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金門需要一所特殊綜合教育學校
在邁入福利國家行列後,特殊教育在近幾十年來倍受政府及民間團體重視,因為它是一個國家民主進步及水平的指標。特殊教育之實施是為身心障礙(身心發展遲緩)及資賦優異之國民均有接受其適性教育之權利,期能充份發展身心潛能,培養健全人格,增進服務能力,而所稱身心障礙(現改稱為身心發展遲緩)係指因生理或心理顯著障礙,致需特殊教育和相關教育服務措施之協助者,包括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嚴重情緒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腦麻、唐氏症等發展遲緩及其他顯著障礙。基於人權平等、人性尊嚴、國家福利政策,種種考量一個國家基本教育愈是發達,教育資源愈是豐富,特殊教育必然亦愈發展,更因為它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教育水平,所以特殊教育全面普及實施是必然趨勢。 民國103年6月,特殊教育法修訂第25條落實一縣市必有一特殊學校,目前全台灣均達到一縣市均有一所特殊學校之目標,高雄市更有四所之多。目前各學校均設有資源班、特教班,其用意是想將這些輕度障礙的學生透過融合教育之作用,將來回流社會之適應,但對於重度、極重度的孩子,這種資源班及特教班的教育方式並不實用。對於重度與極重度所需要的是一個專業專職的教師及專用的設施教學器材輔具在其黃金教育期施以成效性的教育,目前這些重度孩童由幾個資淺的特教教師,既無專業的語言治療師與心理諮商師、物理治療師及職能訓練師的專業教導,更無專用的器材、輔具,這種附屬在學校的特教班、資源班教育對這些重度孩童,根本不具任何教學成效,這種教育方式,不是教育的宗旨與目的。 金門號稱「福利城市」、「幸福島嶼」,金門幸福指數獨冠全國,以金門目前22個教學班人數達361人,學齡前71人,共432人,但卻沒有一所專門教育身心障礙的特殊學校,以致重度與極重度的孩童,得送往台灣地區去就讀,讓這些父母親勞心又勞力。若金門能擁有一所綜合性的特殊學校,將所有智障殘障、多重障礙、情緒障礙、自閉、腦麻……等學童集中教育,在其專業的師資、專用的設施與輔具,配合醫療機構,達教育與醫療併用,並在資源共享原則下,招收各地孩童,而嘉惠所有炎黃子弟,實乃金門地區應有之態度。 廿一世紀是福利國家的世紀,尊重生命、尊重人權、尊重人生下來擁有的一切平等,儘管特殊教育花費龐大的國家經費,但是特殊教育的普遍實施,卻是已開發國家必然的趨勢,一個制度的實施必須去蕪存菁,因勢利導,方可使國家朝向文明進步,何況關係著春風化雨、教化樹人的教育體制,更是何等重要。以往金門地瘠貧窮,在一般教科文經費都是捉襟見肘的窘境,自然無法顧及為一般人所漠視的身心障礙教育,但在如今整個教育行政生態都已改變的環境下,在特殊教育領域應予以爭取,尤其以金門目前之經濟情況絕對有能力去設立一個屬於自己金門人為傲的特殊學校,金門當局應予調配出對自己地區最有利的教育條件與措施,確立特殊教育方向,使特殊教育在金門地區成長茁壯,嘉惠身心障礙學子,恢宏政府德政,彰顯憲法所賦予人類平等真諦。
-
縱論金門願景
選戰已告塵埃落定;新的行政首長及民代業已產生,即將遵循憲政體制交接權力與義務,為選民服務;為個人踐責。本報基於激濁揚清之職責,理應在此時刻,縱論時局與鄉情,且論金門之願景以供諸君參考,以為選民監督之依據。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城市願景?」多年前,曾有鄉彥以此著文,縱論金門願景,在文中,曾引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法國建築詩人波棕巴克,在得獎後曾提的感言,認為一個城市的設計意境:一個「對象物」並不會產生意象,而是透過建築空間的營造,整合出一種共生和諧的願景,這才是一個閑適恬靜的城市。 