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耕一畝海
聽說夏至後的大城鄉三豐村姑寮海域,退潮時廣闊海域,百人下海挖白文蛤,有如海上廟會、熱鬧滾滾。為了這個傳說畫面想一探究竟,第一次踏上陌生偏僻的小漁村,聞著混雜的魚腥臭味,今日退潮時間為上午十點,提早到現場觀察環境。 已有幾位村民陸續抵達在此等候,我一臉笑意問候大家,簡陋小小碼頭,兩艘破舊竹筏孤單停泊。水泥引道上停滿了機車,有位阿嬤啃著手上一顆大飯糰,正與村民閒話家常。 離潮水退乾時間還有兩小時,我與村民互動打探,聽她們說今年野生白文蛤多到撿不完,讓大家發了一筆小財。多位婦人腰上綁著小尼龍袋,手上拉著藍色塑膠桶,已走上泥濘水路,往外海方向走去,阿桑熱情邀我跟著她們下海體驗。 阿桑說:「小姐,不要只是在這裡等我們上來,我帶妳去體驗,用腳在沙攤上攪一攪、用力踩踏,文蛤即會自動浮上來,且是野生的喔,隨妳挑撿不完,只要妳能扛得動。」阿桑形容的表情很誇張,我半信半疑?阿桑:「您講的都是真的嗎?是不是要騙我下海才這樣說。」 阿桑說:「我沒騙妳啦,妳看,前面有位父親拉著浮板,兩個小朋友坐在上面,後面還有妻子幫忙推著浮板下海,他們從台北回來探親,順便帶孩子體驗海沙埔撿文蛤的樂趣。 聽阿桑一番分享,心動不如馬上行動,捲起褲管走上泥灘水路。阿桑一直給我信心打氣,這裡是最低漥海溝處,難走的泥灘水路只有短短150公尺而已,過了就好走,然而水路底下坑坑洞洞,一腳踩下身體失去重心難以平衡,全身已濕漉汙泥沾滿一身。 擔心身上的攝影器材泡到海水,損失可是慘重,走了幾步路想放棄,阿伯看我如此狼狽,一手拄著拐杖,一手將護送他的妻子走過水深處的險灘,再回頭牽我涉水,看我安全無慮之後,將他手上拐杖借我,讓我的身體維持平衡,鼓勵我繼續向前走,妳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絕對不虛此行。感謝阿伯的鼎力相助,讓我有勇氣往前走。 我跟在人群後面,走一步陷一步,抽腿往前再走一步,大腿肌肉過於緊繃發抖,小腿不斷抽筋,如履薄冰,步步小心前進,走了艱困四十分鐘泥濘水路之後,呈現眼前的是一片潔淨沙州。 沙灘上挖野生文蛤的人,不分男女老幼,穿著不同顏色衣服,跪爬蹲走,各種姿勢都有,超過百人以上,將遼闊海域,點綴成色彩美麗的海洋世界,他們跪爬的樣子,像極了農家挲草的畫面,我為眼前美麗的「海上拾穗」畫面,感到驚喜震撼! 淺淺海浪前呼後湧,跪爬沙洲的村婦,鐵耙不斷自海浪裡挖掘,當鐵耙碰觸文蛤的聲音,雙手自海浪裡捧出泥沙,再挑揀去年留下已長大的白文蛤,小文蛤繼續留在海裡餵養,如此循環每年都有挖不完的野生白文蛤。 隨著海水退乾,隨處可見小小白點(白文蛤),覆蓋著潔淨沙洲,我認真用腳踩踏、攪動沙洲,文蛤即浮出水面,阿桑真的沒有騙我,這樣的體驗既驚又喜。 人潮越來越多,看他們一身打扮和工具裝備,即知是專業的漁撈職人,或是兼職賺外快。年紀最小的一對姊弟,在母親和外婆的呵護下,盡情嬉戲踏浪,他們的母親說:「小時候我也是這樣長大,生活無法挑選,有什麼吃什麼,我們是快樂囝仔兄,退潮後只要在沙灘上用力踩踏,文蛤或水生貝類就會浮出,不一會撿到半個水捅,撿拾貝類輕而易舉。 昏暗燈光下,幫阿母看顧柴火,沾滿污垢煙囪炊煙裊裊,阿母爆了蒜薑末,趁油煙沸騰放入文蛤,鏟子快速翻動咯咯作響,鍋邊嗆了米酒,再加九層塔,層次豐富的香氣,在空氣中瀰漫。文蛤的湯汁鹹淡適中,味道鮮美,拌上地瓜乾籤飯,可吃一大碗公,海邊撿拾貝類,增加蛋白質來源,是我們這群囝仔為家庭貢獻之責。 已遠嫁的女兒,難得母親節前夕,回娘家探望母親,除了幫媽媽撿拾白文蛤增加收入之外,也讓兩個小朋友體驗海的子民,耕海的樂趣,孩子長大之後,外婆家海上的那畝田,嬉戲、踏浪令人難忘的的童年回憶。 