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長亭更短亭 深秋憶故人 --懷念洛夫老師
全:是啊!那主辦單位到底是按照甚麼排序呢? 敏:我打電話去問,電話轉來轉去,最後轉到展示教育組一位陳小姐,還是沒問出個結果來,這事兒我只好作罷。沒想到隔年2010年10月,樹清就介紹洛夫老師及師母跟我第一次會面了。 全:那次我們在「秦味館」餐敘,這件事我還記得。 敏:之後,洛夫老師和瓊芳師母不嫌棄我們,我們與洛夫老師及師母就陸陸續續有許多的互動,彼此之間也越來越熟稔了。有一回閒聊,與洛夫老師聊到「遇見臺灣 詩人一百」這件事兒,我為了避免直接問老師排序問題太過魯莽,便先聊點兒輕鬆的內容,我說:翻開那本詩冊,就看到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鄭邦鎮先生的序文,他第一句話就說:「臺北有了101大樓,臺北不一樣了;臺灣有了高鐵,臺灣不一樣了。……有了高鐵,各站間可成為一首詩的距離……」我心裡想,主辦單位為甚麼不搭101這個數字,選101位詩人,豈不更有意思?隨即我小心翼翼地問洛夫老師:不曉得主辦單位當時是不是打越洋電話,跟您討論有關活動企劃和詩冊印行的細節?洛夫老師的回答真讓我既震懾又佩服。 全:洛夫老師怎麼回妳?妳這麼輕描淡寫的問,老師怎麼知道妳到底要問甚麼?又怎麼能回答得讓妳又震懾又佩服?我很好奇,妳快說。 敏:洛夫老師真是智慧過人,氣度非凡。我雖然只是輕輕淡淡地問,表面上聽起來模模糊糊的,但老師立刻讀出我心裡真正想問的,是手冊裡詩人排序的問題。他神情自若,笑著對我說:「他們想怎麼安排就由他們嘛!對我有甚麼影響呢?」我真見識到這一位大詩人,不只是才氣縱橫、德高望重,洛夫老師更有著高於常人的大智慧與大氣度。我怎麼不震懾?不佩服? 全:喔!洛夫老師真厲害,他一句話就足以說明一切了。這要好好學學。我們不知道得學到哪年哪月,才能有洛夫老師這樣高的境界呀! 敏:我們真要好好跟洛夫老師學習。對了,你前兩個禮拜不是一直在嚷嚷,準備要開始寫一篇關於洛夫老師的長篇論述〈洛夫論〉,那種偏學術性、比較嚴肅的文字嗎? 全:是啊!我以前跟洛夫老師提過這件事。幾年了,一直還沒開筆,最近本想開始寫這篇論述,但這會兒,我們還是先寫這篇〈長亭更短亭 深秋憶故人〉吧!這篇比較容易完成。 敏:我們這篇是比較偏感懷性質的喔!不必那麼嚴肅。不過,我很想先聽聽你準備寫的〈洛夫論〉可有甚麼新的觀點?你就先說一下吧! 全:我最近想寫的這篇〈洛夫論〉,觀點一再移變,我想以「複調」和「焦慮」,甚至想以某種類似史湯達爾或哈羅德.布魯姆的「浪漫主義」視角來談談他。一般談洛夫,大多會聚焦在其超現實主義或意象,我這篇想別出機杼。我還在構思,洛夫老師生前,我答應他要研究他的作品,寫篇像樣的評論,但遲遲未能動筆,覺得很對不起老師。 敏:這類研究文字必須鄭重其事,蒐集好資料才能寫得順手,加上你獨特的觀點,才有可能寫得精闢到位。你醞釀了這麼多年,現在也該成熟了吧? 全:嗯,差不多了,但有些資料還在蒐集。我讀洛夫老師的東西這麼久。該回報他老人家了。我第一次有意識地讀到洛夫這個名字,是1976 年,民國65年,在輔大讀書的時候,買了一套書,《中國現代文學大系》。總序是余光中,詩選的那兩本編選和序是洛夫。裡面選了從紀弦、覃子豪到藍菱、溫健騮共70家詩人作品。當然其中也包括了洛夫自己。我讀了他自己精選的幾首詩,大感驚艷。