我們且以此之論點,提出金門願景之看法:帶著法國貴族血統的波棕巴克,作品中除了可以看到雕塑性的造型,配合細心處理的材質與顏色,所營造出的空間意象外;對於集合住宅與都市空間所整合的意象,更讓他的共生理論不致落入樊籠。以此而論,巴黎第十九區的萊特公園座落著維萊特劇院、音樂城、科學城、珍妮特音樂廳等,莫非也受到他的遷流曼衍?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此種共生和諧的願景,應如城市意象一樣,在於善用自身元素:如巴黎的鐵塔、紐約的勝利女神像、中國的萬里長城等,或有其歷史意義;或有其文化至寶;或有其地理景觀,但最重要者在於她的特殊性:善用本身元素所營造的特殊性。 基此觀點,我們認為展望金門未來願景,理應發展出一種生態、藝文、商圈左宜右有的城市願景,也就是金門之建設,應立基於以生態為承載平台;以藝文為精神泉源;以商圈為物質活力的城市。具體而言,就如同把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兩廳院、台北東區商圈結合在一起的功能城市:以時尚商圈厚生養民;以悠揚藝文舒神愜意;以森林公園承載眾生。如此城市,才是今日市民縈繫心坎的城市;更是未來金門城市之願景! 正如鄉彥在文中之慨語:偉大的建築使人感動;悠揚的樂聲令人心動;旖旎的風光催人行動!也因此,在此先進國家皆已嫻熟城市規畫的願景時,我們還能依戀昨夜的沈香?因此,如何因應時代脈動;檢視自身元素,從土地利用、公共設施、景觀建築,到文化意象等,皆應以商圈、藝文、生態的共生和諧願景整體規劃,呈現一種便捷、優雅、旖旎的現代城市風貌;這才是輒為題詠,以致其意的城市願景,更是金門真正立足於先進城市之林的根本。我們且以此文之意向,供諸位競得名位之諸君參考,以襄金門,誠如此,方不負選民之託,憲政之責!
-
公共建設以人為本融入在地
國際路透社列名「世界九大新地標建築」,由日籍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的台中國家歌劇院;號稱符合「書與樹的閱讀環境」設計理念,「翻轉圖書館」之高雄市立圖書館新總館,接續於近日落成盛大啟用。其建構之雄偉華美,堪為縣市地標。這是台灣的驕傲,令人稱羨。 台中國家歌劇院明年將由文化部直接經營。高雄市圖書館新總館開館才四天,即創下六萬人次進館紀錄,但每天人潮太多,亂象橫生,民眾投訴,有人把圖書館當成景點、遊樂園,不乏學生擺書占位、脫鞋睡覺,全館上千個座位,竟找不到位子可安靜看書。當充滿書香空間變成觀光景點,未來台中國家歌劇院,是否會轉型為超大購物商場而成為另一觀光景點呢? 翻開國際間諸多公共設施,由盛而衰者不勝枚舉。為了主辦世界賽會而大興土木,打造運動場館或渡假勝地,輾轉數年後,總有經營不善,乏人問津而導致成廢墟。 媒體曾報導國際間及台灣有些縣市公共建設成了「蚊子館」。諸如:北京的迪士尼樂園比不上香港與日本的而遭受廢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要會場鳥巢運動館,每年養護費需1100萬美元。一堆閒置的體育設備,今天不少運動場館被曝光棄置不用;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場館維護費1億歐元,更令希臘人負擔沉重的債務。 根據台北藝術大學的老師,帶學生調查全台「蚊子館」計有119處,例如:南港極限運動場、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嘉義縣太保市的藝都表演廳等;為了落實「本土意識、保存地方特色」,投資數十億元新台幣興建了總數近300家的地方文物館或博物館,如台南縣玉井鄉的「芒果文化館」、台中縣「東勢客家文化區」、八里汙水處理廠、名間鄉立體停車場、體委會補助設置苗栗縣立文山國小分校巨蛋體育館、興達遠洋漁港,現今或因門庭冷落,人跡罕至而關門,或因不符效用而閒置,廢棄為「蚊子館」。 歸納這些公共建設導致閒置,乏人問津的因素很多,有些因時代背景不同,或因環境改造而沉淪。其中最根本的是否能「以人為本,融入在地」? 「以人為本」的考量有兩個面向,一是符合人性化的考量,一是擁有持續經營的人力資本;「融入在地」必須依循在地創造特色,不只考量吸引觀光客,最基本是能否為在地人所接受而樂於使用? 