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金門憶往》買習字簿的求學過程
小時候,金門普遍謀生不易,自家雖居住金城市區,但還是囊中羞澀,無半毛錢可花的命運,只知道同學中,若家住在街上的就有錢花,也不知道咱們父母為何較窮,沒錢給我們用。家中只靠父親偶而有人來通知到碼頭抬鐵桶(油缸)或卸貨打零工,才有現金可以拿,當時就讀國小三年級時,學校規定要用自費買習字簿寫家庭作業,向父母要不到錢購買作業簿時,作業還是得交出,怎麼辦是好? 記憶中,國小三年級時,我曾經如是做過,家住在莒光路開製冰廠的陳姓男同學,常常不按照規定寫家課而遭受老師的處罰,坐在旁邊的我,有時見陳姓同學被老師打,覺得他很可憐,偶而會幫他多寫一份家課,以應付繳交給老師,在我幫他寫家課後,他偶而會給我習字簿或鉛筆、橡皮擦之類的用具,當時那些文具,對我而言是寶物,喜愛之物,常常鉛筆是寫到剩下4、5公分的高度,還捨不得丟棄,而陳姓同學所贈與的文具,更是自己購買不起的必須用品,他一給我,我就覺得好高興,常常在手中把玩很久,因之也就常常幫他多寫功課。我倆合作多次後,終於被多話的同學知道而向老師打小報告,當然我們之間的合作關係,也就在老師的糾正與責備下終止了。 斷了寫字文具來路後,自家的大弟也面臨同樣沒錢買習字簿寫家課的問題。於是姐弟倆合作,到處撿拾垃圾,尋找可以變賣的東西,如酒瓶、可樂汽水瓶、破鋁盆(洗臉盆):::這些東西較不值錢,售價較少,那時賣價較高的東西有兩種:一是廢電線中的銅線,撿拾到的電線,我們需用刀片削皮(常一不小心就割破手指頭)後,拿著純銅線去賣會比未去皮的電線賣得好價錢。二是塑膠製品,六十年代初,石化業剛起步時,塑膠製品的回收很值錢。記得和銅線的賣價一樣,一斤可賣得七元,那時買一本習字簿要五角錢,三枝冰棒和三根油條一樣,才一元的時候,我就和大弟撿拾垃圾後賣得的錢,彼此分次購買,這回我先買,下回輪你買的交替下,完成了買習字簿、文具等求學用具。 目前這碼事,我們皆沒向誰提過,父母皆不知道我倆姐弟是如此的籌得零用錢,購買文具的過程呢!故而現在對大弟一直存有一股特別親密情感在,有別於其他兄弟的相處之情,我們是那麼的相依相扶的共同解決問題,彼此不分你我,記得上大學時,打工兼家教有盈餘的錢,我還是會寄去給就讀逢甲大學的大弟,到底台中的吃、住生活費,會比我們住校、吃自助餐的女生花費來得多些。 回首求學過程中,較讓我過意不去的是,於民國六十五年就讀金門高中時,學校規定學生中餐不能外出回家食用,只得靠家裡送便當進學校來,那時上學的每一天,媽媽在忙工作的同時,總得放下身邊的工作,幫我送中餐進學校。這段期間,常得看媽媽心情好壞,其實是若當天工作有空檔時,送中餐時會笑笑地和我寒暄,我則可以安心的吃頓美味的中餐,而大部分的時間裡,皆是媽媽晚送到兼碎碎唸,你想在那麼繁忙的工作下,要特意放下工作再幫我送中餐便當來,且要步行二十幾分鐘的路程,不管天雨或是烈日下,母愛的精神,著實令我難過,常常讓我食不下嚥,太多的情感、淚水在其中,也包含了自己在意同學的眼光、自尊心的作祟與面子等的因素在。還好高二下學期時,午餐禁足解除了,回復到可以出校門回家用中餐的規定,讓我自在了許多,省卻媽媽趕路的辛苦,而我中午回家時段,也可以多少幫忙一些家事。比較現在的一般學子,中小學以下有縣政府補助的免費營養午餐可吃,高中職的學子自費吃外食或學校的午餐,方便了許多,想當初的我們,就是因為家計困難,才讓大夥們都那麼辛苦的過活,接受命運的挑戰。 現在,我們感於自身的物質缺乏,對於小孩他們的要求,基於補償的心理作用下,我們全然的付出,盡量的滿足他們的慾望,自小的窮困環境,養成了我們節約的習慣,凡物可用即可,何必跟著大家趕流行、比炫,但是青少年的心理和我們不同,就是要找些奇奇怪怪的、與眾不同的物品來使用,完全不知物質得來不易,更不知惜物、惜用,不同的價值觀下,我們只能怨嘆自己生錯年代來著,怎能怪罪面臨台灣經濟蓬勃發展起飛的富貴小孩?對照自家的小孩,他們還真是生對了年代,豐衣足食,要甚麼有什麼,比起我們求學過程的環境,真是好上千萬倍,不知人間疾苦的他們,希望他們能懂得知福、惜福、感恩。
-
浯島春花三部曲
第一部曲:油菜花呀!油菜花! 二月中旬行車於浯島路上時,我總愛叨念著今年油菜花怎還不見蹤影?外子認為應是今年雨季稍晚些,少了雨水的滋潤,油菜花仔自然是無法準時順利發芽。果然時節一進入三月,浯島各處灑種在田野裡的油菜花仔,終於探出頭來向我打招呼啦!而我也像與老朋友一年一會般,心中盈滿再次相會的喜悅。 昔日,久居於都市叢林中,田野間生態的變化,我是不容易清楚了解的。在金門居住,即使你是定位於市中心,無論你向左走或向右走,一公里內即可讓你眼簾內納入田野風光。近年來金門人口不若二十年前,人口外流、老化的情形與日俱增,田裡耕作比例減少,荒廢成雜草叢生的狀況處處可見,景觀上的感覺也就無法欣欣向榮。 春天的油菜花契作,的確改變了至少一個月的田野景緻,那一大片綿延天際的黃色波濤,令人亮眼、振奮、驚喜,而黃澄澄亮晃晃的感動,順著野外的界線,一路大膽暈開到視線底部,這數大便是美的感受在此時此刻得到充分的體會,也硬生生的使在旁的綠色小麥田頓時遜色不少。 