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重拾在塵世裡的真珠--生活小確幸一書推薦序
由《人在千山外》算起,這是萬來賢弟的第三本純散文集;第二本是:《歸園田居訴衷情》。 這本散文集的內容豐實,分為四輯,包括:寫雙親的容顏笑貌;撩起褲管赤腳親持農作的甘苦體驗;生活中幾多「確幸」的追求;以及妻女、親友等多面向的人物描繪。每一輯,都有動人心坎的文字,全因作者心地的純真善良、感情的豐富專一、生活體會的深刻優美,因而建構了他的人生網絡與處世哲學。也正因此,處處可見到那醉人的善心與溫情之美,是好散文的範例。 這本散文集可說是萬來的自傳,充分表露他內、外在的一切。首先,他是一位愛妻疼婦的好好先生;寫妻瓊慈的,多達十五篇以上。例如:〈接送情懷〉,說:「忽然有一天,老婆說,如果她載女兒上學再去上班,時間就很匆忙,連上化妝室都很緊迫,甚至沒時間吃早餐。心想,也對,以前都是妻子起早趕晚的,連續好幾年,很是辛苦。尤其當年老大就讀遠地的私中,早上六點半就要到鎮上等校車;如有延誤,就要自行到校,車子來回要九十多分鐘,所以妻總是很緊張,腸胃時常不舒服。這種心情我現在才能體會,那時的我有幾次老婆有事得代班,因怕女兒遲到,只好在公路上快速飆車,神經緊繃。因此,我毫不猶豫的接下送二女兒上下學的工作。」 再如:在〈事急知妻賢〉文中說:「打通了電話,看她逐漸臉紅、尷尬,我知道請假不成了。當她告訴我校長的堅持以後,我有些氣憤,不禁口出惡言;內心無限的感慨,為什麼校長不能體會身處遠地老師的需求?我發了一頓牢騷。妻紅著眼眶,默不作聲。我知道我表現得太過火了;向妻表示歉意,並且安慰她,不要難過,不能提早返老家就算了。隔天,我打電話給妻,妻告訴我說,她難過的是我的『修持』不好,而不是校長的關係。我恍然大悟自己昨天的失態,並且答應以後會『努力改過』。妻在電話中才逐漸有笑聲,彼此才打開話匣子……感謝賢妻的寬容,讓我在人生之路上能更精進。」 看弟妹的「馭夫術」,真有智慧,難怪賢弟服服貼貼。 三如:〈魔力小面板〉文說:「有一陣子,妻從雜誌、報章剪下不少『菜單』教導我,讓我廚藝大有進步。」說是「教導」,箇中的關係可是師生哦!而〈擁抱三帖〉(之三)又說:「養成擁抱的習慣是好的;而我自小就沒有這個習慣,所幸妻子慢慢的為我們一家建立起這個習慣。」擁抱成習,全是太太教的;萬來是乖寶寶,很聽「太座老師」的話。甚至,最重要的,他對寫作的堅持,也是出自太座之命:〈起床下蛋囉〉文說:「今早妻下床時,我還在睡大頭覺。七點多,在臥室換完上班衣服的妻,倚在我身旁說:『趕快起床下蛋囉!』我朦朧的睡意頓時消失無蹤,還躺在床上閉眼的我靜靜的聆聽妻子的聲音:『我看到一篇文章說,要當一位作家,每天都要早起,摒除一切雜務,利用早上最清醒的晨光,坐在書桌前動筆寫稿,天天有作品產生,這不就像母雞每天都會下蛋一樣嗎?』……在妻的鼓勵下,提振精神,每天總要我做點什麼成績來……。想起近五十年的點滴往事,雖然往事並不燦爛輝煌,但在往事中尋求慰藉,隨筆記下,成為生活中的習慣,也讓妻子肯定,放心讓我宅在家。」 提引了這麼多,不在調侃他的敬內,而在反映萬來的真-真心處處流露;其文章所以可讀,也正在於此! 其次,他是出了名的大孝子;飄泊在北臺灣一、二十年,志業如日中天時,為了孝敬年邁的雙親,毅然決然的請調回雲林鄉下園田定居,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是他人學不來的。本書首輯﹝永恆美容顏﹞的十八篇文字,篇篇都是愛母敬父的妙文。在母往生後,看到他寫的一篇比一篇更感人;我甚至曾建議他另出一本紀念母親的專輯呢。這第一輯,光看題目就受感動:〈母啊,食飽未〉、〈離別的月台〉、〈叫太陽起床的人〉……這類文章如加以引述,必佔篇幅;且留待讀者一一細讀,在含淚中看到萬來的真孝行。 再來是,他返鄉後的耕讀生涯寫實;越是忙碌,他體味農情越深,化為文字,更見他是如假包換的「農鄉作家」-就像:廖鴻基、夏曼·藍波安曾長期在海面上、深海裡生活的真正海洋文學作家;而吳晟是公認的臺灣農村詩人一樣。他的務農體驗心得,在《人在千山外》裡初露鋒芒,《歸園田居訴衷情》一集佔了一大半;而這集,更見成熟,令人激賞。〈牛車上的童年〉、〈雨農·悲涼·憶〉、〈蔗鄉夢已遠〉、〈萬種風情總是春〉、〈細說田園堆肥舊事〉、〈刈稻學問多〉……篇篇引人入勝。去年三月六日在給筆者的網函中,他說:「學生退休近四年,這兩年開始種稻,許多的感受和體驗,也形諸文字。對生活的平淡也很知足。」 末句「對生活的平淡也很知足」,不是平常人說得出口的;要深得箇中三昧,才是真心話。由於萬來的修身與家教,二女也都很有乃父之風;來看〈長髮為癌友〉文即知:「……小女兒將已經留了六年的一頭長髮給剪了。……國中三年,逐漸進入青春期,開始注重外表;每天一早起床便費心整理頭髮,花去不少時間。我就建議剪短比較好整理;她說好不容易留了兩三年,要再留長一點轉送給沒有頭髮的人。頭髮可以做善事,是值得鼓勵,也贊同她的做法。從小就有一份慈悲心的她,長大了也不例外,讓我很欣慰……」。 萬來的文筆好,言情、敘事、寫景和寫人,都很道地;言情、敘事方面,上文已談多了。寫景上,令人讚不絕口的篇章是:〈秋野入眼來〉、〈七里馨香傳〉、〈萬種風情總是春〉、〈一年又冬風〉…… 試看:「車經小鎮的路上,兩旁成排高聳的美人樹,在翠綠的樹葉中,一團團粉紅色的花朵隨風搖擺,開成一大片一大片燃燒般的燦爛,在眼前。繁華如夢般的風景……散步前進村路,偶見幾片水黃皮樹的葉子變了金黃,鮮亮了我的眼睛,捕捉到秋天的一份輕柔與懷想。午後三、四點過後,暑熱褪去,騎上單車,邁向田野的牛車路。休耕的田園一片,遍植油菜花與太陽麻綠肥,白鷺、野鳥紛紛飛起;零零落落的莊稼漢,或施肥,或噴藥,散落各處。那豐盛的大地,載滿無窮旺盛的地氣精力;金黃的陽光,到處顯影,一起為生命吹奏頌歌。 