譬如〈湯姆之歌〉、〈無岸之河〉這類的詩,語境精準,無一字贅言。可以這樣講:洛夫的詩,這時候已經相當成熟了。我現在回想起來,這樣的詩風浸潤到我的內心,對我影響很大。譬如我寫老兵詩集《兩百個玩笑》,有一些語法跟洛夫的筆法就很像很像,據說■弦先生曾經跟洛夫老師說:「黃克全是小洛夫。」成為別人的影子,終究非我所願,但■弦這句話,總歸還是在誇讚我,我雖受之有愧,還是感到很榮幸。我受到洛夫老師詩風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所以在洛夫面前,我一向恭恭敬敬地尊稱他洛夫老師,絲毫不敢怠慢。 接下來的事你就知道囉!我跟你結婚後,住臺北,洛夫老師家離我們家很近,走路不過七、八分鐘。所以洛夫老師和師母每年從加拿大回國,我們總會見上好幾次面的。 敏:是呀!後來隨著見面的機會多了,越是跟他親近,越是感覺到老師的親切和藹,以及對後輩的提攜。他還幫我們的詩集寫序,可惜到現在都還沒出版,老覺得對不起老師!我看,等疫情過了,我們還是該把《我們愛,因為……》這本合集再重新整理出版才是。 全:洛夫老師對我們愛護有加,真的是沒話講。妳還記得吧?2011年10月,我們回金門瓊林怡穀堂舉辦十位文友的聯合新書發表會,很盛大。共有洛夫老師的《洛夫傳奇:詩魔的詩與生活》傳記、陳慶元老師《東吳手記》散文集、楊樹清《東渡之歌》報導文學集、張國治《歲月彩筆》詩畫集、、季青《笑看馬扁》時事漫畫集、陳慶瀚《離散對話錄》多元書寫、李子恆《落番》原聲配樂&歌謠創作集、施志勝《翻轉中的金門》論述文集、翁翁《禁忌海峽》詩集,和我的《在最深的黑暗,你穿著光》2000行長詩集等等。洛夫老師就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總是一路拉拔提攜我們。我認為在金門現代文學史上,洛夫老師在「金門軍旅作家」這一區塊,他影響了我們金門在地作家是無可置疑的。像洪騂和我的詩,筆調都有洛夫老師的影子。張國治的詩,想是多少也受到洛夫老師的影響。 全:隔年,2012年11月,我們又回金門參加「金宴仙洲—金酒文化藝術節」活動。第一天上午,活動告一段落,我們先到瓊林民宿休息。妳不在場,還在竹山我們女兒婚宴典禮上。洛夫老師、師母、張蕙蘭、楊樹清和我在游藝瓊林民宿天井閒聊,楊樹清說這說那,比手劃腳,一邊還拿著一根香蕉要剝,忽然,他手中的香蕉掉落在洛夫老師的褲襠。洛夫老師朝香蕉瞅了一眼,不動如山,楊樹清慌張地伸手把香蕉撈了起來,剝掉香蕉皮,一口咬下……。自己哈哈大笑,洛夫老師從頭到尾、若無其事。接著眾人都忍不住笑出聲來……。 敏:哈哈!洛夫老師向來很穩得住場面,連他自己說笑話的時候,都能冷靜不亂呢! 全:他詩裡頭也有許多冷肅和詼諧夾雜著的筆法。舉個例子,譬如他那首 〈湯姆之歌〉: 「二十歲的漢子湯姆終於被人塑成 一座銅像在廣場上 他的名字被人刻成 一陣風 擦槍此其時 抽煙此其時 不想甚麼此其時 (用刺刀在地上劃一個裸女 然後又橫腰把她切斷) 沒有酒的時候 到河邊去捧飲自己的影子 沒有嘴的時候 用傷口呼吸 死過千百次 只有這一次他才是仰著臉 進入廣場」 洛夫老師這詩中的詼諧,自有一種深沉和凝重。 敏:洛夫老師的個性和日常生活裡是有詼諧這個區塊,但是這首詩我不覺得是詼諧之作,我的感覺是洛夫老師刻意用輕鬆的筆調,寫湯姆這個小兵的不幸與他對湯姆的悲憫之情,詩中充滿對戰爭的反諷意味呢!(四之二)
-
秋,再見