未來本縣諸多公共建設,或許要放緩腳步,不求一步到位,完整設置,宜謹慎考量,是否以人為本,融入在地?迪士尼樂園受人歡迎,如果設在金門,是否水土不服?著名的澳門威尼斯人賭場若引進金門,能支持多久?昇恆昌的五星級飯店可供觀察,能為金門帶來多少商機?以觀光導向固然可行,然而不可仰賴。人們總是抱著新鮮感而來,如過江之鯽,呼嘯而過,能駐足使用者有限;倘若人為經營不善,服務品質跟不上,招式用老,觀光客遲早疲軟,不可不慎! 迎來如候鳥般的觀光客不足為恃,倘若本地鄉親很少光顧,或者鄉親不懂得使用,失去了鄉親的有效利用,那是前景堪憂;從教育觀點檢視各項公共建設,必須先進行在地人的教育。規劃前、建設過程、完工後啟用,每一環節都要先教導民眾,使其融入在地人的生活,而願意親近它、使用它、認養它,並產生認同感、參與感、光榮感,才能持續發展。
-
永續健康農業 打造宜居環境!
金門縣政府推廣「健康、效率、永續經營」農業,成效已浮現。為了建構「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全民農業,縣府表示,這幾年來積極推動,其中安全農業示範戶,已由民國98年46人,逐年增加,至民國103年已達75人,種植面積由98年12.15公頃,逐年增加至103年已達21.91公頃。 據縣府表示,健康與安全農業,最基本的就是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達到生產者與消費者雙贏的局面。金門從民國94年起積極推展安全農業政策,輔導農民安全用藥規範,建立合理化施肥、生物防治技術、落實農藥殘留檢測機制,在農產品採收期前,需經採樣送到縣動植物防疫所檢驗合格後,方可採收上市。透過政府嚴格的把關與驗證制度,加強消費者對安全農產品的信賴度,吃得更安心更健康,是值得大家支持推廣。 事實上,近來國內發生的食安問題,已經嚴重的打擊到民眾日常的食品安全,甚至是台灣的國際形象。曾幾何時,我們將黑心食品與大陸的無良企業劃上等號,不想回過頭來卻發現,原來自己食安也好不到那裡去,此情此景,又如何不令人汗顏、洩氣?就理而言,食安是人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企業必須自律,政府必須把關,民眾更絕對有知的權力,然而,就台灣從個別的食安問題演變為全面的食安風暴,甚至令人民對政府產生了信任危機,或有認為其直接影響了「九合一選舉」的結果;食品安全分開來看俱為個案,但連動起來,卻足以動搖國本,不論是企業主、公務員或升斗小民都不宜輕忽漠視。 以縣府推廣的「健康農業」為例。便首重在建立農民有機與健康的概念,只要有了正確的農作觀念,自然就會重視種植環境的健康,而有好的環境就會有好的產品,消費者也能因此獲得健康,形成一個健康的循環。對這樣的理念及作法,我們咸表認同,更以為在金門有限的農作範圍內,完全可以開墾出足夠的示範區域,並兼具有品質保證、安全消費,以及休閒農業的多重效果。以下謹提供幾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示範的必要性。凡事不求多,但求精。金門的農業規模有限,只能走精緻化小農路線;在小農的基礎上,則不妨精雕細琢的去營建少量的「健康農業」示範點。營建示範點一則有利資源集中、精益求精,二則方便推廣,起群仿之效,對金門的「健康農業」推廣,應有速效。 其二,履歷的透明化。在食安風暴的摧殘下,要保證品質,建立消費信心,唯有透明化產銷履歷一途;看得清、查得明,才能吃的安心。對此,公部門可以輔建一套完整的產業標準及履歷制度,並經由簡易、便利的查詢系統,重建消費者的信心。 其三,產業的自律性。所謂:「千防萬防,家賊難防。」一個敗類足以拖垮整個產業。除了政府強力的監管外,產業自律與自我把關更是關鍵,因此,相應的產業組織、自律機制、裁罰標準,以及品質保證基金等等,缺一不可;唯有自立自強,才能揚眉吐氣,獲得消費者的認同。 總之,民以食為天,食安無小事。不論是低碳島或旅遊島,如果沒有一個綠色宜居、食安無虞的生活環境,任何願景俱屬空談。永續健康農業,打造宜居環境,或正是我們當下責無旁貸的使命!