單調的黃泥地上,展現不同調的丰采:有的田地上才灌滿水,剛整完地;有的田地上已種上菜苗;也有鋪滿各種蔬菜,一群村婦正分工採收美生菜,顯出秋日的豐收與生動。更多的是,種著成長期不一的水稻,但同樣是綠意盎然,陣陣金風送爽,為秋天增添另一番風情,令人忘憂。」(〈秋野入眼來〉) 「徜徉在翠綠峰巒的懷抱,山嵐瀰漫,靈感湧現。走一趟山間步道,需要一、二小時;沿途峰迴路轉,可以望遠,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漫步在華山的文學步道,來一趟雲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欣賞之旅,提升人文情懷,讓人不虛此行。沉醉其中,再遠的路都近了,再疲憊的心靈都受到洗滌了。日思夜想的質樸,就在眼前重現」。(〈最愛雲林桃花源〉)而寫木棉,也從沒看過這麼壯美的描摹:「每棵都有兩三層樓高的木棉樹,在秋冬季節,枝葉逐漸枯黃凋零,直到禿枝滿樹,充滿蕭瑟之美。望著樹上側枝輪生、水平開展的枝條,有種風骨獨立蒼涼的寒意。但它無視於寒冬冷峻的淬煉,赤裸挺立的悲壯,正激勵振奮鼓舞著人心向上。……它會在春末夏初之際,讓逐漸成長的橙紅花苞和火紅的花朵,長滿樹頭,綻放鮮豔氣息,顯現自然的高貴風情。每一朵木棉花都有手掌般大,厚實的花瓣綴著盈盈的瑞意和喜氣,質感溫潤靈柔,讓人想一親芳澤;在亮麗陽光的加持下,更加彰顯出對生命的自信與驕傲。一樹燦爛的顏彩,潑灑在眼前,恣意的在大自然的綠意中塗抹,令人眼花撩亂。尤其每當我看到帶刺老幹細枝上的朵朵花苞,映著青天白雲,就覺得大地生機勃發而繽紛熱鬧,那是植物生意盎然的一種展現,也是春末特有的一番風情。那種直逼胸臆的豪情,充分表現百花春意鬧的景致!」(〈萬種風情總是春〉)在寫人方面,以無名英雄(雌)居多,伊們也因此奇文而留名;如:寫〈周運將的奇異人生〉、寫〈裝潢師生活哲學〉、寫〈生命勇敢鬥士〉、〈素寫印傭米麗〉,又寫〈外傭找到真愛了〉……都寫活了人物,令人叫絕。而擬人似的寫寵物等,也一樣令人激賞,如:〈戀念我的「多多」〉、〈小藍作陪到天涯〉……讀來都使人氣盪腸又迴。 心靈是那麼易感,筆觸那麼敏銳,生活那般質樸,而待人又是如此真摯的散文作家萬來賢弟:誠摯的盼望您繼續寫下去;英國的吉辛、美國的梭羅、臺灣的陳冠學……,不都是這樣寫出來的嗎?加油,祝福您。
-
就診見聞二則
﹙一﹚名醫 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那名醫喜笑滿臉的同主持人話語著。言談裡,神色中,讓人對此名醫有種「好生學養豐厚」的觀感著。 人過中年,「中古零件」的肉身難免會在不經意的當兒「猛然驚訝」於諸諸許許的不適與疾苦困擾。於是,我就掛號候診於這名醫的診間。 心想,該是位慈藹且親和力極強的良醫,該是位可讓你病灶諮詢而對你心中所惶惑的疑點詳說細解以掃胸臆塊壘的好醫師。 但,經由電視螢光幕所看的而產生的「印象想像」與「真正就診真相」,卻讓人深心感懷喟嘆啊。 漫漫候診時光後,進入診間時,映入眼簾的,是電視螢光幕上常看的名醫;但,大大落差的是,怎沒同主持人笑語話說時的喜笑神色呢? 喔,不僅沒那經由電視螢光幕印象中的和顏悅色,更讓人驚疑的是,那煩燥的眉宇容貌下底雙眼,竟猛盯視著他手上的手機螢幕而語調音聲極木木然然的問說著:「妳怎麼了?」「下個月再門診看看。」 兩句話的就診回應,摧煞折毀我那「景仰裡的憧憬」情懷啊! 好生悵然的心,好生難過與失落的心;一者是肉身疾苦的耽慮,一者是看診不到幾分鐘的光景裡,「多情」的我,那揣想著醫師該有「醫者,天下父母心」底「望聞、問、切」神情,全然「落空」! 「觀察一個人的品德與能力得經由多面向的檢視才真實。」拿著健保卡繳費的我,自省著。 ﹙二﹚醫病關係需要以同理心來良善溝通 一早到醫院候診時,聽見、看見了醫師與病患因彼此立場、角色的不同及思想觀點差距的迥異導致有了溝通上齟齬的嫌隙心結場面。 一位醫師一早就要面對將近百來人的門診,的確得有著相當的耐性才能「視病猶親」般的心情來細細詳說病情。 故而,有些醫師係本著「專業知能」的「決策」而告知病人「此症為何」「該當如何療治」。 醫師的出發點看到的是-病要怎麼醫治,但若是毫無醫學常識的病患,值病疾遭逢之時,很有可能會有著一大堆的疑問與不安及對療程的諸多揣測及種種猶豫情懷,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醫生:「你真是說不清!」 病患:「你怎麼都不讓我問病情?」 醫生:「都講得清清楚楚了,你又不是外省人聽不懂台語,你怎麼還一直問?」 病患:「我就是聽不懂啊!」 然後,醫師與病患就在「你另請高明!」「我要調閱全部病歷另尋名醫高人!」的嚷鬧中,在醫病關係絕裂中,不歡而散以終。 醫生未有同理心,病患無法溝通是此場面的癥結所在。大排長龍的候診病患讓醫師無暇對此患者「細說分明」;而未能「理解此況」的患者也深感「相關病情疑問未能得釋」而忿忿不已著。 「醫病關係需要以同理心來良善溝通啊。」旁觀的我,感嘆著。
-
山丘
我失業的時間點,非常的尷尬,是新年過後,農曆年之前,我沒領到年終,但仍得包紅包孝敬,完全按照日常生活,規律的「假裝」上下班,那時,我的內心,充滿著憤慨不平。 「喋喋不休,時不我予的哀愁。」 李宗盛的〈山丘〉,滄桑精準的唱出我的心境,當我硬湊出紅包,強顏歡笑的孝敬雙親時,我的心情十分複雜,因為我完全不知道,下個月生活費的著落,一向寡言雙親,退回了我的紅包,還包給我一包萬元紅包,以及給了我,一個大擁抱。 「為何記不得上一次是誰給的擁抱,在什麼時候?」我眼眶紅了。 後來,我終於找到工作,這首歌鼓舞了我,當個攀爬者,越過一座又一座,生命中的山丘,我現在學會了,嘻皮笑臉的,面對人生的難,每當我遇到困難,我就會聽〈山丘〉,它提醒著我已經度過了,最低潮的日子,以及重新拾獲了,親情的擁抱。 我不再倔強,我學會跟親人傾訴,享受登上山丘,坐看雲起時的愜意,又或者,暫時歇腳在山腰,看看風景,不也別有一番風味嗎?