很多年長婦女背影痀僂跪爬耙挖文蛤,海水滲著汗水濕漉一身,她們不以為苦,賣出所得除了貼補家用,母親節快到了,子女們回家團聚,這快炒白玉文蛤是孩子們想念海洋的味道,也是想念家鄉阿母拿手的好滋味。全天下的母親都一樣,母愛沒有貴賤,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愛護澆灌她的子女。 野生白玉文蛤,生命脆弱不堪污染,能在此繁衍,表示水域乾淨,從夏至開始三個月內都是盛產期,只要沒有颱風侵襲,海裡蘊藏豐富的貝類,產量難以估算。母親們與子女們歡樂慶祝之後,不過短短幾天時間,疫情席捲全台,人民生活起了大變化,失序的世界,腳步忽然慢了下來,如今疫情嚴峻之下,有人頓失生活依靠,幸好有這一畝海,海洋不會讓我們餓著,三個月的海洋資源,只要勤快些,野生白文蛤市場一斤賣價50元,不景氣的時局中,這片海域豐富的貝類,多少幫助某些需要的家庭渡過難關。只要護好海洋,這一畝海從前滋養著我們,現在或將來也是。
-
沒有回家的端午節
最近疫情升溫,又近端午連假,不過,因為避免群聚感染,以及移動人群造成防疫破口。從中央到地方,宣導端午節在原地過節就好,等到中秋再團圓。坦白說,面對如此嚴峻的疫情,實在不宜有什麼過節的念頭,甚至是隨意回家,畢竟,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是造成全體人民的困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確保自己安全。 記得有幾次的端午節,我也沒有回家,因為工作繁忙,只放一天的端午節,我就沒有回家,自己到附近的攤商買粽子回家過節。好運的是,房東太太都會在這個時候慰勞像我這種異鄉人,會拿一點粽子或是李子、西瓜之類的給我吃,在這端午佳節,至少感染一點過節的氛圍。我總是聽到房東太太一家團圓的歡樂聲音,因為她的孩子們都在外地工作,總會利用這樣的連假或特別的假期團聚。而我租賃的地方,剛好就是她兒子過去的房間,而他們家房間眾多,孩子回來就有得住。 沒有回家的端午節,我記得第一次是在台北工作的時候,我記得那時候端午節是禮拜三,然後就沒有連假可以放。不過,賺到一天的假期還是不錯的,我就利用這樣的時間好好休息,睡到自然醒。其實,本來想要前一天晚上就衝回家,不過,因為前一周我已經回家過了,雙親覺得,路途遙遠,再加上他們覺得也要節省一點,不要花那麼多錢在交通上,如果下次有連假,或是我比較有空,再回家無妨。 於是,我先前訂購的車票只能取消,然後打消回家的念頭。不過,我還是有打電話回家跟家人通話,知道他們在端午節有沒有接午時水、立蛋、吃粽子與看電視的划龍舟比賽。這些都是以往我在家會做的事情,因為我們全家人都會這樣做,所以相當懷念這個時候,因為大家都比較有空,可以聚在一起,可以聊天,品嘗美食,過一個團圓的端午節。這是相當不錯的事情,尤其是我們在異鄉工作時,更是想要回家,想要見到久違的家人,然後想要看看許久未見的家鄉有何改變。 後來,幾經考量,我就沒有回家過端午節了。其實,減少移動,也省下了車費,換來一天可以好好休息,把手機開震動,不用管任何事情。我認為賺到一天假很好,不用一定要做什麼,也不用一定要回家。因為現在疫情嚴峻,不回家反而是保護自己與家人,畢竟從台北到嘉義的路程是稍遠的,所以還是得考量很多事情。 後來,我還有一次沒有回家,是因為端午節剛好任職的單位舉辦活動,所以我留下來幫忙與支援,那一次,我也沒有回家,但換得了加班,得以在人潮較少的時候回家,不用塞車,也不用擔心訂不到票。至於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處處都有管制,當然也有許多事情是非必要的,只是,既然疫情都已經如此嚴重,就要注意每一個細節。就像沒有回家的端午節,看似殘忍,不讓人團圓,實則還是幫忙彼此,不用群聚,不用亂移動造成危險。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回家其實也很好。
