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微風往事
1991年初進入臺北市從事停車位清查,自此,投入都市防災之工作領域,轉眼邁入20個年頭,期間經歷臺中及臺北相繼發生論晴西餐廳、卡爾登理容院、快樂頌KTV等火災,燒出建築物之公共安全問題,促使加強檢(複)查各供公眾進出之營業場所,筆者更擔當了將近4年的公共安全檢查人員。 1999年921地震後,筆者因承辦業務關係,將近3個月時間,每天皆需要帶領臺北市建築師公會、臺北市土木技師公會及臺北市結構技師公會派來的技師到各通報受損嚴重或是不甚嚴重的建築物勘估,當回辦公室後,還要處理公文等業務,業務相當繁重,但內心是充實的,卻也很沈重,因為1999年9月21日家父(人稱:阿吃,老煙槍)因感冒感染肺炎,導致身體僵硬生命垂危,筆者打電話給人在金門家鄉的同學蔡福林(豆奶),請其協助打電話給金沙消防隊,並經金沙消防隊派員前往沙美小浦頭老家,緊急將家父送往山外衛生院醫治,蒼天憐憫,救回一命,惟家父整整住院3個月,期間,家母因日夜於山外衛生院照顧家父整整一個月之勞累,導致家母(人稱:查某婆)自己同年10月21日昏迷在山外衛生院,其實家母患有糖尿病,腳部已有傷口,久久未癒合,引發細菌感染。 回首1999年10月21日晚間7時,我二哥來電告知我,金門山外衛生院已緊急送往金門花崗石軍醫院加護病房救治,金門花崗石軍醫院萬國良主任說家母不樂觀,恐怕會引發敗血症,那時筆者正於半導體工廠兼職,筆者當年24歲,因獨立購買新北市24平預售屋剛完成交屋,每個月有2萬4千元的房屋貸款要繳及需寄6千元回金門老家養父母,經濟壓力沉重,故白天5點下班後,遂自台北市騎車趕往新北市上夜間6點至10點的兼職班,一做就5年,2001年婚後才辭掉,期間筆者蠟燭兩頭燒,著實相當艱辛,但是身為金門子弟,孤零一人在台北,只好把吃苦當吃補,正聽到兄長來電家母病危的消息,晴天霹靂,頓時眼淚不禁的從兩邊眼角流出,但筆者感緊擦拭,深怕被電子工廠的阿姨們看到會問東問西,不過蒼天憐憫,還有醫生醫術高明,家父家母相繼於2000年01月初出院返家過年,家母目前高齡82歲依然健在,先父則不幸於73歲時即2006年3月初往生,只因先父出院後未聽醫生告誡,依然繼續抽他的香菸。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霎時,她已管不了經血是一種骯髒的東西,五指拼攏就朝自己的下體摸去。果然是她期待已久的月經來了,內心的興奮不言可喻。但她仍然無法起身處理,索性脫下內褲,用它代替草紙,緊緊地按住下體,以免經血汙染被褥。她閉著眼睛屈指一算,比起上個月足足延後了十三天。現在總算來了,鐵定是不會懷下那隻惡魔的種子。可是存在她心中的那道陰影是否能就此遠離?卻還是一個未知數。 翌日,她的病情似乎有明顯的好轉,發燒已退,頭也不再天旋地轉,但每當想起遭受蹂躪的身體,她的淚水不得不奪眶而出。只因為她是一個未婚的少女,貞操可說是她的第二生命,如今她的處女身已遭汙辱,即使家人不知情,但天知地知啊!日後她將如何來面對自己的良心?而跟隨她進入柴房的那隻惡魔,萬一被村人發現而傳開,她還有什麼顏面活在這個世界上。儘管此時她的頭已不再暈眩,可是那道恐怖的陰影則依然如影隨形,不斷地侵蝕她的腦細胞,試圖讓她的精神崩裂才甘心。 金花病後,她的母親秋美嫂已發覺女兒精神有些恍惚,做起事來沒有之前的專注,而且經常在睡夢中說了許多怪裡怪氣、讓人心驚膽顫的夢囈。甚至還咬牙切齒說要報復、要殺魔鬼,絕對不會輕率地饒恕蹧蹋她的那個北貢兵。女兒病後出現如此離譜的行徑,簡直讓秋美嫂感到無所適從。心裡不免想,難道女兒發生什麼不可抗拒的意外?要不,怎麼會這樣呢?她的父親則說,他們村莊向來單純,與駐軍相處也相當融洽,不可能發生什麼不能抗拒的意外,或許是發高燒燒過頭的後遺症。但秋美嫂則認為不可能,因為光是檸檬精就吃了十幾包,五分珠也吃了將近十包。如果不是發生意外就是妖魔鬼怪纏身,或是觸犯神明,一定不是高燒燒過頭造成的症狀。兩夫妻商量的結果便是問神明,請神明來幫她化解。(三十五)
