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心靈百感交集系列 │ 雙胞胎的生養艱辛和逗趣】 患急性支氣管炎住進長庚急救
這雙胞胎算是「育外懷孕」,害喜比較慢,快二個月才知道自己懷孕,超音波產檢時又因為胎位是上下重疊,有一個被遮掩了,所以直到快六個月才知道是「雙胞胎」,到生產下來才確定兩個都是女孩(重男輕女觀念的婆婆,還期望是個龍鳳胎)。本來就不是計畫中的,聽到醫生告知是雙胞胎,我驚訝得差一點沒從產檢台上摔下來! 隨即打電話給孩子的爸爸,雖然電話裡看不到他臉孔神情,但從口吻裡可以感受到他跟我一樣,內心五味雜陳,憂喜參半!這是第二胎,對兩個上班族而言,伴隨而來的經濟負擔,照顧問題,一個個會衍生出來……。 懷孕到八個多月時,醫生要我辦住院安胎。自被關進醫院安胎到剖腹產出院,整整一個月在醫院裡度過。後半期醫生幾乎禁止我下床走動,下床還得坐輪椅。拖著笨重的身體,連翻身都很困難。一天二十四小時在床上望穿秋水,連想看書坐臥都很吃力!雙胞胎,醫生要我養足月,孩子體重夠才好養大。大家都訝異憑我的身材,怎生得出來?當然,也是剖腹產。要再度躺上那冰冷的手術台時,我有一點害怕!還好這次是半身麻醉,還有些知覺。 安胎期間台北的婆家,只為一個讓我至今還莫名其妙不知所以,婆婆的誤解,在電話中對我講了一句我們是「王見王,死棋?」竟沒有一個人到醫院照看!小姑在我剖腹產後來了一次,先生下班後還要照顧兒子,一星期只能來醫院二天;娘家遠在高雄,手足間大家都各有家庭要忙,媽媽也無能分身。所以我只能吃醫院裡的勞保餐,想要吃點營養補胎的,必須拜託隔壁床的人幫忙買。 剖腹產的前四天我連床都下不了,還好請了同事來幫忙照顧我。小妹當時未婚在恆春教書,學校一放暑假媽媽要她隨即北上照顧我坐月子(當時未有坐月子中心)。 一個未婚的姑娘,每天要照顧一位虛弱的產婦,和三個娃兒(兒子未滿二歲,因感自己的愛被分,在保母家鬧情緒踼壞櫃子,被趕回來了)。 這三個娃兒每天把他們的小阿姨折騰得沒時間梳理自己,小阿姨自己形容那時疲憊散髮的模樣,簡直像電影裡「瘋女十八年」的造型!對這個小妹我真的感恩又心疼。兒子滿月時,我們在餐廳辦桌宴請同事和好友,而女兒滿月那天,我卻以茫然沉重的心和姐姐各抱一個,帶著三個小孩坐在火車裡往回娘家的路程上。 坐完月子我的身體依然很虛弱,媽媽不放心我一個人要獨自照顧三個小孩,派姐姐北上把我和小孩接回娘家要多照顧一段時日。正好在這個時候,孩子的爹興起自己創業的心,和婆婆商議投資了婆婆就職的那家知名餐廳。婆婆是個幹練的人,老闆為了留她(時任內場經理)讓出了一點股份。因要搬家所以婆婆要我和孩子先別回去續住高雄。但因為兩個母子把人家餐廳裡的內、外經理位子都佔了,所以引起資深員工不滿,才沒多久又退股了,母子一起離職,他重回公司上班。 雙胞胎在近三個月時,因突患急性支氣管炎住進長庚醫院,當時二個小娃兒原先分住二處,必須由三個大人輪流照顧,忙壞了娘家姐妹和兄嫂一起幫忙。每半小時要拍一次痰,看著幼嫩的女兒被抽痰時痛苦掙扎的模樣,我心痛得都快碎了,帶著當時正難纏的兒子,在醫院裡一個多禮拜,當時的身心每天幾乎是在疲憊煎熬崩潰的邊緣。 孩子的爹,在我以長途電話告知他小孩生病住院時,竟回我:「好,再連絡!(那天正好公司廠慶,他休假)」。當時我腦海近乎空白,以茫然沉重的步伐走回病房。姐姐問我連絡上了沒?我說有,他說「好,再連絡!」姐姐聽了火冒三丈!