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金門我們共同的記憶
為了趁早,六月十九日早上八點,今年第二度踏上金門這塊土地,為了打鐵趁熱,顧不得天候因素說來就來,兩個月前時間匆促沒去成的地方,在一片荒草密林中沒找到的據點,這次將金門地圖上影印放大後,標示出正確位置,準備再來一趟。 四月之行,有收穫也有失望,但並不絕望,相信一定還有舊據點在蔓草堆中,等待老兵們去發現,靠著當年記憶還摸索不到回家的路時,我只是缺少一位識途者帶領。 此行除了我和一位同梯與王先生外,另外還有一位熱心的戰友,這一位從未見過面的包先生,在看過我寫的文字後,主動來信連絡,提出願意陪我再走一趟金東,包先生服役期間因為業務需要,常在金東各據點走動,對於據點就如自己家那般的熟悉。當他對於我文字中所提過舊據點,還能補充說明做了更詳細介紹後,我知道只要有他同行,回憶一定會是滿載而歸。 然而包先生因工作的關係常年居住在國外,當我把時間敲定在十九日│二十一日時,包先生只說了一句:「我這邊儘量配合」。就這樣,他千里迢迢的轉了三次飛機,十九日一早來到金門機場與我們會合。 梯次相差數百那不是問題,到金時間相隔十餘年那不是距離,如包先生所說:「金門把我們從不同時空聯繫在一起,這是我們共同的記憶啊」! 會合後先到機場附近看了幾個據點,真難得一個還有衛兵守著,另一個也有海巡看著,突然在路旁看見一片戰車工具蓋被拆下來當燒肉用的擋風板,真為這一部戰車感到悲哀,都已經鞠躬盡瘁了還要落得如此下場。 接著來到八二三戰史館,踏進戰史館前,包先生對於那門ㄠ五五榴砲管顏色非常有意見,怎麼會是這種顏色? 進入體驗那震撼劇場,我對那種震撼並沒什麼特別感覺,與親自經歷過的九二一還差上一截,倒是看見有兩位小朋友在劇場地上賣力的演出,比震撼劇場更有看頭,繞行參觀戰史館一週,剛踏出大門,溫度差異下眼鏡都起霧了,我們不是來霧裡看花,當擦亮鏡片,我們的目光還是停留在那砲管顏色上。 來到南雄育樂中心,映入眼簾是那兩顆鮮紅奪目的鳳凰花,一旁的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也就只能當個配角,那荒廢的南雄戲院遺址與石雕,連擔任跑龍套都將被嫌礙眼。 進入座椅整齊的戲院內,四周掛滿著是先烈們用血換來的登步徽章,多少登步好漢們以它為榮,多少的辛苦訓練是被它的傳承所牽引著,第一排座位上斜躺著一面大國旗,顏色足以與鳳凰花相比擬時,只可惜現在國旗都只能躺在角落裡。 只隔兩個月,再次來到七哨,去翻閱那本放在崗哨內的簽名簿,是否有其他戰友簽名,結果大失所望,連動都沒有人動過,上頭還是只有我的名字,而看完之後即刻也有了大收穫,與我同行的三位戰友全都簽名了,真是多謝捧場。 復國墩除了草又長高,欽月殿完成了,天氣更熱了,歐巴桑採收少量的石花,漁港多了幾條舢舨停靠外,看不出其他有什麼改變。 中午從復國墩出發,在包先生帶領下沿著帽將要被雜草掩沒小路,在樹林中找到了我之前沒有找到的據點,當第一眼看見時內心產生些許激動,總算找到了,在據點前看著四週建築物,與記憶中的有些出入,在新的崗哨前看見有塊整建誌,原來在七五年左右已經整建過了,至少位置沒錯,至少哨所也還在,能夠看見據點現在的模樣,我也該心滿意足。 來到內洋沿著海灘往北走,就能看見那當年挖得夠久夠深的戰壕,如今已經被隨著潮來浪往的海砂填平,只留下些許工程遺跡,想著當時頂著寒風,到這裡趕工程的畫面:::,走完整面狗嶼灣,繼續向北一一走訪內洋排戰鬥場、內洋營、田埔連:::,天色漸晚直奔慈堤看夕陽。 晚上,於金城餐廳用餐時,座位面向門外的王先生突然起身往外奔去,我的第一直覺是發生了什麼事情?機車被偷了嗎,我們也都隨後趕出來看個究竟。 原來王先生他看見了充滿傳奇的金城豆花伯伯,正推著手推車高喊著「豆花」,年紀高齡的豆花伯伯,只是耳朵重聽了,身體還很硬朗,伯伯還怕我們不信,就用雙手蹬在他的小手推車上,露了一手挺腰動作,我們四個人趕忙前後保護著,急忙說著:我們相信,我們相信:::。 只買了四包豆花,隨後聽伯伯說起陳年往事數十分鐘,從小到老,從大陸到金門,從某人到某事:::,豆花伯伯記憶真好,許多超過五、六十年的往事,他還能如數家珍。夜色中路上車輛不多,我們四人站在路旁圍著伯伯當聽眾,一旁有位機車騎士經過,特別停下來告訴我們,他是個傳奇人物:::。 當伯伯提到他最思念的母親時,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在的語氣,期盼再見偉大慈母的眼神,伯伯說:當年離家前,沒有受過正式教育的母親對他說了八個字,讓他一生受用,不敢忘記。當伯伯準備唸出這八個字時,我筆已經準備好拿在手上了,我想記下來,是那八個字能讓伯伯終身難忘?「道德、品德、守法、勤勞」當伯伯一個字一個字緩慢的念出來時,那是一種慎重的語氣,隨後並將這八個字送給了我們,伯伯指出現在許多人有道德而沒有品德,會守法但是不勤勞,真是一語道破一般人的通病,對話中見天色已晚,握著伯伯滿是老人斑瘦小的手道再見,請伯伯早點回家休息。 回到夏興基地,盥洗時感覺背後一陣刺痛,發現除了手臂被烈日曬得紅通通的,還留下被樹枝與瓊麻刮傷的痕跡,連背部有道傷痕,這些微的皮肉傷與今天的收穫相較下,真是值得,非常值得。
-
幸與不幸
