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烙印心版的石蚵麵線
這一陣子,追了一部陸劇--「姥姥的餃子館」,這部劇,情節鋪陳緊湊,人物刻劃鮮明,對話猶是生動有趣,劇中人口中常掛著的「上車餃子下車麵」這句對白,最能引起我的共鳴。 姥劇是以北方人家的日常為情境主軸,將麵食的常民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自然不做作的生活故事,讓我有墜入平行時空的跨域錯覺,總會不自主的陷入父母在世時的某個場景:每次,我從台灣回到小金門,只要一進家門,才剛喊了一聲:「阿爸,阿娘,我返來啊!」馬上就會迎來阿娘的一聲「好!我叫你阿爸煮米線,有加蚵仔欸!」 想起阿爸煮的石蚵麵線,不但飄散濃濃的海島味道,更蘊藏著無法忘卻的親情記憶……,四、五十年前,每戶人家廚房的老舊木櫃裡,都會以舊報紙綁扎一捆捆麵線,儲放起來;再加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地利之便,麵線湯裡加入小而結實的海石蚵仔、鬆綿芋頭和鮮切青蒜等配料,自然而然成為海島農家,隨時可以煮上一鍋的美味料理。 小時候,我很愛吃麵線,愛吃加了滿滿石蚵的麵線,紅蔥頭炒出噴香的鍋底鑊氣,灰白色的麵線條條分明,湯頭上漂浮著滿滿石蚵,又有翠綠的青蒜片段點綴其中,看起來已經垂涎三尺,等到喝上一小口熱湯,鮮甜無比的海味瞬間引爆滿嘴味蕾,我就忍不住的狼吞虎嚥起來了。如果,遇上產芋頭的季節,湯裡會加入芋頭塊或是小芋仔,這會兒,除了湯頭多了一份芋糊滋味外,幾已化開的軟棉香芋,讓這一碗簡單無華的小金門麵線,硬是洋溢出親切的土地風味,叫人忘魂。此外,我外公和大舅是養蚵高手,自己就擁有一大片海蚵田,所以我家總有吃不完的海蚵,這也是我如此鍾愛石蚵麵線,對石蚵麵線念念不忘的另一種原因。 追劇時,眼睛盯著屏幕,心情起伏被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牽絆著,我把假日時光忘情的豪奢在戲劇裡,一方面感受大時代的悲歡親情,另一方面遙想那些杳然而逝的孺慕深恩……,人生幾何,親恩無償,所以「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黯然,才會是為人子女的深情愧嘆。 現在,我還是喜歡吃蚵仔麵線,常常自己下廚,台灣本島的海蚵碩大肥美,大甲芋頭質地漂亮,清水手工麵線也是饒富盛名,然而,我始終煮不出那一碗舌尖記憶的海島味道,那一碗我才回到家門,阿娘就吆喝著阿爸煮出來,至今仍然烙印在我心版上的海石蚵麵線。
-
月見草的聯想
李棟旭和趙寶兒演的韓劇《九尾狐傳》,劇中男主角九尾狐在與螭龍決鬥前吃下「月見草」藉此增強體力去解救愛人,他吞食月見草的瀟灑和吐出可以驅邪的月見草到螭龍口中的決絕,最後雙雙命絕,還是很令人動容。 雖然他有復活回到女主角身邊,看似Happy Ending的最後一幕,九尾狐依舊帶著紅傘去收拾製造厄運的《三災》。 九尾狐的專情感動許多觀眾,小小的一朵「月見草」出奇地吸引人想去了解其神奇力量。又,怎樣的愛情才會使彼此願意為對方守候幾百年? 月見草的學名為Oenothera,原產於墨西哥、中美洲和北美洲東部的向陽處乾燥沙地,中國、台灣、金門……也大量生長這種植物。 這植物大都在傍晚開花,晌午前凋謝,天氣溫和時可以多開個半天,再欣賞一次月亮浮上天際的美麗,故名為「月見草」、「晚櫻草」或「待宵花」。 