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母親的花
記得讀小學時,每到母親節前夕,學校都會發放塑膠製康乃馨胸花,不同顏色含有不同意義,紅色代表感謝母親的愛和關懷、祝福母親健康長壽,白色則是對已故母親表達思念之情,所以看同學分到什麼花色,就能知其母健在與否。 音樂課時,老師會教我們唱〈母親您真偉大〉,風琴規律踩踏聲,包裹稚童高低音,從每間教室依序飄出接力傳唱……。 母親像月亮一樣,照耀我家門窗,聖潔多慈祥,發出愛的光芒。為了兒女著想,不怕烏雲阻擋,賜給我溫情,鼓勵我向上。母親啊!我愛您,我愛您,您真偉大。 間奏時,耳尖靈敏的我聽到微弱啜泣聲,四處張望,瞧見斜前方的她,一手擤著鼻子,一手搓著康乃馨,那花白得刺眼,我的眼框不由得紅了起來。我感恩,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我感傷,沒了媽媽懷抱的孩子,幸福該到哪裡找。 上了國中,節慶教學應景製作康乃馨花束,將色紙對摺再對摺、剪半弧型再剪小鋸齒,用綠鐵絲串起張張花紙,扭捲按壓間,將感恩和祝福注入每片花瓣中。我的康乃馨,還是那麼紅;而她,不再慘白,選用淡淡粉紅,她說:媽媽沒有離開,永遠活在我心中。我們相視而笑,不哭,因為心隨著身體一起長大,變強壯了。 出社會成為新鮮人,喜孜孜用掙來的薪水,想包束康乃馨真花送給媽媽,一進店裡發現花色繁多,令人眼花撩亂拿不定主意。老闆娘熱心建議,多色搭配、多種祝福,這提議挺不錯的,媽媽喜歡花花草草,攬著這束灑滿愛意繽紛捧花,肯定開心。 果不其然,母親笑得比花還燦爛。只是心疼孩子的母愛天性,隨即回神再三叮嚀:「往後不要再破費啦,花束再美,總會凋零,『摘』花不如『栽』花,妳看庭院那花,長得多旺多美。」 我可愛的母親,呵護植栽就像拉拔孩子般用心至極,門前那塊空地是她的開心農場,也是她的充電泉源,尤其是那片養育多年的九重葛,艷麗四射,枝葉茂密,花團錦簇,路過行人駐足欣賞讚嘆不已,回饋給她更多的快樂與活力。 母親確實偏愛九重葛,搬了幾次家,皆有它的足跡。若說康乃馨,是母親節象徵花卉,那麼九重葛,可說是母親化身。纏繞鐵欄杆、攀爬滿圍牆的它,有著強勁旺盛的生命力,及喜暖向陽特性,就像我的母親一樣。
-
臍 帶
同一座山鄉內 我們孕育 歷經分娩及初生的震盪陣痛 以相似度99%的姿態順流而下 窄如迴廊的野溪,俯望長而遠 經由杉林楠木林雨豆樹 菅芒青仔欉桂竹林……來到 曠谷的風。護航 魚群一樣搖擺尾翼;「觸口坪頂」 我們遊牧的方言正待甦醒 在山與溪澗間繞行、醃漬; 汗水裡有祖先留下鹽份。 大苔石上,阿嬤阿婆以及鄰居大嬸們 忙著用無患子果核洗衫褲, 泡沫殘餘嗅得見植物特殊芳香。 竹篾竹簍竹籃無毒環保,沒有化學成分反應 就這樣我們從南投縣鳳凰山北麓 與半天窟山出發。自西南陵漂漂飛掠, 冷冽水珠漫過腳踝,童年記憶漸漸失語。 轉濁以後,溪水歌聲因此嘹亮了起來 穿過西螺大橋,颱風天嗚咽的雨澤 聽來份外沉重淒迷。淺灘上仍遍植 西瓜蘆筍巨無霸花生 黃心蕃薯也長得肥美-- 年年夏秋交接,山水相映 我們等著與海匯聚。太平洋遠遠招手 夕陽霞暉臉貼著臉沿河堤散步 猶若相依聯袂經年的文字網域 生命只見融合,未曾分離--
-
忘憂草
母親節要到了,隨著西化的影響,我們好像都知道康乃馨,慢慢的金萱花沒人提及。 記得我小時候,老師會要我們用皺紋紙做成一朵朵康乃馨,每一年一朵,媽媽總把它收到櫃子裏,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應該存在的,每一年都不見。後來,區里慶祝的母親節更是塑膠做成的康乃馨,我開始懷念那些無名消失的康乃馨,那不只是代表我對母親的心意也記載我童年的無憂。 後來,長大後才知道金萱是中國母親花的代表。 據《說文‧艸部》中載︰「藼,令人忘憂草也。或從宣。」藼,古同「萱」字。古人認為以此草嫩苗為蔬,食之令人昏然如醉,可以使人忘憂,所以又稱為忘憂草、忘憂物。另《太平御覽‧卷九九六》引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曰:「萱草,一名紫萱,又呼曰忘憂草,吳中書生呼為療愁花。」 媽媽聽同學說金針可以解憂,就去買了曬乾的金針加上排骨煮湯給我們喝。無非希望我們無憂的度日,笑容滿面。 有人說像媽媽這代叫三明治婦女,夾在傳統跟現代左右為難,或許,因為沒法常常被聽見的女人,也需要一點忘憂草忘憂吧!
