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金字招牌,門庭若市
從小,台澎金馬這些地名,經常在我讀書的課本裡出現,但居住澎湖的我,除了有到台灣本島外,金門跟馬祖這兩個地方,在我的腦海裡存在的只是名詞,我從來未曾造訪過。 對於位居前線這兩個地方的民眾,我總是懷以欽佩與敬意,因為金門和馬祖戰地意味濃,還有很多令人害怕的傳說,所以以前只要家中男丁當兵抽到俗稱的金馬獎,長輩與親朋好友從抽籤的那一刻起,就心生驚恐,睡不安穩,不知該如何是好,更何況真正入伍時,役男懷抱著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知能否復返的心,哭喪著臉去報到,家中氣氛被愁雲慘霧給占據,整個服役期間,全家人的心都是懸著,一直要等到役男退伍,大家的心才會真正放下來。 隨著時代的改變,兵員的減少,金門、馬祖、澎湖這些離島的戰略地位與戰鬥氣息已不再,隨之改變的是以昔日戰鬥的遺跡改造成觀光景點,吸引觀光客到戰地島嶼探訪這些曾經有上萬駐軍防守的營地,就在金門馬祖的行銷廣告中,吸引年近耳順的我前往金馬一遊。 前陣子從馬祖回來後,在友人的引介下,我和先生及友人夫婦,一起參加金門三天兩夜的旅行團,我們參訪了陳景蘭洋樓、莒光樓、建功嶼、山后民俗文化村,這些地方讓我有濃濃舊時代珍貴遺產的感覺,我們也在獅山砲陣地觀賞由當地村民的砲操表演,扮演砲兵的少男少女,精實的訓練,整齊劃一的動作、鏗鏘有力的口令,讓曾經擔任過職業軍人的先生與友人先生,看得目瞪口呆、拍手叫好,全場民眾無一不鼓掌喝采,豎手稱讚的。 我們還去了模範老街及總兵署走走看看,在金門特有的建築前,我總是徘徊不去,我在拍這些老建築的影像時,魂魄總是時不時穿越時空,跑到古老的年代去,看著那些穿著長袍馬褂的男男女女,來來去去,人聲鼎沸地在進行各種不同行業的交易,臉上展露的是容易滿足的無暇笑容,我心裡頓時萌生「恨不生在舊時代」的感嘆,然後魂聚夢醒,繼續在老街探訪貞節牌坊、網紅的蚵嗲、鋼砲菜刀與芋頭酥餅。 由於金門大學距離我們住宿的民宿不遠,我得以在兩個早晨太陽尚未起床時,前往探視,在充滿學術氣息的校園裡步行一圈,整個人也在不知不覺間煥發出讀書人的氣質來。 聽金門的朋友說以前不能隨意到海邊,需有「採蚵證」才能去,這回我們在旅遊景點建功嶼真正見證到採蚵的畫面,也明白舊時代的緊張氛圍,朋友也說以前還有宵禁、晚上不得開燈的規定,而現在的金門已是一片光亮,尤其金門酒廠為金門人造福,有這塊金字招牌,才會有門庭若市的觀光客出現。 君不知,那天非假日,我們回程的班機是長榮的大飛機,機位竟然客滿,讓我對於這塊海上瑰寶,又興起了再度探訪的意念,相信不久的未來,我一定會在這個海島上再度出現。
-
【小說連載】大箍呆
倘若林家妹妹真的像玉姆仔說的那樣,有一個既大又翹的屁股,她不冀望什麼勤儉持家,什麼賢妻良母,只希望能為他們人丁單薄的家,多添幾個壯丁,好來繁衍下一代。到時,勢必會有諸多的孫子,齊聲叫她「阿嬤」,果真如此,她就心滿意足了,比讓她吃高麗洋蔘還好。 雖然這只是她個人的想法,不知昆山那個夭壽死囡仔,是否會同意她的安排。假如是秀香,事情就好辦了,她不同意也得同意,只因為她是她收養的新婦仔,由不得她作主,沒有她說不的權利!可是卻也不能太樂觀,因為昆山那個夭壽死囡仔,處處替她說話,處處替她設想,處處袒護著她,到時是否會聽她的安排,卻也是個未知數。但也讓她想不透,既然他那麼疼愛她,秀香又長得那麼漂亮,為什麼不跟她成親,而且還要為她找一個好婆家。不知這個夭壽死囡仔,心想的是什麼,簡直讓她摸不著頭緒! 當虎嬸仔把姑換嫂這個訊息告訴大箍呆時,他沒有太大的興奮,對林家妹妹許配給他也沒有意見,但林家哥哥到底大秀香幾歲他必須問清楚。(二九)
