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花舞娉婷
漢俳343 虞美人 舞麗春* 陽春娉婷 點絳脣 俳句575 罌粟 疊帕如雲錦 陌上嫣紅何瑰麗 綽約賽暮春 虞美人又名麗春花、舞草(虞美人草),麗春亦是古代歌曲名。 來到德國,才真正驚艷到纖柔虞美人和冶豔罌粟花的如夢似幻(以前只在書中相遇啊),初始傻傻分不清罌粟花或虞美人,認真做功課就懂了。 罌粟花和虞美人雖然花況相似,同屬罌粟科,細究仍有不同:虞美人種子小而下垂,花緣平滑花瓣細,花莖纖細有絨毛,葉緣分裂狀,花開三日即謝,花神靈秀,風一吹花瓣翻飛若芭蕾輕旋;罌粟則種子大且直立,花緣開裂花瓣厚,花莖滑膩壯實,葉緣鋸齒狀,冶艷如佛郎明哥熱舞奔放飛揚。 相傳虞美人是楚霸王愛妾虞姬所化。楚漢相爭,西楚霸王兵敗烏江,聽四面楚歌,自知俗緣將盡,便勸虞姬另尋生路。虞姬執意愛追隨,拔劍自刎殉情,血染之地長出了鮮紅色的花,後人便把這花稱為「虞美人」。 在諸多詠嘆虞美人花《虞美人》的詩詞中,以清代許姓式女詩人的「碧血化為江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明代劉祖滿的「血濺鳥江原上草,花開猶帶淚痕重」,清代屈大均的「朱顏不與英雄盡,秀作名花萬古看」,清代金朝覲的「千古無窮垓下恨,朝朝零露泣紅顏」,清代尤侗的「開時常對杜鵑紅。一樣暗傷亡國月明中」,清代莊培因的「美人歌罷成黃土,今日花開花自舞」最為淒壯美絕。 這淒美的故事真值得詠嘆啊!(稿費轉贈金門家扶中心)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於是她決定把豬欄裡那三隻豬提早出售,雖然每隻只有百餘斤,尚不到出售的時候。只要勤於餵食,幾個月後必可長成大豬,如此便可賣到好價錢,現在賣了實在有點可惜。但是爭氣不爭財啊,她一定要先把積欠秋月的錢還清,不要讓她瞧不起,更不可讓她看衰!她請人告訴肉販,說她有豬要賣,請他們抽空來看看。而現在正是市場豬隻短缺的時候,肉販很快就來看,但看過後認為,她那三隻豬雖然長得不錯,可是還不到宰殺的時候。 肉販誠懇地告訴她說:「我看妳這三隻豬再餵養幾個月再賣、才能賣到好價錢。」 秀桃趕緊說:「我知道啦,可是我現在急著要用錢。」 肉販老實說:「妳這三隻豬豬,一隻只有一百多斤重,殺不了多少肉,實在不划算,我看妳還是再餵幾個月再講。」 秀桃急促地說:「拜託、拜託,我現在急著要用錢啦!」 肉販想了一下問:「妳需要多少錢?」 秀桃盤算了一下說:「五百塊,五百塊就夠了。」 肉販輕鬆地說:「五百塊,五百塊隨便去借也借得到啊,為什麼急著要賣豬?」 秀桃苦笑地說:「窮人有窮人的困難處,沒有像你說的那麼簡單啦。」 肉販爽快地說:「這樣好了,我先付妳五百塊訂金,讓妳先應急,這三隻豬我年底再來抓,到時再秤秤有多重,能賣多少錢,然後再把訂金扣除。」 秀桃由衷地感謝著說:「謝謝你讓我度過難關,你真是好人一個。」 肉販開玩笑說:「但是我們先講好,妳可不能拿我的訂金,再把豬賣給別人。」 秀桃嚴肅地說:「不會、不會,絕對不會。你幫我那麼大的忙,如果我再不守信用,那勢必比豬還不如!」 肉販從口袋取出一疊鈔票,數了五百塊遞給她說:「跟妳開玩笑啦,沒有那麼嚴重。這三隻豬妳要好好餵,我年底再來抓。」(七一)
-
俳句接龍
〈落葉〉顏曉曉 隨四季更迭 嬌容被寒風侵蝕 抖落在塵土 抖落在塵土 夢想與希望澆灌 待春天重生 〈美濃湖景〉許靜華 遠山嵐霧茫 椰林葉晃曳春風 蒼穹天際藍 蒼穹天際藍 湖光秀色倒影連 美景水中映 〈吸睛〉林明樹 美麗映眼簾 蜂蝶賞心醉花前 春風不得閒 春風不得閒 眾目憐愛盼結緣 甜蜜植心田 〈花落時〉林錦 落花盈滿地 季節開綻終有期 優雅道別離 優雅道別離 風言花語猶依存 再見待來春 〈平安符〉陳文卿 媽祖春遶境 萬頭竄動香薰燃 符令民眾求 符令民眾求 身掛綾線心靈安 災厄已遠離 〈走在春裡〉洪榮利 嶺上雲翻湧 流香溢翠溪水淙 暢懷沐春風 暢懷沐春風 臨澤近山樂無窮 猶似鳥離籠 〈玉山圓柏〉文山穆 朝夕雲霧間 迎風屹立玉山巔 盤根數百年 盤根數百年 歷盡酷暑和嚴寒 捲曲成天然 〈多雲時晴〉呂馨 陽光佈雲間 半掩輕推摀著臉 裹足不向前 裹足不向前 匍匐飄渺薄紗掀 花草喜笑顏
-
一幅畫一世情
日前接獲李福臻教授大學姊來電(中國文化大學前美術系主任、出版部主任已退休),經告知前些時日她應邀教育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所辦美術聯展,將多年前為紀念先父「臺灣低音提琴之父計大偉教授」所繪之粉彩畫參展,獲致各界好評。 參展結束後,她決定將此幅畫作捐贈予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永久典藏,經該館經辦人員請教此幅畫作其背景說明,所以,特別來電致意告知此事。 電話此端開始將記憶倒帶:時序慢慢回到民國95年7月20日當天,舍妹安琪自美國科州丹佛市來電報家喪父親逝世享年83歲。當下放聲大哭驚動週遭,俟情緒回穩冷靜思考後,心中已有完整腹案及畫面。