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孵豆芽
老媽與我最近在瘋種豆芽菜。 小時候也看過我媽用網狀的竹藍子孵過綠豆芽,但長出來卻是瘦瘦青青帶點苦味,不像市場上的又白又肥、口感又好;當時年紀小,不懂得媽媽的用心,不知道這才是「天然的尚好」的道理。所以,媽煮這道菜餚時,總是不太捧場,日子久了,母親也就不再自己孵豆芽菜,改為市場買現成的。 最近,因為有人在line分享,用保特瓶就能種出又白又肥的豆芽菜,我把這消息轉傳給老媽,沒想到她比我還積極,當晚就開始浸起綠豆,央求老爸把別人送的塑膠喜餅盒,下面挖出了許多小洞,隔天再把開始探出頭來的綠豆芽,搬至塑膠喜餅盒中,豆苗的上頭再蓋上乾淨的白毛巾,塑膠喜餅盒的外圍再用不透光的黑色塑膠袋罩著,早晚各澆一次水,大約四、五天後,便可欣見又肥又白的豆芽菜。 當老媽把她孵好的豆芽菜,用她的手機傳line給我時,我不得不佩服七十歲的人了,還這麼不服老,還這麼用心。我本來只是看了看,想說過一陣子才來種看看,沒想到行動派的母親,已經把種成了的第一批綠豆芽,成為她與老爸餐桌上的菜餚。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許久的故事,窮和尚與富和尚都想去南海取經。當時,富和尚就是考慮太多,當行動派的窮和尚只帶了個缽,靠著沿路化緣就解決了所有難事,經過一年多後,窮和尚取經回來時,富和尚才開始悔不當初。 凡事想太多,顧忌太多,就裹足不前,我不想當富和尚,從那晚起我也效法我老媽,當個行動派,開始孵豆芽。
-
死而復生的中國蘭─趙淑俠文學中的象徵手法
歐華文學中頗具代表性的女作家──趙淑俠,有豐厚的中國文學根底,做為文學創作最重要的靈泉;長期生活的西方世界,又讓她吸收不少西方文學的創作技巧。因此,她的小說作品能同時融合中西方文學創作技巧於一爐,在海外華文文學中形成她獨樹一格的藝術風格。其中,吸收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文學技巧中的象徵手法,便是趙淑俠小說創作與散文創作的藝術特色之一。 所謂「象徵」,據查理斯·查特微克《象徵主義》一書的說法,是指:「使用具體的意象,以表達抽象的觀念與情感。」意象(image),是一種具體文學形象,未必有意義。能承載著抽象的延伸意義的,才是象徵(symbol)。「意象」一詞,有來自中國的解釋、也有來自西洋的解釋。晚唐時期,司空圖《詩品》一書中,將「意象」作為詩學的觀念看待,指出:「是有真跡,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何景明〈與李空同論詩書〉一文,亦指出:「意象應曰合,意象乖曰離,是故乾坤之卦,體天地之撰,意象盡矣。」如此看來,中國傳統上的「意象」其實就是一種內外的結合。換句話說,即內在的意念借助外在的客體結合而形成意象。至於西方世界裏,鍾情於中國古典詩歌並深受其影響的英美意象派詩人,由於詩學觀深受中國古典詩的影響,他們對「意象」的解釋和中國傳統的看法也大致相同。如,意象派領袖人物龐德認為,一個意象就是「一種在瞬間呈現的理智與情感的複雜經驗。」而兼詩人、評論家、劇作家於一身的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亦認為,「藝術形式裏表達情感的唯一方法是找到一種『客觀對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s)。」龐氏和艾氏對「意象」一詞的闡釋,同樣是一種內在意念與外在客體的結合。本文所指的「意象」也是如此,指的是一些由文學作品的具體形象所建構的一種東西,是由外的形象和內在的意念結合而產生的。至於「象徵」一詞,本文所指是文學上的內容和形式的整體情況,而不是修辭學上的象徵技巧及文學流派上的解釋。黑格爾認為,「象徵」是一種整體的藝術表現方法,它是一種獨立而具有暗示性的系統符號。從這個層面來看,「象徵」其實是一種文學的效果,它的作用就在於作品被呈現的意義。文學上,「意象」和「象徵」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為,意象是表達作品象徵意義的一種媒介。一個作家,如果要使作品呈現出具有暗示及不規定性的象徵意義,則必須借助於不同意象系統的建立。 趙淑俠短篇小說,運用象徵手法的地方處處可見。短篇小說集《湖畔夢痕》裏的一些短篇,就出現許多運用象徵手法的情節。