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該是金門漁業轉型的時候了!
金門四面環海,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按說當依海而生、靠海而活,但如今的情形是,大陸漁船頻頻越界,又經常使用毀滅性捕漁法,包括毒、電、炸魚等,漁業資源業已呈現過度開發,本地漁船已面臨無魚可捕的困境;金門漁民們除了望海興嘆外,更大的疑問是,「金門漁業是否還有明天?」 事實上,近海漁業資源匱乏不獨是金門的問題,台灣沿海縣市乃至世界各國沿海城鎮,都有類似的困擾;究其原由,還是「人的行為」出了問題。畢竟,「人的行為」是與海洋生態息息相關的,不論是經濟生產或休閒活動需求,對於海岸的自然景觀,乃至於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及影響。金門的漁村同台灣其他傳統漁村一般,都會因為環境污染與漁業資源匱乏等因素,面臨漁業沒落、城鄉差距、人口外移等問題,而逐漸衰弱。因此,探求金門漁業所面臨的問題,首要解決的便是經濟生產與生活模式的轉型;除了復育漁業資源外,我們更該一併確定金門漁業的發展方向,才能根本解決漁民的生計,以及漁業永續發展的問題。 據瞭解,農委會漁業署近年來陸續舉辦了多次「休閒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班」,意圖藉由傳統漁業的轉型,將傳統的「靠『海』吃飯」轉變為「靠『人』吃飯」,意即新世代的漁民不用全然依靠和海拚搏,便能豐衣足食、養家活口;箇中的癥結便是「休閒漁業」的導入。 休閒漁業的興起與都市化的程度是具有關連的;居住在都市的人們在假日時,有從事異於平常生活體驗或遊憩的需求,這便是休閒漁業興起的主因。我國已於二○○二年元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界各國的漁產品因關稅障礙降低將大量進入台灣、金門市場,本地漁產需求急遽縮減,造成漁民的生存危機,已是不爭的事實;將傳統漁業轉型為休閒漁業,實為金門漁業重要的生存之道。 當然,要遂行休閒漁業發展,復育漁場乃為首要。眾所周知,金門漁業資源瀕臨枯竭的最大主因,在於大陸漁船的非法越界與濫捕。為此,縣府多次籲請海巡單位加強漁業巡護,強力取締越界的大陸漁船民,並決議成立「金門縣漁業巡護小組」,強力掃蕩不法的大陸漁船,捍衛金門海域的基本權利,然其效果卻未必立竿見影。 平情而論,大陸漁民勇於非法越界、濫捕,關鍵還在於兩岸互不隸屬,及缺少共通的漁業政策協定。我方現行依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規定,對於未經許可進入台灣地區限制或禁止水域的船舶,主管機關得以逕行驅離或扣留其船舶、物品,留置其人員或為必要之防衛處置。然在陸方不承認我方主權的前提下,尚難達到「令出禁止」的效果。常言道:「蛇打七寸,釜底抽薪。」或許,我們該訴諸彼此共通的國際組織、民間團體,協調出「共通的準則」 ,如此當比驅離、防堵更具效用。 總之,金門漁業已屆日薄西山,防制大陸漁船非法越界、復育漁場固然緊要,但「未來的路」該往那裡走?才是「金門漁業還有沒有明天」的關鍵所在。金門應該致力於傳統漁業的轉型,想方設法的「從海中撈寶」,而不是坐待護漁效果或政策成熟!
-
以歡喜心情迎接浯島城隍文化觀光祭!