筆者身為長子化哀思為行動勉力以赴,將在國內舉辦「計大偉教授紀念音樂會」,編纂《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錄製《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CD光碟片》。 為此,分別拜會父親所服務任教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說明來意獲致兩校之校長、董事長表示將全力支持聯合舉辦紀念音樂會,向計大偉教授致意暨永懷。 猶憶,赴陽明山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拜會,經聶助教引領赴美術系拜會李福臻教授主任(其時,李教授身兼出版部主任),李主任在第一時間表情嚴肅深深嘆氣表示:「計大偉教授是我就讀於省立板橋高中時期的音樂老師,他教學很熱忱,對學生很愛護,印象中有時候他事忙,就由他的弟子『林二老師』來為我們上課,我對計大偉教授永遠懷念!」 自此,由李福臻教授大學姊決定,《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由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擔任出版機構,可代為向國家圖書館申請(ISBN)國際標準書碼。《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彩色豪華典藏版分為上、下兩冊一套,上冊書名〈音樂拓荒者〉封面選用計大偉教授手執低音提琴教學照片,由總編輯張己任教授(時任,東吳大學音樂系)命名。下冊書名〈大愛無藏〉由筆者選用為父親立傳之標題,封面即為李福臻教授大學姊親自為父親所繪油畫肖像。此舉,令家屬感動莫名,數度深深鞠躬表示感謝! 「計大偉教授紀念音樂會」假台北市福華國際會館卓越廳隆重舉行,國、內外音樂教育界人士有逾800位出席盛會,中國文化大學張鏡湖董事長親臨,有五位大學校長蒞臨,《金門日報》黃雅芬社長亦代表金門各界出席,恭請音樂界大家長總統府國策顧問、文建會前主委、國立藝專音樂系創系主任,申學庸教授致詞緬懷。 《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經發布出版新聞,獲致國內外各界一致好評,團購、劃撥郵購,超乎預期成果斐然。《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CD光碟》亦如期出版,獲致全球華人地區高度支持與肯定,發行量破紀錄寫下歷史。 日後,舍妹安琪於暑假自美返台,經內子聯繫敲定時間後,我們特聯袂驅車上陽明山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向李福臻教授大學姊鞠躬致敬,並敬邀午餐致謝,有合影留念的雋永照片。 最終,計大偉教授身前所有著作、手稿,暨相關文物業經奉准,進駐國史館永久典藏。此舉,博得相關部會一致好評,尤其,音樂教育界諸前輩、先進,暨父親門生、故舊同聲讚揚! 思緒回到當下,回答李福臻教授大學姊的提問:計大偉教授手執低音提琴教學肖像,是於民國73年3月由國內音樂出版權威「大陸書店」所屬《全音音樂文摘》李哲洋主編,派該刊文字編輯與攝影編輯至位於台北縣永和地區舍下所拍照片。此照,特用於《全音音樂文摘》同年五月作封面報導出版,經大陸書店轉知電話,父親又接到很多老學生們來電致意、問候,再次傳為音樂教育界溫馨佳話。 並略述先父計大偉與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之歷史淵源:經教育部長張其昀指示,由鄧昌國與計大偉共同創立「國立音樂研究所」於民國46年9月28日在台北市南海學園獻堂館成立。鄧昌國擔任所長,計大偉為秘書並兼社會活動部主任,以及《音樂之友月刊》主編,更是「中華青年合唱團」指揮。 當時,舉凡《音樂之友月刊》讀者聽友會,以及「中華青年合唱團」定期演出,皆是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演奏廳進行。「國立音樂研究所」慶祝周年音樂會,曾恭請教育部前後任部長張其昀、梅貽琦親臨指教,俱是在此處舉行。日後,由鄧昌國兼任「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時期,計大偉亦任該館委員。 猶憶,民國99年先父逝世四周年,中央相關部會,各地方政府首長,相關大學校長,以及各藝術教育機構,包括當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吳祖勝館長均有致贈匾額用以緬懷致意,筆者,也親臨南海學園獻堂館二樓拜會吳館長,並致贈《計大偉紀念全集》由該館典藏。 走筆至此,心中已有腹案,新冠疫情有轉緩趨勢,可擇日親赴李福臻教授大學姊府上,家屬再次當面深深鞠躬致謝,並敬邀同桌聚餐敘舊!