-
海海人生──金蚵行
說到金門海石蚵可是大眾味蕾為之驚羨不已的美食,其料理是金門特有在地小吃,充滿特色餐點。利用潮間帶海水帶有養份,附著在石頭上,經過不斷漲潮,太陽照射而形成令人喜愛之美味,金門的海石蚵不同於台灣,雖然蚵仁較小,但因潮水漲退,就像幫蚵仔做三溫暖一樣,使得蚵仔嚐起來鮮甜而無腥味。新鮮海蚵加上手工麵線,簡單清爽卻令人難忘其美味;招待客人時,滿滿的海蚵拌入地瓜粉、蔥、芹菜、雞蛋及調味,讓舌尖上的味蕾有大大的滿足,口齒留香;或是海蚵曬成乾,包入粽子或煮飯……等各種料理,不論是煎、煮、炒,炸,多樣化的口味深深吸引在地人或外來客嚐鮮,百吃不膩;也是離家在外的遊子最眷戀的味道。 在金門這座蕞爾小島,四面環海的環境下,利用海的資源,是傳統物資缺乏下,最佳的食物甚至經濟來源,根據金門縣誌記載:「相傳明朝萬曆年間,進士李獻可引進石條式的牡蠣養殖。金門的牡蠣養殖變成了世代相傳的產業,每個村落都擁有自己的蚵田,外人不得進入採收,甚至買賣讓渡都必須簽定契約收據,漸漸成為金門最具經濟特色的產業。」一代傳一代,許多金門婦女練就擎海蚵、剝海蚵本領,就算是寒流來襲如碰到早潮,仍要早起冒著強烈冷風撲面,捲起褲管下海工作。以前窮苦時代更常是赤腳行走在冰冷海水中,前往自己擁有的蚵田,水未退盡而浸泡在海水中,讓鼻涕不聽使喚直流無暇顧及,為了擎完蚵趕在有潮水時,可以洗海蚵上的泥巴。碰到小潮或過年期,則要拼命多擎一些海蚵,使力挑上岸。在窮苦年代,沒有推車或代勞工具,完全靠著勞力拼命的完成,回想起來佩服早期居民一步一腳印像拼命三郎,堅苦不拔的精神克服自然天候所賦予考驗,為了市場眾多消費者需求,不顧身體挨凍疲累。 軍管時期要下海,經常冒著寒風刺骨的天氣前往海邊,到了崗哨炮兵告知今天上級沒有開放通行命令,禁止居民下海,也無法知道是何原因?問不出來只能默默回家,心中無奈可想而知;畢竟無法下海就損失一筆收入,對貧窮人家來說又得儉腸凹肚,特別是餐桌上的佐食也少了一道美味,但是在軍令如山的戰時又能奈何! 戰地政務施行,對下海的百姓可說是莫大衝擊,只好轉往山上去工作,生活困苦沒有僑匯供應,就要靠勞力打拼。到了歹年冬,並不是有努力就有收穫。隨著戰爭的遠去、生活的改變,現在的海路有一小段水泥地可通往蚵田,靠近岸邊又建了洗蚵池,降低擎蚵人家的勞力消耗,不過現在年輕人就業多樣化,賺錢機會多,不再需要辛勞的冒著海上風險與天搏鬥,賺這辛苦血汗錢,擎蚵者多是年長老嫗為主,海蚵田慢慢變少。以前的傳統婦女藉著擎蚵收入維持家裡開銷,培養孩子生長或蓋樓房,無怨無悔為下一代付出。村裡有位阿嫂不論孩子如何規勸,就是覺得不下海工作全身不適,雖說孩子都有好發展,收入也是相當安定,但擎蚵為業已逾四十年,從青春少婦到兒女成群,完全與海為伍,下海變成樂趣。想當初當小姐時,像千金小姐般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連碗筷也不洗,除了做裁縫,其他家事農忙都不會主動幫忙;可想不到婚後侍奉公婆餵豬、種菜,上山下海是那麼勤勞。從年輕做到老,漸漸有點力不從心,孩子也一直相勸放下海邊工作好好休息,但對於海的感情無法割捨,撐著八十多歲的老骨頭仍常往海邊跑,對海充滿感謝與眷戀。 隨著大環境改變,對岸發展迅速填海抽沙,擴建國際機場,泥漿順著潮水溢到金門海岸邊,形成的泥漿鬆軟又厚,現在下海擎蚵多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也讓下海工作增加不少危險,不過因為經驗豐富都能平安上岸。