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相遇山水間
今年四月間,在沙美車站約了喜歡賞鳥的同學孫跑野外,他先帶我和先生到后水頭的池塘去看蜻蜓,最近因為雨水不少,所以我們有些幾乎是涉水而過,孫熟悉的撥動青草,引導我們觀賞青紋細蟌、白紋細蟌,是豆娘的一種,在那裡孫說附近有一條水溝也很值得觀察,要我其他時間可以常來,相信會有精彩的收穫,我們在附近的一方小水塘,先生觀察有茭白筍,也觀察到有人架網,上面有鳥掛網,是池鷺在上面,水裡有很多會叫的植物,不知道是不是聚藻? 忽然聽到蒼翡翠的叫聲,抬頭發現牠停在高高的電線上,丟-丟-丟,我第一次聆聽到牠的叫聲,很興奮!靜靜的望著牠,耳畔是牠清亮的叫聲,我沈醉其中。接著孫觀察到黃小鷺,特別架了單筒望遠鏡,讓我們欣賞,黃小鷺的背景和牠的羽色很接近,所以我花了一番功夫才找到牠,牠靈巧的在水邊的草叢裡覓食,顯然最近的多雨,為牠帶來豐美的食物。一旁孫又發現有烏領椋鳥很漂亮,我是第一次在野外初體驗,牠停在電線上,那是有風輕輕吹過,牠那烏黑的頸羽,有如一條美麗黑亮的圍巾,時而整理羽毛,時而左右觀望,是觀察食物的路線嗎?忽然牠展開翅膀飛向空中,在藍天裡飛翔,輕輕的落在我們正前方的電線上,繼續等待,等待食物上鉤! 接著到述美國小,孫說這裡有小桑鳲,並說牠喜歡在楓樹上,運氣好時,會有成群的小桑鳲出現,是鳥會的人告訴孫,有些地點則是從金門野鳥學會李老師那邊知道的,或是聽鳥會許老師說的,孫說有一位林先生拍的鳥照片很精彩,有機會應該協助推動作為展出,以分享社會大眾。還有要邀請他加入鳥會。對彼此都有加分的作用。 上午十一點多,我們來到馬山海堤,幸運的觀察到蠣行鳥,有兩隻在退潮的潮間帶快樂的覓食,我透過望遠鏡,觀察牠們輕踩著淺淺的海水,頭低低的快速擺動著,左邊的礁石旁還有兩隻鸕鶿哩!居然還沒有北返? 接著到山西吃蛋拌麵,金門的特色小吃也要推廣,這裡的蛋拌麵有戰地的味道,因為以前都是服務阿兵哥,而且也有一股溫暖的感動,因為老闆希望為阿兵哥加點營養,所以那個蛋滿含溫暖的滋味。 飽足之後,我們爬上五虎山,在五虎山入口看到一隻環頸雉,金門田野羽色最美麗的鳥,繼續上山,山上孫看見山黃槴的黃色果,我想起金門國家公園有一本金門常見昆蟲的書,裡面介紹綠灰蝶的寄主植物是茜草科的山黃槴,卵單產於山黃槴果實的基部,宿存萼面內凹處,幼蟲會啃食果實,並鑽入其中棲息,因而使果實留有一個洞口,其蛹化於槴枳花的果實之中,書裡附有精彩的圖,看得到綠灰蝶的蛹安靜的躺在山黃槴的果實裡,大自然真是奇妙! 我看見刺裸實的紅色種子,在陽光裡閃著亮麗的色澤,還有麻雀喜歡的雀梅藤黑色果,這些對孫來說都很特別,我們在山野間向大自然學習。孫去年開始賞蜻蜓,我於是找到一位好老師,總是拍了蜻蜓的照片向他請教,孫說為了我的問題他要去找資料,所以自己也成長很多,說他去年是國內賞蜻蜓的種類及數量的第一名哦!自己覺得真是既羨慕又佩服!他謙虛的說只是因為台灣種類多,如野柳等地,就讓他增加許多紀錄,我則知道是因為他跑野外非常的勤快,才能有好的成績。 接著我們到洋山海堤,初覺得沒看見鳥,結果用單筒望遠鏡一找,哇!好多鷸行鳥科的水鳥,空中還有斑魚狗定點覓食。接著我們又到浯江溪,看見大杓鷸停在海茄苳上等待退潮後再覓食,頭都藏在羽毛裡,附近有車子經過,驚動了這些鳥朋友,還有斑尾鷸,孫教我分辨,嘴是往上翹做為分辨班尾鷸,這時遇到多年國小的小朋友由媽媽帶著來欣賞浯江溪的生態,我於是邀他們透過望遠鏡來賞鳥,有一個媽媽是蔡厝來的,一問才知道她的妹妹居然是我的學生哩!另一個媽媽則和我一樣是金城的女兒。孫熱情的指導小朋友賞鳥,並且提醒我單筒望遠鏡很怕摔,而小朋友比較好動,須做好安全防範,這個經驗讓我在以後辦活動可以做為參考。 透過望遠鏡,我們看見金斑行鳥羽色是花花的,翻石鷸看牠用嘴頂著石頭在找食物,反嘴鷸長嘴也是上翹,退潮後潮間帶有很豐富的食物,我看一小群東方環頸行鳥嘴迅速的在水中抖動著,不停的在水裡覓食,似乎十分的快樂。