〈挖掉那片原始林〉中的原始林、〈蛇屋〉中的蛇,以及另一短篇小說集《西窗一夜雨》裡的短篇〈賽納河之王〉,王南強心裡的法郎蘇絲陳,趙淑俠都賦予它們象徵的寓意。 〈挖掉那片原始林〉中,主角人物姜敬天因女友關係,迷糊地走進一大片原始林。三十幾年的原始林歲月,始終走不出去的他,常像面對著頑強的仇敵般,邊砍邊毫不留情地說:「砍掉那些老樹,砍掉那片討厭的原始老山林,不許它們再長出來」。甚至,還憤怒地掄起板斧,想砸破堅冰,挖起埋藏在下面的深根。姜敬天真正想砍、想挖掉的,其實是內心那份從年少以來,多年對女友景韻梅的愛恨情仇。最後,當他知道景韻梅對他的情感始終不忘時,內心的恨竟在不知不覺中冰釋。姜敬天對原始林又愛又恨的情感,象徵著他對女友景韻梅多年愛恨交織的強烈情感。因此,原始林在小說中的象徵意義,是趙淑俠對象徵技巧的充分運用,也是小說情節令讀者產生神秘感的關鍵。相同的象徵技巧,也在另一篇短篇〈蛇屋〉裏充分地運用。「蛇」,就是趙淑俠在小說中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描寫題材。被「蛇」困了大半輩子的男主人公魏展鵬,由於屬蛇,從小背負著一輩子都難以洗脫的原罪。童年的陰影,成了他心中無法完全抹掉的夢饜。「蛇」,讓魏展鵬的童年蒙上一層洗不掉的原罪陰影。「蛇」,也讓魏展鵬的婚姻有一段不幸的遭遇。「蛇」,後來又奪去他賴以為生的健全四肢。而他,只能隱沒在一間陰暗破舊的小土屋,整天擺脫不了「蛇」在他心中的糾纏。直到有一天,他從夢中驚醒,用手杖擊斃屋內一條真正的蛇,他才終於和兒子離開土屋,離開那個多年來困住他的蛇屋,朝人生的新方向前進。因此,整篇小說中,「蛇」貫串故事所有情節的發展,也象徵魏展鵬長期被囚困、被糾纏的結。因此,當蛇被他打死後,他內心被蛇糾纏大半輩子的結,便迎刃而解。他的心,也隨著蛇的死而整個活了過來。這樣的象徵意義,不管是虛筆寫屬蛇、夢境中對蛇的描述,或是實筆描寫打蛇的情節,都讓整篇小說從頭到尾都籠罩在蛇的神秘感中,無形中增添了一股吸引讀者的濃厚魅力。 〈賽納河之王〉,男主人公畫家王南強的少女畫像,像出名的「蒙娜麗莎」──法郎蘇絲陳,一個身材婀娜,膚色白淨,一張臉生得甜甜的美麗女孩。在王南強的心裏,法郎蘇絲陳就是「一切美與好的象徵」。因為,她像王南強遠在國內的女兒雲雲。因此,法郎蘇絲陳這個美麗女孩子,很自然地走進王南強的畫筆裏,成了他筆下的少女畫像。李旭初評〈賽納河之王〉,也指出:「作品最後寫他日夜思念的女兒雲雲來到巴黎時,人們發現她『居然和法郎蘇絲陳那麼相似』,而和『王南強畫上的少女一模一樣』。可見少女畫像、法郎蘇絲陳和雲雲都是他的精神和理想的寄託。」小說中,王南強是個有強烈民族意識的畫家,更是一個有所堅持的畫家。他的中國情節,讓他始終堅持畫中國風格的畫作,對女兒雲雲的思念,讓他很自然地把長得和他女兒極相似的法郎蘇絲陳,畫入他的少女畫像裏。因此,不僅遠在國內的雲雲是他的精神和理想的寄託,少女畫像、法郎蘇絲陳也都可說是他化解「思念女兒、思念家國」的情感和理想的寄託。這樣的象徵手法,趙淑俠一直到小說末尾,透過女兒雲雲的到來才揭開,既展現出象徵手法所帶給小說作品的神秘感,也同時增加小說中類似懸疑手法所帶來的藝術效果。 象徵的創作技巧外,其實,意識流與時空交錯的時間切割的手法,在趙淑俠的短篇中是頻頻出現的。短篇小說集《西窗一夜雨》中的〈影與鏡〉、〈寂寞之舟〉等作品,趙淑俠就同時應用意識流和時空交錯的時間切割兩種創作技巧。 〈影與鏡〉描寫的是一段姐弟戀的故事。整篇小說中,場景只有主角人物靜芬對鏡而坐的妝台前,以及她背後男友坐的沙發。在這個小小空間裏,男女主角──靜芬與吳風,都各有一些內心深處的獨白。在一段段的內心獨白裏,盡現他們八年來生活裏的悲歡離合。其中,有喜樂、也有悲痛,有眷戀、也有懊悔。胡菊人評小說技巧時,提到:「杜斯妥也夫斯基描寫心理活動,除了以夢、以回憶等手法以外,還有非常特殊的技巧。其一是一人變二人,其二是利用房子。……杜氏大多數的心理描寫,是利用房子內進行。杜氏瞭解到,一人獨處一室,人的幻想、人的回憶,人在潛意識中的罪惡感、人生中不敢揭露的秘密、人不敢面對的內心欲念和動機,便會像鬼魂出棺一樣冒湧出來。……杜氏又慣在室內,讓兩人或數人相對,做罪惡的坦白和懺悔。……這些特殊的手法──將磚牆築成的房,變為血肉『心房』,將內心剖開,連晚後的佛洛依德也為之震驚。」〈影與鏡〉中,趙淑俠便是運用了相同的技巧──利用房子,以回憶的方式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在意識流和時空交錯的時間切割的雙重創作手法,將小說故事透過人物對過往的回憶,在時空交錯的時間切割下,在靜芬對鏡子和自己在鏡中的影子之間的心裏對話,一段段串起整個小說情節中,靜芬與丈夫十年婚姻的相處,她和男友如何相識、相戀到同居八年而最後離異的種種。因此,整篇小說雖然篇幅不長,卻清楚可見趙淑俠多方面吸收現代西方藝術創作手法的熟練度。(上)