「四月十二迎城隍」,是整個金門的年度盛事;金城鎮公所今年將配合舉辦「浯島城隍文化觀光祭││傳統踩街表演」活動,敲定配合浯島邑主城隍繞境巡安,自五月十一日起,利用假日分梯舉辦踩街遊行及傳統民俗技藝表演。承辦單位期望藉由系列民俗活動的推展,強化金門的夜遊資源,讓遊客體驗地區的傳統文化及習俗,透過宗教與觀光的結合,讓金門更加的與眾不同。 根據地方傳說,「迎城隍」源於清康熙十九年,總兵陳龍將邑治遷往後浦,城隍也在該年的農曆四月十二日分爐到後浦西門「浯島城隍廟」,為了紀念四月十二日的遷治特殊意義,改訂「遷治日」為城隍爺的生日,三百多年來,城隍信仰不但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儼然成為金門年度宗教盛事。 近年來,國內興起宗教信仰結合觀光行銷的熱潮;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因為,「大甲媽」的信仰在台灣已根深蒂固,但其足以發展為「國際觀光文化節」,更大元素還在於宗教的包裝,以及現代行銷元素完美導入。 眾所周知,大甲媽祖慶典引人入勝的,便是八天七夜的進香繞境活動,每年到了這時節,不但全台信眾蜂擁而至、傳媒爭相免費報導,連外國媒體、觀光客都不免俗的「摻一腳」;承辦單位更曉得掌握時機,適時推出諸多周邊商品及促銷活動,爭取信眾的消費;例如:去年的「媽祖手機」,今年的「Q版媽祖公仔」都是創意行銷下的經典之作。看完了「大甲媽祖」,我們亦可省思一下後浦城隍有些什麼值得開發的觀光元素? 事實上,宗教與觀光的結合,乃建立在信眾的自發行為上,以此為基礎,佐以傳統的儀式、陣頭、行銷活動的設計及包裝,便足以吸引國內外旅客的青睞及好奇,逐步的衍變成地方著名的觀光活動。金門迎城隍活動,年年都有,往年亦曾賦予「觀光」的名義,卻不一定都有觀光的效果;但熱鬧總是有的,激情過後,人們通常不興再追究其間的功過,然而,對金門長遠的觀光發展而言,則無異是短暫的火花;美麗過後,什麼都沒有! 西諺有云:「有希望之處,就有宗教!」宗教賦予人們希望,豐富其精神生活;相對的,宗教在觀光發展的角色上,也愈來愈吃重。從地理、歷史的角度來看,敦煌的石窟、麥加的朝聖、尼泊爾的修行等等,未嘗不是另類的觀光行銷;後浦迎城隍要發展為國內、乃至於國際上知名的宗教、觀光盛事,自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基此,我們不妨從「遊客」身上著手;例如,分析「遊客」的旅遊動機、行前期望、實際體驗滿意度、期望落差,以及改善策略等等;讓顧客滿意,甚至充滿驚喜,才是一次宗教行銷觀光的成功活動。 總之,迎城隍是金門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如能和觀光結合自是最好,但宗教觀光的路並不好走,尤其要將小區域的信仰,發展成為跨界認同的觀光活動更是艱難;我們以為,了解遊客的需求是很重要的。「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大甲媽的「神奇」擺在那裡;如何從「祈求神恩庇祐」、「尋求心靈慰藉」,發展為「新奇與自我滿足」、「休閒調劑」,乃至於利益追求、促進觀光效益,就需要我們多用心與下苦功了!
-
小三通只有半套企待中央全面解套!
陸委會於四月一日宣佈將澎湖地區納入「小三通」範圍,立榮航空於日前率先推出馬公直飛金門包機,首批取得「小三通」證件的一百二十七位澎湖旅客經由金門往返廈門。澎湖地區兩岸交流協會並在稍後組成旅遊推介團,在立法委員、澎湖縣長、議長的率領下,經由金門「小三通」中轉前往大陸福建,展開四天促銷澎湖旅遊行程,宣示繼金門和馬祖之後,澎湖「小三通」也跟進啟動。 附隨於「小三通」的發展願景,幾乎讓所有的離島縣市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然而,現行的「小三通」果真能帶來「加強兩岸人員交流,促進邊境貿易發展,繁盛離島經濟」的具體效果嗎?則不無疑問。 如今,「小三通」為人詬病的,便是其「試辦」的定位。「小三通」試辦迄今已邁入第七年;以金廈航線為例,自民國九十年一月二日啟動以來,旅客逐年成長,進出旅客人數從當年的二萬一千三百七十七人次,成長至去年的六十萬三千零三十人次,快速成長的幅度,證明「小三通」政策很受國人歡迎;甚至,連「經營之神」王永慶都盛讚金廈「小三通」省時又方便,確是值得務實推動的重要大政。但七年來僅止於「試辦」,意即「小三通」有「定位不清、願景不明、行政無序」等問題,並可隨時依執政者及主管機關的好惡而調整。 以澎湖適用「小三通」政策為例,便因開放幅度不如預期,而被澎湖居民譏為「半套小三通」,如食雞肋。事實上,澎湖期盼的不是經金、馬中轉的「小三通」,而是大陸沿岸城市與澎湖的空中「小三通」,加上我方的條件設限,以及前置作業的不備,縱使澎湖縣已組團赴大陸促銷澎湖遊程,但真要引得陸客上門,還有許多難題待解。 