遠來的風吹皺了霧嵐 在山頭躑躅。 細雨稍歇,階前點點白露 世事難料,悲喜應隨緣 溪水唱涼了秋 或許我們要分離 筆尖流瀉千言萬語 幾許牽繫落在紙稿 塗一抹相思,畫境勝過秋色 紅葉在林間沙沙低語。 流瀑淙淙迴盪壑谷 不許我們再分離 深深秋意延伸詩路 縱然山高水長路迢迢 天地總有情。 舉目楓紅美景; 風來,無聲地飄落河面 或許我們會再見
-
花半開
校捨半嶺,龍華寺半捨 禪院半山 看 東半邊 雨 西半邊 斜陽 湖,半清半陰 弦虛月半弓 月下 雲半懸 花半開 靜聽,城市的半空 嗡嗡唄鳴 一瓣花映 石蓮上的滴水觀音 一雙眯眼 半睡半醒
-
日記:機車沒加油
前幾個月,我機車的儀表板壞掉了,連帶著,導致我今天忘記要加油。幸好旁邊就是公車亭,我就乾脆先坐著,慢慢吃完早餐,一邊看著路過的車子一輛輛呼嘯而去。 想著……吃完早餐,或許就有辦法脫離困境了,「在金門吃早餐」真的是一句魔法咒語。 家裡希望我開車,我反倒堅持騎機車。如果這份堅持需要想一個理由,機動性是首選吧。還有就是以前在花蓮縣的時候有兩年的期間同時有一台車跟一輛機車。兩位夥伴都要顧好,也是頗費力的,常常開車太久忘了騎車,結果機車又發不動。 騎機車最大的好處是:維持清醒。 無論生理上的清醒、心理上的清醒,還是社會上的清醒。人類一但擁有權力、財富、名聲、地位以後,墮落的速度非常快,需要時時刻刻警覺。誨人不倦、毀人不倦常常互為表裡。人類無法當一個旁觀者觀察自己,身邊要留一些真誠敢言的人,或者……。 致力於當一個旁觀者的時候,比較容易把一些苦難、傷痛轉化成比較幽默、趣味方式呈現,過程就減輕了不少負擔。
-
女子無「材」便是得?
古代時候流傳的娶妻娶德,女子無才便是德,就怕女人太厲害了,把男人的光彩全搶去了,重男輕女的年代,著實埋沒了不少女流之輩好人才,慶幸我也是在傳統的舊社會鄉下出生長大,所以很多女生不可以怎樣?不能如何的觀念根深柢固伴我成長,所以就利用這天生的優勢完美出擊。 小時候很多傳統習俗,總會聽見長輩把「你是女生」掛在嘴邊,因此有很多禁忌都把女生排除在外,大小事只要有所顧忌時,女人就得躲一邊去,村子裡有何大小活動,只要有所顧慮疑惑,只要女人不要參與就好了,我們樂得輕鬆,不但出意見的輪不到長頭髮的、出錢出力時更不用說了。 家裡姐妹多,每次廟會急需人力時,父親才會感慨什麼爛規定?非得男生才能浮上檯面,只要是父親主事時,他總會偷偷將一些文書手工之類的工作分派我們幾個女流之輩,從來也沒有因為被女生碰過而出差錯,反而更加精緻完美,父親當然是長年承接類似工作,我們幾個無材的就順理成章成為最重要的背後要角。 經年不變的承擔用心在其中,有一年突然要變更樣式,主事的伯伯上門來研究,乍看震驚,恍然大悟這重要任務都是幾個姐妹花的功勞,先人死板板的規定早就被突破了,而且年年平安順利,從那一年起,開始打破傳統陋習陋規,連出陣頭敲鑼打鼓扛大轎都不排斥女流之輩了。
-
長亭更短亭 深秋憶故人——懷念洛夫老師
王學敏(以下簡稱 敏):秋了,最近很想念洛夫老師。以前,每年10月他就帶著師母雙雙從溫哥華飛回臺北,跟文友們相聚,直到耶誕節,才返回加拿大。他一直很愛護我們,提攜我們。想他回天家已經三年多了,心裡覺得好落寞;我們再也不能和洛夫老師深秋小聚,持螯賞菊;再不能一起談詩、論藝、把酒言歡。直道是送別最難,長亭更短亭……唉! 全:長亭更短亭!好! 敏:好甚麼? 全:我的意思是說,我們何不將思念化作文字,寫篇懷念老師的文章,紀念並報答他對我們倆珍貴的情誼? 敏:嗯!大孝終生慕父母。