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落葉飄飄何所似
南門老房子窗口邊這棵樹,歷經十幾年的搏鬥,現在已經變成大樹,長得和老房子一樣高,綠蔭蔽天,這棵樹生命力很強,經過幾次大颱風,都能夠屹立不搖,可以說是非常不簡單;它的最大的特性,對秋天特別敏感;尤其是在秋深之後,它的葉子開始陸續焦黃,然後就隨著秋風飄舞,落滿一地,好像一張薄薄的樹葉地毯,踐踏過去,會有沙沙的響聲,特別令人感到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樹大招風,這是一點也不假的。 很奇怪的是,我對這棵樹的樹葉,想不到會產生另外一種解讀的方式,最簡單的是,我的最大念頭,我覺得落葉並不是衰亡,而是無窮無盡的蛻變與新生,隨風飄舞的落葉,算起來這也是它們的特性;我們知道,蛻變不止是一棵樹、一片落葉,說穿了,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就連萬物之靈的人類,同樣地也會有變化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在我看來,落葉飄飄何所似,唯一的飄就是它們的宿命,但是,也可以把它解讀成「處變不驚」、「堅強面對」,重新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新世界,所以,我對樹葉的飄飛,應該給它定一個基調,落葉飄飄何所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它們深奧難測的變化啊。
-
錢不是愛情唯一要素
一年前,和一位年輕朋友聊天,他感到沮喪萬分,一個追了好幾年的女孩,竟然嫁給地產小開,而兩個人認識交往還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他說,那位女孩覺得另一半誠懇孝順,讓她很感動。我那位朋友很清楚,在這場愛情的較勁裡,他輸給了新台幣,畢竟,他只是個代課老師,收入不穩定,情敵身價上億,追女生時動用龐大銀彈攻勢,獵物當然手到擒來,他除了悲嘆別無他法。 的確,愛情沒有公平可言,經濟能力強的男性,無論是繼承家業的公子哥,或是靠自己白手起家的富豪,必然會強調本身在財力方面的優勢,藉此打敗任何挑戰者。若從女性的角度來看,選擇有錢的男性,以保障往後的生活,也是很實際的想法。不過,錢是否真的是愛情裡的唯一要素呢?這問題就值得探討了,我們經常看到,那些嫁入豪門的宅男女神、明星,婚後沒有再工作,缺乏經濟能力,一切都靠老公養,換句話說,就必須要看夫家的臉色,即使被家暴、老公有外遇,也只能委屈的吞下淚水,在鎂光燈前強顏歡笑,以保住顏面。這種只著重對方有沒有錢的價值觀,是否真能保證幸福呢? 最近又碰到那位年輕朋友,他說,自己看開了,交了新的女友,是一位熱心服務山區原住民的志工,她一點都不在意,他的銀行存款到底有多少。這也代表著,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把錢當成愛情的唯一要素,我想,彼此真心相愛才是真諦。
-
蔡復一以經學致用踐行「民本」思想
事例四--不久以後(1611),先生被提升為湖廣參政,分管澧陽(今湖南澧縣一帶)。楚地糧食匱乏,百姓貧困,官吏怠忽職守,士兵驕橫跋扈。他上任後立即清理拖欠賬目,核實虛報、瞞報,取消攤派徭役,補足軍需糧餉,嚴格管理保甲,禁止滋事騷亂,杜絕拜見送禮。凡是為民請命的,就不遺餘力地支持。 事例五--萬曆壬子四十年(1612年)六月,大雨傾盆,江河暴漲。上游松滋決口,下游華容潰堤,監利、石首各地堤壩蕩然無存,有半數的鄉里被洪水淹沒。 癸丑四十一年(1613),又是如此。先生通過多種管道加以賑災撫恤,以玄武水司設壇、焚燒祈晴文的形式躬禮東嶽泰山(玉皇大帝),為民禱告蒼天,祈盼風調雨順,為的是五穀豐登之時,政府賦稅有望,百姓也能安居樂業。 當時(1613),湖北三道都空缺主官,下達文書徵召先生掌管署印。辰州府、沅州府屬下各縣難以完成徵收賦稅,年年積壓負債。