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無常往往就在剎那間降臨。那天阿嫂又下海,同時下海工作的還有鄰居及一對夫妻,由外地常來海邊拿石蚵,因接近漲潮時間,先生趕緊先挑一擔往前走,其他人也趕緊要上岸,阿嫂卻在上岸路途身陷泥漿中,要用力從泥漿中起來卻陷更深,加上已近中午肚子又餓又筋疲力盡,眼看潮水像土石流般急衝而來,旁邊兩位夥伴發現後,抓著阿嫂腋下拼命向前拉,也無法脫險。阿嫂因緊張過度造成心因性休克,已呈現意識不清失溫,完全無法配合搶救,還好提早上岸的那位先生有帶手機,在鄰居的提醒催促下急打119求救。我正好送餐回來目睹救護車拖著救生艇,後面緊隨著救護車鳴笛聲,特別響亮又急速,想到可能有蚵民陷入泥土,又是漲潮情況一定相當危急,也趕緊驅車前往海邊看看是否需要幫忙!所幸海邊已延伸水泥地至淺灘,使救護車可駛到離患者最近處,投入搶救行動。擔架無法派上用場,只好先披上毛毯提供保暖,遞上溫水潤喉,安撫其緊張情緒,經過一連串搶救意識已恢復正常,真是有驚無險。還好危機情況下有手機能聯絡消防隊救難,及時到達圓滿搶救患者,災難的發生時常就在一瞬間,慶幸瀕臨危險時,有消防人員救助化解一場悲劇。 依海而生的金門百姓,感謝大海的恩賜,以海為田撐起一個家的興榮,但是每次下海工作卻藏著未知的風險,其實是用生命在打拼。每當家人下海擎蚵工作時,只要慢一點回來,就會開始擔憂緊張,當看到家人推車裝著滿載而歸的海蚵出現時,才能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加入剝殼行列揭開擎蚵後的生活日常。海洋資源使海島人得以一代代繁衍子孫,其中海蚵更是大功臣,隨著海蚵田的漸漸消失與蚵民的衰弱,曾經通往蚵田的路上是熱鬧喧囂的人潮,到現在只剩下三三兩兩的人兒,海依然靜靜地躺在那裡,只能回味著金門海蚵從前的興盛繁榮;感嘆著金門海蚵現在的沒落。
-
認真又帥氣的孩子們
周三傍晚,小紘媽媽傳了簡訊及影片,說小紘參加全縣閩南語歌唱得了優勝。吃完飯後和孩子一起欣賞他和他的爸爸的歌唱影片,覺得真不簡單。週四和全班學生分享這個喜悅,說有時間給大家看看他參加演唱的片段,孩子的心裡充滿了期待。 週五大下課,練完樂樂棒回教室後,已上課了,趕快叫孩子們上廁所,洗手,喝水,甚至有的孩子喝完水又跑去裝水。利用空檔的五分鐘,就播了孩子參賽時的演唱影片,沒想到二十多個孩子瞬間看得專注凝神,聽得如癡如醉,看到間奏時,小紘拿著泡泡瓶往他爸爸身上吹泡泡的情景,又笑出了聲。播完一遍時,學生還想再聽一遍,我說還是要先上課,等中午吃飯時有空再播。 關掉影片上課前,我說:「去年比賽樂樂棒時,小紘打得很好,我以為他只有在打樂樂棒時最帥;沒想到他唱歌時也很帥。」看了一下小紘,他開心得有點靦腆。 其實,小紘是個活潑好動又愛搞笑的孩子,三年級剛接到他時,媽媽說:「他以前一二年級時常被老師罰抄課文……」同學也會講他一二年級怎樣怎樣……我聽了就輕輕放在心裡,也不怎麼在意。倒是發現雖然他偶爾會搞笑搞怪,但個性不錯,尤其是對班上某個孩子頗有耐心,有次那孩子生氣得摔書包,推桌子……風暴過後,他是第一個起身幫忙撿拾散落一地的物品;雖然他個性散漫,改個作業常要叮嚀,來回好幾次,但練起辛苦的運動代表隊卻很認真,吃苦當吃補;或許他有很多缺點,但也有不少優點。 那一節課稱讚完小紘之後,我發現他上數學課很認真,竟然沒有被提醒上課要專心,好難得。