-
應時嘉澍
正處於水荒之際,透過梅雨鋒面多情的徘徊,終於天降甘霖,以解「大旱望雲霓」的渴盼;「應時嘉澍」正是人人口中的及時雨,雨潤萬物,得以生生不息,就連早已見底的水庫,也得以漸次恢復往日的榮景。 這場雨,讓我想起年幼時的情景,由於父母務農,除了種植水稻之外,旱地也種植了許多農作物;包括柑橘、李子、柚子,還有最常見的落花生和甘藷。 每逢旱季,看見靠以維生的旱地作物奄奄一息,難免心生憫恤之情,期望著老天爺快來幫幫忙;或許上蒼有好生之德吧!總在快要接近絕望之際,得到了心中的美好想望。 久旱之後,欣見甘霖,向來在豔陽下熱燙的旱地,終於得到了雨絲的滋潤;這時候,父親便會吆喝著全家總動員,前往旱地耕鋤,希望能夠將甘藷苗栽種下去,以期盼來日能夠大豐收。 下雨了,只要不要變成洪澇,那怕全身溼透,快樂的心情,如同雨絲一樣,綿綿不絕;父母耕種的旱地作物,原本垂頭喪氣,也由於這場及時雨的恩澤,終於恢復了生機,昂揚挺立向上蒼宣告偉大的生命力,是不容易被打倒的。 說真的,現階段雖然讓告急的水情,暫時得到緩解;但是上蒼如果能夠繼續普施甘霖,如同《後漢書.馬融傳》所言:「今年五月以來,雨露時澍,祥應將至。」那該有多麼好啊! 看來,不但看天吃飯的農夫們,希望雨來得是時候,就連各行各業以及民生用水,都希望川流不息,讓「水」永遠不會缺席;畢竟水資源,是萬物賴以生存的重要命脈,此時此刻,多數的國人終於徹底明白,原來「風調雨順」,便是造就「國泰民安」的先決條件啊!
-
杏花雙鶯(黃腹樹鶯)
花鳥畫興於晉唐、成熟於五代,繁榮於兩宋。唐末、五代,花鳥畫獨立成科,名家巨匠輩出,如刁光胤、徐熙、黃荃等。 畫家倘若能夠透過畫筆,不僅將自然萬象做真實的呈現,連屬於內在的精神層面,也一併表現到作品當中,那麼,畫家與詩人之間,差距便微乎其微了! 本件作品源起於2015年作者造訪北歐挪威,至蓋朗厄爾峽灣山城小鎮,適逢杏花盛開,令人動容。大千世界生命的律動,藉由枝上繁花傳達百卉眾禽的形、神、理、趣、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情感和自我的靈性,一筆一畫奪造化,一花一葉移精神。
-
鍋貼人生
小時候,身處的是一個物質貧瘠匱乏的年代,在吃的方面,套句最貼切的閩南語來形容,便是「嘸油嘸ㄙㄢ」。在生活中,三餐少有魚肉,所以,炸完豬油僅剩的殘渣沾糖吃,就能讓那個年代的人們吃得津津有味、齒頰留香,若想到館子吃上一餐,可說是難上加難啊! 當年,最大的奢侈享受,便是上金城「鍋貼大王」吃鍋貼,再配上酸辣湯,那真是人間美味。因為難得,所以媽媽一定帶上兒孫們一同前去,祖孫三代啖美食、齊開懷、享天倫,此乃人生一大樂事啊!如今憶起往事,依然是喜孜孜、甜蜜蜜,回味無窮、意猶未盡呢!那鍋貼煎得金黃酥脆,香味傳千里,凡路過,必受到誘惑,聞香下馬、俯首稱臣。不僅是香,鍋貼內容豐富,有肉有菜,涵蓋諸多元素,既營養又好吃,而,一辣嗆百味的酸辣湯,更是美味可口,就這樣的鍋貼與酸辣湯,成了當年的最佳拍檔、舉世絕配,而「上金城、吃鍋貼」也成了假日裡僅有的期待與奢望。 印象中,當年二哥一次能吃上2、30顆鍋貼不成問題,許是年輕力壯,又從事農耕,消耗大量體力,吃再多也不造成負擔,都能消化排解,化為必須的養分,滋養身體,這也說明了當年的我們多麼缺少「油水」的灌溉與滋補啊!可如今,現代人物資豐足、營養過剩,三高困擾、養生掛帥,導致油水避之唯恐不及,所以,現代人少油、少糖、少鹽,不碰油、不吃炸物、不喝高湯,清粥小菜、乾果養生,一切以清淡為起點,健康第一為前提,這又是現今大時代的變異、社會現形啊! 