衙門裏的差役就預先支付,軍需糧餉就放寬限期。 作為各部門的官吏,在急需時就輕率同意使用,不考慮官府庫銀空虛。要是不急,就拖欠著,致使法令失信於人。作為將領,起初削減支出,讓士兵們挨餓,並不體恤他們。最後還指使他們幹壞事,並不加以防備。當時各道士兵被拖欠三年的軍餉,為了乞糧而脫下頭巾告貸。 先生驅車前往,傳達公文命令。士兵們一向懾服于先生的威信,喧嘩才平息下來。不久後,鎮筸(今湖南鳳凰縣南)各兵營又喧鬧了。先生命令士兵不回營者不予發放餉銀。等到聽從命令時,就籌畫辦理發放手續。先生說,此次發餉應該在士兵平息下來時應急,不應該在士兵著急時應急,平息的時候應急那是給予恩惠,著急的時候那是畏懼。 那時(1613),武官參將請求調動苗兵千人制止騷亂。先生說:「豈有借用苗兵殺我朝士兵的道理?況且如今有幾萬兩餉銀不能籌畫發放,一旦動了殺人的念頭,我們耗費的何止幾萬兩餉銀啊!」先生堅決不支持武官參將的要求。於是將七名肇事禍首就地正法。多年來的囂張氣焰到如今才馴服下來。 先生此時已經確定被提拔為按察使,督察湖北糧餉之事。各路、各卡又苦於苗民的禍患,然而,禍患不在於生苗而在於熟苗。主要禍患不在於熟苗而在於暗中勾引並接濟的奸詐小人,也不在於苗民而在於貪財怕死的將領和督戰官員。 事件平息下來後先生即返回公署,他代理兵權十個月裏,有三次報捷,又築造南方邊牆七十餘里。然後,黑苗(即生苗)在偏橋鎮屯兵,在偏遠的地段阻斷、妨礙官道。先生用牛和酒犒勞士兵和民眾,命令他們發誓相互照應,彼此支援,官道才得以暢通無阻。 後來,貴州巡撫在會上有出兵征討紅苗(武陵地區)的議題,要發公文命令湖北現在的永順、保靖兩個土司派兵協助四川土司攻打紅苗。先生說:「其中叛賊的禍患主要是在貴州,黑苗在湖廣的禍害較小,而禍害貴州較大。如果紅苗毒害四川地域,管制四川百姓,那就應該剿滅他們。如今四川方面並不擔憂,而貴州方面擔憂。既然貴州方面擔憂,不以貴州士兵到四川犧牲生命,卻逼著湖廣士兵去殉職,貴州官署要湖北方面代替他們賣命,怎麼能夠動用永順、保靖二土司的兵力。以鄰近的兵力急切救助他人,叛賊在貴州的禍患斷然無法休止。黑苗的禍患在貴州無法休止,但不能不休止,而在湖廣的禍患尚且能夠休止。紅苗在貴州、湖廣兩地都能夠休止的。」 先生的見解違背了貴州巡撫的意願,於是他託病辭官而歸。 事例六--1613年,官署已推薦先生到河南任職,湖廣方面請求給予增加俸祿,挽留他在原有的署地任職。他在治理湖廣期間,資助築造堤壩、賑災濟民、修復邊牆和犒慰將士,口袋裏仍然和居郎署一樣拮据,到達故里同安還沒有安身之處。於是,他開口向別人借錢,在縣衙後面構築草屋,名曰「貞素堂」,要與漢末仲長統、唐代子光一樣,託病歸隱。 先生時常往返「貞素堂」與「東山草堂」之間,閉門研讀詩書。其胞弟仁夫和好友在一起據形構義,先生每次發表見解,觀點都是朱熹、陸象山所沒有闡述過的。先生歷來與人君子之交,唯獨池顯方到他的住處下榻並促膝而談直至夜半時分。 事例七--天啟辛酉元年(1621),先生遷升山西左布政使。他上疏請求辭職,被言官阻止。在南返的路上,先生到達福州(古稱三山)時聽到遼河以西又淪陷的消息。他歎息著,說:「如今那裡是為臣者高枕無憂的時候啊?」然後他就急速趕往山西。山西土地貧瘠,賦稅繁重,年年歉收,盜賊四起。外患有邊關急需軍餉糧草而尚無對策,內憂有官府敲詐勒索而百姓交不起的苛捐雜稅。先生暗中贊助巡撫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遞交《蠲增餉》、《抵京運》兩份奏疏,可惜受到阻擾,並無成效。於是,對拖欠賦稅的人裁減浮動徵收的份額,勸勉他們按正額繳交,百姓樂於比一般編戶農民所交正稅輕薄許多的做法。原來被封存宗室所領的俸祿以及邊關防用的儲糧都一一如數發放。 事例八--先生於天啟壬戌二年(1622)七月初被提升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督察湖北鄖陽。鄖陽雖說兼管三省,然而三省實際上置之不理,認為鄖陽公署的管轄是多餘的。先生上疏請求賦予相應的職能機構處理社會事務的權力,以便集中精力指揮下屬各個機構辦事。鄖陽的賦稅有萬兩銀子再加上攤派就達到四萬多兩,民不聊生,無法承受,舊賬已拖欠七萬多。先生上疏報告這樣的賦稅萬萬無法完成。負責教民稼穡的農官想要用貧瘠農田的減額作抵補,先生告訴他不如直接免稅較為合適。接著核實屯糧數額,整肅軍餉實額,管制財政官員,撫恤貧民子弟,還有其他整頓官吏、關懷民生的種種完備措施,使得三省都以鄖陽的做法為榜樣。(中)