有趣的是,中午吃飯時,學生們竟然還記得要播放他唱歌的影片,看完後,他們還陶醉的不由自主地鼓掌。 吃完飯,要午休前,我和學生們分享了我的感動:去年樂樂棒時,除了小紘打得很好,大家其實都很認真,團結,讓我們班不但拿到冠軍,而且大贏其他班幾乎都十分以上。所以,不但小紘很帥,大家都很帥,女生更美,我記得小穎那時還勇敢的接殺了隔壁班強棒一個高遠球。剛看你們還會因為小紘唱得好的影片,而情不自禁鼓掌,老師好感動,都快流下鹹鹹的眼淚配菜了:因為覺得你們不但越來越認真,像這次樂樂棒是你們自己提議下課一起去練習的,英文學力測驗也是考全年級最高;而且你們會因為同學的優異表現,而給予讚美,真是太讓老師以你們為榮了。 那一天午休,大家好像都睡得特別香甜。
-
忘憂迎喜,新年快樂
全球熱播人氣韓國影集「魷魚遊戲」第二季即將熱播,劇中的「英熙娃娃」在高雄亞灣區展示,吸引十幾萬人的到訪,原本已不愛蹭熱度、不追潮流,不喜人擠人氛圍的我,就因為要去參觀停留在高雄港,號稱是世界最大海上圖書館的「望僕號」,剛好經過英熙娃娃的海中駐點處,就不自覺地停下腳步,擠在人群中,為她留下這張在高雄港停留期間的獨照。 英熙娃娃臉上雖無表情,但全身及五官色彩鮮明,我心想:「她能移地到高雄展出,感受到民眾滿滿的熱情,內心也應該熱情滿滿才對」,浮在水中看遠方,前景必有真善美,我在英熙娃娃平和的外表裡得到「忘憂迎喜(英熙)」的感受,也希望以此迎喜畫面,祝福全國民眾,蛇年心喜,新年快樂。
-
重溫被愛的記憶
如果說,父愛是一把傘,為子女遮風擋雨,那麼母愛就是一道道美味佳餚,照顧填飽我們的胃口,享受一場美食盛宴。無論工作生活有多緊湊,總有一頓讓味蕾陶醉的時刻,提供煩惱壓力外的另一種內心滿足。 「就是隨便煮煮啦!簡簡單單,大家將就這樣吃吧!」媽媽總是會如此親切地說著,即使盤中多是時常會出現在餐桌上的日常料理,但繚繞於腦海及舌尖,卻是最熟悉與溫暖的「媽媽味」,這是作為子女的,烙印刻痕在心,最思思念念的味道。 在念國中時,總是黎明即起,隨著魚肚白的天光上學去,夜晚再摸著晦暗的夜色回家。也因此,人人都帶起便當。中午一到,大家同時打開便當盒,各家庭所精心烹調的香味瀰漫在教室裡,空氣中滿盈著幸福氛圍。 那時,每天背書包上學校,最盼望的就是午休時刻的「以物易物」,也是求學三年最美好的回憶。課堂上,為了分數爭得面紅耳赤,但只要便當盒一掀開,當下美味撲鼻,噴出氤氳熱氣,飢腸轆轆猛嚥口水,立刻將恩怨拋諸腦後,立即撐起手上那雙筷,瞄準目標物,睜大雙眼等著交換便當菜色,當下,真是人心激動的片刻。 如今,雖不曾在廚房展手藝過,但也都親手為孩子裝理便當,很喜歡看到孩子打開便當菜時的驚喜表情,充斥味蕾上的驚喜,一句簡單的「看起來好好吃喔!」都能讓我開心個大半天。 廚房是建立親子關係最好的媒介!此刻,盛載著親子情、家庭樂,娓娓道出求學時濃濃的便當故事,將上學便當時光,與孩子交換分享著,傳遞著美味菜色的記憶,便是孩子終身的依戀。貼心的小兒子開心說:「這便當內添加一家人的愛和親情調味,吃起來怎樣都美味。」人是鐵、飯是鋼,什麼都不重要,天塌下來自然有高個子頂著,先把腸胃侍候好才是,這不也是一件相當幸福的事嗎? 以往母親節總是吃大餐的機會,但今年不妨好好在家陪媽媽吃頓飯,對母愛的感念,共同完成愛的餐桌,一起重溫家庭的味覺及情感記憶。
-
【小說連載】 大箍呆