其一,在價位上;目前澎湖的旅遊業者已推出一萬五千元有找的遊程,意即每人的團費價格約在人民幣三千七百元左右。當然其間最大的成本是「交通費用」;金廈往返船票只要一千多元,但加上金門到澎湖的飛機票價,便不得不「水漲船高」。然而,這個價格已經接近廈門到南韓、日本,或東南亞許多旅遊地區的價格水準,如何讓陸客們感受到「物超所值」,著實困難重重。 其二,在行程上;目前,金門到澎湖僅有「每週」一班的包機,包機成本高,航期不定,加上我方政府又只允許大陸居民在澎湖停留「三天兩夜」,往返的班機如何銜接?又該如何確保最低的旅遊成本,維持最佳的地接服務及服務品質?操作難度之大,可說前所未有。 其三,在作業上;大陸居民赴澎湖證件該怎麼辦,目前還沒有定論。是要延伸「入金證」的效用,還是要再辦一個?這些具體細節如果沒有確切的作業流程及答案,陸客又該如何經金馬中轉赴澎湖旅遊? 總之,澎湖「小三通」政策的遂行,委實充滿了弔詭。此前,中央對相應的細節既無規劃,對於實務上的困境也視而不見,好像只要開放了,便代表了政策利多,殊不知,「看得到,吃不到」的政策大餅最令百姓嫌惡;金門的「小三通」不也如此。古語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冀盼中央能確實檢討「半桶水」的「小三通」政策,發揚求真、務實的精神,辦實事、求實效,早日贏回人民的信心與尊重!
-
落實人道屠宰推行保障動物福利
「金豬年,誰聽到豬的悲歌?」這是「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於四月中旬召開記者會的陳述,就台灣地區二十七個公立肉品市場或屠宰場所作的訪查,逾七成業者仍以不人道屠宰方式宰殺豬隻,讓與會的台聯賴姓立委等人目睹所拍攝到的影片,痛心淚灑會場,並呼籲國際人士來台灣不要食用台灣土產豬肉。 在產業團體方面,「中華民國養豬協會」潘理事長氣憤的對動保團體「嗆聲」,直指這又是對好不容易才稍回漲的豬價另一種打擊,揚言要放生豬隻,讓動物保護團體飼養,把這個新聞事件弄得沸沸揚揚的。 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所作的訪查結果,全台只有宜蘭縣等六個肉品市場合乎「人道屠宰」,本縣中蘭及烈嶼屠宰場名列其中,佔了三分之一的比例,由此顯現本縣對於動物「權利」的重視,均按屠宰作業準則、屠宰衛生檢查規則等相關規定辦理屠宰作業,對於縣政府、縣農會等業務執行單位的經營管理付出,應予鼓勵。 為保障消費者食用之安全,有效執行屠宰衛生管理作業,農委會防檢局依「畜牧法」相關規定,自九十一年即展開屠宰場設施及作業查核工作,本縣中蘭肉品市場即按「屠宰場設置標準」進行各項改善作業,在九十二年三月就取得屠宰場登記證,另烈嶼鄉依戶籍人口數之規定可免設立屠宰場,但如果未有合格之屠宰場,中央主管機關就不會派駐獸醫師執行屠宰檢查工作,但是,為了維護離島居民食肉健康,金門縣政府仍自行編列經費,耗資新台幣八百餘萬元,並配合烈嶼消防分隊之設立,重新構建符合標準的新屠宰場,在九十四年取得許可,正式營運。 對於病死豬肉流用所產生的食品安全問題,金門也因早已全面辦理毛豬死亡保險制度,幾無病死畜非法流用情形,由此可見,本縣除了有獨步全國的各項社會福利措施外,對於動物福利的保障,一樣的重視,相信應該可稍解先前「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對本縣活體牛隻銷台有關動物福利之疑慮。 所謂的「人道屠宰」,就是動物屠宰過程時,讓動物在迷昏中再使其死亡,減少動物的痛苦,是經濟動物福利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如果以更廣義的解釋,則包括運輸、裝卸、繫留環境及驅趕方式等等,均有所規範及要求,在「動物保護法」、「畜牧法」均是其法源依據。 人類的文明是隨著時代進步的,動物權的本質是牠們應該有行為的自由,在牠們的生活圈中生活、居住,及遠離被傷害、虐待和剝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亦訂定動物福利指導方針,包括科學基礎及通則,自後年起,歐盟將禁止用動物做安全試驗的化妝品在歐盟國家販售,美國大學甚至已禁止籠式飼養蛋雞所生產的雞蛋進入校園,由此可見,對動物福利的重視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 綜合觀之,人與動物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動物保護的最終目標是「民胞物與」發揚人類的愛,從本縣現有二處屠宰場均按「人道屠宰」作業屠宰豬隻,所有市售溫體豬肉多是符合法令及人道精神屠宰的,只要繼續落實推動,改善部份缺失,肉品衛生及品質會更好,相信金門也會成為保障動物福利的模範。
-
落實品管檢驗確保金酒企業形象!