-
初夏
夜晚開始聽著蟲子鳴叫入眠,早晨太陽升起便熱醒了、汗流一身,春天就這麼一瞬間離開了,二十四節氣也到了芒種。解釋這麼說:「當芒種時期到來,梅雨季節將逐漸趨緩,天氣也將逐步升溫,代表即將踏入炎炎夏日,若在芒種遇到雷雨是好兆頭,代表會有豐收的一年。」這天沒有下雨,但仍會是豐收的吧。 夏季日照時間長,對於遵循著自然週期循環的生活習性來說,早起時看見天已是亮著的感覺很好,仿佛大地生命都甦醒了過來,鳥兒、蟲子、人們開始準備覓食,清晨的顏色在日光中帶點藍,映著白色窗簾影子到屋子裡牆上,咖啡杯、餐具碰撞的聲音顯得格外清脆,無論是開啟工作忙碌的一天,還是假日時一早的咖啡獨處時間,這樣夏日的早晨是一日之中最美好的一刻,只有漸將炎熱的溫度令人感到有些躁。 天氣氣溫暖和了,漸漸變成炎夏,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不容易承擔起這樣炎熱的溫度,陽光固然美好,曬曬適當的太陽還能產生維生素D,但高氣溫烘得人頭昏腦脹,臉頰熱得通透,額頭開始汗珠垂垂,享受完在家的美好清晨,踏出門的那刻立刻感受到熱浪的襲擊,一抹熱氣襲上臉,只想快速泡進吹著涼爽冷氣的辦公室中,想想必須離開冷氣的工作,現在所謂的「工作壓力」似乎能夠抵銷些無奈感,同事都說:「想想我們已經擁有得很多並且過得很好了,而不是每天必須擔憂下一口飯的狀態。」或許也是吧,儘管明白這個道理,內心總不免跑出小人來搗亂,彷彿所有值得感謝的事物都拋諸腦後,世界也跟著有些騷動。尤其是最近,天氣的燥熱也讓時事躁動了。 不曉得是不是近期星象有異動,或是實質民主抬頭,抑或是媒體宣揚緣故,許多過去被壓下的負面舊思想、不適當行為逐漸顯露檯面,許多人開始意識到什麼作為「該」與「不該」,即便看著當下新聞媒體報導的內容感到有些沉重,但往正面想想,關於家暴的隱忍到求助、騷擾事件的暗晦到勇敢發聲、金錢利益糾葛的挖掘真相、網路言論帶風向的冷靜公平思考、行人安全開始受到重視及改變等等,似乎也在許多人的努力下往良善的方向前進。感受最深刻的,是過馬路時開始許多駕駛人願意於斑馬線前停下來讓路人通過,這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禮讓、禮貌、心裡溫暖的感受,就像現在這初夏的午後,映演著溫馨的電影情節般。或許每當人們一次接著一次意識揚昇,我們就朝著人類進步的空間再往前一步了。 隨著天氣漸漸熱了起來,超商及超市裡購買冰品的人也變得很多,突然回想起年幼時務農的人家在午後切了冰涼大西瓜分享給席地而坐在巷口的鄰居們,現在,還能擁有那樣的景象嗎?那天同事極力推薦了便利超商買十送十的飲料優惠方案,細算自備環保杯後還能折五元,種種優惠下每杯不到台幣十五元,甚至他買了之後還願意隨手藉由手機程式轉贈給我,或許在這現代、人人盯著手機的當下,從家中端出西瓜到街頭巷口分享的畫面也慢慢轉變成藉由數位方式來分享了。即使看似少了些舊式人情味,但我們確實也享受到了現代帶來的更多便利。 地球仍在這個太陽系中一朝一日轉動著,一年四季在氣候變遷下大概慢慢變成了一年二季,只有冬天和夏天,在努力因應變動之餘,我們該是好好享受這樣的初夏吧,口中貪甜吃著霜淇淋,手中透過手機滑著時事新聞,我們適應著氣候和世界的轉變,也在這樣的變動下試著讓自己回歸初心及原點,在活著的每一刻中維持著一抹清淨,在夏季特有的蟲鳴鳥吟中暖化生機。
-
木棉樹下的童年