雖然林家哥哥大秀香十幾歲,皮膚黝黑又顯得有點臭老,而秀香則是漂亮又秀氣,倘若兩人站在一起,就彷彿是父女,顯得有些不搭配。但她卻是一個寄人籬下的養女,一切必須由養母作主,只要養母同意,由不得她說「不」,這是一個極其現實的問題,而且他們家哥哥不也急著討老婆麼,一旦媒介成功,媒人錢就到手,還有媒人肉可吃,更可坐在「新娘桌」飽食一頓,玉姆仔想到這裡,不免會心一笑。 於是她左思右想,迫不及待地來到虎嬸仔家,把林家兄妹的現況向她做了說明。而且再三強調林家妹妹有多乖、有多勤勞,雖然矮了一點,可是屁股既大又翹,將來不僅是一個勤儉持家的賢妻良母,也會為他們人丁單薄的家庭,多生幾個兒女。儘管林家哥哥年紀大了一點,但所謂「老翁疼嫩某」,日後一定會把秀香「惜甘甘、疼命命」。尤其秀香是新婦仔,一切由不得她作主,諒她也不敢嫌棄男的年紀比她大很多,所以只要她同意,便可水到渠成。 虎嬸仔聽到媒婆對林家兄妹的介紹,一時聽得入神,既然昆山這個夭壽死囡仔不願意跟秀香做大人,玉姆仔提出這個姑換嫂的辦法,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林家哥哥年紀大秀香很多,但只要把她嫁出去就好,至於往後會不會幸福,那是她自己的事,跟她一點關係也沒有,反正又不是她的親骨肉,把她養大已對得起她了,其他,管伊去死嘸!(二八)
-
「醉」美情歌種在西西里
從義大利梅西納搭渡輪過麥斯納海峽,來到西西里島東海岸的古城陶歐米納(Taormina),迎面而來即是仙麗、旖旎的海灣,一個個碧璽綠迷你小島伸開雙臂,擁抱一艘艘徜徉翡翠般海水的私人遊艇,美漾妙漾絕美矣!這是來自天堂的明信片嗎?上岸坐上車,橘橙果樹、菜園、花圃一路迤邐,葩燦卉蒨、斑斕飄香,流麗的田園麗景,令我腦海如電影淡出(fade out)淡入(fade in)浮現黑社會史詩經典名片《教父Ⅰ》畫面: 來自西西里島的紐約黑手黨教父柯里昂(馬龍白蘭度飾演)小兒子麥可(艾爾帕西諾飾演),在紐約槍殺了仇家重要人物,教父柯里昂將他送往故鄉西西里島避風頭,麥可在熱情洋溢、田園美景如詩如畫的西西里島,遇到心儀的美艷少女波洛尼亞,戀愛結婚了,於是一幕幕新婚燕爾的旖旎甜蜜畫面流瀉浪漫的情歌--「輕聲訴情」(Speak Softly Love)。 誰知下一場戲就是仇家暗藏炸藥於麥可車裡,結果卻誤殺了新婚新娘,麥可悲痛逾恆,幾為之崩潰,劇情急轉直下,戲劇張力之大撼人心弦……自此西西里在我心靈的國度,即認定是情歌的故鄉,西西里之旅也彷彿成了我的尋根旅路。 陶歐米納不愧是西西里島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風景、古蹟、建築、人文樣樣賞心悅目,晚餐亦在一家典雅的餐廳用餐,享用義大利海鮮麵佳餚。餐廳小巧精緻舞台還有樂師演奏,用完餐啜飲葡萄美酒時,有一優雅中年男歌手上台,就是一首接一首悅耳動聽的西西里情歌,最後一首則是最精采、動人的名歌--《教父Ⅰ》主題曲「輕聲訴情」: 「輕聲訴情/將我心溫柔貼妳心……/只有我倆分享鮮為人知的愛情/陽光溫暖了酒紅的白晝/夜深恬靜如天鵝絨/當我倆渡過一天/輕聲訴情/只有上蒼聽得見我們的聲音/我倆愛的誓約/天長地久……」 歌聲清亮,千迴百轉、感情濃郁、纏綿悱惻,媲美原唱者情歌天王安迪威廉斯,一曲既罷,掌聲如雷。 接著是一位穿花格子襯衫的俊帥男歌手上場,襯衫上端鈕釦解開兩、三顆,露出恍似繪染西西里陽光的古銅色健碩胸膛,頓時響起狂熱掌聲,想必是這家餐廳的台柱歌手吧!他展露西西里陽光般的燦爛笑容,以渾厚、感性的歌喉唱出西西里情歌《沙西亞所有》: 「薔薇需要陽光雨水/否則甜美的諾言怎能實現/每個人都有他所擁有/我所有的就只有妳……」 他誘人的眼神頻頻拋向女觀眾,對著她們深情款款地續唱: 「火要燒得旺得添柴/門要開得有鑰匙/我需要妳/不能放妳走……」。 