-
永遠的乾媽─劉連治
在戰地政務時期當時時空背景下,一個豆蔻年華的19歲少女(劉連治阿姨),在因緣際會下來到金門育幼院服務,懵懂無知的女孩就此踏入人生的第一份職業、也是終生職業,初次進入職場即與育幼院相關社福機構結下不解之緣。 因當時育幼院居住者皆為地區弱勢族群孤苦無依及流離失所、低收入之兒少安養與培育處所(當時收容院童高達50人),並專責照顧及提供兒少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項生活扶助,並輔導繼續升學或就業,責任之重不言可諭。 因當時大環境不好,各項行政資源缺乏,亟需仰賴社會各界經費及物品資源挹注,致使當時社會處處充滿溫馨和熱情。 劉阿姨自59年10月1 日起來大同之家前身金門縣育幼院服務(時任褓姆乙職),時值李智中先生為院長、其公職生涯中歷經多位院長(育幼院時期)暨主任(安老院與育幼院因政策精簡於82年二院合併為金門縣大同之家)更迭,其工作服務熱誠,待小朋友視如己出的看顧與照料,早期在育幼院因人員短絀,致使值班係為值日夜班制,24小時留守育幼院,食衣住行生活與供,生命感情的維繫是那麼緊密與熱絡,晚上留守育幼院除了課業輔導、人格養成塑造基本工外,尚須肩負小朋友洗澡,寢室清潔整理維護,晨昏定省更是免不了,而且當時值班係為全天候值(一周僅排休一天),那份辛苦不言而諭,自不在話下,每逢有突發狀況、緊急事件抑或小朋友生病,往往係一個人須獨立去面對完成的,在在考驗你我的智慧與隨機應變能力,那內心的苦和煎與壓力,今已非昔比囉,也因劉阿姨的全心全力全付出她的愛心和感情加諸於小朋友身上,普獲小朋友的心和認定,故而時至今日小朋友在在皆尊稱劉阿姨為乾媽,逢年過節時常有過往小朋友返家探望劉阿姨,其受小朋友尊重與敬愛可見一斑,劉阿姨的犧牲和奉獻,絕非偶然。 劉阿姨因人心地善良、為人厚道,待人處事不計較,不與利爭、不與人爭、熱心助人,在職場上,工作表現又稱職,戮力從公,積極任事,深獲長官器重,於78年6月1日調升為幹事乙職迄退休,公職期間曾任業務有兼人事、兼總務含工程(現大同之家之育幼組A、B兩棟舊房舍就是在其手上於民國75年建造完成)、兼財管、兼出納,各項繁瑣的行政工作她都能稱職完成、普獲歷任長官器重與尊重。 在劉阿婆公職生涯46年歲月,期間曾榮獲年度模範青年獎、績優保育員獎、績優志工銅牌獎等殊榮。 回顧劉阿姨的過往公職生涯46載是份甜美的果實(從未離開本單位,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從荳蔻年華的青春姑娘迄今蛻變為年華老去的老娘,那份犧牲和奉獻的情操不禁令人肅然起敬,打從心裡尊重佩服,那份工作精神與執著太偉大了,劉阿姨即將在106年1月16日榮退,誠如本家楊志斌主任送她紀念品所述--四十六載無私奉獻於育幼、衷心感念您的盡心竭力, 正是替劉阿姨的公職生涯做了最貼切、最好的註解。 浮沈大同46載、一心向善為老幼、犧牲奉獻只為愛、情深意重是連治,往後退休任遨遊,閒情逸緻覽四海,大家會想念妳、懷念妳的。 (稿費捐大同之家安老組)
-
【小說連載】島鄉往事