凋謝之後的月見草,會長出種子,人們從種子當中,提煉出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解除人類的病痛。據說它可以治療多種疾病,調節血液中類脂物質,對高膽固醇、高血脂引起的冠狀動脈梗塞及腦血栓等症有顯著療效。它是本世紀發現的重要的營養藥物之一。 月見草的花語是默默的愛與不羈的心,或沐浴後的美人。 它會得這樣的名字,也是因為它的綻放是為了讓月亮來欣賞。 關於月見草,其說法是:女性將月見草贈送給男性的時候,就表示默默的愛。 另外一種說法是:月見草代表一顆自由奔放的心。這顆心喜歡無牽無掛,自由闖蕩,沉醉於一剎那的激情,所以在感情上任性、無所定向,但是在情愛上並不強求。 某日騎車上路,聽前面那輛機車後座的女子對她的騎士說: 「老公,風冰冷得緊,我這件外套給你穿比較不透風,好嗎?」 騎士回:「不用,妳若感冒,我更煩惱。」。 哦,真誠的情意時時環繞在我們身邊,也許平凡的守護就是最值得珍惜的愛情。
-
【科幻沙龍】心事
1 「絕對不能做!」 「絕對該做!」 在院務會議上,曹院長和李教授激烈辯論不休,與會全院重要幹部個個噤若寒蟬不敢插嘴。 這是國內最權威醫院,排名也高高列名在全球數一數二位置。 曹院長是學識淵博地位崇隆的醫界知名之士,而李教授則是全球排名前三的外科手術第一把刀,擅長器官移植,曾創下許多全球新紀錄。 現在雙方爭辯的是一個一直以來還被列為禁忌的話題:換頭。 院長堅持的是換頭完全和換心、換肝、換任何器官不同,屬於另一個層次的問題,牽涉到的是人類社會倫理、醫學倫理及種種精神層面的問題,絕不只是醫學技術層次,這件事非得經由更深層的討論與共識不可,絕對不容輕率付諸實行。但李教授則認為,如果醫療層面已經突破,換頭顱其實和換心換肝並無不同,只是一種得以延續人的健康、人的生命的行為。「醫學的本意不正是在保護人的健康,延長人的壽命嗎?」 雙方互不讓步,甚至吵到聲傳辦公室牆外,引得路過走道的人都嚇了一跳。 最後的結果是沒有結果,不歡而散,會議也在混亂中結束。 2 就在這個臨時決定召開的緊急會議之前三個小時,N市往南125公里的國道上發生追撞車禍,七輛各型車輛撞成一團,最慘的是一位年輕女性,頭部當場被撞碎而死於非命。 救護車將她連同其他多位傷者一同送進了首都醫院急診室,這位已輕被判定死亡的少女遺體則被直接送往太平間。由於她的家人強忍悲痛在第一時間決定化小愛為大愛簽署了器捐同意書,甚至連大體都要捐贈供醫學研究之用,李教授得以在太平間攔截到這位少女的遺體,負起全權處理之責。 他悄悄經由助理人員以一個秘密管道將遺體轉送到一間秘室,移置到一個充填高壓氮氧混合氣體的冷藏櫃,將遺體低溫保全住,而後才向院長提出換頭手術的建議,而促成這一個會議。李教授希望利用這具除了頭部完全毀壞而全身仍然十分健康完整的遺體來完成人類醫學史上第一件換頭手術,他對這項手術早已成竹在胸,自認十拿九穩,可是他就是沒辦法說服院長。他再怎麼技術高超,再怎麼權威有名,在醫院裡院長最大,院長的裁示任何人不能違抗。 但李教授另有說不出口的原因,非要執行這一件換頭手術不可。他的一位已經亡故的摯友的獨生女一個月前罹病而逝,這位女孩年輕美麗,聰慧活潑,卻敵不過病魔而年輕早夭,她的全身器官幾已毀損而難以修復,偏偏這位女孩於他而言有如親生之女,她想要延續她的生命是一種父愛般的使命,他絕不能容忍自己已有此一能力還不出手拯救。 現在,院長已經擺明了不准他在醫院執行這項手術,李教授卻愛女心切,不惜對抗體制。 