台下所有女觀眾,不分國籍,無論老、中、青無一倖免,全都暈船了,豈止女性觀眾,男士亦然,誰不陶然醺醉於這「醉」美的西西里情歌中? 西西里,上天賜予燦爛的陽光、蔚藍的海岸,且有海魚、鮮蝦、墨魚、花枝、蛤蚌……拌和羅勒葉的美味海鮮麵與血橙沙拉,又有火山沃土種植葡萄醇釀美酒 ……都是盈溢感官激情的天物,當然順理成章,也種下醉美的釀愛情歌,難怪西西里人會自豪地說:「相愛、美食、情歌是我們西西里人的最愛,尤其情歌,更是到處都是。」如聽仙樂耳暫明,誠然,「醉」美情歌的確種在西西里,情歌是西西里島最美麗的居民。
-
拜訪順昌孫悟空墓
二○一九年的清明節,我回福建順昌老家掃墓,順便爬了寶山,拜訪了孫悟空的墓穴和大聖廟。 祭拜了爺爺、奶奶之後;次日,堂弟華波、華良提議上寶山看孫悟空去;我應允了。 從順昌老家到寶山,驅車尚需半個多小時。一到山腳下,沒有供車行的大路可走,只能沿著石階「走」上一小時左右的山路才能抵達。 沿途,修篁蔽日,層巒疊嶂,雲山霧海,好似蒞臨仙境一般,雖然累,但一路美景倒也忘了登山之苦。 爬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終於來到孫悟空的墓穴處,驀然回首,我們已登上了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高山。 孫悟空墓是在二○○五年被發現的,論歷史比吳承恩的西遊記還早二百多年,迄今尚無人敢打開墓穴,所以墓穴之謎便成了現代人的神秘。 墓的前方是大聖廟,廟貌不大,約只容五~六人左右。廟內供奉通天大聖和齊天大聖二個石碑。據傳:在元末明初蒙古族戲劇家楊景賢撰寫的「西遊記」雜劇裡,找到了一段孫悟空的自白:孫悟空有五個姊弟,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祇,孫悟空排行老三,號齊天大聖,四弟通天大聖,老么叫耍耍三郎,後來是由吳承恩集五大功力而造就了齊天大聖。 廟內是一座併立著兩塊石碑的合葬神墓。左碑上方橫刻「寶峰」兩楷書小字,中間豎刻「齊天大聖」四個楷書大字,右碑豎刻「通天大聖」四個楷書大字,墓形呈八字型外撇。碑文外框以浮雕如意卷草裝飾。 發現了孫悟空兄弟合葬墓,基本上能說,譽滿中華的齊天大聖可能就是福建人,至少原順昌博物館館長王益民是這樣認為的。 孫悟空兄弟合葬墓是歷史遺存的有關文字之外,不可多得的重要實物佐證,是研究西遊故事主人翁轉換和成型的重要實物資料。目前全國各地至今保存下來許多祀奉齊天大聖的廟宇、神位,但以其原型「齊天大聖」為膜拜對象,並以神墓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古代遺存,僅發現這一處。 走出大聖廟,後方有間雜貨舖。名為雜貨舖,實際上只賣泡麵給登山者,遺憾的是登山者少,生意十分清淡。 堂弟華波說: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日,順昌縣鄭坊鄉峰嶺村的村民,都在位於村中央的「齊天大聖」殿,舉行齊天大聖生日慶祝廟會。今年日子不湊巧,但願他年能趕上熱鬧。
-
早送神佔好位