可是每當坐起就感到天旋地轉,甚至還不停地嘔、嘔、嘔,吐出一口又一口的苦水,只好躺在床上閉上眼睛繼續昏睡。如果能從此一覺不醒不知該有多好,所有的煩惱終將歸零,冀望來生不再是女人。 在昏昏沉沉的睡夢中,她夢見自己嫁給一個年輕、英俊又瀟灑的軍官,而且還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娃兒,軍官並承諾一旦反攻大陸要帶她回老家見爹娘。她又夢見嫁給一個茶來伸手、飯來開口的有錢人家,當起了人人羨慕的少奶奶,可是她的丈夫則是一個性情怪異的神經病,她不免自怨自艾歹命啊!怎麼會貪圖榮華富貴嫁給這種丈夫。她隨後又夢見自己被一個拿著刺刀的北貢兵脅迫,要她脫光衣服不許反抗。但是北貢兵並沒有強暴她,而是手握刺刀直刺她的心臟和腹部,她想呼救則沒有力氣。只見鮮血如泉湧般地噴出來,噴得他滿面滿身都是血。可是當她夢到這些血時,卻驟然地想起,如果是自己期盼已久的經血不知該有多好。 而想不到竟在她昏昏沉沉的睡夢裡,突然感覺下身有些溫溫濕濕的。她不禁想,或許是水喝多了,再加上頭暈的緣故沒有起來小便而尿床?於是她微微調整一下睡姿,並用手摸了一下,即使依然頭昏腦脹、天旋地轉,但從它有點黏黏的樣子來判斷,她似乎已意識到它並不像是尿液,當下不免精神一振,難道是月經來了?(三十四)
-
詠金城走春
(一)平安鹽祭──天后宮與水試所 將祝福裝進每個平安鹽袋 還聚集了滿園歡笑 當夢想展開嶄新旅程 總有溫柔守護 這就遨遊熱帶水族的綺麗 驚艷一眼得天獨「鱟」的形跡 再就是將釣鉤拋向湖心 投出追夢的第一竿 (二)花團錦簇──海濱公園 小火車不斷巡演 放送著喜悅的訊息 因為那樣熱鬧的錦繡 所以春色燦爛無邊 迎向朝陽的是招潮的蟹 點綴沙洲的是赤足的鷸 高聳入雲的氣墊滑梯 是孩童奔跑跳躍的城堡 (三)擲骰博彩──總兵署 叩訪古代衙署的劇景 漆紅的朱門堂皇著威武 關於四合院內的木棉樹王 也曾歷經百年風華 戰船平常在陳列室緬懷的 是否蠟像描摹的時光 期許著未來的美麗 擲出漂亮的彩頭 (四)螢光走坑──民防坑道 行腳忙疊沓 響亮了一徑冗長甬道 在走過待避所之前 槍堡已向旅人陳說往事 不意中途炮聲轟隆 幸有螢光指路 乍見出口春陽暖照 藍天如此朗闊
-
筆耕有成因情深││為《情牽後山 愛在鹿野》出版而寫
我與博智兄正式結識於二○一一年末,知道同受師專教育,因此倍感喜樂親切。前幾年,因為喜愛寫作,時常瀏覽報章副刊,「張博智」這個名字就常出現眼前,覺得非常熟稔。因為出現的頻率高,他又能詩能文兼及評論,內容包括社會、文化、政治、經濟、教育等等,可說是全方位的作家;因此,成為學習的對象,沒想到能在網路相識,深感幸運。 之後不久,在部落格看到博智兄與紀政小姐,以及一些將校和士官兵的合影。數年來,在臉書上發現他幾乎每天都有文章刊出,甚至一天數篇。看到他發表在聯合副刊大談簡媜「第二個爸爸」的那篇文章的讀後感,鞭辟入裡。既豪邁又抒情的文采,令人驚歎連連,甚至拍案叫絕。 後來,他每有大作,總是費心的先傳來伊媚兒;拜讀後不久,就出現在報章副刊或論壇版上。知道他在民國六十九年花蓮師專畢業後,沒能執教鞭,服役期滿繼續留營,執干戈以衛社稷。擔任職業軍人是許多現代人的罩門,他卻甘之如飴,樂此不疲。上校榮退之後,又到不少機關單位、學校及軍校擔任志工,可說馬不停蹄,忙都忙不完 ……。 近年來,他又積極創立「刺槍戰技協會」、「體幹班之友社」:允文能武,有一枝超強又快的健筆之外,又精通國防體育戰技、刺槍術等等。這些年來,已經出版數本叫好又叫座的專輯,真是可喜可賀。 本書多以家鄉親情、人情、家鄉風情為貫串,將以前的文章結集成冊,是思親懷鄉孝行的典範。博智兄寫他的故鄉、往返鳳山與台東老家的所思所感,讓飄泊的異鄉客,感同身受。又寫他年邁老父的生活和歷史、與父親相聚啖酒的豪情等等,賺人熱淚;而寫與孩子間互動的情懷,足堪典範。本文集誠如張兄所言:「兒子寫父親,孫女畫阿公,書寫老人家一生的苦難與辛勤,祖孫三代書畫傳情,這本書有傳薪的意涵,願作為父親人生的註解,願書奉父親的名流芳」。 期待張兄的清流壯闊文彩與孝心孝行等等大作,能為大眾所知、所喜。謹以拙文,為博智兄文稿結集道賀。
-
浯島記事
