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閨蜜
眺望著遠方的山巒,山嵐依舊瀰漫,眼眸中驚瞥見萬綠叢中幾點暈紅。 又是桃、李、杏爭妍鬥豔的季節。 因為交通擁塞,雖已是開工吉日,也只好暫時滯留於老家,並未打算北返。 清晨,久未見暖陽,所以張開臂膀,伸伸懶腰,迎向陽光,隨後便走出戶外,漫步於老家的鄉間小路上,途中經過了李氏古宅,從半掩著的老木門中,可以清晰的看見,古宅的窗扉上,已換上了新的春聯窗花。 園子裡的石磨湧泉,還像往年一樣,不停的潺潺流水,水流匯集於水池內,激起了圈圈點點的漣漪,只是今年池旁又增添了幾盆大菊花,隨著春風的搖曳,花飛落花,花瓣與落葉,在池子中央打轉兒,像似一艘艘流離失所的舢舨小船。 我將半掩的老木門輕輕的推開,那門樞發出嘰嘰咯咯的響聲,但卻未驚動屋裡的李阿婆,於是我大膽的向前邁進,先是快速的溜進了園子裡,然後再輕輕的踏上石階,最後終於抵達長廊,在入大廳堂前,突然發現門楣上已經可以清楚的看見,才整修完工的紅底金字牌匾,字跡金光閃閃映入眼簾,上面刻著:「新福祿堂」,這座李家的古庴,前面向溪流,後面倚靠山脈,可以說是個依山滂水的風水寶地。 從窗外瞭望著正廳堂的四週,牆壁上卻驚見懸掛著我家阿嬤和李阿婆的幾張泛黃的黑白照和一張省立初級女子中學的畢業大合照,還有牆上還貼著獎狀,我乍看之下,我家阿嬤和李阿婆都身穿著卡其制服,留著當時中學生標準的西瓜皮髮型,頭上戴著船型帽,再看看兩個人嚴肅的表情,就連站姿也很端正筆直,令我忍不住的摀住了嘴巴,竊竊的偷笑了起來。 而我常常由一些老人村民口述中得知:「大約民國四十幾年左右,李窕珠就是現在住在李氏古宅的李阿婆,當年李家是本村雜貨行的富商,李窕珠,不僅是雜貨行的長女,還是村子裡的村花,她和我家阿嬤,從小就很熟識,而且兩個人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後來又同時考上了省立初級女子中學,李阿婆的成績是榜首,而我家阿嬤則是榜眼,所以她們兩個人就被編列為同一班,成為升學班的同班同學。 原來,我家阿嬤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密史呀?而她和李阿婆那個年代,就有現代人所說的新名詞兒:「閨密」?真是不可思議。 像我家阿嬤那種傳統固執又霸道的人,怎麼可能會和當年雜貨行富商家的長女,成為閨密好友呢?她們倆平常在村子裡每次遇見時,根本就誰也不理誰,而我家阿嬤還會在背後咒罵著她,老是說她:「不守孝道,不從女德,讀那麼多書又有什麼用?哼!……」每次聽到時,就覺得很莫名其妙。 正當我滿腦疑惑之時,一個不注意,李阿婆就不知何時?她手持著竹掃帚並大聲咆哮的用力拍打著牆壁,還見她笑嘻嘻的對我說:「吼!死查某囡仔鬼!好久不見啊?是誰恩准妳可以隨便出出入入我家大門的啊?這麼沒禮貌!還是妳阿嬤今年過年塞了多少紅包?派妳來探聽我的消息?今天好不容易被我給逮著嘍!看妳往那兒跑?」說完後她就急忙甩開手中的竹掃帚,叫我等一下,就到廚房端出一碗熱騰騰的桂圓蓮子湯,還邀請我進入大廳裡坐著並和我閒話家常。 