-
我的老師
三十多年前,當時的師專國文老師林政華教授,才三十多歲,正青年的歲月,就拿到台大文學博士,就利用上課時間傳閱了他的博士證書,對我們這群專科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我們師專畢業也只是專科生,連學士學位都沒有,更遑論是博士學位?雖然如此,我們甲班在數十年後,竟然有了數位得到博士,而且至今都在公、私立大學任教,碩士就更多了,這也許就是受了當年年輕博士的啟蒙吧! 林老師雖然才教了我們班一年的國文,然而當我畢業後,竟是影響我一生最大的老師,所以在書信及「伊媚兒」的傳遞中,我總是稱他為我的恩師,而他總自謙為兄,以他走過的人生道路及學問的修為上,對我鼓勵有加。 他在一篇「可以不如學生?」的文章中提到,說我是小有名氣的鄉土文學作家,讓我很不好意思。他說我:「有一顆善感的心靈,對生活上的小事物都能有所感動;出身農家,對社會底層的生活與願望,非常了解,往往能接觸一般人所不能接觸到生活面向。他又宅心仁厚,孝敬親長,對待周圍的人與事,永遠有興趣並賦予無私的愛心。」讓我感動萬分。 老師總是如此的勉勵我向無知的未來行去,讓數十年來的我,以筆耕耘我人生中的點點滴滴,希望這些生活感受、體驗,都能化為文字出版面市,能「感動讀者,啟迪後進。〈恩師在文中所提〉」 恩師說,他敬佩我三十多年來對寫作的堅持,讓我愧不敢當。又說,他懷著歡喜心,替我潤飾、修改、調整字句,樂此而不疲,這是真的。也常對他任教的學生們說:「師生是一輩子的,只要用得著老師,老師二十四小時服務;我會認為你看得起老師,是無上的光榮。」這是何等的人師典範啊! 退休後的恩師年近七十,仍然活得精彩,充滿生命的熱情,還繼續在大學兼課,貢獻所學,參與學術研究會,發表論文,依然忙碌不已。但他說,受到作家學生無形的鼓勵,也立志要重拾禿筆,繼續初中二年級之後動筆二十多年,出過幾本書、數百篇文章的筆耕歲月。他如此地再投入寫作行列,真令人動容啊!我的老師。
-
高原上的雪白(下)
沿著路標指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滿是厚厚積雪的銀白色高原。比起美女平,這滿山遍野的厚厚積雪,非但面積廣袤,由於少了空氣的污染,整片大地自然地呈現著一片雪白的銀色世界,叫人不得不讚嘆大自然造景之美與神奇之力量。站在高處,放眼四周,盡是一望無際的雪白高原。一時之間,竟讓人興奮得忘了身在何處,而真有置身童話世界中那種奇特美麗的夢幻之感。孩子們更是雀躍,紛紛拉著我們一起玩雪球、打雪仗。你,擲一把過來;我,回你一把。甭管它衣服是否會溼成一片。雪球冰冰冷冷的,我們的心卻比平常還溫熱。一時之間,彷彿兒時的快樂情景也回到眼前。沒想到,這一片高原上的雪白,是如此潔淨、如此美麗,如此令人忘憂、如此讓人流連忘返。原來,這才是大家夢寐以求的人間淨土、海角樂園! 雖然,期待中的雷鳥一直沒有出現在這一大片白雪皚皚的美麗大地;但披上一身銀色盛裝的立山高原,雄偉壯闊的氣勢果然不同凡響。許多遊客,沿著雪地的路標,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向前邁進。遠遠望去,彷彿一條細長而彎曲的美麗彩帶,迎著寒風緩緩飄動。廣袤無垠的雪白大地上,有了這條美麗多彩的小小絲帶,因此而點染出一幅可愛迷人的北國風情畫,讓人更覺流連忘返了。 走在厚積的冰雪上,許多人一不小心都可能因此滑倒。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直接走進旁邊剷雪車剷過、一路蜿蜒而去的──雪壁。一步入雪壁中,兩側逐漸高起的雪白雪壁,如兩面堅冰似地就在我們的身邊。雖然,整條雪壁寒氣逼人;許多人還是好奇地邊走邊用手去觸摸、甚至用身體貼著雪壁,感受雪壁冰冷刺骨的陣陣寒意。然後,一路徒步到雪壁兩側積雪高達19米的地方。看到高聳入雲、如兩面高不可測的雪白雪牆,頓時讓我們為之瞠目結舌,果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啊!前面所見高原上的雪白,感受到的是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現在置身雪壁中,所感受到的卻是人類力克大自然的堅定毅力。