▓狀元餅 吃餅,非新鮮事。嚐一口狀元餅,嘴角泛著些許暖意,而博一塊狀元餅的過程就耐人尋味了。由酥油麵皮、豆沙餡做成薄薄餅身的狀元餅,一套六十三個,約六公斤重,分成六種大小不同尺寸──狀元餅、對堂餅(榜眼)、三紅餅(探花)、四進餅(進士)、二舉餅(舉人)、一秀餅(秀才)。名稱雖異,口味相同。 博狀元餅,相傳在三百年前,鄭成功進攻金陵時,出生於金門的洪旭留守廈門,為了穩定軍心與慰藉思鄉情緒,在月圓雲淡的中秋夜,設計了博餅的遊戲,讓戍守的官兵群聚在一起玩上一把……沒想到這玩藝兒竟然在島嶼上流傳下來,成為頗有特色的中秋活動。 風塵僕僕來到離台灣有點遠的島嶼旅遊,遇上「金門中秋博狀元餅活動」,心情突然暖活起來,已褪色的科舉制度,似乎穿越重重的歲月又回到了金門。博餅就是擲骰子遊戲,擲到的獎品是餅。沒見過博餅遊戲的人,很難揣摩扣人心弦之過程。 佇立於博餅會場,一位銀髮老翁嚴肅地說。 早期的金門,地瘠人貧,為了能夠翻身,窮人家的孩子唯一的途徑是讀書,希望望靠著鯉魚躍龍門的科舉及第謀取功名,而為了讓世居於此的讀書人熟悉科舉制度,因此選了六顆骰子,分別代表科舉制度中的三及第──狀元、榜眼、探花,與三個階段──進士、舉人、秀才。 中秋。在金門兜風,發現這裡的人幾乎人手一把骰子,街巷中的人忙於「博餅」賽事!六顆骰子握於掌中搓揉後擲入大碗公裡,骰子不安分地在碗公底彈跳著……相繼靜止時,六顆骰子中若出現一顆四點,則代表秀才,就可得到一個「一秀餅」,獲得晉級;若出現兩顆四點,即為舉人;若出現四個相同數字(四除外),即為進士;若出現三顆四點,即為探花;若出現六顆不同數字,即為榜眼;若出現四顆以上的,即為狀元。 中國人比較喜歡的數字,除了八之外,六也是熱門數字──六六大順,而數字一也不錯,獨占鰲頭;為何挑一個令人容易皺眉的數字四呢? ──四方進財,四季平安,事事如意! 一位銀髮的老者似笑非笑地瞧了我一眼。 博狀元餅是依循博餅古制辦理「鄉試、會試、殿試」,鄉試由鄉鎮公所舉辦,優勝者參加總決賽(有鄉試、會試、殿試),而每一個鄉鎮賽的場次訂為四十四桌,因為四十四代表金門曾經有四十四人高中進士。鄉試從八八二人中,取一二六位舉人,這群舉人在掌聲與吆喝聲、鞭炮聲中,遊行至總兵署參加「會試」,會試則錄取十名貢生,之後,經過一番骰子的較勁,在擇優錄取五名會元,參加「殿試」,在經過手藝或運氣的拚鬥,錄取了當年度的狀元、榜眼、探花、二甲進士、三甲進士。 闖關成功的狀元雖無昔日榮耀,卻擁有熱絡的掌聲,在親友的祝福聲中,依然威風凜凜,令人比較心疼的是,有時還要擺上幾桌酒席請客。 ──還要花一筆錢辦桌,划不來啦! 老者笑了笑說,嘴角卻浮出難掩的喜悅。 ▓北山斷崖 在google網站衛星地圖上,搜尋島嶼風貌時,瞧見一個離海很近的村落--古寧頭,泛黃往事緩緩升起,也不自覺想起遠在異鄉的你。 十一月之後,東北季風就漸漸增強,到了翌年三月,風力才逐漸轉弱;五月,漸漸轉為西南風時,北山斷崖如一堵紅色高牆,靜靜矗立於古寧頭北方海岸,遠遠望去,猶如步入暮年的老人,駝著背眺望著遠方,而遠方的木麻黃林、海岸線上的反登陸樁,卻悄悄為這場戰爭拉開了往事的序幕。 那年,古寧頭的天空傳出了槍砲聲,也傳出了哭聲、哀號、心痛的撕裂聲,與倉皇追逐或逃逸的腳步聲,許多生命在此瞬間凋零,而許多故事也因為生命的凋零而被放大檢視,臥成了歷史巨冊中的一枚驚嘆號。戰火停歇後,北山斷崖構築了一個像海峽彼岸人民廣播的哨站,隨著風吹雨打與烈日的煎熬,如今依然屹立於海岸邊,猶如速手的島嶼的戰士,眺望著對岸的晨昏與躁動。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思緒的移轉,當年向對岸廣播鄧麗君歌聲的哨站褪色了,鄧麗君也過世了,但很多旅人還是願意到這裡感受一下殘留的緊張氛圍。 多年以前,爺爺是戍守島嶼的戰士,曾經在古寧頭呼喊著精彩的生命,而在我懂事以來,爺爺就經常訴說著爆發於一九四九年的這場戰役,他是如何精準透過槍的準星,將越過沙灘而溜上林厝的黑影擊倒,如何提著步槍追逐四處逃逸的幢幢黑影……。 