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讓關懷與創意 為地區古老建物巧扮新妝
金門解嚴以來,典雅古樸的古厝在令人驚艷之餘,也禁不住風霜的摧殘,或是殘破或倒塌,而隨著兵力銳減而漸增的閒置營區,或還地於民而剷除,或年代老舊而傾頹,與聚落周邊景物極不協調。 近期有一群關懷社稷鄉里的年輕人,相繼付出關懷與愛心,藉由巧心彩繪與用心整理,將殘垣古厝或老舊碉堡化為神奇,讓原本破舊的景象頓時改觀,整個空間煥然一新,可謂賦予老聚落與老工事嶄新生命力,讓過往民眾相繼發出讚嘆,因為年輕人的關懷與創意,原本不可能的事竟然有奇蹟發生。 我們謹此為有創意與熱誠的年輕人鼓掌,同時提醒爾等投入這些熱誠服務時,首要考慮的即是注意個人自身安全,確保在全力投入之後,也能夠平安快樂的與眾人享受甜美的成果,因為不論是瀕危古厝或老舊工事,在建物結構與周邊植被垃圾等等,都須謹慎小心,防範危安因素於未然。再則是確定取得建物所有權人同意,或聚落宗長父老的背書,避免不必要的紛爭。讓整個改妝活動經由策劃、討論與編組時,即可安心的投入執行。 而為古厝與工事妝扮新衣,雖然常會出奇制勝,而在讓人發出驚奇之音時,都當盡量配合周邊環境和景物,盡力保留原有特點,在經由彩妝與整理之後,創新元素仍可與原本樸拙特色相輝映,前後景物依然相融在一起,避免過於突兀,導致讓人有啼笑皆非之感。 若作業地區屬於傳統聚落範圍,先行與社區長老溝通,並讓村里年輕人多多參與,未嘗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社區長老的意向藉由引領著年輕人不同思維,不致讓歷史養分急切流失,並可鼓勵聚落年輕人多多參與社區服務,注入更多思考與力行,也讓聚落古厝變妝具有更深刻意義。 而閒置空間中的碉堡工事,首要以維持原滋原味為要,過份的改造偶然可能增添一些新視覺,但同時也可能會遺失獨一無二的特色。老工事改造仍須強調考慮戰地特色和歷史元素,不至於人去堡空的工事,在失去主人後,也失去生命力。 地區閒置營區數量在部隊精進案後,今年度也已達到一個飽和,現有的閒置營區與工事,依然是許多昔日榮獲「金馬獎」的阿兵哥返金探訪的戰地秘境,因為這些正是他們昔日的家園,紀念著一段段「以軍作家」的難忘歲月,而相關單位的有效規劃,配合著年輕人的熱誠與關懷,透過無數創意,相繼為地區古老建物巧扮新妝,也可開發出無數的戰地秘境,勾引著日夜思念的退伍人員,與昔日袍澤相揪作夥,前來金門探訪昔日軍營朝聖膜拜。
-
紮根鄉土 多元展演效益
國內傳統戲劇首屈一指的明華園戲劇總團日前假縣立體育館後側廣場進行一場大型的傳統戲劇精彩演出,由國寶級表演藝術家孫翠鳳領銜主演該團在全國傳統戲劇比賽榮獲冠軍的戲碼「濟公活佛之雪狐情」,明華園菁英盡出,細膩的身段、生動的神情,吸引民眾扶老攜幼在寒冬中到場欣賞演出,也有台灣、廈門慕名而來的觀眾專程來金門看戲。 報載,由金門縣政府指導、金門縣文化局主辦的「藝見金門-103年傳統藝術文化饗宴」,邀請明華園戲劇總團演出在全國傳統戲劇比賽榮獲冠軍的「濟公活佛之雪狐情」戲碼,讓觀眾們也能在離島金門享受一場國際級的傳統藝術饗宴。 明華園抵金演出,的確是地區的一大盛事,其話題性與精彩的表演,自然不在話下。據悉,除了地區爭睹的民眾外,遠自台灣、廈門慕名而來金門看戲者也為數不少。事實上,一直以來,金門都缺少專業的表演舞台,諸如:文化局、社福館,乃至於甫落成的金湖體育館都尚難具備專業性的表演舞台。當然,我們不是好大喜功的認為金門已然具備構建專業性戲劇或表演舞台的機會與條件,恰是認為,以金門居於兩岸之地利,似乎亦可考慮創造精彩戲劇表演的空間與機會。此由早先風獅爺購物中心的阿妹、伍佰演唱會,以及此回的明華園的演出,或可管窺一斑。 平情而論,要構建一處專業,甚至是具國際水平的展演空間,除了高昂的經費、艱巨的工程外,營運管理更是一大難題。以甫落成啟用的臺中國家歌劇院為例,不但籌辦過程中一波三折,甚至招標內容、經營主體也是一變再變;以其宏偉、創新的建築風格及多元運用價值,最終尚得由文化部接管營運,便可管窺創建一處專業表演空間之艱難。