會議結束不久,他即私下密召最忠心的一個醫療小組伙伴們,在當夜凌晨一點於C-17手術室集合待命。這群伙伴平時是他最可靠的醫療團隊,長年彼此合作無間,默契十足,也情同家人。李教授決定在他們協助下秘密進行這項手術,淩晨一點開始,預定在四小時內也就是清晨五點之前完成! C-17手術室是避開眾人耳目的一間特種手術房,是備用為專供元首級人士使用的地方,元首健康無病時,這裡便是一個重門深鎖的閒置空間。 李教授對這間幾乎不曾使用過的手術室熟門熟路,因為當初便是由他親自設計並主導建置完成。偶而院方舉行特勤演習,演練醫療人員在萬一有緊急必要時對這間醫療病房的熟悉程度,李教授更有如複習一遍這間手術室的所有設備設施,萬沒想到如今派上用場,真是駕輕就熟之舉。只是內心思緒也不免萬般複雜如麻,他心愛的女孩失去了性命,現在將由他為之起死回生,每一刀,每一針,面對的都是心頭一塊肉啊! 手術整整持續三個小時又三分鐘,比原定計畫還提前約一小時完成,執行順利得如有神助,一切過程竟是百分之百的完美。 就像修補一件曠世藝術品,李教授和他的團隊弟子以巧奪天工出神入化的手法,完成了這件可能是人類歷史上首宗最尖端也最困難的換頭手術。天濛濛亮時,完成手術而被新換上一付身體的少女被移進C-17的專用加護病房持續監護觀察,她自己原有的身體則被換上車禍死亡者的大體,送往器捐室,並以被判定器官悉數皆已壞死不再適合移植而準備送往最終處置區。 天亮以後,參與人員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就像不曾發生過什麼事般平靜。當然,所有參與此項秘密任務的醫療團隊小組人員一夜未眠,今天大白天想必哈欠連連了。 3 十二年後,東部一個美麗的稻米盛產區,一棟簡樸卻十分雅緻的小農舍前,我找到了她,芳名徐麗珍。 尋找她實在不容易,因為地址已經改編,新舊地址雖經繞往鄉公所調查,查到後卻沒有幾人知道位置何在,問村幹事,村幹事說,那根本是一個空戶,破房子,沒住人。 我不死心,開著車東問西問,逢人便問,鄉下人民互動頻密而熱絡,就沒人認得有一位徐麗珍。 尋尋覓覓,在一個荖葉園裡問到了一位工作中的老婦人,她轉頭問旁邊另一位一起工作的阿桑:「徐麗珍是不是住山下那位阿珍?」阿桑說:「阿珍是不是姓徐我也不知道。少年仔你問的阿珍是不是長得很漂亮,長頭髮那個?」 這反而問倒了我,我實在不曉得徐麗珍長得如何,事到如今也只好一賭。難得如今之我還被喚做「少年仔」。 在她們指點下,我行過長長有如綠色隧道的林蔭道路,在一座土地公廟附近轉入一條狹窄農路,總算找到極其偏僻的離山坡不遠的一棟小白屋農舍,在一片綠意盎然大地中顯得優雅而醒目。賓果! 她好奇我之突然造訪,當我禮貌而坦然表明來意時,她露出非常驚訝的神情。 她試圖拒絕我的訪問,以完全聽不懂我在說什麼,我一定是找錯人了等等詞語來擺脫我的進一步訪談,最後我只好亮出我的秘密武器。 這是李教授一封親筆信。一個月前他在臨終之際親手交給我,除了信,還有一張照片。 我忘了說我是誰了,我是一位退休記者,和李教授因長年公誼私情而形塑出堅不可拔的友誼。我採訪李教授這位名醫前後達十五年以上,漸漸的他發覺我除了是一位工作認真表現傑出的記者,更是一位講信用並能信守承諾的朋友。醫界事實上是有許多秘密的,在贏得李教授對我的信賴之後,他和我簡直無話不談,我雖然源源得知許多「白色巨塔下的秘密」,但我審慎處理,除非他同意否則絕不將之曝露於媒體或分享給其他朋友。對於一位認真的大眾傳播工作者來說,找到重大題材而不傳播真是難啊,但我做到了。 