唯一的大學基本生存要件。 健全的金大與金門的發展息息相關,希望中央與各界重視此重大議題,始能藉由金大恢復往昔文風鼎盛之傳統、提高知識教育水平,帶動本地學習風氣,引領地區教育發展,吸引人才回鄉奉獻。盼望中央與地方一條心,各界同心為金大加持,讓金門教育文化大學島的理想得以落實。
-
營造友善旅遊環境深化浯島慢遊樂趣
為推廣世界地球日並落實環境教育,金門縣環保局結合民間團體單車安全協會、風火輪單車協會共同舉辦兩梯次「單車樂活尋獅趣」系列活動,於4月16日、5月1日上午登場。 金門有著清新的空氣、潔淨的沙灘、無垠的藍天,生態發展均衡,大自然呈現豐富而多樣之面貌;且鄉民樸實淳厚,建築古典優美,漫步在金門島上,時時會有不同的感饋、驚艷,創造有別於他處的旅遊體驗。近年來,縣府致力於推廣騎趣金門,因為金門本身就是海上花園,基於秀麗風景與自然生態所衍生的漫遊魅力,更是許多單車愛好者趨之若鶩的所在,而這樣的行銷作為也符合金門慢(漫)島的旅遊特性及生活步調,也能藉此讓更多的人貼近金門的人情、鄉土,營造有別於團客遊程的旅遊記憶及體驗。 雖然,單車運動是集自由、機動、簡便於一體的休閒活動,但還是需要一些軟硬體來支撐更友善的旅遊環境與效果。特別是金門歷來雖致力於營造觀光休閒島嶼,但在旅遊環境的友善度上仍有亟待進步的空間;諸如:金門島上的交通尚稱簡便,但旅客縱能在各景區利用公車、計程車、機車、腳踏車為交通工具,但真要做到走街串巷、隨時隨地的自由暢便,則還有很大的距離。金門是否可以構建一個統合的交通營運系統,創造如U-bike、滴滴叫車(出租專車)的便利性,應是我們在建構金門友善旅遊環境時,首要觀察的重點。以下謹提供兩個面向供各界卓參。 其一、旅遊服務平台的整合。歷來公部門皆不乏在旅遊服務平台上的投資及整合,然而,事後多數是草草收尾;以支撐行動資訊的公共wifi為例,「金門無線島」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時至今日仍無法通盤建構公共區域的網路環境,遑論其他。當然,除網路環境的建構外,旅遊服務平台的內容、隨時的更新、正常的維管,以及強大的後台技術支援更是關鍵。此節「開頭易,維繫難」,真要「貫徹始終」沒有民間的投資及參與,斷無可能;公部門對此一直缺少積極、有效的實際作為,實屬遺憾。 其二、眾人的共識及參與。公共政策的有效遂行,前提都在眾人的支持及參與;以目前風行大陸市場的網路專車服務為例,儘管仰賴自用客車經營出租車業務的「專車」一直有適法性問題,但市場競爭及使用上,依舊火熱,而政府在此間的角色,只要研訂一套合理的管制法令,便可不出一毛錢,就能善用民間的餘裕資源,為群眾創造極大化的友善交通與簡便。目前雖不知其產業前景如何,但一旦消費者適應了這樣的生活模式,便很難再回到傳統的消費行為。此例或可做為眾人促使公共政策變革的典範;對金門而言,我們同樣需要一套「由下而上」的旅遊服務模式,去導引遊趣金門更多的發展及可能。 總之,單車遊對金門或許只是眾多的旅遊賣點之一,但深入剖析卻能發現金門單車專用道不足、旅遊產品缺乏統整,以及公共運輸服務系統建置不全等問題;金門需要一個「小而美、美而精、精而有用」的旅遊服務平台,並希望業管單位能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金門的友善旅遊環境與慢遊樂趣!