咱倆對於洛夫老師,說是大敬終生慕恩師,也是應該的。我們時常思念他,回想他與我倆及幾位文友之間美好的互動,若是把這些文藝趣事寫下來留作紀念,也是一樁美事。那我們就先認真定個題目。 全:題目就用「長亭更短亭 深秋憶故人」可好? 敏:好!就這個題目了。 全:我先問妳,妳是怎麼認識洛夫老師的? 敏:我從來都不是追星族,這輩子得識幾位詩壇德高望重的老師,都是身邊的文友熱情介紹我們認識的。楊樹清就是學敏身邊最熱心熱情的老朋友,連你也是樹清介紹的,不是嗎?我們與洛夫老師和瓊芳師母的緣分也是從樹清來的。 全:妳說得對……,我從認識洛夫老師到請他為我的老兵詩集《兩百個玩笑》作序,也都要感謝楊樹清。記得是2005年,洛夫老師回國,11月18日在新竹中華大學舉辦一場「詩書雙藝展」。楊樹清邀我去參加開幕茶會,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見到洛夫老師本人。當天晚上我們聊天時,洛夫老師慷慨惠贈我一冊他剛出版不久的三千行長詩集《漂木》,當場簽名。 敏:洛夫老師對你真好,才認識你就慷慨贈你《漂木》三千行長詩集,我們家的那本《漂木》是我自己去敦南誠品買的。當年這本詩集好轟動喔!好像也是樹清幫老師去找自由時報談連載,前後刊了個把月,氣勢磅礡,非常震撼,讓人印象深刻。 全:是啊!那時候,我也被震懾到。洛夫老師是臺灣詩壇少見的老而彌堅型詩家,令人讚嘆,我非常佩服洛夫老師。爾後,我著手寫《兩百個玩笑》這本老兵詩集。那是2006年,我想請一位老師幫我寫篇序,當時我問楊樹清:我是請鄭愁予老師寫序好呢?還是該請哪位老師?楊樹清說:你這本詩集找鄭愁予寫序不適合,應該找洛夫。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想想也對,洛夫老師軍旅出身,也是老兵。正巧那陣子,菩提老師跟洛夫老師常有聯絡,給了我洛夫老師加拿大家的電話號碼,還建議我甚麼時段打過去比較合適,我便遵照菩提老師的建議時間,直接打電話到加拿大找到洛夫老師……。我詩稿寄去不久,洛夫老師答應幫我寫序。當時隱地先生趕著出版期程,請洛夫直接把幫我寫的那篇序文寄到爾雅出版社。隱地一收到信,就打電話給我,他在電話裡用很興奮的口氣說:「克全啊!他幫你寫得很好。恭喜你!」 敏:你真幸運。 全:是啊!其實,妳也很幸運。 敏:你是指我哪一件事幸運? 全:一連串的幸運。我來算給妳聽。妳還記得吧?2010年5月,妳嫁給我,我才有機會在妳書櫃看到妳第4本詩集裡101首詩的手稿,我一時技癢,想跟妳別一下苗頭,所以,想以妳的101首詩題,另寫101首同題詩,我建議咱們倆出版一本合集:《愛的二重奏》,作為我們的結婚紀念。也因為這樣,往後才能得到洛夫老師寫給我們倆人的那一篇序。 敏:對。也是樹清建議,他說10月份洛夫老師和師母返臺,我們來一次餐敘,樹清要我們帶著這本詩稿,餐敘後將詩稿給老師帶回去,如果老師看了願意幫我們寫序,那就太棒了。我們真的很幸運,一個禮拜後,樹清傳來好消息,說洛夫老師要幫我們這本詩集寫序。後來書名定為:《我們愛,因為……》 全:又過了一個禮拜,瓊芳師母來電,說她要親自下廚,請我們和樹清到家裡吃晚餐,順便領取洛夫老師為我們詩集親筆寫的序。我們倆高興極了。晚餐桌上滿是師母的拿手好菜,我們大飽口福之後,洛夫老師從書房取出那篇題為〈非序之序〉的序文。楊樹清特別興奮,自告奮勇說要幫老師朗讀序文。