筅塵、冬至拜祖之後,年關就已經快要到了,金門過年的習俗接著就是送神。在金門送神分為二梯次,第一梯次是大宮廟的送神,在十二月十五日送諸如:城隍爺、關帝爺、保生大帝等……神明回天庭。第二梯次是各家戶的觀世音菩薩(俗稱佛祖)要回娘家過年。這梯次台灣是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而金門則在二十三日,老一輩的總是要吩咐家人要「早送神佔好位」,金門比台灣早一天送神,所以應當可以佔到較好的位置吧! 送神的儀式在金門還是相當講究的,必備的供品少不了要準備些糖果、餅乾和水果之類的,好讓佛祖做為伴手禮,同時甜甜佛祖的嘴巴,好讓祂回天庭多說些好話。聽祖母說:「佛祖喜歡吃橘子」,象徵著吉祥如意,所以橘子也是必備的供品之一。佛祖出門前總要讓祂飽餐一頓再上路,佛祖吃素,所以就以金門的家常菜,三菜一湯來準備,炒一盤豆乾或豆腐、一盤荷蘭豆、蒸一盤檳榔芋,在加一碗參有菜頭、紅菜頭的蘑菇馬蹄湯。其中豆腐和芋頭的閩南語都帶有「福」的發音,代表有福氣之意。而豆乾的乾閩南話與「官」同音,有加冠進爵之意。準備的金帛除了金錢、本命金、改年通錢、小壽金、大壽金與天公金之外,較為特別的就是送佛祖回天庭的太空梭,民間稱之為「龍車鳳輦」。 所有的供品、金帛準備就緒後,就得燒六炷香,三炷香插在天公爐,祈求玉皇大帝保佑一家老小平安順遂。另三炷香插在佛祖爐,祈求佛祖回天庭向玉皇大帝保稟報時要多說些好話。為讓佛祖填飽肚子,好好用餐準備包袱,待個十來分鐘後用筊杯搏杯,請示佛祖是否已吃飽,包袱是否已備妥。若搏到聖杯,就表示都準備好了,此時就可焚金帛,最後將「龍車鳳輦」點燃,再往天空一揮,送佛祖回天庭。 金門人俗語說:「送神早,接神晚」,意思是說送佛祖回天庭的時辰要早一點,好讓自己家的佛祖能佔到一個好位置。接佛祖則可以晚一些,可讓佛祖依依不捨道別再回來。過年後初四可別忘了將自家的佛祖接回家喔!同時記得「早送神佔好位」這句話,若您今年晚了一些,明年記得早一點準備喔!
-
【小說連載】大箍呆
就譬如說,王家和李家各有兄妹一人,哥哥因家境的緣故,到了適婚年齡尚未娶妻,經過媒婆的撮合,王家把妹妹許配給李家哥哥,李家則把妹妹許配給王家哥哥,如此就自然地形成姑換嫂,亦有親上加親的意味。但有些因哥哥年紀較大,妹妹年紀較輕,形成年齡的懸殊而不對稱。倘若家長硬把他們湊合在一起,會有年紀較輕者成大嫂,年紀較大者變小姑。至於會不會幸福,端看各自的命運。 當人稱玉姆仔的媒婆,從虎嬸仔口中得知昆山不與秀香成親,而要各自婚嫁時,她認為這是一個姑換嫂的最好時機。於是她發覺林家有一對兄妹,哥哥已四十好幾尚未娶親,雖然長年務農顯得有點「臭老」,但身強力壯,勤於農耕;妹妹長得濃眉大眼、身材豐滿,屁股又大,一旦結婚必可為夫家蕃衍下一代。倘若能與虎嬸仔的兒子和養女配成雙,必是天賜良緣、佳偶天成。只是這一對兄妹不知遺傳自父或母,身長、腿短,顯得有些矮小,但只要雙方同意,媒人錢到手就好,其他則不干她的事。更何況「做媒人無包生囝」,這是眾所皆知的事。(二七)
-
金門太武山龍脈小議
「地氣」又稱「地中靈氣」,或「地中地氣」。 關於「地氣」與人類活動的關係,《漳州府志》有一段精闢的描述:「漳居閩西南,地盡於海,氣之所窮,盛而不過,磅礡鬱積,故其山川峭拔清澄,民之秀者多奇傑瑰瑋,至其尤絕,出則為醇儒,為正臣,後先繼起,豈非地氣之為歟!」換言之,地氣關乎人文盛衰,物力消長。與風水相關的山脈走勢稱為龍脈,龍脈的走勢即象徵地中生氣的運行狀態,因此,古人一向十分重視龍脈的保護。 金門太武山是金門島上最高的山峰,為「一洲之宗」。然金門是海中小島,其龍脈必從大陸延伸而來。明人洪受《滄海紀遺》是金門最早的一部地方誌書,記載金門的「來龍」有三種說法:「其山脈有謂起自仙人旗,歷排頭、嘉禾、烈嶼而過金門。或雲由澳頭而過古龍頭。一說自秀山發脈,歷鴻漸山、小嶝、角嶼而過青嶼。」其中最後一種說法得到廣泛的認同。秀山,鴻漸山是同安縣境內的大山,小嶝、角嶼是金門東北水道中的島嶼。