-
晚晴無限好
走在純文藝路徑,這是命定。 猛然聽到一聲:「阿姨,您請坐。」當在公車和捷運上有年輕人讓座位給我時,我瞬間就陷入一種矛盾的情節,不知道應該為這時代年輕人的好教養感到欣慰,還是要思考如何安頓「我已經是中年人」的淡淡哀愁。 真的是已經到了某種的年紀了嗎?有時體力感到力不從心嗎?明顯被抱怨「說要早一點起來,卻睡到十一、二點…」若睡過頭,打理一下只能吃中早餐,整個早上就睡掉了,卻還一事無成。雖然睡很多,到了下午,也不見得有精神。白髮的比例愈來愈多,眼睛一離開眼鏡,視線就模糊起來。 而必須面對的最大的打擊是:四季變化依舊,太陽升起降落如常,而我已然失去往昔的體力。成為中年婦女後,沒有輕盈的身軀,所思所想盡是實際,理想、浪漫和激情都宛如不成熟時期的奢求。 作夢,我還能做夢嗎?如果能,我可以做怎樣的夢?在幾番細思量之後,給自己一個答案:「是的我可以」。當別人以疑惑的眼神詢問,「在妳已經四十出頭的年紀」怎麼還能這樣?且以為我實踐理想的步驟是浪費時間和自找麻煩時,我就「心胸坦蕩蕩」地給他一個「確定」的眼神,Yes,我就是要寫作,我就是要讀博士班,就是現在。 當我還是文藝青少女時,我「放棄一切」,包括賺錢的機會,甚至無法取得實用主義之家人的理解。每天念茲在茲的就是:「我要寫作」。無論詩、小說、散文、報導、各類劇本……我曾積極的報名參加各種公營、私營的寫作研習班,半年一年的訓練課程,不知上過多少回,每家種種文藝的報紙、雜誌投稿,一獲刊出或獲退稿,就接著不屈不撓地補上新的。 回首看當初,這樣熱血又激情的文藝青少女,有時不免懷疑:「寫作」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值得放棄一切嗎?當時我這位「文藝青少女」是瘋了嗎?我們這群文藝青少年/女當時居然相信,每天我只要寫作就可以活下去,其它「庸俗」的世間雜事我都可以一概不理,用佛教的話說,因為我是「出世間」修行者,我將會「不食人間煙火」地過一生,如果必須沾染塵垢,不如讓我直赴黃泉,「仙氣」才是我追求的境界,我乃是與虛無的「道」同證天地,一有形體就著跡,一著跡,就無法飄逸,這不是我要的生活。 然而,現實的考驗是文藝青少年(女)們經過歲月的累積,紛紛轉戰其它場域,有的轉任教職或編務,有的甚至轉到與文學完全無關的行業去求生存。 然而這時,我已非文藝青少女,而是,文藝中年婦女。理想不再僅存於想像面,而是放在執行面。 當我開始第二波文藝創作的學習預備時,我的想法與先前「不食人間煙火」截然不同,我就是人間的「行者」,我不能自外於這世界的紛紛擾擾,但是,我必須另闢一條通往寧靜的小路,那不是自外於這世間,卻是,非頹廢風格的可喜書寫。對,這就是我後半生要去完成的,健康的文學之路。 當然,人世間有很多苦難,人們的軟弱時常被邪惡所勝,以致變成人格扭曲的樣貌,但是,這正是風骨顯現的時候。所以,我不是避諱描寫陰暗的角落,更不是只鼓勵光明面,而是,在黑暗與光明中以辯證的方式,更加表現出文學的力道。而這個辯證的基點是:「我不與世俗同流,更不與頹廢同流,我的努力在真理的這一方」。即使我因而落入「匠氣」的危險,我也不刻意避免,就像學一種新的語言,已經重頭開始,走在一條人煙稀少的路徑。 文學的定義和本質已經受到挑戰,很多單位頒發文學獎,是站在某種目的為出發點,文學獎愈來愈多,文學性質卻反而愈來愈淡薄,因為再不智的人都看得出來,那是一種包裝成文學樣貌的「置入性行銷」,是變相的文學實質的廣告,此種操作下的產物能否算文學,值得討論。如果這種方式下的產物不算文學,那,由主辦單位強勢設定,編者美言之為「企劃」編輯下的產物算不算?在網路盛行,傳播方式巨大改變的現代情境下,「文學」是否應該重新定義? 