-
健全交通輸運機制 打造快樂金門行!
報載,104年春節管制期間台金航線正班機及第一波加班機將自12月17日開放訂位,另第二波加班機則於明年的1月21日開放訂位,開放電話訂位時亦同步開放網路訂位(網路訂位比例占70%),計畫於農曆春節期間返鄉的鄉親宜及早規劃行程,並做好相關的準備。 事實上,年節及特殊時日的機票供需一直是金門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試想,不論金門的建設、旅遊環境做得多好,只是要想來金門的人無法有效、便捷的往返金門,所有的努力及計畫便俱屬做白工。然而,機票一位難求的狀況要獲得有效的舒緩及解決,斷不是地方政府、航政單位或航空公司單方面就可以謀求解決的,其間既牽涉了離島居民行的權益,更有企業營運成本與機群調度、航運能量等種種窒難,是以,一直以來,不論是中央或地方,縱然都能理解改善離島交通的迫切性,但到底也總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階段,如:以加班機、聯合補位等方式解決眼下的問題,然而,這樣的應急措施對離島居民的出行及離島的永續發展,仍是遠遠不足的,或許我們也該從中試圖找出更多兼顧各方權益、多面俱到的配套方案,最大程度的降低離島行的困擾。 如前所述,機位(票)的供需,說到底還是市場供需的問題,我們的確沒有立場要求航空公司在尖峰時段充分的機位滿足需求,卻又不配套解決去(返)程及離峰時段載量不足問題;箇中的癥結有人將之歸諸離島人的宿命,有人更以為,為了優先維護離島人的出行權益,應該用更強制的行政手段及命令來謀求解決,以上的看法或均其立場及道理,但對於正處於經濟發展期,甚至是將觀光休閒樂活為重要發展政務的金門而言,卻也絕非無法可想、無處著手,以下謹提供幾點淺見,供各界參酌。 首先,離島交通的特性是尖離峰及供需的鬆緊程度,多數是相伴發生的;意即,可能在某一時段大夥都著急回到或離開金門,而去返程的班機卻乏人問津,最合理的做法是航空公司充分滿足機位需求,但乘客卻應該負擔雙倍的機票費用。但是,這樣的作法是不可能被乘客認同及接受的,於是乎,便有了政府補貼機票費用的做法,然而,這樣的作為仍是治標不治本。我們以為,要解決此一問題還要從衡平目標的供需做起;諸如:訴求特定時間或航次的票價優惠、以促銷或活動補足離峰供給、更嚴謹而有效的訂位、報到機制,以及更透明、快速的票務訊息等等,都能具體而有效的緩解機位的供需壓力。 其次,民航局已公告未來三天以上法定連續假期及為了疏運需要之臨時加班機均可加註「逾期作廢」之機票使用限制,讓真正有需求之旅客能夠訂得到機位。對此,我們雖認同有其必要性,卻也認為失之草率,畢竟,旅客訂位後未報到的理由有千百種,真要如此一槌定音、一視同仁,恐未臻妥適。建請航政、航空單位宜就「不可抗力」等因素明訂補救方式及標準,莫要因此墊高離島遊門檻,寒了離島人的心。 總之,金門既要圖發展,便利的交通輸運就不可免;除了要保障離島人對外交通的基本權益外,更要圖謀全面性的行政配套及管理措施,具體落實快樂金門行!