島上唯一的木棉樹 無人可以取代 她在總兵署的後院 人人以神敬她 因為她年代久遠 有人說估計百年以上 動用兵員看看木棉樹 認為有神附身只能敬不能砍 歷經了戰爭也動不了她 砲彈可以動她筋骨 她能再生比以前更大更壯的年輪 童年在棉木樹下 看日出落又看月出落 過夏天又過冬天 外婆和我在樹下拾吐出的棉絮 一個大的枕頭給外婆 一個小的枕頭給我 童年時光在外婆的枕頭 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夢 那時多溫馨的回憶 對岸的火砲突然來襲 在砲火聲躲床下渡過 棉木樹桿被砲彈炸過橫在瓦上 讓我躲過 牆的另一個人卻大聲喊痛 外婆抱著我說棉木樹保佑 外婆的咳嗽聲 像木棉花掉落的沉重 需要半夜找我給她一碗尿 一碗尿讓外婆止咳 我的使命半夜要有尿才行 一輩子都記得 我的尿還能治外婆的咳 棉木樹永遠在 老舊的屋子被收回 不在裡面住的人不知我的記憶 望著陌生的屋前 無措看著只能在後院的木棉樹 不容易在公園中找到小棉木樹 讓我重溫童年 祈禱棉木樹能重回百年啊!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秀桃已知道她的話意,趕緊說:「不好意思啦,秋月,過幾個月賣豬,我會儘快拿來還妳。」 秋月睜大眼睛看著她說:「俗語說救急不救窮啊,雖然我這間小舖生意不錯,但賺的只是蠅頭小利,而且補貨需要現金,抽屜裡實在也沒有什麼錢。自從妳回來的這幾年,不是借錢就是賒帳,如果每個村人都像妳一樣,即使賣了這把老骨頭,也不夠你們來借、來賒!」 秀桃羞愧地說:「秋月,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如果賣了豬,我一定先拿來還妳。」 秋月沒有理會她,轉身藉故去整理架子上的貨物,秀桃自討沒趣地走出小舖。記得她剛回來時,秋月曾說,如有什麼困難,隨時找她,她一定會幫忙,想不到今天卻用這種態度來對待她,讓她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 她落寞地邊走邊想,雖然村人都說羊犅幫了秋月不少忙,沒有羊犅她不會有今天。甚至自己也曾經懷疑過丈夫跟她有一腿,待她比對自己好,以致兩人產生極大的誤會。加上他罹患先天性的性功能障礙,不能滿足她的性需求,她才會跟著伙伕班長在外同居生子。當伙伕班長死後走投無路時,她不得不厚著臉皮回來,不僅讓村人看笑話,也受到許多羞辱。但既然敢回來,就必須承受眾人加諸在她身上的羞辱,絲毫沒有退縮的餘地。 原以為秋月會念及羊犅之前對她們一家的照顧,也用這種心態來對待她,但並沒有受到應有的對待,別說是尊重。雖然當她急需用錢時,曾多次向她借,也經常在她小舖賒帳,但只要賣豬或農作物,她總是儘快地跟她結清欠款,並沒有欠錢不還的情事。今天受到如此的對待,日後跟她見面勢必會很尷尬,如果現在能找到錢,她一定會先跟她結算清楚,絕不會欠她一毛錢。但錢要到哪裡去找呢?或許,一旦窮人開口向人借錢,那是自討沒趣,不僅借不到,反而會被人家譏笑,因為社會現實啊,錦上添花者有之,雪中送炭的有幾許?求人不如求己啊!(七○)
-
記一段遺落的歷史:黃卓奢與海印寺的故事
太武山是金門人心目中的聖山,通體堅硬的花崗岩,是啟迪鄉人堅忍不拔、冒險犯難精神的指引。我們從小就以仰之彌高的敬意,仰望近在眼前、沉靜莊嚴的山稜,恭敬稱之為「大山」而不名。而汶浦聚落黃氏大宗祠的舊楹聯:「面對仙人長臥地,堂排飛鳳永朝天」,更述說著汶水黃氏華房世世代代,耕讀於太武山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見太武山崚嶒的山體,倒映在靜謐的榮湖,夜裡眺望祂高大黝黑的山影,屏庇在前,猶如威武的武士,守護著斯土斯民。祂永遠沉默的與我們同在,那份信賴與崇敬兼而有之的深厚情感,即使是遠去他鄉的遊子,也魂縈夢牽難以忘懷。 太武山上的海印寺,古稱「太武巖寺」,是浯島鄉民宗教信仰的中心之一,在我們心目中,卻更具高遠而空靈的意象。