包括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夠不夠格稱之為「文學」?值得深思。 人在壯年,經歷過人情冷暖,在職場上奮鬥過,在進退應對的各種場合上看過,就樂觀不起來也天真不起來。當我在學希臘文、法文時,一步一步認識到非母語的其他文化,才深深的體會「自我宛如他人」(借用列維納斯的人際理論,自我不會單獨存在,是「為他者」才存在時),在文化上亦然。當一個文化要彰顯其為文化,如果在他國的領域更加明顯;所以,台灣不論是發展以台灣為主體的小國文化,或發展以中國為主體的依附大國文化,如果將此放在一個不同語系的國家來看,例如,毆語系或西班牙語系,或直接放在法國的文化體系下來看,就更加顯題化。已非文藝青少女,忠誠的寫作者,只能選擇一條「為他者」的寫作路線,顯然這一條路還很長,我寫著,我存在,在這無限美好的晚晴。
-
相信不曾改變的女人
眼睛大而無神的她,低垂目光從來不與客人們接觸。因為除了洗碗、洗菜,她認為擔任推餐車的工作,也僅僅記牢客人選擇哪樣餐點即可。在其它日常生活的無時無刻,看起來一直像個被操控心思的遊魂而已。 「媽媽抱抱……」正推娃娃車的她無視著孩子的需求,稚嫩的呼喊仍舊掩蓋不了內心痛苦聲音會令人崩潰的事實,連忙將奶嘴塞進小小的嘴裡;「我還年輕……千萬不要當保母……」她甚至相信眼前的孩子是小鎮某名親戚託付給自己照顧,永遠活在男友出國的燈火高懸通明的聖誕節。 那年一頭絕美的刺繡白披紗,還收服不了戀人的無盡願望,斯文帥氣的他許下承諾,回來時會送上昂貴的結婚禮服…他們共同生活的城市每個角落至今清晰亦不曾改變過……「叩叩叩」切菜的噪音吵醒了遙遠回憶,她試圖再潛進深層腦海中溯源複習溫存卻徒勞無獲。當廚娘同事發覺她失神落魄立刻發話,而她只是宛若一隻受過訓練且聽話的灰羽鸚鵡,無意識地回答著對方以證明尚未罹患失語症。 忽然,她瞥見了成堆萬綠叢中的一抹雪白……韭菜竟隱藏了開花的訊息!拾起它並端詳良久,然後讓可愛的女娃兒手握一束潔淨的花。啊!畫面真漂亮呀!撥開了大而無神的眼睛,似乎閃爍著感動的滿足……她一定很美麗吧……。
-
快樂時光
午後閒來無事,整理著泛黃的舊照片,裡面有著三、四歲,騎著三輪車,嘴巴吸吮奶嘴的自己;有倚在大門邊,窩在地板上,啃食著饅頭的自己;有剛上大學時,為了跟別人一樣趕流行,拍了一組美的不像自己的沙龍照。 突然間有一張相片滑落了下來,那是高中時參加童軍大露營的自己,頭戴著扁平的童軍帽,身穿白襯杉、戴領巾,著藍短裙、手持著童軍繩,這是十六歲的自己。 看著每個時期不一樣的自己,不是每張相片的背景故事都記得住、記得牢。看見這張十六歲相片中的自己,的確是這樣的記憶猶新。 自己的成長歲月,似乎不怎麼一路順遂,也曾經跌跌撞撞摔跤過。 回想過往學生時代的自己,似乎日子總是平淡無奇,每日讀書、上課、做乖乖學生,乖乖女的記憶,現已完全模糊,不復記憶。反而是日常做過些瘋狂的行為或事情,時至今日在腦海中仍記憶猶新。 高一時,懵懵懂懂參加了童軍社,在童軍大露營,自己學著搭帳棚,在戶外撿枯木,野炊。參加夜晚的營火晚會,在一片漆黑的林間,裊裊的煙霧繚繞在寂寥的暮色裡,使人感覺格外興奮,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大家都做起了戰鬥的各種準備,唱著學長們自己改編的童軍歌謠,隨歌起舞,當營火越燒越旺,心情也跟著飄盪。 與幾位高二、高三的學長姊在帳棚外聊天到東方泛白,仍然意猶未盡,精神亢奮精神抖擻,似乎不覺有需要睡覺的必要。 三天二夜的行程,總是嫌太短,當玩心被啟發時,真難回復! 與同學道再見時還興高采烈的欲罷不能,回到家中,站浴室裡面對鏡中的自己,已是疲憊不堪的狼狽模樣,竟不知不覺,全身放鬆癱軟了下來,在浴室裡呼呼大睡起來,直到傍晚十分,母親煮飯時,發覺有異狀,在浴室門外,死命呼喚我的名字,才從睡夢中驚醒過來,看到一絲不掛的自己,竟然沈睡在浴缸裡。 這張十六歲的相片又再次勾起我年輕時期的這段往事,俗云:「人不輕狂,枉少年。」只有在年輕時,少不更事的自己,才會留下這段有故事的自己。 年少時,曾經的瘋狂,曾經做的傻事,都再次回想,如浮光掠影般的一一浮現。 年輕時,誰沒輕狂過,年少時,誰沒血氣方剛過? 雖然當時參加童軍露營回來時,段考的成績,總是紅通通的一片,雖然參加當時的童軍社,更有一句口頭禪:「童軍社,留級社。」但這些年輕時,曾經的快樂時光,才是值得回味。 當時的自己還會為了考試成績,因為粗心被多扣了二分,懊惱不已,事隔多年後的今天的我,怎麼可能為了少那二分而掉眼淚,記得的當然回憶的是年輕時的快樂時光啊!