據電視新聞報導:「日前彰化一名吳姓民眾在專賣店購買一瓶金門高粱酒,卻驚見酒瓶中有隻蜘蛛載浮載沉,連蜘蛛絲都清晰可見,讓人毛骨悚然,消費者持酒向立委陳情。據金酒公司代表研判,該酒應屬真品,承諾會徹查並賠償消費者;行政院消保官和財政部則表示,若主管機關認定危害消費者健康,應要求酒廠回收整批商品。」 往昔,金酒酒品內發現異物的新聞時有所聞,大抵均以金酒的「瑕疵酒處理辦法」賠償消費者了事,這回惹得消保官及財政部嗆聲「回收整批酒品」,可謂茲事體大。金酒應否回收整批商品,應依「蜘蛛」是潛藏酒中或包裝物而異,甚且還應考量是否有「危害消費者健康」的事實,不論後續發展如何,經過傳媒的大肆報導,金酒已然賠上品牌形象及信譽,卻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如若僥倖這瓶瑕疵酒是膺品,那金酒便得重新檢討、加強防偽設計,莫令金酒自個都分不清;然若確屬真品,問題不僅止於處理一件客訴、一次危機那麼單純,我們應該去深究金酒的品管流程,嚴防再發生的可能。 所謂「品管」,顧名思義就是品質管理,現今對「品質」的定義為:行銷、工程、製造、與使用時之維護、產品與服務等全部特性之組合,皆能符合顧客的需求;意即一件商品不論是事前的選料製造、事中的推廣行銷、事後的售後服務,俱要符合顧客滿意的目標,如此才稱得上是擁有妥善的品質。根據這個標準,顯然金酒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如今,金酒不僅是金門的經濟支柱,更已然是台灣白酒與精品的代名詞。或許有人會認為,「樹大難免枯枝,百密自難一疏。」金酒年產量近二千萬瓶,一瓶瑕疵酒不能否定金酒的品質及員工的努力,未來加強品質檢驗便是;然而,我們以為,品質是不是「檢驗」出來的,而是「習慣」出來的,「生產無瑕疵的產品」遠比品管檢驗更為重要! 金酒乃縣屬事業單位,前身為公務機關,就算現在有了企業的「外衣」,卻不一定同時擁有民營企業興革的腳步與魄力。一瓶瑕疵酒,代表著金酒的「服務」出了問題;服務,表達的是一種精準企業文化的遂行,是令行禁止、全員服從、顧客滿意,更是全體員工對企業、社會負責的光榮使命。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的企業是賣服務,而不是賣商品。」意即以後再也沒有製造業、食品業及營造業,所有行業都將轉型為服務業,以服務業自居。從經營策略規劃、公司組織架構、企業工作流程、所有人員工作心態及作業內容都要重新調整,一切以服務客戶為主,不再是單純的生產和產品買賣;要達到這種境地,首要倡導「零缺點」的全員品質參與及確實踐履。 總之,一瓶瑕疵的金門高粱酒,標示著金酒產製、行銷,乃至於售後服務過程中可能的怠忽與疏漏;更精準的說,是品質管理、企業文化有了導正空間。所謂:「預防重於治療」,企業服務中的任何過失,都可以在事前避免,關鍵在於管理者的魄力、全員參與的態度與執行的用心。冀盼金酒能妥善此一事件的危機處理,並全面體檢品質教育,建立品質警覺;唯有維繫消費信心、確保品牌令譽,才能保證金酒長長久久的走下去!