一大早,坐著我的電動代步車,開到城裡買早餐,回程的路上,因為車速很慢,於是悠閒的邊行邊看風景,看天上的飛鳥,看沿途盛開的花朵,自得其樂。忽然,在路邊眾多白色的野草花叢中,發現了三朵紫紅色的小花。也許是萬白叢中幾點紅,所以特別醒目吧!由於一時的驚艷和好奇,我下車前去看看。原來在雜草間有三棵不同於附近這些野花的花株,吃力的從草叢中竄出來,辛苦的生長著。兩棵已開著小花,一棵還沒有,只有幾片葉子。不知是基於愛憐還是貪念,我拔起了兩棵,準備帶回家栽種。心想,如果移栽不成,還有一棵候補。 到家以後,急急呼喚老公和兒子來欣賞花朵和幫忙栽種。沒想到他們雖然也很喜歡這兩棵花株,但對我取得的方式卻有微詞。老公說:「亂拔路邊的花木,會被警察抓去關起來。」於是我強調絕不是環保局美化市容栽種的,因為那是一片雜草地。兒子說:「也有可能是有人特意栽種的。」我說:「即使如此,也是不愛它的人遺棄的,我好好的照顧它,讓它長大並繁衍子孫,也不算做壞事。」雖然口中一再強辯,心裡總還是覺得不妥,下不為例。兒子又說:「如果花兒也會說話,這兩棵一定會說:『真是倒楣!好端端的,怎麼就被連根拔起,未來是生是死尚不可知!嗚!嗚!嗚!』那一棵留下的花,也許幸災樂禍的說:『誰叫你們愛現!開得那麼花姿招展的,才會被拔走。誰知道你們的命運會如何?也許下午就進了垃圾筒。嘿!嘿!嘿!』」我忍不住好笑的敲敲兒子的頭說:「才不會!我一定會好好照料它們。」於是,我們將它們種在美麗的花盆裏,每天澆水,細心照護。果然,花株毫無受損的繼續生長著,花苞也陸陸續續的綻開了。 過了數日,我再度進城購物,出門前心想一定要看看那棵候補的花株,現在長得如何了。家裡這兩棵可是很漂亮呢!當我路過那片草地時,赫然發現已被環保工人用除草機夷為平地,只剩禿禿的草根了。看到如此光景,真是使我懊惱不已。如果當時三棵一起拔走,這棵較小的花株不也生長的好好的嗎? 回到家,跟兒子談到此事,兒子說:「這怎麼說呢!真是各有各的命!當初留下的花也許覺得自己命好沒被拔走,卻沒想到數日後竟被腰斬。被拔走的兩棵覺得前途茫茫,不知是生是死,卻被悉心照料,活得更好更久。」人的幸與不幸不也是如此嗎?
-
《咱的俗語話》俗語中的「妝」
不管男女老少,不想在別人面前丟醜,總是想辦法打扮得宜。特別是處在這人與人雖然接觸頻繁,卻都忙於各自的事,少有平日交情的社會,見面時的形象變得十分重要,上下打量一番,你是什麼層級的人物,往往就在人心中烙下了成見,若是不像個樣,日後想改變這惡感,可能要花上加倍的時間與精力,就如此看,俗語中「三分人,七分妝。」即是說人的外表,百分之三十是天生的長相,另外百分之七十要靠打扮。可是值得注意的警語,想讓人一開始就欣賞你,打扮自己,是不能輕忽的。 說打扮為的是滿足自我尊榮的心理,或者有其道理:「神愛扛,人愛妝。」神明在過年過節時,喜歡被抬出去巡視,人也喜歡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心情才會好。「樹有樹皮,人有面皮」,穿著粗劣、蓬頭垢面,與錦衣華服的人站在一起,內心不覺得不如人,而感覺羞愧的,畢竟很少。有人說有善良的內心,自然可以表現優雅的丰姿,其實未必如此,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外在美與內在美並重才對,「人愛妝」,人喜歡打扮得美美的,自己與悅己者看了都高興,這是人之常情,是得體的事,也是對人的禮貌。 在俗語中,有一些關於打扮的經驗,如今看來很有趣,大約早期鄉村社會,大家自然簡樸,甚少化妝打扮,互相又熟悉,一天有個人突然在外表上修飾一下,就成為惹人注意的焦點,與街頭巷尾的八卦話題了,「一日剃頭,三日衰滫」是指別人一理了頭髮,就倒楣三天。是不是因為容易被人指指點點,才說倒楣呢?我想以下這個俗語較讓現代人接受:「一日剃頭,三日緣投。」是說一理了頭髮,就漂亮三天。另有句話:「噱頭噱在頭上,蹩腳蹩在腳上」,可見髮型多麼的重要。我們也可以引申它的意思,說是修飾自己的儀容,男的就英俊瀟灑,女的就花容月貌,這也就難怪人人趕時髦,理髮廳、化妝品、時裝業、鞋店…等生意,顧客盈門,絡繹不絕了。 「一白遮三醜。」這個觀念讓女子覺得皮膚白皙就是美,所以想盡辦法要美白。化妝品業者更宣傳著,若是皮膚白淨無暇,保持膚色透明有光澤,不要暗沈不要有斑,晶瑩剔透,那麼濃妝淡抹總相宜,甚至不化妝也很好看。所以各種美白的化妝品、保養液都熱賣,還有雷射美白的,即使花費較大,也仍趨之若鶩,可見人對美的追求是很熱心的。另有俗語說:「二十四妝,赤崁糖。」是講皮膚黑,再如何打扮都沒用。對一些膚色較深的女性來說,恐怕是不小的打擊,其實現在較進步的觀念,是希望皮膚兼具「健、美、白」,雖然仍不否認白皙的美觀,但是健康和美麗無瑕疵,也是重點,「美人不同面,皆悅於目」。何必每項都要與標準一樣,擁有些個性美,也許「情人眼裡出西施。」有人反而覺得是九天仙女下凡塵哩! 至於打扮要做什麼?俗語說:「男妝必嫖,女妝必嬲。」是講男性如果裝扮必定是去嫖妓,女性如果打扮則必定去風騷去了。這未免也極端了些,然而之所以有這話,還是與傳統社會環境有關,那時民風較保守,不喜歡華麗,也或許是物質條件沒現在這麼富裕,加上需要特別打扮的場合也少,才認為無緣無故打扮必有問題。若是有人妝扮過頭,就會給人批評:「嘿某物人喔,妝甲若妖精咧!」然而,雖說是以偏概全的話,仍反映部分事實,出入妓院的浪蕩子,和招蜂引蝶的女子,打扮較入時,引人側目,想來也是事實吧!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今日男女平等,職業和婚姻的機會均等,然而這兩件事仍是人生大事,應該仍是正確的。打扮自己,是改善別人印象的重要方法,運用在追求職業和婚姻,也就理所當然了。在︽職場教戰:面試衣著要點︾:『「針對你想要的任務選擇穿著,而不是現有的工作範圍打扮」,形象顧問法蘭克說:「從衣櫥取出衣服前,先問問自己,這是主管所想見到的嗎?」』面試時的服裝,同學識、談吐、禮貌:::等一樣重要。介紹舞會的文章︽索女裝身激殺技︾有言:「熱鬧派對中能令妳增添自信心兼成為眾人焦點,奪目華衣絕不可缺少。Party wear 除了顏色鮮艷奪目、閃耀金銀布料外,不經意流露線條美感的穿著,也許就是妳當天花枝招展的戰衣。」由此可見,「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終究是正確的。 打扮也要付出代價,即使有些不便,仍是被忍受的。例如已經有點啤酒肚,為了美觀,硬是將肚子擠進西裝褲,再用皮帶勒緊,雖然不舒服,但是看起來帥氣,人顯得精神、能幹,也就值得了。女孩子為顯出曼妙的身材,即使天氣很冷,仍然穿很少,不怕因此而感冒。正是:「愛水不驚流鼻水」。因為俗語這樣講:「有妝有差,無妝瘦偪巴!」意思是形容人有妝無妝實在差很多,若有化妝,整個人會看起來會較「椪皮」,較水,若沒有抹粉點胭脂,整個人看起來就會烏乾瘦!又有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能博得別人的欣賞與認同,受些苦也就不算什麼了!