大姊常說,小孩若偏食,不愛吃菜,此時大可將不喜歡吃的菜如:紅蘿蔔、蔥、高麗菜……之類的食材,將之摻和在一起包水餃,準能讓孩子們樣樣都吃到,達到營養均衡,並改掉偏食的壞習慣。這麼說,還真是有道理,且一舉數得喲!既改掉了偏食,也兼顧了營養。 從來,我也只限於包包水餃、煮煮水餃而已,從不敢奢望我能煎上鍋貼,一直到近日裡,大姊誇說她們那天煎的鍋貼有多香、多好吃!讓我有早一步離開之憾(先行離開,所以沒品嚐到),因而激起了我放手一試的想望,還是大姊明智,馬上見機行事,就在包好水餃的當下,馬上實做(下鍋)、立馬見效(成果立現)。 真真是百聞不如一見。《教育概論》上說:做中學。真是至理名言呀!單憑著敘述,是難以全盤了解、實做成功的,除非擁有慧根,機靈聰慧、眼明精準,或憑藉著舊經驗便能一點即破,也曾有友人告知鍋貼作法,但愚鈍如我,依然不敢貿然嘗試,還是得經歷示範再三,方能明瞭究裡、親自操持啊。當下由二姊親自掌廚,大姊一旁指導,一邊旁白著教戰守則、順序步驟,我則一旁觀望見習。「開小火,起油鍋(用的是不沾鍋),油不必多,依序整齊的排上水餃,再淋上一碗八分滿加上一匙麵粉、攪拌均勻的麵粉水即可,接著,靜待湯汁收乾,掌握最佳機宜,高手只要聽聲、聞香,便能掌握火候,拿捏得宜,我雖不是高手,但,所幸鍋蓋是玻璃透明的,亦能透視鍋中物,一目了然、掌控機宜,接下來,便準備享受美食了」。二姊就在大姊的指令下,萬無一失的大功告成,稍後,再把鍋貼倒扣在盤子上,一盤黃澄澄、香噴噴、酥酥脆脆,賣相極佳的鍋貼,隨即呈現眼前、真是「秀色」可餐,忍不住的叫人食指大動。 之前,我之所以不敢貿然行動,乃擔心掌握不住火候給燒焦、煎糊了,經過了實際操作、獲取經驗,方知這不是件太困難的事,真的是從做中學,馬上得以心領神會,又一旦學會,便是永遠的技能、搶不走的財富。有了經驗,便得以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所以,那天包的7、80顆水餃(一盤現煎、一盤放冷凍庫),兩天之內全部分批煎成了鍋貼,還絲毫不留的一掃而光,真是百吃不厭,還想一吃再吃。包括冷凍水餃,依然如法炮製,一試OK、再煎成功,好像較之煮水餃還簡單些,因為水餃常會有煮破的時候,實在掃興,而煎鍋貼不但破不了,還不曾失誤呢!學會煎鍋貼,真是太開心、太振奮了!似乎找回了往昔烹飪的信心。 外子「一語驚醒夢中人」,他既沒誇讚我水餃包得好,也沒讚賞我鍋貼煎得漂亮,只說這鍋貼好吃,比市面上賣的還要好吃呢(不過,有這句話應已足夠,它說明了一切),倒是兩位姐姐誇讚不已,說我的水餃包得好,既大顆又漂亮,許是來自於二哥包春捲,因為春捲皮太貴了,所以每每吃春捲總是盡可能的包大包一點,省點春捲皮,我呢,也因此把水餃包得特別大顆,說真的,大顆還真不容易包,除非「功夫深」啊!我的包法,來自於大姐的真傳,精進於友人王蘭,如今大姊、二姊都相形見絀的不敢在我面前包水餃了,是青出於藍嗎?真是謬讚了呀! 原來,這水餃除了包得好、煎得好,重要的還是其內容物-內餡,三者若能兼顧得宜,自是好上加好、完美到家,設若無法三者兼顧、盡收其美,則讓人引為憾事、著實可惜啊!因為,內餡調得好,方能吸引味蕾,抓得住胃;包得好,則賞心悅目,秀色可餐;煎得好,則香味四溢,大放異彩呀!孰輕孰重,自在人心,必也,品質第一、完美出擊,三全其美,則美名揚天下。 對於人的品評,也如鍋貼,萬萬不能只以貌取人,畢竟青春容易凋謝,唯獨人品,如影隨形、如業隨身,那是一生一世修煉得來的精髓。這人品,猶如鍋貼,再香再金黃,若沒有美味的內餡,則無法彰顯鍋貼的美好,唯有嚐過之後,才能品味出高下來。人與人之間,不也是「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嗎?非得假以時日,方能見得真章。所以,切莫以貌取人,才貌雙全固然好,若不能兩全其美,品德依然重於外貌啊!所以,料好實在,人品高尚,方能揮灑出美麗人生。 親愛的好友們,我們要腳踏實地認真打拚,積極開創輝煌的人生歲月,如同包水餃,包出真材實料、調出美味人生、體現金黃精華,燦爛輝煌!疫情期間,宅在家裡,不妨苦中作樂,練練廚藝,包一包水餃、煎一煎鍋貼,也得以快慰人生啊!