-
樹發千枝根共本葉展萬片脈同源
受金門葉氏宗親的囑託,首先謹向同安佛嶺的宗親、宗長們,對族譜的發行,轉達誠摯的祝賀暨崇高的禮讚! 族譜是承載族親血緣的牒書藍本,如同DNA的圖庫樣本,具有追根究底,維繫宗族的連接功能,彌足珍貴。「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而正當少部分人,意圖切斷臺灣與大陸的根源,剝離臺灣與大陸的脈絡之際。此時,族譜的編修、發行,尤其顯得意義重大!生而為人「源泉必須追溯,根脈必須連接」,而臺灣與大陸,自古就是一體的,不能斷根分離。因此,銜接貫連兩岸脈絡,有如臍帶功能的族譜,這時候發行,有如暮鼓晨鐘,振聾發聵! 中華民族擁有三大永恆文獻:國史、地志、族譜。族譜名列其中,可見份量。據了解:本套族譜印發了2300套,每套重8斤8兩。8斤8兩,這是一個吉利的數字,8、8吉音發,發,象徵我們葉家大發大利,連發不斷。綜觀內容,族譜係以結合書、圖、史,表、志為一體的形制呈現,加之「藝文著述」部分,涉及史學、文化、經濟、宗教、名人、功蹟等內涵,可謂「譜系分明,內涵廣被」,編委成員的用心付出及辛勞歷程,令人感佩、敬重。謹向所有的編委成員致敬!向月德、文針、生地、清雲、子英、民族等諸位宗長致意,你們編珠綴玉,強宗固族,功德無量,福報允隆! 「敘本系,述始封」,本套族譜載明了世系,鑑知了相關,並考訂了本姓源流及分支脈絡。在族譜的第728頁至748頁,詳錄了我們金們18個小支別的全部譜系,讓我們金門的佛嶺後裔,更貼切地融入郡馬府的大家庭,更榮耀地沐浴佛嶺的宗功祖德。「樹發千枝根共本,葉展萬片脈同源」,謹向世界葉氏聯誼總會佛嶺堂宗親理事會暨南陽郡馬府歷史研究會致謝!感謝你們的贊助、支持!讓族譜能順遂的發行、傳揚、銘記。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族譜裡佛嶺葉氏宗親會會徽的設計,意涵深遠,大氣尊貴。其中銀錠的出現,使我想起我們金門葉氏祖廟裡的一副對聯的上聯:「浯島肇基,祖德遙傳銀邑」,銀邑、就是指城的形狀如同銀錠的同安。望會徽、思對聯,鄉愁更濃,歸訪佛嶺,追溯源泉,感懷更深。謹向會徽的設計者永通兄,點讚、置頂! 「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懷著喜悅、感懷的心情,我們參加了首發儀式。在此,要再次的向所有佛嶺的宗親宗長恭喜、道賀。但與其說是向佛嶺宗親恭喜、道賀,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向自己恭喜、向自己道賀。因為在這套族譜裡,你、我,都是主人公,都是最上鏡頭的正派主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值得大家一起同喜、同賀!同慶! 最後,祝願我們葉公後裔,永遠相扶相持,繼續光宗耀祖,我們佛嶺裔冑瓜瓞綿綿,枝葉豐隆!(同安佛嶺葉氏族譜發行儀式致辭)
-
大雨來臨時
中秋節連假,各診所停了好幾天,九月三十日這天,我吃過早餐後,當時的天氣,天空中只有稀疏的雨點,我從西門的紅大埕騎機車想去診所看診,剛剛到達南門的小店時,就下起了傾盆大雨,不停地下了起來;從珠浦南路八號至二十四號之間,這條老街道,居然變成一條洶湧的河流,水波滾滾;小店的鐵捲門門檻只有二十公分高,大水只差一點點就沖進店門來;閃電、打雷,剛好也來湊熱鬧;我們的這間小商店,開業了幾十年,我覺得只有今天這次的暴雨是最驚人的了;直到上午十點鐘,雨勢才慢慢地緩和下來。 在下大雨的時候,當時,我就坐在小店的門口,中間那扇鐵捲門,我刻意只留三十公分的空隙,一來是預防大水沖進門來,二來也是乘此機會,好好地欣賞,杜鵑颱風過境後,暴雨發威的真實情形,尤其是目睹那一波洶湧的大水,一股勁地向浯江溪那個方向流去,在我的心中,不知不覺地使我想起,十多年前,在浯江溪畔,曾經發生過一串濃濃的「戀情」;癡望東去的滾滾流水,至今仍然十分地懷念啊!