-
【小說連載】烏番叔
「不會,我一母從沒罵過我。」沙瑪看看母親的房間說:她有早睡早起的習慣,而且一覺到天明,現在已經睡著了。」 「我看算了,別再喝了,藥酒喝太多非但不能活絡筋骨,反而浪費好酒;喝喝茶、聊聊天,不也是很有意思嗎?」 「你放心,我一母浸泡的藥酒不一樣,喝多了不會傷身,而且她一浸泡就是好幾罈。今天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甚至我發現喝點酒無形中話就多了,一聊就聊不完。」(一七一)
-
《百業臉譜系列》 精湛手藝喜傳承——陳允南
父親食鴉片,家產敗光光,親友離遠遠,孤鳥亦難插人群,出外謀生不容易,只有自己多努力,方能有立足之地……。 民國二十一年出生的陳允南,世居金湖鎮成功村,父親在日據時代吸食鴉片成癮,家中窮酸可憐,直到國軍來金門,下令戒鴉片,這才讓家庭看見了明天的希望。民國三十八年尾,大哥剛完婚,就被抽中去當兵,夫妻各一方,雙親憐憫嫂子沒有伴,於是叫陳允南代兄去出征,成了國軍的一員。 民國三十九年,同梯成員全去了戰車營,陳允南接獲軍令晚了點,被通知去湖前村村長家報到,先到十八軍工兵營,隨後調往台灣一一八師三五四團服兵役。當宜蘭增編十九師五十五團,他為該團步槍兵,每月薪餉七塊半,軍令如山,不是出操、就是上課,儘管大字不識一個,仍然要嘴皮輕啟,有模有樣地學習。 軍中站衛兵,口令最要緊,「普通」與「特別」,聽來很簡單,記起來卻很難,尤其不識字的他,就因口令不清楚,衛兵一站一整天,幾乎要腳軟。而操練時的單槓木馬、障礙物、跳高與跳遠,要求很嚴謹。至於鐵絲網離地面才三十公分,匍匐前進要小心,勾到衣服不過關,得重新再來一遍又一遍。在晉升下士後,他人提一般步槍,他則是扛自動步槍,槍身就重十幾斤。但這些都不是問題,最難過的即是「軍中手冊」的背誦,諸如神經隊伍、大家健康、青菜蘿蔔最營養……等等,都讓他嘗到目不識丁的苦楚。 台灣一待多年,四十四年部隊移防金門料羅灣,他終如願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們單位在第一雷達站旁邊的碉堡守海防,大部分時間打石頭,在築漁尾港的日子裡,每天將石頭打洞,放進炸葯爆破再搬移,如此固定的程序一直做到退伍前夕。回想從民國三十九年二月走入軍旅至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以下士軍階退伍,冗長的六年五個月軍旅生涯,終於領到戰士授田證。 退伍後的陳允南於四十七年完婚,難堪地向人借錢娶妻,二月結婚、七月砲戰,鄉親紛紛走台灣,他欠債總是要還錢,不能離家鄉。但若要生存,必須咬緊牙關,有一技之長。當年他與比鄰而居的老兵傅二友相識,傅的朋友來自山東,在成功村開了一間「山東小吃店」,起初自己經營,而後交給傅二友接手,陳允南常去幫忙,於四十七年至五十一年之間,學習手藝,幾道招牌菜如炸排骨,係以雞蛋、麵粉、太白粉及調味料,一起攪和,油五分熱即將沾有麵粉等佐料的排骨下鍋,炸酥後再回鍋,如此的口感儘在嘴尖挑動。 金防部有位廚師是傅二友的老鄉,放假常來成功,傳授了酸辣湯的製作,以大骨湯做湯底,加入豬血、豆腐、木耳絲……等等,煮滾後,再加入肉絲。而肉絲則不能馬虎,豬肉切絲後,加一點醬油入味,再以太白粉揉捏,以熱鍋冷油的方式,待鍋邊冒煙,鍋底熱,肉絲下鍋,炒來既不會沾鍋,吃來易咬嚼,那滑溜的口感是顧客的最愛。 