孫指導我要在漲退潮之間觀察水鳥,並且分享賞鳥的心得,說他都在圖鑑上註明時間和地點及觀察到那一種鳥,他說這一次清明節回金門,短短的幾天,已經四次到浯江溪口賞鳥,有一次還帶了一位中提琴的老師來觀鳥,他覺得可以分享自己家鄉的資源,真是開心。他還告訴我,離農試所約五百公尺附近對面有一水池,那裡的生態很豐富,建議我可以去觀察,應該會有不少的蝴蝶和蜻蜓。 這樣一天紮實的田野觀察,我似乎吃了大補丸一般的,快速的累積豐富的能量,金門對賞鳥的朋友來說,是一處快樂的天地,記得今年(96)一月金門野鳥學會和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合辦2007年觀鳥比賽,澎湖鳥會林凱逸理事長就說,金門人真是幸福,走出戶外就可賞鳥,澎湖要坐兩趟飛機才能來到金門賞鳥,所以要呼籲金門的鄉親走向大自然,夏季的捕手,栗喉蜂虎生態多樣羽色繽紛,現在就在金門島做客,歡迎大家來敦親睦鄰,認識好鄰居。
-
金門共和國獨立日記
這是紅衫軍倒扁運動以來,第一個被收押的倒扁人士。此外,台中縣少校教官張良榮,九月中旬在部落格抒發見聞,包括反貪腐的觀察,遭質疑是倒扁言論。據了解,前天張良榮接到電話通知,說他沒有保持政治中立,不適任教官,十二月一日要調回軍中。 在倒扁運動之前,陸軍儀隊士官屈肇康也因為在部落格發表反扁言論,聲稱要把槍插在陳水扁的腦門上而遭收押,最後獲不起訴處分。前宜蘭大學女教官王逸蓁因為到廣場被拍到,被調職回教育部軍訓處。」 在嚴格的軍律下都有人發抒不滿,想反抗,一旦戰爭爆發,台軍又會有多大戰力,令人不能無疑。 如今倒扁運動,已經悄然無聲了,起不了作用,無法吸引媒體的閃光燈,昨晚轉進戶內,冒雨在台北車站廣場前演出戶外最後一夜,大開「施主席的轟趴」。施明德向紅衫軍喊話,只有偉大人民才能創下偉大歷史,「我們的心是如此美好,我們的靈魂是如此漂亮,如此灑脫!」這會不會是他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致謝詞呢? 當年美麗島的難友林義雄,對於國務機要費終於說話了,然而輕描淡寫:「國務機要費案如果處理不當,總統應該要檢討,但對於總統是不是要當美國人的阿公,他沒有特別意見。」以今天的態勢,阿扁是吃了秤鉈鐵了心,準備豁出去,即使天王老子出來說話都沒用了。 國軍在金門試行排雷──面積三萬一千多平方公里──零事故零傷害,成功排除地雷一千一百六十三顆。地雷是金門土地的痛,金門人靈魂的傷,金門只有徹底清除地雷,金門的土地才能活過來,金門人的靈魂才得以自由。
-
名山名閣江西行
因為「不到南清園,不識三清山」,其實我是想走不動,有滑干抬,要不一步一步慢慢似龜爬的走也可以走回來。 再三考慮之下,阿姑腿傷不去、兩位阿伯也不去,許先生被昨天的凌空棧道嚇到,玉珍是李老師一直說她膝蓋不好走不動,也不會給玉珍多鼓勵增加點信心,而阿洲只好在山莊陪他們,這次我們女生五個人比男生多一人,男生依舊是他們四個人,我們女生多了雅容和圓目卻少了阿姑。 上了日上山莊,今天是走右道,往南清園的入口有石刻「江南第一僊峰,天下無雙福地」、「天下第一仙山」等崖刻,山路難行,松樹成林,有工人清掃山道落枝,前有山石與側峰一系列的松為伍是「神龍戲松」,在山窪平谷錯落數間民宿山莊,來到約六十度直立天梯的一線天,只有四兄勇往直上,我們是繞抬滑干轎夫走的平緩彎道,從上往下看一線天的陡峭台階,我們都豎起大姆哥向四兄致敬佩服,三清山的奇松枝椏之姿,足與黃山松媲美,雄峰怪石與黃山不分軒輊,在斜石背上有一前一後的兩棵松樹,卻是一活一枯,生死相依被稱為「生死戀」,天若有情天亦老,草木豈是無情物,而一枯一榮的上頭是皇冠峰,我以為是座老仙翁,還有姜太公釣魚,又看了怪石,小潘說是佛手石,我們跟著右手掌左手掌的出招,是正還是反,比手畫腳,成了四不像,其瑞總忘不了誇他老婆做得最像。 上千台階步步行,山頂遠眺皆是景,風光無限好,美景雖可觀,安全更重要,在台階中往往有低頭松枝迎過來,不小心就碰了頭,所以說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同樣上階不交談、交談不上階。