-
響應自行車日增進全民身心健康!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為推展全民運動,四月初宣布自今年起,每年五月的第一個週六為「自行車日」,希望國人以更寬廣的思維,正視自行車的休閒、運動、健康、環境保護,以及觀光旅遊等多面向的功能,以提升自行車運動,增進全民身心健康! 日前,為配合全國首屆「自行車日」,「金門縣自由車運動委員會」將號召五百鄉親,於五月五日舉辦「鐵馬遊金門」活動,主任委員黃克標特於日前拜訪縣長李炷烽,感謝長期支持「自由車」運動,讓鄉親重視健康與環保,提昇生活品質。 大家都知道,自行車就是腳踏車,也稱作鐵馬、單車或孔明車,由於跨上去就能騎、用腳踩即能走,沒有引擎或馬達,不必消耗石油,不會發出噪音,也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尤其,停車方便,是當前最環保、最便捷的短程代步交通工具,成為人們生活上的良伴! 事實上,自行車發明以來,一直是人類生活上的好朋友;民國五、六十年期間,腳踏車開始在國內普及,無論是出門探親訪友,或學生上學、家庭主婦買菜,腳踏車是許多家庭必備的交通工具。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國民所得提高,機車和汽車逐漸取代腳踏車。然而,隨著生活水準提高,加諸實施週休二日制,國人對休閒生活有殷切的需求,逐漸重視自然休閒、環境保育,特別是自行車款式不斷推陳出新,各種功能應有盡有,成為人們追求運動休閒、健康生活的新寵兒。 其實,由於汽、機車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破壞自然生態環境,致地球溫室效應逐漸擴大,造成北極冰山溶解和氣溫異常,因此,保護生態環境的呼聲日益高漲,世界各國在「京都議定書」協議下,先進國家已著手推動限制使用燃油車輛,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希望以不耗油、無噪音、無污染的自行車,作為短程代步工具,並銜接大眾運輸工具,從而大幅減少機動車輛的使用,保護生存環境。 因此,放眼世界先進國家,如美、日、法、英、義、荷等國家,都規劃有自行車專用道,以保障自行車族的行路權,並訂每年五月的第一個週六為「自行車日」,此次國內響應襄盛,並號召全國二十五縣市長與一級主管親身示範,率領民眾參與「大家來騎車,五騎五健康」運動,意義不同凡響! 當然,金門擁有好山好水,且以「觀光立縣」,部份道路規劃有「自行車道」,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於九十二年斥資近七千萬元,在烈嶼整修環島車道及沿途景觀,並免費出借自行車,供遊客體驗烈嶼之美。尤其,地區在十餘年前由翁志萍先生創立「金門縣自由車運動委員會」,擔任二屆八年主委之後,將主委棒子交給同在「人事界」服務的黃克標先生,兩人有志一同、出錢出力推動自行車運動,經常舉辦「親子或古蹟單車之旅」,以及配合「國際無車日」騎乘自行車活動,宣導騎自行車維護健康、落實環境保護,成果至為豐碩! 明天,地區將配合全國首屆「自行車日」舉辦「鐵馬遊金門」活動,李縣長將率領各局室主管與五百鄉親共襄盛舉。我們企盼,藉著「自行車日」活動,能讓鄉親體認多多騎乘自行車,可增進身體健康,並能共同維護生活環境!
-
整治溪流圳溝維護金門整潔美譽!