然而,就金門而言,數大並不一定就是最美,既然金門也有開創兩岸精彩藝文展演空間的機會,為何不能設定更務實的目標--提供小而美、精緻而多元的表演機會? 我們以為,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是絕對必須及早建立的;一支成熟的藝文表演團體不能始終只仰仗政府給予的資源及露出機會,它有必要透過市場的消費需求及反饋,修正自我的表演風格與技巧,既忌曲高和寡,更不嘩眾低俗;恰是在主流消費市場的引導下,開創出自我的生存空間。誠然,這樣的境界絕不是一蹴可及的,甚以我們以為,若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需要有更多知名團體及藝人加持才行。因此,或許我們要的不是一晚的心靈饗宴與拍紅手掌而已,而是藉由類似的邀演機會,也能同步思考發展金門展演產業的可行性。因為,兩岸的觀眾既能為精彩的演出而來,為什麼我們就不能為自己創造產業紮根的機會? 當然,如果明華園沒有將150噸重的舞台、道具、服裝、布景運抵金門,並原汁原味的重現,那表演可能就沒有那麼的精彩。假若這樣的演出形式、機會是可行的,那就說明了金門具有構建固定表演空間,甚至是邀請重量級藝文團體巡演的商業機會。 頃聞台開公司營運的風獅爺購物中心有意在其園區內建設一處展演中心;若真如此,再搭配其現有商業設施及機會,相信定能創造聚客、留客,以及回頭客的商業效益,兼能提升金門藝文展演模式與效能,讓金門的諸多藝文投資不致只是煙花工程!
-
行正走穩 共創新局
選舉結束,改朝換代,新人新政,快馬加鞭,雖未佈達,已展開拜會謝票、積極籌劃上任後縣政服務工作活動,乍看習以為常,實則充分展現出其具有強烈之責任感、榮譽心與旺盛企圖心,象徵好的開始,凡此,眾所樂見。 回顧此次(五合一)選舉過程,除有(賄選)情事發生,讓人痛心遺憾,深覺美中不足外,選務機關自始秉持(公平、公正、公開)之要求,兢兢業業,倍加小心,敬謹從事。從印選票,點選票,分發選票,乃至選票之護送、保管等所應採取之防護措施,事前策劃周詳,事中、事後執行落實,將士用命,除投票日發現廢票較多於往昔,未有出現重大缺失,或賄選之外不法狀況,證諸縣選務機關,人少事繁,面對任務,負責盡職,不辭辛勞,團隊工作能力與服務之精神,值得肯定鼓勵。 根據了解,台灣(九合一)與地區(五合一)選舉,各級登上寶座候選人,依法應於任期屆滿之日(即十二月二十五日),就地舉行宣誓就職典禮,社會大眾一致注視縣政團隊之服務政績表現,各級代議士是否克盡為民喉舌之責任,畢竟票票是付託、是責任,得來不易,應該不忘感恩回饋,念茲在茲。此項程序完成之日,即是府會各依權責正式展開新思維、新行動之時。孰是,各級當選候選人首先應該予人好印象,廣結善緣,謙卑有愛,做對事、講對話、用心犧牲奉獻,腳踏實地,做一件是一件,全程一貫,苟能如此,政通人和。 誠摰而論,未來金門能否繁榮進步,胥賴大家團結合作,行正走穩,勇往邁進,體認及之,建立共識,眾志成城,自可突破難關困境。反之,倘若再有無謂內耗,力量分散,終將一事無成,民怨四起,回到原點。爰特提供三點淺見,以供大家參酌: 一、現在是群體團隊時代,最忌單打獨鬥,只重本位,不顧大局,抄短走捷取現,製造姓氏對立,門戶之見。而政府用人,應依建立具體規範,秉持(用人唯才)之原則,選對人,用良才,留優汰劣,讓人心悅誠服,如此不僅有助安內、立威置信,提高行政效率,且能爭取向心,化異求同,宏大績效。 二、紀律是為民服務之起點,績效是理想追求之目標,無紀律,即無效率,無效率,則無政績可言。孰是,公僕奉公守法,守紀安分,務必從嚴要求落實,俗語有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切照規矩來做。居上位者,以身作則,賞罰及時分明,不令而行,由上落實基層,使人有定位,事有定規,防弊與肅貪,雙管齊下,匡正政風,澄清吏治,立竿見影,計劃不致落空,績效不會掛零。 