要我再去打電話,叫他馬上「滾下來」!兩個女兒在急救,娘家人跟著忙翻了。而當時聽到他這樣回我話,竟然也忘了要「生氣」? 當時回高雄約半年期間我住在二哥家,那些阿姨、舅舅和舅媽們都很疼可愛的雙胞胎,哥嫂怕我一人晚上要應付兩個睡眠日月顛倒的幼兒不能好好睡覺,幫我抱一個過去和他們一起睡,半夜哥哥起來泡牛奶。 每當孩子生病感冒時,幾乎是一個感冒三個全中獎。雙胞胎小時候長得很像,有時若從背後看,連我自己都搞不清楚,更別說阿姨,舅舅們!哥哥為了怕牛奶一個喝了一瓶半撐壞肚子,一個只喝半瓶餓著了,更怕「藥」一個吃兩包,一個沒吃到,所以幫我準備了一塊白板和筆,要我做記錄!搞得大家搖頭笑,也只有那位二舅舅想得出這一招! 雙胞胎,我喜歡讓她們穿相同的衣服,有時為了好辨認會有不同顏色,但是阿姨,舅舅們還是常搞不清楚!雙胞胎姐姐被逗弄就會笑呵呵,所以被取小名叫「小甜豆」,臉頰旁有一顆小黑痣;妹妹總是酷酷的不笑,被叫「小辣椒」,此後親人們要分辨兩姐妹,就得找出這個特徵才不會弄混了!
-
曬秋金針花
立秋後,海拔900公尺以上的赤科山,山嵐瀰漫著山頭,充溢著涼意。俗稱一日美人的金針花,等待日出天光照耀,早上隨著陽光照射開花,傍晚隨夕陽緩落,枯萎;逝去者豈是如花歲月?維持一天的芳華。山上綿延數公里的金縷花毯,搭著天邊的雲朵成群結伴嬉遊,由這山繞過那山,幾戶紅瓦白牆人家,錯落迂迴的山谷中,如詩如畫構成一幅自在的秋收喜樂。一個浮光世界,虛幻又真切,照耀我們前程去路,於車輪旋轉和車身搖晃間,滿山遍野的金針花,深淺顏色綻放山野。 以人工分批一株株植下,盛開中的金黃彩衣,為觀賞用金針花。較淡帶有青綠的金針花為食用金針,美麗的風光中,不時出現採金針花苞的婦人,頭戴斗笠,手穿袖套,多以布巾將臉部裹住,防秋陽的曝曬。動作俐落熟練的身手,如蝴蝶穿梭在金針花海,為這片壯闊的山景增添美麗,營造淘金之夢的山谷,繁華又帶著最後輝煌,夕日霞光是令人心顫的色調啊! 走進汪家古厝裡,佈滿碎石的院埕不算大,男主人張開黑網準備曬金針的前置作業,經過硫磺蒸煮的金針花,躺在黑網裡更顯金色耀眼。主人抬頭看看天空,研判在山嵐霧氣繚繞中,秋陽可否持續發威?豔陽才能曬出品質好的金針,為了滿足旅人鏡頭下的張力,這位全台網紅的阿伯,熱情、幽默、賣力演出一場曬金針秀;先在黑網上均勻的灑落,忽而爬著梯子往屋頂上來回踱步灑落,身形矯健,雙手俐落,隨著身形移動,光與影子,照見灑落的金燦燦花瓣,於落下的霎那,此起彼落的喀嚓聲,不絕於耳。阿伯拿起竹掃帚在屋頂上飛舞,身形消瘦背光剪影之下,是另類哈利波特版嗎?滿足了在場所有人的鏡頭需求。紫外線強的秋陽,曬得阿伯一臉紅潤,幽默地與旅人一席對話,滿足的笑聲迴盪在山脈之中。 汪家古宅矗立在赤柯山已有半世紀之久,當年因嘉義八七水災農田慘遭摧毀,汪家長輩遷居後山開墾,篳路藍縷、山區運輸不便,古宅興建時,屋頂以茅油氈紙取代屋瓦,為解決曬金針場地不足的困境,茅油氈屋頂卻成為曬金針日照充足的最佳場地。赤柯山因高海拔氣候宜人,金針喜愛濕冷的植物屬性,於是越來越多的花農仿效種植,群聚效應成了全台最大的金針花產區。誰知半世紀之後,茅油氈紙屋頂曬秋,成了古厝屋頂的代言人,真是當初祖輩始料未及。
-
擔 心