樹清用他慣常的金門國語,非常認真地開始唸第一句〈非戲之戲〉,沒想到洛夫老師、瓊芳師母和我們兩個都笑翻了……。 敏:哈哈!洛夫老師靠在沙發上邊笑邊問樹清:「楊樹清,你確定你現在唸的,是我給克全學敏寫的那篇序?哈哈哈……。」 全:樹清完全不在乎我們笑他,他堅持要繼續把洛夫老師的序文唸完: 〈非序之序〉 「這是一部奇書,由一對奇特的戀人所寫的詩集。他們是「閃婚」但他們的感情卻像一壺儲存了千年的陳釀,香醇而味永。愛到此處無怨尤,真所謂:相見恨晚,有緣不遲。 詩人黃克全、大家閨秀王學敏,二人一唱一合,終於譜出了這部《我們愛,因為……》,這個書名看似弔詭,有著太豐富的想像空間,但他們把心中的愛說得如此理直氣壯,如此旁若無人,教人好不羨煞。他們愛的見證是詩,一種神性的語言。在愛的國度裡,詩是他們生命中最燦爛的火花,也是建構一個完美和諧的二人世界的不朽基石。 愛是他們的一切。 詩是他們的全部。 但愛,是不容旁人置喙的,情詩是不容旁人評說的。所以我只好點到為止。不過,我還是悟出了一個道理:生命的價值不在時間的長短,心中有詩有愛,瞬間即是永恆,是為序。並以此作為對他們二位的祝福! 洛夫2010,12,1」 敏:唉!我們真是對不起洛夫老師,因為我們倆婚後吵鬧不斷,甚至鬧離婚,也就一直不敢出版那本202首詩的合集《我們愛,因為……》。怕丟臉呀! 全:是啊!我們那本詩集裡寫得那麼恩恩愛愛,現實婚姻生活卻是一團亂,哪裡有臉出版那本書名《我們愛,因為……》的情詩集。唉!老師也曾問了我兩次,詩集怎麼還不出版呀?我跟洛夫老師稟明原由,老師嘆了一口氣說:「你們倆就不能和解和解?有甚麼好吵的嘛?我看你們倆挺登對的,兩個人都有文才,談談文學,聊聊詩多有意思啊!」 全:這些年,妳跟洛夫老師的互動中有沒有甚麼比較有趣的? 敏:你記得2009年5月到8月間,臺灣文學館主辦一場「遇見臺灣 詩人一百」的文藝活動嗎? 全:我不知道這場活動。2009年我正緊鑼密鼓在趕寫我的短篇小說集《金門古典瘋狂史》,除了大年初九張國治邀約,宴請我們七、八位文友的那場聚會,在那之前和餐敘之後,我都關在家裡不出門的。那場聚會,張國治要我當召集人,隨我想邀誰就邀誰,我邀了妳和陳慶瀚、楊樹清、李子恆、潘郁綺;就是這一場聚會,把我自己給害慘了。哎……。 敏:慘甚麼慘?就因為那一場聚會,你才能平白騙到一個很會禱告的老婆,2010年5月跟她結婚,9月,你就以一篇以前曾經參賽落選的散文〈生死簿〉,獲得第二十三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你不知感恩,還好意思在那兒叫慘? 全:那我又多話了。妳還是繼續談「遇見臺灣 詩人一百」的文藝活動吧! 敏:這個活動十分盛大,有影音搭配展演,還有一系列詩人座談會,展場也從臺北到臺南拉出幾處大型場地,如:臺北當代藝術館、捷運中山站藝文走廊、臺南文學館等,活動非常紅火,到處可見活動宣傳海報和傳單,同時也出版一本「遇見臺灣 詩人一百」手冊。我翻開手冊,心裡納悶,我喜愛的以及常閱讀的幾位大詩人,除了管管老師排在第4位,其他好多位老師竟然都不是排在前頭。如:向明老師排在第22、余光中老師第32、蓉子老師第33、羅門老師第34、商禽老師第35、張默老師第36,我翻了老半天還不見洛夫老師,陳黎老師第43繼續再往後翻找,洛夫老師排到第46。我腦子裡一直在思考,主辦單位究竟是依照甚麼條件排序……? (四之一)
-
盼望