試想,在高達19米的厚厚積雪中,用那麼小的幾台剷雪車,在硬如堅冰的雪地上,開挖出一條兩線道、長約20公里的迴廊式路面來,是件多困難、多艱辛的事! 高緯度的蔚藍天空,豔陽高高地掛著。凜冽的寒風,在攝氏一度左右的低溫下,毫不客氣地吹在我們身上。在四周高高聳立的雪壁中,與迎面而來、凌厲刺骨的寒風相抗衡,對我而言,真可說是一種不小的體能考驗。不過,頂著藍天、豔陽與寒風,走在厚厚的潔白雪壁間,的確是人生難得有的經驗。寒風迎面而來,寒氣從兩側的雪壁中,透出陣陣逼人的威力。偶爾,我也和其他人一樣,試著用手去觸摸一下身旁難得一見的厚厚雪壁,感受那種刺骨寒的冰冷滋味。這樣的滋味,雖然很讓人無法承受,但好奇心總在轉瞬間便取代了這一切。特別的是,從雪壁間抬頭仰望,藍天彷彿就只有那麼一線天而已。而兩側高聳入雲霄的厚厚雪壁,卻像是真有萬仞之高。這樣奇特的美景,真令人嘆為觀止。我們置身其中,更彷彿走入夢幻中的世外桃源般,忘了人間歲月今夕是何年!難怪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這真是一段令人難忘的冰雪奇緣! 我們在雪壁中標高2390m、寫著「立山雪の大谷」幾個日文的小看板上,留下這難得的鏡頭後,由於時間關係便慢慢往回走。這個時候,雖已是傍晚四點半左右了,陽光卻依然燦爛耀眼地,從蔚藍天空斜斜地映照在銀白如洗的雪壁上。迎面而來的陣陣寒風,比先前強了許多。風吹在臉上的刺骨寒,竟讓我的雙耳有了受凍的難受之感,這才赫然驚覺果然高處是不勝寒的! 依依不捨揮手告別夢幻般的雪壁,我們搭乘隧道巴士前往大觀峰。在大觀峰的高地平台上,俯瞰山峰下滿山滿谷被厚厚白雪覆蓋的美麗景色,感受大自然化育萬物的奇特威力。之後,便依序搭乘空中纜車離開立山,前往黑部平。在緩緩而行的纜車上,從空中直接鳥瞰立山黑部峽谷的壯麗景色,欣賞終年不化的千年積雪與原始森林,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美景與感受。人從高處一路往下,白雪覆蓋的美麗山景,也緊隨在後、由近而遠地,在我們的視野中逐漸攢蹙累積成一幅美不勝收的──高山雪谷圖。遠處,白雪覆蓋的高高山峰,映著夕照斜陽的餘暉,閃爍著一身耀眼的銀色亮光,這個時候更覺迷人。近處山勢趨緩的陡坡與山坳間,已見一株株抖落白雪覆蓋的樹木,伸展著一身的枝椏,迎著寒風,就矗立在皚皚白雪的山坡中。有些已見稀疏綠葉的枝椏上,點點嫩綠,突破覆蓋其上的厚厚白雪,顯得特別清新美麗。原來,大自然化育萬物是如此的神奇。有了高山雪水的滋潤,相信這滿山滿谷的樹木,很快就能綠意盎然地迎風招展,為眼前這一大片銀白的大地,換上一件件清新美麗、又色彩豐富的新裝。 寒風,微微從纜車的窗縫溜了進來。人在車內,放眼四周,蔚藍天空、皚皚白雪,還真有種乘風御宇的暢快之感。當纜車愈來愈接近終點站時,下面的黑部川已遠遠在望了。雖然還聽不到潺潺水流聲,黑部川白雪覆蓋下的結冰川流,已隱約可見一小塊、一小塊雪融冰解的小水流。 抵達黑部平後,令人振奮的是,又見一片美麗銀白的積雪。好心的領隊,為了滿足大伙兒對雪景的熱愛,特別讓我們再踏上那一片銀白世界,做為臨別前的最後回顧。孩子們雀躍地在雪地上跳躍拍照,用鏡頭緊緊抓住這難得的一刻。幾分鐘後,地下纜車便載我們前往著名的黑部湖。徒步走過黑部水壩,又是另一種美景的享受。雖然天色已晚,太陽的餘暉卻把遠處黑部川上游的美景,映襯出一幅出奇美麗的山間雪谷圖。冰雪覆蓋下的黑部湖,潔淨自然、樸實無華,卻幽靜、動人,宛如不食人間煙火的美麗仙子。那一身白雪覆蓋的銀色衣裳,長長地從遠處山間一路蜿蜒而過黑部水庫。幾處雪融冰解的水面,已隱約可見一旁的山景與綠樹。山湖相映成趣,畫面清幽美麗,更覺迷人。 黑部川上游的黑部水庫,是一座穹頂型拱壩,高186公尺、長492公尺,是日本最高的水壩。我們從上朝下俯視,特別能感受到水壩建構之宏偉。在遊客漸少的日落時分,漫步於行人專用通道上,除了感受大地造物之美外,我們還親身見識到水壩工程的險峻。因此,足足走了二十分鐘後,傍晚六點十分,才搭乘最後一班關西無軌電車,經過全長6公里、號稱「東洋第一」的山洞隧道,一路到扇澤駅。結束這一段令人難忘的──立山高原夢幻雪壁之旅。
-
八哥與小藍鸚
