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海若有情
陳才富拉住童沐天的手,激動地說:「你當董事長!老童,一句話,一個禮拜來一趟。你說的意見,陳凌不聽不行!」 陳凌挨近父親身旁,靦腆地說:「童叔叔是我的老校長,杜叔叔是我的老師……」 「你為什麼不早說?」父親責罵他。 「我怕……校長不認得我。」 陳凌低聲辯白。 客廳騰起一陣歡笑聲浪。 童校長早已忘記了陳凌。陳凌高中畢業,沒有考取大學,到軍中服役,退伍後進了大學,從少年青年變成壯年,他怎麼會記得這個學生的面貌?何況陳凌又是個沉默寡言的人。 童沐天在杜恆的熱心協助下,在短暫的半年之內,為海客出版社編印了一套《文學叢刊》,包括賴和、吳濁流、張文環、張深功、蔡秋桐、楊逵、林越峰、楊熾昌、呂赫若、鄭坤五、李德合、鍾理和等十二位詩人和小說家作品。走在民族路上,行人抬頭可以看到大廈的巨型招牌: 海客出版集團 童沐天雖然掛名顧問,指導編務,他的話卻一言九鼎。他堅持內容決定形式的編輯方針。定價低廉,讓廣大讀者受到文化滋養。本土作家叢刊推出後,繼續編選台灣中生代作家作品。同時,杜恆也邀約了幾位優秀的翻譯家,編選《海外作家翻譯叢刊》。抱著寧缺勿濫原則,持續進行。 這三位老人身體硬朗,病情穩定,都是高血壓症。他們生活規律,節制菸酒,按時服藥,因此把出版社辦得有聲有色,生機蓬勃。陳才富是一個厚道人,他的朋友童沐天、杜恆也是輕財好義的人。每次陳老送他倆車馬費,總會發生爭執推擠現象。為了解除這種煩惱,陳凌按月從郵局把錢轉進他們的帳戶。 有一次在一起聊天,陳老提起當年傳授九九神功的事。他指出練九九神功可以長壽,因為血液循環暢通,精力充沛,這確有道理。 杜恆為了編印《美容叢刊》,訪問了不少著名美容師,她們有經驗技術,但不一定能寫出來。因此他又徵聘了幾位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做專業採訪,編寫出不少小冊子。銷路非常好,讓陳凌喜出望外。最使人意想不到的,這套《美容叢刊》竟然銷到香港和中國大陸,而且發生供不應求的現象。 正當杜恆在出版事業上做出貢獻時,他卻遭遇到精神上最大的打擊:他的長子杜台和在紐約離婚,兒媳中村美智子早有憂鬱症宿疾,進了醫院。台和原來不肯離婚,但美智子卻堅持自己的意願,認為優秀的大和民族是不能和劣質的漢民族共同生活的。美智子自動去律師事務所辦了手續。
-
●長篇小說連載歹命人生
◎ 農人,除了受到氣候的影響,或有重大病痛,抑或是另有要事外,其他時日幾乎都與山為伍、與田為伴,永遠有做不完的農事。即使在最清閒的時候,也要牽牛上山放牧,或挖些蕃薯、挑擔柴火回家煮飯,幾乎很少閒置在家裡的。 不知是天生的勞碌命,還是註定此生是一個歹命人,美枝依然拖著病痛的身軀、上山耕作。遇有胃部不適時,她習慣地坐在田埂上,用手不停地揉搓著胸口,或從口袋裡取出隨身攜帶的五分珠,微微地張開口,輕輕地倒下一些含在嘴裡,讓疼痛的胃部,暫時獲得紓解。 這種餓時也痛、飽時也痛的胃部宿疾,確實對她造成不少的困擾。儘管家中的生活環境早已獲得改善,不必再仰賴那些農作物來維持生計,但她依舊早出晚歸,太陽沒下山之前,絕對看不到她牽牛荷犁,走在回家的那條小路上。 然而,人再怎麼年輕、身體再怎麼強壯,終究還是鬥不過病魔的。一天夜裡,美枝胃痛又再次地發作,此次則與以往大不相同,幾乎痛得她苦不堪言、痛不欲生,整個身體也因疼痛難忍而捲曲在一起。雖然服下一包五分珠,但依然無法把病魔驅離,不一會,鮮血竟從口中噴出,把原本退色的地磚,染紅了一大片。霎時,讓她感到無比的驚恐,卻也不知如何才好。幸好她痛苦的呻吟聲和嘔吐聲,驚醒了隔著「巷頭」睡在「櫸頭」裡的秀春。 「美枝姊,妳怎麼啦?」秀春快速地推開她的房門,急促地問。 「沒什麼啦,」美枝有氣無力地說:「吐一吐、舒服多了。」 秀春走到梳妝桌旁,順手點燃桌上那盞微弱的「土油燈仔」時,當她一轉頭,看見地上那片即將凝固的血液時,幾乎把她嚇呆了。 「美枝姊,妳那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說後,又低頭看了地上一眼,「那是血,是血!美枝姊,妳吐血了,吐血了!」 「吐一吐、現在舒服多了。」說後,閉上了眼睛。 「這怎麼得了!這怎麼得了!」秀春既驚恐又慌張,「我去找村長,請衛生連的醫官來幫妳看看!」