又到了還是得面對面的時刻,雖然之前就有檢查過了,可是當真要面對時還是會害怕、會恐懼。 下午二點鐘依約前來,門口沒有電鈴,得使用敲門,沒有想到這麼厚重的門,輕輕敲真的打開了,還是一個可愛小護士,我從背包裡拿出健保卡,她卻用食指左右搖搖,嘴巴的唇語。 「say no 」「要檢查單喔!」 「諾」我回了一聲。 她收了檢查單,請我在門口稍坐一下,此刻的心情已經開始起伏震盪了,雖然外表裝作若無其事的滑著手機,可是已經屬於不平靜的我了。 約莫過了半晌,小護士推開了木門喊著我的名字,「這名字是我沒錯啊!」可是在此刻聽起來怎麼會像奔赴沙場,從容就義的氛圍。 通過兩個門來到了檢查間,我依照指示躺下鬆開內衣鈕扣,露出上半部乳房,好讓檢查師照超音波。 「好冷啊!」是房間裡冷氣的低溫?還是自己的心中冰冷?尤其當操作儀器不是順順滑過去,而是在某一點停留稍作按壓,都會抽動我不安的神經,心想是不是照到什麼異物,她才會在此處停留駐足。 果不其然,她說:「有水泡0.8公分」 我卻故作鎮定問:「有沒有關係呢?」 她說:「這一般來說是良性,而且是水泡,並非肉瘤之類的組織。」讓我放寬心。 當我想再次詢問時,她只淡淡的說:「請回門診看報告,其它無法再奉告。」 「寬心」怎麼就如此放得下呢?每一次檢查我的一顆心總是懸在半空中,無法放心更無法像別人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我承認我怕死,很怕死, 縱然人生過了一大半,但嬰幼兒時期懵懵懂懂,青少年時期又被學校課業綁架,出了社會壯年時期又被大量工作綑綁,人生都還沒開始享受,教我怎麼能安心面對死亡? 我不貪官,不貪名,但我貪時間啊!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再有第二次,教我如何放寬心坦然面對死亡呢? 有人說:「死亡並不可怕,」那是特別的人啊!我不想特別,只想做平凡人過這平凡的一生。 告訴自己打起精神來,別胡思亂想,下星期還是按照醫生指示就診看報告。
-
【人間詩歌系列】 夜 高 粱
繁華即將打烊 人潮慢慢散埸 喜歡你的胸膛 阻擋夜的寒涼 為你買的冬衣 穿在他的身上 你開心了嗎 忘了我心疼 繁華已經打烊 寂寞開始登場 若和我一樣 就把酒喝乾 你已有了另個他 在愛的國度飛翔 囚鳥應該怎麼辦 再喝一口辣高粱
-
閒話官窯
「金門縣陶瓷廠以浯島,故稱仙洲窯。總統 蔣公的國宴招待外賓之碗盤、餐具、茶具、酒器等,皆委由本廠製造,故又稱我國唯一官窯。」─《金門縣志96年續修》。瓷器是中國的一項重大創造發明之一。古代中國瓷器享譽海內外,作為盛食器不僅可代替簡陋的木器、陶器和昂貴的金屬器物,也是珍貴的藝術品,歐亞的王室巨賈莫不為之傾倒。傳說十五世紀中葉的明正統年間,朝廷舉辦盛大的國宴招待各國賓客,未料宴會結束,許多杯碗不翼而飛,原來這些輕盈俏麗的青花瓷,令外國使臣愛不釋手,順手放進懷裡帶回國去了。可見當時中國瓷器在外國人心目中被崇拜、讚賞程度何等之高了。然而,瓷器的燒成絕非是製瓷工匠的朝夕之功,無論就其器形的變化還是裝飾的技法、釉料的發明、燒造的技術都是一代又一代藝匠積累智慧心血的結晶。今天,人的眼裡最好的瓷器在宋代。宋瓷為中國瓷器史上一個突兀的高峰,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成就,將瓷器的造型、胎釉完美和諧地融合一體,讓單色釉瓷器的美達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給人們在追求質樸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中,帶來舒悅與美感的精神享受。 