-
秋意
一轉眼 趕路的風就越過北方大草原 越過寬闊的海洋 來到這小小的島 在淺淺的湖面盪起漣漪 在溫度裡追趕著流光 突然依戀起 昨日 更前面的昨日 在層層遺忘覆蓋的焦急中 尋找 遠離的春天和夏季 看見秋意在黃葉中隨風飄蕩 和自己遠去的鮮嫩和豐厚的翠綠 揮別
-
秋日剪影
之一 昨夜季風探頭了 漁港又聳動了起來 海浪卻只顧溫柔地在沙灘上流連 之二 這幾天無夢 聽說夢的井水也會枯竭 所以用文字縫補那細碎的思念 之三 中秋過後的月色比較蒼老 想了二十幾載的心 真的會被歲月嗆出皺紋的 之四 甜根子佔滿河道的白褪色了 似常在溪畔跌倒的鄉愁 被生活磨成粉粉化成灰灰 之五 思念已如神經的反射作用 幾十載的堆疊演練 已能像煙火在夜空展現美麗 之六 重陽被時間推到眼前了 祭祀的心已練就如何 用生活把思念汆燙得更有味
-
敬業好學扮英雄
~~慶祝金沙國中﹑金湖國中創校50周年紀感 欣逢民國104年12月為沙中、湖中創校50周年校慶,我誠摯的祝福希望沙中、湖中的教職員工生們,要在校長宋文章先生、校長何莉莉女士的領導下,繼續發揚當年沙中、湖中學校的傳統精神,優良校風,那就是要力行:「敬業好學,善盡職責」的校規。教職員工要發揮「敬業」精神,為家長、學生熱情服務;學生要敦品學好做人,勤奮「好學」,報答父母師長恩,守本分盡責分,每人都能善盡職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斷充實自己、健全自己,自我教育、自我肯定、自我成長,開創自己美麗的願景,做自己的貴人,扮自己的英雄,這是我最試摯的祝福語,也謹祝沙中、湖中校運昌隆,50歲生日快樂! 感謝沙中洪主任來電,要我為學校慶祝創校50周年校慶,舉辦師生書法聯展,提供作品參展,我欣然同意,除了以舊作借展范仲淹<岳陽樓記>十條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新作就以友人索字的句子:「藏智而近拙,藏巧而近樸,藏富而不奢,藏勢而不妄。」書與師生相勉。(如附圖) 慶祝兩校創校50周年紀念,也讓我想起地區建校一段耐人尋思曲折創校的歷史故事,特別提出與讀者、各校師生分享。民國52年5月先總統蔣公蒞金巡視,指示金門地區先行試辦「延長九年國民義務教育」。53年8月金門縣政府,快速央請金防部兵工,興建完成了金門縣金城初級國民中學,召集了全縣各國小六年級畢業生,免費到校續讀中學三年,這就是試辦的「延長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金門縣金城初級國民中學是全國第一所,延長九年制國民義務教育的學校,開啟了中華民國教育史光輝的史頁,呈現金門軍政長官工作不怕難,大無畏的金門精神,推行台灣不能行,金門能的創舉:延長九年制的國民義務教育。金門地區試辦成功,全國才敢推展,所以「延長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台灣各縣市、澎湖縣、連江縣皆慢金門三年實施。 54年8月金門縣金湖、金沙初級國民中學,紛紛創立,金湖在今之高級農工校址建校,金沙在現校址建校,繼金城初級國民中學步伐,開始試辦九年制的國民義務教育,召集金沙、金湖學區各國小六年級畢業生,續讀中學三年。 63年8月,金湖國中又播遷與金湖國小合校,成為金門縣立金湖國民中小學,實施九年〈含幼稚園另加一年〉一貫制的實驗學校。當年我任沙中校長,長官曾徵詢我與金沙國小成立金沙國民中小學,我表示反對!以成立後會造成像金城國中與莒光國小一樣,領導統一困難的後果。金湖國中與金湖國小合校,領導統一兩校不分開,但卻造成後來成為詬病的金湖中小學連體嬰,至82年7月金湖國中終於分割成功遷出金湖中小學,於現址創建,成為地區國教示範區,第一所校舍建築最完美、設施最新穎充實完備的國民中學,要感謝郝柏村伯伯給湖中一個近五億元的大紅包。 