李教授「出事」前名聲遠颺,後來他離開醫界歸隱南庄林野,我和他仍維持情誼,偶而我去看他,他還請我吃鱒魚大餐。只惜他暮年罹患重症,自知病情已非藥石所能挽救因而拒絕任何無助於事的醫療,八十二歲高齡平靜離去。 三十天前,在他生命之最終時刻,他首次向我透露了這段原本想帶進棺材的秘密,我還象徵性朝他胸膛揮出一拳,罵他對我這麼好的朋友都保守秘密至此。當然我的拳絕未碰觸到他的肌膚一吋,我深知此際他是弱不禁風的,輕輕一個擁抱都足以令他疼痛萬分。 摒退身旁的照護人員,當安寧病房中只剩我和他兩個時,他靜靜取出一張照片,和一封親筆信。 照片裡是大約六十歲的他,帥氣十足而充滿了成熟男人的魅力。他和一位非常美麗的女郎合照,除了他和她,他手中還抱著一位可愛的小女嬰。(上)
-
嘉禮敬天公
正月初九天公生,許多人都是在祭拜之後,再前往太武山登高,如今大多在團圓後,遊子們返臺回工作崗位前提前祭拜,但該準備的卻是一樣也不馬虎。 天濛濛亮的時候便醒來,去年是讀經、今年是演嘉禮戲,一切配合著習俗,在清冷的早晨,靜靜的等待工作人員的到來,空氣很冷,冷氣團恰好的到來,拉緊了圍巾,隨意的在門外的花崗石地板上坐下。 等待的時間裡想起了孩提的時候,曾經家裡演嘉禮戲,天都還沒有亮,爸媽便準備好了祭拜所需的物品,等待著工作人員的到來。通常是安排某個村子的行程在同一天,熱鬧的聲響也會跟隨著鞭炮聲,遠著近著,大約也知道再隔個多久會到家裡來。 不記得自己究竟看過幾次嘉禮戲,但孩提時候的記憶已不是那麼完整,只記得就那麼的熱熱鬧鬧了以後,完成了祭拜的儀式,最後會拿出大鞭炮,總是又怕鞭炮聲又愛湊熱鬧,早時的鞭炮是又大又吵鞭炮屑又多的,在鞭炮被點燃之前便早已摀好耳朵,就等著那聲響結束,熟悉的味兒飄散。 那還是個年節,還是個童年,還是個無憂無慮的時代。 追著那還沒散去的煙塵,又擔心著那未爆著的鞭炮屑再次砰開,又想追逐又害怕摔倒疼痛的未知,可以開心的叫、放聲大笑的時期。 遠方的車隊來了,工作人員們很迅速的準備演嘉禮戲,架起戲臺作著各項的準備,熟悉的流程,一樣祭品的貢桌,轉瞬間已演完嘉禮戲,長輩拿起準備好的壽金及澎粿壓棚,接下來的祭拜流程便繼續。 俗話說「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正月初九拜天公,這樣的習俗在年輕一輩或許已慢慢式微,以簡單的形式來作為代替。孩提時候那些鮮明的記憶卻總也未曾消逝,當天亮了,前往太武山登高,望向遠方,祈望今年也能平平安安的平淡度日。 時間已然流去,而我們不停的往前走著。 桌上放著那祭拜後的紅龜粿,圓圓三角形的粿,是拜天公才會有的,孩提時候最喜歡吃,裡面總會包著甜膩膩的豆沙,還沒祭拜前就開始觀望。娘家大姑姑很會作紅龜粿,年節時候總會在她家廚房裡忙前忙後,作好以後就打電話來家裡,每回過去除了準備好拜拜使用的粿,都會多給些,姑姑剛蒸好的粿真的很香。 嘉禮戲敬天公,除了誠心感謝,更需用心好好生活,珍惜現在所有的平淡幸福,感恩生命裡得到的所有,在香煙裊裊中,傳承的不僅僅是一份傳統,也是一份感恩的心。
-
第一次撿到一壺雲自醉
綠頭鴨嗅到濕度 轉身發現被雲朵包圍 470公尺海拔鑿成 上埤下埤,天上人間穿流 十面埋伏弦箏如何突圍? 撿到一縷雲 一片蘆芒 客家鄉親將埤塘 帶到470公尺丘陵 種植稻米 也種植鄉愁 如同堂號文化 反複單曲古謠 一種體內寒氣跟著煙嵐 吟唱自己憂傷 讓埤塘灌溉農作 讓魚族穿梭江湖 夕陽將整座山林染紅 注: 雙連湖位宜蘭員山鄉湖西村客家聚落。
-
一見「中」情匈牙利