她一直瞇著眼睛看著我的臉,然後笑著說;「妳唷!長得真像妳阿嬤年輕的時候,呵呵呵!……」 然後我便洗耳恭聽,聽她說起她們倆年輕時的故事。 她說:「我從小就認識妳阿嬤,而且我們一直都是很熟識的玩伴,妳阿嬤,少女時,可是個清秀佳人,我們也一直都是同班同學,後來我們一起考上了省立女中初中部,畢業後,妳阿嬤沒有再繼續升學,她在農會上班,妳阿嬤一直都是靠自己努力,參加考試而找到工作的。而我因家境優渥,我就在家中當接班人,當起了雜貨行的老闆娘,後來覺得雜貨行的工作,做久了也實在是枯燥乏味,而我又是個活潑坐不住的人,所以只好晚上再去唸省立高商補校啦!……」聽到此時,我正在品嚐那碗美味的桂圓蓮子湯,原來她真的是老村民所述的:「李窕珠?」 李阿婆似乎沒發現我驚訝的表情,又繼續滔滔不絕的說了下去:「『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李家雖然過去富有過,但卻沒有妳阿嬤家日子過的幸福,妳阿嬤,一生嫁了一個好夫婿,夫唱婦隨,雖然日子過得平淡,卻是子孫滿堂。而我一生待字閨中,姻緣需奉父母之命,不能自由自主,我因忤逆不從父母選擇的婚姻,而又想再繼續升學,以至於和父母理念不合,便離家出走,後來父母把我摒棄在外,直到花甲之年,父母相繼仙逝,我才敢返鄉居住,可是,此時又逢手足無情,遺產分配不公,彼此反目成仇,最後變成了家財散盡,家破人亡的窘境。 而我和妳家阿嬤相形比較之下,她比我幸福多了,雖然我們過去是同窗好友,但我不願意她再提起過去,所以只好假裝不認識她,還裝著一副失憶的模樣,我只想忘記過去,努力面前,過好自己現在的日子,倘若,我現在過不好日子,那誰又能幫得了我的忙呢?而妳們家阿嬤的生活和我迥然不同,她有你們在呀!但她一直不肯放過我,老是要提起過往,還說我當初不該不順從父母安排的婚姻,更不該大逆不道的離家出走,我們之間的觀念變成了南轅北轍,我對婚姻的觀念比較開放,她卻很傳統而保守,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呀!我沒有辦法改變她的舊思維,所以才會引起妳阿嬤對我的不滿。」 最後李阿婆說道:「人老了,想法和觀念改變了,就算是過去再要好,也是緣盡了,所謂:『人走了,茶涼了』就是這個道理。每當妳在村子裡遇見我和妳阿嬤時,我便會低頭無語的走過,彼此好像是陌生人一樣,不再有年輕時熟稔的熱情,因為今非昔比呀!……」聽完後,我終於找到了答案,為什麼村子裡老一輩的村民,都說李阿婆和我家阿嬤過去?「閨密」?為什麼老了又成了陌路人? 但,我對李阿婆的晚景蒼涼感到十分的堪憐。
-
家只是一片牆
家鄉人去樓空,全村已經沒有多少人留下,因為沒有生計,年輕人非走不可,在外地找到一個留身的地方,為了照顧年老的長輩,老人不願離家,但不去活不下去,不得已也把年老的長輩一起帶出。家除了在神案上的長輩神位,已經無人可以居住,想找一個每天來家上香的村民,就算讓他免費住下,也無人願意承諾這種需要向神保證的事。 年久失修,瓦掀了,草長了,以往的家已經不是現在的家,只是一片牆,那在童年記憶中無法忘記的牆啊!