村子裡有一位獨居老阿伯,印象中似乎與社區居民並沒有太多的互動,或許是他自己的個性使然,不喜歡麻煩左鄰右舍,所以大家對於這種疏離感也覺得沒有甚麼不好。 老阿伯獨自過著隱居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情況似乎有明顯改變,原本足不出戶的他,現在每當早晚時分,總是喜歡在小巷子裡到處散步。村民每次看到他的時候,除了頭戴棒球帽、配上一副太陽眼鏡和手持拐杖之外,肩膀上更站著一隻黑不溜丟的八哥小鳥,一點都不怕生的隨處溜達,於是許多人總是戲稱他是一為名副其實的《溜鳥俠》。 這位阿伯的脾氣其實很和氣,所以即使有人在背後給予這樣的稱呼,他也不覺得有甚麼不好,反正此種稱謂並無負面的譏諷意味在裡面,而且實質上也真是一位享受閒暇之樂的人。 人們逐漸習慣每天在巷子裡看到阿伯閒逛,加上那一隻八哥也極其討人喜歡之故,所以大家遇到他們的時候,大都會駐足逗一逗站在其肩膀上的八哥小鳥,順便客氣的噓寒問暖一番,不過聊天內容盡是一些淡淡的應酬語詞。 這種情況持續了好一陣子,有一次村子裡敏感的人發現已經很多天沒有看到老伯外出閒逛了,於是心裡面想像也許他到了外地旅遊,或是回到以前比較孤僻的生活方式,所以沒有看到他在巷子裡散步,然而大家似乎也不太以為意。 可是此種情況經過了一個星期之後,大家還是沒有老阿伯和八哥鳥的足跡,於是讓許多人竟然覺得若有所失的樣子。 後來有人好奇的前往巷子最裡頭那一間小屋探視,那人看到老伯家的門窗緊閉,窗戶前面鳥籠裡也沒有看到八哥鳥,顯然獨居的老人並不在家。 後來老阿伯終於再度出現了,從外表看起來好像憔悴了許多,而且未經修飾的鬍渣,讓他頓時老了好幾歲的樣子;雖然他還是循著熟悉的巷子外出散步,不過人們這時候已經看不到八哥鳥站在他的肩膀上了。 「難道是八哥鳥的事而讓他感到沮喪嗎?」大家紛紛揣測這一陣子看不到老伯的原因究竟為何?可是看到他似乎愁容滿面的模樣,因而沒有人敢發問。 後來一位比較熱心的人還是提出了問題,也終於得到了答案,原來真的是為了八哥鳥飛走了,所以讓老伯這一陣子以來的心情幾乎崩潰,除了無法適應沒有八哥陪伴的寂寥之外,更是想不通為什麼會突然離他而去? 這種結果教人鬆了一口氣,老阿伯畢竟不是因為其它更為嚴重的問題而傷心,所以對於左鄰右舍比較關心他的人而言,此種情況還算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其實以前曾經聽到有人為了寵物死亡而傷心流淚的故事,當時那一隻讓主人潸然落淚的寵物是小藍鸚鵡,主人則是一位退休老師。 老師與小藍鸚的故事,和老伯與八哥鳥的遭遇雷同,他們同樣都是和寵物小鳥形影不離,亦步亦趨的出現在村子裡散步,只不過那一隻小鸚鵡卻是被嘴饞的貓咪咬死,讓一時沒有注意的主人感到極其懊悔,甚至深感內疚而傷心不已! 對於這兩種情況似乎相近的寵物故事,也許人們無法感受兩位年老主人的真正心情,而且甚至覺得真的有那麼嚴重嗎?牠們只不過是寵物鳥兒呀! 沒有錯,對於外人來說,牠們只是兩隻命運不太相同的寵物鳥,可是得到主人寵愛和照顧的情況,應該都是同樣無微不至與滿滿的愛心,況且不是失去寵物的主人,心中對於他們所油然而生的悲悽情愫,或許沒有辦法真正的感同身受吧! 當然人們討論寵物心情的話題,早已經有很多的論點了,例如沒有真正和寵物朝夕相處的人,根本無法想像把牠們帶到床鋪上共眠的情況;至於和寵物親親嘴、親密擁抱、悉心照顧和緊緊相牽連的動作,則是主人和寵物之間最為基本的心情了。 曾經看過一篇報導,探討人們照顧寵物的心情究竟為何?有人覺得是主人擁有比較豐富的愛心,也有人認為那是為了填補寂寞的心情,甚至有人指出那只不過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而已,根本和愛心或寂寥心情沒有甚麼重大關聯。 我們無法替寵物和主人們的關係多作揣測,因為那種情況畢竟得要自己親身經歷才能夠感受,所以也沒有甚麼值得紛紛擾擾而吵得面紅耳赤了,而且各說各話的結果,好像通通都很有道理,其不同之認定和寵物心情,端賴於每個人獨自的感受罷了。 雖然我們看到村子裡發生的這些故事,應該沒有影響到其它任何人,也不是甚麼驚天動地的新聞事件,可是總覺得有一種感覺積存在心頭,那種感覺好像上述大家曾經討論過的生活面向,所以不同的想法和話題,便成為繽紛社會的各種多元面貌了。 因此當我們分享八哥與小藍鸚鵡寵物鳥的故事,我們還是無法以偏概全的來加以評論,或許把它當作生活上一個小插曲就好了,何況也只能夠做到如此地步而已了,不是嗎?