初到匈牙利即感受到溫煦的人情,和富有中國色彩的民俗文化。在布達佩斯稍加觀察,就可發覺匈牙利人個個彬彬有禮,對女性尤其尊重,女士有難,男士莫不爭先幫忙,頗有論語中的恂恂儒者、謙謙君子的風範。而在地下鐵擁擠的人群中難免碰到人,匈牙利人左一句「Gioglone」(譯音)、右一句「Gioglone」,問當地人才知是「吻你的手臂」的意思,匈牙利人連道歉都那麼詩意、那麼溫柔敦厚。 走在古代跑馬的石板路上,歷史的浪漫將時空拉回千多年前,北匈奴人在此馬上馳騁的英姿。不知不覺已到TOK村,據說這是兩千年前秦始皇大將蒙恬督師三十萬,將北匈奴人驅逐出蒙古後浪跡於此的遺蹟。我們在此看了一場馬術表演,由身穿藍色類似故宮古畫匈奴裝束的騎士表演,勇猛的騎士忽而站立奔馳的馬背上雙手一字展開;忽而兩腳分別挺立兩匹馬背上馳騁,哇!真是神乎其技!也教人發思古幽情。 難怪匈牙利人頗富華夏文化,他們稱母親為「阿New」(譯音),多像漢語中古音「阿娘」!他們稱讚人,尤其是小孩子可愛、美麗,最喜歡用黃金、珍珠形容也很「中國」。再說他們的姓名,迥異歐洲各國的先名後姓,而是先姓後名,又與中國無異。他們傳統的結婚儀式也如中式歷經求婚、定親、迎娶三階段,婚禮也是大擺筵席招待親友,甚至吹嗩吶慶祝,而民間音樂與內蒙古曲調也高度神似。至於街道很多雜貨店、藝品店的屋簷常垂掛成串成串紅辣椒、大蒜,亦彷彿中國北方的店鋪。 到布達佩斯現已成「農業博物館」的「伊道雅德城堡」(又稱「縮影公園」),人群摩肩接踵,盡是販賣民俗工藝品的攤位,原來是為慶祝匈牙利建國一千一百餘年而設的。有的攤位甚至是蒙古包,賣的小物件譬如類似我們「捏麵人」玩偶的麵娃娃(材質有異,很硬),陶製裝水吹奏的小鳥,也很有中國風味。忽聞人聲喧騰及高亢尖銳的嗩吶聲,原來是身著古代服飾的遊行隊伍來了!他們所穿的左衽襖袍,像極了故宮古畫中的匈奴裝扮,為首踩高蹺的男士,搭配一隊吹奏很中式嗩吶樂手,一面走一面耍大旗,大旗從胯下、從高蹺下掃過,身手多俐落啊!根本就是中國自唐以降各地廟會踩高蹺、耍大旗的翻版嘛!在地導遊還說,匈牙利雖是白種人,但都承認有亞洲人血統,也因此他們皮膚緊實漂亮,不像其他白膚歐洲人易鬆弛,而且他們也有黑眼珠、黑直髮、黃皮膚、東方面孔的匈牙利人。 晚餐在一家室內裝潢茅草屋簷的民俗歌舞夜總會享用匈牙利佳餚--豬腳、北京大白菜、牛肉馬鈴薯濃湯。尤其牛肉馬鈴薯濃湯,湯裡還有類似中國北方的麵疙瘩,更是「中」味十足,特別可口、溫潤,滿嘴中餐味。用完餐接下來的民俗歌舞表演,也蘊含中國沙塞民俗的風采,身穿鮮紅滾金邊上裝、黑色緊身馬褲的四位帥哥上場,為首主舞者黃膚、黑髮、東方面孔,即印證了導遊的說法。他們陽剛十足、舞藝精湛地表演了馬術舞、棍舞、劍舞……無論雙雙對打、旋空拍腿都充滿力與美,舞姿、勁道、神韻多富草原風情。 我對他們演奏的「吉達羅琴」更盈溢獵奇,這種當年匈奴人騎在馬上彈奏的簡單樂器,到了匈牙利落地生根後改在桌上演奏,漸次發展出如今精緻、優美的洋琴,真令人陶醉--陶醉於它的歷史淵源、陶醉於它的美妙草原樂音,因為無論怎麼看、怎麼聽,它還是脫離不了中國古箏的基本架構與基調音韻……我迷迷濛濛幻想著自己是位超帥、超勇的匈奴大將,騎著駿馬威風凜凜馳騁於匈牙利一望無垠的青青草原,綠浪草原頓時幻化碧波萬頃……倏然間傳來熟悉的歌謠將我驚醒。啊!原來是民俗歌舞秀壓軸特別安排一位五十餘歲帥氣、優雅的次男高音台柱,誠摯地為我們演唱「梅花」、「高山青」,更教我們動容不已。 匈牙利雖有千種風情,但我獨鍾她的華夏風華,驚艷一見「中」情,不信,你也來趟匈牙利之旅吧!