傅二友鼓勵他創業,限於經濟因素,他先承租後蓋屋,於民國五十一年創業至民國八十年退休。起初賺錢償還當年積欠他人的娶某本,當還清了債務,生意卻也跟著蒸蒸日上,曾經讓人瞧不起的他掙回了裡子與面子,不但蓋了樓房,亦熱心捐獻。無論學校的捐資興學、中正公園的建造、愛國軍備的捐獻,他都慷慨解囊,亦獲頒獎狀多幀。而當年的尚義醫院、戰車營、兵工營、步兵營、官兵休假中心,都是他的客源,昔日水餃每顆四角、鍋貼則為五角,利潤雖低,但積少成多,也順利地讓他在民國七十三年蓋新屋。 妻子李巧治是陳允南得力的助手,不因兩人相差八歲而有代溝,俗語說:娶一個好某卡嬴三個天公祖。二男四女均已成家,讓夫妻備感欣慰,兩個媳婦和諧相處,更令他滿意至極。已當阿祖的陳允南擁有近二十名內外孫。年紀大了,體力也差,八十年將店務交給兒媳們經營,從此不再過問店裡的大小事。而當母親於民國八十一年往生時,陳允南將喪葬結餘款六千元捐贈民眾服務分社。在族內十二柱中,他曾擔任「柱長」八年,並以熱忱服務之心來回饋鄉里。 昔日外省人吃鍋貼,兩、三天前就先預定,以便有充分的時間準備食材。如今年輕人看興致來潮,隨到隨吃,但他還是認為品質最重要、衛生擺第一,讓客人吃得健康快樂才是餐館業者不二的態度。 高壽八十五的陳允南,即使歷經一段艱辛苦楚的歲月,如今則是事業有成、兒孫滿堂,一家大小過著幸福美滿的時光。而不識字的他,在軍中歷練後,不再是文盲,退伍後,他每天閱讀金門日報這精神食糧……。
-
逛書店
開始書寫之後喜歡逛逛不同的書店,雖然網路買書方便又便宜,但是逛不同書店與手上拿著書翻閱的感覺是不同的,也許是書名一時的吸引我的目光,也許是封面的畫風讓我拿起翻看,也許是當下的感覺就是了,沒有理由的拿起翻翻看,任由自己的感覺買下帶回家看,通常也都讀得下去。 這家書店位在中正路的高樓林立之中,一棟有年紀的老建築,老透天的外貌與旁邊的現代大樓更顯矮小突兀,也更有味道,一樓是書店,二樓是食堂,三樓是表演講座空間,我更愛小庭院的自由空間,很像畫作中的留白,增添書店特別的質感,但是我也只在書店逛逛享受小時候的老屋感覺,二樓的食堂就留待下次和女兒一起來慢慢享用囉! 以前人說是冬天、夜晚、陰雨天是適合讀書的時間,以現在人來看可能比較適合睡覺滑手機吧!書店保留房子外貌與內部,要進入書店前先來到小庭院與綠樹打聲招呼,舒展臉上的線條,而後慢慢推開門進入眼裡的是打掉一半的矮牆與裸露在外的紅磚,很特別的保留原先的樣貌,少見的洗石子的地板,讓我想起小時候家裡蓋房子看著工人認真推著機器磨地板,來回不停地推著機器,就像女人一樣認真專注在臉上上粉,為的是保持平滑與美麗吧! 書店空間不算大,小角落裡有來自泰緬邊境婦女手作藝品,自然質感色澤素樸,讓產品有銷售空間所得有回饋的好書店,書店內當然有老東西,我在老菜櫥前駐足良久,想起小時候外婆家也有一個竹子做的老菜櫥,那是會勾起小時畫面的熟悉老物,澎湖外婆家的大灶也接連出現在腦海裡,書店販賣的不僅僅是書,更多的是無形的情感。拿本書坐在老椅子上慢慢翻閱慢慢聯想……。 小桌子上特意擺放的印章吸引我的目光,細心的老闆為書店與愛書人所設計的印章,當然不能錯過,日子會遺忘,但細心加味的日子不會遺忘,我在書上蓋上印記,留下註解,也為平凡的一天增添些情趣。
-
話 語
