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秋香
九月的秋香裹著翠綠的外衣, 帶著酸脆的甜,結實在梨山的果園。 斜倚的陽光總殘放著一邊的陰影, 去比對今秋霽天的藍! 飄飛的落葉,索索抖落一地的春光。 夏蟬也掩翼而去,靜待十七年的沈寂。 記憶的秋在深山!季節只在那裡更迭, 都市的角落裡,駐留的是老枝與嫩芽。 飄落的是亡佚的印記, 滿地是水泥的死寂,而不是楓紅! 收割是垂頭的高粱,曝曬掙扎後, 釀滿一室酣暢的酒香。 徒留迷濛的雙眼,無法細看, 兩鬢青霜!
-
子婿燈的創作者─側寫董天補
神話中的女蝸 走入金門駐足古崗 一個甲子的歲月 補遺 那方失落的天空 敲打黏貼水漬綑綁洞鑽 二十八片骨架 疊著書畫與工藝的磚瓦 一十八道工法 熬煉成補天的橢圓彩石 彩石不重 馱著千年源流 姓氏與堂號 把傳統與祝福嵌入 藝術殿堂並高懸 讓天空完整燦爛 如顆顆不滅的煙火 註:子婿燈為金門婚禮中男方必備之禮器,閩南語中的燈與丁同音,象徵子孫綿延、家族興旺;其燈一面書主人姓氏,另面寫該姓氏之燈號或郡望,含源遠流長之意,將中原文化溶於生活。 高齡逾90的董天補先生,人如其名天補,補天。一生製燈無數,為當地唯一老師傅,嘗有國寶之謂;金門縣文化局曾以其人為主角,拍攝完整之製燈過程,呈獻並保存這近乎絕跡的工藝,殊為可觀;特誌以為詩!
-
淺說土地與地政
「土地」,於地政而言,泛指「有泥土的地面」。俗言「有土斯有財」,「財」為經濟來源之因,「土」為安居樂業之所,此理其勢然矣!蓋「土地」於國於民大矣,亙古迄今皆然。遠自中國五千年來,歷代帝王爭奪封疆領土,在於劃地為王,據以宣示主權;近觀浯島土地測量伊始,歷經三角測量、地籍測量,及土地重劃、重測後完成總登記作業。 「土地無親,惟民是與 」,吾曾傷昔「土地」之遭劫,赤土敗壤,貧瘠不耕;黃沙礫石,風化之質。亦有省免田賦,父終不繼;荒田旱地,棄如糞土。惟今市區之土高漲,似風捲秋籜,恐無停滯之時;荒野之地走俏,若火燎原,已無止熄之日。故云:浯島土地,位列「奇貨」矣!之所以為「奇貨」,在於其所蘊藏之效益,投資於現在,藏富於未來。昔「奇貨可居」,設非奇貨而視為奇貨,亦使居之,輒其誰可令暴富之,今或可以土地為例矣! 如今,擁「土」者,起房造屋,雕牆俊宇,裝錦繡于土木;鱗次櫛比,田夜明燈,飾琉璃于飛簷。「土」大者,周旋於社交,為名流之榜,列一席之「地」;「土」於市者,握手掌寸土之地,媲美富貴、時尚之輩。此皆令人始料未及,而有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之感嘆矣! 「地政」之為義,即辦理土地行政業務之謂。昔堯施諫鼓,舜設謗木,禹拜昌言,選賢與能,求名責實,彰著史冊,斯乃治道之捷徑。今地政行政,繫於設官分職,各有所司;分層負責,職務分工。再者,地政業務日趨專業、專精,倘能惟精惟一,持之以恆,可減紛爭,紛爭必止;除興訟,訟不逾時。 「地政」業務,舉其犖犖大者,不外地權、測量、地價、土地開發等。渠等作業嚴防,謹因攸關人民權益、影響縣政建設推展及財政稅收至鉅。往以土地界址糾紛、產權不明、錯登誤繕等爭議;此固非擁土之人難管,良是官方或未加曉示,致陷民於利令智昏所致?惟地政從業者,皆能樂觀以對、依法行政,為民排解土地雜症,遇有疑惑難題,尚且能從師而問焉!能如此,輒所謂「庶政之母」,能功成治定,必自茲始矣。 