-
家有社會新鮮人
瞧他髮型清爽俐落、西裝畢挺合身、襯衫嶄新整潔、皮鞋時髦光亮……有模有樣,神采奕奕的微笑道早安!我隨即喊了聲加油!他便帥氣地揹著公事包、騎著摩托車瀟灑的揚長而去,開始了他社會新鮮人的每一天。 大兒子大學畢業後未考上自己夢想志願的研究所,於服完國民應盡的兵役後便選擇了就業。我們夫妻除了支持、鼓勵,在他面試錄取後,便提醒他職場上該注意的事項:睡眠充足、改掉晚睡晚起的習慣,因為守時、不遲到是最基本的原則。工作持認真、負責態度,遇問題積極勇敢詢問,最重要的是較踏實地、不好高騖遠。為人理應謙虛有禮、尊重職場倫理、維持良好人的際關係。除此之外,也要三餐正常、營養均衡、身體健康,才有體力、活力為工作打拚。 因為年輕,有比別人更多的勇氣、熱情。因為年輕,也能有一試再試的機會。工作上一次到位的並不多,一蹴可幾固然幸運、可喜,但經歷的失敗、挫折,那些累積的傷痕,都會變成日後成功的養分;一切都是學習成為工作上更專業的人所準備。而工作除了考慮興趣、也要認清自身能力,再調整、更換工作也無妨,肯努力不懈、不畏艱難、挑戰自我,總有一天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與定位……。 我想每位為人父母,家有社會新鮮人的心情應該都差不多!父母不要有過多的擔憂、過高的期許與介入,給予孩子太大的壓力,不要成為他的絆腳石,孩子才能放手、放心、放寬的跨出每一步,甚至在跌倒時不徬徨、遲疑,繼續果敢、穩健的向前邁進。也許我們無法再像以前那樣替他瞻前顧後,甚至披荊斬棘,孩子卻能藉著社會大學的磨練,觀察、發現、體會、成長。總有些事我們無法幫他決定、作主,甚至左右、影響他,路最終要靠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 每當他下班回家分享公司的一切點滴,那些教育訓練吸收的知識、同事間親切、和諧的互動、介紹辦公環境的種種面貌……看著那個猶是稚嫩臉龐的孩子,侃侃而談、頭頭是道、臉上浮現愉悅神情訴說著自己又往前突破了……我突然覺得這真是一個美好的開始呢!也想到,在他願意辛勤努力、燃燒青春的背後,必能有脫胎換骨的一天!
-
有緣樂相聚
是個天朗氣清,陽光灑落的好日子,信步來到公園散步兼散心,在園區內的某個角落,發現了一個有趣有畫面;原本設計給遊客歇歇腳的石椅上,不見人們的蹤影,卻欣見一隻鴐鴒與一群麻雀和諧相處的可貴機緣。 鴐鴒與麻雀向來都是生活作息不同調的鳥類,如今卻能歡聚在一起,不由得讓人想起「隨順因緣,歡喜自在」的美好意境;深怕驚動到牠們自在恬適的相處模式,我只能遠距離聆賞。 這樣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而且非常難得,簡直是神韻天成;瞧瞧!就好像一隻母鳥,帶著一群幼雛出遊的母子團圓圖騰,讓我看了好感動呢! 乖巧的麻雀,安心而放心地,好像在親鳥身邊受到護佑;至於體型大一號的鴐鴒,則四處張望警戒,好像在盡心盡力保護自己的孩子一般。雖然我無法體現牠們此刻的作為與心情,不過以我情感的訴求,似乎已經告訴我:萬物有情又有緣喔! 十幾隻小麻雀與一隻鴐鴒,度過了閒適的優閒時光,靜靜的、安逸的、甜美的、舒泰的;沒有見到牠們覓食的行為,也沒有打鬧嬉戲,似乎在享受著陽光的洗禮,也似乎在盡情享受親情的滋潤。 這樣可貴的畫面,不由得讓我想起童年時期,家裡養的一隻母雞,帶著十幾隻小雞,四處覓食與嬉鬧的美好景象;母雞帶著十幾隻小雞,小雞總是跟前跟後,深怕母雞跑遠了,而失去親情的關照與護佑,有趣的畫面,至今仍縈繞腦海深處。 如今再度看到雷同的畫面,真的讓我心湖湧起千層的懷念浪濤,久久無法停歇呢!也不禁讓我想起今日社會,多數人太過於自私自利,不太懂得「廣聚福緣」,導致無法在「知福、惜福、創福」的機緣裡加足馬力。 但願,在「有緣樂相聚」的曼美畫境裡,人人都能在「自信十足,人緣滿分」之中,確實體悟「萬物皆有情」之善緣,並且深諳「緣來,好好珍惜;緣去,淡淡忘記」的玄妙哲理;這樣一來,便能勤耕心靈福田,為有希望的未來,譜寫出最動人而簪麗的詩篇。