-
《地方傳說》無金不成銀墓誌作見證
二、訂正志書的錯訛和民間的誤傳 墓誌銘因為是活人為死人歌功頌德,難免會有誇大溢美之詞,但對死者的籍貫派系、生卒時間、死亡原因、家族婚姻、墓葬地點等卻是真事實錄,可以說是研究歷史人物的第一手資料,這對於一些志書(包括正史)某些錯誤的記載,可以起到「正史」的作用。北宋同安人蘇頌(官至丞相、科學家)一世祖蘇益,許多誌書和譜牒資料都記載他生於乾符二年(公元八七五年),乾符中(八七四─八七九)為隰州刺史。二○○一年四月十日,筆者見到兩塊北宋崇寧三年(一一○四年)︽故太夫人蘇氏墓誌銘︾,按誌文所記世系推算,蘇夫人(一○一三─一一○三)是蘇頌的「姑婆」,也是黃琮(莆田人,元符三年以進士知同安縣事)的岳母。其中還說到;「夫人蘇氏,其先光之固始人,四世祖益,唐廣明中(八八○─八八一)破黃巢賊有功」、「國朝(一一○二─一一○六)贈隰州刺史,其後為泉州人」。由此可知,誌書所載蘇益出生時間有誤,因為五歲的蘇益不可能有破黃巢戰功,他的生卒時間應是公元八五六年至九四九年,而「隰州刺史」是逝後於崇寧朝贈封。歷史上有些名人之死是個謎,誌書的記載也是語焉不詳。二○○四年四月二十日︽廈門晚報︾披露了順治皇帝被鄭成功大炮擊斃於廈門思明港的軼聞,但還需要其他史料佐證。后金大汗努爾哈赤(即清太祖)之死也有不同說法。︽辭海︾載他「次年(一六二六年)進攻寧遠(今遼寧省興城縣),被袁崇煥擊敗,受傷,不久死去。」但石獅市博物館徵集到的一塊明代墓誌銘卻揭開了他的具體死因。據李國宏館長介紹,這塊墓誌銘是明代兵部尚書黃克纘(石獅人)天啟年間為其堂兄所作。誌文記述,努爾哈赤率兵攻打東北遼陽時,黃克纘請堂侄黃調煥招調十四名懂得鑄造呂宋銅炮的同安人到北京製造三十門大炮(其中一門重達三千斤),嗣後又募集三十名同安炮手到奉集堡參加守衛。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率十三萬人進攻寧遠,明朝守將袁崇煥不肯投降,以寡敵眾浴血奮戰,同安人鑄造並操縱的「西洋巨炮」終於擊傷努爾哈赤,不久身亡。墓誌銘證實了努爾哈赤的死因,又為明代同安的科技成就增補了史料。明末魯王朱以海之死則是一樁冤案,︽明史︾三王傳及三藩紀事記載魯王居金門不為鄭成功所禮而被沉於海。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在舊金城東炸山下發現魯王真塚,出土了︽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墓誌記載:「王素有哮疾,壬寅(一六六二年)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魯王死謎解開,「成功沉王」真相大白,糾正了史書的謬誤。與魯王有關的一名抗清將領鄭彩,因迎魯王入閩被封建國公,在金、廈兩島配合鄭成功抗清。但史書文獻 記載鄭彩是鄭成功族兄,連皇帝也說他是南安石井人。據廈門鄭成功紀念館副研究員何丙仲介紹,一九九三年廈門杏林區在遷移「明封驃騎將軍雲台鄭公暨夫人王氏墓」時,發現︽大參戎鄭公墓誌銘︾。墓主鄭德是建國公鄭彩的「五服功弟」,生前在家鄉高浦為建國公鄭彩料理家事非常得力,因而獲蔭為「參將」,由此證明鄭彩及其族弟鄭聯都是同安高浦人(古名鶴浦,現屬集美區杏林鎮),恢復了他們的「籍貫」。 民間傳說中往往有不少是張冠李戴或是「以鵝傳鴨母」(即以訛傳訛)。如很長一段時間,民間都說蔡復一夫人是同安西門驛路李春芳的女兒。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我在馬巷坪邊曹永耀醫生家中抄錄︽明累封夫人清憲蔡先生元配慈節李氏墓誌︾時,發現誌文說到:「夫人出銀同望族李姓,祖嘉靖庚戌進士潮州守東明公諱春芳,父象明公諱璋為吳江尉」;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在汀溪前格慈相山被盜出土的︽皇明徵仕郎上林菀監錄事吳江縣主簿象明李君暨配慎慈劉孺人合葬墓誌銘︾也記載,李璋(一五六四年五月六日──一六○一年八月十七日)「女三,長適封員外郎樂至令蔡公用明子復一」,而李璋夫人「劉孺人者,邑故憲副劉公存德女,與今憲副公夢松同出」。這就說明:蔡復一夫人李氏(一五八二年六月十二日──一六五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是潮州令李春芳孫女、吳江縣尉李璋長女、廣東副使劉存德外孫女,這些人際關係也就一清二楚了。 當然,隨著朝代的更迭,墓地的遷移,有的墓誌銘也給後人帶來疑惑。二○○四年三月,泉州紫帽山金坑發現了鄭成功祖父象庭公的墓地,而金門金城鎮夏墅又有皇明石井鄭氏祖墳,引起了文史界的爭議。金門鄭氏宗親總幹事鄭藩派先生根據一九五九年七月金門山前發現的永曆三十年鄭經記述的︽皇明石井鄭氏祖墳誌銘︾分析,誌銘記載「四世祖象庭公葬南安三十三都金坑山」是原葬。但鄭成功部將黃梧謀叛後挖掘鄭成功祖墳,鄭經通過關係找到八具骸骨暫寄廈門,後移葬於金門浯江山。因此,鄭成功祖墳南安是先葬,金門是遷葬。可以這樣說,祇要有墓誌銘,研究歷史人物遇到的難題便可迎刃而解,因為作為歷史文物的墓誌銘,它的「補史」和「正史」的功能是永恆的。 甲申年蒲月 於銅魚城 (下)
-
《金門生態筆記》江上一釣翁,翠鳥