土地之貴,貴在有行無市;地政之重,懸在法規條文。浯島之中,豈無奇土;十步之內,必踐私地。解決土地問題,培育地政人才,已刻不容緩。祈諸在家及社青才俊,有志從事地政工作,學行優敏,堪膺時務者;執操清洁,處涅不渝,能勸貪勵俗者,咸宜推薦之。此同時,配合以內陞、外補併進,無分男女,隨其才能之優異,予以拔擢委任之。蓋設官之道,必在用賢,安人之術,莫如善舉,善舉莫如善政。鑒此,敢陳管見,建請上級修編時,予以放寬編制員額,俾利業務正常推展,進而全方位為民服務。 「土地」與「地政」,有如「車」與「軌」,休戚與共,與時俱進,惟操之宜慎,過之與不及,皆能損及人民權益,影響政府財稅財源,甚而危及經濟發展。吾以為,若臨深而履薄,心戰慄其如寒,可未卜先知;或如俗言:不慮憂深責重,不思未雨綢繆,必自斃,皆可供借鏡矣。
-
《長篇小說》迢迢歸鄉路
「右邊廂房和左邊的尾櫸頭是成叔的房子,二櫸和尾櫸是慈叔的,我們的房份只有東屏廂房和二櫸。」看到老婆張望打量這屋裡的一切,榮福三兩句話把這間「三份分」的祖公厝介紹給老婆知道:「咱的二櫸作灶腳,大廂前房原本是爸媽睡的,我和阿才睡在後房。」 「那……」老婆遲疑著:「以後我們住哪裡啊?」 榮福帶著老婆從大廳旁的前門進入前房,「這原本是我睡的房間,阿才睡在後房,從堂遮後有門通他的房間。」又帶著老婆轉出大廳從堂遮後走進後房。兩個房間都很簡單,前房的床有連天和三片遮風板,床前有半套鏡臺,只剩下櫥子,原本櫥子上的鏡子已經看不到了。 灶腳間裡面因長期燃燒柴草,早被煙薰得都黑了,有一大一小兩個灶孔,大灶是逢年過節炊年糕、膨粿的灶,小灶則是平日煮三餐的,榮福到大廳端來兩個大碗和預先備好的飯菜擺在灶頭邊上,從灶邊抓了一把乾草塞進灶孔裡,升火準備午飯,老婆從他手上接過來:「這個我來,你去料理別的事。」 午飯時榮才回家了,「嫂嫂!」在蓮河辦桌請客時兄嫂和小叔見過面了,但鄉下小孩子總是比較靦腆,這聲嫂嫂還叫得有點不習慣。 「阿才啊,明天準備要拜祖先,比較忙,你沒事就不要出去,在家看你嫂嫂有什麼事要你幫忙的,我出去請叔伯和幾位哥哥們明天過來。」吩咐過後榮福就到幾位叔、伯兄弟家,去向他們請示明天要拜祖先之前還有什麼準備不週的,好趁著下午及早準備妥當。這些事雖然上次在蓮河結婚時已經問過一次了,但再問一次,順便再打個招呼也是一種禮數。 當天吃過晚飯,大伯父到家裡,再提醒一些細微末節,清點明天拜祖所準備的東西,坐了一會兒就回去了。 今天不是淑女第一次在西黃過夜,以往擔布的日子裡,有時遇到起風船班不能開,或是遇到下雨無法出門,這些情形對於擔布做生意的人是最要緊的,整擔的布經不起淋雨,再說買布的人也不願買來的布淋到雨而褪色,所以過海來以後,凡遇到有點雨勢,就不會出門,只好留在西黃的朋友家過夜,待雨停後再啟程返蓮河或下鄉去兜售。西黃雖然跟在蓮河娘家一樣是一個臨海的村莊,但卻離海邊較遠,聽不到海浪拍打著沙灘的潮聲,也因為家前面不遠就是鹽坵地,空氣中常有一點鹽的苦澀味,尤其是夏天的夜晚,鹽田經過一整天曝曬,鹵水蒸發,一陣陣南風吹來,苦澀的鹽味還夾雜著粘粘的潮濕,不常經歷過的人還真有點不習慣。
-
征服斗門古道