心羨於那油菜花田之居所,他們可在晨昏、睡夢、清醒之間,開懷沉浸於黃色芬芳的氛氳之中,成天所見所聞皆是花情花事,那幸福的模樣,光憑想像就讓人心中迴盪不已,即便此光景只能維續數週,應也值得! 台灣花東的春季推廣油菜花之旅已頗有斬獲,他們促銷騎鐵馬遊油菜花田,推出花田間的優質別墅級民宿,更讓遊客親手摘取這可觀賞亦可食用的美麗食材,及時嘗鮮呢!咱們金門應也可部分取經,多方面塑造屬於浯島特色的觀光活動,而非只單一舉辦靜態攝影比賽,否則豈不浪擲屬於這一季精采、喧鬧的花海美景? 第二部曲:梅、櫻、桃花兒朵朵開 冬末午後欣賞村落裡那棵高齡五十歲以上的老梅,準時綻放白色高雅的滿樹花朵時,主人向我們詳述此株老梅與某士官長的淵源故事,不由得回溯憶起在台灣賞梅的經驗。 南投的信義、水里鄉、台南縣的梅嶺,都是冬春之際賞梅的好去處。 緯度較南的梅嶺,陽曆元旦左右這靠近南橫公路入口附近的山脈,滿山滿谷的臘梅或白或粉紅使勁的在禿枝上綴滿清麗脫俗的花朵,從山腰展延到山巔,縹緲山嵐中粉色系列花容的拓開,舉頭之間處處是果農們精心的傑作。而那延著山路販賣的各式加工梅子產品,至今想起仍不免口水直流呢!那時年幼孩子們嬉戲於眾多梅樹間,一大家子們在梅樹林裡的餐廳,一面悠悠賞梅一面品嘗著瀰漫梅花與梅子香氣的梅子大餐,人生愜意應也不過如此吧! 阿里山多樣櫻花的美,把人潮都逼上山來一賭芳采,即使半夜出發塞車五小時以上,仍然無法阻斷賞櫻花人們的熱情延續。櫻花不似梅花為經濟作物,櫻花的種植不若梅嶺上的梅花接近緊湊,遊客可細部欣賞每棵櫻花整體,包括枝幹所展現的優雅麗姿,當然也須趕緊與花攝影,花旁可是已有多人排隊等候呢! 阿里山賞櫻已是多年前的往事,不太記得其真正的花型為何種模樣,總覺得櫻花、桃花外型頗為相似難以辨別。與外子在中山林討論半天,仍然無法定案,直到枝頭上的青綠桃子取代鮮豔的花朵,我們才恍然大悟。 無論是梅、桃或櫻花開放時,是很容易促發人們的雅興,在花下舖一塊布,坐臥其上,微風拂來,陣陣花香、花瓣迎風飄散四周,此時吟詩、頌詞甚至靜坐都是絕佳的美事。只是,金門少有整片百株以上的櫻花、梅花、桃花林,零星的栽培是無法擁有如同日本櫻花樹下,陣陣清風掠過櫻花瓣雨飄飄墜落的感動。 第三部曲:淡淡三月天杜鵑花開 中山林國家公園前門入口處,步行一會兒即可發現大步道兩旁栽種百米長度以上數量甚多的杜鵑花。每年三、四月之外的日子這些綠色的灌木,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特別的眼光,只有春天,特別是三月份,這條步道彷彿是由杜鵑花匯飾而成的彩色迴廊,純白、亮橘、粉紅、艷紅、燦紫的杜鵑花海,行走中翻浪而來的花濤幾乎要將人淹沒,在此盛開的季節,不情願將注視的眼光移開,冀望聚焦於這燦爛恣意的繁花似錦所營造的天堂般意象。 十多年前北上求學,在那依山建築的學府中,每天上學的挑戰就是爬坡,每一棟以英文字母命名的樓,都可能是我們的目標。每年春神來臨後,山坡上學校刻意栽種甚多杜鵑花,陸續開放的杜鵑花一路上伴著氣喘吁吁學生,好似替我們加油,我們也常以某一株亮麗的杜鵑花為終點,催促自己上坡的速度。花季時,我們也會利用沒課的空檔搭公車上陽明山公園,激賞範圍更為廣闊的杜鵑花叢,隨著公車上山的高度,登高眺遠後,整個台北城縮小版的模樣逐漸映入眼簾,而藏身於山中的高貴別墅也若隱若現於草山之中,一行青春年華的學生們在杜鵑花前快樂攝影,留作來日撫照思故人之依,距今已近二十載。 今日上街,忽見花店裡一粉一紅的杜鵑花向我招手,這渡海而來的花兒,令我憶起昔日花下同窗故友們,如今已散居海內外、台灣頭尾及離島,買下夢中現身的杜鵑花回家種吧!落居離島的我即可夢尋,覓得那已遙遠飄散卻長留印記且與杜鵑花兒同存的美麗追憶,種烙心田深處。
-
金中復校第一屆
「八二三砲戰」戰火猛烈,迫使金中遷校,學子分發全台各校寄讀。四十九年年中,母校在現址復校,我們從寄讀的學校,返回故鄉從初二唸起,那時全校只開了初二忠孝仁三班。校長姜將軍率金防部軍官多人主持校務,學校在不斷的炮火聲中穩定成長,將軍的貢獻令人感念。最難忘的記憶是滿校園穿著戎裝的軍人師長,還有校長經常於週會時間,在母校地標中正堂放映黑白電影,集合全體師生欣賞,在戰地看電影是很奢侈的享受,也許將軍想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舒緩師生緊繃的情緒。筆者初中畢業直升高中,班上原有的同學重新洗牌,編成高中高職各一班。照片中那群純樸的青年,就是金中復校第一屆的同學們,在導師劉枋老師率領下登太武山頂,在「毋忘在莒」巨石前珍貴的留影。 幾近四十年的歲月飛逝了,當年的青春年少今日已然白髮蒼蒼!老同學各自東西,在人生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離開校門後從未全班聚集相會過,大家還好嗎?仔細找找看,您在那裡?