話山話水 話妳話我 也話喃喃細語 寫詩寫愛 寫妳的名字 閉上眼睛 今晚有風 輾轉覆側難眠的妳 竟對我說了一夜的話
-
日久他鄉是故鄉
同學群組裡有人淡淡的說起:「大家好久不見 」,竟然就把北中南的同學約出來二十多人。自稱金頭腦的夢財,邊享用美食,邊說起了國中畢業那年的某一天,他搭上登陸艇到高雄,同學中有人去讀了軍校,開始軍旅生涯;有人就此半工半讀養家養自己。這些人都沒有留在金門讀書,提早離開父母庇護的羽翼,也大半就此落地生根。故鄉,成了年節回家度假的島嶼,也成了身分證上的出生地。 同學會上,見到闊別三十多年的恭鵬,已移居龜山多年的他,第一次在這樣的聚會上見面,問他可以看海的老家,現在還有人住嗎?他說兄長到沙美街上買屋,弟弟一家人也搬遷到台灣,只有之前官澳龍鳳宮做醮,家裡才會出現一屋子的人。我們這群同學出生成長的村落,隨著老一輩的凋零,年輕人的陸續移出,曾經人煙鼎盛的村落,應該回不去那些年的景象。 那一年,初次到廣東出差,繁忙的行程,讓難入眠的我竟然可以在傳說很多的公司宿舍裡安穩的睡著,晨起,想著孩子不知道有沒有乖乖起床上學,不曉得有無吃飽穿暖,心煩,開了電視分散注意力,地方電台的歌手正唱著歌,當字幕打出「日久他鄉是故鄉」的時候,突然心裡一震,到底故鄉的意涵是甚麼呢?每每在孩子唸起她很久沒有「去」金門時,我都要很認真的回覆,是「回」金門啦!回去看叔公姑婆們。只是,媽媽的故鄉對孩子而言,就真的只是他鄉而已。 當年,十多歲的我們離鄉背井,不知道未來的方向;而今,我們的孩子出國旅遊交流,小小年紀就很清楚自己未來的目標。歲月更迭,季節遞嬗,在同學會上,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相聚一堂,忽然再想起了這句「日久他鄉是故鄉」歌詞,心裡雖然有著許多的感觸,卻也有著滿滿的幸福和歡喜。
-
【小說連載】烏番叔
沙瑪關上大門後端來兩杯茶,兩人隨興坐在剛掃過的地板上。烏番叔說:「母咧浸泡的藥酒雖然醇香,但後勁十分強烈,如果喝多了一定會醉。」 「你醉過沒有?」沙瑪笑著問。 「我很少喝酒,所以沒有醉過,也不知道酒醉的滋味如何。」烏番叔實說。 「我再去倒一碗來喝,讓我們一起體會一下酒醉的滋味到底是如何,好嗎?」沙瑪柔聲地說。 「算了,改天再喝吧,等一下還得回宿舍去。」烏番叔推辭著說。 「不要回去了,喝了一點酒自己一個人走回宿舍我不放心。今晚就跟之前一樣睡在我房間,我到一母房間睡。」沙瑪誠摯地說。 「這怎麼可以,剛才又沒有先向母咧打聲招呼,這樣不是很沒禮貌嗎?」烏番叔有所顧慮地說。 「沒關係,我一母不會責怪啦!」 「如果讓妳挨罵,我可不負責!」 「我保證,絕對不會!」 烏番叔不置可否地笑笑。 沙瑪則說:「難得今晚有這麼好的興致,我們再喝一碗酒好嗎?」 「我是無所謂,萬一妳喝醉了鐵定會給母咧罵。」烏番叔提醒她說。(一七○)
-
走訪北京,看看那兒
從上飛機的那刻開始了這次的故事。 坐在我旁邊的是位來自杭州的大叔,因工作來到台灣停留了幾天,然後因著緣分我們搭上同一班前往北京的班機,三個小時的飛行時間,我們的話匣子沒關過,我也有點忘記是怎麼開始了我們的對話,但這是一段總讓我瞪大著眼的時光,我們天南地北地聊著,從教育、就業環境到情感等等,包含的話題極為廣泛,他不時強調著他是個開放、開明的人,即便他的歲數將近四十,但是喜歡和年輕人交談的,他說他不太有機會和台灣的年輕人接觸,很開心在這短短的三個小時和我聊天,輕鬆自在,也能從我給予的回覆中得到更多不一樣的觀點。 