-
吾家有子,初長成
110年5月20日110年大學甄試委員會放榜,小犬獲分發第1志願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學院學士班(第2志願國立臺灣大學機械系未獲分發),先前5月7日110年科技院校日間部四年制入學聯合招生放榜,小犬已獲錄取開放普通高中生申請的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學院學士班,著實令人滿心歡喜,並預祝小犬未來四年的大學之求學一切平安、健康、喜樂! 小犬從小對電機及資訊類,就深感興趣,回首小犬還在娘胎,我就每天開車接送內人及孩子們上下班(學)和補習,轉眼即將邁入18年,110年春節過後,110年大學甄試委員會公布1月22至23日大學學測成績後,小犬此次學測成績考得還不錯,國英數自4科55級分(滿分60級)及英數自3科43級分(滿分45級分),小犬在110年個人申請大學第1階段篩選,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學院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學院,現今小犬及諸多高三學生,除要專心高三課業外,還要準備個人申請大學第2階段書面審查資料及參加各校筆(面)試,而且,倘在110年5月20日第2階段分發放榜後,未獲大考中心分發,便要再次報名7月份的指考,天下父母心,看到現今的教改及多元入學方案,著實令身為家長的我,心疼萬分! 回首18年前端午前夕,小犬呱呱落地,喚醒,江底愛國志士,訴說,天地已物換星移,歷史已改朝換代,無須,再惆悵與悲情,而我,已為人父。凝望小犬紅潤臉頰,有我神韻,聽他,牙牙學語,看他,搖搖晃晃學走路,陪他,觀星、賞月與講故事,送他上幼稚園,學美語,習做人與處世之道理,知他,聰明、活潑與討人喜,他,笑容燦爛,歌聲嘹喨,為我,譜出許多的歡喜樂章,他是,上蒼恩賜之禮物,我的寶貝,是他,令我無法拾起行囊,無從,選擇行程,只因,他是一個甜蜜的負擔! 110年4月18日週日清晨起了個大早,因為上午09:30~11:30小犬要參加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110年學測個人申請第二階段筆試,當日8時出門,8時30分左右車輛行駛至公館附近,在等紅綠燈之際,探頭遠望紅綠燈上方的電子停車場空位告示,顯示臺大運動場停車位滿場,頓時,令人心頭糾結,怎那麼快就沒車位可停?5分鐘後到達臺大時,小犬說不想那麼早進入校園,吾遂將車輛駛入臺大運動場地下停車場,稍微排隊一下,原本滿場的,顯示有1車位,著實令人歡喜。在停妥車位後,小犬陪從地下一樓走樓梯到一樓工學院普通教室考場,進入台大校園,發現許多家長,同我一樣,懷著望子成龍成鳳的心情,陪伴小孩前來筆(面)試,一場接著一場,4月23日下午13:30~16:30我與小犬則要前往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筆(面)試,至於科技院校日間部四年制入學開放普通高中生申請大學的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學院,則不需要再筆(面)試,只要上傳書面審查資料(110年5月7日放榜),平時不太管小孩功課的我,他們都自動自發及維持成績水準,著實令我滿心歡喜,不管未來如何?