-
圓緣
酷寒的十二月天,夜晚九點多,廣州火車站月台上,出現一位加拿大籍的青年,隻身在月台上徘徊,看似在等人,等待的又是誰呢?連主角本人也不知道,火車一班接續一班的來去,時間也慢慢在向前推移,當時間一分一秒的消逝,淒冷的月台上人潮漸漸散去,年輕人眼望著軌道無盡的遠方,陷入深深的沈思中,四周寒冷凝結的空氣,夾雜著青年輕輕的嘆息聲,顯得越加的淒涼和孤寂。 最後一班火車靠了站,青年不由自主的搜尋著每一位下車旅客的身影,直到最後一位旅客出了站,月台燈光暗了下來,年輕人才失望的離開月台,出了站來到車站的門口,一眼望去,寒冷的街道上空無一人,身在異域,何處是棲身之所,他也茫然了!此刻心中澎湃的感覺卻持續的高漲,彷彿內心深處驅使他飄洋過海,從加拿大來到中國大陸那股無形的力量就將謎底揭曉啦! 時間來到午夜十二點多了,廣州某富商的千金小姐正躺在絲綢柔軟的被窩中,室外的酷寒和室內的溫暖幸福形成強烈的對比,被家長千般呵護、百般疼愛的大小姐,從來也不識愁滋味,此刻躺在柔軟的被窩中卻失眠了,這是她從沒有過的經驗,發自內心深處有絲淡淡的憂愁正在醞釀中,小姐輾轉反側無法成眠,索性起床更衣,隨性衱著脫鞋來到室外,迎面而來的刺骨寒氣逼得她退後兩步,但冥冥中有股力量引領著她步出大門,一步步的往前走,不知不覺來到火車站,這時四下無人,只見遠方高壯的青年身影,小姐一步步趨前,青年也緩步迎面而來,當二人四目交接時,一切的等待和愁緒立即有了答案,兩位不同國籍、語言不通、未曾謀面的陌生男女,緊緊的擁抱在一起,沒有言語,就這麼緊緊的相擁著,好久好久!直到晨曦露出曙光。 小姐把青年帶回家中,態度非常堅定的告知家人他將與這位男孩結婚,家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得瞠目結舌,怎麼也無法想像一向天真純潔又乖巧的寶貝女兒,竟在半夜私自離家一晚,更離譜的是將外籍陌生的男孩帶回家中準備結婚,家人慌了,除了恐懼仍是恐懼,箇中原因真的百思不得其解,當然也由不得女兒胡鬧,家人連哄帶騙,想要將二人分開,但是女兒堅決的心不容父母改變,在僵持不下的情況下,家人只能認定女兒中邪了,否則如此詭異難解的事情怎麼會發生呢? 家人請來得道高僧,企圖解開迷津,好讓女兒打消結婚念頭。經過法師的開示說明,終於讓這種荒誕的舉動得到合理的解釋。話說在中國的唐朝,有一對恩愛夫妻,男的是位舉人,在學堂教書,女的溫柔嫻淑,夫唱婦隨,與世無爭,羨煞眾人。不幸夫人身染怪病,群醫束手,經過高人指點,必須到某高山請求先人醫治,於是舉人帶著簡單行李,背著夫人步行上山,日以繼夜、夜以繼日不曾歇息,就在半途中因為體力不支,加上染上烏腳病的惡疾,讓這對夫婦陷入絕境,但是鶼鰈情深的他們,一點也不怨天尤人,反而珍惜相處的每一刻,直到斷氣的前一刻,二人相擁在樹下,舉人在夫人手心留下來世相約的印記,然後二人微笑死去。 這段宿世情緣牽扯著二人,舉人堅守著對夫人的承諾,夫人默默的等待著,經過了無數次的輪迴,終於兩人以如此的方式相聚了,不用語言、不必說明,因為這段情緣已經尋尋覓覓了幾千年,深深烙印在兩人的心中啊!法師的說明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叫人難以置信,小姐父母更是不願相信,但小姐從小與眾不同的掌紋讓人費解,彷彿又印證了法師所言:那是數千年前舉人留下相認的印記,在沒有更好的解釋和反駁的理由下,小姐父母終於點了頭,讓兩位年輕人結了婚。 小倆口返回加拿大拜見男方父母,同樣得到在家中父母一樣的疼愛,恩愛之情就如熟識了千年萬年,兩人惦念著雙方父母,就在中國和加拿大來來去去,克盡晚輩的孝心,兩人沒有文化和思想的差距,語言溝通更是短時間內就毫無障礙,讓人直呼神奇。 這段跨越數世,萬里尋親的宿世情緣,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依然健在,機緣得知,感動萬分,因以為記!世人多有不信因果,但是情債難還,這段真實故事應該給現代男女一些省思吧!