三、人為萬物之靈,萬事之主宰,所謂:政治成敗在於人,政治良窳也在人,面對龐什庶政事務,用人是一門學問,以精挑細選為上策,畢竟「才德兼具是良才,有才無德是庸才,無才無德是廢物。」用人對錯,影響深遠,事實不乏前車之鑑,政務職如此,事務職亦復如此。故而應該責付人事、政風部門負起平日考核評鑑之全責,發現任何涉及違法亂紀情事,概應及時秉公處理,以防未然,弭患機先,維護良好政譽,政治清明,可長可久。 總之,行正走穩,乃立身處世之根本。開創新局則是全民之殷切期盼,亟需大家共策共勉,實踐力行,讓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
-
反思金門以策未來
就學理言,任何公共政策之決策及定案,必須立基於反思,也就是反思問題之所在,進而深思解決之道及前瞻未來。就此問題,處此選舉之後,各級地方官員及民代即將接任之際,針對金門之反思,更有其特別之用意及意義,我們且以此論述之,並與諸君子共論之;共襄之。 重振金門,捨我其誰是每一位有良知、有企圖心的金門子弟難以割捨的責任。但誠如經濟學家格林斯班所說的:「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找出問題。」基此,本報基於媒體之責,理應率先提出論述以期拋磚引玉。雖說金門賢人輩出,對此問題也早有卓越見解,但集眾智以取,不也是大家之宗?且以此立意來反思金門之未來及核心所在。 處在世界村的今日,任何事都要站在大環境上來佈局,咱金門更應如此。最起碼眼光應該看到大陸,至少要看到廈門的經濟圈。任誰都知道,大陸已為世界重要地界之經濟大國,因此,若要重振金門,第一步就是要看到這個「機」;這個商機及時機。但形勢也要求咱金門必須轉型,最起碼咱們應反思而問:咱們金門有沒有一流、具國際觀的管理人才,以因應知識經濟之世代?有沒有又快又低廉的運輸體系,接通廈門經濟圈,以啟時機?有沒有最現代化的物流管理體系,以導商機?有沒有熟悉高科技的金融徵信人員、律師為國際商業中心服務?更進一步反思,金門有沒有懂得利用高科技的行政人員,乃至反思:金門有無吸引知識經濟人員理想居住和文化的環境? 我們之所以如此反覆而問,正因為「良師益友即是你的內心!」因為就學理言,當思索某一個主題,且出現結論時,此時最重要的是,應是想像有一個立場相反者質疑你的結論,此時,應思索該如何解釋與回答。這是一種心智的鍛鍊,讓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質疑、不同的挑釁激盪我們的思維,思考對方問答的合理性,進而思考解決對策,甚至引導對方說出他自己對原假設答案的矛盾之處。 易言之,如果真心要重振金門,那麼在做程式規劃、交通設施、旅遊設施、科技交流設施、金融設施、資訊設施時都要針對上面諸問題,作出全新部署。或許有人會問,以咱金門之條件,怎有可能建設成一個現代資訊都市?這問題很好,但是否有人深問過若不如此,又將何去何從?難道重振金門只是一句口號?因為公共政策本就是一連串面臨不同的方案和選擇;但政策一旦決定,其影響或後果可能經過很長時間之後才顯示出來。所以政策的制定需要慎重:最好由有關領域的專家及利益相關各方對不同方案的利弊及可操作性進行充分的論證,並通過適當的程序進行決斷,而其先決條件就是反思,且以此共勉之。
-
金門正在進行一場「國土保衛戰」
金門自然生態環境因地理因素,深受中國大陸影響,難以獨善其身。過去十餘年來,對岸九龍江流域沿岸大量垃圾每逢汛期沖刷進金廈海域,嚴重污染金門周邊水域,包括水體污染混濁不利海水淡化工程,致使金門海淡廠停擺,瀰漫散佈的海漂垃圾更嚴重妨礙水上休閒活動發展與金門海島觀光產業發展,然而因大陸政府視而不見,我方交涉又不得要領,未能引發兩岸決策高層正視,未見兩岸政府聯手合作整治,致使海漂垃圾與海域污染一直是金門鄉親心中之痛,更成為金門觀光產業發展之大患。 