72年9月1日,筆者從金沙國中校長調任金湖中小學,迄82年2月24日又調任金寧中小學,共任職九年半學期,在這期間也成就一些事功,諸如今日金湖國小的體育館,翻建當年尹殿甲將軍所建的一層校舍為二層樓教室,開闢黃海路校門、遍植校園鳳凰花木,整建「梅亭」、實施孔子像周圍美化等工程,成為現在美麗的回憶。當年因為老作家陳臻超先生任職金湖鎮副鎮長,他常到校鼓勵我們老師要利用公餘閒暇寫金門史蹟投稿,也要加強學生語文教育,鼓勵學生學習寫作投稿,一段時間果然蔚為風氣,形成湖中小師生一股寫作投稿的文風。 81年7月我出版處女作《金門真美》,陳臻超先生非常高興撰賀詞:「一支健筆寫金門,十年成書可傳世」,由書法家洪明燦老師,為我出版書賀,陳先生的讚美詞,我實在不敢當,但我的確花了十年的功夫,努力寫出一些金門美:人文歷史美、戰鬥雄偉美、自然環境美,這方面所見所思的報導。 其次為提供老師及學生寫作園地發表的平台,沙中有「沙中青年」,當年我在沙中勤寫「校園偶語」系列短文,把辦校所見、所思、所聞,寫下與師生共勉。我到湖中小創辦中小學校刊,國中部「茁壯」、國小部「新綠」在老師們的努力之下正常出版,尤其兩位主編老師居功厥偉,功不可沒,那就是國中部的林麗寬老師及國小部的陳為學老師,我們也研擬鼓勵學生投稿的獎勵要點,致使學生在金門日報、國語日報的投稿比例成效,大為提高。在湖中小任職,也是我熱愛寫作的茁壯期,從「校園偶語」系列短文,到地方文史報導的長篇大論,可說是我寫作生涯中最值得記載、珍貴的史蹟。 在湖中小分割連體嬰是我公職生涯中,最具挑戰性的抉擇,過程曲折艱辛,我從反對就地分割設校,備受責難,到默默積極奔波提案建言,推動促成遷出獨立創校,的確經過許多貴人的努力協助,才得眾緣成就,除了我心中痛,圓了我的奇蹟夢。在此說明,主要是要爭取往昔大家的諒解,也要保存這份珍貴的建校史,讓後輩學生們知道,湖中這座漂亮輝煌的校舍,興建是多麼得來不易,要好好珍惜,好好利用,才不枉費政府及前輩們的血汗及智慧。 長期以來湖中小同校,已出現很多的干擾問題,常聞家長們反映,學校也不斷盡力謀求解決。直到民國80年間,金門縣政府終於指示學校,要將湖中小連體嬰就地分割,成為金湖國中與金湖國小,各自辦學。但經過學校老師的認真討論,一致認為就地分割其實換湯不換藥,不但沒解決干擾問題,兩頭馬車還會造成更多困擾,所以最後不得不呈文縣政府,說明不能就地分割的原因,卻遭到長官的誤解,說我不願配合執行,給我諸多壓力痛苦,只有概括承受,同時我也隨時準備調職,讓賢者來解決處理。但最後縣府卻指示先實施國中、國小行政分立,國中、國小各設三處室,但只設校長一人,統一領導國中部、國小部包括幼兒園。 81年4月,當時行政院長郝柏村蒞金巡視,指示建設金門為「全國國教示範區」,我突然靈光乍現,金湖中小學連體嬰分割的機會來了,於是我即刻研擬提案,建議:金門國教示範區,應該把金湖國中遷出獨立設校,徹底解決湖中小學互相干擾的問題。為了讓各界了解,取得共識,共同發聲,共同努力,首先我以金湖鎮黨部委員的身分,在鎮黨部委員會議提案建議,獲得鎮黨部主委陳再權的認同與支持,陳主委是當年鎮代表會主席,也是縣政府諮詢代表,一言九鼎,我拜託他為湖中的遷校向縣黨部、縣政府諮詢代表會同時提案,合力爭取。我也在縣政政府主官會報時,向縣政府陳水在縣長建議,終於獲得陳縣長允諾,指示學校先行找地,把湖中遷校列入全國教育示範區計劃研辦。 感恩當時金湖鎮長陳永財積極呼應,他竭盡心力,非常熱衷,把湖中建校,當作是金湖鎮重大施政建設,所以陳鎮長認真協助學校到處找地,山外、塔后、湖前都找過,最後承蒙林兜村民大力支持,慷慨輸誠,有見識遠景的鄉賢密切配合支持,才能把今日之太湖畔,這塊貴寶地給我們建校,協商買地實在是很困難的事,陳鎮長、湖中小各同仁,都是遷建校的重要幕後功臣,希望莘莘學子,不要忘記有前人的辛苦種樹,才有今天的樹蔭可乘涼。當前置作業剛完成,要進行審圖發包時,我卻奉令調職金寧中小學,湖中建校就交由接任的李再杭、續任的翁志勵兩位校長繼續接力共同推動,興建完成了這座美輪美奐的校舍。成功不必在我,但眼見湖中建校成功,我實在比誰都高興,能為金湖國中小學連體嬰的分割貢獻上心力,也終算不忘不辱縣府長官對我的任務要求,而且我終於圓滿達成使命,豈不快哉!