-
激情過後─談選後的省思
金門今年的五合一選舉已結束,老將新秀各有擅場,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勝選鞭炮聲、恭賀聲不斷,敗選則獨自落寞神傷,俗話說:「勝負乃兵家常事。」看到很多有風度的輸家,還是到處謝票,這樣的風度是值得肯定的,勝不驕,敗不餒,有心為民服務,只要好好經營基層,四年後捲土重來猶未可知。 這次選舉還是以縣長選舉最受矚目,十組候選人是史上僅見,雖然插花的居多,但是就像台北市的市長候選人七十幾歲的趙衍慶,花兩百萬元去敘說個人理念,金門的幾位候選人則未見,殊為可惜,白白花了二十萬元的保證金,打水漂去了。 縣長候選人最後還是陳、李對決,金門最大的兩個姓氏,在宗親票當基本盤下,展開拉攏相同理念的志同道合者,選舉開票結果由無黨籍陳福海以最高票數2萬3965票,當選金門新任縣長;李沃士得票數1萬5146票,排名第二;許乃權得票數3834票,排名第三。 根據金門縣選委會公告,金門縣第6屆縣長選舉總人數10萬3555人,經投開票結果,發出票數4萬6757票,有效票數4萬5416票、無效票數1341票。本屆縣長總投票率才45.15%,較上屆53.80%低了8.65%。 早年金門在戒嚴戰地政務時代,歷年選舉的投票率都高達七、八成以上,這麼高的投票率當然並不正常,當時的投票都要求村里長挨家挨戶催票,甚至提供車輛載到投票所去投,所以投票率自然高不可攀。 八十一年戰地政務解除後,投票率自然下降,但是再怎麼低也有五、六成,這次的投票率低於五成,恐怕也是民選縣長以來最低的投票率,這個數字顯見選民投票意願並不高,沒有出來投票的熱情,否則以近兩年來新設籍戶口增加了約兩萬人,選舉總人數創歷史新高,投票率卻創下新低,這樣局面是出乎許多人意料。 據保守估計,金門旅居台灣的鄉親有四十萬之譜,設籍在金門工作在台灣的鄉親不下三、四萬人,這些身在台灣心在金的鄉親,只要被動員超過一萬人趕回來投票,都有可能改變金門的選情,所以金門縣長選舉的勝負是有可能「決戰域外」。 但是據了解,今年趕回來投票的鄉親並不踴躍,從加班機並不多就可證實,回來反而是年輕的選民居多,年輕人人心思變,也會影響家中老人的投票意向;另一個可能是設籍在金的一些所謂的「幽靈人口」,在選前檢調的清查恫嚇下,許多設籍選民不敢回來投票,也導致境外票今年並未發生實質影響力。 選舉期間,有很多的抹黑、造謠,製造宗親對立,選完後,激情不再,一切應恢復正常,大家能不再受到選情的撕裂,所有鄉親都應集思廣益,捐棄成見,大家不要再分什麼姓氏、宗親或派系,要團結起來一起為金門未來的發展找出真正的方向。 當選高興也只是幾分鐘,接下來就是責任、承擔的開始,畢竟「任重道遠」;敗選也不是什麼可怕的事,痛定思痛,藉此反省敗在那裡,四年後要從那裡站起,也不見得是壞事;「金門子弟多才俊」,四年後誰主江山,誰也不知道,執政優勢都可能翻盤,主政者豈可不慎乎!