-
看慢壘賽
今天,嚴格來說是很快樂的一天。 不用上班的早晨,我依舊起了個大早,雖然,昨晚因為去看朋友的慢壘賽贏了,而高興到睡不著,美好的時光,總會令人捨不得睡著的。 想起小時候,坐在爸爸的野狼一二五油缸上,從夜市往山上,回家的路上,夜黑冷寂,爸爸總是問我:「妳想睡覺嗎?」「不要,我不會睡著!」 最後也總是在「不會睡著!」「不會睡著!」的聲音中,我睡著。 有多久沒有這樣起個大早,幾個朋友約了一起做些像孩子一樣的瘋狂舉動了,好好一個的假日,天氣晴朗,我們的鞋子踩在紅泥土的壘球場,一起為未來加油,清晨的空氣,熱辣辣的陽光,混合成一杯醉死人的記憶。 那個金髮學弟打出了二支全壘打,三壘的小宇卻因為開始上班以後就跑不動了,二壘的阿伯畢業後也開始像個阿伯了,賭神昨晚打贏了,今天就沒再出現,只有小田田,是個奸詐的捕手,站在本壘板旁,看見好球來時,敵軍沒揮棒,就暗自竊笑。 雖然,今天的球賽,整隊的男生,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聰明的女生,至少不會像昨天晚上那個,在壞球時猛亂揮棒,卻被敵方檢舉了,以棄權論,只因為裁判說,不是原來報名的那個,我就必須把起了個早,看壘球賽的好心情,硬生生抽離,起了個早,看不到三局,而且算輸了,雖然是規則的關係。 還是金髮學弟比較冷靜,把隊友氣憤的丟在地上的手套,一個一個撿進籃子裡,而且還邊撿邊說:「沒關係!反正我們一定會進總決賽的!」 然後就散場了,原本打算遲到的課,卻準時的到了。 到學校的途中還買了一份火腿蛋三明治和熱可可,在清晨無人的街道上,太陽一付剛睡醒的懶樣,爬上太武山。 究竟,這些事;會停留在我的人生多久? 或者,這些人;願意停留在我的人生多久? 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想起,一天未見的你,似乎像昨夜賭神盜壘時,躡手躡腳,悄悄走進我的心。
-
《金門憶往》令人回味的零嘴─粿乾
提起「粿乾」可說是地區四、五年級以下的人的最愛,也是昔時金門地區令人懷念的零嘴之一。 早時地區生活貧瘠,平日衣食甚為寒傖簡陋,由於物資匱乏,正餐之餘的零嘴或點心、茶配,乃就地取材或是已久傳的小吃零嘴:諸如百阿糕、卡車餅、烤酥、好吃糖、素阿稿、滿煎疊、蚵都、貢糖、炸春捲:::等,也成為居民家家戶戶一年四季必備的零嘴點心,但有一種獨特的零嘴是配合節慶或季節性才有的,那就是──粿乾。 原來「粿乾」是由「膨阿粿」(發粿)切成薄片後再經日曬曝乾後而形成的。這不由得令人聯想到用蒸籠盛裝而蒸熟之後的「膨阿粿」,只見那黃澄澄的金黃色澤,加上經發酵後表面那飽滿怒放的龜裂紋路花色,委實令人滿心歡喜和激賞不已,似乎充滿圓圓滿滿的踏實感,也洋溢著對崇敬的節慶日或神明,寄予無限的願望與期待。發粿用來象徵發財,蒸得是否夠「發」,就顯得特別重要,民間判斷發粿發的好壞,主要看其表面的隆起、龜裂,龜裂的紋路愈深,表示愈發。儼然就要發財、發丁、家運、事業發達起來似的。 經過日頭曬乾而來的「粿乾」,吃起來香脆不膩,可說耐吃有味。平日居民上山下海幹活,或作早餐後和下午時分的零嘴點心,就是隨手抓取幾塊粿乾放入口袋,再拿起一塊粿乾放在嘴中啃咬,首先聽到一聲「卡」的清脆聲,再將啃斷後的粿乾在嘴中細嚼慢嚥,只見齒頰留香,越嚼越有勁味,甘甜的滋味充塞在口中,接著滿足似的吞入肚中,不啻是一大享受。 「膨阿粿」(發粿)製作的主要材料有麵粉、蕃薯、二砂或特砂,再加入適量的白麴和水,依各戶人家需要數量多寡再加增減之,再將以上材料依比率放入大型器皿如「大卡桶」中,先將煮熟冷卻後的蕃薯撬糊後,再拌上麵粉,等到均勻後加入適量的二砂或特砂,再加適量的水,用雙手揉搓,一直到成為糊狀,此時加入已搗碎並用溫水先行培養發酵後的適量白麴一起攪和推揉,通常十二斤的麵粉材料約需一斤的白麴作為酵母以為發酵。 待均勻後,此時就可蓋上白巾或蒸籠蓋以增加溫度並等待發酵,待發酵後糊狀黏稠的液體即可放入用鋁製器皿或碗分裝,而所蒸熟後的「膨阿粿」屬於小型的數量又多又方便,容易安排較多的祭拜慶賀的場合之用,如清明時節一般家庭祭祖掃墓大抵採用此法。 另外大型「膨阿粿」就是將發酵後糊狀黏稠的液體放入大蒸籠中,大蒸籠事先清洗妥當,然後在蒸籠底部靠中間放入一個倒置的碗,另用兩束高粱稈或竹子交叉成十字安置在最底部,最主要的作用是增加透氣並使「膨阿粿」中間也能受蒸氣而蒸熟,然後鋪上乾淨白巾,並倒入將發酵後糊狀黏稠的液體放入大蒸籠中,置於灶上用猛火蒸熟,約一柱香餘時間,掀開蒸籠蓋用一枝筷子插入即可知道是否已蒸熟。蒸熟後的「膨阿粿」再灑上用紅花米浸泡染紅的米粒,更顯得鮮麗生活起來,頗有畫龍點睛之效。而大型「膨阿粿」在神明作醮奠安、做頭、謝后土、婚喪喜慶等則最適合派上用場的。 而「膨阿粿」好吃與否也決定了粿乾的品質與口味,因此在製作過程中舉凡養白麴時溫度的控制與拿捏的功夫就已決定「膨阿粿」的成敗?在等待發酵期的發酵火候也是不可輕忽的一環;另外發酵後糊狀黏稠的液體倒入蒸籠中只能倒入七八分,因蒸熟後的「膨阿粿」會膨脹起來,要留給「膨阿粿」膨脹的空間;再來隨時加上熱水以防鍋鼎中水乾涸,而影響「膨阿粿」蒸熟度;最後則是灶中的柴火溫度的掌控也是不得不留意的。 在這些應景祭拜之餘,若家中有過剩吃不完的「膨阿粿」,為防止發霉因而蹧蹋糧食,就會將「膨阿粿」切成大小相似的薄片,一起鋪排放在篾簟中經二三天的日頭的曝曬,曝曬乾燥後的成品就是人們百吃不厭的──粿乾。將曬乾的粿乾收藏在鐵桶或陶甕中,就可作為招待客人和全家大小的零嘴點心了。 每天早、午飯後的點心就是人手數塊的粿乾,啃在嘴裡粿味四溢,齒頰留香,食之不厭,再喝上一二杯開水,又可把肚皮給撐飽。在那早年物資缺乏,經濟不富的年代,實在稱得上是物美價廉又方便的零嘴了。 隨著地區生活水平的提昇,經濟的活絡,物資的充裕,各種糕粿種類更是五花八門,爭奇鬥艷、推陳出新甚而引進外國糕餅產品,尤其是西點麵包門市分店如雨後春筍般的開張設立,加上人們口感的變異與多樣化的選擇性,大人小孩也不時興再做粿乾吃粿乾了。即使年節、婚喪慶典也不再是家家戶戶必須親手去做的,大概只有祖母級的婦女不畏時代的潮流,而一直堅持要親手做「彭阿粿」的那種可愛的傻勁與固執的念舊情懷吧! 因而專門製作「膨阿粿」,接受訂製委託的行業也取而代之,也為繁忙的上班族群們提供最大的便利。但那些經過祭祀祈福拜過的應景「膨阿粿」,不是堆置在冰箱的一角,乏人問津;就是送入餿水桶中,載浮載沉,慰勞豬隻了。 提起「粿乾」的滋味,令人印象深刻,彷彿就在昨日,著實令不少的鄉親們打從心坎裡深深的懷念;懷念那年代的深情故事,也感念先人們惜物惜福的真諦。