近年來大陸因加速經濟開發,金門承受來自對岸的污染與破壞變本加厲,日益嚴重,自2013年11月開始,大陸當局決定在大嶝、小嶝之間興建廈門翔安國際機場,預計機場一期佔地31平方公里,其中26平方公里由填海造陸獲得,利用周邊海域淤泥造地,機場用地大部分則由抽砂填海造陸獲得,目前填海工程業已積極進行,近日可見大陸抽沙船於金廈水域大量出沒進行抽沙作業,已導致金門海岸線崩塌下陷嚴重,影響深遠。 從大陸海漂垃圾的長期污染到大陸興建機場的抽沙破壞,金門國土保育遭遇有史以來最嚴峻挑戰,攸關金門百姓基本生存發展權益。事實上,兩岸政府都有責任積極面對、加以解決,欣聞我政府已展開動作,正積極透過兩岸協商平台溝通,並研議制訂「兩岸共同保護自然生態合作協議」的可行性等施政作為,誠屬當務之急。我們進一步建議「兩岸共同保護自然生態合作協議」必須列為兩岸協商優先議題,劍及履及積極推動,否則時效拖延,後果不堪設想。 已有多位研究生態、地質專家共同指出,廈門大嶝島與小嶝島間填海造陸興建國際機場計畫抽砂518萬立方公尺填築432萬立方公尺土地,在金門外海抽砂,勢必造成金門海岸一定流失,目前金門海岸侵蝕較以前明顯,甚至造成整個海岸、灣澳內的海沙大量地快速減少,像金門東北方金沙鎮青嶼那麼深的灣澳竟然沒有海沙,問題十分嚴峻,應儘快量測金門海岸水深等基本資料,建立基準,持續追查,並力求最快時間內儘速建立「大陸抽沙船行為準則」兩岸相關協商與通報機制,全力遏阻抽砂船濫行非法抽取海沙。 金門正在進行一場沈默的「國土保衛戰」,面對家鄉土地逐漸的流失與污染,我們自己要覺醒並先挺身而出,不能再默不吭聲,也不能再鴕鳥般地每逢海漂垃圾就只會發動清潔隊、學生去海邊撿垃圾淨灘,眼不見為淨就算了,而不從污染源頭與對岸展開合作治理;更不能坐視大陸抽沙船橫行金廈水域為所欲為,肆意抽沙,導致金門海岸線崩塌污染,帶來生態環境浩劫,我們強烈呼籲並支持政府與對岸立即展開協商並簽署「兩岸共同保護自然生態」協議,金門首當其衝,深受其害,願作政府協商最強有力的後盾。
-
全民接受食育概念 斷絕食安風暴
食安問題為公眾所關切者,台灣發生地溝油與飼料油混入食品、基改食品充斥,豆芽以低亞硫酸鈉漂白60年,以醣精及色素調配誘人食品,混入飼料製造高檔料理,以病死豬、雞、鴨作燒烤,而人們就這樣禁不起口腹之慾而輕易下肚。故而再次提醒鄉親,必須積極參與和接受「食育」概念,方能正本清源,利己利人。 日本訂定「食育基本法」,是以法律位階推動全民健康飲食觀念,明定在內閣府(相當於我國之行政院)設置「食育推進會議」(相當於我國之委員會),做為「食育推進基本計畫」的規劃、統籌機構。都道府縣及市町村各級政府機關底下依令設置地方級之「食育推進會議」,做為執行機構(張瑋琦)。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是以社會運動提倡「綠食育」;《天下文化雜誌》則是以倡導「新良食、實踐綠生活行動」為文號召。政府部門卻只能思考從政策面查防或活動面治標,或是消極的等待業者的道德良心。我們認為就飲食正義的角度衡量,建縣百年可以推動「全民食育」才能治標又治本,達到永續。 「食育」概念,主婦聯盟定義為「與環境相關的飲食教育」(黃嘉琳),進一步或將之區分為「農業教育、飲食教育和環境教育三大領域」(張明純),「針對飲食安全、消費意識、親子教育等主題的關心與倡議」,包括反對高風險美國進口牛肉、「反基改作物」的宣導和解說、從家庭開始注重飲食教育等,期望透過運動手段,從個人、家庭、社區到國家、國際社會的各個層次,呼籲國人重視「食物鏈循環,健康、營養、無毒、永續性等概念,體現在食用者的身上,一如其展現在食物生產製造、包裝運輸、烹調食用乃至於後續垃圾處理或廚餘回收等面向」。綜觀學者論點,「食育」之基本概念涵蓋「飲食、農業、生態、營養、文化等五大面向」的整合教育,其核心價值則是「環保、永續、正義」。 當前社會上「正義」不正義,「王品」而無品,「頂新」實在假,人心惶惶,導致社會普遍不信任。立法怠惰而緩不濟急,政府行政礙手礙腳不明快,唯有透過教育方法自學、自覺、自律,才能達到自立助人之目標。 