身為人父的我,還是衷心祝福小犬考試順利及金榜題名。 此次乃吾第3次來台大校園,第1次係於1990國立金門農工電工科畢業後,前來異鄉臺北市國立臺北工專(今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科求學時,第2次係於1999年台北市建築管理處服務,到台大參加公共安全講習受訓,距離首次前來台大,轉眼30年匆匆過,人生半百,已知天命,感恩養育我的父母、家人及愛我和我愛的人與沙小(中)、國立金門農工職校(電工科)及國立臺北工專等同學的陪伴及師長們孜孜教誨,吾才能成長、茁壯、成家立業及傳承生命與克盡孝道陪伴87歲老母親,著實內心充滿感恩,遙望昨日,驪歌輕唱,妳我,青絲稚氣,離開,榮湖及太湖畔,航向波濤。今日,五十知天命,妳我,個個成家立業、頂天立地及傳承生命,逝去歲月,數不盡之思念,期待,疫情盡快結束,他日再重逢,話桑麻!
-
聽見
聽聆季節的聲音 不曾遺忘笑影 歲月走過夢 青春不再 情還在 守成 愛 似簪 意猶在 紅顏落逝 滄桑飛千絲 裊裊夢裡遺簪 凝聽華年輕輕唱 初夏的花園,翠綠緋紅繽紛;俯身看它,那圈圈迴紋彷彿某種浪漫的語境,或者正在跟我說著古老的故事……。 喜歡這個好有生命力的綠,和很迴盪綿延的韻律感,但不知其名。 閱讀了名作家蔣勳老師美文,終於知道了它很古韻的花名:花葉玉簪(Hosta),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玉簪部選句》的〈金史肅詩〉:「玉簪香好在,牆角幾枝開」,形容得玉簪花美好親和,恰似其花語:恬靜(如花),寬和(如葉)。 玉簪花冰姿雪魄,相襯裊裊綠雲般的葉叢,清新雅致;花開雪白如玉,幽香襲人;王安石曾詩:「瑤池仙子宴流霞,醉裡遺簪幻作花」,乃譬喻「仙女的遺簪」。 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也寫到它:「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將「玉簪」暱稱「玉搔頭」,傳說是來自漢武帝後宮李夫人以玉簪搔頭的美姿,在漢宮風動一時,引得眾佳麗仿效製作白玉簪,以致玉價高漲。 蔣勳老師最後結語「靠近細看草本的小花,也許可以知道許多生命的取捨」,頗能呼應宋朝黃庭堅「玉簪墮地無人拾」的花開花落歲時印記。(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
-
粽香情更濃
今年的端午節,我決定排除萬難親自包粽。重拾兒時美味、滿足那股粽香情懷,帶領著孩子一起動手,享受包粽的樂趣和成就感。因為懷念多年前去世的奶奶,懷念有奶奶味道的閩南粽呀! 北部粽外觀上,粽葉大多使用筍殼,顏色淡淺,製作流程上先炒再蒸,軟Q的糯米會先與其他食材餡料烹炒到入味,再以溫火緩緩蒸熟,氤氳著濃郁的粽香。米粒看來如實粒粒分明,口感也較有彈性。這種心境,以好食物照顧家人健康,學會了包粽的好手藝,用心包出每顆粽,留住歡笑片刻,孩子們是否能夠體會? 飽滿的粽子瀰漫著祖孫濃厚的情誼,這是奶奶的專屬味道,更是家鄉的味道。這份兒時回憶將一直在我的記憶裡留存。年華伴隨思念,美味與親情在這端午節中傳遞,也留住對故鄉的懷念,相思情懷歷歷在目。多元卻不失真原味的食材,圍坐在一塊親手簡單教學,和家人一起品味親子溫馨時刻。 現代人總忙碌於沉重工作,藉由美食風味撫慰疲憊的身心。端午粽香濃,幾番相思,幾多滋味。重溫舊時光,童年恍若走遠,往事隨風淡忘,過往的愛卻早已凝結成種子在心海生根、發芽。歲月粽香飄,走過疫情,家人相邀歡聚,就是幸福!