曾經有朋友對我說過:「沒爬過斗門古道、根本不算是爬山!」 對於斗門古道,總是聽身邊的同學好友談及過程有多累、景色有多美,不過每次征服後的酸痛感、卻是與成就感為正比!身為愛好運動的我卻始終不敢挑戰,每次都是望之卻步、一次又一次地找藉口逃避,終於有一天,我的好同學~Ya撂下狠話一再邀約,我想該是現身證明實力的時候,「射手座」可是非常禁不起人家嗆聲的,更何況不過就是爬個斗門古道罷了。 凌晨時分,坐上她的小白車,Ya的眼睛依舊無神,我則是在座位上躺平、路途中連眼睛都沒睜開過,回想起床的那一剎那,心中忍不住想大罵髒話,為什麼人要自作孽、好好一個週日不睡覺?竟然要去爬什麼古道,我一定是瘋了,在刷牙洗臉後,忍不住又回到床上溫存,手機再次響起,好啦…不要再催了…我起床爬山就是了! 「語軒,你知道斗門古道在哪?」Ya邊開車邊問我 「放心啦,我知道路…相信我。」我閉著眼睛很有把握地回答著。「語軒,這到底是哪裡?前面沒有路了!」她忍不住大聲地叫著「呃…我們好像走錯路了,好像不是這裡!」我心虛地回應「什麼…那你還說你知道、欠扁的傢伙」,Ya的迷濛雙眼,瞬間大大張開了! 經過了一陣兵荒馬亂之後,我們終於來到了,在江湖中流傳已久的「斗門古道」,準備看我大展身手、好好征服你的時候了… 從斗門古道的入口處出發,按下碼表開始計時,天空依舊是霧茫茫的一片,早起沒戴眼鏡的我,前面更是一片朦朧美,此刻顧不得這麼多,踏上階梯一步一步向前邁進,蜿蜒的山路、一會是階梯、一會是山路,樹木豎立兩旁,我終於可以體會前者所言,這的確才像在爬山,不同於玉章路的平坦水泥路,在古道只有屬於大自然的造物,站在大石上望著山下的景物,一塊一塊的農田,像極了小火柴盒、我們的小白車成了玩具車,停駐在山腳下,可惜眼前的美景是相機無法拍下的…… 在途中遇到了一對夫妻,他倆對著我們微笑說道:「原來旁邊那台小白車就是你們啊?這是最後一個大彎,撐下去馬上就要到了,加油!」,原來停在我們車旁的休旅車就是他們,沒想到我們都已經夠早起了,他們更誇張都要下山了,真是令人十分佩服!果不其然,來到最後一個大彎踏上階梯,終於來到我們的終點站-鄭成功奕棋處,哈哈…歷經了「千辛萬苦」(其實是自己太懶),我們完成囉! 此時,太陽也露出面來與我們相見,空氣是多麼的清新,這應該是我有始以來最早抵達太武山,尤其是從「斗門古道」爬上來,顧不得其他人的眼光,忍不住躺在石椅喘口氣,天啊!真的有夠累,整個人都汗流浹背了,這種喜悅與辛苦果然難以形容,早上的瞌睡蟲已不知何處去,從不一樣的路途來征服太武山,也讓自己的內心感受到不同的力量與嶄新的感受,真是過癮! 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上山是一股腦地不斷往上爬,下山卻面臨不同的坡度,崎嶇不平的山路,讓人不敢大步地向前走,只能小心地控制自己的步伐節奏,這讓沒戴眼鏡如同瞎子的我吃了不少苦,只能戰戰兢兢步行著,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滾下山!清晨的濃霧隨著太陽的升起早已散去,一直以來都是從太武山觀看料羅灣美景,如今首次坐在天然的花崗岩石觀景台,靜靜將東半島的優美景觀,綠色的原野、小山丘、海岸線盡在眼底,還可看到金門第二高點-冰淇淋(雷達站),這裡更可以觀賞到美麗的夕陽落日哦;從不同的角度欣賞著金門不一樣的美,它是我的故鄉,但讓人慚愧的是,我卻常忽略它的一切,很少去發掘它鮮為人知的另一面,隨波逐流地跟著商業的宣傳手法,介紹廣為人知平淡無奇的景點! 回程,坐在車上望著古道、起起伏伏的山岩,嘿…嘿…此刻的我終於成功征服它了,雖然這份喜悅來得比別人晚,但這是屬於我的小小成就感,下一目標便是大家口中更具挑戰性、古稱「百二階」的「蔡厝古道」啦!