全世界共有廿六種翠鳥,在金門至少可以看到三種,一般的翠鳥、蒼翡翠和斑翡翠。翠鳥的俗稱「魚狗」,而英文名字Kingfisher;顯然這種鳥類跟「捕魚」必然有深厚的關係。翠鳥比起其他兩種親戚體型明顯較小,身上的彩衣也截然不同。且讓筆者先來說說一般常見的魚狗,翠鳥(River Kingfisher)的學名Alcedo atthis。 魚狗(Kingfisher),說牠是捕魚界的高手一點也不為過。根據統計,魚狗的主食中小魚就佔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他則以小蝦子、空中飛行的小蟲等為副食。不過,牠們對於躲藏在污泥灘裡的蟹類或彈塗魚可一點都不感興趣;主要原因當然和牠們的捕食行為有絕對的關係。 一般而言,魚狗在獵食之前會先停棲在距離水面一至二公尺高的枝頭或突出的桿子上,然後看準目標後再對獵物發出致命的一擊。在魚狗的獵殺行動中,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情形採取以上的兩段式戰術,大概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情形,魚狗會採取飛行中的突襲方式來獵食河流中的小魚。在每一場戰役中,魚狗為了取得必勝的戰局,魚狗會選擇在透明度高的淺水區。魚狗銳利的眼睛再加上精密的計算,牠們可以精確的捕捉到水下獵物的位置,避免因為水折射造成的誤差。為了潛進水裡捕捉獵物,魚狗的瞬膜會在牠俯衝勁入水中時發揮保護眼睛的功效。在水裡魚狗靠著靈敏的觸覺,迅速的捕捉到小魚,並且展翅飛離水面。這樣精密、成功一擊,所要花費的時間不到一秒鐘。 各位讀者一定很好奇,這一位獵魚高手要去哪裡發現呢?其實在本島各處的小池塘、溪流、魚塭等,都很容易發現牠們的蹤跡。這位獵魚高手體型小巧,從頭到尾大約只有十七公分,平均體重也只有廿幾公克。頭部和背部是亮麗的翠綠色、腹部則是明亮的柳橙色,在頭部的兩側順著眼框而下則有明顯的白色;黑色的鳥喙和淺紅色的腳丫子。採低空飛行,往往讀者只會在水面上看到金屬的藍綠色一閃而過,空中伴隨的是牠細碎的鳴叫聲。當然如果你選擇靜待水邊,並且往鄰近水面的枝頭上仔細搜尋,說不定你就可以看到一隻若有所思狀的「孤鳥」,盯著水面想得出神。說牠是江上釣魚翁,就是這副引人遐想的模樣。 如果讀者想要進一步區分牠們的雌雄,鳥喙下部的顏色是最主要的區分方式。雄性成鳥的下喙是黑色的,雌性的成鳥則是紅橙色的。至於亞成鳥,嘴會的顏色與雌鳥相似,但是嘴的尖端有時會有白點,胸部有些灰色、身體的色彩也比較灰暗些。通常牠們在飛行時會發出短促、重複的「唧、唧」聲。 說起這位獵魚高手,可是有特殊的飲食習慣。魚狗捉到魚時,會先以嘴夾住魚尾,並且將魚摔死。這麼做的目的,是因為活魚掙扎時會把魚鱗撐開,這樣很容易會卡在魚狗小小的喉嚨上,造成牠們窒息而死;同時,牠們還會將無法消化的魚鱗、魚骨等吐出。另外,當牠們享用完大餐後,通常會梳理自己的羽毛一番。當然這可不是純粹愛美,這份工作可是牽涉到牠們的存亡。部分亞成鳥由於沒有將自己的羽毛梳理、晾乾,所以再一次獵食的過程中,自己的羽毛失去了防水的功能,造成溺斃事件。這種意外,在魚狗世界中可說是屢見不爽。 魚狗可以說是一種領域性很強的鳥類,即便是自己的伴侶、後代也不可以輕易的進犯自己的地盤。這是因為每一隻魚狗,每天需要吃進大約相當自己體重百分之六十的食物,無怪乎牠們必須嚴守自己的地盤。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通常看到的魚狗都是孤單無伴。通常牠們會透過展示翅膀、鳥喙或發出鳴叫聲來宣示地盤,偶爾會有小小的爭執、零星的戰鬥發生,很少會有薄命的爭吵事件。 話雖如此,每年的繁殖季雄鳥和雌鳥受到荷爾蒙的驅使,還是會成雙成對的共築愛巢。雄鳥在求偶季中,追逐、高歌,最後更會獻上聘金「一尾新鮮的小魚」,才能擄獲對方的心儀。此後,這對夫妻會一同築巢,牠們的巢穴一般位於河邊的懸壁上、枯木甚至蟻窩中,通常是牠們會挖掘洞穴,而且通常必須穿越長長的通道才能到達牠們的窩。有時通道會長達數公尺,造成牠們自己在進入巢穴也必須緩慢的前進,緩慢的倒退出洞穴。巢穴位置通常比出口位置高,所以通道是緩緩上升,這樣可以讓巢穴中的水流出,避免巢穴積水。 雌鳥一般會產下二個鳥蛋(有時也會高達4-8個),牠們的鳥蛋是純白色。這是因為在洞穴中,牠們的但不需要保護色,而且白色在黑漆漆的洞穴中比較容易辨識。由父母共同孵蛋,大約需要十八到廿一天幼鳥才會孵化。大概廿三天後,幼鳥羽翼豐滿後就會飛離父母。不過魚狗幼鳥的存活率,通常不會超過百分之五十。至於幼鳥離巢後,也是這對夫妻緣盡情滅的時間,雄鳥和雌鳥則回復到單身生活。 自然界各種物種各有其謀生、繁衍後代的本領,以人類本位思之或許怪謬荒誕。但是大千世界的奧妙,不正是讓人可以無盡的探索與欣賞。以金門如此彈丸之地,竟蘊藏了許多平常卻鮮為人知的世界。同樣是島嶼生命的一分子,或許牠們不夠智慧、或許牠們只是無言不會爭取自己的生存權。但也因為我們有了知識的累積,讓我們更明瞭大地生命的豐富與可貴。感官刺激或許可以深深的打動腦袋瓜中的某些分泌物質,但是細飲甘泉給予腦神經的撫慰則更具效果。現代的腦神經學家已經證明了,大自然帶給人類的精神、生理上的喜悅是減少現代文明病痛的最佳良方。
-
《老照片.說故事》林務所育苗木改善生活環境
金門雨量稀少,土質欠佳,鮮少有名貴或長年木本花卉;過去亦不曾有繁殖育苗的經驗。 民國四十四年四月十二日,先總統 蔣公偕夫人巡視金門,夫人特贈黃、白、紫、紅等色菊花十二盆,以作為金門繁殖育種之用,開啟金門地區花卉繁殖之門。之後,又陸續引進夾竹桃、九重葛、扶桑、黃梔花、聖誕紅等等花卉,進行推廣培育。 民國五十七年時任行政院長的經國先生蒞金巡視,指示金門應大量推廣栽培玫瑰、蘭花等高級花卉,全面改善生活環境,建設金門成「海上公園」,並提升軍民精神生活。林務所陸續自台灣引進種苗和技術,積極改良土質、增建陰棚、溫室、苗床等,員工胼手胝足,大家同心協力,致力培育苗木工作。許多員工將一輩子的青春歲月,奉獻給金門造林工作,為綠美化金門,無怨無悔。 圖為經國先生巡視林務所,垂詢員工培育苗木之情形。
-
難忘的往事