自懵懂的童稚之年,每年的正月初九「天公生」,我都會陪著娘親登太武山,親謁海印寺禮佛。禮拜佛祖時,娘親的虔誠態度,似乎更勝一般的信眾,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年歲漸長,慢慢深入瞭解我們宗族與海印寺的深厚淵源,海印寺在我心目中,已經不是單純的宗教信仰場域,更是家族一段流傳已久,卻未見白紙黑字紀錄軼史的載體,海印寺已經不僅僅是海印寺。 我們宗族:浯洲汶水黃氏華房與海印寺的關聯,最早的紀錄溯自五世祖逸叟公。清代光緒初年所編《金門志》記載:「太武巖寺,在十七都。祀通遠仙翁。宋咸淳間建,萬曆八年重修。黃逸所嘗讀書其間。」島鄉明代大儒洪受在所著《滄海紀遺》中,且收錄逸叟公在太武巖寺讀書時抒懷的詩作〈黃逸叟題太武巖〉:「落葉瀟瀟九月天,芒鞋緩步武巖巔。靜觀身外渾無物,未許人間別有仙。野徑黃花隨意折,暮雲紅日共誰延。何時宇宙長如旦,歷徧蒼崖咏石泉。」歷代親炙海印寺的情況如何,未見史乘或族譜有所記載,不得而知。但前有逸叟公在寺內苦讀之先例,後有先祖父卓奢公(1879-1944)在特殊的時間點,勇敢為海印寺所做的奉獻,串聯、印證華房後代對海印寺的特殊情感與關係。 民國二十六年(1937)十月二十六日,日寇侵佔金門,浯島自此淪陷八年(1937-1945)。此期間,海印寺僧尼全數避走大陸內地,逃避異族之統治與壓迫,一般善男信女也都儘量避免上山,以免遭致日軍疑慮而惹禍上身。那麼這段時間究竟是誰在維護這座遠在山巔的寺廟,以保持莊嚴整然的風貌?個人不瞭解海印寺所編纂的歷史沿革文獻,究竟如何敘述這段特殊時期的運作,但願就個人親耳聽聞的故事,還原塵封八十餘年,恐將遺落湮沒的歷史。 根據汶浦聚落耆老、汶水黃氏華房第十八世、高齡九十一歲的黃欽良(1933~)先生日記,明確記錄:其族親黃卓奢在日寇侵略金門時期,不畏艱險,定期登山到太武山海印寺禮佛誦經,是厚積德行、澤被子孫的義舉。家父章掘公(1928~/卓奢公次子)更現身說法,親自印證黃欽良先生的記載,詳述當年的情境。他回憶道:「父親卓奢公一生敬天法祖,篤信神佛,是村莊供奉林府王爺欽選的乩童,從年輕以迄晚年,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崇敬佛陀和觀世音菩薩。每日晨起盥洗完畢,必給神明暨祖先禮薦上香。晨昏步行到慈德宮和汶鳳殿燒香點火(燈)。每逢初一、十五,農閒時節外加初三、六、九,必登太武山到海印寺禮敬菩薩,數十年如一日,即使日軍佔領金門,僧尼都已走避一空時,也沒有改變他登大山虔敬拜佛的習慣。」章掘公並且詳述登山禮佛的細節:「我年少時經常陪同父親上山,印象深刻。父親每次上山都是一整天,從未懈怠。上山當日,天色尚未完全明亮,父親用過地瓜粥等簡單早餐後,即揹負行囊,內裝香燭、法器和經籍等拜佛用品(如要求我陪同,則由我扛法器等重物),經由後水頭、蔡厝,沿傳統豆腐古道『百二階』山間小徑,爬上太武山,約計一小時內可抵海印寺(父親晚年體力衰退,常需多次停歇休息,耗時較長)。抵達寺內,打掃廟宇內外,清理落葉枯枝完畢後,隨即燒香唸經。中午稍歇,坐在廟前石階,以番薯粗糧裹腹,下午再誦一遍經文,直到下午約莫太陽西斜,始由原路下山,逢冬天,因晝短夜長,每每回到村子,天色已經昏暗。」老人的記憶如此深刻,令人感佩。 歲月悠悠,事過八十餘年,回想當年先祖父卓奢公父子倆,秉持虔誠宗教信仰,毫不畏懼日寇迫害,揹負法器奮力登山,敬天禮佛,在僧尼闕如情況下,維持海印寺的嚴整肅穆,使不致荒煙漫草、破敗損壞。在特殊的時間點上,還能堅持忠於自己的信仰和理念,的確值得後人欽佩與尊敬。 當年的見證人黃章掘、黃欽良先生,高齡皆已迫近期頤。個人不忍青史竟成灰,希望為這段看似平常卻不平凡的事蹟留下可資追索的紀錄,故特為之記。