-
不一樣的端午節
疫情仍在高原期,連傳統市場和賣場都實施分流管制,依身分證末碼數字決定單號日或雙號日才能前往採買,這實在是前所未有罕見現象。 眼見冰箱食材用罄,週五是我可以出門採購日期,拿著背包和菜籃子,及事先列好的購物清單,趁著一早人跡較少奔向傳統市場。 疫情嚴峻,台灣人自律高,但見每個攤位前面設立QR-cord面板,消費者很守規矩掃描,每個人都是大包小包,奉守一次買足、少說話少逗留原則,一改以前喧囂吵雜鬧市場景,眼前是靜默中穿流有序,讓人不得不讚嘆台灣人真是棒。 端午有吃五子傳統習俗,粽子、豆子、茄子、李子、桃子,可驅五毒。冰箱裡有茄子、李子和桃子,再買些粽子和豆子就能五子齊備。因為現在出門採買不易,選購蔬菜時盡量挑選根莖類取代葉菜類,才方便長時間儲貨,而菜豆就是不錯選擇,耐放、好煮又營養分高,更能呼應台灣俗諺「食豆食佮老老老」的好兆頭。除了菜豆,我也買了一些口味不同的粽子,鹹的甜的,菜粽肉粽,放在冷凍庫裡,可以安然度過疫情艱困時間。 雖然端午佳節在即,政府為了避免人群移動造成群聚感染,除了降低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班次量能,也呼籲國人切勿返鄉不要出門,這景象也是空前,端午節原本該是返鄉探親日,此時卻是成了閉門避疫之日。在古代端午有驅瘟避疫習俗,五月五日、惡月惡日,人們在這天會貼神符、插艾草菖蒲掛香包,以避邪驅魔。時值疫情嚴峻之際,做好消毒避病工作,似乎更貼切時節了。 不過也因疫情,以前賽龍舟、拼立蛋、汲井水等應景活動全都取消,讓這年節遜色不少。孩子遠居他鄉,礙於疫情也難返家,只能透過視訊空中團圓,吃不到家鄉粽子,就到超商買個三角飯糰聊表相思。然而孩子發揮巧思,藉由鏡頭玩立蛋對抗賽,看這端的水煮蛋東倒西歪,瞧那端的茶葉蛋濕漉崩裂,有畫面有歡樂,笑聲不斷,倒也成就端午奇妙回憶。 另外,因孩子是五月天鐵粉,知悉五月天主唱阿信與插畫家不二良合作拍攝短片,揪網友宅在家進行畫畫比賽,畫中的狗狗和漫畫人物都畫口罩勤洗手,真是有趣,孩子將短片傳給我看,不禁莞爾,廣受喜愛的公眾人物影響力是無遠弗屆,能夠以身作則做好防疫,發揮創意寓教於樂,讓自主健康管理居家生活不會那麼苦悶又能力倡防疫準則,實在難得。 孩子一時興起,依樣畫葫蘆,要我參與他們來場PK賽。看每個人畫出來的粽子稀奇古怪,饒富藝思,親子難得空中相會,讓今年端午雖然不夠熱鬧,卻很溫馨。疫情下的端午節,很不一樣,特別有味道。
-
其實再忍一忍,端午節每天都過
今年初夏,台灣因爆發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全面進入三級警戒,由於警戒期間橫跨端午節假期,疫情指揮中心及各縣市官員為阻止疫情擴大,建議外地工作、求學的民眾盡量別返鄉,也停辦划龍舟比賽防群聚感染,很多民眾為配合防疫,不返鄉吃家人包的粽子,不參加划龍舟比賽,有點遺憾難過。 其實再忍一忍,端午節每天都過。畢竟家人還在,都有機會一起包粽子,且很多店家全年都有賣粽子,就連我某年冬天到嘉義朴子旅行,還跟同團遊客在朴子溪划龍舟呢。
-
從屈原談生命的意義
端午節,是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相傳戰國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於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後世為紀念他而有吃粽子及龍舟競渡等風俗,加上民間的鬼神信仰,家家戶戶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因此又稱為蒲節、重午節、五月節。 屈原,一位愛國詩人,在政治上被疏遠終被君王流放,忠心耿耿卻投江以死明志的情懷,足讓幾千年來人們歌頌不已。