-
表弟妹同窗之情
民國四十七年,佳冬國小六年級三班重新編班時,本來不同班的我的二姑么子陳豐慧、大舅二女林棟英被分到跟我同班的升學班六乙;一時,讓個性較內向的我因多了兩位較活潑大方的至親同窗,內心甚感高興!這一年,我想我們可以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一起討論繁重的升學考功課,對於當時很難考上的初中應該會比較有希望才對! 國小一至五年級時,陳豐慧、林棟英在別班,成績皆名列前茅。因為祖母經常帶我到二姑家探望女兒;因此,從小我跟陳豐慧就很要好;母親也常回娘家省親,且生病時,母親都會帶我給在娘家開診所的大舅醫治,所以經常可看到林棟英;我為了如臺語俗諺所說:「輸人不輸陣」,他倆跟我同班總會激勵我這一年要好好努力,否則,如果我不好的表現被他倆傳回姑姑、舅舅耳中,我將無地自容! 這一年期間,大家都忙著上正課與放學後在校惡補,且陳豐慧、林棟英個子都長得高而坐在班上後排,跟坐在前排的我,就很少有交談機會;我們只在下課碰面時稍微講句話,家裡如有好吃東西則帶到學校一起分享;我因個性好玩,曾在午睡時跟班上幾位好玩同學偷跑到校外不遠處溪邊游泳,因違反校規,曾在班上他倆面前被羅導師打巴掌處罰;當時我還小,並不覺得怎樣;但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是有點尷尬! 後來,初、高中時,陳豐慧到高雄市就讀高雄市立二中、雄中;林棟英到東港鎮就讀輔英護校;我到潮州初中、屏東高中就讀。此後,我們見面機會幾乎沒有;但是,仍有書信往返。後來,陳豐慧讀北醫、林棟英讀輔英護專及擔任佳冬衛生所護士時,我還在前線馬祖服三年兵役! 民國五十八年三月一日退役後,我想重考大專聯考而事先通知正在臺北醫學院就讀的陳豐慧,他立刻二話不說地幫我在中央圖書館附近鬧中取靜的牯嶺街上,找到正就讀臺大法律系的林棟英胞兄林祖錐同棟宿舍。隔天,當我一到臺北車站時,他早已在車站等我,然後,帶我去租屋處安置好,又立刻帶我到可安心讀書的南海路建中對面中央圖書館參觀;隔年,我能考上政大統計系,這位小學同窗功勞浩大,至今猶難忘懷其恩情! 民國六十八年二月初,我自私校教職辭職失業後,到臺北市專心準備公務員考試二年期間,陳豐慧也一樣熱誠的常幫我搬家;我也曾到臺北市士林區他所開設的西藥房店址,待過一陣子。至於,與博士夫婿一起到美國定居的林棟英,回國時,常跟回娘家的四姑(我母親)問候我,並請四姑回家轉告我:「是否還是像小六時那麼害羞?美國風氣是相當開放的!」 俗諺說:「患難見真情」。陳豐慧一而再的在我最需要幫忙時,伸出援手;林棟英雖遠住在美國數十載,仍心繫著我這位小學同窗;這兩位表弟妹跟我的一年堅定同窗之情乃是無價之寶,非言詞所能形容之!
-
大子夜歌
火車從不來拜會,生鏽的鐵軌勉強舖到了鬢邊。 離省會最遠的一個村莊,那裡春雨綿綿。 整條鄉路申請了十年路燈,還不批准。 一個不識字的女人在信箋最暗的一個角落 哭得很小聲;孩子死在野塘的那個夜晚 她恍惚以為是自己的淚水把他溺斃的…… 男人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奮鬥的那段日子 野犬在村外嚎叫。荒寒的子夜。 女人不捨地把卵巢 讓位給了癌,而 惡露又多了一種村醫不曾聞過的異味。 守門的那條老狗最近也死了,不忍看牠 口吐白沫、無邊抽搐──柴房的那柄斧頭 還緊緊地咬著血的餘溫。山村的黎明 昇起之前,在阿爺、嬤嬤與兒子的墓旁 她親手埋葬了淚水也難以傾訴的春天。
-
野地裡的浪漫-野牡丹
多年前,第一次在金門的田野,無意中與野牡丹相遇,讓人驚艷。 從此,對野牡丹美麗的花,念念不忘,讓人開心的是,後來才發現我工作的地方,中山林園區,在那一大片的松樹林中,林下竟有散生其中的野牡丹,每年的6~8月,就可見到林下在間隙中的陽光裡,野牡丹開心的盛放,它那美艷的紫色,和碩大的花瓣總是讓我眼眸不會錯過。 於是,中山林從春天開始,不同的時節,總有不同的花朵在林間綻放,我的一顆心就這樣一直被驚喜包圍著,對於野牡丹,我則更在它未開花的日子裡,就常常在工作的餘暇,去和它面會,它那十字對長的狹長的葉,清楚的葉脈十分的吸引人,從嫩葉慢慢抽長的過程就十分的迷人,到了打滿花苞,淡淡的紫色從花苞慢慢的釋放出來,更是每天展露不同的容顏,尤其在有太陽的日子,綠葉上的柔毛則展現另一種風情。 