-
●浯江詩選問路
幾乎每天都會有人跟我問路 第一天 在校園內 有個阿珠馬(韓文 歐巴桑之意) 問我說圖書館在哪~ 我當然是不知道啊 只好 笑一下跟他說 我不清楚 幾乎每天都有人跟我問我不知道的路 有人說因為我比較親切 所以才會被問 前天又到ㄌ被問路ㄉ那一刻 終於可以回答ㄌ 因為那個阿珠馬 問ㄌ 梨大後門在哪裡 我很開心的指著語言中心ㄉ方向說就在正前方直走~ 今天跟朋友講完問路ㄉ故事後 走到真正ㄉ梨大後門~ 發現啊 原來梨大後門不是語言中心那裏呀 哈 2007.10.22寫於韓國梨女子大學
-
●第四屆浯島文學獎散文組佳作望鄉
幾個月過去了,雖說已卸甲歸田,但,當我回顧,一切仍令我悸動。我感激,因為,金門是這樣一塊沉默而又寬容的土地,以致蘊育出無數滿懷熱情的人們,讓我暫忘思鄉的苦情歲月,並且緩和迷彩天空下的苦悶。 服兵役前,對金門,我並不陌生,它,可說是我下鄉田調生涯的肇始,多少眠夢的午後,曾在金門四處奔走,希望金門聚落的建築,能獲得人們在建築文化意義上的認同。但,金門給我最初的印象,可說與臺灣本島的鄉間,有著牽扯不清與極為曖昧的關係,因為,同樣是映入眼簾的原野阡陌、田埂小徑、綠色隧道。 多年以後,終於有機會航越半個臺灣,再到海的那一邊,去經歷多數全臺男性都會有的集體記憶-「當兵」。九月陰冷的寒風,夾雜著細雨,眼眶泛紅,不知是雨浸濕了我的雙眼,還是目別雙親的不捨,第一次,腳步沉重地搭乘軍艦前往金門,心裡有著難以言喻的滋味。那段迷彩歲月,整日都是在業務的束縛及督導的壓力下度過,已無昔年單純稚情學生時期的快樂,我無法確定明天的我,是否還能像此刻一樣。 到了金休,絕大多數人,亦只能寄身於各色各樣的娛樂場所,一週又復一週。或許我骨子裡,模糊感覺到應該工作,應該做一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時間寶貴,不容浪費。但,我不知怎麼著手,只能漫無目的的閒晃,我真難以想像,我已達行屍走肉的程度。 直到有一天,一尊觀音,出現在我面前,似曾相識,心弦震動,彷彿那尊雕像早已存在我們心中許久,不能自己;此刻,在心靈深處,有一股聲音在吶喊著:「進去瞧瞧,畢竟作者的手藝思想和我們是那麼地接近」,我想也是,入伍初的這段期間,時間可說過的渾噩,索性無需顧他。此時,佛具社內的黃獻鐘老師,看一個軍人猶佇門口半天,不等我出聲,便挺身相迎,從一陣「進來喝茶、吃燒餅喔,來頂樓看我的盆栽藝術」的邀聲中,讓我重新認識了金門充滿鮮活的人情,彷彿他是透過「異鄉人」的恍惚直覺,感覺我有一張眾裡相逢的過客容顏,與有過異地漂泊的金門人一樣,血液裡汩汩流著異奇的思鄉愁味,讓他感到特有的親和。然而,在當今的臺灣,已少見這種人情韻味,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尤其是在狹小的電梯空間裡,一天不知道有多少人上上下下,但,為了逃避不經意的四目相望的尷尬感,在擁擠曖昧的空間裡,人們早已練就如何保持漠然表情的神技。 往後,由於黃獻鐘老師在「手藝」上的友持,使得一竅不通的我,他竟也不辭厭煩的,有問必答,每當聽聞老師講解時,足以讓我屏息,甚至感動半天,當時的我,已對「泥塑」產生難以言狀的感情及興趣。在金門,我最喜歡久曝之後的土地,因為,久晴之後的初雨,打在泥土地上,會騰起一股濃郁的土香味,這常使我聯想到,想必是老師每天摸土的緣故,在他的臉上、手上,亦都充滿土地的誠懇與土的醇厚;也或許,是那股味道,在他手藝下的作品,有了令人讚嘆的尊嚴與希望,那傳承下的自省努力,維繫了傳統聚落的心靈而不致分崩離析。 老師為學生做的、付出的,回憶起來,滿懷甘芳,原來社會到處有溫暖,這一分情誼值得珍惜。對於我這個不知何時會別離的過客非歸人,他仍用熱情鼓勵我,從手藝中去感知生命的延續及歷史傳承對我們的重大意義,或許是如此,讓有濃重鄉愁及當兵苦悶調子的我,把淚水收起來,把笑臉擺出來,把傷口遮起來,把胸腔挺起來,從困苦中提煉力量。 在無光害營區裡,不知有多少無盡的站哨時光,只能孤獨望著金門異奇的滿天心斗,可想而知,那休假時間格外令人心動且期待,偏偏我就像同袍口中的癡人傻夢般,寧願放棄,而去老師家摸那一堆爛泥,唉!任知者笑,癡人也罷,傻夢也罷,當時,我老是往心裡吶喊著:「要自己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可貴,雖說癡人作傻夢,但若能化得這靈性一點生意,又何須暇顧那俗人身後的萬般事」。 因對手藝傳承的一點基本堅持,我不再是一位過客非歸人,那種不知何事可作、何處可去的麻木困境,一有時間,便往老師家裡跑,請益、求教,冀望有緣再去體認其睿智、誠摯的創作泉源。