就個別教育而言,自己與家人「迷廣告、貪便宜、搶頭香、太集中、囤居奇、重口味、吃到飽、多剩食、縱口慾」的消費習慣必須改變,調整為「心淡定、慎消費、量能吃、宜分散、適用量、輕口味、少廚餘、求精緻、重養生」。張瑀庭小姐在人間福報上發表她曾在五星級飯店餐敘的經驗,從頭到尾整桌海鮮都不新鮮,「海鮮泡到發白,湯喝來全是藥水味,其他食材都用重油、重鹹來掩飾」,她的結論,是「因為大家都不懂吃」。簡言之,運用「食育」教導大家「懂得吃、聰明吃」。 就大眾教育而言,建設、衛福、環保、教育等行政部門,與學界、社團、產業、學校機構或單位宜攜手合作,經由整合推動家庭教育、社區教育(樂齡學習)、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將「飲食、農業、生態、營養、文化等五大面向」導向「環保、永續、正義」。 參考日本作法,由金門縣政府高層召集,整合建設、衛福、環保、教育等行政部門,結合金門大學與農工職校食品科系之學者教師、農林漁牧商之機構與社團(農會、漁會、商會、農試所、林務所、畜試所、金酒公司等)及業者代表(零售攤商、量販賣場、餐館等)、民間環保人士,組成「食育推進會議」(暫訂),仿效道安會報模式,定期與臨時集會,統籌推廣全民食育措施。 金門大學與農工職校食品科系學者及營養師,編訂食育教學綱要,提供各中小學及社區學習體系,用於往下紮根,深入民心之教導,讓「零食安」成為低碳金門共同的信念,厚植為整體發展的能量。
-
落實資源整合 打造觀光亮點!
金門發展觀光,不能各搞各的!金門縣長當選人陳福海日前在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長林永發溝通時,強調未來要整合全島觀光資源,做到「1鄉鎮1條觀光帶」,讓遊客「2度金」、「3度金」,來了還想再來。 報載,解嚴和開放觀光逾20年的金門,在縣府、金管處和金防部各據山頭的情況下,表面上偶爾開會溝通一下,實際上「聯誼」成分居多,長期各自為政,執行成果欠佳。近年來,金管處因預算經費有限,遭遇無錢難辦事的困擾。林永發處長率同主管赴新縣長陳福海服務處拜會,針對整合觀光資源、建構帶狀觀光亮點進行溝通。 事實上,不論是何人執掌縣政,恐怕都會將觀光發展列為施政主軸及重點,也因為如此,金門官方每年都舉辦許多旅遊促銷活動,希望藉此博得消費者青睞,挹注本地的旅遊及周邊產業的收益及發展。然而,金門因為地理及環境的殊異性,權管上,卻有著縣府、金管處,以及軍方「三頭馬車」各自為政的問題。往昔,雖也舉辦過三方的聯繫會報,希望藉此建立各機關的配合機制,以達到資源共享、效果加乘的目的,但實際的成果卻極為有限。媒體報導中所稱的「各自為政,執行成果欠佳」,恐亦是不爭的事實。究理而言,金門地方不大,又有這些行政及區域範圍的發展限制,想開創好的成績,勢必難上加難。而磨合好各行政掣肘,發揮最大的執行成果,便成了迫切而棘手的問題。其間,縣府自然扮演著「火車頭」及調和者的角色,但這種折衝協調的工作,卻屬「知易行難」;打破各機關的本位思維或尚在其次,如何兼顧各方的組織目標及法令規範,才是開展此一工作的窒難所在。或許在各機關展開新一波協調工作之前,我們也可以提供一些思考面向,供各方參酌。 其一、盤點資源,找出窒難點。遊客來到金門,除了購物行程外,對金門的印象恐怕都是「景點星羅密布、展示五花八門」,但真能深刻打動人心的,委實有限。戰地史蹟及其觀光資源,一直都是金門遊的最大賣點,在各機關多年的努力下,也的確開發了不少的資源及景點,但多數景區僅具備了「到此一遊」的印記,難以積累推薦口碑及亮點。究其原由,應是景區間未能形成帶狀的旅遊動線,甚且是基於各權管機關組織目標的殊異性,致使其挹注的資源未能有效的串連。於是乎,重複投資、各行其政,甚至是出現「官方熱,民間冷」的特異現象亦所在多有;因此,要貫徹機關間調和鼎鼐、折衝協調的能力,首要資源盤點,並找出窒難點。唯有了解問題,才能發現問題;也唯有發現問題,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其二、責任到人,力行目標管理。