官窯是「封建時代」一個包含很多內容的名詞,首先顧名思義就是「泛指承官命燒造以供宮廷使用者。」其次「宋大觀間,汴京自置瓷窯燒造,名為官窯」─《坦齋筆衡》宋葉寘。又明清兩代景德鎮御器廠所燒瓷器,一般亦稱官窯。另外「以其地方之土產貢於宮廷者,雖非官府指定,但必定是地方名產並檢其精良者才入貢,一旦將土產精品入貢於宮廷,在意義上便可稱為官窯。」─《藝術大辭典》。 官窯瓷器燒製嚴格,按照宮廷的要求,不惜工本,竭盡製作之能事,強調的是精益求精,而不是粗製濫造;在探求新工藝和新品種方面提供了資金保證,也為瓷業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某種機遇。而瓷器的樣式和釉色完全以迎合皇帝的個人品味、愛好,官窯瓷器不能買賣,只能是皇室的專有享用,一般高級官吏也只不過偶蒙賞賜,庶族平民是無份的。為了製作這些精品,徵集了全國各地的名工巧匠,不計財力、物力和費時累日,其精湛的工藝令民窯望塵莫及。官窯的浪費驚人是勿庸諱言的。但沒有官窯的設立及官窯瓷器的生產就不可能有一代又一代的新品種的出現和技藝的提升。因此瓷器精品大都是從官窯生產出來的。官窯的產品代表一個朝代的製瓷技術、生活習俗與文化素養,生動反映了時代的風尚和審美的取捨標準。就其器物所給人的印象:「唐代瓷器的豐腴雍容,宋代瓷器的素潔雅致,元代瓷器的渾厚凝重,明永樂瓷器的典雅華貴,明成化瓷的圓潤秀緻,清康熙瓷的敦厚挺勁,雍正瓷的纖柔清麗,乾隆瓷的精巧繁縟」。由於皇帝直接干預御器廠的生產,派官督造,燒製刻意求精,致使清代工藝之精細,設計之巧妙,構思之縝密,達到推陳出新,光彩奪目,可以說是集中國瓷器之大成。 南宋之後,中國最好的窯工在景德鎮,到明代時,景德鎮已成中國製瓷中心,為明、清兩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定點生產地。官窯的御器廠按照宮廷要求進行生產,對待瓷器質量要求相當嚴格,可謂百中選一。即便是成品還要再行挑選,落選者或超過宮廷要求數量便砸碎後就地深埋,為皇室的尊嚴,不准流散民間。從景德鎮成化官窯遺址中,大量破碎的瓷片因為一點點瑕疵,就被篩選下來,又怕民間仿製,被打成碎片。但當皇帝死了,他用的那套瓷器就得鎖起來,再按照新皇帝的愛好重新燒製,器物上還得打上新皇帝的年號。 官窯是生產文化含量很高的瓷器之地,相對於民窯,官窯缺少自然天成的美感和自由發揮的隨意性,但沒有官窯,就很難體現我國的瓷器製造的整體水準。唐以前官方貢器與民間用具只有粗細之別,無文野之別,至宋代則產生了明顯轉變,一個朝著秀美、精緻絕倫的方向發展,非商品性質,並嚴禁民間仿製使用;一個朝著粗獷、率真質樸的道路進行,生產隨心所欲,以供庶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封建王朝對精美瓷器的壟斷是盡人皆知的,歷代皇室的窮奢極欲,促使中國瓷業不斷進步發展;官窯可以不惜成本代價,但民窯則必須精打細算。由於強調質量,無形中剝削和阻礙民營製瓷業的發展,占用了最熟練的製瓷工匠,獨占了最優質的瓷土和釉料,並限制民營的產品種,又用「官搭民燒」的辦法對民窯和工人進行大量盤剝,官窯在督造中不免出現官員的為非作歹,欺凌窯工的問題發生。就連皇帝老子都在御用瓷器上千方百計地壓榨老百姓,要地方和老百姓分攤費用,上行下效,經辦的官員哪能不從中揩油,苦了窯工。 