-
《鄉居隨筆》讀叢青軒集─記鄉先賢許鍾斗先生
作會試策問說:「愚以為其道又在無私,在知人。無私則是非定,而內無所淆,故能斷,又能即斷以為任。知人則賢奸明,而外無所眩,故能任,又能即任以為斷。」又在另一篇策問中,論為國之君子及為名之君子之異:「天下小人,一而已矣,而君子則有二:有為國之君子,有為名之君子。為國者以國事同異,如甘苦酸鹹,期於適口。故或都俞一堂,而不稱依附。或方員互用,而不失協恭。為名者以身事同異,如碧綠青黃,期於奪目。故當其意氣相倚,則其附如羶。及其聲名相軋,則其疾如仇。以國事同異者,國收其利,而身享其名;以身事同異者,身收其名,而國受其害。夫使名歸於身,而害歸於國,君子亦何樂乎有是名也。」這段議論,非常精闢,徵諸史實,小人誤國者固毋庸論;而君子以好名誤國者尤可痛惜,真可以發人猛省。又有說論:「善為國家計者,必為國家懷不必然之慮,而後可以貽之安。」時時為國家深思熟慮,正可見鍾斗先生於國家的忠愛心地。 四、不信怪誕:先生思想明理通達的另一證明是不相信怪誕,全無迷信色彩。「世傳禹傷父功不成,登委宛山,得金簡玉字之書,以知治水之要,其說怪誕固不足信。」(治河議)此不信無稽之傳說。「至山麓,可四里許,俞氏之先塋在焉。其上有兜鍪石,望之儼然甚肖。俞氏為東南大帥,有行伍功。說者謂得地靈力不謬,而李君則津津譚堪輿矣。余素弗習堪輿家言,第漫應之曰:是固當耳。」「至上洞,洞有大士身。右為裴僊人之蛻室,俗傳僊人ㄕ解於此。余謂李君曰:『世所稱神僊黃白事,信有之乎?』李君曰:『然,吾嘗遊漳之天柱峰,有關而禪者絕粒可二十餘年矣,望之色膚若冰雪,強之粒弗應。是豈是仙與?不然何以至是。』余曰:『即令有之,非所願也。』李君曰:『云何?』余曰:『首山之鼎僊乎?堯舜則否矣,不謂不黃帝若也。騎青牛,浮紫氣,僊乎?吾孔氏則否矣,不謂不老氏若也。說跨箕尾,烈不永於伊呂;良遊赤松,名不高於南陽。凡世之行名,能極其所至者,皆僊也。其死而不朽者皆僊,騷之屈,賦若史之兩司馬,文之賈、韓、歐、蘇,詩之李、杜亦然。假令是數者無一焉,白日飛昇,何益於我?』」(遊清源山記)此不信堪輿之言,飛僊之說,而其所志,又不在小。其所嚮往敬慕者,堯、舜、孔子、孟子、伊尹、呂尚、諸葛亮、屈原、司馬相如、司馬遷、賈誼、韓愈、歐陽修、蘇軾、李白、杜甫。從這段話來看,先生可謂醇儒。而其不迷信怪誕,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就作為一位讀書人而言,尤其可貴可敬。也是現代讀書人所當深思效法。 若鍾斗先生不於三十七歲之壯年病卒,以他的才學,以他的志氣。他的仕官窮達未可知,他的用舍行藏時機未可卜,但是他在學術上的充實與恢宏,必定不止於此而已。先生的叢青軒集卷一有賦二篇,有古、近體詩五十餘首,茲選錄四首於後,以見其詩之一斑: 有懷 有懷留不住,冒雨叩禪關。芳徑無人掃,閑吟自往還。 遊碧雲寺 微雨垂楊道,清風渡石梁。泉清龍吐氣,柏翠鳥爭涼。古洞盤雲濕,名花和露芳。可憐千面佛,只為一爐香。 夏伏雨涼二首 炎蒸方日上,好雨四郊清。鳥入雲間語,風從腋下生。西湖蓮有色,北闕漏無聲。五斗休呼酒,微涼正解醒。 翔雲驅暑色,竹影信陰森。似有秋聲至,渾忘溽氣侵。亂山迷野鶴,流水動鳴琴。乘興憑欄嘯,誰知夜已深。 (下)
-
如歌紀事
(一) 當靜謐的夜再次覆蓋眼前這片孤寂的大地,我在城市裡探險,找尋一個失落的傳說。朦朧的華燈為旅人佇足的十七巷施上溫柔的彩妝,洶湧的人群兀自浩瀚成江海。我凝望行人眼裡的流光,如同凝視黑夜浪濤裡閃爍的點點漁火。 為了找尋那眸裡的星光,我放慢腳步。 然後我發覺你的存在。 (二) 在朦朧的晨霧裡,似夢若醒的你走進了記憶的街道。 巷口那間饅頭店正要開張,透明的蒸籠裡呈放著白褐相間的巧克力饅頭,你摸遍口袋裡的物品,卻找不到半個銅板使用。 向前走去,一位女子佇立在街道轉角,看她的樣子似乎在等待著誰。她的面容是你所熟悉的,但你啞然地喊不出她的名字。 一條黃狗親熱地向你靠了過來,身形恰似你兒時的玩伴老黃,你突然像個孩童般開懷大笑,絲毫不在乎週遭行人投射而來的目光。 轉過這個街口,一首悠揚的旋律在你倆的背後響起,那簡潔而充滿情感的樂曲在空氣中迴盪著,依稀是你所喜愛的那首歌曲:::。 (三) 「世界上有沒有一個全然不怕傷害的擁抱?」 「越是堅強的臉孔背後其實是全然脆弱?」 迷惘的我開始輕聲詢問著自己,試著更了解自己,試著發現。原來對身邊的人來說,卸下心防的我其實比層層武裝的我更加真實而貼近。 然後我學會給自己一個微笑,也對你微微一笑。我忘了置放一旁的武裝,卻有了更堅定的信心。 在黑夜的幻影中我輕聲呢喃,祈願自己溫柔如歌。我知道明日的我將心懷著擁抱,將飛向更高的夢想。 (四) 「快來快來!」點著了仙女棒後,你像個孩子般興奮地向四周喊叫著。 孩子們紛紛圍了過來,在他們期盼的眼神裡,你逐一點燃了緊握在他們手中的童年回憶。 孩子們欣喜地隱入操場的夜色,他們奔馳著,手上緊握著的似乎不只是一根仙女棒,而是一顆耀眼的流星、是一個正在燃燒的夢想。 閃耀的星火各自點亮了孩子們無邪的臉龐。這一瞬間,那流光裡的笑靨似乎也暖亮了你心中臨冬的城垛。 (五) 有些話我必須告訴你: 對我來說,台北市像一座載浮載沉的迷夢島嶼。 