就讀國中的時候,我們的國文老師,出了一個作文題目,名為││我最難忘的一件事。國文老師請我們寫出,和生活上有關的記憶,那可能是一件與人相處難忘的往事,或是自己最心愛的寵物死亡的記憶,也可能是一件包含著喜悅的回憶。 猶記得當時的我,寫了一件與國小導師互動的相處經過,得到了有史以來,個人書寫作文的最高分數,還記得是八十二分。我們的國文老師,分數一直給的很小氣,一般同學的平均分數都在六十五至六十八分之間,書寫作文中上成績者,給分在七十二分至七十六分之間,屬於上乘作品者,給予的分數在七十六至七十八之間,能達八十分者,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作品。 早已忘記當年的作文內容,然而,那一件往事,卻依然長存心頭,很難忘記。那是發生在就讀國中時的某一個暑假,小學的同學們,大夥相約一起去泗湖,找我們國小時的阿添老師敘敘舊,順便瀏覽一下鄉間景色。 那是我們第一次離開金城城區,要去鄉下探險。同學之間,對於鄉間,充滿了新鮮與好奇感,都有著「躍躍欲試」的心情,想去見識見識不一樣的鄉間生活。有腳踏車的男同學們,他們要騎自己的腳踏車過去。另外,沒有車子的女同學們,大家約好搭同一班的公車,在歐厝站下車,一起會合後,再前去泗湖找導師。 阿添老師是我們國小三、四年級時的導師,當我們升上五年級的時候,阿添老師以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為由,申請請調回住家附近的國小任教。因此,老師和我們同學之間,實際上只存在著兩年的緣分,然而,同學們之間,對老師的懷念卻特別的深。 當老師離開了我們之後,同學們還會經常的提起老師,心心念念的要過去找老師。因此,那一年的暑假,我們真的付諸行動,約好了全班的同學,一起去泗湖找老師。 在歐厝站下車後,才發覺原來離泗湖還有一段路程,我們只好走走停停的往泗湖邁進,順便欣賞沿路風景。當離開了歐厝的閩南建築群之後,我們來到了泗湖。 那時的泗湖,真的好美,兩邊都是一大片「綠油油」的翠綠農田,我們走在田埂之上,好奇的想像莊稼農忙的情景。轉頭向左右兩邊張望,都是廣大的農田遍佈,只看到綿延不斷的綠色農田與藍色的天空相接連,直到天際的盡頭。如此的美景,讓人頓時覺得「心曠神怡」有著不虛此行之感。 走出了田埂,見到的是幾間非常大的閩南式的建築物橫的排成一列。詢問了住在附近的鄉里人,他們熱心的帶路,要領我們去找老師,走過了那一列的大建築,我們終於在盡頭處,找著了導師的家。 阿添老師,也熱情的招待,我們這些意外而來的「不速之客」。還請家人去雜貨舖,買來了冰涼涼的飲品,請我們大夥喝。老師帶我們去參觀位於附近他任教的學校,和頗富色彩的歐厝建築群。最後,老師還帶我們去他家的芭樂樹果園。五、六枝超大的芭樂樹,用鐵絲網圍繞著,上面盛產著香甜的紅心與白心的芭樂,好吃極了! 我們班的男同學們,他們快樂的「如魚得水」般的自在,一會爬上又爬下,不亦樂乎!在樹端上,摘採一顆又一顆的香甜芭樂,往下丟來,給老師接住,再交給我們女生清洗乾淨,再來大吃一番。 鐵絲網旁,有一口深水井,水井兩旁,有兩根大石柱,頂著一個滾輪,用來打水用。老師幫我們打了滿滿一桶的井水,水冰涼透徹,我們用來清洗芭樂,並心滿意足的吃著,剛摘採下來的香甜芭樂。 當時間漸漸過去,同學們也玩膩了採芭樂的遊戲時,人潮漸漸的散離井水旁。最後,整個井邊,只剩下我和老師兩人。這瞬間,老師趁四下無人時開口了:「你還後不後悔,當年的決定。」一句只有我們兩人聽得懂的啞謎,瞬間讓我紅了雙頰,不知該如何回答。 從來也沒想過,小學四年級時的一句氣話,卻讓老師存在心中許多年。多年後的相見,我早已忘懷的往事,老師卻還長存心中,時時刻刻的記著,讓我有些意外與感動。 還記得讀國小四年級時,班上有些男童同學,非常頑劣,常常以把女孩子惹哭為榮。由於我的個性非常倔強,從不肯輕易的掉眼淚,所以,男同學們更常喜歡捉弄我。有一次,實在受不了,請媽媽在中午的時候,跟在我後面,一起到學校去看看。我走在前面,媽媽遠遠的跟在後頭,當我一走到教室門口的時候,馬上有三個頑劣的男同學圍上來。為首的那一個,手裡拿了一條細的紅繩,纏住了我的脖子,假裝要把我勒死,看我怕不怕。 那時的我,冷冷的一笑,不動聲色。卻嚇壞了跟在我後頭的媽媽,連忙出面制止,並大聲斥責那些男同學。媽媽受不了的一狀告到阿添老師那裡,阿添老師冷靜的處置。那時,還是小孩子的我,脫口就說:「我不要讀了。」腦筋開始轉動,我可以轉到那些地方去讀書,一心只想脫離現在的班級。 老師苦口婆心的慰留,要我一定要想清楚,並且告誡我,不要輕易的說出:「我不要讀了。」這一句話。並說,那是不負責任的做法,等我有一天長大了,一定會後悔自己曾經脫口而出的話。經過老師的一番慰留,那一年我留下繼續學業,也順利的從國小畢業。升上國中以後,一切從新開始,那一件過往,也早已煙消雲散,不曾在心中駐足。 然而,沒想到事隔多年,一件我早已忘懷的往事,阿添老師卻還是記憶猶深,到如今還在關心我,後不後悔當年的決定。 真的很感謝!在我們啟蒙的國小時期,有著這麼關心我們的老師,陪著我們一起成長,教會我們要對自己負責任,更告誡我們:「身為學生,最重要的就是把書讀好。」更不要輕易說出,會讓自己後悔的話,要做一個能為「自己行為」負責任的人。
-
《老照片.說故事》設金門林務所致力造林育林
民國四十五年,金門育苗造林日見成效,於同年五月一日正式成立林務所,負責全縣林務工作,所址設於小徑苗圃,隨後,為加強東半島造林作業方便,乃於四十六年二月將所址遷至鵲山,並相繼開闢太武山林場、雙乳山林場、四埔林場,金門造林工作正式踏入正軌,大力推展荒山及海岸造林工作。 自從林務所成立之後,擬定計劃和目標,進行工作協調、任務分配、技術講習,開始逐步有計劃的造林。並嚴格督導執行和實施成效評比,逐漸達到「綠化金門」的預期目標。對防風定沙、水土保持、環境美化及增加農作物生產貢獻很大。 近年來,由於經常發生森林火災,加速木麻黃樹齡老化或死亡,林務所除致力林業經營管理,亦積極進行林相及行道樹更新,重塑「海上公園」的美譽。 圖為太武山軍人公墓周邊,未實施造林之前光禿禿的情景。