將方格組成渴求的形狀 指尖上滑下滑遊憩 粉的紅的灰的黑的 快的慢的猶疑的雀躍的 如同我結構起的一牆欲求 你遮我擋 將真實的願望告訴你真的 我想 或許不在你劃界的方框裡 願你一切順利一切 如你誇耀的那般歡快 而時間會擱淺在你汗水建築起的壕溝 沒有人能陪你走過
-
伴手禮
父親說,在外地工作,逢年過節可以買些伴手禮,好送給那些曾照顧我的那些親朋好友。我不懂送禮,但還有嘴巴可以問,有手機可以查,知道所在地有什麼特色伴手禮,或是值得買的東西,把預購名單記在心中,等快回家前再一一購買。 我知道伴手禮的重要性,卻也了解很多東西都有保存期限,或是賞味期限,倘若過了那段時間,就算買到那項東西,最後失了滋味,反而是一件很失裡的事情。倘若東西能放,又可以放很久,可能又會被質疑是否有摻防腐劑之類的東西。反正,送禮是門學問,送的好不如送的巧,送的巧不如精心設計,如果提前知道對方喜歡吃什麼,或是哪種口味,其實都是一種加分,送對方東西,也要他能高興。 而我這個異鄉遊子,自從在外地工作,逢年過節才有機會可以回家。每當回家時,我總會買一些伴手禮回家,一來是家人幾乎沒到過北部,這些東西不太可能吃到,二來是總覺得回家就要帶點東西,讓大家開開眼界也好,或是在休息時間可以享用點心。所以,我買的伴手禮幾乎都是帶回家給家人吃,讓他們能吃的開心。 後來到了職場上,才知道有些不成文規定,就像請假出國旅遊或是休假,雖然人不在,但還要找代理的對象。而你讓其他人代理總是過意不去,偶爾自己的電話也會有人代接。所以,還是覺得要買一點伴手禮聊表心意,讓對方知道我們的感激之情。買的東西有大有小,當然也有幫人代購,例如到日本,就有不少東西是國人喜歡的,而且每次到日本就要購買,所以,伴手禮還是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後來出國度蜜月,還有到日本旅遊,都事先與妻子約法三章,能盡量不要代購,就盡量不要,而且也要符合當中的規定,至於伴手禮,也要找到適合的,而不是勉強自己使用,這樣對於工作來說一點也沒有效率,而是要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 而出國旅遊,有很多做好功課的團員,他們知道自己到這些購物地點要買什麼,就省去很多時間,例如,有幾位團員在購物期間在歐洲時就買很多茶包與巧克力,因為茶包泡出來的茶香醇濃郁,而巧克力則是甜而不膩,所以,儘管塞滿了整台購物車,他們還是一直買一直買,不肯罷休,因為行李箱就是拿來塞的。 而我與妻子,好像也有種競逐心態,認為都出國了,或是出外旅遊,看到其他人在伴手禮的商店狂買,自己沒買一點回家怎麼可以。所以,原本空蕩蕩的購物籃,也漸漸被東西塞滿,哪個是要送父親的,哪個是要送同事的,通通分得很清楚,但也怕掛一漏萬,一再重複那些名單。只不過,伴手禮終究還是買不完的,就像我們想買的東西實在太多,自己想吃的,想分享給其他人的,那些點心、飲料之類的,或是實體的磁鐵、徽章等,有錢通通都可以帶著走,但卻真的買也買不完。
-
【相思筆記】 書與我