-
想念的一碗麵
感受完熱鬧假期的心情,像裝滿城隍爺福澤般的背起行囊返台。在機上翻完了二份報紙後望著窗外,心卻停在浯江副刊上,坐在右邊的白髮大叔應沒發現我左眼已止不住的眼淚。 這條大街上的街坊鄰居,有的是親戚但也很多不是;很奇怪街坊鄰居間的感情大部分都很好,不僅我們同輩間不管年紀差幾歲可以互相關心,這些婆婆媽媽間也都有著姐妹般的情誼。她們互相看著每家的小孩們讀書、長大、成家、就業、出外打拚……。在她們的心底我們應都是她們這些母親們的小孩。 大我一歲像姐姐般的她,知道我在金門,而她也剛好洽公回金,已經晚上十點多了冒著雨又撐著傘咚咚咚的跑來敲門,和母親都超開心的可見到她。自從前幾年她母親走後,我們家人心中總是不捨的。像家人般的在客廳聊天(通常我是被她訓話,但永遠我也說不贏她),母親問她那麼晚才回來吃什麼?她說就去買北門那某一家的餛飩麵回來吃;想起以前不管多晚回到金門,我媽都會煮一碗麵……客廳裡的三個人……心都有點凝固住了。但仍不迴避的聊了一下她的母親……。不管她已吃了東西才過來,我母親仍弄了東西給她吃,她沒有拒絕的開心品嚐,可以感受我母親多麼的不捨,和這位姐妺的善解人意,當下我也是忍著眼淚和她們稍稍回憶過去。小敘之後要離去,母親一直交代她以後回金門都不用買吃的,不管多晚隨時都可來我家吃就對了。 昨晚和母親都收拾著有點不捨的心情回房睡覺,今早起來她想到又很不捨的說,以前媽媽在不管多晚都還會有一碗麵,現在想吃都不會有了。我的心很重一直到飛機落地。
-
生日快樂
許久不見的你,生日快樂。 我暫時離開金門後,和有些人的關係漸漸淡了,有些人沒變。同你,則是少數反而更要好的朋友,光是為此就該好好向你道謝,更遑論在離開金門後,仍有許多事情得麻煩在金門的朋友代為處理,而每次向你請託,你總是爽快的答應並妥妥當當的辦好。對於認為把所有能做的事情做完才覺得心安的我來說,你大約是我最常叨擾的學妹了,真的十分感謝和不好意思。 友誼實在是個奇妙的玩意兒,就好比你說的緣分,誰也不知道下一餐會同誰吃而吃完後又各自為何而忙碌。對彼此更多些的瞭解,在日常與常日間,一點一滴累積的不同層面的認識。雖然至今我只記得你愛吃火鍋、沒吃過生魚片,但相較之下一回想,我連自己室友愛吃什麼都不知道,除了對室友感到愧疚之外,還是稍感欣慰,至少回金門可得記得別約你去吃生魚片。 不久之前,忘記同誰聊到你,我很努力的形容了一番,是那個很可愛、在9198打工、平常並不特別常露面、人很好、很認真的那個學妹,待對方終於知道我這是在描述誰之後,他很是訝異怎麼我會同你認識,甚至是一定程度的朋友。我還能回什麼?就只能有些尷尬的說:其實我也沒想過,但是覺得開心、聊起來感覺就是挺對的、沒什麼尷尬疙瘩,所以自然就不錯了。 畢竟好長一段時間,對你的印象只停留在你同你室友拿著信走到樓上的那晚,開啟了至少半年的掙扎與疲憊的那晚的那封信。然後或許也因此,同你有近半年並沒有非常熟識,而如今能又成為不錯的朋友,心裡著實是挺高興的。 不知不覺也在金門待了一個多學期的時間,每次要想生日祝福的時候,都不太知道該祝些什麼。金門的生活就那樣子,平淡而悠閒。要祝精彩好像有些強人所難、祝平安又一副金門很危險似的。不過說來說去,還是祝你平安、健康、快樂,這三者在金門都很需要,你也一定會有的。 又到了金門的霧季雨季,這個多愁善感的時節,天氣不怎麼樣、視線自然也不怎麼樣,難免的掛念大抵是希望你往返9198與宿舍的路途能平安,平時日子過得都好。再怎麼說,自從不在金門之後,似乎分外想念金門的節奏與生活,便希望而祝福你也能享受其中了。 還有很多的感謝與感動,就留待下次見面再好好致意吧,下回無論是在台灣或在金門,我們再約、再見、再聊。祝願我的好朋友,生日快樂。
-
高原上的雪白
您看過嗎?高原上的雪白,一望無際的銀色世界。19米高的銀白雪壁,就在您身旁緊緊跟隨著。您體驗過嗎?攝氏零度左右的低溫,棲身在寒風刺骨,兩側高聳入雲,寒氣陣陣逼人的雪壁中,是什麼滋味? 去過大陸東北,在攝氏零下27度欣賞哈爾濱冰雕與太陽島雪雕,在白雪紛飛的松花江畔欣賞吉林霧淞島似雪非雪的霧淞,已是多年前一次難忘的旅程。第一次,感受冰雪世界的奇幻與美麗,也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冰天雪地」。輕輕呵一口氣,口中的熱氣竟瞬間在羽絨外套帽沿上,全集結成點點美麗的雪白霜花。前幾天,日本立山高原上的那一片雪白,那銀白世界、夢幻雪壁之旅,讓我再度經歷了一場冰雪世界的奇幻與美麗,也再度經歷了冰天雪地的寒氣與威力,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經驗與感受。 五彩絢麗的哈爾濱冰雕,各種造型雕刻在寂靜的黑夜裡,散放著美麗動人的萬種風情,曾經讓我渾然忘卻置身於攝氏零下二十七度的低溫;太陽島雪雕,一大片充滿異國情調、世界風情的雪白雕刻,在蔚藍天空、美麗豔陽映照下,美得讓人目不暇給地,彷若走入時光隧道,暢遊古今中外的世界雪景,忘了自己身在何處。而霧淞島上,銀絲閃爍的霧淞似雪非雪,江風一吹便如煙似霧,與四周白茫茫的天地連成一片,猶如久被塵世遺忘的人間仙境,美得讓人懷疑是否身在夢境中。這些,都讓我見識到人類善用自然的造景功力與藝術美感,那種巧奪天工、令人第一眼就為之傾倒的美。日本立山高原上的銀白世界、如夢幻般的雪壁,則全然不同於哈爾濱冰雕、太陽島雪雕與吉林霧淞島的霧淞。立山之上,一望無際的高原雪景,沒有人工的精雕細琢、沒有人為的絢麗彩裝,就只有雪白的厚厚積雪,棉絮般綿密地覆蓋在高低起伏的廣袤高原上。就這麼簡單的白色構圖,在晴空萬里的藍天與高掛豔陽映襯下,蔚藍與雪白相映成趣,竟更突顯出純樸寧靜與扣人心弦的動人風采。放眼四處,盡是一大片、一大片銀白雪亮的大地,渾璞自然、潔淨如洗,美得令人為之震懾、美得叫人久久不能言語。凜冽天氣雖寒氣逼人,空氣卻清新得叫人一陣神清氣爽。張開雙手,擁抱這一片廣袤大地,滿懷喜悅心,讓人頓覺萬念俱無。彷彿,世界與我全無關聯。