-
慈湖道上
金烏西墜暮雲平,倦鳥歸巢人初靜; 漫搖素扇聽蟬唱,且掩詩頁留餘音。 此中真趣誰得識,十丈紅塵苦營營; 世途漫漫何處是,松風山月向黃昏。
-
《校園札記》從流浪教師談起
又見鳳凰花開,又是莘莘學子的考季到了。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各種攸關學子前途的考試紛紛出籠,舉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大學入學指定考試、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教師聯合甄試,都是勞師動眾,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尤其是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教師的聯合甄試,更是有志於教書這個行業的準夫子夢寐以求,盡全力想獲得的高尚志業。 就目前的教育現勢來說,由於師資培育已趨向多元,現在,不僅傳統的師範院校,可以依法培育師資,就連許多公、私立的大專院校,也紛紛依法奉教育部核准,開辦教育學程班,有計畫的培育師資人才,與師範體系的畢業生,彼此間作良性競爭。 以前師範體系畢業的同學,只要一畢業,就可以如願找到一份教書工作,而這一份工作,是人人稱羨的鐵飯碗,現在可不然了,根據一份正式的統計資料顯示,現在,每年應屆的師範畢業生,大概只有百份之七十五左右,可以在第一年考取正式老師,如願一圓夫子夢,順利的達成教育下一代的遠大目標,而其餘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自然是被非師範體系畢業的學生給排擠掉了。 本縣的國民小學及幼稚園教師聯合甄試,近日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如所預期的,今年的聯合甄試,共有四百二十八名台、金考生報名,國小部考生一百八十六人,幼稚園考生二百四十二人,預定要錄取國小教師十五名、國小代理代課教師三十六名,幼稚園教師八名、幼稚園代理代課教師廿六名,共計八十五名。 據我個人的觀察所得:近年,普遍存在的怪異現象是,幾乎每一年,都有三萬名左右,分佈於全國各個角落的準夫子們,就是一般所謂的「流浪教師」,都想擠破頭,爭食名額極為有限的教師大餅,試圖一圓他們教育英才的美夢。這些人,他們已經習慣於南征北討,從台灣本島的南部到中部、從中部到北部、從北部到東部、從東部到澎湖、馬祖、金門等離島,都有他們揮汗如雨的身影與足跡;在這裡面,有許多人,是同時報名好幾個縣市,然後,再比較那一個縣市的錄取率比較高,再決定到那個縣市去應考,他們寧願花費為數不小的報名費,也要跟各路英雄好漢,爭一日之短長。 這幾天的金門日報,有關教師聯合甄試的新聞,可以說是大熱門,每天報紙一到,大家都搶著閱讀,好像深怕自己的某一位親人上榜了,而自己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昨天的一則有關報導,我看了幾乎要流下眼淚: 在這一則由記者莊煥寧先生所報導的新聞當中,有如下感人的一段,容我原原本本的抄錄如下: 「為期三天的金門縣九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暨幼稚園教師(含代理代課教師)聯合甄選初選與複選工作,在昨日中午圓滿告一段落,中正國小受委託辦理此項聯合甄選作業,身兼甄選委員會主委的中正國小校長張峰德,雖然,其父親病重住院,但依然與工作人員,為了圓滿、順利辦好此次甄選作業,而堅守崗位,工作之餘,再趕往醫院探望父親,醫院與學校兩頭跑,身心壓力相當大,直到前(十二)日其父親病危去世,張峰德才暫卸下這項重責,其認真負責的態度,也受到工作人員的敬佩。」 誠然,近年來,地區在辦理類似的聯合甄選工作,都贏得了普遍的尊重與信任,像張校長峰德兄這種公而忘私、認真負責的態度,應該是要公開表揚的,輿論的報導與讚揚,可以說也是實至名歸,請容我在此一畫蛇添足一番,表達我個人的敬意與謝意;我個人認為,張校長的表現,就是地區試務工作,受到全國肯定的最佳例證。 這幾年,地區的兩所較大型的學校│中正國小和金湖國小,輪流辦理國民小學暨幼稚園教師聯合甄選工作,無疑地,他們的責任是既深且重的,因為他們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盡力做好試務工作,做到零缺點;他們也只有一個宗旨,那就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而這兩所學校的工作同仁,上下一心、通力合作,每一年都做到了,而且,幾乎年年做得無懈可擊,實在是不容易。 唉,時代真的是不同了,我們的思想、觀念、心態,有時候,可能也需要有所調整了,想當年,教書這個行業,是如何的吃香與風光,但是,曾幾何時,教師這個「頭路」,雖然,依舊有人汲汲營營,試圖入行而後快;但是,不容否認的,也已經有人開始另作評估,是否該打退堂鼓、望而卻步了。 哦,我想起了杜工部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我想,經過這些年師範教育的變革,師範體系的重新洗牌之後,衝擊最大的,應該是立志為人師表的準夫子了。
-
《地方傳說》無金不成銀墓誌作見證─兼談墓誌銘的「正史」功用