-
蔡復一以經學致用踐行「民本」思想
一直以來,歷朝歷代奉行孔孟之道。孔子宣導「博學之」、「篤行之」,教人以仁,然後孟子又教人以德,提出「民貴君輕,君為民而立」的社會政治思想。孔孟之道以「仁德」教化人民,待人要寬厚而好施恩德。 宋、明時期,儒學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形成宋明理學,明代理學再次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理學分為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其中陸九淵是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 明朝中葉之後,儒家的思想、理學的觀點得到傳承和空前發展。王陽明先生(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諡號「文成」。他因上疏而被貶謫之後于龍場悟道,窮究「格物致知」之奧秘,援疑質理,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創立「心學」,集大成並將朱子理學推向嶄新的境界。「心學」成就了他的「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實現了中國古代的最高人格理想。他的新思想被後人廣為傳習,同安的蔡復一就是其中的追隨者之一。 有傳記為證,在明代舉人同安嘉禾里(今為廈門島)池顯方的《晃岩集》中有〈蔡敬夫先生傳〉一文,文章結尾論曰: 公每相晤,皆切劘性命之宗,真理學君子也。經濟文章,其剩技耳!人方吾張襄惠,夫襄惠不喜王文成之學,則識遜公遠甚。公取法文成也,且悟如陸象山,才如曹子建,疏如陸敬輿,策如賈長沙,孝如庚子輿,友如陸雲駒,忠君如武侯,愛士如謝玄暉。有云徒優治行,有云尤工駢語,是何足以知公哉! 由此可見,在池顯方看來,先生是一位真正的理學大家。對他來說,經學致用的管理才幹以及名篇佳章的創作,並不在話下。先生效法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在治理地方和軍隊指揮方面有突出的政績。 清乾隆十八年(1753),廈門玉屏書院竣工。清道光《廈門志.卷九.藝文一》載述了清人白瀛因之作《玉屏書院記》,其碑文現存於廈門五中校園裏。 碑記曰:同安自紫陽朱子主邑簿,建高士軒、畏壘庵,倡道興學,聞風踵起者,代代有傳人。如林次崖以理學名;洪芳洲以文章著;蔡元履以經濟稱。其他彪炳史冊者,未易馨述……因志數言,勒諸豐碑。 碑記大加稱頌明代同安籍的三位傑出官員。其中,蔡元履即歷史文化名人蔡復一先生(1576-1625),萬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進士,居京師刑署,多次升遷官職,最終總督貴州兼巡撫,五省經略,七省提調,以經世濟民聞名。 先生少年時嚮往聖賢之學,立志成才。他攻舉子業,誦讀朱子注釋的《四書》等必修名著,作八股文。十九歲得志步入仕途,開始探究朱子學說、王陽明心學的機理,以經學致用踐行「民本」思想。 他無不是深受王陽明「知行合一」理論的影響。一般認為,「經學」,強調人們立志學習,要有遠大理想抱負,胸懷天下。「致用」的內涵則是「學用結合」,即強調要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注重實效。這也正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其中的道理本來就是相通的。