公務機關間最不缺的是相敬如賓、行禮如儀,欠缺的則是責任到人與目標管理。「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組織文化絕不可長,反之,領導者的決策品質及行事風格卻可以直接影響組織氣候,甚至是建立新的組織文化。金門發展多頭馬車的情形已是既定的事實,唯有將責任落實到人,力行目標管理,才能打破僵局、建立新局,開創預期的效益。 總之,金門地方資源有限,如不能進行資源整合,所能創造的發展效益勢必有限;我們期待新人新政,更期待因為各機關的戮力以赴,可以打造出金門觀光的新亮點!
-
保障民權 簡便還地於民!
報載,〈離島建設條例〉第九條修正條文通過並公告實施之後,所有權人可據以要回或購回軍占民地數千筆;金門縣政府地政局局長林德恭和立法委員楊應雄日前在金湖鎮公所向民眾說明相關內容。 根據地政局的說明,軍占民地,無償不還而有侵權行為者,共有1521筆,經縣府與軍方協調之後,已歸還九百多筆;約五百筆未還者,因尚有建物使用中,已簽約租用,等將來不用時再歸還。而「戰地政務」終止前,民間被徵收的土地,可以由民眾照公告地價買回的土地則有3075筆,已陸續由百姓買回了五百多筆。 平情而論,軍占民地問題一直是金門民怨案件的最大宗,不論是因何原因遭軍方有償或無償占有,在戰地政務結束後,本就該盡速歸還或由民眾照價買回,但縱觀今日的執行比例及進度,我們不得不喟嘆:是案對於維護民眾之既有權益,顯然還有著極大的改善空間。 依規定,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戰地政務」終止前,民間被徵收的土地,應在兩年內檢討並全數公告,讓所有權人可以在五年內買回。立法的原意是良善的,但真落實到執行面,有否將百姓的權益列為優先,則又是另一件事。誠然,要權責機關在兩年內檢討並全數公告占用的土地,應屬易事,但如何找到合法的所有權人,卻有窒難。畢竟,時空已歷二十餘載,姑不論金門本就存在著鄉僑為土地所有權人的特性,單要論及那些已然「做佛去了」(死去了)的地主,以及其身後可繼承的子孫體系,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然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軍方,卻像個沒事人一樣,只要把土地檢討出來,公告了,一切程序及結果都得由地方政府及百姓自行承擔,不但不用負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甚至隱約還有著逾時不候、澤被萬民的霸氣,其消極、怠忽之用心,如何不令人寒心? 事實上,金門地區於戰地政務期間,政府以國家需用為名,未經法定程序即恣意占用民地之情事,或為歷史因緣,或迫於現實所需,身為國民應俱能共赴國難、共體時艱,做出相應的犧牲亦心甘情願。然而,戰地政務解除了,軍方本就應盡速歸還給民眾的土地,卻會因為土地登記制度的不完備、地籍證明文件的付之闕如、行政機關的作業疏忽,乃至於百姓的智識能力有限等等問題,導致鄉親們即使興訟,卻仍索地無門。對此,相關單位只要以「依法行政」為由,即能合法、合理的愛莫能助,置百姓之合法權益於無物。就算是今日已然通過了〈離島建設條例〉之還地法源,卻依然必需由「受害者」主動申請、自行舉證方能要回土地,且不得請求相應的損害賠償,著實令人難以氣順受領。 誠如縣籍楊應雄立委所言,〈離島建設條例〉第九條修訂後,還是有很多問題;不過,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已要求「從寬、從優、從易」為原則,並由金門縣政府提出一套申辦的辦法,避免各單位各有立場;如今辦法已經送出,經過這次修正,應可討回幾千筆土地。有道是,「立法為公,執法為民」。我們以為,完善還地於民的法源確有其必要性,但相應的還地作業方式更應從民眾的角度、思維出發,合理而簡便的解決百姓的困擾,而不是又製造出另一起糾紛與困擾,徒增民怨!