墳墓是人生旅程的最後歸宿,古人相信「入土為安」,故亡人多用土葬,形成規格不等的古墓葬。「墓者慕也,孝子思慕聖父之墳,以崇後人思慕」(道光版︽晉江縣志︾卷六十)。墓誌銘是一種文體名稱,早時有身份的人常在未亡之前,延請名家為之作墓誌銘。墓誌銘一般為兩塊方形墨石或(方磚),一上一下相合平放在柩前隨葬。上石為誌蓋,刻有死者姓氏、官銜等字樣,多用篆書,故稱「篆蓋」;下石是誌底,是誌和銘的主要部分。誌多用散文,記述死者籍貫、世系、生卒時間和生平概略等「行狀」;銘則用韻文概述全篇,是對死者的讚揚、悼念或安慰之詞。一篇墓誌銘需由撰文、篆額、書丹(以朱砂抄文於石)三者共同完成。例如明代「三省參政」林一材父親林瀠川(潘土人)︽明封奉政大夫南京禮部郎中瀠川林公暨配太宜人陳氏合葬墓誌銘︾,由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兵部武庫清吏司郎中前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眷晚生蔡復一撰文、賜進士出身奉直大夫禮部祠祭清吏主事前刑部湖廣清吏司員外郎眷晚生李懋檜篆額、賜進士出身承德郎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眷晚生洪纖若書丹。這三人都是同安的鄉賢名宦,而且與林瀠川都有姻眷關係:林瀠川的曾孫女嫁蔡復一之弟蔡復心、曾孫林履基娶李懋檜之女、玄孫女嫁洪纖若之子。這些當代名人為死者所作的墓誌銘,對於研究當時的社會制度、歷史事件、文化形態、宗教信仰乃至行政區域、地名沿革、人際關係、書法藝術等都有相當的史料價值,同樣有著「補史」(彌補史書之缺遺)和「正史」(訂正史書之錯訛)的功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筆者在普查文物時,先後見過八十多碣墓志銘,其中有二十多碣徵集到同安博物館,有些墓誌銘還是今天研究同安與金門「五緣文化」(親緣、地緣、神緣、業緣、物緣)的歷史物證,再現「無金不成銀」的歷史畫卷。 一、佐證「無金不成銀」的親緣歷史 金門原屬同安縣轄地,這是今天婦孺皆知的常識,地方誌書(如同安縣誌、馬巷廳誌、金門縣誌)及兩地的姓氏譜牒,都記載著這種血濃於水的親緣關係。古代特別是明清時期,一些金門籍的顯宦名儒,他們身後的墓葬許多都在同安境內(包括現在的翔安區、集美區)。例如:光祿寺卿張暉(金門青嶼人)墓在仁德里苧溪姜嶼(今屬集美區後溪鎮)、憲副陳基虞(金門陽翟人)、封塋在感化古坑(今屬汀溪鎮)、按察蔡貴易(蔡獻臣父親)墓在董水橋北西山(今屬翔安區新店鎮)、提學蔡獻臣墓在前街後山(今屬大同街道辦事處)、知府陳健墓在長興里後蕭(今屬五顯鎮)、贈奉直大夫陳甫吉(陳健長子)墓在同禾里靜管院(今屬翔安區新墟鎮)、贈奉政大夫陳甫列(陳健次子)墓在長興詩山(今屬五顯鎮)、崇祀鄉賢陳觀泰(陳睿思父親)墓在仁德里(今屬集美區)、戶部陳睿思墓在歸得寶鎮山(今屬新民鎮)、翰林許琰(金門後浦人)墓在板檣南風院後(今屬集美區):::筆者抄錄過幾位金門籍歷史名人的墓誌銘,其中都有追述他們祖籍地的文字。如同安長興里金山(現屬翔安區新墟鎮)蔡用明(蔡復一父親)墓出土的︽封承德郎刑部員外郎樂至縣知縣淮府審理正見南蔡公暨配封宜人陳氏合葬墓誌銘︾載,蔡用明(號見南)「其先自唐季居同安之浯嶼二十傳矣」。同安陽翟西亭村陳氏族人收藏的︽故考尚奇陳府君暨妣懿勤孺人張氏合葬兄載衡祔葬壙誌︾記載:「吾始祖居浯江之陽翟,七世祖謙齋公遷於縣溪西之從順,因舊氏仍稱陽翟,四傳為祖奇山」,謙齋公之子魯潛又開基灌口陽翟,從中看出「同安三陽翟」陳姓同是金門「浯陽」的派系。文化大革命中在洪塘鎮和祥山出土的︽明奉直大夫德慶州知州遵江陳公暨配加封孺人許氏墓誌銘︾載,陳榮祖(號遵江,陳健之孫,甫吉長子)「其先自宋南渡入閩卜居浯洲之陽翟,世有顯人,自四世祖禎以至於父芝山(即甫吉),皆以明經世厥家」,這也是金門「浯陽派」,同是始祖陳達(公元八九八─九三三)的酋裔。︽皇明庠生道軒張公暨孺人林氏墓誌銘︾載:「先曾祖左少卿苧溪公,世居滄浯青嶼里,至祖序班東海公,別構官澳,公所誕也」;張道軒(一五二八年五月六日─一五九六年八月十三日)十九歲時,得娶「理學名宦」林希元之孫女(即林有松之女),越歷載復營構於五爐山下奠厥居」,「五爐山」即同安縣城西北偶葫蘆山,從中看出張氏一族自青嶼↓官澳↓同安縣城的遷徙歷程○二○○四年三月十九日,筆者在汀溪鎮褒美盧嶺寨(金門賢聚盧氏之祖地)發現兩塊明代隆慶六年(一五七二年)一位鄉村醫生︽顏明醫妣張氏側曾氏誌銘石︾(方磚墨寫),記述墓主顏明醫先祖是光州固始縣人,來閩居永春,後來「徙浯洲而族始藩」,這是金門顏厝(賢聚)必和公的派裔。也有記敘娘家金門的墓誌,︽皇清待贈宜人許門慈懿陳太君墓誌︾記載,「宜人姓陳氏,出浯洲望族,為外祖父諱良敬公第三女」。這些墓誌銘再次佐證了一首民間歌謠所唱的真實性:浯江潯海水相連,金門同安共祖先;兩地火薰看現現,往來嫁娶結姻緣。 (上)
-
鈕釦情緣
前陣子家裡忙著搬家,在收拾、整理那雜亂無比的抽屜時,意外發現了一個「百寶盒」,裡面放的可不是珍貴的鑽石、珍寶,而是二顆上下縫在一起的鈕釦,這也勾起了我那段高職的青澀回憶:::。 記得就讀高職時,每天總要搭著公車上放學,有一位學長和我搭同樣時間的公車上學、走著同樣的路線回家,而我只能望著他的背影,默默地跟在後面,一直沒有勇氣向他說話、好好認識他,那時候的我就像「晴天娃娃」故事中的女主角一樣,期待著每天都是好天氣,這樣我才能看到他一面。 每天在學校最期待的,莫過於下課十分鐘這寶貴的時間,由於學長的教室在我教室遙遠的對面,每次我總會和同學們,想著各種理由路過他們教室門口,找尋他的蹤影,偷偷望一下學長,即使是看一眼,心中也會洋溢著幸福的滋味,有時候在福利社、操場、實習大樓,製造每一次的不期而遇,那時候的我可能就是現在大家口中形容的「花痴」吧?縱使大家看我的行為有點莫名其妙,但在我的心裡是多麼希望,學長能多瞧我一眼,知道有我這個小學妹的存在,只可惜他從沒有注意過我:::。 