-
自碉堡心窩射出一幅畫
從烽火、寒流的記憶歸返 在烈日下彩妝一座座帳篷 我看見一個個土黃色碉堡 拔腳狂奔 原本鑲嵌在碉堡眼、耳、鼻 超現實的鏡面 碎片在空中飄浮哭泣 鏡背後赭紅的血色 不斷渲染 兵燹的記憶 想逃避什麼似的 一陣驟起的風沙 催促我射出一枚子彈 它飛過碉堡右側 詩人用心彩繪的靶心 直直穿過童年 像咀嚼畫中多變的色彩 把歲月沉澱的心思 昨日難解的謎題 植入閃爍的鏡面 碉堡開始飛翔、變身 形成一座活力島嶼 在海峽兩岸之間 魅力發酵 即興射擊 子彈轉彎進入詩的腦波 自碉堡心窩射出一幅畫
-
牢房裡一點星芒
我用七十歲的身高從碉堡的窗眼望出去 天空和海洋同在一個方形的螢幕裡 五十年前的記憶 從螢幕的雨絲中出現繁星 二十歲的我來自台灣東部的鄉村 從碉堡的窗眼望出去 密密麻麻的敵人 好像剛結穗的高粱密密麻麻 在地雷上開花 我的機槍噠噠噠噠 左右劃著圓弧 彷彿聽見故鄉水田裡的抽水機 在噠噠聲中看見一排白鷺鷥飛過天空 初秋的天空 砲火在白天如繁星墜落 子彈在晨霧中如雨絲一片片灑向敵人 在圓弧的上方 看見一排雁鴨飛往南方的天空 敵人小如音符在海岸線上跳躍 小如豆芽從沙地裡冒出來 然後慢慢長高的爬上來 然後一個個倒下 血花濺起如雨點打在水上 在五十年前從碉堡的窗眼看出去 二十歲的我握緊機槍的手持續的日夜不停的顫抖 七十歲的我以顫抖的身軀 含淚從碉堡的窗眼望出去 我來看看五十年前的碉堡 五十年來心靈的牢房 我來碉堡的夜晚點起一根蠟燭 就有足夠的光透出窗眼 你從天空或海上看見的一點星芒 我在星芒裡面 看著對岸的燈火 這難得的 是短暫的或是長久的和平的星芒
-
小城
「你昨晚住那裡?」 「觀光團所預訂的旅社。」 黃瓊擦乾腳,也讓明輝擦乾。手中包裹的寄生蟹被倒在海灘。月湖的夢,魚蝦的夢,蠶寶寶的夢,也一一遺落了。 「我一直想問,你已成家了嗎?」 「妳昨天就該問的。」 「是,我現在補問。」 應該是極普通的問題,問出口後卻又惴惴然,希望答案是正面,又希望是反面。總之,還是不問更好一些。 「成了又丟了。」 「什麼?」 「她於五年前去世,沒有孩子。」 「哦,明輝哥,你是個好心腸的男孩子,從小就是仁慈,親切,知道體貼女孩,扶助弱小。你應該得到個美滿的家庭,老天為何薄待你?」 「你不是太孤獨了?」 「我一向是孤獨的。當你的心裡藏著一個影子,你無法與第二個影子坦然相處。」 是嗎?也許是的,誰知道呢?當一個女人有了孩子,她的心靈就會被孩子全部佔據,對別的方面變麻木了。第一個影子?明輝確曾是第一個影子。 「你獨自生活嗎?」 「不,與家父母同住。」 「哦,伯父母仍健在?」 「他們都很記得妳。當趙叔告訴我有關妳的消息,老人家鼓勵我來見妳。」 「回去後請代我問候他們。」 「就這麼一句?」 黃瓊開始感覺腳底刺痛。她希望趕快走完石灘,走完沙灘,趕上堤岸,去穿回她預置著的鞋子。 「瓊瓊。」 「唔。」 「我發覺,這小城很有意思。昨夜我曾獨自散步,走過那不許車輛通行的菁華橋。它小巧、精緻,在夜晚看起來更帶些詩意。公路就在橋頂上,汽車燈不斷從那裡盤旋過去。緊靠著公路有一座亭子,它俯瞰著小橋流水。我當時曾有個簡單慾望,希望能同妳一起到那兒坐坐。」 「你知道,今天我們已經在海灘消磨太久。」 「別急,我說的是昨晚。」 「還有呢?」 「我從橋右手繞上坡。那水泥舖成的山道尤其引人入勝,它已經部份坍壞,仍然看得出是人工砌的,月光下,山道顯得清晰,青草卻顯得朦朧。我忽然發現,從它們的地位與性質來看,這小山,這亭子,這菁華橋之間的關係,像極了家鄉的竹洲,月湖橋,與那……」 「那什麼?」 「那我們幾乎天天去的大空地。」 大空地!哦,那捉迷藏、放紙鳶的樂園!那孩子們的大本營。那裡也有著小山。只要鼓一口氣,從小山跑向空地,身後的紙鳶就高高飛入半空,再也不必擔心放不上去。 「我來,曾經想拾回那二十年前的舊夢。」 海灘漫長得走不完,細砂與碎石綿亙不絕,每踩一下就像踢散一輪歲月,踩碎一段年華。當你遠離某種事物二十年,在這期間混入別的人群、別的社會、別的生活面,整個改變了生涯,你是否還能悄然抽身,另換方向?三十一歲的身體與精神,能回到十一歲嗎? 