至此,我愕然驚覺,這一點堅持、這一點信仰不再是「名詞」,而是「動詞」。雖然,很多時候,彷彿走在一條孤獨的荒徑上,疲憊地一步一步向前,有汗流下,有淚往肚裡吞,有著許多難言的困頓與挫折,如提早離家啟程返金的日子,我甚至不敢回頭,懼怕失去舉步的勇氣,多麼想停下,多麼想躺下,但捫心自問,哪一尊好塑像,不都是在無盡悠悠的滄桑歲月中提煉而成的?一路走來,不少冰冷刺骨的寒冬、酷熱難耐的盛夏夜晚,屋內,仍舊一燈熒熒,我們或輕聲漫語,娓娓而談,與之且歌且笑,默默低迴,讓時間輕輕擦身而過。這樣的夜,我心靜寂,一切都靜止了,安靜迷人,我已不知不覺地習慣金門的生活步調,心中不免讚歎:「欣然無憾了」。 時光飛逝,一晃,二個多年頭了!無蟲聲嘰嘰,無鳥聲啾啾,天地突然啞了,漸漸清醒,閃神間,確定自己已置身鬧市之中,一種淡然失落的感傷情愁頃刻排山倒海而來,才知道自己仍然是農村的孩子。那個島,想回不知如何回的島嶼,有如片段般的一年四個月,矇矓中,幾疑是夢,那像夢囈一般呼喚著我的「金門」,那顯明一致,溫暖而又熱情的傳統建築色調,驀然回首,竟有少時返顧故居時,同樣落寞無法釋然的心情。中國人重傳統,只要是祖先生死之地、祠堂所在之地,便是故鄉,那為何我對金門如此眷戀不已?無祖先血緣之親,無祠堂供我憑弔落腳?所眷何故?我想,那腳下曾踩過的幾尺見方之土地回憶,早已親如自己的髮膚,割捨不離。這種說不出的親切之感,慢慢地,我發現,我已喜歡上那裡的一群人與那一片土地。他們擁有可貴、良善的氣質,都是那麼樂天知命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工作著、生活著,他們的一切都是從作收的勞動世界,以及從無私覆、無私載的天穹與土地中學來的。比起全然沒有泥土味的現代城市生活,這異鄉的田園對我來說,極具熟稔的親和感,畢竟對從小就有過田地勞動經驗的我而言,它極易喚起我的童年、田園生活、作收的快樂。 「繁采寡情,味之必厭」,人生亦復如此,在大眾消費文化、行銷文化的獨大包袱下,文化資訊、社會條件的隔離促使土地和人民提早異化,廣闊的土地對現代人來說,是陌生的,是一個異境內的國度,「人」,已是水泥叢林中羅列冷漠雕像中的一座,冷漠、善忘,似乎成了都市人活下去的良方。漸漸地,開始嚮往,想念那田野阡陌、熙熙攘攘的市井不時傳來幾聲嬉鬧笑語,好一幅靜謐祥和的畫面。 風雨日,閒暇之餘,尤好倚仗窗邊,低首吟詠老師家的黃氏祖訓:「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汝居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朝夕勿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前香,蒼天永庇誠吾願,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汝居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這兩句咀嚼起來,特別有味道,覺得與自身的境遇一樣,是那麼地貼切。回憶起在金門的日子,心中無太多遺憾、酸楚,內心深處,如有一盞親柔的燃燈,點亮著那深邃的心囊;屋外的風風雨雨,隨它吧,雖未過半生,但,已是風雨來去人,回看來時路,有老兒心,也有小兒心,走入鬧市巷弄窺眾生,都有歡喜,擱置在心裡的,只有一句話想說:「已足,甚好」。真的,一切甚好,且譜這月虛月明,我的故鄉-「金門」。
-
●長篇小說連載 歹命人生
儘管想怎麼收穫就必須怎麼栽,然在她的眼裡,則一切隨興,能讓秀春在這個純樸寂靜的小農村,度一個平安快樂的晚年才是她的希冀。至於往後的時光要如何安排或面對,只有讓歲月來考驗她的智慧了………。 第十三章 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似乎是構成人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匆匆的歲月,無情的光陰,它讓人成長,也使人蒼老和死亡。 自從秀春在這個小農村定居後,彷彿變成另一個人似的。每天早睡早起,除了澆菜餵雞外,偶而地也幫美枝煮飯餵豬,以及和村婦閒話家常,原本空虛的心靈也因此而充實,無憂無慮地過著快樂又愜意的農村生活,似乎早已忘了喪夫之痛,也印證了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者這句話。