-
「福」到運到牛年到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除了這些,當然還有除舊佈新、貼春聯。尤其這貼春聯可是除夕那天的重頭戲,小時候見爸爸寫好春聯,工整的調整好角度,糊上膠水,大門口、窗戶、牆上,紅通通的大紅紙上頭,寫上了滿滿的祝福用語,一直以來,春聯祝福話,是大家喜愛的,因為可以沾上喜氣。而這麼多字體裡面,我覺得「福」這個字最討大家的歡喜。 至於傳統民俗中「福」字要正貼還是倒貼?最早記載貼福在門前,從南宋已經開始。聽說有講究的,通常大門是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種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以福字應該正貼。福字倒貼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桶,和家裡的櫥櫃。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會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櫥櫃中,討個吉利求得好兆頭。 「福」字是古老文字之一,有三千年歷史,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古人用酒象徵生活富裕。在「福」上,寄託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世世代代的人們,只要農曆年的來臨,福字鐵定拔得頭籌,因為人們寄託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祝願對美好未來的期許,新春過年期間,在大門上貼春聯,討吉利,人們也因為農曆新年的到來,忙碌打掃家裡一番,只為顯得新春的氣息。 去年2020(惡靈惡靈)是個讓全世界為之崩潰的一年,隨著新的(牛)年到來,祝福大家,迎春納「福」,Happy 牛 Year,牛轉乾坤,犇向幸福;May you welcome happiness with the spring 。
-
懷念老長官憲兵司令劉罄敵將軍 一位溫和的勇者
前一陣子在連上的聚會中,跟王國材營長聊天時,我說在我服憲兵預官役期間敬為父兄且全程重疊的長官有三位:一為憲兵司令劉罄敵中將,二為金防部司令官許歷農上將,三為憲兵二三四營營長王國材中校。 我會如此敬愛劉罄敵司令,首先是因為他是由憲兵排長一路幹到憲兵司令的正港憲兵,不像那位由別的軍種調過來的柏姓司令,動不動就罵:「你們憲兵如何如何……。」其二,是因為他的樣貌與先父有幾分神似,包含臉型、髮型、身材等,因此我對他有一份特別的親切感。其三,是因為他批准了我憲校結業後回到故鄉金門服役的請求。如果沒有他的批准(這是破例),我非常可能會抽到台灣本島某一個憲兵部隊,那我跟連上的弟兄們這輩子也就無緣了! 部隊移防是極高的機密,但我授階後接到分發后里軍的命令時,就已經知道我很快就會移防金門了!報到一個月後的移防前夕,劉司令特意來看我們。我們穿上憲兵甲種服裝,全副武裝的迎接他的到來。我記得他對部隊訓示的結尾是:「我沒有辦法祝大家發財;當軍人要發什麼財啊?我要祝福大家一路順風,平安抵達金門;以後在金門也能一切順利!」那是我第二次見到劉司令本人,而且距離相當近。 劉司令出生於民國九年,湖南隆回人,中央軍校十五期砲科畢業;但如前所述,終其戎馬生涯都是在憲兵部隊渡過。民國三十八年,在國府瓦解前夕的南京的請願事件中,時任憲兵騎兵隊隊長的劉罄敵少校率領著憲兵騎兵馬隊堵住重要路口。堅持六小時後,請願的龐大人群終於不支散去,避免了可能的大規模流血衝突。此役讓時年僅二十九歲的劉司令名垂青史。 劉司令於民國八十七年因病逝世,留給曾經與他同甘共苦、同生共死的憲兵僚屬無限的哀思。他永遠是我最尊崇的憲兵長官。
-
人有錢連老鼠都怕
年前大約一個月。隔壁的富豪帶了二奶進住,結果他家的錢鼠老是半夜翻牆跑到家裡來四處張望。 房間在一樓的老媽受不了不時被鼠輩窺視,交待到藥房買「大餅」來請客。結果!牠不吃。 再去買了兩支捕鼠籠,翹線上掛著滷雞肉,結果牠看了看還是過門不入。 好吧只好採堅壁清野的手段了,所有東西包括水果、蘿蔔等全放入櫃子,清除所有能引誘牠的因子。果然有了幾天的平靜。 有一天清晨,老婆早起要做早餐……。不到二分鐘從廚房出來,在老媽房門前遇見剛下樓的我,面憂憂的說:「死了……還吐血喔……」。 我一聽差點仰頭倒地!她接著說:「在水槽那兒。」真是眼前一片黑呀! 衝到廚房水槽邊一看……我的媽呀……。 那隻錢鼠不知吃了那家的大餅,從天花板下來要喝水,結果摔死在水槽裡還吐了血……。 處理那隻老鼠,我可是手軟腳軟還噙著哭笑不得的淚水。 拿了三隻塑膠袋蓋住牠,到車庫找到一隻鐵鋏,好不容易將牠捲在塑膠袋中。要鋏到另一隻塑膠袋中時牠又動了幾下……天啊!還沒死透呀? 好不容易塞到另一隻大塑膠袋中,用鐵鋏鋏起袋子,一路走得好遠好遠……看見一處空曠無人處,正好有一個土洞。 把牠丟進去再踢些土稍作掩埋……。 回到家廚房包括流理台、廚具、水槽,全用漂白水(昨天幫忙打掃的阿桑正好剛買)洗刷一番,真是忙到腳軟!