-
外婆的雞寮
直到現在,我還難忘外婆在鄉下雞寮忙進忙出的身影。莊稼人總是什麼都做,什麼都想為子孫留一點,所以早睡早起,凌晨五點,天還未亮,外公外婆兩人就起床梳洗,接著穿戴工作服裝、鞋子,戴好斗笠,就先到三合院旁的雞寮整理,外公總會負責檢查裡面的日光燈具,以及雞籠有沒有損壞,接著拿著鐵耙子將內外整理好。外婆則是忙著撿拾雞寮內的雞蛋,也將成雞一一趕出外面放風,在他們眼中,讓雞有一個舒適的環境,用上好一點的飼料,就是他們健康長大與生蛋的最佳場域。我曾幾次跟著外公、外婆一起整理,即使很累,但很有成就感,對待這些大、小不等的雞,就好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好,他們也會成為重要的資產。 在雞寮忙完後,外公、外婆就會到離家不遠的幾分田耕作,時而種些青菜,時而種些番薯,讓家中可以自給自足。農忙結束,他們吃中餐做短暫休息,外婆就會到附近幫人挖蚵,一坐在塑膠椅上就是要到下午,所挖的蚵必然破千,沿途的白色蚵殼被車子輾過就像白雪一樣鋪在地上,是農村風光的必然風景。外公則是會去幫人顧魚塭,那些擁有好幾窟魚池的老闆們無暇分身,都是需要請信賴的人協助顧魚塭,時而餵養那些魚兒,時而投藥,時而要加入魚苗,這也是農村的經濟來源之一,而農村本來工作就少,所以不少人不是出海捕魚,就是被雇用顧魚塭。 但外公、外婆最心心念念的,就是他們的雞寮,因為家中吃的雞肉、雞蛋,都是由這小小的幾坪地貢獻出來,他們總會每日數著雞隻的數量,計算著雞蛋產下的顆數,研究用什麼方法才會讓雞蛋快快孵出小雞,然後小雞健康無虞,母雞可以產下又圓又大的雞蛋。每當我們這些子孫回到鄉下,外婆總會挑選雞寮的雞隻來宰殺給大家吃,當我們回家前,又會讓每個人帶一隻殺好的雞回家。外婆總會說:「自己養的比較好。」我雖對外婆俐落殺雞放血的場面感到血腥恐怖,但外婆的雞寮出產的雞肉是真的好吃,母親總會拿來燉湯給我們一家人吃,說不要浪費外婆的心意,知道外公、外婆背後的辛苦後,我們總會很感恩有這麼一頓豐盛餐點。 而兩位舅舅很早就離鄉背井到北部工作,一個落居在新竹,一個則在居大不易的台北,南部到北部討生活的年輕人,工作的起手式往往是粗重的行業,不是到工廠、工地工作,就是送貨員,那雖是基層的最低門檻,只需要耗費體力活,但卻是最辛苦的。而他們為了闖出名堂,能成家立業,承繼著外公外婆勤奮的個性,新竹的舅舅早出晚歸的送著飲料與礦泉水到指定的店家,台北的舅舅則是家中堆滿了雞蛋,成為蛋的中盤商,我曾有幾次跟他一起送貨,一箱蛋的重量很重,他的小發財車載滿了蛋,送到早餐店與雜貨店、賣場等,舅舅說送蛋總會想起故鄉。 而外公已過世好一陣子,外婆也到北部由兩位舅舅輪流奉養,母親每周都會跟外婆視訊通話,關心她的健康,偶爾聽到外婆談起近來的缺蛋危機,她打趣的說如果她的雞寮還在,我們都不用擔心,她自然有辦法幫大家解決問題,不敢說有大量的蛋或雞肉可以吃,但至少不會有缺,莊稼人總是這麼天真樂觀,也很務實。
-
洄瀾浮夢
來 到島嶼的東方尋 漂浮在太平洋與海岸山脈之間 不沉沒的夢 來 到島嶼的東方尋 由波瀾洄游而上 溪流蜿蜒之間 歲月流轉翻騰滾滾 念舊如新的夢 赤金的旭日初昇湛藍海面 象牙白的雲朵迴旋山海 無拘無束的風吹拂樹林花叢間 皎潔的月倒映湖心 紛紛的煙雨霖霑滋潤這泥土 來 到島嶼的東方尋 童稚純真的悸動 繁華背面樸素的夢 鳥迴東之東 山與海之間 願為鳥盤旋島嶼天空 太平洋海岸山脈東方又東方 皆在溫和柔軟羽翼之下 綿花糖般雲之上 自由的俯仰 輕盈揚起心雀躍嚮往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然而面對如此的情境,儘管內心有百般的不痛快,甚至說出怎麼會那麼歹命,簡直是上輩子欠他的債,乾脆死了算。