-
受寵熊貓與瀕危水獺
「熊貓」會願意被人們圈養在動物園裡,享受人們自以為是的「寵愛」方式,供人們賞玩的「寵物」?「水獺」卻是在金門的土地上尋找牠「安身立命」之地。依照目前金門的技術,既無法養一座動物園或設定保護區來圈養與寵愛,更無能找到專業水準來照料。 金門有三項「國寶」,就是「活化石-鱟」、「緬甸蟒」與「水獺」。由於大家的重視,「鱟」在金門已能復育;「緬甸蟒」近年來也積極在研究保護;但是珍稀的「水獺」卻不能復育而陷入存亡絕續的困境。倘若我們能夠找到保護方法,讓牠們可以生育、生存,或許可以挽救此一物種。 民國66-67年在金寧國中李養盛校長時代服務,曾有農民捕捉一隻「水獺」,校長還特別指導校工砌一座洞穴加以保護圈養,可惜不久就死了,後來李校長將之做成標本。 對照人們寵愛熊貓的神態,恰如梁實秋筆下的「鳥」。『胳膊上架著的鷹,有時頭上蒙著一塊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著不動,哪裡有半點瞵視昂藏的神氣?籠子裡的鳥更不用說,常年的關在柵欄裡,飲啄倒是方便,冬天還有遮風的棉罩,十分的「優待」,但是如果想要「摶扶搖而直上」,便要撞頭碰壁。 鳥到了這種地步,牠的苦悶大概是僅次於貼在膠紙上的蒼蠅,它的快樂,大概是僅優於在標本室裡住著罷?』現代人們寵愛熊貓的方式,是以大陸四川山區為復育基地,還要擔任「和平大使」,負有政治任務,被送往美國和解,送給台灣作為兩岸和平象徵;於是幸福的熊貓越來越慵懶,失去求生本能,還要野放訓練。如此就陷入了「鳥」的苦悶境界了。 現在金門的水獺,早已失去求生的本能,需要鄉親更積極的保護。金門國家公園與縣府相關單位,宜加速結合學者、在地田野專家,一起為保育水獺研擬對策,而非各說各話。 譬如野鳥或松鼠,我們只能大約設置觀賞區,而無法圈出一定範圍當作野鳥或松鼠保護區。當我們還搞不定牠們的生態軌跡前,包括水獺移動路線,及相關食物鏈,應以整個金門當作水獺棲息區來加以保護。直到我們找出正確方向,再作謹慎開發。 鱟兄鱟弟與水獺姊妹,能不能也成為金門的「觀光大使」,作為送往迎來的「工具」?我們之寵愛熊貓,是為「工具性」,而非本於「人與寵物」的情感。牠們被寵得很幸福,已然「喪志」,而寵牠們的人們,遲早有一天會墮入「玩物喪志」境界!今日我們珍惜水獺,是本於「人與自然」同在的「革命情感」,保育水獺姊妹,就能永續我們的田園環境! 光鮮亮麗的台北市與廈門市,正如熊貓一般的受寵,今日幸福的金門,是否有一天也要變成受寵的熊貓?放眼全國各地,唯獨金門擁有閩南文化、戰役史蹟文化,它正在蛻變,繁榮開發乎?保有清純風貌乎?一如瀕危的水獺,需要被珍惜與挽救,就請鄉親細思量吧!