多年後,在金門兜風,佇立於此,雖然已聽不到砲聲,槍聲也遠離了,卻可以自許多殘留的景觀中,輕易感染那年滾燙的戰火………。 走過當年攻防激烈的林厝,傷痛的故事如潮水拍打防風林般的冷寒,許多令人難忍的悲歡逐漸浮現了眼眸;曾經是守備部隊的指揮所遺址仍保留斷垣殘壁之樣貌,而只要你細心些,可以循著巷戰痕跡、攻堅鑿痕,閱讀那段令人心思澎湃的故事,而沙岸和岩岸交錯構成了豐富多變的海岸景觀,有多少人可以想像曾經爆發過的血腥戰役? 如今,古寧頭戰役所在的北山紅土斷崖,因戰役史蹟的場域元素,加上海水沖蝕的貓公石地質,已逐漸成為島嶼上吸睛的海岸景觀,也成為歷史的痛點時,你戴上了鋼盔,握著步槍,正戍守著島嶼的安寧。孩子!別忘了,多花點心思於這片土地的人文與景觀,因為這裡有過太多太多令人不忍遺忘的回憶!
-
父親的音樂教室
父親入境隨俗從踏上台灣土地那一刻,腳下也穿上木屐。尤其日後家住永和時期,他信步緩行不疾不徐的木屐聲響,讓街坊鄰居樓下整排店家耳熟能詳。父親處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態度深獲大家敬愛,特別是操標準北京國語及東京口音日語,與鄰、里長,老年人寒暄話家常全無障礙,是里鄰景仰的慈祥長者。 記憶中我曾向父親建議改換拖鞋 :「現在塑膠拖鞋盛行既輕便又無聲,除因購買方便,也可去除木屐噪音影響鄰居安寧。」父親點頭同意換穿拖鞋,然而幾經試穿行走後,他總覺得塑膠拖鞋過輕,走起路來重心不穩,從此木屐重回足下未再須臾分離。 當年每逢寒、暑假,父親會接獲各階段受業學生,分別自台灣北、中、南、東各地來電敬邀父親赴各處旅遊,所以他偶爾會出門數天。此時,左鄰右舍以及樓下店家碰到我時都會不經意地問:「老教授又出去旅行,對吧!因為有好幾天都沒有聽到他的木屐聲音。」父親常年邁著不疾不徐步伐的身影與木屐聲響,日子一久,已然成為鄰里間熟悉懷念的一景,如此溫馨的問候,誠然令我會心一笑!民國七十八年二月,父親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屆齡退休榮膺行政院頒獎。民國八十三年父親赴美定居,他離開畢生奉獻樂教鞠躬盡瘁的第二故鄉:台灣,也與相隨四十六年行過萬里路的「木屐」話別。 〈全方位音樂教育先行者〉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改制創校元老;計大偉教授於民國三十年以榜首入學國立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並以全系第一名畢業。三十六年四月抵台任教,是北師大音樂系校友,來台推廣樂教的開路先鋒。獻身臺灣音樂教育工作垂四十年,其從事領域涵括:交響樂團演出、基礎教學、空中廣播、作曲編曲、合唱指揮、初、高中及大專教科書編輯、口琴演奏指揮、音樂期刊編輯、並參與電影藝術配樂、國軍藝宣文康、救國團青年活動等領域。 尤其於民國五十二年「陽明山談話會」經先總統 蔣公指示:「行政院速成立音樂專案小組,接手警總相關業務。」行政院接奉訓諭,立即責成教育部邀請學者專家參與此計畫。計大偉自國立藝專,奉令借調教育部社教司為駐會執行委員,肩負統籌全國音樂教育計畫之推動與執行。於教育部任內,協助無數音樂界莘莘學子遠赴歐洲(英、法、德、奧、比、義、西)、北美(美、加)、亞太(日本)等地區,達成留學深造願望。奉「中華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決策,實際參與推動「振興國樂方案」,堪稱全方位音樂教育先行者。素有「臺灣低音提琴之父」、「大專合唱指揮先驅」、「音樂界留學生褓姆」、「中華口琴在台推手」等敬稱。綜觀其一生行止豐富多元粲然大備,除見證臺灣音樂教育歷半世紀來的發展紀實,寫下諸多重要歷史紀錄之外,其本人已然成為音樂教育史的一頁篇章。 