-
玉鐲子
年紀越長對於項鍊、戒指、身上能戴的飾品越沒興趣,雖然即使是簡單的T恤,見旁人搭條項鍊我也能欣賞,但自己反而沒習慣配戴;其實更愛的是T恤上無附加其他物品,光滑而潔白的鎖骨,也許這類的飾品變成只在喜慶宴客的場合才會亮相,雖然我也很喜歡鑽石還有水晶,但那是因為已經有了些年歲吧! 但凡事總會有例外,很年輕未婚的時候手上便戴了玉鐲子,曾經覺得那種東西應該就屬年老人家,卻因為喜歡的人送,於是我便欣然接受,只能說愛情盲目又讓人心甘情願啊 ! 第一支玉鐲子晶瑩剔透、青翠碧綠,見過的人都誇讚美,但身單薄手亦瘦小,我竟然沒加注意,在某次脫衣服時,玉鐲子隨著滑落,鏗鏘碎裂、大小四斷,沒得補救,完全的自責,豈只豈止是難過而已,當下深深覺得辜負了贈與者的珍貴心意,雖事後大家忙安慰傳說玉斷是為避禍、遠離災難、於是玉毀,但我不是這麼認為,大多時候是因自己的迷糊性子,是因自己的不夠謹醒。 那支玉鐲子還留著,置放在當年的絨布錦盒裏,被紅綿紙乖乖包裹著、安安靜靜給收藏著,一動不動沒有離開…。 第二支玉鐲子忘了是多久後的後來他又買了,看起來與第一支相似,於是他送變成了天經地義,我戴著也就理所當然,偶爾我會觸碰它質地感受其冰涼兼溫潤,觀看細緻紋路與色澤,體察著所謂因人而異隨溫度與磁場產生的巧妙變化。 而一向就粗枝大葉的我沒變,約在96年,一回洗澡將其卸下後隨意擺放於手機旁,因電話不意的突響起,當時年幼不高的孩子墊著腳尖伸手去接,碰著玉鐲子掉下碎了,一樣的四斷,就像當年,惶恐的他說以後長大會賺錢再買還給媽媽 ,而我怎忍心再次的苛責,錯誤全因自己疏忽啊!卻清楚記得剎那突然有某種說再見的心,總覺得那是告別屬於我青春年華的一個隱喻,失去了彷彿就象徵著一個階段的結束,而一個階段的結束也同時就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第三支玉鐲子也就是現在手上戴著從沒拔掉的玉鐲子,是在某次回娘家時遇某店家手上配戴著玉鐲子,其自然透露的光采讓我眼睛不捨離開,因緣分憑介紹一眼相中買下,是真是假無從判斷,但我喜歡就是好理由!同樣的寬版,但較前2支更顯小更適合我,而這支玉鐲子是我自己挑選送給自己的,陪伴著我不知不覺,算算應該也將近5年歷史了。 瘋迷電視劇「步步驚心」時,曾試著塗鴉想畫下戲裏那支八爺送給若曦罕見而美麗的鳳血玉鐲,卻總覺四不像反成褻瀆了喜歡步劇、喜歡步劇那個串連起來所有美好的整體感,一點一滴的缺陷美我都不要寧可放棄不畫。 青少年時看電視的紅樓夢戲,那個銜著玉出身的翩翩風采貴公子賈寶玉,我記得是失蹤很久的5、6年級生記憶中的明星李陸齡,而演林黛玉的也早已是演中年角色、曾經是玉女紅星的趙詠馨。而電影卻是永遠的林青霞反串與知性的張艾嘉分別扮演。 那些摔斷了的玉鐲子與手上的玉鐲子併存,過去與現在也就相容,記憶也就不會被抹滅,儘管一切或許已經不同,但屬於我的玉鐲子再想起時,依舊溫婉、依舊透亮、依舊閃著光……。