「瓊,不該那麼說,妳已有了妳的天地。」 不,明輝哥。你可以這麼說,我可以不這樣想。記得我們N城人做年糕的情景嗎?米磨成粉,粉蒸成熟米茲,大籠大籠地倒入石臼,由大力的師傅用石鎚搗著,摀勻了,捧起來,趁燒捏成一小團一小團,搓成圓條,是為年糕胚。年糕胚被一一拋出來,讓底下的人接住了印年糕。底下坐了一長檯的人一家老小外加親戚朋友和鄰居。誰家說好那天要做年糕,自會有一大群人上門幫忙印年糕,這是小城的人情味。 「是的,我也到妳家幫過忙。妳也幫過我家。」 參加印年糕的每人分得一副「年糕板」,就是模子。模子底部雕出各色花紋,有鳥、動物、人物等等圖案。當你把年糕條子納入模內,用手壓平,倒出來,就成為一條方正、平直、有稜有角,表面顯出凹凸花紋的美觀年糕。 「記得妳最愛挑梅花紋的模。」 最奇怪的,是年糕師傅們搓出來的條子,剛好是不長不短,不多不少地裝滿一模子! 現在,記清楚了,當年糕剛出模子,它仍是滾燙,滴軟,一捏就變。倘若你不喜歡那花樣,可以把它納入另一模子,再印一遍,梅花的可以變成菊花,老壽星的可以換成梅花鹿或白兔………。 「沒有這種必要的!」 「是嗎?」 海面上飄著點點歸帆,平靜中透著一絲絲的熱鬧。 「這是妳丟失拖鞋的地方。」 「我們也該從這裡上堤了。」 「什麼是『年糕論』的結語呢?」 海水是永遠向東流的。人的生命也是從起點直線走向終點,不能在中途稍作停留。偶然的錯失方向可以設法矯正、補救,但長期的錯失則造成另一種結果,不再與原先的目標發生關聯。 「瓊?」 「我已是定了型的年糕,不管印上的是什麼花紋,它已經冷卻了,變硬了。即使再回爐蒸,也無法恢復當初的軟度——捏不扁,化不去,不再是師傅手中的年糕條子!」 天空是藍的,海水是藍的,瓊的上衣也是藍的。紫色的小螃蟹,灰黑殼的小寄生蟹,紅燈塔外的海灘,五色斑斕的近海熱帶魚,浸在海水裡的赤足……一個美麗淒傷的海濱的下午!光陰一去不再回來,失落的夢也只能在夢中找尋了。 「記得那被浪捲下海的拖鞋?」 「怎麼樣?」 「妳把另一只也送下去找它的伴侶。」 「是。但它們遇不上的。縱然遇上,仍將被沖散。一雙拖鞋,除非被固定在人的雙腳上,否則就無法相並一起。」 「就像我們。雖然遇著了,仍必須各走各的。」 上了堤岸,瓊看到她的皮鞋。 「看,那是小亭,那是菁華橋。從遠處看起來,它們更別緻了。」 「………」 「從這個小城到那個小城,我歷盡人生的兩極。」 「我也一樣。」 「為何不能將這兩極疊合起來?」 「南極與北極可以疊合嗎?」 「妳曾經告訴我關於寄生蟹的故事。牠們一生中要更換不少次外殼。」 「但人不是寄生蟹。」 應該到此為止了。過去的永遠過去了。看那橫貫山脈重疊又重疊,前蘇花路上迂迴又迂迴,好一個下午四點就落日的小城,好個蒼翠卻滴的山鎮。但這不是久留的地方。 「我想我該回去了。」 「唔。」 「有什麼臨別贈言嗎?」 哦,明輝哥,恕我不能安慰你。我的生命已經凝固了,而你應該還有足夠翱翔的天地。 「告訴我,你從事什麼工作?」 「我在香港經營一家化工廠,情況還算不惡。」 「也有經營的興趣?」 「我是學化工的。」 「好。聽見過一句名言嗎?『女子的生命是愛情,男子的生命是事業。』我想不必我解釋了。你不會失去什麼。倘若你不曾碰見趙叔。每人都有過值得記憶的童年。」 堤岸也走完了。市聲靠近來。機車、汽車在海濱公路上來往穿梭。 「那邊就是妳的『殼』。」 「隨你說。」 「恕不願祝福那另一位。」 「我瞭解。」 「我想明天搭早班機去台北,回香港。」 「我不送你。珍重你自己,代我問候伯父母。」 「就這樣說再見。」 「要不又怎樣呢?」 「再見了,瓊!」 「再見!」 「瓊!」 「唔?」 「不再叫我一聲嗎?」 「再見,明輝哥!」 「再見。」 手與手相對揮舞著,一步一回頭。真的能再見嗎。不會了!黃瓊的眼前漸漸模糊,小手巾揮舞得格外用力。挺拔的背影跨過小鐵軌,走上公路。童年的夢一度圓了又碎。天空已經變成蒼灰色,挺拔的背影漸漸遠了,遠了,走出了她的視線,也走出了她的生命………。(下)
-
金門共和國獨立日記