-
沒有憂患警覺,治安就有罅隙
金門縣政府日昨舉行103年11月份治安會報,由副縣長吳友欽代表縣長主持,出席人員包括縣府相關局處主官(管),縣警察局主管,警分局主官,相關單位及金酒公司代表,大家齊聚一堂,除聽取縣警局針對地區整體治安狀況提出執行情形分析專案報告,席中發言熱烈,集思廣益,一致關切社會結構改變,治安工作,亟應重視。 根據警察局刑事大隊資料統計,地區居民生活環境今非昔比,諸如103年十月份,先後發生刑事案件四十八起,破獲率百分之九十四,較去年同期六十四件減少十六件,破案率也較去年同期百分之八十,提昇百分之十四,而刑案之發生比率,以公共危險案件佔百分之二十七,詐欺、竊盜案件,各佔百分三十三,毒品、駕駛過失傷害案件各佔百分之十,顯示地區治安狀況並不平靜,大家務必保持「時時警覺、事事謹慎、處處留心」之態度,期以防患未然,弭患機先,確保自己生命財產之安全。 回顧戰地政務時期,為了維護地區整體安定、安寧、安康,曾經訂頒安全守則一種,要求軍民熟讀牢記力行,內容概括:〈要讓歹徒進不來、動不得、藏不住、跑不掉〉。斯時封鎖海岸,內部檢查,宣導教育,演練測驗等等工作週而復始,經常實施,更將演練、測試有關防範應變措施,全面落實直達基層家戶,功效立竿見影,一度擁有〈地下堡壘,海上公園〉之美譽,儘管如此,猶有(百密一疏),影響地區治安情事發生,如今時空輪轉,物換星移,兩門洞開,三地人潮川流不息,地區整體治安日趨複雜,尤以國軍勵行精簡,警力不足,整體治安工作,不能只是仰仗警察,亟需軍警民共同聯手,負起〈治而後安〉之責任。 可以預料,未來歲月,金門施政重點,仍將以〈經濟發展與開創新局〉為重點主軸,正因如此,維護社會安全安定,提供人民安樂生活環境,任重道遠,倍加艱鉅,爰特提出以下淺見,還望有關主管機關參採: 各鄉鎮村里社區自治組織,應予全面檢討加強輔導管理,諸如由村民自動自發之「巡守隊」,宜由縣政府社會處擔綱,並訂定具體可行管理、督導、考核方案,列入年度計劃預算,逕循警政、行政系統落實執行,或許依法只能鼓勵,不宜勉強,惟若事前深入宣導,曉以利弊得失,必能激發居民之警覺性與責任感,體認自己家邦自己保最為實在,藉此蔚成風尚,即是一股強大自衛力量。 再者,他山之石可資借鏡,據聞台灣彰化地區村落,由於縣市政府重視,對於該項組織編列額定預算,科予鄉鎮公所分工責任,透過定期聯合評鑑考核,留優汰劣,反覆重整,運作功效良好,且看金門烈嶼鄉東坑社區屢獲內政部評比,考列蟬聯全國前茅多次,足見斯項組織,不宜任其頭熱尾冷,自生自滅。換言之,對於猶無斯項組織之社區,應即輔導成立,而對已經成立尚在運作之村落,應由縣政社會主管部門提供行政支援經費,交由警察機關督導訓練教育運用。如此上下一貫,多重互動,鼓舞士氣,期以提昇功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面檢討裝置監視器,主要道路與機場、港埠及重點處所,尤應優先設置管理使用,以期輔助人力之不足,發揮輔佐偵查犯罪功能。 本報社論一再提出呼籲,社會治安,人人有責,警力有限,民力無窮,僅以此前地區廟宇連續發生神像(金牌)多次失竊,陸人偷渡上岸四處川梭,甚有疑涉共諜問題為例,顯示地區仍有安全死角,尤以金門係是兩岸互通之門戶,攸關國家安全,輕忽不得,否則就有顧慮,為期萬無一失,除建議中央檢討補足因應任務需求之警力外,人人不惟要應有憂患之警覺,亦且要有實際行動,畢竟此時尚非太平盛世,沒有安全,則無一切,治安不好,幸福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