在學校校慶的運動會,「短跑」與「跳遠」一直是他的強項,每一次的比賽,他總是有耀眼的成績,甚至還代表學校參加縣運會,在他身上我看到散發著一股認真、全力以赴的求勝欲望,深深地吸引著我,而我卻只能在旁默默地為他加油,死黨們知道後,不斷地鼓勵我向學長道喜及認識他。 就在學校校運會結束的那一天,我們又一如往常地在學校等公車,在同學的鼓勵下,我鼓起了勇氣向學長賀喜,他在校運會的傑出表現並告訴他:「我和你每天都同班公車、走相同的路線回家,這真的很巧哦!還隨手拿起為班上啦啦隊拍照的相機,詢問他是否可以和我合照嗎?」學長聽完我的話,似乎感到十分受寵若驚,而且這是他第一次有女生找他合照,平常他是很討厭拍照的,不過他還是大方地答應了!(呵…呵…現在想想自己真是糗!幸好沒有被他認為是狗仔隊!)從那一次無厘頭的自我介紹後,上放學的途中,哈::哈::我已不是孤單一人了,有時候遇上學長,就會結伴邊聊天邊走回家,第一次深深感覺到:為什麼平常叫苦連天的路途,現在有了學長的陪伴,隨著他健步如飛的腳步,回路的路竟變得越來越短:::。 在他畢業的前夕,聽死黨說:「在日本有一個傳說,倘若在喜愛的人畢業典禮那一天,向他要制服的第二顆鈕釦,縫在自己制服的第二顆鈕釦上,他將會永遠把你放在心中!」不知當初的自己為何又有如此大的勇氣,還真的還在畢業典禮那天,向學長要第二顆鈕釦,而學長也一頭霧水地將鈕釦扯了下來送給我!過了一陣子,同學們見我穿制服時老是少一顆鈕釦?詢間之下我才娓娓道出一切,她們聽完後早己捧腹大笑、不支倒地,因為鈕釦是在縫在自己的制服上,不用連自己的也扯下來,由於第二顆鈕釦是靠近人的心臟,意指喜愛的人會在心中記住對方!此時的我,就像是卡通影片櫻桃小丸子一樣,從額頭冒出了不止三條的直線,還有一群烏鴉從額頭上飛過,多麼想從地上挖個洞把自己埋起來。天啊!我這麼會做出這麼烏龍丟臉的事啊? 學長畢業後選擇繼續升學,雖然我們在不同的環境求學,但也一直保持聯絡,在我眼中的學長,是個沉默寡言的男生,很少像其他男生那般活潑外向,會和女生嬉嬉鬧鬧,但和他熟識之後,就會發現其實那只是他的保護色,由於個性的關係,他很少主動和人交談,講坦白一點,其實他是一個挺「悶騷」的男生啦! 升上高三的那一年,我開始為了煩惱究竟是要升學還是就業?對於未來總會感到茫然,學長總是會提供給我不同的意見作為參考,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他常常傾聽我的苦水,對於我的煩惱與抱怨,在他的想法裡就像是個長不大的小朋友般幼稚,彷彿所有的問題,對他而言都不是大問題,馬上都可以迎刃而解;在學長的鼓勵之下,自己對於未來也多了幾分信心,決定好好用功發奮圖強,即使考不上心中理想的學校,但至少自己曾經努力過,心中也不會留下任何遺憾,後來十分幸運地,竟然我順利推甄上第一志願的好學校! 在我生日的那天,突然接到學長打來祝賀的電話,真是令我感到又驚又喜,因為他很少主動打電話給我,更何況我的行動電話號碼及生日,我們從沒討論過,他根本不知道才對!我一直追問他為何知道我的電話?又為什麼會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他聽了總是笑而不答,我們聊了許多彼此在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也互相討論對於未來日子的規劃,自從他上了大學後,已經很久沒有和學長如此開心的聊天了。那一年的生日,雖然沒有禮物及卡片,但在我的心中卻覺得十分有意義及難忘,因為我擁有了學長對我的祝福!對於心中種種的疑問,在我高興之餘,也忘了去思索事情背後的真相:::。 有一天和死黨們相聚聊天,對於高職生活的點點滴滴,大家互相吐槽彼此的糗事,在無意間我才知道,原來生日那一天是死黨們請學長打電話給我,因為他們知道我很欣賞學長,偏偏學長又是悶不出聲的葫蘆,學長拗不過死黨們的苦苦要求,終於答應要打電話祝福我,更令我感到晴天霹靂的是:原來在我學長心目中,他覺得我和那些倒追她的女生沒有什麼兩樣,而且他也從沒要我主動打電話給他,死黨們聽了都為之氣結,只是都不好意思告訴我!聽了這件事的我,除了傷心還有對學長有點失望吧,對於我所欣賞的人,主動去表達及認識,這樣的作法並不過份吧?我不否認自己十分欣賞學長,但是我和他也只不過是聊天罷了,也從沒提出什麼交往的進一步要求,難道與朋友結識一定要拘泥是男生還是女生主動呢?如果是女生主動就要被冠上「倒追」的字眼嗎?那麼在這個世界上不就錯失了許多結交朋友的機會?為什麼他可以在我難過傷心的時候鼓勵我,在背後卻是這樣地不屑我?就讀大學後,彼此都忙於課業與社團、再加上利用課餘時間打工,和學長也漸行漸遠,失去了聯絡:::。 現在看著這二顆鈕釦,真是令我哭笑不得,想不透當初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勇氣,天真地相信那個傳說,真不該說自己是痴情還是愚昧?可能是愛情文藝小說看太多的結果!也許就是因為我當時的行為,才會讓學長認為我是他的「親衛隊」之一吧?對於他的誤解,我也沒有也無力去解釋,免得「越描越黑」,把事情搞得越來越複雜,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自己也有更另一層的領悟,不過我還是不後悔當初的作法,因為我的主動讓我多認識了一位值得我欣賞學習的好朋友,在高職的歲月裡,不曾留下任何遺憾! 前陣子在路上偶遇到學長,多年不見的他變得更成熟了,當然他現在可不是孤單一人,身旁有了個「她」相伴,而我也有了心愛的另一半了,面對曾經是我高職回憶中的男主角,我不吝惜地綻放一個最甜美的微笑並對他說:「彼此都要幸福哦!」回想當時的青澀年華,少女情懷般的單純可愛,還有那股不畏懼、往前衝的傻勁,或許正是支持我現在努力工作、把握當下的原動力,卻也為我平淡無奇的人生中,添加了一絲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