尤其是經營數十年的金和信商號,在原有的基礎上,以及志宏用心的經營下,生意可說蒸蒸日上,也同時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和商譽,毋須秀春操心和煩惱。這段時間,可說是她此生最感得意的時刻。 而相對地,美枝就沒有她好命,在長久的勞累與受到先前營養不良的影響,身體則每況愈下,經常感到胃脹和胃痛。然而,在這個偏僻落後的小農村,許多人對於醫藥常識是較缺乏的,當遇有身體不適時,往往都是在村莊的小舖裡,就近買點成藥來服用。 最常見的是止痛用的「檸檬精」和「五分珠」,從發燒、發冷、發熱、頭痛、腹痛、牙痛、胃痛、經痛到傷風感冒、骨頭痠痛,在忍受不了疼痛時,五分珠不僅是可口良藥,亦是止痛仙丹。加上它價錢便宜,每小包只要一塊五毛錢,人人都買得起,大人小孩都可以吃,藥效又比衛生連醫官包的那一大包藥還管用。因此,五分珠在鄉間小舖的銷售量是相當驚人的。當美枝的胃疾發作時,靠的就是五分珠這種能止痛解熱的萬靈藥,來紓緩她的病情。
-
海若有情
陳才富被關進牢獄,雖然失去自由,但對他的健康也許會有益處。他的婚姻並不美滿,曾經離過三次婚,他在綠島的時候,只有兒女去看望他,卻沒女人去,他那時候仍是單身漢。 他難過麼? 他一天到晚,嘴裡哼著歌曲,他真是樂觀派,咱們應該向他學習。他曾苦練九九神功八年,胯下掛著一顆手榴彈,老婆都被他嚇跑了,他只有仰天長笑…… 杜恆感到好奇,他追問九九神功到底從何而來?過去童沐天在香港時,聽一個武俠小說作者說,道家以礦石藥物燒煉成丹,要反覆熬煉九次,稱為九轉,服後可以成仙。 呂溫寫過一首詩,「願君此地攻文字,如煉仙家九轉丹。」童沐天揮手說:「這種說法不對,驢唇不對馬嘴。」 那日,杜恆和童沐天到耕莘醫院取藥,一位白髮皤皤的老人迎面走來,朝著童沐天微笑,停住腳步問:「你是不是童……先生?」老童瞠目結舌地說:「歹勢,我記憶力不好,忘記咱們在哪兒見過……」老人指著東南方向,提示:「你想一想,在綠島一起打倒俄寇反共產……」老童驚喜地說:「陳大哥,師父,你面色紅潤,身體健康,看起來比我年輕,我記得你應該有八十歲了。」老人搖頭:「八十三了。」 陳才富的家就住在民族路,他熱情邀約老友去喝茶。走出醫院側門不遠,有一棟舊式大廈。陳家在第九樓開了一家出版社,由他兒子陳凌主持。社內的編輯部、經理部都在一間屋內,另外則是陳才富的住家。陳老把兒子喚來跟客人見面,陳凌一進門,暗自吃驚:怎麼校長和杜老師來了?但是童沐天和杜恆都已忘記了這個學生。 陳凌人很老實質樸,沒有生意人的活動頭腦,因此營業狀況並不理想。編印的書,五花八門,既無系統,也無特色,只有幾本強身保健的書銷路比較好,其他文藝作品幾乎無人問津。 童沐天是直爽人,在患難時的老友面前,講話毫無顧慮,他首先批評出版社的名稱便有侷限性。碧潭出版社,不好。咱們出的書,連花蓮、宜蘭都銷不出去,怎麼會有前途?陳才富聽了大笑,臉都紅了。 「改個名字,你說,童仔!」 台灣四面環海,容納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移民和遊客。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有云:「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童沐天充滿激情、信心地說:「改成海客出版社,從頭做起。」 童沐天指出:台灣解除戒嚴法之後,正是出版界發展的好機會。保健類的書,要向美容、減肥方向發展,爭取婦女、中老年人的讀者;文藝類的書,提高本土作家地位、加強翻譯作品,積極編選優質的作品,要做到為台灣文化貢獻力量才行。
-
全班拚經濟
猶記開學之初,兒子的學校開班親會,讓家長和老師藉由這個機會,互相就孩子的教育、生活方面能有一個溝通和討論。或許現在大家孩子都生的少,對教育也都相當重視,因此家長出席頗為踴躍。班親會裡熱絡討論到的應是班費金額該定為多少?五年級開始有班服、班帽的選購、校外教學地點的表決、課外補充教材的添置………嘿!說來還真的都跟錢有關! 班費該定為多少金額?五百?一仟? 「又要買班服又要校外教學,五百元怎麼夠用?」 「一下子交一仟元太多了!」 「校外教學不見得每個孩子都會去,統一由班費支付有欠公平」。 「早交晚交反正是要交的,不如一次交足省得麻煩」。 「……………」。 「有些家庭經濟因素,對於孩子除了學費還要另外交這筆錢可能有困難,假如家裡同時有兩三個孩子在上學,這或許會更為難,那麼我們暫定班費為五百元好了,未來班費不足時再繳交;校外教學的費用屆時要參加的人再另外繳交。」