官窯一切都是官家的,缺乏主動的經營策略和抉擇,奉命行事何談甚麼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呢?封建時代尚且懂得如何在官窯體制下進行改革,或實施「官搭民燒」的方式,說明官窯是條走不通的老路。過去用人工淘土成泥,現在使用機械的力量;上釉、窯火全靠釉工、人眼經驗掌握,現全憑電腦自動掌控。 尤其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自由市場的競爭激烈,沒有所謂「官」與「民」的區分,不宜有封建「御瓷」的心理情結。今人勝過古人,唯有提升競爭力,利用陶瓷材質特色,結合現代科技與設備的應用,憑著自身優良的技術與人才,有所借鑒,充分發揮創意,開拓一條具有設計巧思與地方特色的現代感陶瓷之途徑,根植本土,融入生活,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以求符合廣大消費者的欣賞心理,方能精彩走出一片天。
-
第一次家庭訪問
第一次家庭訪問,是懷著興奮心情騎著野狼125(打檔式)上山,回程卻臭著臉拉起繩子牽著山葉YAMAHA(現在滿街載瓦斯桶的那種武車)下山,這畫面是否詭異爆笑? 民國72年,初為人師,服務的地點是台北縣(現在為新北市)三峽鎮的大成國小。校園在半山腰上,往校門口探頭出去,遠處滿山遍野層層疊疊的山巒,紫微山、竹崙山、熊空山、東眼山包圍下的山城小鎮,就是學校所在地。 所以,當我打開宿舍的窗戶,撥開晨霧,遠處朦朧山形若隱若現處,就是學生的家。通常,我在睡夢中時,他們已經升完灶火吃完稀飯摸黑上路了,等我揉好眼睛伸好懶腰時,看著日頭初探的圓臉時,他們瘦小的身影早已翻越幾個山頭,頂著露水現身校園了。一趟山路徒步走個2~3小時是幸福的,最怕遇上風雨侵襲,過溪時還擔心爆發的山洪,隨時會沖走瘦小的身影。 於是,好奇心的驅使下,便和另一位男老師約好去「家庭訪問」,想一探究竟學生遠在天邊的家到底有多高深?為何下午3時一到,便急忙衝出校門趕在太陽還沒下山時回家去。於是,選個下班後,我騎著野狼125,他騎著山葉YAMAHA兩人加快油門催上山。一路蜿蜒曲折,引擎從4擋換3擋再2擋最後停在1擋,滿山路都是我們機車吃力的喘息聲和大量冒出的黑煙,好不容易來到比較平緩的迴旋處,停下眺望群山疊嶂,山嵐在腳下飄蕩,老鷹在白雲下優遊自在的滑翔著,好一幅人間仙境……。 「什麼怪味?」 山葉YAMAHA的引擎處冒出一股黑煙,塑膠燃燒的惡臭襲鼻而來,眼前冒出火花,一陣手忙腳亂,隨手抓起野草和泥土死命往著火處拍打後,終於將火勢撲滅。 兩人對望無言,想起我們興致勃勃提議要家庭訪問時,在地的資深老師露出詫異的眼神和欲言又止的模樣,原來,他們早已吃過大虧哩! 就這樣,野狼125牽著山葉YAMAHA狼狽下山,第一次家庭訪問留下大夥茶餘飯後談笑的話柄。不只老師們暗自竊笑,走在街上碰上揹著茶菁到街上販售的家長都會關心的問一句:「老師,車子修好了沒?」 像根錐子往心頭扎下,直到調離學校前還有家長不忘關心的追問:「老師,車子修好了沒?」,那已是兩年後的事哩!有夠誇張吧!不過,往好處想,是純樸的鄉下人散發濃得化不開的人情味吧! 付出修理費代價不貲,花掉一個月的薪水,不過,至少體會到學生們每天三不五時請假不上課的苦衷?還有,終於解開,終年不見父親騎摩拖車載他們上下學的原因了!