〈畢生文物奉藏國史館〉 民國九十五年七月二十日,父親於客居地,美國科州丹佛市辭世享壽八十三歲。當地政府感念計大偉教授生前熱心公益服務社群,對於促進中美藝文交流貢獻卓著,特予贈地建墓園以示崇敬與永懷。家屬化哀思為行動勉力以赴,在國內歷時三年先後舉辦「計大偉教授紀念音樂會」、編纂《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錄製《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CD。此舉,深獲政府相關部會首長,音樂教育界前輩、先進,一致好評。 民國九十七年八月,先父生前所有著作、手稿暨相關文物,業經奉准進駐國史館永久典藏。(下)
-
父親的音樂教室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眼間已屆父親逝世十周年,在過往的三千多個日子裡,透過文字紀錄使父親的生平事略重現世人眼前,博得各界讚揚與好評。然而,最令我印象深刻回味無窮的記憶,則是父親當年在家中指導學生的音樂教室,那悠揚飄然的音樂以及溫馨美好的畫面,每每於午夜夢迴之際歷歷如繪。 〈那把低音提琴〉 那是三十幾年前記憶中的畫面,每逢周六下午學生陸續抵達家中上課,他們都是主修父親低音提琴課程的受業弟子,分別來自國立藝專與中國文化學院。程度依序是:初學級、進階級、高階級,有男學生也有女學生。每次在上課前我總是充當助理,在書房內將與我年紀相當卻比我高大的低音提琴,仔細整理與擦拭,再將它移駕至客廳準備上課用。父親曾為我講解:「在西方交響樂團中,低音提琴因其低沉渾厚有力的音色構成交響樂各聲部圓融和諧,是缺一不可的重要弦樂器」。 初學級的第一堂課由拉空弦開始 (父親稱其為「鋸木頭」),由右手持弓認識音符,並在弦上水平來回滑動,左手則扶穩琴柄兼及熟悉把位而上下移動,如此單調低沉的共鳴,機械式的動作,正考驗著學生的學習耐性與堅持。進階級教學著重於視譜能力與音色的美感,高階級則強化背譜並熟記世界名曲的演奏與詮釋。 父親的低音提琴曾隨同他於民國五十至六十年代,應邀出席無數次歷史性音樂會在台北市中山堂盛大演出,同時也在琴與弓游走的流金歲月,為台灣交響樂壇培育低音提琴的幼苗,欣見他們成長茁壯蓬勃發展,它成為學生們口中的「大師兄」。日後,受業學生們先後任職於「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以及「國家交響樂團」,擔綱低音提琴首席,還有負笈留學揚名國外的女高足,父親在樂壇與學界享有「台灣低音提琴之父」的美譽。 〈音樂教室琴聲悠揚〉 那時每月兩次的周日音樂教室是父親展現多元教學的風範,學生以校外青年愛樂者為主,課堂上總是洋溢著熱鬧無比的歡樂氣息。低音提琴、大提琴、小提琴、鋼琴等課程學生依序上場,父親定期會引導學生們來一場即興協奏,情境宛如小型室內樂,除可培養彼此的合奏默契,進而能強化各種曲目的臨場演出經驗。此情此景深獲左鄰右舍以及樓下鄰居們鼓掌叫好,「安可」聲連連穿牆而來,因為他們又一次聆賞著悠揚美好的音樂。所有老鄰居都對我說:「我們都很期待老教授的假日音樂教室,可免費欣賞美好的音樂飄揚我家,提升音樂欣賞力,真是一場豐富藝文饗宴,有幸福的感覺,謝謝!」。 〈父親的居家良伴〉 猶憶昔時陪伴父親日常作息的良伴包括:長壽香煙、龍井清茶、音樂貓咪以及足下木屐。 ▓長壽香煙 父親早期的生活習慣是不抽煙,只因在我出生十個月,母親懷雙胞胎不幸難產去世,遺留僅七個月的早產兒弟弟。父親收拾傷悲勇敢面對家破人亡的慘痛,並誓言獨力養育我們兄弟長大,從此他必須身兼數職,才能維持我們的褓姆費,及弟弟的醫療費用。父親遭逢家變卻從未向親友訴苦,他的過人毅力與善盡為人父之天職,深獲周遭友人的敬佩與不捨,但是在四十年代台灣地區一般軍公教人員待遇偏低生活清苦,實在也無人能伸出援手。