-
走過選舉激情放眼未來向前行
所謂的「年底五合一」選舉,終於在昨日落幕。金門百里侯之爭出現了「翻盤」的結果。現任縣長李沃士未能擄獲選民青睞,而由曾經參選立委落敗的挑戰者陳福海,一舉挑戰成功。 站在參選人的立場,選舉結果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站在選民的立場,我們必須持平地為金門賀喜!恭喜金門鄉親透過民主選舉機制,以選票展現了人民意志。 這場基層縣市長選舉,選情之激烈前所未見。雙方的拉鋸其實也只在毫釐之間。不論是挑戰連任失敗的李沃士,或當選人陳福海的感言,都道出了民主制度的真諦:「現任者未必能保證連任」,而且,不論勝敗輸贏,只要是選民最後的抉擇,參與者都應該坦然接受結果。這一點,也是對所有當權者最大的警惕。換言之,即便是勝選者,也只能驕傲一時半刻。走過選舉的激情,就該回歸平實,且莫忘選民託付,莫忘參選初衷。 從金門的角度觀之,此次的基層縣市長選舉,檯面上雖被化約為簡單的「陳李之爭」,但實際上宗親板塊並未移動,真正決定選舉勝敗的,是那些從未積極表態的隱性選民。再看議員選舉,此次有過半的現任議員順利連任,顯然,他們平日對選區的耕耘、對選民的服務,再一次獲得了選民的認同,有以致之。而當中亦有幾位新科議員,他們背負了選民對其更高的期待,且此期待更勝於未能挑戰成功的候選人。 在這次的縣長選舉當中,環保以及土地開發利用等議題,不意外地成為選戰熱點,而選民已經用選票做出了決定,相信未來的金門大家長,當能依據選民的抉擇,帶領金門走出自己的路。比較遺憾的是,選舉過程中,接連爆出數則基層選舉的賄選新聞,甚且有大學專任老師因案被收押,讓這所背負所有金門人期待的「最高學府」因此蒙塵。營造如此大環境的所有環節與相關人等,都應為此深切檢討。 選舉已經結束,鄉親們用選票選出了新任的縣長、縣議員、鄉鎮長、鄉鎮民代表,與最基層的村里長。不論勝敗輸贏,我們除了向當選人表示恭喜,向落選者表示慰勉,也必須再次鄭重向所有即將當權、在位者提出呼籲:選舉,是民主精神的總體現,選民是最終決策的關鍵。這些決定勝負的人,全非達官顯貴,只是數以萬計陌生面孔中的平凡百姓。他們每天兢兢業業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奉獻,為社會正常運作默默貢獻著一己之力。既然接受了選民託付,就應該站在制高點上,為百姓謀福。同時,我們也期待,金門鄉親能儘速走出選舉激情,放眼金門大未來,攜手向前行。
-
拿出績效 就有威信
報載:金門縣自來水廠日昨舉辦第四十七屆自來水節慶祝聯誼餐會,縣長李沃士曾前往致意,語多嘉許與鼓勵,場面溫馨熱絡,強調此節是水廠同仁驕傲之時刻,過去幾年受到水質之影響,帶給員工很大壓力,但身為水廠、縣府一份子,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因而在短短三年內,用心改善,飲水品質大幅提昇,讓鄉親普遍有感,難能可貴,相信在全體袍澤再接再厲,共同努力之下,金門鄉親「有水喝、喝好水」,定能水到渠成,如願以償。 眾所週知,〈日光、空氣、水〉三者稱之為「人生三大要素」,乃每個人日常生活所必需,缺一不可,亦且攸關大眾健康與生命延續與存亡,所謂「飲水思源」,可見水之問題普受重視,一天無日照,或可過活無虞,半日無水可用,心緒即有強烈變化,相信大家不乏實際經驗,緣此,地區水利建設事務,始終是社會大眾關切熱門議題。 回顧過去,再看現在,面對金門飲用水之供需,迄今猶未圓滿得到解決,溯本追源,政府念茲在茲,列為施政重點,歷任首僕,未曾稍怠,長期以來,莫不致力於挖塘築壩,開發水源,僅以推動家戶裝設簡易自來水計劃為例,係自民國五十五年間開始,自此使得家家隨心所欲,隨手就有自來水可用,凡此由「點而線到面」,歷時五十年之久艱辛過程,從無到有,由有到好已經逐步實現,點點滴滴,得來非易,誠非局外人所能全般瞭解,格外值得珍惜。 