-
淺談飲食文化的演變
在湯姆.斯丹迪奇的《歷史六瓶裝》一書中,考古學家按照不同時期人類使用的不同器具,將歷史劃分成不同的時代,即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及鐵器時代等。依此論點,我們也可以按不同時期流行的不同飲品,將歷史劃分成不同的飲食文化時期。 該書以獨特的視野、翔實的史料向讀者展示了一幅豐富的世界歷史圖景,透過啤酒、葡萄酒、烈酒(白酒)、咖啡、茶及可樂等六種飲品,講述了從石器時代到二十一世紀漫長的人類歷史。其中,三種含有酒精,三種含有咖啡因;但它們之間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在古往今來的歷史變遷中,上述每一種飲品都標誌了一個重要歷史的轉折期。 進入文明社會以後,人們的飲食生活不單純是生理的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經濟地位、社會環境、文化教養、宗教信仰對人們的飲食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人不僅食用的肴饌和進餐時使用的器具有很大區別,更重要的是貫徹其中的心理需求和文化精神存在著更大的差異。 至二十世紀末,「飲食文化」的觀念已經擴大到藝術、法律、經濟、政治、社會組織等層面,也超越了任何意識型態的運動,近數十年來的發展趨勢,是「回到感官」(back to the senses)時代,以人類學、社會學和考古學探索文化的傳統與變遷,其中尤以飲食文化的變遷,最受到人們關注。 現代飲食文化會深受科技、市場、政策的影響,使得麥當勞、臺鐵便當等速食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成為現代社會成功的產業;另一方面,一股對抗速食文化潮流的「賞味文化」(Appreciate culture),亦從官方和民間開始推展,如以歐盟為首的「歐洲食物計畫」(European Food Project)、泰國政府推動的泰食全球化、以及遍布全球的「慢食運動」(Slow Food Movement),紛紛強調本土化的特色,主張保有各民族「美食主張」的樂趣。所涵蓋的議題,包括飲食與健康、文化認同、食物的產銷模式、食物里程以及登錄為世界遺產項目等。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賴以延續生命的重要方式。尤其講究美食主義,更是馳名世界。但是從古至今,現代人的飲食文化起了非常大的變化,從免洗文化、塑膠文化、速食文化、咖啡文化、小吃文化以及便利商店等應運而生,在在影響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而飲食習慣正是影響生活文化極其重要的一環。從三代以來,中國貴為衣食禮儀之邦,內蘊飲食衣著於日常起居生活中,而臺北人的飲食時尚,正快速將現代飲食習慣融入於日常生活中。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馳名國際,是重要文化資產之一。飲食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僅五彩繽紛,而且變化多端。依據相關文獻記載,中國菜肴的品類花樣,數量達數千種,烹調製法亦近百種,而各種菜系廚藝的歷史,經由漫長階段從簡到繁、由粗到精、由古老傳統式走向現代化。 在經過不同地區食物原料與烹調方式互補融合後,各地的名菜佳肴紛紛湧現,形成所謂的「八大菜系」,即川菜、湘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徽菜及魯菜。其中可舉「滿漢全席」為例,是清代宮廷名菜,清宮把全國進貢的滿漢名菜集中起來,將滿席與漢席的菜餚特色融為一體,並在同一宴會上呈現,因此形成了滿漢全席。 臺灣早期移民以閩、粵兩省,最具地利之便,尤其是漳州、泉州居多,因原鄉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向來以烹飪海鮮菜肴著名。先民移遷臺灣之後,由於地理、氣候、農漁、經濟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一種素樸、清淡,以海鮮為主的飲食文化。