而我,早已和這一片遼闊寬廣、美得令人無法言語的大自然,冥合為一。 有朋友說,那不是立山黑部,而是黑部立山。到底那一個稱呼才是對的?出發前,我和許多人一樣深感困惑。其實,兩種稱呼都對。立山是山名,黑部是水名,端看您從那個方向遊玩。如果您從高處的立山往低處的黑部湖走,那就稱之立山黑部。反之,則為黑部立山。我們是從高處往低處遊玩,先前往立山高原這一頭,自然就稱為立山黑部了。 立山黑部是日本飛驒山脈所在的山地,立山為山地的總稱。日本中部山岳,叫阿爾卑斯山岳。飛驒山脈居阿爾卑斯山岳群最北,因此亦稱為北阿爾卑斯。立山連峰中,除了立山外還有許多著名的山岳。包括白馬岳、五龍岳、鹿島槍岳、劍岳、藥師岳、黑部五郎岳、黑岳、鷲羽岳、槍岳、穗高岳、常念岳,以及笠岳、燒岳、乘鞍岳等。其中,白馬岳群峰滿山皚皚白雪的美麗山巒,在我們第二天一早的旅途中意外地出現。蔚藍天空下的白馬山,巍峨秀麗的雪白山峰讓人驚豔,也讓大伙兒驚喜之聲不絕於耳。開車的日本司機,因此特地停下車來讓大家看個夠。穗高岳、常念岳的群山連峰,是我們後來的旅程中原有的行程。山水明淨秀麗的穗高連峰,同樣帶給我們一次難以忘懷的美麗印象。 立山,是日本三大靈山之一,而與著名的富士山、白山並稱。立山黑部,屬於日本中部山岳國立公園,有「日本阿爾卑斯山」之稱。被稱為「日本屋脊」的立山黑部,又有「雲上的樂園」之稱,是日本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亞洲唯一的山岳遊覽勝地。立山,位於日本富山縣,最高峰大汝山標高達3,015米。由於海拔高、天氣寒冷,冬季期間的立山黑部,山上全是厚厚的積雪。往年,在海拔2450米的室堂平就有18米以上高度的雪壁,因此常吸引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雪壁的所在,日本人稱為「雪之大谷」(雪之大谷),也有人稱之為「雪之谷」、「雪牆」,是立山黑部(黑部立山)最著名的景點。冬季期間,山上到處堆滿著厚厚的積雪。因此,高山雪封時間長達四、五個月。每年4月下旬,日本當局特別剷雪開路,形成「雪之大谷」行人專用區,供遊客們在十幾米高的雪壁中步行欣賞。 今年,立山黑部開山時間提早了許多。4月16日開山以來,立山之上的銀白雪壁,竟高達19米。據說,比去年的15米更勝一籌。可想而知,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日本民眾,前往觀賞的一定不在少數。19米高,足足超出六層樓的高度,人在只有兩線道的路上穿梭步行,除了感受雪壁兩側高聳入雲、宛如兩道堅冰凝聚成的高大雪牆外,更有來自四周如入冰洞的逼人寒氣。特別是在立山標「高2390m、雪之大谷」處,四月底我們去的那一天,就只有攝氏一度左右的低溫。 貫穿日本屋脊的立山黑部連綿山峰,旅客漫遊其中,必須換乘六種交通工具,才能領略立山連峰的崇山峻嶺之美,與四周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風光。因此,我們抵達立山駅(駅,即車站),領隊一買好票,便隨即前往電纜車搭車處。讓我深感意外的是,遊客多得讓大伙兒如同擠沙丁魚般。因此,擠在悶熱的軌道電纜車內,雖然只有七、八分鐘的車程,卻頗有度秒如年的感覺,實在是前所未有的旅遊經驗。還好,辛苦是有代價的。電纜車一停,就到了標高977m的「美女平」。「平」,是指平台地形之意。一踏出美女平車站,便被迎面而來的積雪所包圍。適才在車內的悶熱,隨即被四周的寒氣化為烏有。寒風凜冽,氣流冰冷。還好,高緯度的豔陽總那麼討喜地圍繞著我們。美女平一帶,許多參天樹木已爭脫白雪覆蓋,綠意盎然地高高矗立在蔚藍如洗的晴空中。不過,我們四周有些地方還依然看見五、六米高的厚厚積雪所形成的小雪壁。因此,讓大伙兒是一陣的驚喜與雀躍。雖然,原本應該是潔白的積雪表層,由於空氣污染而呈現出一片淡淡的灰黑色。沿著剷過積雪的寬暢道路,我們一邊欣賞四處仍依稀可見的殘雪美景,一邊悠閒地拍照。興致高昂的孩子們,還特地跑到厚厚的小雪壁旁,親手去撫摸冰冷的雪壁,感受那種刺骨寒的刺激。 在美女平停留了半個小時後,我們換搭立山高原巴士,前往海拔2,450米的「室堂」。 室堂,是我們這一趟旅程的主要景點──雪壁的所在地。前往雪壁的高原巴士,載著我們一路慢慢往上行駛,我們的心卻興奮得滿懷的激動。在漫長的五十分鐘車程中,除了感受到車子愈行愈往高處外,令人振奮的是山路兩側盡是皚皚白雪覆蓋的美麗畫面。遠處,愈來愈見高聳的山巒,或高或低的盡是一片一望無際的銀白世界。人在車內,竟有如走入童話故事中白雪皚皚的美麗世界。近處,一株株白雪覆蓋下的樹木,一身雪白的矗立在寒風中,只偶爾看到幾枝不見任何綠葉的枝椏,好不容易掙脫白雪的覆蓋,還頂著一身殘雪露出地面。路旁,被剷過的如壁積雪,清晰可見積雪的厚度。隨著我們乘坐的高原巴士愈往上行駛,兩側積雪的厚度就愈來愈高。山路彎彎曲曲,我們也隨著車子忽左忽右的彎度而有了截然不同的視野。當海拔不斷增高,遠處進入眼簾的立山美景與秀麗風光,就更見奇特、更見夢幻般的美麗。隨著積雪愈來愈厚,四處一片白茫茫的銀白世界,也就更見千變萬化、令人驚嘆的迷人畫面。 面對著窗外白雪皚皚的銀白世界,許多人情不自禁地發出讚嘆與驚喜的呼叫聲。按下快門,留下這些美得叫人難以忘懷的畫面,恐怕是大家這個時候最在意的事了。不過,這些還不是「雪之大谷」的雪壁。真正的雪壁,是在高原巴士到達目的地──立山最高的停留點,標高2450米的「室堂」。我們抵達後,一下車便穿上羽絨外套,戴上墨鏡。備妥圍巾、手套等一切禦寒衣物,就一路直奔嚮往已久的──雪壁。(上)
-
拼盤詩