終於有定案了。 開學第十週,兒子交了七百五十元要到「六福村」校外教學,出發的前一天,他興奮的拿了班服、班帽回來要我幫他縫上名牌:「媽咪!我們班有三個人不能參加校外教學,有兩個人身體狀況他爸媽不放心讓他去,有一個是因為沒有班服、班帽。」兒子說著。 「他為什麼沒有班服、班帽?」班服、班帽不是全班統一訂製的嗎?怎麼會有人沒有呢?何況怎麼可能會因沒有班服班帽就不讓孩子參加校外教學呢?我納悶了!趁著到校為低年級班級說故事後,順便到大兒子班上和老師了解這件事。 「那孩子是隔代教養,媽媽很早就離開了,他跟著爸爸和阿嬤同住,但爸爸好像也不是很負責任很少回家,阿嬤做資源回收養孫子,偏他們家又不符低收入戶條件,無法幫忙申請清寒補助,而且阿嬤也不願接受「資助(救濟)」;開學以來連班費也都還沒繳交,阿嬤跟我要求班服、班帽可不可以不要買?校外教學當然也沒有能力讓孫子參加了。我看班服、班帽全班都有,就他沒有那會讓他顯得很突兀,因此私底下代他繳了班費,所以他還是有班服、班帽的。」「其實,班上家裡有經濟困難的孩子有兩三個哩!只是『輕重』層級之差而已」老師輕輕的說著,語氣裡有心疼和無奈。 晚上,孩子們拿著信箱裡的一張披薩店廣告單嚷著好久沒吃披薩了,可不可以今天晚上就吃披薩呢?兩兄弟又為該訂哪種口味爭論不已;我想起早上老師說的那孩子的事,心裡一陣疼碾過:當我的孩子正為披薩要挑哪種口味難以選定時,在他身邊卻有另一個孩子連一件一百多元的班服都沒法買………。 我能為他做些什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我在不影響家裡開支、顧及那孩子的感受、又不會讓受助者感覺是同情救濟的方式,可以讓我盡一點心力………這件事成了我的一樁心事。 數天後,到郵局刷存摺,看到我投稿「金門日報」的稿費撥進來了,靈光一閃!嗯,我可以這麼做呀! 「我要以不具名的方式把我投稿的稿費轉做為孩子們的『愛的基金』,讓有困難的孩子不再為難,請老師代為管理………」。我把稿費裝進信封袋並附了封信給老師,告訴她我的「理念」:「為實踐這項『志業』,我會更加的勤於筆耕,精進我的文筆,收穫最多的人會是我喲!」信末我並感恩老師對孩子們的盡心。 「媽咪!今天老師跟我們說有一位愛心媽媽捐了一筆錢給我們班,她說要給我們班有需要的小朋友;老師沒有說那位愛心媽媽的名字,但是她跟妳一樣沒有上班所以也沒有很多錢,可是她立定『志願』要努力投稿把賺來的稿費捐給我們。老師還說我們班的班費可能會不夠用,但我們儘量不要再花爸爸媽媽的錢,我們雖然還小但也可以自己賺班費,而且老師說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一起存錢,到時候就可以用自己賺的錢了………」兒子放學回來興高采烈的跟我分享全班的「存錢計劃」:比如說同學們可以寫作文投稿,稿費一半捐作基金; 「老師說不可以拿爸爸媽媽給我們的零用錢來捐,只能拿自己賺的錢的一半來捐哦!」 老師在教室後的公佈欄上貼了棵「愛心樹」,凡是捐錢的同學就可以掛上一顆寫上自己名字的「甜蜜果」。接下來的日子,先是有同學收集紙箱、飲料空罐賣了十四元,他捐了七元。有人投稿國語日報的徵畫賺了稿費二百元,於是她捐了一百元;他們都掛上了寫上自己名字的「甜蜜果」。 「金額多寡不是重點,珍貴的是我們用心和努力了多少,即使是一塊錢都值得全班一起說感恩,所以捐錢後只有老師的記帳本會記錄金額和來源(比如說是投稿或資源回收),公告欄上不會有捐款數字」。兒子說老師說捐款是為了全班共同的目標,而不是為了向人炫耀或和人比較,因此採記名不記金額方式。 「友楷星期天幫他叔公賣花生,他叔公給他五十元,他拿了二十五元來捐,那我可以把前天『賺』的四十元捐一半嗎?」兒子問。前天晚上帶兒子到夜市買球鞋,一雙鞋子三百九,我跟兒子說:「你自己試著去跟老闆殺價,成了差額就歸你!」兒子想了想壯了壯膽子真的跑去跟老闆說:「老闆阿姨,你可不可以算我便宜一些?如果可以我就跟你買,並且以後等我弟弟鞋子壞了,也會再來跟你買。」讓老闆娘不禁莞爾,最後真的以三百五成交。兒子,那是你向老闆阿姨爭取的,當然可以嘍! 「老師說我們全班從第十一週到現在,才九週的時間已經自己存了九百一十七元了喔!加上那位愛心媽媽的捐款,我們已經有四千多元了,耶!耶!」兒子歡喜的和我分享他們班上的「愛心樹」日益結實累累了;並且老師鼓勵他們多投稿,不但可以賺稿費還可以練作文,可是一舉兩得哩! 沒想到我的小小發想加上老師的慧心引導和啟發,為孩子們帶來拋磚引玉的激勵作用,既然孩子們都卯勁在「全班拚經濟」了,那我呢?嗯!可更是不能怠惰哦!