-
魯冰花
看過以魯冰花為名的電影和小說卻從未見過真正的花,今天終於目睹它的風采與秀麗,倘佯在美麗的魯冰花海,好舒服好療癒! 嘿!注意到了嗎?它的黃色小花一直向上開的,給人一種不屈不撓的振奮感。 我在想,鍾肇政在寫這本小說時,是不是被它的特殊花型所感動?故以它為名。
-
思念
今夜不喝咖啡,入夜而不睡, 靜默的熱了杯牛奶,溫熱的不僅是胃, 如果,或許也不是太遠, 笑容依舊在眼前,卻已是紀念, 折的是人心,淺笑在相片裡餘味, 離別已有些許時間, 卻好似從未離別。 那長遠的路途,星月無限, 淚輕輕滑落頰邊, 再見,究竟有多遠。 僅能依繫著思念那條線,不停的飛。 打轉、墜落,再繼續想念。
-
美麗的期待
這幾年,陸續收到學生寄給我的喜帖,其中一張,可說是意外的驚喜。 這對新人是我的導生班學生,十六年前有緣成為同班同學,無話不談,十六年後結出燦爛的果實,互許終身。 十六年將近六千個日子的等待,絕對是一段很漫長的時間。一路走來,想必也曾歷經風風雨雨,只是這些風雨,不僅滋潤了愛情,見證著兩個人的親暱關係,更讓兩顆心堅毅穩固,原本漫長的等待早已成為美麗的期待。 新郎說:「那一年,我愛上你的笑聲;今天起,我要照顧妳一輩子。」新娘甜蜜的笑靨中透露出幸福的眼神。身為老師的我就像是娶媳嫁女的家長一樣的感動,有著深深的期許與祝福,期許他們恩恩愛愛,祝福他們白頭偕老。 十六年的姻緣路漫長嗎?我不這麼認為,「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就像好酒需要長時間用心的釀造,好姻緣更需要長時間努力的等待。 「三生石上注良緣,恩愛夫妻彩線牽。」天下何事不如此?只要願意用心,必然會有美好的成果。
-
返鄉聚首
春風吹拂,萬物崢嶸,窮也好,富也罷,人間百姓,慶團圓。 回首過往,妳我是頂著三分頭及清湯掛麵之青春少女(男),隨時間更迭,悄然成長、茁壯及為人父(母),如今,也四十不惑,近五十,而知天命,彼此散居世界各地,惟網路世界,無遠弗屆,妳我,只需透過FaceBook(臉書)或 Line、IG聯結,即可與多年不見面的同學,拉近距離,聊聊過去沒有我,未來一定有我參與或相約聚首,以及穿越時空,回到過往,再次重拾埋藏心中之羞澀或甜美記憶,著實人生快哉!