-
犀牛角
日前在一部影片中看到非洲某地區的原野,有一隻少了犄角的白犀牛,混在同類的野生動物群中覓食,雖然從外表看不出來悲傷的樣子,但是不一樣的面貌蠻特殊,讓人一眼就可以發現鼻子到眼睛的地方,確實少了一根獨特的犄角。 「為什麼那隻白犀牛少了犄角?而且好像是人工鋸斷的樣子,究竟是甚麼因素呢?」影片的外景主持人詢問當地土著。 「哦,這隻白犀牛的犄角確實被刻意鋸斷,那是因為避免被盜獵者殺害之故,所以才會先把犄角鋸斷藉以保護其性命!」那位官方保護野生動物的土著,以一種令人覺得驚訝的內容回答。 於是主持人接著問到,為什麼事先鋸斷犄角可以保護其性命呢?土著的答案確實教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大部分野生犀牛的盜獵者,都是為了擷取那一隻犄角轉賣,所以假使是一隻少了犄角的白犀牛,那麼基本上將不至於吸引盜獵者之青睞,因而成為當地保護野生犀牛的方式之一。 呵!這種邏輯與作法確實讓人覺得備感訝異,因為整隻白犀牛最為珍貴的地方,竟然是長在牠頭上的犄角,更由於人類認為【犀牛角】有極其神秘的功能,所以陰錯陽差而成為犀牛最大的致命傷。 我們看到這樣的關聯與結果,不知道要為保護犀牛而鋸掉犄角喝采呢?還是為那一隻致命的犀牛角感到悲哀? 從影片所報導的情況來看,也許少了犄角的白犀牛,雖然經歷過犄角被鋸斷的痛苦,不過也許可以安心的在草原上奔馳和覓食,再也不必擔心生命受到盜獵者之威脅而得以安養天年了。 相反情況則是未經鋸斷犄角的白犀牛,即使目前活躍在草原野林之中,可是那一隻人類認為很珍貴的犄角,長在頭上彷彿成為極其誘惑的標靶,不知道甚麼時候會因此而喪命在盜獵者的長槍射程之下,如此一來,豈不是生活在朝不保夕、而且栖栖皇皇的情境中呢? 以前聽到【和氏璧】乃因為【懷璧其罪】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會為了那顆寶玉而抱不平,正所謂【玉石無罪】卻因為人類所給予的價值而入罪,這種世俗所認定而且是外在的價值,哪裡是寶石和犀牛角本身所能夠選擇的呢?而且其所導致悲劇之結局,更非玉石與犄角所能避免的情境,所以恐怕也無法遁逃於此種宿命吧! 雖然犀牛角與和氏璧的情況類似,在在凸顯出以人類思維為導向,進而當作主宰萬物的錯誤迷思,確實是一種要不得之想法與作為;不過人們卻發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發生,所以古人勸大家【財不露白】的原因,大概就是出自於此種考量了,不是嗎?