由於,野牡丹是金門的原生種植物,為了廣為推廣與保育,在中山林的林間,國家公園多所培育,讓環境增加其多樣性,也可以分享在地的居民和遠道來遊旅的旅客,分享野牡丹的獨特與美麗,於是我每於閒暇走在林間,總被它不同的容顏吸引,當花盛開時,我更驚見有不同的蜂圍著它覓食,那般的沈醉其間。 根據金門國家公園出版的「浯洲芳草」一書所述:「野牡丹,常綠灌木,呈叢狀生長,全株密披鱗毛,花瓣5片,雄蕊10枚,5長5短,較長的5枚呈關節狀彎曲,這是野牡丹的巧心裝扮」,我在現場觀察,發現吸引來的蜜蜂體形較大,正好可以忘情的吸食花蜜,原來是大自然的智慧;「花柱線形,朔果壺形,熟後開裂,種子細密多數。」「壺狀的朔果開裂時,好像一隻隻展翅待飛的蝴蝶,質輕細小的種子,可以讓風輕易帶走。」 我喜歡觀察野牡丹,欣賞它美麗的花朵,在陽光裡像一位健康的孩子,那樣充滿活力,總是把我的心也帶的飛揚起來,尤其當那嗡嗡嗡叫著的蜂群飛,有一首兒歌:「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勤作工,來匆匆,去匆匆,作工興味濃。天暖花好不作工,將來哪裡好過冬,嗡嗡嗡,嗡嗡嗡,別做懶惰蟲。」就在我耳邊響起,我的精神也抖擻起來,彷彿為我的工作注入一股活力,野牡丹真是一朵陽光的花朵,給我滿滿的能量,我腳步也輕快起來。 有一次,我無意間在一處花圃發現了一株野牡丹的小苗,自己萌發,長成十多公分高,我才明白「浯洲芳草」一書作者廖東坤先生說,野牡丹的種子「種子細密多數,壺狀的朔果開裂時,好像一隻隻展翅待飛的蝴蝶,質輕細小的種子,可以讓風輕易帶走。」野牡丹是靠著風力幫忙把種子帶到不同的地方,自力更生,小小的種子,展現了充沛的生命力,真是讓人佩服。 野牡丹迷人的不只是那碩大的花朵,它其實種子的造形也是讓很多人被吸引,我也是忽不住拍下它不同的趣味形狀,尤其其色形充滿律動和層次感,綠色的葉配其間,整體造形讓彼此之間呈現的風格,彷彿巴黎街頭的時尚風向球,讓人眼睛一亮,大自然真是如神來之筆,就是那般的亮麗! 陽光裡,野牡丹在光影中,則又有不同的容顏迷惑人心,是顏色的變化,是綠色的葉與葉脈交互疊出線條與葉面的不同圖形,大自然成了最佳藝術師,吮吸花蜜的蜂,同時也幫忙傳遞了花粉,讓生命可以生生不息的在宇宙間流轉。 遇到週末假日,我會驅車奔馳於金門的田野間,去向最初和野牡丹相遇的田埔,尋覓那裡的野牡丹,見證到它快樂的生命,也同時滋潤了我的心田,那股生命的活力如河流的宛轉流淌,才發現我的心早和大自然的腳步一起往前奔馳,有陽光的日子,就想起野牡丹的艷麗與活力。 今年秋天,雨水格外的充沛,對金門來說,湖庫都有進帳,大地的植物也欣欣向榮,野牡丹更是葉綠花艷,美得不得了,於是我的鏡頭便把它的各種美姿一一錄像,分享愛大自然的好朋友。 野地裡,在金門的秋天,有著多樣的色彩,野牡丹力是其中的主角,歡迎大家一起來一次秋約的浪漫之旅。
-
印象嘉義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呀」耳邊響起的歌曲,從小聽到大,阿里山之名如雷貫耳,鮮少有人不知道,更是陸客心目中前二名的景點。雖然阿里山名聞遐邇,至今本來尚未去過阿里山,為了一飽眼福,年初即規劃了阿里山與嘉義旅遊行程。 金門到嘉義的班機一天一班,早上十點半的飛機,飛行50分鐘到嘉義水上機場,一出機場大門,一輛輛的計乘車攬客中,我們沒理會,直接跑到旅客服務中心索取旅遊摺頁,但出來時,發現計乘車全跑了,嘉義機場的計乘車是配合班機時刻的,班機來計乘車就來,晚了就坐不到計乘車了!最近的公車站牌在約二公里遠的北回歸線,走路約二十多分鐘,雖然已經秋天了,但中午太陽仍毒辣,大太陽下走個二十分可能就中暑了!最後是打機場計乘車站牌上的手機,等了將近十五分鐘才有計乘車前來載我們前往嘉義火車站。 在火車站附近租了一台機車,開始我們的嘉義市景點之旅,攤開旅遊地圖,嘉義市的主要景點沿著或鄰近林森西路,鐵道藝術村、車庫園區、檜意森活村、交趾陶館、嘉義市立博物館、動力室木雕作品展示館、森林之歌及獄政博物館。 「檜意森活村」意同「快意生活村」,名字取得有深度!