時間 回不去的昨天, 能把握的現在, 無法預知的未來, 謝謝你、謝謝我、謝謝她/他, 我們都比不過時間的洪流, 失去的就笑著說再見吧! 慢慢的走向規劃的道路。 或許下一次再見面, 我們都會變得更好也更成熟。 夏日 屬於我們的夏天協奏曲, 栗喉蜂虎回歸的季節, 靈巧的身影在金門林間穿梭, 豐富的自然生態真的是寶貴的資產。 夏日, 令人又愛又恨的季節, 誰還記得今日又是畢業第幾年? 金門的子弟, 是否都像候鳥般來來去去? 天空 無限廣闊, 跟著海洋天海一線的連接, 我們都該走出戶外, 享受一下自然的美景, 說不定下一秒會有更多驚喜的發現。 換個角度思考, 讓心放置在無垠的天空, 儲蓄好能量, 迎接下個挑戰。
-
詛咒信
在詐騙集團、電腦駭客還沒盛行之前,電話與書信是人們最常聯絡的工具。在我的小時候,印象中曾經有陣子流行有人寄詛咒信,我自己沒收到,但我有看過真實的信件。受害者是我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他無意間真的收到了一封這種信,內容大意是收到此信的人需要抄寫五十封給別人的信,如果沒有照做,就會受到報應,而信件內外並未署名。剛收到信的朋友十分驚恐,還一度考慮要照做。 後來,他沒有真的做,因為再寫五十封信給別人,可能會陷害好幾倍以上的人,如果遇到比較敏感的人,搞不好整天都會沉浸在恐懼的氣氛中而無法自拔。我朋友巧妙的將信件送到了警察局,交由警察處理,畢竟這已經造成人身安全及恐懼,他也真的沒事,他國中畢業後就到軍中服役,現在已經是高居士官長的職位。我想,報應之說真的是無稽之談,這種信頂多只是個惡作劇,又肥了郵局而已。 這一類的信件也隨著眾人的揭發而逐漸銷聲匿跡,不知道當初那批人的用意如何?是好玩嗎?還是想藉此對對方帶來壓力,做為報復?這始終讓人難以弄清楚。而人與人之間使用電腦、手機聯絡頻繁後,收到的網路垃圾信件比當初的詛咒信更可怕,因為一轉寄就好幾百甚至全世界的人都收的到,許多信件而夾帶著病毒,打開後簡直是直接的現世報,讓人不敢恭維,也不可能隨意打開。 而有陣子,流行一種惡作劇的交談訊息,如果隨意點開網址,就會出現恐怖的畫面與聲音,半夜打開,可能會被嚇的整夜餘悸猶存。傳送者在另一頭或許等待著他人驚恐的反應,或許出於好玩,但他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是會出事的,一不小心就會鑄成大錯。當初我也曾經收過這種訊息,我當下就直接打去給朋友,跟他說不可貪圖一時的好玩而使他人受到傷害,這樣的行為只會令人厭惡而已。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詛咒信雖然表面上消失了,但匿名在網路上謾罵、詛咒他人的人卻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沒有拘束,所以,詛咒信實際上並沒有消失,而是以另外的形式存在於人間,如果不端正風氣,徹底找回人性的善,誰知道下一個收到信的會是誰?
-
咖啡成癮
「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聽起來真是經典,或許咖啡對很多人而言只是為了提神而喝,但我想越來越多人,已經把咖啡當成如同美食一般,需要細細品味、慢慢享用了。 這琥珀色的咖啡到底有什麼魔力?讓我們這些嗜咖啡成癮的人,著迷不已,愛不釋手,似乎沒有了咖啡,人生就少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失去了咖啡,生命就缺少了很多樂趣。 已經忘記我喝第一杯咖啡是什麼時候的事,什麼滋味,但越常喝咖啡就會越對咖啡產生如上癮一般,而真正能喝出味道、喝出感覺的咖啡,絕對非黑咖啡莫屬,我覺得加了甜膩的糖、不天然的奶精的咖啡,總會破壞掉咖啡它原始的風味。但偶爾走進咖啡館,我也會來杯不加糖的拿鐵,看厲害的拉花師傅將綿密奶泡與咖啡結合,輕盈純白又潔淨的牛奶與濃黑厚重的咖啡,譜出一段醇厚的圓舞曲,看著精緻的拉花圖樣,真讓人心情愉悅,甚至捨不得喝,深怕破壞了這美好的畫面。 而對我來說,每天都需要一杯黑咖啡來點綴生活,從大學以來,我喜歡收集各種風味的黑咖啡濾掛包,習慣每天留給自己一杯沖泡咖啡的時間,先撕開濾紙,聞一聞研磨咖啡粉乾乾的香氣,放進馬克杯,接著用沸騰過的熱水,沿著中心以畫圓的方式,看著熱水透過濾紙,萃取出一滴一滴香濃的黑咖啡,心情就隨之放鬆,看著油油亮亮的咖啡汁液,聞著含有焦糖般的香味,輕輕啜飲一口帶有果酸味、淡淡苦味的咖啡,這時,似乎已經得到了救贖,得到了安定心神的力量,這個儀式每天都需要進行一次,才覺得美好的一天開始了。 咖啡成癮的我,每次到了書店,若發現有關於介紹咖啡的雜誌,就如獲至寶般,瘋狂的收集,也喜歡到處逛逛去發現咖啡館,尤其很多咖啡館都非常有特色,風格很獨特,裝潢、布置得非常有味道,我也開始慢慢去了解有關咖啡的知識,包括不同的產區生產的咖啡豆,各有不同的風味,不同咖啡豆烘焙的方式,也會有不同的味道,甚至咖啡豆研磨的粗細,熱水沖泡的溫度,沖泡的用具等等都會讓一杯咖啡產生截然不同的韻味,一杯簡單的咖啡竟然這麼費工、這麼有學問呢! 隨著咖啡館如雨後春筍的林立,喝咖啡變成一件很流行的事,在金門也越來越多人喝咖啡,還記得去年我到馬祖時,坐在芹壁村的民宿外頭望著海,喝著咖啡度過悠閒的下午,那感覺我仍深深記得,而在金門古厝裡飄咖啡香、看海發呆喝咖啡這樣的步調與情境,與金門的緩慢悠哉真是對味,也期待有更多特色咖啡館讓我們去尋寶。 奧地利詩人彼得·艾騰貝格有句經典的名言:「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館;如果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喝咖啡可以是一種品味生活的方式,苦澀中帶有回甘的喉韻,如同金門人愛的高粱酒,品嘗咖啡也像品酒,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享受幸福生活,不如來一杯咖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