-
健全青年政策 助益邁向國際化
為提升青年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並深化兩岸青年之交流,由金門縣政府民政處青年政策委員會主辦、金門大學承辦的「2016年金、澳『雙門』青年議政交流論壇」,於4月1日在金門大學舉行。論壇中透過青年的角度,針對設定主題不同面向的差異與發展進行對談,以做為未來兩岸青年交流與發展之建構,並提供未來金門縣政府關於青年政策施政規畫之建議,並期待會後雙方能建構兩岸三地青年互訪機制,做為日後金門青年與金大學子前往澳門交流,持續推動青年互動之基礎。 事實上,類似的青年論壇或許辦過不少,但真能有印象或發生後續功效的,恐屬鳳毛麟角,此非論壇的成效問題,而是後續有否跟進、落實的機制,特別是因為時空、環境變數讓許多主張更有改弦更張的風險,於是乎今日我們要談雙門(澳門、金門)或三門(澳門、廈門、金門)青年交流的契機及效益,首應側重常態性的青年組織的機能發展,也唯有如此才能累積成果,發揮合作交流的綜效。 當然,多數時候談青年政策或青年交流,總是併存著不確定的風險;正因為青年們的可塑性大、未來充滿變數,因此許多構想或存在著「柏拉圖」般的天馬行空,但也正因如此,才能突破既有的思維及窠臼,賦予青年政策更多可行性的爭辯及發想,然而,立足於當下,我們既要有發散的想像,更要有收斂的實作。因此,青年組織在其間便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上則順遂政策溝通,下則彙集創思,如若政府有心,倒也不失為友善的決策的工具之一,但前提仍在於,如何立足當下,發揮議政影響力,讓所言、所思、所想不僅止於書空咄咄而已,特別是金門居於兩岸之區位優勢,理應有更多與國際合作及接軌的機會才是。以下謹提供兩個面向供各界卓參。 其一、健全青年組織。誠然,青年的意見多數富有創意且兼具理想,要具體落實還需要有更完善的評估及檢驗機制才行。當下眾多的青年組織或源於各種目的成立,卻少有針對專題的研析機制;思想固然重要,檢驗方是真理。對青年組織而言,比幹部及參與資歷更重要的,恰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不能藉由共同參與、尋求奧援的方式來健全組織的功能及發展,恐怕最終仍將只是徒具形式、聊備一格而已。 其二、聚焦交流成果。在言必稱「國際化」的時代裡,區域與國家間的組織交流已蔚為常態,但這些常態的背後卻經常是「為辦活動而活動」,既少了必要動因,更乏青年創思領域。我們鼓勵言而有物、務實性的交流活動,特別是金門因區位之特異,有更多的機會一窺外在世界,提升自我競爭力。在外人的眼中,己有所長,必有所短,取長補短、互饋有無,正是合作交流的重要目的;如:三門青年論壇便是闡述及展現互異城市建設及文化差異的絕佳場域,我們與其關注活動規模與成敗,不如去計較能從中汲取多少養分,用於奉獻鄉土、報效家國。 馬總統曾言:「每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青年都是時代改革的領航者,同時也是新觀念的見證人,青年的態度決定了國家未來的走向」。大哉斯言,青年們展現的奮進態度,遠要比活動本身更具重要性;期勉金門的青年力量更加壯大,助益我們邁向更精實的國際化!
-
確保「食品安全」真重要 亟需全民配合與落實
報載:縣長陳福海有感於「食安」工作對於大眾之健康與地區整體之觀光發展影響深遠,除在屢次主管會報中大聲疾呼,再三要求相關主管部門密切配合,全面展開宣導廣為週知,頃又邀集包括副縣長、參議與衛生、建設、環保、觀光等局處主管及相關人員,召開「金門縣食品暨農產品安全105年度第一次會報」,明確宣示金門食安不容任何閃失,具體責成各部門做好把關與不定期巡迴稽查,建立星級制度,期以建構食安優質環境,把食品安全、居民健康列為施政最優先之重要工作,即是最好政策,做出成果,眾所樂見。 提起「食安」議題,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一旦出現問題,病毒上身,病自口入,貽害之大,非僅一人或是數人,而是一個家庭,甚至影響整個社會,過去慘痛經驗教訓讓人刻骨銘心,所憾總在雨過天晴,久而久之,陣痛之後忘了痛,例如境外魏姓廠商製售偽劣油牟取高利一案,幅度廣泛,可謂罪惡不輕,時至今日,司法程序猶未完成,許多人漸而淡忘,亦且對於市面陳售之油品疏於提高警覺,雖然衛生主管機關人力不足,忙上加忙,用心彙整相關資料,臚列優劣油品辨別注意事項分發至各家戶,呼籲大家詳閱明辨慎選,俾策安全,要問消費者重視程度有無提昇,答案篤定無疑,然若惡質廠商心懷不軌,貪念不祛,偷心暗行,換掉品名,再行註冊上市都有可能,因此加強管理,政府相關部門責無旁貸,而芸芸眾生也有自己把關之責任,如此雙管齊下,功效加倍。 持平而論,食安之管理稽查任務艱鉅,任重而道遠,公僕有限,民力無窮,復因管理與稽查範圍繁什,僅就主管業務機關現有人力器材與專業智能,誠然力有不逮,欲期「點線面」全盤控管、運作裕如,做到滴水不漏,除應加強人力增補與購置必需之科技器材,亟應採取因時因地而制宜有效作為,隨著衛福部修正食品安全法令規定,將於105年十二月開始實施,今後達到一定規模星級飯店應設「食安實驗室」,從產地到餐桌,包括採購進貨之食材、廚房清潔衛生、到端上桌食物,每個環節都要確認安全,準此金門應可研議招募「食安稽查志工」可行性,配合各級機關學校社團承辦衛生等相關業務人力,襄助執行食安管理稽查服務,此外針對現行法令制度、組織編制如有不合時宜部分,亦應一併檢討,提出改革創新作法,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人才有力,誠如縣長陳福海所揭示:「食安」工作,實在真重要。 再者,不可閃失是施政高標要求,也是服務大眾之理想,尤以「食在安全」乃是長期整體性之工作,貴在「不漏、不錯」,舉凡發現涉有違反「食安」症候疑慮者,則應循線追查及至真象大白,對於事證明確者,則應一律依法秉公處理,此前「餐館」發生集體中毒情事,顯見提供飲食處所與蔬果等是稽查之重點,必須週而復始進行檢驗。 總之,食安事務攸關全民身體健康,亟需「產、官、民」聯手落實,大家用心盡力,應為而為,保障自己,造福人群,不可不為並應在管理宣導,鼓勵檢舉,加強自律,全面把關下工夫,畢竟沒有安全則無一切,務請大家告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