整個園區跨越了林森西路,園區內有為許多日式建築,遊客眾多,手工藝品店、超市、招財貓小廟、身穿和服碎步走的遊客……,日本味濃厚!手工藝品販賣區內部是個圓型空間,展售自製的手工皂、手工餅乾,店與店間布置了些廚具組合而成的動物造型,很有創意。金門的賣店缺少手工皂類的產品,或許檜意森活村的經營模式,可供金門借鏡與參考。 旅遊簡介說「獄政博物館」是全台唯一完整保存賓多凡亞制監獄建築,位於維新路上,是國定古蹟,我們騎車繞了維新路二圈都找不到獄政博物館,問中學生、路邊掃地阿嫂都不知道,我們猜想這個景點可能十分冷門,以致於在地人也不知道,我們便往下一個景點前進,幸好,路上發現了維新路一百四十號,門口有個小立牌,A4大小的紙張印著獄政博物館,指引標誌極不明顯!若有路標指引或建築物正面立個大牌「獄政博物館」,旅人一定能節省尋找的時間!進入館內,尋問門口的警衛是否可以參觀,警衛搖搖頭,又問:「監獄不再開放參觀了嗎?還是今天已截止開放了?」警衛回答:「每日只有四個時段由解說員帶入參訪,除此之外,不能參訪。」我們學了個經驗,以後景點參訪要事先電話詢問,免得白跑一趟。 交趾陶館一直是個人十分嚮往的景點,交趾陶藝品,造型吸引人,釉彩配色吸睛外,這個館應該可以瞭解交趾陶的歷史,獲得一個體系性的概念,此時封館整修中,與它無緣!交趾陶館的隔壁就是嘉義市立美術館,博物館建築一般,外觀不具特色,一樓剛好有個展覽,鐵砂壺造型各異,看展與看書果然不可相提並論,書籍介紹的再詳細,都比不過眼睛仔細觀看實體物,展覽更能體會藝品的美感!青花瓷內還有青花瓷,真不知道工匠是怎麼做到的!靜下心看藝品,用眼睛觀察它的細節,比較與相鄰藝品的差別,就能看出不同,看出樂趣來。 嘉義出名的就是火雞肉飯,到嘉義一定不可以錯過,火雞肉飯店家太多,我們就請計乘車司機推薦,找到了東門火雞肉飯,點了火雞肉片飯,大快朵頤,炸得酥香的油蔥、與雞油、雞肉片拌一拌後,美味極了!文化路夜市「郭家雞肉飯」的粿仔湯,用蘿蔔糕配上大腸,鹹鹹的酸菜讓整個湯獨具風味,粉腸條條灌得肥壯,店家是秤重賣的,粉腸要配上店家特調的醬料才好吃。吳記排骨酥也是當地有名的小吃,整間店就只賣一種食物-排骨酥,能用一種小吃撐起一家店,可見其功力! 阿里山小火車目前一天只有一班火車上山,一班火車下山,假日上下山各再加開一班,目前無法直達阿里山火車站,終點只到奮起湖,若想從奮起湖到阿里山還要轉公車,班次不多,交通不太方便。阿里山海拔2000多公尺。海拔2000多公尺的山區是什麼概念?想像中是山巒起伏、山路蜿蜒曲折、鳥瞰的視野、壯闊的雲海、充滿朝氣的日出、不便的生活機能、人煙稀少。但阿里山之所以是阿里山,她在陸客心中與日月潭一樣是台灣的代表,來台旅遊一定要去過阿里山才算真正到過阿里山,阿里山充滿的陸客,充滿喧嘩的聲音,少了靜謐之美。到了山區,「海拔上升1000公尺,溫度下降6度」這句話會從地理常識,變成生活體驗,如果你沒準備外套的話,有很大的機率得了個紀念品--感冒回家。 能不能遇到雲海、日出,講究的是機緣,不是每次到阿里山都有機會看見雲海、日出,還要天氣配合,這陣子阿里山午後多雨,我們無緣一飽眼福,不過能漫步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享受森林的芬多精,看看高壯的神木群、與永結同心樹合影、參訪外觀像廟宇的郵局、欣賞姐妹潭的湖光山色……,悠閒的玩一回,倒也值回票價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遊常常是為了印證書中的知識!當阿里山從地理名詞變成實地踩過的景點,當景點由想像成為真實體驗,我們就對她就多了些感情,多了些回憶!這就是旅遊迷人的地方,不是嗎?
-
早晨的烤餅
窗鈴搗碎早晨的春色 細雨即溶陽光的驕顏 微風歪著頭 徐徐沖泡大霧浮花的心事 粉墨登場的不是一席擺盤的豪華特餐 是一張煩悶的烤餅臉上 抹上微笑的蜂蜜 嗡嗡的拍翅聲拂來嬌滴滴的花香 自大的拇指與熱情的食指之間 雖然沒有醉月串場 也可以來一場瓊筵羽觴 味蕾翻滾幸福的浪花 舌頭喚起似水年華 海鳥飛過藍天淺淺的酒窩 咀嚼著微笑的雲彩 滿腹飄飄然 有醉過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