-
懷念搭軍車的年代
金門的公路四通八達,私家車隨處可見,公車更是方便,以前有些村落公車不到,現在也有班次行駛,持老人卡者免費,可是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外來客,離開家鄉六十多年,雖持有北市的老人卡還是得扣款,有一次我藉著扣款之便,花了半天時間,換了幾路公車,跑遍了幾乎半個西半島,卻也因而激起了過去有關搭車的回憶。 小時候的金門,交通不便,最好的遠途交通工具是騾或馬,步行最普遍,雖沒有車,卻有頗寬的公路,兒時隨母親回娘家時,就是從小埔頭沿著現在的環島北路四段與三段行走,過了中蘭才轉入田間小路走到瓊林的外婆家。國軍退守金門後,才看到軍車在公路上行駛,經常可見到軍車在路上讓民眾搭乘,遇到步行的年長者,還會自動停車,詢問去處後讓老人上車。我第一次搭軍車是小學中年級,參加學校舉辦的遠足,相當於現在的戶外教學,學校商借軍車讓同學搭乘,在珠山休息遊玩,午餐後轉往舊機場(位於西村隔環島東路五段的對面,大約是牧馬場附近,當時稱五里埔)看飛機,第一次出遠門,印象深刻難忘,高年級時,參加全縣童子軍大檢閱,也是軍車將我們從金沙中心國民小學載到金城,小學六年級參加縣教育局所舉辦的畢業大會考,記得也是全班坐軍車前往,考試地點是金城的示範中心國民小校。 民國45年夏,從家裡走路到位於陳坑(現成功村)的金門中學,參加初中部入學考試,開學後,校舍的床位不足,因而借住在學校附近熟人家裡,由於想家,每週常會找時間於下午課後回家兩次,步行到小徑村轉中蘭,由環島北路回小埔頭,經常可搭軍車到沙美。隔日清晨天還沒亮,會在住家附近沙美菜市場旁的停車場詢問菜買車司機,搭上開往中蘭方向的車子,然後從中蘭走路到學校,還能趕得上參加升旗典禮。 週末放學時,學生沿途搭軍車的情況才是壯觀,近千名學生於午餐之後,走出陳坑村外,不是經由小徑村走中央公路(現稱伯玉路)往金城的方向,就是走湖前轉往山外或料羅的途徑,大家的共同行動是站在路邊,等軍車路過時舉手招呼,多數司機都非常友善,幾乎有招必停,但是也有少數司機看到那麼多的人,不願停車,擔心多數同學會一擁而上,以致超載,這可是會被憲兵登記的,大家的策略是自動分散,有些人往前走,如此分開來,等車人數減少,司機比較願意搭載,到了適當的路段,司機會停下來讓學生下車,由於山外方向的軍車流量較多,我也是由山外方向回家,運氣好的時候,可以搭軍車到湖前而步行到山外,又從從山外搭軍車到下庄,再從下庄搭到陽宅,最後由陽宅走路回到沙美。 那個年代的公路不是柏油路面,而是鋪以紅土,再混合一些小粹石,紅土曬乾後被車壓粹,以致灰塵隨風飄起,車行路過更是塵土飛揚。若搭上了中吉普車,行走在這樣的路上,迎風吹來,固然舒服,但車後的灰塵席捲而來,頗有令人有窒息之感,平常車行速度快,將灰塵拋在車後,眼望一片茫茫,若車速減緩,則灰塵回捲而籠罩車身,可真不好受,回到家,雖不至於灰頭土臉,但鼻孔內的一層薄土,可是泥味十足,還真不知道有多少塵土被吸入肺泡裡!