簡而言之,只有做到學與思相結合,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工作之中,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才是有用之處的。 先生談論儒家經典《大學》時說:所謂大學,是人們以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為根本,而並非求之於外。一人獨尊為大,古人尚天,天為最大,天地古今人罷了。致知事物整體為「無我、無物、無非我、無非物」,因此說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事物有主次之分,端正自己的心思研究一物而已。真的有界限分明的兩個事物,那裡又有主次的區分。窮究事物的原理,便是格物。研究的事物有主次的事物,沒有研究的事物就是混在不清的事物。窮究之後事物融為一體,我們就獲得了知識。不深入探究就無法明白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了就會融會貫通。《大學》全書的內容無非就是「格物致知」的注釋,沒有遺漏需要彌補的。要說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誠意」這一章遺失「致知」要先有個過程。 在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是明君與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其基本思想具體表現為愛民、安民、恤民等。先生極力贊同這一觀點,並身體力行。他深入民間,與老百姓有過廣泛親密的接觸。下基層調查研究,事必躬親,收穫的成效頗豐。 先生講到「約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為重」時說,「只有約束自己的私欲,才能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沒有克己奉公,怎麼能由己及人呢?也就是說,只有做到由己及人,才算得上真正的克己奉公。沒有作對應的比較,就不會明白自己的情況。」先生經常這樣說「蔡某有生以來有三句話銘記在心,即「報國恩以忠心,擔國事以實心,持國論以平心」。「他還說:蔡某只是學會『正己不求』四個字而已」。 四百多年一晃而過,我們現在不妨用歷史的眼光來一一回顧先生愛民如子、為民著想、替君分憂的感人事蹟,審視他那充滿傳奇色彩卻又坎坷的人生。 事例一─萬曆丙申二十四年(1596),先生官拜刑部,任主事。對過去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時,他以座次(官職)的末位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判,資格老的官員在這一點上就不如他了。 時逢處置獻交的俘虜,刑部擬全部處於死刑。先生對審判定罪提出辯詞,他說:「應龍的女婿宋承恩在開戰之前就解除婚姻關係,之後才被俘獲,其個人的心跡都沒有可疑之處,倘若受到未娶之女的牽連,那何以作為勸降歸順者的例子呢?楊通漢的父親可殺,但他年幼,我朝如何對待孤兒是有明確規定的,即寬恕死者的遺屬而免於死刑,這樣還不足以體現對叛逆者的懲罰。為此,通漢應判為奴,承恩應無罪釋放,其餘七人也應減刑從輕發落。」 這樣,人們都佩服先生能做到就事論事,體恤民情而法外開恩。 事例二─萬曆丙午三十四年(1606),補兵部空缺,先生任武庫郎中。每次從安民的角度出發,陳述籌措邊關的軍需糧草事宜,司馬(兵部侍郎)均予以採納。一時間他的聲望提升,依例應作為布政使或按察使的舉薦人選加以提拔。 事例三─萬曆辛亥三十九年(1611),先生奉命出使公差,順路探望故里同安,並不驚動當地的官員,也不打擾左鄰右舍,仍然向好友借貸以度日。同安城外的東山極為清靜,先生用茅草蓋了三五間房子,名曰:「壺隱山房」(又稱東山草堂),只容得下小床。先生在此種植蔬菜,養護花卉,詠讀詩文,不聞窗外事。(上)