越過環繞北城的橋樑與礁石群,清晨,車子載著滿滿的茫然如魚群般湧入;傍晚,人們又急忙地打包回整夜的孤獨逃出。 獨行無友時,捷運清冷得似一條擠滿幽靈的海底隧道,惟那一刻我的等待依稀停留於午夜時分。早起的日子裡,我只好踩踏著晨曦前進,一面聆聽著這座城市裡寂靜的喧囂,一面搜尋著下一張精巧的面具。 曾經我對這個島嶼般的城市心存許多美麗的幻想。那時的我日復一日在這樣的一個迷城裡徘徊,等待同化。雖然我也不曾忘了在每個街頭轉角偷偷埋藏下未脫殼的稚氣,或是等待日後挖掘的回憶,但在時間的歌中,它們終於被偏離的路線風化為年代久遠的地標。 直到大四時好友突然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現在的你活像個台北人!」我才如夢初醒。 「你還記得當初那個質樸的我?」那時我問,而好友含笑不說。 在台北這座島嶼般的城市上,我曾發過一場痴夢,幸好夢醒尚餘一絲純真。我,一個曾經信仰過台北的遊子,如是說。 (六) 望著閃閃的時光溪河流過你的足踝而去,你默然不語。 眼前是一座城市,高聳的繁華四處林立,遺落的孤寂隨地可拾。一位黑框眼鏡少年抱著厚重的線裝書從你面前寂行而過,為此你的心池下起一場疑問的陣雨。也許他正急著去赴一場知識的饗宴吧?也許對街有個女孩正等著他?也許他總是一路長奔,卻未曾為自己留下任何足跡?諸如此類的問題就這樣淅淅瀝瀝,在你的心池泛了整個下午的漣漪。 你想起你航經的那片山林:清晨,喜鵲雀躍;深夜,星群閃耀;而在那個夏日午後,當你漫步在距離那兒不遠的村落裡,你在樹蔭下發現三五老嫗正熟練地捻取果實,自花生藤上,自你內心深處悠悠的閒靜。 順著時間的長河而下,你決定將今日的思緒製成水面上浮沉的定標。他日回航之時,你將循線找到現在的自己。 (七) 每每走進歲月迴廊,我總是清晰地看見那些年少徘徊的足跡。 有時回頭凝視自己的歷程畢竟是難為情的,因為天真與愚蠢其實只是一線之隔,偶爾還各自適用不同解讀。當然其中也不乏光榮的時光,從記憶儲箱中將它們取出擦拭的過程更令我感覺美好,我想所謂的沉溺,便是這樣一回事吧! 彷彿一覺醒來世界就有全然不同的面貌。離開單純的校園生活後,我漸漸學會不再猜想明日、更不遺憾那些從指縫流瀉而過的曩昔。我清楚地感受將今天握在掌心的滋味及其重量,至於飛翔的夢想,那是一對破繭而出的羽翼,如今正服貼於我的背後而逐漸打入血液。 (八) 一如白紙,有時你希望自己只是個簡單的人。然而攤開生命的羊皮紙後,你終究還是忍不住謄寫了諸如思緒、未完結的詩篇以及巨細靡遺的未來。 在文字的迷局中,虛弱無力的沉溺開始司空見慣,誠如閱讀一篇充斥華麗文字的扎記或是面對一層天衣無縫的化妝那般,虛幻的文字與笑容總是令人忍不住讚嘆、喜愛,卻也不禁迷惘其真實性。 關於夢想,你也曾試著隨波盪漾,找尋眾人期待以外的海域,然而被天生的責任感所拴綑後,你不過是一艘從來不曾遠航的三桅帆船。 「倒也無妨!」記得那時你是這樣告訴我的。 關於未來,你的海圖上早已規劃好妥善的航線及補給;至於過去美好的記憶,你也懂得如何溫柔地拍攝、剪貼成冊:::。 這樣的旅程,不也是一種簡單的方式?
-
《鄉居即筆》讀叢青軒集──記鄉先賢許鍾斗先生
我年幼時,即嘗聞父老趣談家鄉明代才子許鍾斗先生軼事,但也未能詳知其為人。民國六十一年夏天,我由台灣返鄉省親,承當時金門社教館館長王秉垣先生惠贈金門文獻委員會編印的金門叢書十數冊,其中的四書合喙鳴、叢青軒集二部書,即鍾斗先生的著作。 鍾斗先生名獬,原名行周,字子遜,號鍾斗。在我金門鄉邑,似乎以獬及行周二名最為父老們津津樂道。其家世居金門後湖村,世代書香,有「八世能詩」之譽。祖父許開,字惟達,著有滄南集。父振之,登明萬曆甲午二十二年(公元一五九四年)副榜。鍾斗先生登萬曆辛丑二十九年(公元一六○一年)會元,授翰林院編修,以文章名海內,惜享年不長,以三十七歲英年去世,清乾隆間配祀朱子祠。先生著作除四書合喙鳴、叢青軒集之外,尚有九九章,存笥稿致義二書。 叢青軒集為詩文集,全集六卷:卷一為詩賦,卷二至卷六為文集,內容包含有序、記、傳、碑、議、說、論、表、疏、策、頌、讚、銘、祭文、書牘、啟及雜著等各種文體。讀其書,知其人。由叢青軒集的詩文中,我知鍾斗先生的思想及為人,至少有四點: 一、尊崇儒學:先生九歲能文,十三歲淹貫經史,但集中處處可見其以儒學為根本。「吾之所取信者,孔子也。孔子之繫易曰遯世無悶,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蓋不從世而從時,吾取以為法。」(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論。)「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論治者,又當以是為準。」(王者以天下為家論)「孟子曰: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愚端為今日望云。」(策問)「隆古之世貴士,貴士故尊師。而其為治,則教化先而政刑末。」(鄭拙我學政碑)「二程醇儒,聖道以宏;歐陽文扶世運,學士所宗。」(賀誥封朱老師太夫人誕辰序)「曾點旨趣,孟子工夫。才誠合一,號稱醇儒。主靜為敬,詩章自娛。跡疑佛老,道則程朱。」(陳白沙贊)這種詞句,散見全集。雖然都是儒學的老話,並沒有新奇的高論。但儒學的切實效用,正由平易可行之中,以輔益政教世道人心。即使在今日,也有值得為政者及讀書人深思的價值。 二、議論明達:腐儒並非不讀書,只因見理不明,故識見凡陋,議論低下。鍾斗先生則識見甚高,議論明正通達。他與李見羅書說:「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幹天下第一等事業。幹天下第一等事業,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人品是事業、名位的根本。