-
黃昏‧古崗湖
鳥銜來 一片閒雲 噪噪 啾啾 把一天見聞 喧叫成 滿天紅暈 輕煙自屋角突起 淡淡 稀稀 啊!啊! 如今,竟還有人 燃燒記憶 青山已沒了忠骨 洪武的光輝 祇剩幾片 斷石殘蹟 雲根呢? 啊!根在何處? 朱簷在湖中襤褸 漣漣漣漣漣漣漣漣 三百年風雲 不過一聲孤鴻 長唳 別再想恩怨情仇 別再說離恨煩憂 猛回頭 已是塵滿面 夢悠悠 且傾一杯58度 舉杯三呼 再醉你 一湖秋水 秋水一壺
-
《長篇小說》迢迢歸鄉路
「金門島是『仙人臥地』的風水島,在泉州府是有名的寶地,人稱廈門是『富島』,金門是『貴島』,從古早就出了很多的大官和武將,我們蓮河附近有三個大姓,姓楊的祖先是從官澳遷過來的,咱張家的祖先是青嶼遷來的,還有一個黃姓,據說也和西黃有點關係呢。」 「青嶼、官澳、西黃,不都在前面最近海邊的三個村莊嗎?」 「是啊,就是這三個村莊。咱青嶼張家早時出了三個太監,這三個人因為幫過皇帝,功勞很大,其中一個叫張敏,曾經「權君七日」,就是代行過七天皇帝的職權,那是多麼光榮的事啊!」 「如今我嫁給金門人,不也算是金門人嫁金門人嗎?」張淑心裡想,這時船已經駛入官澳灣裡了,左邊那一座高地上廢舊的城跡還在,那是城仔頂,城仔外就是官澳,也是往水頭安海的渡頭;前方那座小山,西黃人管它叫「後壁山」,曾經在船上聽西黃人說山頂上最高的地點有一個「煙墩」;山腳下就是海岸了,海灘上和我們蓮河一樣,是大片的「蠔堵石」,潮水漲滿時,蠔堵石都淹在水裡。 看著艄公馬力兄指揮著船伕收下了帆,把船慢慢靠進岸邊,再把後面拖著的舢舨拉到船舷邊,分成三趟把客人接駁上岸,淑女與丈夫把擔子從舢舨上卸下船後,稍加整理後再挑上肩,爬上了「西江崎」,進入西黃村莊就到家了。 榮福的家在西黃東甲村郊一棟一落四櫸頭的房子,那是距西江下海的渡頭最遠的村郊,對淑女來說,西黃這個村社她太熟了,每次到金門,一下渡船,西黃是第一站,也是兜售叫賣得最賣力的村社,一是因為村莊有四甲頭,人多,又因各家戶大部分都在曝鹽收入不錯,買布的人也比較多;再是因為剛下船的第一站,布料樣式多,前來挑選布匹的客人也多。 每次賣布都在村社裡繞了一圈又一圈,誰家住那一間也知道不少,但做生意歸做生意,客人畢竟是客人,如果不是很好的朋友,怎麼也絕對不曾進到人家的家裡去坐個一時半刻的。結婚後聽丈夫告知住家在這個角落,這裡以前也不生疏,但一樣是不曾進過這角落的任何一戶家門。 家的右側隔著一條窄巷是鄰居的屋子,左側那間一落兩櫸頭的房子空著沒人住,左前方是一片舊菜宅子地,家門口有一塊空地,大門前偏左有一口古井。進了屋,榮福一邊喚著弟弟「阿才」的名字,一邊把從蓮河帶回的「菜碗」一一擺在桌上。老婆則在一旁幫著整理,一邊張望著屋裡各角落。
-
金門方言中的成語之五
◎粗心膽大:膽大而心細,一般認為最理想,膽大又粗心,往往貿然行事,顧此失彼。 ◎嘴塞屌鳥:屌鳥為男性生殖器,即陰莖,指完全不開口講話,也不回應人家問題,本則非常粗野,為罵人用語,不得輕易使用。 ◎雨用倒的:下雨就像倒水一般,表示雨勢又急又大,意同「傾盆大雨」「滂沱大雨」。 ◎王哥柳哥:指遊蕩的少年郎,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十囝十惜:十表多數,子女不論多少,個個疼惜,不分彼此,個個是寶。 ◎教 上 : 「 」是量詞,不知正字,相當於「一行」,意即無論怎麼教,都無法上軌道,有「孺子不可教」之意,意同「朽木糞牆」。 ◎教 好勢:意近前則,無法教到良好妥適的境界,意同「朽木之才」。 ◎講 翻車: 怎麼說教,依然固執不通,意同「不可理喻」。 ◎光來暗去:表面上光明正大,暗地裡卻進行不法勾當,意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 比並得:無法與人相比,表示己不如人。 ◎荒功廢事:昔日辛苦得來的成果,如今已荒廢殆盡。意同「半途而廢」。 ◎四五人攬:四五個人的手臂才能環抱,比喻人體的肥胖或物體的粗壯。 ◎ 拖屎連:做事不乾脆,拖拖拉拉,意同「拖泥帶水」。 ◎規暝規日:「整個晚上和白天,亦即全天候。 ◎千揀萬揀:精心地挑選,細心地思考,意同「精挑細選」。 ◎千算萬算:精確計算、細密評估,希望萬無一失,意同「精打細算」。 ◎腳浮手掣:驚嚇過度,以致兩腳發軟,雙手顫抖,意同「心驚肉跳」。 ◎兩步拭仔:有兩把刷子,表示真才實學,具有相當的專業水準。 ◎欲死欲活:想死又想活,意同「要死不活」。 ◎黑仔調骨:皮黑有兩種:一是後天晒黑,二是天生自然,無論先天後天,如果黑到深入肌髓,無法回白,便以此稱。 ◎三兩句話:言語短少,簡明扼要,意同「三言兩語」。 ◎陰冷陰冷:陰暗之處或季節交替所帶來的涼意。 ◎輕聲細說:音量放低,小聲交談,意同「輕聲細語」。 ◎好聲好說:口氣委婉,好言相告。 ◎生呣對時:生非其時,時運不濟,意同「生不逢辰」。 ◎呣相呣識:未曾見過面,一向不認識。意同「素不相識」「素昧平生」。 ◎無藥通救:本指病情嚴重,沒藥可治,或引申為情事糟透,無法挽回。意同「不可救藥」。 ◎無若好勢:不太舒適。另如「無若快活」,表示生活不太好過或身體不太順暢,「無若好看」是不太好看。 ◎無半尖錢:沒有半毛錢,意同「身無分文」。 ◎無物無代:沒有怎樣、沒有緣由。 ◎無張無遲:張遲二字借音,未事先通知對方,讓對方措手不及。 ◎無聲無說:寂靜無聲。 ◎好心好行:指好心腸,好德行的人。 ◎好腳好手:即四肢健全。 ◎汗四銜垂:出汗極多,有如雨下,意同「大汗淋漓」。 ◎汗流銜滴:汗水滴不停,意同前則。 ◎流汗溼仔:皮膚表面稍有流汗,呈微溼狀態。 ◎規大片僻:數量極多,到處都是。意同「漫山遍野」。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從電視劇尋找四言成語,只是方法之一,在日常生活的談話中,只要留心注意,必會發現許多常用而不自覺的成語,若再加上之前所寫的四篇,成語累計已逾八百則,盼望日後還有新的發現。(下)
-
珍重自己
她,良人遠赴對岸經商,茶葉生意帶來豐渥的物質生活;但,三個月才回台一次的良人卻也在對岸另築起「家室」且有了孩子。 從此,那良人便「狡兔有三窟」的,在台/港/陸,三處各有了「妻小」而三處輪番停棲歇宿著。 她,先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的一回見面一回哮吼鬧嚷著。 那良人總給她和孩子優渥的金錢與超好物質;但,就是不願與她「斷-捨-離」。 坊鄰們的勸告慰藉之言,總安撫不了她那深陷「情仇糾結」的心。 她,竟此沉淪於「酒國世界」與夜店那晨昏顛倒錯置的作息中而敗亂了自身的生活陣腳;恰似艘茫茫大海中不知該當飄向何方的迷航船。 孩子們在她有失母範的言行身語裡日日長大。 成長裡那缺乏父愛與慈母之情的孩子,一逕的「看著/聽著」那雙親的爭嚷戲碼,也產生了性格偏激的脾性而漠睨覷視著這伴隨著他們長大的「家鬧事」底喧吼哮嚷劇。 日日「乎搭拉」而喝得醉生夢死的她,已然的,被孩子們「睨覷至極」了。 於是,孩子們的書包裡,也有了酒類飲品當白開水來喝著。 「看看妳自己那身成何體統而醉醺醺亂茫茫的樣子,聞一聞妳自己那身令人作嘔的酒臭味,聽聽妳自己那開口閉口似男人所講的粗髒話語;妳有啥麼資格『管教』我們兄弟倆?『七笑八;龜笑鱉,無尾!』」 孩子們的老師通知她得注意孩子們的品行時,她對孩子的「質問」換回的,已是那兄弟倆異口同聲的「不屑」之「言」與「顏」。 「好好珍重妳自己。好好寶貴妳自己。好好『重- 愛;重- 愛妳自己。只有妳看重妳自己,妳的人生才會有『重量』。 如此『自甘墮落沉淪』的妳,太對不起妳自己了;太辜負老天爺所恩賜給妳的美好生命了…。」 坊鄰們對她的「斥責」之言,飄盪在她那醺醺然的茫眼鈍耳裡,日復一日著…;那兄弟倆也已長成大人郎的,同他倆那「候鳥父」-三人,都跑到對岸去,離她離得遠遠的;就剩一屋子的空盪孤寂,伴著竟日醺茫醉酒的她。 為誰而活啊;生命!