-
空氣「紫爆」之我見
「爸爸,今天我一整天都待在教室喔!」 「你們班又被老師處罰不准下課嗎?」 「不是啦!因為今天學校掛紅旗,所以停止戶外活動。」 下班後和兒子的這段對話,讓我有很大的感觸。記得小學時代,下課的鈴聲是最悅耳的音樂,可以讓上課的煩悶立刻拋到九霄雲外,同學們可以到廣場上打打尪仔標、玩玩彈珠、射射橡皮筋,也可以丟丟球、跳跳繩,或是在操場上過五關、跳房子,渡過充滿歡樂的十分鐘。但這樣的小確幸在現在卻變得不確定了,要離開教室前得先看看廣場上懸掛的「空品旗」,才能確定是否出的了門。如同現在的我一樣,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開啟空氣品質APP,確定PM2.5、PSI等指標在良好的範圍後才敢換上運動衣服,到戶外跑步晨運。 和兒子的這段對話同時也讓我聯想到前央視主播柴靜在家鄉山西和小女孩的一段對話─ 「妳見過真正的星星嗎?」 「沒有。」 「妳見過藍顏色的天嗎?」 「見過一點點。」 「見過白雲嗎?」 「沒有。」 兩段對話顯示出兩岸民眾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空氣污染。人類為了追求經濟的成長、為了享受更高級的生活品質,往往忽略了環境,但最後也受到了大自然的反撲,自嚐惡果,也危害了鄰近的區域,中國大陸就是個現在進行式的個案。多年前以世界工廠之定位取得了高速的經濟成長,但一昧的追求生產,環境的破壞也隨之而來。2015年2月28日,柴靜花了一年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在網路上播出,獲得熱烈的迴響與討論,在媒體的報導下,也引發台灣社會對PM2.5污染的關注,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也紛紛動了起來。環保署預告修正「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未來依據細懸浮微粒PM2.5等六項指標判定當前空氣品質,若地方24小時PM2.5濃度達到一定數值以上,將禁止戶外活動,發電廠及工廠亦須減排四成空污。臺中市政府也成立空氣污染減量工作小組,並推動加強監控空氣品質、鼓勵市民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推動紙錢減量、減少裸露地、8年百萬植樹計畫等措施,希望減少空污的產生,同時也訂定「市府所屬機關學校因應空氣品質惡化防護原則」,並於未來三年投入1.5億進行環境污染調查與健康風險評估,以便在面臨空污的情況下,採取必要的健康防護措施。 但是我們都知道,臺灣和大陸生活在同一個穹頂之下,許多的惡果往往要共同面對,無法迴避。大陸地區生產的細懸浮微粒,在經由東北季風的夾帶下,影響了臺灣。據統計,臺灣本島約有30%的空氣污染源由境外移入,而金門更高達了90%,換言之,就算金門島內再怎麼努力,仍有90%的污染物非操之在我。但我們絕不可因此而懷憂喪志,所謂的「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要刮別人的鬍子,先刮自己的鬍子」,惟有我們先完善的解決島內的本地污染源問題,才能要求別人跟進。所以,除了環保機關針對工廠、工地、餐飲業、汽機車等污染源進行管制工作外,我們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隨手關燈的生活小習慣做起,再擴大至食、衣、住、行、育、樂上的節能減碳行動,減少PM2.5及其前驅物排放,共同為改善空氣品質盡一份心力。相信透過行動凝聚共識,並透過共識轉化為一股正向力量,經由網路的宣導、媒體的傳播,甚至是民間團體的商談與官方的對話,將可影響大陸地區對於空污的管制,並採取積極的措施。 這將是一場長期的戰爭,但我們不可以不作為。