前些日,金城鎮「圳仔溝」,疑遭上游養豬戶排放廢水污染,溝渠到處可見臭氣沖天的糞便;當地里長主動向本報反映里民不滿的心聲,指出「圳仔溝」在環保單位長期漠視下,已淪為一條名副其實的臭水溝,讓整潔金門的美譽大打折扣。 鄉親們如果不善忘的話,應記得前陣子台北市長選舉時,郝龍斌的電視競選文宣:「一個美麗的城市,一定有條漂亮的河。」對手謝長廷也同步主打高雄愛河整治經驗,強調將還給市民們一條乾淨無污染、充滿人文氣息的河流。為什麼政治人物獨鍾河川治理?又為什麼都認為一條美麗的河川,足以代表城市的隆盛、人民的生活品質?事實上,河川的可貴,在於它的不可替代;一個城市有了水就活了起來,不論是河水、湖水、海水,都有沉澱雜垢、更新草木、引留鳥魚,助益觀光,減緩都市熱化的作用。 當然,談到城市的河川治理,便不能不提韓國首爾的清溪川治理;前首爾市長李明博以三年的時間,完成了韓國六百年來最困難的工程。他將高架橋全面拆除,重現親水河川面貌,拆建舊建築,理整攤販般的市容;其間共遷移了兩百萬人、一千四百個攤販、二十萬戶商店,沒有加稅,沒有動用公共基金,也不是BOT,甚至,沒有發放任何補償金,卻打造了一條舉世矚目的清溪川,成為各國河川整治的典範。 或許,從金門的一條臭水溝,扯到了台北市,乃至於國外的河川整治,好像出格了,然而,我們只想強調,再龐大、再艱難的工程都可以人定勝天,一條小小的臭水溝,又有什麼道理不能回復它昔日的美麗面貌? 據了解,「圳仔溝」屬浯江溪南線支流;以前的「圳仔溝」相當乾淨,孩童可以在溝中洗澡、嬉戲,下雨時可以抓魚;村中婦女會到這裡洗衣,溝徑周邊良田處處,可惜隨著歲月的更迭,通道阻斷,溝裡糞便漂浮,莫非真是「往事只能回味」?然而,一條清澈、美麗的河,便是一段精彩的生命紀錄;「圳仔溝」事件絕不是個案,而是我們漠視生態保育、縱容發展污染的縮影。 再者,金門古稱浯江、浯島,源自浯江溪;從前的浯江溪,帆船可直駛下后垵載客、卸貨。浯江溪渡頭熱鬧繁盛;原本還有條大水溝,現在成了可有可無的停車場,直接被剝奪了一個美麗的回憶。相同的,以前的首爾清溪川原是惡臭、髒亂的疏洪渠道,之後被覆蓋成為交通動脈,並增建高架快速道路。清溪川整治工程打掉高架、平面道路,引漢江水注入,沿岸植栽美化,打造親水空間,另有二十三座造型相異的橋樑豐富河段景觀;完工後成為新興觀光景點,每年吸引一千六百萬觀光人次,創造了令人稱羨的觀光奇蹟。金門或許學不了首爾,卻不能連夢都沒有,何況家鄉的溪流,實在比首爾的河渺小得太多。 因為,有溪流,城市才有靈魂;勤勉念舊的家鄉人,不僅不該去漠視一條溪流、一處溝渠,甚而還應該努力的去重現記憶裡的浯江溪。或許,我們該重引清淨溪水,恢復河道明渠,截流所有可能的污染源,逐步的改善水質;岸邊可以種植深根植物,綠化、淨化污水,並挑選重點河岸規劃步道及親水設施,分階段的打造夢裡的浯江溪;讓一條臭水溝,重現往日美好的回憶!
-
接收空置營區保存戰役史蹟資源!
四月一日起,經常在新市街頭走動的鄉親,應當會感受到商家生意,比以往更為冷清,甚且,部份已拉下鐵門;因為,主要賴以消費的附近駐軍,已悄然撤離了,市街少有休假的阿兵哥,商家門可羅雀! 眾所皆知,民國三十八年以前,金湖鎮的新市街原址,是一片黃沙滾滾的農田,國軍自大陸撤守金門之後,為因應島上十萬大軍消費需求,有人開始在沙田上以水泥磚瓦搭建商店,形成一條東西走向的復興路商街;特別是當年對岸砲彈火力不足,打不到位於太武山後的地帶,於是,金防部也在山外溪畔,以鐵皮搭建「中正堂」電影院,成為官兵休假的好去處,讓新市街儼然成為島上十萬大軍消費的地方,人潮帶來商機,商家無不大發利市,形成島上新興的商圈,市街高樓櫛比鱗次,寸土寸金,被譽為金門的「西門町」,不在話下。 如今,由於兩岸關係逐步和緩,且軍事武器發展日新月異,對岸共軍二炮部隊七百餘顆飛彈,已可瞄準鎖定台灣島上任何目標,所以,金門失去昔日的戰略地位價值,不再是「反共的最前線」、或是「自由的屏障」,無需再駐防大軍。近年來,配合國軍「精實方案」駐軍陸續撤離,島上官兵走了,留下許多的空置營區,若不及時接管維護,可能為荒煙蔓草所掩蔽,也可能淪為不法分子躲藏犯罪的溫床! 根據報導,四月初「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會同「國防部軍備局金門分遣所」人員,就今年度軍方將釋出空置營區實地會勘之後,金管處初步決定將接管轄區內的三十處空置營區;處長黃文卿表示,接收除役的戰役史蹟,金管處將慎重保存維護,規劃為戰役史蹟資源,冀望見證兩岸關係的轉變,帶動金門旅遊發展。