每日一物。 一天一格,我這樣開始整理書櫃。 那是因為看了一位作家的書房,所有的書架都空了,只剩下一瓶酒和一架大鋼琴。他把所有的書都捐了,我因此下定決心清理藏書。 住了二三十年的老房子,值錢的沒有,最多的便是雜七雜八的圖書和過期刊物。許多書註定不會再看了,有些已陳舊,有些知識已過時或謬誤必須校正更新。而且現在網路資訊漫漶,什麼疑難雜症只要上網敲幾個鍵便可迎刃而解,除了教科書誰還會認真的捧起書來讀?多數年輕人要看也只看平板或手機,下載電子書。只有心中住著老靈魂才會戀戀紙本印刷和手寫文字的溫度和潤澤吧,彷彿那些字裡行間能夠流溢出滿滿的情感。 半個世紀以前我負笈北部,阮囊常是羞澀的,卻節衣縮食一有零錢便貢獻給了書店或舊書攤。那時台北重慶南路書店一條街,書香滿溢,文星書店的口袋書和商務印書館的人人文庫一出現立時熱銷,文庫版本蔚為風行,因為攜帶方便閱讀容易。我的零用錢一半花費都在那裡了,常常在周末去文星書店搶購特價書,搶得慢了有時只剩孤本或缺三少四湊不齊全套。 檢視書櫃,幾十本薄薄的文星叢刊已經書釘鏽蝕書頁離披,我只留下九冊當年開我心智又切合今日疫情現況的《十日清談》,其餘都打算要捨要捐了。 有些很珍惜的書卻早已失去了蹤影,例如從創刊號到第六期一整套的《詩‧散文‧木刻》,那是我認為最美的文學期刊,珍藏許久後來不知去向。例如一本紅色布面精裝的《泰戈爾詩集》,裴譯,是我最愛不釋手的書,案頭常駐,滿是手漬和雜亂的隨筆註記,如今卻只剩一塊書脊的殘破書皮,書身不知哪兒去了。這些失蹤的書想必都是朋友借走未還,以前覺得痛惜,現在卻已釋懷,書就是要有人讀,有人借走而且捨不得歸還,這算得上是物盡其用的好事了。 紙本書保存不易,有些更早期的印刷品大抵都紙張脆薄,或遇潮或蟲蠹,歷經歲月侵蝕就像美人遲暮,面目已非,也只能狠心的揮揮手一嘆而別。有人說再過十幾二十年,紙本書奇貨可居都成珍寶,甚或幾千幾萬年之後,發掘出的化石會有斑斕的書痕字紋,這或也是一種美麗的哀愁。 其實我是寶愛書籍的,捨,不是拋棄,而是讓它去到該去的地方。我想每一本書都有它的命運,有它的路。 東京的神田古本街吸引許多書痴去尋寶,我也愛以前台北的牯嶺街,留下青春的書香記憶和黑手印。現今傳統書店經營不易,二手書店更甚,我無法想像有一天這些書店會從這個城市消失,不景氣的書市實在令人憂心。 你問我清理出來的書會去哪裡?我想不是捐了就是送了,不會讓它流離失所。正好有個朋友經營二手書店,聽說經常踩著一輛小貨卡,行遍各個回收場,卻每每空手而回。我打算把整理好的書裝箱,一大早趁著店尚未開門,偷偷的送到他的店門口,只留下一張無名氏的字條。 寫到這裡你應相信我是個真正的愛書人了,清理書櫃是因為愛書,為了讓書和愛流轉出去。送出的每一本書,都希望有人閱讀。 理好了書更要清理心田,清出積累的塵泥煙霾,讓心境更開闊更清明,看見雲影天光,在這疫情肆虐充滿變數的時代,簡單生活。 一本書一枝筆一杯茶,展卷風簷下。 (稿費捐家扶中心)
-
畫說牡丹花
牡丹起源於中國北部,是一種十分耐寒的花木,在植物分類中,它屬芍藥科,灌木。牡丹的別名叫「木芍藥」,又有「花王」、「富貴花」之外,尚有「百雨金」、「鹿韭」等美名。自李唐以來,牡丹花名冠天下,有研究者說牡丹花是唐代的國花。 我喜歡詩人劉禹錫所作「賞牡丹」詩句:「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皮日休的詩「牡丹」云:「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以上詩詞皆道盡對牡丹的喜愛。 至宋代,洛陽牡丹甲天下,歐陽修曾寫「洛陽牡丹記」,編了「牡丹譜」,南宋陸游也寫了「天彭牡丹譜」,而其中明代王象晉所著之「群芳譜」記載了牡丹有一百八十餘種,可謂令人目不暇給。 猶記得有一日,執教過的一位學生,他在台北濱江花市做花的批發商,送來三朵大牡丹,說老師這給您畫,令我有種「今日花前飲,甘心醉數杯」之感!