-
●第四屆浯島文學獎散文組佳作 烈嶼思想起
金門開放觀光以後,我帶著家人跟團同遊,但多為走馬看花的觀光,無法深度旅遊,其實我在多年前的軍旅生涯,一年九個月的金門生活,早以把金門當成第二個家了。雖是與家人三天兩夜的旅遊,看戰爭遺跡、自然風光、閩南聚落,我也帶他們尋訪舊友,感受在地人的純樸熱情,另有一番收穫。 我最熟悉的烈嶼(小金門),是金門的離島,曾經有一師駐軍,如今只剩守備旅,更適合旅人的自由行,非觀光團的半天行程所能比擬。觀光團通常只安排烈嶼的九宮坑道、烈女廟、湖井頭等地就回程,真令人惋惜!烈嶼雖小,但可觀之處甚多,昔日駐防官兵與民眾共同努力建設之下,亦造就島嶼奇蹟。 由金門水頭搭乘交通船往九宮碼頭,一直聽到「金烈大橋」的呼聲,每到重大選舉,總會被炒作一番,但終就是雷大雨小,虛幻一場,中央限於經費不足以及種種因素仍未答應,船仍為目前兩個島嶼的最佳連結工具。 船到九宮碼頭,附近有鬼斧神工的坑道,犧牲許多士官兵的工事,如今看那潮來潮往,感受這個戰爭的產物格外深刻。九宮南邊有四維村以海產聞名,只有懂得門路的人,才有機會品嚐得到美味。九宮旁的湖下村有八二三砲戰紀念碑,遊客常在此照相憑弔追悼。附近有憲兵隊及禁閉室,遊客只能遠觀。風聞縣府相關單位規劃部份碉堡要租給民間單位投資開社飯店或咖啡館、簡餐店等,應該是廢碉堡再利用的一個佳音! 湖下轉往東林,是小金門最大的聚落。市場由軍方建成,入口處寫著樸拙的「東林市場」四字。東林市場內最有名的是廣東粥,可以搭配燒餅或油條來吃,或只喝那入口即化的粥,還有熱騰騰的蚵仔麵線美味極了。我是在某個冬天清晨為了一急件公文,到東林街上請人打字,腹饑難捱,吃了一碗廣東粥配油條,真有幸福的感覺。 市集外是東林運動場和軍人公墓,場外的公路邊有志清圖書館、文康中心和國光戲院。昔日師集合或在偌大的運動場舉行大會考,真令人難忘,春節的軍方園遊會吸引所有小金門鄉親的目光,返鄉的遊子都可以感受到弟兄們的熱情和創意。 由東林到西路的交叉口可見一座巍峨矗立的八達樓子,是民國五十五年(1966)當時駐紮烈嶼的長城部隊興建,為紀念民國二十二年(1933)時死守古北口抵禦日軍而壯烈犧牲的七名戰士,今八達樓子上亦有七名勇士的塑像,為烈嶼戰鬥精神做一極佳的詮釋。烈嶼鄉公所就在西路,正好位於烈嶼的地理中心。 我們的部隊曾駐防西路附近的西宅,連上弟兄每晚輪值到八達樓子上站崗,月明星稀的夏天夜晚,或是北風呼號的冬夜,晴雨不分,守住這一片江山。 後來部隊移防到青岐附近的石鼓山,全連夜行軍經過八達樓子,內心有一股莫名的激動,人與地的緣份暫時劃下一句點。 八達樓子往南塘是烈嶼南線的起點,這條公路我們稱之為烈嶼高速公路,但見計程車飛馳如奔馬,東方有陽山,現有自然公園,可以輕鬆登上,有一座仿自大金門太武山的「毋忘在莒」勒石。山下有大片青草地,昔日有精誠連在此,有一千公尺障礙場,每位初到烈嶼的士兵都要到此測試投擲手榴彈。 過陽山到南塘小聚落,有一靶場和小商家。有一首童謠唱著「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南塘………。」過了南塘是急下坡,向東可眺望陵水湖和石鼓山風情,有江南水鄉風貌而更寧靜安詳。某回我騎單車下南塘經楊厝回青歧,這一段路感受風火輪般的快感。 我曾在青岐三叉路口的交通管制哨站崗,往西南到龜山山麓的烈女廟,有王仙姑的奇女子傳說,王玉蘭因為抗暴守貞遭棄屍,漂流到小金門海域,被劉姓守軍發現予以安葬,於民國四十五年興建烈女廟以茲紀念,其墓園即在廟一旁,雖是小廟,但心誠則靈,亦成附近連隊士官兵的信仰中心,其籤詩為媽祖籤,常能為軍民指點迷津解惑,故香火鼎盛,廟旁現有小三通的市集和貢糖工廠。 烈女廟前的清遠湖在晴天時可以遠眺廈門島的最高峰雲頂巖,行走其間令人心曠神怡。