而我也很榮幸能夠坐在他旁邊,這樣一位在中國的某個年營利是數十億人民幣的高階主管,能夠更深入地知道整個中國的局勢和一些台灣聽不到的政治觀點與我們對於中國的刻板印象,都在一問一答,一來一往中,慢慢地將那條很明顯的線模糊,不刻意營造僵硬的氣氛,我們都知道我們是想法的交流,多次的交流與談話才能讓中間的鴻溝縮小。此外,美食總是無法令人抗拒,也記得蔡康永先生曾提過,若和一個人不知道要從何開啟對話,就從食物開始,台灣的迷人之處,美食總是榜上有名的原因。 這是我生平中第一次前往中國大陸,在飛往北京的班機上,開啟了第一次的交流對話,太幸運,太多收穫,同時也得到很多若我不開口、不跨出這一步就無法得知的訊息。在飛機上與陌生人交談,這是第一次,我將這視為擁抱世界的勇氣,第一步。 在機上快落地時,無法理解為何空服員重複廣播著北京當地的氣溫,並提醒著大家有保暖衣物要穿上,一出了機艙,我瞬間懂了。沒走空橋進入機場,而是走向機坪的另一端搭上接駁巴士,短短的幾步路,我卻曾未走過,零下十二度的北京你好,謝謝你用如此「冷」烈的熱情來迎接我,讓我懂了在台灣感受不到的乾冷、寒風刺骨的滋味,瞬間只想躲進較為溫暖的巴士中。第二步,體驗了甚麼是溫度為負的環境,試著適應這樣的感受,與環境為伍。 隔天起了個大早,差點爬不起來,幸虧我遇上了一個好室友,用著溫柔的聲音呼喚我起床,幫我煮了熱開水、倒進保溫杯中,準備好了暖暖包,一起出發去吃早餐,這種幸福的感覺在外地念書的自己已經好久沒碰上過了!在中國第一餐讓我皺眉連連,太驚訝這裡的人不習慣吃我們早習以為常的西式早餐,喝著熱湯、豆漿配上簡單的蛋炒飯與幾樣油亮的青菜是當地的飲食習慣,口味稍鹹、偏油,但很快就能適應了,包子、饅頭、餛飩等是每餐必備的菜色。而裝飲用水也不像台灣有裝設飲水機,而是礦泉水與燒好的熱開水裝在一個未曾見過的水壺中。第三步,嘗試不同的菜系,在其中找到滿足自己的滋味兒,打開眼睛,發現更多的不一樣,開闊眼界,滿足好奇心,那樣不曾被扭曲的探索之心。 接連下來幾天的行程從北京的北邊到南邊都走了一遭,地大物博的城市,提供了不少的就業機會,讓許多其他省會的年輕人都在北京工作,每天一大清早的時間,路上就已經出現了長長的「車龍」了,而拜訪北京的時間點剛好是過年前, 北京的朋友告訴我,這時候人會慢慢地變少,因為大家都要返鄉過年了,過年的那幾天,是北京全年最不熱鬧的時候了,聽完後也能理解為何朋友說了這番話。小至街上的清道夫,大至在每棟高樓裡中的人,都是讓北京這座城市不斷繁榮與成長的重要因素。 在行程中少不了到北京著名的景點走一圈。從故宮博物院、景山、頤和園、盧溝橋等等大地標,走到市區的街道胡同裡享受著那份屬於古老中國的韻味,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在這次的北京行裡被我遇到,細細地咀嚼便能享有箇中滋味。每個景點的停留多是一個半天,但仍覺得走的好匆促,每走一個點就有一次「下次肯定會再來好好走一遭」的念頭,每一步、每一個角度所印入眼簾的景色都是如此的珍貴,如此的令人感動,震撼我心! 在故宮的每一棟建築物,乃至道路的材質,都是安排過的。每一個宮殿也都有著優雅而高貴的名字,上了那古典的赤紅色,再來點橘黃色和藍色、綠色互相點綴,每個顏色都是不可多得的美感。