相較起來,坐大卡車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可能是車子高,也可能是塵土重而飛不高,灰塵的災難減輕,可是對我這個初一生來說,個子矮小,上車可不容易,需已經上車的學長伸手拉我一把,下車時可是勇氣十足,一躍而下,在大卡車上的最大優點是遠望八方,清風徐來,頭腦清醒,不過,金門的冬天風大又強勁,吹打在臉上,可不好受。只要有人叫喊下車,司機就會很有耐心地停住,等學生下車妥當後才開走,下車的同學也都會很有禮貌地向司機先生說謝謝。 遇到雨過天晴時,行車在泥濘的紅土路面可不好受,濕軟的泥濘常會隨輪胎滾動而回捲起來,落在車上的同學身上;上坡時則頗為滑溜,遇到較陡的路面,車輪常會原地打滾,有些時候還會往下滑,宛如溜滑梯似的,這種情形尤以大卡車更是明顯,遇到這種情況,大家只能下車,同心齊力,兩側推動,過程中,車輪滾動所捲起的泥濘,難免會沾黏到衣褲,讓人難以忘懷。 其實當時已有私營的公車,從沙美經山外到陳坑的價位,記得是新台幣二元五角,可是卻捨不得花用,心想這可不是個小數目,我小學時代,每天清晨到後浦頭去叫賣油條,一籃子的油條全部賣完,得利也不過一元五角,還得經常冒上學遲到之險,相較之下,哪裡捨得花這樣的車資!事實上,會搭公車的學生可說是絕無僅有,大家的想法可能與我一樣,認為搭軍車配合走路才是上上之策,理由很簡單,省錢。朋友們,你(妳)也懷念搭軍車的感受嗎!
-
又見孤挺花開
晨運時經過花圃,瞧見孤挺花開,不禁滿心歡喜。 她生性低調,儘管圓球鱗莖大如洋蔥,平日裡總埋首土裡韜光養晦,僅舒展著肥厚綠葉合成光能,不知者會以為那不過是青翠草叢,淡泊得很。然而清明過後氣候漸暖,花莖會直挺挺擎天而立,然後開出形似喇叭碩大花朵,色豔華美傲立枝頭。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任職校園有條孤挺花路,一旦全數盛開,正值溫馨五月,因此我常視她為母親節前哨兵,母親生前非常喜歡種孤挺花,這讓我對她更添幾分憐惜。拈花聞香,思親情也念母恩。 古希臘人眼裡,孤挺花猶如一位堅強自信的美麗女人,所以賦予「閃閃發光」花語,但也有人因孤挺花兩兩成對開花又像極大喇叭,故而稱她「多話多嘴、喋喋不休」。不管是堅強自信或是喋喋不休,我覺得都很神似母愛天性,溫柔裡透著堅毅,嘮叨裡藏著寵溺……我年少不更事,不明人生道理,總沒耐心老愛打斷母親的話:「你都說幾百遍了」,但當再也聽不到這些碎碎念時,甚是懷念。 我嘴很硬,經常反駁母親的勸解囑咐,她見我聽不進耳,最後只說了句「呷老你就知」作結語。沒想到,女兒的嘴比我更硬,話都還沒表達清楚呢,她就像刺蝟般捍衛武裝辯解爭論……看著她,想當年,我竟也拋了句「呷老你就知」,真是天理昭彰啊!此刻,我才理解感受到當時母親有多無奈與擔憂哪! 母親就像孤挺花,即使再孤單也要挺直腰桿,為孩子遮風擋雨……腦海突然閃過日前觀看《王后傘下》劇裡畫面,向來嚴厲強勢的中殿娘娘,虎媽外表下其實有顆柔軟心,只要孩子們能平安,尊嚴顏面皆可拋。尤其那幕,將雨傘傾向小男孩,滿臉慈祥護其周全,顧不上自己在雨中淋漓,多麼溫馨感人。這就是母愛,世間最溫柔卻強勁的力量化身。 說來,這孤挺花不僅色豔也聲美。從小到大唸了不少學校,上下課鐘聲是標註每個學程的記憶徽章,有最常聽見的英國西敏寺鐘聲和惠廷頓鐘聲,有取自德弗乍克所做的抒情樂章《念故鄉》,最讓我懷念陶醉的是法國民謠《孤挺花(Amaryllis)》鐘聲,溫柔浪漫悠長旋律,在校園每個角落迴盪,也在我的內心深處綿長盪漾著。《孤挺花》,它伴奏出學海無涯生命之歌,它拼串起莘莘學子美麗回憶。 孤挺花,生命力強,隨處可長,隨遇而安,不論是繁華喧囂城市中,窮鄉僻壤荒遠之地,都能看見她的身影。嫣紅曼妙,粉嫩脫俗,我敬她的孤挺,愛她的高雅,更折服於她悠然展現生命堅韌。