尤其,位於國家公園內的空置營區,分散大金門島的馬山區、太武山區、古崗區、古寧頭區及小金門島的烈嶼區,因大部分位於昔日的第一線海濱據點,沿線海岸景觀優美,未來將規劃串聯成新的旅遊動線,並可配合金門縣政府推展水域遊憩活動。 除此之外,金管處黃處長還強調,未來接收空置營區,將配合土地使用分區計畫及周邊既有設施妥為規劃,除了考量戰役史蹟保存、自然資源保育之外,並兼顧地方民眾需求及經濟發展,轉化成為金門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發展為深度戰役史蹟之旅,帶動金門觀光產業發展,繁榮地方經濟。 或許,鄉親應還記得,三月上旬縣府交旅局與金管處就地區發展觀光舉辦座談;交旅局提出發展「金門軍事博物館群」的構想,希望能與金管處進行職能分工;獲處長黃文卿高度認同,除贊成縣府推動軍事設施保存的政策,並預計在九十七年度投入約一億三千萬元,做為活化、利用軍事設施及觀光之用。由此可見,金管處為充實戰役史蹟資源,積極接管保存空置營區,並非只是說說而已! 誠然,隨著金廈「小三通」的開啟,金門已成為兩岸「和平的橋樑」,島上撤軍是必然的趨勢,所遺留的空置營區,除在金管處內的能獲接管保存,其餘的,諸如西園、九女山、后沙、田浦等大型海岸據點營區,縣府亦應爭取中央經費奧援,妥善接管維護,以保存金門戰役史蹟,豐富觀光旅遊資源!
-
做好準備展現自信迎接五一黃金週!
大陸一年一度的「五一黃金週」連續假期,自今天起展開;日前,地區旅遊業代表參與「廈泉漳龍金」旅遊黃金週新聞發布會,標誌著廈門、泉州、漳州、龍岩和金門「四加一」的旅遊協作模式成形,期望藉以統合五地旅遊資源,營造互補、共贏局面。 誠然,「五一黃金週」在兩岸的旅遊市場上,充滿無限的經濟效益及價值。根據大陸「國家旅遊局」及「國家統計局」公布資料顯示:二OO六年「五一黃金週」期間,總計接待遊客一點四六億人次,所實現的旅遊收入,高達人民幣五百八十五億元,著實令人咋舌!試想,金門如能從中分一杯羹,甚或沾點邊,便可受益無窮! 因此,兩岸旅遊業者在此時共推旅遊黃金週活動,便在充分利用金廈、金泉「小三通」,以及「金、澎包機」優勢,冀望往東延伸到澎湖、台灣全島;往西、北、南則可以延伸到福建省外的旅遊市場,將「四市一地」的旅遊渠道、資源綁在一塊,未來或便可成為「海峽兩岸旅遊圈」的橋頭堡和口岸通道,進而發光、發熱。 然而,不管是任何形式的旅遊聯盟,金門憑什麼吸引大陸觀光客登島,才是箇中癥結所在。據報導,金門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在廈門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便推出「五一黃金週」專題旅遊項目,計有:五月兩岸金門迎城隍、六月沙灘「摸蜆兼洗褲」、七月海上長泳活動搶灘料羅灣、八月兩岸老兵聚會金門懷舊、九月「祭風獅爺,中秋博狀元」、十月探碉堡闖坑道、十一月金門高粱酒配冬蟹、十二月海岸賞鸕鶿,希望能藉以挑動陸客「登島探金門」的慾望。而觀諸以上的專題安排,可說是將金門現有的旅遊資源一網打盡,但能否贏得陸客們的青睞,則不無討論的空間。 首先,觀光特色的營造;軍事、生態、高粱酒固為金門獨特的旅遊資源,但如何深度發掘、妥善運用,卻是學問所在。在此,我們特提出「全民總動員」的構想。金門觀光之積弊在於參與度不足,以及整體觀光意識的薄弱。因為,景氣好時,欽羨旅行業的日進斗金;景氣差時,又只能跟著哀聲嘆氣。金門今日觀光發展的掣肘,不在於特色、產品比別人差,而在於全民對觀光願景不具信心,又畏懼改變。畢竟,如何營造專屬金門的觀光特色,不在專家的「金言玉口」,而在全體鄉親的挽袖參與、有志一同。 再者,服務質量的加強;「金門遊」最為人詬病的,便是旅遊服務的品質。金門的風景山水、購物住宿,肯定比不上諸多名山大川及繁華城市,那金門憑什麼贏得遊客的青睞?競爭力便在品質。所謂:「窮山惡水不乏遊者行腳,珠樓玉殿難在一親芳澤。」金門旅遊的魅力在於展現自信,以及服務品質的紮實,假如我們缺乏充分的覺省,又焉能怨觀光市道的每況愈下? 總之,就金門觀光而言,開拓客源市場、發揮策略整合戰力都很重要,但觀光特色,以及服務質量的根本不能或忘。如今,「五一黃金週」期間,將有近千名泉州旅客取道「小三通」抵金參訪;但同時,台灣旅遊業卻因觀光局「每日團費最低八十元美金」的規定,陸客人數足足少了一半。質與價如何取捨,又如何確保「金門遊」物超所值,實是我們喜迎「五一黃金週」應先自省的課題!