馬英九接著粉墨登場,唱小生,他生得白淨,身段、唱腔都不錯,也博得觀眾的喝采,大家原先寄望他演「班師還朝」,可是他臨時出了問題,增加了不確定性,也增添戲劇的張力──懸疑性。 本來兩軍對陣,主帥上場廝殺,已經夠精彩刺激了,宋楚瑜卻常跑出來插花,說他也想演一角,有時搶角色,有時爭排名,變成三方混戰,合縱連橫,波譎雲詭,讓戲劇複雜度陡增,不明就裡。 施明德看不下去,跳出來演出紅潮記事,聲勢一度很大,淹蓋了藍綠,現在處於退潮狀態,那一天紅潮再起,捲起千層浪,就更加驚心動魄的了。 這些是當今台灣的主流大戲,如果你看不下去,可以退席抗議,不論跳樓或燒炭,沒人會管你。 金門人一直在隔海看戲,看得很煩,想演戲只能跑龍套,沒有甚麼曝光率,看戲也會看膩,因為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光看人家表演、在台下喝采有甚麼意思呢?何況他們演得都不好,好像三國演義,沒有感情戲、內心戲,不動人,缺乏纏綿悱惻、賺人熱淚的愛情倫理劇。 金門人不想看,被迫天天開機,又不能不看,你說氣不氣。因此,金門人也想獨立製片,自編自導自演,現在徵求最佳男女主角,要跟台灣人互別苗頭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 星期三 軍中悄悄進行一場不知名的戰爭,俗話說:「一葉知秋。」可見軍人心態之一斑,軍心之向背了。 聯合新聞網報導:「今年九月十二日、一位蒙面著現役軍人制服的男子現身凱道倒扁靜坐現場,公開宣讀『若有戰爭,弟兄們肯定槍口向內…』涉及煽惑軍人暴動之嗆扁言論。國防部月來追查,認為泰北中學教官董華正少校嫌疑重大,昨天約談他,訊後收押於八德軍監看守所。
-
名山名閣江西行
有的石說得還真神似,有的看了半天得憑想像,看來我們是最晚一批趕到西海岸的「棧道盆景」,觀看「猴王獻寶」也稱「猴王觀海」,另有叉路是往三清宮。 站在「棧道盆景」的觀景台前,我們八個人好樂,終於來到棧道終站,李老師、海哥、四兄、其瑞、阿姑、蔡緣、招治還有我,剛好四男四女平分秋色,就請小潘為我們在夕照景更清中,見證留影紀念,。 走回程正是夕陽西下,日落餘暉的晚霞,舖滿雲天,彩雲不斷地變幻,我們的運氣真好,看了雲海又看到夕照中的三清山,也碰到陪阿伯他們後又趕上來的阿洲,他卻跟那些攝影團的人員一樣,在西海棧道上等著「夕陽無限好」的迷人畫面,只是近黃昏,小潘怕在山莊等我們的人等晚了,趕著先回山莊處理晚餐事宜。 在千山紫氣夕陽斜,五彩繽紛照黃昏,真捨不得那麼快就離開,好想守到日落山坳谷底,可是天真的黑了,在隱隱的月光中,我和阿洲、阿姑三人在其瑞手持的小小手電筒的微光裡,走下陡斜的台階,終於回到山莊用晚餐,雖然腿很酸,心情卻是愉悅的,因為飛雲山影、夕照山嵐美得令人興奮。 晚上的房間,整個地板都是濕漉漉,我和雅容以為別人分到的房也是如此,原來是我們的房靠在山壁,有水滲出,好在有電熱毯烘,不然晚上那潮濕的被能蓋嗎?山上的熱水是有時間性,晚上七點到九點,早上六點到八點,山上的夜晚是寧靜地,只有聊天看電視,電視有播三清山風景的專屬頻道,重溫下午目睹的風光美景,一直遊說雅容和圓目,明天一定要去走南清園。 四月二十七日早上起來,一看是個上山的好天氣,小潘說要上南清園的人,八點在大廳集合,小潘一直強調比昨天的西海的路線長,得爬上下兩座山,要花兩倍時間,體力不支可是會累死人,有話說爬三清山,累死不償命,我是壯了膽、鐵了心、硬了心腸非去不可。
-
難忘的青藏之旅
整個青藏之旅,從想法的提出,到團隊的成行,籌備期只有一個月左右,其間需要報名、訂機位、辦台胞證、訂旅館、訂火車、核算旅費、行前說明、…等等,光從這個高效率的作業,就可以看出青藏鐵路和高原的魅力。但事情能夠順利完成的真正關鍵是,兩岸相關工程單位的通力合作,特別是大陸的茅以升基金會、鐵道部、青藏鐵路公司、本地的嘉聯旅行社,和學會同仁的全力投入,在此首先表達最深之謝意。 回想在8月17日的行前會議時,大夥兒對於上青藏高原,不論老少,內心仍是忐忑不安的,畢竟三、五千公尺的高原,是我們未曾經歷的,誰也不知道在高原上的風險,我們的身體能否承受,這也就是我們特別安排一位四川籍的隨團醫生之原因。 