-
掩卷今生
斟上一杯薄暮 枯坐於舊日的傷口 涼冷多了幾分 焚盡四季的流轉 幾曾再起波瀾 傾餘生 胸中自有丘壑 醉蜜而舞禪的蜂蝶 驚艷了雙眸 拖沓前世與來生 煎熬於冰雪的燃燒 相思 書卷裡沸騰 折斷的羽翼 散作滿腔蕭索 飛舞
-
春到山城
山城無處不飛花 春風正瀟灑 一年花季又匆匆 桃李爭艷海棠紅 滿庭芳草 綠樹搖風 柳塘開遍芙蓉 茂竹環翠 紫燕低迴 蝶舞鶯飛儷影翩翩漫花叢 山蒼蒼 水溶溶 山水有相逢 亂雲千疊曲沼流東 滿堤紅艷薜蘿風 采芳香徑 詩意無窮 遠近秀色入簾櫳 簾外春意濃 (稿費贈金門家扶)
-
姻緣
姻緣啊姻緣 你讓我等了又等 找了又找 還記得 與你相遇時 你說過雨也有聲音 每到下雨時 你便覺得不安 但 我喜歡雨 我覺得像是女性的溫柔 這段緣份 我不懂 是否是緣份 還是前輩子的續緣
-
發霉的時間兩首
〈一〉去年很小。我們玩捉迷藏 我躲在童年的地下四樓 和單打雙不打的砲聲跑來跑去 在子彈裂縫的圓周率四邊 忘了世界的破碎會發生 因為幼小無知 窮和死亡都是生命的偏旁 我們儘管的活著。快樂 直到母親拎著哭聲在找我 才發現死亡聲響剛剛擊落一群回家的麻雀 〈二〉肥肥的夜 我們切了半塊月色 藏在各自離家的行囊 準備在黑暗中走最遠的路 那些年。我們看見了楊逵。唐文標和傾斜穿越 生命行走像鎖在沒有編號的抽屜 一路上坑坑洞洞。或晴或雨 只是遠方還有啁啾瀰天的炊煙 想像那是掌心緊握的歸鄉座標 直直走。我們來到了一個時間裂變的錯落年代
-
李子恆的詩與歌
我跟李子恆不熟,僅見過一次面,在兩年前的一次餐會上,卻印象深刻難忘。 會餐是套餐形式,桌上放著一個名片式的立牌,不須開口自我介紹,見牌知名;桌上送來一個個餐盤,個人吃個人的;他吃素,人也素,不多話,像「莫言」一樣;在這個人聲喧嘩的世界,我喜歡這樣沉靜、有些靦腆,給人一種乾淨的感覺。 直到他推桌而起,抱起一把吉他,調音、試音……,並伴著主辦人隨起的介紹:特別安排的壓軸--演唱他四十年前的作詞作曲的--秋蟬;心中才有一股莫名地震動。 會場上震動的不止我。兩位女士,不請自來的奔向李子恆的兩側,興奮像返回十八歲少女的和音天使,快樂地各拿一個麥克風,唱著「聽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綠葉催黃,誰道秋下一心愁,煙波林野意幽幽。花落紅花落紅,紅了楓紅了楓,展翅任翔雙羽燕,我這薄衣過得殘冬……。」 李子恆坐在中央的高椅上,有些喪氣的回來坐在位子上,讓大家有些詫異。只見他搔著頭,幽幽地說我準備了一下午。看他一臉的不快,我才意會他是生氣了;那種感覺像是書法家珍愛的毛筆,被人拿去當作油漆刷;也像是鋼琴大師的鋼琴,被人任意擺弄;他一肚子的悶氣,沒有錯。可是那兩位真實身分是大學教授與副教授的和音或說是合唱人,又何錯之有?一首秋蟬,可以瞬間把學者的身分丟開、轉首就把人就帶回四十年前的年少青春,是至情是本性。罪魁禍首或是就是那首打動又深植人心的秋蟬;但對創生這首歌的李子恆,也有了多一份的認識,竟而生出一些說不出的歉意。 2024年春節間,偶而得知李子恆出書了。書名是「寂寞的嘹亮」,副題是「謎世之歌」,書背才是「李子恆的詩與歌」;心中雀耀的買了幾本。「寂寞的嘹亮」其實是書中輯一我的心樂府裡收錄的最後一首歌詞,歌詞中最後一節是:至於嘹亮/其實是一種沙啞;至於寂寞/無時無刻不攸關我們;已點出李子恆的歌中有詩的況味外,更有一些禪意。 