-
天津天后宮
最近全世界水患頻傳,讓我內心感到傷感,或許這是大自然界反撲下的結果,祈求全世界的人們可以安然度過,更希望人類要好好愛護這唯一的生存地球,當然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海上守護神「媽祖娘娘」。 說起宗教的無遠弗屆,媽祖廟堪稱前幾名,之前旅遊天津古文化街的時候,突然看見熟悉的寺廟,上頭寫著「天后宮」。在台灣去寺廟拜拜求平安,成為一些人生活中的一部份,媽祖就是大家熟悉的,尤其台灣四面環海,信奉媽祖的人自然不少,加上相傳林默娘出生在福建莆田,因為地緣比較靠近的關係,媽祖香火在台灣更興盛。 至於在天津看見的「敕建天后宮」,確實有著特殊的地理因素,天津早期得名「天子津渡」,其地理位置自然與水系有關聯的,早期既有沿海港口,還有內陸的海河與京杭大運河,水運非常發達。宋朝之後更是海運漕糧的終點站,是轉入內河裝卸的碼頭,民間還流傳著:「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之說。 這座天后宮是天津現存中的古老建築寺廟,更是古文化街最有看頭的重點建築,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分別跟福建莆田湄洲祖廟,以及台灣的北港朝天宮,並稱三大媽祖廟。天津天后宮經過明清多次整修,門面上頭有「敕建天后宮」五字,是為了凸顯其特殊,敕建就是指皇帝批准且出資建造的東西,當時,皇帝下令在天津海河三岔河口建天后宮,當時候叫做「天妃宮」,讓人們供奉海神天后林默娘,以保行船平安,所以天津媽祖文化漸漸盛行。 慢慢地,周圍百姓藉由向媽祖祈福、求子(也稱為娘娘宮)、保平安,於是天津成了北方傳承媽祖文化的聖地,甚至遠達東北遼寧等地呀!皆因為有河水之故。 天津古文化街的天后宮的建造,更是帶動之後的天津衛建城,以天后宮為中心,人們紛紛在周圍活動、聚集,造就了所在地的繁榮,古寺廟的大門有兩隻從福建莆田贈送過來的銅質麒麟鎮守看護著,廟內還設有天津民俗博物館,分為前殿、正殿、財神殿、藏經閣等。 隨著兩地的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加上台灣人對媽祖信仰的虔誠,可以密切的聯繫情感、促進文化的淵遠流長。在華人到處有媽祖文化的影響所及,幾百年來,只要有海、河水之處,這個護民的女神林默娘「媽祖」,其媽祖文化藉由民間信仰發展出的精隨,這是文化史中重要的一環。
-
閱讀路上更美的風景
人,在孤獨中閱讀;也因閱讀,欣賞了更多美好的風景,更感到精神的豐裕,讓日子成了如歌的行板。 我夠幸運,在童年時,就已經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這令我受惠一生,我心中的感激是難以言喻的。 然而,閱讀越多,竟然發現自己老是在後頭追趕,書海浩瀚,書有未曾經我眼的畢竟也太多了,這也讓我明白謙卑的必要。 最近讀果子離《一座孤讀的島嶼》,遠流出版。 我讀果子離的書很晚,直到今年的五月新冠疫情緊張,整天宅在家,才有機緣讀到。或許,人和書也有各自的因緣,若因緣一時不能具足,恐怕想要相遇也難。 果子離寫得好,來自於胸懷寬闊,視野比較不受侷限,下筆另有一種從容的意趣,這是我很喜歡的部分。 這本書寫書也寫人,寫校園歌曲和不同的歌手,有些事情我知道,有些不知,讀這本書才讓我得以一窺全貌,終於明白了其間的來龍去脈,也解了我心中的疑惑,終究豁然開朗。 書裡也寫了軍中故事,也些小人物小故事,是如此的真實,甚至讓人啼笑皆非,卻又不免為之垂淚,那樣的生動和心酸,真是令人動容的一頁。 還寫了少棒的崛起、賊仔市……,以及生活中一些被誤解的字詞,都曾經是很貼近我們的尋常日子,只是如今也距離我們逐漸遙遠了。 書、電影、歌曲和電視,都是生活中我們輕易就能接觸到的,只是,不是人人都有果子離的好文采,足以寫下好篇章,留予他年說夢痕。 讀這樣的一本書,有著懷舊的氛圍,也有著今昔不同的感懷。果子離很好的文字為我們清晰地保留了過往的歲月和情懷。 好文字,好書,謝謝果子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