此時,香煙就成了父親舒解心理壓力思考未來的良伴,然而他的抽煙習慣與眾不同,尤其在著書與作曲的夜闌人靜時刻,他的煙是點著而不抽,僅僅凝視著一縷裊裊輕煙緩緩上升,人在其中卻早已跌入沉思,最終香煙灰燼完整落在地上。如此一根接一根,一包又一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父親煙不離手的寫照,已然成為他在音樂界的招牌形象。 ▓龍井清茶 父親的書桌上固定擺著一個煙灰缸與一只瓷茶杯,喝茶的習慣在閒話家常時聽父親說是由蒙古籍的學弟所建議,原因是他當年獨自住在學校宿舍,生活起居簡約不重飲食也不常吃水果。某次與學弟聚會,學弟見他嘴唇破裂甚表關切,學弟對他說:「師哥,在蒙古地區因蔬果種植不易,歷朝歷代以來塞外民族通過與南邊漢民族定期互市所換茶磚,成為牧民地區日常三餐飲食必備的奶茶,不分老少早已養成咀嚼泡開的茶葉從中攝取葉綠素與維生素C,所以在大漠南北普遍沒有營養不均的問題,您不妨試試。」,父親接受學弟熱心建議,從此養成茶不離口的習慣,並經城中區衡陽街老牌茶行店家專業推薦,選用入口溫和較不傷胃的龍井清茶,作為數十年悠悠歲月四季皆宜的最佳飲品。 ▓音樂貓咪 家住與台北市一水之隔的永和時期,住處是沿大馬路而建的一長排四樓公寓,樓下則全是各類店家齊聚生活機能完備,行人熙來攘往好不熱鬧。父親午餐時間固定在不遠處一家湖南小館用餐,有時碰到朋友或學生來訪,也會在該餐館小聚淺酌,是餐館的常年老主顧與店家互動良好。不知何時起,父親在用餐時經常會看見一隻虎斑貓咪在飯館內遊蕩,經問過店家得知是外來的貓兒。偶爾當貓咪靠近餐桌父親會丟出一個雞頭請牠享用,日子一久,貓咪竟成了父親午餐時段的固定餐友。四月初學校放春假,某日,父親用餐後照例沿樓下商店騎樓信步緩行走回家,待登上四樓開門準備入內休息時,突然聽到身後有貓咪的叫聲,一回頭,赫然發現那隻虎斑貓咪竟尾隨他上了四樓,父親粲然微笑讓貓咪進入屋內,從而牠成為我們的家貓。 虎斑貓咪的日常作息經過觀察有三大特性:其一,牠以雞頭為主食,其他食物較不受青睞。每當父親帶回貓咪主食,將雞頭放置報紙上,輕呼:貓咪啊「雞頭、雞頭」,牠一聽到呼喚會立刻從後陽台欄杆坐處跳下,身形突然由靜態轉為動態,瞬間快速通過廚房跑進客廳,竄到父親腳下享用牠的午餐。其二,牠會在炎炎夏日午後,獨自走進浴室跳進浴缸內泡冷水,邊游泳還邊撈襪子口中喵喵作響,彷彿在高歌《夏天裡過海洋》狀至悠閑愉快。其三,牠是成年公貓體形壯碩有半夜出門約會,清晨再打道回府的習慣,偶爾會發現牠一身髒亂略帶傷痕,顯然昨夜在外與同類大幹一場。如此貓科動物行為,讓我們大開眼界嘖嘖稱奇。 周末或周日家中的音樂教室熱鬧歡欣,每當有學生開始上課拉琴時,貓咪會跳上沙發椅背安靜的坐下觀看,有時對某一段旋律似乎頗為欣賞,牠會搖頭晃腦狀至陶醉。起初,父親與學生們都不以為意,然而經過數月之觀察,他們最後確認這隻虎斑貓咪是愛樂者,懂得欣賞悅耳的聲音。從此,老師家中有一隻可愛的音樂貓咪此款趣聞,不脛而走迅速傳遍校園,每逢寒、暑假時期總有一些學生慕名而至,專程來與虎斑音樂貓咪拍照合影留念,歷經數屆傳為佳話。 ▓足下木屐 民國三十六年四月一日(台灣光復第二年)父親從上海乘船抵達台灣定居。來台後獲聘於「台灣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擔任團員 (日後台灣省政府成立,改稱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並同時在泰北中學女生部任教音樂與國文。當時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台灣同胞不分男女老少,身著和服足下一雙木屐輕快步伐伴著喀喀作響穿街走巷。如此生動活潑畫面儼然一幅街頭交響曲,仙樂飄飄處處聞,駐足觀賞極視聽之娛令人莞爾。(上)