這種說話,可以見其抱負之高。答王辰玉書說:「故夫真能隱者,乃真能仕者也。而真能仕者,亦未嘗不可以隱。」可以明其進退之心跡。與鄭學博書說:「雖然,為文學則傳儒林,試政則傳循吏,具是不負平心矣。」又可知其志向之正大高遠。又如古硯說:「吾之所謂好古者,學其道,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見。徘徊上下,庶幾得其手澤之所存,而觀玩焉,則恍然如見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厭。故夫古之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如以其物而已矣,今亦何以異於古哉?夫茍不惟物惟其人,則吾亦可以為古人矣。安知千百世之下,不以好古者好吾,乃必舍其在吾,而惟古之好,亦已惑矣。」其思想平正明達,不為物所役,由此可見。其他如史論,也甚可觀,其中之范增論、功人論、羽翼已成論,多有見人所未見之論辯。 三、用心忠愛:金門先賢錄記鍾斗先生言事說:「時諸閹驕橫,礦稅使四至,閩亦受其苦。有奸人勸中官上書分割山海利,獬貽書溫、林二御史,寑其事。」可見鍾斗先生體恤百姓為民喉舌之熱忱。 (上) 作會試策問說:「愚以為其道又在無私,在知人。無私則是非定,而內無所淆,故能斷,又能即斷以為任。知人則賢奸明,而外無所眩,故能任,又能即任以為斷。」又在另一篇策問中,論為國之君子及為名之君子之異:「天下小人,一而已矣,而君子則有二:有為國之君子,有為名之君子。為國者以國事同異,如甘苦酸鹹,期於適口。故或都俞一堂,而不稱依附。或方員互用,而不失協恭。為名者以身事同異,如碧綠青黃,期於奪目。故當其意氣相倚,則其附如羶。及其聲名相軋,則其疾如仇。以國事同異者,國收其利,而身享其名;以身事同異者,身收其名,而國受其害。夫使名歸於身,而害歸於國,君子亦何樂乎有是名也。」這段議論,非常精闢,徵諸史實,小人誤國者固毋庸論;而君子以好名誤國者尤可痛惜,真可以發人猛省。又有說論:「善為國家計者,必為國家懷不必然之慮,而後可以貽之安。」時時為國家深思熟慮,正可見鍾斗先生於國家的忠愛心地。 四、不信怪誕:先生思想明理通達的另一證明是不相信怪誕,全無迷信色彩。「世傳禹傷父功不成,登委宛山,得金簡玉字之書,以知治水之要,其說怪誕固不足信。」(治河議)此不信無稽之傳說。「至山麓,可四里許,俞氏之先塋在焉。其上有兜鍪石,望之儼然甚肖。俞氏為東南大帥,有行伍功。說者謂得地靈力不謬,而李君則津津譚堪輿矣。余素弗習堪輿家言,第漫應之曰:是固當耳。」「至上洞,洞有大士身。右為裴僊人之蛻室,俗傳僊人ㄕ解於此。余謂李君曰:『世所稱神僊黃白事,信有之乎?』李君曰:『然,吾嘗遊漳之天柱峰,有關而禪者絕粒可二十餘年矣,望之色膚若冰雪,強之粒弗應。是豈是仙與?不然何以至是。』余曰:『即令有之,非所願也。』李君曰:『云何?』余曰:『首山之鼎僊乎?堯舜則否矣,不謂不黃帝若也。騎青牛,浮紫氣,僊乎?吾孔氏則否矣,不謂不老氏若也。說跨箕尾,烈不永於伊呂;良遊赤松,名不高於南陽。凡世之行名,能極其所至者,皆僊也。其死而不朽者皆僊,騷之屈,賦若史之兩司馬,文之賈、韓、歐、蘇,詩之李、杜亦然。假令是數者無一焉,白日飛昇,何益於我?』」(遊清源山記)此不信堪輿之言,飛僊之說,而其所志,又不在小。其所嚮往敬慕者,堯、舜、孔子、孟子、伊尹、呂尚、諸葛亮、屈原、司馬相如、司馬遷、賈誼、韓愈、歐陽修、蘇軾、李白、杜甫。從這段話來看,先生可謂醇儒。而其不迷信怪誕,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就作為一位讀書人而言,尤其可貴可敬。也是現代讀書人所當深思效法。 若鍾斗先生不於三十七歲之壯年病卒,以他的才學,以他的志氣。他的仕官窮達未可知,他的用舍行藏時機未可卜,但是他在學術上的充實與恢宏,必定不止於此而已。先生的叢青軒集卷一有賦二篇,有古、近體詩五十餘首,茲選錄四首於後,以見其詩之一斑: 有懷 有懷留不住,冒雨叩禪關。芳徑無人掃,閑吟自往還。 遊碧雲寺 微雨垂楊道,清風渡石梁。泉清龍吐氣,柏翠鳥爭涼。古洞盤雲濕,名花和露芳。可憐千面佛,只為一爐香。 夏伏雨涼二首 炎蒸方日上,好雨四郊清。鳥入雲間語,風從腋下生。西湖蓮有色,北闕漏無聲。五斗休呼酒,微涼正解醒。 翔雲驅暑色,竹影信陰森。似有秋聲至,渾忘溽氣侵。亂山迷野鶴,流水動鳴琴。乘興憑欄嘯,誰知夜已深。
-
《金門憶往》驚見小亮點
在金門住了那麼多年,最難忘的除了單日躲砲彈的日子外,五、六十年代軍方防空火砲對空的『防護射擊』,也深深的印烙在我的腦海裡。 第一次聽到防護射擊,是在我初到學校的第五天,也就是九月十五日的清晨。那天我睡在辦公室旁的宿舍裡,我的宿舍位於腳踏車棚旁,因玻璃窗多,通風良好,視野也佳。約清晨五時整,我正美夢方酣,突然被一陣陣隆隆的砲聲驚醒了,張開眼睛,砲彈出口的閃光聲、爆炸聲,五零機槍沈重的射擊聲,就在我的四周響起,我本能的從床上跳了起來,以為是對方的砲彈打過來,打開門正準備往後面的防空洞躲避時,這時候看到離學校宿舍不到五十公尺的四管五零機槍,不斷的往天空噴火,長長的火舌後拖著一串串的曳光彈,射向無止盡的天際。操場後面的空軍六零高砲也開火了,閃閃的火砲讓我看的目瞪口呆,後來才知道這是軍方的防護射擊。 三年後,我被徵召回台灣當兵,又因緣際會跑回金門服役,部隊駐紮在南干坑道。有一天晚上接獲通知,第二天清晨要舉行防護射擊,連長要求大家要立刻做好裝備保養,不要射擊時出了問題。第二天清晨四時許,我們馬上攜帶自己的武器彈藥,然後爬上山頂,自己尋找個適當的位置,聽候命令準備對空射擊。五時整命令一到,整個金門島好似變成一隻閃耀的火鳳凰,密集的火砲聲立刻從四面八方地面響起,我們身臨山頂,看到山腳下的高射火砲,在黑夜中不斷的在地面叢林中不斷的閃爍、爆炸,砲彈和五零機槍彈也不斷的從我們身邊擦過。