本次訪問團於8月25日開拔,在北京過夜後,於次日飛抵青海省省會西寧(標高2300 m),當日參觀了大陸淪陷前,青海省主席馬步芳的公館,當年他隨政府東遷台北,然而從其遺物仍可想像此一青海王的威風。 青稞酒早就遐邇聞名,來到西寧,初次淺嘗,類似家鄉高粱酒,但略為淡薄,只可惜受高原影響,往後餐飲大家都不敢再碰青稞酒了。 8月27日的青海湖之遊,是青藏之旅的開始,在遊覽車上聽導遊講述唐朝文成公主的故事,想像她的哀怨、回首、宿命、期待、孤獨、懸念、終老,有如虛擬的影片,一一映入腦際。途中經過日月山、倒淌河,都在海拔3000多公尺以上,低冷的雲層,颼颼北風,再加上稀薄的氧氣,大夥兒爬坡時漸感力不從心,已有高原近在咫尺之感了。 白色的「哈達」巾,就像那低飛的白雲一般潔白,是藏族送給來賓的歡迎小禮,這一程下來,我們行囊中裝了不少的哈達。 8月28日晚上八點半,大夥兒從青海省省會西寧(標高2300 m),搭上開往拉薩的列車,全程路經五站,每站停留時間都很短暫,以上下客為主,我們一團四十六人,再加上大陸的幾位陪同人員,一共住滿兩節車廂,每個房間四人,上下舖各二人。 第二天大清早七點半就抵達格爾木(標高2808 m),這是青藏鐵路新路段的起點。在餐車用過早餐後,大家都興奮的在車廂走道上,找尋鐵路兩旁野生動物的蹤跡,特別是那靈巧的藏羚羊,屁股帶著一個奇特的紅點。一路上看見數不清的野生動物,慢條斯理的,踱來踱去,還有藏族所飼養的羊群、犛牛等,東一群、西一群,最可貴的景色,應是因地球暖化而逐漸退縮的冰河,它那刺眼的、斑駁的白色,似在訴說它已經承受不起地球的風霜了。 青藏鐵路公司為我們在餐車上安排服務員作簡單的歌舞表演,一曲「在那遙遠的地方」,讓人聯想起帳棚裡健美的姑娘,讓人不停回首。藏族姑娘獨特的高音調,似為曠原而生,繞梁三日之後,仍然揮之不去。 永凍層是大家關切的所在,一路上只要看到直立、定距、成排的管狀物,那就是保護凍土的設施。也因為到處都是凍土之故,青藏的草原實際上只有一層「皮」,根長得不深,在很多地方,甚至連樹木都無法種植。 青藏兩省的天然分界線唐古拉山,是全程的最高點,海拔高達5231 m,當火車路經此點時,幾乎可以聽到大夥兒的歡呼,因為那是我們在地球上,所走過的最高點。 經過二十五小時許的車程,青藏列車於8月28日晚間十時許抵達拉薩(海拔3650 m)車站,該站站長安排舞獅及鼓號表演歡迎這群稀客的到來,這真是令人感動的時刻,霎那間大家忘記了一日來的旅途勞頓。 8月29日參訪布達拉宮,這座倚山而建的雄偉建築,永遠是遊客相機的焦點所在,雖然受到參訪時間的限制,不能在寺內逗留過久,但是裡面所供奉的諸世達賴靈塔,以及穿梭的喇嘛,讓人打從心底感受到一種巨大的信服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單純用崇拜、膜拜和頂禮所能表達的。 8月30日趨車前往日喀則,沿途公路緊依雅魯藏布江而開拓,這條世界上頂頂有名的江河,在大部分的路段,竟然不比淡水河寬闊,而其黃色的江流,時而澎湃、時而蜿蜒,完全顯現不出「世界名河」的架勢。 沿途中路經藏族「天葬」之處,在那突出、神秘、常人不易接近的山尖上,藏族接近大自然與敬天的人生觀,可由天葬嗅出一班。 紮什倫布寺是日喀則的重點,也是班禪的所在地,自古以來,達賴統領前藏,班禪統領後藏,分別以拉薩和日喀則作為統治中心,後藏因為經濟較落後,各項規模都較前藏小,是以若將紮什倫布寺與布達拉宮相比,即可看出「純樸的鄉村姑娘」與「豔麗的都市小姐」之異。雖然如此,我在青藏此行中,最受感動的卻是,紮什倫布寺中上百個喇嘛抑揚頓挫、排山倒海、震撼人心的誦經聲,在那擁擠、夾雜著奶茶羊腥味的空間裡,幾乎每個空氣粒子皆為誦經聲所凝結,停留在時空的交會點上。 8月31日由日喀則返回拉薩,我們終於來到了千呼萬喚的羊卓雍措湖,由於雲靄的適時禮讓,不再盤旋於山谷道路上,使得我們的遊覽車得以順利盤旋而上,來到這個隱藏在高原的聖潔之地,她的沈靜、脫俗、雍容、宛約,讓你久久不捨離去。 從「半空中」起飛是離開青藏高原的最後一個新體驗,再會了,百雪暟暟的喜馬拉雅山,再會了,蜿蜒千里的雅魯藏布江! 