-
放眼邊境經濟著力金門未來發展!
「小三通」實施六年多,對金門經濟發展效益有限,金門縣政府刻正委請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中心進行「金門地區與大陸福建地區發展邊境經濟之研究與規劃」,認為金門在邊境經濟活動的發展,仍有很大的空間,未來將提供中央做為制定政策的參考。 「邊境經濟」操作得最順手的,當屬彼岸的大陸。自一九九二年起,大陸開放設立的「邊境經濟合作區」已達十四個,分散在大陸東北、西北,以及西南等地。為何沒有東南沿海?當然是為了「統一」,鄉親們熟知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便是替代品。 雖然,我們的「邊境經濟」與大陸的定義有所不同,但講的是同一碼事,意即旨在藉由「沿邊」開放城市的發展,發展與對接國家或地區的經貿合作及友好關係,繁榮區域經濟,促進集體共榮。「海西區」則是專為台灣量身打造的政策,意在以福建為主體,面對台灣,鄰近港澳,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連內陸,涵蓋周邊地區,以獨特的地位及優勢,輻射凝聚「閩台經濟共榮體」;尤其福建,乃至於廈門,做為與台灣產業對接、經濟融合的試體,其思維、態度,更將直接凸顯台金未來的競爭優勢。 在此,我們無意爭論「邊境經濟」或「海西經濟區」的名詞適用,「若順姑情、勢逆嫂意」,我們關注的是,什麼對金門未來發展有利,又有什麼是我們當做未做,因循滯進的? 誠然,金門的主體發展,關鍵在「政策」。政策不放行,任何的規劃、設想都只是紙上談兵,不可能務實踐履,更不可能化成實際收益,入到人民的口袋裡。因此,我們奉勸兩岸政府應該儘量以「共通、中性」的語言溝通,諸如:你少提「國家分裂」,我少談「一邊一國」;你關心「海西經濟」,我聚焦「小三通」利益。如此,當能讓兩岸政府慢慢的走到同一條路上,對金門,才有最大的發展契機及利益。 根據東華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因為「小三通」政策的實施,金門不論是在人口外流、生產毛額、消費支出,乃至製造業產值,都朝向正面發展,然而,批發零售業、金融業、餐飲業、運輸交通業與休閒旅遊業的產值,則大體呈負成長,除了九十三年之外,業者家數卻成長顯著,顯示民間投資預期心理良好,信心指數不墜。基此,我們或可大膽的假設,金門目前只缺少一次「有效的點燃」。 「點燃」需要火種,需要引信,金門的火種、引信又在那裡?直覺上,大家都會聯想到「中央政策」,然我們以為,「引信」是公部門的魄力,「火種」則是民間投資的信心。事實上,大陸的對台政策較之我方,顯得較為寬鬆,金門在此利基下,自力開拓金門特色的「邊境經濟」或連動「海西區」發展,亦不無成功的可能。 總之,「邊境經濟」也好,「海西區」也罷,兩岸關係的問題不在「經濟」,但經濟偏又是政治談判最好的籌碼;大陸一片看好,我方自然有所警惕。或許,這個夾縫中,正存有金門異軍突起的機會。諸如:一起引人注目的商業投資,一場權威性的經貿論壇,乃至於一次跨兩岸的產業合作、經濟融合等等,都能具體、有效開拓金門的發展視野及空間;但在此之前,請訴諸共通的經濟真理及政治語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