-
江月何年初照人 ──淺談我心目中的台山兄,兼略述其文集《父親的高粱酒》
「他那瞬間的靜穆……。」一個念頭浮光掠影般進入我腦海。 幾次,我留意到宴席間原本談笑風生的台山兄,一連串妙語如珠下,驀地,眼神介於肅穆與放空,直視著無焦點的前方,若有所思。 「瞧,這個人。」我驚瞿暗忖:「這人內在一定有些什麼東西,或是說有某種什麼東西攫住了他,使他在包含他自己在內的滿座歡嘩中突然陷入肅穆的景境。這時,他成了也許連他自己也不了解的另外一個人。那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自己第一次接觸台山兄,約莫是十四年前的事了。那年家裡有塊在金門的地,產權鑑定有些疑義,我央託黃昭能兄陪我前去新店台山兄府上拜訪請教他。他接下我的委託,中午時分即相偕到居家附近一家餐館用餐,昭能兄好意要作東請客,座上共有台山兄嫂、昭能兄和我共四人。令我至今印象猶深是,台山兄在席間的話題一直環繞在文學和佛學這兩個方面。 「我還在金門的海印寺講過金剛經呢!」台山兄淡淡地說,但多少露出了一些矜喜之色。 說實話,當時我心裡是半信半疑的。我們聊到金剛經上一句重要的教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倒是忘了當時怎麼相互論駁這句經文。今天,讀到其第一本文集《父親的高粱酒》書中多篇文字,如〈真心畫菩提〉、〈為金門奉獻的明乘長老〉、〈追尋與回歸──專訪藝術家李錫奇〉、〈音樂才子──李子恆的無邊鄉愁〉……等等這幾個篇章,文字裡都提及佛教名相,我不禁盈盈笑了,如他引明乘長老說:「你說得很是,但也不能說是。」(這就金剛經上的所謂一切法,即為一切法,是名一切法的理路);引李錫奇老師的話:「符號也是靈魂的元素,就像《金剛經》說的『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為一合相』」;訪問李子恆時引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作為詮釋:「是鄉愁,不是鄉愁,說他是鄉愁」……等等,這才相信台山兄果然早慧。佛教有真俗二諦,又是兩皆不立,所有名相皆是假名;或是隨立隨拋的。《仁王般若經》卷上二諦品中,更進一步舉出「二諦相即、真俗不二」之說;吉藏於《二諦章》、《大乘玄論》卷一揭出「於教二諦」與「四重二諦」之說;天台智顗大師於《法華玄義》卷二下,就化法四教及三種被接,判立「七種二諦」之說……。總之,屬於般若經典的金剛經接引的可是大根器的人,彼時台山兄年紀輕輕即能誦詠、講解金剛經,足見其根器不凡。 當天話題,台山兄除佛學、文學外,其他議題絕口不談。「這人跟一般商人不一樣。」我心裡頭暗想。那時我剛出版了一本小說集《時間懺悔錄》,當天回家,我即奉寄了一本。同樣也出乎我意料的,不久,我收到他一張當時已少有人寄的紙本朱紅色新年賀卡,這還不稀奇,稀奇的是,賀年卡背面密密麻麻寫滿了他對拙作《時間懺悔錄》的閱讀心得:「我要看的就是這種小說。」,這句話讓我印象最深刻。十數年來我還記得他那筆剛勁的字跡。 武將、行醫者,有文才,有文化素養者,我們或即可稱之為「儒將」、「儒醫」,那麼,商人有文才,有文化素養呢?當然也可尊稱為「儒商」了。後來我即稱譽台山兄為「儒商」。儒商指從事商業的儒心儒行者,台山兄這點想是當之無愧的。歷史上儒商鼻祖是指端木賜,也就是子貢,子貢把中國傳統由士、農、工、商組成的「四民社會」中的商人地位給予提升。在這之前,商的地位最低,因為商人誕生的商朝,工商業均為官府王公所有,具體從業者都是善技藝的平民百姓。所以從商者多是沒有文化的階層。子貢則發揚了老師孔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義以求利」、「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的義理及精神,率先在儒士的「明義」和商人的「求利」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念之間構築了一條溝通的管道。商人的地位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提升。此外,子貢有卓越語言表達與溝通方面的能力,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而在善雄辯、辦事通達,這兩點方面,台山兄也是不遑多讓的。 