淡季時節,來訪故宮的客人仍不少,一大清早地就讓紫禁城是個熱鬧的地方。走到最底,故宮之行還沒結束,我們穿過地下道走上景山,一覽無遺的看到了整個紫禁城的壯闊之景,在那亭上,三百六十度的每個景,都可看見不同面貌的北京,從古典的故宮博物院到高樓密集的現代建築商業區,可見得積極保存歷代數朝文物的用心,但同時又不失去向未來發展的好商機。至於頤和園更甭提了,是故宮的四倍之大,走了半個多小時,以為已到盡頭可以折返,看了一下,卻只到頤和園的一半而已,但走進來才知道為何慈禧太后喜愛待在這裡,花了很長時間與大把金錢在這個後花園,並非那有層層建築使得不自由的紫禁城。 在北京停留的時間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但的確是撼動人心,值得再次造訪的城市,不僅是這裡的一景一物,還有在這裡認識的每一個人。其實一趟旅行的總結總是不捨,但我反而以期待之心來做為完美的句點,因著科技可以使我與這些朋友隨時保持聯繫。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就憑著一座城市而建立,透過景物的連結,使我們之間更有共鳴,成為長存的記憶,全部只因為人而連結、而不捨、而要再次拜訪此地。 故事並還沒有結束,喜歡一個地方,對我來說,美食、景物和人,足以成立。
-
死亡是一生的期末考
認識的幾位女性朋友,都是逝世於五十歲上下;回顧她們的生平,同一特質是樂於助人,頗得人緣,也未曾聽過她們口出惡言。算是早逝的她們,相對於如果她們還活著,那麼,她們的早逝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呢? 年齡累積愈高,遭受過的親友們的死別也就愈多!終能不避諱的接受自己將來亦必有此一死的事實!且死亡即使頑固,我心亦將不為之感到畏怯!除此,能夠讓自己握有「主控權」的方法是:維護健康!因「陽壽」並非一個固定數,倘能加入一些有利因素,則能夠替自己爭取更佳品質的生活、更長的壽命! 梅妗不算是「自然老死」的一位,她生前的最大遺憾是未能幫夫家生得一子,以滿足夫家的盼望;年邁力衰之後,以六女終結孕娩之大事。儘管轉為全心全意的照顧丈夫以圖補償,仍始終未得真寵!阿京舅後來因深海潛水而不慎溺斃,因此爆發出他有外遇之隱情!外遇的動機不知是否仍固執於傳宗接代?梅妗在替亡夫敲棺覆土之後,徒留未能昇華之哀傷,面容憔悴雙腳發軟,不久即患重病,受「糖尿病」痼疾凌遲多年致死,而隨亡夫去矣! 對於梅妗而言,其夫,我的阿京舅的意外死亡,當是毫無心理準備的!昨日伊人猶在家裡,今夕卻已隨草木掩埋!而在梅妗傷痛逾恆的死去後,我追思上一代的這兩位長輩,也有幾分同樣的不真實感!但在這份虛無感的背後,卻似乎又有一種永恆不變的真實的存在: 昨日眼前人,今夕山頭墳。 緣盡翻疑夢,醒時夢猶真。 上一代的塵世恩怨,容或至此暫休矣!雖然在生之時未能多替自己著想些,但梅妗為她夫家所留下的六個女兒如今各有所長,自給自足,允為她的愛與生命之延續!或許當初有人會覺得她傻,但我們終究不是她,何能以傻論之?通過了死亡的終極考試,她不再憂傷!心不再疼,身也不痛了!回首屬於她一生盡頭的那一次期末考,我感受到了她的勇敢,也覺得她所得到的「分數」不但不低,還應當是極高的吧? 