再往南可到砂溪堡,此為觀測所所在地,可眺望南海風光及對岸風景,往砂溪的戰備道清涼幽靜,是一段令人神往之路。 若由烈女廟往北,到陵水湖北岸的上庫村,是一個閩南建築的聚落。向南眺望石鼓山則名副其實,晴天時,上庫村的閩南式房屋映入湖水中,如一位貌美的村姑。上庫往北到上林一段上坡,下坡到中墩中央,田園風光一覽無遺,山河無限美好。中墩到往西北方的下田有一口國姓井,和鄭成功的開發有密切關係。 相傳鄭氏於順治年間統兵過境,預備進軍大陸,鑿井為炊,水源不絕,井水清澈芳香味美,定名為「國姓井」有復國興邦之意。這是誠實部隊在民國五十七年(1968)十二月間在井旁立牆的內容。 國姓井往西到湖井頭。地理名詞的「頭」常指水的發源地或地形突出的地方,如金門的水頭、古寧頭及湖井頭等。烈嶼西北方的湖井頭,是金門公車南北線的一個交點,又因位置重要,附近駐防部隊及觀測所,在民國七十八年(1989)完成戰史館,陳列對岸的人民生活用品及軍方宣傳品,並有戰事的各項紀錄,如一座軍事博物館,如八二三砲戰紀念館及古寧頭軍史館。 在金門,走入戰史館彷彿重回戰場,體驗戰爭的殘酷和慘烈,生不逢時的人受盡苦難,大時代的小人物情何以堪。牆壁有八二三壁畫,當年意氣風發的郝柏村師長指揮部隊,畫面鎖定慘酷的戰爭場景,成為時代的見證。 從湖井頭大門出發,海岸景觀很快出現在眼前,木麻黃和瓊麻橫列,眺望海上可見猛虎嶼、獅嶼,更遠處是大膽島的身影,廈門島則像海市蜃樓一般。 往北到紅山,是一座靶場。原是一座荒山,民國七十七年(1988)間宋恩臨師長任內完成靶場,他要求各單位提供草皮來中,一塊塊草皮不斷連接交織,終於形成芳草碧連天的美麗草原。 順公路北行到將軍堡,原是一處海岸據點,修築成一觀光勝地,因為八二三砲戰期間,郝將軍曾陪同前來視察的長官奕棋,這場景和太武山鄭成功觀兵奕棋處相似,我曾想,古來將軍是否都喜愛下棋?原本世事如棋步步險,藉由下棋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走,或許是真正的精神所在。 離開將軍堡經后頭到湖下、九宮,烈嶼環島之旅劃下一個句點。一位自由車協會的朋友,曾和同好一同騎乘單車在烈嶼環島,他感動小金門的藍天綠地與和藹的居民,直說這裡就如同桃花源,將來一定要常來,我說詩人鄭愁予已落籍金門,這是金門之光。 回顧昔時抽到「金馬獎」的驚愕,又被分發到小金門,因公務關係得以熟悉大小金門,因為了解而認同。歷史因緣創造了金門奇蹟,多難興邦,苦盡甘來,「我不是過客,我是歸人………」有緣重返金門時,我總是如此想著。
-
海若有情
童沐天在報紙上登了尋人啟事,依然無效。他盼望能夠見到陳才富,可以從陳才富談話中,憶起當年被關押綠島的史料。這對於他回憶錄是有幫助的。 童沐天當年蹲監獄,風華正茂,他出獄後和諶潔會面,依然想念獄中的師父,而且每隔二月都寄給陳才富一點錢,這種雪中送炭的溫情,讓陳才富非常感動。有一年,陳才富寫信告訴老童,他將出獄,等出獄後再寫信聯絡。陳才富比童沐天年長七歲,漢文水平比較低,詞句有點日文味道。老童看了此信,興奮不已。但是,從收到這封信之後,音訊渺茫,消息斷絕,若是陳才富健在人間,已是八十出頭的老人了。 每逢談起陳才富,童沐天總是囉哩囉嗦,沒完沒了。他看了陳某的信,寫的漢字,才判定陳才富根本看不懂《台灣共產黨秘史》。 即使他看了此書,又怎會讓他成為共產黨?他家中放著一冊《台灣共產黨秘史》,竟然構成罪狀,鋃鐺入獄,這不是瞎扯誣判麼! 「他是九九神功專家,被關在綠島,豈不英雄無用武之地麼?」杜恆說的是真心話,但卻把童沐天笑得岔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