輯一中,共有秋蟬等九首膾炙人口,並獲大獎的的歌詞。詞後,各有一段備註,像是電影裡遭刪除,在片尾補映放的花絮;雖說是花絮,卻是失落的精華與高潮。如秋蟬,經原創者再次申證是首思鄉之歌,不單是秋蟬,其他八首也都圍繞著思鄉的根,生長蔓延;就連輯一中後半部的12首詩作,也順著思鄉長根,長出各自不同的風貌。唯一遺憾的是這些背景花絮,仍過於簡潔,大概就如李子恆常說的:留白,才有想像,才各有解讀。 輯二舊陌新桑,仍延續輯一的方式:前半歌詞,後半詩作。有趣的是由蘇芮演唱,並獲第五屆金曲獎最佳歌詞獎的「牽手」,與李子恆的真實家人無關;他真正的牽手,是由周華健主唱的「風雨無阻」--給你我的全部/你是我今生唯一的賭注,才是他一個深情丈夫與父親的告白。這也解開了我多年對他是否結婚、是否有家人的疑問,算是看此書的意外收穫。 最後一輯--花非花集,應該也是詩作;但李子恆卻說那是音樂詩,初稿大約在2000年,經過20餘年的醞釀、潤改、演化……,他說看這些舊稿,就好像在探望自己,沒有一日不再開的狀態,也沒有一日不在謝的狀態;這種語意,已給人一種得悟高士的感覺。 行文至此,突然有種不自量力的挫折感。其一自己是音樂的外行,寫詩的程度也是新生;如何拋開個人的喜愛與限制,持平的介紹、評鑑這本詩歌集?幸運的是,我手邊的資料豐富。 就先引用李子恆自己的話說。寫秋蟬的時候,就已開始寫詩,只覺得那是種自性、一種靈性,一種感悟,文字奔放,格律自由,意象變化難以駕馭的超越有限制性的歌詞;因此,寫詩純屬興趣,甚至是為了自省,不求發表;從時間上看,他的詩齡已高達四十餘年。 而對詩與歌的定義,他的看法就是兩者不易區別。歌而無所不詩,詩而無所不歌;是理想、願望。真實的情況卻是,詩與歌無法真正涇渭分明,也無法完全的涇渭不分;大概就像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歌詞一樣。 再來的評論,我仍要借用「我的音樂筆記之五十一-歌中有詩李子恆」內部分的文字:提起李子恆,我腦中出現的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旗幟;而且,王維還擅長作畫,喜好絲竹。李子恆可稱得上是流行音樂領域裡的現代王維。 他寫的歌格調高雅,清新脫俗,意境高遠,淡中有味,詞曲皆是上品。他用音樂反映出了對大地、對人類的關懷,藉音樂讓更多人感受到臺灣的人情與風味;他所創作的歌詞充滿了中華文化特有的詩意優雅。而且他一專多能,能作詞、譜曲、編曲,還能製作、能演唱。目前發表詞曲作品五百餘首,製作唱片七十多張;但他是音樂界裡的隱士,異常低調,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我的音樂筆記」是大陸媒體上的一個專欄,作者原想寫五十篇後收手結束;卻應讀友的要求,寫一位低調的流行音樂大師--李子恆。原文甚長,像是李子恆的一個傳記,其中以獨資製作《落番The Quest》專輯,希望能以「原鄉音樂」傳遞金門人的土地情感與文化鄉愁。專輯推出後,獲得好評如注,在大陸更一舉獲得中國年度十大金曲排行榜第二名。 註:寂寞的嘹亮:謎世之歌。作者:李子恆。情書出版社出版。
-
【城南舊事】阿豬與我