這幕壯觀的火砲射擊表演,相信在山頂上服兵役的弟兄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不過最令我記憶深刻的,還是我退伍後兩三年所發生的火砲射擊事件。 不記得那是民國六十幾年了,只記得那天是七月二十一日,正值盛暑,氣候炎熱。 傍晚,家人用完晚餐後,按往常搬了幾條椅子,與鄰居在院子裡乘涼、聊天。夕陽西下,天邊留下一片彩霞,非常耀眼、亮麗。約下午六點四十分左右,內人突然驚叫起來,手指著北方的天空說:「你們看看,那邊有一個小小東西不斷的向我們這邊靠近:::」,我聽了之後,抬頭往太太所指的方向望去,在萬里無雲的天空中,遠遠的見到一顆很不顯眼的小亮點,速度非常緩慢,不斷的向我們這邊接近。 在戰地,不容許有對方的飛機靠近我金門外島,即使是自己的飛機,也絕對不可能從金門北方飛進來,否則就會有被高射砲擊落的危險,所以看到這一景象,著實令大家大吃一驚。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大家都屏息凝視,小亮點也愈來愈大,不久也看到它被夕陽照射到所產生的反色光。由於距離很遠,看不出那是什麼東西?我們心裡都在納悶,也十分焦慮和不安,內心一直想:「太武山上的雷達到底怎麼了,空軍的高射砲群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太不可思議了!」整個金門的防空網,竟然靜悄悄的,似乎沒人發現黑點的存在。 我跟內人說:「好像是敵人的飛機,我們準備到防空洞躲一躲」。剛一起身,震耳欲聾的砲彈聲從我身後響起,接著一陣陣高射砲震爆後的強風向我們這邊襲來,原來是住家後面的高射砲首先發難了,長長的火舌不斷的撲向天空。不久,整個防區上百支的高射砲也陸續發火了,把原本是陰暗、寧靜的天空,頓時變成紅光閃閃的畫面,猶如國慶日的煙火,十分光彩奪目。小亮點遇到突來的砲火,也急速掉頭,往北方方向飛走了,不久,整個大地又恢復了往常的寧靜。 第二天,我好奇的跑到高砲陣地找朋友,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沒想到昨天的第一發砲彈是他發射的。他說他剛好值班,擔任戰勤任務,守在高射砲旁戰備。當他發現有不明物往金門的方向飛過來時,立即發出警報通知全班弟兄進入戰備狀態,並迅速進入砲塔內準備就射擊位置。 由於小亮點來得太突然了,兄弟們在砲塔四周聚精會神、集中意志,在緊張的氣氛中靜待敵機的來臨。當班長發現目標物已蒞臨上空,已沒有時間打電話向上級請示下,就逕自下達射擊命令。隆隆的砲火,就像一串串著火的珠鍊,急速的往天空狂飆、爆炸,不久,附近的友軍的砲火也陸續的射向天空,令他感到非常的興奮。後來得知上級調查的結果:當天所看到的小亮點並不是對岸的米格機,而是對岸施放的空飄氣象氣球,上面吊掛著是探測氣象的一些儀器,因氣候或風向的改變,從空中往下降落。但是對我這一位朋友來說,恐怕是他這一輩子永遠難以忘懷吧!
-
《老照片.說故事》戰時金門全民皆兵醫生與護士也拿槍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風雲變色,於十月廿五日,共軍集結二萬七千餘兵力,乘船渡海攻打金門,在古寧頭強行登陸,與國軍發生激戰,被俘七千餘人,其餘全被殲滅,開啟兩岸大軍對峙,之後又爆發「八二三砲戰」等戰役,金門在大敵當前為求生存,除了十萬國軍枕戈待旦,在戰地政務體制下,島上全民皆兵,男子年滿十八歲至五十五歲納入民防自衛隊編組,支援國軍作戰;女子年滿十六歲至出嫁前納入女自衛隊編組,配合戰鬥擔任包紮、救護等工作,統由「金門自衛總隊」指揮運作。 曾經,金門男、女自衛隊分別遴選代表參加國慶閱兵大典,步伐整齊、精神抖擻,尤其是女自衛隊,常是中外嘉賓最受矚目的隊伍。民國八十一年「金門自衛總隊」裁撤,金門男女自衛隊也隨之走進歷史。 金門民防自衛隊無分職業,平日各自在工作崗位服務,人人配發槍枝、鋼盔和迷彩服,接受戰技訓練、包括實彈射擊,也隨時接受動員點召。甚至,連平時負責拯救傷患病人醫生和護士,亦統統納入民防隊編組,戰時還得拿槍殺敵。本照片是民國六十四年「金門衛生院」醫生和護士實施射擊訓練情形,出身軍醫上校的院長趙金城還在一旁督陣。
-
阿嬤的心願
我記得小時候,每次家裡頭要拜拜,阿嬤總會要我跪在她的身邊,然後用她的手抓著我的雙手合十,口中再喃喃的唸著:「保佑我的孫仔會讀書、平平安安、身體健康:::」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拜的是何方神聖,有時候問了阿嬤,自己過了一會兒又忘了,但總覺得那個神一定聽得到阿嬤的話,會保佑我們的。 漸漸長大之後,有時候跟媽媽出去拜拜,媽媽總是會叮嚀我:「不要亂求什麼,拜拜就好了,不然以後要還的。」我不太懂媽媽話裡的含意,卻開始擔心阿嬤,阿嬤從以前到現在,替我、替爸媽、替舅舅阿姨、替弟弟妹妹:::求了那麼多的健康、平安,阿嬤一個人,要怎麼「還」啊? 有時候,覺得阿嬤實在很厲害,她大字不識得幾個,卻把一年中哪些天要拜拜都記得一清二楚,除了家裡的要拜之外,伯公家的也要一起拜,因為伯公的子女們都到台灣工作了,阿嬤說家裡的祖先一定要有飯吃,因此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家裡拜拜的份量總是人家家裡的二倍,拜拜還算小事,準備供品才辛苦,媽媽總要在前一天就開始準備,尤其到了過年或是農曆七月,家裡的「菜碗」更是多得不可計數,我曾埋怨一年到頭都在拜,東西都吃不完了!倒是阿嬤總不嫌麻煩,她拜拜的表情,永遠是如此的滿足、幸福,那種表情,只有在阿嬤拜拜時才看得到。 