-
《長篇小說》迢迢歸鄉路
常說人跟人之間的相處靠的是緣分,就以淑女夫妻來說吧!榮福家在金門,卻因為這些年一直都在蓮河工作,而淑女家在蓮河卻常過海到金門賣布,同船過渡不知多少回了,但榮福為人忠厚,不善言詞,淑女雖然一張生意嘴能言善道,卻也不是那種喜歡東家長西家短的姑娘,除了賣布做生意需要向客人兜解之外,人情世事待人處世也比較世故,尤其常跑農村,東村聽來西村傳的事在她可是絕不會有的事,父親常告誡他:「咱做生意的人,靠嘴水也得顧人緣,不可東聽西傳,這樣就算不惹禍上身,也難免會有得罪客人的時候。」同船過渡算不清多少回了,除了上下船打個招呼,兩人也很少多談什麼話。 由於榮福人老實又勤儉,雖然家裡清貧度日,但只要能夠守本分、顧家庭,有個工作可作,養家活口是沒問題的,何況淑女父母在蓮河雖非富裕之家,但從事販布生意幾十年下來,倒也積蓄了一些,將來可以做個小生意什麼的,不必老做這挑布擔串鄉走村的行當。最重要的是榮福家只有兄弟兩人,成家後只要生了孩子,一個姓黃繼承祖業,一個隨母姓張,可以照料母親家業,如此可以「雙頭顧」,不失一個好辦法。 「榮福父母都不在了,如果他願意,家裡的弟弟可以接到蓮河來,有事來往也方便,如果將來成家以後,黃家祖先有人照顧,榮福的子女就專心繼承張家的香火,這樣不是很好嗎!」媒人跟淑女父母是這麼說的,可是當她和榮福談的時候,立刻遭到他的拒絕:「我是家裡的序大,入贅是絕對不用說的啦,要說是雙頭顧,也要先黃後張,將來大兒子姓黃,二兒子姓張,要不我怎麼向地下的父母親交代?我回家怎麼有面子和西黃人相見?」 在媒人兩邊奔走下,「雙頭顧」的約定成局,由於榮福常住在蓮河,淑女也常往金門賣布,兩人在兩地都有個落腳過夜的地方,婚後住那裡倒也不是什麼問題,所以也就不必多談了。 由於金門物資缺乏,許多辦桌的物品都得從馬巷或水頭採辦,倒不如在蓮河為兩人辦婚宴,再由蓮河開船過海把黃家親朋好友從西黃接過來,兩家的親朋好友開了將近二十桌,在當地算得是一次大喜宴了。 船駛出了小嶝島的前保,船身的顛簸大了些,前方金門的太武山就看得清清楚楚了,光禿禿的山石,石縫間零零落落的小樹,海邊村莊裡那一間間石頭紅瓦屋,在陽光下正閃著光。早些年跟著父親過海時,常聽父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