在金門某一席間,我又正好和台山兄坐在一起,提到某一公眾議題時,我忍不住建議他要當仁不讓,他作驚嚇狀,連連搖手。凡事過猶不及,過謙也有矯情之嫌,也不好。這時我就不免聯想到「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前者是說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規定,凡魯國人看到本國人在別國淪為奴隸,可以贖回他,費用由國家貼補。子貢贖了一個奴隸,但他拒絕了國家的補償。世人稱讚子貢高尚,但孔子卻責備子貢,說他阻擋了人們繼續贖人行善的誘因。因為大家此後贖人行善也不好意思要求回報了。 「子路受牛」的故事則是指子路救了一個溺水者,對方酬謝他一頭牛,他收下謝禮,孔子稱讚他做得對,說以後魯國人民受此激勵,救人者會更多。所以孔子對一種道德行為的評價,重點不在於是否有純粹的道德心,而在於行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激勵。只知強調道德的高尚性,而忽略了做好事應有的社會回報,道德行為就有消亡之虞。不求任何回報的道德標準固然高尚,但並非周全。這兩則歷史故事或可用以勸諭台山兄,日後若有機會出任高位,服務桑梓時,不宜再過謙而猶豫,是否更應適時挺身而出才是? 《父親的高粱酒》一書中收錄了「散文集」、「人物誌」、「觀點篇」、「鄉情記」四個章節,我個人較偏好台山兄寫到人物的那一部分。尤其他寫父親、明乘長老、李錫奇、李子恆和吳鈞堯諸篇,更顯用心。台山兄在這幾篇裡特別融入自己的情感與智慧,我則更留意到在字裡行間曖曖內含光的真心與美善。這種個人特質,其幽幽之光與熱,十分值得給予肯定。 承台山兄不棄,囑我為他第一本文集作序,我推辭不了,只好勉力為之。回想二人彼此因緣,時空回到十幾年前情景。初唐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樂府詩句頓時躍然胸中。人和月的相逢互見,寧非充滿了互為因緣法,互為主、客體的月與人,值得吾輩珍惜。台山兄與我的情誼這般,作者與讀者的關係不也是如此麼?是為序。
-
歡慶元宵,展望新年
元宵節為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著春天悄悄的到來,吃湯圓、猜燈謎幾乎是民間不可缺少的傳統習俗,古時候人們甚至將些許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寫到紙上,再用細線把每個問題掛在房頂上,讓左鄰右舍來猜謎,以增添生活樂趣。 歷年來的文人雅士與騷人墨客不免吟詩作賦,隋朝隋煬帝<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一詩曾述:「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唐朝蘇道味<正月十五夜>一詩曾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如此的燈光美氣氛佳,月色與燈色交替映照著大地,相輔相成著實絢爛美麗。 「搓湯圓,吃湯圓」、「提花燈,看花燈」、「猜燈謎,拿獎品」為小時候不可或缺的必備行程,大過年後心底總是期待看花燈的日子,嘴裡鼓吹著早日與花燈相見歡,幻想自己提著左右搖擺的手做燈籠,走進五花八門、艷光四射的燈海,伴隨著遊車河的特色街燈,或唱或跳好不熱鬧,聲光與音浪的渲染下,倒也一時忘記此處為何處。 偌大的燈區裡,有著別出心裁的創意燈座,有著民俗故事的古典燈座,有著電影情節的現代燈座,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激盪出亮麗的火花,創作者巧奪天工之下,呈現出最真摯的文化底蘊與另一番的鄉土風情。人聲鼎沸總是圍繞著主燈處,華麗的登場搭配著曼妙音樂、雷射光束與壯闊煙火,樂音快節奏的持續變換,遠處爆竹聲響此起彼落,燈光頑皮地使主燈身軀重複上色,猶如婀娜多姿的女郎婆娑起舞,似近似遠、忽快忽慢,讓人們不禁為之一嘆。 傳統的元宵節吃湯圓存在福氣增歲的象徵,猜燈謎有著邏輯思考的人文薈萃,欣賞花燈兼含繼往開來的意涵,藉由一連串恭喜祝賀的節慶活動,增添不少歡慶的氣氛,以延續春節滿堂紅的喜訊,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著實為新春開啟一個嶄新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