可是繼而一想,他並不是故意,或許是上天正在處罰她之前不當的行為,套一句那些三姑六婆對她「放厝放翁去討契兄、偷生囝,誠夭壽、誠袂好喔!」的評語,似乎就可得到印證。因此,她必須要以行動來扭轉那些婆婆媽媽對她的指責,除了要照顧好羊犅,希望他能好起來;也要把孩子教好,希望他長大能成器,當然她更要勤於農耕,一家大小才能溫飽。 但想歸想、說歸說,一個家庭倘若沒有男人的肩膀做依靠,光憑她這個女流之輩,想撐起一個家談何容易!尤其是罹患精神病的丈夫更是她的累贅,如果有潔癖或是沒有耐性的女人,的確是不能勝任的。先說秋月就好,她每天打扮得光鮮亮麗,一副高不可攀的老板娘架勢,怎麼會想到之前羊犅是怎麼待她的。 聽村人說,秋月為了開小舖而資金不足,還向羊犅借了不少錢,但過後有沒有還,或許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她又憑什麼去過問。儘管她曾說,如有什麼困難可直接找她,她一定會幫忙的。於是有了她這句話,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家裡一旦缺少日常用品或雜貨,她就會先到秋月小舖賒欠;倘若春耕需要購買肥田粉而錢不夠,也會先向她借,待賣豬或農作物,再一併還她。因為她知道「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道理。 可是經常向她借錢、經常到她小舖賒欠,久了,秋月的心裡難免會不痛快,即使她不好意思說出口,然從她的表情和動作卻可看出端倪。而秀桃心裡也明白,雖然向人借錢和賒欠都是不得已的事,但一次兩次或許無所謂,長年下來則必須看人臉色,這是難免的事。因此,她並不怪秋月,而是怪自己不夠努力。試想,村裡種田人那麼多,為什麼人家不必向她借錢,她要;為什麼別人不必到她小舖賒欠,她要,明明是自己不如人嘛!難怪會被人瞧不起。 甚至某次,娘家一位長輩過世,她除了要去送葬,也必須送奠儀,但翻遍口袋、找遍抽屜,就是湊不出一百塊,於是她不得不求助於秋月。當她低聲地說明來意時,秋月並沒有立即拿一百塊借給她,而是招呼她的生意,讓她在店裡枯等許久。待她生意告一段落,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打開抽屜,數了十張十元鈔遞給她說:「這個年頭,生意難做啊!」(六九)
-
寫的是傾心--我讀蔡碧航散文也窩心
三年來新冠病毒一波三折,這個政府口號響亮:防疫超前部署,口罩國家隊、疫苗國家隊、篩劑國家隊,但國人搶口罩、疫苗、篩劑。當然大內宣破功了。我們囚禁自處,有形無形的城牆阻擋,時光總是在兜圈子,靜止無法出外走踏,尋訪親友同學,直到今年五月總算解封,放牛吃草。幾年的窩居,只能寫作讓身體遨遊,讓生命有遠方鐵道奔馳,讓櫻花化身詩句,生命破繭而出。忘卻身體被病毒追捕的困境,碧航只能斗室徘徊復徘徊,打理文學未竟之夢,將多年散篇殘章重新彙整出版,難怪作家琹涵說:「碧航散文《寫的是傾心》系跨世紀的流光集錦」易言之作品積壓太久了,讓文友都跳出來抗議。碧航新作大半發表在中華副刊、金門日報副刊等,由秀威出版。 蔡碧航新作歸類四輯,輯一,詩與遠方。輯二,相思筆記。輯三,故鄉他鄉。輯四,紅塵歷眼。近三百篇散文小品呈現時光在迴轉,身體的氣韻、動向、手勢皆述說故事,作品呈現一種較大視野和畫面,是生命氣場與萬物融通。她走出台灣閨秀派家居想像,如張秀亞《北窗下》、胡品清《藏音屋手記》,心岱《貓物手帖》不管旅行遊記,私密感懷,府城文化踏勘,皆有臨界點的夢境陶然。