持平而論,金門四面環海,環境特殊,一年四季,雨量稀少,水資源常有不足,倘非湖庫充分發揮高度蓄水功能,不知如何供應早期軍民十餘萬眾用水需求,是以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毋忘金門曾經有過缺水,自台船運來金應急,甚有群聚(井邊)等水搶水之情景,有水當思缺水苦,大家養成節省用水習慣至關重要,對於曾為金門水利建設棒棒相接,努力不懈,無怨無悔,服務大眾之同仁袍澤,更應心存感激,給予鼓勵掌聲。 再說:金門亟需改變與發展,因而活絡地區經濟,招商引資,帶動觀光,施政定向正確無誤,正因如此,確保水電供應不虞匱乏,未雨綢繆,應是首要大事,政府早有先見之明,刻正快馬加鞭推動境外引水,不惟兩岸已建立共識,一切作業進度大致就緒,假以時日,理想終將實現。而得有具體進展成果,胥賴人事無縫接軌,中央與地方環環相扣,動力、推力、助力與拉力兼而有之,每個階段持續予以發揚光大,見樹也見林。 隨著時空推移,民意需求與日俱增,公僕服務態度,成為大眾注視焦點,特別是日常與民眾生活攸關,接觸頻繁事務,既繁又雜,過與不及,動輒得咎,諸如水質問題,在水廠全體員工共同努力改善之下,不再發生混濁情事,然而,有人耽心招商引資將會影響水電失衡,惟金門要發展之方針不能改變,且須邁步向前,是故,如何達到地區水電供求無虞,將是水電主管機關必須面對之重大工作任務,政府有決心克服困阻,大家該有信心鼎力支持。 總之,個人單打獨鬥,自我表現時代已然過去,取而代之者,應是團隊責任心與榮譽感之培養與發揮、體認及此,計劃不致落空,績效不會掛零,屢試不爽。
-
選賢與能就在你我
第6屆縣長、縣議員、第11屆(烏坵鄉第9屆)鄉鎮長、鄉鎮民代表暨村里長選舉,即將於明(29)日上午8時起,至下午4時止舉行投票。金門縣選舉委員會提醒選民相關事項,希望有投票權選民屆時攜帶自己的國民身分證、印章及投票通知單,到指定的投票所投票。 此次辦理地方公職人員五合一選舉,係國家實行民主政治,鞏固憲政基礎,擴大地方自治功能,增進人民福祉的具體表現。因此,在選舉過程中,除應依法參與外,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選賢與能」;也唯有選賢與能,才是民主政治最重要之核心價值。 論及選賢與能之精神,必須追溯我國傳統的文官制度。現代文官制度淵源於我國科舉考試取人的傳統;眾所周知,1905年滿清政府宣布廢除實施1300年的科舉考試制度之後,對中國來說,是件影響層面既深且廣的事情。而且絕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當時廢除科舉制度的負面效應遠大於正面效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羅茲曼(Gilbert Rozman)指出,廢除科舉對於中國來說,「是比辛亥革命更具革命性的重要轉捩點」。廢除科舉制度對當時中國社會與經濟體系,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也動搖了滿清政府的統治基礎,對國父的革命事業有很大的幫助。 從某種層面言,國父革命是件「搞破壞」的事業,但國父卻看到了廢除科舉對中國所造成的巨大影響,於是他從「建設」的立場出發,很務實地衡量中國的國情,同時也在研究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制度後,提出了考選權應該獨立於行政部門以外的主張。國父在不少文件中指出,政府以考試取人是中國始創的,可惜科舉制度長期以來產生了偏差,但這套制度被外國學去之後,經過改良卻成了好的制度。他進一步指出當時美國經由選舉產生的國會議員中有不少「愚蠢無知」的人,而政黨政治興起後以「分贓制」任用公務員,更造成了美國政治的腐敗。 因此,國父一再重申:「大凡官吏,必要考試合格,方得委任。自從行了此制,美國政治方有起色。」甚至,國父的主張還包括選舉職務,也應先經考試及格,才能取得候選人的資格。史學家錢穆曾指出,中國古代的專制,與西方的專制不同之處,正在於中國有考試制度和監察制度,這是中國的特色,也是西方不及中國之處。而監察制度與考試制度正是「選賢與能」之具體呈現。但如何落實之?唯在你我手中之選票!也因此,我們呼籲大家珍惜手中選票:選賢與能!