-
空軍基地的回憶
七○年代後期出生的孩子,對桃園國際機場前身的空軍基地,大多已沒有概念了。他們看到的是現代化便捷、繁忙的民航機場。但是在七○年代以前,它確是一座設施完備,機種先進的軍用機場,除了是我空軍頭等戰力集結地,更是週邊眷村民眾的活動場所。 桃園軍用機場應稱做「桃園空軍基地」,「機場」一詞只涵蓋飛機起降場所,甚至只有一條跑道的簡易機場也可稱之。而「基地」的概念卻是完備得多。首先它是空軍聯隊所在地,有戰鬥、偵察、照相、修補、油料、防砲、軍醫、警衛等各軍事單位,是以作戰任務為主的戰術單位,也是保護台北中樞重要軍事要地。 基地週邊,保留了在籍百姓住房與田地,可以實施農作。但是飛行跑道、油庫、機棚等重點場所,仍是屬於禁區。然而許多設施如軍醫院、中正堂、游泳池、籃球場、軍犬訓練中心是不對眷村人設限,只要佩帶識別證就可進出。四、五○年代,執勤的警衛班,甚至熟悉到孩子是哪個村,哪一家的人,因此進出幾乎沒有限制,在村童成長過程中,有基地作活動場所,玩出的花樣,比到桃園大廟旁商圈來得更有趣。 頭一次看到模型飛機表演,是在民國50年814空軍節。村裡孩童及婦女,騎腳踏車或步行前往基地。在清空的飛行跑道上,由老外操縱的模型機,發出隆隆聲響,在空中繞行,對當時尚未風行的模型機表演,都感到驚奇,目不轉睛的的看它做著特技,動作之靈巧不輸戰機。果然以後在「筧橋英烈傳」電影中,許多特技動作,都是由模型機作出來,效果十分逼真。 週六的下午,村子裡的男童,一吆喝就是七、八人,騎著單車往基地衝去。也不管烈日下雨,分組完就鬥起牛來。基地球場設備極佳,籃網也常換新,當球正中紅心,一聲「涮!」的聲音聽來實在過癮。口渴了打開一旁水龍頭仰頭就灌,順便也沖淋頭髮,真是酣暢痛快。至今我仍記得自來水中鐵鏽味道,當時卻從不在乎喝生水,也沒人因此生病,多少的年少時光就在此消磨。 中正堂的晚會,眷村人在開演前陸續進入。早年三軍話劇隊常在此演出,劇情多是除奸、抓匪等情節,由軍中劇作家編寫的愛國劇。猶記一幕壞人拿著刀子追殺好人情節,因為激烈又入戲,竟在我腦海中封存近五十年,可見其影響力之大。至於歌舞、相聲、民俗、魔術看了更不下數十場。有一場台上變出十數道菜,及一大罈酒的魔術,讓我記憶深刻。當然中正堂內仍是以演電影居多,黃梅調電影幾乎都是在這段時期看的。 軍犬訓練中心最靠近村子,與油庫相望,也是我們常去的地方。中心內建有一大鋼檻屋,內有德國狼犬數隻,威猛壯實,由一士官餵養訓練。外面場地建有高低柵欄、長橋、板牆、假人樁等設施。我們常躲在崗哨內看著士官訓犬,用口令及小棍引導軍犬動作。軍犬動作甚是便捷,翻、撲、跳、躍、奔、跑均動靜有序,口令一停即蹲坐不動,等待下個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們一身發亮皮毛,炯炯有神眼睛,及外伸的大紅舌頭。 若干月後,軍犬分發基地機堡、油庫等地執勤,空出場地,我異想天開的將家裡土狗「瑪沙」帶至現場,比照士官動作,趕它上了第一關「長橋」練膽。土狗瑪沙巍巍顫顫前進,尾巴夾在後腿之間,眼神似在求饒,表情十分委屈,不知我帶它來這裡幹嘛?果然它趁我不注意,不顧死活的跳下來往村子奔回,怎麼叫喊它再也不回頭,於是我的「訓犬夢」就此夭折。 經歷過RF101、F104、F100偵察機、U-2黑貓等風雲年代,民國68年,基地改建為國際民航機場正式啟用,聯隊遷至花蓮。95年眷村全數拆遷至陸光新城,基地機堡消失,戰機不再凌空,眷村樂園在記憶中也逐漸消失。傷感的是,若干年後,青少年輩已不知這裡曾有過軍用機場,真是滄海桑田,物換星移,道不盡一段讓人難忘的經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