堪輿家認為這條龍脈到達太武山後並不就此終結,龍脈還要向西延伸,經過雙乳山,到達長安山--這才是一條完整的龍脈。 昔時金門官紳都十分重視這條龍脈的保護。最直接的證據是道光十年金門鎮護理總兵楊繼勳設立的禁太武山等處山石不許攻挖碑。碑文鐫刻在太武山北邊高坑村村郊古官道旁的石壁上。碑文如下: 「金門總鎮楊示:禁太武山等處山石不許攻挖,違者准該汛目、地保、附近居民稟拏解究。特示。道光十年八月日示。」 碑文未提及勒石示禁的原因,但我們從碑文中可以瞭解到一個事實,就是太武山山石受到「攻挖」,龍脈受到破壞,所以才會有這道禁令。 上邊提到,雙乳山是和太武山龍脈一脈相承的一個重要所在。雙乳山有一地名稱作青山坪,金門古語有「青山開,狀元來」的說法。雙乳山的青山坪蘊藏碗青。碗青是一種礦產,適合做瓷器的染料。文獻中有金門碗青銷往島外的記載。碗青價格不菲。「大如碗,小如彈。佳者百斤,值銀數十兩,下者數兩。」由於有利可圖,不少人不惜冒犯虧損地脈的風險,由地表往下大肆採挖。挖掘導致「雙乳山前後,坑陷錯落,複穴地如蟻穿珠,屈曲透去,經越村莊,人家墳墓,間被塌壞,屢遭壓死不顧。」至於「虧損地脈」則更不為官紳所容許,因此康熙年間同安知縣朱奇珍及總兵林孫曾經勒石示禁。值得注意的是,道光十年金門鎮護理總兵楊繼勳除了勒石示禁太武山等處山石不許攻挖外,還捐俸雇人砌平雙乳山的挖碗青造成的井坑。 龍脈保護非金門所獨有,往昔歲月,整個閩南地區都重視保護龍脈。與金門一水之隔的漳州府,宋時陳淳《北溪集》即認為「天寶山發脈行龍,湧為州治,實郡之宗祖。」天寶山南行至漳郡共有十二峰,第一峰名庵仔山。「乾隆三十七年,被附近土豪陳步等挖窟,石傷殘幾半,入庠士甚不利,紳衿乃聞官究治,刻山石示禁。」保福山是芝山數峰中的一個,是龍脈經過的地方,「康熙二十七年,山半被大帥構奉仙宮,漳人大不利。四十六年,郡人藍理毀之。後又被兵民築牆開掘,紳士合力填補,知府魏荔彤給示禁飭。」換言之,龍脈所在不但不能開挖,即使宮廟也不是說想建就建的。 明萬曆年間,漳州府漳浦縣發生連續兩任知縣共同修復一處龍脈的事。「漳浦龍脈發自平和縣之礬山,逶迤數十裏而至銅壺山,起摩頂山,是為邑之宗山。」由於龍脈經過的地方發生較大規模的水土流失,結果「邑大夫偶有不虞之變,而鄉紳家耗災特甚,科第稍嗇。」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知縣楊材著手補築,然而不久他就升遷他調,繼任者王猷征花了六年時間才把龍脈培築成功。據說,修復好龍脈的當年農業就獲得豐收。「六月,東、南門外田禾一穗兩歧者過半,或有三岐者。」朱天球《奠龍脈碑記》對此事記載甚詳。 清末金門舉人林豪對金門龍脈有另一種說法:「金門主山曰北太武,海船所望為標準者。其山脈自南安屬之鴻漸欹髻山發祖,由大小泊,雞嶼、角嶼、草嶼、穿脈渡海而來,為官澳、青嶼,錯綴如列星焉。」這種說法和明洪受《滄海紀遺》的說法是一致的。這種說法把金門東北水道中的大泊、小泊兩個島礁納入其中。由於這兩個島礁都是石頭,附近村民常常到此採挖,導致「虧損地氣」,士民屢屢報案,「屢經文武勒碑永禁」為了保護大泊、小泊龍脈,官民「在內港小哨船卻其規例,隨時保護,厥功匪小。」可見為了保護龍脈,長期以來官民是不遺餘力的。有資料記載時間最晚來到民國三十八年,「南安沿海住民入侵本縣轄地大小泊嶼採石」,金門縣政府仍出面交涉。 龍脈意識雖然具有封建迷信成分,但其行為的結果與今天提倡的保護自然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