此外,因為他的騷體,影響了漢賦的發展,更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時至如今,屈原到底能給予現代人們怎麼樣的意義或啟發?我讀屈原,特別留意「投江明志」一事。一個人選擇結束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又該如何看待生命?這是嚴肅的生命議題。 很多人不曾探索生命的意義,甚至有人問:「活在世上到底有何意義?」其實我們可以試著和自己對話,反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我最大的特質是什麼」、「我如何定位自己」,藉由反思,找到答案,便能瞭解生命的價值。 海涅曾說:「生命是珍貴之物,死是最大的罪惡。」每個人都會面臨不盡如人意的境遇,如何選擇將考驗著智慧;如果懂得生命的珍貴,相信會做出不同於屈原的選擇。瞭解生命的方向掌握在自己手中,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慎重選擇,才能安於選擇。 王爾德說:「人真正完美不在於他擁有什麼,而在於他是什麼。」遇到困境時,不妨和自己對話,瞭解生命的意義,如此當能體會生命存在的價值,進而享受生命的美好。
-
生生世世傳粽(宗)接代
又到粽香飄的端午時節,在台灣,可以吃到各式大江南北的粽子,外加個人的偏方粽子,我對月桃葉跟野薑花葉特殊香氣的客家粽子,印象也很深,因為媽咪是客家人,早期客家婦女特別喜歡利用新鮮植物如月桃葉跟野薑花葉包粽子,跟乾燥竹葉的口感很不一樣,草本植物的香氣宜人,或許也是我那個年代的年節氛圍吧! 至於爸爸家鄉東北,是用黃米製做,特殊的黃米紅棗粽,加上外型如甜筒般的造型,非常吸睛,吃過兩三次。大連堂姊說:黃米是大東北地區跟北方的糧食,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因為黃米有黏性如同台灣的糯米,紀載中更提到長城裡面的材料有黃米,如同百年前的台灣的糯米橋,當初讓我特別好奇這粽子的口感。黃米加上紅棗做出來的粽子,軟軟的,當地人更喜歡沾上棉白糖吃,滋味挺棒的。當然這是爸爸家鄉專屬的滋味,讓人回味著口齒的軟糯餘香。 記憶中,見過媽咪大費周章包粽子的情景只有一兩次,媽咪之後再也沒碰過。往後端午節不是舅媽、阿姨送的客家粽,就是直接市場買回家,要不是在大連堂姊家包裹粽子,我早忘記媽咪包粽子的情景,再次見到這場面景緻,我年過半百了,如果不是大連堂姊包東北甜筒黃米紅棗粽跟媽咪的台灣四角粽PK,我想我們家應該還是直接市場買回家吃。 不知道為何,特別想學習包粽子,於是央求媽咪教我,我的腦袋一直想要用黃米加上糯米還有花生做的餡料,把構想告訴媽咪,於是我們進行採買準備。但是台灣買不到東北黃米,於是我們用小米代替,同樣具備黏糯性質。 做好備料工作,媽咪耐心的教我包粽子、綁粽子,連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妹也加入,但是這包粽子的慧根,看來我是不及格的,幾次試驗,都無法綁起來,因為每一顆媽咪都幫我收尾,最後摺起來的部分,我怎麼都無法完成。但是屬於孩提時後的情景,瞬間倒流:「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麗又安康……」。 這次做出的南北融合粽子,感覺特別的新鮮有趣。謝謝爸爸的特殊家鄉地理區域,還有我土生土長的寶島台灣,兩種的結合,加上媽咪指導的小米糯米花生粽,代表的就是南北大融合,生生世世的傳粽(宗)接代。 PS:台灣沒有大陸東北產的黃米(黍),可以用(小米)替代,還加上全家愛吃的花生,屬於我們家的特有款式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