後記:此行得以順利返航,除了上述各單位的精心安排外,同行好友的互相照應,互相提攜,應是此行充滿歡樂的最大原因,即使是回到了台北,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大夥兒忙於分享旅途中所拍攝的照片。 又記:個人因係「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理事長,又是此行青藏訪問團的團長,因此撰寫此文,預定於今年十月份刊載於「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會刊。唯近日金門日報「鄉事動靜」刊載本人周遊列國歸來,故覺若能轉載此文,相信對於友朋了解個人行蹤有所幫助。我個人過去的不講,光是近半年來,所周遊的國家(城市)包括:新加坡、澳洲、紐西蘭、中國上海、日本、奧地利、香港、外蒙古、美國華盛頓、紐約、舊金山、中國北京、青藏、長春等。
-
小城
「你長了一嘴的鬍子!」 「妳做了孩子的媽媽!」 黃瓊放下手,暗暗吃驚。漸漸燃熾了童年的夢又消褪了些。過去的總歸是過去了,星移物換,縱然追憶盡往事來獲得剎那的充實,結果仍然是虛無的。小螃蟹終於掙扎出褲袋,顫巍巍地爬上膝蓋,瓊一手就把牠撂得好遠,受驚了的小東西急急地逸去,鑽入濕沙洞中。水波揚過來,腳上的水在微微漾動。 「瓊,我說錯了話?」 「沒有。」 懶懶地用腳心打著水。眼睛掃視著石下的動靜。 「看吧,這小小的螺子爬動得那麼快,你注意了嗎?」 「看見了。」 「趁牠們沒跑完,你試抓幾個來仔細看看。」 明輝隨意地往浸在水面下的石塊邊摸了一把,摸來的是零零落落五六個小螺獅,攤開手掌審察時,一個個又蠕蠕爬動了,速度奇快,絕不是螺獅一類。 「這些是寄生蟹呀,瓊。」 「我早就知道了。」 「寄生蟹通常藏在五顏六色奇形怪狀的貝殼裡,這麼平凡難看的小螺殼,也值得寄居?」 「你所看見的,應該是經過精選,放在市面上出售的那種吧。告訴你些有關寄生蟹的知識,在牠們短短一生中,要換過不少寄居地。身體小時,找最小的螺或貝殼,大些,又換了一個,再大一些,再換,不換就沒法再長大。不論貝殼是美的,醜的,平凡的,奇特的,只要合適牠們的體軀,就值得寄居。」 「倘若找不到合適的呢?」 「找不到合適的,牠們也不能再回原來的寄居殼去,太陽一出,牠就曝屍在海邊了。」 「動情的敘述。妳比以前懂了很多。」 「長了二十歲。」 明輝隨手抓了好幾把,瓊拿出小手帕來包著,不讓爬走。他們在大石頭之間繞行,淺水、有五色斑斕的熱帶魚,也有純黃的、藍的,最多的一種是黑白相間,頭大尾小的,像個倒斧頭。瓊用雙手往水裡兜,左兜右兜都沒兜到,光腳踩在滑兮兮的水底,不怕滑跤,倒怕那些白色的尖刺刺的東西,一碰到它皮膚立刻就破,黃瓊的腳上已經裂了好幾條,她不說也沒哼,倘若一個人已經失去一生中最寶貴的,一些小小的痛和苦,又算得了什麼? 「海濱果然好玩,妳似乎對這一切都熟悉。」 「我常帶孩子們來。她們也喜歡捉小魚,捉寄生蟹、撿貝殼、撿石頭。她們也正是在——在我們曾經玩在一起的年代。」 歲月是位偉大的魔術家。昔日的小黃瓊又分化成數個小小瓊。她們的外貌像瓊嗎?她們的喜好?她們的性格像瓊嗎?……… 「她們也愛養蠶寶寶嗎?」 哦,明輝,你不提這個比較好些,蠶寶寶應該是屬於我倆之間最高聯繫。那年我養得一盒子的蠶,季節嫌晚了些,飼餵得勤,仍舊長得白白胖胖的。我正讀小學四年,放學時天天不忘在街頭買回整把的桑枝。蠶寶寶三眠後,漸漸買不到桑葉,因為別人家的蠶都已上山,不再有鄉人做那類小生意。好不容易地維持到四眠,蠶兒終於斷了糧。牠們的肚子已漸漸發亮,牠們的嘴巴卻乾癟著,嗷嗷待哺。整盒子只見到光光白白的軀體與乾枯的葉梗。每一條的頭部都高高抬起,彷彿受檢閱的小學生剛聽得「向右看齊」的口令。我像極了熱鍋上的螞蟻,走遍了大街小巷,求遍了同學小朋友,有一個男生給了我兩片,說他只剩下這一些。我投下盒子去,看牠們全體擁上葉片,白色蓋滿了綠色還有多餘,雖然牠們是沉默的小東西,我卻聽見牠們正在大聲爭食,此搶彼奪,嚷成一片………。 