主動迎向孤獨,讓靈魂發光。這種來自底層的聲音,是靈魂與詩的對話,向生命借光,讓微弱聲音被聽到。如〈寂庵,寂然否?〉出家前俗名「瀨戶內晴美」出家後「瀨戶內寂聽」遁入佛門,依然酷愛美食美酒大啖魚肉,大家仍能接納她,每場法會都座無虛席。她最大成就文學獲得許多重要文學獎,晚年寂聽依然創作不懈。最希望「執筆創作,倒在書桌上死去」如此真性情難怪無分大小都喜歡她。 〈紫丁香冷〉敘述札幌追尋渡邊淳一文學館,這位北海道大學醫學博士,以《失樂園》情慾小說聞名,而渡邊的醫療小說《無影燈》如同白色巨塔,寫醫療內幕。《白色城堡》寫醫生妻子巴黎奇異交歡,極盡挑逗情慾世界。 《紫丁香冷的街道》可以書中札晃浪漫相遇。作者寫情韻猶如時光在迴轉,身體的氣韻、動向、手勢皆述說故事,報導本身呈現一種較大視野和畫面,是生命氣場與萬物融通,隱入霜白街道。輯一/詩與遠方,皆是旅遊文學居多,作者引言「每個人心中或許都藏有山水,一生就懷抱這山水尋尋覓覓。遊走他鄉,去到遠方,有時幸遇有時錯身。主動迎向孤獨,讓靈魂發光。這種來自底層的聲音,是靈魂與詩的對話,世間萬物皆有命,向生命借光,讓微弱聲音被聽到。作為時光的囚徒,我們很無奈在窗口聽雨,任病毒到處作亂,只能透過詩與文學回到那些品花與釀蜜的青春,醇厚而真摯,超現實也近乎現實。 〈白鷺歸來〉開頭引言:一六六一年永曆十五年,鄭成功以二萬五千兵,乘數百艨艟自鹿耳門攻入,佔普羅民遮城:驅荷蘭人,制一府二縣,以赤崁為成天府。為懷念故里,改一鯤身為安平鎮。 作者披覽清代古籍或徘徊歷史遺跡,彷彿自宋元明鄭走來,而太新的城市缺文化歷史感,找不到從前爬過的樹,找不到紅色小泥爐燒茶,街上水銀燈燦亮。〈本文曾獲第一屆府城散文首獎〉。作者滄桑容顏與遙遠的旅人相遇,也探討古典與文明衝突無奈。想跨越歷史的〈突變與懸念〉何其不易啊?心靈永遠在看不見的地方湧動,形成一股重返故土心願。 自認:「集體記憶跟文化建構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把集體記憶架空,個人記憶也將隨時間瓦解,自己身分認同即失去依歸。」由於書寫台南府城風情畫,才有機會依循記憶的路徑,去尋訪多情城市如延平老街,安平古堡,神農老街、五妃廟、赤崁樓。聚落變貌中,昔日夢已遠,誰言:「一個不會懷舊的心靈,生命注定是口枯井。」深感:人間種種如失去有形的歷史支撐、驗證,記憶將變得虛脫。輯三/故鄉他鄉,迢迢千里,永遠有人鞋底帶著家鄉的泥土負笈離去,永遠有人僕僕風塵奔波在回家的路上。碧航以〈安平.平安〉為題,書寫漁光島原本是陸連島,通往安平老城道路,因安平漁港擴建而被斷開,只能自健康路底漁光大橋進。漁光島分開、交錯、永遠互不干擾,打滾在海灘迷陣裡,相信勤奮讓生活變得安定,透早就在一望無際海域,安平潮汐起落變得美麗,也是極有氣質的歷史場域。許多漁婦不被繁華和脂粉所困,只能在污泥裡映照夕陽餘暉,在上帝和時間面前,撈取生活無限蘊藏。 輯四/紅塵歷眼。紅塵逆旅,總有相與的人,江湖很大,總有相忘的人,不管世情如何,還是要記得吃飯睡覺,把日子過得像花,一朵一朵的開放。筆者品賞〈牆及其他〉她提及左營舊城。沈葆楨「億載金城」題匾。澎湖馬公城遺址。恆春古牆,保留城門和譙樓,牆裡牆外斑剝裂痕,令人有「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的千古有餘情之嘆。這使我想起《菜根譚》的智慧語:「得趣不再多,盆池泉石間,煙霞俱足;會景不在遠,篷窗竹屋下,風月自賒。」凝視堂號文化,其牆面採用閩南紅塼斗字砌工法,建築型態甚至建築材料,與閩南建築一致。只要有清風明月相伴,即有「清幽雅趣」。總結作家碧航新作《寫的是傾心》讓我們讀得窩心也開心。