不僅僅家裡的祖先要拜,包括村子裡的、外鄉鎮的都能見到阿嬤虔誠的身影,為了舅舅在台灣念的法律考試,阿嬤在延平郡王祠拜了十幾年「還願」,我們去過金城的城隍廟、媽祖廟、舊金城的城隍廟、料羅的媽祖廟,也去過田埔、沙美、南山,甚至連古寧頭的李光前將軍廟都有我們的身影,阿嬤拜的虔誠、拜得勤,但她永遠沒替自己求點什麼,她掛心的,都只是兒女們的事業、孫兒們是否健康,她擔心我們的點點滴滴,卻忘了替自己求神明了! 阿嬤的身體狀況愈來愈不好了,有時坐著要站立時也顯得吃力,但阿嬤要拜拜時,仍然是跪著祈禱,阿嬤的手沒力氣了,以前小的時候,我拜拜後的香,總是阿嬤替我插的,而現在阿嬤拜完後,香卻是我們替阿嬤插的,阿嬤說她老了,但她要看到大家健健康康才能安心,因此她心中永遠積滿了擔心,她擔心爸爸的事業,她擔心我考試考不好,她擔心舅舅的小女兒會不會太難帶,她擔心阿姨們家庭幸不幸福:::,擔心使她的容顏更加蒼老,但她拜拜時那滿足的神情仍在。阿嬤,我真的不了解妳的滿足,我好怕妳為大家所求的願,會太重,重得把妳壓倒。 一個人一生能有多少心願呢?如果可以,我願把自己所有的心願全都用來祈求阿嬤的身體健康,這一刻,我好像明白了阿嬤的滿足,滿足就是├│妳所祈求的事,在此刻真實的在你面前。
-
島的形狀
你說:「島的形狀像狗骨頭,粗俗不堪。」我說:「就因為像狗骨頭,使得島民有狗兒般忠貞的性格,對它忠心耿耿,雖然這裡資源匱乏,就業機會不多,人們仍然捨不得離去,就算,不得已必須離鄉背井出外打拚,魂魄仍然在午夜夢迴時匆忙趕回。」你說:「島的樣子像金元寶, 財大氣粗,粗俗庸鄙。」我說:「這裡藏的不是俗氣的金銀財寶,而是高雅的人文薈萃,相傳宋代大儒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曾渡海來金講學,以禮教民,民風淳厚,『海濱鄒魯』之名也就這樣不脛而走。且君可知『開台進士』鄭用錫是金門人,『開澎進士』蔡廷蘭為金門移民的後裔。金門啊!是金正的寶山,這裡的寶,是書香的幽雅,不是銅臭的腐爛。」 你說:「金門的形狀像四個角柱的雪花,一落就散、就亡。」我說:「金門民風淳樸,倒是如雪的純白無瑕,但這落地的雪花,從不曾消散。它是明春泥土的滋養,只為孕育更豐盛的花朵果實。就像金門雖然土地貧瘠,不宜耕種,只能種植價值較低之耐旱性雜糧:如高粱、花生、蕃薯等,但我們卻把它的經濟效益發揮到最大,你難道不曾飲過金門名聞遐邇辣勁純良的高粱酒、嚼過令人垂涎三尺厚重紮實的各味貢糖、嚐過清香沁鼻溫人脾胃的番薯糜粥嗎?我們總會把最惡劣的環境轉為最堅實的助力。」 你說:「金門的形狀根本就是承受太多重量的啞鈴,任人舉來甩去,想要丟開。從『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名為『金門』的名稱就可得知。這句話絕不是稱讚辭,它是明朝時,為防倭患,在島上置守禦千戶所,築城設寨,因其形勢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雄偉,故取名為『金門城』,可知它命定的滄桑!一命名,就跟戰爭、守禦之類的事脫不了關係。你看,民國之後,現代化的戰爭,精良的武器,小小的島嶼承受多少炮火流彈?『古寧頭』、『大二膽』、『九三』、『八二三』、『六一七』等戰役,美其名是『金門為保障台海安定之自由長城』,可這美名底下是多少的妻離子散?多少的家破人亡?多少的血淚交織而成?』 我說(只為了那征征、不願認輸的強韌性格,那如花崗岩般堅硬的骨子的血液在支撐在蟠踞在流動在澎湃):「沒錯,金門的形狀是像啞鈴,可絕不是讓人丟來甩去、呼來喚去那般弱不禁風,那麼沒有骨氣。它是舉重選手必須雙手扛起的舉重桿,不是你業餘玩的隻手可托的啞鈴。它從未『承受』任何重量,而是勇敢的『承擔』了一切重量,它是負責、果敢,是堅韌不屈的。『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裡沒有宿命的滄涼,只有雄糾糾氣昂昂的暢快精神,它有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氣魄,所以它知道它必先被『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有所鍛鍊,才能更為堅強;有所淬鍊,才能成為至寶。而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一片又一片的烽火,一河又一河的血淚,它──從未倒下,它不只不死,也未凋零,它甚至開了戰爭一個大玩笑。把土地上每一寸每一分,近百萬發的砲彈,用這些龐大的廢砲彈煉成了金門製刀業的奇蹟,金門菜刀在炮火後誕生了。如同觀光後金門的戰地風光:那屋子上的斑斑彈痕,那海灘上反登陸的軌條砦,那田野裡的反空降樁,那村莊上的碉堡、防空洞,那耆老身上口中的戰爭記憶::也唯有金門,才能擔起這樣的重責大任,才能扛負時代的巨輪。」 你說:「金門人啊!你未免太自負了。平凡的形狀,哪有那麼多道理?小小的島,哪有那麼重要呢?」我說:「不起眼的形狀,才有耀眼的光輝;小小的島,你敢否認它的存在嗎?如果你讀過『八二三』那場戰役的血淚,如果你翻過金門的近代史,你將發現你現在豐衣足食、自由安樂的一個重要源頭,流自於──金門。」 你說:「哎呀呀,只是邀你在這繁榮富庶的寶島咖啡廳裡喝杯咖啡,吹吹冷氣,怎麼就把氣氛弄得這麼僵熱呢?」我露齒微笑:「我只是照實回答你關於金門形狀的問題罷了,哪裡知道會牽扯出這麼多!」「我看啊,金門的形狀不只懸在台灣海峽邊,它啊,早就跑到你的血液裡了。」「小心哪!搞不好它也跑到你的腦海中了。」「就,只喝杯咖啡,哪那麼嚴肅!」「哪天,到金門喝杯高粱,你就知道什麼叫真正的放鬆!」「咦,聽說高粱酒瓶蓋及瓶身都有金門地圖,那時可要仔細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