長期以來,閩菜與臺菜,早已融化為一體,並呈現出本土化的特質。 半個世紀以來,在臺、彭、金、馬共同生活圈的基礎上,大家開始講究飲食文化,加上族群融合關係,南北八大菜系雅俗兼備,各類民俗小吃,大街小巷應有盡有。基本上,地方小吃和民俗習慣,兩者極為密切,只要有機會接觸品嚐,當可充實生活情趣,及增進鄉土情懷。 臺灣史事實上就是一部移民的生活史,因此所謂的「臺菜」自然融入各省的飲食方法與習慣。臺菜雖屬八大菜系之外,顧名思義,乃指道地的臺灣菜系,是四百多年來,由臺灣先民長期累積的飲食文化特色,最具有斯土斯民的鄉土風味。 總之,飲食文化是大眾文化的一環,一向為先進國家所重視。臺灣族群多元,飲食文化早已習慣多元色彩,除了早已融入北方菜、湖南菜、江浙菜、港式粵菜、四川菜、臺菜(福佬口味)、臺菜(客家口味)、素菜等八大種類外,近年來,因為鄉土意識抬頭,加上東南亞新住民移入,世界各地方特色小吃與飲食習慣,逐漸地融合在一起,讓臺灣加速成為共生共榮的生活圈。
-
誓詞
人類為了要取得他人的信任,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為了證明自己的決心,往往會「發誓」,對著上天,對著他人,說一段話,讓人相信,於是,「發誓」這件事經常會出現,有些人也會利用「發誓」為惡。發誓的內容千奇百怪,信者恆信,許多傳奇故事也會證明不能隨便發誓,誓言有可能成真。 白居易《長恨歌》寫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誓詞,永遠相伴的祈願,千年不墜。在唐代的敦煌曲子詞裡有一首《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願》,也有經典的愛情誓詞,讓人感動於發誓的人堅定的心意:「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青山不可能爛,秤錘不可能浮在水面,黃河底哭無期,於是兩人的情意不可能停歇,這是千古以來,情人最期待的「愛情能永遠」的保證。《詩經‧大車》「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大車啍啍、毳衣如璊。豈不爾思、畏子不奔。穀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發誓更強烈的是以自己的生死做保證,於是,這樣的誓詞讓人不得不相信。 人話可信嗎?縱使發下重誓,如果心中不畏鬼神,卻拿鬼神懲罰作為幌子,這樣的發誓也是虛偽。有人說:「如果如何如何,我便遭天打雷劈。」便取信於人了。之後因為發誓的人失信的例子太多了,人們再也不輕易相信立誓,信任被擊垮。一言九鼎之人,不需重誓,如季札掛劍,心中給承諾,不必言語掛嘴邊,也會努力實踐。輕諾寡信的人,縱使千遍立誓,也無人願意相信,如台灣民俗傳說的「白賊七」,撒謊成性,毫無信用可言。《公冶長》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都需要認真看待語言的不真實,自古至今,騙子就是以語言詐術取信於人。 近年來,詐騙集團橫行於社會,騙走善良的人少則少量金錢,多則騙走畢生積蓄,更有人財兩失,或因此想不開導致連生命喪失的例子。這是人性嗎?《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能彼此信任,不要互相欺騙,生活才能安穩,安穩平順的生活是人的基本需求,要一起生活一輩子的人,容不得彼此之間有猜疑嫌隙。但是人心易變,外在的誘惑和變數太大,難怪要常常發誓掛保證。讀了兩漢樂府中的《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很好奇,寫詩的主角發了重誓,他們的結局如何?
-
信號
之一.雞鳴 夜色的墨,磨著啊磨著 心底,是一大張麻絲透著七八顆星光的宣紙 摹寫那一聲又一聲,扯開喉嚨的長長呼喚 晨曦的藍,灑在妳眼底了嗎 之二.星光 就釘在妳陽台外右上角凌晨兩點的方向 至於那到天明的眼淚 是的。別管 之三.花信 我一盞一盞認真亮起 亮在你隨手撕去的 日曆上的,那本該是一張張盛開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