在東莞,荔枝、沙蟲跟禾花雀,也曾經號稱三寶(東莞三寶另外的說法是:莞香、莞草和莞鹽,或臘腸、麥芽糖柚皮跟白沙油鴨)。 荔枝,在當地相當盛產且出名,種類繁多,常見的像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等,都各有各的的特色跟味道,或甜裡微酸、或皮薄肉多,不一而足;在古詩詞裡,有關荔枝的歌詠描繪,也所在多有,如張籍〈成都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也如白居易〈種荔枝〉:「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及〈荔枝樓對酒〉:「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但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杜牧和蘇東坡的詩句吧,兩詩分別如下: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绣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蘇軾〈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1094年,東坡先生被流放到廣東惠州,我也曾在2010年期間,到鄰近惠州的陽山縣尋訪過先生的足跡,而除了這膾炙人口的惠州一絕,也一直喜歡他與好友王定國侍人柔奴的那段唱和,〈定風坡〉:「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好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於今古人吟詠的歌聲已遠,嶺南的荔枝兀自風華,積累著豐碩的果實,年復一年未曾停歇。 在廣東除了果實食用外,衍生的以荔枝枝幹入柴,窯燒出來的荔枝燒雞或荔枝燒鵝,也同樣遠近知名,尤其以羅浮山的燒雞為最;四五月間,荔枝果實將熟未熟時附生的荔枝菌,價格雖不菲,亦受饕客喜愛。 沙蟲,則與金門海域常見的沙蟲一樣,在去腸清洗後,或炒或炸,一種脆脆的口感,另外亦可入湯。 至於禾花雀學名「黃胸鵐」,水稻開花結穗時結巢在枝幹上面,一種類似麻雀的鳥類,夏秋之交在水稻田成群的飛舞,在水稻田覓食;禾花雀料理的方法也是除毛去內臟後,烤炸抑或煲湯,盡隨人意,吃完後,整隻禾花雀就剩一片胸骨、兩小隻翅骨而已,其它的都進了人們的五臟廟;我想,跟早期台灣烤伯勞鳥一樣應該相近吧。 只是這些都陳年舊事了,近些年立了法,禾花雀也成了保育類動物。 4 秋分的夜裡,遠近的燈早已亮了起來,我跟阿豬兩個年過耳順的異鄉人,在千山萬水之外的厚街聊著當地的流傳,聊著這二三十年的變遷,也聊著彼此對家庭、妻小的責任、聊著對工作上的使命、更聊著哪天退休後的生活規劃,而談著這一些,我們是能心領神會的,畢竟從小至今,我們走著相似的路,過著相似的在異鄉追逐奔跑的日子,從一起在家鄉讀完高中、一起赴台求學、服役和結婚,到遠赴海外,或許一路上也曾倦過、累過、力不從心過,但只要還沒離開位置、卸下擔負,我們依然自行緩解著壓力的踽踽而行,至於是否不忘初心,抑或無可回頭,或許已經不再那麼重要。 在舉起酒杯跟阿豬對飲的同時,我看著眼前的牛肉火鍋,陡地想起2017年那年的一個秋天,我跟妻子在金門陪侍年邁的母親,阿豬也回金門休假了,我們一起相約在爬完太武山後,繞道高坑吃著牛肉麵的往事,雖然那是妻子近六十年來,第一次破了牛肉的口戒,但在與阿豬道別的此時,我還是跟他說:哪天退休,再一起去爬爬太武山、也再去家鄉的高坑,吃上一個全牛宴吧。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