「怎不回答我?瓊?」 噢,我也曾向大人求助。媽忙著她的家務,她以為蠶兒上山或餓死都沒有什麼兩樣。祖母的手上揣著唸珠,嘴裡唸著佛號,整天不出大門半步,就算她有救生的心也無能為力。姊姊忙著她高三的功課,哥哥說:巴不得蠶兒死光才乾淨。我急出兩行淚,瞪眼乾發急。忽然,你拍著我家的廳門,高叫著: 「瓊,瓊瓊,我為妳找到了桑葉!」 知道我聽到了這一聲是什麼感覺?它猶似天帝降下的綸音。我飛跑出來開門。你提著二大吊桑枝站著,臉上有興奮的紅色。這一刻我想熱烈擁住你,但心眼裡就記得嚴守男女生的分別。我接過桑枝,沒口說謝謝。你幫著我摘葉、清洗、擦乾,舖了滿滿的一蠶盒子,把盒面上的空氣洞再通大些。將剩餘的桑葉用濕毛巾包起來,放進瓷盂,蓋上盂蓋。 「這些起碼能維持三天,夠它們吃到上山。」你說。 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彼此嘆了口放心的氣。我們曾共擔了一份恐懼,一份焦急。現在則共享著一份寬慰,一份滿足。 「你如何找到桑葉的?」 「好不容易哩!」你說。指指褲腿上的裂縫。原來你也曾走遍大街小巷,求遍同學朋友。不同的只是你在別人牆外發現桑樹椏,你冒險爬上牆頭,偷攀了人家的椏枝。幾乎被人發覺時,才匆匆忙忙跳下牆頭。那牆頭上的玻璃散片勾住了你的褲腿。 「衣服破了,不是要被你媽罵?也許還責備你做小偷。」 「我會說在學校爬樹破的。她頂多罵我頑皮,叫我發誓下次不許再爬。」 哈哈哈,哈哈,笑聲重疊著笑聲,危難過後的安全之感是令人嚮往的。當時怎沒想到,你可能因此跌斷腿呢? 「笑什麼,瓊,還沒回答我的問話。」 「什麼問話?」 「妳的女娃們,也養蠶兒嗎?」 「只有,有過一些,那時我們住K城。台灣的氣候使孩子們對此不太熱狂。第三個小女孩上一年級,有小朋友送她三條蠶寶寶,她拿回來,津津樂道告訴我,這是能吐絲作繭的東西。我說牠必須每天吃桑葉才能活,妳知道桑葉從那裡來?」 「我知道,小朋友告訴我,可以到食品廠隔壁去買,一天買一些。」 「什麼食品廠?」 「就是我上學去天天要經過的那拐彎地方,路口上倒覆著一條小木船的。」 是了,我認識那個地方。每逢孩子忘記餵食,我就跑到那裡去,有一個老先生守著棵桑樹,誰要買就自己上樹去採,採不著,他負責搬高腳凳來。你只管挑那大的採,但大葉子多半是老的,嫩綠些的,又多半只半掌大。老先生自己並不出來監視,你採完了進去當著他的面數,錢貨兩訖。 「哦,有這麼穩定的供應站嗎?如果當年………」 「妳能關心孩子的愛好真難得。」有一次我手裡捏著葉子回家,碰上個鄰居太太,問我拿的什麼東西?我說是桑葉,她說要桑葉幹什麼,煎藥吃嗎?我說不是,是我家老三養著三條蠶寶寶,卻把採購桑葉的差使推給媽媽,她笑著稱讚我真會體恤孩子。等我回身走時,卻聽見她在背後跟另一位鄰居太太說: 「真是個神經病媽媽!」 「呵,瓊,」明輝坐過來,靠近瓊:「沒想到妳已如此習慣於做媽媽。」 「海風刮過來,帶著些鹹腥味。天色又暗了些。」 「告訴我,瓊,除了體恤孩子,也摻雜些別的成份嗎?」 你猜對了。孩子等於是我的縮影。我體恤她們,也體恤著我自己的童年。我在她們身上看到二十年前的自己。我不僅不要她們嚐受眼見蠶寶寶挨餓的痛苦,並且不要她們嚐受任何人生痛苦。我要她們避免,避免一切我所遭受過的危害。我要她們得到,得到一切我所渴望而終仍缺乏的………。 「瓊,瓊………」 「只恐我做不到,我的力量太微弱了。」 二十年後的重逢,談的只該是這些嗎? 「瓊,妳怎麼哭了?」 海風漸漸大起來,灘外的水浪加高,石塊堆裡的靜水也在加速盪動。浸在水裡的雙腳已經冰涼,海鸕鶿一隻也不見了。 「快漲潮了,我們回去!」 「回去那裡?」 回到那裡呢?這濱海靠山的H城,這秀姑巒溪與太平洋的匯合點,是瓊與她家人的家。但明輝卻是遠涉重洋而來的外人。他們曾經一度共住、共吃、共玩。但現在卻是兩個互不相關的個體。心靈與心靈可以藉過去的回憶而再契合,形體上卻有著生生的隔閡——現實生活中無法消除的隔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