-
推廣閱讀開發學生潛能與提昇全民素養
教育部為因應世界潮流,不斷的推動閱讀運動,提倡「閱讀元年運動」、「國民中小學閱讀計畫」及「國中晨讀123」等,同時也補助各國中小充實圖書設備、培訓種子教師、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補助地方政府推動閱讀活動、鼓勵民間團體參與閱讀計畫等,其基本理念是面對知識經濟時代,透過閱讀能掌握創意的精髓與科技的應用;透過閱讀可以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習慣與能力;透過閱讀可以建立書香和諧的社會;透過閱讀能讓民眾瞭解未來、開創未來。因此,我們除了要推展學生閱讀運動外,更要推動全民閱讀,藉由「全民閱讀運動」,帶來社會活力與希望。 英國教育部長布朗奇(Dalvid Blunkett)曾說:「每當我們翻開書頁,等於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礎。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最能瞭解我們心靈的莫過於閱讀。」又有人說:「閱讀是教育的靈魂」,由各種事實印證的確如此,但我們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嗎?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民都做到了嗎?閱讀的真義到底在哪裡?親子天下雜誌於實戰教養專刊中發表「啟動閱讀元年」、「12年國教學生關鍵能力的預備」及「閱讀素養學習對策」,借鏡芬蘭、香港、日韓國際成功經驗,為台灣教育界引介最新閱讀教育趨勢再度搭橋,邀請英國、美國第一線推動閱讀的老師及專家分享閱讀教育新策略、作法及趨勢,期盼台灣教育工作者看到:一位充滿熱情與使命的老師,一個政府、圖書館與民間共同打造的閱讀國度,將為台灣閱讀教育環境帶來深刻的反思與改變,也帶來整體社會之活力與希望。 其實,在我們的民主社會裡,常因選舉而成為政治化或意識化的型態,尤其在教育政策或政見更是如此!因為在每一個人的思維及人生經驗裡,都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想法,常覺得別人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因此對教育的長遠看法就有短視之疑慮。今後,我們要真正找到教育的核心價值,就是用心培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具有健全的人格及公民素養,排除各種意識型態對教育的干擾。如果大家都能逆向思考與操作,不要比分數高低,比閱讀能力、學習態度,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閱讀,不要把課排得滿滿的,不要為了考試而讀書,先培養學生閱讀風氣與態度,再激勵學生自我學習的動機,自然而然學生會對教科書有興趣,對考試題目之閱讀有興趣,對未來人生各種進階挑戰有興趣,如此就不會輕易放棄生命,改變人生了! 由此可知,我們要推動閱讀運動,提昇學生能力與全民素養,最重要的還是要靠社會、政府、教育單位、民眾有正確的教育與學習導向,尤其倡導「全民閱讀運動」、「社區閱讀活動」、「親子共讀風氣」…等,才能帶動孩子閱讀習慣,才能帶動全民讀書學習理念。因此再次呼籲所有鄉親一起推動有意義的閱讀運動,不要讓別人認為我們是偏遠離島或是文化不利地區,今後我們可以不但要跟台灣比學習能力,而且要跟台灣比閱讀人口比例,真正展現金門潛能與公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