而阿仲舅,從小就受到他父親,我的外公的庭訓之薰陶,加上自身的天資,使得他開慧甚早!另由於家境清寒,加上自身的生性有著痌瘝在抱的襟懷屢流露於他的言談、文章及毛筆題字中,對於貧窮人家都極其願意的施以扶助。因為開慧早,使他在大學畢業之前即已通過醫師與律師雙重的檢定考試,後選擇以醫師為職業。又由於家境清寒,使他在求學階段常無法吃飽,以饅頭配白開水將就著果腹;實驗器材買不起,就向同學們借;那一段吃苦的經歷也加深了他對於窮人之苦的感同身受之情,或說是,能力!因此在他成為開業醫師之後,於能力所及之範圍內,屢到偏鄉去做義診,而在自己的診所裡若遇有病患是窮苦人家的,也屢屢的,願意予以優惠或免費的善待。 但在他六十餘歲的時候,他的腦部卻發生了罕見的病變,或許身為醫師的他,也知道自己的情況是什麼,而向他的妻子,我的舅媽,這樣交代著說:「萬一開刀若不順利……別用法律告人家!」在大醫院開刀之後他的病情一度好轉,殊不知竟在出院前一天的夜晚,突然腦部大量出血,而辭世了!每談起他深具儒心的生平,屢引發親友們這般的感嘆:「他是來還債的,債還完了,也就一身輕的回去了」,以及我對他一生蓋棺論定式的緬懷: 寒門志氣高,窘境毋屈撓。 吃苦闢活路,濟貧做回報。
-
同學會省思-改變的起點
成長於金門六十年代的學子,當時最高學府為金門高中,並無任何大專院校,所以一畢業就像鳥獸散,大都離家往台灣開枝散葉,或就學就業,或成家立業,當然也有學成回家鄉奉獻服務的,一別已近半世紀了,是該辦辦同學會,看看當年青春的容顏又如何邁向如今的花甲之年。遂想起這段話「蹉跎錯,消磨過,最是光陰化浮沫」,正是我們現今的心情寫照。 筆者當年就讀的小學名校-開瑄國小最為特殊,很像是瓊林蔡家村專用學校(學生大部分姓蔡),且同學間都有輩份排階,高階的要稱呼叔公、叔叔、姑姑哪!當時年紀小不知敬老尊賢,還常打打鬧鬧的,睽違40多年要開同學會重逢聚首了,個個就像小學生要參加遠足郊遊一樣讓人興奮期待。 同學會上除了開心細數往昔在學的趣事糗事,我們也心繫故鄉的現況,因遺憾不捨有位同窗六年的,竟在同學會前一星期突然猝死。我的叔公同學蔡承恭醫師就談到,金門的婚,生,壽習俗已簡化,以前結婚要全村拜廟,祠堂及祖廳;生產要做滿月,四十日;生日要請客送糕,不過現已不多見;唯獨喪事的繁文縟節還是沒少排場,一直僵化著,子孫輩祭拜跪到腳麻站不起來。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生命長河終會流逝,何需為身後事傷神,當時我立即不忌諱的告知大夥,十幾年前我已經過家人同意簽署了大體捐贈,當了大體老師就不用葬禮的繁文縟節,頗符合「生無大出息,死有小貢獻」的。當完大體老師我選擇植葬,也就是不立碑,沒有任何祭拜儀式,且一身臭皮囊還能化作春泥更護花,既簡單又環保,這是法鼓山聖嚴法師在世勸勉大家,以感恩的心感謝人生的一切,更是我圓滿中意的人生告別式。 提筆適逢四月清明慎終追遠時節過後,筆者這篇拙作並不是要「驚世駭俗」,只為「拋磚引玉」,親愛的家人摯友們,當我在人生舞台謝幕時,請將我的身影片語留存心中,再為我拍拍手鼓鼓掌,因我已完成最後的演出;當喜愛旅遊的我在人生路途缺席時,長風萬里,就當送我去天國旅行,瞧我這天地間的過客,如此安心自在的揮別紅塵,你不覺得瀟灑的很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