倫敦曾在1952年發生過「大煙霧事件」,總計造成12,000人以上死亡,10萬人出現健康問題,交通癱瘓多日,數百萬人受影響,成為罕見的大慘案。但大煙霧事件的巨大衝擊也造就了解決大氣污染的契機,英國政府出臺多項燃料使用規範、以及制定禁止工廠排煙的基準,加上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的現代化程度提高,在歷經20年的治理之後,污染物下降了80%。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如同1952年的倫敦,金門在「紫爆」的危機下,轉機亦在一線之間。如同柴靜所言:「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們的下一代可以看見閃亮的星星、藍藍的天以及白白的雲。
-
枋山黃昏
低調的枋山車站 遠離塵世,獨立山林間 沒有梅妻鶴子作陪 而坐擁一條空盪盪的鐵道,蔓延著滿山綠意 鳥兒鳴囀,啼著接輿的狂歌 婉轉的曲調讓山不成空 松子掉落午後的節奏 鐵軌連接兩側靜謐 等待歸鄉的響聲 調皮的風追著雲兒玩 也呼呼鬧著向晚的枋山 夕日枕著碧海,在小村詠一曲鄉歌 山巒連綿的唱,風兒嗚嗚的和 旅人聆聽如沉一場美夢 晚日染上紅顏,彷彿衿羞的少女 不敢直視遠眺它的旅人 便藏翳在雲彩身後,冉冉步下天空 那翰海漸漸融於暮色 舢舨點了燈而枋山慢慢寂靜 山也倦了鳥也倦了,曲已不成調 旋繞耳邊的是轟隆轟隆的火車聲 窗外如慢鏡頭緩緩行進 風朝南吹 旅人向北回
-
龍眼成熟時
聽爸爸說,他在學生時代曾向農試所要了幾棵龍眼苗株,就栽在他讀書的「草間」庭院,晨昏澆灌,期待龍眼樹長成,既可遮蔭,又有果子可吃。此事被爺爺看到,認為這是玩物喪志的行為,便順手摘除龍眼苗株。但固執的爸爸不死心,再度要來龍眼苗株種下,爺爺見著又拔起;又種下、又拔起……父子過招數回合,最終還是爸爸如了願,成功的種下新苗。如今,兩棵龍眼苗株已長得和大樹一樣高,每年盛夏時分,龍眼樹的枝條還會因結實纍纍而彎腰下墜呢! 還記得多年前的某日午餐過後,班上學生人手一把龍眼、喜孜孜地跑進教室,二話不說的把龍眼放在我桌上,說:「老師,這裡有很甜的龍眼,請你吃!」 我知道當天學校營養午餐的水果不是龍眼,而正納悶著龍眼的來處時,學生似乎知道我的心意,立刻回答:「我們沒有偷採學校的龍眼喔!這些龍眼你大可放心的吃。」 「咦!今天水果不是龍眼,你們也沒有偷採學校的果樹,老實說,龍眼哪來的?」我開始學包青天,架式十足的問起案來。 「這些龍眼是沒有人的,我們是在學校圍牆外面採的。」這群學生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七嘴八舌的辯解著。 聞言,我走向窗戶,指著窗外學校圍牆邊那個破舊小院子裡的兩棵龍眼樹,問道:「是不是那兩棵龍眼樹啊?」學生見了,紛紛點頭稱是,表示自他們有記憶以來,那間房子從沒人住過,那兩棵龍眼樹也沒人照顧,自然是「沒有人」的,所以自己嚐了甜頭,也不忘拿一些來「孝敬」老師。 確認龍眼來歷後,我故意板起臉孔說:「那兩棵龍眼樹怎麼會沒有人的?你們可知道那龍眼樹是我爸爸種的,那塊地是我家的地。如今你們偷採了我家的龍眼,還拿來給我吃,你們這樣的行為實在是太糟糕了,你們完蛋了……」 學生聽我這麼一說,嚇得趕緊討饒,直說「下次不敢了」。但儘管他們嘴巴這麼說,眼角還是藏不住笑意,他們明白老師是嚇唬他們的。瞬間,師生相視而笑,嘻嘻哈哈的圍在我的桌邊,三兩下就把堆得如小山一般的龍眼掃個精光。我靜靜地凝視著他們臉上滿足的笑容,深深覺得爸爸這兩棵龍眼樹真是種得太值得了!而後,我也同意學生在不惡意破壞的情況下可摘採食用。此話一出猶如聖旨,學生更像領了「免死金牌」般的愉悅,擁有隨時大快朵頤的特權。 幾個寒暑過去,當年這些吃著龍眼的小學生已長大,我也請調台灣多年,各自擁有一片天空。但不論時空如何轉變,我依然期待某一年的盛夏,當龍眼成熟時,我們可以再度聚首,一起在結實纍纍的龍眼樹下話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